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精选14篇)
1.高中地理知识点 篇一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多发火山地震
(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多发生滑坡泥石流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5)我国濒临西北太平洋,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多发
(二)中国自然灾害的灾情特点——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
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
2.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特点
(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6个灾害带)
注意:东部灾害带,包含了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中部省份,也是六大灾害带中的重灾区。其灾情重的原因是:①地势低平,易发水灾;②多台风、暴雨,北部地区多旱灾、虫灾;③灾害种类多;④人口稠密,受灾体脆弱,多群发。
2.高中地理知识点 篇二
一、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课程的要求也较之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原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高中进行地理知识点教学时,使用生活化教学这一方式,对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高中地理知识点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高中地理的学科属性
地理与我们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到每天的衣食住行,大到国家的军事政治都包含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在里边。很多地理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将各科的知识综合联系起来,例如时差的计算就需要运用到数学的逻辑能力与计算能力,不是单单掌握地理知识就能解决的。高中的地理课的主要特点就是:突出“生活中的地理”,让学生走出课本,走进自然与社会,领略环境与生活的魅力。
(二)传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地理教学大多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固定模式,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教授的内容,很多老师甚至并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只是自顾自的讲课,因此大多数的学生会产生,地理只是单纯的理论课程这种错误的想法。这种错误的想法,忽略了地理对实际生活的指导意义,单方面的追求考试成绩,只知道对所学知识死记硬背,不知道为何学习,更谈不上趣味学习了。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只追求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没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可能导致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丧失学习的兴趣,从而致使成绩下滑。因而,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积极的采用生活化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地理生活化教学在知识点教学中的作用
(一)符合时代的需要
当今社会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地理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也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对地理教育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在新课标的倡导下,在教材方面,地理教材的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也相对新颖而富于变化;在教学方式上,高中的地理教学倡导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地理教学要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联系现实生活学习知识点,并且可以利用已学知识来研究和解释生活中碰到的现象,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不再是只会重复知识点的机器。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形成了创新意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也正是时代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的品质。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以前的那一套方法,即等着老师把知识讲解出来,然后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式会养成学生被动、懒惰的学习习惯。在进行地理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将生活化教学运用其中,最初学生可能是被动的“自主探究学习”,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教学,日积月累,学生形成习惯之后,再次遇到问题时,就会主动独立的探索。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比起初中的地理知识,高中的地理知识的综合性更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依凭课本,还需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结合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现象的认知,然后展开研究,这样就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探索未知的问题,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周围社会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走进生活去探索埋藏在生活中的地理规律,把已经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社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营造积极民主的学习氛围
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对我们生活的自然世界的科学解释。在高中地理知识点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创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所有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就可以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性的师生关系对学习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解读自然现象的欲望。
结束语
3.高中地理知识点 篇三
关键词:高中地理;知识点;生活化教学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对于地理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可以采取生活教学方式进行地理教学,并将地理知识点合理融入,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实现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目标。
一、教学设计生活化
与其他学科相比,地理教学较为抽象、枯燥,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所以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若教师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影响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生地理学习成绩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设计生活化,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以及掌握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点,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环境与环境问题》一课时,在上课之前,教师让学生观察一下生活周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并且让学生记录下来;其次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讲出观察到的环境问题,学生主要提出的有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再次教师对学生所阐述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与学生共同讨论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非常积极,有的学生认为空气污染问题是燃煤造成的,有的学生认为是工厂生产造成的,有的学生认为噪声污染污染是汽车鸣笛造成的,还有的学生则认为是施工造成的,最后教师总结了学生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也让学生充分掌握了地理知识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高中地理知识更加生活化,同时也使得高中地理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学生则扮演学习的探究者和体验者,教师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充分发挥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学习,共同探究,享受不断获取知识的乐趣,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其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能够轻松、快乐地学习高中地理教学知识。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首先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保证生活化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兴趣要求,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其次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地理教材的知识点,使其充分融入创设的情境中;最后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情境创设应合理,在学生接受的范围之内。
例如在讲解《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这一课时,教师问学生:“以河北省为例,你觉得都需要具备什么服务功能,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显然非常感兴趣,争相回答,教师让一位学生回答说:“我认为石家庄市必须具有大型高档商场、大型娱乐场以及高等学校等等,衡水市需要具有卖家电商场以及高中学校等等,枣强镇需要有普通的日用品商店、小诊所,还有就是小学等等。”通过这位同学的回答,可以让学生知道不同等级城市,其服务的功能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地理知识点更加生活化,更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使得高中地理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三、合理运用生活实例
高中地理知识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让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会大大降低地理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合理运用生活实例,将知识充分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以此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置作业,例如让学生课下观察你所住地方街道的交通情况,了解学生所住的市区的工业建设的位置在哪等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让学生了解在实际生活中所蕴藏着的地理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点的积极性,进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都了解的生活现象,提出“为什们冬天早晨6点天是黑的,而夏天早晨6点天是亮的”的问题,这使得学生都产生了疑问,并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兴趣,然后教师用地理知识回答这一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地理知识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进行生活化教学设计,合理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生活实例,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識,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以此实现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春.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与学互动生活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3(25).
