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精选17篇)
1.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一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镇原县新城中学
姚萍
内容提要: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就成为每个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创造性思维、开发文本广度;个性化解读,拓展文本深度;用心灵阅读,注重情感体悟;放眼课堂外,加入本土元素。只要我们积极投身到新课标的实践中去,充分开发合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质的飞越。
关键字:农村初中
语文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除了我们通常在课堂以内所用的教材、教具之外,社会生活、人文地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并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强调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课程观念的更新,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搞好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使学生形成有利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和良好个性及健全的人格,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长期以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由于种种因素一直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在“应试”这根魔杖的指点下,要求学生重复不断地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单调的背诵,海量的试题。这样的结果是:严重扼杀了农村初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我认为,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就成为每个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创造性思维、拓展文本广度
不能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也不能彻底摒弃教材。充分地得用课本资源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语文课文只是最常规的一种呈现方式,除此之外,影视、音乐等对课文内容的再现往往会使学生耳目一新,更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满足于课文角度的重现,而应该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变换导读角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优化教学的效益。在学习《雷电颂》这篇课文时,如果单让学生阅读,学生肯定不能深切把握课文的语气、情感,我就能学生用多媒体播放了话剧《屈原》的视频片段,当演员在音乐的渲染中朗诵《雷电颂》的时候,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了起来,看到学生的热情如此高涨,我便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这段《雷电颂》,果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学生不公对课文的情感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在表演的基础上对词句等理解做了深入的讨论,许多学生争相提出自己的观点。
开发文本的广度,不仅指对课文的多种方式呈现,也指开放的视
角,捕捉与之相关的或是同一主题的其他作品,以及与之相似的或相关的现象。比如,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那么在学习这个单元课文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所在的环境入手,去调查自己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样才能自然而然地树立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个性化解读,挖掘文本深度
俗话说,“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教师不能只为了追求“标准答案”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发展想象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作者著文是一种角度,教师引导学生读文就不一定只局限在课文展示角度的藩篱之内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若能巧设一个新的角度去阅读课文,不仅有益于加深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强化语言训练。例如在进行《孙权劝学》这篇文言文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为了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进行了古代版和现代版不同版本的表演,此举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以前枯燥的文言文教学,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挖掘文本深度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1.补充相关次料,引入文本,勾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阅读往往是需要知人论世的,有的年代较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如果单纯从文本解读出发,学生是很难体会作者的深层情感。因而,最好是围绕文本拓展相关的背景资料,以扩大学生视野,帮助或辅导学生介入阅读情境,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他人评价等等。
2.抓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文本。一篇文章的关键词句一般承载着大量的信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意图也往往蕴含其中。以词句作为切入口才能感受人物的形象,领悟人物的情感,准确把握作品的重点。教学时,对文本中的疑难或关键的词句进行拓展教学,有利于学生准确全面的深入的理解文本内容。
3.从情节的空白入手,放飞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对相关文本进行续写或改写。抓住情节进行续写或改写,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对发挥想象,续写游行归来,学生提出了很多新颖而独到的看法,续写异彩纷呈。
三、用心灵阅读,注重情感体悟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的要求。作为一种阅读结果的“情感体验”是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心体验”来实现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文本中那些能陶冶情操,激发智慧的资源。同时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寻找类似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学生们没有作者都德那样深切的情感体验,出有像作者那样对自己的母语有那样强烈的感情,教师可以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情感做一个类比,学生们已经通过电视等多种途径以日本人的
侵华有了清楚的认识,所以就会很容易地和小弗朗士产生情感共鸣。
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想象,可以再现文章的情境,就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是学生进行情感体验、领悟情感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这一课时,引导学生想象斑羚飞渡的过程和飞渡山涧时的悲壮惨烈的情境,感受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
朗读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训练方式,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是抒发学生情感的一种形式。在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恰如其分地把握语句的语调、语速、停顿、重音、轻音等朗读基调,把文章的韵味读出来,特别要有机地选择感人情节或重点部分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抒情,达到情感的升华。
四、放眼课堂外,加入本土元素
农村中学在教学设施上比不上城市中学,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在课堂以外有着广阔的天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利用本地的民情风俗、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拥有自身的特点。例如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戏曲大舞台”,课本上介绍了很多戏曲的知识,可是学生们对此并没有太多的认识,对要求的作文也无从入手。所以我提前利用学校附近庙会时唱大戏的机会,布置学生利用周末认真地去看一场戏,回来之后以《我眼中的秦腔》为题写一篇作文,结果,学生们的作文写的非常成功。
将本土元素引入语文课堂,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资源,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本地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现在的学生每天面对大量的学习任务,虽然生长在农村,可是对所生所长的这片热土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八年级下《背起行囊走四方》的综合性学习中,能过师生合作,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家乡镇原的资料,使学生知道了我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灿烂的文化,历史上我们镇原也曾人才辈出,在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的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为家乡增光添彩的豪情壮志。
总而言之,广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身边处处有资源,只要我们积极投身到新课标的实践中去,充分开发合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质的飞越。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2.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二
我在教学中是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开拓课外资源的:
一、开发和利用学生手中的课外读物
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是指学生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客观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课程资源, 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可以方便地使用这些资源。学生手中的课外读物还是非常丰富的, 有自己购买的《小学生作文》《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等各类书籍, 也有学校统一征订的《小主人报》《关心下一代》等报刊。但学生手中的这些书报的利用率却很低。教师不能眼睛只看着课堂, 看着书本, 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 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学生手中的课外读物呢?我在这方面动了一番脑子:
1.推荐文章给学生
刚刚开学, 学校征订的《小主人报》《关心下一代》已有好几期了。我想这也是学生课外读物的来源, 一定要好好利用它们。于是我就趁给学生发报纸的机会, 挑报刊上我校同学发表的一篇习作读给学生听。当时, 我蓦然发现孩子们的眼睛竟齐刷刷地盯着那文章, 有的吐着舌头, 啧啧赞叹;有的情不自禁地伸出小手, 频频颔首;还有的小声窃窃私语:“我认识……”那眼神、那举动, 宛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充满欣喜, 也使我心里猛地豁然开朗, 如果忽略了这一环节, 只是将书报一起发下去, 让他们自己去看, 又真正有几个学生去仔细品味、琢磨呢?
