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有理数的减法(9篇)
1.第3课时有理数的减法 篇一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有理数的减法》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在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探索带来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通过生生间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同时还可以通过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及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法则中减法到加法的转变过程,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1.在小学阶段学生已学习了非负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在生活中他们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的应用并不陌生,另外他们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有一定的运算能力。
2.做为初一新生,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尚未培养,虽然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索欲望也较强,但交流合作的意识不强,自主探索的效率也较低,自我管理能力也欠佳。
教学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归纳、合作交流、对比、类比等。教学实录: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提出问题:
填空:(1)+6= 20(2)20+ =17(3)+(-2)=-20(4)(-20)+ =-6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借助于已有知识,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从而引出有理数的减法。
师:在小学里,我们学过已知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就是减法。如(1)
+6= 20,就是求20-6=,∵14+6=20,∴20-6=14.那(2)、(3)、(4)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2)20+(-3)=17(3)(-18)+(-2)=-20(4)(-20)+ 14 =-6 写成减法就是:(2)17-20=(-3)
(3)-20-(-2)=(-18)(4)-6-(-20)= 14 师:而7-20、-20-(-2)、-6-(-20)都属于有理数的减法。
二、分析问题,探究新知。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有理数的加法,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需要用减法的呢?
生:昨晚天气预报是听到:某地一天的气温是一3~4℃,那么这天的温差是多少呢? 师:同学们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我可以看温度计知道-3 ~ 4℃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度,但我不知道4-(-3)该怎么算.”
多媒体显示温度计
师: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4℃比-3℃高多少摄氏度吗? 生:
先请同桌两位同学相互讨论交流,然后请2~3个学生发言. 师:如果每次计算温差都看温度计,你有什么想法? 生:太麻烦了。
师:那如何计算4-(-3)呢?
生:我想差+减数=被减数,因为7+(-3)=4,所以4-(-3)=7。
生:计算4-(-3)=,就是求 +(-3)=4,根据有理数加法,因为7+(-3)=4,所以4-(-3)=7。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多种方法得出了4-(-3)=7,可是,如果每次进行减法运算都要这样做的话,太麻烦了;看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找到更简洁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4十()=7 ? 生:4+(+3)= 7 师:=4+(+3)= 7,与 4-(-3)相等,那这两者是否有联系呢?
教师板书:4-(-3)=4+(+3).
生:减去一个数,可能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师:请你观察着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减法变加法。生:我发现(-3)变(+3)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减法变加法
4-(-3)= 4+(+3)
变相反数
师:大家的发现很有价值,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实质转化为加法运算. 师:现在把4换成0,-1,-5,得0-(-3),(-5)-(-3),(-5)一(-3),这些数减(-3)的结果与它们加(+3)的结果相同吗? 生:
师:刚才我们只改变了被减数,如果被减数和减数都改变,结果又是如何呢?请大家自己举例试试看?
生:9-8,9+(一8),15一7,15+(一7),你发现了什么? 生:
师:由此,我们可以归纳一下自己的新发现。生: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生: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师: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师:你能够用字母把法则表示出来吗? 生:[a-b=a+(-b)]
2.第3课时有理数的减法 篇二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材第96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点。
2.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能根据创设的现实生活情境,灵活地运用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正确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教师谈话:我们以前学习了整数加减法,那么,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老师这里有2道题,请2个同学来做一做,其他同学一边看他们的计算过程,一边思考3个问题:
①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②计算时从哪一位先算?
