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精选17篇)
1.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一
临泽县曹庄小学朱多才
质疑意识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质疑意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会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是养成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有效途径。
第一,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参与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当一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问“为什么”的认识心理及解决“为什么”的强烈愿望时,他的思维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动脑勤思、善于发现质疑、勇于提出质疑,而且要乐于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唯书、不唯师。学生有了质疑意识,产生了疑惑,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了学习活动的参与性。
第二,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对学生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要难得多,它需要学生具有更高一些的思维水平,因此,应允许学生在起步时的提问幼稚。作为母亲绝不会嗤笑幼儿学步时那跌跌撞撞的步态,我们不都是这样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吗?对待提出不全面或错误的问题的学生,教师也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切不可扼杀学生提出质疑的热情,否则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学生的知识上的疑点就得不到解决,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会受到束缚和禁锢。只要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教师就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见解。许多事实证明,质疑是探索新知的动力,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
第三,引导学生学会解疑,最终释疑。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只是获得新知的开端,他们还必须通过自已解答问题,才能更深入、透彻地理解、掌握知识。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都要学生自已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教师不能简单地教会学生解答、掌握结论,而是要引导其探究和解决质疑,从中锻炼他们的思维,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激活创造性思维灵感,直至大悟大彻。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求异创新能力的发展,发掘学生隐藏的潜能。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让学生学得来,思得深,疑得释,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2.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 就会促使各种感官, 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 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 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 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 让学生先看看课文, 喜欢读哪个自然段, 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 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 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 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一、提供参与机会,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充分体悟课文情境, 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组织学生自读, 在自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 通过讨论, 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 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 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 动作太僵硬, 不自然, 表情不丰富, 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如:我在教学时, 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 与学生们一起操作, 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 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 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 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 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一节课, 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 自主学习, 自主阅读, 自主感悟, 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并以此为契入口, 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 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 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 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二、强化认知安全教育, 全面树立安全意识
小学低年级认知能力与自我防护安全工作的重点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认知安全宣传教育和各种认知活动, 让学生懂得各方面的安全知识, 掌握自我保护的安全技能, 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对学生进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讲、观看安全教育动漫片、背诵易记的《安全常识歌》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还可以不定时召开家长会, 向家长及监护人宣传学生校外安全注意事项、家长如何管理好子女在家庭的各种安全行为及学生校外安全的防护措施, 增强家长重视子女安全的自觉性和防范意识。
第一, 视频图片展示。现如今网络资源非常丰富,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需要, 下载一些图片或画面, 让学生通过观看了解一些自救自护常识, 如自然灾害防范知识、生存自救知识、紧急避险常识等。
