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课程设计小结

2024-10-25

设计课程设计小结(共14篇)

1.设计课程设计小结 篇一

个人小结

三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我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这段忙碌而充实的时光。这次的课程设计深刻的反映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真谛。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次的课程设计的主题是考试系统的开发设计,首先老师先介绍了这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然后同学们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和集成组组员,各组进行分工安排、制定计划,组员明确各自的任务后,互相合作完成工作。我们组在这次课程设计中负责的是面向教师的主观题的开发设计,主要部分是试题的删除、添加、修改,以及试卷生成和评分等。而我自己在组内主要负责需求分析、表单设计、实习报告撰写等部分。在明确各自任务后,我们就开始了真正的系统开发。在需求分析阶段,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查阅了许多资料,以及已有的样例等,然后根据资料做了需求分析,根据需求分析进行了表单的设计,运用各种部件、菜单、按钮等达到用户体验更真实、流畅的目的。

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不仅检验了我所学习的知识,也培养了我如何去把握一件事情,如何去做一件事情,又如何完成一件事情。在设计过程中,与同学分工设计,和同学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运筹帷幄,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也学会了做人与处世。

在这次设计过程中,体现出了自己设计开发系统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了学以致用、突出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从中发现自己平时学习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从而加以弥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虚心学习,更加完善自己,为今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足够的基础。

2.设计课程设计小结 篇二

给水是小区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 因此小区给水工程设计也是小区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小区给水管网设计则是给水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 是建筑给水与市政给水系统之间衔接的桥梁。下面以某校园区及某居住小区的给水管网设计作为例子, 对小区道路给水工程设计进行以下探讨和分析。

二、小区给水管网设计的影响因素

小区给水管网包括给水主干管、支管及接户管, 给水主干管设计主要受小区的给水系统及给水方式这两个因素影响, 支管及接户管受建筑给水设施影响。

1. 给水系统的影响

小区给水系统根据服务对象及行政收费划分为生活给水系统、生产给水系统、水消防系统、商业给水系统及绿化给水系统。小区的给水系统数量决定着给水工程设计管道的数量。下面, 就某校区及某小区的给水施工图设计作对比论述。

在某校园区的市政给水工程中, 校区建筑主要是学生宿舍、教学楼、综合楼及饭堂, 没有地下车库, 各单体建筑不需设喷淋系统、因此。校区内给水系统有三个, 室外的消防给水系统 (与校区的绿化用水合建) 、生活给水系统及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校区道路上给水管道设计考虑的就是这3种给水管道。而某居住小区建筑主要为住宅、会所及商铺, 因此区内给水系统有六个:生活给水系统、室外消防系统、生活给水系统、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商业给水系统及绿化给水系统。其给水管道的数量是某校园区的两倍。

2. 给水方式的影响

小区给水方式通常可分为直接给水方式、单设水箱给水方式、水泵水箱联合给水方式、气压给水方式、变频调速给水方式、分区给水方式这六种给水方式。给水方式必须依据用户对水质、水压及水量的要求, 结合室外管网所能提供的水质、水压及水量的情况、卫生器具及消防设备在建筑物内的分布、用户对用水安全可靠性的要求等因素, 经技术经济比较或经综合评判来确定。

给水方式不同, 其给水管网设计也不同, 主要体现在是否设置加压给水管道上。在进行给水管网设计前, 必须确定小区的给水方式。而合理确定给水方式, 就必须先对小区的用水进行水力计算, 对区外市政给水管网的现状情况进行调查。

根据调查资料, 某校区区外市政给水管管径为DN400, 压力为0.3 MPa。用户接入点处地面标高为31.00 m, 区内地块标高为31.00~43.00 m, 市政水压能满足区内室外消火栓压力及60 m以下建筑用水压力。而计算校园区内最高日生活总用水量为467 m3/d, 区外市政给水管水量能满足区内用水要求。因此, 校园区采用区外DN400市政给水管作为水源, 以变频调速给水方式供水。校园区设计给水主干管共为三套管网, 即市政 (室外消火栓) 给水管网、加压给水管网及室内消火栓给水管道。

相对于某校园区的给水管网设计, 某居住小区的给水管网设计就比较复杂了。根据调查资料, 某居住小区外市政给水管道管径为DN1 000, 压力为0.2 MPa, 用户接入点处地面标高为18 m。居住小区根据地形和建筑组团的分布, 分成AB区。A区地块标高为12.00~22.00 m, 主要是高层建筑 (住宅与商业建筑) , 最高建筑有23层;B区地块标高为12.30~22.50 m, 主要是小高层及联排别墅, 最高建筑为11层。市政水压能满足区内室外消火栓压力及28 m以下的建筑用水压力, 而计算居住区内最高日生活总用水量为5 199.2 m3/d, 区外市政给水管水量能满足区内用水要求。因此, 居住小区采用区外DN1 000市政给水管作为水源。以分区给水方式及变频调速给水方式供水, 居住小区内生活给水采用高、中、低三个分区供水。低区供水利用小区市政给水管供给, 中区供水分为A、B区, 利用泵房加压供水。高区是A区的2栋23层建筑, 泵房就是在其中一栋建筑下面。泵房加压后, 直接利用给水立管供给。室外消火栓给水利用市政压力供给, 室内消火栓及喷淋给水利用消防泵房加压供给, 商业给水及绿化给水利用市政压力供给。因此, 某居住小区的给水主干管有八套管网, 小区市政 (室外消火栓) 给水管网、A区中压给水管网、B区中压给水管网、室内消火栓给水管网、室内喷淋给水管网、商业给水管网及绿给水管网。

给水系统及给水方式决定了小区给水管网的数量。给水系统越多, 给水方式越复杂, 其小区给水主管干套数越多, 管网布置越复杂。

3. 建筑给水设施的影响

小区市政给水管网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对外要与区外市政管网衔接, 对内要与建筑给水管网衔接。因此, 小区给水管网的支管及接户管设计受建筑给水设施等条件影响。

小区给水管网的支管及接户管是根据建筑给水管的大小及位置确定。某校园区建筑共有6栋, 根据建筑给水管网资料, 各建筑给水管网与小区给水管网衔接处均在区内道路附近。因此, 小区给水管网不需设计给水支管, 只需在各主管网设计6处接户管与建筑给水管网衔接, 接户管管径为DN100或DN150。某居住小区建筑共有59栋住宅建筑, 7排首层商铺及两个会所, 建筑户型多样。根据建筑给水管网资料, 很多建筑给水管网与小区给水管网衔接处在组团内部, 需要在小区给水主干管引出支管至各栋建筑下与建筑给水管网衔接。市政给水管网及生活加压给水管网各需要设计58处生活给水接户管, 管径为DN50~DN100;商业给水需要设计9处给水接户管, 管径为DN25~DN70;室内消火栓用水及喷淋用水根据建筑分区, 各设计27处接户管, 管径为DN150。

