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怎么不见了小班说课稿(精选4篇)
1.糖怎么不见了小班说课稿 篇一
活动目标
1、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所发生的变化,并用语言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2、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活动准备
每人一小杯水,一块方糖,以及用于搅拌的汤匙。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激发幼儿兴趣。
师:你们的桌上有什么?如果把糖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呢?今天请大家自己试一试,仔细看看,糖到水里会怎么样?
幼儿试验、观察、表达、交流。
2、引导幼儿讨论溶解现象
师:你们刚才看到糖放到水里怎么不见了?它真的没有了吗?到哪里去了呢?现在又变什么样了呢?
幼儿讨论、交流、思考、讲述。
3、引导幼儿联系其他溶解现象,扩展幼儿的经验
师:你还知道有什么东西像糖一样,在水里会“化掉”呢?
幼儿表达交流。
4、小结
今天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糖放到水里去就不见了。请你们回家以后再试一试,还有哪些东西也是这样的。
活动评析
该活动属于现象观察类活动。对小班幼儿来说,“溶解”现象既无法理解的,又是容易观察的。该活动立足于观察溶解现象的发生过程,而不是讲解糖为什么溶解,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自由讨论溶解现象,允许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寻求解释,对于维护幼儿的好奇心以及养成其思考的习惯是有益的。
2.中班科学活动:糖怎么不见了 篇二
中班科学活动:糖怎么不见了
活动目标:
1.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以及所发生的变化,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2.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能主动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活动准备:
糖、透明杯。
活动重点、难点:
理解溶解现象。
审美元素:
幼儿通过实践操作,了解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以及所发生的变化,激发幼儿对溶解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同时也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的探究品质。
活动过程:
1.出示糖让幼儿观察,激发幼儿兴趣。
师:桌上有什么?糖是什么样子的?(白色的,小颗粒状)如果把糖放在水里会怎么样?
幼儿观察、猜想。
2.请幼儿观察溶解的过程。
师:现在我们把糖放入水中来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师:你们看到的糖放到水里怎么不见了?它真的没有了吗?猜一猜,它到哪里去了?水变成什么样子?尝尝看。引导幼儿讨论溶解现象。
师小结:糖放入水里后就慢慢融化,溶解在水里,水会变得有些混浊,喝到嘴里甜甜的。
3.引导幼儿联系其他溶解现象,拓展幼儿经验。
师:你还知道有什么东西像糖一样,在水里会“化掉”呢?(盐、饮料果粒)
4.教师总结。
3.小班泥工《蜗牛出来了》说课稿 篇三
小班泥工《蜗牛出来了》说课稿
一、说教材
蜗牛是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形象,亲切可爱,很适合幼儿的学习,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去,在经过几乎一个学期的泥工活动之后,我们班的孩子对于泥工的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已经能够掌握,所以这样的一个泥工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难度并不大,就是
很多泥工技巧的结合,让孩子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去体验泥工活动的乐趣,同时也去体验爱护小动物的情感,符合《指南》中艺术领域目标要求,注重艺术活动中的情感教育,也适合在小班年龄段开展。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教材内容,纲要精神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制定了此次活动的目标:
1.学习运用捏、团、搓、卷等技能用橡皮泥做蜗牛;
2.初步了解蜗牛的外型特点,感受泥工活动的乐趣,产生喜欢、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重点、难点:运用捏、团、搓、卷等技能来制作蜗牛。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的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为此我做好了如下准备:
橡皮泥、火柴若干、音乐《蜗牛与黄鹂鸟》、课件。
三、说教学法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除了以爆满的精神来感染幼儿之外,还主要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讲解示范法、操作法、启发提问法等教学法。
四、说活动过程:
(一)、欣赏蜗牛图片,了解蜗牛外形特点 1.师:“宝宝,今天蜗牛宝宝来到了我们班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蜗牛宝宝长的什么样的?”
2.播放多媒体课件,师作简单解说。(蜗牛在散步、在睡觉、在说悄悄话等)
3.讨论蜗牛的外形特征。
“宝宝,刚才我们看了好多蜗牛宝宝,它们长什么样的呢?”(引导幼儿说出蜗牛有头、颈、身体、尾巴、触角、眼睛、还有象小房子一样的贝壳。)
4.师:不过,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只特别的蜗牛,一起来看一看,它是用什么做的呀?那是怎么做的呢?一起来看老师做一做吧!
