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精选16篇)
1.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 篇一
浅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 要: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由此可以看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将学生培养成知识型人才,更要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摆在教学改革面前的重要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创新意识;学生;教学改革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学习成绩,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常常将思想品德课教学置于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将基础知识传授贯穿于整个课堂中,常常采取“课堂上空讲大道理,课下学生识记要点”的方式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教条内容,不知道这些内容在生活中有何用处,如何使用,甚至有些?W生在长期的学习中会产生这样一种误解:思想品德课中的知识与现实相矛盾,所学到的知识无任何用处,只需要对知识点死记硬背就可以了,无需做过多探析。这种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知识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型人才,更是创新型人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进行改革,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将创新意识培养落实在教学的点点滴滴。
一、创新教学模式,改进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只凭着“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就可以将基础的知识内容“满堂灌”给学生,在这种“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宰对学生发布命
令,学生只需要端端正正地坐在课堂上,将教师讲解的内容一一识记即可,无需做过多的探究。加之,一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习惯于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讲一些高大上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常常在课上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教师在讲些什么,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逐渐消退。如此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吗?答案是否定的。那我们要怎样改善这种教学现状呢?我认为,首要的任务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有很多极具开放性的教学形式值得我们借鉴,如“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等,这些教学形式都注重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组织中,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因此,我们在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不妨根据自己教学内容的需求采用诸如此类的教学形式,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自由的进行自我表达的课堂氛围,还可以拉近师生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进而提高知识探究的兴趣,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进行“保护环境”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为了能呈现一个具有探究性的情境,我常常会利用小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课前准备一杯纯净水,一节废电池。当学生看到我拿着这些东西进入课堂的时候,纷纷猜想这节课要做什么,探究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2)教学伊始,在学生期盼的目光中,我将电池放到水里,并提出问题:这杯水被污染了吗?学生议论纷纷,整个课堂氛围很活跃;(3)随之问学生如何检验这杯水是否被污染,并允许学生动手操作,学生的探究兴趣愈加浓厚,有的提出用检测仪检测,有的提出看小鱼能否生存……(4)在学生情绪被完全调动的时候提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保护环境,并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身边的环境污染,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还可以在课堂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巧设疑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实际上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精心创设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正是创新发展的第一步。学生在进行问题讨论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加入学生中,与学生一起交流,实现思维的碰撞,而且教师在讨论参与中也能有效地捕捉到学生的创造火花,并对其进行及时引导。
比如,教师在组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提问,一旦遇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掌握思想品德的学习方法。而且,在就“怎么做”这一问题在小组中进行讨论的时候,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在讨论式的小组活动中思维高速运转,这种方式可以使创新、发现思维得到有效训练。
2.转变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教”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因素,认为“只要自己教好,学生就能学好”,将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教法上,忽视了对学生学法的研究,使得思想品德教学成了只有“教”、没有“学”的课程。事实上,学法是教法的出发点,也是教师教学的最终归宿。新课程改革不仅倡导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发生转变,还需要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转变。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在思想品德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严格遵守思想品德学科发展的规律,在基础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尽管初中思想品德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但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对其他方法来说更适合初中生的学习。所以,我在组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除了向学生传授思想品德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之外,还会在课堂教学中将具有发现、探索、研究性质的认知活动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其未来的实践发展打下基础。
除了以上的教学方法之外,我在教学中还会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内容引入课堂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学完“维护合法权利”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会让学生谈一谈自己上当受骗的经历,然后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最后由同学们讨论应该如何解决,解决办法的提出正是学生知识结构与创造思维发展的结果。如此,不仅可以实现学以致用,还可以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基础。
总之,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向学生讲授基础知识,还要在知识讲解中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荣.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2]李玉兵.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编辑 任 壮
2.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 篇二
一、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创新思考的时间
在平时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我们经常听到“满堂灌”“一言堂”的说法, 就是说一节课的时间, 都是教师的自我表演, 这样确实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是, 这样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 丧失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兴趣, 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现在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它更是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 反而, 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种遏制。所以在教学中, 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改变教学观念, 教师课前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精心备课, 在课堂上精讲教学内容, 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他们去思考、探索, 也就是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创新思考的时间。风靡全国的杜郎口中学所提出的“三三六”和“10+35”的教学模式就是强调要注重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展示的时间, 特别是“10+35”的教学模式就是根据课堂教师讲授时间和学生活动时间比例来确定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要求把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 老师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所以,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在组织学生活动或者向学生提问题时, 要给学生留出时间去思考、探索, 一般来讲, 简单的问题, 学生能看懂的问题基本不要去讲, 思维量大的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高难度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讨、合作交流, 教师适度点拨, 给学生的思维留有创造的余地。
二、给学生留有创新思考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 学生就像是一只容器, 这样的课堂是机械、沉闷的, 缺乏对智慧的挑战, 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土壤”, 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 在学习环境问题时, 就可以直接放手给学生, 设置问题情境: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具有怎样的危害?应该如何解决?学生结合现实去思考解决。这种设疑引思,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所以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 相信学生的能力, 给他们留有思考创新的“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讨论、判断, 得出结论。这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善待学生的“错误”, 培养创新精神
学习的过程, 其实就是不断“释疑”的过程, 不断去修正“错误”的过程。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 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 允许学生犯错, 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 不能置之不理, 更不能狠狠批评, 这样会带来许多负面效应, 甚至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 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对于学生的错误, 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 甚至是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契机, 去发现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当然, 对于学生的错误, 教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 而要借机引导学生去冷静思考、认真分析、有意识地推迟评价, 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去发现并纠正错误, 找到改正错误的正确方法, 这样通过争辩、质疑得来的知识, 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 这样解决错误、探索错误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创新的过程。
四、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注意力是不能长久的,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 要想保证45分钟课堂的高效, 就要求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不断地吸引学生, 多种教学形式的结合, 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具有重要意义。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就是设置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研究、质疑、解惑, “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 “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 这样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有质疑的兴趣, 有解惑的乐趣, 其创新思维就在讨论、研究中也得到了开发和提高。现在多媒体已经普遍运用到教学中,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 更要充分使用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创新精神。活动探究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形式, 常用的有小品、相声、角色阅读、模拟、漫画、辩论等。例如, 在初二的法律常识学习过程中, 大多都会举办模拟法庭活动, 从案件的选择, 到了解诉讼程序, 再到辩护词的撰写, 最后的法庭审理全过程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包括角色的选择也由学生来决定, 这样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3.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 篇三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创新精神 社会热点 学习氛围 自主课堂 探究方法
