关于生态文明的征文(精选13篇)
1.关于生态文明的征文 篇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的问题愈发突出,环境保护形势越来越严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憧憬。为了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让我们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共同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
占地约80多万亩,近年来还在以平均每年4.8%的速度持续增长。如此庞大的垃圾经过风化、雨雪淋溶和地表径流的侵蚀,一些有毒液体就会渗入土壤,杀害其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甚至导致草木不生。这些有害成分的存在,还会在动植物体内积蓄,通过食物链危及人体健康。 固体垃圾的露天堆放和填埋处理,需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使可耕地短缺的问题加剧。有些垃圾堆存在城市的死角,严重影响环境卫生,成为多种疾病的传播源。有些生活垃圾中混入了危险废物,例如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医院废弃物甚至放射性废物,其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得不到专门处理,也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如果我们把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则可以大量的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垃圾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日常生活中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如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00公斤,
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每回收1吨塑料饮料瓶可获得0.7吨二级原料;每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那么我们用旧的手机、收到的快递纸盒包装、塑料袋包装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进行分类,卖给废品收购站点,既保护了环境,还能有点小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需要居民的积极参与,现在某些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对环保知识不够了解等是造成生活垃圾回收不能有效进行的重要原因。这需要政府采取宣传教育与制定法律相结合的措施进行。所以当东门步行街两名店主因往店外扫垃圾且拒不受罚,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下发裁定书,法院执行局依法对其进行强制执行。这是《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深圳首宗与文明行为有关的强制执行案件,也是全国罕见的因“乱倒垃圾”不文明行为吃官司的案例。这管出来的“文明”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东门步行街以前垃圾运送量日均达6吨,而现在降为0.3吨。目前在东门的人流已基本养成“垃圾不落地”的习惯,环境卫生大为改观。“垃圾不落地”, 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行为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那我们憧憬的“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就一定会成为现实。
2.关于生态文明的征文 篇二
结合高中《思想政治》的有关哲学常识知识,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作如下理论思考。
1.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和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消极的破坏和阻碍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 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 系统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这是对发展实践的一次深刻的总结, 是认识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崭新成果, 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全民的生态危机意识, 妥善解决既要生产发展、又要生态良好的现实难题, 而且必将有力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18世纪兴起的工业文明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和资源代价, 导致深重的生态危机, 在有的地方甚至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传统的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 向自然过度索取, 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 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水环境每况愈下, 大气环境不容乐观, 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
2.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是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生活、自然环境等各个领域, 这些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应当按照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目标, 实施国家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 鼓励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旅游业和节能环保产业, 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
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进步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对人生都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属于社会意识, 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具体反映, 必将支配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建设生态文明是正确的价值观, 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仅影响着社会风气, 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 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而且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对于我国来说, 形成新型的生活方式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效益体现, 它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提高人们的生态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4. 认识和实践的辨证关系。
认识来源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有利于指导实践的发展, 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可以不断总结出新的认识和理论。
现代社会, 以生态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系统管理科学和复杂系统工程、清洁能源和环抱技术等为特色的科学技术进步方兴未艾, 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决定性因素, 直接催生和引发了生态文明这种新型文明形态的兴起与实践。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这是对发展实践的一次深刻的总结, 是认识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崭新成果, 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全民的生态危机意识, 妥善解决既要生产发展、又要生态良好的现实难题, 而且必将有力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5. 理想与现实的辨证关系。
理想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 理想可以转变为现实。理想就是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从而构建了社会主义社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把“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这些表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 反映了13亿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 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 进行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我们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6.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落实科学发展观, 需要树立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找到一种具体的实践途径。生态文明技术体现和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达到新的境界。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 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 系统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2012-11-8) .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
3.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英译的探讨 篇三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单列一章加以阐述,并把它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五位一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论断的提出及其发展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反响,国内各界人士在充分表示支持之外,还纷纷对此进行了深人学习、研究和探讨。
我本人是一名林学科技人员,担任过中国工程院分管生态和环境领域的副院长,从2004 年至今一直兼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中方首席顾问,因此对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表述十分关心。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为生态文明这一问题与国际上环境与发展领域的专家沟通,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但是,遗憾的是,对于“生态文明”的英文译法一直没有正式定下来,现有的中央文件正式译文中对此词的译法既不统一、也不规范,已经影响了与国外在学术和政府层面的交流,在此提出思见,希翼与各界人士和有关专家共同探讨。
“生态文明”这个词在十多年前已散见于一些学术文章。2002 年春,原林业部曾组织了一批专家研究中国林业发展战略,当时的研究报告指出了必须把中国林业发展战略方向转变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轨道上来,并提出了“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生态”发展指针。这项战略咨询研究成果于2003 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 号)中反映出来。2005 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已经明确提出了包括人和自然和谐要求的科学发展观的情况下,又进一步指出要“在全社会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而到了2007 年的十七大召开时,在中央的英明决断及不少专家学者的努力争取下,“生态文明”正式进人了十七大报告,成为报告中的一个亮点。可是当我们要用十七大的精神与国外学者交流时,却发现十七大报告的正式英译文本中把“生态文明”译成了conservation culture。从英文字面上来理解,conservation culture只是思味着一种保护自然的文化,与“生态文明”的丰富内容相去甚远。我当年就曾为此致信中央书记处,希望改正这个译法。我认为生态文明应该名正言顺地翻译成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在2007 年以后,国内学界普遍认可了ecological civilization 的译法,与我接触的外国环境专家也对此认可。可是,直到最近仍有同志把生态文明译成conservation culture,由此可见还需进一步加强推广和使用。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文件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专门论述,使大家深受鼓舞。但是翻开英译文本一看,这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翻译成了ecological Progress,按字面思思就是“生态进步”。这个思思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含义相比,无论在层面上还是内涵上都差了一大截。为什么要这样翻译,是不是因为中文的“建设”两字含义太泛,不便译成construction,就要译成Progress? 当然译成develoPment,establishment也可以。但为什么偏要把“文明”两个字丢弃了呢,难道是担心国外没有正式用生态文明概念,外国人就不能接受ecological civilization 这个词吗? 实则不然,我在2012 年12 月召开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上,不得不公开解释生态文明译法问题,指出ecological Progress含义太窄,还是用ecological civilization 较为贴切,得到了与会外国专家的赞同。而这些人大都是国外环境与发展界的大专家,包括联合国环境署的主要官员,一些国家的环境部现任和原任部长,一些著名非政府组织,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美国环保协会(ED)的主要领导人。他们都深受鼓舞,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政府的创举,把生态和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如此高度,国外尚无先例。
4.生态文明建设征文 篇四
我的家乡在李沧区,这里是个美丽的地方。
伴随着2014年李沧区主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盛大的开幕,李沧区附近的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黑黢黢的胡同不见了,坑坑洼洼的泥路不见了,随处丢弃的垃圾不见了,时常扬起的尘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的路灯指引着前进的道路,清洁的柏油马路似洗过一般干净,路旁花丛的清香醉人一般吸引着行人驻足欣赏。旧式的泥瓦房渐渐的没了,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时尚的建筑风格,优美的环境布局,我们住得房屋更美了;路边的臭水沟没有了,那一股股浓烈刺鼻的臭味渐渐消失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懂得爱护自己的家园,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好了;路边一排排青铜树、大叶黄杨树整齐的排列在路边,释放着清新的氧气,净化我们的空气,我们呼吸的空气更加清新了。不仅仅是世园会给我们带来了环境的巨大改变,早在几年前,李村河已经发生了变化。
一股股臭气熏天的味道惹得人们捂住口鼻迅速通过,一片片黑漆漆的污染物在河里飘来飘去,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臭。可是,经过一番整修,李村河变了:清澈的河水中几条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河边的芦苇随风飘荡,垂柳摇摆着细腰在风中舞蹈„„
5.生态文明节能先行征文 篇五
我看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后,触动很大,从太空看地球,是那么地漂亮、那么地美丽;而走进地球看到是,许多珍惜动植物灭绝了,许多原生态森林没了踪影,许多地方的大气层出现了空洞。沙尘暴肆虐着天空,地球变暖带来的生态灾害、地质灾害急剧增加……所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人类自己亲手造成的。在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清澈的小溪被废水污染了;百鸟欢唱的树林被砍光了;“晚上回来鱼满仓”的海洋资源枯竭了………人类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毁坏着唯一的家园!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持国持家之道。电影《牟氏庄园》有句著名的台词:“地比天大,粮比金贵。”告诫我们,要时刻记住“民以食为天”,要节约珍惜每一粒粮食、每一寸土地。
6.征文 生态文明从我做起 篇六
龙益小学四年林新玉指导老师林安添
新世纪凝望着地球,不禁低下了头想:原本一个多么美好的家园,现在怎么变成了一个蓝天不蓝,绿山不绿,清水不清,满目疮伤,不堪回首的唯一家园?!
