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期末习题

2024-06-13

财政学期末习题(精选6篇)

1.财政学期末习题 篇一

《财政学》习题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公共物品主要的提供者是:

A.政府 B.市场

()

C.企业

D.国有企业

2.市场活动中存在未被补偿的损失或应得未得的收益的现象被称作:()A.市场失灵 B.边际效益递减

C.外部效应 D.免费搭车

()3.下列情况能形成垄断的是: A.产量增大 B.规模扩大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

C.规模扩大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增和边际成本递减 D.规模扩大引起的总收益增加和平均成本的增长

4.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被称作: A.市场失灵 B.外部效应 C.免费搭车 D.寻租

()()5.在市场活动中,资源配置处于无效或低效率的状态被称作: A.市场失灵 B.外部效应 C.免费搭车 D.寻租

6.外部效应是指:()A.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他人带来的影响 B.厂商活动对他人造成的损失

C.微观主体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未予补偿或给他人带来的收益未得到回报 D.微观主体无偿享有他人的利益

7.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最集中地表现在 上: A.竞争性产品 B.垄断性产品 8.公共物品是指:

()

C.私人产品 D.公共产品

()A.人人都需要的产品 B.具有社会共同利益的产品

C.具有非盈利性的产品 D.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9.混合物品是指:

()A.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各占一半的物品 B.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相混杂的物品

C.同时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征的物品D.由私人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物品 10下列对社会公共需要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公共需要是每个社会成员个人需要的总和

B公共需要由每一社会成员无差别的共同享有 C享有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一定代价

()

D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来源于剩余产品 11.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 A.社会公共需要

()

B.私人需要 C.混合需要 D.国有企业的需要

()12.政府干预经济(调节经济)主要是因为: A.政府拥有政治权力

B.政治权力凌驾于财产权力之上 D.市场本身存在缺陷

()C.政府是全社会的管理者

13.政府干预经济过程中也有缺陷,导致政府缺陷的根源是: A.政治权力凌驾于财产权力之上 B.政治权力对经济权力的支配 C.政治权力的滥用

14.寻租是指:

D.政治权力对财产权力的排斥

()A.由于让渡财产使用权而收取的租金 B.厂商寻求收益最大化的行为 C.政府因让渡国有资源使用权而获取收益的行为

D.政府职员靠手中的职权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 1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主要是: A.决定全社会的资源配置 C.弥补市场缺陷

()

B.指导经济发展方向 D.实现公平分配

()16.财政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其活动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国家机关 D.公共事业单位

17.财政是随着()的产生而产生的: A.人类 B.社会

C.国家

D.经济活动

()18.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资源配置 B.供求关系 C.公平分配 D.价格

()19.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是: A.政府 B.计划

C.市场

D.宏观调控

()

20.资源配置在本质上是解决:

A.经济资源在不同产业合理分布的结构性问题 B.劳动力结构问题 C.经济资源在不同地区合理分布的结构性问题 D.经济效益问题 2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 A.财政收支平衡

()

B.国际收支平衡

D.充分就业 C.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四、判断题

1.外部效应是微观厂商活动对他人造成的损害.(错)

2.外部正效应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而外部负效应损害社会经济发展.(错 3.公共产品可以由私人生产但由政府提供.(对)(对))4.无论消费者是否购买,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可为消费者享有.5.混合产品由于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不能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错)6.私人产品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是市场提供的.(错))7.混合产品可以采取公共提供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的方式.(对 8.社会公共需要的内容在任何社会都是相同的.(错)(对)(错)9.政府干预外部效应的手段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财政手段

10.公平分配是财政的主要职能.五、名词解释 1财政 2公共物品 3混合物品 4公共需要 5配置资源 6稳定经济 7外部效应 8市场失灵 六.简答题

1公共需要有哪些特征? 2市场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3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市场为什么是失效的? 4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有哪些具体表现? 5政府干预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6财政如何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七.论述题

1怎样从市场与政府的相互关系来理解财政对经济的干预 ?

2.财政的职能表现为哪几方面?财政采取哪些政策手段来实现其职能?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

1.所谓“搭便车”现象是指:

()

A.个体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损害

C.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利益最大化

B.个体或单位无偿享有公共利益

D.凭借权力获得好处

()2.纯公共物品只能由什么来提供: A.市场 B.政府 C.企业

D.社会组织

()3.对混合物品,较好的提供方式是:

A.政府生产,政府无偿提供 B.私人生产,政府购买回来后无偿向社会提供 C.私人生产,私人有偿提供 D.一部分政府无偿提供,一部分市场有偿提供 4.国有国营的经营模式适用于哪类国有企业(或单位): A.提供公共物品的国有企业 C.大中型国有企业

B.垄断性国有企业 D.小型国有企业

()

()5.我国现阶段公平分配是指: A.按劳分配 B.按资分配 C.按权力分配 D.按对社会的贡献分配

()6.实现社会公平(个人或家庭收入公平),主要借助的财政措施是: A.税收 B.国债 C.财政投资 D.转移支付制度

7*.一定社会资源在财政部门和民间部门合理配置的最低条件是:()A.财政部门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率应大于该资源用于民间部门的边际效率 B.财政部门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率应等于该资源用于民间部门的边际效率 C.财政部门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率应小于该资源用于民间部门的边际效率 D.财政部门资源使用的平均成本应等于民间部门使用该资源的平均成本 8.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是: A.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 C.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

()

B.实现社会公平分配 D.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9.衡量财政支出进行资源配置的效率高低时,其标准是: A.社会净效益最大化

B.征税成本最小化

C.财政投资的具体项目效益最大化 D.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最小化 10.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衡量财政支出效益时,其主要适用的对象为:()A.政府的经济类投资项目 B.政治军事项目 C.文化教育项目

D.公共事业项目

()11.“最低费用选择法”在评价财政支出效益时,主要适用于: A.经济项目 B.政治军事项目

C.公共事业项目 D.基础设施项目

12.根据不同时间段的使用量来确定公共劳务收费标准的定价方法是:()

A.平均成本定价法 C.二部定价法

三、名词解释 1搭便车 2要素分配 3规模收入分配 4政府采购制度 5最低费用选择法 6二部定价法 7负荷定价法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纯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而不是由市场提供? 2如何看待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统一性及矛盾性?

五、论述题

1公共物品(包括混合物品)的生产方式及提供方式有哪些组合? 2什么是政府采购制度?其对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有何意义?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二、单选题

1.扩大再生产是指:

()

B.边际成本定价法 D.负荷定价法

A.将M中的一部分用于投资 B.将M中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V

D.将M中的一部分用于弥补生产资料的消耗

()C.将M中一部分用于社会消费

2.从社会产品的使用过程看,财政的重置投资是指: A.满足社会消费后,剩余部分的社会产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

B.剩余产品(M)中的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 C.剩余产品中用于非生产性的固定资产投资

D.由C转化而来的用于弥补生产资料消耗的简单再生产的投资 3.财政支出发生时,同时伴随着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类支出称为: A.购买支出 B.转移支出 C.生产性支出

()

D.非生产性支出

()4.能够较准确真实地反映财政活动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A.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B.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C.财政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D.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 5.在一般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表现为:(A.不断扩大 B.日渐萎缩 C.基本不变 D.无规则波动)6.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说明财政支出有增长趋势的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瓦格纳

四、判断题

1.从社会资金的最终使用去向看,C的价值全部用于补偿性支出,V的价值全部用于消费性支出,M的价值全部用于积累性支出.(错)B.皮科克

C.马斯格雷夫

D.拉弗

2.购买性支出侧重于执行资源配置职能,转移性支出侧重于执行收入分配职能.(对)3.转移性支出使政府资金无偿地转移,参与收入分配,说明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主要作用.(错)4.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应逐渐减少其活动范围,因此财政支出规模呈不断下降趋势.(错)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说明: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支出规模呈下降趋势是一个基本规律.错()6.在正常情况下,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对)

五、名词解释 1财政重置投资 2经济建设费 3购买支出 4转移支出

六、简答题

1比较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对经济活动的不同作用? 2为什么说财政支出规模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3为什么说“用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财政活动的规模,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更符合实际情况?

七、论述题

1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增减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改革开放以来,从政府职能及支出性质两方面考察,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有什么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

第四章 购买性支出

二、单项选择题

1.财政支出中,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并由全体公民共同享受的支出是:()A.社会消费支出 B.投资性支出

C.救济支出 D.财政补贴

()2.能够保证国家政治职能得以实现的财政支出是: A.社会消费支出 B.投资性支出

C.救济支出 D.财政补贴

()3.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作为无偿性的财政支出,属于: A.社会消费支出 B.投资性支出 4.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属于:

C.社会保障支出 D.转移性支出

()

A.积累支出 B消费支出 C补偿支出 D.投资支出 5.教育需求是: A.私人需求

()B.团体需求 C.纯公共需求

D.准公共需求

()6。带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投资 B.消费

C.生产

D.流通

()7.每增加一元投资所导致的收入的增长倍数被称作: A.资本边际收益递增

C.流动性偏好上升 8.加速原理是指:

B.边际消费倾向递增

D.乘数作用

()

A.投资变化所引起的收入变化 B.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投资变化 C.政府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D.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带动作用 9.将基础设施视为“公共物品”,其原因在于: A.它主要是政府进行投资的

()

B.社会发展离不了它

C.它为社会发展提供共同条件 D.它需要的投资额很大

10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呈现:()A.上升趋势 B.下降趋势 C.不变

11.财政投融资属于:

D.与GDP增长相一致

()A.商业性投融资 B.风险性投融资 C.政策性投融资 D.财政资金有偿使用 12.财政投融资主要用于: A.高科技产业

()

D.增加银行资本金()

B.基础产业

C.农业

14.从供求关系看,农产品供求的特殊性表现为: A价格波动大

B.与工业品存在剪刀差

C.供给稳定而需求波动大 D.需求稳定但供给波动大

四、判断题

1.在财政支出的安排上,应首先保证投资性支出,再安排社会消费性支出.(错)2.社会消费和投资支出的最大区别是:消费支出是无偿的,而投资性支出是有偿的.(错)3行政,国防支出是非生产性支出,其使用过程是对社会财富的消耗,应尽量减少.(对)4.文教卫生支出用于满足共同需要,属于“公共物品”,个人享用无需付费.(错)

5.接受教育所得到的利益完全是内在化和私人化的(即不存在外部效应),因此,教育是私人需要,教育费用应该完全由受教育者自己负担.(错)6.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表现为:投资首先是刺激需求,投资过程完成后又可以增加供给。(对)7.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主要采取直接调控;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主要采取间接调控.(对)8.政府投资的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弥补非政府部门投资的不足,使两者投资之和与社会所要求的投资总量相吻合;二是纠正非政府部门的偏差.(对)9.私人投资追求盈利最大化,而政府投资完全不求盈利,只有产量最大化才能更好满足公共需要.(错)

(错)10.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最好的方式是无偿拔款.11.财政投融资是将财政资金按商业银行规则运作,追求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对)

12.农业的特殊性表现为:农产品的供给相对稳定,而农产品的需求具有波动性.(错)

五、名词解释 1乘数作用 2加速作用 3基础产业 4财政投融资

六、简答题

1试简要分析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支出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2为什么说“投资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3为什么说“教育经费应由政府和享受教育的人们共同分担”? 4各国政府对基础产业都奉行干预政策,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基础产业的干预

有何不同? 5财政投融资有哪些特征? 6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七、论述题

1分析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并说明财政投资的主要范围有哪些? 2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说明,为什么需要财政对农业进行投资?财政投资于农业的重点领域是什么?

第五章 转移性支出

二、单项选择

2.最早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

C.美国

D.德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3.计划经济时期内,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与(A.就业 B.怃恤

C.福利

D.救济

()

D.公积金 5.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是: A.个人所得税 B.社会保障税

C.企业所得税

6.同社会保障支出相比,财政补贴支出的不同之处在于: A.财政补贴是无偿的

()

B.补贴可使领受人收入增加

C.补贴是由政府预算支付 D.补贴与价格变动有直接关系 7.财政补贴作为一种调节经济的手段,是因为其能够:()A.增加受补贴者的收入 C.完善财政支出的方式 11税收支出是指:

B.改变相对价格结构 D.解决困难企业的困境

()A.通过征税所形成的财政收入用于财政支出

B.将税收收入用于特定用途的财政支出 C因法定的税收优惠使政府放弃的财政收入

D.在征税过程中形成的成本费用支出 12.税收支出的实质是:

()A.将税收收入用于特定的支出项目 B.特殊的财政补贴 C.征税过程发生的费用支出

四、判断题

1.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公共劳务,应由政府来提供.()

D.征管不严所形成的税收流失

2.社会保障支出与财政补贴支出同属转移性支出,由政府无偿提供.()3.财政补贴与社会保障支出都具有反周期调节的“自动稳定器”作用.()4.财政补贴的作用侧重于收入分配,而社会保障侧重于调节资源配置结构.(5.财政补贴总是与相对价格的变动相联系,而社会保障与价格变动无关.()6.财政补贴在校正市场缺陷方面具有特殊的调节功能,越多越好.7.财政补贴是通过调节企业盈利水平来调节供求结构的.8.税收支出是用于特定用途的一项财政支出.())

()()()9.税收支出的实质是税务机关将多征的税退还给纳税人.五、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制度 2财政补贴 3财政帖息 4税前还贷 5税收支出

六、简答题

1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2比较社会保障与财政补贴的同异点.3我国财政补贴制度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4试比较照顾性税收支出与刺激性税收支出有何不同?

七、论述题

1如何进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2.分析财政补贴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第六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

二.单项选择

1.从形式上看,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是: A.税收收入

()B.利润收入 C.国债收入 D.收费收入

()2.在一般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有:

A.不断增长的趋势

B.不断下降的趋势

C.绝对量增长而相对量下降 D.绝对量减少而相对量增长 3.能够更准确反映政府财政活动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A.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

B.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C.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 D.中央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

4.“经济决定财政”这一命题反映的是: A.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则财政收入规模越大

()

B.财政收入随价格的增长而增长

C.财政收入规模由不同的分配制度决定 D.财政收入规模由不同的经济体制决定 5.经济改革以来(1978-1995年期间),我国财政收入变化表现为:(A.财政收入总额增长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 B.财政收入总额减少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 C.财政收入总额增长,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增长 D.财政收入总额增长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保持不变 6.在什么情况下,物价上涨才会导致实际财政收入增长:

())A.物价上涨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 B.物价上涨率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率 C.物价上涨率等于财政收入增长率 D.物价上涨率高于GDP增长率 7.从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看,我国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于: A.国有经济

四.判断题

1.我国财政收入规模下降是指财政收入总额的不断减少.()B.集体经济 C.私营、个体经济

()D.外资经济

2.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因此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决定因素.()3.通货膨胀使财政通过对GDP的再分配可得到更多的收入(即“通货膨胀”税),因而通货膨胀使财政实际收入增加,对财政收入是有利的.()4.财政收入的规模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与社会制度没有本质联系.()5.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财政收入规模呈下降趋势,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参与公共产品分配规模减少是普遍规律.6.经济越发达,政府财政收入规模越大.()()7.物价上涨率与财政收入增长率相等时,造成名义财政收入虚增,但实际财政收入并未增加.()五.名词解释 1财政收入 2规费收入 3.“通货膨胀税” 六.简答题

1简述影响财政收入规模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2试从分配制度及政策的变化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方面,说明为什么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达轨过程中,财政收入规模的下降趋势.11

3.从财政收入的结构分析增加我国财政收入的途径是什么? 七.论述题

1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变化起决定作用? 2.分析价格变动如何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第七章 税收原理

二.单选题 1.纳税主体为:

A.纳税人

()

D.征税对象 B.负税人

C.国家

2.税收客体是指: A.纳税人

()

D.征税对象 B.负税人 C.国家

3.能够反映国家征税深度的指标是: A.纳税人

()D.税率()

D.地方税 B.课税对象 C.税目

4.能够实现税负转嫁的税被称为: A.直接税 B.间接税

C.中央税

5.能够体现税收“纵向公平”的税率是: A.比例税率

()B.定额税率 C.全额累进税率 D.超额累进税率

()6.衡量微观税负水平的指标是: A.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

B.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C.税率 D.税目

()7.对下列商品征税后,哪一种商品最容易实现税负转嫁: A.自来水 B.矿泉水

C.水果

D.北京烤鸭

()8.税收转嫁中的前转是指: A.纳税人将税款转移给供货商 B.纳税人将税款转移给购买者 C.纳税人将税款转移给投资人 D.纳税人将税款转移给本企业员工 9.税收的“横向公平”是指:

()A.对所有法人和自然人普遍征税 B.凡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同等征税

C.凡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征不同的税 D.凡与企业进有横向交易关系的企业都征税 10.政府征税使纳税人减少高税商品需求,增加低税商品的购买,被称为:()A.挤出效应 B.收入效应 C.支出效应 D.替代效应 11.拉弗曲线主要说明的是:

()A.公平分配 B.最优税率 C.税负转嫁 D.经济波动 12.下列不符合税收中性的是:

()A.国家征税使社会的损失尽量以税款为限

B.国家征税尽可能不带来超额负 担

C.国家征税要避免对市场的任何影响 四.判断题

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取得的收入.(对)

(对)(错)

D.不使税收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2.国家无偿征税的税收负担,最终都由纳税人承担.3.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国家征税后会使财政收入增加.4.拉弗曲线说明,提高税率可更多地增加财政收入.7.税收中性是指税收对经济过程的不干预.8.商品的供给弹性越大,其税款也越容易转嫁.1纳税人 2负税人 3课税对象 4税率 5直接税 6从价税 7税负转嫁 8税收归宿 9起征点 10免征额 13税收超额负担 14税收中性 六.简答题

1说明拉弗曲线的意义.2税负转嫁的条件是什么? 3如何理解税收的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4税收效率的含义是什么? 5如何理解税收中性?

第八章 税收制度

二.单项选择 1.税收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商品税的征税对象是:

()

错)

错)

对)

(((A.商品流转额 B.商品收益额

C.商品利润额

()D.C+M部分()

D.商品增值额

3.增值税的征税对象是商品价值中的: A.C部分 B.C+V部分

C.V+M部分

4.最早实行增值税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5.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

D.德国

()A.销售收入 B.营业收入 C.纯收入 6.我国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的税种是: A.增值税 B.土地增值税

D.级差收入

()

D.个人所得税

C.企业所得税

()7.农业税属于: A.流转税 B.所得税 C.财产税

D.行为税

8.目前我国增值税的类型是: A.生产型 B.消费型

()

D.积累型

C.收入型

9.税收负担最重的增值税是: A.生产型 B.消费型

()

D.积累型

C.收入型

10.遗产税的首要功能是:()A.防止贫富分化 B.防止不劳而获 C.增加财政收入 D.鼓励慈善捐助 四.判断题

1.税收活动是与人类活动同时产生的.2.税收的主体是企业.()()3.生产型增值税刺激投资,而消费型增值税抑制投资.()五.名词解释 1单一税制 2复合税制 3商品税 4所得税 5增值税 六.简答题 1、1994年税制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2增值税的优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3商品税与所得税各有什么特点? 4增值税的不同类型对经济活动有何不同影响?