③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指名计算:48+9=,25-17=,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3.反馈题目是否正确,指名回答三个问题。
4.教师小结:通过练习,我们知道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①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开始计算。②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1”当10再减。这是以前学的整数加减法,那么小数加减法怎么计算呢?今天请你们来研究简单小数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简单小数的加、减法
【新课讲授】
1.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开学了,同学们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具,每个蓝色笔记本2.5元,每个书包25.8元,每个文具盒6.8元……)
(2)利用你获取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你会列式吗?引导学生一人说提出的问题,一人说怎样列式,教师板书学生所说的算式,在学生提问并列式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题:如果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绿色铅笔,我们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一个卷笔刀和一支绿色铅笔共花多少元?一个卷笔刀比一支绿色铅笔贵多少元?一支绿色铅笔比一个卷笔刀便宜多少元?)教师肯定他们的说法后反问:你们会列式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列式)“0.8+0.6=,0.8-0.6=”这2道题怎么算呢?请你们来研究研究。
2.学生互动探究“0.8+0.6=,0.8-0.6=”。
(1)教师:你打算怎样计算呢?请你试着在数学作业纸上算一算,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同学说说。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交流。
(2)汇报反馈: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①学生用口算就算出结果了,但要让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想的;②把0.8元和0.6元改写成8角和6角,相加减后再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③按照前面复习整数加减法的方法写成竖式。
教师总结板书:
0.8+0.6=1.4(元)
0.8-0.6=0.2(元)
答:一共用了1.4元,一个卷笔刀比一支绿色铅笔贵0.2元。
教师提问并说明:在这里,“8”和“0.8”一样吗?为什么?所以在用小数直接加减时,在竖式上面也可以写上单位,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目的是将相同数位对齐,这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3.学生互动探究“1.2-0.6=
”。
(1)老师引导:刚才同学提问带橡皮的铅笔比绿色铅笔贵多少元时,列式:1.2-0.6=,请你根据刚才的学习经验自己试着列竖式计算。
学生完成后说一说不同的做法,教师总结板书。
方法1:把1元看成10角,加上2角,12角减6角就是6角。
方法2:2减6不够减,向它的前一位退1当10,加上原来的2是12,12减6得6,写在6的下面,前面0减0还是0,所以得0.6。
(2)你在计算时,怎样就保证元和元、角和角相减呢?(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2)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
不同点: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了。
5.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
【课堂作业】
算一算:
0.8-0.5=
0.7+0.4=
1.6+2.3=
1.9-1.3=
2.3-2.3=
5.3+1.6=
0.5+3.1=
0.8+1.5=
3.6-0.6=
【课堂小结】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请你说说。
【课后作业】
1.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2、3题”。
2.完成《典中点》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
0.8+0.6=1.4(元)
答:一共用了1.4元。
小数点对齐
0.8-0.6=0.2(元)
答:一个卷笔刀比一支绿色铅笔贵0.2元。
教学反思:
3.1.3.2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 篇三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意义,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加减法的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理解为加法算式.
难点:把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竞赛活动
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20)+(+3)-(-5)-(+7)
(-7)+(+5)+(-4)-(-10)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师:对比上式①,你首先想到将原式如何变形?
生: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把减号统一成加号,即原式变为:
-20+(+3)+(+5)+(-7)
师:很好,可见在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用字母可表示成: a+b-c=a+b+(-c).
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练习计算以上两道题.
学生作业练习
师针对学生做的方法评析,作以下说明.
1.式③表示的是-20,+3,+5,-7的和,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式中的括号,•从而有-20+3+5-7.
大家要注意到,虽然加号和括号都省略了,但-20+3+5-7仍表示-20,+3,+5,-•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和”.当然,•按运算意义也可读作“负20加3加5减7”.
学生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同桌间互相出式,并读出两种读法.
2.刚才在大家练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有两种典型的处理方法,•一是将原式按次序计算;二是将原式换成(-20-7)+(3+5).大家观察比较一下,•你看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生:第二种过程更简便、合理.因为它运用了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师:太棒了,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中,通常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使计算简化,根据刚才过程可见,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后,一般应注意运算的合理性,适当运用运算律.大家一起看下面问题: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把(+)+(-)-(+)-(-)-(+1)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计算. 解:(+)+(-)-(+)-(-)-(+1)=(+)+(-)-(-)-(+)-(+1)=--+-1 =+---1 =1-1-1 =-1
说明:解题过程由学生口述、教师板演,同时提问每步的根据和目的,并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师:纵观这道题的解答过程,你能总结得到什么?小组同学可作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并总结.