由此可见, 小区建筑情况越复杂, 区内给水管网设计也越复杂。在进行小区给水管网设计前必须对各栋建筑的给水管网了解清楚, 确保每一处建筑给水管都能与区内给水管网衔接上。这样, 建筑给水管网、小区给水管网与市政给水管网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供水系统。

三、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给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进行小区给水管网设计时, 供水安全及消防安全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在保证供水安全及消防安全的前提下, 应充分利用市政及建筑管网资料,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合理设计小区给水管网, 对小区建设起着关键作用。

摘要:小区给水管网设计也称小市政给水设计, 它介于建筑给排水设计和市政给排水设计之间, 是建筑与市政连接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通过两个工程实例, 对小区给水设计做了一些总结, 并提出了工程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小区,给水系统,给水设计

参考文献

[1]严熙世, 范瑾初.给水工程 (第四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王增长.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第六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例谈历史与社会课堂小结的设计 篇三

所谓课堂小结,是指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的行为方式,它常用于课堂的结尾,所以好的课堂小结形象地被称作“豹尾”。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把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记忆;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使课堂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为深层次的探究,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的热情。所以,在历史与社会课的授课中教师应优化课堂小结的设计,做到“虎头豹尾”。

如何优化历史与社会课的课堂小结设计?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课型的不同,遵循教学规律,采取不同的形式。

一、课堂小结的设计原则

(一)要有目标性

好的课堂小结是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服务的,否则就失去了课堂小结的意义。

(二)要有引导性

小结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要立足于引导,让学生参与,展现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三)要有精密性

课堂小结的时间一般在5分钟左右,所以课堂小结要有浓缩的“提炼”艺术,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简明扼要。

(四)要有针对性

课堂小结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文因人制宜,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二、课堂小结的主要形式

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的课程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笔者归纳了一些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活动中常见的课堂小结形式及相关应用实例。

(一)总结式

这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最常用的课堂小结形式,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将课堂内容简明、扼要且有条理地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可以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此法可以引导学生来归纳总结,或师生共同归纳。比如,我们经常在课堂小结时提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要点”。要注意的是,它不应该是授课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作知识内容上提纲挈领的归纳,形成课的高潮。

(二)巩固式

在课堂教学内容结束时,适时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巩固的形式既可以让学生做习题训练,或进行小组竞赛,也可以让学生上台练习。比如每节课结束前留出5~10分钟时间,让学生做作业本上的练习,及时巩固消化所学知识,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巩固式课堂小结在复习课中的应用更加普遍,有经验的教师一般会用30分钟左右复习知识点,余下的15分钟用来做巩固练习,收效甚好。

(三)悬念式

好的结尾可以使学生急于求知下面的内容,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采用这种结尾,要找准前后两课内容的联系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既富有启发性又能暗示新课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形成对新课的悬念。比如教学《家住平原》一课,临近结尾时,可先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总结,然后通过提问巧设悬念:“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你们还想知道山区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要弄清其中的缘由,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课《与山为邻》,大家一定会找到满意的答案。”这样结尾,把课内知识向下一节课延伸,造成悬念,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新问题的欲望。

(四)讨论式

讲完新授内容后,课尾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师不急于表态,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冲动,营造思考问题的良好氛围,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既能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教材的有关知识、巩固所学内容,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比如在学习《一道难解的题》一课时,课堂小结就可抛出 “你怎样看待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在讨论中巩固知识、拓展思维。

(五)歌谣式

总结式、巩固式、讨论式等,是常用的“收尾”方法,但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厌倦。如果教师能结合历史与社会课的教材特点设计出富有哲理性、新颖性的歌谣,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会激发学生探求每句歌谣所蕴含的知识内容的兴趣。最常用的是历史小歌谣,如《秦朝一统》一课的课堂小结可用这个歌谣:“公元前,二二一,秦灭六国天下一;皇权至上两千年,中央集权管郡县;修长城,御匈奴,开凿灵渠连长珠;车同轨,书同文,圆形方孔度量衡;既焚书,又坑儒,农民起义是陈吴。”

(六)比较式

历史与社会课中许多知识点既相互关联又各有差异。课堂小结时,教师要通过比较让学生鉴别差异、理清脉络。比较分析时可以借助一些知识体系图表来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夯实知识基础。如教学《秦岭—淮河分南北》一课,就可利用表1进行小结。图表直观明了,通过比较,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南北方差异。

(七)探究式

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尽可能地挖掘教材的深层次内涵,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当前的历史与社会教学非常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材的每一单元都安排了综合探究课。除了综合探究课,教师还可以在其他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去探究。比如教学《资源出现短缺》,课堂小结时,可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做一个题为“日常生活中一次性用品的来源和去向”的小调查,并画一幅流程图或写一篇调查报告。探究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又可以使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八)升华式

4.课程设计小结 篇四

刚经过一个半月的的教育实习,让我对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体会,让我感受到到做一名教师不容易。做一名好教师更不容易,一名好老师要处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中心,来做好课程教学的安排,每次上课都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上好一节课不但生动有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听懂。这次课程设计在实习的基础上给我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首先,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对教师上课前应该做的准备工作更加系统化的认识和了解,再者就是对于我这次设计的知识点,电工技术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加深,在设计中也遇到过一些问题,但经过思考,经过讨论,经过修好,最终完成,使我对这类知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次的课程设计,加上之前的教育实习,让我感慨很多,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让我学到很多知识,不仅仅是所谓的理论实践知识,更多的是结合了自己特点的东西。做老师不容易,做一名出色的老师更不容易,在设计一个课时,一名好教师不但要想到怎么教,而且要想到让学生怎么学。总之我们要为学生怎么才能学到知识为出发。

5.网页设计课程小结 篇五

通过寒假期间的学习,在学习了网页设计的同时,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关于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基于大一对计算机基础与c语言的基本掌握,自学网络设计的基础部分便显得较为轻松。谁然如此,在设计过程中依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但通过看书,上网查询,等方式,不断的学习、解决、提高,设计出的网页不论是外观还是内容,都在不断的进步、改善。可以说在自己动手,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网页设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对网页设计书籍的翻阅,我学习到了一些关于建设网站和制作网页的知识,在实践查阅资料时,对flash也有所了解。我还了解了一些基础的网络技术。通过学习,我对计算机有了更深层次得到了解,也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网页制作的过程与一些技巧手法更有了另外一番了解,对网页制作的基础知识也有了一定的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我同样认识到网页设计不是一门学科的独秀,而是多种课程的综合,他是、flash、fireworks等网页软件的综合应用。下面阐述一下我在翻阅《dreamweaver》时的一些关于网页设计的见解。在具体的制作一个网页时我了解到一个优秀的网页设计应该具备一些基本原则。首先,要确定网页设计的内容一个优秀的风站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整个网站围绕这个主题,也就是你在网页设计之前要明确你这个网站有什么目的,用来做什么,所有页面都是围绕着这个内容来制作,有了明确的内容对排名有很重要的作用;其次,要了解你网站所在行业的客户,及你的网页属于哪个类别。用户是一个网站成败的关键,如果用户要花很多时间进入你网站很有可能用户会立即关掉你网站,或者你网站操作很不方便用户也会马上离开,这种网站是很失败的设计,只会让用户失望的离去.在完成以上的基本内容之后网页的基本框架便成形成了。下面要开始的便是优化工作,内容是整个网页的核心。在网页设计之前必须明确网页的内容安排。优秀网页设计是要建立在平凡的基础上的。然后在具体的规划一个网页时,可以用树状结构先把每个页面的内容大纲列出来,尤其要制作一个大的网站(有很多页面)的时候,特别需要把这个架构规划好,也要考虑到以后可能的扩充性,免得做好以后又要一改再改整个网站的架构,很浪费时间和财力。大纲列出来后,还必须考虑每个页面之间的链接关系。是星形,树形,或是网形链接。这也是判别一个网站优劣的重要标志。链接混乱,层次不清的站点会造成浏览困难,影响内容的发挥。框架定下来了,然后开始一步一步有条理,有次序地做来,就胸有成竹得多,也会为主页将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一步,就以动手制作具体内容了,题材选定,框架选定,接下来就开始往主页里面填内容。