第九章 国债和国债管理

二.单选题

1.国债最早产生于:

A.奴隶社会

()

D.社会主义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2.国债与私债的本质区别在于: A.国债期限长而私债期限短

B.国债用于规模大的项目而私债用于规模小的项目 C.私债有明确的财产为担保,而国债无财产担保

D.国债是政府发行,不以盈利为目的,而私债以盈利为目的3.新中国最早发行的国债是: A.国库券

()

B.经济建设公债 C.折实公债 D.特种国债

()4.弥补财政赤字的最好方式是: A.增加税收 B.发行国债 C.动用财政结余 D.压缩财政支出

5.当年国债发行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称作:()A.国债负担率 B.国债依存度 6.国债依存度反映的是: A.国债的负担能力 C.新增国债的限度

C.国债清偿能力 D.国债限额比

()

B.国债的偿还能力 D.国债余额状态

7.国债发行作为国债运行的起点,其核心问题是:()A.发行时间的选择 C.发行方式的选择

B.应债主体的选择 D.发行规模的选择

()

8.在国债发行方式中,主要适用于中短期国债的发行方式是: A.固定收益出售方式

C.连续经销方式

B.公募拍卖方式 D.直接推销方式

9.偿还国债本金时,分期逐步偿还法的优点在于: A.偿还成本低

()B.操作简单 C.体现国家政策 D.分散还本压力

()10对国债认购者较为有利的付息方式是: A.到期一次支付利息

B.期限一半时支付一次,到期全部付清

C.每年支付一次利息 D.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 11对财政最有利的国债发行价格是:

()A.溢价 B.折价 C.平价 D.市场交易的即期价格

12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影响国债利率的最主要因素是:()

A.市场利率 B.银行利率 C.汇率 D.法定存款准备率 13.我国的国债利率主要以()为基础来制定:

()

A.市场利率 B.银行利率 C.汇率 D.政府的信誉水平14.与其他金融资产利率相比,国债利率应该: A.等于市场利率

()

B.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和其他证券利率

D.低于银行存款利率高于公司债利率 C.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低于股票收益率

15.国债持有人卖出国债时,与买方协议将来重新买回该笔国债,被称作:()A.国债发行 B.国债流通 C.国债期货 D.国债回购 四.判断题

3.比较可靠的偿还国债的资金,来自于国家预算专门建立的偿债基金.()

4.国债的使用主要是大型,长期项目,因此国债的期限结构应以中长期国债为主.()

5.国债利息分次偿还适用于短期国债;利息到期一次偿还适用于长期国债.()

6.政府利用国债调节宏观经济波动时,主要手段是通过国债利率的升降进行.()7.当国债的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时,采用折价发行.()

8.溢价发行使政府取得的国债收入比面值高,因此溢价发行对财政最有利.()

9.国债一级市场反映的是政府与承销机构之间的国债交易;而二级市场反映的是政府与最终认购者之间的国债交易.(×)

10发行国债使部分资金的使用权暂时转移到国家手中,一般还会带来通货膨胀.()五.名词解释 1国债 2国债负担率 3国债依存度 4国债限度 5国债回购 六.问答题

1国债负担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如何控制好国债限度?

3合理安排国债种类及结构对国债运行有何意义? 4简析国债市场的功能.七.论述题 1分析国债的功能

2分析影响国债利率水平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第十一章 国家预算

二单选题

1.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国家财政收支状况的预算称作:()A.增量预算 B.零基预算 C.复式预算 D.单式预算

()2.我国预算的起止时限为: A.元月1日-12月31日

B.4月1日-次年3月31日 D.10月1日-次年9月30日 C.7月1日-次年6月30日

3.不考虑以前财政收支状况,而按照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来制定的财政收支计划称作:()A.行动预算 B.效绩预算 C.增量预算 D.零基预算 4.我国国家预算级次最低设在: A.州政府 B.县,市政府

()

C.乡,镇政府

D.村政府

()5.动用预备费的决定权由下列哪种机构行使: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C.各级政府 D各级财政部门)6.财政预算收支经由国库办理,我国预算法规定,基层国库可以设在:(A.市级 B.县级 C.乡级

D.村级

7.国家预算的审批权由哪一机构行使: A.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

C.各级政府 D.财政部

()8.国家预算的执行机构是: A.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三.多选题

B.国务院 C.各级政府 D.财政部

1.国家预算的组成体系包括: A.中央预算

()B.地方预算 C.中长期预算

D.项目预算 E绩效预算)

E.性 2.编制国家预算的原则有: A.公开性 B.可靠性

(C.计划性 D.统一性)3.我国国家预算体系的组成级次具体包括: A.中央预算 B.省(自治区)预算

(C.市(县)级预算 D.乡级预算 E.村级预 17 算

4.目前,已不属于预算外资金的项目有: A.国有企业提取的专用基金

()

B.地方政府收取的税收附加

C.事业单位取得的经营性收入

E.乡政府统筹收取的资金 四.判断题

D.国家统一规定收取的专项建设基金

1.国家预算作为财政收支计划,与其他国民经济计划一样,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

2.复式预算是指,将国家预算划分为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3.我国预算的组成分为中央预算、省级预算、市县级预算、乡级预算和村级预算五级。(×)

4.根据预算法规定,中央预算可列必要的赤字,地方预算坚持收支平衡,不列赤字.(×)

5.各级预算都必须经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后,才能生效,执行.五.名词解释 1国家预算 2复式预算 3零基预算 4增量预算 5预算外资金 6费改税 六.问答题

1国家预算体系的设立原则是什么? 2我国的国家预算体系是如何组成的? 3编制国家预算时要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七.论述题

1.为什么要进行费改税?如何进行费改税?

第十二章 预算管理体制

二.单选题

1.预算管理体制侧重于处理: A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

(√)

(×

B.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D.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关系

()2.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解决: A.中央地方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C.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划分

B.中央与地方的利润划分

D.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利益划分

()3.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A.中央与地方的收支范围划分上 C.地方是否拥有独立的立法权

B.地方是否构成一级独立的预算主体

D.各税种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划分

()4.我国现行实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是: A.统收统支体制

B.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C.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D.分税制 四判断题

1.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分配关系的制度.(√)2.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收支划分.(×)

3.预算体制中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国家与企业的收支范围划分.(×)4.集权型财政体制要求中央政府占较多比例的财政收入,而分税制财政体制要求地方政府占有大部分财政收入.()五名词解释 1预算管理体制 2转移支付制度 3分税制 六.问答题

1分级分税管理体制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2分级包干体制有什么缺陷? 3我国现行分税制有哪些基本内容? 4如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七.论述题

1.我国现行分税制应如何进一步完善?

第十三章 财政平衡

二.单项选择

1.经过一个财政预算运行后,出现的财政赤字是:()A.预算赤字 B.决算赤字 C.公共赤字 D.赤字政策

2.衡量财政收支平衡的正确方法是:

()A.(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B.经常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C.经常收入-经常支出

D.(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 3.所谓“硬赤字”是指:

()A.通过发行国债弥补的赤字 B.通过向国外借款弥补的赤字

C.通过向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弥补的赤字 D.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弥补的赤字 4.社会经济总体平衡的目标是:

()A.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B.实现货币收支平衡

C.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D.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5.从理论上讲,下列哪些情况下,财政赤字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A.私人储蓄>私人投资 C.私人储蓄=私人投资

B.出口>进口

D.私人储蓄=私人投资,且出口=进口

()

()6.增加流通中货币量的中介与中枢是: A.财政 B.银行 C.企业 D.行政事业单位 四.判断题

1.财政收支平衡是指财政收入完全等于财政支出.(×)()2.形成虚假性财政收入的根源的统计数字弄虚作假.3.硬赤字是经常收入(不含债务收入)不抵经常支出(不含债务支出).(×)4.供给形成收入,支出形成需求.()5.财政赤字增加,不一定会增加总需求引起通货膨胀.6.财政收支平衡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总供求平衡的手段.7.总需求不足意味着经济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

(√)8.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的利弊影响,主要取决于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9.利用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最可靠的途径.(√)10.企业和个人购买国债,不仅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还会改变货币供给结构.(×)五.名词解释 1财政平衡 2财政赤字 3预算赤字

4.赤字政策 六.简答题

1比较分析弥补财政赤字不同方式的特点.2.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 3.说明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七.论述题

1.如何认识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的有害与无害? 2.分析说明财政赤字如何实现扩大总需求的效应.第十四章 财政政策

二.单项选择

1.现代意义上的财政政策起始于: A.资本主义建立时期

C.第二次产业革命

()

B.第一次产业革命

D.20世纪30年代

()D.财政工具()2.财政政策的主体是: A.政府 B.财政部

C.企业及行政机关

3.公债的排挤效应是指:

A.发行公债使认购者实际收入减少 B.发行公债使银行存款减少 C.发行公债使货币流通量减少

D.发行公债使民间部门的投资和消费减少

4.发行国债使民间货币转移到财政,并通过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供应,称作:()A.排挤效应 B.货币效应 C.收入效应 D.支出效应

5.公共支出与财政投资同属于财政支出,二者的区别在于:()A.公共支出是无偿的,而财政投资是有偿的

B.公共支出既包括购买支出也包括转移支出,而财政投资完全是购买支出 C.公共支出是政府消费支出,而财政投资是资本项目的建设支出 D.公共支出对经济不起扩张作用,而财政投资对经济起扩张作用 6.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现方式是: A.增加税收和减少财政支出 C.减少税收和减少财政支出

()

B.增加税收并增加财政支出 D.减少税收并增加财政支出

()7.紧缩性财政政策适用的经济条件是: A.总供给>总需求 B.总供给<总需求

C.经济增长减缓 D失业增多

()8.不属于财政政策工具的是:

A.税收 B.公债 C.公共支出 D利率

9.当国民经济出现高速增长并且物价上涨较快时,应选择的财政政策是:()A.扩张政策 B.紧缩政策 C.中性政策 D.轻税政策 10财政政策乘数说明:

()A增加财政支出对总需求产生倍数扩张效应 B.增加税收对需求成倍缩减 C.财政收支相等也会产生扩张效应

四.判断题

1.中性财政政策是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政策.2.扩张性财政政策适用于通货膨胀时期.3.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目的在于增大供给.(×)(×)(×)

D.以上都对

4.相机决择的财政政策相对于自动稳定政策所起的调控作用更大.(√)5.汲水政策作用范围小而补偿政策作用范围大.(√)

(√)6.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是调节总需求,间接调节总供给.7.中性财政政策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效应.(√)8.公共支出(经常项目支出)不产生扩张效应,而财政投资(资本项目支出)具有较强的扩张效应.(×)五.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 2.汲水政策 3补偿政策 4扩张性财政政策 5紧缩性财政政策 6中性财政政策 7财政政策效应偏差 六.简答题

1政政策的调控目标有哪些? 2财政政策的类型表现为什么? 3实现一定财政政策目标所借助的政策工具有哪些? 4如何认识财政政策效应偏差.七.论述题

1比较汲水政策与补偿政策作用范围和作用效果的区别.2.结合1997-2000年来我国经济实际,谈谈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实行“刺激需求”的财政政策?以及财政政策工具如何使用才能实现刺激需求的目标?

2.《数据的代表》期末复习题 篇二

——波利亚(匈牙利数学家,1887-1985)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 2008年9月份北京某一周的日最高气温(单位:℃)分别为25,26,

28,27,28,29,26.这周的日最高气温的平均值为().

A. 26℃ B. 25℃ C. 27℃ D. 29℃

2. 在“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中,文艺工作者积极向灾区捐款.其中8位文艺工作者的捐款额(单位:万元)分别是5,10,10,10,20,20,

50,100.上面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 20,15B. 10,20C. 10,15D. 20,10

3. 某服装销售商在进行市场调查时,他最应该关注的是().

A. 服装型号的平均数 B. 服装型号的众数

C. 服装型号的中位数 D. 最小的服装型号

4. 8名学生在一次数学测试中的成绩(单位:分)为80,82,79,69,74,

78,x,81.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77,则x的值为().

A. 76 B. 75 C. 74 D. 73

5. 某班第一小组7名同学的体育测试成绩(单位:分)依次为25,23,25,

23,27,30,25.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 23,25B. 23,23C. 25,23D. 25,25

6. 有5个正整数,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3,唯一的众数是7,则这5 个正整数的和是().

A. 20 B. 21 C. 22 D. 23

7. 已知一组数据a,a,a,a,a的平均数为8,则另一组数据a+10,a-10,a+10,a-10,a+10的平均数为().

A. 6 B. 8 C. 10 D. 12

8. 甲、乙两名学生进行射击练习.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5次,射击

从射击成绩的平均数评价甲、乙两人的射击水平,则().

A. 甲比乙高B. 甲、乙一样C. 乙比甲高D. 不能确定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9.在一次校园朗诵比赛中,7位评委给小丽打分的情况如下:8.6,9.7,8.5,8.6,9.6,8.6,7.2.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10. 某校决定挑选256名身高基本相同的女生组成表演方队.在这个问题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该校所有女生身高的(填“平均数”或“中位数”或“众数”).

11. 如果四个不同整数中的三个分别是2,4,6,且这四个整数的中位数也是整数,那么它们的中位数是.

12. 小明在一次演讲比赛中,“演讲内容”、“语言表达”、“演讲技能”、“形象礼仪”各项的得分依次为9.8、9.4、9.2、9.3.若其“综合得分”按“演讲内容”50%,“语言表达”20%,“演讲技能”20%,“形象礼仪”10%的比例进行计算,则他的“综合得分”是.

13. 某校开展为地震灾区捐款的活动.八(2)班8名学生捐款情况如下(单位:元):

100,50,20,20,30,30,30,20.

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14. 甲、乙两班各有45人.某次数学考试甲、乙两班分数的中位数分别是88和90.若90分及90分以上为优秀,则优秀人数多的班级是班.

15. 八(1)班四个绿化小组植树的棵树如下:10,10,x,8.已知这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相等,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16. 以6个连续奇数为一组数据,其中位数是26,则这6个数的和是.

三、解答题

17. (10分)物理兴趣小组20位同学在实验操作中的得分情况如表2.

(1)求这20位同学实验操作得分的众数、中位数.

(2)这20位同学实验操作得分的平均分是多少?

18. (10分)在八年级的一次数学竞赛中,随机抽得的12名参赛学生的成绩如下(单位:分):

72,75,68,80,78,76,86,83,65,71,90,86.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

(2)参赛学生小华的成绩是79分.那么,她的成绩如何?

19. (14分)一种什锦糖是由甲、乙、丙三种不同价格的糖果混合而成的.已知甲种糖果单价为9元/千克,乙种糖果的单价为10元/千克,丙种糖果的单价为12元/千克.

(1)若甲、乙、丙三种糖果数量按2∶5∶3的比例混合,问:此时得到的什锦糖的单价是多少元时才能保证获得的利润不变?

(2)若甲、乙、丙三种糖果数量按6∶3∶1的比例混合,问:混合后得到的什锦糖的单价是多少时才能保证获得的利润不变?

20. (14分)某学校举行实践操作技能大赛.所有参赛选手的成绩统计如表3所示.

(1)参赛学生分数组成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2)参赛学生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3)参赛的肖刚同学的成绩是8.8分,能不能说肖刚同学的成绩处于参赛选手的中游偏上水平?试说明理由.

3.财政学习题集 篇三

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财政是一种()为主体的经济行为

A.企业 B.个人 C.国家或政府 D.市场

2.现代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运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因而被称之为()A.市场过程 B.现代生产 C.市场经济 D.社会经济

3.某一个体单位从事其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体单位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是指()A.外部效应 B.外部作用 C.经济作用 D.经济活动 4.三元经济系统指:家庭,政府和()

A.要素市场 B.企业 C.商品市场 D.社会 5.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称为()

A.公共商品 B.公共物品 C.公共服务 D.社会产品 6.收入分配的主体是()

A.社会 B.银行 C.税收 D.政府 7.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A.社会 B.国家 C.企业 D.市场

8.当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的状态:没有一种状态的改变能使一部分人的境况变好而不 同时使另一些人处境变坏。这种状态称为()

A.免费搭车现象 B.边际效用递减 C.市场失灵 D.帕累托最优 9.反映了财政学的特点的研究课题是()

A.国民经济中货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B.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C.国民经济中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D.国民经济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10.下述不属于财政学实证分析范畴的问题是()A.我国税收的累进度应该多大?

B.某项公共支出的主要受益者是哪些群体?

C.降低关税之后我国进出口结构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D.发行一定规模的国债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经济? 11.下述不属于财政学中的规范分析的是()

A.我国公共部门或财政的规模是过大了还是过小了? B.对电讯行业是否需要政府规定价格?