又一次阅读活动开始了, 我作了以下引导:“这一次, 由你们自己阅读后推荐你最感兴趣的一篇文章。能够吸引其他同学阅读, 你的推荐就成功了, 读的同学越多, 说明你的推荐越成功。”听了我这番话, 孩子们立刻来劲了, 个个跃跃欲试。十分钟过去了, 小手纷纷举了起来, 大力推荐自己最感兴趣或认为最好的一篇文章, 有的从内容入手吊其他同学的胃口, 有的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大力推荐, 有的利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同学的心。学生相互启发, 课堂里迸发着灵感与朝气。
2.开辟阅读与交流课
书海浩瀚, 会选读文章, 可以帮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籍。通过教学实践, 我感到让学生自己推荐文章阅读, 使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 分享收获的喜悦, 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于是, 我们班上有了每周一次的阅读与交流课。交流的内容, 可以是有趣故事、民情风俗, 也可以是生活常识、科普知识;可以是一篇文章, 也可以是一本书。这样既有效地检查了阅读情况, 巩固了阅读成果, 又激发了阅读兴趣, 调动了阅读积极性, 推动了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3.教会学生摘录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记忆力再强, 时间长了, 要记的内容多了, 总会遗忘一些。如果一边读书, 一边把认为很精彩的内容摘录下来, 不仅能避免遗忘, 而且翻阅起来也很方便。因此, 从所阅读的读物里摘录精彩的语句、语段、词汇便成了我指导学生阅读时常用的阅读积累方法之一。
指导学生摘录语段时, 我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摘录, 并给摘录的语段写上心得, 写清摘录的内容的出处。对于好词怎样摘呢?我没有让学生把词单列出来, 而是让学生在所摘录的佳句华章中用符号标出自己认为用得准确、用得好的词。一周交一次, 老师对其进行认真批改、讲评。我还要求学生在摘录内容的开头或结尾或中间某段落的头尾配上插图, 或配上色彩纷呈的一朵花, 或一片青翠欲滴的绿叶, 或一只充满灵气的卡通小动物……表现出自己的生活情趣和读书的快乐。与此同时, 要求学生能在写作等实践活动中及时提取, 学以致用, 起到厚积薄发之功效, 为写作真正做好服务。
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信息媒体, 扩充学习资源
我们学校地处江南农村,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电视已经进驻到千家万户,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为我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它是人们认识大千世界的窗口。看电视几乎是每个孩子都非常感兴趣的活动, 许多优秀的电视节目知识性很强, 又引人入胜, 深受孩子们喜爱。如果根据学习需要有选择有指导地让学生集体观看, 再将这些媒体中的信息, 恰当地运用到课堂中来, 那将能成为非常好的学习资源。
例如, 在教学《动物园的晚上》这课时, 我布置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播放的系列篇动物的故事, 这一次看电视, 收获可大了。知道了初生的小猴子用奶瓶喝牛奶, 小老虎在“妈妈”怀里撒娇, 小狮子练习捕猎……这些有趣的镜头, 以及其中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深深地感染了孩子们, 使孩子们明白了只要留心, 随时随地都是可以学习语文的。
再例如, 《蓝猫》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画片之一了。这是一部很好的动画片, 不仅有趣, 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 还通过故事教给孩子们丰富的课外知识, 使孩子们明白很多道理, 于是在播放其中的系列《恐龙时代》时, 课堂上我就有意无意提到这部动画片。在学习《恐龙》这篇课文时,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什么霸王龙、三角龙、剑龙、雷龙, 它们是什么样的外形、喜欢吃什么等, 孩子们介绍得头头是道。学生的感性知识丰富了, 学习的兴趣也更浓厚了。
三、沟通课堂内外, 开掘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春天体验生命的伟大, 夏天感受绿水的柔情, 秋天我们为丰收喝彩, 冬天我们和雪花共舞。语文和生活同在, 只要留心开掘, 从生活中我们能获得无尽的语文学习资源, 真正做到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学习空间。
教学《赶海》这一课时, 在充分品读课文, 感悟赶海乐趣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回忆:在自己的童年记忆里, 有哪些让自己难忘的趣事呢?呵!农村孩子的课外生活虽然少有城里孩子的参观、旅游等活动, 可也是丰富多彩的, 钓龙虾、捉鱼, 放鸭子, 在自己家的瓜地看西瓜……班上一些云南转来的同学, 还谈到在自己的家乡时上山采野花、采野果等。这些来自自己生活的趣事, 经过老师的引导, 就像一股鲜活的源泉充盈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写出来的东西, 也许仍然稚气, 可却是灵动的充满生命力的。
这学期, 在指导学生完成习作《我的发现》时, 我布置学生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的时间, 到草丛、树林、池塘甚至泥土里走一走, 看一看, 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孩子们的收获可真不小!有的写发现小草探出了脑袋, 柳树发芽了;有的写, 在池塘里、水沟里发现一些小东西, 黑黑的身体、大大的脑袋, 还有四条腿, 原来是小蝌蚪呢!还有一个孩子写自己在初春的一天跟着爸爸来到庄稼地里, 没想到爸爸一锄头竟然挖出了一只冬眠的青蛙:“它的身子有我的拳头这么大, 趴在泥土上, 鼓着一双圆圆的大眼睛……我拿一根小木棒轻轻地碰了一下它的背, 它猛的跳了起来, 张开大嘴‘咯咯’地叫了起来, 大大的白肚皮随着叫声一鼓一鼓的……我猜它一定是睡了整个冬天, 是我和爸爸把它吵醒了吧……”没有华丽的词句, 可多么富有农村生活的气息和儿童的情趣呀!
生活中语文的运用是随时随地的。前一阵班上有几个小朋友因流行性感冒, 请假在家, 我建议小朋友选择喜欢的一种方式对生病的同学表示关心。“三八”妇女节前一天, 我们开展了以“献给妈妈的礼物”为主题的活动, 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同时, 一篇篇感人的文章也跃然纸上。同学们从实际行动中学会了关心他人, 又通过运用提高了说写能力。
四、充分抓住农村地方特点, 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
尽管地处相对偏僻的农村, 语文教学的条件性资源相对落后, 但这里的自然风光、乡土文化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各不相同, 各具特点。教师要根据需要, 利用当地、当时的课程资源, 建构地方或学校的语文课程, 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形式。
我们学校所在地树木葱茏、鸟语花香, 素有“花木之乡”的美誉, 而我校楼台亭阁、花木扶疏, 可谓“满园春色”。学校在这种环境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与花木息息相关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范畴。而古今中外, 多少名人雅士钟爱花草树木, 寄情山水田园, 留下许多千古名句, 如晋陶渊明爱菊, 就有了“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北宋文与可爱竹, 擅长画竹, 因有“胸有成竹”之典故。小学语文教材中与花木有关的美文名篇更是多不胜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广玉兰》《咏梅》……我们完全可以将课文与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 到生活中了解樟树拒虫的高贵品质, 感受广玉兰的洁净、高雅、幽香, 体会梅的傲霜斗雪……这些, 不是比书本上更生动?这些丰富而优美的自然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中蕴涵的美, 也可以为学生的作文添上富有灵气、充满乡土气息的一笔, 而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城市学校无法比及的。
此外, 江南水乡, 昔日的风韵情调犹存。流传至今的独特的婚俗、礼俗, 依然荡人情怀;风味独特的农家小吃依然散发着诱人的味道。在今天, 它们同样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对这些民俗风情进行调查、整理记录, 并在课中进行交流学习。
3.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三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 利用
中国分类号:G623.2
要想改变农村课程资源的现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只有靠我们广大教师积极、善于引导孩子们去开发和利用,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一定会全面提高,农村的教育事业才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1、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模式的变革。它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窠臼,它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社会,由教材内延伸到了教材外,由教师延伸到学生。改变了以往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
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我们不仅重视对教材的研究,同时又将相关的课程资源引进课堂。极大地拓宽了原有狭窄的教育内容,使理论知识一下子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随着课程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利用,也改变以往只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弊端。为学生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从而促进学生的时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开发、利用好学校的课程资源
教科书、教参、教学挂图、工具书、报刊等课程资源,一般农村学校都有,语文教师必须利用好这些资源,努力做到:
1.以教材为蓝本,开发课程资源。以往,一些老师常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认为学生只能通过教材学习语文,使语文与生活脱节。本次课改,虽然还把教材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仍要利用,但不唯一,因此,我们要以教材为蓝本,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语文向课外拓展延伸。如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是围绕专题组织内容。课文的第一组是围绕“多彩的春天”,该组把各项内容完整地组合成一个有机体。学习了这组课文之后,学生的知识积累不能仅局限在课本里,而要作课外延伸。语文教师可让孩子们去寻找与春天有关的内容,如诗词、歌曲、图片、文章。当学生走进生活查找了许多有关春天的资料。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春天的故事”为主题举行班会。如:“我会唱春天的歌”“我会背春天的诗”“我会跳春天的舞”“我会画春天的画”“我会讲春天的故事”……还可以让学生寻找春天:“春天来了,我要看看农民伯伯是怎样春耕的?”“春天来了,我们周围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唱、跳、背、画、讲、看这些有趣的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可以是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
2.以活动为载体,开发课程资源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又一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好胜心切的心理特点,适时组织竞赛活动。活动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让学生有足够的准备时间,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的内驱力正体现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上。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一、二年级学生要“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要限一定的量,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可让学生一天记住一个成语或格言警句,平时也可以举行“讲故事比赛”什么的。这样,日积月累,积累的成语就多了。
3.以教师的多角色为导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农村,教师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实行包班制(一个年级或者两、三个年级的课程都由一个教師来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的角色是多种角色的组合,即多元角色,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教育,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各方面都得到提升。
三、开发和利用家庭的课程资源
教师的课程资源作用体现不仅在课内,还应在课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家庭里都有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要让学生感到:家庭有语文,语文在家庭。
1.在交谈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小学生放学后回到家里,总会与家长有一些对话交流,如:“你今天学了什么?”“老师今天表扬你了吗?”“你能不能把今天学过的课文背一背?”等等。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实际上就是在进行着口语交际训练,在交际过程中,学生能否“完整讲述”,态度是否“自然大方”“有礼貌”,表达是否有“自信心”,这些都要提醒家长注意,如有不当,家长要立即给孩子指出来,这样,就可利用家庭教育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在收集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城里的孩子在家里可以看到电视、电脑、报刊等,而农村的孩子也可在家里看到各种各样的农具和农副产品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识字渠道。学生可通过收集种子袋认识“种子”“小麦”“玉米”“高粱”等等。学生的识字欲望增加了,看到实物“玉米”就问“玉米”该怎么写?看到实物“扁担”就要想“扁担”二字是什么样子?