是啊,我们唯一的家园简直不堪回首!然而,我们生活在这恶劣环境中却似乎很麻木不仁,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这百病缠身的我们唯一家园,将要病入膏肓!再也容不得我们随意肆掠,疏忽,耽误!我们要警醒,要积极地医治疗养她!我呼吁,大声地呼吁,长久地呼吁: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倡导“生态文明,从我做起”,还给家园的蓝天、绿山、清水。
虽然做不了大事,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如:
1、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纸袋、塑料袋。
2、拒绝把垃圾倒进河里。
3、拒绝浪费水、电等宝贵资源。
4、拒绝随地吐痰、乱扔纸屑……
5、拒绝砍树,多植树造林。
6、鼓动自己的朋友、家人等一起来呵护我们的家园。
有人说:“这些都是小事,不必为小事操劳。”而我现在觉得这样说得不对。不做好小事,还能做大事吗?
7.关于生态文明的征文 篇七
1.地理位置。“三江并流”地区是由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由北向南并行激流了170多公里, 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之间, 形成世界唯一的三江并流奇观, 充满美丽和惊奇。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公里, 与怒江不到19公里。是中国境内面积最大的世界遗产地, 也是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 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植物学界称其为“天然高山花园”。大约四千万年前, 印度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 从而引起山脉的强烈挤压、隆升、切割, 山河交替展布, 形成了世界独仅有的三江并行奔流一百多千米的奇观。正是由于这样奇特的地貌, 使三江并流区成为全球生态景观类型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也是中国三大特有物种起源和分化的中心之一。
2.生物多样性。三江并流区域是中国和北半球中重要的地区。被提名区域内的动物群落区系中的2/3属于地方特有区系或是属于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型的动物群。它集中了北半球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寒带的多种气候及其生物群落, 是地球最直观的体温表和中国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避难所。这一区域被认为拥有中国25%以上的动物物种, 其中, 许多是残遗群落和濒危物种。许多中国的稀有濒危动物都生活在被提名区域范围之内, 其中, 有80种动物列在中国动物红皮书之上, 这80种动物中有20种被认为是濒危动物;有79种动物被列在1997年的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 (CITES) 的附录之上;有57种动物被列在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 (IUCN) 的世界濒危动物红皮书之上。近年来, 由于西部大开发及天然林禁伐国家策略以及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的施行, 为这一区域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 “三江并流”被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7月根据自然遗产评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二、“三江并流”存在的生态问题
虽然近几年来完成了该地区的一些生态保护, 但仍旧有很多问题待以解决。当然, 威胁三江并流区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有:地震、滑坡、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人为因素:开山建路、建筑施工破坏、水电开发、采取矿产、旅游区开发等。
1.地质灾害。三江并流区位于南亚大陆与欧亚大陆交接地带的东翼, 印支褶皱系的弧形挤压部位。另外, 三江并流区岩质松软, 岩层节理发育, 岩石破碎也是引起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发生变化的自然原因之一。主要的地质灾害表现为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2.生态问题。全球气候变暖使得环境变化加剧。生态环境脆弱, 冰川消融, 湿地退化, 水土流失加剧, 草场退化现象普遍, 由于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受到地质灾害、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许多野生动物适宜的生存环境范围越来越小。另一特点是降雪时间长, 冻结和解冻时温度变化剧烈, 加剧了基岩的物理风化, 融雪时, 一是产生“泻溜”, 二是洪水暴涨, 土壤侵蚀, 从而引起地表覆被状况发生变化。如梅里雪山卡格博峰附近的冻融作用就极为典型。
3.森林火灾。三江并流区由于过成熟林面积大, 而且落叶层厚, 以及居民生活的影响, 森林火灾发生次数频繁, 而且受火灾影响的面积也很大, 烧毁的林木更是数不胜数。森林火灾不仅烧毁林木和烧毁林下植物资源, 更重要的是危害野生动物的, 从而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引起水土流失, 引起山洪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引起空气污染, 以及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森林采伐。三江并流区内的丽江地区、迪庆州和怒江州是中国重要的林业采伐基地, 分布着多个国有林场。自1958年以来, 一直从事大批量的原木生产 (见下表) 。
资料来源:怒江州林业志, 怒江州林业局编, 云南民族出版社。
总之, 林业采伐是三江并流区森林减少的重要原因, 也是使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5.毁林毁草开荒。三江并流区随着人口的增长, 使得人口的生活需求增加, 而这里生产技术落后, 居民开始大量开垦耕地, 致使许多森林和草地被毁;原有的许多耕地由于受坡度限制, 易产生水土流失, 进一步加剧了地表覆被的改变。以迪庆州的维西县为例, 维西县1986年人口126 207人, 到1995年增至141 090人, 而新增耕地面积十年间共计25 500亩, 平均每年增加2 000多亩。
6.基础设施建设 (公路、城市建设、旅游设施、采矿) 。三江并流区20世纪70年代后, 为把该区的资源对外输出, 国家愿意出资修建公路,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 从而出现了集镇。因此会使人们开始着城市建设, 从而改变了三江并流地区的覆被状况。另外, 由于开始对外界产生交流, 使得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增强。如中甸县城附近飞机场占用了数百亩的草场。目前,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 该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但因为施工的影响, 对该区的地表覆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虎跳峡附近地区为了使游客能近观虎跳峡, 道路及观景台等设施已替代了原来的森林, 并造成大量的沙石入江。最后, 挖沙、取土、采矿等也极大地破坏了地表覆被状况。
三、保护措施
1.健全管理机构体系以及管理制度。完善云南省该区的管理机构, 由上而下, 实行分级管理, 层层落实, 形成操作性强并且效果性强的保护队伍。通过建立岗位责任制、制定详细的工作规章和严格的办公纪律、实行激励和奖罚制度、制定合理的工作考核目标, 提高世界遗产地各级保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切实保证实施有效的管理。
2.加强立法, 制定相关的保护法律和法规。现代旅游资源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而大多旅游资源出于部门利益, 没有协调性和整体性, 导致了一些冲突, 从而得不到统一的管理和保护, 因此需要统一制定专门的资源保护法律法规, 强制性地保护遗产地的生态文明, 缓解生态问题。
