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归园田居

2024-08-21

教案归园田居(共14篇)(共14篇)

1.教案归园田居 篇一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论语教学:【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二、问题导入:

从这个单元开始,我就进入了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殿堂,前面我们刚学过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对中国古典的诗词有所接触,那么你们知道中国的诗歌在表现内容上可以划分了哪些种类吗?譬如说赠别友人的称之为送别诗;写边境军旅生活的称之为边塞诗;而写山水自然风光的我们称之为山水田园诗,你们知道我国山水田园诗的鼻祖是谁吗?(学生回答:陶渊明)是的,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诗歌。

三、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四、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五、赏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六、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2.为何而归?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提问:找出描写田园的诗句?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提问:作者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生活? 明确:闲适、宁静和幽美的田园生活。提问:在描述这些语句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以动衬静、白描、融情于景

延展:所谓白描,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七、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给我们什么做人的启示?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所以同学们要学会取舍。

八、全班诵读,小结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九、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2.比较阅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思考:

该诗在写景、抒情方面与课文相比有何异同?

附:板书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教学反思

说起要开《归园田居》的课,最初是让我有些忐忑不安的,因为诗人陶渊明的遭遇及生活的处境是现在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学生自身阅历、情感体验的不足,造成了学生情感与课文内容的隔阂。如何去消除这些客观存在的隔阂,我想自己是比较迷茫,在如何处理本次公开课教学的问题上,我请教了高一集备组长跃辉师和我的指导老师明珠师,她们给我很多的建议,在最初的教学设计当中,我的设计是显得比较平庸,重点不突出,幸而得到她们的指导,让我重新整理了自己思路。

《归园田居》是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这首诗的诗意相对前两首较好理解,所以本诗设计为以学生理解为主,教师以问题点拨的教学方式。这一课当中我围绕一个归字设计了四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既然是教师以问题来点拨学生,那么这看似简单的一两个问题就成为了设计的关键。我的教学思路完全是根据我设计的四个问题展开的,除了着眼于课文的分析之后我还根据高考的要求,对于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有涉及:你认为本诗在描写景物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以此带出对“白描”这一重要的知识点的巩固,并进一步体会古诗“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在陶诗中的运用。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给我们什么做人的启示?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经验。这首诗这样处理下来,教师觉得很轻松,学生也很有成就感,因为他们感觉到是自己通过思索和讨论解读出了一向较为畏惧的古诗,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了这首诗的学习。

讲完这堂公开课之后,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一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理解作者情感方面的技巧还远远不够;二在诗歌诵读上还做得不好,既然是诗歌教学,那么必须要让学生多读,在诵读中体会情感;三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没有给他们留太多时间,只是我在一味的讲授,应该要把课堂还给他们,让他们独立思考。

2.教案归园田居 篇二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种豆下(庐山)

B.晨兴理(荒凉污秽)

C.道狭草木(丛生)

D.沾我衣(夜露)

2.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

探讨与思考

4.这是一首描写诗人亲自参加劳动的诗篇,尽管诗人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结果却是“草盛豆苗稀”。请谈谈诗人参加劳动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1),穷巷寡轮鞅(2)。

白日掩荆扉(3),虚室绝尘想(4)。

时复墟曲中(5),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6),零落同草莽(7)。

【注释】

(1)罕人事:很少与世俗人事交往。

(2)寡轮鞅:指车马稀少。

(3)荆扉:柴门。

(4)绝尘想:断绝世俗之念。

(5)时复:常常。墟曲:偏僻的村落。

(6)霰(xi Sn):小雪珠。

(7)零落:凋谢。

5.选出下面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穷巷寡轮(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

B.时复墟中(隐僻的角落)

C.相见无(琐碎之言)

D.零落同草(丛生的草)

6.按要求填空。

诗中反映隐者情怀的诗句是:

抓出特点,一线串珠。,

__________。

合作交流与能力拓展

7.此诗结尾处说:“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与前一首诗所说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二句有何异同?试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归园田居〉(其三、其二)》参考答案:

1.B。2.“愿”的内涵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学生也可以谈谈个人的看法。3.陶渊明的诗歌,以其新颖的风格和不朽的艺术魅力,在玄雾笼罩的魏晋文坛上独树一帜,在中国诗歌史上一直享有盛誉。这首《归园田居》(其三)朴素如随口说出,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质而实绮,瘦而实腴,形成了陶诗的艺术特点。

4.提示:在封建社会,一般文人都鄙视体力劳动,而亲自参加劳动更是少见。陶渊明退隐之后,躬耕自食是难能可贵的。

3.李治国归“园田居” 篇三

16年前,他在老家河南一家外贸公司做经理助理时,就自学编程技术创办过B2B网站“中华商贸港”。当年,一篇马云的专访报道,让他对马云和阿里巴巴产生极大兴趣,一封畅谈互联网的邮件得到阿里巴巴的回复后,他决定离开郑州去往杭州。这个决定不仅使李治国成为阿里巴巴第46号员工,更让他骨子里一股创业激情获得最多的释放空间。

曾经创业的教训和在阿里巴巴做产品的经验,让李治国形成了自己一套创业原则:要选择一个大市场而非细分市场,然后通过整合上下游把项目做大。李治国养鸡和丁磊养猪常被放在一起成为话题,但他认为园田居瞄准了更直接的一个产业链——厨房餐桌。

但这和李治国此前的从业经历一点都不沾边,并且跨度还不小,他和团队能轻易玩得转吗?

