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探月卫星(共9篇)(共9篇)
1.嫦娥探月卫星 篇一
嫦娥探月有什么作用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嫦娥落月,玉兔巡航。神话在这一刻变成现实,“中国制造”在月球上留下自己深深足印。几十年前,当化学家欧阳自远拿到美国赠送给中国的0.5克月球岩石样品时,小心翼翼又激动不已,像是捧着唐僧从西天取回的无价真经。而现在,整个月球向中国人打开了大门,它是质量超过了7000亿亿顿。
②登月同我们有什么关系?”在几乎所有电视、网络直播的现场互动中,问得最多的,还是这个老问题。( a )是出于个人的好奇,还是体现对公共财政支出的监督,人们( b )有资格有此一问。毕竟,对于社保、医保标准都还不高的普通中国人来讲,探月工程的投入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③ “你要做的这些有什么用?”即使是在财力雄厚的欧美,几十年的科学生涯中,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同样无数次地被这样问起。他事后的总结,很是耐人寻味:“我有一个‘理论’,绝对正确,可以告诉大家。在加速器实验的发展史上,过去50年里面,尽管我们为了获得经费,要写一个申请报告书,设定一个目标,说服政府的人投钱做加速器实验,可是往往实际的发现跟原来的目标根本没有关系。”
④“你要做的这些有什么用?”即使是在财力雄厚的欧美,几十年的科学生涯中,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同样无数次地被这样问起。他事后的总结,很是耐人寻味:“我有一个‘理论’,绝对正确,可以告诉大家。在加速器实验的发展史上,过去50年里面,尽管我们为了获得经费,要写一个申请报告书,设定一个目标,说服政府的人投钱做加速器实验,可是往往实际的发现跟原来的目标根本没有关系。”丁肇中说的是实话。
⑤开发利用月球矿产、能源资源,开发超高真空、弱重力、无磁场的特殊环境,建设更遥远空间探测的前哨站与中转站……这些都是探月工程的目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⑥ 网际网路据说就是阿波罗登月的`副产品,因为科学家需要把休斯敦宇航中心的电脑联接起来,共享信息。核磁共振、激光通讯、液晶电视和我们如今须臾不能离身的手机,也都是从载人登月的需求拉动中找到了突破的动力。而这一切,自然都没有写进阿波罗计划的立项报告,作为可行性分析的重要依据。
⑦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道管理学考题:在重要而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的四类事情中,应该优先处理哪一类?人们通常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重要而紧急的事,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恰恰是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需要最为认真地对待。因为它的名字叫战略布局。
⑧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863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都属于事关长远的战略计划。它们的意义,尽管最终会关涉未来的日常生活,却很难用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形容。也因为它们常常需要耗时数年乃至十数年才能见到成效,任何短视的考量,都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⑨记得上世纪末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之初,中国要不要承担人类基因测序1%的任务,我们有过不小的犹豫。即使这一任务完成之后,也在科学界内部引发了不少争议。在当时条件下,大多数人觉得基因测序属于投入巨大却难有产出的公益基础研究,中国人干这活儿是当冤大头。正因如此,担此大任的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业内备受排挤,直到今天还有些抬不起头来。
⑩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创新战略的基本原则,但它绝不是面对机遇无所作为的借口。看准大方向,及时布局,伏设奇兵,敢于投入,敢于拼搏,敢于坚持,敢于胜利,这才是战略家的气魄和智慧。
1.在第②段的括号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2分)
a b
2.本文第①段写欧阳自远的事例,其作用是 (2分)
3.文章第⑤段和第⑧段都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分别从 和 两个方面论证了嫦娥探月工程的意义。(3分)
4.文章通过论说“嫦娥探月有什么用”。阐明了 的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无论(不管、不论) 都
2.证明探月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3.举例论证(摆事实) 现实意义(或“意外的收获”) 战略布局(或“战略计划”)
4.(创新战略)要看准大方向,及时布局,伏设奇兵,敢于投入,敢于拼搏,敢于坚持,敢于胜利。
语文阅读答题模板——作用
1、过渡作用。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2、线索作用。高考考查的行文线索主要有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
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
3、人称作用。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给读者以真实感;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感情,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4、手法作用。表现手法主要指修辞手法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可参照《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注意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有时要求对语句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必须考虑表现手法的作用。
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2.嫦娥探月卫星 篇二
在大山深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像符菊梅一样将青春与智慧奉献给祖国航天事业的女科技人员还有很多。作为其中的佼佼者, 何京江、朱祥玲、何艳、赵梅与符菊梅, 被称为托举嫦娥飞天的“五朵金花”。
险情历练斗志雄心
尽管已经过去十几年, 赵梅依旧清楚记得当年遭遇的发射险情。
1996年2月15日,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作为安全遥控设备操作手, 赵梅要密切监视火箭飞行状态, 一旦接到安全人员命令, 就要对出现偏差的火箭发送地面指令、实施炸毁。火箭点火起飞, 站在发射场遥控室里的赵梅第一时间觉察出:姿态不对———火箭偏了, 而且是偏向工作室这边。
赵梅没有动, 一直坚守在岗位上。这位身材纤弱的姑娘只有一个念头:“我是安控操作手, 万一安全人员发命令炸毁火箭, 我走了, 谁来操作呢?”
与赵梅一样负责地面安控的何京江, 也记得每一次顺利发射背后的波涛暗涌、惊心动魄。
1996年7月3日“亚太1A”卫星发射。当火箭飞行60秒时, 安全控制操作手何京江发现指挥显示安控屏上, 有一物体飞行超过安控告警线。
“看起来跟火箭的轨迹很像。如果是火箭, 那就意味着飞行偏离了预定轨道, 必须果断决策, 实施炸毁。”何京江记得, 操作室里空气瞬间似乎凝固了———炸还是不炸?