如果是个人主页,有能力的人完全可以靠自己来创作所有的内容。大部分人的方法是:从报纸,杂志,光盘等媒体中把相关的资料收集整理,再加上一定的编辑后就可以了。另外一个好的方法是从网络上收集,您只要到搜索引擎上查找相应的关键字,就可以找到一大堆的资料。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小的动画和动态图片,flash提供了功能齐全的绘图和编辑图形工具。可以直接在编辑区里绘画,编辑修改非常灵活,它的另一大特点是“交互性”强。在动画播放时,可以用鼠标或键盘对动画的播放进行控制,效果可以很直观的反映出来。然后是开始正式制作主页。通过dreamweaver作为制作软件,只需要用到软件中的一些基本的功能:图片插入和对齐设置;文字的格式、颜色、背景颜色的设置等就可以制作出一个简单的网页。

6.环境设施设计课程小结 篇六

在这段时间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我对公共环境设施的知识有了系统的学习。公共环境设施是设置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为环境需要的具有一定艺术美感的人为构筑物。也就是“街具”。

公共环境设施的多元化和专业化要求设计者需要针对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同场合对设施进行合理人性化的设计。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后我们进行了调查活动,针对景德镇市的休息设施进行调研。座椅是游人在行走或者活动了一段时间后可以坐着休息的景观设施。在景观设计中大多使用成品座椅,形式都比较雷同,容易产生单调的感觉。徽州由于其特殊的地域文化特色,马头墙建筑被广泛运用于这个城市的各方面。而景观的细部往往被忽略,从公共休息设施上可以看出,当地并没有较多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座椅。大多数都是单调的长方体形状的组合,很少有对看似功能简单的座椅进行分析设计。如果能再座椅的设计中加入马头墙元素或者当地人文特色的元素,会丰富仅有简单功能的座椅变为一副生动有趣的景观小品。如果座椅的设置能更人性化应当设置椅背,椅背的曲线设计应当帮助躯干保持站立时的 s 型的自然状态。从该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地理情况来看,座椅设置背后的水泥隔断其实非常适合进行改造成休息区域。这样不仅扩大了人行道的使用面积,让视线更为清晰宽阔,也充分利用了原有的隔断部分。对水泥隔断进行美化使其原先单调不起眼的隔断更加多元化,人性化。改造后的公共座椅与周围的环境特点相互呼应,同时起到渲染环境的氛围的作用。我的改造设想是这样的:形态上,对水泥隔断进行改造,以缓和的曲线形为主,曲线地选择主要是给人以缓解压力,用自然变换的曲线形态给人单纯舒适的感受。材料的选择上,将原先的木质材料更改为石材为主,木质材料的座椅虽然触感较好但是耐久性不强。其之地件事,耐腐蚀和抗冲击力强,装饰效果简单高雅,而且现代技术使石材有多种表现形式,既美观又实用,清洁起来也十分方便。

7.设计课程设计小结 篇七

1液相导热油系统

液相导热油系统是个封闭循环系统, 被用来传递过程热或者均衡的加热产品, 最适用的情况就是给需要加热温度比产品凝固点略微高的产品加热。

1.1系统简介

液相导热油系统是由高位槽、换热器、循环泵、用户组成的封闭循环系统。导热油从系统最低点充满至整个封闭循环管路, 由循环泵增压提供动力源, 以克服整个闭式回路的阻力。循环导热油经换热器管程的高温热媒加热后, 将热量传给用户。换热器的出口温度由高温热媒出口调节阀控制。系统在回流管线有一个气体分离器 (排气包) 与高点上设置的高位膨胀槽相连, 可防止热膨胀和导热油因容积损失而缺少时自动补充。详见下图。

1.2 配管要求

管线走向:为了保证加热系统性能和尽量少的热损失, 管线要尽量短, 少折弯, 直连。

导热油补充管道一般是接在主管道最低处, 而且是从下部接入;导热油回流管线是接在主管道最高端, 并且是从上部接入。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系统可以自动高点放空, 通过导热油补充管道排凝。

1.2.1气体分离器

通常情况下气体分离器会安置在加热系统的最高点, 在回流管线最后一个单独放空管线分支之后。

(1) 高点位于气体分离器之下时, 就需要一个带减压孔板的DN25 管线连接到分离器回流管线上, 放空管线要保持平稳提升, 还要保证尽可能大的坡度, 管线上不需要任何切断管件。

2) 高点位于气体分离器之上或者设计一个平稳提升放空管线到分离器回流管线不可能的情况, 就必须预留一个分割板和一个拟定路线。

1.2.2 放空管线

要求所有夹套管道在每个高点都要保留连续排空能力。

(1) 放空管线到放空设备要保持平稳提升, 还要保证尽可能大的坡度, 以及尽可能少的支线分流。

(2) 放空阀要垂直安装在放空管线高点之前, 如果条件不允许, 也可以安装在高点之后.通常情况下放空阀要安装在离操作平台1 ~1.8米之间, 方便操作。

2气相导热油系统

气相导热油系统是个封闭系统, 气相导热油的温度范围比液相导热油的要高。适用于给吸收热量较大的加聚反应提供反应热, 或给保温要求高的用户提供热源。

2.1系统简介

气相导热油系统是由蒸发器、排气罐、用户组成的封闭系统。每一个蒸汽用户点都由排气罐与蒸发器相连。导热油从系统最低点填充至蒸发器中, 运行时导热油被蒸发器管程高温热媒加热后, 升温变成气态进入系统给用户加热, 一部分气体冷凝回到蒸发器, 另一部分通过排气罐再回到蒸发器, 形成系统循环升温。系统温度调节由高温热媒出口调节阀控制。系统高点的排气罐温度低时, 会出现低温报警, 打开顶部排气阀将低温气体排出而使系统升温, 排出的气体冷凝后自流至低位槽。详见下图。