【总结】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有如下几个步骤:
1.将减法转化成加法运算:
2.省略加号和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将同号两数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例2 比谁算得对,算得快
(1)(+)+(-)-(+)-(-)-(+1)
(2)-7-(-8)-(-7)-(+9)+(-10)+11
(3)-99+100-97+98-95+96+„+2
(4)-1-2-3-„-100
【点拨】
按照正确的运算法则进行运算.
【答案】
(1)-1,(2)1,(3)50,(4)-5050
例3 银行储蓄所办理了8件工作业务,取出950元,存进500元,取出800元,•存进1200元,存进了2500元,取出1025元,取出200元,存进400元,这时,银行现款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元?
【点拨】
根据题意把取出记为“-”,存进记为“+”,列出算式进行运算.
解:每次存款数记为-950,+500,-800,+1200,+2500,-1025,-200,+400.
则总额为:
-950+500+(-800)+1200+2500+(-1025)+(-200)+400
=1625(元)
答:增加了1625元.
备选例题
(2003·桂林)计算1-3+5-7+9-11+„+97-99
【点拨】
抓住算式的结构规律,可以考虑两两结合.
解:原式=(1-3)+(5-7)+(9-11)+„+(97-99)=-50
(五)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说明: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1.若x<0,则│x-(-x)│等于
(D)
A.-x
B.0
C.2x
D.-2x
2.“*”表示一种运算,规则是
3*6=3-4+5-6
0*6=0-1+2-3+4-5+6
-3*6=-3-(-2)+(-1)-0+1-2+3-4+5-6
3*(-6)=3-2+1-0+(-1)-(-2)+(-3)-(-4)+(-5)-(-6)
0*(-6)=0-(-1)+(-2)-(-3)+(-4)-(-5)+(-6)
(-3)*(-6)=(-3)-(-4)+(-5)-(-6)
(1)试根据以上的运算规则,填写下列各式的运算过程和结果:
①(-4)*4=-4-(-3)+(-2)-(-1)+0-1+2-3+4 = 0 ;
②1*10= 1-2+3-4+5-6+7-8+9-10 =-5 ;
③(-5)*(-11)=(-5)-(-6)+(-7)-(-8)+(-9)-(-10)+(-11)
=-8 ;
④0*(-4)= 0-(-1)+(-2)-(-3)+(-4)=-2 ;
⑤4*(-5)= 4-3+2-1+0-(-1)+(-2)-(-3)+(-4)-(-5)= 5 ;
(2)根据以上的运算规则,填写结果:
①1*100=-50 ;
②(-100)*(-1)=-50 ;
③若(-1)*n=2,则n为 C ;(在下列答案中选:A.5 B.-4 C.-4或5 D.无法确定)
④若n*(-3)=-2,则n=-1或6 ;若n*(-1)=-2,则n=-3或-4 .
(六)课堂跟踪反馈
1.填空题
(1)式子-6-8+10+6-5读作 负6,负8,正10,正6与负5的和,或读作 负6•减8•加10加6减5 .
(2)把-a+(+b)-(-c)+(-d)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为-a+b+c-d .
(3)若│x-1│+│y+1│=0,则x-y= 2 .
(4)运用交换律填空:-8+4-7+6=-8 – 7 + 4 + 6
2.选择题
(1)已知m是6的相反数,n比m的相反数小2,则m+n等于(D)
A.4
B.8
C.-10
D.-2
(2)使等式│-5-x│=│-5│+│x│成立的x是(D)
A.任意一个数
B.任意一个正数
C.任意一个负数
D.任意一个非负数
(3)-a+b-c由交换律可得
(B)
A.-b+a-c
B.b-a-c
C.a-+c-b
D.-b+a+c
(4)a、b两数在数轴上位置如图,设M=a+b,N=-a+b,H=a-b,G=-a-b,•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B)
A.M>N>H>G
B.H>M>G>N
C.H>M>N>G
D.G>H>M>N
提升能力
3.计算题
(1)0-(+5)-(-3.6)+(-4)+(-3)-(-7.4)
(2)(+3)-(-1)+(-)-(-)-(+4)
(3)2-(-5)-(+4)+(-2)-(+6)
(4)1-2+3-4+5„+2003-2004
【答案】
(1)-1(2)
(3)-5(4)-1002
4.某医院的急诊病房收治了一位非典病人,护士每隔2个小时为这位病人量一次体温(单位为℃)(正常人的体温37℃).