创新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能力,它的产生、发展和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受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的驱动及制约。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创新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创新精神就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学习,认为关键是在教学中要抓好“社会热点、学习氛围、社会生活、还学生课堂、课程自主探究”几个环节。
一、把思想品德课与个人发展和社会热点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在的《思想品德》课和以前的完全不一样,从教学内容上看,其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及社会现实紧密相连,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关注国内外形势,紧紧抓住社会热点,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我在教学《面对竞争》这一课时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很喜欢的音乐播放器MP3的利润吗?曾有相关材料分析:一个售价为79美元的国产MP3,国外要拿走专利费45美元,中国企业的纯利润才是1.5美元。还有西方跨国企业对中国DVD机要征收知识产权保护专利费,大批企业因交不起国家专利费而纷纷倒闭,让我国企业真切感受到国际化进程中缺乏自主创新技术的切肤之痛。”
学生听后感到很吃惊,然后我启发他们思考:我国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学生大声地说:“只有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地开发高精尖产品占领市场,抢占科技的制高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接着我又告诉学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中国梦,需要炎黄子孙的不懈努力,需要你们的大胆实践和勇于创新。你们一定要努力啊!没有创新就会受制于人。”这些话引起了学生心灵的共鸣,点燃了他们内心深处潜藏的创新火焰。
二、创建良好的师生、同学关系以及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位学生都会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来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这种个性活动就是创造和创新的开始。我提倡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然、和谐轻松、充满情感色彩的学习环境,在教会学生基本技能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发展要求进行简单的创新。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可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才更易于创新。
有句话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相信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和学生融为一体,善于倾听学生的见解,观察学生的表现,既要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学生,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大胆创新,唤醒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促使学生积极质疑,大胆创新。还要在评价中多用一些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的思路是正确的”“不要紧张,慢慢说” “你的这个说法还比较独特”等。这些语言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原本具有的创新欲望,以极其自然和谐的状态流露出来。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一种强烈的学习动因,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变被动为主动,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每一套教学设计都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需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举例时结合热点问题和感兴趣的东西。
如我在教九年级《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一课时,以“神舟号”的成功发射为例,告诉学生我国的航天科技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学生都为我国取得的科学成果而自豪,爱国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我不失时机地提醒他们去自己寻找资料,利用身边可用的东西,试着动手制作一架“航天飞船”模型,并相互学习,不断完善,最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和应该做的。创新是独立思考、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创新就从今天开始。
学生有了参与的动机,还需要有参与的机会。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并在实践中学习。“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已经针对教育的目的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未来社会里,大多数职业都要求从业人员要具有观察、分析、学习、创新的能力。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势在必行。课堂教学中,按照目标,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一直都注重学生的预习自学工作,做到“先学后教,不学不教”,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这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今天的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更多、更强的能力,而不仅是只会记知识点、做些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应该实现从传承知识到培养能力的转变。
四、让学生在课程探究中掌握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会方法也很重要。要让学生丢掉原始的思考“习惯”,摆脱思维单向的干扰,进行“反向”“多向”“发散”“超前”“综合”“变异”“变通”思维,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杜绝“非此即彼”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科学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瞬息万变的信息纷至踏来,令人目不暇接。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这些最新信息的能力。只有不断地获取并储备新信息,掌握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对事物产生敏锐的洞察力,产生创新的灵感。否则,创新将成为无水之源、无土之木。因此,教师要在平时多教会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信息的能力,如通过图书馆、电视、报刊报纸、互联网、社会调查等方式获取资料和信息,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我在九年级的《思想品德》复习中,根据学生学科知识比较系统的特点,确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等专题,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实地调查等方法获取这些信息,明确这些主题,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学习,让学生汇成了自己的知识成果。如在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首先要组织学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相关精神,并让学生深入群众中进行调查。然后要求以班为单位出一期板报,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并开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创造能力、实践能力都不同程度地提高。
总之,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把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作者简介:
4.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 篇四
紫阳中学初中部
王永学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学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入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有预设 重生成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思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借助辅助性教学工具,在有预设,重生成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进而逐步形成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创新的含义本来就是更改、求新。我在常态化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以下一些做法,不妥之处请同仁斧正。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探究。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案例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二、改善师生关系,激发创新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要素。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品德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促进,共同参与研究活动,形成“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反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在八年级思想品德关于“社会生活需要法律”的教学活动中,为促进课堂学生主动性的参与和交流,我向全班学生提出了:(1)马上就到“五一”黄金周了。假期里,老师准备乘飞机外出旅游。老师以前没有坐过飞机,不知道坐飞机有那些规定和要求,哪位同学能给老师提供些建议,告诉老师乘坐飞机的注意事项?(2)坐飞机有这么多的规定,太麻烦了,老师想改变乘火车。坐火车就没这么多规定了吧?(3)坐火车也要受到这么多的限制,那坐汽车呢?(4)为什么无论乘坐哪种交通工具都离不开各种规定的制约。通过因材施问,使全体同学都能投身参与思考去回答问题。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表达的启迪思维,做到充满探索,研究求证,发现乐趣,问题明确清楚,简明易懂,难易适度。在教学中充 分运用这种商讨式、征询式的提问,可以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中,并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得到尊重,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到深,由窄到宽,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创造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有效训练。
四、改变学习方式,鼓励求异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的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的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滿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例如,针对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关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本县建设洞河镇生态岛的情况,采取:
(一)分组的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第一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调查小组;第二组:农村工业污染调查小组;第三农村水资源状况调查小组;第四组:农村植树造林调查小组。
(二)拟定调查活动的对象和目的;
(三)拟定调查活动的内容和范围;
(四)拟定调查活动要解决的问题。
(五)各调查小组集中汇报调查的情况
(六)要求每人写一份解 决环境问题的建议报告。
(七)举办建议报告展示会,评选出优秀的建议报告。通过这种方式使每个同学都能饶有兴趣地投身到实践活动中,并从中学会了与人分工合作,与人交流,善于发现,善于挖掘;激发了广大同学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欲望,同时也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学生们学到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会了应用课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技能,也是最好地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学习个性得以完全自由地发展。原来的一言堂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精心安排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授课,每节课无疑都应是教师精心为学生创设的一个个生动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口、耳、眼、手等外部感官进行观察、感知所见所闻,同时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思考是积极性,培养其逻辑思维及发散思维能力。那么,在课外活 4 动中,教师也要发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阵地,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深化知识的把握,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发掘自身个性特点”这课教学后,我设置一个自查的实践作业,要求学生找出自己的全部优点和弱点、缺点,并挖根总结优点缺点如何形成。学生基本上都能采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全面正确地看待自己,优点找足,缺点看透,并能查出滋生缺点的根源。这样对促使他们扬长避短,改变弱点、缺点,塑造良好性格无疑是很大帮助。在教授“培养正当兴趣”一课后,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在人的成长道路上,兴趣是起点,爱好是行动,而形成兴趣的直接原因往往是好奇,好奇心的产生兴趣的前导和开启创造力的杠杆。帮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和强烈的好奇心,我设置了正当兴趣参与竞赛活动,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都能参与具备一至两种兴趣爱好。如参加运动队、器乐训练小组、绘画组或者学会下象棋,办板报、演小品等,比一比看谁坚持的好,练习得好。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逐步树立正当的兴趣爱好,在集体力量的监督及作用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他们培养成为性格良好,情趣高雅,举止文明,敢于创新、勇于进取、知识丰富、品德高尚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上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更改、求新,综合运用多种教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5.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 篇五
一、构建平等师生关系,使学生乐学