留恋小时候的味道

当时已经当上爸爸的李治国,常常为了让孩子吃到好鸡蛋好鸡肉,跑到乡下直接找农民收鸡蛋。“好多次,我从山上往山下走,不少农民闻讯而来,捧着鸡蛋说自家的也可以收去。最夸张的一次在乡下收了800个鸡蛋,放在家里吃了大半年。”这样的经历,让他感觉生态食品的需求应该很强烈,量也不算小。和搜道网CEO金海龙、运营商出身的胡炜聊起来大家都很看好,但他们也都很清楚,跨界到传统农业的项目,还需要很多外部条件。

起初,李治国设想中的农业B2C网站,是那种压缩中间环节,让生态农产品供货方和消费者直接产生交易的模式。但想找到小时候农村那种放养养殖的供应方,难上加难。“在杭州做农产品的,数得过来的不下200家,有做农家乐的,有的是种蔬菜种水果,有的来回倒卖,货源质量保证不了,那这个平台的价值也就没有了。”

直到有一天,他们一起到宁波四目湖一片绿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画面立刻浮在眼前。“如果拥有这样一个养殖后院,土鸡土鸭在这里放养,谁都会觉得吃得放心和舒心。”三个人把想法和当地村支书谈过之后,合作意向顺利敲定。

很快,李治国他们开始从养鸡做起,就像做互联网产品一样先做beta版那样,用土鸡先测试市场需求和反应。但这次尝试,园田居就遇到了问题。推出第一批土鸡之前,四目湖的基地已经以每个月养1000只的速度,养了5个月左右,5000只土鸡一下子推向市场,销售却远远没有达到设想的那样。“那时候的土鸡到现在还有剩余,有的都快1年了。”

这是三个发起人决定借助互联网进入农业领域时未曾想过的。“互联网人的思维就是用最市场化的手段迅速了解需求,然后改善用户体验。”李治国说。团队商讨后,决定对产品线进行调整。园田居CEO王烈对接下来的方向调整有一套清晰的想法:“土鸡的购买频率太低,远不如鸡蛋、蔬菜瓜果,我们要做从源头进行改善营养、安全问题的餐桌食品,做产品搭配的品类式推广。另外,有不少真正的购买者是年纪较大的老一辈,上网人数有限,在营销推广方式上也有必要进行调整。”

于是园田居开始策划健康菜单(菜+蛋)计划,并给每个产品加上了溯源二维码。这个计划包括套餐和单品订购方式,分为半年卡和年度卡,比如三口之家的蔬菜半年套餐价格为3000元,送货上门。而在追溯体系里,消费者可以看到他们吃到的鸡,鸡苗什么时候买的,在六个月时间里吃什么,什么时候打的什么疫苗等等。结合宅配菜单计划,园田居开始走进社区,王烈举例说:“杭州颐景园社区的活动刚做完,我们给社区居民讲食品安全、分辨食物优劣的方法,结合现场试吃和线上微博做宣传推广。实体店也已经准备就绪,开业后扮演体验店的角色,但下单、送货等渠道模式仍然和电商的方式一致。”

11个人=2个农民?

从4月开始调整到现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吸引到更多愿意体验的客户,但随着产品线和基地的增多,这个几乎都是互联网行业出身的11人团队,也越来越多地面临线下问题的挑战。“IT人最清楚怎么了解用户、营销推广、进行数据监控,但碰到线下就麻烦,这种项目甚至还需要跟农民打交道,这里面有很多跟做网站完全不同的故事。”李治国说。

“后来我们养了鸭子,原本觉得它们白天在水里游游泳,晚上回室内休息是很好的安排,没想到上个月连续好几天,一天死5只,死了大概有几十只。”王烈摇摇头说,“我们不懂行又很着急,到处找养鸭专业户,人家去那边一看,就骂我们养鸭子的人,大热天居然室内不配电扇,鸭子都是热死的。”

还有一次,李治国看到有同事“求助”,“她在群里发了一张照片,上面是一只毛快掉光了的鸡,问我们这鸡还卖不卖。我们一头雾水,一问才知道,这鸡爱闹事老打架,毛给折腾没了。”后来,公司品管人员每周去养殖基地两次,向养殖员确认养殖健康状况,检查工作程序,每月清点一次库存,而平时出现任何状况,养殖员都可以随时和王烈沟通。

最近两个月,王烈为了找适合的新基地跑了15个地方,在这中间挑了5个环境比较好的,取了土壤、水源的样本回来拿去检测。“按照养殖有机和绿色食品的标准,专家说水源要达到一类原生态标准,也就是表明这个地方没有受到工业污染,土壤铬超标的不能用,用雨水灌溉时需要先过滤。”这样测下来,只有一个地方基本达标,王烈还是有些沮丧,但他说了解的越多就越想做好。

除了找地本身问题多多,连施肥、除草都有不少门道。“我们以前以为不用化肥就可以了,后来才了解要用不含重金属、农药残留物的羊粪施肥。而在农场里最麻烦的是杂草,一个大农场最多50个农民,没精力拔草,一些农场就直接用除草剂,这在绿色食品种植标准里都是禁止的。”

