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2024-12-13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共14篇)

1.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篇一

舒兰六中开展“弘扬中华优级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根据《舒兰市中小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为指导,确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以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为了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能够有序的顺利进行。收到预期效果,在活动开展前成立了舒兰六中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确领导和督导工作。

组长:刘明慧 副组长:郭勋

组员:赵东方

蔡春梅

张全军

三、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按照教育现代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坚持科学态度,努力改进和拓宽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吸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学典立德,修身育人,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品牌。

近期目标:本学期,全面铺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初步形成学习氛围,师生掌握一定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和道德情操。下学期,使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入常态轨道。教师的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中长期目标:利用三年时间,让全体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人格,提高文明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四、学习内容和途径

1、学习内容:临摹名家书法作品,体会中华文字的线条美和空白美;诵读古代诗词文章,体会中华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一脉相传的文化血液;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礼仪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

2、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确保教育效果。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要求各科教师要注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语文、政治、历史、美术、音乐、体育和书法等学科,要加强学科渗透,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 通过积极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展,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艺术节,课前歌,大课间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3)社会实践 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有利时机,结合教育工作的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对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理解。

五、工作措施

1、学习宣传,营造氛围

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传达文件精神,提高认识,明确要求和责任。加强宣传,使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人都懂得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意义。

2、加强师资培训 加强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师资水平。让教师自觉养成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影响学生。

3、加强各项活动的指导和落实。确保活动落到实处。取得效果。

舒兰市第六中学

2.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篇二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强调,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决定》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 却言简意赅, 一语中的。近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指出:“……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更进一步强调了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也是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甚至是涉及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失带来的隐忧

纵观时下学校, 我们发现, 传统文化的缺失已将儿童带入了一个片面和异己的地带。外来文化从各种大片到洋快餐, 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们过的是圣诞节、愚人节, 吃的是肯德基、披萨饼, 喝的是可口可乐、星巴克咖啡, 看的是米老鼠、奥特曼, 崇拜的明星是乔布斯、奥巴马……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饮食、传统服装, 我们的民族英雄、历史记忆却距离教育生活越来越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茫、幽暗甚至荒芜。即使我们将这样教出来的孩子自诩为“世界公民”, 但缺乏民族之根滋养的“世界公民”, 很难为世界奉献独有的价值, 很难真正走远。

学校教育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 与全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是有密切关系的。从国际视野来看, 我国虽然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 是一个经济大国、文化大国, 但还不是文化强国。从量的角度来看, 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 美国占43%, 欧盟占34%, 亚太地区占19%, 其中日本占10%, 韩国占5%, 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加起来才占4%。从质的角度来看, 我们文化对内的凝聚力不够强, 对外的影响力不够强, 各种文化相互对比中竞争力不够强。改革开放让我们登上世界的舞台, 可是发展到今天, 如果说经济还保持着“顺差”的话, 文化的现状毫无疑问只能用“逆差”来描述。

放眼望去, 全世界物质上的“中国制造”已经非常流行, 从衬衫到鞋子, 从玩具到工艺品, 几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但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相比, 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严重“入超”。以图书为例, 2012年, 我国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2061.77万册 (份) 、7282.58万美元, 而进口图书、报纸、期刊则达3138.07万册 (份) 、3.01亿美元。与此同时, 我们的许多邻居在文化输出上早已悄悄把我们抛在身后。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要真正屹立于世界, 仅仅成为物质上的大国, 显然是不够的。《意见》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想把中国建设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文化也应该走出去, 应该经由我们的传承与创造, 成为精神领域的珍奇, 汇入世界文化的海洋之中。文化要想走出去, 首先应该在我们自己的大地上站立,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真正的活的文化, 让中国人真正地活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教育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使命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谈到欧洲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演进时曾经说, “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也就是说, 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人类所创造的思想文化的自觉传承活动, 这个传承不是全盘的, 而是选择的, 是在对各种思想文化进行一番审视、选择和编纂之后, 才纳入“以文化人”的教育体系中。

根据涂尔干的“选编”理论, 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 都必须对自己的思想文化进行“选编”。这样的“选编”, 其实就为每一个时代的教育打上了特定的文化烙印, 也为每一个时代的文化增添了教育的功用。尤其在社会大变革时代, 这种“选编”往往更加大刀阔斧、惊心动魄。几乎每个民族都会对自己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成熟思想文化进行反思和再阐释, 使之符合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当不同的思想文化体系发生碰撞和交流时, 每个民族也都会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异文化”进行“选编”。教育对成熟思想文化的每一次“选编”, 都会形成不同的知识和思想体系, 留下一批经典文献, 而以这些“选编”所蕴含的基本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更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 塑造和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在这个意义上说, 一部教育史就是一部思想文化选编史。

用这个观点来审视我们的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教育应该负有责任。中医、中国书道与绘画、中华武术、剪纸、木刻年画、礼仪、节日与庆典等, 几乎所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课程、教材、评价中都是缺失或分量不足的。当下教育没有自觉履行对成熟的思想文化进行“选编”的责任, 当今教育人根本没有从中国文化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教育的目标。

