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从哪里来的诗歌

2024-10-02

生命从哪里来的诗歌(精选14篇)

1.生命从哪里来的诗歌 篇一

明确职业目的。教师的职业目的是教育, 教育是人的教育, 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人”。“真正的人”不是头脑里塞满“知识”、熟练运用现代科技工具的“机器”, 而应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道德、有信仰的社会人, 需要在生存与生活的过程中以与社会交流的方式践行个体价值并获得自由与幸福。换句话说,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是要通过教师的劳动, 提高人的实践能力, 激发人的自觉自由本性, 提升人的生活质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以自身的知识修养、学术智慧、道德规范和人格魅力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 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灵魂”。

谨防教师职业的工具化。只有那些不仅仅将教师职业作为谋生手段的人, 才能获得教师的尊严。时下教师这一职业被部分民众和教师群体中的一部分人仅仅视为赖以谋生的手段和工具, 那些应有的教化天下的饱满热情和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被消磨殆尽, 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价值的缺失和过重的世俗与功利心。这种自我价值的缺失直接导致了部分教师职业行为的工具化, 而角色的工具性又反过来严重制约着其教育行为和生命价值的真正实现。

教师不应将自己仅仅视为传递文化或者技能的工具, 他也不应仅仅是促进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工具。只有摆脱“工具”角色, 摆脱功利化的教学目标和急功近利的短期的教育行为, 将自身投入到以生命引导生命、以灵魂碰撞灵魂的“真正的教育”之中去, 才能体现教育的本真, 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生命的内在价值, 才能彰显自我的尊严。

为何一些教师缺少尊严

职业目标的功利化。商品经济的大潮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席卷社会的每一角落, 社会的变革带来了人才观、素质观和竞争观的改变, 以人才竞争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让教育成为影响综合国力和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教育改革带来教学形式与体制的改变, 从而影响到作为教育教学事业主要参与者的教师。整体数量的激增、教学理念与行为的转变使教师群体向职业专业化和价值世俗化发生转变, 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将教师理解为传递文化、传授技能与灌输道德的工具, 也是促进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工具。

独立思想的丧失。帕斯卡尔说, 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只有独立的思想才能产生独立的人格和求知欲望。教师作为文明的传承者和学生“心灵的塑造者”, 更要保持自身思想的独立, 并努力在自身的职业生活中体现与实践自己的思想, 这样才能获得作为教师的职业尊严。叶澜老师认为, 创造人生、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是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的源泉, 她指出:“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就不可能有新的教育世界, 而教师只有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才会体验到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 才能在发展学生精神力量的同时, 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

只有在独立思想的引导下, 教师才能做到自律与自省, 逐步修炼出高尚的人格与情操, 才能保持做人的高洁和对自己理想的不懈追求, 不断吸取知识营养, 勤于实践、反思, 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只有当教师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生命个体时, 他的工作才会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 他的事业才能充盈着生机和活力, 也只有这些才能带给教师真正的尊严。

探索实践精神的缺乏。一些教师的教学研究逐渐功利化, 其对待学术的态度发生了偏差, 他们不以学问为目的, 而仅仅将之作为沽名钓誉的手段, 将教育研究或者发表论文作为获取名利的工具和晋升职称的垫脚石, 根本不在意其是否与真实的教学生活有关, 他们的所谓学术研究因此也流于肤浅与浮夸。时下的课程改革中就不乏类似的例子, 部分教师倡导的所谓“先进”的改革理念, 表面上看花样百出, 热闹非凡, 事实上却只是学了些皮毛, 搭了些花架子, 经不住仔细推敲, 少有真正发人深省或者启人心智的东西, 遑论触及学生灵魂的教学艺术了。这种形似而神离的教研现状已经远远背离了教师学术研究的本质和初衷。

如何让更多的教师获得尊严

教师应反思自身的职责与尊严。教师担当的责任应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对受教育者心灵的唤醒, 只有教师的尊严受到其群体自身和社会的重视, 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担此重任的教师, 应做的就绝不仅仅是“教学生”这么简单。教师同时也应是理想教育的探索者与实践者, 作为学者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其对自身尊严的反思, 应该超越纯粹的职业意义, 从而包含一种丰富而生动的人生关怀。对教师尊严缺失的种种表象的反思, 让我们重新思考教师的职业信念和社会责任, 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对受教育者心灵唤醒的双重使命。

提升专业素养。从知识和技能的层面讲, 教师从普通的社会人获得教师这个职业身份, 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能力。高程度的专业化将为教师赢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通过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在职深造、科研训练等途径来加以提升, 但教师的成长道路如果仅仅拘泥于此, 将导致群体中个体的知识体系、教学风格的同质化, 教师将缺乏以“差异性”、“个性化”为核心的专业特色。因此, 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主创新, 进而促进自身专业素养与教育人格的完善。

2.巧妇的“米”从哪里来? 篇二

这是08年杭州市二模的作文题,从审题角度来看,难度不大,只要紧扣材料中“许多时候,环境是无法选择的,但心境是可以自我调节的”这句,一般不太会出现离题和偏题的文章,但批卷时发现好文章仍然不多,归其原因,主要表现在要么事例单薄,文章空洞无物;要么陈词滥调,文章缺乏新意。不是司马迁、陶渊明、李白,就是海伦、霍金、爱因斯坦,看到这些烂熟的材料,笔者不禁纳闷,学了十多年的语文,我们学生肚里难道就真的只有这点货了吗?再审视一下我们学生写作的现状:一提到写作文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一拿起笔就抓耳挠腮,啃咬笔杆。很少有学生能稍做构思,提笔成文,甚至奋笔疾书的。这样的写作现状和写作结果,充分说明了我们学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说明了我们学生头脑中写作素材的缺失,说明了我们学生无米下锅的可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米也不仅仅只有早年的晚稻米、早道米等单一的品种了,什么东北大米、珍珠米、泰国米……层出不穷。所以我们的文章又怎能老吃这些旧米,甚至还出现无米的状况呢?那么巧妇的米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实“事事留心皆学问”,我们只要能在学习、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不要说从小学、初中,就是从高中,甚至高三最后一年开始,我们都可以弹药充实信心满满地上考场。

“事事”应该包括我们生活、学习中所看、所听、所感的一切,正所谓“生活处处是素材”。但有些同学一到高三就会说:“我们整天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还哪来的生活!”殊不知,生活本身就是平淡而平凡的,我们缺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观察和挖掘。《新课标》明确指出:“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如果我们有心,校园里一夜间盛开的迎春花、老师脸上今天突现的愁云、同学间不经意的一次争吵,经过你的一番观察和挖掘,都能幻化成记录生活的优美的文字。就拿“心境”这篇文章来说,我们也可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写出我们的真情实感来:“高三的书本把我18岁的光辉遮盖得严严实实,习题不肯给高三的生活留一点缝隙。一切都好枯燥,枯燥的课本、枯燥的作业、枯燥的感情,甚至连老师的脸都是枯燥的。然而我要在这枯燥的生活中学会寻找我18岁的人生的春天。早晨,我会来到校园的池塘边,欣赏大自然中春的美景:郁郁葱葱的叶子在太阳的照耀下浮绿泛金,和着清风飒飒歌唱。傍晚,我会在杂志上采撷一首小诗,细细地品尝回味。我突然发现,高三每一天的生活也不只是机械的重复,关键是你用怎样的心境去看待它。是啊,当我们无法改变天气时,我们为什么不学着改变自己看天气的心情呢?”试想,如果我们学生的文章,能出现这样的段落,这远远比老写些李白或陶渊明来得新鲜、灵动而真实吧。

当然我们除了关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外,我们更要学会从社会热点里获取我们想要的素材。这时学生又会说:“我们整天呆在教室里,连作业都忙不过来,哪还有时间关注新闻?”其实关注社会新闻和热点,并不需要我们花太多的时间。一周花半小时(能多点时间则更好)大致浏览一下一周的国内外大事,把觉得可圈可点的人物、事件做一简单的摘记(按不同话题分类整理),日积月累,就是极富时代特色的作文素材库。比如,近几年来评选出的感动中国的十大优秀人物等,就是非常具有时代性而又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素材。“李丽,1岁患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起来过;40岁时再遭厄运,车祸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然而在多舛的命运里,她不仅没有怨天尤人,悲观绝望,反而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网站“丽爱天空”,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选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这不正说明了保持乐观而坚强的心境对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作用吗?”同样的残疾、贫困和灾难,然而,当你看到这么活生生的就在我们现实生活里的人物的事迹时,是不是比海伦、霍金更有说服力,更具感染力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作文中要的就是这样的“活水”,而不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

