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劣势

2024-12-08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劣势(12篇)

1.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劣势 篇一

未来纯电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正文:

如今汽车越来越走进平民百姓的生活,成为了大众代步的工具,而对于了解汽车自身未来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在的传统汽车,大都是使用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量资源,如化石燃料。而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为176551129辆。其中,汽车69626031辆,摩托车91226621辆,挂车1035036辆,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14641767辆,其他机动车21674辆。如此庞大是数量,不尽让我们加大了忧患意识,一是未来汽车能源的来源,我们需要一个持续不断的能源去供应全国的汽车。二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我们需要清楚我们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三是在发展汽车行业的同时,如何兼顾得环境的共同发展。

2002年中国有将近2050万辆车,当时中国每天大约消耗540万桶石油。而现在我们到底每天需要多少万桶石油消耗?根据国际能源组织的评估:仅中国自己就需要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40%,中国的能源消费占全球的10%,美国能源消费是中国的两倍,因此中国的石油消费将增长7.6%每天920万桶。到2015年中国预计将每天消费石油达到1160萬桶。从全球各大分析机构对于中国的能源需求量日益增大,都感觉到能源未来价格的不可预测。

可见如今的石油消耗越来越大,并且汽车的尾气也很严重。据统计,每千辆汽车每天排出一氧化碳约3000kg,碳氢化合物200—400kg,氮氧化合物50—150kg;美国洛杉矶市汽车等流动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已占大气污染物总量的90%。汽车尾气可谓大气污染的“元凶”。所以,我们在为未来汽车设计蓝图时,总希望未来的汽车能使用到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无污染能源。而如今我国又迫切需要新能源汽车,在过去10年我国的汽车市场迅速扩张,1998-2008年汽车销售量年均增长18.6%,并且我国汽车市场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根据我国过去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1998-2008年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14%,我们必须抓紧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混合动力,纯电动,燃烧电池,氢动力等汽车。由于氢动力与太阳能动力还没有探究完全,有迫于现今,我国最可能是在纯电动汽车上取得突破。第一是,我国纯电动汽车的相关技术初步具备产业化基础。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已有很多企业投身于纯电动汽车领域,并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一些小规模生产已投入示范运行中,如奥运会运行。第二是,我国有一大批有实力的机构在从事与纯电动汽车的有关研制工作,而且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链,锂电池动力电池已经成为全国动力电池的主流选择,而我国的锂资源储量比较丰富,居世界第三。第三是,在车用驱动电机方面,我国是工业电机生产大国,有较强的技术基础。我国在纯电动汽车技术上与国外的差距相对较小,纯电动汽车可以绕过传统的发动机技术,避开我们的弱项。国内动力电池在性能上的指标与国际水平相当,有些指标还优于国际。而在考虑纯电动新能源汽车的同时,我们还对其所需配套基础设备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究。充电站的问题。我们可以建公共交通充电站,而在家庭用充电设施建设的投入,占地资源都比较少,可行性强。

对于国家近年来的政策,为加快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节能减排,近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通知》明确,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纯电动乘用车给予一次性补贴。补贴标准根据动力电池组能量确定,对满足支持条件的新能源汽车,按3000元/千瓦时给予补贴。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5万元,纯电动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补贴资金拨付给汽车生产企业,按其扣除补贴后的价格将新能源汽车销售给私人用户或租赁企业。试点期内,每家企业销售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乘用车分别达到5万辆的规模后,中央财政将适当降低补贴标准。《通知》指出,试点城市政府是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要安排一定资金并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措施,重点对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购置和使用、电池的报废及回收体系建设等给予支持。此外,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还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推广实施细则的通知》,将发动机排量在1.6升及以下、综合工况油耗比现行标准低20%左右的汽油、柴油乘用车(含混合动力和双燃料汽车)纳入“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中央财政对消费者购买节能汽车按每辆3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定额补贴,由生产企业在销售时直接兑付给消费者。

经过多方面的探究,我国在短期内对发展纯电动新能源汽车是很好的选择。

2.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劣势 篇二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国际上认为新能源汽车最佳解决方案。在重建技术设施完善之前, 充电混合动力汽车是普通汽车的过渡产品。振兴规划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应该说, 振兴规划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措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从零部件研发、商业化推广, 促进私人消费, 完善配套措施等各方面出台配套措施, 形成合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 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 加强自主创新, 培育自主品牌, 形成汽车产业新的竞争优势, 这实际上将新能源汽车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将极大地推动广大企业研发生产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的热情。但是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必须充分认识研发生产电动车的高技术门槛, 各个企业应该客观认识自身的技术能力, 对是否应该发展新能源汽车, 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做出慎重的决策。

二是出于多种考虑, 当前不少地区企业纷纷采取动作, 上新能源汽车项目, 新能源汽车热已经出现。不少企业实际上根本就不具备研发能力, 也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而是外购关键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 一是迎合政策和市场需求, 二是借以上汽车项目, 谋求取得汽车生产资质。这种盲目地上项目, 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3.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劣势 篇三

关键词:自主品牌;汽车;发展

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优劣势分析

(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优势。(1)价格优势。“低价”已逐渐成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特点的代名词,是其一大突出优势。与同层次的进口车、合资车相比,自主品牌汽车的价格明显较低,大部分在20万元以下。该价格区间的汽车被很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所青睐,且该档次汽车相对而言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一定需求。因此,自主品牌汽车对消费能力不高的年轻人具有较大吸引力。(2)政府扶持政策。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出台自主品牌汽车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3)浓厚的民族情结。我国国民具有较为浓厚的民族情结,消费者在主观上还是倾向于支持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

(二)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劣势。(1)技术落后。无论是汽车的外观设计,还是整车制造,我国自主品牌汽车都没有掌握领先于其他品牌的核心技术,因此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模式在实行初期,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在学习以及后期纯粹的模仿之后,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对于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仍未掌握。如果缺乏核心技术,那么从长远来看,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将逐渐陷入发展困境。因此,怎样提高其技术水平,以更快的速度度过其瓶颈期,将会是我国汽车行业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2)质量一般。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质量问题已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掌握汽车的核心技术是基础,而真正把好质量关仍需要企业做出更大的努力。只有汽车质量靠得住,消费者才能越来越信任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其品牌形象较差、汽车销量较低等状况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汽车市场的模仿现象较为严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空心化”问题已经日益凸显。自主车型的低端产品形象已经较为稳固地定位在我国消费者的心目中。品牌形象的落差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稳健发展的阻力之一。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在核心技术与产品质量上与合资车、进口车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短时间内仍无法摆脱“低品质、低价格、低档次”的形象。因此,品牌形象的提升已成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共同面对并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产品策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应该坚定不移的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等。坚决做到以技术为核心,沉下心来做好产品,不能急躁,技术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投入和积累才能发挥作用,同时要善于学习。

(二)市场策略。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价位大多在20万以下,车型多为经济车型,目标消费人群基本上是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低端车的路线使得自主品牌汽车的利润较低,且近年来不少合资品牌也逐渐进军低端车市场,使得汽车低端市场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要想增大自身的市场份额,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保持住自身在低端车市场上的优势,再通过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策略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进而得以强化该优势。