如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意见》指出, 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 教育应该是文明复兴的新动力, 学校应该是文化发展的新中心。没有教育对于文化的自觉“选编”, 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复兴和重建, 也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因为这既是国家文化建设与教育建设的重大任务, 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 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的认知世界的智慧结晶。文化存, 则民族存;文化亡, 则民族亡。不能够简单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成是几门简单的课程, 它首先是理想, 是信念, 是价值。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 而是如何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的问题。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其次要求我们系统研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中医、中国书道与绘画、中华武术、剪纸、木刻年画、礼仪、节日与庆典等, 只有走进课程, 成为教学内容, 才能够真正被学生掌握。我们也要意识到, 必须用现代科学思维对传统文化下一番推陈出新的功夫, 进行一次真正的“选编”, 传统文化才能通过我们的努力重新焕发生机。近年来, 新教育实验通过开发“在农历的天空下”“走近孔子”等课程, 提出“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等主张, 并且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 以及开学日、涂鸦节、毕业典礼等各种庆典和仪式, 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上。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还要求我们在学校生活中全面贯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立魂”的主张, 通过开展“文化植根”“文化塑形”“文化育人”“文化强师”“文化立信”等方面的学校文化实践,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渗透到学校建设的各个领域, 让学校环境、教育行为的细微处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让公民、生命、科学、数学、语言、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都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芒,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的躯体重生。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 “避免人类自杀之路, 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 是2000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在1988年发表的宣言也曾提出, “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2500年前, 从孔子那里获得智慧”。这些话语固然让我们自豪、兴奋和骄傲, 但是, 如果没有文化自觉, 没有教育行动, 这些预言和判断将始终是一个画饼, 是安慰剂甚至麻醉剂。

3.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篇三

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江西省教育厅办公厅关于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瑞金市教育局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

组织开展“小小百家讲坛”活动。在全市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通过经典诵读、主题演讲等方式,提高中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学习、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组织开展“墨香书法展示”活动。结合瑞金市各校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积极推动“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促进中小学书法教育扎实开展,激发和培育广大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感受书法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4.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篇四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掘发挥好的家规家教、家风家训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根据全区中小学开展“立家规、守家训、传家风”系列活动的安排和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在全校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中广泛开展了“立家规、守家训、传家风”系列活动。2017年9月1号——11月底,重点开展了四项活动,并逐步建立了长效机制,推进了活动持续开展。

一、开展了好家训诵读活动。各班组织学生开展了经典家训诵读活动,通过诵读《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弟子规》等名篇佳句,汲取经典精髓,启迪智慧、塑造心灵;通过学习与家风家训有关的名人故事,开展了讲故事比赛等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引导中小学生理解经典家训的深刻内涵。

二、开展了好家风发掘活动。在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中征集“好家规、好家训、好家风”,内容突出弘扬了中华传统家庭美德与时代精神,体现了孝老爱亲、家庭和睦、诚实守信、明事知礼、勤俭持家、乐于助人、教子有方、崇尚学习等深刻内涵,具有启发性。形式上,采用了格言、警句、谚语、对联、顺口溜等多种形式,文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三、开展了好故事征集活动。在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中征集了“好家风〃亲情故事”,通过记录发生在

“立家规、守家训、传家风”板报

2、开展了“好家风伴我成长”主题班会。

“好家风伴我成长”主题班会

孝敬父母--做家务

孝敬父母--帮长辈洗脚

5、开展了“立家规、守家训、传家风”演讲比赛。

“立家规、守家训、传家风”演讲比赛

“立家规、守家训、传家风”手抄报

5.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方案 篇五

——以《弟子规》为德育载体的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良好行为贵在养成。人的优秀品德是在良好文化氛围的熏染、陶冶中不知不觉形成的。而国学精华是熏染、陶冶青少年的最好材料。通过对国学名言警句的诵读,青少年德性与智性共同成长,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养成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居于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位置,是良好校风、学风形成的关键。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并且培养学初步具有批判性思维。同时也对加强教职工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工作责任心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弟子规》是清朝人所编写的,它浓缩了我们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也是我们进行德育的重要载体。

二、机构设置

“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使教育活动有条不紊,富有实效,学校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本次活动的实施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教处,直接规划、组织、监督活动的实施。

组长:校长

副组长:

组员: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

三、活动原则

1、坚持三结合原则,即要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通过联系、沟通和合作,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

2、坚持培训教育者原则: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对学校行政领导、班科任教师、家长三者进行培训。

3、坚持丰富多彩的原则,做到“读、抄、做、写、评、演”等环节一起抓,够采用喜闻乐见的生动形式。

4、坚持实效性原则,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

5、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活动不是运动,要在统一安排在逐步推进。

6、坚持学生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根据《弟子规》要求改变自己一些不良习惯,完成实践行动报告。

7、坚持各处室相配合的原则,政教处负责对家长、教职工培训,各种活动安排,制定各种考评制度、细则、检查评比,教务处负责教学安排,总务处负责后勤服务,团委会负责宣传出版,校刊《撷真》刊登优秀文章。

8、坚持实践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原则:在实践过程中,资料、案例、心得、论文收集,进行课题研究。

四、指导教师职责

1、管级领导、年级长、班主任负责对家长、学生进行动员,使他们理解本次活动的目的。

2、全体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的组织实施和指导工作,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关注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态度和表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要求每个指导教师随时记录每次指导学生活动的内容、观察到的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收集,老师自己的设计意图、自己的知识更新的情况和收获体会。

4、指导教师负责各学生小组的资料保存、分析、归类,并指导学生的资料收集工作。

5、班主任老师上交教案。

五、具体实施步骤

(一)培训教育者阶段(2008年1

~2月)

培训对象行政领导和班主任老师。1月27日、2月14日行政领导班子,分发《弟子规》学习资料,观看教育有关影碟片、讨论、读感受。2月15日全体教职工培训,2月17日班主任教师培训。行政领导承担对班主任教师培训任务。

