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实施方案(精选9篇)
1.高校第二课堂实施方案 篇一
第二届全国高校(本科)微课教学比赛方案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承办单位:各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分中心、相关高等学校、有关机构
二、比赛网站
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专用网站为:http:// weike.enetedu.com。比赛通知、方案、公告、流程、评审规则、常见问题解答等,均在本网站公布。作品具体技术规范和操作步骤参见网站首页比赛指南。
三、参赛对象
参赛对象为本科院校专任教师,每位参赛教师提交参赛作品数量限为1件。按文史(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和理工(理学、工学、农学、医学)两大类别分组参赛。
四、比赛内容
参赛教师可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以下简称目录)确定参赛课程,选取知识点,设计、制作微课。目录网址参见教育部网站:
http://)完成注册、登录、提交作品及相关附件。
凡有选手参赛的学校,均需在比赛网站注册校级管理员账户,该账户通过比赛网站身份认证后方可使用。学校管理员身份注册及认证方法如下:
1.注册,登录比赛网站:http://weike.enetedu.com,点击网站首页导航栏右侧“注册报名”,选择“学校管理员注册”,如实填写学校相关资料,完成注册。
2.认证,登录微课比赛网站,进入“管理中心”,点击左侧的“身份认证”,下载“学校管理员身份认证表”,填写盖章后,将扫描件图片上传至“身份认证”处。
3.管理,校级管理员账户经由比赛主办方核实认证后开放管理权限,即可对本校参赛作品进行相关管理。
省赛组织单位管理账户由网培中心授权省级赛事管理人员使用。
六、比赛阶段
比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
1.初赛、复赛时段为:2014年4月25日-2015年4月25日。各省可根据本省情况在2014年4月25日-2015年4月25日时间段内安排本省赛事进度,各省应认真组织,广泛发动,积极为本省高校教师参赛创造条件。
各高校可在本省赛事安排的时间段内组织选拔本校参赛选手, 制作、上传参赛作品。经学校统一选拔推荐的参赛教师直接进入复赛。每个学校推荐名额限制为:本校专任教师的3%。
各省赛事组织单位安排复赛,评选出优胜者,推荐进入全国决赛。推荐名额将根据参赛作品数量和质量决定,原则上不超过本省参赛教师总数的5%。
2.决赛阶段:2015年5月-2015年8月由比赛主办方组织专家评审,评选出决赛获奖选手,并择期召开表彰大会。
七、作品要求
参赛教师围绕一门课程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录制成时长在5-15分钟的微课视频。并配套提供教学设计文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辅助材料。
1.教学视频要求
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视频片头应显示标题、作者和单位,主要教学内容有字幕提示。视频格式及上传要求详见“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站(http:// weike.enetedu.com)比赛指南等相关文档。
2.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求
多媒体教学课件限定为PPT格式。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反映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频合理搭配,单独提交。其他与微课教学内容相关辅助材料如练习测试、教学评价、动画、视频、习题、图片等多媒体素材等材料也应单独提交。
3.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设计应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并在开头注明讲课内容所属学科、专业、课程及适用对象等信息。文件格式:word。
八、奖项设置
1.个人奖: 比赛设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2.优秀组织奖:面向各级赛事组织单位,根据赛事组织情况,评选优秀组织奖。
九、其他事宜
1.参赛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须同意授权赛事主办方享有网络传播权。所有参赛作品向社会免费开放,主办方可授权有关单位出版作品,出版后,原创者有署名权及获得报酬权。
2.参赛作品及材料需为本人原创,不得抄袭他人作品,侵害他人版权。若发现参赛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或有任何不良信息内容,则一律取消参赛资格。
3.赛事组织单位不向参赛教师或学校收取参赛费用。
各省级赛事组织单位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将在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站“比赛指南”公布。
2.高校第二课堂实施方案 篇二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方案,现状,互动教学,改革,意义
1 目前各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几十年来, 我国一直采用素质教育的传统式教学方法, 课堂之上, 一直都是简单的以老师讲授知识, 学生被动的汲取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高校也不例外, 这使得老师讲授的内容不能很好的被学生吸收, 而学生受传统式教学方式的影响也根深蒂固, 以至于创新和实践能力严重低于那些以互动式教学方法来进行知识传授的国外学生, 具体来看, 目前我国各高校仍是沿用这种教学模式, 就英语课堂的原因分析来看, 主要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这两大方面。
1.1 主观原因
1.1.1 学生过于被动, 只会消极的吸收
一直以来, 我国高校都采用老师在讲台上进行教学, 学生在台下被动的汲取知识, 语言教学特别是本不是我们母语的英语教学也是这种模式, 这使得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学生失去了根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 久而久之, 会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也只是被动的被灌输知识而不会采取灵活新颖的方式来学习, 以至于在学习英语数十年之后仍然不能很好的应用英语, 更不用说日常的简单交流了。
1.1.2 老师只是单纯的讲解而不是采用新方法来教育学生
在我国, 老师采用的一直都是讲解新课, 布置作业, 复习旧课, 进行考试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从而使得自身工作变成了简单的循环而不是探寻一些新颖可行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 增加学习动力, 此外, 老师自身在常年不变的教学模式下不再进行新一轮的知识补充和储备, 长此以往, 老师便不能很好的展开教学工作以及了解学生心理, 自己的专业素质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1.2 客观原因
除却以上两个主观原因, 造成这种现状的还有客观原因, 我国传统型教育模式一直都是在教材里面输入大量的知识以达到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目的, 而结果却造成了学生在看英语教材时积极性丧失, 获取的知识量明显低于预期计划, 此外, 由于学校教学设备比较落后, 没有及时更新如多媒体这些生动形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的设备, 也会使得英语课堂教学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最终会使得学生对英语课堂产生懈怠等消极情绪。
2 互动式教学的改革方案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 国家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由于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深入发展, 各个用人单位对于英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校毕业生已经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这就要求各个高校改变以前老师占据主导地位的课堂讲授模式, 改以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互动型教学方案, 使老师和学生在是上课期间可以自由交流而不受限制, 做到相互的传递社会新闻、热点以及沟通思想、交流情感, 使得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人和积极参与者, 这能够很好的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增强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具体来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英语课堂之上互动式教学:
2.1 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
与传统的老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来比较的话, 互动式教学则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老师适当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需要学生由以前的被动汲取知识为主动开始学习知识, 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
2.1.1 老师应该不断学习,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传统式教学中, 教师只是一味的按照教材采取“填鸭式”的灌输, 英语本是一项需要大量练习和交流的科目, 然而, 高校英语老师只是一味的讲解语法知识, 布置作业, 从而学生的兴趣丧失, 教学效果十分不明显, 因此, 老师应该努力拓展自身知识储量, 根据时代变化不断充实自己, 并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工作, 以便能够很好的了解学生心理, 从而能够积极有效的展开教学工作, 还应该拓展教学内容, 不拘泥于课本知识, 从而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让学生在乐趣和快乐之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2.1.2 学生应该化被动与主动, 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一直以来, 传统教育模式在学生心中早已根深蒂固, 很多高校的英语课堂现在仍然是以老师讲授为主, 因此, 学生在课堂上总是被动的汲取知识, 英语教学本需要学生积极交流和沟通, 然而, 传统型教育模式难以满足这种需求, 因此, 学生需要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老师的教学活动, 积极发言并与同学主动用英语交流, 在上课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做好预习, 从而得知需要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以便在老师讲解的时候能够分清主次, 此外, 在老师讲课过程中如果有疑惑之处应该积极发问, 积极思考并且在课下做好复习工作, 从而能够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 能够更好的学习英语。
2.2 课堂上教学方式的一些变化
以往的教育模式, 是老师单纯的在课堂之上讲解英语语法知识, 由于不是学生的母语, 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结果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 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则更会觉得难以理解, 因此, 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探寻和开辟多种教学方式, 从而让课堂主体变单向为双向, 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从而提高英语课堂之上的学习效率, 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英语知识, 更高的理解和运用, 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互动式教学方案:
2.2.1 在上课之前引入相关社会热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努力避免以往一味讲解语法知识和单纯讲解的方法, 转而借助于适当的教学设备通过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并且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期间还可以加入图片来增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2.2 适时的进行提问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 督促学生在课下做好复习工作, 课堂之上适时的提问就变得很重要了, 通过提问, 可以使学生在课下主动做好课堂知识的复习工作, 还可以以此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已讲解知识的掌握程度, 便于老师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做好安排和适当的调整, 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英语知识, 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2.2.3 进行情景表演
英语教材一般都会选取社会上的最新时事和消息, 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还能扩充各方面知识, 因此,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针对英语课文内容进行情景表演,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还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乐趣之中很容易的掌握知识, 学好英语, 此外, 学生在进行情景表演练习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掌握学习内容, 寓教于乐会更容易让学生乐于学习, 更好的学习。
2.2.4 进行小型的话题讨论
英语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自由运用, 达到与别人交流无障碍的效果, 因此,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在课堂之上制造让学生用英语交流谈论的机会, 在合理的时间之内,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 选取相关话题, 提出问题, 并让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 在表明自己意见的同时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最终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2.2.5 鼓励学生问问题
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疑问, 而以往的教学模式则会使得学生产生消极、懈怠心理, 从而不愿去问心中的疑惑, 最终则会使问题积累下来, 久而久之, 则会增加英语学习的难度, 学生本身也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叛逆情绪, 最终给英语学习造成困难, 因此, 老师应该在课堂之上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疑惑之处进行提问, 通过适当的方法让他们对自己的疑惑有兴趣去解决, 并且积极发问, 教师也应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好回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式教学的意义
与传统式教学相比, 互动式教学则是由以前的老师占据主动地位变为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 由老师单纯的讲解英语语法等相关知识变为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使得学生的兴趣提高, 能够更好的进行英语学习, 最终使得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英语转变为主动的预习、复习英语知识, 因此意义重大, 具体来说, 互动式英语教学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3.1 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
互动式教学使得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从而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带着动力进行英语学习, 这就会极大的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 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听力, 此外, 还可以提高他们对社会哥哥各方面知识的掌握度, 最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为将来他们走入社会进行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2 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英语人才
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 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社会对英语专业的人才的需求度也越来越高, 培养出合格的高校毕业生便成为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行可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英语毕业生, 为各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好的人才资源, 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 总结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 传统型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事实证明, 互动性的教育模式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他们带着学习热情进行英语学习, 从而能够更好的学习英语知识, 并且更多的了解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进程,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最终培养出合格的英语专业人才, 为社会主义经济事业的发展做好准备, 使我国的发展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谢劲芳.大学英语“交流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6 (6) .
[2]杨翠萍, 刘鸣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任务教学为手段实施协作学习策略[J].外语界, 2005 (3) .
[3]白瑶.浅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形势与处境[J].科技资讯, 2011 (24) .
3.高校第二课堂实施方案 篇三
关键词:混合式课堂;实施现状;改进策略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开设各种形式的网络课堂开始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其中,以整合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两方面优势为特点的混合课堂更是备受青睐。有的学校甚至打算在三年之内将其变为常规课堂[1]。那么,这种课堂在高校到底实施得怎么样?是否值得推广成为常规课堂?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改进?这些都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试图以华中师范大学的混合课堂为例,对其进行调查和研究,为其他同类高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混合课堂的调查对象与方法
华中师范大学于2013年开始启动混合式教学的探索工作,最初开设了49个混合课堂。至2014年,全校开设的混合式课堂已达到289个,涉及专业50多个,参与教师300多名,学生近2万人次。无论从探索的时间还是参与者的数量来看,学校的教学变革都具有典型性。因此,对其实施混合课堂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发现普遍性的问题。
本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调查对象,选取了该校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72个混合课堂,进行了问卷调查。
研究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分为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调查问卷两类。每类问卷均从混合式课堂的基本教学和学习情况、混合式课堂的教学效果、混合式课堂的教学问题与困难以及对混合式课堂的总体评价等四个方面,设计问卷。其中,学生问卷22题,教师问卷15题。
本次学生问卷共发放3116份,回收有效问卷2012份,回收率为64.6%。
教师问卷共发放80份,回收有效问卷49份,回收率为61.3%。
二、混合课堂的实施现状与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该校混合课堂的实施现状和问题可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1. 课堂总体情况良好,群体之间存在差异
研究针对基本课程内容讲解、资源提供、课堂互动、课外指导、意见听取和学生管理等几个方面,对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调查表明,教师在各方面表现良好,60%的教师可高质量地完成其中的每一项。具体而言,绝大部分教师在内容讲解方面表现较好,均能根据新课堂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讲解内容,并进行有效的讲解。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资源提供和课堂互动成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大部分教师在这两个环节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另外,面对这种新型的课堂,绝大部分教师都能随时注意收集意见,以改进教学。从实施效果来看,混合式课堂的总体效果令人满意,在课程掌握、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至少有1/3的学生得到了提升,80%—90%的学生可以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且有一定收获。从师生的满意度来看,65.3%的教师和54.1%的学生均表示认同混合式课堂。虽然其中部分教师和学生的满意度较低,但大部分师生表示,问题不在于混合课堂本身,而在于教师或学生还不太适应这种新型课堂。