3.在关爱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关注学生,重视对学生状况的研究,从学生身上找资源。例如“留守孩子”现象,通过召开座谈会,谈谈自己是怎么做个好孩子、乖宝宝的。又如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2》是围绕“温馨的家庭”这一主题,用三字经形式让学生体会家庭的温暖。“尊长辈,懂礼貌。”“父母教,认真听”。“家爱我,我爱家”。教师可将传统的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等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尊敬长辈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丰富了语文实践活动。
四、开发利用村镇的课程资源
农村虽然没有健全的文化设施,但有丰富的乡土资源。可以让学生从“农业生产”“生活经验”“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出发,联系身边人、事、景、物写读后感,观后感,现实性观察日记,与调查笔记,写游记,写乡村的变化,写畅想乡村的未来等。总之,农村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广大教师善于引导孩子们去开发和利用,并积极实现各学科甚至是各学校间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农村的教育事业才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语文课程标准》
4.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四
语文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语文课程网为例
新的语文课程资源观要求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是改变单一的纸质课程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分析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优势,在构建语文课程网的`过程中,对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化语文课程资源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方法.
作 者:张静芬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上海,62刊 名: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CSSCI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FO年,卷(期):“”(11)分类号:G203关键词:课程资源 信息化 开发利用 语文课程网
5.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五
一、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中,教师须做到“两要”
首先,教师要牢固确立体育“课程”和体育“课程资源”意识。有专家指出,所谓体育课程资源,指的是在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富有教育价值的、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自然地理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总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常常只注重如何将原有体育课程中规定的教学内容读熟、教会,至多也无非是教透、教好,少有对“课程”和“课程资源”进行选择、改造、开发、补充、利用的想法和做法。事实恰恰是,教师只有充分具备了“课程”意识,才会深入思考“课程”。课程问题,其实质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它要回答的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师只有充分具备了“课程”意识,才会积极主动去寻找“课程资源”,诸如: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
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是什么?袁振国认为,体育是人类原始动力的文明表现,体育更是一种精神———强力的冶炼,冒险精神的培养,运动习惯的形成。所以说,体育不等同于达标训练,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体力活动,体育也不是整饬纪律和惩罚的手段。[2]体育新课程以全面育人为根本目标,提出了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教学理念。由此,我们领悟到,面对从儿童到少年期的小学生,我们首先应该尊重、关怀、拓展和提升生命,体现生命价值中的亮丽和神采。它所关注的不仅是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技能,而且在于人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所以,在教学思想上,教师要从传授知识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生命、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通过体育教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解决生命生活中诸多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在知识的积累运用上,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努力个人日常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充分发挥教育智慧,随机应变地灵活糅合教学过程中师生生命律动、交流、碰撞中所激发生成的新知识
二、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中,教师须对学生“三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组成力量,一旦失去了这个力量,所谓教育,事实上也就失去了支撑的根本。所以说,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首先,重视学生的参与热情。
热情是最好的向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身心
发育快而情绪变化一般又较大,尤其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做好热情的激发和兴趣的培养工作。通常适宜主题教学、情景教学、复式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运动兴趣,努力形成“有趣、幽默、活泼、多变”的教学风格和现场氛围。
其次,重视学生的生活信息。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体育新课程教学也强调“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这就是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生活世界是运动技能以及各种体育教学素材的主要来源,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世界中获得的各种体验和认识,赋予教学内容以更真实的生活意义。体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生活世界的感悟和理解。教师应该明白,体育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就越能体现教学的价值。教师更需要着力探索新旧联系,促进技能同化,即以学生已有的生活、运动经验为生长点,通过对新旧技能之间的联系
与比较,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找到附着点,形成对原认知结构的扩张、丰富、分化,进而达到融会贯通。如家庭体育中的跑步机运动、社区体育中的游泳池嬉戏和街头体育中的旱溜和街舞等。
再次,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教师制定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与爱好,要选择深受学生喜爱并且能够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有价值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项目的内容,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几十年的实践告诉我,在体育教育中学生自己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其整个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要比教师的说教来得直接而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践或者是教师的经验来代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定比赛规则,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践活动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还能降低课程资源成本,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方面,成功开设了十六年的少年军校课程,帮助我们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综上所述,教师和学生,是体育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两者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其中,学生的热情、体验途径和信息来源,靠教师去激发、去引导、去收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又起着主导作用。这里,需要教师本身要有坚定的敬业精神,有足够的热情,有丰富饱满的专业素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体育教育也才会出现名师出高徒、高足扬师名的蓬勃气象。
三、开发利用好校内资源
现实存在并已开发的体育课程资源,是形成体育课程因素的基本来源,也是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进行的实施条件。它包括体育教师、学生、体育课、体育教材、各种参考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器材、校内体育场地设施、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少年军校、运动队训练、校内运动会与各种体育竞赛、体育夏(冬)令营。校内体育课程资源还包括校内的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校内体育课程资源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也最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其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现代体育教育课程理念,并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体育教学实际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四、开发利用好校外资源
6.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六
市中办小学
马磊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过去我们把课程当作整个世界,现在我们要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不断挖掘和利用本地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品德与生活教材为儿童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生活的通道,提供了一个可以对话的文本,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材中设计的活动情境是以一幅幅的图片展开的,作为教师,不能把它当作看图说话的资源,而应该看作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有时候教材中的图片虽然很多,但也有许多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我们应该根据实际大胆调整教材顺序,活用教材,要结合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发和设计、利用教育资源。例如《朋友之间》这一主题,在教学中,老师不要简单地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儿童是怎么做的,我要向他们学什么。而要通过书中的小朋友的做法联系生活实际体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是怎么做的,或者课前让几个同学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录成片段,课上播放,全班同学观看并发表观点,当朋友有困难及犯错误时应该怎样做的?那么“我”的真真切切的感受不正是教材上所画不出来的儿童的真切感受吗?通过这种生活实例的教学,教材的范例性充分地得到体现;通过这种拓展延伸,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地与教科书的思想观念融合;通过这种联系实际,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相依相伴,共同成长。
2、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校园环境资源
如:教学《规则在校园安家》一课,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环境资源,引导学生将课前进行的校园规则大搜索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教师发现,孩子在认真寻找、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对校园规则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3、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家庭资源。
7.小学习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七
一、利用课文插图练习写作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课文插图的内容非常广泛, 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风霜雨雪、古今建筑、风土人情、童话故事等方面, 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教学中, 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赏心悦目的艺术天地、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等资源, 引导学生畅游其中, 感受画面内容, 并根据画面展开想象和联想, 进行说话、写话练习, 就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少年闰土》一文中有一幅描绘“我”与闰土分别场面的插图, 从图上人物的神情、动作可以想象当时他们难舍难分的场面。分别时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天气, 为他们的离别增添了一丝惆怅和凄凉。教学中指导学生写“我”与闰土分别的场景时, 可以运用在《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军神》等课文中学到的环境衬托和人物对话的写法。有学生以《惜别》为题目, 就写出了:“天, 下着鹅毛大雪, 十分寒冷。就在今天, 闰土要走了。我依依不舍地牵着他的手, 不肯让他离去。我多么希望时间能倒转, 多么希望能和闰土一起捕小鸟、捡贝壳、看跳鱼, 不过这一切都是奢望。风更猛烈了, 雪下得更大了, 闰土缓缓地往前走去, 不时回头, 他的身影渐渐远去、远去……”这一精彩的片断描写。可见, 充分利用文中插图资源练笔, 就可为学生的创造性写作提供广阔的天地。这样的练习既可以促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充分培养, 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 进行写作练习。