3.适当控制人口以及加强生态保护意识。三江并流区域由于发展较为缓慢, 相对于国内发达地区的过去式, 因此人口增长较快, 从而会引起居民需求增加, 对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造成破坏。所以要在这个人口快速增长时期, 适当控制人口增长, 实行计划生育。并且, 通过宣传教育、展览灯形式, 加大该区的教育覆盖, 使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提高, 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 遵循可持续发展。
4.加大资金投入。若要进行有效的保护, 除了提高该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必须加大政府给予资金, 才能建立保护设施、环境治理、科学研究以及宣传教育等制度, 从而加大地区的保护管理力度以及保护工作。
5.建立自然灾害预防监测系统。由于该区覆盖面积广, 可在重点地区建立监测中心, 对遗产地进行预防保护, 对地震、洪灾、泥石流、水质等进行监测、分析和处理预防;建立对林业生物治理对策以及加强虫害防治, 完善森林防灾、减灾和控灾机制。
6.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范和标准, 实行就地保护, 对于特别物种进行迁地保护, 转移到动植物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测和信息系统建设, 尽量保护原有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功能特征, 以及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四、总结
云南三江并流地区集生态、生物多样性、自然奇观为一体, 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发展价值。三江并流地区是集合了自然、文化和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 从而能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实行适当的保护措施, 加强该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实行可持续发展, 协调统一生态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对于三江并流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年兴, 林振山, 黄震方, 等.世界自然遗产地面临的威胁及中国的保护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 2008, (1) :25-32.
[2]怒江州林业局.怒江州林业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P21-38.
[3]维西县统计局.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1986—1990, 1991—1995) [Z].
[4]李菊雯.三江并流区植物多样性和各片区特点综述[J].科技信息, 2009, (15) :335-345.
[5]董哲仁.怒江水电开发的生态影响[J].生态学报, 2006, (5) .
8.关于生态文明的征文 篇八
一、都昌湿地的基本情况与工作现状
都昌县位于鄱阳湖北岸,幅员面积2669.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279.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390.3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总人口81.67万人,其中21个乡镇60万人沿湖而居。湖岸线长185公里,占整个鄱阳湖湖岸线1200公里的近1/6强。吴淞水位22.48米时,都昌拥有鄱阳湖水域面积185万亩,占鄱阳湖总面积538万亩的1/3强,九江水域面积297万亩,占整个鄱阳湖总面积的60%,都昌占九江水域面积的2/3。都昌地形地貌呈明显的梯形结构,这在全省罕见,从湖水—岛屿—草洲、滩涂—丘陵、坡地—山地,尽显滨湖生物、种群资源的多样性。鄱阳湖岛屿41处,都昌湖区就有37座,都昌鄱阳湖湿地主要分布在蚌壳湖、矶山湖、千字湖、新妙湖、马影湖、南溪湖、泥湖、南岸洲及环鄱阳湖洲滩、岛屿等地方,境内有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2004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生态系统及越冬候鸟。区内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以白鹤、东方白鹳为代表种群,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38种,以小天鹅、灰鹤、白额雁为代表种群,2012年4月都昌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小天鹅之乡”。区内省级重点保护鸟类69种,候鸟资源呈现“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壮阔的动感景观。保护区总面积411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8200公顷,实验区面积32900公顷。多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都昌县坚持“生态立县、开放兴县、产业强县”发展战略,与时俱进推进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湿地保护管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从2010年开始至2015年连续五个年度分别被江西省政府办公厅或江西省林业厅授予全省鄱阳湖区越冬候鸟与湿地保护先进县。一是成立了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专门负责区内的湿地生态系统及越冬候鸟的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教及项目建设工作;二是通过每年的“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不断强化湿地、候鸟保护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保护湿地、珍爱候鸟的意识,激发了群众参与保护、支持保护的热情;三是严厉打击在湖区周边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和非法采砂、开垦、烧荒、放牧、取土及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及湿地资源行为;四是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在周溪、多宝、矶山建立了三个保护管理站,有专职人员13人,在沿湖聘请了21名农民护鸟员,并有一批热心于自然保护事业的农民加入了义务护鸟行列,成立了西源乡“小天鹅”护鸟协会、多宝乡“大雁”保护协会,首创了鄱阳湖候鸟救治医院,保护网络初具雏形。同时湿地保护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保护资金投入不足,都昌湿地面积大,范围广袤,湖泊、洲滩、沼泽众多,越冬候鸟资源丰富,管护任务繁重。而都昌县是人口大县、财政穷县,县财政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还是拿出了一定的经费用于保护事业,但是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实施各项湿地保护项目建设,难以配备必要的宣教、监测、管护、科研等设施设备,与日益发展的湿地候鸟保护工作不相适应。二是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都昌湖区人口密集,周边社区经济不发达,人为活动量比较大,农牧渔业方式没有根本性调整转移,湖区群众“靠湖吃湖”思想较深、因素较多、程度较大,一部分人为了谋求利益,尚存在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同时都昌与鄱阳、余干、新建、永修等多县交界,湖区人员往来较为频繁,不合理、不合法的挖砂、取土、侵占、开垦湿地时有发生,用“迷魂阵”、“沉底网”、“吸螺机”等有害渔具捕捞作业现象难以杜绝,“人鸟争地、人鸟争食”的矛盾客观存在,受利益驱动,乱捕滥猎珍稀候鸟资源事件偶有发生,尤其是在湖区布设的“天网”对候鸟的安全环境带来威胁或危害,给候鸟和湿地保护事业带来不少压力。三是栖息地亟待科学修复。从多年来候鸟监测数据分析,候鸟越冬与鄱阳湖区的水位、水生动植物资源量等环境因子有直接关联,都昌湖区的湿地面积大,候鸟的承载量大,但是湖区湿地存在萎缩、退化、破坏现象,湖区地下水位降低,枯水季节的湖中湖逐渐减少,遇干旱的年份,蓄水功能自然下降,湖区草洲、泥滩缺水就会严重,给候鸟栖息造成大的影响,不少候鸟甚至到生长农作物的田地来活动。