设计意图:以可爱的蜗牛宝宝的形象导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以课件中生动的图片供幼儿观察,并结合具体情境,让幼儿在看一看、听一听的过程中去直接感知和观察到蜗牛的外部形象,为下一环节的制作蜗牛做铺垫。
(二)、教师示范讲解
1.展示活动工具:橡皮泥、火柴。
“这是我们做蜗牛要用到的工具,橡皮泥和火柴,小眼睛要看仔细,小耳朵要听仔细哦。”
2.师示范讲解
(1)“我们先选一种颜色的彩泥,橡皮泥呀真漂亮,小朋友来捏一捏,团一团呀团成球,搓一搓呀搓成条,一头粗来一头细,蜗牛身体长又长。”(提醒幼儿蜗牛的身体一头大一头小)。
(2)再选另一种颜色的彩泥,团一团呀团成球,搓一搓呀搓成条,搓成条后卷一卷,卷成蜗牛小贝壳,最后在头上可以用火柴插小蜗牛的触角。(要卷得紧一点)。
(3)我这只小蜗牛很想找朋友,我们来帮他做更多的小伙伴好吗?
设计意图:以特别的蜗牛引起幼儿制作的兴趣,并通过求助的方式,向幼儿提出帮助,这样更加能够激发起幼儿制作的兴趣和愿望,在示范制作的过程中通过琅琅上口的儿歌的方式帮助幼儿更好地记忆制作的步骤,符合幼儿学习的方式和特点。
(三)、幼儿操作,教师辅导(播放音乐《蜗牛与黄鹂鸟》)
1.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提醒小朋友橡皮泥、火柴不能吃,不能往地上扔,不和别人争抢彩泥,每个小朋友只拿两根火柴就够了,不要多拿。2.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用口诀引导幼儿,及时表扬和鼓励幼儿。
3.重点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
设计意图:在制作前提出制作的要求,这样可以避免自主动手操作过程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小麻烦发生,在制作的过程中进行个别地指导,重点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因为幼儿的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样就有所侧重,帮助不同层次的幼儿。并播放符合情境的音乐,更营造了自由宽松的活动氛围。
(四)、展示、讲评幼儿的作品
1.幼儿送蜗牛宝宝回家,渗透幼儿保护动物的情感
师:“这里是蜗牛的温馨小家,请幼儿将做好的蜗牛搬到小家里来。大家一起来欣赏小朋友们制作的蜗牛吧!(个别评价幼儿的作品)。”
2.师:小蜗牛悄悄告诉我一个小秘密,小蜗牛说他们最喜欢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特别喜欢在晚上或下雨的时候出来玩,最怕太阳晒了。所以,小朋友在外面看见蜗牛时,能把它放在太阳底下跟它一起玩吗?能踩它,欺负它吗?对,我们要爱护小蜗牛。
4.糖代谢说课稿 篇四
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地位、作用
《糖酵解途径》选自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物技术系列生物化学,第十章第三节的内容,由张跃林、陶玲霞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化学组成及其代谢以及化学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是生物科学中重要的基础专业性学科,本教材适于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强,本章主要介绍糖类物质在体内的转化过程,涉及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其中糖酵解途径是糖代谢的重要内容,在几乎所有重要生理代谢过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学习生化代谢途径及其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分析学生的思维特点及学习能力,科学合理地进行学生情况分析。因此,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规律和学生情况就非常重要。
我们所接触的学生来自高中,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根据学生前期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所奠定的基础,学生对基本的化学反应和酶等知识体系已有所掌握,另外前期通过静态生物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糖的定义、糖的分类、糖的生物学作用、糖的性质等相关知识等,而糖酵解是在学习静态生物化学的基础上研究糖类的代谢变化,因此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糖酵解代谢反应过程、意义及丙酮酸的去向问
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发酵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在生化生产领域和生理代谢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表达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针对学生特点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分别是: 重点:掌握糖酵解代谢过程,明白其中的关键步骤和产能步骤。 难点:糖酵解代谢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
五、教法、学法
(一)教法: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我在用讲授法授课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糖类物质是如何降解的,激发学习的兴趣
2、探索式教学法:代谢中间产物均含有磷酸基团, 哪几步属于底物水平磷酸化?一分子的葡萄糖经糖酵解产生几分子乳酸和ATP?引发学生思考
3、总结归纳教学法:糖代谢各条途径中的限速步骤和关键酶及与能量生成相关的步骤,通过归纳总结强调本节课学生需掌握的重点,理清思路,加强记忆
4、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演示法来展示糖酵解途径中复杂的代