(二)动员准备阶段:(2008年2月18日~23日)

班主任教师根据政教处的具体安排,制订出本班的计划。

(三)具体时间安排。

1、2~8周,学习主题为“孝”;

⑴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集体诵读经典,要求学生能够背诵;

⑵写一篇有关“孝”的作文;

⑶出一期以“孝”为主题的黑板报,讲一个“孝”的故事;

⑷观看《背起爸爸上学》影片、写观后感;

⑸收集现实生活中“孝”的故事;

⑹开展“孝行”活动。“孝行”活动是指导学生把“人则孝”当中的一些好的,适合的做法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要求学生每天都能把一天做的“孝事”记录下来,达到自我监督的效果;

⑺发放《弟子规生活力行表》,对照《弟子规》要求,每周一次自我评价,每月一次自我总结和家长评价;

⑻在第7周组织“孝道”为主题讲故事演讲比赛;

⑼硬笔书法比赛:抄写《弟子规》“孝”内容;

⑽每天课间操,中午2:00~2:30播放广播;

⑾计划每两周安排一个晚上组织初一级的学生家长观看《幸福人生讲座》影碟片,学习《弟子规》内容。

2、第9周总结第一阶段资料收集;

3、第10~14周学习主题“悌”;

4、第15~20周学习主题“谨”;

5、学期末,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选出“美德标兵”“孝悌之星”,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6、下学期第1~6周学习主题“信”;

7、下学期第7~12周学习主题“爱”和“仁”;

8、下学期第13~16周学习主题“学文”;

9、下学期第17~20周为比赛阶段、奖励阶段、总结阶段;

10、对教师心得、优秀论文、教案评选并评选出“优秀德育教师”。分期刊登在校刊上。

六、预期效果

6.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篇六

府店镇府西小学

2011年元月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学校自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坚定不移地抓好这项工作。本学期,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参与诵读活动,经常、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成果的展示及诵读的评价。同时加强诵读的资料积累。学校定期组织专人进行诵读检查,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经典诵读的意义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

领导在思想上重视,率先垂范,利用教师例会、教研会、升旗仪式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实施经典诵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教师利用班会、诵读课向学生明确不学诗,无以言,小学生,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等经典诵读益处。学校开展的有关活动通过全课程教育网及时报道,扩大影响。

二、制定相关制度,促进经典诵读工作顺利开展。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语文教研组长和全体语文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诵读领导小组。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和指导,教导处负责诵读课程的安排落实,日常班级诵读情况的督查;语文教研组负责活动的具体操作,拟定计划,组织教师开展相关活动;教导处负责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三、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灵活安排,确保诵读时间。

本学期,我校利用每天上午早读前10分钟,进行经典诵读活动,还在每周的课程表上专门排出一节经典诵读课,由语文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诵读,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充分利用时间;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学校委派少先队专人检查,校领导不定时抽查,确保诵读时间。

3、开展活动,坚持小型多样。

本学期,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组织班级诵读比赛,及时评价;每周五红领巾广播时间由大队辅导员协调安排一~二名学生展示自己的诵读情况;每周让学生和教师硬笔书法时练习诵读名句,选出了优秀的作品在报栏中进行展示;1——3年级所有班级还将诵读内容与学科课程相融合,教师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利于上午大课间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从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读的方法都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真正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收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4、措施方法到位

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求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文诵读,我们要求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背诵两首古诗,低年级每周背一首古诗,做到厚积薄发。要数量又要质量。正确处理背诵与感悟的关系,根据不同年级每学期规定一定量的背诵篇目,但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的质量。

四、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涉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片生机。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7.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篇七

中国教师:随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学校文化越来越显性化,您是如何看待学校文化的?

苏虹: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并被师生所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整合,通常是指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指出,文化本身是人类生命过程价值解释系统,是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难的一种努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贵华教授认为文化是立足生命过程、直面生存困难、寻找解释系统并做出超越性努力。这种解释提供给我们建设学校文化的一个崭新视角。我认为学校文化只有立足于师生的生命过程,直面师生的生存困境,并做出超越性的努力,此时对生命意义的解释才能把精神、制度、物质相连,产生真正的校园文化。对校园文化的这一理解,会避免让学校出现文化建设表面化、理念建设“上墙”完成、制度建设单摆浮搁等扭曲现象……

学校文化显性化的过程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包括提炼、持续、形成规律(流程)等环节。学校文化显性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挖掘学校文化历史,包括明晰建校史、设计学校文化标识、开展主题活动等;二是思考学校活动等如何体现学校文化。例如,我校的校训是“敦品励学,弘毅致远”,为了使这一文化特色更加显性化,变成师生的自觉要求和追求,我校设计了升旗仪式的主题活动,包括解读校训“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关系、“校训引领我进步”主题演讲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会使学校文化更加显性化。

中国教师:当前我们一直在加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那么您认为应站在怎样的高度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或者说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苏虹:首先是立根树魂,这是它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更加频繁,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元,个性特点更加鲜明,这让我们不能忽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文化传承。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传承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是我们的思想源泉、文化基因,是我们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时的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是学校文化建设中要继承和发扬的,可以说传统文化给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发达根基、丰厚土壤和阳光雨露,是国人的精神血脉、光荣标记。我们要增强完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始终记得背离传统是不可能踏入现代的。

当然,重拾传统并不是简单的复古。对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我们可以聚焦两个词,一是“优秀”,一是“完善”。“优秀”提示我们,传统文化来源于农业文明的中国古代社会,有精华也有糟粕,是精华与糟粕的矛盾统一体。比如,儒家礼仪的宗法等级色彩就不可取。“完善”也在提示我们,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与时代精神、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做有中国灵魂、中华根基的现代人。

中国教师:就学校整体育人环境而言,您认为贵校采取了哪些措施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效果如何?