关键时刻, 何京江与同事迅速对火箭姿态和飞行参数进行分析, 即刻得出火箭飞行正常的结论, 避免了误操作的发生。事后发现, 是一只苍蝇恰巧飞落到探测火箭轨道的摄像头上, 形成轨迹偏离的“假象”。
“这些险情是一种锻炼, 更是一种挑战。”符菊梅说, “在任务面前没有性别之分, 女航天人更要有担当的责任和勇气。”
智慧托举航天梦想
低温加注系统工程师何艳, 曾经扎在山沟里的勤务站氮氧中队, 一干就是10年。在这10个年头里, 何艳啃书本、写论文, 结合工作中的经验提升理论水平, 曾连续6年被评为优秀科技人才。
“身为一个航天人, 对知识的学习一刻也不能松懈。”调到总体技术部后, 何艳又变成了新人。她学文书、跟现场, 很快从低温供气的“门外汉”变成独立上岗的系统工程师, 至今已独立执行16次试验任务。
今年10月初, 休假在家的何艳听说室里正在进行嫦娥三号任务准备, 马上要进行上岗考核后, 坚持提前结束休假归队。
尽管因工作需要已承担其他任务, 此前一直进行嫦娥三号任务前期论证任务的朱祥玲, 依旧牵挂着大山深处的发射场。
早在2010年4月, 朱祥玲就提出了关于优化探月工程二期发射场测控的方案, 对可能面临的技术问题开展预先研究。
任务重、要求高, 那段时间里, 加班加点是朱祥玲的工作常态。2012年8月, 为了尽快投入试验演练, 朱祥玲刚刚做完手臂取钢板手术, 就立即回到岗位上。
奉献铺就探月之路
虽然工作紧张, 符菊梅还是上网买了一些种子, 种起了植物。每晚临睡前, 符菊梅还要对几盆植物说上些鼓励的话, 鼓励它们“要好好发芽哦”。
符菊梅自己也说不清, 这是不是在弥补错过女儿成长的遗憾。女儿长到14岁, 每年只能在暑假时才能来到西昌, 见上母亲一面。
“以前孩子小, 我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少联系她, ”采访中一直爽利开朗的符菊梅语调低了下来, “因为越是联系的多, 感情就越深, 我就越难过。”
与符菊梅一样, 这些岗位上飒爽干练的“花木兰”, 生活中也是柔情似水的妻子与母亲。但是对航天事业全身心的投入, 常常让她们无暇分身顾及自己的小家。何艳常在工作间隙看着手机里孩子的照片发呆, 赵梅多年来很少能为家人做上一顿饭菜、为儿子讲一段故事……
“也曾经有过犹豫, 想过放弃, 但还是舍不得。”赵梅说, 能从事自己热爱的航天事业, 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是一种幸福。
“对于女性航天科技工作者来说, 她们为事业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往往更多, 也更值得我们敬佩和尊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孙保卫说, “这‘五朵金花’, 是千千万万女性航天科技工作者的缩影, 也是我们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骄傲。”
3.嫦娥三号探月卫星下半年择机发射 篇三
在嫦娥三号落月之后,包括全景相机在内的众多科学设备将在月球开展着陆器悬停、降落及月面巡视勘察等多层次科学探测。“一方面对月面的形貌进行探测,另外可以对月球的地质构造进行探测,第三可以开展月基的天文观测和进行空间环境的探测。”相关专家介绍。
嫦娥三号在月球上进行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地面测控系统发出命令,因为要在月面上驾驶巡视器,所以在巡视器上装了三对相机,相当于三对眼睛,每一对相机拍摄的照片传到飞控中心后,科研人员再利用这些照片,恢复月球表面三维地形,然后进行路径规划,把控制数据发送到巡视器上,让巡视器按照科研人员的设计和规划进行运动和各种科学探测活动。
在完成探测任务之后,嫦娥三号将留在月球上,不再返回地球。嫦娥四号则是三号的备份,将承担不同的探测任务。
据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嫦娥三号要探测的地点在月球靠北部的虹湾,这一地点目前尚未有国家到达过。我们能看到月球上有大面积的暗黑色区域,那就是月海。月海是由类似地球玄武岩的岩石组成的平原,月海伸向月陆的部分称为月湾和月沼,虹湾就是月球的月湾之一。
吴伟仁介绍,选择虹湾是因为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有典型性,具有很高的科学探测价值。
文/中新社
新“四大火炉”排名遭受质疑
福州、重庆、杭州和南昌成为新四大火炉城市。而南京跌出前十,排名十四。专家认为,其实仅用高温天数代表“火炉”城市欠妥,温度、湿度、风速、高温时长、夜间温度等因素都要考虑,与其说是“火炉”,不妨用“炎热指数”来替代。“火炉”城市没有确切定义和科学的标准,多是民间说法。有关最新四大火炉排名公布后,就有业内人士指出,“火炉”之说请慎提。气象上反映热的指标很多,如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指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等,但要反映人体在周围气温环境里的舒适程度,还需要考虑空气相对湿度、高温的持续时间、风速、辐射等要素。
为此,气象专家构建了一个判断指标——“炎热指数”,主要考虑气温和相对湿度对人体舒适状况的综合影响,同时确定了炎热指数的计算公式。炎热指数值越大,人体感觉会越不舒适。气象专家将炎热指数达到85的那一天,确定为高温炎热日。
文/京华时报
中国人口红利拐点或于2015年到来
“中国人口红利的拐点,预计在2015年就会提前到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日前透露了这一预测结果。李培林指出,随着这一转折点的到来,我国招工难、养老难等问题将更加凸显,我们必须抓紧研究调整社会保障体制等,更好地应对人口结构快速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
到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人口结构已变成陀螺形。人口学上把这段时期称作“人口红利期”,这个时期整个社会负担较轻,劳动力人口在增加,我们有充裕的劳动力供给,可以快速生产、降低成本,产品有竞争力,发展也就快。在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的基础上专家推测,到2015年,我国人口的正金字塔结构几乎将整个倒转过来。
李培林称,围绕这个转折点,会发生两个大的变化:劳动力短缺和老年抚养比快速上升。劳动力供求方面,劳动力年增量将逐年下降,最终走向负增长。老年人口抚养比快速上升,对我们的服务、家庭布局等带来更多考验。
文/长江日报
我国网民手机上网接近八成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接近八成。
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个百分点。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在2013年上半年的新增网民中70%使用手机上网,手机成新增网民第一来源。
在网民使用的上网设备方面,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增长到78.5%,而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比例则略有下降。手机作为第一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自2013年上半年开始的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是中国手机上网发展过程中的第三波增长周期。
文/京华时报
工商总局:严禁网上销售“改号软件”等产品
一种能够任意改变显示号码的“改号软件”在一些购物网站、手机论坛中泛滥,为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针对这种利用互联网销售的“改号软件”,日前,工商总局对其进行了严厉查处,涉及刑事犯罪的诈骗分子将移送公安机关。
“改号软件”能够任意更改显示号码,使得呼叫原号码无法查寻。基于此功能,不法分子频频利用其进行诈骗。尽管“改号软件”明令禁止不准在各个渠道销售,但仍旧出现在大型电商的交易平台上。“改号软件”让众多消费者深受其害,仅2009年4月,广州地区公安部门接到的“改号软件”投诉就达13宗,涉骗总金额超过350万元,其中最大的一笔高达248万元。
对此,工商总局要求各级工商对所辖区内网络商品交易平台进行检查。针对各类明令禁止销售的商品或服务相关经营信息进行收集、甄别,监督电商平台及卖家进行清理、整改。分别以行政指导、行政告诫、行政处罚等方式加强对网上商品或服务信息的审核。有律师表示,目前国家尚未明确“改号软件”是否违法,而现有法律法规中也未禁止利用网络电话改号通话,从而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文/北京商报
我国首批克隆肉牛满周岁
7月19日,国际上第一批成功转入脂肪性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克隆牛就存活一周年了。近日,在为它们举办的周岁生日会上,这批转基因克隆牛项目的“父亲”——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倪和民表示,经过近一年的多项指标检验发现,这一自主知识产权的体细胞转基因克隆技术生产体系,已可以用于安全生产转基因动物。这也意味着,应用该技术体系,继续研究攻关,就有可能获得拥有较理想“大理石花纹肉质”的国产肉牛,并部分替代目前主要依靠进口的高档牛肉。
倪和民说,普通市民要想吃上本土的雪花牛肉,还要“等很长一段时间”,他说:“我们还需要继续扩大牛的种群数量,同时使用转入脂肪性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克隆牛和普通秦川肉牛进行杂交试验和对比试验,将基因稳定遗传个体,才能建立特有的品系。”
文/中国青年报
多家水龙头企业被曝铅含量超标
近日,媒体曝光9家水龙头企业产品在经试验后被检出含铅量超标。其中,九牧厨卫、高仪龙头和乐家卫浴超标最为严重,前两家的铅超标量达到了18倍,乐家品牌铅析出量为173微克/升,超过国家标准5微克/升34倍之多。国内涉及水龙头重金属含量的标准有《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和《水嘴铅析出限量》两个标准,均为推荐性,与之对应的是国外在水嘴产品重金属含量上的强制性标准。
2012年,美国将有关水嘴铅析出限量指标从先前的11微克/升降低到5微克/升。国家建材五金水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副主任史红卫表示,目前国内有关对水嘴铅标准更新将被加入到《陶瓷片密封水嘴国家强制标准》中,企业须强制执行。新指标与美国标准一致,均为5微克/升。
4.嫦娥一号卫星双轴天线轨迹规划 篇四
嫦娥一号卫星双轴天线轨迹规划
针对嫦娥一号卫星双轴天线指向地球的.控制要求,给出双轴天线框架角的计算方法.根据地球可见条件及双轴天线转动角度和角速度的限制,确定星上双轴天线自主跟踪地球的范围.最后,在轨飞行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作 者:王淑一 宗红 李铁寿 WANG Shuyi ZONG Hong LI Tieshou 作者单位: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北京,100190;空间智能控制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刊 名: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英文刊名:AEROSPACE CONTRD AND APPLICATION年,卷(期):35(3)分类号:V4关键词:嫦娥一号卫星 双轴天线 框架角
5.嫦娥探月卫星 篇五
【时事背景】
2010月10月1日18时59分57秒,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二号”卫星在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备份星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改进和适应性改造,其主要目标是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实现月面软着陆,验证部分关键技术,并对“嫦娥三号”预选月球虹湾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同时继续开展月球科学的探测和研究。捆绑有两个助推器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属于中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系列,本次航天发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的任务是将“嫦娥二号”卫星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直接奔月轨道。
【创新练习】
“嫦娥二号”卫星在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备份星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改进和适应性改造,其主要目标是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实现月面软着陆,验证部分关键技术,并对“嫦娥三号”预选月球虹湾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同时继续开展月球科学的探测和研究。据此回答1—2题:
1.从梦想到现实,从地球到月球,是航天工作者不懈奋斗的结果。这说明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B.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C.人的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D.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意识能动作用的最重要的体现 2.上述材料说明