例如, 在预防地震安全教育活动中, 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地震发生时的画面, 引导学生观看并讨论:图片上发生了什么灾难?从哪里看出来的?地震发生时应该怎样做才能逃生?等等。又如在防溺水事故安全教育活动中, 我下载了一些没有家长、教师带领, 私自到河边去玩耍的一些孩子, 由于不注意安全, 不慎掉到河里淹死, 造成父母终生遗憾。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懂得如何预防溺水事故发生的一些安全常识, 增强遵守安全规则的自觉性。
第二, 自制DV剧播放。教师捕捉学生在不同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并用摄像机拍下来制成DV剧播放, 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危险?应该怎么做?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自护能力。
第三, 创编课本剧表演。儿童文学作品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性, 根据活动的需要, 可选择或创编一些具有相关安全教育意义的故事, 并根据学生喜欢动画的特点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表演加深印象。如自编故事《它为什么肚子疼》,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小白兔肚子疼是因为吃了过期变质的食物, 从而引出问题:怎样知道食物是否过期变质?通过讨论, 学生知道了观察新鲜食物是否变质可以从色泽、气味去辨别, 对于加工过的食品, 如超市上的各种食品要检查它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增强了学生对食品卫生方面的安全知识。
第四, 设计模拟演练。为了巩固、加深学生的安全知识, 我设计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模拟演练, 以提高学生的自护技能。如为了强化学生在火灾中的逃生技能, 我设计了消防逃生演练, 在演练中教师扮演救火队员, 练习使用灭火器材, 学生扮演逃离火灾现场的人, 练习一些自救技能, 如假装滚灭身上的火苗, 用湿手巾捂住口鼻弯腰蹲走前进等。在防拐骗的活动中, 我设计了陌生人敲门的模拟演练, 其他班的教师扮演陌生人, 让学生在演练中练习应对陌生人的技巧, 并懂得坚决不给陌生人开门的道理。
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三
首先、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能使学生获得高分,考出好成绩而采取填鸭式,学生没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失去了最可贵的个性教育。复旦大学教授杨福家提出:“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他认为,优秀的教育者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精神发展的环境,教师要做点火者,而不是灭火者。教师只有给学生以良好的个性教育,学生有了自主权,有了兴趣,才能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也才有创新的可能性。所以有这么一说:“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学习再学习的教育。”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是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只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才会勤于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于设置问题情境,将引人入胜的故事,饶有兴趣的顺口溜,美好动听的音乐,直观形象的简笔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例如,在教学“上、中、下”时,教师可编儿歌“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空气”。这样,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还有利于学生了解“上、中、下”的位置关系。
第一,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学会选择。学生的自主性往往体现在选择上,有些教师总喜欢用命令的语气,让学生去做这,去干那,学生只有听从,没有思考和选择的余地。这样,学生个性品质就不能得到发展,也就不可能去创新。在教学中,我总试着以一种商量的口吻引导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生字时,不去规定学生抄写生字的遍数,而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字的结构,和以前学过的字有没有联系……然后问:你认为哪些字已经记住了,哪些字还需要动笔才能记住,你认为写几遍就可以记住了等等。教师再通过检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即使选择错了,也为下一次的选择提供了一个经验,是很值得的。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第二,善待学生的“乱”说话。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发言先举手,但是,常常也有不听话的学生,如果不加细想地批评一通,便会扼杀了学生动脑思考、大胆发言的积极性。有一次为了教育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我提出了“在日常生活中水有哪些用途”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时,突然有个学生在座位上接口说道:“水还能当镜子用”,引得全班大笑,他也觉得自己错了而低着头,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肯定了他的回答与众不同,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他注意观察,是动了脑筋的,课堂气氛随即又变得活跃起来。
其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现代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自知、自解、自创能力的过程,其核心是把教学视为学生的创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实践品质。而小学生的天性恰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孩子们打破思维定势,大胆假设,另辟蹊径,各抒己见,求异创新。诱发孩子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勇于发现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尝试,探索和创造。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创造性的人才,就必须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第一,设计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课堂小结时,可以提出,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话要对书中的人或同学们说吗?再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可以提问,肉被狐狸叼走后,它能吃得着吗?通过思考,让学生运用恰切、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第二,不求整齐划一,提倡求异。教学中如何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在学完《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大多数学生认为狐狸真狡猾、真可恶。有一个学生却说:“我发现狐狸真聪明,他靠自己的聪明,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对于这位同学的发现,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让大家就此进行讨论,使大家明白聪明应该用在正道上。
学生求异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创新方法的一个重要手段。既然是求异,就应该不死守于框架,要有独到的见解,变换的思维,更新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找出不同于常规而又超越于常规的想法和做法,从中学习创新方法。