苏虹:学校要以文化理念体系的建立为发力点,认真梳理办学理念,使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办学价值体系中。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秉承“创造最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从传统文化、学校历史、现阶段的办学目标三个层面认真调研,梳理出“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校训、“自信自为,追求卓越”的校风、“知教善喻,化润生命”的教风、“养正于行,进学于勤”的学风及“预则立,春华秋实”的价值观。这些文字不但符合学校的办学追求,对师生也有巨大的教化和凝聚作用,同时也因这些文字历经岁月打磨,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历久弥新。我认为学校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

第一,营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我校在进行廊道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宣传,努力营造可感知的氛围。学校二楼中厅是学校传统文化的集中阐释区,主题是“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共有三面墙。其中一面墙上写着“涵养正气,陶铸国民”8个大字,具有极强的震撼力,背景辅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标志建筑—万里长城;中间的墙上主要体现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传统书法和中国画的方式表达;另一面墙上宣传的是传统教育的十大主题“仁、义、礼、孝、忠、信、恕、勤、俭、毅”,配以古文出处,并以“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为背景,展示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第二,精心设计传统教育活动。学校在重大传统节日时开展节日纪念活动,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迎新晚会的中国结和灯笼、全校师生参与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翰墨润心”书法讲座、汉字过级大赛,特别是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一班一特色活动”,深受师生的欢迎,效果也非常好。学生会以班级为单位,通过“选题、查阅资料、分工合作、班级展示”等环节完成“茶道、武术、古筝、太极、唐诗、宋词、剪纸、篆刻”等内容的主题学习。这些活动,不仅会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还会激发他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中国教师:精神文明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师生文化观、价值观、生活观的体现,您认为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凝聚学校师生,从而体现学校的个性与精神风貌?

苏虹: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一定要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一以贯之,始终坚持。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精心设计内容、时间和载体,反复推敲,不断推陈出新。其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师生成长搭建平台,增加活动的针对性、体验性、时代性、开放性。最后,在各种活动中发现和培养能代表学校精神风貌的师生,对他们进行表彰和鼓励,以此激励更多的人做得更好。

例如,我校始终重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学生发展中心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要求,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四十三中学生一日常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此外,学校会对学生的仪表着装进行检查评比,开展相关主题班会,深化学生的理解。为了使学生明白良好的文明礼仪的重要意义,学校邀请国学大师给学生做有关“中华礼仪”的讲座,定期结合时事针对“陋习”开展反思活动,提示学生养成文明礼仪好习惯,以自尊赢得尊重。

中国教师: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是学校正常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您认为学校如何在制度文化建设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苏虹:学校要进行制度文化建设,首先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制度构建中的思想引领作用。例如,在形成各种制度时,传统文化中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会增加个体对制度的认可程度;学校层面形成领导工作准则时,可渗透“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厚德载物”“天下为公”的价值观;教研组在形成教学反思制度时,可渗透传统文化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在推行教育改革时,可渗透“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思想;在设定班规要求学生诚实守信时,可渗透“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言必信,行必果”。

其次,吸纳传统文化的优秀管理思想。孔子最突出的管理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主张通过关心、爱护和重视人来实施有效管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表明在影响管理过程的诸要素中,最看重的要素是人。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管理原则,提示我们在管理中要适应对象的自然本性,不要过于压抑、束缚管理对象。此外,法家、墨家等也有深刻而机智的教育管理思想。

再次,在制度的遵守中,提倡“慎独”“内省”的思想。制度遵守的最高境界是自律。学校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也就是说,教育者要帮助学生由“他律”走向“自律”。只有这样,学生走向社会时才会遵守各项法规制度,把持自己,不做坏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中国教师:就班级文化建设而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会对学生产生哪些影响,如生活、学习等?

苏虹:班级文化主要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班级制度、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精神和价值取向。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校某班会利用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班集体,提出“忠心对待祖国,孝心对待父母,诚心对待老师,爱心对待同学,信心对待自己”的要求,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进步较为明显,对同学更加友爱,对老师更加尊重,对家长更加体贴。而且,有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回家后会主动问候父母,和颜悦色地回答问话。

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与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弟子规》的学习中,教师特别强调礼仪规则,教导学生要成为知行合一的人,引导学生“出则悌”,告诉他们同学之间要团结真诚,要有“仁”,即尊老爱幼。正是长期的传统文化教育,且不断坚持与创新教育方式,让学生的态度更加积极,感悟更加深刻。对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践行传诵,常悟常新,可以使学生更加礼貌和儒雅,帮助他们完善对传统与现实、自我与社会、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识,成为自信、宽厚、令人尊敬的人。

中国教师:人们常说,一个好的校长往往能够带出一所好的学校,您认为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应具备哪些素质或者能力?

苏虹:第一,校长要具有学习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书法、国画都是人类文化的璀璨珠宝,所以校长必须有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纷繁复杂的学校事务中,始终给心灵自由呼吸的空间,不断地把喝咖啡的时间用于学习,主动、愉悦地接触优秀传统文化,使自己成为热爱传统文化、欣赏传统文化、有君子气节和风骨且有学识涵养、人格魅力的人。

第二,校长应有影响力。校长不应是一个人在战斗,一定要以自己的学识魅力、人格魅力、榜样示范作用,确定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带领大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第三,校长应具有选择转化的能力。这是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适时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换成学生的素养。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校长要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以贯之、由浅入深地选择合适的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和途径。

中国教师:教师作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力量,您认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该如何进行教师培训,提升其自身文化素养?