养殖的方方面面园田居正边补课边改进,而送达客户的部分,也马虎不得。穿着印有企业Logo的制服、帽子,手提一个蔬菜箱或装鸡鸭的特制箱,把产品完好无损地递交给客户的同时,需要向客户核对清楚套餐内容,以及一些提升服务好感度的话术,这是园田居自有配送员的标配状态。按照这个标准,一个司机一天在杭州城区最多服务30个客户,在需求量并不算稳定的情况下,到底建多少自有队伍是让王烈头疼的事。“做这个事有很多比较特殊的要求,比如说有的客户需要净鸡,杀掉以后放到有大量冰袋的保温箱里面,要在三个小时之内送到,才能保持鸡的口感好。现在正在不停地评估其他第三方物流,重要客户自己送,剩下的用合适的第三方服务。”王烈说,“将来他们要以5公里为半径建立4~5个分拣点,每天早上4点钟采收,从农场里出来以后,8点钟把这个分拣包装好以后跑一圈,11点全都可以到了,然后11点到2点,我们的物流车再以小区为单位分发到位,然后用户自提就可以了。”

几个月摸索下来,王烈体会到,想在这种专业性门槛较高的传统行业做创新,团队太重要了。“跨界创业光靠理想和热情是不够的,我得找到每个领域比我强很多的人。现在包括养鸡养鸭的有11个人,单按产品线来说,可能两个老农民就能干的比我们目前好很多。一个老农民就能够养好鸡,然后自己就能够去卖了。我们能把这件事干到什么程度?还得要看能不能把我们的优势真正融合进去。”

做真正的IT园田居

为了创造一个理想中的园田居,他们做足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因此摆在王烈和李治国面前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远比他们预想的复杂。但李治国始终相信,“互联网能让市场更加透明、效率更高,只有越往下走,才能带来更深层次的影响。园田居已经做出的创新,或多或少地已经改变了传统农产品行业的既有模式。比如让消费者进行产品溯源、参与生产监督,进行客户关系、物流配送管理,提升供应链效率,利用微博、官网、淘宝店减少渠道和营销成本等等。

对于园田居的发展,王烈坦言,“客户群增长速度一旦加快,这种自产自销模式就吃不消,拥有一个标准化机制实现可复制,那些供应链的问题才可能被解决,项目也才有可能维持下去。”王烈已经做了更深远的打算。

早已形成的中期规划,正随着新基地的建设变得靠谱起来。“我们打算把新拿下的这块地建成数字农业园,简单说,就是从土地、大棚的温度、湿度,光照情况都要有数字化记录,依照现在的生产管理标准进行自动控制,比如玉米需要土壤湿度达到35%,那我们的系统就能够在湿度达到临界点时自动灌溉,同时发送通知给管理人员。在这之前,我们要先完成环保设施建设,包括农村生活用水分散式和集中式处理,还有农村废弃物处理。”最终,王烈是要建成一个标准化的模板,有一套环保的生产种植标准、自动化管理体系,再借助互联网透明化的渠道管理做到产量可控,实现园田居的低成本、可复制性。“当然这背后也包括培养一批园田居自己的IT农民。”

不久之后,他们还要在这一大块地的田间,种上桃树,当会员们走进基地亲手采摘农产品时,能够感受到回归田园的身临其境。李治国还要让园田居更有互联网气质,结合他投资的另一家“ecook网上厨房”菜谱类网站,给客户提供相关菜谱,引导客户更好利用好食材,甚至根据用户现有的食材进行搭配,生成菜谱再教给用户。这样一来,为会员们在线上打造出一套厨房餐桌的解决方案。

4.《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每当读到《红楼梦》中潇湘妃子(也就是林黛玉)这句赞美菊花的诗句,我便不由地想到一位爱菊的隐士——陶渊明,想到他和菊花一样“不媚流俗,高洁傲岸”的品性。今天,我们就借他的诗作《归园田居》和大家一同走进他的内心,去品读他的内心世界。

二、介绍作者生平及 写作背景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生于东晋末期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官职,但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境早已败落,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黑暗,他热爱纯净的大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仅80余天的彭泽县令,从此躬耕自娱,直至63岁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归园田居》共五首,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的第二年写下的一组组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这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这一年他42岁,课文所选是其三,因其一是对其三很好的注释,所以我们这一节课共同来学习他的这两首诗,也就是内容侧重表现乐农事,辞官场的这两首诗。其三我们来共同学习,其一由同学们自主学习。

/ 3

三、听录音朗读,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并标出节奏及押韵的字。1,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朗读。

2,请生找出押韵的字,如何读出押韵的字呢?读出韵脚的延长音,这样才能读出吟诵的味道来。

3,分别请男女生两个同学读,当场对决,PK一下,并请生点评。4,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读出诗歌的情味来。

四、诗歌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心灵的翅膀,有了联想和想象,心灵便能自由地飞翔。在刚才的朗读中,哪些诗句悄悄拨动了你的心弦,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最美的语言加以描述。

五、通过刚才的创作,是哪些诗句或词语激发了你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读出诗句的言外之意吗?请大家反复地品一品,把你独特的感谢受与大家分享。

示例:同学们刚才表现得不错,我也按捺不住了,下面就由我来抛砖引玉吧。“盛”与 “稀”对举,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很稀疏,可见诗人不善农事,可是诗人有没有因此而放弃呢?他劳作的心情如何?好,后面的精彩就留给大家吧。

由诗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品析引出对第一首的学习。

六、诗人曾经违背自己的意愿生活过吗?读了第一首,你定会豁然开朗的。同学们己经初步预习了这首诗,我有一个提议,有这三种学习方式,供大家选择。

1,如果你善长朗读,你就用你声情并茂地朗读来感染大家。

2,如果你感情丰富细腻,你不妨对诗中的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你如花的妙笔来打动大家。

3,如果你很理性,你就用你理性地分析,写法也好,词句也好,修辞也罢。去和大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请大家尽快做出抉择。

示例:诗句品析:如此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作者是如何描绘出来的? A,既有视觉上的欣赏,又有听觉上的愉悦。

/ 3 B,以动写静,就是古人所说的“鸟鸣山更幽 ”的意境了。

C,拓展延伸,由这里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描写,还会联想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是写生活环境的宁静的;还有“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还会让人联想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田园风光如此美妙,不难看出诗人充满了喜悦之情,那么诗人不喜欢什么呢?你读出来了吗?