第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调动创新意识。学生因受生活阅历和知识的局限,许多好奇心和想象力难免幼稚可笑,他们的有些举动可能还带有“破坏性”和危险性,从而招致粗暴训斥,许多教师往往将“听话”守规矩的学生视为好学生,因而极少鼓励学生说出“异想天开”的设想或独立完成一件别出心裁的手工制作。这样学生的创造从何而来,创新精神如何培养?科学事业的成功往往伴随着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同大人相比儿童的好奇心更甚,对事物的想象力也更丰富。正如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小学课本中,有不少课文在结尾都留下了悬念,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抓住这些“悬念”进行引导。
4.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四
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小学语文教学以教儿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要任务,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孕育着许多创造性因素,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语言文字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按照字、词、句、段、篇在不同年级的侧重,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以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欲望,使语文学科成为培育儿童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以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儿童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有位老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忽然有同学问:“老师,书上说‘小蝌蚪的尾巴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那么,它的尾巴到底什么时候不见了呢?”孩子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独特角度总是出乎成年人的预料,看似天真的问题,却正体现了孩子探求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遇到这样的问题既不可能告诉学生具体的时间,因为小蝌蚪的尾巴从有到无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慢慢脱落,又不能直白地向学生讲明其中的道理,因为如此虽回答了学生的问题,但同时亦抑制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强烈欲望以及好奇心。这位教师很善于引导学生,首先表扬孩子提出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问题,随后,面向全体学生:“同学们,小蝌蚪的尾巴什么时候不见了呢?让我们在班上开辟一处‘生物角’养几只小蝌蚪,一起来观察他们、研究他们,好不好?”“好!”一双双闪亮的眼睛更加明亮,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更加灿烂。灵动的教学,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还更加激起了孩子们渴盼探寻的求知欲望。
二、鼓励质疑问难,唤醒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小到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文章思想内容的质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笔者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当讲到在孙膑的帮助下,田忌利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自己的上等马和中等马分别对应齐威王的中等马和下等马,以两胜一负的优势赢了第二场的比赛时,许多同学提出疑问:难道齐威王就不知道要调换马的顺序吗?课堂生成的活力,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在肯定了孩子所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乘势反问:“那么,齐威王此时会否调换马的顺序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
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字斟句酌地分析,最终达成共识——不会调换,其原因关键在于齐威王由于第一场比赛的大获全胜而得意洋洋、骄傲轻敌,哪能想到自己的手下败将已改变了战略呢?
三、给予想象空间,激活创新潜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其创新勇气,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想象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材中有些课文段落结构类似,如《精彩的马戏》、《黄山奇石》等,作者在安排内容材料上有详有略。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知识的迁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文中略写的内容进行想象补充。
如《黄山奇石》一课,文中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奇石,结尾部分提到了“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几种奇石的名字。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小结,并运用介绍四块奇石的方法展开联想,想想这些石头的样子及其何以得名,以转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当小导游,结合屏幕画面向同学介绍这些奇石,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我表现欲望。
四、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寻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活动。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教学中要精心选择发散点,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逐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卢沟桥的狮子》这篇课文,第二段最后一句采用了总分的写法,文中先总说“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之后分别具体描写四座石雕上的小狮子有的怎么样、好像在怎么样。教师可利用句末省略部分结合有关图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五、提供动手机会,增强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中教师深入把握教材,根据文本特点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更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平面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理解操作下立体直观地再现,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的同时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果。此外,还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探究意识。如教学《詹天佑》,可让学生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画出挖掘隧道的两端开凿法、中部凿井法的设计图纸,体会设计图纸的不易。学生通过动脑动手,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更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营造宽松环境,形成创新情感