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参与的活动,这种平等在教学中就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在师生关系中,教师起主导调节作用,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在课堂中要时刻用自己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来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轻松氛围,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走到学习中来。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要以严厉的话语伤害学生,不要以鄙夷的目光注视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对学生要和颜悦色,用自己的热心与爱心,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喜欢你、接纳你,只有学生喜欢你、认可你才能去听你的课,从而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所以,教师要怀有一颗仁爱之心,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间,都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做学生学习上的伙伴、生活上的朋友,使学生在情理相容的师生关系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好学
1.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板、一笔、三尺讲台的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多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要根据学生的的需要,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愿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如,我在讲“环境问题”的知识时,我曾在课前准备了长江特大洪灾视频,由于场面的惊心动魄,学生在看完视频后都陷入了沉思,我因势利导,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从环境问题的角度看,你认为长江洪灾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为避免类似悲剧再发生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3)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中学生应怎样做?等等。这些问题一抛出,有的学生认真思考,有的学生积极与同学交流,有的则迅速打开书本寻找答案,这时小小的课堂立刻火了起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提升了课堂氛围,更使学生想学、好学。
2.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处于花一样的年龄,他们思维活跃,没有定性,要想让他们以全部的精力投身到学习中,就要采取多种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对每一节课的学习都带着满腔热情。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赛、情景表演、知识竞赛、我是法官等多种活动,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此外,在讲时事时可以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导入课题,我们都知道,学生在提起布什、伊拉克战争、朝鲜与韩国军事演习、日本驻守中国钓鱼岛等新闻事件时总是津津乐道,所以教师在讲时事教学时可以以时事新闻、生动事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有一些生动的.时事事例与我们的教材内容也有一定的联系。例如,某高校大学生毒死室友这一事件就与我们学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习总书记的严查下,目前很多贪官纷纷落入法网又与我们学的宪法、刑法等知识点有联系。因此,要想使思想品德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总之,作为新时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严格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认真研究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积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内化新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努力探索新时代的教学方法,在平时教学中不要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并达到新教育理念下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琼。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学课程辅导,(14)。
[2]董欢。初中思想政治课接受有效性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
6.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 篇六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指导学生进行思想塑造,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学科就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可以说初中思想品德课不仅肩负着思想品德知识教育任务, 更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系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及国际之间的竞争。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初中教育教学的固有使命。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不仅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更需要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为了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有效培养大批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以高度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任。在初中阶段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这几年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体会。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体, 课堂教学注重的是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为了强推自己的教学进度经常压缩学生自我思考和学习的时间。同时,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经常不顾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采用压制性手段开展课堂教学。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只能被动接受,学习毫无兴趣可言。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必须进行改革。要求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不利于学生发挥主体性,不利于学生吸收知识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自由发挥和成长。
所以,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新的教学模式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现阶段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形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效参与到教学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同时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中展开探究性学习。
二、鼓励初中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从学生的质疑开始。学生质疑是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思考,是学生对新知识、新问题与自己已有旧知识和经验之间的矛盾体现。无论学生的质疑是否正确,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都值得教师鼓励和提倡。因为这种质疑能力是建立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的,说明学生已经参与问题的研究,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创设条件让学生质疑,为此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改变初中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必须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法。长期以来,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往往只重视研究教法, 忽视研究学生学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才逐步像重视教法一样重视学法。新课程教学改革要对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改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学中的问题展开科学探究,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于自己不是很有把握的方案,学生可以同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互动,或者分工合作,最终解决问题。正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最终为培养学生能力保驾护航。
四、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
7.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 篇七
关键词:思品课教学;初中生;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71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引导和帮助学生整理和构建知识结构网
初中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接受事物的速度比较快。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引导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学习习惯在初中生的学习中扎根、成长和发展。但促使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对此,思品课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作为提升教学效果的工具,调动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学习过程还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和归纳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根据每个初中生的自身特点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网。当学生心中形成了系统的知识网以后,他们的行为也会受到约束。因此,初中思品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合理规划学习方案,为学生的长远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我每上完一节思品课,都会让学生整理这一节课的知识点,把结论性的观点、重要的思想和基本的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初中生的综合实力。
二、创设开放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初中生由于接触社会的时间短,主观意识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课堂随大流现象严重。因此,思品教师在课堂中要多创设开放、探究的情景,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初中生要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有合理规范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够统筹发展,与时俱进。思品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到初中生的差异和个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层教学,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多动手实践。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可让上等生发言,促进他们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使班级的优等生率大大提高。而对于容易解答的问题,教师则可多让后进生来回答,并及时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开动脑筋。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锻炼学生的优秀品质
在初中思品课上,教师要让学生欣赏同学的优点,激励自己不断进步,让学生感受并欣赏自己的成长进步,营造健康的班风和学风。在教学活动中,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初中生的学习动力和方向,而且会减少师生之间的隔阂。所以,思品课教师要以一颗仁爱的心爱护学生,真诚对待每一名学生,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还要在学习上多给予学生帮助,及时辅导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互动交流,课堂上多表扬少批评,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在生活中多给予学生关心,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让学生改变对教师的印象。
四、与家庭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交礼仪和生活习惯
思品课教学时间有限,初中生要想养成良好品德还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使思品课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使初中生实现课堂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初中思品课要与学生家庭生活紧密结合,教师与家长要共同发挥作用,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交礼仪和生活习惯。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我都会让每名学生介绍自己家庭或者家乡的习俗,通过做游戏或者表演等方式在班级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德育。作为对初中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课程,思品课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多说,多听,多练,理论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引导生活。总之,我们思品课教学不仅要让初中生在课堂上学会知识,还要让他们在生活中成长,做到学习与运用并重,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五、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告诫学生遵守纪律并珍爱生命
初中思品课主要以学校、家庭、公共生活和爱国教育为主要内容。这些教学仅依靠课本是难以实现教学目的的,要求思品教师要广泛地收集各种教学资源,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初中生身心得到锻炼。比如,近年来交通事故频发,大多是由于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的。所以,我在教学中会引入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出行时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做文明市民。此外,初中思品课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把实践活动评价和课堂评价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良性的循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初中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 沙荣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有效推进初中思品教学工作[J].文理导航旬刊,2013(12).