然而学生中因为升学的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没时间看书看报听新闻,缺乏感悟能力,不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的还是大有人在的,那么他们又该拿什么“米”下锅呢?很多学生不惜代价去买《高考满分作文》和《作文素材大全》之类的丛书,可就是不会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我们语文课本和读本的作用。语文课本和读本,是教育专家苦心孤诣的成果,内容涉及历史、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是学生手头现有的已经有一定了解的十分丰富的写作素材库。因为它经过老师的讲解、自己的学习体会,远比背几条《作文素材大全》中的材料和背几篇《高考满分作文》中的作文去生搬硬套,要来地驾轻就熟、事半功倍得多。想想一册课本有多少篇文章,三年的积累将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啊。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借高三复习课本基础知识时,对课文中写作时有可能用得上的材料作一整理积累,储存在我们的记忆库里,作为我们作文素材的主要来源。

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好文本这一素材库呢?我觉得学生在整理积累时要学会一材多用及分门别类两大技巧。

一材多用,就是说,作为可用来写作素材的文章,我们可以多角度地去挖掘它的内涵,用于不同话题的写作当中,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为例,我们可以说邹忌“善思”,他是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治国的道理;可以说邹忌“善谏”,劝谏别人讲究技巧,不直切主题,而巧设情景,从个人生活小事说起,由近及远,委婉地让齐王接受他的意见,所以忠言不一定要逆耳;也可以说齐王“善听”,邹忌的劝谏,他听出弦外之音,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善如流;可以说齐王“善做”,他听后,一“诺”三“赏”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一个实干家的形象;还可以从邹忌能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的角度,挖掘出“人贵在自知”的主题;也可以抓住齐王的知错能改,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角度,挖掘出“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的主题。所以,我们只要在复习时稍加思考和积累,一篇文章,就会为我们提供不少的话题和角度。

分门别类,就是说,学生要学会把课本和读本中出现的材料按照一定的内容和话题加以归类整理,如表现乐观豁达的,表现坚守节操的,表现大胆创新的等等。这一过程,既做了选材的思维训练又巩固了对材料的记忆和理解,在高考时,如遇到相关话题,就可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如有关“心境”的话题,课文中相关的材料,除了李白和海伦外,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挖掘:柳宗元被贬永州,然而他买愚丘,为愚泉、愚沟、愚池……过上了“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的生活(《愚溪诗序》);苏轼被贬黄州,却在赤壁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当琼珊受着病魔的煎熬,躺在床上看着那片永不凋零的叶子时,也看到了生的希望(读本《最后一片叶子》);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均无建树,然而他晚年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读本《孔子世家》)……这些材料,只要我们稍加提炼、分析,都可成为我们写作“心境”这一话题时的一颗颗弥足珍贵的“珍珠米”,从而让我们的文章焕发光彩。

民间有句俗语:“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材料是形成文章主题的支柱,是文章的物质基础,它是文章的血肉,有了丰富的材料,文章才能血肉丰满。所以,学生平常一定要做好作文素材的积累,只有这样,才不愁肚里没货写不出内容充实而新鲜的文章来。

3.从哪里来的电日记 篇三

今天老师上课时,问同学们知道水力发电吗,全班同学都不知道,马小淘决定下学后问问博士。

下学了,他跑到木屋里问:“博士,什么是水力发电呀?”“水力发电,就是用水来发电。”“水是怎么发电的`呢?”马小淘接着问。“首先会抽取水库中的水,这些水会进入涡轮,在涡轮中,高速度的水会让涡轮装置快速运动,从而产生了电,这些电会进入发电厂中,发电厂中电线会把电带到各处。”零零……电话响了,一会儿,博士对马小淘说:“我有事,要走了,明天我再给你讲剩下的内容。再见,马小淘!”“好吧,再见,博士”。

4.纸从哪里来.教案 篇四

一、教学资源分析:

《纸从哪里来》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几个主题活动的设计都是为了帮助儿童初步了解纸的来源,认识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为让学生加深对纸的认识而设计的。通过开展调查、访问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节约用纸与保护森林的关系,从而自觉地养成节约用纸的良好习惯,并能用实际行动爱护森林、保护环境。

二、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习内容。纸对二年级儿童来说并不陌生,但对纸的来源和纸与环保的关系的认识相对薄弱,因此,在此活动之前,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开展《纸的发明》、《古代的文字》“故事会”、“我们日常用纸小调查”等,旨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纸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纸的来源小调查”、“参观莲花山造纸厂”观看“森林王国的毁灭的动画”进一步加深对纸的来源的认识,知道纸来之不容易,并唤起他们节约用纸的意识,从而自觉地保护树木、爱护环境。

三、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查找资料和收集资料的方法来了解纸的来源,知道纸和树木的关系以及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2、行为与习惯:

培养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并体会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3、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对纸有更深入的认识,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4、过程与方法:

在调查和活动开展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他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意识。

四、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各色各样的纸、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调查关于纸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 学生活动

预设 评价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1、引入:同学们,你看这是什么呀?【出示各式各样的纸】它可以做成很多漂亮的东西,请看【播放各种纸制品】(课件位置在“纸品展示会)

2、多美呀!纸除了可以做成纸玩具、工艺品、装饰品这些东西外,在我们生活中时刻也离不开纸,它确实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那你们想知道纸是从哪里来的吗?(板书:纸从哪里来)今天呀,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解开这个谜!

学生欣赏各种纸制品。

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各样漂亮的纸制品意在让学生知道纸的作用很大,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认识“纸从哪里来”

1、老师为了帮大家解开这个谜,特地请来一位小帮手,想认识他吗?我们就以掌声欢迎他的到来。请同学们仔细听,看看它是怎样形成的?(纸弟弟的自述)课件演示右上角

2、听了纸弟弟的介绍,你们就应该知道它是怎样来的啦。请同学们看书本P22—23结合纸弟弟的介绍按造纸的过程把表格填好,看哪组做得最棒!注意:表格上给了你们参考的资料供你们选择,先看书然后小组讨论,待会儿由小组长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填上去。

3、树木是造纸的原材料,在课外调查中,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原材料可以造纸呢?

活动一:

1、学生边听,边看课件展示纸的制作过程。

2、小组合作填表格,然后请个别同学说。

3、请学生在班上说说。

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过程进行激励性评价,调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纸弟弟生动有趣的自述,直观展示纸的制造过程,让学生对纸的形成有初步认识。并通过小组合作填表格,意在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另外利用社会资源的作用,让学生对纸的来源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追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 学生活动

预设 评价 设计意图

(三)知道纸的宝贵

1、树木是造纸的重要原材料之一,要制造大量的纸,就要砍伐大量的树木,但如果人类过量地砍伐,灾害就会慢慢降临我们身边!【请看《森林王国的毁灭》】

2、让学生说说《森林王国毁灭》的原因(这么美丽的森林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呢?)

3、森林王国的消失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破坏了森林还会给人类带来什么灾害?请同学们看书本P23并结合你们的调查来说说。

4、课件出示老师收集的图片。[老师也收了有关资料,请看]

5、老师小结(树木时刻保护着我们人类,它又是纸的重要原材料,纸不仅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纸消耗越多,意味着树木被砍伐得越多.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人类在造纸方面想出了各种环保造纸的方法.活动二:

1、学生观看动画。

2、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3、学生结合书本与调查表说一说带来的灾害。

4、观看老师收集的图片。教师适当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互动去参与学习。从纸引入到树木,再从树木引出森林受破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森林王国的毁灭》了解导致森林毁灭的原因,让学生对纸的认识得到深化,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要保护树木、保护森林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 学生活动

预设 评价 设计意图

(四)怎样做才是节约用纸

1、怎样做才是节约用纸呢?下面让石楼中心小学的小记者带我们走进莲花山造纸厂看看他们的做法吧!(播放录像)

(莲花山造纸厂用什么材料造纸的?)

2、过渡:我们石楼镇莲花山造纸厂为了保护森林资源,改用环保造纸法,做得很好。那对于我们小朋友来说,在平时生活中该如何“:节约用纸,保护森林”呢?(板书)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纸的现象,应该怎样做?