2.2 配管要求

2.2.1气相供给管线

水平管线坡向蒸发器方向, 坡度尽量小。按照“足步步低”的原则配管, 保证气体上升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液可以流回蒸发器。且水平部分管段不宜过长, 管线尽量直连。

2.2.2凝液管线

(1) 在凝液管线出口下方须有1m垂直管段, 在水平管线弯头前或液封的凝液收集管前。

(2) 凝液管线的水平管段坡向流动方向, 坡度尽量小, 且水平段应尽量短。

(3) 凝液收集总管要水平布置, 两端设置盲板, 溢流高度400mm。凝液收集总管比最大的凝液管接入管管径至少大1级。

(4) 蒸发器和凝液收集总管之间垂直距离最少0.6m。特殊情况下, 可能会利用导热油凝液管线作为凝液收集管, 该管线利用蒸发器位置和液位液封。此种情况下, 凝液出口与蒸发器顶部位差至少1m。

2.2.3气相放空管线

气相用户的气体放空管线要保持平稳提升至排气罐, 去排气罐的距离应尽量短, 且水平管段要保持向上倾斜, 最小坡度30°, 管线上不需要任何切断管件。放空管线顶端必须经过一个减压孔板接至排气罐入口的放空收集总管。

2.2.4 排气罐

(1) 排气罐的凝液出口与凝液收集总管入口之间的垂直距离保持在3m以上。

(2) 排气罐顶部放空管线的竖直部分须尽量短, 经水平管段后再向下敷设, 该水平段不宜长, 切断阀应设置在该水平管段上, 且位于排气罐的现场温度表可见范围内。

3 结语

在PA6 聚合装置中, 液相、气相导热油系统均是封闭的循环系统, 起到为反应提供反应热或给物料保温的作用。通过对聚合装置导热油系统设计的分析总结, 在工程设计中, 我们对导热油系统管道的设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也可以对实际生产中导热油系统的操作检修及安全维护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军.PA6聚合生产技术[J].合成纤维工业.1996, 19 (2) .

8.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篇八

[关键词]课程设计;机械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3-0051-04

0引言

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类学生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以及《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金属工艺学》等其它先修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培养机械设计的能力和机械设计的技能,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现代控制科学等与机械科学不断交叉融合,使传统的机械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机械的概念和机械设计过程相对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对工程设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存在很多问题,还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无法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工程设计人员。因此,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

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与课程设计脱节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学生进行的第一次比较正规而全面的设计,由于其涉及课程多,知识面广,且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较大的工作量,因此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以往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的后续,是在将机械设计课程完全授完之后再进行课程设计。一方面这样使得学生对机械设计课程中某些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产生了断续:另一方面,由于单纯针对授课,学生对课程设计与实际工程中很重要的知识点理解的不够透彻,从而使课程设计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不必要的复习上。同时,由于课程的断续,在课程设计开始阶段,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题目从最开始进行重复式的机械设计基本计算,又花费了一般2~3天的时间。加上事先对设计题目没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思考,学生自身又有一定的惰性,临时抱佛脚,缺乏系统思维,乱抄乱设计。这都使得设计过程时断时续,时间紧张,问题层出不穷,直接影响毕业设计乃至毕业后的社会工作,给学生和社会造成了很不必要的浪费与困扰。

1.2设计题目单一化

传统的课程设计重点是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知识,设计题目和给定数据多年不变,只需要按设计任务中给定的数据、方案及规定的设计方法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即可,形成相互抄袭的后果“’。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缺乏新思维,师生同受其害。同时,传统课程设计题目与专业、毕业设计相关度不大,使得学生所学专业课程无用武之地,缺乏学习兴趣,设计与专业课程学习不同步,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充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3计算机绘图欠普及

传统机械课程设计,手工绘图贯穿始终,工作强度大、效率低。加上空间想象力不足和缺乏工程设计经验,学生面对二维设计图纸难以想象出机器的整体结构,导致学生对设计缺乏全面认识,似懂非懂,极大地影响了设计的积极性和质量”’。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AD技术及Solid—work、Pro/Engineer三维设计软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使机械设计思想、设计方法与设计手段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些变化对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1.4协作与团队意识差,缺乏创新意识

以往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每个学生一个题目,题目类似而参数不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缺乏沟通与交流,虽然能够巩固单个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却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协作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而现实生产中,任何一个机械设备不可能单靠一个人就设计完成,也不可能单靠某一个人的设计方法就能完善所需要的功能,必须集思广益、广泛讨论。因此,必须在学生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团队意识,使其逐步与社会接轨。

以往的课程设计由于时间紧张,工作量大,老师往往忽略或不明显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从而局限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学生单一的、互不协作的课程设计,时间紧张,思维狭窄而受限,就更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即便是学生有好的想法,也因为没有充裕的时间考虑,没有老师的认真点拨和严密的思考论证而流产。

创新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动力,现代企业产品和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更多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去推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作为机械类学生第一次比较系统而全面的设计训练,必须充分利用其契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为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1.5考核制度不完善

传统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分二、三、四周三种模式,所布置设计任务根据时间不同稍有区别。在这几周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很认真,能够脚踏实地地进行设计,因此对自己最后辛苦所得的成绩也比较在意。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考核主要包含了三个部分:图面成绩50%(包含草图和抄正图成绩)、平时成绩30%和答辩成绩20%。但图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成绩,老师们各凭印象标准,自行决断,并不能像正式考试那样给出一个让学生一目了然、欣然接受的成绩,考核缺乏标准性和透明度。这既有可能造成学生成绩评定的不公,又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即便是答辩成绩学生相对心里有数,但倘若老师们在答辩过程中所问问题难易有所偏颇,也极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毕业设计产生不好的影响。

2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2.1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过程相融合

改变课程设计与教学脱节的问题,就必须在机械设计课程开始阶段将课程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使课程设计与教学相同步,把课程设计分部、分阶段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分步完成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带着设计任务听课,既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课程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思索自己设计任务中的若干问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与老师交流、沟通,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逐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较为宽广的空间。

在最近两年的机械设计课程中,将课程设计与教学相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对课程的学

习有了更大的积极性和更好的课堂效果,而课程设计过程中又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工作。与以往相比,单最开始的方案设计和基本计算就节省了3天时间。由于课堂讲授与课程设计同步进行,课程设计中的常见问题、难点、重点大部分学生已经心中有数,遇到问题大都能自己解决,或在书本中随手就能翻到,既节省了学生自己的时间,也节省了老师的时间,使老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解答设计中个别的疑难问题。而最后的答辩,学生对常见问题的掌握程度由以往的63%增加到了85%,引申问题的掌握程度由50%增加到75%,疑难问题的掌握程度由33%增加到50%。图面质量也大幅度提高,常见绘图错误减少二分之一,局部结构错误减少三分之二,没有发生整体结构错误。