(1)完成下表: 时刻 8点 10点 12点 14点 16点 18点
体温
与正常人的正常体温差值
(2)这一天的8点18点之间,这位急诊病人哪个时刻体温最高?哪个时刻的体温低?
(3)这位病人的这一天的平均体温是多少?
【答案】
(1)略
(2)14点最高
(3)38.6℃
开放探究
5.股票交易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金融活动,它可以促进投资和资金流通.•南京某证券交易所的一种股票第一天最高价比开盘价高0.2元,•最低价比开盘价低0.3元,第二天的最高价比开盘价高0.3元,最低价比开盘价低0.1元,第三天的最高价等于开盘价,最低价比开盘价低0.2元.一天中最高价与最低价的差,•叫做这天股票的涨幅.计算这三天的平均涨幅.
【答案】
0.4
6.新中考题
选择题:计算9-(-3)=(D)
A.-12
B.6
C.-6
4.第3课时有理数的减法 篇四
教学目标:
1、在探究有理数乘方概念的过程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及乘法关系,学会数学的学习探究方法。
2、掌握乘方的的性质,并能进行乘方运算。教学重点:
有理数乘方的意义的理解及法则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2222乘方意义的理解和乘方运算方法掌握,如:(-5)与-5,(-)与-的理解和计算。3322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问题:一根长1米的绳子,第一次剪去一半,第二次剪去剩下的一半,如此剪下去,第六次剩下绳子的长度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的时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有理数的乘方
二、学习探究
1、乘方定义的探究学习
⑴边长为2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棱长为3的正方体的体积呢? ⑵教师引导学生从所列的式子观察 2 2×2=2读作2的平方(或2的二次方)33×3×3=3读作3的立方(或3的三次方)
⑶按照上面的乘法的简写方式,下面的式子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3.14×(-3.14)×(-3.14)×(-3.14)×(-3.14)=()222222222()× ××× × × ×=()555555555-4×(-4)×(-4)×(-4)×(-4)×(-4)=()()()-2×(-2)×(-2)×(-3)×(-3)×(-3)=()×()请你认真观察上面式子中的的共同点(运算关系、因数的特点),它和乘法运算有什么关系?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规律。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乘方的定义
n一般地,n个相同因数相乘,即记作a读作“a的n次方” n个
n 像这种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结果叫做幂,a中a的叫做底数,n叫做
n 指数,当a看做结果时,读作a的n次幂。一个数可以看成这个数本身的1次方如5可以1看成5指数是1通常可以省略不写。可以看出乘方是乘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⑸请根据你对乘方的理解完成下列问题 4①关于(-3)说法正确的是()A、-3是底数,4是幂
B、-3是底数,4是指数,-81是幂
C、3是底数4是指数,81是幂()D、-3是底数,4是指数,(-3)是幂 ②请你说说下列式子的意义 2222(-5)与-5,(-)与-3322 4
2、乘方法则的探究
⑴你能根据乘方和乘法的关系计算下列式子 ①(-3)3 ②(-2)2③(-)2 3 2④(-)3 3 引导应用乘法知识学生计算,并观察计算结果与次数的关系,让学生知道利用法则不但使运算过程简洁,而且计算简便,感受数学方法的重要性及简洁美。⑵归纳法则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符号表示:
2n+12nmma<0,(a<0,n是自然数), a>0(a<0,n是自然数)a>0(a>0)a=0(a=0)⑶请你用法则计算下列式子,说说你发现什么? 22(-3)与3 22(-5)与5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底数和指数的类比、归纳得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偶次方相等。⑷学生练习P42页2题
三、回顾总结
1、乘方的定义
2、乘方与乘法的区别
3、乘法的法则
4、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偶次方相等
四、家庭作业
五、课后反思
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二、“有理数的乘方”是七年级新教程第一章第5小节的内容。它是前一部分加、减、乘、除运算知识的完结与提升,对后面学习科学记数法又具有一定的辅助意义。特别是对于与乘方运算相关概念的理解,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观察、探索、总结的数学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现实背景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会用计算器完成乘方运算。
3、已知一个数,会求出它的正整数指数幂,渗透转化思想。