[2]孙艳辉.浅析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
4.青藏高中地理知识点 篇四
青藏高中地理知识1
地理位置和范围:75°E-105°E 28°N-40°N
·位置:横断山以西,喜玛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范围:包括西藏、青海全部、四川省的西部。
·民族:藏族主要聚居区(占总人口的46%),还有珞巴族、门巴族等,青海东部汉族人较多。
·人民生活:
食:藏民主食糌粑、牛羊肉;喜饮酒(青稞酒)。
住:帐篷。
行:牦牛是藏民主要交通工具。
娱乐:能歌善舞,“锅庄”和“弦子”是高原世代流传的大众舞蹈。
高寒气候:高原环境特点:高寒、缺氧、低气压。
·地形:以高原为主。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
·气候特征:高、寒,是独特的高寒气候,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烈,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冬寒夏凉,是我国盛夏气温最低的地区。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
青藏高中地理知识2
农牧业生产特点。
⑴高原农牧业:
我国高寒牧区,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
河谷农业区在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青海湟水谷地。一年一熟。
⑵粮食作物青稞、小麦、豌豆等,其单位面积产量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
⑶生态问题:三江源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
①三江源作用: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的49%、澜沧江的15%来自这一地区),在青海境内,被誉为“中华水塔”。
②恶化原因:长期不合理的伐林、放牧和耕作,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③恶化表现在: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量减少、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发展迅速;藏羚羊、藏野驴等特有物种数量急剧减少。
④对策:
a.认识重要性:三江源头关系着三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积极恢复林草植被、治理退化草场,改善三江源头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护珍稀濒危动物。
能源和矿产资源。
⑴丰富的清洁能源有:太阳能资源、地热资源、水能资源。拉萨城被称为“日光城”。拉萨以北的羊八井有目前我国最大地热蒸汽田。水能丰富的河流有: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正在将我国海拔最高的羊卓雍湖水电站;青海黄河上的龙羊峡、李家峡等。
⑵矿产分布藏北高原发现有石油、天然气;青海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因矿藏丰富,被称为“聚宝盆”(鱼卡煤、冷湖石油、锡铁山铅锌矿、东部盐湖区盐特别丰富,察尔汗盐湖附近建起了全国最大的钾肥厂。
⑶工业部门和工业基地:已建有电力、纺织、采矿等工业。青海省工业发展更快(采矿基地、龙羊峡电站)、西藏正在建设的羊卓雍湖水电站
⑷交通运输:运输方式主要是公路运输,建有以拉萨为中心的青藏、滇藏、新藏、川藏等公路网。1987年,高原上第一条铁路青藏铁路的北段(西宁到格尔木)建成通车,加速了盆地的开发和建设,现在正在建设格尔木到拉萨段。本区航空中心是拉萨,已开辟拉萨——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等航空线。
主要城市。
西宁、拉萨、格尔木、林芝(毛纺工业)。旅游资源:高山雪峰: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蜂;江河源头;青海湖及其鸟岛;幽深壮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布达拉宫等。
资料扩展:青藏地区农业发展自然条件分析:
⑴本区纬度同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但因地势很高,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其特点是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迎风坡降水多,高原面上降水少,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地势高,空气稀薄)。
⑵农业受气候限制,适于喜凉的青稞、小麦生长。牦牛、绵羊、山羊是高原上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草场主要分布于高原湖泊周围和河源地区。
⑶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比较宽阔,降水较多,土地肥沃,是主要农业区。柴达木盆地,由于祁连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和山麓地带的地下水较为丰富,不少地方可以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盆地低部地势平坦,宜耕荒地连片,便于机械化开垦和耕作。
⑷雅鲁藏布江谷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使这里的降水较多,冬季不受寒潮影响,比较温暖。西藏的重要粮食作物——青稞,主要分布于此。
⑸“西藏的江南”——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这里降下大量的地形雨,呈现浓郁的亚热带和热带风光,特别是察隅一带。在肥沃的河谷地带,橘子树枝青叶茂,香蕉园终年翠绿,水稻田随处可见,新辟的茶园散布在缓坡山岗上,人们称之为“西藏的江南”。:(面积占全国:25%;人口不足全国的1%)
5.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五
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6.高中印度地理知识点 篇六
1. 工业
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印度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
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核能、航天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以东北部的加尔各答和西部孟买为中心的传统工业(棉、毛纺织、重工业),南部以班加罗尔为中心是新兴工业区(电子、软件业、原子能、航天,第二软件国,仅次于美国)。
2. 城市
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中心和第二大海港,人口最多城市(第一大城市)——黄麻产地。
孟买:位于西部沿海,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产地。
3. 南亚地区在每年的3-5月出现热季,气温高达45℃以上,原因是什么?
此时夏季很少登陆,阴雨天少,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迅速升高,而北面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冷气流的南下,形成岛上特有的热季。
7.高中地理知识点 篇七
一、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识的相关概要
(一) 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识的内涵及其特征
地理概念性知识是依据相同地理特征组织而成的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 一般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客观描述地理事物的现象与演变过程, 比如地震波、台风、气旋等地理学概念;二是反映地理事物共同特征, 并进行同类事物的差异化界定, 比如同为湖泊, 有淡水湖与咸水湖之分, 高海拔湖泊与低海拔湖泊之分。值得注意的是, 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识与初中地理概念性知识相比, 是融合与渗透了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地理概念, 比如高中地理的行星运动知识与核聚变反应知识分别涉及高中物理的万有引力定律与原子、原子核概念。同时, 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识往往不是分散独立的, 概念与概念之间还存在着鲜明的逻辑关系, 比如岩石与沉积岩的属种关系, 冷锋与暖恒的反对关系。基于以上分析, 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识表现出抽象化、阶段化、系统化特征。其中, 抽象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对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提取, 比如宇宙天文等地理概念均无法具象, 理解这类概念需要鲜明的空间想象思维;阶段化特征方面, 由于地理概念基于同类地理事物的细化指标, 决定了高中地理教材对概念性知识的螺旋式编排, 比如太阳高度角的概念产生后, 才会出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 这种概念编排分阶段分目的地进行概念延伸, 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系统化特征指向概念与概念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性, 比如概念交叉现象、概念同一现象, 以及概念相反现象。