二、湿地候鸟保护与恢复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重要论述和“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为指导,以“生态立县 绿色发展”为主战略,坚持“积极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认真落实《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等有关要求,不断加强湿地自然特性和生态功能的恢复,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越冬候鸟安全,为切实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总体目标:围绕“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以强优措施推进湖区核心资源保护,通过加大湿地保护及恢复工程建设和管理措施,使都昌湖区95%以上的湖泊湿地得到强有力的保护,使自然湿地面积萎缩和生态功能退化趋势得到遏制,通过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实施和引导湖区群众生产转型发展,最大限度减少人为生产活动对湿地资源造成破坏,同时以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强其能力建设水平,着力提升资源监测、保护、管理、宣教档次,在湿地敏感区域和湿地脆弱区域强化湿地恢复示范工程建设,使之成为我县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扇重要窗口,擦亮鄱阳湖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形象。
nlc202309091118
三、湿地候鸟保护与恢复的主要工程
1、湿地保护工程:一是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全面加强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基础设施建设,配齐管护、监测、科研、宣教等基础设施设备,配强专业技术人员,配优行政管理人员,使都昌湿地候鸟保护与管理具有良好的设备和可靠的队伍,使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成为全省湿地候鸟保护与恢复示范保护区。二是湿地公园建设。依托都昌县城湖边南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悠久的历史景观,建设一座“山—湖—岛—人文遗址一候鸟”五位一体的湿地生态公园;选择矶山湖、西湖等有代表性湿地景观,充分整合人文、渔村、湿地生态资源,打造一批具有都昌湖区特色的省级湿地公园甚至国家级湿地公园。三是湿地保护基础工程。加大投入改善湿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湖区交通要道建设水泥巡护、旅游道路,完善路网体系,改善服务功能,并选择如万户、周溪、黄金咀等候鸟集中栖息地建设观鸟台(塔),在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管护地段建立候鸟监测点,推进候鸟救护医院的升级改造,搞好疫源疫病监测建设。四是污染控制。在沿湖乡镇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及污水无害化处理,严格控制污水排放,严格控制对鄱阳湖水有污染的企业入驻湖区,凡是进入都昌的企业必须进行环评。
2、湿地恢复工程:在渔民相对集中而对湿地生态系统及越冬候鸟产生影响的重要湖区实施禁渔工程,并启动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拟在多宝乡、大沙镇、和合乡、都昌镇、万户镇、三汊港镇、西源乡、周溪镇、苏山乡等9个乡镇的湿地生态脆弱区域率先实施湿地生态补偿,在输湖、西湖湿地等区域实施湿地生态恢复,栽种芡实、马来眼子菜等湿地植物,从多宝新妙大坝至马影湖建设一条控水坝,以水控措施推进该区域湿地恢复。
3、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一是农牧渔业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积极扶持淡水珍珠养殖业,形成规模和产业化,大力推行网箱养鱼,最大限度地减少外湖渔业捕捞。二是社区共管示范工程,在沿湖乡、镇设立湿地候鸟保护固定宣传牌,利用“爱鸟周”和“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活动,通过电视、标语、宣传栏、宣传车、发传单等形式,把湿地保护管理、爱鸟护鸟宣传工作做到千家万户,千方百计提高爱湿地、爱鸟类的社会化管理水平。多方筹资促进湖区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硬化村、宅旁道路、并通过改建垃圾窖、沼气池等措施美化社区环境,成立义务护鸟队、举办湿地保护及专业技能培训班,帮助农民推进果树栽培、山地种植、农业养植及水产养殖的产业化,以减轻社区群众对湿地生态资源的依赖程度。三是生态旅游示范工程,坚持保护利用双向驱动双赢战略,做活生态旅游绿色共享发展文章。都昌素有“白鹤世界”、“珍禽王国”之称,沿湖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统的渔家风情,民俗文化沿袭至今,“沉枭阳、浮都昌”等历史故事,彭蠡开湖等神话传说,陶侃、江万里等人文典故相传千年;沿着185公里长的湖岸线,明清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迹百余处,连缀成“百里古迹长廊”;瓷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候鸟文化等颇具特色和魅力,充分展示了都昌的鄱阳湖文化代表性,是赣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景观众多,有江南最大的“戈壁滩”——多宝沙山,有被誉为“东方百慕大”之称的老爷庙,有“小台湾”之称的朱袍山、马鞍岛、棠荫岛,古色与绿色交相辉映,历史与生态相得益彰。因此拟从多宝乡至周溪镇开辟一条水上生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游,以此增强都昌经济社会发展和湿地保护工作造血功能。
4、能力建设工程:一是湿地调查监测体系。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大专院校学生等科研人员,进行都昌湿地野外科考,全面掌握都昌湿地生态资源及湿地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为保护、管理及科研提供详尽、准确的基础数据,并建立完善信息系统。二是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对沿湖各乡镇配备一名湿地监测、护鸟宣传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建立都昌候鸟保护区管理局图谱资料室,添置必要的仪器设施设备,定期组织沿湖社区群众,中小学生参观,使之成为一块展示保护成果,学习科普知识的教育窗口,积极参与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培训工作,不断掌握湿地保护的新知识和新能力。充分发挥“网站”作用,及时更换网络信息,丰富网络内容,充实网络手段,使之成为对外宣传都昌湿地与候鸟保护的重要门户,在都昌县城新建湿地博物馆一幢,制作一批成果展宣教片及水鸟、湿地植物标本,以供展览参观。三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体系。组建科研室,吸收一批中、高级专业科研人才,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加强科技交流,为湿地候鸟保护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四、湿地候鸟保护与恢复的保障措施和建议
1、规划先行、引领建设。规划是做好湿地候鸟保护与恢复的总纲。聘请国内、省内理念新、层次高、水平好、把握准的专家在对都昌经济社会发展和湖区湿地保护实际现场踏查、全面科考的基础上做好湿地保护与恢复中长期总体规划。规划中应坚持保护优先、创新驱动战略,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原则,循序渐进、统筹兼顾措施。
2、积极对接、项目支撑。掌握国家对湿地保护的宏观政策是关键,项目是推动湿地保护的动力和引擎。县政府、县林业局、县候鸟保护局要积极对接国家、省市主管部门,大力争取国家和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倾斜,争取湿地候鸟保护重大项目注入,拓展保护资金来源渠道。
3、做优品牌、展示亮点。充分考虑都昌湖区的主要特点和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主攻重点,着力把“中国小天鹅之乡”品牌做强做大,做美做优。精心建设湿地宣传教育中心和湿地保护博物馆,精心实施湿地保护恢复工程,使都昌湿地候鸟保护走进国际视野,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夯实发展软实力,把湿地候鸟保护打造成都昌生态建设主战场上一张靓丽名片。