4、通过对乘方意义的探究过程,向学生渗透比较、归纳、猜想,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思想。重点: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难点:负数的乘方运算
二、学生分析
我班学生中农民工子女占到90%以上,由于家长素质不高,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非常不利,学习习惯差,小学基础薄弱,再加上七年级学生受年龄限制,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中不宜过深。
三、教法分析和学法分析
教法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联想比较,发现教学法,学法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旧知识中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激。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里放些米粒吧。第一个格放2粒米,第二格放4粒米,第三格放8粒米,然后是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大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大米吗?
说明: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问题,此时并不要求学生作出详细解答,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并为后面解决问题作铺垫。
课本引例:边长为 的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为 的正方体的体积表示。
简记为,读作 的平方(二次方)、简记为,读作 的立方(三次方)
类推:
可以简记为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
可以简记为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
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
说明:安排这一组填空目的之一在于让学生从熟悉的平方,立方转到4次方,5次方以至n次方上来,并会读写乘方运算。目的之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乘方的意义实际就是几个相同因数的积,从而得到乘方运算的概念。
引出概念:求 个相同的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对照各部分名称:
指数、底数、幂
如果底数是9,指数是4,那么 读作9的4次方,表示有4个9相乘,结果叫9的4次幂。
你能写出一个乘方运算的例子吗?能读出这个乘方运算,并指出底数和指数分别是多少吗?
说明:本课重点在于理解乘方运算的意义,因此在此处再安排这样一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有理数代替课本上的例子,亲手尝试写乘方运算,并在读写过程中加深对乘方运算的理解。
练习1(概念辨析):
指出下列乘方运算的底数和指数
(1)
(2)
(3)
(4)
说明:举出这个例题,因为这是本节内容的疑点之一,如果对底数和指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学生很容易在这个地方出现问题,利用例题来提醒学生注意区分,有无括号对底数的影响。当底数是负数时,一定要带括号。
特别地,一个数可以看成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而且指数1可以省略不写。
乘方与乘法的关系:乘方是一种特殊的乘法,即相同因数的连续乘法,因此可以利用乘法运算来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乘方与幂的关系: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结果。
(二)例题精讲,重点突出
例1计算:
(1)
(2)
利用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将乘方换成乘法进行运算
练习2(运算巩固):
P51页练习1,练习目的在于强化对乘方意义的理解,“趁热打铁”,通过这个练习,要求多数学生可以进行这类较简单的有理数乘方运算。
例2用计算器计算 和
根据学生手中计算器类型的不同,可以有两种较常见的按法:
一是用带符号键(-)的计算器,二是用符号转换键+/-的计算器
练习3(熟悉操作):
P51练习2,练习目的在于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会用它进行笔算较困难的乘方运算。
(三)自主交流,归纳小结
从例1和例2,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说明:此处安排讨论前,例1和例2的例题作了小改动,把例1的改为奇数次方,而例2的改为偶数次方,以方便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自己通过这种不完全归纳,猜想出乘方的符号法则,此时教师应参与到学生讨论中引导学生验证法则,可利用计算器验证。
概括起来就是: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问: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吗?0的任何次幂是多少?