可见,无论是设计过程中对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还是最后的绘图效果和答辩结果,都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这表明,将课程设计融入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可行的。

2.2题目的多样化和实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挑战是最好的催化剂。选择一些多样化、具有实用性和挑战性的题目,加强专业特色,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其工程设计的理念。例如,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可布置机床传动装置、石油工程系学生可布置钻井和抽油机中的机械传动装置、机电专业的学生可布置六自由度机械手等方案。

信息社会,交流是共同提高的重要手段。参考其他院校引入一些新的题目,从题目的质量和数量上提高设计的质量。也可结合机械厂所拥有的设备,选择合适样机进行现场教学后,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改进。例如,各类传统和数控车床、铣床等传动装置的设计。这既有助于学生后期的毕业设计,也有助于与学生工作后的工作相接轨。

2.3改革设计手段,加强计算机的运用能力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多在三年级进行,学生已经学完了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对CAD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同时,由于在机械设计课程开课的同时,已经布置了设计任务,可以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学习某一种设计软件。早期的CAD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而Solidwork和Pro/En—gineer是参数化的三维CAD/CAM软件包,具有零件三维造型功能、装配设计功能、工程图功能以及仿真分析功能等,正逐渐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技术。学习和掌握某一种或多种设计软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能力、设计效果是一个全方位的尝试。

两年多以来,教研室已在多个班级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绘图,结果表明学生对CAD技术软件有很好的掌握,同时对Sloid—work和Pro/Engineer三维软件具有很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所有采用计算机绘图的同学在进度上都比手工绘图的同学快,且在绘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较少。尤其是采用三维软件绘图的同学,绘图过程中对设计对象的结构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能发现更多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结构方案。这无疑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2.4分组设计、分组考核,加强团队意识

课程设计任务布置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设计题目比较类似但又不同的几个学生分为一组,组成一个团队。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除了自己的课程设计之外,也了解同组其他同学的设计内容、设计方法及设计思路,拓展学生设计的知识面。同时要求学生积极为其他同学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谋划策,检查并指出设计过程中存在的设计方法和结构设计问题,督促学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以往老师们要逐一检查每个学生的设计计算、结构方案和设计进度,结构方案类似的学生所犯错误有很多类似或雷同之处,需要花费老师大量的时间去纠正和讲解。分组设计可以指定小组长除督促同小组成员的设计进度外,定期集体检查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将大多数问题查阅资料后自己解决,部分疑难问题讨论后不能解决得,等待和老师讨论。这既有利于锻炼学生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加强沟通,培养团队协作和团队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节省了老师和同学的时间。如此分组之后,学生课程设计的进度大幅度提前,以前那种等待老师讲解和等待老师解决问题的现象基本消失,所有同学都能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学生由于完不成任务而二次答辩的现象也不复存在。

加强课程设计过程的监督,考核制度透明化是提高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考核制度透明化,可以在设计伊始就向学生公布考核过程中老师主要的考核标准,评分依据,同时接受同学的监督,鼓励同学提出好的意见、建议。这将使得学生心中有数,做到心态平和地将所有精力放在设计任务上。

以往课程设计的考核与答辩是单个学生逐一进行,既浪费时间,又不能充分体现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学生分组设计之后,将考核与答辩均分组进行。考核过程中注重小组的整体进度与表现,同时兼顾个人。这有利于督促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激励,共同进步。而答辩过程中除共性问题外,注重个性问题的问答,将问题普及到每一个人,不再是针对个人的设计。这有助于督促学生加强与小组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其团队意识,拓展其知识面。这都使得学生掌握了更多的设计知识内容,拓宽了其知识面,同时也培养了其团队协作的能力和其团队意识。

2.5课程设计与机械创新大赛相结合,注重后续培养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与机械创新大赛相结合,作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新平台,注重学生的后续培养。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目标之一即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课程设计的时间毕竟很有限,最长的不超过一个月,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漫长的过程。课程设计之后,继续引导有较强创新思维的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将是一个更加重要的过程。

燕山大学创新基地是机械学院为众多机械爱好者提供的学习和交流场所,有许多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每年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多种创新竞赛,例如机创杯“机械争霸赛”、科技制作大赛、滑翔机航模比赛、小型智能机器人比赛等。而由教师们指导的学生科技作品在全国大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例如学生科技作品《健康节能饮水机》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天津赛区比赛中获得第五名及二等奖的好成绩。

为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兴趣,把大赛作为一种标杆,引导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本着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后续教育,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需要。

3结束语

21世纪是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需要的是“能力型、素质性”人才。为了适应人才发展的需要,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将逐渐从培养设计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发展。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也必将越来越注重学生设计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9.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小结 篇九

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小结

成本核算方法并不仅仅只有传统的一种,还有源自美国的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以及源自德国的弹性边际成本法(德文Grenzplankostenrechnung英文Flexible Standard Costing),更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把成本会计推向更高更完善层次的资源消耗会计(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由此可见成本会计是一门与时俱进,生气盎然的实用型学科。经过一学期对传统成本法的细致学习,加上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实践操作,本人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传统成本法的应用,但同时也体会到了它的局限性,并对作业成本法等新兴核算方法产生了兴趣。因而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针对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等进行比较和浅析,同时对本次实习做一简单总结。

1.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

1.1 传统成本法

1.1.1 传统成本法的原理

传统成本法指企业支持成本分摊的方法,所谓支持成本指支持产品或服务完成的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之外的成本费用。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根据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一般分为三部分,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再根据直接费用直接计入,间接费用分配计入的原则,对所发生的制造费用按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到相应的成本对象中去。

1.1.2 传统成本法的局限性

传统成本核算系统的主要局限性在于它运用了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动因,而企业以不同数量、规格和不同复杂程度生产多样化的产品组合时,这样的分配比率将导致不准确的产品成本。而如今,许多企业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技术,以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并能快速、高质量地生产出个性化强、品种多、批量小的产品。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生产状态由“多人操作一台机器”转变为“一人操作多台机器”。因而,固定制造费用占有的产品制造成本比例大幅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管理者对制造费用的核算作革命性变革,要求把成本核算的重点从直接人工转移到制造费用的合理分配上,以便提高产品成本计1

算的正确性和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1.2 作业成本法

1.2.1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

作业成本法(ABC)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在ABC下,作业成本可分为四个层次的产品单位成本。即①与生产单位产品有关的直接耗费,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②生产批次成本。即与生产批别和包装批别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生产某批次所需要的生产准备成本、清洁成本、质量成本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生产批次的多少。③产品维持成木。即与产品种类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获得某种产品的生产许可、包装设计等方面的成本。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产品的范围及复杂程度。④工厂级成本。即与维持作业生产能力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折旧、安全检查成本、保险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结构。

1.2.2 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程序

(1)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成本。将能够直观地确定为某特定产品或服务的资源成本划为直接成本,直接计入该特定产品或服务成本,其余部分则列为作业成本。