(三)服务策略。2014年度中国汽车售后服务客户满意度总体得分85.53分,较上一年略有下这次调查结果显示,约有26.69%的人认为认为与其他合资车和进口车的对比,售后服务不健全也是自主品牌汽车相对于其他汽车的劣势,同时在购买自主品牌汽车是,售后服务也是很多人所考虑的因素,在自主品牌汽车质量较差的劣势之下,大部分汽车企业无法建立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进而影响其自身的声誉,并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

(四)国人对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的建议。(1)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应该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自主品牌汽车应该在造型,外观设计,质量安全,性能与配置等放面要着重加强。(3)自主品牌汽车应该加强品牌竞争力投入,在口碑,销售服务,宣传等方面也要提高。(4)自主品牌汽车也应该在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等领域发展。(5)自主品牌汽车用良心和负责任的心打造自己的品牌,一步一个脚印。(6)自主品牌汽车国家给予政策要大力支持,可以适当减税或补贴。(7)以技术为核心,沉下心来做好产品,不能急躁,技术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投入和积累才能发挥作用,善于学习。

参考文献:

4.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劣势 篇四

新能源汽车竞争战略与策略研究

摘 要:本文简述了传统能源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技术发展前景,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战略与策略建议,其中着重分析了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竞争策略。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竞争战略;策略

1全球汽车发展面临的问题

(1)能源危机与汽车变革。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石油价格的巨幅波动,不仅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更引起各国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大排量、高油耗的汽车不再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青睐,燃油节约型汽车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

(2)汽车发展与环境污染。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已成为城市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汽车排放的尾气主要成分是CO、HC、NOX和颗粒物等,通常在城市中心交通排放的CO形成的污染物浓度占CO总浓度的90%~95%,HC和NOX占80%~90%。而这些排放物正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3)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是一个转折点、一个新的机遇。为了摆脱经济低谷,获得市场竞争先机,并使自己在未来的产业竞争格局

同的战略选择。

(4)技术变革与能源多样化。“事实上能源供应面临的风险,目前最直接的不是全球资源匮缺,而是技术创新能否使有限的能源得以长久地、持续地供应,并不断的通过技术进步开发新的能源,为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保障”[1]。目前,除了常规的化石资源(煤、石油、天然气)以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生物能、风能、水能、太阳能等)的开发和利用比例逐渐提高,并由此产生了相应的多种新技术,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能源的多样化发展给汽车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无限可能,各类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必然会将汽车产业领域延伸、拓展到更加广泛的产业范畴(见图1)。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1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刚刚起步,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前,各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研发的重点是: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比较以上新能源汽车后,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当前各种新能源汽车的基本情况(见表1)。

2.2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问题新能源汽车虽然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其大面积推广尚需时日。从当前的发展情况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面临着三个急需解决或突破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之一:关键技术,如电池、电控等技术其产业化过程还未实现。核心问题之二:成本过高,包括新能源汽车自身生产成本和用户使用成本。核心问题之三:国家对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政策支持力度和深度。

3新能源汽车竞争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之下,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广受各国关注的新兴产业,未来必将面临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格局。这就决定了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不但与其自身形成的竞争优劣势相关,而且与其所属国家相关产业的优劣势息息相关。因此,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战略不仅仅涉及技术层面、行业企业层面,更涉及到国家产业层面。

3.1国家竞争战略

1)科技强国:要在新能源汽车的基础技术、原材料技术、基础零部件等领域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为本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基础资源支持,为产业化夯实基础。

(2)工商富国:创造支持生产率提升的良好环境、政策、法规,扶持新能源汽车企业及产品发展,尤其支持民族品牌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

(3)消费:消费是国家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鼓励倡导消费民族产品。没有民族的消费,就没有本民族的品牌,也就没有国家的竞争优势。

3.2企业竞争战略竞争战略的目的是通过提供比竞争对手更能满

在《竞争战略》中,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总结提出了成功企业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差别化和集中战略。纵观近百年世界汽车工业发展与竞争的实践,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依旧遵守市场的竞争规律,须满足三种基本竞争战略中的任意一个。

3.3技术战略技术战略的核心是企业努力获取何种类型的竞争优势。应当开发那些对企业的基本战略贡献最大的技术,同时要权衡开发这些技术的成功率。技术战略是企业可用以追求三个基本战略中任意一个的潜在强大工具[2]。

(1)产品技术。对新能源汽车的项目开发按竞争优势的重要性排序,符合低成本或差别化的要求;选择关键路线,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开展纵向、横向一体化的技术合作。

(2)工艺技术。工艺技术的重要目的是实现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及生产的安全性。

(3)管理技术。提升企业的整体文化素养,为顾客创造最高或最佳的价值利益。

(4)引进技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

4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政策与策略

相关背景为了打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在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等各个环节都给予政策支持,用以扶持本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为我国汽车业缩短与世界汽车业的差距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在传统汽车行业里,我国落后于世界领先水平几十年。而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我国在关键技术、研发、资金和政策等产业发展平台上与发达国家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初期,国务院就鼓励发展清洁汽车。

4.2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政策与策略建议面对历史机遇,我们要创造竞争优势,提升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话语权。依据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是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国家扶持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政策与发展策略的核心是建立国家竞争优势。我们要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

(1)国家抓新能源汽车的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企业负责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

(2)国家及各级政府支持拥有关键技术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品牌的企业注入资本金,使这些企业能够建立竞争优势,成为在专有技术、特色零部件

购、销售推广、人才引进、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优先发展民族品牌的新能源汽车。

(3)组织、协调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官、产、学、研用等单位,实现链接,形成总体研发体系,降低研发成本,共享技术成果,推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汽车生产企业要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通过股权、技术等多种方式与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企业组成紧密的产业联盟。

(4)整车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的合资合作,中方拥有控股权。合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尤其要使用非外资方的产品品牌。

(5)鼓励民族品牌的企业上市,增加融资功能优先增发新股、发行债券、定向增发等融资政策。

(6)制定新能源产品标准、规范,建立第三方检测机构,引导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及整个产业链。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充电网络、专用停车场、加气站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国家的调控优势。

5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策略 5.1策略原则

(1)市场营销的战略性4P策略。它包括:研究(Probing),也即深入实际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划分(Partitioning),即细

(Segmentation);优先(Prioritizing),即目标选定(Targeting);定位(Positioning)。

(2)市场营销的战术性4P策略。即产品(Product)策略、价格(Price)策略、分销渠道(Place策略和促销(Promotion)策略。它们是市场营销过程中可以控制的因素,也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主要手段,对它们的具体运用,形成了企业基本的营销组合策略。

(3)大市场营销的2P策略。大市场营销的政治力量(Political power)策略和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策略是进入一个全新的组织市场或进入一个新国家、区域市场要用到的策略。