3、浪费纸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请现在把你想要说的话写在心愿卡上,提醒所有的人节约用纸,保护森林吧!(注意心愿卡就是调查表的背面,这是节约用纸的好方法)

4、让小组长把心愿卡贴在心愿树上。

5、学生用打电话的形式把心愿说出来。

活动三:

1、学生观看录像后发表见解。

2、小组讨论,学生联系生活说浪费纸的现象和节约用纸的方法。

3、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心愿卡上。

4、小组长把心愿卡贴在树上。

5、学生把心愿用打电话的形式说出来。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过程给予肯定和激励性的评价。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的精神。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表达他们节约用纸,保护森林的决心,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 学生活动

预设 评价 设计意图

(五)课后延伸

1、老师小结:纸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节约用纸,保护森林人人有责,请同学们时时谨记。

2、课外作业:

①在班上把废纸收集起来让老师把它们送到废纸回收站。

②行动起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身边人宣传。让学生课后把班上的废纸收集起来送到回收站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向人们宣传节约用纸。

5.教师的人格魅力从哪里来 篇五

教师的人格魅力从哪里来?

人常说,尊其师,信其道!这也就是说,学生尊敬这个老师了,你说的话学生就会信服,就能听得进去,你的教育就会取得好效果。如何才能让学生尊敬你,不是靠行政命令,不是靠高压,而是靠老师的人格魅力来取得。教师的人格魅力从哪里来?我觉得,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渊博的知识是做老师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学生经常能把你问住,教学中知识讲不清楚,不能举一反三,只能照本宣科,不能变通的老师,注定做不可了一个好老师的,也就不可能有威信有魅力。以前上高中时有个数学老师,批改学生作业,要一边对照参考书上的答案一边改作业,他讲的知识学生不能有一点变动,很累也很可笑!当然现在知识更新很快,做老师的要不断学习,做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其次,教师要做到真正的爱学生,一视同仁!刚参加工作时,对班上的学生要求很严厉,完不成学习任务的学生经常要批评,甚至要体罚。但是思想工作做的还是比较到位,学生能理解,觉得你是为他好,所以教育效果还是比较好的。许多学生20多年后一直就是我的朋友。当然,现在绝对不能体罚学生了,这是不允许的。要善于观察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你会觉得学生都很可爱,教育也就变得很有意思了。

再次,要喜欢自己的职业。既然做了老师,那我们就要做一个好老师,不能混日子,哄学生,抱着给别人做事的念头。混几十年,日子很长自己很难受,也失误了所教的学生,真对不住社会,对不住自己的良心。做就做个好老师,能教好书能育好人,受人尊敬,受人好评,对得住教师的称号,对得住家长的重托,对得住国家的培养。

6.教师的阅读时间从哪里来 篇六

一位知识丰富的教师, 课上得生动有味, 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推崇, 他的一举一动都能不知不觉地感染和引领学生。而没有积累、仅靠书本满堂灌的教师, 课堂机械僵硬、索然无味, 其执教经历在学生的心中可能留不下太多痕迹, 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说, 不同的教师有不一样的课堂生态。

表面上, 这是教师之间执教水平的差距, 背后却是积淀的差异、阅读的差距。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说, 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于韧性、在于坚持。而坚持, 不仅指上好每一堂课, 还包括坚持阅读。

“一直以来, 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忙于备课、上课, 批改作业, 辅导学生。回到家里, 要忙家务, 要教育孩子, 要照顾老人, 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往往令人身心疲惫, 哪还有精力和时间去读书呢?”一位教师在博客里曾经这样抱怨。

现实生活中,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天上课三四小时, 加上备课和批改作业, 每天还得至少有两个小时被课外工作占用, 的确没有大段的空闲时间。那么, 教师是否真的难以找到读书时间?教师的阅读时间从哪里来?

一、教师阅读离不开内在动机

在讲述自己的阅读经历时, 青岛市蓼兰小学教师葛冬梅说:“看着日子匆匆过去, 一咬牙, 把书放在床头, 规定自己每晚入睡前看10分钟。果然, 一个月下来, 书就读了一大部分了。所以说, 时间是挤出来的。现在的年轻教师总有许多娱乐活动, 下班比上班还忙, 或约三五知己出去玩, 或在网上遨游四方, 感觉人生惬意无比, 却忽略了看书提升自我的重要。”

某种程度上, 葛老师的话道出了教师不读书的玄机。事实上, 真正的名师无不是忙里偷闲地阅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王栋生, 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看时事新闻, 读喜欢的书, “如果不读一些书, 我不知道早晨起来该干什么, 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

说到底, 读书不是通过外力强加的, 而是需要强烈的内在动机。

在心理学上,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有需要, 才会产生相应的动机, 才有相应的行动。教师一旦有了阅读的欲望, 就会自然而然地放弃与阅读无关的事情, 心无旁骛、想法设法地寻找书籍, 充实自己, 从学科书籍到人文书籍再到教育哲学经典, 一步步对课题、对教育和生活加深理解, 进而养成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中写道:“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 每日不断, 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 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 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

当阅读成为习惯, 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知识的丰实与内心的充盈似乎水到渠成。听王栋生、窦桂梅、王崧舟、程红兵等名师讲课, 整堂课下来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实际上, 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正是他们阅读生活的真实反映、知识的自然流露。

需要指出的是, 养成阅读习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不仅有教师自身原因, 也与教师的工作环境有关。有些学校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 不鼓励、不支持教师读书, 不为教师读书开绿灯, 没有建立健全的读书制度, 缺少积极的读书环境。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写读书笔记, 却不关心教师是否从阅读中受益, 是否将读书心得应用于教学实践。

现实也许让人失望, 但教师要明白, 阅读和吃饭一样, 有与无, 都是自己的事, 多与少, 都会有收获。面对不容乐观的阅读环境, 教师更需要一颗恒心, 如阿贝尔·加缪所说的“西西弗斯的全部快乐就在于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 他的岩石是他自己的事”。

二、在阅读中享受思考的乐趣

一些教师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也找了哲学经典和理论著作来读。问题是, 这类著作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很长时间啃不下来。而阅读障碍一旦产生, 受挫的可能是整个阅读计划。

其实, 真正的阅读应该是快乐的, 是王小波所谓的“思想的乐趣”——“插队的生活是艰苦的, 吃不饱, 水土不服, 很多人得了病, 但是最大的痛苦是没有书看。除此之外, 还得不到思想的乐趣。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 你坐在屋檐下, 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 心里寂寞而凄凉, 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 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 衰老下去。在我看来, 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而享受阅读之乐, 需要选对合适的书。在合适的时间读到合适的书, 实在是一种幸事。同时, 也要换一种思维来阅读。因为阅读尤其是教师阅读, 讲究的是循序渐进, 从感性阅读开始, 拾级而上至理性阅读, 最终上升到知性阅读的境界。

在这方面, 王栋生和程红兵是很好的例子。他们读书时都有一种好习惯, 就是喜欢联想, 喜欢思考。有时为了读懂一本书, 他们会画一些表格和公式, 借助数学和逻辑学的知识。这种思考源自他们青少年时期的阅读习惯, 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益处, 一是阅读变得轻松而愉快, 真正产生阅读之乐;二是养成有条不紊的处事习惯;三是借助旁证和反例, 发现事物背后的逻辑, 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师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 但事情都有轻重缓急之分。有了高屋建瓴的视角, 便可以从容驾驭, 将头脑中想到的和所涉及的工作进行分类, 合理安排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而不会被林林总总、纷至沓来的杂事所左右, 不会纠缠于日常教育教学的琐细。阅读之余多与同事交流, 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就像萧伯纳所说的, 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我们彼此交换, 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

其实, 对教师来说, 挤出阅读的时间, 最可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工作效率。程红兵在上饶一中教书时, 当时的学校非常看重高考成绩, 他又不想陷入没完没了的试题中, 于是把历年的高考题目按照知识点和解题规律进行分类。分析透彻之后, 他没有直接灌输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解题规律和技巧。这让他带的班的高考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也将他从课堂上彻底解放出来, 有了更多的读书时间。

三、阅读是一辈子的事

通往名师之路无捷径, 阅读同样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方法。

名师于漪多次表示:“我当了一辈子教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上了一辈子课, 上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课。”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 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他还在书中记录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历史教师, 在区里上了一节公开课, 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课后, 有人向他请教:“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回答:“对这节课, 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 总的来说, 对每一节课, 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 对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 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还是应了那句话, 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于一辈子都在学习、思考。

与之相比, 一些教师做事总是临时抱佛脚。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 花了大量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相关图片和资料;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 趴在电脑前连续几个通宵。最终的效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 因为平时积累不够。

教育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只有坚持读书, 才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才能厚积而薄发, 讲起课来充满底气、自信, 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教学中的困惑不是这两本书能解决的, 教学技巧的提高需要学术专著的指导。

大量的事实证明, 汲取学术专著的营养绝非易事, 是一种知性阅读的层次。对于知性阅读的内在含义, 魏智渊在《教师阅读地图》阐释道:知性阅读是一种带有钻研性质的理解性阅读, 是提升教师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 与书籍反复对话, 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知性阅读强调双向的交流对话, 强调阅读者通过自己的理解与解释, 对书中的信息进行一个新的建构。

7.人的天性从哪里来 篇七

在过去,人类的许多特性总被视为是童年抚养与环境影响的结果。现在,通过新的基因研究、临床观察、同卵双胞胎和被领养儿童的研究,我们愈来愈了解这些特性根植于基因矩阵之中。问题是,人的特性与个人生活经验的关系如何?