C.若用消费型增值税取代生产型增值税会使社会的产出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 D.税收的累进程度多大为宜? 12.下列哪种情况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A.要使 A 的处境改善必然会使 B 的处境恶化。B.若使 A 的处境变好,B 的处境可以至少不变坏。

C.当 B 的处境给定时,A 目前的处境不是他可以得到的最好的状况。D.A 可以来改善自己的处境,而且对 B 的福利没有影响。13.“自由放任”时期的国家财政具有以下哪种特征?()A.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较小 B.税收以直接税为主

C.政府较大程度地介入收入再分配 D.政府支出以转移支付为主 14.古典财政学的创始人是()A.威廉·配第 B.魁奈 C.亚当·斯密 D.大卫·李嘉图 15.完全竞争市场隐含的特征有()

A.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具有完全信息 B.生产和消费中存在外部经济 C.进入或退出市场存在障碍 D.存在规模经济

16.以下哪项不属于斯密所认为的政府该干的事情?()A.保护社会不受外国侵略

B.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受其他社会成员的不公正对待 C.提供某些公共机构和公共工程 D.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17.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运行的结果必定符合帕累托效率 B.“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认为政府不应当对经济活动进行任何干预

C.任何一种符合帕累托效率的配置状态都能通过完全竞争市场来实现。D.机械论的伦理基础是个人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

1.下述财政学中的理论,属于实证分析的是()

A.税负归宿理论 B.公共选择理论 C.最优税制理论 D.公共定价理论 2.下述财政学中的理论中属于规范分析的是()A.公共产品有效配置理论 B.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理论

C.税收对劳动、储蓄及投资行为影响的理论 D.最优税制理论

3.下述单位属于公共部门的是()

A.政府机关 B.公立大学 C.国有企业 D.国有银行 4.下述单位属于政府部门的是()

A.卫生部 B.国有企业 C.军队 D.国有银行 5.下述哪些政府行为包含着隐性的收支?()A.间接税 B.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C.税收优惠 D.通过罚款、没收取得收入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要的特征。

2.简述政府介入和干预市场的手段或政府的经济作用。3.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产品不包括()

A.私人汽车 B.行政 C.国防 D.治安

2.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 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3 A.混合物品 B.固定资产 C.消费品 D.准私人物品

3.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 益,是()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4.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是()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5.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是()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6.政府对在校学生发放助学金和奖学金,其结果是()A.产生正的外部效应 B.产生负的外部效应 C.正的外部效应内在化 D.负的外部效应内在化

7.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该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其社会边际成本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没有固定关系 8.以下不符合纯公共产品特征表述的有()A.增加一个消费者就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B.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C.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D.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不可被分割

9.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该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其社会边际效益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没有固定关系 10.不属于拥挤性的公共物品()

A.公办学校 B.电影院 C.桥梁 D.公路 11.下列哪项不属于财政政策的目标?()

A.资源配置效率 B.收入分配公平C.经济稳定发展 D.财政监督 12.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划分标准是()

A.产品消费方式 B.产品受益范围 C.产品所有权 D.产品生产方式 13.政府干预私人产品消费方式的原因是()A.纠正不合理消费偏好 B.弥补外部效益 C.减少垄断 D.解决信息不对称

14.下列有关混合产品社会需求曲线表述正确并完整的是()

A.它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横向加总 B.它是个人需求曲线的纵向加总 C.它与个人需求曲线重合 D.它包含了A、B 两项 15.以下不具有混合产品性质的产品是()

A.图书馆 B.高等教育 C.路灯 D.不收费的桥梁

16.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学所讲的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的外部性有()A.郊区居民进城引起地价上升而使得地产主的境况改善

B.生产同一商品的供应商甲因增加产量而对乙企业的销售带来影响 C.大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小企业无成本地利用了这项开发所带来的好处 D.谷贱伤农

17.下列方法中,不能用来治理垄断所产生的效率问题的措施有()A.征税 B.反垄断立法

C.公共定价 D.取消区域建的竞争壁垒 18.下列有关外部性说法错误的是()

A.外部性是一种市场缺陷,其根本原因在于个人的行为只考虑个人自己的成本与收 4 益,而没有考虑个人行为对社会其他个体所带来的影响

B.根据科斯定理,外部性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没有清楚地界定 C.通过采用庇古税来纠正外部性的基本思路是使得个体所面对的成本等于社会成本 D.直接限制外部性的产生比任何其他的方法都有效 19.下列有关外部性治理的表述错误的是()

A.在可以兼并的情况下,通过把与外部性相关各方联合成一体可以彻底地解决外部性 问题

B.对于负外部性的治理,既可以采用税收的办法,也可以采用补贴的方法 C.相对于税收制度而言,排污费制度能减少最终污染水平的不确定性

D.科斯定理表明,如果产权确立了,私人的各方会朝着有效产出的方向讨价还价 20.下面有关外部性论述错误的是()

A.负的外部性往往表现为产出水平超出最优的规模 B.正的外部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通过补贴机制来解决

C.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通过产权界定的方式可以解决外部性 D.像污染之类的外部性给社会带来危害,应该予以彻底消除

21.()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 以分配

A.公共物品 B.私人物品 C.消费品 D.固定资产

22.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 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

A.混合物品 B.公共物品 C.私人物品 D.准私人物品

23.()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 府

A.财政 B.税收 C.货币政策 D.国际贸易

24.()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 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25.()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

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 提供利益或服务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2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包括()

A.筹集资金,供给资金,调节经济 B.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发展经济 C.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经济稳定 D.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经济 27.收入分配的含义通常指对()的分配

A.国民总产值 B.国内总产值 C.国民收入 D.社会个人收入 28.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主要调节()的分配 A.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 B.集体收入与国家收入 C.企业利润与个人收入 D.国家收入与个人收入 29.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为了取得()

A.经济效益 B.社会效益 C.经济与社会效益 D.企业效益 30.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是()A.C+V+M B.C+V C.V+M D.C+M 31.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5 A.东部沿海 B.中部省份 C.西部地区 D.北部地区 32.财政收入实际增长是指()

A.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 B.财政收入增长率低于物价上升率 C.财政收入增长率等于物价上升率 D.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GDP 增长率 33.按照马克思产品价值的构成理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是()A.C B.V+C C.M+V D.C+V+M 34.财政积累的源泉是()A.V B.M C.V+M D.C+V 3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 分配格局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向()倾斜 A.政府 B.公有制企业 C.其他所有制企业 D.居民个人

36.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最有利于提高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占的份额的是()A.人头税 B.定额资源税 C.比例流转税 D.累进所得税 37.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

A.税收收入 B.企业收入 C.债务收入 D.事业收入 38.在财政收入形式中,通过信用方式取得的收入是()A.公产收入 B.对外贷款归还收入 C.债务收入 D.耗费收入

39.提高折旧率对财政的影响是()

A.增加财政收入 B.减少财政收入 C.增加财政支出 D.减少财政支出 40.按经济部门分类,我国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A.农业 B.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商业及服务业 41.财政产生的基本前提是(),因为如果没有它,就没有可供公共分配的对象 A.社会剩余产品 B.公共权力 C.社会分工 D.公共需要

42.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这 状态被称为()

A.帕累托最优 B.完全竞争 C.市场失灵 D.外部效应问题

43.公共产品不能由市场有效提供而必须由政府提供,如果由市场提供,每个消费者都 不会自愿掏钱去购买,而希望由别人来提供自己免费使用,此即所谓()现象 A.竞争失效 B.偏好不合理 C.免费搭车 D.分配不公问题 44.政府经济活动范围是()

A.提供公共产品或劳务 B.提供私人产品和劳务 C.限制人口 D.对外移民

45.强调的是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的公平是()A.社会公平B.经济公平C.机会公平D.完全公平

46.财政稳定经济职能的存在,是由于市场失效或失灵的()的存在而形成的 A.分配不公问题 B.信息不充分问题 C.外部效应问题 D.宏观经济失衡问题

47.运用财政的某些制度性安排起到经济“自动”稳定功能,从收入制度看,主要是指()

A.失业救济金制度 B.政府采购制度 C.税收制度 D.公债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

1.下述问题研究财政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的是()

A.如果用消费型增值税取代生产型增值税会对产品的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 B.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补贴使哪些社会群体受益? 6 C.政府规定农产品的价格会对农业的产出量产生怎样的影响? D.政府税收最终是如何为社会不同群体承担的? 2.下述研究财政对资源配置影响的是()A.降低进出口关税对我国产品结构的影响。

B.对某种产品的价格补贴对社会上哪些群体较为有利。

C.区域间的差别税收政策会使投资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产生怎样的变化? D.消费税的税负归宿。

3.下述问题研究财政对收入分配影响的是()A.农产品补贴的主要受益者是哪些社会群体?

B.政府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会使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结构发生怎样 的变化?

C.所得税的累进性会对劳动供给产生怎样的影响? D.政府若征收物业税最终会由谁来承担税负? 4.下述哪些政策手段会影响社会的资源配置()A.价格补贴 B.税收 C.政府购买 D.公共管制 5.以下属于市场缺陷的表现是()

A.信息失灵 B.交易成本 C.外部效应 D.行政垄断 6.政府缺陷通常包括以下哪几项?()A.信息失灵 B.公共决策中的经济人行为 C.消费者偏好不合理 D.公共决策程序的缺陷 7.下述与福利经济学定理相一致的是()

A.只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它所产生的结果就必定符合帕累托效率。B.在给定的要素分配状态中只存在一种帕累托效率状态

C.在各种不同的要素分配状态条件下,通过完全竞争市场实现的符合帕累托效率的资 源配置状态是相同的。

D.任何一种帕累托效率状态都能通过完全竞争市场来实现。

8.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 乏效率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A.垄断 B.信息不充分

C.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D.自由竞争

9.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A.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B.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C.私人性与非私人性 D.垄断性与非垄断性

10.政府介入和干预市场的手段或政府的经济作用是()A.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 C.财政手段 D.法律手段 11.财政的基本特征是()

A.阶级性与公共性 B.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 C.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D.固定性 12.财政对资源配置的形式是()A.财政直接配置资源 B.财政间接配置资源

C.财政通过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 D.财政通过微观调控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 13.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国民收入的总供给包括()A.消费 B.储蓄

C.政府提供的商品和劳务 D.进口商品

14.从总需求的角度看,国民收入的总需求包括()

A.消费需求 B.投资需求 C.政府支出需求 D.出口需求 15.按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我国的财政收入分为()A.税收 B.中央财政收入 C.其他收入 D.地方收入 16.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制约主要表现为()A.收入分配政策决定财政分配对象的大小 B.分配政策决定财政集中资金的比例 C.剩余产品价值中财政收入占的比重 D.剩余产品价值中国民收入所占的比重 17.价格上升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有()A.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 B.物价上升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

C.财政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升率大体一致 D.财政收入增长率等于物价上升率

18.建国初期我国对财政收入影响较大的有()

A.国营经济 B.集体经济 C.私营经济 D.个体经济

19.财政这种公共分配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基本条件是()A.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 B.土地国有制 C.公共权力的产生 D.原始公有制 20.财政的职能有()

A.资源配置职能 B.收入分配职能 C.稳定经济与发展职能 D.传播文化

21.所谓稳定经济,是指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有意识地影响经济、调控经济,实现()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经济适度增长 D.国际收支平衡 22.财政稳定经济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是()A.转移支付 B.相机抉择稳定机制 C.自动稳定机制 D.政府采购制度

23.财政实现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是()

A.金融债券 B.税收 C.转移支付 D.国债制度 24.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有()A.寻租行为 B.外部性

C.政府职能“越位” D.政府职能“缺位”

三、简答题

1.简述“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2.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3.简述市场经济下政府经济活动范围。4.简述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5.简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6.简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标准。7.简述财政的概念。8.简述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

五、论述题

1.试论财政三职能及其各自的实现方式。2.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3.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4.试述财政的稳定经济和发展职能。5.试述国家和政府的含义、本质及关系。6.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职能。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私人物品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而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的是()

A.公共物品 B.私人物品 C.消费品 D.固定资产

2.为使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效益最大化,其产量应达到使其()为零 A.社会边际效益 B.社会边际成本 C.净边际效益 D.社会总成本

3.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A.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4.在弥补外部效益时,可供政府选择的有效对策是()A.征税 B.补贴 C.公共管制 D.公共生产

5.如果政府与私人公司签定合同,由该公司提供城市的绿化服务,政府支付该公司费

用以补偿提供服务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绿化这项服务在提供和生产上采用的组合 是()

A.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6.解决自然垄断的有效措施有()

A.征税 B.采取反垄断措施 C.公共定价 D.收费

7.政府在为自然垄断产品定价时,会产生企业亏损问题的定价方法是()A.边际成本定价 B.二部定价

C.平均成本定价 D.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定价

8.在如下假设基础上,二部定价法相比平均成本定价法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经济福利()

A.没有或极少有消费者退出 B.没有收入再分配问题 C.没有亏损问题 D.有众多消费者退出

9.当产量从而价格产生较大波动时,农产品供求弹性的不对称会形成如下市场()A.垄断市场 B.蛛网市场 C.寡头市场 D.完全竞争市场

10.竞争市场上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需要为目标的公共定价主要针对以下产品()

A.奢侈品 B.耐用消费品 C.高档消费品 D.生活必需品 11.下列项目中不属于规费的是()

A.过桥收费 B.护照费 C.商品检验费 D.毕业证书费 12.下列项目中属于使用费的是()A.律师执照费 B.商标登记费 C.出生登记费 D.公园门票收费 13.政府对产品实行收费,依据的是()

A.产品消费中的外部效益 B.产品消费中的内部效益 C.产品消费中的内部成本 D.A 与B 14.下列有关政府收费表述正确的是()

A.“拥挤”收费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外部成本的一种弥补 B.政府收费具有普遍性与强制性

C.政府收费取得的收入主要用于一般性财政支出 D.政府收费标准是通过市场机制确定的

15.对公共设施使用者收取使用费时,是依据使用者的()A.收入状况 B.能力状况 C.受益状况 D.财产状况 16.决定财政支出的目的,用途,规模和结构的是()A.国家性质 B.国家政权 C.国家职能 D.国际制度

17.我国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和不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财力保证是()支出

A.生产性 B.非生产性 C.补偿性 D.积累性 18.财政职能的体现都是更直接地通过()执行的 A.财政支出 B.财政收入 C.财政分配 D.国家补偿 19.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基本建设工作量称为()A.固定资产投资额 B.基本建设拨款额

C.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额 D.基本建设投资额 20.固定资产投资的供应方式有()

A.拨款 B.贷款 C.拨改贷 D.拨款和贷款

21.财政支出是国家各级政府为实现政府职能对一部分国民收入和往年积累社会财富 价值的()

A.分散性分配 B.结构性分配 C.集中性分配 D.全面性分配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

1.政府在决定具有排斥性和一定范围非竞争性的产品的生产方式时,需考虑的因素有()

A.税收的征纳成本 B.收费的难易程度

C.该混合产品的需求弹性 D.税收的效率损失 2.公共产品按其受益空间可分为()

A.地方公共产品 B.中央公共产品 C.国际公共产品 D.全国公共产品 3.就可能性而言,可供私人产品选择的生产方式有()A.公共提供 B.部分公共提供 C.市场提供 D.混合提供 4.就可能性而言,公共提供的消费方式可适用于下列产品()A.公共产品 B.私人产品

C.具有排斥性和一定范围非竞争性的产品 D.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不完全的产品

5.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外部性存在的情况,采取的措施有()A.庇古税 B.财政补贴 C.数量管制 D.确立产权

6.为解决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可以采取的管制措施有()A.要求卖方对所生产的产品进行信息披露 B.对不同类别的差品制定技术和质量标准

C.对不同的行业制定生产者资格标准,不符合这一标准,就不能注册登记 D.打假

7.在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市场缺陷和失灵,往往对市场进行管制;但是,管制也 常常带来一些问题,包括()A.政府机构的低效率

B.管制者在风险决策时往往采取风险规避的方式,而不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 C.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

D.政府机构提供的服务投入产出关系很难确定

8.大规模的公共生产,即使处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与私人生产相比,仍存在一些重 要区别,主要包括()A.所有者之间关系的差别

B.社会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关系的差别 C.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关系的差别 D.经营者之间关系的差别 9.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有()

A.政府可以向生产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并允许这种许可证在市场上自由交易,这样 既可以保证达到理性的总排污量,又可以实现排污量在企业间的最优分配

B.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保护,那么交易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 的资源最优配置,承担成本和享受收益的主体也不会变

C.由于排污权交易制度相对优越,因此也是一种应用得最为广泛的环境保护政策

D.在实施管制措施的情况下,企业不只承担污染控制费用,还要承担低于排放标准的 那部分污染物造成的外部成本

10.在二部定价法之下,产品价格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A.固定成本 B.变动成本 C.固定费用 D.从量费用

11.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某些产品实行公共定价的原因是()

A.弥补垄断损失 B.稳定市场价格 C.缩小分配差距 D.获取财政收入 12.在自然垄断条件下,保证企业财务收支平衡的公共定价方法有()

A.边际成本定价法 B.平均成本定价法 C.固定成本定价法 D.二部定价法 13.在竞争市场上以公平为目标的公共定价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有()A.使价格偏离产品边际成本 B.改善了收入分配状况

C.提高了低收入者的实际购买力 D.扭曲了产品的相对价格

三、简答题

1.简述财政支出的原则及其作用。

2.简述财政支出规模比财政收入规模更能反映财政活动的规模的原因。3.简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五、论述题

1.试利用官员行为增长论、多数投票规则等理论,分析我国政府机构膨胀与财政支出 规模扩张问题。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

1.按经济性质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两类,包括购买性支出和()

A.经济建设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社会消费性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2.公共支出结构中,消耗性支出占较大比重,说明政府注重履行()11 A.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B.资源配置的职能 C.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 D.保证社会安定

3.公共支出结构中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说明政府注重履行()A.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B.资源配置的职能 C.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 D.保证社会安定

4.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现象的模型是()A.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 B.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C.非均衡增长模型 D.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5.下列不属于政府隐性支出的是()

A.税式支出 B.公共定价 C.政府担保 D.转移支出 6.农业生产部门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A.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B.农产品的需求相对稳定而供给不稳定 C.农业的生产单位较小,一般以家庭为单位 D.农产品具有季节性

7.决定各事业单位文教卫事业费管理方法的因素主要是()A.各单位的行政级别 B.各单位的人员规模

C.各单位的性质和收支情况 D.各单位的日常业务量 8.教育需求实质上是一种()

A.私人需求 B.团体需求 C.纯公共需求 D.准公共需求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1.国家财政支出的目的是()

A.政治目的 B.社会目的 C.经济目的 D.政权目的 2.财政支出按最终用途分为()

A.补偿性支出 B.消费支出 C.生产性支出 D.积累性支出 3.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

A.生产性支出 B.补偿性支出 C.积累性支出 D.非生产性支出 4.财政支出按补偿性分为()

A.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生产性支出 D.非生产性支出 5.国家在安排财政支出时相应的要遵循的原则有()A.效益原则 B.平均原则 C.公平原则 D.稳定原则 6.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有()

A.经济性因素 B.政治性因素 C.社会性因素 D.收入性因素

三、简答题

1.简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2.简述瓦格纳的公共支出增长理论。

3.简述皮考克和怀斯曼公共支出增长理论。4.简述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发展阶段增长论。

第四章 社会消费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生产并公共提供国防的优点不包括()

A.能灵敏及时地提供国家所需的军事科研成果和装备 B.有利于挖掘新一代武器装备的技术潜能 12 C.及时提供各类军事人才 D.保密性很强

2.行政管理支出不包括履行如下职能所需经费的是()A.政府各级权力机关 B.行政管理机关 C.司法检察机关 D.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 3.国防支出的规模衡量方式是()A.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比例 B.国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C.国防支出占财政支出和国民收入的比例 D.国防支出与经济建设支出的比例 4.不属于国防支出外部效应的是()

A.带动高新技术的发展 B.促进民用科技的提高 C.拉动国内需求 D.推动军事人员教育的发展 5.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随着一国财政收入的增加,相应增加行政管理支出也是自然的事 B.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具有刚性

C.行政管理支出属于消耗性支出,不直接创造财富

D.在财政支出总量不变或增长有限的情况下,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 例不会有较大变化。

6.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筹集的主要承担者是()

A.农民个人 B.国家财政 C.银行贷款 D.社会集资 7.文教科卫支出属于一种()

A.社会消费性支出 B.积累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生产性支出 8.公共卫生的资金筹集主要解决者是()

A.财政拨款 B.个人付费 C.商业保险 D.银行贷款 9.计划免疫是一种()

A.纯公共产品 B.准公共产品 C.私人产品 D.劣值品 10.高等教育是一种()

A.私人产品 B.准公共产品 C.纯公共产品 D.劣值品 11.使用行政管理支出的机构都是()

A.物质生产部门 B.企业 C.非物质生产部门 D.工业 12.()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A.科学技术 B.教育

C.现代先进生产技术 D.现代管理方式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1.私人生产并公共提供国防的缺点有()

A.先期开发研制费用高 B.缺乏比较借鉴的余地 C.容易滋生寻租行为 D.容易形成“钓鱼工程” 2.行政管理支出包括()

A.行政管理费 B.公检法经费 C.武装警察部队经费 D.外交支出 3.国防的提供方式可以是()A.公共生产、私人提供 B.公共生产、公共提供 C.私人生产、公共提供 D.私人生产、私人提供 13

三、简答题

1.简述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和意义。

五、论述题

1.论述决定和影响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主要因素。

第五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大部分基础设施部门提供的产品都属于()