说明: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很显而易见,而不管多少个0相乘,结果仍然是0.可由学生自主归纳出来。
(四)活学活用,解决难题
现在来解决开头的那个数学问题
第一格放2粒米,即 粒
第二格放4粒米,即 粒
第三格放8粒米,即 粒
。。。
________米,即 粒,用计算器验证一下第六十四格要放多少粒米?
以此类推,最后一格——第六十四格里是2连乘63次,大约等于922亿亿粒。如一斤米以两万粒计算,就合461万亿斤!将全中国的耕地都拿来种稻米,要好几百年才能收这么多。如果将前面的63格里的米粒也算在内,总数还要增加近一倍!这就是指数的威力,难怪国王不知所措了。
说明:此处进行的是一次尝试应用乘方运算来解决开头的问题,互相呼应,以体现整节课的完整性,把学生开始的兴趣再次引向高潮。
趣味探索:
一张薄薄的纸对折56次后有多厚?试验一下你能折这么厚吗?
说明:这个探索实际上仍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一个检查,纸对折56次,用什么运算来计算比较方便,另外计算过程中可使用计算器,进一步加深对乘方意义的理解
(五)作业
P56页1、2
说明:这两个习题是对课本上例题的简单重复和模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多数学生应该可以较轻松地完成。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始终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不断从旧知识中获得新的认识,通过不断进行联系比较,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思考、探索、总结直至发现结果、发现“方法”,进而优化了整个教学。
五、板书设计:
1.5 有理数的乘方
一、乘方概念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记作,读作a的n次方。
乘方的结果叫做幂,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二、符号法则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三、例题
练习
1、例
1、例2
练习
2、练习3
解:(1)(2)(3)
作业:P51练习1、2
设计者:上方中学数学教研组 主备人:赵海霞 教后反思:
5.第3课时有理数的减法 篇五
1.3 有理数的加法(更多资料请访问http://www.maths.name
16+(-25)+24+(-35)
解:原式:16+24+(-25)+(-35)+„„加法交换律
=(16+24)+[(-25)+(-35)]„„加法结合律
=40+(-60)
=-20 3222(6)(5)(4)(11)
53533222解:原式=(64)(51)
553
3=11+(-4)
=7 例2:书本例4 解法2说明把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结合起来相加,可以使运算简化,这种方法使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总结:在进行多个有理数相加时,在下列情况下一般可以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简化运算:①有些加数相加后可以得到整数时,可以先行相加;②有相反数可以互相消去,和为0,可以先行相加;③有许多正数和负数相加时,可以先把符号相同的数相加,即正数和正数相加,负数和负数相加,再把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相加。
4、课堂练习: 10
书本
更多资料请访问http://www.maths.name
abba
(ab)ca(bc)
三、笔记与板书提纲
课 题
例例
2总结巩固
四、练习与拓展选题
1、书本32页计算2
2、“国庆黄金周”某天下午,出租车司机小徐营运全是在南北走向的人民路大街上进行的,如果规定向南为正,向北为负,他这天下午行车里程(单位:km)如下:
+3, +10 ,-5, +6,-4,-3, +12,-8,-6, +7,-21 ①求收工时小徐距离下午出车时的出发点多远?
②若汽车耗油量为0.2 l/km,这天下午小徐共耗油多少升?
更多资料请访问http://www.maths.name
6.第3课时有理数的减法 篇六
第2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2)
A
基础练→巩固新知
1.若数a≠0,则a的倒数是,没有倒数;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2.如果□×=1,则□内应填的实数是()
A.
B.
C.