[2] 李金苹.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思品教学发挥成长引领作用[J].黑龙江教育,2015(2).
8.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 篇八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是教师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强创新意识,而不是理论上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节数学课几乎老师在不停地讲,不停地代替学生思考,生怕学生“跑偏”,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就要大胆地放手,不要担心学生“跑偏”,让学生勇敢质疑,提出各种问题,并尝试合作解决。教师“放手”并不是真正的不管,而是要更加精心地设计悬念,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只要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一课时,我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我没有把教学目标局限在知识的传授,而是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因此我提出问题,“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直接比较2/
5、5.5、54%的大小吗?”“要不叫它们的大小,首先我们应该要做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动手探究创新。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挖掘创新潜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潜心的研究,那是很难发现问题的。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疑问,那就说明他就没有深入的思考。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在学新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质疑,提出难题,积极探索,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不管对错,敢于提出就要给予表扬。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是要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百以内不进位加法”一课时,我出示“30+40=()”引导学生思考:30里面有几个10?40里面有几个10?3个10加上4个10等于7个10所以“30+40=(70)”新课讲完以后,我出示了几道同类型的练习题,然后说一说看谁有不同的做法?有两名同学没有按照我教的方法计算,我立刻表扬了这两名同学,让学生观察质疑,最后引导同学们总结归纳新的计算方法。虽然学生表述的不是十分完整,但是他们已经知道用心思考、质疑、寻找解决方法。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只有发自内心的有疑问,才会在“怎么办?的情景中深入。因此,数学课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权威,敢于用自己的思维解决问题,不要人云亦云。
三、提供充分的时间,有创新的自由
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都不是某一位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反复的试验和实践才实现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予学生充足的创新时间和自由是关键。数学课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一种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有动力才会有行动,使学生意识到这是我自己的事情,彻底改变他们学习的状态。以前填鸭式的教学,看似节省时间,实际则是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教师因担心学生参与了会浪费时间,就唱起独角戏,一口气讲完新课,然后给学生留大量的习题。学生可能掌握了你练习题中的题目,可是如果换种形式、换个数,学生都可能就会手足无措,你还要用大量的习题来填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始终处在一个消极的状态,推一步,走半步,甚至不走。长期下去学生还会有什么创造能力呢?所以,在数学课中,光靠大量的习题是不科学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思考、去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出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学生清楚而深刻地意识到,“果然是这么回事”。多种感官的参与,我相信教学一定会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能在不知不觉中就以养成。
四、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合作探究,它能让学生们结成“学习共同体”。小组成员之间,共同思考,一起交流、质疑,相互争论,互教互学,让思想在碰撞中得以提升、让能力在合作中得以加强、让友情在交流中得以传递。实行小组合作,同学之间在互相促进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激发学生有创新的冲动。让学生从机械地记忆过度到主动的思考发展。教师不要反感学生抓着一个问题不放、不要反感学生有那么多新奇的问题。而是要创设情境,给予足够的时间。鼓励他们大胆的去设想、去思考、去解决,教师要善于放手,让学生获得真正的自主,这样数学的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9.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 篇九
关键词:环保意识 思想政治 绿色消费
【分类号】G633.2
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强调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进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自觉地去保护环境,热爱自然,无疑是一项富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重要内容。怎样引导学生结合教材,采用有效办法来适应形势,重视眼前与长远,避免掠夺性开发自然,强化环保和发展良性循环意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创设情境,引发感悟
思想品德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环境观有着较为突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因为它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统一性。人类活动必须与自然同步,符合客观规律,按客观事物本身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另外它还可以培养学生追求一种生态美、环境美的境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人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然,与自然共生共长。
在教学中,我呈现出2009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减少污染——行动起来”。我国环境保护部以污染防治为重点,举行了“世界环境日”纪念大会暨“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在行动”启动仪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当我把这个展示给学生看的时候,好多学生就在讨论是一个主题有什么意思呢?我们要采取哪些措施呢?那对于我们应该好何做才行。此时,我知道他们基本上懂得保护自然、保护环境、还青山一片清澈,还蓝天一片纯净…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让我们以实际行动保护自然,保护环境。
二、 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丰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多彩丰富的文化,可谓绚丽多姿、雄奇壮美。可以说教材中许许多多的环保事例有待于我们教师用不同的角度、层次和敏锐的环保眼光去探寻、认知和发现。以环卫志愿者的行动、保护母亲河等待行动,唤起同学们的意识。
1、焦点调查,反思对照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生活中,自己有没有做过或见到过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事情?问题提出,引了学生的共鸣。好多学生者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做到了这些。我说,现在没有做到,没有关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了解规范,知识拓展
首先我呈现课件如: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择;重复使用,多次利用等。我说,同学们看到上面的规范,对照自己的行动,看看你们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还没有做到,原因是什么?班上的李春意说: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小事,如使用布制的购物袋、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文丽说:“节约粮食,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消费肉要适度等。”还有好多学生要发言。是啊,其实我们有好多方法,只是看我们有没有那种意识,如组织义务劳动、清理街道、关注新闻媒体有关环保的报道、阅读和传阅环保书籍报刊、了解绿色食品的标志和含義、认识环保标志等。
3、知识接龙,制定规范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全班分为甲、乙两组。首先由甲组同学出题:展示课前集的人类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环境的事例、数据、材料等,由乙组同学以接龙的形式快速举出相应的中学生能够做到的应对措施,每答出一条加一分。接着由对方出题,组作答,以此类推。若组回答不出,则给对方组加两分,紧接着由对方继续出题。游戏结束时,得分多的组为优胜组,并由全班同学推选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五位同学为“环保小博士”,予以奖励。
通过知识接龙活动,学生了解了很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措施,接下来以减少汽车尾气、解决垃圾成堆、减少白色污染为例,制定自己的环保行为规范(让学生对自身生活的环境状况有充分的感知,然后了解环保规范,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规范,为我们的行动打下知识基础)。
4、环保行动,遵守规范
遵守规范体现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中,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再到社区、社会,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家园。在教学中,我让同学们写我的打算——如何度过环保的一天。之后,交流感想,同学们的反应很不错。
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环保就在你我的身边。捡起一张纸,节约一滴水、一度电…让我们牢记:环保不在于响亮的口号,而在于点滴的行动。
三、能力拓展,重在行动
自然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大量事实证明,自然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生活造成严重的灾难。珍惜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建设美好的未来。保护母亲河运动,是一项保护环境的社会综合工程。
在教学中,我呈现课件:调查本地区条河流或个湖泊存在的污染问题,寻找污染源头,积极参与治理污染的实际行动,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当我把问题提出的时候,许多学生发言说:“作为政府,(1)应该完善立法,加强执法的力度,依法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2)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环境意识;(3)强化政府责任,加强监督管理;(3)坚持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以人为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还有学生说作为企业:应依法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杜绝排污现象,做好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当同学们谈到这里时候,我说作为我们学生我们应该好何做呢?(1)在家庭,节约用水,量不用洗涤剂,循环用水,一水多用;(2)在学校,不玩水,用水后及时关紧水龙头;(3)在社区,专水专用,做好管道维护防止破裂;(4)在社会,珍惜水资源,维护水环境,控制污染源头。在课外我让同学们调查结合本地区环境保护状况,以小组为单位,起草一份至致全校同学的《保护资源和环境倡议书》,制定具体的环保行动计划。