A.公共产品 B.私人产品 C.混合产品 D.奢侈品 2.下面哪个行业是基础产业()

A.服装业 B.农业 C.餐饮业 D.家具业 3.(),也称货比三家,是指采购实体向国内外有关供应商(通常不少于三家)发 出询价单让其报价,然后在报价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并确定中标供应商的一种采购方式 A.国内或国外询价采购 B.单一来源采购 C.竞争性谈判采购 D.自营工程

4.固定资产扩大的资金来源主要是()A.积累基金 B.折旧基金

C.积累基和折旧基金 D.外来投资

5.()是充分发挥企业现有固定资产的作用,提高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 A.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 B.更换固定资产 C.长期使用现有固定资产 D.对旧固定资产进行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

1.按固定资产的经济用途,固定资产可分为()A.生产性固定资产 B.非生产性固定资产 C.基本建设固定资产 D.非基本建设固定资产 2.按照基建项目的性质基建支出分为()A.新建 B.扩建 C.改建 D.重建

3.按照基建支出投入的方向基本建设支出分为()A.生产性支出 B.预算内投资基建支出

C.非生产性基建支出 D.预算外投资的基建支出

五、论述题

1.试述农业财政投资的必要性和重点。

2.试分析基础产业发展与财政投融资的关系。

第六章 转移性支出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财政补贴的主要内容是企业补贴和()A.城市居民生活补贴 B.住房补贴 C.社会保障补贴 D.价格补贴

2.矫正性财政补贴的额度取决于()的大小

A.外部边际效益 B.外部边际成本 C.社会边际效益 D.社会边际成本 3.不具有收入再分配性质的社会保障形式是()

A.社会救济 B.强迫储蓄 C.社会保险 D.医疗福利 4.政府强迫储蓄的实质是()

A.让高收入的人去保障低收入的人的生活 B.让每个人去保障自己的生活

C.让社会全体成员去保障低收入的人的生活 D.以上表述都不正确

5.避免“逆向选择”的办法是()

A.提高保险费 B.降低保险费 C.实行社会保险 D.降低保障的标准 6.不会引起代际之间收入再分配的社会保障资金运筹方式是()A.现收现付制 B.部分基金制

C.完全基金制 D.以上三种方式都不是 7.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

A.社会救济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8.根据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我国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应采用()A.现收现付式 B.完全基金式 C.部分基金式 D.财政拨款解决 9.社会救济属于()

A.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积累性支出 D.生产性支出

10.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对于医疗、生育、失业等方面的保险,一般采用的筹资模 式是()

A.现收现付式 B.完全基金式 C.部分基金式 D.财政拨款解决 11.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是()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优抚 D.社会福利 12.社会保障的对象是()

A.手工业者 B.农民,工人 C.全体社会成员 D.老人和小孩 13.()是政府的一种无偿性支出,是财政支出的一种特殊形式 A.财政补贴 B.社会保障 C.投资性支出 D.财政平衡 14.社会经济关系的实质是()

A.货币关系 B.社会关系 C.经济关系 D.利益关系 15.财政补贴制度改革的适度原则,要求掌握补贴的()A.时间界限 B.政策界限 C.地区界限 D.数量界限

16.某产业部门或企业用贷款建设某一项目,自己不付利息,由财政代付全部或部分利 息,我们称之为()

A.财政补贴 B.财政贴息 C.现金补贴 D.价格补贴

17.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依据一定的法律规定,通过()在社会范围内组织实施的 对公众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一种社会政策

A.收入再分配 B.支出再分配 C.支出转移 D.补贴 18.社会保险是()

A.自愿保险 B.强制保险 C.自觉保险 D.志愿保险 19.社会救济支出资金来源于()

A.税收 B.领取人的缴纳 C.发行债务 D.企业缴纳 20.完全积累制的社会保障资金缴纳方式中()

A.收费率较低 B.收费率一般 C.收费率较高 D.收费率特高

21.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社会保障资金筹款方式是()A.社会保障统筹交费 B.开征社会保险税 C.建立预算基金账户 D.发行国债 2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由(),形成新的筹资机制 A.单位全部负担 B.个人全部负担 C.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D.社会负担

2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立()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A.互助账户 B.个人与个人账户

C.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 D.社会统筹账户

24.财政补贴是政府为了某种特定需要而将一部分()无偿地发给居民、企业及其 他受益者的支出

A.财政资金 B.企业资金 C.单位资金 D.自有资金 25.财政补贴是一种()

A.购买支出 B.转移支出 C.社会保障支出 D.经济建设支出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1.社会保险不同于商业保险主要在于()

A.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管理 B.风险较大的人要缴纳较高的保险费 C.缴款与收益之间没有联系 D.具有强制性 2.社会救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取决于()A.征收的社会保障费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累进性 B.社会救济金的支付形式 C.对低收入者的保障水平D.低收入者的偏好

3.以下具有收入再分配性质的社会保障形式包括()A.社会救济 B.强迫储蓄 C.社会保险 D.医疗福利 4.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是()A.社会保险税 B.税收

C.财政支出 D.财政支出中面向居民个人的资金 5.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

A.完全基金制 B.企业积累制 C.现收现付制 D.部分基金制 6.财政补贴的内容是()

A.价格补贴 B.企业亏损补贴 C.财政贴息 D.税式支出 7.转移性支出包括()

A.社会保障支出 B.财政补贴支出 C.资本转移支出 D.对外援助支出 8.社会保障支出的作用有()A.经济稳定

B.收入分配均等化 C.收入转移

D.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经济效率 9.社会保障支出包括()

A.养老保险 B.医疗保险 C.社会保险 D.社会救济 10.社会保险的保险基金来源渠道有()

A.发行国债 B.个人缴费或缴税 C.单位交费或缴税 D.政府预算支出 11.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有()

A.社会保障统筹缴费 B.开征社会保险税 C.建立预算基金账户 D.建立社会保障预算 12.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是一种()A.单位保障 B.就业保障 C.自我保障 D.共同保障 16 1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有()A.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B.失业保障制度

C.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D.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4.财政补贴主要内容有()

A.价格补贴和风险基金 B.企业计划亏损补贴 C.财政贴息 D.其他财政补贴项目 15.“隐蔽”形式的财政补贴有()

A.财政贴息 B.价格补贴 C.税前还贷 D.税收支出 16.财政补贴制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A.合理确定补贴范围 B.及时调整补贴标准 C.对农业的补贴 D.加强财政补贴的管理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作用。2.简述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3.简述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4.简述社会保险资金的管理和筹集方式。5.简述财政补贴的性质和主要内容。6.简述财政补贴的客观依据。

7.简述转移性支出的概念及其特点。8.简述传统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

五、论述题

1.试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改革措施。2.试述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3.试述财政补贴的作用及改革措施。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财政统计中的“财政收入”,属于()A.预算内收入 B.预算外收入

C.体制外收入 D.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2.目前世界各国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基本上是()A.企业收入 B.政府收入 C.收费 D.税收

3.政府部门对其所提供的公共设施的使用者按一定的标准收取的费用称为()A.税收 B.规费 C.使用费 D.罚没收入

4.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是()A.税收 B.债务 C.企业利润 D.收费 5.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最有利于提高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占的份额 A.人头税 B.定额资源税 C.比例流转税 D.累进所得税 6.制度外罚没属于()

A.预算内非税收入 B.预算外非税收入 C.制度外非税收入 D.预算收入

7.政府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实行国民收入超分配导致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政府会 取得价格再分配所得,即通常所说的()

A.通货膨胀 B.通货膨胀收入 C.通货膨胀税 D.国民收入再分配 8.价格变动使财政收入只有名义增长,而不会有实际增长,实行的税率是()A.全额累进税率 B.超额累进税率 C.比例税率 D.定额税率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1.政府性收费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包括()

A.收费主体是政府或其授权单位 B.以赢利为目的 C.对特定受益对象征收 D.不以赢利为目的 2.政府性收费适用的对象为()

A.使用特定公共设施者 B.获得特定公共服务者 C.接受特定行政管理者 D.消费公共产品者

3.政府性收费与税收在性质上的相同之处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A.征收对象 B.征收标准 C.征收主体 D.收入的基本属性 4.政府性收费具有以下属性()

A.有偿性 B.灵活性 C.无偿性 D.固定性 5.政府性收费主要包括()

A.价款 B.使用费 C.税收 D.规费 6.我国的政府收入包括()

A.负债 B.预算内收入 C.预算外收入 D.制度外收入 7.在我国主要以非税收形式存在的政府收入有()

A.预算外收入 B.预算内收入 C.制度外收入 D.经济建设收入 8.规范的狭义非税收入其外延包括()A.经济和财产收入 B.管理费和收费 C.罚款和没收

D.各级政府雇员和其他人员的退休基金缴款 9.非税收入的功能有()

A.为政府筹集公共收入 B.增进效率 C.收入再分配 D.有助于解决“拥挤”问题 10.预算内非税收入包括()

A.企业收入 B.企业亏损补贴 C.教育费附加 D.其他收入 11.制度外非税收入有()

A.制度外基金 B.制度外收费 C.制度外集资摊派 D.制度外罚没 12.过多、过滥收费的危害性有()A.扰乱了分配秩序 B.影响了投资环境 C.容易产生腐败 D.造成财经秩序混乱

三、简答题

1.简述政府非税收入的功能。

五、论述题

1.试述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2.试述合理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意义。

3.论述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决定作用。

4.如何判断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GDP 分配格局变化对财政收入增长趋势的影响? 5.试述我国政府非税收入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6.论述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决定作用。

第八章税收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累进税率下,每一级税率就是相应级距的课税对象数额的()A.边际税率 B.平均税率 C.比例税率 D.累退税率 2.从税收公平角度看,()应排在较高地位

A.比例税率 B.累进税率 C.累退税率 D.边际税率

3.()是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转移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负担 A.前转 B.后转 C.消转 D.税收资本化

4.()情况下,税收全部向前转嫁,落在生产要素的购买者身上

A.需求完全无弹性 B.需求完全有弹性 C.需求富有弹性 D.需求缺乏弹性 5.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

A.易转嫁 B.不易转嫁 C.不确定 D.和税负转嫁无关 6.下列()不属于流转税类

A.营业税 B.增值税 C.消费税 D.房地产税 7.从税收效率角度看,()应排在较低地位

A.比例税率 B.累进税率 C.累退税率 D.边际税率

8.()是指纳税人对其所纳税款,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补

偿其纳税损失,使支付税款之后的利润水平不比纳税前低,从而使税负在生产发展和收入 增长中自行消失

A.前转 B.后转 C.消转 D.税收资本化 9.个人所得税税率的基本形式()

A.累进税率 B.比例税率 C.累退税率 D.定额税

10.()是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 扣除(即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 A.前转 B.后转 C.消转 D.税收资本化 11.在下列税种中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是()A.增值税 B.公司所得税 C.消费税 D.营业税 12.周转税的计税依据是()A.V+M B.M C.C+V+M D.C+V 13.下列税种中属于特定受益税的税种是()A.消费税 B.利息税 C.燃油税 D.车船使用税 14.下述有关从价税表述正确的是()A.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数量为计税依据 B.比例税是从价税 C.定额税是从价税

D.从价税与商品流转额无关

15.下列有关税收资本化表述正确的是()A.税负全部归宿于买方

B.税收资本化本质上属于前转 C.税收资本化本质上属于后转

D.税收资本化往往发生在消费品的交易中 16.在下列税种中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是()A.增值税 B.个人所得税 C.消费税 D.营业税 19 17.税收的主体是()A.税务机关 B.国家 C.海关 D.工商机关

18.最早提出税收原则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A.威廉·配第 B.攸士第 C.味利 D.亚当·斯密 19.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是()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课税依据 D.税率结构 20.下列税中,属于中央税的是()

A.增值税 B.资源税 C.消费税 D.证券交易印花税 21.下列商品课税中,赋税最容易转嫁的是()A.对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 B.对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大的商品的课税 C.对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 D.对供给弹性小,需求唐性大的商品的课税 22.税制构成的核心要素是()

A.纳税人 B.税率 C.征税对象 D.纳税期限 23.税收的强制性依靠的是()

A.国家对国有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B.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C.国家的政治权力 D.社会习惯势力

24.国家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参与企业分配的形式是()A.税收 B.国债 C.利润上缴 D.股息或红利

25.在税收要素中,体现纳税人负担轻重的最主要要素是()A.税率 B.附加和加成 C.起征点 D.减免税 26.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划分标准是()

A.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B.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 C.按税收的管理权限分类 D.按税收和价格关系分类 27.农业税的计税标准是()

A.农业收入 B.常年产量 C.农业纯收益 D.农产品销售收入 28.营业税实行的是()

A.比例税率 B.全额累进税率 C.超额累进税率 D.定额税率 29.土地增值税实行的是()

A.比例税率 B.超额累进税率 C.定额税率 D.超率累进税率

30.增值税是以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收,从价值构成看,所谓增值额是指()A.C+V+M B.C+V C.V+M D.C+M 31.税法中规定的课程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称为()A.免征额 B.起征点 C.速算扣除款 D.计税金额

32.1978 年以前,国有企业利润的分配制度总体上是()A.统收统支制 B.企业基金制 C.利润留成制 D.承包制 33.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

A.应纳税所得额 B.销项税额 C.进项税额 D.总产值

34.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依据,按一定比例计征的税种叫()A.从价税 B.资源税 C.共享税 D.消费税

35.以课税对象的数量为依据,规定固定税额计征的税种叫()A.从价税 B.增值税 C.从量税 D.所得税 36.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划分,增值税属于()

A.流转课税 B.收益课税 C.财产课税 D.行为课税 37.变动税率可分为()两种形式

A.累进税率和累退税率 B.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C.全累税率和超累税率 D.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 38.以税收收入形态为标准,税收可分为()

A.对人税与对物税 B.实物税与货币税 C.直接税与间接税 D.从价税与从量税 39.税负转嫁与需求弹性成()比,与供给弹性成()比 A.正,正 B.反,反 C.正,反 D.反,正 40.()是税收的最基本要素

A.税源 B.税基 C.税本 D.征税对象 41.()是税收的基本要素之一

A.税目 B.负税人 C.纳税人 D.税源

42.一般来说,纳税人的()行为是不违法的 A.避税 B.偷税 C.抗税 D.骗税 43.“拉弗曲线”讨论的是()问题

A.收入不公 B.税负转嫁 C.最优税率 D.经济波动 44.一般认为,()是直接税

A.关税 B.消费税 C.遗产税 D.增值税 45.一般认为,()是间接税

A.工薪税 B.所得税 C.财产税 D.商品税 46.税法上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人是()

A.纳税人 B.负税人 C.扣缴义务人 D.代收代缴人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所得税能够比较方便地实行累进税率,从而可以比较有效地达到收入再分配的目标 B.一般商品消费税是累退的

C.商品税采用差别税率可以加强收入再分配的力度,但会扭曲产品结构,造成较大的 效率损失

D.向财产征税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收入差距

2.税收作为一种财政收入在形式上具有以下特征()A.自愿性 B.强制性 C.无偿性 D.固定性 3.一国在选择主体税种时应考虑的因素有()A.经济发展水平B.国家税收职能的侧重面 C.税收成本 D.一国的经济管理水平

4.通过征收特定受益税为公共提供筹措资金需具备的条件是()A.消费上具有非排斥性 B.受益对象可确认

C.受益量在一定程度上可确认 D.税收收入专款专用 5.社会一般不选择总额税的原因有()

A.总额税不符合公平原则 B.总额税不符合效率原则

C.总额税无法纠正市场缺陷 D.现实的市场经济总是有缺陷的 6.影响税收超额负担大小的因素有()

A.对商品征税时,商品的补偿需求曲线的弹性 B.税率的高低

C.税收对相对价格的影响程度

D.税制设计以公平为主还是以效率为主 7.以下关于拉弗曲线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表明税率和税收收入的函数关系 B.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

C.取得同样多的税收,可采取不同的税率

D.从理论上讲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存在最优结合 8.在税制设计中可减少税收超额负担的措施有()

A.尽可能采用中性税收 B.尽可能对需求弹性大的商品征税 C.尽可能避免高税率 D.尽可能对需求弹性小的商品征税 9.政府通常采用的激励投资的税收政策有()

A.减免所得税 B.快速折旧 C.投资抵免 D.财政补贴

10.对小轿车征收消费税,厂商有可能采取的税负转嫁方式有()A.前转 B.税收资本化 C.后转 D.混转

11.一个人的真实收入取决于下述哪些因素()A.个人的收入水平B.法律上承担的税负

C.别人转嫁给他的税负 D.他转嫁给别人的税负

12.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从供求弹性角度来看税负具有以下转嫁规律()A.供求弹性相等时,税负由纳税人负担

B.供给有弹性需求完全无弹性时,买方负担全部税负

C.需求曲线相对于供给曲线较平坦,税负大部分由卖方负担 D.供给有弹性需求具有完全弹性时,卖方负担全部税负 13.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则的研究》提出税收原则是()A.平等原则 B.确实原则 C.便利原则 D.最少征收原则 14.按税收的计税依据为标准税收分为()A.从价税 B.价内税 C.价外税 D.从量说 15.按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税收分为()A.实物税 B.直接税 C.间接税 D.货币税 16.税收的基本要素是()

A.纳税人 B.征税对象 C.税率 D.税源 17.减税免税具体包括()

A.减税 B.免税 C.起征点 D.免征额

18.税收违法行为,除《税收征收管理法》中规定的有关违反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 务检查的行为外,主要有()A.偷税 B.避税 C.抗税 D.骗税

19.以课税对象为标准,可将税收分为()和特定行为课税 A.流转课税 B.资源课税 C.收益课税 D.财产课税 20.一般说来,我国税收原则有()

A.财政原则 B.经济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21.下列哪些情形税负容易转嫁()

A.需求有弹性 B.供给有弹性 C.商品课税 D.所得课税

三、简答题

1.简述税收的概念。

2.简述税收的“三性”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3.简述各税率形式的优缺点。4.简述“拉弗曲线”及其意义。5.简述税负转嫁的含义。6.简述税负转嫁的方式。

7.简述宏观税率的一般发展趋势。

8.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的作用。9.简述税负转嫁的的条件。

五、论述题

1.试述税收的财政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2.如何正确解决征税中的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 3.试述税收的“中性”和税收的调节作用。4.试述税收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5.试述税负转嫁的条件。

6.研究税负转嫁有什么现实意义。

7.请利用税负转嫁理论,结合我国现实流转税,分析我国税负转嫁情况。

第九章 税收的经济效益

一、单项选择题

1.税收对纳税人劳动投入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作用方向是()A.反向 B.同向

C.有时反向有时同向 D.毫无规律 2.课税会使纳税人()储蓄

A.增加 B.减少 C.维持不变 D.相对增加

3.()旨在考察税收对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机制运行的影响状况 A.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 B.受益原则 C.支付能力原则 D.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

第十章 税收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消费税的征收环节是()

A.生产环节 B.流通环节 C.交换环节 D.消费环节

2.我国增值税类型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将会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近期国家财政收入将会增加 B.居民消费将会增加 C.将会增加重复课税现象 D.将会激励企业进行生产投资 3.关税在性质上属于()