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练习写作
课堂动态生成是指在课堂中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它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巧妙捕捉、合理利用这些动态信息, 能使课堂充满“鲜活与生动”, 散发出生命的活力,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有一次上语文课时, 同学们正在专心致志地听讲, 突然, 教室里飞进来一只小蜜蜂, 于是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 根本无法上课。于是, 我索性和学生一道在教室里追赶蜜蜂。直到蜜蜂飞出, 教室里才安静下来。我及时抓住这一动态信息, 让学生练写《蜜蜂飞进了教室》的作文。学生在习作中如实地再现了蜜蜂飞进教室的场景, 写得情真意切、真实生动。
三、在生活中练习写作
课程标准提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习作水平才会提高。因此, 教师要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或设计多种多样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使学生的习作写得更真实、有趣,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如:教学《一定要争气》时, 我让学生练写“父亲请求校长同意儿子试读”的片断。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很容易就走进父亲这一角色。一学生写道:“校长, 求求你!让我儿子继续读书吧, 哪怕是跟班试读也行。因为家里穷, 17岁之前, 我儿子一面帮家里做农活, 一面跟我念点书, 所以基础差, 这次考试, 平均成绩有45分已经很不错了。校长, 求求你!给我儿子一次机会吧!”
四、利用日记随笔练习写作
日记随笔情感化很强, 不必强行规定内容或形式方面的具体要求, 而应创设话题情境进行日记随笔练习。由于话题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结合自己不同的生活体验和对话题的不同感悟进行自由表达, 故而先交流后写作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抛砖引玉”等作用, 可使学生在广泛的交流中更好地激活以往的生活体验、习作储备, 做到“有米下锅”。
综上所述, 教师只要有敏锐的课程资源意识, 而且努力开发和利用各种有效的习作资源, 拓宽作文训练的渠道, 多样化地进行习作训练, 学生就会爱写、乐写, 把写作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8.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八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教材作为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资源,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本材料,其本身具有典型性,是语文学科知识极好的载体,属于经典的材料。
对于这些好的文本,我们要细致理解其内容和思想。同时要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语文素养。如《桂林山水》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桂林山水的秀美为点,让学生举一反三,发表对祖国各地景致特点的讨论并产生初步认识,继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的编排特点,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导读,就能引导我们如何开发与利用语文学习资源。如第六册第二单元单元导读是这样写的:“让天空碧蓝,让河水清澈,让草木茂盛,让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阅读本组课文,让我们看看人们对待动物、植物的态度和做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请你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这样的“导读 ”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内容大意,明确知识目标,初步感知单元专题,激发求知欲望。与此同时,将学生引向课外,去搜集与本单元专题相关的资料,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思想,从而成为语文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积极引入课外学习资源
语文课程是我们的母语课程。中国的儿童从小就生活在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氛围中,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这就使得学习汉语文学科,有了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和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
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美丽的,所以他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于是我在班里开展了“精彩读书”活动,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把自己的“精彩”展示给大家,可以讲一个小故事,也可以讲一则笑话,还可以读一篇优秀作文,可以说一说自己的读书体会等,这个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还定期向学生推荐好书、好文章,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书、好文章也推荐给同学。学生之间通过心灵的相互启发,思维的相互沟通,碰撞出了许多智慧的火花,并且经常在他们的作文中露一露面。我还让学生把家中的藏书带来交换阅读,这样,就有更多的资源共享了。
语文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阅读是语文积累最直接的方式。我教育学生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他们准备了笔记本并命名为“采蜜本”,每学完一课或一个单元之后便引导学生对其中精彩的语句、语段进行品析鉴赏,让学生领悟何谓好词好句,并摘录到“采蜜本”上。在课外阅读时,学生们也主动地摘录自己需要的内容。在与他们交流时,我发现“采蜜本”里有好词好句,有精彩片断,还有诗歌、谚语、春联,有他们自己画的图画等等,真是包罗万象,丰富异常。我还和其他学科老师相互配合指导学生办剪贴报,使学生的知识和信息得到了贮存,并能在写作等实践活动中及时提取,学以致用。
三、认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课型,是以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为基点,旨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沟通学科联系、融合社会生活、容纳本土文化之中锻炼学生听、说 、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意根据现行语文教材主题单元的特点,以课文学习为生长点,以任务驱动、专题研究的形式来开展综合性学习。最近我们组织了“民族精神代代传”读书活动,通过阅读《民族精神代代传》、《革命诗歌集》等材料,写读后感并举行了诗歌朗诵会。这次活动,既缅怀先烈的光辉事迹,继承革命传统,同时,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还要注意与地方特色、校本课程的紧密结合。张光鉴教授有这样一句经典之语:“大自然是活的多媒体。”观赏、考察本地的山水风光、民情风俗、动植物资源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之列。于是,我带领学生们上马骝山,观赏四季之景;游海兴湿地,与游鱼飞鸟同乐;下盐场,了解制盐工序;入农田,享受春种秋收的喜悦。这样的出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既让他们获得了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也为语文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课本剧表演也是学生们喜欢的一种活动。著名剧作家曹禺对课本剧表演这样评价:“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学生们用丰富的表情配上简单的道具,再加以充满想象力的表演,每一次都把他们对角色的认知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另外,展示作品,组织竞赛、开展辩论、欣赏影视等活动都可以极好地促进语文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9.初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九
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凡是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列入地理课程资源的范畴。开发课程资源,不仅为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参照条件,为教师提供各种教学素材、案例、条件和手段,丰富教学模式,并且也有利于开发校本课程,更重要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创新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唯教材是举的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使学生懂得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智慧。课程资源的开发: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初中地理课程资源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校内资源
1.1.1文本资源:教材(教科书)资源、图书资料
主要包括教材及相关文字资料。虽然教材(主要是教科书)作为课程资源的作用正呈下降的趋势,但仍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再说作为文本资源的教材也不是以往相对固定的教科书,而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由师生随时补充、完善的学习材料,尤其地理学科比其他学科有更多的动态数据,以及更多的新的地理事物的发生,要求教师更加关注这些文本资源,对教材进行适当而必要的补充,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对各种版本的教材进行优选,组合,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渗透思想方法,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1.1.2教学用具:挂图、模型、标本、罗盘
包括世界地形图、世界政区图等教学挂图;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等教学模型和标本;罗盘、照相机等教学器材等。这些教学用具,可以适当的指导学生进行制作,一方面可以充实学校的资源库,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1.3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素材库、录象、影碟等
1.1.4校内人力资源:科任教师、班主任、学习专长生以及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等学校风气。
教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教师本身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又是课程资源可法和利用的主力军。因此地理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地理教师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其一,提高理念素养,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要掌握必须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了解地理课程改革的最新动向;其二,转变角色,教师不仅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利用者,而且也应该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地理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地理学习与探索。
学生是人力资源中的变量,是联结家长与教师的纽带,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扮演着[1]
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中,要把改变学生角色放在一个显著的地位。学生角色的转变要注意:其一,学生应该成为地理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地理学习的主人;其二,学生应该学会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与探索性活动服务;其三,学生要很好地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斡旋”,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家长成为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
1.1.4其他学科资源
目前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要淡化学科体系,使地理课教学由单学科转向综合发展,再到跨学科的综合,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锻炼能力。整合学科课程资源,如把地理课与历史课、政治课、语文课、物理课、化学课等相结合,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络等相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有机的整合等,使教学更好的为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服务,构建一个跨学科、跨范围的地理课程体系
1.2 校外资源:
1.2.1科普场所: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天文台、地震台、水文站、纪念馆、青少年宫等
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而学校图书馆兼备了这两方面的属性,是目前最可利用的资源。科技馆、博物馆、天文台、青少年宫等场所,一方面可以提供活动场所和活动资料,另一方面也拥有众多的专业人士。积极开发和利用这些学习资源,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领域,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智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2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