A.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C.人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发展过程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嫦娥二号卫星,其测控系统的科技人员经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实现了六大创新与突
破,这是中国卫星发射从未有过的成果,它的成功发射是历史的里程碑,是给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打了一颗兴奋的强心针,是国庆送给祖国生日最好的礼物。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自主创新的理解正确的是
A.自主创新就是自我创新,主要是指原始性发明和发现 B.把引进的国外科学技术通过改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C.利用本国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创造出别国没有的技术
D.应强调在开放的条件下提高获取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不排斥技术引进和国际合作
4.自主创新离不开人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要
A.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B.在实践的基础上,遵循认识发展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立足已知的时事,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 D.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逆向思维
5.嫦娥二号发射后,经过一系列姿态调整,用自己身上携带的一部监视相机拍下它的第一幅摄影作品,也就是“地月成像”中的对地成像。这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认识规律 B.人能够认识规律,改造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C.实践对人的认识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D.人的正确认识来自实践,错误认识来自科学思维
我们走近月球,是为了最终能登上月球。当完成“绕”“落”“回”三步走的探月规划后,中国人登上月球应为期不远了。但是,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而且,月球探测只是我们深空探测的第一步。将来,我们的目光必将投向更遥远的星体,投向火星、金星等太阳系行星,乃至太阳系以外的世界。据此回答6—7题:
6.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如果有量的积累就一定会发生质的变化 B.事物的质变是事物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 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存在的两种方式 D.事物只有经过量的变化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7.嫦娥二号卫星发射成功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是
A.我国已经成为科技大国和科技强国 B.我国综合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C.促进科技发展是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D.科学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执政方式 8.中国一贯坚持“和平利用太空”的原则,开展包括月球探测以及深空探测活动的航天活动。这充分体现了
A.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B.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C.我国政府一贯奉行外交政策,坚决主张和平利用空间资源 D.中国为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9.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中国和平利用太空,说明
A.实践是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认识对实践的发展其促进作用 D.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10.伟大的航天精神成就了我国伟大的航天事业,这说明 A.意识对物质有时其决定作用
B.意识的反作用和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C.正确的意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推动作用 D.精神的存在是成就事业的决定因素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航天事业。50多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在工业和科技很薄弱的基础上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战略战术导弹、运载火箭和卫星、载人航天等主要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据此回答11—12题:
11.从经济生活角度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载人航天事业
1是因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3是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的需要 4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A.24 B.34 C.234 D.123 12.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跨越。这体现了 1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要重视量的积累 4主次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A.12 B.34 C.13 D.24 13.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我国首次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实现了多人多天飞行。我国绕月探测工程进展顺利,2007年10月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2010年10月又将“嫦娥二号”卫星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直接奔月轨道。中国目前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卫星通讯、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减灾防灾、远程教育等方面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1)运用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谈谈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认识。(2)简要指出我国发展航天事业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简析:2007年10月24日,中国“嫦娥”1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此后,它在距离月面200公里的轨道对月球进行了一年的探测工作,获取了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了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中国也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或地区。这次发射的中国“嫦娥”2号是“嫦娥”1号的备份星,也是嫦娥工程跨入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将提供高精度的月球数据,为“嫦娥”3号、4号软着陆月球做准备。
【参考答案】
1.C 2.D 3.D 4.A 5.A 6.D 7.B 8.C 9.A 10.C 11.C 12.C 13.(1)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成功,绕月探测工程进展顺利,大量的空间技术成果运用到国民经济各部门,服务于生产和生活,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6.嫦娥升空 玉兔探月 篇六
【热点背景】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10日21时20分,嫦娥三号在月球背面成功实施环月轨道变轨控制,顺利进入预定的月面着陆准备轨道。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我国已成为继前苏联、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15日凌晨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即月球车)分离,“玉兔”号月球车顺利驶抵月球表面。26日5时23分,“玉兔”号月球车按照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设置,顺利进入月夜休眠。
嫦娥三号航天器首次在地球以外天体软着陆,这也是近40年来人类探测器再次登月。嫦娥三号卫星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探测器(即“玉兔”号月球车)组成。作为探月工程二期主任务,嫦娥三号将完成三大工程目标和三类科学探测任务。三大工程目标包括:一是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提升航天技术水平;二是研制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建立地面深空站,获得包括运载火箭、月球探测器、发射场、深空测控站、地面应用等在内的功能模块,具备月球软着陆探测的基本能力;三是建立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基本体系,形成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有效的工程方法。三类科学探测任务是: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表光学天文观测。
【考点链接】
一、经济生活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嫦娥三号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玉兔”号月球车顺利驶抵月球表面并开展探月,再次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对于不断推进探月工程和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在空间领域的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空间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实施探月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和平探索、开发、利用空间的又一重大航天活动。嫦娥三号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再次证明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
3.财政的作用。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探月工程的实施和不断推进,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国家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为包括航天科技在内的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这体现了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的作用。
4.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自主创新不仅带来航天科技经济实力快速提升,更标志着我国航天人将创新的旗帜插入太空。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积极应对太空经济时代的挑战,加速航天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二、政治生活
1.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再次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不仅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而且有利于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致力于月球探测,目的是和平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资源为人类服务。中国航天事业是人类和平探索利用月球和外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射嫦娥三号登月探测器,符合当今时代的主题。