在最新的遗传学研究中,明尼苏达大学的布沙尔领导的一项双胞胎研究十分引人注目。布沙尔与同事们实际观察了数百对同卵及异卵双胞胎,进行生理与心理测验。结果发现许多人格特质与遗传有显著的关系,如领导能力、压力承受度、墨守传统的程度与想像力等。其他研究也发现,害羞的遗传可能性非常高。某些心理疾病上的强迫性行为与药物上瘾也跟遗传有关。

基因影响我们的特征,这些特征规范出人的气质。基因在幼儿期为每个人设定了与环境互动的精神状态。最近的研究发现,即使是婴儿,也可能表现“A型行为”:容易激动,有侵略性,就算教他们放松心情,他们仍动不动就发脾气。

知道孩子一出生,即会因遗传而展现某些特征(例如容易激动)是很重要的。这样,我们才可以确知,这些特质是否会一辈子保持稳定,或是会有所改变;会一直存在,还是依情况而定;其他的特性是否会出现,还是等情况一变,立刻退回原有个性的阴影里。

新的研究也开始解释这个现象。一所专门研究老化的机构赞助一个纵向研究计划:密切注意一万个人在9年之间的变化。结果发现,他们的有些特质并未随着时间而改变。

为了解读个性,科学史学者波珀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以幼儿期显露的面貌为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格特质?我们辨认出来的特征,必须如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所言,要符合“个人自然天成的神经网络”,也就是脑中实际的网络系统。当我们逐渐偏离自然,把情境或社会因素纳入生命,我们仍然被自然召唤。“年龄、性别与社会地位帮助我形成对人生的看法,”奥尔波特写道,“这些看法只是部分的自我。事实并没有改变……我的癖性依旧隐藏在内。”

半岁前形成个性

要找出代表精明个性的正确基因,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精明是成人的特征,经过时间的累积后,才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出来。可是,洞察力与敏感或许是精明的基础,是它的前身,这比较容易和它的基因矩阵联结起来。我们的任务就是开始留意以不同形式存在的个性。

好客也是一项成人特质,在特定情况下表现出来。它不是婴儿行为。没有人会说:“哇!你的宝宝多么好客啊!”不过,“对触摸的感受力很强”,倒是形容婴儿的恰当说法,因为它和基因矩阵关系密切。

出生6天的女婴和60岁的妇人在特质上并不相同。而且自古以来,雕琢天性的事一直饱受争议。希波克拉底(希腊医师,有“医药之父”之称)以冷静、忧郁、乐天、暴躁,作为气质的主要分野,并指出,快、慢、强、弱(也可能处于任两者之间)为人的4种基本特性。对心理学家荣格来说,外向与内向是支配个性的类别。他认为:审慎运用意志力是主动的外向,受到驱使则是被动的外向。

1989年,研究人员发现,婴儿在6个月前,许多特性已渐渐形成稳定的模式,这些特性是:“活动力、鼓动力与强烈度”和“手段、适应力、韵律感与破坏力”。第1组被视为“驱力”,刺激婴儿产生活动;第2组为“规范性”,居中调节驱力。在某一组特性上占优势的婴儿,其另一组的特性就比较少。最有趣的是,从6星期到6个月的成长过程中,这些特性一直相当稳定。

初生儿的行为模式稳定不变,说明了这规律受外界制约的程度,不如与生俱来的力量大。它强化了固有的内在倾向, 随着时间的演进,尽管有所波动,仍会自行演变为一个基本范畴。我们可以称之为“个性”——围绕一个主题的各种特质, 出生时即影响先天倾向,也将影响成年后的样子。只是,最后分化出来的特征(如“好客”或“精明”)可能有所不同。

情绪的影响力

有些孩子对环境的兴趣有限,不太能刺激母亲做出特定反应,以迫使别人听见自己的意愿与需要;有些孩子却能完美地表达需要,很快得到满足。第一种孩子依赖父母的“解读”,满足他们的需要;第二种孩子生来就比较能要求满足与刺激。一般人通常以为,这些特质是环境使然,是父母诱导或妨碍婴儿的活动所致。但是婴儿生来即有参与能力。在不同家庭长大的同卵双胞胎,往往都有这项能力。

参与环境的能力似乎是先天的倾向。我们可能生来就有参与的潜力。潜力的激发仰赖环境的刺激,同时,潜力也会影响婴儿将来的成长。有些成年人用行动来面对世界;有些人尽量以不需实际行动的方式,规划心中的想法与计划。这些特色在成人期可能转型,甚至表现恰好相反的行为。但是基本形态仍可产生影响力,它们在选择职业、社交互动与生活模式上,仍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另一显著的特质来自于有关情绪的研究,也就是所谓的情感。我们发现,孩子的情感状态与父母有关。父母认为有问题,但仍获得接纳的孩子,或是父母温柔以待, 受到悉心照顾的孩子,与爱挑剔、消极或心绪混乱的母亲抚养的孩子相比较,前者在心境上较为积极进取。尽管有些遗传倾向没有改变(例如某些疾病),母亲仍会把情绪的倾向传到子女身上。例如:一对同卵双胞胎有酗酒的倾向,其中一位拥有积极的心态,这种心态得自他的父母。因此,他好像比较没有理由像另一个双胞兄弟一样继续喝酒。他真的戒酒了。

另一对双胞胎都有肠胃方面的问题,其中之一的父母给予他许多支持,因此他比双胞兄弟少受肠胃不适之苦。这项事实衍生出一个不寻常的状况:两个孩子的问题虽然一模一样,但快乐的孩子总比悲观的兄弟健康。

感情与大脑的特定区域有关,也有强而有力的遗传根源。最近研究人员在人类染色体上,就已找到躁郁症基因的确切位置。躁郁症不一定是因为差劲的父母所致,它是神经与遗传上的问题。表达或接收感情信号方面的疾病(如自闭症)也是来自遗传。情感虽受环境左右,遗传与胚胎时期的影响,依然是值得考虑的因素。

基因与环境互动

同卵双胞胎研究发现的最后一项基本特征是:有些婴儿对人比较感兴趣,他们密切注意人的面孔与声音,对没有生命的东西缺乏兴趣,如玩具或填充玩偶;有些婴儿则特别偏爱无生命的事物。一个基因好比海底的一颗小圆石。它不会对表面的海水造成任何值得注意的影响,也不会自行形成漩涡。因此我们不能笃定地说:“在那漩涡下面,一定有颗小小的圆石。”或是认为某些特性(比如害羞)一定是某个基因所致。基因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很少是一对一的。构成个性的各种特质多半不是单一基因造成。没有一个基因单独导致好奇、悲伤或坚毅不屈的个性。

基因可能形成某些基本特征。我们出生时,某些独特模式(如参与感和好奇心)使我们的身体适应环境。这个模式有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弹性,让个性获得表现空间。基因密码也包含在这个弹性范围之内。通过这些研究,我们慢慢明了基因矩阵的运作如何反应生活的各种状况,也逐渐看见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的互动情形。

1941年,有个关于日本一对双胞胎兄弟的报道:

两兄弟一出生就被分开,在不同的家庭里长大。互不认识的兄弟俩直到20出头,还一再同受肺结核之苦。更不寻常的是,他们在生命的同一阶段走上相互背离的路:一个成了小偷,被逮捕后锒铛入狱;另一个则成为基督教的牧师。

但是,这对分道扬镳的兄弟却具有一种共同的内在性格,研究人员称之为“意志薄弱”。他们很自然地受到两种不同却强大的环境力量左右——罪恶与基督教。因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内在与外在两种压力。

8.你的执行力从哪里来 篇八

执行是实现目标的关键,任何好的计划和目标都需要员工高效的执行来保证。员工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个人责任心;责任心是做好工作的第一要素,没有责任心的执行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本,要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只有具备高度责任心的人,才能在执行过程中勇于负责,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在企业的发展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的实现自我的价值。