与地理课程相关的资源有社区的地形、地貌、地势;植被;天气、气候和季节等。
1.2.3人文景观(乡土资源):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活和生产经验宗教信仰、民俗活动、文物古迹等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引导学生研究这些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红学生也会学会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
1.2.4媒体资源:报纸、报刊、网络
电子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地理课程资源极大地丰富化。它一方面大大拓展了地理科学的视野,扩大了对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活动和大地关系的认识深度;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是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效平台之一,媒体资源既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也是其补充、发展和完善的重要途径。当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减少媒体资源的负面作用。网络资源从内容上看,涵盖了工作、学习、生活、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谓是包罗万象;从形式上看,包括了文字、声音、图像等;从数量上看,浩如烟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服务对象上看,即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这些资源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交互功能的计算机和网络学习资源还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这样使师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分享学习资源成为可能。
1.2.5社区人力资源:
政界、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人员、家长,这些人中,不少是地理专家或者是与地理相关的人士,请他们有计划地给学生开讲座、一同设计地理活动,或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等等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社会和地理学科的了解。课程资源的利用
2.1 与教材进行整合:取舍、增删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们的做法大都是“用教材教”,惟教材独尊,视教材为“圣经”,不敢越教材半步,备课、上课等各个教学环节,只是重视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重视方法技巧训练。对开发课程资源,既没有强烈的意识,更没有实际行动。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比如: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减,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生活;对教材内容顺序作适当调整,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改写,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除此之外,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资料等,都是教师要合理利用的资源。
2.2 构建“开放性”的地理课堂
课堂开放包括教材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开放的教材具有变动性、多样性、发展性等特性,因此必须开放教材、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利凭借;教学过程的开放提倡即兴创造,使得课堂教学不在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在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的模式。使学生能真正获得全面发展。[2]
2.3 开展研究性学习
社区资源是缄默的课程资源。社区是多样的,正如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的,所以我们的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其一,深入社会生活就能体验角色。组织实践活动,首先重在体验。可以组织学生“当一天小农民”、“当一天小工人”,或者“今天我当家”,当“小小导游”等,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充当社会中的一员,在实践中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同时,让学生把这些体验写下来或办小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二,汇入自然生活就能认识世界。可以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风俗民情,采访新人新事,可以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常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丰富生活世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学校与社区应该建立稳定的联系,建立校外教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创设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其三,融入精神生活就能打造人品。学校应有机开发社区资源,恰当地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让学生进行“我家的开销情况”、“邻里关系”、“村庄安全状况”“化工厂对农田的影响”等社会热点调查,再进行研讨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向社会发起倡议。
2.4 促进学科融合:
地理科学综合性很强,与其他各门科学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交叉性和互补性。地理课程资源与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之间也存在着交叉和互补。所以,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既要体现地理课程资源的特色,又不能形成学科壁垒,最终要促进学科间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发展
2.5 建立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课程资源库一般包括以下环节:资源调查,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明确调查目标;编制调查工作手册或方案;制定调查工作计划;组织实地调查;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并使资源库能够与其他教师、学校等实现共享。
参考文献
[1]常华锋.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0.浅谈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篇十
作者姓名:王坤晶
作者单位:油坊中学 邮政编码:054801
搞要: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校外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而且具有开放性,它以其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关键词:校外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正文: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从空间上分,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家庭,社会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气象站、工厂;还有家庭的图书,报刊,电脑等也是一种可忽视的校外课程资源。校外教育授课形式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决定了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和利用的必要性。
1、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过去,虽然没有课程资源的概念,在教育实践中,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实际被作为仅有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社区文化资源,多年来一直与学校教育之间处于两个不同的系统。由于学校教育体系的封闭性,对校外课程资源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大量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被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造成各种校外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十分突出。
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资源概念,强调改变关门办学、重智轻德、重理轻文、重知识传授轻人的发展的现状,强调通过开发校外课程资源、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健康情感、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21世纪所需要的人文素质和科学 1
素质。毫无疑问,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现教育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开发校外课程资源,首先,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开阔课程开发的视野。凡是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校外教育资源,都应是课程资源;其次,要强化开发意识,提高对校外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校外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同一资源对于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而且同一课程的实施也可以选取多样的课程资源。例如,动植物资源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资源,也可以成为学习环境学、生态学知识的资源,还可以成为学习调查、统计的资源。同样,在实施“环境保护”教学内容中,既可以选取风景名胜的优美秀丽,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自然美景,激发其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也可以选取由于环境污染、名胜古迹遭到破坏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总之,要根据实际条件和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校外课程资源。使各种校外教育资源和学校课程有效地融为一体,实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2、建立学校与社会的教育资源通道
校外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需要建立学校与社会的教育资源通道。
首先,建立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机制。拓宽校外教育资源,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学校要引导课程资源的拥有者提高为学校教育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建立起调动社会广泛参与的校外课程资源开发运行机制。学校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以及社会的发展动态,广泛挖掘校外自然与人文环境中的课程资源、各种机构、企事业单位中的课程资源、专家、学者、名人等资源,以及各种信息网络资源,全面掌握校外课程资源的情况,包括其分布空间、资源类型、教育价值、所有者、获取方式,等等。将这些情况编制成动态的校外课程资源数据库,以便于随时查找、调用、更新和补充。通过校外课程资源数据库,可以实现学校之间、学科之间、学生之间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充分共享
其次,建立校外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对于一些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可以采取建立联系的做法,实现二者的资源共享。例如,可以在学校内建立与校外图书馆的网络联系,使学生能更多、更便捷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对于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同样可以运用现代信息和媒体技术,如制作光盘或通过上网等途径实现资源共享。
应特别重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发挥各种公众网络的资源价值。网络作为一种先进的传媒载体,以其数字化、多媒体、开放式、跨文化、互动式的文化传播途径,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巨大影响。网络不仅是校外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是一座巨大的校外课程资源库。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一方面,广泛地搜集各种有用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根据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内容重组。同时,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有目的、有个性的学习。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要从实践育人、体验育人的角度去认识开发校外课程资源的意义,强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是主角,不仅要学会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而且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教师要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各种校外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有效地融为一体,更好地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校外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这既为教师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又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条件和学生特点加以识别,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发和利用。教师要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社会与现实生活的素材,从课程资源中挖掘出更加丰富的内容,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上升为人文素养。使学生从生活中受到相应的教育。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校外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要强化学生对校外课程开发、利用的意识,通过设立各种学习目标、学习问题,使学生自觉、自发地去寻找校外的课程资源,为自身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尤其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去主动地开发社区中的校外课程资源。例如,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开展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寻找开发校外课程资源。或实地调查化工厂造成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情况;或从网上查找臭氧层的破坏情况,以及造成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或到垃圾处理中转站