10.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 篇十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研究学生的需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已有信息、知识和经验的前提下, 构建学生独特、新颖, 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知识和能力, 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过程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下面就本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引导学生明确怀疑的目的, 培养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奥地利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创始人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 去发展知识, 去观察, 去实践。”教师要明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教授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更加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今后学习活动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学会怀疑。为此, 我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的主题就是:怀疑一切。在课上我告诉学生, 怀疑、否定与批判是科学进步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是他们自己在今后学习、生活中不断进步的动力。我告诉他们, 没有怀疑, 伽利略不可能推翻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理论的错误;没有怀疑, 马克思不可能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没有怀疑, 牛顿就不可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没有怀疑, 澳大利亚团队就不会有导电塑料的开发。同时, 我也告诉学生, 只要敢于怀疑, 怀疑权威, 怀疑教师, 怀疑真理, 怀疑教材, 大胆探索, 我们就有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现代教育论认为, 课堂教学应当是以建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教学宗旨, 突出学生参与。因此, 教师应围绕培养学生主体性这个核心, 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较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学习组织形式。让学生明确“怀疑一切”的目的, 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思想品德课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 而是生动有趣的过程。
二、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 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什么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通过这种方法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 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 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 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就创新思维的类型来说,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到现在, 我国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论。我认为多向思维 (发散性思维) 、侧向思维、逆向思维 (求异思维) 、联想思维、形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否定性思维) , 等等, 都是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 本人较重视对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1. 在教学过程中, 要破除思维定势,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 应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 结合教材, 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 逐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思维定势的形成, 一个是权威, 一个是从众。在学生眼中老师就是权威, 书本中的基本观点就是权威。在学生中的“老师是那样说的”, “课本中就是这样说的啊”的说法, 其本质就是权威说了, 我们没法说了, 思维定在那儿了。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教材中那些公认的已成定论的观点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看到基本观点之外的东西。比如, 这个基本观点是不是真理?它有没有不足或者缺陷?除此基本观点之外, 还有什么观点?这些观点的错误或缺陷在哪里?
关于定论是否是真理?我在课堂上讲了这样一个问题:天上有几个太阳?多数同学说只有一个。其中有一个同学的回答让我惊奇:“可能有两个, 或许有无数个。”他的回答引来多数同学的嘲笑。而我对他表示赞赏, 提出了表扬。学生产生了疑惑。我接着问:“我们生活在哪个天体系统中?”“太阳系。”我告诉同学们, 常说只有一个太阳的前提是就太阳系本星系而言的, 而宇宙是无穷大的, 人类对它的了解非常有限。太阳系处在银河系的边缘, 在银河系中有无数全恒星系, 其他恒星系中有没有太阳 (或类似太阳的天体) 呢?人类至今没有了解。为此, 刚才那个同学的回答并没有错。”我告诉大家, 把“只有一个”规定为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的理论前提只是一个照常理推测的前提, 并不是普遍成立的必然前提, 因此这个答案的推论过程在逻辑上犯了虚假前提的错误。“真理”推翻了, 也给学生留下了回味和思索。
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基本观点进行批判性思维的练习,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是随时可以进行的。教材上讲的那些理论、观点, 教师都可以让学生换个角度想一想:“还有别的观点吗?”“别的观点为什么不对?”“对教材上的观点可不可以有新的理解和解释?”“教材上的观点是不是一定正确?”……但要注意的是避免抽象空洞的理论说教, 要通过对鲜活的事例进行分析、点评, 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批判, 怎样去批判。
2. 在教学过程中, 要打破思维惯性,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传统性思维, 就是沿着前人已经开辟的思维道路去思考问题, 这种沿着固定观念去思考问题的现象, 就叫做思维惯性或者习惯性思维。我们知道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都是打破思维惯性最好的例证。而司马懿由于受思维惯性的影响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 曹操由于受思维惯性的束缚在草船借箭里损失了十万支狼牙箭。
在教学活动中, 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奇思妙想, 引导学生“节外生枝”。即要求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发挥其主动性, 给予背景材料的内涵和外延上加以深化, 在习惯的思维上加一加、减一减、反一反、乘一乘, 使之更趋于合理, 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例如, 讲授“维护公共利益”时, 提供材料 (课件展示) :2000年开始, 广州市市政府在全市投放了10000个垃圾分类箱进行试点, 每套垃圾分类箱有三个 (即可回收垃圾箱、不可回收垃圾箱和有害垃圾箱) 。2003年全市分类垃圾箱共投放7000多套, 投放后发现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到2005年全市又改为单桶垃圾箱。请你对此事做出评价。 (此案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
提示要点:
(1) 市政府此举有利于保护环境卫生, 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
(2) 垃圾回收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土地浪费。
(3) 有利于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4) 政府环保投入在加大。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 学生还可以从多个方面, 从内涵上、外延上进行补充, 扩散思维。
3. 在教学过程中, 改变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知识的接受、掌握程度, 而忽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 从而在实践中导致对学生认识过程的轻视, 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 学生被动接受、记忆知识的过程。显而易见, 这种学习方式会扼杀学生的天性和智力, 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变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所谓逆向思维, 意味着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从新的角度去发现科学真谛。进行逆向思维需要学生独特思考, 善于另辟蹊径, 还需要改变正常的思维程序, 比如遇事不妨倒过来想一想, 从结果上觅寻原因。
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要欣赏学生的个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学生的求异,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授“远离损友”时, 我先用教材中引用的成语“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和课文中“孟母三迁”的漫画故事来加以论证:环境对人的影响。即不管你向着正义或邪恶中的任意一方, 都会被其拥有的品行所感染。换句话说就是跟好人学好, 跟坏人学坏。这似乎是成了“真理”。接着提出问题:“一个人成功、成才与否, 是不是仅仅与环境有关?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不一会儿, 有学生提出了“近朱者不一定红, 近墨者不一定黑”的观点, 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我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三、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创新技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思想品德课, 农村初中的学生多数不够重视思想品德课。一是认为不是主科, 无用;二是没有故事性, 无味。久而久之, 这个理论性科目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态, 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突破口在哪里?那就是加强学法指导。
1. 指导阅读, 强化对教材的感知
感知教材是教学过程的基础。意图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此环节, 切忌让学生毫无目的地阅读, 应设计阅读思考题。例如, 在讲“一般违法与犯罪”时, 阅读思考题是:违法行为是什么?违法行为的种类有哪些?一般违法行为是什么?犯罪是什么?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什么样的违法行为才能达到犯罪程度呢?学生边读边对所阅读的内容圈点勾画, 标明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信息, 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2. 学会上课听讲, 强化对知识全面把握
听什么?一是注意听教师的讲解, 二是听同学的发言。把听到的知识与自己已经感知到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整合, 发现疑问要积极发言, 参与课堂的讨论、质疑过程中去, 全面理解知识系统, 把握知识。告诉学生质疑很重要, 要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特别注意对课本中那些相似或相近的知识要加以比较分析。如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 一般违法与犯罪等。
3. 加强复习, 强化对知识的运用
复习是掌握知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复习的方式有两点:一是整理听课笔记, 对知识再梳理、再认识;二是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练习题, 课后的练习题的布置要联系社会生活或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的解决方法, 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使学生的技能有一个质的飞跃。