苏虹:首先,我认为要进行全员通识培训,旨在提高全体教师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和施教能力。只有教师爱上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培养出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通识学习可以分为三个维度来进行,一是相关政策文件的学习,如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学习就非常重要。它是一个纲领性文件,从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的实施提出具体要求,指引和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应作为师资培训学习的蓝本。二是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论述。三是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

其次,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施教能力。例如,对语文、历史、政治、美术、音乐、地理等可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科目进行融合式培训,提出增加时间段和课时量以及进行考核的方式。对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进行学科渗透方面的培训,讲解学科渗透的时机、方式等相关要求。还可以指派专职国学教师,进行国学教师任职培训,或组建教师“国学社”“武术社”“京剧社”等传统文化社团,让教师的教书生活儒雅起来,爱好特长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此来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骨干,打造一支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队伍。

中国教师: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核心活动,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您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会对学校课程设置产生哪些影响?

8.中华传统美德与历史教育 篇八

一、领悟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在历史教材中有很强的渗透,教师要精心挖掘、利用这些素材,理解其丰富的内涵,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忠于人民,爱党爱国。在封建社会中,众多的士大夫以一死报君恩来昭示自身的气节,但更多的志士仁人、民族英雄,如屈原忧国忧民、矢志献身祖国、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气贯长虹、戚继光英勇抗倭、林则徐虎门销烟 ,都是在国难当头之时,或为国御侮,或抗争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主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这种崇高的志向和博大胸怀,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自豪。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时期和新中国的建设中,都表现了民族和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高风亮节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2、勤劳节俭,艰苦奋斗。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为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马钧发明翻车,李春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

3、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这些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生动事例,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将激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奋勇进取。

4、文明礼貌,仁者爱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礼仪大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 倒履相迫”、“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就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是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能真诚待人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是内在优秀品质的外化。正如孔子所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立志勤学,报效国家。自古以来,志士贤人都十分重视立志向学的价值和意义,将其视为治学、求知、建业、立国的根本。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唐代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后汉书?耿龛传》言“有志者,事竟成”。这些至理名言阐明了“立志”与“勤学”的辩证关系,突出强调了勤学对于学识、增智、成才的意义,并对勤奋学习的学风加以倡导与弘扬。立志勤学是求知启智的根本途径,是育人成才重要条件。

二、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历史学科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主要途径,教师通过制定明确的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重要的方法。

1、创设恰当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丰富强烈的情感。一首诗词,一段音乐、一段视频、一个启迪性的提问、几句精彩的话语,讲述历史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都能创设出良好的情景,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火焰。

2、发挥榜样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举尧、舜、周公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 “见贤思齐”。共产主义者的崇高榜样是启发学生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针对中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创造发明、英雄事迹、豪言壮语或隐性的内容进行讲述,在学生的心灵中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同时,要注意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

3、进行正面诱导。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周恩来生活俭朴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9.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篇九

中华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汇报 三年级33班

王若甫: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薛涵月:“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

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王若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

薛涵月: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合: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通过一个星期的实践活动学习,每个小组都有了成果,今天就让我们一展风采吧!中华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汇报现在开始。王:首先请范静雯小组 薛:现在请刘怡显小组 王:接下来是刘晨彤小组 薛:有请车昊锐小组

王:马上要展示的是申鑫宇小组 薛:最后请卫育任小组

王:每个小组的同学都给我们带来了自己的作品,每个作品背后都有我们的努力,我相信每个同学都从他人身上学习到了知识。

薛:是啊,我们的展示更让我们觉得祖国的文化是多么博大,这是多么值得我们自豪、骄傲的民族,让我们不断地学习,传承历史,为我们的民族增光添彩吧!

合:中华传统文化实践汇报到此结束!

10.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总结 篇十

系列教育活动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的指示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根据上级有关通知精神,我校开展以“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总结如下:

一、学校开展少年传承中华美德之“小小百家讲坛”活动,特总结如下:

1.组织学生出一期以“小小百家讲坛”为主题的手抄报,参与的同学主要为六年级学生。学生作品展示在学校的公示栏里。

2.各班组织召开一次以“小小百家讲坛”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二、三、学校开展少年传承中华美德之“小小传承人”活动,特总结如下:

组织四-六年级学生“小小传承人”主题演讲比赛活动:

1.演讲要求与内容:

(1)参赛学生要求热爱阅读,有一定的阅读量和理解能力,个性鲜明,口齿清楚,表达流畅;

(2)演讲作品要求主题明确,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表达真诚自然;(3)演讲内容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组织形式:

各年级推选2名优秀学生,事先准备3分钟时长的演讲材料,可附带ppt和音乐等。在四年级教室进行比赛。选手顺序抽签决定,评委现场打分,依据得分情况,分别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

三.学校开展少年传承中华美德之“寻访红色足迹”活动,特总结如下:

1.开展“讲故事”活动。以前,学生或多或少读过一些红色革命故事书,看过一些红色革命电影。每个班请班主任安排学生到图书室借书,在班上轮流阅读,并倡议学生自己买红色革命的故事书阅读;每个班开展“讲故事”活动,学生可以讲以前读过或看过的红色革命故事,也可以将最近阅读或观看的故事。