3.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是我国航天科技成果的又一次集中展示,标志着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4.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发射嫦娥系列探月卫星,主要是以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为宗旨,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航天合作交流,共同开发和利用月球上的宝贵资源,造福于人类,这体现了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的宗旨。
三、文化生活
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标志我国探月工程迈出了新步伐。我国月球探测,程所带动的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的进步,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促进作用,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探月工程的实施,充分展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提高了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文化创新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嫦娥_一号比嫦娥二号卫星的技术更新、难度更大、系统更复杂,承担的风险也更大。
4.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进探月工程,和平利用太空资源,应该与有关国家和国际同行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人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结果,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6.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航天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此,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四、生活与哲学
1.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规律是普遍的和客观的,规律又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玉兔”号月球车按指令在月表探测,不是在改变规律,而是人们对天体运行规律正确认识和利用的结果,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中国航天人正是因为坚持和发扬载人航天精神,才实现了由绕月到探月的重大突破。endprint
3.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是嫦娥三号科学探测的重大任务。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现代空间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探测月球的实践能力。而对月球的探测实践活动,又将推进人们对月球的全面了解和认识。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由嫦娥一号到嫦娥三号,中国航天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对月球的探测实践中,向着更加全面、更深层次进发,使人们对月球的真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和全面。
6.坚持联系的观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同时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整个探月工程分成五大系统,包括运载火箭系统、测控系统、卫星系统、地面应用系统和发射场系统,每一系统都必须零误差、零出错,才能确保整个发射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中国探月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务是实现绕月探测,已经由2007年发射的嫦娥一号完成。探月工程二期的任务是实现月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包括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三次任务。探月工程三期的任务是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此次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是我国航天科学家长期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航天科学研究和空间探索的结果。
8.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嫦娥三号任务面临7大难点,包括地面试验验证,多窗口、窄宽度准时发射,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月地间遥操作,月面生存,测控通信等。
9.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航天工作者坚持了正确价值观的指引,投身于航天事业,取得了绕月、探月等航天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
10.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我国广大航天工作者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体现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11.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我国广大航天工作者在空间探测中的每一次成功,都很好地诠释了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
【跟踪训练】
1.科技改变生活。航天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为着陆缓冲机构研制的新型合金具备很好的柔韧性,在民用领域也大有用武之地;月球车采用的视觉图像处理软件也可能在未来装进我们的电脑,使人们生活更美好。这说明 ( )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③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④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实行全局一盘棋、多方合作、大力协同,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有效方法。嫦娥三号的研制和发射成功再次证明 ( )
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B.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C.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D.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从万户飞天的梦想到载人航天的成功,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探月工程的实施……正是在一个个传说变成现实的过程中,中国人不断在浩渺太空写下属于自己的篇章。我国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 ( )
①离不开国家财政对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②是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结果③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必然要求④适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4.有关专家认为,继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和苏联展开以月球探测为中心的空间竞赛后,人类正在掀起第二轮探月高潮。人类为何再掀探月高潮?一是为了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是为了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月球上丰富的太阳能以及核聚变燃料的利用;三是对特殊环境的开发,包括超高真空、无磁场、弱重力环境等;四是将月球作为更遥远空间探测的前哨站与中转站。这表明 ( )
①实践具有能动性②认识的需要推动实践的发展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专家介绍,探月卫星发射日期的选择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卫星需要的运行轨道、地日月的运动规律、太阳对飞行过程中能源采集的影响,还有发射场的天气(光照、雷电、降水等)、火箭运载能力的限制和卫星能力的限制等,要综合这些因素来选择发射窗口。这表明 ( )
①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②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③统筹考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处理问题④要依据人为事物的联系,创造事物的自在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嫦娥三号是在嫦娥一号、二号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但与嫦娥一号、二号不同,嫦娥三号在名称上不叫卫星而叫“器”,是我国第一个“有腿”的航天器。“三姑娘”有四条腿六个轮子,是着陆器和巡视器(俗称“月球车”)的组合体。这说明辩证否定是 ( )
①事物自身的否定②联系和发展的环节③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内容、建立新事物
④先继承后发展创新的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人类没有停止对月球探索的步伐。截至目前,不包括嫦娥三号,世界上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其中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仅有51%。目前,全球仅有美国、前苏联成功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只有美国实现了载人登月,前苏联开展了2次月面无人巡视探测任务。以下与材料所蕴含的哲理最符合的是 ( )endprint
①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③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在众多月球未解之谜中,起源和年龄是两个最大的疑团。有科学家认为,月球是和地球一起于46亿年以前从一团宇宙尘埃中生成的;另有科学家认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也许是从太平洋地区分离出去的一块;还有科学家提出假说,认为月球偶然闯入地球引力场,才被锁定在目前的轨道上。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
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②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③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世界各国开展外空活动,应有助于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有助于人类的安全、生存与发展。这体现了我国 ( )
A.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建设和谐世界
B.对外关系的基本目标是加强国际合作
C.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D.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0.嫦娥三号征名活动牵动了全球华人的心。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表示,自2013年9月25日召开征名活动新闻发布会开始至10月25日征名提交截止,共收到提交名称53091个。通过入围评审,选出了10个入围名称,提交新华网进行网上投票评议。10天共收到有效投票3445248张,其中“玉兔”号649956张,得票第一。最后经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批准,我国第一辆月球车命名为“玉兔”号。传说中,当年嫦娥曾怀抱玉兔奔月。可见,“玉兔”号的命名 ( )