(2)确认和计量耗用资源的作业。作业是指为提供服务或产品而耗用企业资源的相关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如订单处理、产品设计、员工培训、材料处理、机器调试、质量检查、包装、销售、一般管理等。

(3)计量作业成本。根据资源耗用方式的不同将间接资源成本分配给相关作业,计算出各项作业的成本,即作业成本。

(4)选择成本动因,即选择驱动成本发生的因素。一项作业的成本动因往往不只一个,应选择与实耗资源相关程度罗高且易于量化的成本动因作为分配作业成本,计算产品成本的依据,有如:人工小时、机器小时、机器准备次数、产品批数、收料次数、物料搬运量、订单份数、检验次数、流程改变次数等。

(5)汇集成本库。即将相同成本动因的有关作业成本合并汇入“同质成本库”,如动力与维护费用可归入一个成本库。

(6)作业成本分配。其计算公式为:

分摊成本=某作业成本(库)分配率/被某产品耗用成本动因数量。

(7)计算产品成本。将分配某产品的各作业成本(库)分摊成本和直接成本(直接人工及

直接材料)合并汇总,计算该产品的总成本,再将总成本与产品数量相比,计算该产品的单位成本。

1.3传统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比较

1.3.1 间接费用界限的差异

在传统成本法下,间接费用指制造成本,就经济内容来看,只包括与生产产品直接、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全厂生产、销售产品和筹集生产资金的支出作为期间费用。在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则是完全成本,所有费用只要合理有效,都是对最终企业价值有益的支出,都应计入生产成本。它强调的是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而不论其是否与生产直接、间接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期间费用归集的是所有不合理的、无效的支出。

1.3.2信息准确性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目的是把辅助部门归集的制造费用以一种平均线性方式的分配到各产品,没有考虑实际生产中产品消耗与费用的配比问题,只能是一种“绝对不准确”(absolute inaccuracy)的信息。作业成本法计算出的产品成本信息可视为一种相对准确(relative accuracy)的信息。作业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时着眼于费用、成本的来源,将间接费用的分配与产生这些费用的原因联系起来。在分配间接费用时,选择多样化的分配标准(成本动因),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并将按人为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比重降到最低限度,提高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如果把产品的成本视为靶心,作业成本法虽然不能每次都击中这靶心,但是却能始终如一地击中靶的外环和中环。

1.3.3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式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下的管理生产系统是一种由前向后推的生产系统。即生产从原材料开始进入第一生产工序,第一工序完工后的半成品转入到第二生产工序,依次类推按部就班,直至最终形成完工产品,从而传统的成本质量管理一般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半成品和完工产品的质量检测上,出现问题,及时修补或剔除。

而作业成本法下的生产管理系统一般为适时生产系统,它与传统生产不同,是由后向前拉的一种逆推似的生产系统,企业的生产程序环环相扣,衔接非常紧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收益,也使得企业减少了存货带来的费用。作业成本法下的质量管理是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Control,简称TQC),要求各个生产环节的工人把好自我生产关口,实现自我质量监督,发现废次品,立刻在本生产工序中纠正。

1.3.4分配基准特性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主要采用单一的人工工时等财务变量为分配基准,而忽略了一套良好的非财务变量,因而丧失了一些改善公司管理的有利机会。作业成本法的分配基础是多元的,不但强调如人工工时、机械工时、生产批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等财务变量,也强调如工艺变更指令、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等非财务变量。采用多元分配基准,提高了产品与其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使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以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增加“顾客价值”。

1.3.5适用条件的差异

传统成本法适用于产品结构单

一、制造费用的数额相对较小,且其发生与直接人工成本有事实上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业成本法一般适用于间接费用所占比重较大、产品品种繁多、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较好地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度不满意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

1.4 结论

作业成本法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成本法的缺陷。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相比较,分配基础(成本动因)不仅发生了量变,而且发生了质变,它不再仅限于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它不仅局限于多元分配基准,而且融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并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质量检测时间等)。这种量变和质变、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分配基础,由于提高了其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能使作业成本能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

然而,作业成本法并不满足管理对成本信息需要的万灵妙药,与现行方法相似,它的价值也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条件,需要牢记的是:作业成本法提供仍然是历史成本信息,仅间接地与管理决策相关,所以要想发挥决策方面的作用必须要有附加条件。此外,作业成本法虽然大大减少了现行方法在产品成本计算上的主观分配,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它们,也就是说,由于作业成本法的基础资料未分配任意性的影响,另外,就作业成本法的最核心内容成本归集库和成本动因的选择而言,作业成本法也无法做到完美无缺。综上所述,将作业成本法的理论运用到实务操作中不一定可以完全避免一些成本共性问题,以致不可避免地带有人为分配的色彩,这是作业成本法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之处。

2.弹性边际成本法

2.1 弹性边际成本法的主要内容

德国的“弹性边际成本法”(Grenzplankostenrechnung,英文简称GPK)是一种以广设成本中心为责任中心,以贯彻责任制为特色的融成本预算、核算、控制和责任考评于一体的成本会计系统。该成本系统由满足外部需要的实际成本核算系统和满足内部成本控制需要的成本核算系统组成。其主要内容如下:

2.1.1成本中心的设置。

GPK设置的成本中心称之为广设成本中心,它由同质的作业构成,与我们传统的责任中心设置不同,传统责任中心是按职能部门设置的,如:分厂、车间、班组为传统的责任中心。广设成本中心是按同质的作业设置的,不同质的作业不能设为一个成本中心,必须将不同质的作业分开单独设置成本中心。

2.1.2成本性态的分析

在该方法下,也要将成本按其性态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是指随该成本中心产出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才是变动成本;辅助成本中心的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按照因果关系的原则分别向基本生产成本中心分配。基本生产成本中心的产品成本由本身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人工等直接费用加上从辅助成本中心分配过来的“变动成本”构成。这样计算出来的成本,便于向经理人员提供做战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2.1.3.成本的控制与分析

各成本中心负责核算和控制该中心发生的全部费用。各成本中心可以以成本预算和成本标准,如工时消耗标准、实物消耗标准、费用标准等作为成本控制标准,借助于现代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控制方法对成本进行实时的控制。在控制过程中,成本中心要对出现的不利差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应将其分为自然差异和人为差异,而只有人为差异才是管理不善造成的,这应由造成该差异的成本中心负责。

2.1.4.成本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

在GPK下,企业一般都建立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明确各组织层次的成本管理责任。如:德国铁路公司负责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分为4级,自上而下分别是:控股公司——股份公司(5个)——铁路地区(7个)——成本中心,成本心按地区加功能的不同来划分,整个德国铁路公司共有7 000个功能,划分为50 000个成本中心。在德国的企业中,每一个成本中心就是一个基层的组织单位,也是一个成本控制的责任单位。

3.实习内容回顾及总结

3.1各种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根据实训内容,编制“工资费用分配表”和“职工福利费用分配表”,分别根据“工资费用分配表”和“职工福利费用分配表”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在原设置的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及制造费用明细账中进行登记。