2.开展“寻访红色足迹”主题班会。第2周星期三班会课,学校组织各个班级开展“寻访红色足迹”主题班会。

11.古诗教学中的中华文化传统教育 篇十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未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毛泽东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古人一向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中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春天便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了动人的形态,又写出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内容,进行全面的教育。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则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时,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12.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篇十二

一、启智明慧, 行正致远:立德、立志、立人

学校围绕智慧教育,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制度建设, 探索科学化、民主化、校本化的素质教育范式。

1.培根竢实, 文化立身

校名“竢实”, 出典于唐朝散文大家韩愈《答李翊书》中的“养其根而竢其实”。意思是:培养根基等待果实, 根非养不沃, 实非竢不丰。教育先贤们取“竢实”之意, 行“养根”之事, 实际上是对新式学堂办学宗旨的宣言:教育要着眼于学生成长的过程, 要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丰厚的基础。

学校扎实文化根基, 树立“三风”——校风:崇德、勤奋、求实、进取;教风:认真、挚爱、严谨、朴实;学风:好学、善思、多问、勤练。坚持“立德志, 固根基, 成大器”培养目标, 形成独特的“三让六创建”办学思路。“三让”:让学生在充满生命活力与成长气息的课堂和班集体中张扬个性, 自主创新;让老师在充满挑战勇于创造的教育中开发学生智能, 塑造学生人格, 成为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让学校在充满勃勃生机、全方位开放的新世纪中架设学生走向社会的立交桥。“六创建”:努力创建以人为本的教育园, 底蕴丰厚的文化园, 链接未来的信息园, 和谐恬静的礼仪园, 陶冶情操的艺术园, 拥抱世界的国际园。

2.智慧教育, 弦歌相续

学校传承百年名校文化传统, 坚持素质教育创新, 提出了创建“智慧教育”特色学校的理念。围绕“建智慧学校、塑智慧教师、育智慧学生”的宗旨, 促进连元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让“走向智慧的现代开放教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景及文化追求。实践证明, 智慧教育丰富了“养根以竢实”的精神内涵, 以多元智能开发学生潜能, 以特色教育张扬学生个性, 以全面素质奠基学生未来, 促进了这所百年名校办学品质的全面提升。

二、圆智行方, 刚健有为:至礼、至善、至美

学校高举教育现代化旗帜, 建设智慧团队, 开展智慧教学, 涵养智慧教师, 培育智慧学生。

1.校本课程, 创中求新

“儿童体验”课程, 动手实践寓乐趣。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学校创新发展校本课程。有开设二十多年的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等棋类课程, 开发智育, 修身养性, 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小棋王”。有开设近十年的《国学小课堂》, 精选中国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中的经典篇目汇编成12 册校本教材, 日日诵读吟咏, 月月舞台编演, 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小剧本演出中积淀经典。有坚持多年的游泳必修、选修课程, 让连小学生个个会游泳, 人人能自救。学校还从中国的木工、饮食、园艺、茶文化中开拓创新, 设立“连连木工坊”“元元厨艺馆”“开心农场”“竢实茶艺馆”等学生课程体验场馆, 为学生开辟动手实践的体验课程。

“二胡艺术”课程, 传统文化育后人。无锡是二胡之乡, 以无锡籍二胡演奏家邓建栋先生冠名的“邓建栋二胡艺术学校”于2013年11月在我校隆重挂牌成立, 旨在传承中国民间艺术, 营造校园艺术氛围, 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无锡二胡艺术的接班人, 已成为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闪亮名片。三年来, 艺术学校从零起点发展到目前一百多位二胡小学员, 学员们多次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无锡分会场“天下民乐汇太湖”音乐会等高规格音乐舞台上演出。如今, 二胡艺术的好苗子正在“邓建栋二胡艺术学校”幸福成长。

“主动发展日”课程, 精彩纷呈增才干。每周五下午, 连小的孩子都不用上课, 这是学校“主动发展日”活动时间, 全校学生打破班级和学科限制, 自由选择认知、科学、审美等体验性的项目活动。12 个社团, 103 个“主动发展日”课程, 这是连小每个学生最向往的活动, 他们可以参与课程设计, 积极地成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在他们的建议下, 学校开设了“小明星话剧团”“小喇叭小记者团”“小小特种兵”“快乐音符音乐社”“缤纷世界美术社”“阳光体育运动社”“竢实连元棋社”等深受孩子喜爱的社团, 这些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可自主选择的“菜单式”活动项目, 给了他们玩耍、梦想的舞台, 留下美好的童年印痕。我们希望通过主动发展把儿童当作儿童, 在其人生最重要的阶段, 培育一个胚芽, 留下一个生长点, 从而真正成全人生的发展。

2.素质课程, 新中求优

重视均衡发展, 提升全面素质。我校拥有深厚的素质教育底蕴, 优秀的素质教育团队。连元童声合唱团、舞蹈团、民乐队、连韵拉拉操队参加全国级比赛并屡创佳绩, 学校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作为最早的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连小还是一个缤纷的运动世界。除了人人会游泳、个个能下棋外, 民间体育技艺在学校也蔚然成风, “抖空竹”“抛铁环”“踢毽子”“跳长绳”, 连小的孩子人人行;学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棒球、击剑、攀岩, 师生兴致盎然。在省美术特级教师率领下的美术团队积极研究“立美教育”, 创编美术教学校本教材:《泥塑》《水墨》《手工》《木版画》, 学生捏泥人、画国画、做手工、刻木板, 不亦乐乎。学校先后被授予教育部“中国民间和乡土文化资源与美术教育研究”课题实验校、《中国美术教育》杂志社教学实践基地、国家课程标准美术实验教材实验基地。许多学生的美术作品在全国、省、市美术比赛中屡获佳绩, 并在中国美术馆展览, 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江苏省美术馆收藏。特级教师贾方老师领衔全国“蒲公英行动”课题研究, 将无锡民间纸马艺术在课堂延续生长。