4. 结合时政, 强化知识的拓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把学习的范围扩大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 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课堂教学与时政相结合, 是提高学生创新技能的一条重要途径。思想品德课教师, 平时要注重从新闻、报纸上搜集一些教学资料, 并抓住时机把当前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与思想品德教学结合起来。
11.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 篇十一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破课堂单调的教与学的传统理念,在教会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基础上,注重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学生
【作者简介】陈华标,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高塘学校教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破传统课堂单调的教与学的理念,在教会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基础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一、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认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察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可见,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必须注重创新条件的提供。
(一)转变教育观念
学习主动性的发展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创造是能动性、主动性的最高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其主动性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观的3个转变,即“实现学生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向学生是知识的能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的学生观的转变;实现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向驾驶式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的教师观的转变;实现单纯传授知识,向注重学生学会学习、情感和社会交往技能和谐发展的教学观的转变。”
(二)改进教学管理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使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严格与宽松统一,从注重过程管理到注重目标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从而使其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发。
(三)开辟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中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需求,为寻找“创新点”、确立“创新选题”创造条件。在选题上要坚持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实现多侧面、多领域锻炼;要强调实践的创新性,提高实践的层次,每一次实践都不能只简单地重复过去,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过去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才能有所创新。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创新意识在学生身上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地去设想和想象,敢于对同一事物产生质疑,敢于对同一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并努力去思索,去寻找新的答案。其实,学生敢于假设想象,产生质疑,提出新的见解,探索新的答案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他们在思考中提出一些有创见性的问题,发现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对一些创造性思维,应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所创设的情境应难易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会让学生感到筋疲力尽,不仅毫无所获,还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如果问题太容易,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见,只有中等难度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求知,并始终处于思维发展的最佳状态。
(二)开拓学生思路,提供创新平台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拓展其思路,鼓励他们深入学习,通过联系前后知识,进行积极主动地思考,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进行交流学习。
(三)组织交流讨论,培养创新思维
作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中发现问题实质,并将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目的上。只有分析清楚这两方面问题,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可见,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养成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其中应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以减少其盲目性;也不能越俎代庖,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先跟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及时地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四)注重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分析、合作讨论、总结归纳、延伸练习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应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活动教学,即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活动,如:游戏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方法。
2.案例教学,即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借助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等对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竞赛教学,即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小组竞赛教学、辩论教学等方式。
4.过程教学,即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训练。这些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达到各种方法的互相渗透和互补,最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不仅是历史赋予每个教师的责任,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客观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不断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童爱玲.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5(4).[2]
刘守峰.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9(S3).[3]
王雷,苏桂臻.新课程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实习编辑:段
12.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 篇十二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应用离不开创造性人才,创造性学生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育还存在未清除的遗留问题:一是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翻译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三是外语实践的量少、内容死、面窄,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当今的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迅速,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创造性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劳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面对新的对象,新的学科教材,新的质量要求,教师需要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去处理一些问题:
一、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组织活动,如英语小品、英语演讲、英语故事会、英语晚会、学唱英语歌曲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强化,听说能力得到提高,必然会间接地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在这些活动中,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毫不吝惜地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英语的情感,使学生逐渐把读英语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笔者认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会读英语书”,读英语要持之以恒,也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学生要会读英语,教师和家长应相互配合,持之以恒,加强对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于读英语。总之,让学生在良好的、轻松的、身心愉悦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学习,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巩固并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把好阅读理解的基础关
掌握一定的英语词汇量是有效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词汇量的制约是学生阅读理解速度的“限速器”。因此对于初中生学生来说,扩充和掌握词汇量是“第一要务”,我们必须首先按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词汇,在课本教学时加强对学生词汇的考查,通过听写、替?Q、造句等手段,促进学生牢固记忆基本词汇,并适当教给学生构词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快速高效地积累词汇,为学生猜测生词词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便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时能观其形、知其意。另外,可以在泛读教学时,指导学生适度阅读英语课外资料,使学生在持续阅读中复习词汇、巩固词汇、增加词汇,并将补充词汇纳入考查范围之内,为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
三、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例如。给学生介绍国外风土人情.以此来学习英语的小知识,让参与者既感到新奇又感到满足;在各种有趣的图案上填入所缺的字母或字母组合;适当组织一些英语竞赛活动,如书法竞赛、知识竞赛、朗诵竞赛和讲故事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从单纯学习英语知识转化为用语言进行交际,用英语进行创新。
四、培养竞争意识,增强学习自觉性
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竞争,充满了走上台来推销自己的时机。这种竞争应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成为习惯性意识,随时准备着抓住机遇去迎接挑战。