A.流转税 B.所得税 C.财产税 D.行为税

4.下列项目中允许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一部分费用的是()

A.分得的红利 B.股票转让收入 C.有奖销售中奖 D.租赁财产所得 5.下列资源中,属于我国资源税的应税资源有()A.森林资源 B.矿产资源 C.水利资源 D.土地资源 6.进口货物的增值税由下列哪部门征收()A.进口地税务机关 B.海关

C.交货地税务机关 D.进口方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 7.我国现行流转税的核心税种是()

A.增值税 B.消费税 C.营业税 D.关税

8.消费税计税依据采取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两种计算方法,因此,下列项目中采用从 量定额征税的是()

A.汽油 B.化妆品 C.小汽车 D.金银首饰 9.我国在进口货物或物品时,不征收()A.增值税 B.消费税 C.营业税 D.关税

10.纳税人兼有不同税目应交营业税行为的,须分别核算不同税目的营业额、转让额、销售额;未分别核算的,应()

A.从高适用税率 B.从低适用税率 C.适用平均税率 D.适用增值税税率 11.1994 年税制改革以后,我国流转税以()为主体 A.消费税 B.增值税 C.营业税 D.所得税 12.目前在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

A.定额税率 B.超额累进税率 C.比例税率 D.超率累进税率 13.我国现行的增值税采用()

A.价内税 B.价外税 C.定额税 D.超额累进税 14.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适用于()

A.比例税率 B.定额税率 C.超额累进税率 D.累退税率 15.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实行()增值税

A.生产型 B.收入型 C.消费型 D.交换型 16.以下几种类型的增值税税基最小的是()

A.生产型增值税 B.收入型增值税 C.消费型增值税 D.交换型增值税 17.我国增值税中没有以下哪档税率()A.17% B.8% C.13% D.0% 18.()是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减去按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减去按超额 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之间的差额

A.税收附加 B.加成征税 C.速算扣除数 D.增值税 19.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划分,增值税属于()

A.流转课税 B.收益课税 C.财产课税 D.行为课税 20.营业税实行的是()

A.比例税率 B.全额累进税率 C.超额累进税率 D.定额税率 21.消费税实行一次课征制,它的纳税环节选择在()A.零售环节 B.批发环节 C.消费环节 D.生产环节 22.个人所得税的税率采用了()

A.比例税率和全额累进税率 B.比例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C.比例税率和超率累进税率 D.超额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 23.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财政范畴是()A.利润 B.税收 C.公债 D.国家预算

24.假定某纳税人的所得额为3500 元,按超额累进税率征税,根据规定,所得额在1000 元以下者,税率为10%,所得额在1001 元至4500 元者,税率为20%。则该纳税人应纳所 得税额为()

A.500 元 B.600 元 C.700 元 D.800 元

25.假定某纳税人的所得额为3500 元,按全额累进税率征税,根据规定,所得额在1000 元以下者,税率为10%,所得额在1001 元至4500 元者,税率为20%。则该纳税人应纳所 得税额为()

A.500 元 B.600 元 C.700 元 D.800 元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

1.企业所得税征收时,允许在税前列支的税是()A.增值税 B.消费税 C.营业税 D.城市维护建设税

2.关联企业间的购销业务不能按照独立企业间的业务往来作价时;税务机关有对其交 易价格进行调整,调整的方法是()A.按照独立企业间同类业务活动的价格 B.按再销售的第三者的价格 C.按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 D.按关联企业之间协定的价格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维护建设税分别与消费税、增值税和营业税同时缴纳

B.城市维护建设税应当保证用于城市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的维护建设 C.城市维护建设税按纳税人所在地的不同分别规定不同的税率

D.在集市上出售商品的个体商贩和个人,一律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 4.下列各税种中属于对资源课税的税种是()

A.土地增值税 B.耕地占用税 C.城镇土地使用税 D.房产税 5.下列税种属于流转税类的是()

A.增值税 B.营业税 C.消费税 D.房产税 6.下列物品中属于消费税征收范围的有()

A.烟酒 B.汽车 C.鞭炮、焰火 D.汽油和柴油

7.纳税人销售货物时,应当并入销售额征收增值税的价外费用有()A.向购买方收取的包装物租金 B.向购买方收取的货物运输装卸费 C.向购买方收取的货物储存费 D.逾期不再退还的押金 8.下列关于营业税扣缴义务人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委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以受托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为扣缴义务

B.建筑安装业务实行分包或转包形式的,分包人或转包人的应纳税款,以总承包人为 扣缴义务人

C.单位或者个人进行演出由他人售票的,其应纳税款以售票者为扣缴义务人 D.分保险业务,以初保人为扣缴义务人

9.增值税纳税人的下列行为中视同销售的是()A.代销货物 B.将自产的货物用于职工福利

C.将自产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D.购进货物分配给股东 10.根据课税对象的不同,可以把我国全部税种划分为()A.流转税 B.收益税 C.财产税 D.行为税和资源税

11.以下对税收的分类中,属于按同一标准进行的分类有()A.所得税 B.价内税 C.直接税 D.财产税 12.纳税人的违章行为通常包括()A.偷税 B.漏税 C.避税 D.欠税 13.税收制度包括下列基本要素()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率 D.附加和减免 14.我国采用从量计征的税种有()

A.遗产税 B.车船使用税 C.资源税 D.关税 15.以下属于应征消费税的项目有()

A.有色金属 B.珠宝玉石 C.汽车轮胎 D.汽油 16.属于流转课税的税种包括()

A.产品税 B.消费税 C.土地增值税 D.关税 17.分税制下,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有()

A.所得税 B.增值税 C.资源税 D.证券交易税

18.下列税制要素中,属于加重纳税人负担的措施有()A.地方附加 B.加成征收 C.规定起征点 D.加收滞纳金 19.我国开征的属于行为课税的税种有()

A.契税 B.印花税 C.城市维护建设税 D.证券交易税

20.现行增值税划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是()A.年利润额 B.年销售额 C.职工人数 D.会计核算 21.目前,我国增值税的税率为()A.33% B.17% C.13% D.零税率 22.流转课税的特点()

A.课征对象是商品(服务)的流转额 B.在负担上具有累退性 C.负担普遍,课税隐蔽

D.具有征收管理的简便性和执行社会经济政策的针对性

三、简答题

1.简述税收制度的构成。2.简述税收制度的作用。

3.简述商品课税的特点和功能。

4.简述增值税的特点和作用及计算方法。5.简述所得课税的特征和功能。6.简述我国现行税收体系。

四、计算题

1.某电视机厂5 月发生下列几笔购销业务:(1)向某商场销售彩电120 台,每台不含税

售价2850 元,销货款已收到;(2)购入电子元器件,价款18 万元,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增值税额为30600 元,已验收入库。计算该电视机厂当月应纳增值税税额。2.某大学慕容教授2010 年2 月取得工资收入5000 元;担任兼职律师取得收入 80000 元。(1)计算工薪收入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2)担任律师取得收入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3.某商场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事百货批发和零售业务,2 月发生以下业务:(1)购 进一批货物,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货款为100000 元,增值税为17000 元;(2)向小 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金额为23400 元,柜台零售货物金额为11700 元;向一般纳税人销售 货物,不含增值税的价款1200000 元。计算该商场当月应纳增值税税额。

4.我国公民张先生为国内某企业高级技术人员,9 月取得工薪收入6400 元,同时在参 加某商场组织的有奖销售活动中,中奖所得共计价值30000 元。(1)计算9 月工薪收入应 缴纳的个人所得税;(2)计算中奖所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五、论述题

1.试述税制结构模式的三种类型。2.试述我国1994 年工商税制改革。

3.试述所得课税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6 第十一章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制度改革

一、单项选择题

1.税制改革的基本理论不包括()

A.公平课税论 B.最适课税论 C.财政交换论 D.财政分权理论 第十二章 国债和国债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债务依存度是指()

A.国家的债务余额占 GDP 的比重 B.国家的债务余额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C.当年国债发行额占 GDP 的比重 D.当年国债发行额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2.目前我国可以在证券证券市场上流通交易的国债是()

A.不记名国债 B.凭证式国债 C.记账式国债 D.实物型国债 3.国库券对经济的影响是()

A.完全紧缩的 B.非扩张的 C.完全扩张的 D.无影响 4.国库券的主要发行目的是()A.影响利率升降 B.扩大银行信用规模

C.调剂公共收支过程中的短期资金余缺 D.实现预算年度的公共收支平衡 5.公债是指()

A.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 B.一国政府债务 C.国债 D.所有公共部门的债务 6.弥补财政赤字的最佳选择是()

A.扩大内需 B.增加公共支出 C.国债 D.减少公共支出 7.商业银行购买公债的货币效应是()

A.扩张性的 B.紧缩性的 C.中性 D.不确定 8.公债依存度是指()

A.当年公债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 B.当年公债累计余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 C.当年公债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 D.当年公债累计余额占当年GDP 的比重 9.公债的偿债率是指()

A.累计还本付息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B.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国民收入的比重 C.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 D.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偿债资金的比重 10.中期国债的偿还期限是()

A.1 年 B.2 年 C.1-10 年 D.10 年 11.长期国债的偿还期是()以上 A.1 年 B.2 年 C.10 年 D.20 年 12.国债的发行方式不包括()A.抽签方式 B.公募拍卖方式

C.固定收益出售方式 D.直接推销方式 27 13.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根据信用原则取得的财政收入是()A.上交利润 B.税收 C.发行公债 D.专项收入 14.公债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明显区别是()A.强制性 B.灵活性 C.直接返还性 D.有偿性 15.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是()A.银行借款 B.贷款 C.公债 D.透支 16.公债的基本功能是()

A.调节经济 B.弥补财政赤字 C.收入再分配 D.稳定货币流通 17.将公债划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是按照()

A.举债方法不同 B.流通与否 C.举债主体不同 D.发行区域不同 18.新中国成立后,1950 年我国发行的国债是()A.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B.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C.国库券 D.金边债券

19.下列指标中,反映政府偿债能力的是()A.当年国债发行额

B.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 C.历年累计债务总额 D.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

20.按能否在交易市场上自由买卖为标准,国债可分为()A.政府借款和发行债券 B.内债和外债

C.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 D.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 21.按付息方式为标准,国债可分为()A.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国债与定期付息国债 B.内债与外债

C.短期、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 D.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 22.国债平价发行是指()

A.政府债券以低于票面价值出售 B.政府债券以高于票面价值出售 C.政府债券按其票面价值出售

D.政府债券按其扣除应付利息之后的票面价值出售 23.国债回购交易,其实质是指()

A.一种短期资金的借贷交易 B.场外交易 C.证券交易所交易 D.无纸化交易 24.国债一次性偿还法是指()

A.在证券市场按市价买回尚未到期的国债 B.分批按比例偿还

C.在国债短期日按票面额一次全部还清本息 D.一种短期资金的借贷交易

25.国债预算列支偿还形式是指()

A.设立偿还基金偿还 B.当年国债偿还额列入当年预算 C.“借新还旧”偿还 D.发行货币 26.付息国债是指()A.短期国债 28 B.政府借款

C.发行时就规定了票面利率或附有息票的国债 D.内债

27.国债直接销售方式中,与认购者直接谈判确定发行条件的推销机构是()A.政府财政部门 B.中介或代理机构 C.各个政府部门 D.企业 28.控制国债规模的根本途径是()A.加强国债管理 B.完善国债发行操作

C.严格国债发行审批 D.增加非债务财政收入 29.在我国,国债利率主要是以()为基础制定 A.市场利率 B.银行利率

C.政府信用 D.社会资金供求状况

30.国债发行是国债运行的起点和基础环节,其核心是()

A.国债发行的时间 B.应债主体的选择 C.国债发行的方式 D.国债发行的规模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1.公债的特点是()

A.有偿性 B.自愿性 C.固定性 D.期限性 2.公债的发行价格有()

A.平价发行 B.溢价发行 C.折价发行 D.贴现价发行 3.偿付公债的资金来源主要有()

A.预算结余 B.政府投资收益 C.税收 D.政府行政性收费 4.古典学派有关公债的观点是()

A.公债侵蚀资本 B.公债可用于公共工程的建设 C.建立偿债资金 D.公债是社会的负担 5.国债的功能包括()

A.弥补财政赤字 B.筹集建设资金 C.扩大内需 D.调节经济 6.国债的发行方式有()

A.公募法 B.包销法 C.公卖法 D.摊派法

7.国债通常指国家公债的简称,按其举债的形式包括()A.政府借款 B.内债 C.外债 D.发行债券 8.国债与税收相比不同的是()

A.国债遵循信用原则,具有偿还性 B.国债认购一般具有自愿性的原则 C.国债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D.国债是以国家信誉为基础 9.下列所述属于国债产生的必要条件的是()A.有国家财政上需要 B.有平等对立的经济关系 C.有大量闲置的货币资本 D.有货币信用制度的发展 10.新中国成立至1979 年期间,我国发行的国债有()A.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B.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C.国库券 D.转换债券

11.下列指标中,反映国债规模的是()

A.当年发行债务总额 B.当年到期需要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C.政府偿还率 D.国债负担率

12.下列内容中,属于国债功能的是()

A.降低关税 B.弥补财政赤字 C.调节经济 D.筹集建设资金

13.按照国债发行价格与债券票面价值的关系,发行价格可分为()29 A.平价发行价格 B.折价发行价格 C.溢价发行价格 D.公开发行价格 14.从预算安排角度看,下列内容属于国债偿还资金来源的形式是()A.预算资金偿还 B.设立偿还基金偿还 C.预算列支偿还 D.“借新还旧”偿还

三、简答题

1.简述国债的功能。

2.简述发行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较为理想的途径的原因。3.简述国债还本的资金来源。4.简述影响国债利率的因素。5.简述国债市场的功能。6.简述国债的发行原则。7.简述国债的管理内容。

8.简述我国公债规范化管理应遵循的原则。9.简述公债产生和发展的条件。10.简述发行公债的方式。11.简述偿还公债的方法。

五、论述题

1.试论我国国债市场的现状、问题和完善方式。2.试述国债市场的组成和功能。

3.试从国债的负担与限度角度,谈谈如何控制国债规模? 4.试述公债与税收等其他财政范畴的区别。

第十三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政治行为中,()追求选票极大化

A.政府部门 B.特殊利益集团 C.投票者 D.政治家

2.只以新预算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为依据确定公共收支计划指标,而不考虑以前的公 共收支状况的预算编制方法是()

A.单式预算 B.增量预算 C.零基预算 D.复式预算

3.按照公共产品受益范围的标准,应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的公共产品是()A.国防 B.消防 C.外交 D.航空

4.依据马斯格雷夫的税收划分原则,以下应由地方政府征收的税种是()A.所得税 B.财产税 C.关税 D.增值税 5.美国预算收支起止的有效期限是()

A.1 月1 日—12 月31 日 B.当年7 月1 日—次年6 月30 日

C.当年4 月1 日—次年3 月31 日 D.当年10 月1 日—次年9 月30 日 6.以下属于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有()A.征收个人所得税 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C.消除外部性 D.控制货币供应量 7.中央政府须承担的支出责任是()

A.国际贸易 B.市政建设 C.公共绿地 D.地方性公共交通 8.《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年施行 A.1994 B.1995 C.1986 D.1996 9.《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于()年通过 30 A.1994 B.1995 C.1986 D.1996 10.国家预算的执行机构由()和职能机构组成

A.国务院 B.省政府 C.各级人民政府 D.各级人大 11.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是()A.统一领导 B.分级管理

C.统收统支 D.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12.整个国有资产管理重点是()A.有形资产 B.无形资产

C.经营性国有资产 D.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13.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属于()A.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 B.对地方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体制 C.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

D.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下放财权的体制 14.各级预(决)算应由同级()审查批准

A.人民政府 B.财政部门 C.税务部门 D.人民代表大会

15.国家预算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是按照下列哪种形式分类的()A.预算的内容 B.预算的组织形式 C.预算的实施过程 D.预算收支指标 16.地方各级政府预算调整的审批机关是()

A.本级财政部门 B.上级财政部门 C.本级人大常委会 D.上级人大常委会 17.我国预算收支起止的有效期限是()

A.1 月1 日—12 月31 日 B.当年7 月1 日—次年6 月30 日

C.当年4 月1 日—次年3 月31 日 D.当年10 月1 日—次年9 月30 日 18.各级政府应当按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多大比例设置预备费()A.10%—15% B.5%—10% C.3%—5% D.1%—3% 19.下达编制下一年预算草案指示的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财政部 D.中国人民银行

20.中央决算的审查和批准机关是()

A.财政部 B.国务院 C.全国人大常委 D.全国人大 21.预算外资金属于()

A.信贷资金 B.集中性资金 C.单位自有资金 D.财政性资金 22.地方各级政府预算草案的批准机关是()

A.本级财政部门 B.本级人大 C.上级人大 D.上级财政部门 23.我国预算资金的出纳机构是()

A.财政部门 B.海关 C.税务部门 D.国库 24.我国县级以上的国库经理机构一般是()

A.工商银行 B.农业银行 C.中国银行 D.中国人民银行 25.具体负责预算组织实施的机关是()

A.税务机关 B.财政部门 C.海关 D.人大常委 26.下列资金中属于预算外资金的是()A.增值税收入 B.国企税后留用资金 C.乡镇自筹资金和统筹资金 D.债务收入 27.预算外资金的所有权属于()31 A.单位 B.主管部门 C.财政部门 D.国家

28.按国家预算计划指标的确定方法不同,可将国家预算分为增量预算与()A.单式预算 B.零基预算 C.复式预算 D.绩效预算 29.我国预算编报程序实行()

A.一上一下 B.二上一下 C.二上二下 D.三上二下 30.国家预算由中央预算和()组成

A.省总预算 B.市总预算 C.自治区总预算 D.地方总预算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

1.依据税收划分原则,适宜由中央政府征收的税收是()A.具有收入再分配性质的税收 B.税基分布不均匀的税收 C.容易转嫁的税收 D.税基流动性小的税收 2.适合于地方政府征收的税种是()

A.营业税 B.房产税 C.个人所得税 D.关税 3.中央对地方财政实行财政转移支付的理由是()A.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的宏观调控 B.地方政府间财政净利益的差别存在 C.辖区间的外溢性 D.稳定宏观经济

4.政府间收入划分应遵循的原则是()

A.效率原则 B.经济原则 C.技术原则 D.恰当原则 5.国家预算按其编制形式分为()

A.单式预算 B.增量预算 C.复式预算 D.零基预算 6.国家预算按预算分项支出的安排方式的差别分为()A.单式预算 B.增量预算 C.复式预算 D.零基预算 7.国家预算按其收支管理范围分为()

A.单式预算 B.分预算 C.复式预算 D.总预算 8.国家预算的原则有()

A.公开性 B.完整性 C.可靠性 D.统一性 9.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原则是()

A.统一领导 B.以社会注意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 C.从国情出发 D.以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 10.税收管理权限包括()

A.税收立法权 B.税收征管权 C.税收管理权 D.税收减免权 11.按国有资产的经济用途分为()