(二)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概念性知识体系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构成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知识系统。必修一课程设计立足于自然地理的知识内容, 其概念性知识包括宇宙及宇宙中的星体概念、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及运动概念、各地理要素的演变概念、自然资源及自然灾害概念等总共36个地理基础概念性知识, 主要以揭示个体地理属性的零散性、单独性概念为主。必修二课程设计立足于人文地理的知识内容, 倾向体现人类活动与地理现象的人地关系, 比如人口的聚落现象、人类社会行为活动中的地理因素等等, 该模块的概念性知识以特定的概念系统存在, 表现为以一个核心概念为中心的概念发散形式。比如工业概念衍生出工业类型、工业区、工业地域三个子概念, 工业区概念衍生出传统工业区概念和新工业区概念, 工业地域概念衍生出工业聚集与工业分散概念, 工业类型则衍生出如原料导向型工业、劳动力导向型工业等不同工业类型的概念, 因此必修二的概念性知识具有鲜明的辐射性与层次性。必修三课程设计立足于区域地理的知识内容, 在必修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环境中的人地关系, 包括地理信息技术、区域地理环境、区域地理环境中的人类活动与发展现象, 其概念性知识呈现出区域性与过程性特征, 比如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的专有概念 (例:全球定位系统) 以及揭示地理事物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综合性概念 (例:荒漠化) 。
二、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一) 高中地理必修一课程的概念性知识教学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一的概念性知识多为零散的单独的地理概念, 未形成概念系统, 概念之间的逻辑性不强, 学生在初中地理阶段也并没有获得相关概念的知识储备, 因此高中必修课程一的概念性知识不便于记忆, 学生对于陌生的抽象概念容易出现理解障碍, 需要主动建构全新的认知系统, 这就需要教师调动一切感性材料丰富概念形象, 借助情境创设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 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首先, 教师需要找到此类概念的准确切入口, 有效展示抽象概念的动态过程。比如必修一课程的“台风”概念,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台风形成与发生的视频影像, 强化学生的感性体验;又比如必修一课程的“地球自转”部分的概念学习, 教师利用简单的圆珠笔和水杯分别演示北极和南极上空的地球自转方向, 便可轻松创设概念性知识的空间想象情境。除了创设具象情境外, 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切入实际教学, 是引起学生知识共鸣的重要途径, 比如必修一课程的“冷锋”概念, 教师可以在与学生谈论气温与降水的日常感受中引入“冷锋”概念, 促使学生的生活常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又比如必修一课程的“地震”、“火山”等概念, 以学生能接触到的灾害性新闻事实为一手教学材料最好不过, 真实的新闻现场可加深学生对地理灾害的深切体会。
(二)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的概念性知识教学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的概念性知识具有明显的概念集群特征, 表现为由一个核心概念进行衍生辐射, 概念与概念间的逻辑性较强, 层次感明显。此类概念学习的关键是把握概念间的层次区分, 建立概念依据。首先, 辨析概念外延。概念的外延相对概念的内涵而言, 是指概念内涵所容括的具体对象, 教师可通过向学生展示概念外延, 帮助学生辨析概念与概念的区别。比如必修二课程中的原料导向型工业、市场导向型工业、动力导向型工业、技术导向型工业等各工业类型概念的层次区分便可联系对比概念外延的异同, 进行系统归类。其次, 有效应用概念图。概念图是一种图示化网络结构, 适合用以表达概念与概念间的逻辑归属关系, 教师用利用概念图的连接线和连接语, 生成学生理解概念的清晰脉络, 从而建立概念系统的可视化模式, 帮助学生完善知识记忆。比如必修二课程中关于城市的结构概念, 可作概念图如下:
三、高中地理必修三课程的概念性知识教学
高中地理必修三课程的概念性知识呈现出区域性与过程性特征, 该模块知识多以案例形式展现地理事物和地理环境的变化, 因此必修三的课程教学应重点关注地理发生发展过程的分析, 重视学生的学习策略运用, 促进概念理解。比如必修三课程的工业区域的形成概念, 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有力的案例支持, 以德国著名的鲁尔工业区为例, 教师应具体分析鲁尔区怎么从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的新型经济区, 揭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地理因素变化在其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即强调变化发生的原因所在。另外, 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在过程性概念教学中效果明显, 过程性概念的学习是学生基于信息加工重组, 综合理解知识的过程, 要求学生参与并解决概念中的问题, 探究概念形成的根源, 因此教师可在必修三课程的概念性知识教学中融入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是指教师给出围绕概念的中心议题, 开展小组谈论, 促使学生取长补短, 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 比如以“煤炭和天然气能源的特征”为论题, 进行煤炭和天然气能源的优势与劣势比较, 再引入西气东输工程, 帮助学生理解工业类型的变化与发展;研究性学习则需要教师从课程中提取研究性课题, 比如让学生搜集所在城市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能源优势等综合信息, 获取相关概念的感性材料, 形成独立的研究案例, 促使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概念理解更深刻, 更到位。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识的内涵及其特征, 重点分析了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概念性知识体系, 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概念性知识,元认知策略,感性材料,概念系统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表象、概念、原理及其层级关系》.《地理教育》.2008年第09期。
[2]侯立欣.《地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概念地图》.《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年第05期。
8.高中地理知识点 篇八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教学现状;解决对策
一、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教学现状研究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学科中的主要的核心理论就是对其有关的区位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与分析,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对其有关区位知识进行掌握的基础之上对其现实生活之中所遇见的实际性的问题去进行分析评价以及解决。区域以及综合两个特性是高中地理学科中的主要特點。高中地理学科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区位方面的知识是整个高中地理学科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要想让学生对其高中地理学科中所涉及到的有关的区位知识进行很好的掌握并且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那么就要对其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目前的教学现状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然后在其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改进完善。
二、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在设计方面还不合理
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在教学目标的设计的有关方面还待完善现阶段还不是很合理,这种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三维教学目标体系还不够系统。通过对其教师所编制的课堂地理学科的教案来看,现阶段的教学目标在设计的过程之中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将其学生全方面的发展的培养理念放在首要的位置之上。较多的教师在对其教学的目标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仍然是将其所学的区位知识与日常的考试紧密的联系在一块,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在价值、情感以及态度三个方面的重要体现,因此三维教学目标体系还不够完善;第二,教学目标不够实用。良好的可操作性以及可检测性两个特性是其高中地理学科衡量教学目标是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的重要体现。通过调查教学目标所涉及到的可操作方面的特性来看,教学的对象在教师对其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过程之中考虑的还是相对来说比较少的,同时在导向性以及教学方式两个方面的计划制定也是相对比较少的,不注重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这样就使得教学目标在可操作性方面表现的非常的差。接下来从可检测性这个教学目标的主要表现来看,高中地理学科教师对其区位知识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不够细致存在着比较模糊的感觉,这样最终会影响学生对其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掌握的牢固与否。
2.教学模式还比较传统没有得到及时的改进与完善
现阶段,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的主要讲课方式还是传统的依赖国家所规定的教材进行讲课,。教师仍然是在课堂之中处于主体的地位,学生对其所讲授的地理学科区位知识只是在讲台下面被大量的灌输,而没有真正的得到掌握与理解。因此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中的教学模式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与完善,这样才能使其学生真正掌握所讲授的区位知识。