调查还发现,混合课堂在不同群体间的实施效果和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第一,从专业来看,艺体类学生较文理科学生更喜欢混合课堂。其原因主要在于,混合课堂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操作和实践机会,并能通过教学视频为学生提供示范,有利于他们反复观摩和模仿——这些特征特别适合艺体生的需要。同时,混合课堂在时间上的弹性也有助于他们灵活安排出外写生、比赛等活动。第二,从年级来看,大四学生对混合课堂的满意度最高,其他年级则相对较低。原因可能在于,混合课堂给予了正忙于四处寻找工作的毕业生一定的时间弹性。同时,混合课堂所强调的实践导向符合他们找工作时的迫切需要。另外,大四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也更强,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第三,从教师来看,总体趋势是:教师的职称越高,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越高。其中,教授课堂的满意度最高,达到了77.8%。这表明,决定混合课堂成效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自身的水平。但是,从对于混合课堂本身的态度来看,排斥混合课堂最多的群体也是教授。其原因可能在于混合课堂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而教授们认为这些精力的投入未必都是专业必须的,而且一些技术上的障碍所造成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也使他们颇为不满。
2. 学习资源数量充足,资源质量有待提升
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可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从数量上看,大部分资源比较丰富,有课堂的学生甚至认为资源的使用已经达到了饱和程度。但是,从资源的类型来看,调查表明,“参考书目”、“教学视频”等传统资源相对偏多,而“相关领域专家讲座”、“学习实践机会”等广义上的教学资源则较少。仅25.7%的同学对教师提供的“专家讲座”资源满意。94.4%的学生认为,教学资源尚需改进。在改进的具体建议方面,49.2%的学生认为应 “打破校际界限,吸纳校外资源”,48%的学生认为应“增强所提供资源的现实性和时效性”,47.4%的学生认为应“增加资源数量、多样性”。
同时,调查表明,教师在资源建设方面遇到了制约他们解决上述问题的“瓶颈”,即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32.7%的教师认为,这是阻碍他们建设高质量的资源的最大障碍,原因在于,教师所要提供的资源往往超过了教师个体的购买能力,而且教师个体大多不熟悉购买这些资源的程序。
3. 学习任务完成较好,自主学习情况不佳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仅有4.9%的学生没有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但是,从学习过程来看,混合课堂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并将这种意识与能力的训练当成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而现有调查表明,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不容乐观。
首先,调查表明,学生现有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相对较差。这可能与其在中学阶段的灌输式教学有关。但也正是由于这种习惯的影响,很多学生不愿意选择混合课堂。调查表现,54%的学生仍然愿意选择传统课堂。在参与混合课堂的学生中,80%的学生反映在“完全网络课堂”或“混合式课堂”中学习负担较大。因此,在网上学习时,存在的常见问题是:不少学生通过“挂网”来达到在线学习时间,敷衍地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调查表明,在混合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在“课堂发言组织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和“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提高”等方面的调查中,仅有33.5%、35.6%和36.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达到了该效果。可见,教师在混合课堂中应该突破传统的以掌握知识为唯一目标的局限。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也有利于混合课堂本身的顺利实施。
4. 课堂运行基本正常,网络平台支持不足
通过从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教学困难以及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对混合课堂进行详细的考察,调查组最终可以认为混合式课堂的运行过程基本正常。虽然还存在较多的制度漏洞和技术漏洞,以及一些过渡时期的不适应因素,但总体结果还是达到了教学要求。
然而,在分析数据时,调查组也发现在课堂的运行过程中,最大的、最普遍的问题是网络平台的性能差(83.7%的教师反映了此问题),其具体表现为:网络平台稳定性差、功能不健全、资料容量小且兼容性差。而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管理困难,资源提供困难,以及一定程度的学习和教学终端问题。因此,为了使混合课堂运行地更加顺利,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网络课堂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改进混合课堂的基本策略
1. 明确不同资源的教育功能,提升资源建设的质量
混合课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因而资源建设是实施此类课堂的第一步。但是,什么样的资源是好的资源呢?很多教师对此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只是别人建什么我也建什么。典型的现象就是把资源建设当成是材料的堆砌,而其中堆砌得较多的是各类视频,如教学视频、专家讲解、电影电视等。至于这些资源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征有多大的适切性,教师可能不太清楚。但既然堆上去了,就要让布置学生去看,结果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等现象。
事实上,资源不在于多,而在于适合。比如,针对艺术和体育的学生的学习特征,教师可将示范性的动作拍成视频,放在网上供学生反复观看和模仿。混合课堂的这种可重复性,对于艺术和体育的学生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克服传统课堂上教师讲过一次就无法再现的弊端。但是,对于文科或理科学生而言,有些教学内容似乎不需要进行冗长的视频讲解,看文字或许更有效率。结果,过多、过长的视频有时反而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负担(因为有的课堂要求学生必须看完所有视频,从而逼迫学生通过“挂网”来“磨”时间)。当然,视频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但对于作为成人的大学生来讲,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冗长的直观与生动。
因此,资源建设之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特征和需求,明确特定资源建设的特定功能,有针对性地开发。同时,教育管理者也不能只是一味地要求教师多建资源,或以数量评优劣,而应该要求教师充分阐明各资源与学生学习的适切性。
2. 优化课堂教学的实施条件,使专业人员专注于专业事情
从前面的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决定混合课堂成效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自身的水平。但是,教授等专业水平较高的老师在网络技术方面却不一定很强,而且也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因此,教育管理者必须集中精力帮助他们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尽量使网络平台的技术成熟化和简单化,减少因平台问题所带来的麻烦和操作过程的繁琐步骤所带来的障碍。二是尽量配备专门人员帮助他们完成专业之外的简单工作,如上传教育资源、收集大量的网上作业等。三是从学校层面组织专门团队,支持资源建设的过程。比如,教师有时会遇到理想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有时会遇到请校外技术人员制作资源的问题。这时,学校往往会把资金拨给教师,让教师自己去解决知识产权的问题,或让教师自己去找相关的技术公司。然而,教授们并不清楚解决这些问题的程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并且会使他们面对这些困难而止步不前。因此,学校应该组织专门团队,负责解决知识产权的购买或资源建设的外包等工作。总之,要让专业的技术人员干好他们最擅长的技术工作,让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解决好教学辅助的问题,从而使教授们从这些非专业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干好教学工作。
3. 依据课程性质选择课堂类型,充分发挥混合课堂的优势
混合式课堂有其自身的特点,调查表明,在不同类别的课程中,该课程实施的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应充分考虑课程的性质,据此选择合适的课堂类型。比如,针对不同类别的课程,在选修课中可更多地选用混合式课堂进行教学。无论是公共选修课还是专业选修课,其目的都是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提供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机会。混合式课堂的自主学习空间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在拓展知识面方面走得更远。相对而言,公共必修课程则可有选择性地使用混合式课堂。因为公共必修课(如英语、政治等)的设置目的通常是保证学生具备基础的素质和能力,学生可以进行拓展的空间并不大,需求也并不明显。同时,混合式课堂的学习负担在现阶段相较传统课堂来说明显要大一些,将过多的课堂设置成混合式课堂有可能既达不到实际的学习效果,也加重了学生负担。因此,在公共必修课中要有选择性地开设混合式课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选定合适的教学形式。专业必修课是学生学习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在该类课程中也存在学生进行拓展的空间和需要。因此可以在参考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后再选择相应的教学形式。
4. 加强自主学习的指导与管理,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混合课堂的特点之一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达到有效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同时,自主也是所有学习走向有效和高效的基本原则。在混合课堂上,学生在自主中学习,效果会更好。但它要求学生承担起学习责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掌握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目前混合课堂所遇到的困难就是,一方面学生不愿意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另一方面是缺乏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因此,要促进这种学习,教育者“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具体而言,教师必须做到:其一,真正实现翻转课堂的理念,把平时的学习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和内化,而在实体课上,则尽量少讲解,而代之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学生展示自学成果等机会,以此来调控学生平时的自主学习。其二,向学生讲清自主学习的意义,激发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动机与意识。其三,教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帮助他们顺利进行自主学习,体验成功,转变思想。同时,教育管理者也必须做到:其一,督促平台建设的改进工作,使教师监控和管理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更方便、轻松。其二,允许学生弹性化的学习,即不一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统一上网学习。在这方面,不妨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这既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也有利于大四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