教师在教学中,要纠正学生的保守态度和嫉妒心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念,高尚的思想意识,并身体力行地发动学生,促成他们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勇于表现,不怕竞争的作用,以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具体可以分小组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个人挑战竞赛等。如教单词可竞争谁读得又快又好又准;教会话时,可竞赛谁对话正确、流利;竞赛哪个组,哪个同学先背出来。这样竞赛项目一出来,同学们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五、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堂高质量的英语前提
卢梭说的好“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是教育首先应是温暖的,有人性味的,爱心、热心是责任心的源泉,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13.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 篇十三
一、案例, 唤醒意识
事实胜于雄辩, 实际案例是最具说服力的。近些年来, 由于环境保护不当而引发的自然灾害案例举不胜举。课堂上教师适时展示有关的案例, 真实地披露我国在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方面的有力证据。材料、图片、视频都可以让学生亲眼见证, 感同身受, 从生活的角度感受知识和责任, 唤醒学生潜在的环境保护意识, 明白实现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的持续利用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学生的这个认知是自己得出的, 相比教师严肃的说教或是枯燥的灌输效果要好很多。
例如, 在教学《保护环境》这一课的时候, 课前我让学生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查阅、访问调查等途径收集整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相关资料, 如水污染、大气污染、食品污染等。上课时, 学生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成果, 可以是环境污染的, 也可以是生态破坏的。学生都很认真地做了准备, 有的学生还利用了课件, 声像俱佳、直观形象地展示, 赢得了大家的好评。
一个个环境破坏的案例, 无声胜有声, 又似响雷, 震撼着中学生懵懂的心, 冲击着他们模糊的认知,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明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日益恶变, 最终受到伤害的必将是人类, 所以保护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考察, 加深感受
纸上得来终觉浅, 一定要经过亲自考察调研得来的才是自己的东西。通过考察活动, 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 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和学习空间,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由于改变了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 引发了学生的内在驱动力,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帮助学生找到了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契合点, 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思想品德课理论知识的实践意义, 真正实现知行统一。
例如, 在教学完《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后, 我大力倡导学生利用节假日, 完成一次周边环境的社会调查活动, 包括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情况。同时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农村, 就工厂污水、废气、污染物的排放以及农村河道的污染状况广泛开展调研。教学中, 实地考察效果非常明显, 有的小组通过调查的状况向相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有的根据农村实情适时向村民宣传环境保护知识, 实现小手拉大手的效应;还有的撰写了调查报告, 有理有据。这些合理化的建议还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采纳, 调查报告得到了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
事实证明, 考察调研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走出课堂, 拥抱社会, 使学生拥有了课堂之外广阔的活动天地, 有很大的趣味性, 成为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是思想品德课的有益补充。既可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又增强了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教育。
三、活动, 触及心灵
在课堂上, 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理论知识可能会是模糊的, 或者说某些信息属于学生的盲区, 游离在学生的头脑浅层, 抵达不到心底。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模糊的或是理解不透彻的概念会被学生逐渐遗忘, 而实践活动可以以其绝对的优势弥补这方面的欠缺。在进行环保教育时, 教师要学会当好导演, 将环保教育融入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 让学生在活动中清晰某些浅薄的认知, 强化教学内容。
例如, 在教学《保护环境》以后, 我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每人制作一份有关环保的手抄报, 内容丰富多彩, 可以有环保知识, 环保名言, 环境破坏的材料, 环境治理的案例等;鼓励学生每人写一篇环保作文, 多角度谈论自己对环保的认识;开展一次环保演讲比赛, 声情并茂地诠释环保内涵及价值;组织一次环保倡议, 号召学生思想上树立环保意识, 行动上从小事做起, 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参与这些活动之后, 学生对环境破坏程度有了准确的衡量, 对环保的重要性有了确切的印证, 从内心深处自觉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实践, 主动加入到环保的队伍中来, 从而实现对环保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的自然转化。
14.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 篇十四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精神;兴趣
创新,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都是一项必备的能力。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放在了国家的战略高度上,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理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对于初中阶段十几岁的学生来说,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处于初中年龄段的孩子们,自身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当在初中数学中遇到了不等式、方程组、函数、三角形、圆、球等知识时,他们最先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好奇心,比如三角形为什么这么常见?同心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同心圆用圆规就那么容易画出来?怎么在空间中想象球体、锥体、柱体?等等,每接触到一种新的知识,他们本身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好奇心并不等于兴趣,要想学好自身不了解的事物,仅有好奇心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学习动力,才能集中注意力,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效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主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创造自主学习情境
为学生创造自主的学习情境,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投入学习,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學生才能在自主的学习框架中,完成兴趣的培养,进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创新潜能的发挥。
首先,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真正做到角色转换。要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指导者转变为教学中的参与者、引导者,由原来的“师道尊严”向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转变,让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让学生从对老师的敬畏,变为对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学习更加投入。学生要拥有自主的学习情境,老师是一方面,但重要的是学生自己,不再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教导,这通常是让学生全身心、全方位投入到学习中去的良好办法。
二、营造愉悦教学氛围
愉悦的教学氛围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愉悦的教学氛围其实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自己严肃的教学风格、活跃课堂上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提问,积极解答,并可以举一些学生生活中能够实际体会到的例子,来形象生动的解释教科书中的晦涩字眼。
例如给学生讲解关于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相似,以及三角形的全等等简单的例子,都可以在实际中找到例子。对于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我们可以在黑板上将他们相应的顶点(用实线或虚线)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多面体,然后还可以向学生提问:“两个相似三角形通过加一些线条还可以变成别的图形吗?”诸如此类。当学生突然由复杂的相似证明转移到用相似三角形构建别的图形的时候,培养他们仍然可以应用想象的方式,舒缓紧张的学习气氛,促进整个课堂气氛会变得更加活跃,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充分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塑造学生成功感
当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自主学习时,主要的途径是自学和交流,又以交流为主,而和老师的交流更是影响他们学习态度和学习干劲的关键因素。学生本身的特点和十几岁年龄段的特点造成了初中的学生特别在意老师的肯定,尤其是老师对自己的表现、自己的作业、自己成绩的肯定。往往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会使得学生奋斗一两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不断从学生的积极思考、表达中塑造学生的成功感,培养学生创新的自主性。
一方面,要不吝褒奖。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吝惜对学生们的褒奖,学生做得对的地方、做得好的地方,要加以肯定和鼓励,希望他们继续保持发展下去。比如,在学生作业方面,对于学生们做的不对的地方,我们不能片面的只评判其正确率的高低,更应该看到其中积极的方面。
另一方面,要注意分寸的把握。充分塑造学生的成功感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自主性,但我们鼓励学生、褒奖学生仍然要注意把握尺寸。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根据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点分别进行不同的引导。例如,有些学生需要的鼓励多一些,有些学生则疲沓一些,需要比较严格的督促,但是对于鼓励,所有的学生都会感到老师的关怀、老师的激励和自己的成功。
因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是要以褒奖为主,塑造他们的成功感,这样,学生也才会更有自信,从而对学习才更有兴趣,也才能更好、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从兴趣入手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于伟民.谈创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3(2).