三、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教学现状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上述两个小节分别对其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教学现状研究的必要性以及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在现阶段教学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阐述,在此基础之上对其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在现阶段教学现状出现的一些普遍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性的建议。
1.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树立正确
高中学生对其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掌握了解的好与坏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否正确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师在进行教课的过程当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断的跟随社会的进步制定出适合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对其地理学科区位知识进行掌握运用。
2.教师在地理学科区位方面的知识需要进行继续提高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一些高中地理学科的地理老师在区位专业知识了解以及掌握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还需要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因此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课当中要注重对自身地理学科区位知识的不断培养与掌握,使其自己的区位知识真正掌握牢固,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其学生进行讲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教学现状的角度出发,针对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教学现状研究的必要性、高中地理学科区位知识在现阶段教学现状之中存在的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以及如何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广大从事高中地理教学的老师们起到借鉴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邹少华.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区位理念[J].地理教育,2005(1).
[2]王铭,李凤梅.简论运用当地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区位因素概念[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4).
[3]张建麟.高中地理城市区位问题的教学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8).
9.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 篇九
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如重庆市年日照时数仅1200多小时)1.昼长; 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 3.天气气候状况。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 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纬度;2.地形、地势;3.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洋流等);4.天气状况。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 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气候的海洋性越强、气温年较差越小(最热月气温在2或8月);气候的大陆性越强、年较差越大(最热月气温在1或7月,且秋温大于春温)。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或太阳辐射:低纬区大于高纬区
2、季节变化:夏季大于冬季
3、下垫面:海小于陆、林地小于沙地、同一位置地势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小 1.气候与自然带专题
⑪ 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⑫ 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 受安第斯山影响,山地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较大。⑬ 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⑭ 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⑪ 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西亚的热带沙漠气候与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
① 西亚、北非位于大陆中西部,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形成沙漠气候;
② 南亚、我国东南部位于大陆东部,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湿润的季风气候。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⑰ 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 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⑱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气是:伏旱(最佳答案)(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现象,因此梅雨不是最佳答案)
⑳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 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⑴ 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
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⑵ 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⑶ 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⑸ 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响,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⒆ 天山南坡无林带,原因为: 背风坡,降水量少。
⒇ 亚寒带针叶林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的原因:主要是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其次东岸受来自大陆内部风的影响,西岸相反。
⑫ 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
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我国降水南方多,北方少的主要原因是:
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⑬ 昆明准静止锋与江淮地区、华南地区的准静止锋形成时间成因有什么不同?
① 昆明准静止锋:冬季 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受地形阻挡而成,导致贵阳一带冬雨连绵。② 江淮地区准静止锋:
6-7月,冷暖空气相遇,势均力敌而成,导致江淮地区出现梅雨。③ 华南地区准静止锋:
4-5月,冷暖空气相遇,势均力敌而成,导致华南地区出现阴雨。我国雨带的移动规律:
5月,雨带从南部沿海登陆;6月中旬,雨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
7月中下旬到8月,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等地,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出现伏旱;9月开始雨带南移;10月雨季结束。(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⑭ 简述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冬季:特点:从南向北气温逐渐递减,南北温差很大。
原因: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越到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并且白昼越短;越到北方越接近冬季风的源地。
夏季:特点: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很小
原因:夏季太阳直射在北半球,虽然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北方大,但越到北方白昼越长,因此南北方获得的太阳辐射量相差不大。⑮ 简述青藏高寒区的气候特征。
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冻土广布;太阳辐射强烈,风力强大;降水稀少。例: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比四川盆地强,而近地面气温比四川盆地低?