5.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五
市中区红旗小学张成我先从一个故事说起——国内的高才生到美国去念大学或研究生,学习总是格外地用功,上课认真记笔记,下课认真对笔记,考试前认真背笔记。考试的时候,老师讲了六点,我们的学生绝不会写五点半,保证将老师讲的内容全部还给老师。在中国这样的卷子表明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全部都掌握了,自然是满分。可在美国最多只得个B等,通常只能得C等。而一些学生只答了一两点,但有创见,是他自己思考出来的,是从其他资料获取的,这样的卷子才能得A等。我们有些学生表示不理解,去询问老师:“我们六点都讲出来了,为什么只能得C等,而他们只答了一两点,却得A等?”老师的回答也是值得回味的:“你答了六点不错,可是这六点我都已经讲过了呀!我讲过了,你还说它干什么呢?我讲六点,那是我思考的,是已有的六种可能性,或解决问题的六种方法。他们只讲了一点或两点,但那是他们自己的。我讲课的目的,就在于启发大家通过我讲的六点,形成你们自己的思考,得到你们自己的答案。”我们的教育是学生带着问号走进课堂,带着句号走出课堂;美国的教育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然后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或新问题)走出课堂。我们的学生走出教室后是用练习、作业去验证课堂上所解决的问题。美国学生走出教室,是带着问题走进图书馆、实验室学习、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不会)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学会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美籍华人、著名的旅美教育博士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先生在研究了东西方教育比较后发现:中国人为什么“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结论是:中国人缺乏怀疑精神、创新意识。大家想一想,中国的父母、老师、校长教育学生都是“你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听老师的话”。请注意是认真“听讲”,而不是教孩子“你上课要认真‘提问’。家长、教师下课后与学生交流张口也是“你今天学得怎么样?”而不是“你今天问得怎么样?”“提了多少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说:“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使教师、学生的提问更有价值?下面我谈三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大家知道,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提问,学生作答,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这种“填灌式”的教学,学生几乎没有“问”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就要勇于创设一种诱发学生质疑的欲望,学习的欲望。
1、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展示,引学生入境。
在教学《燕子》时,我们除了读题联想外,是不是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多媒体图文出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因为学生与这两句话进行了反复对话并认真观察了这机灵的小燕子,在对话与观察中自然产生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作者只写了一身乌黑的羽毛?那燕子的爪子、头、腹部和嘴呢?这样完整吗?等等。“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吗?”请到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燕子》中寻找吧。
2、意味深长的故事,引学生思考。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古代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引入──《五色鹿》。
3、思想深刻的名人名言,引学生质疑。
例:《永远的白衣战士》
(师生问好后,师说: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要送给大家两句诗)。屏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①想跟老师一起朗读吗?(多遍:读──再读)
②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③学生质疑。
二、把握探究点,生成问题。
课文的探究点往往是课文的题目、词语、句子,是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
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如《生命的壮歌》的题眼“壮”,《鸟的天堂》文末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最佳路径》的“给人自由,任其选择”;《天鹅的故事》: “从此以后,这支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
其次在局部中把握。如《天鹅的故事》,围绕着总探究点,学生找到了“腾空而起”、“石头似的”、“撞击”、“颤动”、“惊住”、“呆呆地”等词语,提出问题:“你在冰面上看到了什么?”“当它们看到这只老天鹅从天上落下来撞击冰面时是怎么想?”“当它们第二次看到这只老天鹅从天上落下来撞击冰面时又怎么想?”等等。
立足探究点的质疑,使学生的提问更有目的性,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富有突破性和联
系性。
三、筛选、整合问题,提高问题质量。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学生的质疑欲望被激发,或者只要让学生质疑,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有的问题还毫无价值。我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这样处理的:第一课时有两个质疑环节:一是在揭题后引导学生质疑;二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安排了课文质疑。“刚才我们就题目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那么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们一定又有许多新的问题,请大家提出来。谁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我就请他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奖励一颗星。”学生一听来劲了,接连提出了十几个问题,光写在黑板上的就有七、八个,接下来,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你们一节课发现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但是问题这么多,该怎么解决呢?我真没有办法,谁帮我出出主意想想点子?”──
有的学生提出,围绕问题阅读课文,一个个解决。我说:“这么多问题一个个解决,时间来不及。”
又有学生提出,把问题分给几个小组,每小组讨论几个问题,然后再集中解决。我高兴地说:“这个主意不错,分工合作,能提高效率,但还不能算最好。”
这时,一个学生说:“挑出几个重点问题讨论,重点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解决了。”我握住这个学生的手说:“抓重点、抓要点,这是一个好办法。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么多问题中,哪些问题最重要?请各小组讨论讨论,找出主要问题。”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下面三个问题比较重要:
1.为什么说叶欣是“永远的”白衣战士?