总之,就混合课堂自身的特点来看,在不久的将来,它可以也应该成为常规课堂。但是,就目前的实施现状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不同课程和学生的不同特征,采用不同的步调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大学. 网络课堂和混合式课堂将成为常规课堂[EB/OL],http://www.51edu.com/gaokao/gaokaozixun/ 3660458.html.
[2]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13年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097)]
4.高校创新创业实施方案 篇四
一、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紧迫任务来抓
(一)重要意义。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内在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推动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实践平台建设和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江苏是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教育现代化建设试验区,必须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突破口、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以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为“迈上新台阶、
建设新江苏”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总体要求。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集聚要素与资源推进教学、科研、实践协同育人,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左右,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知与行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强化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二、完善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把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
型转变,逐步确立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江苏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四)突出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根据相关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修订高校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增加实习实训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改进教师教育,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1个学期;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不少于半年。
三、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新机制
(五)密切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其他高校院所的协同。有效整聚政府和社会资源,强化高校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对接。建立江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支持高校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合作,加快苏南高校将优质资源向苏中、苏北转移辐射步伐。鼓励各地、各类行业协会和企业定期发布创新创业项目指南,推动形成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
(六)促进高校内部无缝对接。推进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协同,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机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等校内综合协调机构,负责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教务部门为主导、创新创业学院和其他院系为主体
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构建教务、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和院系协同的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体系,健全学工部门、就业创业中心等单位协同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完善学工部门、科研部门、就业创业中心、大学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单位协同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四、健全与专业培养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七)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理论、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理念先进、体系完整、动态优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群。开发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原则方法和精神指向,建设选修必修、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与专业培养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八)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遵循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规律和特点,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推行在线开放课程和跨校学习的认证、学分认定制度。鼓励创新创业教育专家、知名企业家进课堂,推动高水平创新创业讲座、高品位创新创业活动进课程。到20,省立项建设10门“团队+教材+慕课”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识共享课程、100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示范课程。支持高校与出版机构合作组建优势互补的创新创业
教育课程建设团队,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优秀课程和教材建设,编写出版100本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五、构建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教育模式
(九)改革教学方法。推进研究性教学,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项目化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真正把学术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把创新创业观念、原则和方法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发挥创新创业导师“传、帮、带”的作用,以“师傅授徒”方式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十)改进学生学业评价办法。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创业能力,探索灵活多样的开放考核方式,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专业创新课程学分和创新创业实践拓展学分积累转换制度。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对创新创业实践成果显著、经认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可授予相应学位。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
(十一)共建共享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加强专业实验室、
虚拟仿真实验室、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支持高校在开发区、城市配套商业设施、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切实加强新一轮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和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组织遴选一批校内校外联动的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推动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学科竞赛、项目实践、基地建设一体化。力争到年,全省每所公办本科高校自主使用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面积不少于4000平方米,其他本专科院校自主使用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面积不少于平方米。
(十二)健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继续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形成国家、省、校、院(系)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省每年立项建设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力争使每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与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依托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交流会暨创新创业教育论坛,努力将其打造成为集创新创业项目展示、成果转化、校企对接等功能为一体的交流平台。各高校要普遍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网络管理平台,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过程的管理,为大学生及时了解政策和行业信息、学习积累行业经验、寻找合作伙伴和创业投资人创造良好条件。鼓励高校开办具有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实验班。支持学