提示:诗人厌恶官场生活,他把官场比作樊笼,比作尘网,把为官的自己比作羁鸟,池鱼从而道出了他的人生志向。

小结板书

景 其三 其一

农村生活 田园风光

情 愿无违 厌恶官场

5.《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篇五

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 周 锦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教学重点:朗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意境。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预习:回顾之前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进一步了解陶渊明。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在进入新课学习之前,我想请同学们先来做一道选择题。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官服加身,名利双收; 朝九晚五,平淡恬静。

你们会怎样选择呢?请一两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予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与得之间充满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他选择的是做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学习陶渊明精神的舍与得。(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家简介:

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他的散文——《桃花源记》,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他的个人资料。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世称 “靖节先生”,又因为他的宅边种有五棵柳树,所以又号“五柳先生”。《归园田居》共五首,该诗是其中的第三首,作于诗人辞官归隐的第二年,选自《陶渊明集》。

三、解读题目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是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够向我们传达或暗示许多的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大家从这个字想到了什么?

明确:“归”

从何而归?

官场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解析: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3)“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解析: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上“为五斗米折腰”强。

(4)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主旨)

解析:田园生活虽然辛苦,但平静,充实,质朴,自然,和谐,幽美,整首诗都流露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闲适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作者摒弃尘俗、厌恶官场生活。

(5)从陶渊明身上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解析:人总是在不断舍和得,舍的同时有失也有得,陶舍弃众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得到了身心的自由,这是一种勇气。正确的看待得失。

六、课堂小结

陶渊明的归隐是出于自己的意愿。田园生活让他疲惫、烦躁的心得到放松和平静,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最后,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背诵陶渊明的诗歌,体验诗人超脱的境界。

七、布置作业

1、课堂检测:背诵并默写诗歌。

(1)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诗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诗人劳作归途中的景物描写和感受的诗句是: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4)本诗的点睛之笔,作者按照自己愿望生活的诗句是: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课后作业:把《归园田居》(其三)改写为一篇记叙文,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八、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6.《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篇六

《归园田居》其三用语十分平淡自然。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

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自由回答 适当引导 检查预习

二、鉴赏步骤

(一)知人论世(3分钟)

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 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适当补充: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他之所以三出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二是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他天性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世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已,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作者在奔波劳累的官场生活中倍感不适与厌倦,强烈渴望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从彭泽县令任上的辞官,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辞赋《归去来兮》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时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公布答案)适当补充

(二)诵读感知(5分钟)

活动二:

1.指名学生朗读、点评(以肯定为主)

(指导:字准句清,音正腔圆,把握节奏,语调得体。)

2.听录音,感受名家配乐诵读

3.齐读诗歌

(三)眉目传情(3分钟)

活动三: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似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归”,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情境复原(25分钟)

活动四: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从诗中分别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

1.从何而归?(2分钟)

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 尘网、樊笼:喻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悔恨。

误落尘网:足见诗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厌恶。

“三十年”实为“十三年”(29岁-41岁)实际夸大了数字,说明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除此之外,还能明显表达诗人这种厌恶情感的诗句有哪些?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池鱼”:喻自己。

它们均失去最适合自己的生长环境,被束缚失去自由,暗示作者在官场失去自由。鸟在空中飞,鱼在水中游,最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两个词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象。本性难变,鸟要回到山林中,鱼要回到江河中,诗人要回到田园中。

2.为何而归?(8分钟)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韵:气质,本性。

丘山:田园

为何要出仕?

明确:①养家糊口;②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济苍生。而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这样看来,“少无适俗韵”也许是陶渊明归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最关键的原因。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的信息。(提示:点题的是哪句?)

7.解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篇七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晋义熙元年 (405年) 11月, 42岁的陶渊明主动辞去彭泽县令, 挥挥手, 与相伴十三年的官场作别, 下决心归隐田园。“宁风霜自挟, 毋鱼鸟亲人”他宁愿像风霜一样抱守自己清高的节操, 也不愿像缸中鱼, 笼中鸟一样成为别人的附庸。义熙二年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 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 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 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 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 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是我们解读陶渊明田园理想的总纲。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归隐原因的交代, 不愿意迎合世人去追名逐利, 本性喜欢山林田园, 只是一种含蓄的说法。其实质是腐败的社会, 浑浊的官场让人心生厌倦。为官之道在于圆滑, 八面玲珑, 上上下下要搞好关系, 清官难做, 所以是“误落尘网中”;因为鄙弃, 因为厌倦, 所以官场的应酬成为负担, 也有违自己的本性, 十三年的官场奔波也就觉得特别漫长, 犹如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以“笼中鸟”, “池中鱼”比喻对官场的鄙弃,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由此引出下文十句对理想的田园生活的具体描绘。