[2]徐彬初.中数学新课改中教学方式初探[J].西部科教论坛.2009(12).
(作者单位:贵州省大方县理化中学)
15.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 篇十五
在英语教学中,因课文简单。老师忽视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而使得一些评议应用不真实。对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的准确理解,和对评议环境的认识和把握。需要对文化的比较深刻的理解。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要通过对该族文化,文学作品,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了解。才能达到对英语知识的完整理解。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读《英语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深入探究如何教材中的文化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能力。
一、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读《英语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深入探究如何教材中的文化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在不断增加,文化特点越来越明显。单项选择、完形填空、补全对话、书面表达等各种题型都突出了语境,强调在具体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理解在选材、文体风格等方面都注重题材的多样化、交际化和生活化,通过故事、报道、议论等形式关注社会热点现象,多角度展示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命题既注重从语言学角度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又侧重从心理学角度考查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相关因素,综合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辨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加工发展信息的能力和合理表述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和拓展素材性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文化渗透,不仅训练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而且增强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二、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
1.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
词汇是语言的组成部分,能反映出文化的内涵,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理解词汇,把语言延伸至文化。在分析词汇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将文化与语言有机联系起来理解,适当追溯典型的文化词语的起源意义,然后解释其象征意义,再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中文词语。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爷爷、老先生、老张"等都透着尊敬和亲热。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象征也是威望的象征。相反,西方国家的人不喜欢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西方国家的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了。所以年龄是他们极为重要的隐私,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她们更喜欢别人恭维自己年轻。
2.挖掘课本内容,培养文化意识
英语材选择的文章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应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渗透,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挖掘文章中的内涵。在教授8A第二单元school life时,对我们国家的学校和西方国家的学校进行比较,从学校的分类、科目的设置、课时的安排、考试方式和要求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深刻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异。在讲授9A第二单元时,围绕话题color,让学生作比较,在喜庆、丧事时,东西方文化对颜色的选择是不一致的。
3.在语法教学中增强文化意识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且差异颇大。我们不但要探究其逻辑形式与结构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形成的内在因素,才会发现其中所包涵的丰富的文化因素。如汉语说“一个面包”,而英语说a piece of bread。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
包”是一个可数名词;而西方国家,人们把面包当成主食之一,吃的时候把一块面包切成数片,有时还会在面包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鸡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语中bread是一个不可数名词。日常语法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地引入文化教育,既能使学生获得英美文化知识,又能使枯燥的语法阐释变得鲜活而又富有生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广泛阅读,感受文化气息
我们一向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阅读一些英美简易读物,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注意留心和积累有关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因为学生在阅读理解时,能吸纳一些相关的语言背景文化知识,扩大英语知识面,掌握词语运用的内涵和外延,了解西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之处。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的语言因素很重要,只有借助文化知识的帮助,才能读懂字里行间。因为词的意思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文化、历史、价值、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宗教和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理解篇章的真正含义。
5.通过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靠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的需要,因此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我们可以举行英语演讲比赛,创办英语角、英语沙龙,定期开展一些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按照目的语的文化习惯进行交际。比如:说致谢,英美人通常为那些在中国人看来无足轻重的区区小事而道谢,从早到晚,只要与人接触必定谢不离口。课堂上学生回答完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说:“Thank you.”有人说你身上的衣服很好看,你要说:“Thank you.”别人给你挂电话,谈话结束时,你要说:“Thank you.”在餐馆里,服务员给你端上一杯咖啡你要说:“Thank you.”或你付了账,收款员也会对你说:“Thank you.”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重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才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时代的需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当好主导,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的人才。
16.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 篇十六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伴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创新教学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性思维,开启学生的创新大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创新的能力。为此,本文特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教育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想,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2.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二.居高临下,引导学生站在高处观察事物
教学就象登山一样,只有攀登到最高处,眼界才放得开,才能看到壮阔无比的大千世界,才能领略无穷的风光。站得高,想象才能丰富,思维才开阔。在这个意义下,我们在教学一篇课文时,不论长文短课,都应有个制高点,并且引导学生在这个制高点上,鸟瞰全文,驾驭全篇,只有这样,才不致于被错综复杂的.事物所迷惑,才能有所发现。《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写得很简练的散文,课题以“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要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谓不费吹灰之力,但是作为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来说,重要的不在于这个回答百分之百的准确,而在于形成这个答案的过程:为什么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呢?这便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制高点),从这一点出发,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才被一一地发掘出来。可见,引导学生站高望远是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思维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就有事倍功半的可能。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
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有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诗句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能力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教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缩放。
四.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
[1][2]下一页
【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电教媒体在初中数学导探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功用09-15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31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境创设06-09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09-10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导入方法10-04
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论文09-09
初中思想品德工作中的困惑与教学反思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