D.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负数没有倒数
B.正数的倒数比自身小
C.任何有理数都有倒数
D.-1的倒数是-1
4.下列各式的积为正数的是()
A.0×(+3)×(-4)×
B.(-6)×(-15)×(-1)×
C.(-2)×(-14)×(+4)×
D.-2×(-9)×(+4)×(-18)×(-0.13)
5.有2021个有理数相乘,如果积为0,那么在2021个有理数中()
A.全部为0
B.只有一个为0
C.至少有一个为0
D.有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6.如果5个有理数相乘,积为负,则正因数有()
A.2个
B.3个
C.4个
D.2个或4个或0个
7.若a与b互为相反数,c与d互为倒数,则7(a+b)-3cd=。
8.绝对值小于100的所有整数的积是。
B
综合练→能力提升
9.若为正整数,则=。
10.2021的倒数的相反数是()
A.-2021
B.2021
C.D.11.如果-1<a<0,那么a(1-a)(1+a)的值一定是()
A.负数
B.正数
C.非负数
D.正、负数不能确定
12.从数5,-3,2,-4中任取三个数相乘,积最小是()
A.-30
B.24
C.-40
D.60
13.如果四个不同的整数满足,那么的值为()
A.-1
B.0
C.1
D.2
14.已知P为正整数,现规定:P!=P×(P-1)×(P-2)×…
×2×1。若m!=24,则正整数m=。
15.计算:
(1)(-0.75)×(+1.25)×(-40)×
(2)
(-73)×(-0.5)÷(-)
(3)(-1)×(-1)×(-1)×(-1)×
(-1)×(-1)
C
培优练→核心素养
16.在九宫格里填以下数字:-1,+2,-3,+4,-5,+6,-7,+8,-9,使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上的三个数满足:
(1)三个数的乘积都是负数;
7.第3课时有理数的减法 篇七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体会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在学生已有连加、连减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
目标解析:
在情境中经历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在对比中探究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在迁移中运用连加、连减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结构。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学会笔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迁移
课件出示:60—24—16= 18+27+39=
1、学生独立练习。
2、学生汇报交流。说说连加、连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竖式计算的注意要点。
(二)情境感知
课件出示:公交车情境图
1、看情境图说信息。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3、学生汇报:
问题一:现在车上有多少人?(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要求这一问题得先知道什么条件)
问题二:上去的.人比下来的人多多少人?
4、揭示课题。
根据学生的问题,适时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迁移为学生架设了新旧知识的桥梁,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情景感知重视情境图的有效理解,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同时,注意解决问题需要充分的条件,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另外,问题二的提出为解题的另一种方法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1、学生讨论问题一的解决方法。
2、尝试列式:67—25+28
3、汇报每步算式的意思。(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独立笔算。(教师巡查)
(1)分步笔算。
(2)简便写法。
5、引导学生说说笔算时的注意事项。(注意运算符号的变化)
6、引导学生探索问题一的其他解决方法。
例如:28—25+67,67+28—25等,若学生用67+(28—25)的算式来解决,教师应予以引导并鼓励,同时可以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自然的导入下一环节──探究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有了连加、连减运算的基础,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直接让学生合作探究,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来完成,重点让学生在与连加、连减运算的比较中,感受新知学习的注意事项,看清运算符号。探究其他解决方法的环节,目的是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进一步巩固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探究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67—25+28 72—(47+16)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发现。(小括号的出现,运算顺序的不同)
3、尝试笔算第二个算式。
4、重点讨论72—(47+16)有简便写法吗?如果没有,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直接出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让学生跟上一题的算式进行比较,在对比中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在笔算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有没有简便写法,充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巩固基础,实践应用
(一)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通过基础练习,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完成练习五的第6题。
让学生在辨析对错中发现问题,以利于自己在计算中避免类似的错误。
(三)完成练习五的第9题。
这是一道情境题,且有两种解题思路,既可以列出连减算式,又可以列出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子,让学生自由选择。
【设计意图:本环节练习的选择突出了不同层次,由简单巩固到实际应用,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一)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8.第3课时有理数的减法 篇八
学习目标:
1.掌握有理数乘法运算律,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掌握倒数的概念,会求非0有理数的倒数; 3.进一步培养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的能力.活动过程:
活动
一、自主学习.(一)计算:
1.(-6)×(-7)=(-7)×(-6)= 2×(-9)=(-9)×2 = 2.[2×(-3)]×(-4)2×[(-3)×(-4)]
3.(-2)×[-3+5](-2)×(-3)+(-2)×5
(二)计算: 1.8×1178; 2.(-4)×(-); 3.(-)×(-). 8487
活动
二、探索新知
(一)问题:
1.由上面的计算,你发现每一组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每一组算式又有什么特点?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2.用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表示你所得到的结论.要求:先小组讨论、交流,再派代表叙述所得结论.