了解周围垃圾的数量、种类,以及分类和处理知识;或到有关部门了解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动植物死亡、衰减情况等等。在类似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培养了他们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信息和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探索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综上所述,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校外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而且具有开放性,它以其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因而,校外老师们必须认识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必要性,掌握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形式、原则,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校外各种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才能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
作者简介:
姓名:王坤晶性别:男出生年月:1982年4月
工作单位:清河县油坊中学职务:教师职称:小教一级
通讯地址: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油坊中学邮编:054801
11.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家庭科学课程资源;探究活动;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53-02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等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离不开课堂教学,但更需要他们的亲身实践。因为科学课堂中实施科学探究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实践证明,家庭科学课程资源是学校科学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扩展。这首先是因为学生除了平时在校学习时间外,放学后、周末、节假日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孩子天生好奇、爱动脑筋,他们所进行的科学思考与活动不会以校内外时间来截然划分。其次,发展中的科学教育观念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孩子们将自然地把学校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过程、方法,复制或移到课堂以外甚至自己家里。
一、善于启发,充分利用家庭科学课程资源
每个学生的家庭里都存在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例如玩具的工作原理、家庭饲养的动物及种植的植物,家庭用的简单机械,父母与子女的血型、相貌等特征,还有家庭垃圾的处理方式等,都包含着潜在的科学素材资源和适合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课题资源,学生对这些研究题材非常感兴趣。科学教师应当启发和引导孩子从自己家庭中去发现、开发和利用更多的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鼓励家长关心和参与孩子的科学探究活动。
家长的文化背景、职业背景、阅历、相关工作经验等都可以作为孩子科学学习的资源与素材。即使一些文化基础不高的家长,也可能具有某方面的技能或专长,例如,务农的家长对植物、季节、耕种工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所以,每个孩子的家长都是家庭科学教育资源中充满活力的部分,对其合理开发利用,既有利于科学教育资源的扩展,更有利于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促使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与身心发展。
二、善于沟通,取得家长对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支持
学校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多个渠道向家长说明学生探究活动的意义,比如,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或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引导家长为孩子购买适合的科普读物或订阅少儿科普读物,引导孩子自制简易读书卡片等,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现代社会高质量的科技类广播电视节目层出不穷。如“科技博览”、“走近科学”、“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都是非常适合少年儿童收看的科教栏目。鼓励家长督促学生适当收看这些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家长评价也是家长支持科学探究的体现。教师可以将学生在科学探究、科技活动中的成绩同学生家长交流,并希望家长能督促、帮助孩子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教师要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与孩子一起经历学习、探究的过程,使家长在家庭中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学期末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生作品展示”活动,这样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另一方面,也让家长全方位了解孩子的能力,为孩子课外探究活动提供更多的方便。
三、典型引路,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并鼓励家长关心和参与孩子的科学探究活动
(一)家长帮助孩子准备材料
科学探究活动中往往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实验的材料,但有些材料的准备靠小学生自己准备会很不充分,这时就需要家长帮忙。比如学习《小吊车》一课,要求学生根据图和文字的提示,选择适当的材料和工具,制作一个小吊车的模型。我班一个学生家长帮助孩子准备了烟盒、三合板、螺丝钉、铁丝、胶水等材料,结果这个学生做的小吊车精巧细致,活动自如,效果非常好。
(二)宣扬典型,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探究活动
课外探究活动主要的场所在家庭和社会,科学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鼓励家长关注孩子在家里所进行的科学探究,并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与种植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或许有的科学教师认为既然是课外探究活动,就理所当然是学生自己的课外行为,忽视了教师的指导。这种观点和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小学生知识、能力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家长的认识及能力也是参差不齐,教师就要对学生及家长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例如教学《土壤》一课,学生对土壤的特点形成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实验认识了土壤的主要成分,课后有一个“埋垃圾”活动,主要是理解腐殖质的概念及帮助他们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要完成这个活动就需要教师跟家长结合,指导学生如何将这些生活垃圾埋起来,怎样做能加快垃圾腐烂的过程,多长时间将土挖开,观察实验结果,并与猜想对照,从而让学生体验用证据说明问题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才会真正地学到科学知识,才会发展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去关心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另外,一般学生的家里都种植了很多的植物,如白菜、萝卜、大葱等蔬菜,还有月季花、凤仙花等花草,还有的饲养了金鱼、小狗、小白兔等小动物,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进行长期的观察和记录活动,使孩子从小对生命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鼓励大家都能这样去做,在家长座谈会上,我请一些家长把自己帮助孩子种植或饲养的经验介绍给大家,并将拍摄的图片展示给大家看,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家长参与学生家庭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12.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十二
一、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 教材一直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的主要课程资
源, 它是集专家的智慧, 经过多次修改、精心编排而形成的, 具有权威性。但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以课文课本为基础, 深入钻研教材, 领会教材安排的结构, 研究编写的意图, 尊重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怎样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我国幅员辽阔, 一套教材很难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教学, 这是正常的事, 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有关城市生活的课文时学生很难理解课文内容, 很难把握文章意图。为此, 作为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就要结合农村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合理使用教材。
(二) 教师本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 以培养人的能力和思想品德的一种职业。胡总书记说:“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因其所处的特殊地位会通过教育的力量将社会基本道德和文化传达给学生, 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教育成败, 系于教师, 作为教师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 就没有更高的教学质量, 没有教师思想的解放, 就没有学生精神的解放, 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 就没有学生的主动发展。从这一点上说, 教师就当重视课程资源开发。作为农村语文教师除了具备上述各种意识外, 还要落实到行动上, 深入到学生中去, 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意识、兴趣爱好、心理情操, 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这就需要教师提高敏锐的洞察力, 有了这样的观察力, 就容易挖掘教材的优势, 更好地使用教材, 満足实现农村初中学生的需求, 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 学生个体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生的生活体验、个性知识、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发展潜力等都是课程、教材开发与实施中重要的资源。教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挖掘有助于学生创新的素材, 大胆鼓励学生敢于求异, 善于创新;其次是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并通过科学的态度、缜密的思维、恰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语文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教师要用生活中真实生动的实例, 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热爱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 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校内课程资源除了上面所谈之外, 多媒体课件, 网络信息的搜集和应用, 教具、学具的制作, 富有浓厚氛围的校园文化等都是重要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都是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是实施教学的重要手段, 它与学科应该构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所以, 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改变以往的“平时教学信息技术不用”、“分开教学信息技术滥用”的现象, 使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内容结成一个整体, 学生在课堂中既能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更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 同时也能获得所蕴含的科学 (语文) 素养等。