我们的家庭需要责任,因为责任让家庭充满爱。我们的社会需要责任,因为责任能够让社会平安、稳健的发展。我们的学校需要责任,因为责任让学校更有凝聚力和竞争力。前段时间3#学生公寓同学在购买小贩的水货U盘上当后及时报告了校卫队,小贩被及时抓住了,同学免于被骗,然而4#-109,111宿舍个别同学责任意识不强,未能及时报告校卫队,获得及时索赔,就不会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足见责任心的重要性。同样在西区5#学生公寓,也发生有人被骗,由于及时报告校卫队,挽回了财产损失。这同样体现了责任心,相比之下,我们楼栋的学生还缺少一份责任心,需要我们宿舍管理人员对他们进行引导、教育,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做好每一件小事,承担起每个人应有的责任。

2009年4月份3#-406寝室袁啸同学上课前在寝室吸烟,抽烟时不慎将烟灰掉在被褥上而未觉察,以致发生火灾,幸好隔壁408宿舍一名同学下课回来,发现406寝室有浓烟,及时报告了值班室,我及时上去打开寝室扑灭了火灾。避免重演了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中山西路校区602女生宿舍的火灾。生命高于一切,这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而要真正落实到细微之处。在校舍的建设、使用和管理中,必须始终坚持这种思想,尽力做到没有任何安全隐患,不留下任何安全死角,千万不能视隐患而不见。这是我们宿管人员的责任,也是学生们的责任,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不只是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一个人没有责任感,并不仅仅体现在大是大非面前,更多的是体现在小事当中。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的小事构成的,但不能因此而对工作中的小事敷衍应付或轻视责任。做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惟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是简单的小事!

第二、是工作态度、执行力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工作态度,它需要精神信仰,需要激情和动力,需要耐心和毅力。执行力从哪里来?一个人的成功与成长,要靠素质立身,靠品德做人,靠实干进步,能力只是基础,而态度无论是工作的态度还是人生的态度却是关键,一个执行者要提升自己的执行力,首先要树立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用积极的态度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自己的工作与任务。近来,学生宿舍里使用违章电器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很多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自己使用时只要不被宿管发现,就没问题了,他们却忽视了使用违章电器的潜在威胁,另外

从我校建校以来,发生了很多起违章电器使用导致宿舍物品损毁的事件,一幅幅宿舍被烧焦的图片都是血淋淋的教训,我们宿管人员要加大违章电器使用导致不良后果的宣传力度,使学生们在思想层面上认识到使用违章电器的后果。

9.我从哪里来(完整教案) 篇九

9我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每个人的发育、生长过程,知道胎儿发育各个阶段的特点。

2.通过体会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懂得母爱的伟大,长大后要报答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

3.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看到自己的成长,并为自己的成长感到喜悦,懂得父母养育自己不容易,培养学生珍爱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

4.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帮助学生了解浅显的生命科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我是从哪里来的”;激发儿童爱妈妈的情感。

教学难点:受精的过程的理解,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浅显的生命科学知识,体验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教学准备:

1、录音机、《生日歌》磁带、多媒体课件(受精的过程、受精卵的分裂、小宝宝孕育生长过程图片)。录制《妈妈的话》、准备《爸爸的信》。

2、学生课前向父母了解自己出生时的情况,带来《出生证》,准备两张自己的照片。(婴儿照与近照各一张)。

3、准备两袋重约3000克的大米。

教学时数:一课时。上课时间:2011年11月8日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生日歌),同学们,今天是*月*日,是我们班***同学的6岁生日,我们大家为他庆祝生日好不好?大家齐声说:“好”。齐唱生日歌。

2.每当我们每个人过生日时,有没有想过:“我是谁?我是从哪里来的?”今天我们大家共同来讨论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我从哪里来。

二、探索生命的由来,感受生命的可贵。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孙悟空从哪里来的吗?(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那哪吒呢?(他妈妈生出一个大肉球,劈开以后哪吒就出生了)那你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吗?请大家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2.学生自由讨论“我从哪里来”?

3.指名回答(学生可能会回答:“我是妈妈在医院门口捡来的。”“我是从河里捞上来的。”“我是星星变成的。”“我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

4.欣赏配乐散文诗《我从哪里来》

一年级上册思品教案

我从哪里来

“我从哪里来?“月光下,孩子偷偷地问妈妈。

妈妈的表情,像笑盈盈的月亮:“我的孩子,你从一个美妙的月夜中来。记得那晚有一只夜莺在歌唱,就像你常常在我耳边轻轻地唱。” “我从哪里来?”阳光下,孩子悄悄地问爸爸。

爸爸的声音,像亮堂堂的铜锣一般鸣响:“我的孩子,你从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来。记得哪天你的第一专用招呼,就像银铃一样清脆又嘹亮。” “我从哪里来?”大树下,孩子静静地问老师。

老师想了想回答道:“孩子,在童话里,一只仙鹤从遥远的天边衔来了你;在科学家眼里,是你爸爸的一粒种子在妈妈的土壤里发了芽,然后长成了你这朵生命的花。”

三、看课件,了解生命历程。

1.展示课件。(教师一边播放录像,一边讲解)

教师配合录像画面同步解说:“在妈妈的肚子里,有一颗种子我们叫它“卵子”。爸爸妈妈结婚后,觉得很孤单,他们想如果家里有个小宝宝该多好啊!于是爸爸就送给妈妈一颗小种子叫“精子”,他们在一起就变成了小宝宝。然后他就在妈妈的肚子里找了一个温暖的家住了下来。这个地方就叫“子宫”。子宫壁上有一层膜叫胎盘,胎盘上有一根脐带,一端连着妈妈,一端连着小宝宝。(小朋友可以用手摸摸你的小肚子,上边是不是有个肚脐眼?这就是你的脐带曾经和妈妈连在一起的地方)别小看这小小的脐带,它用处可大了。用来帮助小宝宝吸收营养和排出身体里的废料。你瞧!这是你们半个月大的样子。这是一个月时候的样子,就这样,小宝宝一天天的长大了,这是你们三个月大的样子,这是你们九个月时候的样子,通过脐带妈妈把自己身体内的营养不断送给你们,你们越长越大了。当子宫里装不下他时,小朋友们想到外面的世界来看看,在医生的帮助下小宝宝就出生了。”小朋友现在你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了吧?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妈妈的肚子里越长越大,妈妈的肚子也越来越大,想一想妈妈会有些什么感觉呢?

2.放录音《妈妈的话》。(点击课件,出示:妈妈的话)

教师:课前老师特地采访了我们班级中一位小朋友的妈妈,我们一起来听听妈妈的话。

《妈妈的话》

我的宝贝:

自从你住进了妈妈的肚子里,妈妈真开心啊!

那时候,妈妈每天上班时都要乘汽车,可是一闻到车厢里浓重的汽油味,就会昏昏沉沉,经常想吐。但是妈妈心里却很高兴,因为有你这个小宝贝与妈妈做

一年级上册思品教案

伴。不过妈妈有时也会感到不安,因为乘车时怕你会被挤着、吓着,所以妈妈总是用两只手护着你。

下班后妈妈总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常常累得连饭也不想吃。但想到医生阿姨的嘱咐:要多吃些饭菜、水果,好让肚子里的你能有充足的营养。妈妈就强忍着阵阵恶心,硬逼着自己吃下饭,后来你出生的时候有4300克重呢。

3.全班有感情地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教师小结:妈妈孕育我们多辛苦呀!让我们深情地唱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四、读照片,体验成长的快乐。

师:你瞧,你们出生了!爸爸妈妈多开心,连护士阿姨都乐得合不拢嘴。你们出生时的样子让爸爸妈妈总也看不够,老师也特别想知道同学们刚出生时的样子。课前老师请大家向爸爸妈妈了解自己出生时的情况,并且填好一张出生证,你们准备好了吗?

1.师:你们想了解╳╳╳出生时候的情况吗?现在老师请他上台向同学们介绍。(请一名学生上台介绍)同学们还想了解哪一位同学的出生情况?让我们用掌声欢迎这位同学上台。(再请一位学生上台介绍)

2.师:刚才两位同学介绍得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出生证,在小组里互相介绍自己出生时的情况。[姓名] [性别][出生地点][出生时间] [身长] [体重](注意巡视各组情况)

3.游戏:猜猜他(她)是谁?