陶渊明追求的生活首先是自立, 自食其力, 坚守内心的那份纯真。“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他认为一个人在城市在官场混迹多年, 就会慢慢迷失自我, 不再纯洁, 只有在山林田园之中, 自己劳动, 自己养活自己, 养活家人, 心灵才会永远清澈透明。也许是城市里个人的生存空间太小, 总让人感到心里难受憋闷。“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回到老家, 一定买一所大院子, 盖几间草房子,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随心所欲,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那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房前屋后, 绿树成荫, 桃李争妍。这里的树与城里的完全不同, 脚下随处可见的是深厚的泥土, 时时可嗅的是泥土的芳香, 花草树木如此芬芳茂盛。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如此的迷人优美, 让我们今天蜗居在城里的人们流连忘返, 魂牵梦绕。“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静动结合, 远近结合, 突出了理想中田园生活的恬静之美。我们试着闭目冥想:夜幕降临, 缕缕炊烟袅袅升起, 远处那个村落就是我的家园, 走近, 走近可以听到鸡鸣狗吠, 可以看到熟悉的风景。这里才是最适宜于人们心灵栖息的地方。

以上十句, 是作者对理想的田园生活的直接描绘。我们在官场生活与乡村田园生活的相互比照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山林田园归隐生活的向往热爱之情, 也深刻体会到作者所追求的归隐田园的生活本质。即自力更生, 自立自爱。这是立身之本, 千万不能被物欲横流的世界迷惑, 在金钱和权力面前失去自我, 就像《蜗居》中的海藻成为别人的玩物, 真正的丧失了人的尊严。

最后四句字面上写居室之乐, 以出樊笼、返自然呼应开头, 收束全诗。“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二句中的“户庭”与“虚室”皆有双关之意, 既指庭院与居室, 也可以指人的心灵。回到山林田园之中, 心中没有一丝尘杂, 心灵才正真体会到一种悠闲自在。“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自然生活, 是作者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古语云“众人师贤人, 贤人师圣人, 圣人师自然”, “樊笼”的比喻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内心无限的喜悦, 这才是顺应本性, 顺应自然的天地大道啊。

读到这里, 我又一次想起了《修身宝壁》中的这段话:“君子处世宁风霜自挟, 毋鱼鸟亲人。刘直斋云, 好合不如好散, 此言极有理也。”陶渊明是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 他生活在东晋王朝的乱世之中, 厌倦腐朽的官场, 鄙弃那种污浊肮脏的生活, 他总是希望自己出污泥而不染, 坚守清廉纯洁的本性, 不作笼中之鸟, 池中之鱼, 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不靠别人的供给生活。“好合不如好散”, 在宦海奔波了十三年之后, 他毅然选择了辞官归隐山林的人生道路, 开始了躬耕山林的田园生活, 聚亲朋, 乐农事, 访故旧, 欢夜饮, 生活清贫而充实, 乐在其中。最重要的是, 他创造的山水田园诗歌, 为我们疲惫的精神灵魂提供了栖息之所, 隐士文化田园诗歌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财富。读陶渊明的诗, 我们的心无比的纯净澄澈。

8.《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八

1.知识与能力: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及情景交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自然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探究总任务】

感受诗人的自然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过程】

一、学生知识和能力准备。

1.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2.熟读《归园田居》。

二、资源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步骤

(一)步骤一:创设情景

1.桃花源不存在的理由。诗意瞬间被消解。我们都失去了一个诗意的心。今天,我们重温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世界。

2.填空:陶渊明,又名 ,字元亮, (朝代),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 ”。又自称作“ ”。第一位田园诗人。

3.作品回顾:

《五柳先生传》

《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其三)

《饮酒》(其三)

4.回归常识

①陶渊明与他的儿子

《责子诗》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固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②乞讨者:有一次儿子玩火不慎,草屋付之一炬,自然灾害使他颗粒无收,前后讨饭近10年。

③五斗米的故事: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归去来兮辞序》

(二)步骤二:探究1

1.探究问题

整体感知《归园田居》,找到诗眼。

2.探究目标

学会找到诗眼,培养学生总体把握诗歌的能力。

3.探究方式和方法

讨论法;问答法。

4.探究活动组织流程

①读诗

②解题

③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

④“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三)步骤三:探究2

从何而归?

从“尘网”“樊笼”而归。

从外在说,是指束缚人的仕途和官场。它与诗中的“丘山”、“园田”的自然相对。

从内在说,指人求禄的俗念与“阿世”的机心。

问:“羁鸟”“池鱼”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四)步骤四:探究3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注】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闲居;五六年后又做幕僚,为时不长。41岁(405)辞去彭泽令,直至63岁去世,再未做官。

在经历了“出仕”与“退隐”的反复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最终发出决绝的呼唤:“归去来兮!”

问:“少无适俗韵误落尘网中”的矛盾性

世家子弟—理当承继先贤

儒家学子—义当修齐治平

一家之主—情当求俸养家

“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误”即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

(五)步骤五:探究4

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田园诗意的对立面?

茅檐草舍 远胜 官府高堂

树环花绕 远胜 前呼后拥

朴素村落 远胜 繁华闹市

鸡鸣狗吠 远胜 车喧马嚣

清净悠闲 远胜 摧眉折腰

(六)步骤六:探究5

讨论: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显得那么美?(农民种田)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而陶渊明是“但使愿无违”洒脱。

(2)四境界说

(3)如果一个人百端机巧俗虑缠心,没有崭露生命的本真形态,没有返回到内在的自然的可能,外在的自然就不能成为他的审美对象,他与自然就永远是相互外在、彼此对峙的,陶渊明第一次将山水田园纳入审美的范畴,使山水不再是独立于人的客观对象。

(七)步骤七:探究6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心情如何?