生产成本的归集与分配是基础部分,它对以后几章内容有很大作用。成本归集与分配过程实际上就是成本计算过程。在本次实习中,我们按照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先后对材料费用、职工薪酬、其他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几方面进行了练习,经过实习我基本上能够对这些费用进行分配。这些章节中难度不大,只要掌握了一些方法,在加耐心做题训练,就能熟练掌握了。可以说这些章的内容不难,学好这些,以后的部分学习起来就容易了。

在材料费用方面,分配费用比较简单,比如一批材料为几种产品共同使用,应根据一定的分配方法如按实际产量分配,从而计入各产品成本;人工费用方面,应按成本项目进行归集,生产工人的计入生产成本;车间管理人员的计入制造费用,厂部管理部门的计入管理费用等,若生产多种产品,应按一定的方法如实际工时进行分配后分别计入各成本项目;辅助生产费用方面,在本次实习中,主要运用直接分配法分配,比较简单;制造费用的分配方面,将在生产环节发生的制造费用按一定的方法如工时比例,分配计入个有关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项目中;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是成本核算的最后一项内容,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在实习中我们主要用约当产量法。

3.2各种成本基本计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简化分批法、分步法)的综合训练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只是讲了品种法,分批法,简化分批法和分步法。其中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好多企业都用这种方法,基础而实用;而分批法是按批别作为计算对象,是一种订单生产,成本计算期与核算报告期不一致,一般不考虑在产品和完工产品的分配问题;分步法是以生产步骤作为计算对象,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分步法是最难计算最复杂的的,尤其是成本还原。

4.实习感想及建议

虽然对新兴的核算方法感兴趣,但是实践操作还需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成本核算最需要耐心和细心,这也是对我这个急性子和爱嫌麻烦的家伙的一个巨大挑战。刚开始几天毛毛躁躁纰漏百出,但是渐渐的就静下心来,能够一丝不苟的登记,计算,而且速度也大

大提高。

我认为课程设计对加固我们对成本会计的掌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几点小建议:

可否考虑更改实习时间,以免和考试冲突影响实习效果;

可否考虑加入对新兴核算方法的实践,我认为诸如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方法很重要也很实用;

10.产品界面设计课程小结范文 篇十

在大三第一学期开学的前三个星期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产品界面设计这门课程进行了学习。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对产品界面设计的含义、内容等等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

UI设计师就是:软件图形设计师、交互设计师和用户研究工程师。UI设计师要做到的: 1.简易性。

界面的简洁是要让用户便于使用、便于了解、并能减少用户发生错误选择的可能性。2.用户的语言。

界面中要使用能反应用户本身的语言,而不是开发设计者的语言。3.记忆负担最小化。

人脑不是电脑,在设计界面时必须要考虑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限度。人类的短期记忆极不稳定、有限,24小时内存在25%的遗忘率。所以对用户来说,浏览信息要比记忆更容易。

4.一致性。

是每一个优秀界面都具备的特点。界面的结构必须清晰且一致,风格必须与实际内容相一致。

5.清楚。

在视觉效果上便于理解和使用。6.用户的熟悉程度。

用户可通过已掌握的知识来使用界面,但不应超出一般常识。7.从用户的观点考虑。

想他们所想,做他们所做。用户总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方法理解和使用。通过比较两个不同世界(真实与虚拟)的事物,完成更好的设计。如:书籍对比竹简。8.排列。

一个有序的界面能让用户轻松的使用。9.安全性。

用户能自由的作出选择,且所有选择都是可逆的。在用户作出危险的选择时有信息介入系统的提示。

10.灵活性。

简单来说就是要让用户方便的使用,但不同于上述。即互动多重性,不局限于单一的工具(包括鼠标、键盘或手柄)。

11.人性化。

1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机械设计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80-01

在机械类专业和近机械类专业学生以及同类课程中机械设计是实践教学课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首次可以更全面的、更规范的實践练习。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论基础的掌握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基础理论相结合并进行综合分析、解决工程所出现的错误、学生需要不断的巩固、完善和扩展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通过一些简单的机械装置,让学生对一般机械设计的操作方法、生产过程有进一步的了解。有正确的工程设计理念、培养独立思考、科学的、安全的设计能力;在课程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操作培训、鼓励学生培养查阅资料、案例以及绘图、计算、计算机辅助、软件应用等方面的辅助设计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工作态度,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在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的训练。

1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我国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中,虽然减速器是典型的机械设备,是所有课程中最主要的成分,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学习的内容,被许多高校选择作为机械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但课程题目过于千篇一律,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在做重复性动作、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只是按部就班照着资料去做。这样的学习是不存在任何意义的,学生没有参与其中、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这样的传统教学对机械设计的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1.1 在机械设计课程中对先修课程与装置结构缺少认识度

我国现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授课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以书本教学为主,传授书本知识,以实践为辅;在教学中,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自己讨论研究为辅;在设计中,以教师讲解、观看为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为辅。在这样的单一、乏味的授课方式中,让学生对减速器的使用、安装、制造、设计都缺乏认识。在实际中得不到应用、不能够很好的思考工艺存在的问题,不能够将工艺融入到设计中去。在设计过程中在时间同时也不能忘了知识的掌握。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对先修课程的综合知识要求很高,要求学生必须能够灵活运用。因此,对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所存在的问题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与创新。

2 机械设计过程中的理念与措施

2.1 设计过程的内容改革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热情,加强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创造能力,并且避免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决定在课程设计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把科研案例或者在实践中工程出现的一些新颖的、有综合性、创造性的例子交给学生。设计的题目大致分为工作机、传动装置以及原动机。设计的内容不光有以往的按课程要求的理论设计与公式计算,还应该体现出综合运用的设计手法,让学生有更全面的认识、增加学生的认识度,使课程的最后知识得到很好地吸收消化。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不是仅仅只传授书本知识,更多的是通过书本的题目去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杂志、案例,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归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精神。多与学生沟通。了接学生的想法,思路。并将自己的经验与理解和学生进行分享。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积极的参与。把各种结构通过自己创意结合在一起,做出有特色的设计,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2.2 设计改革的过程

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计算机的CAD/CAM/CAE的应用技术已经在设计行业中起着引领指导的作用。而计算机的再次变革,将世界机械制造业带领到数字化阶段、全新的数字化设计必定会将先进的三维设计和制造方式发展得更为完善,是个制造产业的全新时代。CAD技术的进步,就意味着以往的半理论半实践、依靠计算公式估算的时代已经不会存在,而是被使用现代力学为机械理论基础所进行分析的计算含量大、相对复杂,不易操作的工程问题所取代。对于计算的改革、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加强,对我国现代科技产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2.3 设计过程的实践改革

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通过对工程的实际接触,让学生了解这一系列的产品的性能、原理、生产的经过以及结构特点。让同学们了解理论与实际之间存在的差异。懂得机械设计与机械工艺之间的关系是紧密不可分的、明白关于产品的知识,会应用在其中。在安排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去工厂参观,让学生能够充分体会所要学的知识的内容,用第三者的眼光去观看相关的案例,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路,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自己的意见,也明白学生心中所想,让最后的设计可以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

3 结论

对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因为改革设计内容的完善,让工程更接近于实际,更贴近生活,可以增长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让学生们在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同时,又加强了学生利用计算机所进行的机械设计的操作运行能力和对理解能力。让学生们通过仿真操作能够更快的融入到实际的工程中去,既巩固了机械设计的基础又加强了学生独立分析得能力,在遇到工程实际的问题时能够很好地解决有了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曹杰,张丽,于影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农机化研究,2011(13):243-244.