刚才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得非常愉快。现在,老师要和大家做个游戏。取出三位同学的婴儿照,师:这是我们班三位小朋友刚出生时的照片,请你猜猜他是谁?(点击课件,出示“猜猜他是谁”)

请其他同学猜,被猜中者上台。4.比较成长变化。

师:这些小朋友与刚出生的时候比起来有什么变化?他高了吗?大了吗?(1)请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婴儿照及现在的样子谈。(2)请台下的同学谈看到的台上小朋友的变化。5.讲照片里的故事。

师:同学们,现在的你们就像一棵棵小青松一样,正在茁壮成长。在你成长的道路上,一定留下了许多照片,你最喜欢的照片是哪张?请你先给大家看看这张照片,并把这张照片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这么多同学都想讲,那就请小朋友们先在小组中交流。

6.小组交流,讲照片的故事。7.请两个学生班内交流。

五、回顾成长历程,感受父母的爱。

一年级上册思品教案

1.汇报课前调查情况。

师:照片里小朋友们个个都很可爱,在爸爸妈妈的关心下,你们一天天长大,越来越懂事,但父母付出的艰辛,你们知道吗?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问问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把你们带到这么大是不是很辛苦?你们问了吗?谁来说说? 2.讲一件自己成长中难忘的事。3.说句心里话。(录音)

师:听了爸爸的话,你们一定也有很多话要对爸爸妈妈说。今天老师特地带来了录音机,一起来录你们对爸爸妈妈说的话。为了让爸爸妈妈知道是谁在对他们说话,我们录音时,应该先说“爸爸妈妈,我是谁”,然后再讲你们想说的话。(同学发言,老师负责录音。)谁先来录?可以是编几句儿歌,可以说句心里话,也可以编成动听的歌曲唱出来。(分别请几位小朋友录音)

第一位小朋友录完,教师回放录音。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刚才小朋友说的话录好了吗?听完录音教师适时做出评价,并给予奖励。再根据实际上课时间,邀请几位小朋友进行录音。

4.师:小朋友们对爸爸妈妈说的话都很好,表达了你们对爸爸妈妈的一份热爱之情。今天回去之后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去做一件事,就是拿着你们的一张照片,像刚才那样,真实地对爸爸妈妈说说你们的心里话,你们说好吗?

活动在大家一起快乐地唱歌曲《让爱住我家》中结束。布置作业:

回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爸爸妈妈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激之情。板书设计:

9我从哪里来

生命的由来 感激父母

成长的快乐 热爱父母

教学反思:在教学<妈妈的话>这一环节时,我带来了我为儿子写的成长日记,这里包括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点点滴滴的变化,我的心情也在跟随着小生命的变化或喜或忧;这里有我为儿子起的好多的名字,可以看出来父母对于孩子的殷切期望;这里还有儿子出生不久后,我为他印下的小脚丫„„介绍这些真实的事情,我被自己感动了,孩子们也被我感动了。他们的意识中,老师不仅是个知识的传播者,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妈妈。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又增添了几分,这也让我和他们的心灵距离更近了,和他们的关系更融洽了,更和谐了。“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在平和、亲近的环境中,更容易相处,更容易互相进步。这一环节,我利用

一年级上册思品教案

10.我们的痛苦从哪里来 篇十

很快,他们的作业就交上来了,结果却让我有些担忧!在关于“早上离开家时,看一眼你的住处,那是什么样的地方?”这个问题上,在全班55位同学中,有40位的答案都是:“那是一幢别墅”或“那是一套精致宽敞的有落地窗的公寓”,仅有少数人会想象自己五年后的住处是“租的”或“仍与父母同住”。

我——看过这些作业,心中恍然大悟:原来现在大学生的痛苦由他们自己设置的目标而来!如果一个人为自己踏入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设置了如此高的目标,而他们自身除了知识技能之外没有任何其它资源(更何况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知识技能),那么这个人又怎么能不感到痛苦?他又怎么能够快乐起来?

在我们的一生中,有很大一部分痛苦是由我们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带来的。我们所设立的目标,往往是社会价值体系引导我们形成的,但社会在塑造“别墅”、“豪车”等等奋斗目标时,却掩盖了“别墅”、“豪车”只能被少数人拥有这一客观事实,这使得许多大学生们误认为实现这种目标是很容易的事。20世纪初,帕累托就提出了广为人知的二八定律: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或者80%的人占有20%的社会财富。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占据额外资源,又没有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的那种运气,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与“别墅”、“豪车”无缘的。而在这次实验中,却有73%(40/55)的大学生要求毕业五年后实现“别墅”、“豪车”梦想,这显然是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的。

想要摆脱由不切实际的高目标带来的痛苦,我们首先应当看清自己的位置,然后再设置一个比较切实的目标,这样,我们内心由于目标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引发的痛苦,以及那种由此而衍生的根本不可能改变现状的挫折感、无力感就会少很多。而我们的内心越少被挫折感、无力感占据才会越强大。

还有很大一部分痛苦,是由我们“同时想要太多”带来的。

记得在另一次《生涯规划与辅导》课上,我让大四学生们说说他们希望找到一份怎样的工作?这份工作应当满足自己的哪些需求?许多学生的回答是:我希望这份工作赚钱多、稳定、在发达城市、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发展空间大、压力不能太大。也就是说,许多学生都希望找一份能同时满足自己很多需求的工作。而这也是不现实的。现实的情况是,赚钱多的工作很可能不稳定,而且压力大;稳定的工作很可能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干。这样,实际上现实告诉我们:在得到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失去,我们在一份工作上获得某种需要的满足往往要舍弃其它某种需要。如果你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感到痛苦。所以,我们想要摆脱由“同时想要太多”带来的痛苦,就必须学会舍弃,学会抓住重心。

更深入地剖析以上两种痛苦来源:不切实际的高目标、同时想要太多,实际上都反映出一个人较低的认知复杂度。认知复杂度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一个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复杂程度。实际上是一个人思维成熟度的表现。认知复杂度较高的人在考虑问题时能够顾及不同层面,比如理想层面和现实层面,同时还会考虑到同一层面的不同因素,考虑到各层面、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然后综合形成切实目标和行动步骤。比如,这类人明白“在现实层面,赚钱多往往压力大,所以选择了赚钱多,就要放弃工作轻松”。因为懂得取舍关系,他们在找工作时往往会比较成功。而认知复杂度较低的人在考虑问题时则只考虑一个层面,比如只考虑理想层面,他也会考虑到一个层面的不同因素,但是对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却非常忽视,往往形成不切实际、难以达成的目标以及无法操作的行动步骤。比如,这类人只考虑到理想层面,以及这一层面赚钱多、轻松、稳定、发挥专业特长等等因素,但不考虑这些因素之间经常具有矛盾关系,是很难同时实现的。因此,这类人找工作时往往以失败告终。

所以,最终,我们的痛苦在很大程度上由不成熟的思维特点产生,如果我们能够转变思维,或者使思维更加成熟,那么我们的痛苦就会减少,同时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与幸福感。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学习和体验,而这实际上正是大学学习生活非常重要的内容。

11.美从哪里来?——巧夺天工的数字 篇十一

在这次“通过计算探索规律”的数学活动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观察各式并计算出各式的结果:

呀!这不算不知道,一算还真是吓一大跳啊!看上面一个个结果,它们好像有一根隐藏的“对称轴”,巧妙地将答案都对称地分成了两半(如上图).对称的数字巧妙地呈现出了各个答案的规律:第一个乘数 (因数)中有几个3,得数就有几个对称的1和5.

同上面一样也含有规律美的还有这样一个题目:

计算9×6=54,99×96=9 504,999×996=995 004,9 999×9 996=99 950 004,99 999×99 996=9 999 500 004.

观察计算答案我们也会发现:第二个乘数中数字9的个数和答案中数字9和0的个数是一致的,若去掉“4”这个数字,便也具有了“对称”美,别有一番韵味……

美,含有哲理和特别的韵味.数字的对称规律可谓美不胜收!

12.科学教案《我从哪里来》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问题。2.能力目标: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妈妈辛苦,感悟亲情,珍爱生命。教学重难点

科学的认识生命的由来,了解胎儿发育的大致过程。教具准备:视频、图片、文字、录音等 教学方法:交流信息,合作探究,调查研究。教学过程 上课。致礼。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培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好习惯。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从哪里来的吗? 图片出示:谁呀?看他从哪里来?视频(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小鸡图片)谁? 谁知道它从哪里来?(小狗图片)谁?它从哪里来? 那你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吗? 今天我们共同来讨论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我从哪里来————

(二)了解生命历程,感受生命的可贵。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精神,贯通课程整合的理念。

1、谁来读一下。问另一个:你想知道这个问题吗?你怎么读?还有谁想知道这个问题,你也来读一读。这么多想知道的啊。那有知道的吗?