4、强化宣传、严格执法。延伸宣传触角,丰富宣传内容,以鄱阳湖文化、候鸟文化为载体,通过高端媒体、前卫宣传片广泛宣传都昌湖区湿地候鸟的美与特,反映都昌的魄力与活力。同时厚植生态保护制度,执行最严环保和湿地生态红线政策,建立联治联防、联查联管机制,多轮驱动、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湖区非法捕捞、非法猎杀候鸟、非法排污、非法围湖、非法侵占湿地专项整治,及时清剿“天网”,排查投毒,加强对市场交易候鸟及食用、运输候鸟的监管,强化乡村护鸟网络建设和志愿服务平台,在守住湖区、管住猎具、卡住车船、盯住餐桌等方面下功夫,推进湿地候鸟保护工作长治久安。
9.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征文 篇九
浙动生委〔2012〕 65号
关于印发《浙江省野生动物联盟2011-2012年度生存环境分析扩大会议纪要》的通知 省鱼纲联盟,省鸟纲联盟,省爬行纲联盟,省两栖纲联盟,省昆虫纲联盟,省哺乳类联盟,各相关纲目联盟、组织:
2012年6月5日,值人类“世界环境日”之际,浙江省野生动物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于太湖南岸召开了由全省野生动物代表参加的2011-2012年度生存环境分析扩大会议,全面总结从2011年6月人类社会推进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特别是今年“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开展至今全省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内全省的生态环境走势,并相应对联盟2012年的重点工作计划进行调整,为联盟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繁衍夯实了基础。现将会议纪要下发,请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并贯彻落实。
附件:浙江省野生动物联盟2011-2012年度生存环境分析扩大会议纪要
二○一二年六月八日主题词: 生存环境 会议纪要
浙江省野生动物联盟生存委员会2012 年 6 月 8 日印发
附件:
浙江省野生动物联盟2011-2012年
度生存环境分析扩大会议纪要
2012年6月5日,浙江省野生动物联盟于太湖南岸召开了2011-2012年度生存环境分析扩大会议,会议由联盟生存委员会组织,全体野生动物代表列席了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从2011年6月30日人类首个“浙江生态日”至今浙江省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内全省的生态环境走势,并相应对今年的重点工作计划进行调整,为联盟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繁衍夯实了基础。
省野生动物联盟主席猕猴孙悟饭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传达了联盟领导班子对2012年度生存繁衍工作的指示要求,总结分析了2011-2012年度全省生态环境的改善情况,并对联盟相应的年度重点工作调整做了详细部署。各与会代表在会上对人类社会一年来以生态省建设为龙头、以污染减排为主抓手、以两轮“811”行动为重要载体,全面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表示充分肯定,并对全省生态建设的未来充满信心。会议纪要如下:
一、众志成城,积极协助人类做好生态省建设工作。
建设生态浙江,不仅仅是人类自己的事情,而是关系联盟每一位成员生存环境的大事。2011年6月,浙江省委召开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并于今年5月正式部署启动了“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明确提出了8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11项专
项行动,标志着浙江实现了从“绿色浙江”到生态省建设,再到生态立省的新跨越,标志着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格局初步形成。所谓“积力之举无不胜,众智之为无不成”,趁着人们全面建设生态浙江之际,我们联盟的每一位成员也需要积极行动起来,扮演好配合的角色,从自己做起,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改善出一份力。
二、积极宣传,做好联盟外地成员回迁准备工作。
近年来,由于水体、空气与土壤等生存环境的恶化,联盟中很多成员都迁居省外甚至国外,导致联盟成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大受影响。
根据人们的建设方案,未来几年内,他们将重点治理工业水污染和生活水污染,届时浙江平原河网的水质将得到明显的改善,近岸海域水质保持总体稳定,到2015年,八大水系、运河、主要湖泊水库、平原河网最差的劣五类水将不超过15%,达到或优于三类水质的将超过65%。;通过严格控制火电和高排放企业、治理汽车尾气和汽油污染、利用桔梗进行生物能源发电,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年均浓度值将达到或高于二级标准,酸雨率和酸度都将大幅下降;结合人们对土壤和森林的修复,未来我们所生存环境的承载力将大大增强。
为保证联盟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密度,各分盟需加强宣传,积极促成省外成员回浙江定居,并做好相应的引导和接待安置工作。集中回迁安排分批次进行,首批定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回迁点为义乌、临安、桐庐、磐安和开化,以上地区均获得了国家生态县(市)称号,是目前全省生态建设的领头羊。第二批回迁地区为杭州、湖州、丽水、安
吉、临安、余姚,相关工作需在2013年二季度前完成。
三、量质兼顾,适当推迟各物种最早繁育年龄。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们过度追求GDP的增长,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了对我们生存环境的极大破坏。为适应环境,防止种群数量锐减,全国联盟代表大会决定弃质保量,要求各物种将最早繁育年龄提前,并适当放宽繁育数量限制。由于个体成熟度不够,繁育数量较大,此举往往造成下一代整体质量偏低,成活率有所下降,严重影响物种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该问题在近年来尤为凸显。
基于对人类近期生态浙江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认可和对未来几年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项指标顺利完成的信心,同时改变各物种种群质量下降的趋势。联盟将在近期下发《关于适当推迟各物种的最早繁育年龄的通知》文件,推迟繁育年龄,控制最大繁育数量,保证下一代质量。试点工作将首先在鱼纲联盟展开,具体实施方案正在制定,拟在次月下发。
四、树立典型,营造生态保护动物有责的氛围。
会议总结点评了联盟各物种一年来对促进生态向好的推动力度,集中表彰了蜜蜂、啄木鸟、蚯蚓、屎壳郎等代表,并授予其“浙江省野生动物联盟2011-2012生态卫士”称号,倡议联盟所有成员向榜样学习,配合人类的各项建设活动,努力推动整个生存环境逐步向好。另外,大会还制定了2012-2013年度联盟生态卫士评选活动方案,确定了下届大会的主题为“生态保护、动物有责”。
会上,代表们纷纷发言,表达了向先进学习的积极意愿,并探讨
10.弘扬生态文明创建森林城市征文 篇十
但是,近几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风沙、地震、风雹、旱灾……当漫天风沙时人们想到了森林,水土流失时人们想到了森林,因为森林是我们不可替代的家园,所以人们更是迫切地想要改善环境。
近来的人们不再只是们茶余饭后是谈哪个国家登上月球进行科学实验,中国又发射出去了几颗卫星,也不是关注着自己的衣食住行,而是把“改善环境,保护森林”提到了最重要的一点。我从《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森林具有较强的和不可替代的吐故纳新功能,树木对城市的作用不仅仅只是绿色点缀,而是通过对净化空气,吸收有毒物质,吸附粉尘,分泌杀毒素和调温降噪等功能来改善城市的综合环境条件。另据科学研究表明,森林蓄积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可以为解决城市生态问题作出巨大贡献。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这是多少中国人民几亿万人的`梦想。以前路边的垃圾随处可见,夏天时苍蝇更是成群结队地漫天飞舞,街上行走的人们都戴着口罩,从不敢在街上逗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了对环境的要求日益高涨,都愿意住在有山、有水、有树、有草得绿色环境里。现在大家都行动起来了。栽树、种草、种花、不再是园林工人的专利,而是大家为改善环境的自觉行动。公路两旁种上了绿树,路的中间种上了绿色的灌木林,灌木林中间,还点缀着一些野花小草。远远的望去,像一个小花坛。环境好了,街上的行人也越来越多了。瞧,那二三两两的人们正在悠闲的散步呢!?