答: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因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强,又因为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又弱,所以近地面气温又比四川盆地低。
⑯ 简述四川盆地与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冬夏气温均偏高的原因。
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大山脉围绕,冬季受寒潮影响程度小,夏季地形闭塞不易散热。⑰ 简述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形成原因。
特点: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少且集中在夏季,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原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受夏季风影响小;海洋湿润气流受山岭阻隔,难以深入。特殊问题:
① 简述新疆西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
受大西洋与北冰洋水汽的惠泽,降水较多。② 说明造成南疆和北疆两地降水差异的原因。
准噶尔盆地西部边缘有一些缺口,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可以进入,天山迎风坡,降水较多。封闭的吐鲁番(塔里木)盆地,C水汽不易进入,并且位于天山背风坡,空气干燥。⑱ “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是对昆明气候的形象写照,这种气候形成的原因:
① 冬季由于位于昆明准静止锋以西,受暖气团控制,多晴暖天气,气温较高;夏季由于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全年温差小。
② 由于地处高原,地势高,一旦降水太阳辐射被削弱,则气温明显下降。
⑲ 为什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它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 ①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挡,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湿气流通道;
② 夏半年,强大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深入大峡谷内部,使峡谷底部等温线与同纬度相比明显向北推进。
⑳ 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为:
①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来自海洋的西风能深入大陆内部 ②受陆地形状及洋流势力的影响欧洲西岸受暖流影响较大。⑴ 温差分析:
A.气温的年较差纬度越高越年较差高,原因是:
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B.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大,原因是:
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C.气温的日较差:
① 纬度越高越日较差越小,原因是:主要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② 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为: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③ 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为:内陆比沿海日较差大 ④ 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较差也小。
D.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较小,原因:
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日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⑵ 我国气温、太阳辐射和降水最高值:
A.我国夏季是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成因: ① 海拔为-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周围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发;② 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日照强烈。B.我国“火炉”———如:重庆、武汉、南京----成因:
① 梅雨过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该高压脊线控制之下,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难以成云致雨,形成伏旱,天气干旱清朗,烈日烘烤土地,气温升高; ② 位于长江沿岸河谷中,海拔较低,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发;
③ 这里河湖密布,烈日照射下水分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人出汗后不易散发,会有热而闷之感。
C.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
① 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高;② 白昼长,日照时间长; ③ 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
④ 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 ⑤ 沙漠广布,增温快。
D.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的原因:
① 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洁净,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② 海拔高,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的路程也短,削弱作用也小; ③ 海拔高,日照时间长; ④ 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
E.我国西北内陆太阳辐射强的原因: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F.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台湾火烧寮
① 火烧寮位于台湾山脉东北端,除西南方海拔较高外,其西、北、东、东南等地势逐渐向外倾斜,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每年夏、秋季的台风,冬季的东北季风、夏季的东南季风都会在这里形成地形雨;② 火烧寮是夏季风必经之路,深受夏季风的影响。⑶ 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和成因:
① 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亚洲印度尼西亚等。
成因、特点: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对流旺盛,终年高温多雨。
特例: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 地形迎风坡+沿岸暖流”
远离赤道的地区,只要气温、降水量等达到一定数值也可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即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成因:主要是来自海洋的信风带来暖湿气流,受地形(山地)的影响,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
② 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特点:处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干湿季节交替明显。
特例: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
赤道穿过东非高原,本地区理应为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简化: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③ 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
特点:受季风影响突出,终年高温,具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④ 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
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特点: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常年高温,干旱少雨。日照强烈,气温日较差大。⑤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特点:夏季受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大陆气团控制,温暖少雨。⑥ 地中海气候:
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 大陆西部沿海,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
特点: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⑦ 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40°~60°之间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的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
特点:夏季受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⑧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北纬40°~60°之间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冷夏热,常年干旱少雨。
特例: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内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40°~60°之间的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岸狭长地带。特点: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⑩ 极地气候:终年受极地高压控制,常年酷寒,干旱少雨。⑷ 地域分异规律:
① 纬度地带性: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各自然带大体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以热量为基础。② 经度地带性: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各自然带大体呈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以水分为基础。③ 垂直地带性: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呈垂直变化。
基带植被与山地所在地域一致。以水分、热量的变化为基础。④ 非地带性:(影响因素如洋流、地形等)⑸ 几种特殊自然现象
① 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非地带性现象 ② 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非地带性现象
③ 天山南坡有无林带,原因为:地处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背风坡,降水量少;而北坡地处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量多。④ 亚寒带针叶林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的原因:
主要是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其次东岸受来自大陆内部风的影响,西岸相反。⑹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存在冰雪下线的海拔高度),主要影响因素有: 一是气温(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阳坡雪线高于阴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注: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⑺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处的纬度(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二是山地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可能越复杂)。另外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主要取决于热量即阳坡高和阴坡低。
例:台湾森林资源丰富的原因:纬度较低,且山地高差较大。2.干旱小专题: ⑪ 温带沙漠-----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 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变式: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
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⑫ 热带沙漠-----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沙漠形成的原因: 位于大陆中西部,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终年炎热干燥。变式: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
西南季风不易到达,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⑬ 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
① 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② 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⑭ 华北春旱(影响华北平原春耕)原因:
①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 ② 夏季风弱,雨季未到; ③春耕需水量大。
⑮ 东北春旱较华北轻的原因:
① 纬度较高,春季气温回升慢,气温较低,蒸发较弱,② 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可缓解。
⑯ 江淮伏旱(造成水稻生产所需水分严重不足,导致旱情出现)的原因: ① 锋面雨带北移,降水减少;
② 单一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天气。⑰ 水资源:
A.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有何特点?