A.经营性国有资产 B.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C.无形资产 D.有形资产

12.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中的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包括()A.增值税 B.证券交易税 C.资源税 D.营业税 13.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按税种把收入划分为()A.中央税 B.地方税

C.增值税 D.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14.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A.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

B.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下放财权的财政管理体制 C.中央对地方实行各种形式的财政收支包干体制 D.建立在分税制基础上的财政管理体制

15.复式预算按经济性质来分可分为()

A.总预算 B.资本预算 C.经常性预算 D.单位预算 16.国家预算的原则主要有()

A.公开性 B.统一性 C.可靠性 D.年度性

17.按国家预算计划指标的确定方法不同,可将国家预算分为()A.增量预算 B.单式预算 C.零基预算 D.复式预算 18.下列预算类型中,重视成本效益分析的是()

A.单式预算 B.复式预算 C.绩效预算 D.计划-规划预算 19.预算外资金的特点有()

A.分散性 B.专用性 C.自主性 D.规模性 20.目前我国预算外资金范围包括()

A.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事业性、基金和附加收入 B.国务院以及财政部审批建立的基金附加收入等 C.用于乡镇政府开支的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 D.国有企业税后留用资金

21.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基本原则有()

A.统一性原则 B.可靠性原则 C.效率性原则 D.公开性原则 22.下列关于国家预算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国家财政收支计划 B.具有法律效力

C.是实施财政政策的工具 D.随着财政的产生而和产生 23.下列收入中属于公共预算收入的是()A.增值税 B.社会保障税

C.行政性收费 D.经营性国有企业上缴利润 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地方政府预算不允许列赤字

B.我国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分中央、省、市、县、乡五级预算 C.最基层一级政府不存在下一级预算的,总预算即为本级预算 D.本级政府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报上级政府批准 2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地方各级政府的总预算由本级政府的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预算组成 B.地方政府本级决算草案必须由上级人大审批 C.各级政府的本级预算草案由本级人大审查批准

D.中央政府的决算草案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批 26.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A.确定预算管理的主体和级次 B.预算收支的原则和划分方法 C.预算管理权限划分 D.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2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形式有()A.统收统支 B.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C.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D.分税制 28.转移支付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无条件拨款 B.有条件拨款 C.无限额配套 D.有限额配套 29.下列属于中央固定收入的有()

A.增值税 B.消费税 C.关税 D.以上都是 30.下列属于地方固定收入的税种有()

A.营业税 B.农业税 C.城镇土地使用税 D.以上都是 31.具有下列()属性的税种可划为中央税

A.税源流动性大 B.税源流动性小 C.税种调节功能大 D.税基较小 32.关于我国现行分税制中收入划分正确的是()A.税收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 B.分设国税局、地税局征管

C.国税局负责征收中央税和共享税 D.地税局负责征收地方税和共享税 33.下列属于中央政府事权的有()

A.收入调节 B.宏观调控 C.资源配置 D.以上都是 34.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应遵循的原则有()

A.公平原则 B.效率原则 C.法制原则 D.以上都是

三、简答题

1.简述单式预算的优缺点。2.简述复式预算的优缺点。3.简述国家预算的原则。4.简述预算外资金的特点。5.简述国家预算编制的原则。6.简述国家预算的组成。

7.简述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基本原则。8.简述现行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9.简述我国1994 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10.简述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应遵循的原则。11.简述中国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2.简述预算外资金的内容。

13.简述国家预算编制前的准备工作。14.简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优越性。

五、论述题

1.试述如何完善我国现行预算制度。2.试述分税制体制的基本理论依据。

3.论述我国1994 分税制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进一步完善的思路。4.论述国家预算的编制原则。

5.试述分税制改革前,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第十四章 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总量平衡的恒等式为()A.C+S=G+X B.C+S+T =I+G+X C.C+S+T=C+I+X D.C+S+T+M=C+I+G+X 2.我们所说的财政平衡的概念是指()

A.收支数量绝对相等 B.收大于支,略有结余

C.收支大体平衡,略有赤字 D.支大于收,举债弥补

3.在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中,最易引起通货膨胀的方式是()A.动用财政结余 B.发行政府债券 C.向银行透支 D.增税 4.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关键取决于()

A.企业收支平衡 B.信贷收支平衡

C.财政收支平衡 D.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统一平衡 5.1978 年以前我国产生财政赤字的根本原因是()A.调整价格 B.基本建设规模过大

C.对企业放权让利 D.提高职工收入水平6.在宏观调控目标中,最主要的是()A.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的综合平衡 B.资源合理配置 C.经济增长

D.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7.下列哪些手段会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

A.增加税收收入 B.减少财政支出 C.增加债务收入 D.增加政府投资 8.国家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有支大于收情况称为()A.预算赤字 B.决算赤字 C.赤字财政 D.以上都不是

9.常作为内生变量看待主要体现经济对财政决定作用的财政赤字称之为()A.结构性赤字 B.充分就业赤字 C.周期性赤字 D.预算赤字 10.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财政赤字生产的原因主要是()

A.基建规模过大 B.消费水平太高 C.经济发展水平低 D.劳动生产率低下 11.在我国弥补财政赤字的最佳方式是()A.动用历年财政结余 B.向银行借款 C.向银行透支 D.发行政府债券

12.认为财政赤字是一种社会公害,是出现滞胀的罪魁的学派是()A.古典经济学派 B.凯恩斯学派 C.新古典经济学派 D.供应学派 13.财政之所以能够向银行借款或向银行透支,其原因主要是()A.财政分配属政府行为 B.中央银行代理国库

C.财政、银行间资金往来关系 D.银行追求利润的结果 14.财政赤字的宏观经济效应如何,主要是指()

A.赤字规模大小 B.赤字弥补方式 C.预算赤字 D.决算赤字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1.研究财政平衡要注意的问题()

A.财政平衡不是绝对平衡 B.要用动态平衡的观点 C.要有全局的观点 D.注意平等的真实性 2.为了达到抑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应该()

A.增加税收 B.增加财政支出 C.增加财政补贴 D.减少财政补贴 3.判断财政收支平衡要全面理解,这主要包括()A.静态和动态平衡 B.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平衡 C.真实与虚假平衡 D.财政信贷综合平衡

4.在财政平衡的两种计算口径中,主要的区别是()A.债务收入是否列入正常财政收入 B.债务支出是否列入正常财政支出 C.债务还本支出是否列入正常财政支出 35 D.债务利息支出是否列入正常财政支出

5.财政调控供求的结构失衡中,存量调控的手段有()

A.增加投资 B.发行国债 C.增加财政补贴 D.增加税收 6.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应该包括()

A.总量平衡 B.结构平衡 C.品种平衡 D.地区平衡 7.以财政赤字产生的原因和经济背景可将赤字划分为()A.预算赤字 B.决算赤字 C.结构性赤字 D.周期性赤字

8.把财政赤字视为内生变量,主要是指赤字是下列因素形成的()A.多种经济变量 B.微观经济主体经济的经济活动 C.政府决定的 D.政府和财政部门共同决定的 9.属于古典经济学派的基本观点有()

A.预算平衡 B.预算赤字 C.限制国债发行 D.大量举债 10.可以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有()

A.增加税收 B.节约支出 C.发行公债 D.动用机动财力

11.债务融资法可以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这取决许多因素,主要有()A.赤字的规模 B.社会总储蓄量 C.对外筹资能力 D.国际收支状况 12.货币融资法是用增发货币方式弥补财政赤字,其方式主要有()A.向银行借款和透支 B.中央银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券

C.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活动 D.中央银行再贴现活动

三、简答题

1.简述财政平衡的含义。

2.简述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关系。3.简述财政赤字的含义。

4.简述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的关系。5.简述财政政策的分类。

6.简述财政政策的目标及政策工具。7.简述财政政策的功能。

五、论述题

1.试述财政赤字的弥补及其宏观经济效应。

2.为什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相互配合?如何配合? 3.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时滞差别有什么意义?

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财政政策特征的是()

A.法制性 B.稳定性 C.概括性 D.系统性

2.下列能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但会带来通货膨胀的是()A.双紧政策 B.双松政策

C.紧财政政策与松货币政策 D.松财政政策于今货币政策

3.为了解决结构平衡问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是()A.“双松”政策

B.“一松一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C.“双紧”政策

D.“一紧一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36 4.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经济呈剧烈波动时,应采用()

A.双松政策 B.双紧政策 C.财政平衡政策 D.财政赤字政策

5.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呈剧烈波动时,应采用()

A.双松政策 B.双紧政策 C.财政平衡政策 D.财政盈余政策 6.西方现代财政政策主要产生于下列哪个学派()

A.古典学派 B.凯恩斯学派 C.货币学派 D.供应学派

7.财政政策分为相机抉择和自动稳定,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A.财政活动的性质 B.财政收支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

C.财政政策对经济总量的影响 D.财政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机制 8.汲水政策是汉森的财政政策理论,这种政策的载体是()A.公共税收 B.公共投资 C.国债 D.补贴 9.财政政策的主体是指()

A.中央政府 B.地方政府 C.财政部门 D.A 和B 10.能够调节货币供求,协调财政与金融关系的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是()A.税收 B.公共支出 C.政府投资 D.公债

11.从期限上看,汲水政策属于财政政策中的()

A.短期财政政策 B.中期财政政策 C.长期财政政策 D.中长期财政政策 12.从减税对刺激总需求水平提高效果看,应选择削减()A.流转税 B.所得税 C.财产税 D.行为税

13.从减税对刺激总供给水平提高的效果看,应选择削减()A.流转税 B.所得税 C.财产税 D.行为税

14.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同时避免通胀,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应是()A.“双紧” B.“双松” C.松财政紧货币 D.松货币紧财政 15.属于微观财政政策的是()

A.折旧政策 B.税收政策 C.公债政策 D.预算政策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1.财政政策的特征包括()

A.法制性 B.稳定性 C.概括性 D.系统性 2.财政政策按作用对象划分位()

A.微观财政政策 B.宏观财政政策 C.中观财政政策 D.客观财政政策 3.积极财政政策特征有()

A.稳定性 B.适应性 C.时效性 D.深刻性 4.财政政策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

A.税收政策 B.支出政策 C.预算政策 D.公债政策 5.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基本措施有()

A.减税 B.扩大支出规模 C.降低国债发行 D.增加国债发行 6.构成财政政策的政策要素主要包括()

A.政策主体 B.政策种类 C.政策目标 D.政策工具 7.属于财政政策工具的有()

A.税收 B.政府投资 C.补贴 D.利率

8.为更好发挥公债政策作用,政府可以通过下列措施实现财政政策目标()A.调整公债发行规模 B.选择购买对象 C.安排偿还期限 D.制定不同公债利率 9.财政政策的传导媒介主要包括()37 A.收入分配 B.货币供应 C.价格 D.税收

10.累进所得税制稳定机制越高,必须是()

A.起征点越低 B.起征点越高 C.边际税率越低 D.边际税率越高 11.我国的财政政策目标内容包括()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收入合理分配 D.经济社会发展 12.收入分配不合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主要表现为()

A.按生产要素分配 B.按市场价格分配 C.贫富悬殊 D.收入差距过大 13.社会进步的主要内容包括()A.一部分人先富 B.共同富裕

C.精神文明整体性提升 D.社会整体生活水平质量提高 14.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政策工具包括()

A.信贷计划 B.再贷款 C.存款准备金 D.公开市场业务

15.政府投资在提高我国社会总供给能力方向有重要作用,主要是()A.发挥“乘数作用” B.弥补市场投资缺陷

C.发挥示范诱导作用 D.增加社会消费总水平16.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区别有()

A.在实行扩张目标中作用不同 B.在实行紧缩目标上作用不同 C.在对供给的作用上不同 D.在对需求上的作用不同 17.当前我国积极财政政策隐含的风险主要包括()

A.赤字债务化 B.金融风险 C.投融资体制复旧 D.税收急剧增长

三、简答题

1.简述财政、货币政策搭配的方式。

五、论述题

1.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及其适用条件。

2.资料:1998 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政府作出了拉动经济增 长,扩大内需的战略决策,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对中国经济近几年持续平稳的增 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经济学界也一直在探讨一个问题,即积极的财政政策到底 有多大空间和可持续性。近两年来,有的学者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淡出(马栓友, 2001); 有的学者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转型(课题组, 2000 ;安体富, 2002);有的学者甚至提出 要防止出现“凯恩斯依赖症”(杨继绳, 2002)。很显然,不管是否承认,很多学者已经把 1998 年以来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简单地等同为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了。但是,这种简单的等同是有一定偏颇的。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对1998 年以来实行的积极的财政 政策再认识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1)中国并不完全存在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背景 模式,因而,中国1998 年以来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完全是凯恩斯所主张的扩张性财 政政策,而是更接近新古典综合派的增长性财政政策;(2)中国要实现到本世纪中叶达到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在中、长期保持平稳高速增长,至关重要。这需要包括增长性财政政策在内的政策组合来支撑;(3)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 政府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应加以坚持并使之更加有效。

要求:根据上述材料做一简要分析,怎样理解各种类型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陈共《财政学》习题集答案

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A 4.B 5.B 6.D 7.B 8.D 9.D 10.A 11.C 12.A 13.A 14.C 15.A 16.D 17.B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1.AB 2.AD 3.ABCD 4.AC 5.BC

三、简答题

1.(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意 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

(2)社会公共需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 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交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 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 出少享用,不付出就不得享用。

(4)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产品表现 为价值形态,就只能是对“M”部分的抽取。2.(1)行政、法律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3)财政手段。

3.(1)纯粹的社会公共需要:行政,国防,基础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生态环境保护 的需要。

(2)半社会公共需要:高等教育,公共道路,公共桥梁,广播电视,医院,城市公共 交通

(3)基础建设: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风险产业,邮政,电讯,民航,属于再生产的 公共的外部条件。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D 4.C 5.C 6.C 7.C 8.A 9.C 10.A 11.D 12.B 13.A 14.D 15.C 16.C 17.A 18.D 19.D 20.D 21.A 22.A 23.A 24.D 25.C 26.C 27.C 28.C 29.C 30.A 31.A 32.A 33.D 34.B 35.D 36.D 37.A 38.C 39.B 40.B 41.A 42.A 43.C 44.A 45.B 46.D 47.C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

1.AC 2.AC 3.AD 4.ABCD 5.ABC 6.ABD 7.ABD 8.ABC 9.AB 10.ABC 11.ABC 12.AC 13.ABCD 14.ABCD 15.AC 16.ABC 17.ABC 18.ACD 19.AC 20.ABC 21.ABCD 22.BC 23.BC 24.ACD

三、简答题

1.其必要条件是:

人数众多的小规模卖者和买者。产品是同质的。

自由进入和退出该行业,即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并无任何阻碍地流向使用者。完全的信息或知识。39 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一致性。

经济利益的可分性和所有权的确定性。所有的生产资源都为私人所有。

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存在外部经济。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

2.市场失灵或失效的主要表现:(1)公共产品问题。(2)外部效应问题。

(3)竞争失效和垄断问题。

(4)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问题。(5)市场不完全问题。(6)信息不充分问题。(7)分配不公问题

(8)宏观经济失衡问题。

3.市场经济下政府经济活动范围如下:(1)提供公共产品或劳务。(2)矫正外部效应。

(3)阻止垄断,维护有效竞争。(4)纠正不合理偏好。

(5)培育市场、健全市场体系。(6)生产和提供信息。(7)实行收入公平分配。(8)稳定宏观经济。

4.财政配置资源是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实现的。其配置资源的摄制和手段主要是:(1)通过财政支出直接提供公共产品,如国防。

(2)通过财政支出尤其是财政补贴,以利具有外部正效应产品扩大生产,使其达致合 理的供给水平,如基础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

(3)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支出或直接经营管理,使自然垄断性行业达到有效率的产量,如自来水。

(4)通过税收尤其是高税率限制劣值品的生产和消费,如烟、酒等;通过财政支出(购 买性支出)——投资或财政补贴鼓励优值品德生产和消费,如教育等。

(5)通过政府公共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税收等提供市场不完全的产品,如社会保障、高新技术产业等。

(6)通过财政收支和管理为社会生产和提供有效信息。

5.财政的收入分配是指通过财政参与GDP或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公平分配一般包括经济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经济公平的分配原则是每个人的收入份 额按其所拥有并提供的生产要素的质和量来确定,强调的是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社会公平是指人们的收入差距位置在现阶段社会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6.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有二: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 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1)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是指无法 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获得利益;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者”,即免 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2)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 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 40 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7.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

或者说,是政府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 总供给的平衡,以达到优化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8.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关键是要做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1)调节社会供求总量的平衡。(2)调节社会供求结构的平衡。

五、论述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 配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资源配置职能及其实现方式

资源配置是指为满足人们的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用途间进行分配和组合,并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地区结构。

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方式:(1)合理确定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即确定财政

资源占社会整体资源的比重,实现社会资源在民间部门和政府公共部门间的合理配置。(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出结构也就是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如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 出的比例以及购买性支出内部的配置比例等。(3)合理运用财政投资,税收,补贴等多种手 段调节和引导民间资源的合理配置。未被财政集中的民间资源的配置原则上属于市场机制 作用的范围。当市场本身的配置有效率时,各种财政政策工具应保持中性,不干扰市场机 制的运行。当市场本身的配置效率不高时,可考虑采用非中性的财政政策手段进行调节,促进民间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4)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财政配置的基本工具是 税收和财政支出。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就税收而言,主要是降低税收成本。一 是要降低税收的超额负担,使税收对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负面影响最小化;二是要降低税 收的征收成本和纳税成本。就财政支出而言,就是要努力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收入分配职能及其实现方式

收入分配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国民收入,按一定的方式在政府,企业和 居民个人之间的分割。国民收入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分配格局。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式:(1)合理界定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原则

上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2)改进 和完善行政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行政和事业单位的职工未对生产过程直接提供要素,因而未参与国民收入的初始分配。其收入要由财政再分配来解决。一方面,要解决职工工 资水平问题,即工资水平要适度。另一方面,要解决工资制度的规范问题。凡应纳入工资 范围的收入都应计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3)加强税收调 节。税收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通过个人所得税可以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 非劳动收入,使之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开征消费税,选择对奢侈品和贵重 消费品课税,可以调节高收入者的实际可支配收入。通过遗产税和赠与税可以调节个人财 产分布等。(4)改进和完善财政转移性支出制度。转移性支出制度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 用主要是针对低收入阶层,老龄人口,失业人口等社会弱势群体。保证这些人口起码的生 活水平和福利水平是财政再分配的责任。在这方面,政府需要依托财政建立和完善社会福 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险制度等。经济稳定与发展及其实现方式

经济稳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理想状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多重含义。

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实现方式:(1)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制 度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自动稳定器”作用。“自动稳定器”是指那些能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自 41 动发生作用(即不需政府主动采取行动),而缩小社会总供需差距,缓解经济波动的财政制