(二)1.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用字母表示)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2.倒数 :.活动
三、尝试运用 例2 计算:
(1)4×(-8.99)×2.5;(2)(例3 计算:(1)
活动
四、自主评价 1.计算:(1)(-20)×(-
2.计算:(1)((2)(-11.5)×(-
157+-)×(-36). 2612137×3;(2)(-)×(-); 37311);(2)11×(-);(3)(-5)×7+13×7. 20117778--)×(-); 48167777)+9.5×(-)-(-2)×(-). 131313
活动
9.第3课时有理数的减法 篇九
一、填空题 1.计算:
-111111+(-)= -+= += 232323111111-= --= --(-)= 2334452.两个相反数之和为_____.3.0减去一个数得这个数的_____.4.两个正数之和为_____,两个负数之和为_____,一个数同0相加得_____.5.某地傍晚气温为-2℃,到夜晚下降了5℃,则夜晚的气温为_____,第二天中午上升了10℃,则此时温度为_____.6.异号两数相加和为正数,则_____的绝对值较大,如和为负数,则_____的绝对值较大,如和为0,则这两个数的绝对值______.7.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_____,两个数相减交换减数的位置,其得数与原得数的关系是_____.8.已知一个数是-2,另一个数比-2的相反数小3,则这两个数和的绝对值为_____.二、选择题
9.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 A.两个正数之和必为正数 B.两数之和为正,则至少有一个数为正 C.两数之和不一定大于某个加数 D.两数之和为负,则这两个数均为负数 10.下列计算用的加法运算律是 [ ] 22+3.2-+7.8 3312=-+(-)+3.2+7.8 3312=-(+)+3.2+7.8 33-=-1+11=10 A.交换律 B.结合律 C.先用交换律,再用结合律 D.先用结合律,再用交换律
11.若两个数绝对值之差为0,则这两个数 [ ] A.相等 B.互为相反数 C.两数均为0 D.相等或互为相反数 12.-[0.5--(A.2.2
三、计算题
13.计算(1)-31+25+(-69)(2)(-
14.已知两个数的和为-
215.如果两个数的和的绝对值,等于这两个数差的绝对值,这两个数是什么样的数.16.1984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共15个选择题,规定答对一个得4分,答错一个扣1分,不答得0分,某人选对12个,错2个,未选一个,请问该生选择题得多少分?
17.弘文中学定于十一月份举行运动会,组委会在整修百米跑道时,工作人员从A处开工,约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从开工处A到收工处B所走的路线(单位:米),分别为+10、131+2.5-0.3)]等于 [ ] 6B.-3.2
C.-2.2
D.3.2
111)-(-)-(+)23423,其中一个数为-1,求另一个数.54-
3、+
4、-
2、+
13、-
8、-
7、-
5、-2,工作人员整修跑道共走了多少路程?
参考答案
一、1.-515171 -
- - 666620122.0 3.相反数 4.正数 负数 这个数 5.-7℃ +3℃ 6.正数 负数 相等 7.不变 互为相反数 8.3
二、9.D 10.D 11.D 12.A
三、13.-75 -513 14.-
【第3课时有理数的减法】推荐阅读:
《有理数的减法》第一课时参考教案08-09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10-26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设计06-18
有理数的加减法说课稿11-13
小数的加减法第三课时教案10-28
课 题: 2.4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06-29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09-28
《图形的运动(一)》教学设计(第3课时)07-08
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教学活动设计(优秀录像课教案)08-12
屈原列传第3课时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