自由、安逸、喜悦。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是人格的觉醒。是自己心灵世界的揭示和表白,从内心到外表都晶莹澄澈,没有一丝一毫的遮盖和掩饰。这才是精神上赤条条的裸性,这才是自我的情感之真与生命之真。(守拙)

自然:一是回到自己“日梦想”的田园,如数家珍地罗列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远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二是回到自己生命本真性。摆脱官场应酬、试图倾轧、人事羁绊。“相见无杂言”则免去了俗套,“虚室绝尘想”则已超越了俗念。“守拙”则去机心而显真性。披星而出,带月而归,开荒南野,种豆南山,这才是“纵浪大化”的真超然。

(八)步骤八:探究7

交流

1.陶渊明与我何干?

2.陶渊明与我同行。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一文片段。

小结:请智者与陶渊明同行!

【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及内容解析

通过语言表象去探究诗歌的内在意蕴符合人教版必修2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要求。

2.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学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三)四篇古诗文,对陶渊明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通过诗眼来把握诗歌符合高一学生的能力层级要求。

3.设计思路与其他依据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境界与人生境界都符合高洁的追求。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及情景交融的意境,是最符合中学生特点也是最有效的诗歌鉴赏方法。先从“归”字入手来整体感知诗歌,由此生发“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这四个探究问题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最后通过“陶渊明与我何干和陶渊明与我同行”的交流来加深学生对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的感悟,并给学生留下自我交流与探究的空间。

【设计后反思】

1.设计的特点

切入诗歌的方式和四个有效探究及最后的交流环节有新意。

2.可能达到的效果

学生在探究中不仅熟记了《归园田居》,同时也从中获得了高洁的人生体验和超功利的审美追求。

3.要注意的方面

始终要注意的是贴近文本,即从诗歌的阅读中获得鉴赏评价,切忌空泛论述,脱离语言表象。

9.7.3归园田居教案 篇九

7.3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象。 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源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 1.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 介绍新知 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 陶渊明。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 田园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能说一说陶诗的影响吗? 4.明确: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三、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四、赏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2.为何而归?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提问: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完成: A.“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八句,按什么顺序来写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文有同工之妙。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的“暧暧”和“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明确:“暧暧”、“依依”均为写远景之用语,都表示模糊不清、依稀可辩。但不可互换,因为“暧暧是写远处村庄的总体轮廓,这是不可能看得清楚的,只能是模糊的,而是建筑物在作者的主观感受上,它是静止的;而“依依”写的是炊烟,“炊烟”一是在高处,二是它是飘动的,比村庄的可见度大,因此用“依依”表示尽管炊烟在远处,但仍依稀可辩。总之,“暧暧”着眼于“模糊”,“静止”,“依依”着眼于“可见”,“漂动”。两者都不可互换。 C.“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没写人,你可以想象出人民这里生活的情景吗? 明确:虽没有写人,但写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可以让我们想象出,生活在这里的人必定和平安宁,生活古朴,怡然自得。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实际上拿田园生活的什么特点与官场对比? 明确:这两句写所感,具体、写到诗人田园生活之乐。它的两个特点可与官场对比,一是“无尘杂”, 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事,看不到今天恶心的“官场现形记”;二是“有余闲”,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这“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   提问:在描述这些语句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以动衬静、白描、融情于景 延展:所谓白描,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由、安逸、喜悦。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作者何以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六、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给我们什么做人的启示?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所以同学们要学会取舍。 七、全班诵读,小结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八、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2.比较阅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思考:  该诗在写景、抒情方面与课文相比有何异同?   附:板书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

 

10.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公开课) 篇十

高一语文备课组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已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歌回顾背诵导入。

二、作家作品了解(《金榜学案》P46及预习案)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梳理预习案音义疑难。

教学过程:齐读——字音点拨——配乐范读——齐读——预习案词义句意疑难梳理。

2、解题。

教学过程:题眼是哪一个词?(“归”)“归”向何处?(“园田”,诗题的重点)

四、研读诗歌

1、诗中哪些诗句是集中描写田园生活的?描绘了怎样的田园生活景象?(请抓住意象进行分析。)

明确:“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

赏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方宅”、“草屋”是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十余亩的田地,几间居住的草屋,道出生活条件的简陋;“榆柳”、“桃李”是农村人家房前屋后常见的树木,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幽雅美丽;衬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乐的愉悦心情;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写所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这八句诗,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勾勒出一幅宁静安谧、纯朴自然又不失优美的田园生活图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闲适、恬静、自在、喜悦,表达诗人对这种农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归纳:

意象:所见——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所闻——狗吠、鸡鸣

特点(意境):宁静安谧、纯朴自然、优美。手法: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情感:内心闲适、恬静、自在、喜悦(表达作者对这种农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2、诗歌中描写的生活景象,实际上在农村很普通,很常见,在诗人的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呢?