5.2理论依据无论是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还是燃料电池汽车,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制约,目前其产品成本及价格普遍高于传统汽车,且其可靠性、方便性、安全性、维修性均需不断提高。因此,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产业化必然会经历一个过程,其市场竞争策略的选择就要更加审慎和符合现实发展情况。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市场竞争策略会围绕如何提高顾客价值来展开。依据价值工程理论,顾客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不仅注重功能,更注重这个产品(或服务)值不值花这些钱来买。在市场竞争中,顾客心目中都会有一杆秤,会根据不同的商品,不同的竞争

高,产品(或服务)就越有竞争力,销量就会越好。与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在功能上还未达到传统汽车的水平,且总成本高。要提高对顾客的价值,必须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功能,同时降低总成本,不断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竞争目标趋向于两类:一是功能不变即达到传统汽车的功能,总成本降低;二是功能稍有降低(如车速、续驶里程),总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再加上环保的社会效益,即可进一步提高对顾客的价值。

5.3混合动力汽车的竞争策略对于混合动力汽车,由于除了传统的动力装置外,至少还必须安装电池,其成本不可能降至传统汽车的水准,所以混合动力汽车的价值相对于传统汽车主要体现在节能减排上。由于对节能减排要求迫切,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大型车辆最适合首先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在技术上,混合动力车应先发展“弱混”再发展“强混”(含插电式双模)。

5.4纯电动汽车的竞争策略

(1)在产品设计方面。纯电动汽车不同于传统汽车。传统汽车装满油箱时的续驶里程通常在480公里左右,但纯电动汽车目前很难达到这一要求。在现实中,不同的消费群体实际使用中有不同的续驶里程和最高车速(或限速值)期望,而设计不同的产品。例如:按续驶里程160公里、320公里、480公里和最高车速(或限速值)90公里/小时、180公里/小时进行市场细分;或按续驶里程240公里、480公里和最高车速(或限速值)90公里/小时、180公里/小时进行市场细分,开发设计不同的产品。按续驶里程和最高车速(或限速值)将市场细分,其关键的是找到纯电动汽车市场可行的切入点。可行的方式是首先发展续驶里程和最高车速(或限速值)要求不高的城市公共用车和私人上下班用车,实现纯电动汽车消费的起步。

(2)在产品成本方面。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它占据了新能源汽车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将电池作为汽车整车的一部分,因为受到价格过高的影响,势必制约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如果电池不作为整车的一部分,而是以租赁的方式出租给用户,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用户的采购成本和综合使用成本。在租赁模式中,租赁业务的主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汽车经销商和现有加油站;另一类是专业电池租赁公司。

5.5燃料电池汽车的竞争策略燃料电池汽车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终解决方案。由于其商品化进程受到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进展的制约,所以当前竞争策略主要围绕产品策

(1)适应性。提高其在不同气候(高、低温)、不同环境(海拔、沙尘、空气质量差的地区)和不同交通情况(频繁变动工况)下的适应性。

(2)可靠性。传统汽车内燃机的寿命一般是5000h以上,而目前燃料电池组的寿命仅为2000h左右,且故障率高。

(3)总能量效率。不断提高其总能量效率是重要的研发方向,也是燃料电池的最大优势所在。

(4)成本。不断研发产品技术、工艺技术,降低产品生命周期总成本。

(5)基础设施。相关基础设施,如:加氢站、维修及配件供应体系的建设等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

6结束语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及能源短缺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可循环的低碳能源。中国沿着低碳经济的道路和平崛起,将为人类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3]。在交通和汽车领域的解决方案就是发展低排放的新能源汽车。在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极力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以获得今后在汽车工业技术领域进步的相对优势。我国汽车在内燃机上还未完全掌握关键技术,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对我国汽车工业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综上所述,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国家层面上。国家是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在提供优势产业基础资源、良好的政策、产业和消费环境等方面,国家应当形成一个系统有效并扎实推进的支持体系,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搭建与国际同行竞争的比较优势平台。

(2)在企业层面上。新能源汽车在功能上还未达到传统汽车的水平,且总成本高。要提高对顾客的价值,必须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功能,同时降低总成本,以不断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3)在市场层面上。从目前情况看,只有政府介入,强行推广,先易后难,才能促进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首选是公共服务领域用车市场,如:城市公交出租、环卫等。这类市场易于政策介入和强制推广且此类汽车消费集中,充电站的建设也就相对集中能有效提高充电站使用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其次是以代步工具为主的微型纯电动汽车市场,这是商业化运营最容易切入的市场。

(4)在产品层面上。我国新能源汽车可行的发展思路是:首先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先发展“弱混”并不断积累完善相关技术,降低成本,再发展强混(含插电式双模);在市场导入上,优先发展公交用车,使混合动力汽车率先产业化并普及。随着电池组及管理系统在混合动力车上的日趋成熟,成本降低,相关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借用混合动力汽车相

始发展纯电动汽车,再发展大功率的纯电动汽车。随着纯电动汽车的市场推广、基础设施的完善并产业化,再发展燃料电池汽车,重点解决燃料电池组的问题,即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发展应按照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路线来演进,燃料电池汽车将是新能源汽车的最终走向。

参考文献:

5.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劣势 篇五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财税政策;财政补贴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致使生态坏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在这种背景下,新能源汽车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和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现状(一)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及特征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告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者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新能源汽车使用非常规燃料作为动力来源,具有排放小甚至零排放的优点,能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劣势 篇六

(东北财经大学,大连,116023)

摘 要:新能源汽车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的财税等相关政策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直接动力。本文阐述了我国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状况,从财政税收政策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性出发,提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 财税政策 财政补贴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0)12—0101—01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致使生态坏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在这种背景下,新能源汽车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和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现状

(一)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及特征 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告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者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新能源汽车使用非常规燃料作为动力来源,具有排放小甚至零排放的优点,能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新能源汽车研发能力由弱变强,三类新能源汽车分别完成了功能样车、性能样车和产品样车试制,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链。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障碍,主要表现为产业化的不发较慢,传统汽车关键技术落后的制约,持续开发投入不足,市场化扶植和激励政策不到位等。

二、目前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税政策

2010年6月1日,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确定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根据通知中的标准,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高补助5万元/辆;纯电动乘用车最高补助6万元/辆;中央财政还根据试点城市私人购买数量和规定的标准给予补助。

2010年工信部牵头制定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此规划清晰和具体的描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其中,在财政上要加大补贴力度,2011-2015年的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推广;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应安排专项配套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建设充电设施、开展电池回收,其中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比例,不得低于中央财政资金的50%。在税收上要加大减免力度,2011-2020年,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2011-2015年,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消费税和车船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享受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2011-2020年,企业销售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增值税税率调整为13 %。新能源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按研究开发费用的100%加计扣除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以上颁布的一系列有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构建了一个有利的财税政策环境,为促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新能源汽车

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以及提升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政策支持。