课堂教学改革的要点是课堂教学的优化, 表现为教师逐渐树立起资源的意识和观念, 不再将自己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 而是将课堂教学方方面面的潜在资源提升到显在的层面上, 围绕教学加以挖掘、利用、整合, 从而使教学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要求。
二、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 是一幅多彩的画卷。农村有优美的地理环境和大自然特有的风光。瑰丽的山川, 碧绿的原野, 苍翠的竹林, 金黄的稻田, 袅袅的炊烟, 芬芳的泥土都是特有的景物, 历来得到画家的亲徕, 成为诗作家笔下的杰作。教学中, 如能引导学生细致观察, 悉心体会, 就会让学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写成作文, 读来也甚是亲切流畅。
农村有浓厚的文化气息。纯朴的风俗民情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变化, 但仍保留着历史的风貌。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 过着男耕女织的甜蜜生活历来是勤劳勇敢、忠贞挚爱的象征。远古的田园故事在今天仍充满着泥土的气息。勤劳朴实的农民日出而耕, 日落而息, 用汗水去浇灌田野, 用喜悦在风雨中获得丰收。红砖墙白磁砖的新房, 记录着改革开放发展的历史。鸟鸣声和着机器耕作声, 奏响乡村四季交响曲;公路环绕山川, 农村电网穿过蓝天白云, 无不给农民的笑脸再增添几多红润。逢年过节, 走亲串戚, 更是一番热烈的景象。那边山歌唱, 这里甜酒香。这些无不代表着农村特有的文化, 无不是语文教学可以利用的资源。教师在教学《社戏》《故乡》《安塞腰鼓》《阿长与山海经》《台阶》《桃花源记》《我的母亲》等这些文章时如能够精心设计, 很好地结合农村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村生活等进行教学, 学生定会收益匪浅。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三个世界, 一个世界是书本世界, 以语言符号为载体;一个是生活世界, 以真实存在为特征;一个是网络世界, 以虚拟现实为表现形式。资源无处不在, 关键是在于发现资源。如社区就是重要的资源, 社区是学生离开学校后主要生活的场所。教师可以与学生一道对社区资源加以分析、利用。把这些资源引入课堂, 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时候, 学生的学习热情、探讨态度、钻研精神等都会产生积极变化。
网络是重的资源。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取外部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 教师也应该将其纳入教学和视野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的实践性很强,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农村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如开展听、说、读、写活动, 让学生讲自己童年的游戏, 诵优美的诗文, 说有趣的民间故事, 抒农村美好的生活。为农村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源源不断的资源, 让他们用真心去发现鸟语花香的灿烂;用真情去感受小桥流水自然美景;用愉悦去体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友好;用激情去畅谈“童孺纵行歌, 斑白欢游诣”的和谐温馨, 去欣赏“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画卷。学生大多是有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 说起来会清新流畅, 写起来也会有真情实感。
13.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十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它包括: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媒体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等等),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需要。以下谈谈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充分发掘和利用学校现有资源
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除教材、教学参考书外,还有生物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生物教具(挂图、模型)、多功能白板、投影仪、音像资料等。它们是完成生物课程的重要保障。
1、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标、理解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了解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顺序;审视教材内容和教与学的矛盾,确定教学的侧重点。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课程资源。比如,有关生物体的结构:细胞的结构、根尖的结构、叶的结构、花的结构、心脏的结构等,实物或模型具有真实感或立体感,可以作为首选的课程资源;挂图或多功能白板具有图像清晰,各种结构名称有明确标注等优点,可以在观察实物或模型后用来进一步观察和识别。关于动态过程的内容,可选择相关的动态模型,如:心脏搏动与血液循环模型、人体呼吸运动模型、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教具等;也可以选择视频或动画,可以使一些原本枯燥的、抽象的原理变得亲切、生动、直观、形象。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室资源,学生主动参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探究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比如,在学生掌握了使用显微镜方法后,组织学生学会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如,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西红柿果肉细胞、鸭趾草叶表皮细胞)、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以及人体细胞的其它永久玻片。又如:学习制作培养基,培养菌落;学会鉴定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鉴定种子中含有丰富的淀粉以及了解种子中淀粉的存在的部位;鉴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等等。学生在实验室中,分享着成功与失败,体验着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活动。
二、灵活运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 当的、有趣味性的资源。例如:在学习《社会行为》一节时,引入故事“刘邦与项羽在楚汉战争中,项羽败退至乌江边,看到由蚂蚁组成的大字‘霸王自刎功于乌江’,最后自刎于此。这是刘邦军师张良的一计。”从故事中,你知道蚂蚁是怎样生活的吗?它们不同成员之间有什么特点? 又如:在学习《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时,通过一些有趣的图片欣赏或动物搞笑视频的观看,让学生投入到动物世界的趣味生活之中。接着提出,假如:这人世界没有动物会怎样?学生的兴趣盎然,气氛热烈。
三、重视网络课程资源,启迪心灵,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仅靠有限的书面材料难以满足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知识的渴求和教学的需要,教师应充分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利用网络获得更多的生物科学进展的最新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如,在学习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后,结合今年入秋以来,天气转冷,很多的候鸟由西伯利亚飞往南方,候鸟在经过湖南、江西边界的罗霄山脉时,遭到了人们拉网式的捕杀。你对此有何感想?同学们讨论热烈,学生对保护的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得于提升。此外,在网络中,还可以获得与动、植物有关的趣闻、图片、视频、课件等教育资源,通过筛选和剪辑应用到自己的生物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和家庭资源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实验的材料在实验室中是没有的,教学经费又存在问题,教师尽可以地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如:与同学们一起抓鼠妇、挖蚯蚓、抓小鱼、拾凋落的紫荆花等生物材料来完成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利用家庭资源学习酒的酿制、酸奶的制作、泡菜的制作等等。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也获得了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14.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十四
潜江市西大垸管理区中学 李思尧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应有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功能。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要做到: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语文教学中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15.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十五
那么, 怎样才能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来促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呢?以下是我的几点认识。
一、读懂教材, 挖掘文本资源
对于文本资源的挖掘, 首先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三维目标上严格要求, 抓好每一个训练点, 让课本的每一个训练点都成为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例子”, 成为教师利用和开发的“引子”。如上《孔子拜师》一课之前, 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上网查找, 问家长, 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以及他对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有什么贡献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而在上课时很自然地让学生深入了解孔子拜师的全过程, 体会老子诲人不倦、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还可以抓住教材的延伸挖掘资源, 如教《丑小鸭》一课后, 教师可请学生设计兴趣作业, 如配乐感情朗读、改编课本剧等。
二、利用身边发生的事, 开展语文专项活动
利用身边发生的事情, 进行语文专题活动。如目前“甲型H1N1流感”肆虐,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 开展讲故事、知识问答、知识宣传等活动,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知识、写作、口语交际等一系列的语文能力。在活动过程中, 培养他们团结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在知识的宣传过程中, 学生参与到社区活动中, 知道自己学有所用, 就会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利用人本资源, 开展语文专项活动
教师的言行是资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学生来说都是富含深意的。教师的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次慈爱的抚慰都将激发学生奋进的信心, 甚至于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如在学生的写人的作文中, 诸如《我的老师》、《老师, 我想对你说》、《园丁颂》, 此类的作文都是以教师的言行为素材的。
学生的言行也是资源。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 其言谈举止会有不同的表现。抓住这些瞬间资源, 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比如大扫除, 就可以成为课程资源。上课铃响后, 我走进教室, 安排好每组学生的工作范围, 学生立刻分头做起来, 有扫地的, 有拖地的, 有擦黑板的, 有两个同学合作洗窗户的……大家干得热火朝天。不一会儿, 就把教室打扫得既干净又整洁。看着干净整洁而又散发着淡淡香味的教室和叽叽喳喳、兴奋异常的学生, 我决定来一次即兴的口头作文竞赛。果然, 大家妙语连珠。这种因地制宜的引导, 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 而且效果不错。
四、善于观察, 利用自然环境资源
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教育场所。校园的一切布置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朵盛开的鲜花, 一株挺拔的大树, 一面会说话的文化墙, 板报, 标语, 校训, 以及那高高飘扬的国旗等都能成为课程资源, 为教学服务。如在指导学生写《校园的冬天》这篇作文时, 碰巧下了一场大雪。下课了, 我带着学生来到校园里、操场上观察雪景, 观察远处的山峰、楼房到近处的树木、花草, 从天空中雪花飘飘洒洒的样子到落在屋顶、树木、衣服、大地上的变化。同时, 我让学生聆听雪花的声音, 感受雪花的妩媚。学生仔细地观察着、聆听着、感受着、品味着。有的同学伸出双手捧住了雪花, 有的同学伸出舌头舔尝着雪花, 有的学生静静地站在雪地里, 任凭雪花在他们的脸上抚弄。观察好了, 回到了教室, 学生个个舞笔弄墨。有的学生描写大地雪景:“早晨起来, 推开窗户一看, 呵, 大地像穿上了一件白色的外衣。”描写远山的雪:“从远处看, 山上白茫茫的一片, 像披上白纱似的。”写树木:“松树和柏树像穿上雪白的棉衣, 毛茸茸、暖绵绵的。”写学校的花园:“学校的花园像涂满奶油的大蛋糕, 花园中心的雪松就是蜡烛。”写雪的声音:“只听见雪花沙沙沙地从天空飞落下来, 好像无数春蚕在吃桑叶。”写感觉:“我伸出舌头, 一朵朵雪花粘在我的舌头上, 冰凉冰凉的, 舒服极了。”“雪花打在我的脸上、脖子、头发上, 感觉凉嗖嗖的。”
六、关注时势, 利用社会资源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古人很早就有这样的感慨, 更何况我们身处现代高科技的信息社会, 这种资源应当更多, 更应该努力开发和利用。我们要引领学生关注热点话题, 开展专题讨论, 如:“新北京新奥运”, “神七上天”、“建国60年大庆”等。还可利用网络传媒, 注意街头文化, 街头巷尾的广告、橱窗布置、门店牌都是人们花费了一定的心思, 琢磨了很久的得意之作, 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搜集、利用这些资源。有人说, 新时代的小孩是电视小孩、信息小孩。对此, 我们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 给学生推荐好的电视专题片、风光片, 布置收集广告词、电视剧台词等, 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所利用的资源。