生答我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师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是怎样从妈妈的肚子里来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2、、师讲述生命的由来。

(师打开多媒体一边播放图片,一边讲解生命的由来)最初的你是由精子和卵子结合而成的。贴精子卵子图片

妈妈的卵巢制造卵子,爸爸的睾丸制造精子。板书 爸爸 妈妈

教师打开多媒体,点击配合画面同步解说。

无论你家里现在是什么情况,或许你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或许你只和爸爸妈妈中的一人生活在一起,但你都不要怀疑,在孕育你的时候,爸爸妈妈是相亲相爱的。点击画面

因为爸爸妈妈很爱对方,他们常常在一起,一同生活,倾诉心事。因为爱,他们会亲亲,拥抱,表达亲密;因为爱,他们想要结合在一起;想要延续他们的爱,爸爸会把许多的精子送给妈妈,近三亿的精子冲进妈妈的身体里,只有一颗跑到最快的同时也是最优秀最强的来到了妈妈的输卵管,和妈妈的卵子结合在一起。(贴图片受精卵),成了受精卵。接着,我们来看看受精卵是如何变成婴儿的。

受精卵形成几小时后,奇异的事情发生了。很美妙,也很神奇,分裂成两个,四个,他长呀长,不停的长呀长,长的比卵子还大,在妈妈的子宫里,有个东西开始成长起来。

32天时,最初的心脏已经形成还没有瓢虫大。

第52天,虽然还没有一粒葡萄大,胎儿这时已经有了鼻孔和有颜色的眼睛

第7个月,胎儿长出了趾甲,脑部开始控制体温,有规律的呼吸和肠子的收缩。

打开多媒体看图片,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越长越大,妈妈的肚子也一天天大起来。妈妈要定期看医生。过了9个月,小宝宝要出世了。可爱的你出生了。

师小结:现在,同学们说说你是从哪里来的?板书爱。对,我们从代表爸爸妈妈爱的那颗受精卵中来。这时,他已经是一个生命了。所以老师认为,人一出生就算作一虚岁,而人们往往把婴儿出生后的一年作为一周岁。

(三)、了解人的生长过程,体会生活中的爱

1、你是爸爸妈妈生的,你的妈妈从哪里来呢?是的,人类就是这样繁衍后代的。将来你也会有自己的宝宝。展台:看,这是老师家的宝宝出生时候的样子,看她的手模和脚模,多可爱!把你的手伸出来,比一比,拿手模脚模给同学比较。谁的大?谁的小?小手变大手,是因为你长大了。你的手还会继续长大,将来,用它回报爸爸妈妈的爱,回报我们的祖国。

2、你知道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吗?出示幻灯片:比如: [姓名] [出生时间] [身长] [体重]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出生证明给周围的人看看,说说自己出生后的情况。转换展台和幻灯片。

3、出示一张婴儿照片,同学们猜猜他是我们中的谁?出示同一人的近期照片,现在看出来他是谁了吗?

请他用出生证明来介绍自己的出生情况。(2-3人)——————

4、刚才我们才说道将来你也会有自己的宝宝,现在我们就来当一次小妈妈小爸爸。老师说,你来做,一句话,一个动作。请小妈妈们把书包背到前面来。注意:现在我们的书包不是书包啦,而是小宝宝,所以不能挤着压着,也不能磕着碰着,一切动作都要小心翼翼。小爸爸们也要小心照顾好。现在请小妈妈们坐在座位上用双手把鞋脱下来,好了吗?请小爸爸们帮助她把鞋子穿上。

小妈妈们,你们行动方便吗?小爸爸们,给别人穿鞋容易吗?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只体验了两分钟就觉得很不方便,妈妈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度过近280天,280天哪!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老师想到一首歌,世上-------,谁能在这里唱上几句献给你自己的妈妈,也献给会场里所有的妈妈和我们刚刚参加体验的小妈妈们。

——————

教师总结激情:请把代表宝宝的书包归位。刚才我们为妈妈唱了一首歌,你想想,从小到大,我们还得到过哪些人的关爱?你还应该感谢谁?(父母 爷爷奶奶 医生 老师 等)

(四)、感受生命奇迹,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现在,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你是怎么出生地》,感受一下生命诞生的奇迹吧!边看师边解说。有一位神奇的摄影师,用显微镜和高倍摄影机录制了生命诞生的奇迹。这一颗颗小蝌蚪就是一颗颗的精子,有三亿之多。我们每个人都曾是这三亿精子中的一员呦!看,最快的那一个冲进来了。

精子和卵子在结合。受精卵在分裂,变化,并且来到子宫。多么神奇,他长啊长,长啊长。

基因重组,染色体作用,胎儿在不断的生长发育,带着爸爸妈妈的特征,小宝宝 出生了。激情拓展:

师:同学们,是谁生了我们?(爸爸妈妈生了我)师:世界上还有几个你?(世上只有一个我)

师:你认为我们生命的诞生是奇迹吗?(生命是个奇迹)师:所以你选择每天愁眉苦脸还是幸福的生活?(我要珍惜生命,幸福的生活。)

教师总结:全世界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你,你自豪吗?未来,老师希望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不断努力向这个世界证明你的优秀,你的独特!最后,给同学们留一个家庭作业:回家后,给爸爸妈妈一个爱的表达。比如一个拥抱,一句亲切的话,一个甜甜的吻,一幅画,一首歌。。。这些爱的表达。这个作业能完成吗?还等什么,今天就去做吧!板书设计

2、我从哪里来 精子

卵子 受精卵 ————胚胎——婴儿 大约 9个月

教学反思

13.春天从哪里来作文 篇十三

在我眼里,春天是从活力之神的身边来的,只要她一来,似乎所有的生命充满活力,会让冬眠的动物从甜甜的梦醒来;会让厚厚的白雪退去;会让软弱无力的小草从坚硬的土地里探出头来。

在我眼里,春天也是从颜色之神的身边来的,只要她一来,会让光光的枝丫上长出绿色的嫩芽;会让杏树泛出一片粉红色的小花;;会让迎春花变得黄黄的;会让梨花变得白白的;会让桃花变得粉粉的,大地就成了充满五彩缤纷的颜色。

在我的眼中,春天也是从疾病之神的身边来的,她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快乐,她也有自己的另一面,她的另一面是散播红眼病、手足口病等疾病的冷雪杀手。会给美丽的人间带来不幸。

14.生命从哪里来的诗歌 篇十四

因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出更多适合本地学生特点的、有利于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的好问题。”那么,怎样的问题才是“综合与实践”的好问题?好问题如何研制和开发?

一、“综合与实践”好问题的特征

1.综合性与实践性。

综合性与实践性是“综合与实践”的题中之意。所谓综合性,就是要突出联系——数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数学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体现综合应用。所谓实践性,就是要脑、手、口并用,即不只是动脑思考、动笔演算,还包括动手设计制作、实验操作、实地测量、走访调查、问询交谈等等。

一个好问题,综合性与实践性二者缺一不可。缺少综合性,则成为单纯的实践活动;缺少实践性,则成为普通的综合练习。当然,具体到某个问题,“综合”与“实践”不可能平分秋色,而是各有侧重,有的偏向于综合,有的侧重于实践。

2.趣味性与探索性。

“综合与实践”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本质特点,决定了“综合与实践”好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所谓趣味性,就是题材要有吸引力,要能勾起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所谓探索性,就是问题要有开放性,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比如:条件开放——不提供现成条件,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搜集、整理;结论开放——答案不唯一,给予学生思维发散、求异创新的空间;策略开放——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多样,给予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

3.因地制宜性。

我国幅员辽阔,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地域差别很大。适合甲地甲校的问题,未必适合乙地乙校。在城市学校受青睐的活动,在农村学校未必能开展;而另一些在农村学校稍加组织就能进行的活动,到了城市学校可能“一筹莫展”。因此,好问题是相对的,是因地而异的。而这,也正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一线教师研制、开发“综合与实践”问题的原因之一。

毫无疑问,只有能开展得起来,并能取得预期效果的“综合与实践”问题,才是真正的好问题。这样的好问题,当然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需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符合当地的校情学情。从这个角度讲:无论城乡、发达与否,在“综合与实践”问题的开发上,各有各的优势,关键是能否充分挖掘、利用本地资源,将资源转化为优势,设计出受本地学生欢迎的好问题。