12.试谈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 篇十二

1 设计动员、接触实物, 激发学生设计兴趣

向学生阐明本课程设计的意义和重要地位, 使学生对设计充满期待, 趁热打铁, 带领学生去实验室做减速器拆装试验, 让学生对减速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了解减速器的原理、各零件的作用和结构, 尽量创造更多的条件使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减速器及其工作过程, 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上静态的图片和理论与实际工程中的动态的实物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 启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问题, 探讨问题的学习过程。

2 为保证课程设计质量, 要求学生必须手绘图纸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 而且很多高校早已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取消了手绘图纸的要求, 但是笔者认为对于学机械的学生-未来的工程师, 除了要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完成计算机绘图外, 还要必须掌握一定的本专业的基本功即具有手绘机械图纸的能力。这也可以让那些想投机取巧的学生望而却步, 因为不管设不设计都必须手绘图纸, 还不如就自己设计, 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机械设计的过程、体会到工程设计的特点、学会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

3 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

第一, 应利用好网络。网络是当前最发达的信息传播渠道之一, 保证网络的畅通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糟糕的是, 有的学生直到做毕业设计时还不会使用校园网上的电子期刊资源。因此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图书馆资源查阅电子期刊资料外, 学校还应顺应大学生个人计算机空前普及的情况, 在寝室、图书馆以及研究室等场所向学生开通校园网, 最大程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第二, 搞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应给学生提供固定教室、定时考勤, 随时掌握学生的设计情况, 以便随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改善教学效果。第三, 教师的定时不定时指导和答疑。特别是答疑环节很重要。通常课程设计都安排在本门课结束后的几周之内, 由于学生在做课程设计之前都刚刚学完理论课程, 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难免会有/疑难问题, 因此答疑环节也是学生设计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的环节。

4 严格考核制度

课程设计必须以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 并且要有不及格率。答辩表面上是一个检查学生设计结果的形式或者是一个给出学生成绩的过程, 但实际上答辩有这样几个优点:第一, 因为有答辩和不及格率的制度, 学生会有一定的压力, 从而会一定程度的端正设计态度, 同时在思想上也会形成难以投机取巧、抄袭或蒙混过关的概念, 这样会达到一种相对良好的设计状态和结果;第二, 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时, 会因为有答辩, 而去刻意地为答辩做准备, 比如说仔细读图检查错误、检查设计计算过程、检查设计说明书等, 只要有不懂的地方学生都可以去抠, 去讨论, 这样准备答辩的过程也是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过程, 不但能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相对扎实, 而且还会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 从而对这门课的学习甚至对本专业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提高了教学效果的同时,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 通过答辩会给学生一个相对更公平的成绩, 能够一定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课程设计的积极性。总之, 严格考核制度, 给学生以一定的压力, 使学生具有忧患意识, 并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变压力为动力, 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5 设计题目的分配

笔者认为对于设计题目的分配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方面, 设计题目应具有多样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 生产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装置、新设备, 因而“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题目也应作相应的调整。除了传统的减速器设计题目之外, 还可增加行星齿轮传动设计、谐波齿轮传动设计、带式无级变速器设计等题目, 通过这些新课题的设计, 除了可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之外, 还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设计工作能力。另一方面, 设计题目的分配应因人而异。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工程设计,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设计思路和基本设计方法, 而据了解,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计基本都是一人一题, 这可以使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但由于每位学生存在着学习能力上的个体差异, 因此笔者认为设计题目的分配不一定非要一人一题。对于能力一般或者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来选择一组内容相同但参数不同的设计题目, 这样可以使这个层次的学生避免走过场而毫无收获, 同时他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 并且还可以十足的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总之, 通过这种设计题目分配方式, 可以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通过课程设计都能学到本领, 具备应具有的能力。

6 展望

13.设计课程设计小结 篇十三

经过两周的奋战我们的课程设计终于完成了,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学到得不仅是专业的知识,还有的是如何进行团队的合作,因为任何一个作品都不可能由单独某一个人来完成,它必然是团队成员的细致分工完成某一小部分,然后在将所有的部分紧密的结合起来,并认真调试它们之间的运动关系之后形成一个完美的作品。

这次课程设计,由于理论知识的不足,再加上平时没有什么设计经验,一开始的时候有些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入手。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经验和自学,并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可能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课程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也使我们的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听听不同的看法对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帮助我的同学。在这种相互协调合作的过程中,口角的斗争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如何的处理遇到的分歧,而不是一味的计较和埋怨.这不仅仅是在类似于这样的协调当中,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我们有这样的处理能力,面对分歧大家要消除误解,相互理解,增进了解,达到谅解…..也许很多问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关键还是看我们的心态,那种处理和解决分歧的心态,因为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一致的。

经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它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次的课程设计不仅仅有汗水和艰辛,更的是苦后的甘甜。

14.毕业设计小结 篇十四

时间如流水,三年的大学生活转眼就要结束。在我们即将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完成了本次的毕业设计,旨在对三年大学学习的一次检验,复习,查漏补缺,同时也为不久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很重视这次设计,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把大学三年

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毕业设计是整个学习生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它代表着大学生活结束的总结,也代表着作为一个新人进入社会的开始,体现着大学生大学的总成绩和综合文化素质,能够培养我们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我们从文献检索,科学实验,生产实践的调查研究中获得知识的能力。所以我很重视这次设计,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把大学三年所学的各项专业知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独立完成一条道路的设计工作。制定好工作细项,及其完成的时间工作表,做到心中有数各个击破。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或难点及时的向老师讨教,去图书馆查阅书籍资料。通过这次毕业设计的锻炼,所学的专业知识得以巩固加强,亲身体验到一条公路设计的各个步骤,对其的技术要求,设计、施工方法等都有了较深的印象,有了较为感性的理解。

三年的书本学习,专业知识的灌输,专业技能的培养,但由于缺乏切实的实践,所学的知识显得空乏。虽然在做这个设计过程中力求精益求精,但毕竟是第一次单独完成一个大型的设计项目,再加上能力有限,经验不足,所以在此设计中难免会存在些问题。请老师给予指教。

2008.09

上一篇:我心中的榜样作文500字下一篇:呼吸机故障应急调配模拟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