谢反应和结构变化,使抽象的文字符号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动画展现,加强同学们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课后练习方法:让同学们写出糖酵解过程中的三个不可逆反应及催化该反应进行的酶,来巩固学生所学内容,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糖类代谢的信心。
(二)学法:在学法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当中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解和引导,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有意的去加以指导,积极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糖酵解途径的特点就是步骤很多,要努力教会学生自学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对于本节而言,糖代谢各步骤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教学的重点,但是由于反应式复杂繁多,很多同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不牢固,掌握较困难,所以在学法指导上,结合生化反应的特点,首先强调催化反应的生物催化剂酶,再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理解反应机理,明白底物的来源、产物如何产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自主学习。
此外,学生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归纳总结等形式,充分理解很多生活中的实例,比如糖尿病的出现,糖代谢出现异常的原因等,都与糖酵解的内容相关联。综上,本课的内容是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组织活动,探索新知,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六、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四大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看到一个视频,讲述人类生活中与糖类代谢有关的一些日常活动,这些都会引起学生兴趣,引出授课的主题,糖的分解是如何进行的。通过视频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思考问题。
2、精讲新课、深入分析
①糖酵解的发现、概念:通过介绍糖酵解途径的发现,让同学认识到任何知识的发现都是很多人不懈努力的结果。进而引出糖酵解的概念和反应步骤。
②糖酵解途径的反应步骤:整个途径一共分为十步,化学反应式多,非常的难记,对此,可将十步反应按需能和放能的特点分为两个阶段,每阶段分别讲授,突出特点,明白各步骤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比较中掌握整个代谢途径。另外,讲授时以代谢途径中氧化脱氢的反应为关注点,重点针对关键酶,结合学生的无机以及有机化学基础进行讲解,让同学们在了解反应机理的基础上充分理解整个代谢途径的来龙去脉。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采用动画和图片等多种信息化手段进行形象的讲解;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形式,系统地展示反应过程的整体以及各部分关系,让同学们不仅从整体上明白由葡萄糖到丙酮酸的整个糖酵解流程,更要清楚各步骤之间的具体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物质的结构有哪些变化,磷酸集团如何转移,从细节上剖析反应发生的形式,在展示的同时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同时进一步突出重点,强化难点的理解。 ③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这些关键酶非常的重要,他们往往是糖代谢调节的主要靶点,其中糖酵解途径中有三个关键性酶,为糖代谢调节打基础。让同学们把握整个途径中的关键酶和关键步骤,也是本节教学重点的体现。
④丙酮酸的去路:此处设问,学生长时间不运动,剧烈运动后同学很容易就酸痛,酸痛是由于产生了什么?为什么时间长了酸痛感又消失了呢?通过同学们探究,引出后续内容丙酮酸的去路。
3.答疑解惑、复习巩固
本节内容代谢途径多,易混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互动,便于学生理解,针对这一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例如,此处可以设问:运动员在赛场上比赛时与同学们在课堂上听课时,体内的主要供能方式相同吗?为什么?通过这种设疑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讨论探究,回顾复习糖酵解代谢途径相关步骤,解答疑惑,明白糖代谢途径与生活中的联系,加深记忆。
4.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精炼概括本节所讲内容:糖酵解的要点简记为1234,一个部位在胞液,两步产能双分子,记住三个关键酶,催化反应不可逆,生成四个ATP,葡糖耗能要两步,糖原耗能少一步,净得2(3)ATP。通过这样简洁特殊的总结概括,同学们已经对糖酵解途径的要点铭记在心。
七、板书设计:
本节课采用提纲式板书,能够较好的突出重点、体现难点、简洁明了,条理清晰,并且能给学生留出“填补空白”拓展思维的机会,使之产生发现和创造的积极性。
【糖怎么不见了小班说课稿】推荐阅读:
科学活动糖不见了11-02
幼儿园大班什么东西不见了说课稿06-24
Word工具栏不见了,怎么恢复09-23
泡泡不见了小班音乐教案10-16
关于雷锋的作文怎么不见雷锋07-09
小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不见了》10-13
鸡宝宝不见了作文09-10
教案毛毛虫不见了11-19
当我老了再也不见散文09-06
中班科学活动《水不见了》教案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