①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断追求、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③表明了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④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11.嫦娥三号卫星成功探月,进一步展示了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标志着中华儿女实现“可上九天揽月”的梦想指日可待,中华民族千年梦想即将成真。嫦娥三号成功发射,再次激发了中华儿女热爱祖国的情感,这表明 ( )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2.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千里共婵娟”的词句,月亮寄托着中国人浓厚的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 ( )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体现了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力 ③蕴含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3.中国文化里,月亮从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她负载着悠悠的神话传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月色的朦胧、娇美曾引发历代文人雅士的无限遐想,“嫦娥奔月”便演绎了一则美妙的神话。从哲学上看,“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 )
A.源自于人的意识能动作用 B.揭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C.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14.“嫦娥奔月”这一美丽的神话传说,寄托着人们对探索月球乃至登上月球的期望,事实上,对神秘宇宙的体验、感悟与探索,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文明、宗教、艺术和思想发展变革中的原发动力之一。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看,这表明 ( )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③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A,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③
15.嫦娥三号携带的月球车在月球表面自主“行走”,进行巡视探测。在月球车上除了各种照相机、红外光谱仪和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外,还在车底安装了雷达,用以探测月球地表以下100米至200米深度的地下结构。月球车代替人类在极其低温、高压、缺氧的月球表面自主“行走”并对月球探测表明 ( )
①月球车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制造物 ②月球车可在某些功能上超越人类 ③月球车能克服人的某些器官功能的局限 ④人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月球车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6.月球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月球上特有的矿藏和能源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新世纪以来,美、俄、日、欧空局、印等先后提出探月新举措。探月、登月以及后续的科学研究也非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完成的,因此中国非常赞成在探测月球的行动中进行国际科技合作。这表明 ( )
①我国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②当代国家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 ③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7.“中国准备在月球上实现中国梦!”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不断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和爱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这是因为 ( )
①唯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才有真进步 ②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是长期历史的积淀 ③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④人人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endprint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运用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对我国探月历程进行简要评析。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嫦娥三号在轨飞行共约5天(约112小时),抵达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附近、在此期间其进行了轨道修正,于12月6日到达月球附近,完成一次“太空刹车”动作,实施近月制动,进入100×100千米的环月圆轨道,2013年12月14日晚,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准控制下,嫦娥三号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随后,嫦娥三号着陆器与“玉兔”号巡视器成功分离,“玉免”号月球车顺利驶抵月球表面,开始了月球巡视探测任务。26日,“玉兔”号月球车按照地面指令,顺利进入月夜休眠目前,全球仪有美国、前苏联成功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只有美国实现了载人登月,前苏联开展了2次月面无人巡视探测任务。
材料二在中国宣布登月计划后,日本和印度加快了探月和登月的研究步伐,并与中国展开竞争。在我国实施“探月工程”的同时,近年来,日本的“月亮女神”月球探测器已经到达美国1971年和1972年宣布的月球登陆点;印度2009年2月23日公布的“登月计划”显示,印度将于2015年实现载人航天器登月计划,并最晚于2020年实现宇航员月球漫步;美宇航局~L2008年开始连续向月球发射至少4个轨道探测器或登陆车,为2018年前宇航员登陆月球、建立半永久性基地做好准备。
(1)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我国对月球探索为何如此“情有独钟”?
(2)运用国际竞争的有关知识,简述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发射成功的意义。
(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说我国如何加快推进探月工程。
(4)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嫦娥三号进行轨道修正和近月制动、让月球车进入休眠状态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 2.B 3.A 4.C 5.B 6.A 7.C 8.D 9.A 10.C 11.B 12.B13.C 14.A 15.D 16.D 17.C
18.①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的能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在探月的不同阶段,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三号的探月实践活动都是按照既定目的进行的。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探月科学实验,我们的探月工程技术不断得到检验、完善和发展。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我们的探月科学技术在探索月球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以提升。
19.(1)①人类生存与生产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而能够利用的资源却是有限的。月球上潜在可满足人类生产和生存的矿产资源和能源,促使我国对月球开展探测。②积极参与月球和深空科学探测试验,有利于提高国家科技和经济实力;有利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2)①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嫦娥三号探测器的成功发射,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②嫦娥三号成功发射,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壮大了和平力量,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
(3)①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航天科技要在继承中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加快航天科技进步,为加快推进探月工程提供技术支撑。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进探月工程,加快航天科技创新,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和吸收世界先进航天技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加快推进探月工程,必须发扬载人航天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人们热爱并投身航天事业。④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航天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7.嫦娥三号成功探月 篇七
【热点材料】
材料一
嫦娥三号卫星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阶段的登月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1时30分在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2月6日傍晚17时53分,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进入环月轨道。12月14日,嫦娥三号携“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展月面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
材料二嫦娥三号实施我国首次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任务,这也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三号80%以上的技术和产品为全新研发并首次执行任务,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多、技术难度大、实施风险高。许多新的技术要求,都是我国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经过不懈努力、艰苦攻关才得以实现的。
作为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的探月工程,是一项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其实施不仅推动我国航天研发、制造、应用能力和水平的跃升,而且带动了信息技术、微电子、新材料等领域一批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推动了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应用,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嫦娥三号的出征,让中国人离实现自己的太空梦又近了一步。
【知识链接】
1.我国太空梦、探月梦的不断实现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振奋民族精神。(2)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3)有利于促进利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
2.我国为什么要创新?