① 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都不均匀,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② 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的变率也很大。B.华北地区缺水问题: a.产生原因: ① 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 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②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b.治理措施:
① 南水北调; ② 修建水库;③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④ 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⑤ 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⑥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 ⑦ 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⑧ 海水淡化等。
⑱ 死(咸、里)海面积缩小的原因:① 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自然原因)② 工农业引用约旦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阿姆河、锡尔河灌溉),使汇入死(咸)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社会经济原因)⑲ 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 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② 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巴尔喀什湖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⑳ 云贵高原地区地下水丰富,但地表水缺乏,原因是:
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但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溶洞,地表水渗漏严重,而且多地下暗河。3.洪涝专题:
⑪ 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 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②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③ 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人为原因: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⑫ 印度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西南季风强盛,或来得早,退得晚,易造成涝灾;反之会造成旱灾。⑬ 亚马孙河流量大的原因:
① 地处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影响,多上升气流,降水丰沛 ②平原地形及三面高、向东敞开的地形地势利于大西洋水汽进入 ③ 水汽进入内陆后,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 ④ 流域面积广,地表水从三面向亚马孙河汇集.⑭ 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人为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占用破坏河道 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 A.气候原因:
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 c.台风的影响; d.厄尔尼若现象 B.水文水系原因:
e.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
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 g.河道弯曲(荆江河段)。C.地形原因
h.地势低洼(海河、珠江);人为原因:
a.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
b.围湖造田; c.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③ 治理措施:
a.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b.退耕还湖;
c.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 d.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e.开挖入海河道(淮河); f.修建分洪蓄洪区; 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例如,长江地区洪水灾害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1)流域广,支流多;(2)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
(3)中下游多为平原,(荆江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河道泄洪能力不足
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流域内季风气候显著,夏季暴雨集中;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3.此外人类活动占用及破坏河道。
(治理原则: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10.高中地理知识点 篇十
关键词:高中地理 生活化教学 生活常识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再只满足于应试,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及对日常现象的感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生活化要求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将生活常识融入知识尤为关键。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专注于将晦涩的现象规律说明白,以考纲为主教学生如何进行问题解析和传输答题技巧,并没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需求,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尽管费心尽力,但学生并不买账,这对深入学习地理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地理学科具有文理兼容的特殊属性,其辐射的范围从人文知识到天文自然,若以常识带动知识的传输,教师的教学难度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得以有效提升,那么该如何实现高中地理生活化?我在实践中探索出以下三个步骤。
一、实例导入新课
地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将自然现象、人文现象进行总结归纳,探寻出解答生活中地理事件发生的谜底。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即脱离实际看问题,认为某些新知识有难度但考试的概率低、范围窄,不具备“深入挖掘”的教学意义,认为学生只要掌握定律应付考试即可,导致教学与实际生活的严重脱节。这样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都是功利性的。事实上,我们追求的是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考试只是其中一种检验方式,不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且应该让他们带着疑惑寻找答案。在实际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的“实”因。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高效地进入课堂学习,我通常会寻找与本课时相关的生活原型进行新课导入,以常见的问题打开学生思维的宝盒,随后的知识呈现便可水到渠成。
在《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关于锋面气候的课堂导入环节,我以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做导入。在以前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直接呈现冷锋过境与暖锋过境的示意图,再教会学生如何解析,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差强人意,学生将示意图及解析方法死记硬背,脱离实际的知识便很快被遗忘,更谈不上运用到生活当中。在课堂上,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报了沈阳某地12月份的天气预报,以天气播报、记者互动形式,引发学生讨论,随后将其五天内的气候情况以图表形式进行展示。学生眼、耳、脑并用,以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一下子就能发现该地区气温骤降,但天气却逐渐晴朗。此时天气预报员说到了“冷锋过境”一词,学生立刻回想到平时观看天气预报时也经常听到这一词,同时那几天的天气也是“晴冷”。趁热打铁,我将冷锋示意图展示出来,学生茅塞顿开,未经我的解析他们大部分都明白了冷锋过境时会是怎样的天气。通过联系生活来感知天气的方法,将原本抽象的地理名词转化为生动的生活现象,以灵敏的天气感知,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以此提高学生们对“冷锋过境”这一现象的理解与识记。以生活现象的感知与探讨,作为课堂导入的素材,能有效地强化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纽带,促进学生们的理解与应用。
二、动手验证知识
高中地理虽被归为文科,但其理科属性显而易见,甚至其实践性和实验需求都是非常明显的。常识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而知识则源于实践的结果。科学家用实验得出结论,而我们在课上也可以用小实验验证知识,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与勤于动手的精神,这对构建立体化的地理课堂,大有帮助。
关于“锋”的认识是教学中的难点,历届学生在学习中有这样一个矛盾:已经知道冷暖锋过境的天气情况,但是“锋”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移动?他们却有些迷糊。为了化抽象为具体,解开学生的疑惑,我做了个小实验,工具是塑料盒子、防水卡片、同等体积的染红热水和染蓝冷盐水。操作步骤很简单,防水卡片平均隔断红蓝水,再向上抽出卡片的数秒中,当出现倾斜面时,红水跑到蓝水之上。这个实验模拟了冷暖空气由于密度差异而导致的锋面移动,学生在动手实验之后终于明白了“锋”的由来,这比起教师重复解释轻松而有成效。可见,在解析一些抽象化的地理现象或地理名词时,借助一些生活化的小实验,远比教师反反复复、絮絮叨叨的讲解来得更有效。在这个过程中,即便是那些平日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聚精会神地盯着老师的双手,迫不及待地想动手试试看,如此一来,教学化被动为主动,地理教学显得更加接地气了。
三、解惑生活难题
我们以常见的生活现象导入新课,又运用实验对疑惑知识点进行验证剖析,而我们所学所得都将回归生活,让它的生活性落到實际问题中。这时候,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与知识相关的真实环境,让知识“看得见,摸得着”。
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学生:地理成绩非常优越,对每个知识点掌握得相当稳固,甚至都可以将课本倒背如流,但是他却不懂得用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外出旅游不懂得根据气候增减衣物,买了地图却不会用……因此,我们会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收集疑惑问题进而转入课堂针对学习,另外又可以将所学知识恰当用于解决生活难题。