二、“综合与实践”好问题的研制和开发

(一)研制的类型

依照不同的标准,“综合与实践”问题有不同的分类。综合来看,以下五类最为典型,最受欢迎。

1. 趣味游戏型。

特别适合低中年级学生,在游戏中学、用数学知识,感知规律。如“摸球”“摸牌”等。

2. 实践操作型。

突出动手实践,如“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面积”“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旗杆的高度”“绘制校园平面图”等。

3. 综合应用型。

偏重于应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跟生产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如“装修问题”“旅行问题”“理财问题”等。

4. 探索规律型。

以探索规律为目的,一般要经历“猜想——验证”的思维过程。如“面积最大的围法”“表面积最小的拼法”等。

5. 小课题研究型。

以学生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注重成果表达,一般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它与“综合应用型”最大的不同是:学生不仅要解决问题,而且要说明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或原理。由于要求较高,只适合在高年级的部分学生中开展。

(二)开发的策略

1. 从教材中拓展。

“综合与实践”问题必须根植于教材。从教材中拓展,关键是找准“拓展点”,即能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的线索、材料、问题或活动。

下面,以《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为例,分别从图形的认识、体积、表面积三个不同角度列举实例。

[案例1]围成正方体的规律。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可是,怎样排列的6个正方形折叠后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这对于刚刚认识立体图形的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点,因为这时的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形成三维空间的想像能力。而进一步的学习,又迫切需要他们具备相应的能力。这时,安排这个探索活动,既符合教学需要,又契合学生兴趣。

其中,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的排列规律是:

“1—4—1”排列:中间四连方,两侧各一个,共6种。

“1—3—2”排列:中间三连方,两侧分别为一个和两个,共3种。

“3—3”排列:(如左下图)两排,每排三个,只有1种。

“2—2—2”排列:(如右上图)三排,每排两个,也只有1种。

折叠后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排列是:(如下图)若正方形呈“田”字形,或外形呈“凹”字状,则肯定不能围成正方体。

本案例的拓展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虽说上述结论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过程”:在反复的二维变三维的想象中,学生学会了想象的方法和技巧。从开始的不会想、想得慢、需要借助操作,到后来的会想、想得快、不需借助操作,学生的大脑得到了锻炼,促进了智力发展,为后续学习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打下了想象力的基础。

[案例2]容积最大的剪法。用一块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做一个深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铁皮盒,要使铁皮盒的容积最大,应怎样裁剪?(铁皮厚度忽略不计)

这是一个材料利用最大化的问题。受相关习题的启发,学生通常的想法是:从铁皮的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如图1),然后将剩下的部分沿虚线折起焊接起来。这种剪法的容积为1500立方厘米。

由于长方形铁皮的宽正好是5厘米的4倍,所以稍加引导,学生就会想到第二种方法:如图2所示,将左侧剪下的两个正方形“废物利用”起来,拼接到右边去,这样右侧就可以不用剪角了。这种剪法,材料利用更充分,因而容积更大,可达1750立方厘米。

然而,这个问题的特殊之处在于:长方形铁皮的长正好是宽的2倍,是长方体高的8倍,因而还有更巧妙的剪裁方法:如图3所示,先将长方形铁皮划分成8等份,然后分别从左、右两侧各剪下一块,拼接到上面和下面去,这样长方体铁盒的底面就成了一个正方形。这种剪法,材料利用最充分最巧妙,容积也最大,达到2000立方厘米。

本案例的拓展点是: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从通常的“剪四角”想法,到“充分利用剪下的角”,再到“打破常规思路,根据题目特点重新规划铁皮,将底面设计成正方形”,每个新想法都是对已有思路的一次突破,每次突破都是思维角度、方法的一次创新。包含的“废物再利用”思想、“重新规划”思想,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案例3]包装中的学问。用硬纸板为12个棱长1分米的魔方设计一个包装箱,怎样设计最节省材料?(接头处忽略不计)

这是工业生产上的一个包装设计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就是怎样拼表面积最小?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学生动手摆出或想象画出12个魔方的4种拼法。然后,通过计算,发现:“摆两层,每层两排,每排3个”的拼法,表面积最小。显然,只通过一个例子,很难看出其中的学问。于是,接着引导学生研究20个、24个魔方的包装问题。

以24个魔方为例,总共有6种拼法。分别计算它们的表面积。最后,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

观察表格,学生很快发现:当待包装物品的“长、宽、高最接近”、“长、宽、高之和最小”时,其表面积最小,最节省包装材料。

这则案例的拓展之处在于,使学生懂得:普通之中蕴含着规律,但想要发现它,得多举几个例子,并且选择合适的发现策略(如本例中的“列表整理”)。

2. 到生活中寻找。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从生活中寻找“综合与实践”问题,最大的优点是:现实感强,趣味性浓,能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缺点是:现实素材与课程内容不同步,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较分散。因此,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案例4]乘坐高铁去旅行。石家庄至北京的高速铁路自2012年12月26日正式通车以来,吸引了很多市民前往体验。这不,小亮和他爸爸妈妈正计划乘坐高铁去北京游览故宫呢。

(1)登录铁路12306网站,查一查:从石家庄到北京的高铁列车,最快需要多长时间?票价最贵是多少元?

(2)我国《铁路旅客运输规程》规定:身高1.2~1.5米的儿童,应当购买儿童票。小亮身高1.42米。他和爸爸妈妈一起乘坐高铁列车,往返一次最少需要多少元?最多呢?

(3)铁路部门规定:高铁列车开车前5分钟停止检票。从小亮家到车站检票处至少需要40分钟。如果他们乘坐G90次列车,最迟应在什么时间从家出发,才不会误车?

(4)登录故宫博物院网站,浏览开放时间、门票价格等信息。算一算:如果他们想游览故宫博物院的全部景点,买门票一共需要多少元?

(5)根据故宫博物院的闭馆时间,你对去参观的游客有什么建议?

(6)他们的游览计划是:当天游览故宫,第二天早晨去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然后晚上乘坐高铁列车返回石家庄。你认为:在两天的行程中,除了往返火车票、游览门票外,还会有哪些必需的开支?请先开列一个项目清单,估计出每项开支的大概费用。然后与家长一起讨论:你的开支安排是否合理?最后算一算:此次高铁之旅,他们大约要花多少元?

本案例将“高铁”、“旅游”两大时尚元素合为一体,围绕“行”、“游”两个主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活动,串起了众多知识与技能。其中,有“搜集资料”——上网查阅车次、车票价格,查阅景区开放时间、门票价格;有“精算估算”——计算列车运行时间、从家出发时间,计算往返车票、游览门票,估计其他开支的费用等;有“阅读理解”——根据闭馆时间,给出参观建议。特别是末尾的开放性问题(你认为还会有哪些必需的开支?)及与父母互动的环节(与家长讨论:你的开支安排是否合理?),使学生完全融入情境,并综合利用家长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旅行、购物、租赁等现实素材,都可以成为“综合与实践”问题的内容,但并非“取之即用”。素材,毕竟只是素材,如同制衣的布料,想要成为一个好问题,还需要教师“精心构思”一选取什么素材?综合哪些知识与技能?设计哪些活动?达成什么目标?“穿针引线”——以一个鲜明有趣的主题串起若干个问题或活动,形成问题串或活动链,“立体裁剪”——量身定制出适合本地学生的好问题。

3. 跨学科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通过重新组合达到“1+1>2”的效果。在小学阶段,虽然数学学科能跨的科目很少,整合的机会也很少,但只要主动出击、善于动脑,也能找到其他学科“搭台”、数学“唱戏”的大舞台。

[案例5]假如一人一天一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大米在同学们眼中微不足道,可是如果全国人民每人每天都浪费一粒米,一天浪费的粮食合计重多少吨多少千克?够多少人吃一天,多少人吃一年?

这是一个思品“搭台”数学“唱戏”的好问题。养成节俭、不浪费的习惯,是学校教育的老话题。可是,仅靠教师的说教,收效甚微。若将二者整合起来,在开展思想教育之前,先行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13亿粒大米重多少”,使思想教育建立在学生的亲身经历之上,建立在深刻的活动体验和感悟之上,将会“很震撼”,取得的教育效果会使学生终生难忘。

[案例6]古诗谜题。

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体裁。有人用它抒情,有人用它言志,数学家们用它编题。阅读下面两首诗,你能解开诗中的千年谜题吗?

以碗知僧 [明·程大位]

巍巍古寺在山中,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恰合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尝一碗羹。

请问先生能算者,都来寺内几多僧。

上一篇:英文歌曲比赛方案下一篇:关于实现梦想的励志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