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
(十三)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建立国家、省、校三级竞赛管理体系,形成政府指导、高校为主体的各类竞赛项目动态评价和认定机制。办好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及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鼓励高校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自主创办符合学科专业特点的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各高校要依据专业培养要求,完善竞赛项目与课程互认、学分互换办法,将创新创业竞赛纳入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七、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十四)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按照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鼓励高校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的授课或指导老师,吸引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到高校兼职。健全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制度,搭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平台,造就一支能够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紧密融合的师资队伍。建好20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重点建设5个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江苏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加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
(十五)完善相关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和绩效考核指标
体系,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企业和乡镇挂职锻炼制度,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创新创业实践,引导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
八、注重对师生创新创业及其教育教学的激励支持 (十六)鼓励全体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定期遴选创新创业优秀教学团队、创新创业教学名师、优秀青年导师,同时把创新创业教学成果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评选表彰的重要内容。到2020年,评选100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100名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100名创新创业优秀青年导师。
(十七)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条件的高校要资助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先评优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自开始,省每年评选150名创新创业标兵,省级创新创业标兵可直接推荐免试研究生或专升本;评选100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俱乐部(协会)。
九、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组织领导和保障服务 (十八)落实高校主体责任。各高校要把深化创新创业
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战略任务,纳入学校综合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教务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精心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并将实施方案报省教育行政部门和主管单位备案,备案后向社会公布。省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保障体系,帮助符合条件的创业大学生获得相应政策扶持;成立由各行业专家、企业家、金融界人士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咨询委员会,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决策咨询和指导服务。
(十九)统筹各类资金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各高校每年要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创业示范基地、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支持课程教材建设、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创业项目孵化等工作,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省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措施,指导落实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税收政策。大力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进一步降低大学生创新创业门槛和成本。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
(二十)加大督导落实和宣传引导力度。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和高校教育教学
5.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方案 篇五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各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课堂的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二课堂是学生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平台。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高中部实际,决定在高中部全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体现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丰富和发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内涵,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和创建学校特色,进一步强化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努力实现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二、遵循原则
1、特色性和校本性相结合的原则
注重教学科研、传统项目校等阵地的拓展。努力挖掘学校办学多年来的文化底蕴,拓展课程体系,增设特长生训练班、兴趣班、选修课等,拓展教学与活动形式,进一步丰富学校内涵。
2、实践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课堂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筋多思考,多想象,多动口,勤动手,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立性和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参加自已喜欢的强项,教师要认真安排活动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指导好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4、趣味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课堂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感兴趣,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爱学、自觉学、乐于学的好习惯。
5、参与和竞争意识相结合的原则
活动课上,力求学生要有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把活动内容安排的合理化,新颖化、创新化,让学生学起来感到善思、有趣、乐学、有益。
6、全员参与和责任到人的原则
倡导每一位学生都参加一项活动,倡导每一位教师都力争承担指导一项活动。指导教师做到精心组织,认真落实训练计划,保证效果,力争每个学期推出至少一次的成果展示、或表演赛。
二、活动设置与安排
依据学生兴趣广泛、特长明显、可塑性强等生理和心理特征,结合实际,立足校情,学校全面推出艺术类、体育运动类、学习竞赛类、文学传媒类、心理健康教育类五类18个项目:1.合唱艺术团队2.舞蹈艺术团队3.器乐艺术团4.男子篮球队5.男女排球队6.田径训练队7.男女乒乓球队8.美术特长班 9.校园文学社10.探究创新小组11.毽子12.跳绳13.语文写作训练14.英语兴趣班15.电脑兴趣班16.硬笔训练班17.软笔书法班18.读书小组。
四、活动要求
1、指导教师要树立技能意识,注重发展,着眼未来,重视素质教。
2、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特长辅导要做到长计划,短安排,在新学年初要写出本的辅导计划,使辅导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
3、指导教师要切实做好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的兴趣特长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本着学中有乐、乐中求学、学有特长的思想,讲求辅导实效。
4、指导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原则,对成绩突出的学生要做好重点培养。组织他们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竞赛,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要给予表彰奖励。
5、指导教师要坚持育人与辅导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的实践技能,从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6、第二课堂活动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每个学年要有衔接,不能半途而废。
7、要以兴趣班、队为形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各指导教师负责本班队的活动内容及辅导安排,负责资料的填写、整理与收集,逐步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
8、各组认真按计划备好辅导资料,开展好每一次活动,填写好活动情况记录表。
9、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活动成果展示。
五、管理办法
为了增强辅导效果,切实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协调、健康地发展,进一步强化我校的素质教育,加强艺术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为此,学校对第二课堂活动实行“六定”的管理办法。
1、定内容:各组要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结合本组实际,依据教师特长与学生特点在规定范围内确定活动小组的名称及内容。