(1)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2)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我们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3)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3.我国应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实施科教兴国,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3)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为自主创新提供物质保障。(4)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4.青少年如何创新?青少年能为科技的发展做些什么?
(1)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2)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创新。(3)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中考预测】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近年来张考持续关注的热点专题,对这一热点内容的考查也将是2014年中考命题的热点之一。命题者多会密切联系有关新闻内容,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为知识点,用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我国科技水平现状、我国正在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创新的重要性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如何将建设创新型国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
【巩固练习】
1.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中国航天事业经过了近60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这说明我国
(
)
①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已走在世界的前列②科技水平已经全面赶上发达国家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成效显著④把发展利技摆在首要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2013年12月2日凌晨,承载了13亿国人登月梦想的嫦娥三号搭乘“长征三号乙”增强型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嫦娥三号朝“登月”迈出重要一步。这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说明
(
)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坚持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
B.我国坚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C.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已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D.我国坚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3.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三号80%以上的技术和产品为全新研发并首次执行任务,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多、技术难度大、实施风险高。许多新的技术要求,都是我国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经过不懈努力、艰苦攻关才得以实现的。这些重大科技成果表明
(
)
A.创新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B.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C.当今世界激烈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航空航天技术的竞争
D.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要把自主创新能力搞上去
4.2013年12月10日21点2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实施变轨控制,顺利进入预定的月面着陆准备轨道,经过4天在轨运行后,嫦娥三号从高度约15公里的近月点开始动力下降。至此,嫦娥三号已顺利通过轨道修正、减速制动和绕月变轨三次“大考”,即将进行此次任务中最关键的“落月”环节。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落月,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这充分表明
(
)
A.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B.我国的探月任务已经完成
C.我国不再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D,我国已经建成创新型国家
5.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嫦娥三号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为我国探月工程开启新的征程。
@人民网:嫦娥三号实现三大创新:软着陆、无人探测及月夜生存。
@我的地盘我管理:月球又多了一位访客,中国人的探月梦就要实现了。
@深圳阿神:祖国的成就让每一个中华儿女感到自豪和骄傲,同时也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1)我们探月梦的实现,有赖于我国实施了什么战略?
(2)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离不开科技的作用。你认为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有哪些?
(3)网友“深圳阿神”说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作为中学生,你打算怎样承担这份重任?
参考答案:
1.B
2.D
3.B 4.A
8.嫦娥探月工程中的几个天文学术语 篇八
最近,各大媒体对“嫦娥一号”的报道中,我时常会听到一些天文学范畴的术语,但是我查阅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天文学名词》,发现里面并未包含,比如“撞击坑”“极轨道”等。另外,关于已公布的“凌日”这个术语,既然天文学中有“日食”“月食”,为什么不能是“日凌”呢?
读者:祁晓
祁晓先生:
编辑部委托我回答您的问题。 嫦娥探月工程是航天科学和航天工程的重大事件,它不仅涉及该学科的众多术语,也不可避免地要应用有关的天文学名词。你提到的几个术语属于已出现并流传,但与已规范的天文学名词不一致。
“极轨道”是对polar orbit的直译,在天文学的规范名词已将其规范为“越极轨道”。从内涵上来讲,“越极轨道”比“极轨道”更准确、更完整、更清楚。 而“ 撞击坑 ” 和 “ 陨击坑 ” 是一物两名。 因在已
公布的天文学名词中,已有诸如陨石、陨铁、陨星、石陨星、铁陨星、陨星、陨击等名词,所以我们将因陨击而形成的地貌称为“陨击坑”,实际上与“撞击坑”是同一事物。
9.嫦娥一号卫星解读 篇九
“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历程
2002年4月“嫦娥一号”卫星转入预发展阶段,开始进行卫星的方案设计工作。
2002年9月,完成了分系统方案的评审。
2003年12月,完成了卫星总体方案的评审,在紫外敏感器和定向天线等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3年12月,完成了卫星初样的设计工作和初步评审。