我相信只要我们许许多多个人汇集成一个个集体,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把“城市之肺”——森林变成不可替代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屏障。
“保护森林,人人有责。”只有真正地明白保护森林,只有真正地主动保护森林,我们的生活才会翻过精彩的一页,才会是一个七彩的开始。
11.生态文明是人类全新的文明形态 篇十一
生态文明;生态危机;文明;生产观;文化
[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3-0063-04
一、生态文明:破解生态危机的时代选择
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2007年世界森林状况》报告统计,1990至2005年15年间,全球森林面积减少了3%,而且目前仍然以每年73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同时,全球有约2/3的国家、地球表面1/3以上的土地(超过40亿公顷)和10多亿居民遭受沙化、荒漠化的危害。由于持续扩大的荒漠化,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估计,到2020年,将约有1.35亿人面临着被迫离开家园的危险。不仅如此,从20世纪60年代起,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破坏等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凸显.江、河、湖、海在污染中哭泣,森林、草地、耕地在沙漠化中呼号,生物资源在浩劫中走向灭绝,矿物、能源在滥采中走向枯竭;自20世纪末以来,洪涝、干旱、沙尘、酷热、奇寒、地震、蝗虫、赤潮、泥石流、非典、疯牛病、禽流感等灾害在地球上蜂涌出现。
所有这些无不表明: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愈来愈危及人们的身心健康,危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稳定,危及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进而直接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只一有个地球,如果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高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生态安全,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其结果必然是使人类失去赖以立足的地方,导致全球性的毁灭。这给陶醉于征服自然巨大胜利之中的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不得不对这一时代性难题以及导致其产生的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甚至支撑这一发展模式的人类文明形态进行深刻地反思。
所谓生态危机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包括生态秩序紊乱、生物演进退化、生态圈质量下降、生态范围萎缩等在内的一种自然生态的退化现象。生态危机并非自然本身的危机,而是人的危机,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组织形式的危机。它导因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具体表现是在人类创造辉煌经济文化奇迹的同时对自然界资源进行了近乎是“竭泽而渔”的掠夺性、粗放性的开发和超负荷的索取,由此造成了人类从自然界索取资源的能力,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以及人们补偿自然资源消耗的能力;人类排入环境的废物大大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以致自然生态系统“透支”过多,“亏空”过大,产生了巨额生态赤字、环境欠债。
生态危机的出现来自于工业化生产方式所产生的消极环境成果,要想从根本上破解这是时代难题,首先就要从人类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生产方式入手,消除这些消极的环境成果,而这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主张人们将生态纳入发展的思维,自觉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原理,运用高科技,按照生态化的原则组织生产,形成生态化的生产方式,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把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挑战”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在生态文明社会里,人类追求的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在生产方式上它要求转变工业文明时代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特点,主张运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并使这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使人类生产劳动向具有净化环境、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新机制上转化,向与生物圈相互协调的方向进化。面对当代环境危机及其导致的人的“生死之忧”,从文明重建的高度审视和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走生态文明之路,无疑是全球化时代人类最终破解生态危机这一时代性难题,将自身从以往的发展悖论中解脱出来唯一出路。
二、生态文明:扬弃工业文明的全新阶段
人类要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必然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文明就是人类在克服这些矛盾的努力中所达到的历史进度。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需要永恒面对的矛盾,在连绵不断的文明演进历程中,人类不断地调整着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适应,从崇拜、顺应自然走向改造、征服自然。
在原始文明阶段,人力同自然力相比非常微弱。在人与自然的对抗中,自然是主宰者,人类在巨大和神秘的自然界面前,显得无知、不解、困惑,受制于未知的自然力的统治,任由其摆布。在这种状态下,人类活动很难对自然生态环境构成破坏,自然基本没有被触动,人与自然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自然可提供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为了生存,人类必须扩大对自然的索取,这一矛盾给人类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并帮助他们克服无数艰难和险阻,最终从自然荒野跨入农业文明的门槛。人类主动利用、改造和开发自然进而让自然更加符合自己的意愿。
从原始文明过渡到农业文明是历史的进步。和原始文明人类依附于自然的被动状态相比,这时的人类驾驭自然、做自然主人的思想有所强化,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进程也有所加快,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但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限制,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始终依赖和顺应自然,遵循着自然韵律,人类依然相信有天神的存在,肯定自然对人的主宰作用,认为人仅仅是“神支配下的自然主人”。人类对自然开发的范围,仅限于农田生态系统和经济林生态系统,尽管在这一领域也曾人为地导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甚至导致诸如古巴比伦、哈巴拉、古希腊、玛雅等文明的衰落,但这种破坏在范围和数量上是有限的,从全球范围来看,也仅是局部现象,并没有也不可能构成对生态环境的整体性破坏。从总体上说,这一时期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主要是“生物型”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不大,人与自然的矛盾没有激化,人和自然的关系总体上还是和谐的。
在人类社会不断的演化进程中,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适应,从崇拜、顺应自然走向改造、征服自然,人类在自然面前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18世纪60年代,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打破了历时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照亮了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金光大道。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人权取代了神权,人的理性取代了神的理性,这时自然不再令人敬畏,人类真正成了自然的主人,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和农业文明时代手工劳动的生产方式相比,工业文明采用机器大工业取代了手工业,采用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人类通过机器而延长了自己的手臂,机器为人类解决了力量不足的缺憾,使人类劳累和艰辛的工场手工业劳作得以解脱,更有能力伸向大自然去索取。于是,在短短的300多年内间,大自然的财富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不断地向人类滚滚而来。凭借着所生产的足以维持并满足几十亿人口生存的欲望的巨量物质财富,工业文明极大地稳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并借此最终战胜和彻底摧毁了古老的农业文明,使整个世界得到了迅速的改变。
在人类文明史上,任何一种文明形态都只是一种历史现象和过程,最终都会消亡,被新的文明所取代。文明演进的结果,总是在不断践踏自己所创造的成果,使自己暗淡无光,以至走向穷途末路;这时新的文明就出现了,每一种新的文明形态都是对前一种文明形态的扬弃,伴随着新的文明人类继续向前发展。历史上每一次文明的更替莫不如此。工业文明在创造了人类的辉煌之后,也正在用它巨大的创造力摧毁自己,使自己陷入不能自拔的艰难境地。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必然产生的更高程度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在文明形态、发展状态、道路和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由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不仅如此,生态文明的提出,从现实维度来看,也归因于工业社会自身的缺陷和约束。工业文明否认自然界自身的价值,因此在赋予人类极大的改造自然力量、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繁荣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人类战胜自然的欲望,进而引发人类为了眼前物质利益的享受,只考虑自已的生存,很少考虑“自然界的生存”,以征服者的姿态不断地掠夺、损害和破坏自然界,忽视对自身行为的调节的控制,不尊重自然规律,轻视、主宰、奴役、支配大自然的行为大量出现,最终激化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导致人类的生存面临以“问题群”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严重危机,不仅使经济的持续增长难以为继,也使整个人类社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费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本身就是这些危机产生的根源。因此,在工业文明的框架内,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解决这些危机,人类就必须超越传统的工业文明及其发展模式,探寻一条新的文明模式和发展道路。没有文明的转型,人类就没有出路;只有促进和完成这种转变,人类才能自我拯救。工业文明的危机绝不意味人类文明已经走上了绝路,建设生态文明也不是要结束现代文明的历史,生态文明观是对以增长为核心的工业文明观的扬弃。这不仅包括对工业文明时代所创造的辉煌的科技成就、科学思想、民主制度、不朽的艺术成就和空前的社会财富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同时也包括对工业文明时代关于人类要凌驾于自然之上、要主宰和控制自然的思想的根本性改造。