2、定学生:各组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学生可自己选择参加一项活动,组织报名,确定人员,落实人数。
3、定时间:各个活动小组建立以后,每周要组织学生按时参加活动,辅导教师要保证充分的辅导时间,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随便旷课。
4、定地点:各有关部门要负责协调好各活动小组的活动场所,要尽力排除外界干扰,保持清静的学习与辅导环境。
5、定指导教师:每个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必须辅导好一个小组的课外活动,每个辅导教师辅导的活动小组在一个学年里(除其它特殊原因被调整工作以外)不变化,要充分作好的辅导计划和安排,保证辅导质量。
6、定目标:辅导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实情,根据辅导项目及特点,确定本组辅导目标,学期结束,辅导教师要汇报辅导成果,在学年终了按此目标进行评估。
六、其他
1、成立二课领导小组和考核小组,全面负责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和具体实施。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纳入工作量考核范畴中。第二课堂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第二课堂活动考核小组:
组长: 常务副组长:
2、各年级、各科组要高度重视第二课堂的开辟、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断拓展新的项目,并努力形成我们的优势。
3、任何活动未经学校允许,不得收取培训费用,不得擅自组织学生外出。
4、如确系活动需要,经校方同意,可与校外单位联系,组织学生外出活动。
磁县第二中学政教处
6.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篇六
地点:校工会时间另行通知
二、开展女教工集体踢毽比赛活动
时间:20xx年3月9日中午
地点:体育部健身馆
要求:以分会为单位组队,每队运动员10人,领队1人。每人1分钟内踢毽数量计入团队总数,以团体踢毽成功次数排名次。各分会要在3月2日前将领队和运动员名单报校工会(领队需报联系方式)。各分会领队3月9日中午12:30前将本队运动员带到比赛地点进行检录。报名表需纸质盖分会章。
三、开展女教工阳光校园行活动
时间:3月16日中午
集合地点:学校电影院门口
要求:各分会要在3月2日前将参加走步的女教工和领队名单报校工会(领队需报联系方式)。各分会领队3月16日中午12:30分前将本分会参赛人员带到集合地点,并负责其比赛期间安全。报名表需纸质盖分会章。
四、开展女教职工“最美家庭”手机随拍摄影比赛
时间:4月15日前,以分会为单位将参赛女教职工用手机拍摄的记录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摄影照片发至工会史xx邮箱xx。
7.高校第二课堂实施方案 篇七
关键词:开放型,签到系统,网络课堂,网络考勤
引言
目前, 随着现代管理体制的发展, 各式各样的考勤方式也逐渐普及, 从出席会议, 职工出勤, 到高校的网络课程建设, 都存在签到的管理问题。传统的签到方式有手工登记和刷卡两种, 另外还有一些新技术的签到方法, 如指纹签到方式和人脸签到方式等。传统的手工登记方式不仅容易出错, 而且工作量大, 人为因素也增多, 不便于高效管理。刷卡方式和新技术签到方法则需要有专人管理, 从经济和场所上有额外要求, 也不适合一般的签到管理。
在高校规模的发展中, 为克服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时间和地点上带来的不便, 网络化教学管理得到飞速的发展。高校学分制的实施为网络教学提供必要的保障。在学分制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修课程自主选择本学期课程和上课时间, 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向网络化教学方式靠拢。
在网络课堂教学中, 网络签到模式给网络教学管理提供了一种方便而有效的管理体制。用计算机进行网络签到, 不仅具有客观准确性, 还便于统计和管理等特点, 从而可大大提高管理效率。
1、设计要求
1.1学生签到功能设计要求
从学生签到功能上来说, 签到系统不仅要求实现学生的签到, 更要考虑学生签到的安全性, 其中安全性包括防止学生随意上网签到、代替他人签到、迟到与及学生本身用户的安全性等。学生签到要求学生输入学生用户密码, 待系统确认后才能完成签到。
在学生随意签到的安全性问题上, 系统要求在上课前, 任课教师凭教师用户先设定签到的课程和时间, 学生用户只能根据设定的签到课程和上课时间进行签到。在代替其他用户签到的问题上, 系统要求学生在所选各课程、各上课时间段都必须输入用户密码方能签到。在迟到问题上, 系统要求签到用户必须在上课时间后规定的时间段内进行签到, 否则签到无效。
1.2教师管理模块设计要求
为完成学生用户的网络签到, 教师的重点任务在签到管理和签到实施。签到管理要求登录用户有系统的管理员权限, 系统的管理员可以设定开放的课程及其开放时间, 为方便学生预约课程使用。签到实施要求登录用户至少有普通任课教师权限, 在签到实施中, 任课教师凭教师用户登录系统, 先选定所授课程名称及其上课时间, 待学生用户上课时在所选课程和时间上签到使用。
在教师用户使用的安全性问题上, 为防止学生自行选择签到课程或时间进行签到, 系统要求在每次选择不同的课程或时间时, 系统再次验证教师用户的权限, 在教师输入密码确认后, 系统才提供签到课程的选择功能。
2、系统的模式和开发环境
对于一般的管理系统来说, 系统主要有四种开发模式:即主机与终端模式、文件与服务器的模式、客户机与服务器模式C/S、WEB浏览器与服务器模式B/S。根据一般高校的实际情况、系统用户的要求及开发模式特点的比较, 系统选择了web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由于B/S模式不需要在客户端安装特定的应用软件, 它完全可采用以网页IE的形式来使用和维护, 客户端的功能也比较简单, 只涉及到和签到课程相关信息的查看及对特定数据的修改和选择。这些功能都可以用WEB浏览器的方式实现和完成, 简化了管理人员对客户端的管理。
本系统在实现上选用了asp开发技术, 后台脚本语言使用了VBSCRIPT。WEB服务器使用了微软的IIS5, 开发工具选择了Macromedia Dreamweaver MX、Macromedia Flash MX和Adobe Photoshop CS相结合。数据库使用的是微软的Microsoft ACCESS和SQL结构化查询语言。
3、系统设计与使用
为实现系统要求,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整个系统分配三个级别的权限用户, 分别为高级管理员、普通任课教师和学生用户。高级管理员具有整个系统的最高管理权限, 功能包括系统开放性课程的相关信息设置、普通任课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用户的信息查询与管理等。普通任课教师用户具有信息查看和设置签到课程及其上课时间的权限。学生用户具有课程的签到功能和相关信息的查询功能。
3.1学生签到功能的设计与开发
在任课教师选定好授课课程及其上课时间后, 学生凭学生用户权限进行签到, 在签到时要求学生用户输入权限密码, 在系统确认输入的权限密码后签到成功, 否则提醒签到错误。另外, 为防止学生迟到现象, 学生必须在系统管理员设定的签到时间内进行签到才有效, 若超过规定时间则签到失败, 提醒超出签到时间无权签到。签到功能如图1:
用户权限的管理与信息流通是使用ASP内部的session组件对象, 通过对session对象设置用户的ID及用户权限变量, 通过session对象的变量在系统中信息传递。
在迟到现象的实现中, 通过session对象变量保存任课教师登录的时间, 系统再调用学生系统当前时间作为学生用户的签到时间, 比较session对象变量中的教师登录时间与学生签到时间, 其差值小于系统设定值则学生有权签到, 否则为学生迟到, 无权签到。
3.2教师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开发
(1) 教师登录
为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系统要求用户至少具有普通教师权限才能选择签到的课程, 在教师选择签到课程及其上课时间前, 为了验证教师身份, 系统设计教师登录功能。
在教师登录功能中, 系统登录的是教师的个人帐户, 为普通任课教师用户权限。帐号由高级管理员先设定, 再由普通任课教师通过此设定注册个人帐户。也只有通过注册的普通教师帐户才能在签到系统的登录功能中使用。
在教师成功登录后, 系统通过对session对象变量进行设置普通任课教师权限, 若登录失败, 则session对象变量的权限为空。
(2) 课程及其时间段选择
在普通任课教师成功登录后, 教师进行的是课程及其上课时间的选择, 学生用户只能在任课教师选择的课程及其上课时间段进行签到上课。
在签到系统中, 由于任课教师和学用用户均使用相同的功能介面, 为防止学生用户在普通教师登录后代替普通教师进行课程或上课时间的选择, 从而出现学生可以提前签到某未上课课程或者对已经课程进行补充签到问题, 为防止此问题系统设计在选择每一门课程或时间段时都要求再次验证教师用户权限, 若未通过再次验证, 签到系统将无法完成签到, 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
在课程及其时间段选择时, 系统首先对普通教师权限进行验证, 即对session对象中的普通任课教师变量进行验证, 若具有选择的权限则可进行课程的选择, 否则失败, 提醒无权限, 需重新登录签到系统方可使用。
在任课教师选择不同的课程进行学生签到时, 系统自动设置session对象中的任何权限失效, 从而实现再次登录普通教师用户权限功能。
四、结束语
签到系统设计已经全面完成, 于2006年正式在学院开放型物理实验系统中试用, 用于开放型物理实验的签到使用, 学生签到及教师管理的所有功能都已实现, 能很好的配合开放型物理实验预约, 实现网络签到。
在系统的设计中, 基本功能都已实现, 但在试用中发现也存在着网络系统中不可避免的矛盾, 如网络安全性问题, 在代替他人签到的问题上来说, 若学生用户将密码告知他人, 将可完成学生代替他人签到。在学生请假问题上, 系统也还没有做出相应的请假处理。
由于设计者的时间和水平有限, 设计中的缺陷可在使用中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在现有的设计基础上, 设计者将努力提高计算机编程水平, 为网络教学管理更科学化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石志国等语《ASP动态网站编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
[2]、云舟工作室《精通ASP3.0网络编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年10月
8.关于高校第二课堂的思考 篇八
人们在研究教育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教学方式的演变过程、人才成长规律的过程中,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过去被称为“课外活动”的第二课堂对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那么在第一课堂外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二课堂。
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是学生自主、自愿参加的活动。很多人认为第一课堂中,教师责任重大,态度较为认真;而对待第二课堂相对而言就比较随意,导致授课质量不高。大学期间是形成学生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第二课堂已成为大学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素质能力的提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职业选择、人生走向等。鉴于第二课堂在学生的成才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重视第二课堂的教育,提高第二课堂的质量,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教学
1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第一课堂是对人才培养提出普遍性的要求,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第二课的堂则解决人才培养中的特殊问题,强调培养和发展人才的个性。[1]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正因为个性不一,才相互有所区别。个性不同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心理活动过程、动机、意识倾向以及智力能力发展水平等诸方面。第二课堂的开设不受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约束,具备第一课堂不具备的活泼、多样等特点,弥补了第一课堂标准化所带来的不足,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是人才个性发展的广阔空间。教师应该利用第二课堂的有利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他们在展现自我中获得乐趣,获得作为一个独特个体的成就感。