度的总称。自动稳定器是政府实现经济稳定的第一道防线。(2)根据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 变化情况,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需的平衡。上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如 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对制度设计和实施效果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税收和转移支出需 求的影响是间接的,乘数效应较小。因此,自动稳定器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是有限的,特 别是社会总供需严重失衡和经济剧烈波动时,单靠制度的自动作用更是难以扭转局面。因 此,要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还要审时度势,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3)加强财政政策与 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的协调与配合。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实现经济总量平衡方面互有短长,应该相互配合,避免相互制肘和矛盾的情况发生。另外,在国际收支方面,财政政策还应 注意与汇率政策的相互协调。(4)利用投资,补贴和税收等政策手段,促进经济结构特别是 产业结构的协调和高级化。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面临基础“瓶颈”的制约,政府一方面 可通过财政扩大对基础产业的投资,另一方面还可利用税收,补贴等财政杠杆诱导非政府 部门对基础产业的资金投入。同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财政应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支 持。(5)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保证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适度规模,大力提高文教,科研,治理污染,保护生态 环境等项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度,为经济增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使经济增长和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某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出现的“有增长而 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现象。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式:(1)合理界定市场 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原则上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 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2)改进和完善行政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行政和事业单 位的职工未对生产过程直接提供要素,因而未参与国民收入的初始分配。其收入要由财政 再分配来解决。一方面,要解决职工工资水平问题,即工资水平要适度。另一方面,要解 决工资制度的规范问题。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计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 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通过 个人所得税可以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 通过开征消费税,选择对奢侈品和贵重消费品课税,可以调节高收入者的实际可支配收入。通过遗产税和赠与税可以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4)改进和完善财政转移性支出制度。转移 性支出制度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主要是针对低收入阶层,老龄人口,失业人口等社 会弱势群体。保证这些人口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是财政再分配的责任。在这方面,政府需要依托财政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险制度等。(3 分)经济稳定与发展及其实现方式

经济稳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理想状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多重含义。(1 分)

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实现方式:(1)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制 度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自动稳定器”作用。“自动稳定器”是指那些能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自 动发生作用(即不需政府主动采取行动),而缩小社会总供需差距,缓解经济波动的财政制 度的总称。自动稳定器是政府实现经济稳定的第一道防线。(2)根据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 变化情况,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需的平衡。上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如 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对制度设计和实施效果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税收和转移支出需 求的影响是间接的,乘数效应较小。因此,自动稳定器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是有限的,特 别是社会总供需严重失衡和经济剧烈波动时,单靠制度的自动作用更是难以扭转局面。因 此,要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还要审时度势,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3)加强财政政策与 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的协调与配合。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实现经济总量平衡方面互有短长,应该相互配合,避免相互制肘和矛盾的情况发生。另外,在国际收支方面,财政政策还应 42

注意与汇率政策的相互协调。(4)利用投资,补贴和税收等政策手段,促进经济结构特别是 产业结构的协调和高级化。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面临基础“瓶颈”的制约,政府一方面 可通过财政扩大对基础产业的投资,另一方面还可利用税收,补贴等财政杠杆诱导非政府 部门对基础产业的资金投入。同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财政应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支 持。(5)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保证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适度规模,大力提高文教,科研,治理污染,保护生态 环境等项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度,为经济增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使经济增长和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某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出现的“有增长而 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现象。(4 分)

2.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前述市场失效或失灵所决定的。即:公共

产品问题、外部效应问题、竞争失效与垄断问题、偏好不合理——优值品与劣值品问题、市场不完全问题;信息不充分问题等的存在而产生的。换句话说,上述市场失灵或失效的 六个领域正是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之所在。(1)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是指对稀缺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自然资源等实行有效配置,以实现资源结构的优化。

(2)财政的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财政配置资源是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来实现的。其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是: a.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 占GDP 的合理比例,从而符合高效的资源配置原则。

b.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确定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比例、购买性支出与转移 性支出比例。

c.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d.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投资整体效率。e.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3.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存在,是由于前述市场失灵或失效的中的分配不公问题的存 在而形成的。

(1)财政收入分配

财政的收入分配是指通过财政参与 GDP 或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公平分配一般包括经济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经济公平的分配原则是每个人的收入份 额按其所拥有并提供的生产要素的质和量来确定,强调的是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社会公平是指人们的收入差距位置在现阶段社会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2)财政实现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

a.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 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b.规范由国家预算拨款的公务员工资制度以及相似的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

c.加强税收调节,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

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 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 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予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

d.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 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4.财政稳定经济职能的存在,是由于前述市场失效或失灵中的宏观经济失衡问题的存

在而形成的。

(1)稳定经济的含义

所谓稳定经济,是指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有意识地影响经济、调控经济,实现充分 就业、物价稳定、经济适度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严格地讲是指有能力工作、愿意工作而且又被寻找工作的人的充分就业。(充 分就业并不是就业人口百分之百的就业,而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时社 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物价稳定即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社会经济正常运行所允许或所能承受的范围内。物价 稳定并不意味着物价上涨为0,人们持有货币固定票面金额形成的财富的真实价值不为通 货膨胀所侵蚀就是物价水平的稳定。

经济适度增长就是国民经济增速适度,符合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要求。

国际收支平衡即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经常性项目收支包括进出口、劳务和无偿转移等收 支的大体平衡。

(2)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a.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实

行紧缩政策,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或二者并举;一旦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财政 可以实行适度放松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或二者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b.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 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具有这种作用。

c.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

础产业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d.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 和平与安定的环境。

5.政府,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代表国家执行公共权力的机关。公共权力,一般是指支配社会行为的能力。

在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是相对于私人部门而言的公共部门。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也

是经济主体之一。它和私人企业、家庭一样从事各种消费和投资活动,为社会提供着产品。所以,西方经济学将经济主体分为两大类:公共(经济)部门和私人(经济)部门。

6.(1)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调节、引导人力、物力、财力等社

会经济资源,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收入分配的含义通常是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职能是指通过财 政分配,使国民收入和社会财富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再分配,并使之符合社会认为 的“公平”或“合理”的标准。

(3)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通过财政分配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及国 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也就是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担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现国家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职责。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C 4.B 5.B 6.C 7.A 8.A 9.B 10.D 11.A 12.D 13.B 14.A 15.C 16.C 17.A 18.A 19.D 20.B 21.C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

1.ABCD 2.ACD 3.ABCD 4.ABCD 5.ABCD 6.ABCD 7.ABCD 8.ABC 44

9.BCD 10.ABCD 11.ABCD 12.BD 13.ABCD

三、简答题

1.(1)效益原则。(2)公平原则。(3)稳定原则。

2.同财政收入规模相比,财政支出规模更能反映财政活动的规模。首先,财政收入只

是表现为财政可能使用的和支配的规模,通常并不代表实际发生的规模。而财政支出规模,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无一例外地表现为财政对国民收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使用和支 配的规模。其次,财政收入反映的是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及国内生产总值分配过程的活动。财政支出反映的则是财政在国民收入及国内生产总值使用过程中的活动。从财政支出与社 会再生产过程的关系来看,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对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及结构起着极其重要 的制约作用。整个财政分配活动起始于财政收入,但只有通过财政支出才能得以最终完成。最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体现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但后者更能准确地体现出 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因为,财政职能的体现都是更直接地通过财政支出执行的。3.(1)经济性因素。经济性因素是影响财政支出的最根本因素。这里所指的经济性因 素主要是指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的类型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局 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

(3)社会性因素。社会性因素,主要指一国人口状态、文化教育背景等因素,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五、论述题

1.要点:官员与其他所有人一样,都是效用最大化者,主要表现为追求机构最大化,机构规模越大,其权力越大。对这种行为,财政机构很难控制,主要原因是交易成本很高。因此,官员行为从产出与投入两个方面迫使财政支出规模不断膨胀。多数投票规则主要通 过利益集团和财政错觉的方式导致财政支出规模扩张。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A 4.D 5.D 6.A 7.D 8.D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1.ABC 2.ABD 3.AD 4.AB 5.ACD 6.ABC

三、简答题

1.各国经济学家对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作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具体因素也各不相同,但大体上,可以将 这些因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一 般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支出规模将扩大,但支出结构将由投资为主转向福利、教 育支出;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支出规模要小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支出规模;政府以经济手 段干预经济活动时,较之以行政或法律手段进行干预,财政支出规模要大。

(2)政治因素。这体现在政局是否稳定和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两个方面。当一国政局 不稳定出现内乱或外部冲突等突出事件时,财政支出规模一般会扩大;如果一国行政机构 臃肿,效率低下,也常导致财政支出规模扩大。

(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状态、文化背景等因素。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相应的教育保健以及救济贫困人口的支出压力便大;而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公众要 求改善生活质量等,也会扩大财政支出。

总之,财政支出规模不是受某一个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该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 45

等因素综合决定。

2.瓦格纳曾致力于研究公共支出占GNP 比例的原因,他在考察了英国产业革命和当时 的美、法、德、日等国的工业化状况之后,认为“不同国家及时代比较,进步国家中央及 地方政府的活动呈现有规律的扩大的趋势。这种扩大既系外延的又系内含的。即在中央及 地方政府不断提出新任务的同时,有的职能也在进一步扩大。

他的研究成果被人们称为“瓦格纳法则”。可表述为:随着人均GNP 的提高,财政支 出占GNP 的比率相应提高。

瓦格纳认为,政府的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财政支出比率(财政支 出占GNP 或GDP 的比率)上升趋势的最基本的原因是工业化:工业化人均收入增加—政府 活动扩张一财政支出比率提高。

3.皮考克和怀斯曼 20 世纪60 年代初对英国自1890 一1955 年间的公共部门成长情况 作了研究,认为在正常时期财政支出呈现一种渐进的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动荡”(如 战争、经济大萧条或其他严重灾害)时,财政支出水平将剧增。

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是公民“可容忍的税收水平”的提高,皮考克和怀斯曼认为,这个“可容忍的税收水平”是对政府财政支出的最高限额,是不能逾越的;但是随着经济 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税收收入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也将增长,从而使财政支出 能随着经济同步增长,“可容忍税收水平”自动提高了,使正常时期财政支出保持渐进增长 态势。

财政支出增长的外在原因是社会动荡所引起的超常的公共支出需求。在社会动荡时期,财政支出与经济发展同步逐渐上升的常规被打破了。尽管已突破了“可容忍的税收水平” 很多,公民还是能够接受的。当战争或其他社会**结束后;财政支出并不会下降到原来 的水平。

4.罗斯托在20 世纪50 年代提出经济成长阶段论,经济的成长需经历五个阶段:①传 统阶段。②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③起飞阶段。④成熟阶段。⑤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在经 历这五个阶段后,其最终目标是追求生活高质量阶段。实际收入的增长逐渐失去魅力。马斯格雷夫认为,在经济发展经历传统阶段后,依公共支出增长变化可将经济发展分

为早期、中期和成熟期。①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②在经济发展的中期,私人部门的资本积累较为雄厚,各项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基本完 成,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③在经济发展的成 熟期,人们的消费档次大大提高,不仅需要政府提供各种公共设施与之配套,而且政府的 管理机构和管理费用还会增加,导致公共消费支出的增长趋势。第四章 社会消费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一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D 5.D 6.B 7.A 8.A 9.A 10.B 11.C 12.A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1.ACD 2.ABCD 3.BC

三、简答题

1.文教科学卫生支出是指财政用于文教科学卫生等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文教科学卫 生支出的性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第一,从其用途上看,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第二,从其使用部门来看,文教科学卫生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因使用此项支出的 部门是非物质生产部门,它们不生产物质产品,也不提供生产性劳务。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46

其次,教育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最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应用,生产活动高度紧 张,工作节奏加快,对劳动者的身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劳动者能够以健康的体 魄和饱满的精力投入每一天的工作。可见,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再生产活动具 有重要的意义,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五、论述题

1.(1)经济增长水平。(2)财政收支水平。(3)政府职能和机构设置。(4)人员数量 变化。(5)政策性增长因素。(6)物价因素。(7)法制建设。(8)行政管理水平。第五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A 5.A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1.AB 2.ABCD 3.AC

五、论述题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 的首位,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林经济发展、农民收入 增加。我国过去多年的实践也证明,农业发展必须要有政府支持。(1)农业的国民经济意义。

a.农业生产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为其他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

b.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实践来看,必

须首先发展农业,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的基础上,再展开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过程,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才会比较顺利。

c.稳定农业是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农

产品的供应受气候条件及其他诸种条件的影响,不仅波动很大而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另 一方面,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却是相对稳定的。相对稳定的需求和不规则波动的供给导致农 产品供求关系必然是不稳定的,使得农业部门的生产条件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这种不稳 定使得农业危机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市场加以克服,这进一步又会强烈地干扰国民经 济的正常运行。

(2)政府对农业进行投资的必要性。

由于农业具有重要的国民经济意义,并且完全市场化的农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必然会出 现不稳定状态。所以,从稳定农业以进一步稳定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政府必须广泛 介入农业部门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将农业部门的发展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下。

另一方面,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率,而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必要条件之 一是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因此,安排好农业投资的资金来源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问 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投资的资金应当主要来自农业部门和农户自身积累,国家投资只应发挥辅助作用。

然而,要使农业部门和农户自身的积累成为农业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有两个条件是 必不可少的:a.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必须高于农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否则,农业部门的积累 无从生产;b.农业投资的收益必须高于、至少不低于全社会平均的投资收益率,否则,农 业部门即便产生了利润也不会向农业投资转化。

在我国目前的 GDP 分配格局下,上述两个条件都是得不到满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产 品的相对价格水平偏低,而农业投入品的相对价格偏高,即工农产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不利 于农业部门的“剪刀差”。剪刀差的存在,使得农业部门盈利水平长期处于偏低状态,农业 部门因此很难形成有意义的利润规模,形成的利润也不大可能转入农业投资领域。我国农

业生产单位划得很小,每一生产单位的利润额更是极为有限,使得这一问题更加显得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不进行投资,农业部门要获得发展是困难的。从理论上说,金融 机构贷款也可以成为农业投资的资金来源。但是,借款是要还本付息的。在农业投资盈利 率较低的情况下,不可能将大量信用资金投放于农业部门。除非政府给金融机构的农业贷 款以财政补贴,或者专门成立以农业部门为贷款对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否则农业部门很 难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但是,如若这样做,仍是需要国家财政拿出资金。因此,从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来看,农业发展也必须由政府投资。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政府从事农业投资的必要性,并不只在于农业部门自身难以产生 足够的积累,而且生产率较低的现状难以承受贷款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许多农业投资具有 公共物品的性质,只适宜由政府来进行,如大型水利工程和农业科研等。(3)农业财政投资的重点。

纵观世界各国的经验,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a.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财

政对农业的投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资具有相对稳定性;b.财政投资范围具有明 确界定,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 等方面;c.财政投资虽然是必需的,但一般占农业投资总量的比例较低。

农业财政投资重点的确定,一方面要考虑项目投资的大小,政府要把重点放在建设投 资量大、投资期限长的项目;另一方面要考虑项目本身的性质,政府要着重投资于具有公 共物品特征的项目。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农业财政投资的重点一般包括:

a.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如大型水库和各种灌溉工程等,其特点是投资量大,投资期限

长,牵涉面广,投资以后产生的效益不易分割,而且投资的成本及其效益之间的关系不十 分明显。由于上述特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可能由分散的农户独立进行。

b.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引进新的农业生产要素,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并

加以推广。为了使农户接受新的生产要素,需对农户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这完成这一 系列任务,需要筹集资金。这些投资也只能由政府来承担。

可以说,凡是具有外部经济以及牵涉面广、规模巨大的农业投资,原则上都应由政府 承担。

2.发展基础产业必须借助财政投融资。投资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增

长的主要因素。投资之所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因为投资既可以刺激需求的增长,同 时又可以增加供给。

(1)发展基础产业的重要意义。

基础产业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决定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发展水平的基 础部门。狭义的基础产业,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主要指能源、原材料工业。广 义的基础产业,除了上述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之外,还包括一些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功 能,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

基础产业的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a.基础设施为社会生产活动提供条件。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基础设施并不进行直

接的生产活动,而是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件。它具有公用性、非独占性和不可 分性的特征,从而决定了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的一般特征。

b.基础工业的发展是其他工业发展的前提。基础工业是处在“上游”的生产部门,即

它所提供的产品是其他生产部门(也包括本部门)生产和再生产时所必需的投入品,如能 源和原材料等。因此,一般来说基础工业的感应度系数比较高,当各个生产部门的产出增 加时,基础工业感应到的产品需求增加十分明显。从社会产品的价格构成上分析,基础工 业所提供的产品的价格,构成其他部门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因此这些产品的价格变动具

有很强的连锁效应,会引起整个相关产业成本的波动。因此,如果基础工业的发展不能满 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他产业的产出增长就没有物质上的保证,是无法实现的。同时,基 础工业发展水平低下,除其供给数量不能满足需要之外,还会导致基础工业的产品价格过 高,抬高其他产业的产品价格,削弱本国的国际竞争力。(2)基础工业的发展必须要求政府支持。

a.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由政府投资。由于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听一般特征,市场机

制在配置资源时就会出现失灵,导致基础设施投资量不足。此时,就应该由政府进行投资,保证适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b.基础产业的兴建需要政府投资。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基础工业,大都属于资本密集

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方能建成。而且项目的建设周期比较长,投资形成生产能力 和回收投资的时间往往需要许多年,这些特点决定了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很难由规模较小、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私人投资来完成。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私人资本的规模很小的 情况下,没有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强有力支持,很难有效地推动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 发展。

c.基础产业的自身发展需要政府支持。基础产业所具有的初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的特点,不仅阻碍了私人资本的投资,也决定了基础产业仅仅依靠自身的积累 来发展,远远适应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尚不 健全,尤其是长期性资本市场有待发育,部门间的资本转移缺乏一种自动的利益均衡机制,基础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现象就更加明显。其突出的反映,就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在经济发 展过程中,常常经受“基础瓶颈”的困扰。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都必须以基础设施和基础 工业的发展为前提,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发展压力较大,由于民间动员储蓄的能力有限,因而,政府往往通过财政集中动员一部分资源,以加快瓶颈部门的发展。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就始终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基础部门的供给短缺一直是国民 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其制约效益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交 通运输能力严重不足,能源供应长期不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某些 主要生产资料供应紧张等。因此,加快基础产业发展已成为政府产业政策关注的重点。(3)财政投融资是政府支持基础产业发展的较理想手段。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是一种将财政融资的良好信誉与金融投资的高效运 作有机结合起来的资金运作方式。从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上来看,它高于无偿拨款。从资 金使用的社会效益上来看,它高于商业性融资。

对于既要体现经济效益又要体现社会效益的基础产业部门来说,其经营的目标已不再 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产量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由于商业性投融资渠道提供的资金要求兼 顾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重在投资的经济效益,基础产业部门很难全部满足这些条件。而政府居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 投资。政府投资可以不赢利或低利,但政府投资项目的建成,可以极大提高国民整体效益。处于经济高速增长中的政府,一方面,要从发展的角度考虑基础部门的优先增长问题,保 证基础产业发展所需资金;另一方面,要从稳定的角度考虑基础产业部门的价格控制问题,以减轻能胀的压力,这就要求不断提高基础产业部门的生产效率,而无偿的财政投资是无 法达到这一目的。因此,政策性投融资就成为发展中国家基础部门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财政投融资具有下述基本特征:a.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