2004年初,完成了卫星各分系统的详细设计阶段。
2004年3月,国防科工委组织召开了“绕月探测工程第一次工作会和大总体协调会”,进行了大系统间的技术协调。
2004年4月,国防科工委下发了研制总要求。自此,研制队伍遵循温家宝总理“精心组织、团结协作”、“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绕月探测工程任务”的指示精神,在国防科工委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领导下,开展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工作。
2004年7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开始进行初样研制。
2005年12月,“嫦娥一号”卫星转入正样阶段研制。
2006年1月至5月,完成了正样星部装、管路焊接、分系统联试、星上产品验收及正样星总装。
2006年5月以后,完成了各种测试试验和演练。
2007年1月19日,在完成了研制流程规定的各项工作后,嫦娥一号卫星终于迎来了奔赴发射场前集团公司级和国防科工委级的“大考”。
评审组认为,嫦娥一号卫星已完成了正样研制流程规定的全部工作,卫星技术状态、功能和性能均满足工程大总体提出的要求;研制过程质量受控,出现的问题已按规定要求完成了归零和分析工作,对其它型号出现的问题已进行了举一反三工作,卫星质量状态良好,同意通过出厂评审。
如果从卫星方案设计算起,“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前前后后花了5年的时间。如果从“嫦娥工程”正式立项,卫星开始工程研制算起,实际研制只花了3年多时间。
“嫦娥一号”卫星,中国航天的新挑战
迄今为止,我国研制发射的各类卫星均在地球引力场范围内运行,而“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次研制脱离地球引力场的空间飞行器,这既是对我国卫星研制者极大的挑战,也是我国卫星研制技术的跨越。太空环境复杂,未知因素多,地球到月球之间和环月球轨道上十分恶劣的环境,对航天器的影响极大,卫星在这样的环境里运行,充满着未知数。突破关键技术难点,确保“嫦娥一号”卫星研制质量和可靠性,事关整个“嫦娥工程”的成败。
特殊的卫星运行轨道
人造地球卫星按其用途可分为距地球200~300千米左右高度的低轨道卫星,距地球1000千米左右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和距地球36000千米高度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嫦娥一号”卫星的运行轨道与这些卫星完全不同。
“嫦娥一号”卫星首先由运载火箭送入地球大椭圆轨道,卫星与运载火箭分离后,利用自身的推进系统经过三次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运行4~5天后,进入月球捕获轨道,进行三次制动,分别经过三个不同轨道阶段进入月球的目标轨道。从发射到进入月球目标轨道大约需要8~9天。
由于地球、月球和卫星都在运动,在地球、月球、卫星三体运动条件下,“嫦娥一号”卫星的轨道设计,较以往的地球和卫星相对运动条件下的设计更为复杂。“嫦娥一号”卫星沿着一条精心设计的地月转移轨道脱离地球引力飞向月球,这一复杂的过程分为主动段、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环月轨道段四个阶段。因此,“嫦娥一号”卫星对应于各飞行阶段的飞行程序更为复杂,给测控、变轨、能源、热控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嫦娥一号”卫星科学探测的目的是要全面了解月球相关信息,对月面进行探测,特别是对月球南北两极的探测,卫星环绕月球飞行过程中轨道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我国科学家在确定“嫦娥一号”卫星运行轨道的时候,选择了极月轨道,即轨道相对月球赤道的倾角为90度。为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尽可能选择较低的轨道高度,我国“嫦娥一号”卫星绕月的轨道高度为200千米。
高难度的卫星三体定向
在卫星绕月飞行期间,其姿态要一直保持对月球、地球和太阳三个天体定向,各种探测器要保持对准月面,以完成科学探测任务;卫星发射和接收天线要保持对地球定向,以将科学数据传回地球,供地面应用系统研究;卫星的太阳能帆板要保持对太阳定向;为了使太阳电池阵尽量获得日照,卫星需要采取正飞和侧飞两种姿态,以获得正常工作所需要的电能,但是这样做的同时也增加了卫星姿态控制的附加要求和能量要求。在卫星运行期间,月、地、日三个天体都是相对运动的,姿态控制是三矢量控制过程,三体定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定向技术,需要精确的姿态控制技术。同时,月球的引力场与地球引力场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卫星的轨道动力学特性,轨道控制与姿态控制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方案与地球卫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在卫星整体布局、质量分布、多轴控制跟踪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新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也带来许多工程实践上的巨大挑战。
对卫星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嫦娥一号”卫星在奔赴月球途中几个关键变轨点处,卫星的姿态和轨道控制必须及时、准确和可靠,尤其是近月制动阶段,是“嫦娥一号”卫星飞行任务中的最重要的环节,要求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由于月球引力场的异常复杂性,使得卫星的轨道极不稳定,具体表现是近月点的高度会有较大的变化,卫星在环月飞行中的轨道越低这种变化越明显,如果控制技术不过硬,甚至会导致卫星坠入月面,在对卫星进行姿态控制中,这种大幅度改变卫星的运行轨道是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同时,月球的引力场与地球引力场有很大的差别。
对卫星电源和热控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嫦娥一号”卫星在绕月飞行和探测过程中,将遇到近月空间各种特殊环境,这些环境会对卫星的性能、可靠性和工作寿命产生影响。在卫星经历主动段、调相轨道阶段、地月转移轨道阶段、环月正飞/侧飞阶段过程中,星上设备存在多种工作模式,并且月球反照、红外辐射随在轨不同阶段及发射的时机不同而变化较大,此外,环月卫星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变化也较大。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给卫星的热控设计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同时,月球环境也是“嫦娥一号”卫星热控设计中所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重要制约因素。“嫦娥一号”卫星在转移轨道上经受的地球空间自然环境以及在环月轨道上经受的月球空间自然环境,存在巨大的差别,对探测器的温度控制要求更高。同时,环月卫星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变化也较大,卫星上存在着复杂多变的内热源和外热流,为卫星的电源和热控设计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此外,月食对“嫦娥一号”卫星的温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月食时,月球正面的太阳直接辐射能、月表反射能和月表红外辐射能都迅速减少,同时,由于太阳电池供电减少,能源短缺,可用来给设备加热的电能也相当有限。准确地了解月食时月表的太阳辐照和温度,对于“嫦娥一号”卫星的热设计和热分析,以及应对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对卫星的测控与通信技术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嫦娥一号”卫星飞离地球,到九天揽月,连接它与地球的是看不见的通信信号,必须确保地面对卫星的适时监控、指挥,“看”得见,“测”得上,“控”得准,是保证“嫦娥工程”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地球至月球之间距离约38万千米,遥远的距离,必然使得测控信号的空间衰减增大,而且月球探测卫星的入轨过程,较中低轨道卫星和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更为复杂,这个过程中的测控任务对测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测控系统的传输能力要达到足够远的距离,这对卫星的测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空间环境对卫星防护设计