与此同时, 信息、科学、综合、劳技、品德等学科提优课堂,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科技小发明成绩显著, 学生获专利122 项, 学校被评为“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

三、聚智凝力, 引育并举:求真、求实、求和

“天地之性, 人为贵。”学校以人为本, 坚定儿童立场, 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智慧学生为育人宗旨, 建设求真务实的素质教育和谐园。

1.环境熏陶, 促进美育发展

学校重视环境教育功能, 使之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校门口, 学校的创办者杨模铜像凝望着莘莘学子;学校建筑都以优秀校友命名;校史室内, 荣誉墙熠熠生辉, 校史历历在目, 杰出校友一一介绍, 参观校史室是每年新生入学第一课;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年) 的“竢实学堂界碑”, 1934 年学校更名为无锡县立连元街小学的铜钟, 都无声地述说着学校发展的历程;操场上, 两块面积400余平方米的巨幅海报, 彰显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楼长廊的巨幅灯箱, 集中展示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知心姐姐信箱”静挂墙上, 倾听孩子们心中的声音。此外, 一月一期、人手一份的《小百花》校报, 每周一期的连元红领巾电视台节目, 发挥着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2.行为教育, 促进习惯发展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连元街小学的每一位学生都会参加一门特殊课程的学习:养成好习惯。全校学生都有一套《学生好习惯读本》。这是一套专门为小学生编写的书, 由生活好习惯、学习好习惯和为人好习惯三个单元组成, 一共讲述了60 个好习惯的养成。在这些好习惯中, 有一根红线是贯穿始终的, 那就是连小人说的“崇德”。之所以将“德”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 是因为我们深知“德”乃人安身立命之根本。基于学校的文化传统, 我们提出学生德性的培养要从礼仪教育抓起。礼仪教育渗透在校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堂教学常规、仪表、队列、站 (坐) 姿、整理书包等。结合60个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我们以“好习惯”学习为重点, 以“系列活动”为基点, 深入开展奏响“礼仪少年, 行为养成”三部曲活动。“好习惯小超市”由此孕育而生, 当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攒好习惯连元星换得小奖品, 获得作业免做卡、争取到烘焙体验活动时, 好习惯也将伴随他们终身。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新生入学仪式、十岁成长仪式, 在礼仪熏陶、行为教育下, 二百余名队员被评为省、市、区“四好少年”“追梦少年”, 并涌现出数名“全国优秀少先队员”。

3.综合培养, 促进能力发展

学校制订了“一二三四五”的育人目标:争做一名智慧学生;学会两种语言:汉语和英语;掌握三种技能:游泳、乐器、武术;培养四棋兴趣: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和国际跳棋;熏陶五种手艺:版画、木工、泥塑、厨艺、篆刻。

竢实学堂首任总教习华蘅芳在教小学生算术时, 有时故意把算题做错, 然后要求学生大胆地加以训正。当时师道尊严, 学生是不敢批评老师的。华蘅芳便诱导学生说:“先生年龄已老, 算题难免出错, 你们发现有错, 应该勇于指出。”当学生鼓足勇气训正时, 华蘅芳便大加赞扬。学生得到老师的鼓舞, 从此勤于思考, 勇于质疑。

这则故事的影响是深远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 在连小, 只要能够达成教学效果, 只要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每个教师都会积极热情地致力于对教学方式的探讨和改革,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学校的学科活动是丰富多彩的, “小小作家”“阅读达人”“巧算小新星”“生活智慧星”“超级思维星”“听力达人”“小小记忆王”……因材施教, 各取所长, 深受学生欢迎。近三年来, 学生在各级各类活动中获国家级奖项122项, 省级奖项211项, 市级奖项1294项, 区级奖项321项。

4.活动体验, 提升品德发展

学校少先队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 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活动。坚持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 坚持20 余年创建英雄中队, 坚持28 年开展“群星争辉”艺术节活动, 坚持30年实施队日制度。

以党的精神为指针, 开展大型主题活动, 如“红领巾心向党”“我与我的中国梦”“核心价值观记心间”“最美少年我先行”等主题教育活动, “市未成年人‘八礼四仪’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暨第二届‘文明风尚好少年’”全媒体选拔大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微调查比赛, 等等。在活动中, 全校少先队员结交党团员朋友, 参加主题队会, 学党史、知党情, 树立了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四、融智创优, 砥砺前行:传授、传承、传新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有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胸怀, 连元这棵大树才更加枝繁叶茂, 充满生机与活力。

1.广结良友, 建立教育国际基地

我校先后与美国、英国、丹麦、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学校建立友好关系, 与澳大利亚新金文中文学校、新加坡英华小学等校定期互访, 建立教育国际基地。作为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 我们努力探索国际交流的实效性、互动性, 并成为无锡教育国际化的示范点。

近年来, 师生赴境外修学旅行, 访问学校, 体察中外教育差异, 孩子们有了新感受, 老师们有了新思考。心有多大, 未来就有多远。开放教育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教育空间。