三、生态文明:超越传统生产观的深刻革命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理解一方面把生产力范畴建立在人与自然绝对对立的基础上,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无视或忽视二者的统一;另一方面认为“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把自然生产力从生产力范畴中完全排除出去,只承认和肯定社会生产力,无视和否认自然生产力。并据此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强,改造的程度越深,则生产力水平越高,也就越能推动社会发展。
这种生产观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形而上学的解读。这样的生产力是只考虑人类利益的“自私”的生产力,是对自然只有“索取”没有“奉献”的生产力,是只求“自然为人”不求“人为自然”的生产力。这种意义下的生产力在衡量标准上只能采取以劳动工具为尺度的技术标准,或以劳动生产率为尺度的经济标准,从劳动品质方面来理解生产力水平,却不可能着眼于“劳动”与“自然”的结合,也不可能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职能定位上也仅仅局限于通过对自然界的无限度开发,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控制范围不断扩大,进而满足人类的无限欲求。
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的。讲生产力必然要涉及客观存在的这两个方面。在对生产力的理解上,只讲社会生产力,不讲自然生产力,处理不好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之间内在辩证关系,无视自然生产的发展和自然生产力的补偿而片面追求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增长,这必然导致人类在发展中只强调对自然的索取,却不注重对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保护、只考虑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或者至多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而不考虑其生态效益。这样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不可持续性,其结果只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最终演变为对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构成致命威胁的生态危机。
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的发展是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的相互作用、人与自然共同进化的成就。它的提出和实施,是人类对长期以来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是对传统生产观的重大革命,是人类文明理念的一次创新。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一切成果的总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不仅说明人类应该用更为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来对待大自然.而且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等各方面都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崭新视角。在生产方式上,它追求的不再是以传统GDP为核心的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生活方式上,它反对过度消费倡导人类通过建立合理的社会消费结构、克服异化消费追求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而非以往对简单需求的满足和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
四、生态文明:标志未来文化的核心理念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主要源泉,是最有活力的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丰厚土壤,是综合国力的基本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内涵。从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向来看,未来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还将体现在人及其生产的物质产品与自然的关系上。从这一方向来看,未来人类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哲学认识将从以对立性为主体地位向以同一性占主体地位转变,未来人类的价值取向必然要从以人为核心转移到人、社会和生态谐调发展。未来人类的道德认识必然要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扩展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的基础上,增强人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协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达到三者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生态文明不仅要求对以往所形成的狭隘的生产方式进行变革,丰富、扩大和深化社会生产的内容、范围和层次,建立一种全新的生态化生产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深入到人类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的传统哲学之中,对支撑这一生产方式的以征服自然为目标的文化理念和意识形态进行深刻反思,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所形成的狭隘自然观,建立一种不仅承认自然界的地位和价值,而且把世界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一生态一自然”复合系统的全新“大自然观”,并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侵害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以及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思想观念上培养和谐相处理念,在生产方式上培养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生活方式上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使社会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宗教信仰、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下转第67页)
(上接第65页)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一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更是一场集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于一身的人类文化价值和文化战略的深刻革命。在生态文明时代,人们将超越工业文明时代那种认为保护环境只是一种权宜之计的肤浅的观点,把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视为实现人的价值和主体性的重要方式人类在自然面前将保持一种理智的谦卑态度。人们不再寻求对自然的控制,而是力图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技术不再是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助手。人对物质产品的追求和消费将不仅以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为衡量标准,还要考虑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否符合生态保护,是否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生态文明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它引导人类在进行某一经济活动时,成为生态结构的调控者,对自然负有天然的道德、责任、义务,使人在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生存境界、开拓新道德新境界,实现“量变中的部分质变”。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还把人与自然的伦理文化研究提高到发展道路、发展目标的崭新战略高度,并作为战略决策付诸实施,对解决当代全球问题,创建人、社会和生态环境共赢的生态文化体系和推动社会走向更高级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只有进行文化价值观念的革命,树立和发展生态文化观念,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对长期以来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惜破坏生态环境,肆意挥霍浪费自然资源的生产式进行彻底变革,从而将人类从以往的生存危机中拯救出来。随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必将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引领人类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主导。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巨乃岐,刘冠军.生产力新论——大生产观初探[J].东方论坛,2003,(1).