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以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的形式推动新能源汽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不成熟,未形成具有规模的产业链条。而且新能源汽车研发费用大,成本较高,单纯依靠汽车生产企业的力量还比较薄弱,政府财政补贴就成为推动其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有力武器。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新能源汽车实施直接价格补贴,对生产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企业进行补贴。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并适当考虑规模效应和技术等因素,依据新能源汽车与同类传统汽车的基础差价对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进行专项补贴,推动国内汽车企业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组织生产。

(二)加大政府公务车采购力度,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

我国目前约公务用车数目较多,每年消耗经费较大,政府汽车采购每年递增的速度较慢,占政府采购总量的比例不高,而且采购的汽车多数为大排量汽车。因此,政府采购公务车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新购公务车应优先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出台更有利的实施细则及标准,把新能源汽车列入政府采购清单中。不仅要采购新能源出租车和公交客车,而且要把新能源轿车纳入公务用车的采购清单中。

(三)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以免税、减税带动产业的发展

首先,应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发展的所得税税收优惠,加大生产新能源汽车研发费用的税前扣除比例,在一定额度内实行投资抵免企业当年新增所得税优惠政策。其次,调整现行的消费税政策,提高大排气量汽车的税率,降低小排气量汽车税率,对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地新能源汽车实施零税率,帮助提高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和使用量。最后,完善车船税、车辆购置税等特定税种,免征纯电动汽

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普通混合动力汽车车辆购置税和消费税,对于新注册纯电动汽车和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免征车船税,普通混合动力汽车减半征收车船税等。

参考文献:

7.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劣势 篇七

本文重点针对“新能源汽车”这个概念, 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来分析安徽省发展“新能源汽车”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 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给出一些建议。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1.垄断竞争理论

垄断竞争理论, 是对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关系和矛盾问题的理论概括。较早论述竞争问题的是亚当·斯密。他反对垄断,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 初步提出了现代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思想。而随着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马歇尔认识到了垄断与竞争的矛盾, 提出了“马歇尔冲突”的理论悖论, 然而, 对这一问题进行充分理论论证的则是张伯伦、罗宾逊夫人、克拉克及鲍莫尔等。

(1) 马歇尔的垄断竞争理论。马歇尔由垄断竞争的两难选择发展到两者相互渗透。马歇尔在1890年《经济学原理》中认为, 大规模的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 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 而垄断的形成, 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 使经济丧失活力, 构成了一对难解难分的矛盾。这就是关于竞争与规模经济两难选择的“马歇尔冲突”。这一理论否认了要么垄断, 要么竞争这种极端又相互对立的观点, 其所揭示的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性两者的关系, 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

(2) 鲍莫尔的垄断竞争理论。1982年, 鲍莫尔等人提出了可竞争市场理论, 该理论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厂商进出市场的自由性, 即市场不存在严重的进入或退出障碍;二是强调范围经济, 这是针对多样化经营的厂商而提出的一个概念。鲍莫尔指出, 现实中的市场很少有完全可竞争市场, 可竞争性只是一个扩大的、应用范围更广的理想基准。鲍莫尔等人还认为, 传统的厂商理论集中于分析生产单一产品的厂商。但实际上, 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都生产多种产品, 由此, 他提出了范围经济的概念。范围经济, 是指厂商在一定规模下生产多种不同产品的成本优势。一家厂商同时生产数种产品或劳务的成本, 小于多家厂商分别专业化生产一种产品或劳务的成本总和。可竞争市场理论指出, 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中, 自由放任政策, 比通过行政手段干预更能有效地保护一般公众的利益。此外, 可竞争理论并不认为无约束的市场能自动解决一切问题, 它认为政府的主要作用应该是保持市场中的潜在竞争, 采取便于资本流动和推进企业垂直联合与重组的政策, 以保证市场的可竞争性和多样化厂商的收益稳定。可竞争市场理论从竞争性质的角度, 对垄断和垄断企业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辩解。

2.SCP分析范式

贝恩 (Bain, 1958) 在吸收和继承马歇尔的完全竞争理论、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和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SCP分析范式。产业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 (简称SCP范式) 认为, 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内的竞争状态, 并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及其战略, 从而最终决定企业的绩效。该范式成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 分析企业竞争行为和市场效率的主要工具。他认为, 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完全竞争模型缺乏现实性, 企业之间不是完全同质的, 存在着规模差异和产品差别化。产业内不同企业的规模差异将导致垄断。贝恩特别强调, 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规模经济要求, 因而, 它们具有不同的市场结构特征。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关系决定了某一产业的集中程度, 而产业集中度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追求规模经济的必然结果。一旦企业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形成垄断, 就会充分利用其垄断地位与其他垄断者共谋限制产出和提高价格以获得超额利润。同时, 产业内的垄断者通过构筑进入壁垒使超额利润长期化。因而, 贝恩的SCP分析范式, 把外生的产业组织的结构特征 (规模经济要求) 看作是企业长期利润的来源。

在SCP范式中, 用来描述市场结构的变量包括:购买者数量、企业数量、企业规模、市场集中度、企业进出壁垒、产品差异化等。用来描述企业行为的要素包括:价格行为、广告性行为、产品差别化行为、产品创新行为、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等。用来描述市场绩效的特征包括:消费者满意度、企业效率、企业成长、利润率等。

安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组织分析

1.从市场结构的变量来分析

市场结构的变量主要有:购买者数量、企业数量、企业规模、市场集中度、企业进出壁垒、产品差异化等。本文重点从购买者数量、企业规模、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4个方面, 来分析安徽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问题。

(1) 购买者数量。2006年, 我国的汽车产量超过德国, 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 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而在汽车销量上则超越日本, 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和第一大潜力消费市场。按照目前的增速, 预计在“十一五”末期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但是, “新能源汽车”是比较新的高科技产品, 由于研发周期长, 研发费用高, 因此, 在定价“新能源汽车”的时候, 价格也比普通的汽车要贵。所以, 对我国消费者来说, 购买“新能源汽车”相对于普通的汽车而言是比较少的。而且, 在目前我国的汽车消费上, 更大的一部分还是国际品牌, 如日本的丰田, 这是安徽省发展“新能源汽车”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问题。

(2) 企业规模。从企业规模看, 安徽省主要的汽车生产厂商有江淮集团、奇瑞集团等, 但与国外汽车生产巨头相比, 安徽汽车公司存在着规模小的问题。来看下面的两个表格。

(数据来源:奇瑞汽车及丰田汽车网站)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1月8日注册成立, 先注册资本为38.8亿元。该公司于1997年3月18日动工建设, 1999年12月18日, 第一辆奇瑞汽车下线。以2010年3月26日第200万辆汽车下线为标志, 奇瑞进入打造国际名牌的新时期 (资料来源:奇瑞汽车公司网站) 。再来看丰田汽车集团, 目前其产品范围已涉及:汽车、钢铁、机床、农药、电子、纺织机械、纤维织品、家庭日用品、化工、化学、建筑机械及建筑业等多个领域。1993年, 丰田汽车集团总销售额为852.83亿美元, 位居世界工业公司第5位;全年生产汽车445万辆, 占世界汽车市场的9.4%。作为目前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厂家的丰田公司, 在世界汽车生产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 丰田汽车集团依然是日本军用汽车与装甲车的最大生产商, 并且每年负责日本大量的装甲车与军用汽车维护。从这一比较可知, 安徽省的汽车生产规模还远远不能与国际汽车巨头相比。