型投融资渠道。b.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概括地说,它主要是为具 有提供“公共物品”特征的基础产业部门融资。换句话说,它主要是为需要政府给予扶植 或保护的产品或直接由政府控制订价的基础性产品融资。c.虽然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和计 划性很强,但它并不完全脱离市场,而应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重要依据,并对市场

的配置起补充调作用。d.财政投融资的方式和资金来源多样化。既可通过财政的投资瞀取 得资本金,也可通过信用渠道融通资金;既可通过金融机构获取资金,也可通过资本市场 筹措资金,部分资金甚至还可以从国外获得。

总的来说,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财政投融资 制度。这不仅有利于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基础产业的要求,也有利于优化我国的财政支出 结构和支出效益,促进金融体系的进一步改革。第六章 转移性支出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B 4.B 5.C 6.C 7.B 8.C 9.B 10.A 11.D 12.C 13.A 14.D 15.D 16.B 17.A 18.B 19.A 20.C 21.B 22.C 23.C 24.A 25.B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漏选不得分。)

1.AD 2.AC 3.ACD 4.AD 5.ACD 6.ABCD 7.ABCD 8.ABCD 9.CD 10.BCD 11.ABC 12.AB 13.ABCD 14.ABCD 15.CD 16.ABD

三、简答题

1.(1)经济稳定作用。一是对低收入阶层特别是老、弱、病、残、失业者提供最低生活 保障,促进国民生活的稳定;二是对经济周期起一种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2)收入分配均等化作用。一是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将收入由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转 移,产生垂直再分配;二是在同一收入水平阶层之间进行转移,如由在业人员向失业人员 转移、由健康者向老弱病残者转移,产生水平再分配。(3)收入转移作用。即跨代人之间的公平问题。

(4)减少了个人储蓄和劳动供给,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经济效率。在实行累进征

收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税的国家,若通货膨胀率较高,名义收入增长导致个人税负增加,会刺激一些人宁愿选择失业或放弃工作努力,陷入“贫困陷阱”。

2.(1)社会保险支出:是政府按照保险原则举办的社会保障计划项目的支出。社会保险

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支出一般包括养老保险、健康和医疗保险、失 业保险、伤残等方面的支出。

(2)社会救济支出:是政府对生活困难者给予救济,使其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支出。社会救济支出与社会保险支出的区别在于两者的资金来源不同。社会救济支出来源于一般 的税收,其支出内容一般包括对无收入或收入低于政府规定的贫困线的居民的救济,对收 入低的多子女单亲家庭的救济,以及对没有参加过工作的老人、盲人及其他丧失劳动能力 的人的救济。

3.(1)社会保险是强制保险,由国家根据立法采取强制行政手段加以实施。一般根据强

制性不同和保险对象不同可区分为法定义务保险项目、专门性保险项目和自愿保险项目,分别适用于一般雇员、公务员、农民、军人、学生和自由职业者。商业保险是自愿的。(2)社会保险的保险基金主要通过个人(雇员)、单位(雇主)缴费或交税来筹集,政府也通 过预算支出给予一定资助。商业保险完全靠收取保费。

(3)社会保险的权利和义务、受益和负担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但不是对等的关系。商业保险是完全对等关系。

4.从当今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来看,其资金管理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类:

(1)现收现付制。这是一种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的资金筹集模式。这种筹 集方式要求先作出一年内某项社会保障计划所需支付费用的测算,然后按一定比例分摊到 参加该保障计划的所有单位和个人身上,并且做到社会保障缴纳当年提取当年支付。社会 保障制度下的现收现付制具有资金筹集与使用滚动进行的特点。

(2)完全积累制。这是一种以远期纵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的筹资方式。这种筹资方

式要求政府在对未来较长时间的宏观经济发展预测基础上,预计保障对象在保障期内所需 享受的待遇总量,据此按照一定比例将预期要支付的社会保障费用分摊到保障对象的整个 投保期内。这种筹资方式的主要特点是:社会保障缴纳的收费率较高,并在较长时间内保 持相对稳定;筹资见效快,当年收人大于支出的部分自动形成储备基金,可以由有关管理 当局通过具有较高回报率的投资活动予以保值、增值。

(3)部分积累制。这是一种把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与远期纵向平衡原则相结合作为 指导的筹资方式。这种筹资方式要求政府有关当局在满足当年一定规模的社会保障支出需 要的前提下,留出一定的储备以适应未来的支出需求。它的特点是收费率较低并保持相对 稳定。

5.财政补贴是政府为了某种特定需要而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发给居民、企业及其

他受益者的支出。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结构、供给结构 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它具有以下两个性质:

(1)它是政府无偿支出,具有转移性支出的性质。政府向私人部门提供财政补贴,并 不以获得商品和服务为条件,支付都是无偿的,对于补贴领取者而言,意味着实际收入增 加,经济状况改善,财政补贴对分配产生直接影响,体现了政府收入分配的职能。(2)财政补贴与相对价格变动联系在一起。政府提供财政补贴,会引起相对价格的变 动,而价格变动也往往是财政补贴的诱导因素,因此,财政补贴也称为价格补贴或财政价 格补贴。内容包括:

(1)价格补贴和风险基金:价格补贴和风险基金是指经国家批准,由政府财政向企业 和居民支付的政策性补助费用,主要是和人民生活必需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价格政策 变动有关。

(2)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这是财政对经核定的国有工业、交通、商粮贸、文教卫生等

企业计划所列亏损给予的补贴,包括国内的经营企业亏损补贴和外贸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3)财政贴息:这是指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的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 利息提供的补贴。实际上是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包括半补贴和全补贴两 种。

(4)其他财政补贴项目:这是指符合补贴性质的粮食企业挂账消化款、政策性银行亏 损补贴、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等等。

除了上述一些国家预算中明列的财政补贴以外,政府还要提供若干种“隐蔽”形式的 补贴。主要有税前还贷和税收支出等几种形式。

6.(1)行使国家职能,改善外部经济环境。资源优化配置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非 市场性资源配置,即为经济发展改善外部环境的资源配置,应由政府行使职能,为发展基 础产业提供补贴。

(2)贯彻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行 业发展规划,引导生产要素配置。同时贯彻产业政策,政府对重点发展产业和部门进行投 资引导,或实行不同形式的财政补贴。

(3)保证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安定。为实现政府行使职能的这一目标,财政补贴是不 可缺少的一项经济措施。

(4)促进国际贸易。通过财政补贴扩大本国出口,增加进口,改善外贸经济状况。7.这种支出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

4.比较财政学期末论文 篇四

——浅谈财政理论的变迁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浅谈财政理论的变迁

摘要:和传统的财政学类似,比较财政学的体系也包括这三部分,即财政学说比较,财政制度比较,财政政策比较。本文将从财政学说的角度来领略

比较财政学的风采。纵观世界各国,财政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而财政理论作为经济社会活动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至今不过200多年,本文将以公共财政理论的变迁为例,探讨古今中外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

变化。

关键词:西方公共财政理论中国财政理论

一西方公共财政理论变迁概况 众所周知,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较之其他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要晚得多。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英国重商主义学派托马斯·曼倡导的“贸易差额论”,“国防财政论”就是西欧各国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资本主义发展与专制君主利益相一致的产物。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是在重商主义走向古典经济学派过渡阶段,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货币关系扩大,为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斗争需要出现的,并没有完全摆脱重商主义理论的影响。西方国家财政理论真正具有科学的性质,始于18世纪中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迅速发展上升时期,古典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亚当。斯密顺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集前人财政理论之大成,予以融会贯通,于1776年出版了财政学说专门论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对国家财政进行了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全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积极宣扬经济自由、发展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张国家职能越小越好,政府只要能起着“城市警察”的作用就足够了。国家财政支出必须限制在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建设和维护公共机关的需要。国家财政收入来自君主或国家财产收入和来自赋税收入两个方面,并以地租、利润和工资三种收入作为课税划分依据,提出了著名的税负公平、确实、便利、节约四大原则。《国富论》的问世,使西方财政理论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为公共财政奠定了理论基石,对资本主义各国在财政理论上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人们都称亚当·斯密为西方财政学的鼻祖,创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财政学。亚当·斯密的财政思想及其政策主张,经过大卫·李嘉图的继承和发展,对西方各国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19世纪最后20年,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过渡,到20世纪初形成了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从而要求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逐步取代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由于各种社会矛盾激化,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波及最广、最深刻、最剧烈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从美国开始,很快冲击到整个资本

主义世界的各个角落,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量下降了1/3到2/5.例如英国下降了23.8%,法国32.9%,德国40.6%,意大利33.1%,美国下降达46.2%。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资产阶级过去传统的经济政策破产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广为传播。凯恩斯主义者以《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西方国家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根基,普遍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增加公债发行,强化税收功能,扩大政府开支等扩张性财政政策,从生产、分配、流通领域调控国民经济运行。国家职能已从过去的“城市警察”拓展成为全面干预经济社会的重要工具。凯恩斯主义风行一时,几乎主导了近半个世纪西方的财政理论基础。到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严重失业与剧烈通货膨胀交替作用同步上升的“滞胀”的局面,表明凯恩斯主义的失效。西方国家先后又产生了一些同凯恩斯理论相悖的经济学说,财政理论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的财政理论及其政策主张,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西方公共财政理论演进的历程表明,根植于私有制经济基础各学派的理论依据,政策选择虽各有差异,其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目标始终是一致的。

二中国传统财政理论的贡献与不足中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散见于各代典籍的财政思想以及理财之道的论说汗牛充栋,而且都十分重视“定赋税,制国用”,财政收入轻赋薄敛,注重财源培养,支出省财节用,藏富于民。中国春秋时代儒家的财政观点就普遍主张减轻徭役,薄敛赋税,即轻徭薄赋之说。我国古代众多的财政论说,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几千年漫长的演进和发展,均有所充实和更新,例如唐代刘晏、杨炎的财政思想,宋朝王安石的财政思想,以及明代丘濬的财政思想等等,对于指导封建王朝的财税改革均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国古代众多的财政思想始终未能形成系统的财政理论体系,更无专门的财政学论著。我国现代财政基础理论和专门著述的研究起步较晚。我们所见到由中国学者撰写出版的财政学著作,如陈启修著《财政学总论》、李权时著《财政学原理》、何廉、李锐著《财政学》等等,都是民国时代的产物,至今还不到100年。这些著作的理论基础,内容及结构体系,基本上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财政理论的翻版,即“公共产品论”或“公共财政论”的通盘移植,既无多少新意,又无中国特色。

三新中国财政理论体系在曲折中前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财政学界开始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财政学科的本质、职能、原则、经济范围及其属性。50年代初有的学者虽然也提出过财政是国家在满足其需要,进行社会财富分配与再分配的经济行为的界说,我认为这一命题,只简要回答了什么是财政,而没有触及财政本质的深层次研究,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分析或专门著述。由于建国初期的特殊历史背景、经济学“唯我独尊”,国内理论研究一边倒,完全排斥西方经济学理论。我国财政学基础理论建设受到苏联财政理论影响极深,把财政学研究的对象界定为货币关系体系,即“货币关系论”的观点,在国内占居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但是,货币关系论的理论在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财政问题,出现了很大困难,许多历史事实缺乏充分依据支持自己的论断,难以自圆其说。有鉴于此,5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国内一些学者对货币关系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我国老一辈财政学家西南财经大学许廷星教授从国家实现其职能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形成的分配关系入手,以参与分配的主体为标准,把社会再生产中的分配区分为经济属性分配和财政属性分配两大类型,于1957年在国内首次明确提出了“财政学的对象是国家关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的分配关系”及其理论体系的全新见解,即“国家分配论”或称“国家分配关系论”。中国人民大学王传纶教授认为把“分配关系分为社会经济分配关系和国家职能所发生的分配关系(也就是财政的分配关系)”,“财政学的对象就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把财政同国家的职能相联系,由此来规定财政学的对象,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财政学家李成瑞在评价“国家分配论”的文章中指出:“‘分配关系论’的提出,对于财政本质的探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著名财政学家许毅教授在《广义财政学体系初探》一文中对“国家分配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作了全面系统地客观评述。指出“‘国家分配论’是我国财政学界在50年代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在扬弃了西方资本主义‘公共消费’、‘公共财政’理论影响后,转而从前苏联引进的‘货币关系论’发展而来的。

我国50年代后期所产生的“国家分配论”,在老一辈财政学家的积极支持、倡导和坚持下,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不断充实和发展,已被学术界绝大多数学者、专家所接受,形成共识,成为新中国现代财政学基础理论建设的主流派。这一研究成果的提出,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在国内财政基础理论研究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完全是老一辈财政学家和部分中青年学者共同劳动的结晶。

80年代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财政理论探索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理论界相继提出了“社会再生产论”,“剩余产品论”,“社会共同需要论”等各具特色的不同观点。随着改革开放深化,西方经济理论的大量引进,财政基础理论探索日益成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报刊杂志在这方面刊出了大量文章,发表了不少议论,紧密围绕“国家分配论”与中国“公共财政模式”两大基础理论。

我认为关于公共财政理论的深入探索,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以追求真理为最高职责,既要继承老一辈学者潜心研究的优秀成果,使之丰富和发展,又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财政理论的精华,为我所用。切忌随波

逐流,照搬照套。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外国的东西不研究中国这块土壤有多大需求,简单拿来是不会成功的。

参考文献:

1.《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 金人庆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外国财政理论与实践》„„„„„„ 李俊生、李贞 经济科学出版社

3.《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高培勇、杨之刚、夏杰长 社会科学出版社

4.《公共财政理论》„„„„„„„龚六堂 北京大学出版社

5.财政学期末模拟试题 篇五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都经常看到试题的身影,借助试题可以更好地考核参考者的知识才能。你所了解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财政学期末模拟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名词解释

1、特权收入:国家对矿山,森林,湖泊,河流,海域等自然资源以及铸币等经营权,进行出卖和发放

许可证而收取许可费等,构成财政收入的一项来源。

2、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简称GDP.GDP

是从最终产品角度反映各生产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全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总量指标。3、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是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是国家(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资金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分配活动,它也是政府履行其职能而支付的相应费用的资金,因此,财政资金既

是动态的,也是静态的,财政支出通常也被称作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

5、转移性支出:是指财政支出中用于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单方面转移的支出,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

6、间接调控:就是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折旧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来制约非政府部门投资的条件,并

通过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来调控非政府投资的方向、规模和结构。

7、价格补贴:因国家价格政策形成有关方面的利益变动而由国家给予的补贴。8、国民收入:即物质生产部门一定时期内(通常按一年计算)劳动者创造的所有新价值,相当于社会产品总价值中的V+M。

9.税负转稼:是指纳税人交纳税款以后,通过一定方式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即税款的法定纳税人不

是税款的最终负担者。

10、企业所得税:是指国家对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种。11、税收饶让:也称税收抵免,是指居住国政府对其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同样给予抵免待遇,不在按本国税法规定的税率补征。

12、税利分流:指的是国家通过税收和上交利润两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从而建立起一种国家与企业之间规范化的利润分配制度。

13、复式预算:复式预算是指将国家的全部财政收支按其经济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从

而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

14、财政补贴:补贴作为一种重要的财政手段,在现代各国的财政政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主要的优点是灵活性与针对性,这是其他财政政策手段所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的.。

15、法定存款准备金:它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率,将所吸收的存款的一部分交存中央银行,本部门不得自行使用。

二、填空

1、原始社会末期,在整个社会产品的分配中,分化独立出一种由国家直接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这就是(财政分配)。

2、(发行国债)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机器。

3、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便利用(财政收支)的形式取得收入。4、国内生产总值从实物形态考察,它是一定时期全社会各种(消费品)、(投资品)和服务的总和。

5、财政职能是(财政)的本质反映。

6、衡量和考察财政支出的指标通常是以财政支出的(相对量)来表示。

7、行政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

8、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主要有(现收现付制)、(完全基金制)和(部分基金制)。

9、我国财政补贴以(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为主要项目。

10、(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国民收入的绝大部分是由其创造的。11、(劳动生产率高低)是剩余产品价值率形成的决定性因素。11、12、财政收入占剩余产品价值的比率,称之为(财政集中率)。

13、(前转)是税负转稼最基本、最典型的方式。

14、按税收的计算依据为标准分类,税收可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16、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其他税类配合发挥作用于的复合税制体系。

17、国际税收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

18、税收饶让抵免所免除的是从未真正缴纳过的非居住国的(税收)。

19、国有资产投资性质可分为(有偿投资)和(无偿投资)。

20、货币国债又分为(本币)(外币)和(黄金)三种。

21、(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有偿形式。

22、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23、目前,我国(预算外)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预算内)收入的增长速度。24、分税制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分程),(分权),(分征),(分管)等内容。25、(“双松”)和(“双紧”)政策,是在总量严重失衡的条件下采取的措施。

三、判断正误并改错

1、财政分配主体是国有企业。(错)财政分配主体是国家。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是政府。(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是市场。

3、行为课税大都归入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错)

行为课税大都归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4、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实行单一税制体系。(错)

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实行复合税制体系。

5、资源税一般是指国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使用者课征的税类。(对)

6、按股份制企业管理制度规定,最后分配股息和红利。(对)

7、最早签订国际税收协定的是法国和瑞士两国政府。(错)

最早签定国际税收协定的是法国和比利时两国政府

8、一般说来,资本金是资产的货币形态,并会带来价值的增值。(对)9、财政赤字是国家公债制度的原因又是它的结果。(对)

10、财政政策同其他任何政策一样,属于经济基础范畴。(错)

财政政策同其他任何政策一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11、时滞性是指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提前的现象。(错)

时滞性是指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滞后的现象。

12、财政性存款是银行体系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对)

13、我国的价格补贴开始于1952。(错)我国的价格补贴开始于1953。14、财政性存款是银行体系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对)

15、补贴是财政收入的一部分。(错)补贴是财政支出的一部分。

16、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国有资产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错)

国有企业是国有资产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17、行为课税大都归人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错)

应改为:行为课税大都归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四、单选

1、预算最早产生于(C)。

A、法国B、美国C、英国D、中国

2、首次提出“财政赤字”的经济学家是(D)。

A、亚当.斯密B、李嘉图C、萨缪尔森D、凯恩斯

3、新中国第一个概算编制于(C)。

A、1949年10月B、1949年11月C、1949年12月D、1950年1月

4、财政支出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A)的趋势。A、上升B、降低C、平衡D、下滑5、政府采购制度的核心内容是(C)。A、控股制B、财政供给制C、招标制D、财政支出

6、英国实行(A)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

6.财政学期末习题 篇六

A)根据句意和首字母完成句子

1. It is p——to want in line.

2. I like traveling, so I want to be a tour g——

3. Mr King will get a——when someone disturbs his sleep

4. So much c——makes everyone doesn't like to talk with her'.

5. ——Will you send a card to the teacher for the Teachers' Day?

——No, sending a card is not s——enougb!

6. Do you thmk there will be r——in people's homes in the future?

7. I don't know what to do. Could you please give me some a——?

8. She has been skating s

she was five years old.

上一篇:2021年六一晚会主持词下一篇:如何分辨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