2因材施教也是第二课堂的重要教学方法
教师在开设第二课堂的时候,应按照人才的成长规律,依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用不同的形式开展。如一、二年级学生不具备科技开发能力,可以对其实施知识普及,通过一些讲座、选修课、兴趣小组等课外学术活动,使他们了解一些基础知识,逐步培养他们对实践能力的认知和理解。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组成科技项目小组,举办学术论文报告会、科技构思大赛等活动,同时,鼓励他们参加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材施教也表现在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水平,采取不同手段保持学生学习热情。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本身素质,可将学生分为四种类型。对于学习热情高,本身素质优的学生,教师应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表现空间,打造更快更好的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对于学习热情高,但是自身素质一般的学生,教师要注重营造重在参与的氛围,避免贪多求快,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对于学习热情低,但本身素质高的学生,要尊重其个性,防止他们钻牛角尖;对于学习热情不高,自身素质低的学生,教师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必要时候,可以采取一定的强制手段,例如,让热情高的学生帮助其学习,监督其参加每次课程的学习。
3从发展的角度完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设计
第二课堂一般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很多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开的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固然,依据学生的兴趣开设课程是没错的,但是如果只考虑学生的兴趣,就不能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只单方面考虑学生的需求,高估了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低估学生的可塑性。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考虑学生的可塑性,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在第二课堂项目设计时,适当推出一些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但对学生身心发展、能力提升有帮助的科目,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以人文本。
二掌握科学方法,掌控第二课堂
1使第二课堂的组织实施体系化
由于第二课堂活动在课外进行,不同于第一课堂的实施,有完整的体系结构,为了第二课堂健康有序地开展,需要加强教师的组织领导作用,促使第二课堂课程化、体系化、连续化。虽然第二课堂是灵活,多样的,但是目前第二课堂总体上呈现出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的状态。所以教师有必要引进课程的理念,对其活动的开展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系统性的设计。第二课堂的形式是多样的,随心所欲的,但是教师的备课不能随心所欲,必须要将每一个活动细分为具体的活动课程单元,明晰每个具体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使之成为一个有指导的教育过程,同时,通过活动课程建设,精心设计活动过程,从而达到提升其某一具体素质的目的。
2第二课堂要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目前,高校各项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大多是由学生社团来承担的,活动组织趋向社团化。[2]社团化使得第二课堂的多样性和参与性得以彰显。高校社团数量较多,活动开展十分频繁,犹如天上的繁星异彩纷呈,装扮青春活泼的大学校园。但是有很多社团在成立之初学生热情很高,随着组织人员的更换和时间的推移,由于活动内容和形式没有较大突破和创新,打击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导致社团规模的萎缩和育人功能的消逝。于是需要专业教师对社团进行关注,发挥教师在思想上和思维上的先进性,使每一位参与者都有所获,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引导社团积极、健康的发展。比如:沈阳工程学院开设的人文艺术类第二课堂,每个第二课堂都配备的专职的指导教师。教师在学期活动开始,就制定出本学期活动安排,具体到固定的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3]由于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扩大了第二课堂的影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形成了特有的校园文化。
3促进教师正确教学理念的形成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知识技能不再是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风向标,组织更看重的是个体运用知识的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4]第一课堂在更多地承担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就需要第二课堂的帮助。第二课堂有丰富的人文、科技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就是说要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终身学习的自我教育能力。第二课堂的灵活性,为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它通过丰富的,不受学科限制的内容,激发学生在道德、智力、审美上面的强烈愿望;通过自主活动的开设,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高尚的情感体验;通过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和社交范围,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生成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教师必须掌握这些先进理念,有意识地将他们融合在第二课堂的教学和实践中,才能发挥第二课堂的应有作用。
三通过外力支持,提高第二课堂质量
1教师的创新能力是第二课堂的有力保障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第二课堂开设的目的之一。目前,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不足,虽然我国人才总体规模已近六千万,但人才的创新能力在国际人才竞争力的比较中还比较弱,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学术界和科技领域原创性人才十分缺乏。[5]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创新能力,课程设计就不能体现出创新意识,课程开展过程缺乏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何谈起,同时,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师也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提高第二课堂质量的重要保障。
教师的创新必须要包括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我国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根据十六大精神,我们应该在理论探求与具体实践中,切实把“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地统一起来,并以之作为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方略。文化创新表现在第二课堂教育中就是要求教师给学生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崇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良好的文化创新舆论和环境,让一切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思想竞相迸发。
2利用网络平台拓宽第二课堂领域
信息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广大学生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和丰富生活的便利工具。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让它成为第二课堂的载体和支撑,开辟第二课堂学习的新方式。比如说,尝试建立相关的网站和网页,让学生及时方便地了解第二课堂一些活动的相关资讯,为学生在课后,自由地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加强与其他学生或者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使每个参与者都体会到互动的乐趣。
3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首先,第二课堂需要一个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参与第二课堂,学生的兴趣很浓,但是具体该参加哪些活动,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评价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可以同时评价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教师而言,可以根据评价体系来设计自己活动的理论广度和深度;对学生而言,可以针对评价标准来衡量自我素质的状态。当教师和学生都明确第二课堂对于自身的要求,就会更有目的性、针对性来共同完成第二课堂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
其次,可以通过成立认证中心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许多高校由校团委牵头,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依托校团委、院系团委、团支部建立三级认证中心,开展认证工作。学生如果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取得证书,成为以后找工作的一种证明和筹码,就会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第二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再次,可以将学生课外活动与学生评优、研究生保送、教学成果评奖、教师评职称等紧密挂钩,并给予在国内外重大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和指导老师以奖励,以此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冯向东.大学第二课堂[M].人民出版社,1988.
[2]李冬娜.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常青.开设第二课堂培育校园文化的探索与研究[J].文教资料,2008.
[4]黄新敏,吴旭红,黄一岚.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12(1).