(3) 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 通常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比例的生产要素企业规模扩大的过程。根据市场集中的判别与度量公式, 可以判定安徽省的汽车厂商还不能算高度集中。我们使用CRN指标来衡量, 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迅速做大做强, 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扩大各自的市场占有率, 而安徽省汽车厂商的CRN指标在全国来看仍然偏低, 市场集中度不高。下图是我国2006年汽车制造业的集中度情况。

(4) 产品差异化。从产品差异化战略规划来看, 我们仍以安徽奇瑞汽车公司为例, 奇瑞公司的起步和扩张都是以中低级别家用车作为发展和竞争的重点。这一战略是着眼于适应我国汽车市场起步阶段的需求而确立的。在这一阶段, 家用车是市场需求的重点, 而需求量最大的又是中低级别的家用轿车。所以, 定位于中低级别, 但在技术、质量上做中高档的配置, 这在我国汽车市场发展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是非常适宜的。中低档汽车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在继续保持较低价格的同时, 不断提高技术和质量的潜力是巨大的。目前, 我国轿车企业的竞争仍主要集中在中低级别市场, 但中高级别的轿车竞争已在逐步展开, 从未来的市场发展看, 加快发展高端产品更有利于确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奇瑞汽车公司应及早规划集中差异化战略, 紧紧抓住我国汽车市场的机遇, 在几年内形成较大的规模, 并成为初步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差异化战略强调, 将企业的战略重点集中到一个相对狭窄的领域上, 在这个领域中营造出差异于竞争对手的、对用户极有价值的竞争优势来 (窄覆盖、高品质) 。目前, 国内市场真正意义上的高档产品只有奥迪 (A6、A4) 和华晨宝马, 而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高档产品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对奇瑞公司而言, 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增值能力, 应当成为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和追求的目标, 并分阶段向产业增值链过渡。与优先发展中低级别家用轿车战略相似, 奇瑞应在高端领域的技术上率先突破, 并形成先发优势。由于市场尚未成熟, 高档车仍未成为竞争重点, 此时, 奇瑞若能及早进行高端产品的开发, 并2~3年后推向市场, 将会占有战略上的优势。东方之子虽然规划为奇瑞车系的中高级轿车, 但其附加值仍偏低。建议奇瑞集团加大自主研发力度, 在未来几年内, 将高端产品定位于介于广州本田与奥迪A6之间, 重点占领企业和高收入阶层这个特定细分市场。

2.从描述企业行为的要素来分析

企业行为要素主要包括, 价格行为、广告性行为、产品差别化行为、产品创新行为、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等。本文重点从产品创新行为以及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两要素来分析安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问题。

(1) 产品创新行为。2011年, 集合奇瑞最新技术之大成的高端品牌产品瑞麒G6上市销售;自主研发的CVT自动变速箱装备主力车型上市, AT自动变速箱也将进入整车试验阶段;发动机方面, DVVT (双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技术) 第二代发动机系列产品陆续上市, 第三代TGDI (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技术) 发动机系列产品也将陆续投产。此外, 奇瑞在2011年还加快了第四代HCCI (分层燃烧技术) 发动机、8AT变速器、以及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GDCT干式变速箱的研发工作。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 奇瑞公司在已经建成并且较完善的节能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替代能源汽车四大新能源技术体系的基础上, 重点发展动力电池、电机、新能源汽车材料方面的技术。目前, 奇瑞公司正积极研发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电池质子隔膜等核心产品, 电池、电机、电控—电动车的三大关键核心部件, 并已实现了自主开发和生产。2011年, 奇瑞还加快了全国经销服务网络的建设, 上市搭载奇瑞自己生产的动力电池纯电动车以及增程型电动车。在混合动力产品方面, 节油率达到20%的中度混合动力 (ISG) 产品、插电式混合动力 (PHEV) 产品都将实现产业化。在前瞻性技术方面, 奇瑞将继续领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奇瑞已将研发的重点指向排放技术、新材料技术和通讯技术三大技术领域, 让未来的汽车实现“零污染、零事故、零距离 (通讯) ”的愿景。但是我们还应清醒的看到, 奇瑞在高端车生产和研发方面仍然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时候, 不能只发展那些低端车, 也要发展高档车。在创新方面, 应该说和国际大汽车生产商比较, 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奇瑞汽车集团创新发展的启迪》, 童地轴, 市场观察273期) 。

(2) 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从品牌来说, 安徽省汽车产业在国内、国际上知名的名牌几乎没有;从高性能来说, 安徽省的汽车企业仍然难以企及国外汽车厂商;从出口来说, 安徽省的汽车出口量仍然很少, 而且集中在低价位的车型。而且安徽省在企业发展战略上也是出于被动状态。拿出口来说, 奇瑞汽车的出口竟然是“被动”出口。从安徽省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来说, 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十分的重要。这关系着未来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成熟的时候, 安徽省汽车厂商的地位问题 (《奇瑞发展战略》, 贾鹏鹏,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现代企业) 。

3.从市场绩效来分析

在安徽省汽车生产厂商中, 汽车的利润率普遍比较低。因为现在安徽省的汽车生产仍然集中在低端车上, 而且汽车企业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国际巨头的挤压。

关于安徽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 安徽省发展“新能源汽车”面临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据此, 本文基于产业组织理论, 提出安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几点建议。

1.走企业合作的道路, 进行强强联合

加强企业合作, 实现强强联合, 能增加企业的集中度以及企业的实力。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相互利用优质的技术、资金、人才资源, 也只有这样, 才可以进行高技术的研发以及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这将会对安徽省发展“新能源汽车”带来很大的帮助。

2.走品牌化道路

安徽省的汽车产业要实现快速发展, 就必要要有自己的品牌, 也只有走品牌的道路, 才能真正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所以, 本文认为安徽省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过程中, 应该更加重视品牌建设, 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利用低廉的价格来迎合消费者。

3.走国际化道路

8.浅析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篇八

1 、新能源汽车定义

根据200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的规定: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2 、当前汽车行业发展中面对的矛盾

(1)能源危机问题严重

2003年,我国原油生产1.69亿吨,石油进口1.19亿吨,其中原油进口超过9000万吨,原油进口量与2002年同比增长近30%。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受我国原油生产资源限制,不具备大幅增产的条件,逐年增加的供需缺口将使中国更加依赖进口石油。 据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超过4亿吨,对外依存度将有可能达到60%。严重的能源危机正日益威胁着燃油汽车的发展。

(2)环保压力逐年增大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尾气已成为城市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通常在城市的CO总浓度中,汽车排放的CO比例高达90%~95%,而汽车尾气正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3)能源危机引发的汽车行业结构变革