2.拓展资源, 形成双语教学特色

我校是无锡市政府授予的外国及港澳台学生入学定点学校、无锡市对外宣传交流示范基地。近年来, 我校广泛接纳港澳台地区学生和美、日、韩等外籍学生, 先后接待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师生来校学习交流近千人次, 得到国际友人的肯定。同时, 我们引入外教资源, 提供国际化的教学服务。

13.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篇十三

中华文化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校以创建“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学校”活动为载体,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化素质教育,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办学质量,使我校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特色,实现“一校一品”。着力培养德才兼备、儒雅进取、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经典诵读的意义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

我校领导在思想上极为重视,率先垂范,利用教师例会、教研会、升旗仪式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实施经典诵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教师利用班会、诵读课向学生明确“不学诗,无以言”,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等经典诵读益处。

二、“快乐阅读”经典诵读活动

我们开展《唐诗三百首传佳话》和《论语仁礼相济推论语》等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读、写、演、唱、吟、诵等活动,开设诵读课、写字课;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要精心组织研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让学生品味经典。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创造具有学校印记、成为学校特色的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

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三、制定相关制度,促进经典诵读工作顺利开展,组织健全,明确职责。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语文教研组长和全体语文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诵读领导小组。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和指导,包括经费的落实;分管教导主任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人员的分工,职责的明确,活动方案的起草;教导处负责诵读课程的安排落实,日常班级诵读情况的督查以及资料的整理和归档;语文教研组负责活动的具体操作,拟定计划,组织教师开展相关活动。

四、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灵活安排,确保诵读。

由语文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诵读,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充分利用时间;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通过诵读大量中华古诗,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的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学

生初步掌握诵读的方法,并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14.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篇十四

五千年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究其原因,在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代代继承发扬。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大家要继续传承这一优良传统,立志报效祖国,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弘扬传统美德是我们的修身立业之本。没有勇敢勤劳,就不能创造财富,就不能生存发展;没有钻研学习,就没有聪明智慧,就没有现代文明;没有尊老爱幼、互助协作,就不能在社会立足,就没有社会秩序。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他的熏陶,影响了他一生,使他的人生有了一个坚实的根基,做人的方向,做人的品格,他觉得这是人生奠基的东西,是立身之本的东西。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其实文明礼仪是自身的修养,它就如同一棵小树,只要你注重它,从点点滴滴的事去表现它,它就会在你的心中扎根,成长。虽微不足道,但却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缺少的。比如:下课时主动向老师问好;进老师办公室前先敲门;坐公交车时主动给老人让座;不乱扔垃圾……

而今天,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与中华传统美德不和谐的一面。从一些资料可以看到,在国外的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遵守公共秩序的很多都是中国人。一些国家用中文提示,不要大声喧哗,不要随地吐痰,只有中文,没有英文和其他文字。这实在是一种耻辱。在国外,很少会有人闯红灯,而在我国,这种现象每天都会出现;在德国,连醉鬼都会找垃圾箱,而我们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垃圾。再看我们的校园里:见到老师和长者不知道问好的有之,随地吐痰,乱扔废纸、杂物的有之,不爱护公物,在课桌椅上乱写、乱刻、乱画的有之,在教学区喧哗、追逐、打闹、张口就是满嘴脏话的有之,诸如此类的问题相当不少。当然我并不否认我们绝大多数同学有着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行为,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具有最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文明小学生,应该从自己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改掉各种陋习。当你走在校园里,你是否会自觉地弯腰拣起脚边的纸屑?当你走在教学楼里,你是否会主动地向迎面走来的老师问好?当你步行在大街上,你是否会认真地遵守交通法规,与文明同行?当你坐在公交车上,你又是否会真诚地为身边的老人让座呢?……“文明”其实并不遥远,它时刻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大家要争做孝敬父母的“好帮手”;来到学校,大家要争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在社会上,大家要争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让我们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的朗朗书声和欢歌笑语在校园里回荡,让我们在这里留下人生当中一段最美好的回忆。古人云:“诚于心而形于外”。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让我们在自我监督与自我完善中逐步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并使之习惯成自然。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德行是灵魂的力量,自觉是进步之母,同学们,大家都是新野一高的主人,时时处处应以主人翁的态度共筑我们的文明校园,让已经点燃的文明之火熊熊燃烧起来。如果我们大家都养成事事讲规范、时时讲文明的好习惯,那么我们学校这片天地将会四季如春,每一位学生都将始终沐浴着文明的春风。反之,若不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任凭不良习气滋生蔓延,则无异于农夫暖蛇、东郭护狼,于人不利,于己不利。文明行为的养成对一个人来说,刚开始时可能会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会感到受约束、不自在。但习惯成自然,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会终身受益。

有人说,个人行为举止不拘小节纯粹是小事,可我说这是绝对错误的。因为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是社交中的无声语言,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看某个人的行为是优雅还是粗俗,实际上就是在看其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礼仪的要求。有些人在个人行为举止上不拘小节,把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举止行为当作小事,而不加注意和重视,其实,文明举止恰恰是从一些小事情做起的。如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妇让座,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你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文明的举止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乐意与你接近;而粗俗的举止便会使人疏而远之,必将影响你的社交活动的展开。由此看来,个人行为举止不是一件小事,在人际交往中,应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文明规范的要求。要做到举止文明,首先要克服行为举止是小节问题的模糊思想,要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其次要注意文明举止的养成和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同学们,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上一篇:中等生评语-班主任评语下一篇:2024学年秋季学期二年级语文培优补差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