举个例子,“一场秋雨一场寒”“一阵春风一阵暖”,说的都是锋与气候的关系,在学习这块知识之前,学生并不理解这些常识从何而来,学完之后他们就可以与他人解释,也感慨中国文化处处蕴藏着地理知识。可见,基于生活常识的难题解析,对于帮助学生深化地理知识、解答地理困惑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最为直接的运用,应该就是观看天气预报了,学生说,以前看天气预报就是听听气温多少,现在也会根据地图显示的图标进行分析,得出今后几天的气候变化,这样就可以在暴雨来临之前提醒妈妈记得关门窗,在气温骤降之前备上厚衣物。为了能让学生的问题得以收纳,我们每周都有半小时的“常识小分享”环节,让学生把最近累积的生活常识进行分享,也尽可能地用地理知识解释,同时,如果有不理解的现象,我们马上进行讨论解答。学生很喜欢这个设置,参与度很高,甚至对教学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这个生活常识的答疑解难中,班级的学习小组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当学生遇到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时,笔者总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网络平台寻找材料,并以采访的形式,向生活中的老者们取经,以小探究的汇报形式解决问题。通过这些生活中具有探究性的“疑难杂症”,学生向地理学习又迈进了一步,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有实践、有合作、有分享,激活了教与学之间的循环互动。
总之,现代地理教学已经摆脱了应试的束缚,我们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让生活更简单、更便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不仅要以常识带动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主动探寻知识,学会用知识去解释常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秉着让课堂“返璞归真”的教学态度,积极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让学生在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的课堂中,充分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生活气息,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11.寓乡土地理知识于地理教学中 篇十一
一、教师要熟悉当地的地理
熟悉当地的地理,是教师能按新课程标准要求高质量地完成乡土地理教学的基本前提。很难想象,对当地的地理都不熟悉的教师,能很好地教好乡土地理。为此,教师必须尽快地熟悉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尽可能地收集与当地历史、地理等有关的资料,如,地方志、年鉴及乡土文学、乡土历史、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资料,以拓展自己的视野,加深对当地的认识。
二、实现教学形式上的开放
要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地理教学的形式应多样化且要具有开放性,要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自然、社会,从当地实际出发并结合所学知识观察自然、研究社会。在中学阶段,可以让学生进行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调查活动内容包括:调查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至少一个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例举家乡存在的主要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说明家乡人口数量、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调查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及原因;调查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调查家乡城镇空间结构和交通运输的变迁;分析、评价家乡地理位置特点等。
开放式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特别是通过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也感受到了学好地理大有益处。
三、在教学中应用乡土地理知识
1. 应用乡土地理知识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入乡土地理知识,不但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而且能够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如,在讲到“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一结论时,我引导学生回忆本地夏天和冬天天黑时间的变化情况,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结论的认识。在讲到“人口的空间变化”时,我则让学生分析临夏人口在春节前后的变化情况,并与学生一同探讨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分析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再加之教师的引导,则使他们真正掌握了教材上的有关内容,并学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2. 应用乡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如,在讲到“北方旱田农业”时,由于学生对小麦种植比较熟悉,也掌握了一定的乡土地理知识,加之学生刚学完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的有关知识,对于分析各种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我则布置了以下作业:让学生课后去调查本地小麦种植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填写相关表格。学生通过实际调查,不但认识了内陆旱田农业的特点,而且观察、分析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 应用乡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12.高中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篇十二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拓展:
地理提分攻略
1、根据高考地理题型整理归纳重要知识点
通过对以往高考试题的分析总结发现,很多情况下,重要知识点都会通过固有的题型形式呈现出来,因此根据高考地理题型的不同,整理归纳重要知识点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例如:高考地理出现最多的就是关于分布规律的知识点,其展现的题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利用太阳辐射分布推导地理位置,或是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的综合应用,或是利用洋流的分布规律来解答地理问题等。这些都需要考生认真分析题型,仔细归纳总结知识点。
2、需要结合一些社会问题来分析解答
高考地理综合主观题所占分值较重,且一般一道题里所涉及的知识点众多,需要考生完全调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顺利解答。尤其是,高考出题者最喜欢结合当下聚焦的社会问题来出题,一是考察考生对社会实时的关注,二是真正的让考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运用。
13.高中地理关于气旋知识点 篇十三
(1)锋面的特点:①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②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③附近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2)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
注意: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锋面气旋的识读方法:
1.无论是气旋还是反气旋,都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的共同作用下,风从高气压区斜穿等压线吹向低气压区。
2.锋面只形成于气旋中,因为气旋的水平气流是向中心辐合,在槽线(低气压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处的连线)两侧冷暖气流易相遇形成锋面。而反气旋的气流呈辐散状,在脊线(高气压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处地方的连线)两侧气流不可能相遇,故不能形成锋面。
3.锋面气旋前方、后方的确定是看气流的前进方向,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
4.锋面气旋中冷锋和暖锋的判定:以上图为例,首先确定冷暖气团,在一个低压系统中,两个锋面将低压区分为两部分,其中北半部分纬度较高,为冷气团控制,南半部分纬度较低,为暖气团控制。然后再根据气旋中气流呈逆时针向中心辐合,推理出锋面B、D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故为冷锋;锋面A、E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故为暖锋。
14.高中地理知识点 篇十四
一、关注学习过程, 确定三维目标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涉及到不少的地理知识。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 应当清醒地意识到, 教材中的这些地理题材不只是用来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地理知识的, 而在于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 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及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因此, 在处理这类以地理题材为内容的品德教材时, 除了知识目标要准确规范之外, 更要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设计, 力求多元综合, 关注学习体验, 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用这样的眼光来确定教学目标, 就能把我们习惯了的“知识地理”教学变为“生活地理”教学, 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
《从世界看中国》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单元中的一课, 分“中国在哪里”、“哇, 这里太美了”、“我们的邻居真不少”三个板块, 它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本课教学我是分两课时完成的, 第一课时教学“中国在哪里”、“我们的邻居真不少”两大板块内容。在第一课时教学中, 我努力把握“地理教学为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服务”这一准绳, 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运用地图说出我们的地理位置, 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到中国是世界地球村的普通一员, 左邻右舍的关系是涉及地区和谐、世界和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地图, 并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地图阅读、资料搜集、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本领。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了解中国国情概况的基础上, 了解中国幅员辽阔、邻国众多的特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邻国和睦相处的美好情感。