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石油价格的巨幅波动,不仅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更引起各国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大排量、高油耗的汽车不再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青睐,燃油节约型汽车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

以上问题表明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当务之急,在全球能源危机之下,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广受各国关注的新兴产业,必将引领未来的汽车市场。

3、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

(1)虽然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刚刚起步,但是它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久以前,科技部电动汽车项目确定了以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三种车型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动力蓄电池及其管理系统三种共性技术为“三横”的“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这一思路有力的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2)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当前市场上流行的能源技术分为三种: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不过,除了混合动力技术外,其他两种技术大规模商用还存在很多技术难题。以纯电力驱动为例,目前电池组的协同作业,充放电的次数,电池容量和重量都未达到大规模商用的技术要求。同时,工业化大生产和实验室制造是两回事,很多问题将在生产数量增长后逐步暴露出来。而燃料电池技术,因成本比其他两项技术成本更高,所以难以普及。与此同时以氢燃料大规模驱动汽车还尚需时日。

(3)发展机遇,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是一个新的转折点、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为了摆脱经济危机低谷,抢占市场先机,并使自己在未来的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世界各大汽车企业共同的战略选择。

3、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发展中的机遇

面对全球范围内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保压力,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都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提高产业竞争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手段。为抓住这一大好发展机遇,我国很早就开始了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储备。我国在“十五”电动汽车重大科研专项和清洁汽车科技行动攻关计划的基础上,在“863”计划中又启动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继续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通过艰难的自主的技术攻关,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日益成熟。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我国可靠性、节油性能等方面进步显著,依据不同测试方案实际路况运行节油10%至40%,目前混合动力汽车已经开始(下转第65页)(上接第94页)始小批量进入市场了。在纯电动汽车方面我国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北京奥运中心区使用的大容量锂离子蓄电池客车,代表着当今国际纯电动大客车的先进水平。我国制造的纯电动轿车具有很高的成本优势,已经开始小批量向欧美国家出口,国内市场需求也不断加大。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我国的整车集成技术有了新的提高,无故障间隔行程与国外同步达到了3000公里,燃料经济性优于国外同类燃料电池汽车,并取得了“新一代整车控制器”、“两挡变速器”和“氢电系统安全性碰撞”等一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2)面对的挑战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迅猛。对此有专家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方面尚未完全成熟,各地区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据调查显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普及缺少的不仅仅是配套的基础设施,而且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动力技术是主要的制约瓶颈。制造生产出成本低、体积小、动力持续能力强以及使用寿命长的电池是化解新能源汽车发展难题的症结所在。另外,国内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并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迎接产业化的到来。因为在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零部件领域,国内企业的产品在可靠性和质量等方面均与国外同类产品存在一定程度差距,自主混合动力系统产品的总量还不足千套,需通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点推广,争取在3至5年的补贴期内增强自主创新力,以便顺利进入大规模生产。最后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研究比国外起步要晚大约20年,因此即使我们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功,我们也不应沾沾自喜。而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清楚的看到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缩小与先进技术的差距。

总的来说,事物的发展道路都是曲折的,虽然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道路上荆棘丛生,但是放眼未来它定将是公路上的主宰。在我看来,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其次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再次要有雄厚的创新技术。另外,企业还要了解市场的需求,要有很好的售后技术服务。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后,在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暖的历史环境下,新能源汽车定是汽车行业不可争辩的未来。

9.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劣势 篇九

[袁莆薀虿袀肆莃薅衿] 根据市委、市政府在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方面的工作要求。我市结合本地工业实际,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大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20××年工作总结

1、着力引进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项目或者节能产品生产项目。今年引进4个节能产品生产项目,2个项目分别于6月份、10月份动工兴建,2个项目正在规划。同时多次与国机集团联系、洽谈在我市建设汽车配套产品生产项目建设事宜。

2、大力扶持现有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企业和节能产品生产企业的发展。为推动该产业快速发展,我市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主要协助了新世纪永磁材料公司生产原材料的申报到产品的销售,政府各部门大力帮助得邦照明公司解决企业用工等。

3、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改造。我市在引进和扶持新兴战略性产品的同时,加快了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对高能耗、资源浪费严重的产业,按照上级文件要求,逐一进行淘汰,或者进行技术改造。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实现节能降耗目标。

存在的问题:一是原材料资源不足,导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发展滞后;二是以前招商引资过程中,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不够重视,导致该产业起步较晚。

二、20××年工作安排

1、加强产业转移平台建设。我市已作好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基地,规划用地面积为1000亩。

2、进一步明确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列入20××年招商引资重点项目。

10.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劣势 篇十

目前在我国无论是企业自身或是国家相关机构,都给予汽车新能源技术研发以大力的支持作用。从企业来看,国内很多汽车生产企业都已然加入到汽车新能源的研发过程中,以对传统的工业生产技术进行革新。与此同时国家还将电动汽车列入到国家科研计划中,明确当前汽车行业应进行新能源的大力研发,并于相关的政策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2.2 强化汽车行业的管理

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对汽车产业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对汽车行业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政策,以起到强化汽车行业管理、规范市场化结构的作用。同时为了保证新能源汽车的功能、质量,有关部门还对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门槛进行了确定与提升。与此同时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地对新能源汽车进行了定义。而这些政策的制定与颁布,无疑将极大地完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管理,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性作用。

2.3 推行新能源汽车的试运行

为了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加快我国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发展步伐,目前在我国的相关城市,在有关部门的主导下,已然开展了新能源汽车的推行示范运行活动。与此同时,有关部门投资对新能源汽车运行的基础性设施进行了建设与维护,进而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加快新能源汽车于市场内的推广,以达到加快产品的上市步伐,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与产业化进程。

2.4 在消费使用上给予政策补贴

作为一项全新的产品,将其投入到市场后,人们对于其的认知度较淡薄。与此同时还对于其的性能、质量等都存有顾及。因而为了尽快地让人们去接受新能源汽车,国家有关机构在税收、购置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进而来达到促进消费者购买使用,加大新能源汽车于市场内广泛接受的目的。

3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新能源汽车在研发、生产、使用的过程中,于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人们去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从而来进一步地促进行业的发展,有效地对当前的汽车行业进行调整,更好地来呵护自然环境、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3.1 科技创新力不强

新能源汽车主要是以电动能源为核心技术来进行研发,而起到能源供应作用的电池,其造价很高,相对使用寿命则较短。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到了电动汽车于市场中的发行。而从目前的研发情况来看,电动洗车的核心技术我们依然未能全面的掌握,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上取得了进步。但是相关技术团队建设薄弱,后续相关技术人才供应不足。而目前我们所沿用的相关技术,已然被世界所淘汰。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都将起到阻碍性的作用。

3.2 资金匮乏

一项技术的研发,前期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作为保障。而作为高新企业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其尚处在研发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在技术的研发上、相关基础设计的建设上、生产的工艺上等多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来维持正常化运行。与此同时,处于研发阶段的技术又无法从市场中得到相应的回报,进而无法从市场中获取到资金,因而保证资金的投入成为了当前新能源企业发展的一项非常必要的条件,然而在实际的研发过程中,资金匮乏问题却是当前该行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严重性的问题之一。 3.3 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不高