16.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十六
在构建高效课堂、实行课改的今天,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被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对推进课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素养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课改前,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直被忽视,语文教师习惯于带着一本教科书和一份教案走进课堂。学生被迫接受课堂上没完没了的知识灌输,被迫完成没完没了的书面作业,天性受到抑制,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语文水平和素养一直得不到提高。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几十年了,为什么教育的改革却举步维艰,教育者的开放意识迟迟不能确立?一声春雷震天响,课改的春风终于吹进了课堂。旧的课堂模式被彻底改革,教师从神圣的讲坛上走下来,学生不再是学习的奴隶,而成了学习的主人,封闭式的教室的大门终于被打开了,新鲜的空气终于充满了课堂。课改的大环境,促使教师们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育这块阵地形势喜人。
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确实丰富,除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广播电视,还有很多资源,如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正常化,越来越扎实。另外,网络资源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共享,成了天经地义的事。语文的空间无限大,人类的所有东西都可以进入这个空间,它胸怀坦荡,来者不拒。当然,要开发课程资源,需要教师有开放的意识。开放是思想的解放,开发是行动的落实。开发需要一双慧眼,只有善于发现课程资源,才能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著名学者孙春成说过:“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学习贴近丰富的生活,无疑为学生的学习插上了一对有力的翅膀。”现实生活本身就是语文学科的最好的课程资源,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它,意义会更大。有开放意识和开拓精神的语文教师不会在节假日布置学生做这样或那样的书面作业,而是鼓励学生到火热的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汲取丰富的营养,体验、感悟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但是,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会一帆风顺,毫无阻力。有人习惯于从课堂到课堂、从课本到课本的传统教学方式,对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往往抱观望的态度,自己不做出头的椽子,等别人都动起来再说。有的一开始态度十分积极,热情高涨,可是虎头蛇尾,一段时间过去后,热情也就降下来了,又回到老路上去了。也有人把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看成是一种时尚、一种猎奇,或者换一下胃口、变一下花样,给人一时的新鲜,实际上华而不实,“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这几种表现,说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是靠发号施令就能奏效的,它要求教师有改革的意识和开拓的精神,有敢为人先的胆略和勇往直前的气概,认定了目标,就要咬住不放,绝不瞻前顾后,也不一曝十寒、有始无终。这几种现象告诉我们,改革的阻力往往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根子往往在思想认识上。所以,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提,是要提高教师的觉悟,更新教师的观念,心动才有行动。
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课标读本强调:“语文的特点是实践,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写作中学习写作,在口语交际中学习口语交际。”学生不再被束缚在教科书中和作业堆里,也不必再死记硬背所谓的书中的重点、考试的要点,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有了实践的机会,也就有了体验、感悟的过程,学生不会再觉得学习语文枯燥无味,而是觉得趣味无穷。实践出真知,经过一次次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获得了知识,获得了能力,获得了情感体验,语文素养和自身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给语文教师提供了提升和创造的机会。课标读本强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过去的教学,教师照搬教材,照搬教案,结果只能是作茧自缚,自己捆住自己,丢失创造的机会。而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照搬。因此,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必然促使教师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去创造。创造的乐趣应该是人生最大的乐趣。教师的创造充实了自己,也提升了自己的品位。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座山,教师照搬教材和教案,只会永远在山脚下徘徊,而一旦进入创造的领域,就登上了山巅,会领略到无限风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就会油然而生。语文课程资源是无限的,语文教师创造的空间也是无限的。“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给语文教师带来了美好的前景。在未来的教学领域,不善于创造的教师是找不到自己的席位的。
创造是为了求新。美国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谁不愿意看到新鲜的东西、听到新鲜的东西或抚弄新鲜的东西呢?”“谁不乐于获得新鲜的经验呢?”不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会使学生充满好奇心,对语文学习一往情深,兴趣不减,语文课堂教学也会常教常新,生机盎然。而且,师生双方通过开发和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终生受益。
17.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十七
乔卫民 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 草碾总校
电话:
邮箱: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同时综合实践活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现行的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无论是从篇幅,还是内容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去探索开发地方性教学资源,以完善统编教材的不足,为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实践依据。关键词: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生活实际
教学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综合实践活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综合实践教材已把实践活动列入教学内容,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无论是从篇幅,还是内容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去探索开发地方性教学资源,以完善统编教材的不足,为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实践依据。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合理的利用是我们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思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
1、因地制宜选择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充分挖掘当地现有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
例如:我们农村的农副产业,孩子们耳濡目染,对水果蔬菜水果的种植方面的理论知识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有了这样的先决条件,更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校在校园内开发了许多种植蔬菜的领域,班级内都布置了绿化植物,不仅美化了环境,更为学生们提供了研究观察的实践基地。在栽种下这些秧苗后,就号召动员有兴趣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观察讨论,丈量生长高度,做好相应的记录。当学生在研究中碰到技术性困难时,老师给予技术指导,使学生在活动中能更好地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这样的选题很有实效性,贴近生活。这些活动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都可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不仅密切了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也满足了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2、灵活地选择教学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功能确定了教学策略上应采取调查、参观、访问、实验观察、演示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收集和加工信息、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3、鼓励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实行创新的教学方法,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则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只是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社会环境和周边的人文环境、自然风物经过自主选择,结合自己的知识程度实行社会实践,知识探究等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自己设计安排调查计划、学生自我活动、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实践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例如:七(1)班开展的《寻找蕨类植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引起了很大反响。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对身边的植物密集区进行探寻和评价,找到了多片蕨菜生长地等,学生们用他们独特的眼光看到了自己的收获,更坚定了他们继续探寻自然奥秘的信心。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利用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新闻记者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如开展赏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赏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赏识自己、赏识别人、赏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赏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
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再次,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
5、与学校教育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相互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考虑到要依托社区资源,建立比较稳固的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综合实践活动小基地。我校有很好的周边资源对面是学校实验田,东面邻近村庄。这类地区优势对初次步入研究之门的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实践活动是非常合适的。实践活动的方式对那些暂时还没有找到合适课题的学生显得非常有效。学校的环境、条件和大型活动的气氛时刻都在影响着我们学校,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启发。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生事物,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尤其是在师资、设施、升学压力、家长支持力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身无教材、无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下,开展难度更大,但只要我们明确它的意义,给自己以准确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扎实地开展工作,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实践中反思,在探究中成长,相信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会久远。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
2、《初中教材生物》
河北版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荐阅读: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12-17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插图的利用08-28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11-12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07-08
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方案08-04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教学11-01
浅谈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10-17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09-29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