作者简介:
巨乃岐(1958—)陕西岐山人,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教员,副教授。从事科学技术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12.关于生态文明的征文 篇十二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信贷,武陵山片区
一、引言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是要本着为当代人和后代人均衡负责的宗旨,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修复和建设生态系统,为国家、民族的永续生存和发展保留、创造坚实的自然物质基础。早在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绿色信贷开始在我国发起。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推出的“绿色信贷政策”,希望在金融信贷领域确立环境准入门槛,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资金来源,以推动可持续发展。2012年,银监会制定了《绿色信贷指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调整信贷结构,有效防范环境与社会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信贷”。绿色信贷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
武陵山区是贫困地区,有着强烈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要求。同时,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承载力有限,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绿色信贷,是当前武陵山区推进“精准扶贫”、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武陵山区生态经济与绿色信贷发展
1、武陵山区生态经济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五位一体,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涉及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水生态文明建设、森林生态文明建设、农田生态文明建设、荒漠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等。
武陵山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人文资源,充分利用其既有的水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等,生态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泸溪县的柑桔,桑植、鹤峰、龙山的百合、生态烟叶和高山茶叶,分布湘鄂的大鲵等,已成为武陵山区的主导产品和知名品牌。另外,武陵山区是农村新能源开发的示范地区,20%以上的农户使用了沼气能源、太阳能和节能灶,循环经济开始凸显。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张家界市旅游收入占GDP50%以上,武陵源区95%以上的财政收入来自旅游。以张家界为龙头的武陵山区生态旅游经济圈正在形成,原始森林度假、自然风景观光、天然温泉沐浴、地震遗迹考察、稀有大鲵观赏等生态旅游人次规模逐年扩大,区域联动不断加强。伴随张家界世界旅游精品的打造,武陵山区将成为我国以生态旅游为特征的观光、休闲、度假胜地。
2、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
武陵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片区平均海拔高,气候恶劣,旱涝灾害并存,泥石流、风灾、雨雪冰冻等灾害易发;部分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壤瘠薄,人均耕地面积为0.81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因此,片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到生态环境制约。同时,国务院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要求武陵山区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要求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80%以上,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有效保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明显下降;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建成比较完善的预警、监测系统和较强的救援处置能力。
这就要求在实践中更为有效地配置和利用金融资源,提高资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使用效率,发展绿色信贷是重要手段。
3、绿色信贷是武陵山片区金融扶贫的重要内容
绿色信贷的本质在于正确处理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主要表现形式: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融资,构建新的金融体系和完善金融工具。其目的是引导资金、贷款流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邓聿文,2007)。
近年来,武陵山片区金融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以湖南来凤、龙山两县为例,2011年10月,国务院批复设立“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两县全面推进区域发展“十个一体化”。经国家相关部委批准,两地农信社共同打造了全国第一个跨省免费支付结算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双方可以为对方居民办理贷款、还款业务。来凤、龙山两县农信社还启动了资金汇划、票据业务等同城化业务,每年可为当地百姓节约手续费近500万元,实现货币信贷跨省互贷金额1亿元以上。区域金融一体化建设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结合“精准扶贫”,片区金融机构创新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推进“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推进“惠农通”农村普惠金融等金融服务,以绿色信贷推动了金融扶贫。
三、对开展绿色信贷的几点思考
1、商业银行应建立绿色信贷服务专业化队伍
节能环保、生态保护领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跨行业的领域,细分行业较多、学科交叉较多、地域特色显著,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客户在该领域的风险普遍具有独特的表现。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绿色信贷团队,统一研究并管理绿色信贷业务十分必要。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在业务创新、风险管理、评审等部门设立专人或机构负责绿色信贷的政策研究、市场调查、产品开发、营销组织、风险管控、业务合作、对外协调等职能。
2、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将催生新的技术和产业,金融机构应在生态产业新领域寻找突破点。针对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这一现状,一是银行应准确量化从事节能环保产业企业的节能项目运营质量和节能效益,努力开发专利权质押融资、收益权质押融资、碳资产质押融资、排污权抵押融资等创新产品。二是加大节能环保融资产品的创新。结合国家建筑节能认证、能耗审计、以及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等政策,进一步加强对节能优秀工程、重点节能企业以及环保服务企业的分析研究,在有效严控风险的前提下,创新推出符合节能环保领域需求的各类融资产品。三是积极创新和探索减排领域相关融资产品。认真调查研究低碳节能环保的运行规律,密切跟踪国家应对清洁发展机制(CDM)审批政策、气候变化、标准制定与实施情况,结合绿色环保信贷需求特点,积极创新适合的融资及风险管理模式,创新推出以核证减排额为还款保障的新型融资资产品。四是积极推进绿色环保信贷领域的金融租赁业务。充分挖掘国有商业银行目标客户对余压余热利用装置、低温余热发电设备、循环流化床锅炉以及稀土永磁电机、变频电机等高效节能设备以及除尘、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设备的金融租赁需求。
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和方式,积极探索和创新碳排放领域相关融资产品、节能融资产品、绿色信贷领域的租赁业务及综合化金融服务,支持循环项目与低碳项目的研究、实施和发展,利用金融手段鼓励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另外,银行应提升绿色环保信贷领域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3、以风险管理为前提明确严控制度政策
首先,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环保标准提高带来的系统性信贷风险,尤其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钢铁、铁合金、铜冶炼、电解铝、铅锌、水泥、平板玻璃、电石、焦炭、火力发电、化工、造纸、纺织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信贷风险。加快转变信贷观念,以“绿色信贷”建设为抓手,积极实施现有融资客户的结构调整和不良贷款的清收转化工作,优化和调整信贷结构。其次,对于已介入的列为国家环保产业政策限制类的项目(企业),应密切关注相关风险、贷款质量和贷款迁徙变化情况,加强贷后管理,逐步退出。对已介入的列为国家环保产业政策淘汰类的项目(企业)、商业银行行业信贷政策确定退出类企业和产品涉及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的企业,特别是不符合能耗标准的企业和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落后产能的企业,要加快已有融资的退出步伐,认真落实资产保全措施,尽快退出或清收转化,以确保信贷资产安全。
4、建立环保信息的沟通协调机制
商业银行各级业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与当地环保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在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逐步建立起绿色环保信息的常态沟通机制。通过互访、定期沟通等形式及时了解环保政策的要求和标准,掌握企业节能环保违法信息,配合环保单位纠正、制止、制裁企业的节能环保违法行为,逐步形成环保与信贷的协调机制,开辟节能减排工作相互促进的良好工作局面。
5、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重点推动新兴产业和中小城镇快速发展
对于积极服务于新兴产业和中小城镇的金融机构,政府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如通过财政贴息、中央银行提高再贷款份额、调低再贴现利率等风险补偿手段鼓励这类金融机构,提高其行为积极性,并对同业机构产生示范扩大效应。政府要对新城镇化中金融机构的配合进行顶层设计,规制同业间的过度竞争,形成金融合力,强化对新兴产业和中小城镇的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协会: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绿色信货指引的通知[Z].(银监发〔2012〕4号)
[2]邓聿文:为企业节能减排构筑“绿色信贷”[N].上海证券报,2007-7-20.
[3]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EB/OL].http://www.iwuling.com/column/tongjishuju/wenhua/2012/0322/2105.html.
13.关于生态文明的征文 篇十三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日期:2013年03月13日 浏览:
《中国环境法治》年刊是由中华环保联合会组织出版的一本环境法学术集刊,以研究历年中
国环境法治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为主旨,吸纳当前环境法治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
成果和司法实践的热点研究,为广大致力于中国环境法治研究的学者、从事环境法治工作的人士提供平台,为全社会传递环境法治研究和实践的动态过程和最新成果。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念,厘清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律问题,中华环保联
合会《中国环境法治》年刊特举办“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保障”有奖征文活动。
征文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保障”为主题,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权、环境司法、环境
犯罪、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司法与执法协同保障等问题展开。可以是理论探讨,也可以是具
体案件分析及对策建议;可以是对他山之石的介绍,也可以是本土或地方经验的总结。本次
征文活动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获奖作者可获得奖金、证
书,并有机会参加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
院共同举办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司法保障”专题研讨会。
论文篇幅以10000字至30000字为宜,需附摘要、关键词,注释体例采用脚注,具体格式请
见附件。
本次征文截止日期为2013年5月1日。征文统一提交电子版至environmentallaw@sohu.com。中华环保联合会
【关于生态文明的征文】推荐阅读:
关于城区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11-15
弘扬生态文明创建森林城市优秀征文06-28
关于高淳生态环境的调查12-07
关于农业生态园的宣传广告词12-20
我们的美好未来(关于生态环境,演讲稿)11-05
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12-08
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08-23
生态文明对中国的启示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