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研发的根本是为了将电动汽车投入到市场中,从而于销售中获取到更高的利润,并达到促进环境保护的作用。然而从当前的市场投入情况来分析,虽然相较于传统的汽车行业而言,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要低,同时还具有节能减排的环保优势存在。但是在市场中真正去购买电动汽车的人并不多,这与人们的消费意识、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知不足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因而消费者在未能完全了解、充分认识的情况下,其是不会轻易的去尝试购买此类汽车的。因而如何来提升人们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知,改变当期的消费观念是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3.4 相关人才不足

无论是对新能源进行研发,亦或对行业进行管理,都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完成。而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尚处于研发的初级阶段,管理与科技人员都较为匮乏,相应的技术队伍的建设不够完善。不仅如此,针对新技术而进行相关行业管理的高素质、高能力管理人员也存在缺乏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3.5 配套设施的建设尚不完善

11.浅谈汽车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前景 篇十一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车型;

一、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以石油为燃料的传统的汽车工业,在为人们提供快捷、舒适的交通工具的同时,增加了国民经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加深了能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源与环境双重压力的持续增大,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2009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突破7000万辆,产销量双双突破1300万辆,石油年消耗量将会达到1.2亿吨。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消费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加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机动化的重要阶段,汽车需求的快速增长难以避免。

因此,新能源汽车将催生汽车动力技术的一场革命,并必将带动汽车产业升级,建立新型的国民经济战略产业,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的成本非常低廉。将其百公里的用电成本进行换算,电的成本仅是油的成本的20%,也就是说,使用新能源汽车仅需花五分之一的钱就可以跑到与原来相当的公里数。普通汽车,不论是手动档的,还是自动档的,都用变速箱变速,电动车变速是电机驱动,没有变速箱,而且非常强劲。此外,电动车的四轮驱动,原理简单,容易实现,且运行维护方便,不用换机油。新能源汽车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设想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占届时汽车保有量20%,约3000万辆,年可以节约石油5000万吨,相当于一个大庆油田一年的石油产量。

二、几种新能源汽车

1.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汽车( FCV) 是一种用车载燃料电池装置产生的电力作为动力的汽车。车载燃料电池装置所使用的燃料为高纯度氢气或含氢燃料经重整所得到的高含氢重整气。与通常的电动汽车比较, 其动力方面的不同在于FCV 用的电力来自车载燃料电池装置, 电动汽车所用的电力来自由电网充电的蓄电池。因此, FCV 的关键是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不燃烧燃料而直接以电化学反应方式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高效发电装置。发电的基本原理是: 电池的阳极( 燃料极) 输入氢气( 燃料) , 氢分子( H2) 在阳极催化剂作用下被离解成为氢离子( H+ ) 和电子( e-) , H+ 穿过燃料电池的电解质层向阴极( 氧化极) 方向运动, e-因通不过电解质层而由一个外部电路流向阴极; 在电池阴极输入氧气( O2) , 氧气在阴极催化剂作用下离解成为氧原子( O) , 与通过外部电路流向阴极的e-和燃料穿过电解质的H+ 结合生成稳定结构的水( H2O) , 完成电化学反应放出热量。这种电化学反应与氢气在氧气中发生的剧烈燃烧反应是完全不同的, 只要阳极不断输入氢气, 阴极不断输入氧气, 电化学反应就会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e-就会不断通过外部电路流动形成电流, 从而连续不断地向汽车提供电力。与传统的导电体切割磁力线的回转机械发电原理也完全不同, 这种电化学反应属于一种没有物体运动就获得电力的静态发电方式。因而, 燃料电池具有效率高、噪音低、无污染物排出等优点, 这确保了FCV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清洁汽车。

2.混合动力汽车。通常所说的混合动力汽车,一般是指油电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 HEV),即采用传统的内燃机(柴油机或汽油机)和电动机作为动力源,也有的发动机经过改造使用其他替代燃料,例如压缩天然气、丙烷和乙醇燃料等。

随着世界各国环境保护的措施越来越严格,混合动力车辆由于其节能、低排放等特点成为汽车研究与开发的一个重点,并已经开始商业化。

混合动力汽车使用的电动力系统中包括高效强化的电动机、发电机和蓄电池。蓄电池使用的有铅酸电池、镍锰氢电池和锂电池,将来应该还能使用氢燃料电池。

以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为例,介绍一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工作原理。

混合动力汽车采用能够满足汽车巡航需要的较小发动机,依靠电动机或其它辅助装置提供加速与爬坡所需的附加动力。其结果是提高了总体效率,同时并未牺牲性能。混合动力车设计成可回收制动能量。在传统汽车中,当司机踩制动时,这种本可用来给汽车加速的能量作为热量被白白扔掉了。而混合动力车却能大部分回收这些能量,并将其暂时贮存起来供加速时再用。当司机想要有最大的加速度时,汽油发动机和电动机并联工作,提供可与强大的汽油发动机相当的起步性能。在对加速性要求不太高的场合,混合动力车可以单靠电机行驶,或者单靠汽油发动机行驶,或者二者结合以取得最大的效率。比如在公路上巡航时使用汽油发动机。而在低速行驶时,可以单靠电机拖动,不用汽油发动机辅助。即使在发动机关闭时电动转向助力系统仍可保持操纵功能,提供比传统液压系统更大的效率。

3.纯电动汽车。纯电动车是指完全由动力蓄电池提供电力驱动的电动車。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 纯电动车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但当前技术尚不成熟。 结构

在纯电动车控制系统中,主要包括4个节点,即主控制器ECU、电机控制ECU、电池控制ECU及CAN总线监控单元。

主控制器ECU相当于纯电动车的大脑,它起到了控制全局的作用。主控制器Ecu接收汽车上传感器的信息,经过A/I)转换后计算、编码为cAN报文,发送到总线上控制其它节点的工作。同时,将一些整车相关信息(车速、电池容量、踏板位置等信息)在组合仪表上显示出来。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通过传感器的输入值与系统当前状态及汽车工况等条件计算出合适的电机扭矩值,通过CAN总线发送到电机控制系统,指挥电机正确工作。另外,主控制器ECU还控制主继电器的开关,使得整个系统上电和断电。

电机控制ECU相当于纯电动车的四肢。它的主要工作是以主控制器发送扭矩值为输入值,采用双闭环控制来调速电机,使电机工作在需要的转速下。还有,根据电机的温度变化控制电机的冷却水泵和冷却风扇,从而有效地调节电机的温度。

纯电动车的电池是由几十块单体电池成组供电的,并能保证在不供电时电池不成组,每块电池的电压不超过5V。这样由于单个电池性能的差异,就需要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经常要均衡电池电压,保证电池性能。电池均衡问题由电池ECU来承担。电池ECU相当于纯电动车的血液循环系统。它提供系统需要的能量,同时,还提供给主控制器电池的信息及电池充放电能力最大值,供主控制器计算电机扭矩时用。

综上可知,在节能和环保的双重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丁 华,严学华。新材料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铸造设备研究》3/ 2001 .