9.高校第二课堂实施方案 篇九
整体实施方案
一、企业介绍
1.公司简介
元计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计算”)成立于2009年,其技
术前身企业可追溯到1990年,核心技术发源于中国科学院,2009年完成本土资金与自主产权的结合,在天津注册成立元计算,注册资本6000万,北京设有全资子公司。
2.首席科学家
梁国平,元计算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有限元自动生成系统创始人,1994年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发展历程
1983年中科院数学院梁国平教授开始研究自动生成核心技术;1994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网络版发布;2006年,与Intel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多核版发布、获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金奖,业务涉及全球10余国家;2007年入册Microsoft China Partner Ready,并行版pFEPG成为WCCS 在中国唯一测试的并行软件;2009年,软件通过技术创新及重新架构,成立元计算公司。
4.旗舰产品pFEPG 并行有限元自动生成系统pFEPG(Parallel Finite Element Program Generator),核心功能是根据及其简单的配置脚本就可以自动生成全部类型的有限元计算源 代码,无需手动编程。
pFEPG是元计算公司的旗舰产品,是迄今最擅长求解多学科、多物理场、非线性耦合问题的求解器,是一个开放的、透明的有限元开发及应用平台,通过给出问题的方程表达式可以生成全部计算程序。
二、“高校计划”介绍
1.背景介绍
有限元软件在中国的商业化推广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经过近20 年的普及,已经在高校和大型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整个仿真行业却一直被国外产品垄断,这种垄断一方面体现在价格方面,即高校用户和企业用户都要花费大量的经费去采购、搭建仿真平台,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体现在技术方面,即国外仿真产品均是“黑匣子”,用户得到结果却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国外的先进仿真技术对中国是封锁的。
2013年改革继续深化,国内制造业面临转型,对仿真技术的需求呈非线性上升。高校作为国家的人才基地、科研基地,肩负着培养“二十一世纪卓越工程师”和研制自主知识产权有限元仿真软件的重任。在这样的背景下,元计算作为本土的有限元仿真企业积极参与其中,为高校和制造业搭建桥梁,帮助高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以及研发自主产权软件。
2.高校计划
元计算“高校计划”以免费赠送软件为基础和开始,整个计划包含了辅助高 校开设课程,培养社会型、企业型人才;建立联合仿真实验室,共同研制自主产权软件产品;建立高校人才基地;赞助相关书籍出版、奖励基于pFEPG产品的论文;举办大学生竞赛等多项内容。
整个“高校计划”以免费赠送软件为基础和开始,初始阶段,为了保证学生能以软件为切入点,获得从有限元理论、算法、编程、程序应用一系列系统的知识培训,元计算将配合高校开设选修课程,其他“高校计划”内容将在后续合作中分层次、分步骤逐渐展开。
元计算“高校计划”的目的与目标是推动学校产学研结合,培养符合社会、企业需求的工程师人才,搭建高校与制造业企业之间的桥梁,带动高校学生就业的同时解决制造业企业人才需求问题,帮助高校研制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申请软件著作权,协助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提高师生科研创新能力与速度。
三、具体实施流程
1.初步调研,明确合作对象
经初步调研,湘潭大学与有限元仿真技术有着紧密的学院有六个,分别是数 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与光电物理学院、能源工程学院、化工学院,其中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的主要科研领域为有限元理论与算法编程,其他学院的主要科研领域为有限元技术工程应用。
知识体系结构图应用层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与光电物理学院能源工程学院化工学院基础层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2.企业与高校联系,建立初步合作意向
企业负责人与高校相关负责人建立联系,组织相关人员论证,就免费赠送软件达成意向。
3.建立校企合作中心,负责六大学院与企业的对接
为了提高校企合作工作效率,建立一个校企合作中心是非常必要的。基于元 计算pFEPG软件产品的特性以及六个学院科研体系结构,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与企业和其他五个学院的交集最大,在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中具有桥梁的作用,因此校企合作中心由企业和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共同组成是最佳选择。合作中心建立后,负责企业与高校的对接。
4.合作中心与六个学院建立联系,完成第一步对接
元计算委托合作中心与六个学院建立联系,向六个学院转发“湘潭大学高校 计划校企合作”相关资料,组织调研,确定调研时间、地点等。企业负责人将在约定的时间、地点与合作学院的教师展开实地、面对面的调研,调研内容主要为学生对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体系的需求,调研目标是明确学院开课个性化需求,并为学院提供相关教学资料。这样就完成了企业与六个合作学院的第一次对接。
5.针对合作学院个性化需求,企业配合完成个性化实施方案
调研结束后,企业根据不同学院的个性化需求,对现有基础资料进行整理,为学院提供教学资料,帮助其确定教学培训大纲,完成个性化实施方案。
6.签订合作协议,举办签约仪式
个性化实施方案通过之后,企业分别与六个学院、湘潭大学签订学院级和学 校级的合作协议,在学校召开并举办签约仪式,届时元计算也将邀请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梁国平先生出席。并且,元计算将邀请校方和院方负责人、教师参加公司在天津总部举办的签约仪式,并参观中新天津生态城。签订协议之后,元计算将派工程师在学校进行技术宣讲,对合作的六个学院进行全面的软件安装、调试。
7.具体方案实施
具体方案实施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元计算技术工程师对六个学院的教师进行软件原理、结构、使用的讲解,第二阶段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
第一阶段实施过程中,合作中心将联络六个学院负责讲课的老师,协调好时间、地点,公司技术工程师将对六个学院的老师集中进行软件原理、结构、使用方面的培训。
第二阶段,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此阶段中,针对六个学院的独立性和专业特色、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社会需求,课程分为六大模块,本科生、硕博研究生两个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对未来发展的规划,自由选择培训模块,比如数学专业的学生如果对土木的有限元仿真感兴趣,则可以选择土木学院的培训模块。另外,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可以互通有无,比如土木学院培训模块中涉及到的有限元理论和算法编程的内容可邀请数学院老师协助讲解。具体事宜将由合作中心组织协调。教师培训费用根据受益学生的比例,各学院按比例平均分担,比如在土木学院培训模块中,听课学生一半为土木学院学生,一半为数学院学生,那么教师费用补贴将由土木学院和数学院各自承担一半。
8.企业开通技术答疑渠道,为学生解决技术问题
课程培训开始的同时,公司将开通网络、电话等渠道,为学生解决学习中遇 到的技术问题。
四、后续合作
元计算作为本土资金的、自主产权的有限元仿真科技公司,与国内高校的“高 校计划”合作均建立在免费的基础之上,以免费赠送软件开始,配合技术培训协助高校开设课程。
【高校第二课堂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高校追赶超越实施方案08-31
高校“四进四信”活动实施方案09-26
福建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方案06-26
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校课堂08-31
北京部分高校预留第二志愿计划08-26
高校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论文10-16
浅谈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10-19
高校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调研报告12-01
高校策划方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