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由于“嫦娥一号”卫星与地球卫星所处的空间环境有极大的不同。
空间等离子体影响卫星通信和电源系统;地球磁层等离子体、太阳风可能引起星体表面充放电;地球辐射带粒子、太阳宇宙射线、银河宇宙射线引起总剂量效应和单粒子效应以及卫星内部充放电效应;地球磁场将对卫星姿态产生影响;太阳电磁辐射使卫星表面材料性能产生变化。除此之外,软X射线和紫外线也会影响表面涂层和光学器件。
“嫦娥一号”卫星的结构与系统组成
“嫦娥一号”卫星是借鉴我国以往卫星工程研制的经验,经过大量的适应性修改,根据任务进行技术创新研制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
卫星平台具有较大的承载、适应性修改和可扩充能力,其构型布局可以满足月球探测有效载荷的需求。整个平台的推进系统携带的燃料,除了可以保证卫星从地球到月球转移轨道和环月轨道过程中多次变轨机动外,根据计算,卫星在轨运行一年后,还有余量,可用于进一步的科学试验,完全能满足月球探测卫星的需求。
卫星结构分为上舱和下舱两大部分,其中上舱主要用于对月探测有效载荷设备的安装和部分卫星平台设备的安装。下舱主要安装蓄电池、电源控制器及控制分系统设备。
卫星重量2350千克,设计寿命1年。卫星由以下9个分系统组成。
有效载荷分系统
“嫦娥一号”卫星的有效载荷分系统由五类科学探测设备和有效载荷数据管理子系统6部分组成,共有25台设备。这些科学探测设备的主要任务是:获取月球表面的立体图像、多光谱图像以及地形高度数据,探测月壤厚度和有用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探测地月空间环境。有效载荷数据管理子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科学探测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任务,完成有效载荷的在轨管理。
光学成像探测系统:主要用于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这项任务由卫星上现代的CCD相机和激光高度计来联合完成。通过两种设备配合使用,可以了解月球地形地貌,得到完整的月球三维地图,为后续优选软着陆地址提供参考依据,更好地了解月球的地质构造和演化历史。
干涉成像光谱仪:利用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光谱特性曲线成像的一种相机,对月面进行多光谱遥感。在立体成像得到的月面数字形貌模型的基础上填注专题要素信息, 可以完成对区域性的资源和物质特性调查的目的。
γ/X射线探测:γ/X射线谱仪探测月表元素受宇宙射线激发产生的γ射线和荧光X射线能谱,通过数据处理获得月表主要元素的含量和分布,从而确定月球表面位置类型和资源分布。 “嫦娥一号”将探测月面钛和铁等14种可能有开发利用前景的重要元素的分布特点和规律,并初步编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图。
微波探测仪 :利用不同频段微波在月壤中穿透深度不同的特点,通过对月壤特定频段微波辐射亮温的测量,反演出月表不同地区月壤的厚度信息。主要用于评估月壤与氦-3资源。
空间环境探测:采用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离子探测器对地-月空间环境进行探测,主要探测太阳风中的重离子成分、质子能谱、低能离子成分及其空间分布。
结构分系统
卫星结构用于支撑和固定卫星的各种设备、仪器,使之构成一个整体,以承受地面运输、卫星发射和空间运行时的各种力学和空间运行环境。“嫦娥一号”卫星主结构是由中心承力筒和蜂窝夹层板组成的一个长方体箱形结构。
热控分系统
热控分系统采用主动和被动热控技术,保证寿命期内卫星有效载荷系统及其它各分系统的仪器设备温度要求。其组成主要包括热控涂层、隔热材料、电加热器、传感器、热管、热控电性产品等。鉴于热设计边界条件复杂,系统较多地采用了主动控温设计。加热器的通断控制由数管分系统完成。
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
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由敏感器部件、执行机构部件和控制器部件组成。主要任务是:完成卫星奔月过程所需的多种姿态的变换和控制,实现卫星对月定向的三轴稳定姿态、太阳帆板对日定向跟踪、定向天线对地定向。
推进分系统
推进分系统采用双组元统一推进系统,主要任务是:与制导导航分系统配合,在从星箭分离开始到卫星寿命终了的时间内,向卫星提供变换和保持各种运行姿态,进行轨道控制和修正所需的动力。
供配电分系统
供配电分系统包括一次电源、二次电源和总体电路。一次电源采用太阳翼-蓄电池组联合电源,为卫星产生、贮存和调节电能,以满足卫星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的供电需求;二次电源采用分散供电方式;总体电路实现星上一次电源分配和控制,以及火工品的管理和控制。
数据管理分系统
数管分系统是二级分布式容错计算机系统,由中央单元、远置单元和遥控单元,以及一套双冗余的串行数据总线和数管分系统软件组成。用以实现卫星遥测、遥控、程控、星载自主控制、校时等整星控制和管理功能。
测控数传分系统
测控数传分系统由星载测控、数传和VLBI信标等部分构成。为卫星的跟踪测轨、遥控和遥测提供上、下行S波段射频信道;提供两个X波段信标信号供VLBI地面站测轨使用;为卫星提供高稳定度的基准时钟;完成科学数据的传输任务。
定向天线分系统
定向天线采用双自由度机构实现半空间覆盖,为数传下行信道和遥测下行信道提供满足任务要求的天线增益。
“嫦娥一号”怎样奔月?
发射月球探测器对月球进行考察,不外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探测器围绕月球进行考察,另一种是探测器在月面上着陆考察。由于它们的出发点地球和目的地月球都处于运动的状态中,因此,月球探测器必须选择合理的飞行路线,以便最近、最省时地飞向月球目标。
据计算,飞往月球的探测器的初速度不得小于10.848千米/秒。月球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常常是在地球和月球的共同作用下运动的。科学家将月球探测器的轨道飞行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以地球引力为主的阶段(当月球探测器与月球的距离大于6.6万千米·时),另一个是以月球引力为主的阶段(当月球探测器与月球的距离小于6.6万千米·时)。而且在实际飞行中,月球探测器还要受到太阳的引力。因此,月球探测器的飞行路线非常复杂。
“嫦娥一号”卫星的轨道由主动段、调相轨道段、地球至月球转移轨道段、环月轨道段四个部分组成。那么,具体来说,“嫦娥一号”卫星奔赴月球的过程是这样的:
火箭发射升空后,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轨道倾角为31度、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51000千米的大椭圆轨道,即主动段。卫星与火箭分离后,依靠卫星自身的推进系统进行一系列机动变轨,最终到达飞行任务所要求的轨道。
调相轨道段。卫星进入这个阶段后,需要将大椭圆轨道的能量进一步增大,为此,要进行一系列远地点和近地点机动变轨,逐步增加卫星近地点的速度,使卫星远地点的高度逐步增加,使其变为远地点高度为380000千米的地-月转移轨道。
地-月转移轨道段。卫星到达近月点,进入月球捕获轨道时,为使其变为执行任务的圆轨道,将通过近月制动,使卫星减速,进入围绕月球运行的200千米高度的工作圆轨道。
【嫦娥探月卫星】推荐阅读:
卫星比武教学反思09-06
卫星运行时间作业题07-06
卫星通信解析服务软件07-17
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10-30
嫦娥和QQ作文07-28
全球卫星通信发展现状07-03
奔向月球的嫦娥作文08-14
我和嫦娥姐姐聊天作文08-28
综合实践活动嫦娥奔月09-05
李商隐嫦娥原文及翻译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