[2] 卢广锋。21世纪汽车与环境保护。 《山东农机》2001年第2期 .

[3]李军。浅析准“绿色”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与环境保护.

[4]吴玲。汽车与环境保护。 《机械研究与应用》第11卷第2期.

12.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劣势 篇十二

1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趋势

1.1 电动化发展趋势

从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来看, 主要体现是电动化发展趋势, 存在着对电机、电池及其电控技术的依赖度不断提高的现象。插电式的混合动力车大多采用外部充电的方式, 车上装备有一台发动机, 同时配备一套电池电机动力驱动系统。燃料电池汽车算是电动汽车, 氢是其主要的燃料, 但实际上氢制取大多采用电能转化, 也就是说燃料电池汽车实际上仍然是利用电力转换。作为电动化的重要代表, 纯电动汽车主要是将燃料电池转化为各种类型的蓄电池。从技术经济角度来看, 电厂发电直接充入到汽车蓄电池中, 通过电机驱动汽车, 有效避免能源转换造成的损失。新能源汽车行业所要做的是, 更加注重电池转换效率。科学技术的日渐进步也使得电池转换效率不断地提高, 为纯电动汽车的推广提供重要的技术经济保障。

1.2 电力易获取性

从全球电力发展角度来看, 降低汽车二氧化碳实际排放量是一个长期性的发展目标, 但是实际的汽油车、混合动力车辆改进并没有满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求, 这就需要注重燃料电池汽车、电动汽车普及率。由于电力来源较为广泛, 诸如, 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等, 实际应用过程不应该仅仅依赖某种能源, 实现无污染的发电。国家需要根据国情发展需要来选择适应性更强的清洁能源, 提升汽车应用性能。工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促使汽车销售实现了量产, 实际用电范围日渐普遍。由于我国煤炭以及发电成本较低, 实际的污染非常严重, 虽然正在积极进行改进, 但是仍然存在着非常大的隐患, 这就需要更加注重提升清洁、环保电力能源质量, 发达国家实际的清洁性更强。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 电动车实际的普及范围日渐扩展使得市场普及率日渐增高。汽车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更加专注降低排放量以及降低实际能耗, 通过电能使用来提升汽车发展进程。

2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经济对策分析

2.1 降低传统动力的油耗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初级阶段, 属于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汽车行业, 实际发展并不是非常理想。中国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 在注重新能源汽车开发的同时, 还需要更加注重传统汽车改造, 尽可能降低传统动力汽车油耗。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了解汽车发展理念, 充分考虑消费者实际需求, 设计出更加符合消费者发展需求的车辆, 既注重经济性, 又注重汽车质量。汽车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 需要充分考虑传统动力汽车巨大的市场规模, 寿命周期相对较长, 这就需要考虑到传统动力汽车巨大市场, 尽可能降低平均油耗, 避免汽车企业市场局限。

2.2 针对关键零部件形成新能源产业链

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角度来看, 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关键零部件的加工, 形成科学、先进产业链。以电动车建设角度来看, 电动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关键环节, 即电控、电池和电机。从电池角度来看, 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其中最具有代表的就是磷酸铁锂含量的电池, 并且锂离子电池在电动车中相关技术与西方国家相比, 差距较小。相对于电池, 我国的电控以及电机技术较为落后。作为汽车驱动重要部分, 电机对汽车驱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目前汽车企业来看, 纯电动异步电机以及插电式异步电机仍然处于研发阶段, 永磁同步性质电机实际性能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电控发展角度来看, 我国电动技术起步相对较晚, 关于电池系统的管理仍然处于研究阶段, 直流转换器并不适合应用于电动车。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汽车企业不应该将资金、精力浪费在研发能源路线上, 实际的研发风险比较大, 应该更加注重交际技术的建设上, 诸如, 电磁兼容、车用电机以太阳能电池板, 等等, 需要更加的注重标准化。实际上, 新能源汽车发展并不只是企业产业发展问题, 实际上是一个规模非常大的系统性工程, 这就需要投入精力在新能源汽车自主研发上。

2.3 注重新能源上游下游企业投资

从近些年发展来看, 汽车行业发展更加注重细分产业分工以及发展外包生产模式, 实际的汽车企业分工日渐明晰。汽车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 如果并没有实现技术上突破, 那么则容易影响实际的企业发展效率。企业需要更加注重汽车主要技术的研发, 之后加大对其他企业研发技术的资金投入, 通过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的结合来提升技术开发效率。例如, 汽车企业可以借助较为先进的方式, 诸如, 入股或者是风险投资的方式来进行资金方面的投入, 特别是新能源电池企业、稀土原料企业等等。新能源电池企业、稀土原料企业以及电动机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发挥其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汽车企业在实际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2.4 政府充分发挥其中的作用

在新能源发展过程中, 政府需要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 发挥指导作用。在新能源发展过程中, 国家不应该过于明确实际的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重要作用, 坚持发展方向符合市场发展需求。虽然政府对于大型技术都具有相应投入, 特别需要更加注重通用技术领域, 诸如, 燃料电池、电机等等, 实现关键技术的重点投资, 实现技术方向模糊性。政府还需要保证国内相关法律完善性以及统一性, 也就是从汽车实际排放标准、能耗标准等角度进行有效引导, 积极引导国内汽车企业参与到新能源汽车发展标准中。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到新能源汽车标准制定上, 实现新能源汽车发展标准的统一性。实际上, 中国具有非常大的汽车发展市场, 政府需要从电源、充电设备以及连接器等方面为电动车制定出统一化的产业标准。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 鼓励国内厂商参与到零部件企业建设过程中, 通过国外相关标准、专利零部件投资来间接获得使用权益。政府还需要发挥自身调控作用, 通过节能环保补贴来提升国内汽车企业发展效率。政府需要针对先进产品排放标准以及能耗标准等角度进行产品补贴, 符合该标准产品可以获得补贴以及返税, 有效鼓励消费者购买低能耗产品, 提升新能源汽车发展效率。

3 结语

从我国目前发展来看, 新能源开发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汽车企业需要把握发展机遇, 注重自主品牌的探索, 实现新领域的企业研发以及探索, 转变技术方面的限制, 不断拉近国内汽车其与国际企业发展之间的距离。与国际汽车行业发展来看, 我国汽车企业并不是落后于技术, 而是更多的缺乏实际管理理念。汽车企业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更加注重设计以及管理理念的学习以及领悟, 更加注重技术上的突破, 实现企业产业巨大进步。在进行科学发展过程中, 需要坚持踏实肯干的原则, 集中精力于汽车制造, 避免出现汽车产业落后的情形。

参考文献

[1]阮娴静.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10.

[2]曾鹏.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问题[J].上海汽车, 2009 (08) .

上一篇:大学党院办工作职责下一篇:家庭拒绝邪教工作进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