上述教学目标的制定既有知识目标, 又有情感目标, 体现知识性与情感性的和谐统一。然而,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地理知识的教学与品德教育是融为一体的。“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既是地理教学的落脚点, 更是德育教育的出发点。在学生充分认识祖国的地理位置, 了解其地域辽阔、邻国众多的基础上, 适时引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战争冲突等历史、时事, 如钓鱼岛事件、丝绸之路等等, 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历史、地理的探究欲望。这样的过程, 也就把“五爱教育”目标切切实实地落到了课堂教学中来。
应当说, 这样的内容由于受阅历的限制, 学生容易在感情的体验上出现断层, 难以达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邻国和睦相处”的情感目标。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 可以依托教材, 围绕“地理位置”这个原点, 借助网络, 给学生呈现足够的图片及链接, 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缩短时空的距离, 找到更多地理和德育的契合点, 以此来更好地达成情感教学目标。
二、挖掘教材内涵, 整合教学资源
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教材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 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鲁洁教授也说过:“新教材是你的‘拐杖’, 是你进行教学的一个话题, 是你组织教学的一个范例。”这就明确告诉我们, 在教学实践中, 要智慧解读教材, 灵活处理教材。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内容也不例外。课本中呈现的文字和图片都是静态的。如何将“静态”的教材转化为“动态”的学材?让它变得更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解读、处理、呈现的能力。日常教学中, 我抓住“儿童的社会生活”这条主线, 结合儿童现实生活来对教材创造性地解读、整合、开发,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设计学生活动, 活化教材知识
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 只有这样, 教材才能处于被“激活”状态, 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教学中, 我常常会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品德发展的具体特征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重新组合和筛选, 挖掘能够焕发课堂生命活力的地理知识点。
(二) 恰当运用媒体, 呈现教学内容
教材中的一些文字、插图是静止的。而这些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与人文情怀, 该如何使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有机整合, 提高地理题材品德教学的实效呢?我从儿童的生活出发, 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 以多元灵活的方式呈现表征 (学习内容) ,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纳与理解。例如在教学《天有不测风云》时, 适时地播放地震和洪涝的视频影像, 不仅能直观地展示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和破坏性, 更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进而迸发真实的感受。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在低沉的音乐中浏览一幅幅灾难过后众志成城, 互帮互助的感人画面, 容易让学生心有所动, 情有所牵。又如在教学《高峡出平湖》一课时, 为了突破“万吨巨轮过船闸”这个教学难点, 我制作了“船过三峡”的flash动画, 配合学生的讲解, 运用fash的动态演示, 直观形象地展示万吨巨轮过三峡的情景。课堂上, 学生恍然大悟,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此基础上, 再引发学生感受三峡工程建设的艰难与伟大, 本课的情感目标也就落到了实处。
(三) 巧设比较方式, 加深学习体验
对于小学生来说,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不少地理知识显得比较抽象、难懂。在处理这样的教学点时, 我常常会较多的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 然后想办法把这些抽象的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给他们, 并通过创设情景, 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去感受、体会, 进而感悟社会, 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中国有多大》一课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悟“960万平方千米”这个数字, 体会里面饱含的人文内涵, 我作了以下的片段设计:
(1) 比较苏州市与江苏省的面积。
师: (课件出示苏州地图) 同学们, 你们知道, 我们生活的苏州市有多大吗?生1:8488平方千米。师:在我们的感觉中苏州已经是挺大的了, 但是, 我们的江苏省有多大? (课件出示江苏省地图) 生2:102600平方千米。师:它的面积相当于我们几个苏州市这么大?
(2) 比较江苏与中国的面积。
师:江苏省真的是非常地大, 但是在祖国的版图上, 它占有多少呢? (课件在江苏省地图的基础上呈现出祖国的宏伟版图) 生3:哇!原来我们的江苏省在祖国版图上就这么一点点大啊!师:那我们祖国领土的面积有多少呢?生4:960万平方千米。
(3) 结合中国地图, 再次比较中国与江苏省、苏州市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计算下, 我们的祖国相当于多少个江苏省!想当于多少个苏州市这么大!如果把我们的中国比作一个大西瓜的话, 那我们的苏州只是一颗西瓜籽那么大。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 我们的祖国可真大!出示视频 (2月, 海南岛沙滩边人们在嬉水, 黑龙江那里却是个白雪皑皑的世界;暑假7月的7点, 苏州这里已经灯火通明, 云南那边还是白昼) 。
(5) 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景象呢?你再一次感受到了什么?
这样, 通过让学生从家乡的面积出发, 逐步推算、比较巧妙地解决了这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960万平方千米”这个平面的数字在学生心中逐渐丰满起来, 民族自豪感也在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这堂地理题材的品德课堂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决定了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让课堂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展开,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汇报交流的过程中了解知识, 掌握技能, 明白道理, 健全人格, 最终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一位教师在执教《可爱的地球》一课时, 采用了直观的教学方法。他借助地图、地球仪、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 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得品德课一改往日的那种说教模式, 整个课堂活起来了, 学生动起来了。
其实, 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很多, 网络探究、社会调查、参观访谈、辩论演讲等等都是师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好方法。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努力创设多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 以此来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 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隔海相望》、《跟着唐僧去西游》、《金字塔下留个影》、《奥林匹克的故乡》等内容, 我们都可以借助网络, 设计相应的探究、辩论等活动。在《跟着唐僧去西游》一课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如果印度国家将神牛迁移出新德里, 你觉得这样做合理不合理?说说你的理由。”一石激起千层浪, 班级里一场激烈的辩论赛开始了, 有的学生表示不应该迁移出去, 因为牛在印度人民的心目中是无比神圣的, 他们会用最好的食品来供奉它们;他们还会建造“圣牛养老院”, 牛衰老后, 可以送至“圣牛养老院”供养……这足以说明牛在印度人民的心里是至高无上的, 所以不能迁移。又有的学生认为应该迁移出去, 其原因就是会影响交通, 还会影响城市美观, 造成环境污染等等。这样的辩论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地内容的兴趣。它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 更有效地扩大了知识面, 增强了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以上是本人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段时间的实践, 使我坚信: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和课程性质, 智慧解读教材内容,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 改进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的品德课堂一定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肩负起培养一代新人的历史重任!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高中地理知识点】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06-21
高中地理竞赛知识07-13
高中地理知识点全汇总08-07
高中地理中国工业知识点11-29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08-25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洋流分布06-18
高中地理知识点必背口诀08-14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方法09-17
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地理论文09-24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