明确:了解诗人回归田园生活的原因,明白文学创作中的情景交融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赏析开头八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爱田园生活是本性使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以“尘网”以及下文的“樊笼”比喻官场,以“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道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极端厌恶的心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 “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它们的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表明诗人为了守住自己的本性,毅然逃离了官场生活的坚决态度。

归纳: 诗人本来就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在、喜悦。当他把农村景物写入诗中,便和他的情感互相交融,互相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涵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甚至觉得景物几乎是含情的。

3、诗人归后的生活状态和心情分别是怎样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精神追求? 明确:归后的生活状态:“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回应前面写自己的住处和心情:没有世俗之事的烦扰,日子过得安闲舒适。

归后的心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樊笼”再一次用比喻的手法,与前面的“尘网”一样,指官场生活,是一直禁锢着诗人的牢笼与罗网,无法自由;而又把退隐田园比作冲出樊笼,重返自然,则鲜明而准确地表达了诗人逃离官场,返回大自然的怀抱后自由、愉悦、怡然自得的心情。

这四句,是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也是对官场生活的彻底否定。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五、思考与讨论

对于陶渊明辞官归隐这样的选择,历史上的评价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是否认同?请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学生可各抒己见,只要有理有据就可以。

注意:不必强调所谓的“全面”看问题,否则会显得机械而不切实际。

陶渊明退隐田园是在官场上辗转多年之后,是迫不得已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很难要求他兼善天下。而也正是由于他的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选择,才促成了他在文学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六、归纳总结。

《归园田居(其一)》先叙述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原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自己厌恶官场、心系田园的心情;接着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宁静安谧、纯朴自然而优美的田园景象以及归隐后生活的闲适、自在与愉悦,表达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的思想感情。

这种感情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七、拓展阅读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归园田居(其一)》

11.教案归园田居 篇十一

如果没有路边不时出现的路牌,广东城市群边缘这片巨大的原始密林几乎让人误以为身处幽静的印度克拉拉邦。

翠竹掩萤灯

车速减缓,不经意一瞥才发觉酒店已近在眼前。竹林间不显眼的入口,花岗岩和竹子堆砌的小桥,田园闲趣已迫不及待地迎面而来。没有老北京四合院的规则,也没有徽派马头墙的秀气,只是一座座零星撒落在岭南山中淡淡的居舍:客家夯土墙与竹林掩映,充分融于山中。摒弃了高墙大瓦,飞檐斗拱的中式“滥调”,将传统融入了平常之处,这一份如家般的轻松闲适便显得十分难得。

坐在酒店大堂向窗外远望,四面都是莽莽苍苍的原始丛林,唯独这里是一个天然的山谷。两条溪流在这个山谷里交汇,“十字水”就是以此得名。几年前酒店未建设时,整个山谷还是一片果园,而正是因为果园已经是人工化的土地,酒店的建造从开始就没有影响到自然的原貌,也没有破坏生态链。

月下虫鸟鸣

沿着石径灯光,溪水声越来越响了,伴随着夜晚沁凉的空气和一片嘤嘤虫鸣,溪边的酒店客房依稀可辨。度假村为客人提供了32间联体别墅、15间溪畔别墅和1套“浣溪别院”,所有的建筑都采用了广东客家的夯土墙工艺,材料也是五花八门,就地取材:河里的卵石、山上的竹子,甚至还有回收利用的当地旧瓦和旧铁路枕木。所有客房依山临溪而建,地势起伏处均采用架空或吊脚楼工艺,保护了原生地貌。院落旁设置了众多镜面水池,水池中休憩着紫色的睡莲,平整的水面将南昆山绿色的山景完整呈现,只需要在院落里支一张躺椅,就可以360度完全沉醉在绿涌的林海里。

推开房门,几乎要雀跃。在客家夯土墙和瓦屋顶下,细竹编的隔屏将室外的飞虫隔开,却透进溪声和绿意。藤木家具和陶器饰品、手织纯丝、纯棉的幔帐寝具,房间正中是巴厘岛式大床,周围一圈窗边都是宽窗台和软垫。实木地板、竹子做成的屋顶、大大的露台、四周落地的玻璃以及露天的浴缸——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了更加贴近自然和舒适,看似不动声色,但都暗合着中国传统的含蓄和西式的优雅,虽奢华,但更多的是质朴的精致。

“浣溪别院”是酒店最具特色的房间,是由两组套房组成的一个小院落,中间是公用的厅堂,体现出客家民居的结构概念。两幢联体别墅背倚山景,每间房间都面对可赏四时花果蔬菜的“莲园”和“篱园”。这两座小园又和酒店其他别墅通过石径相连,石径两旁高不过踝的路灯远近错落,五色明灭,如繁星闪烁。露台上有竹叶散漫地从缝隙之间伸出来,让人搞不懂是山借房子的一角,还是房子借了山的一角。让人心也如这竹子般,坦然得就如天生天养在这里。一砖一瓦,一台一阶便都成了风景,带着自然的神秘却又让人放松了下来。

写意悟人生

傍晚到十字水坊小憩是一件很惬意的事。这间森林SPA引进了印尼传统工艺,并结合了中医的护理方式。当然,这里依然延续度假村的自然、生态理念。所有产品全部选用天然材料,不含人工香料和化学添加剂。

晚间,可以在修竹环抱的亲水台上品尝一份自助烧烤。自采的有机时蔬、肉质鲜甜的山鱼、远近闻名的龙门胡须鸡,这一切都不得不感谢自然的馈赠。

十字水度假村的宁静并非仅仅是荒山犬吠、溪谷虫鸣而已,刘禹锡的名句也只能将其描绘一般。或许只有真正融入这里的清风、竹林、纱窗、清溪、碧水与蓝天,才能体会自然的博美,感悟人生的闲适。

十字水避暑活动推荐:

手工磨坊。在都市难得一见的原石磨盘上亲手磨杯豆浆,更可搭配绿豆等食材制成夏日消暑特饮。

米饼作坊。酒店有各种花式的木制模具提供给游客,亲自动手制作南昆山特色米饼,由度假村代为烤制后,可以作为最佳手信送给亲友。

森呼吸亲水之旅。十字水沿两道交叉的水道而建,环境清幽。由导赏人员带领,沿其中一条清澈的溪流溯溪而上,沿途听水声潺潺,观怪石奇花。竹林古木中还有飞鸟鸣禽,山猫野狸出没其中。

12.教案归园田居 篇十二

1. 借助多媒体的图画再现情景。

在多媒体展示的图画面前, 学生能看得清楚, 感受得真切, 从图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 易于接受和理解, 涵养美感, 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多媒体的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

在导入环节,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给学生展示一幅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中国画, 学生一下就回忆并且主动背诵初中学过的《饮酒》, 并且准确把握住这是诗人“归”之作, 表达对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的图画再现诗歌情景, 《饮酒》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 欣赏到文本之美, 进入情境, 调动了他们积极性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通过朗诵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 有助于渲染气氛, 陶冶情感。

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曾经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语文教师, 应该是充满激情的, 在教学里应该传递出一股极大的感染力, 为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 使学生产生共鸣, 让他们始终感到兴趣浓厚。

“阅读文本时, 教者能与作者零距离对话;讲读文本时, 教者能与学生无障碍交流。”———这是上海复兴中学教师乐燎原老师的教学准则, 也是他崇尚的教学品格。我曾听过他的一节示范课《纪念刘和珍君》, 在课上, 他饱含深情地背诵了全文, 所有人都被深深震撼了。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诵读, 那是真情与文字碰撞所迸发出来的火花。随着他的背诵, 我们体味出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遭受迫害的出离愤怒和无言的悲悼之情。

古代诗词更应采用朗读教学法, 让学生在朗朗吟诵中入情入境,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在朗读中享受美的熏陶, 形成语感, 培养想象力。所以我简单介绍《归园田居》 (其一) 的写作背景之后进入朗诵的环节:为了正音, 让学生单独朗读;为了营造出诗歌的意境, 教师范读, 课前我用心揣摩诗歌的感情, 尽量做到情读、美读;有了情境之后, 再安排学生范读;最后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 用自己的方式朗读, 学生们个个声情并茂, 陶醉其中。虽然听起来有些杂乱, 但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

“一章三遍读, 一句十回吟”, 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层层读悟之中, 可以渐渐达到准确的传情与悟情;创设一种情境和氛围, 教师、学生心无旁骛, 置身于物外而走进文本。

3. 创设有价值的表演情境, 有助于激发兴趣, 形成动机。

创设一种表演情境, 从而激发学生, 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解读诗歌的时候, 首先我给学生假设一个情境:“距今1500多年前的一天, 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 当时一家媒体 (假设。陶渊明生活的东晋当然还没有传媒) 赫然登出一则新闻:“彭泽县令辞官归隐。举国上下, 舆论一片哗然。次日, 江西九江的一个偏远山村里, 记者蜂拥而至。记者可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马上提起兴趣来, 踊跃读诗, 提出各种问题的同时又从诗歌中找答案。而这个时候教师就作为记者招待会的主持人从中挑了几个问题让大家研讨:

(1) 陶先生, 您为什么辞官彭泽县令而归来种地呢?

“误落”“尘网”“羁鸟”“池鱼”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的向往。归纳为:爱田园。既然是“少无适俗韵”, 又为何“落网”?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身世、生活背景方面思考。贵族后裔, 理当继承先贤;儒家学子, 义当修齐治平;一家之主, 情当求禄养家。东晋政局动荡、门阀制度。

(2) 陶先生, 您为什么那么热爱田园呢?

引导学生从“方宅十余亩”, 到“鸡鸣桑树颠”等处进行思考。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乡村风景图。用了几组意象?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有何特点?用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 以简淡的笔墨, 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以下四句, 视线转向远处, 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并且能从中感受到诗人轻松、平和、喜悦的心情。可以归纳为:田园美。

(3) 陶先生, 您归隐之后想过怎样的生活?有什么感受?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表明:生活宁静, 闲适。“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对官场的厌恶, 对田园生活的欣喜, 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这其实就是在赞田园。

最后拓展讨论: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 你有什么看法?现在请你以记者的身份就陶渊明辞官归隐一事发表记者评论?

三个大问题, 理清了诗歌的条理, 并且层层深入到诗人的精神世界。几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解决了诗人的生平介绍和生活背景;解决了诗歌重点字词的理解和诗歌艺术手法等重要问题, 把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这一目标落到实处。最后的拓展讨论, 让学生深入探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并且能够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所收获。

13.《归园田居其一》语文教案 篇十三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摆脱了仕宦生活之后,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官场中人造访,他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所以诗的开头轻松地说:“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B。“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是说那间幽静的居室和关闭的柴门把尘世的喧嚣都远远地摒弃了,“荆扉”“虚室”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C。“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这四句写作者时常沿着杂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孤独地走在田野里,盼望自己的庄稼有个好收成。

D。“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两句重在表明作者的乡村生活并不完全是轻松自在,而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反映出乡居生活的不易和诗人生活的沉重负担。

E。这首诗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领略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有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2、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平静安宁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拓展阅读】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①。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②。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③;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④。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⑤。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⑥。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⑦。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⑧。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⑨。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⑩。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⑾。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⑿。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⒀。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⒁。

1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篇十四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它是诗人的人生理想,也是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

教学目标:

1、 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 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 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

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è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四、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

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五、自主探究

上一篇:《中国式生命》阅读及答案下一篇:以生命之花为话题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