2.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叶欣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上标记。
3.课文通过哪些描写来反映叶欣的光辉形象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梳理是为了在沙砾中发现金子。在阅读时看到文本的“眼睛”,我们质疑的目的是什么?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是通过问题引起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和起点、主线;二是通过学生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引导学生敢问、善问。当然,即使在学生问题意识得到强化的时候,我们教师仍有提问的必要。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自觉地去学去思,我们的学生才会形成一定的生存能力,才会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我们的民族,才会有不竭的创新动力,才会永远傲立于世界。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探
6.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六
创新者,乃敢为天下先者也。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创新就是不迷信“名人权威”,不做书本的奴隶,不唯师命是从,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否定,并善于运用已经积累的知识技能对现有的知识结论进行新的思考,提出新的见解、新的思路、新的方法等等。“创新”是一个展现学生理想和抱负、勇气和毅力的过程;“创新”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个人潜能的过程。因此,创新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应该从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出发,依靠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人格。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勇于创新,打破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方式,从教学设计、课堂呈示、课堂对话、指导学生学习、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处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一堂言,以‚填鸭式为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与活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之中,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创新的信心与勇气。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思维,兴趣是和情感相伴相随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因势-1-
利导,叩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引起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课程实施,也必须始终抓住‚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既贴近生活,又具有一定开拓创新空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种开放性的讨论交流中,在这种充满活力的自主性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技能。如在教《捞铁牛》一课时,当学完怀丙和尚指挥捞上第一只铁牛的那部分内容后,我就让学生说说第二只铁牛该怎么捞,经过小组交流,有一位女生非常清晰地把捞第二只铁牛的四个步骤说了一遍。我正准备表扬时,只见一位男生举手答道:‚我认为怀丙和尚在指挥捞后几只铁牛时,所做的准备工作第一步:摸清铁牛沉在哪儿?可以不做了,因为前文不是写了‘和尚先请熟悉水性的人潜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铁牛沉在哪儿’了吗?‛我一听,嘿,还真有理,我怎么没想到呢?这孩子可真会读书,真会动脑,我不由拍案称赞。这时,只见又有几位同学把手举起来,说准备工作中‚并船搭木架‛这一步也可省去了……瞧,孩子们多聪明啊!这一堂课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思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适时建构起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跟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促使学生们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也只有这样,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伟大转变才有实现的可能。
二、引导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
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每一个具体的问题,尽可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创新思维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如教学《穷人》时,问学生:‚遇上了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渔夫一家生活很苦,为什么还要收养西蒙的孩子呢?‛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如教学《月光曲》时,出示课题后,问学生看了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月光曲》是谁创作的?是怎样创作的?曲子是怎样的?这样就更好地为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如教《颐和园》第五自然段时,我抓住‚这么多的小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这句话,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想想,说说狮子到底有那些不同的姿态?通过质问,学生的思路一下打开了,不少精彩的理解油然而生。因此,教师的积极引导、启发与鼓励,对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很有利的。
三、引导想象与联想,培养创新意识
‚想象是创造力。‛‚想象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后得到的一种形象思维……‛,它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力,就必须采取想象法,训练学生创造性的形象思维。
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续写故事和想象作文等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学《望庐山瀑布》后,要求学生结合平时所看到的瀑布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并口述其想象内容。再如,学习《黄山奇石》一课,观看录像后让学生联想石头的形状,有的同学把它们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说出了许多有趣的名字。
运用联想,能在把多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思考中得到启发。联想对于学生作文内容的充实、写作思路的展开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出些联想性题目,让学生展开联想,能训练他们的创造性形象思维。
四、引导求疑解难,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创新就必须质疑,而批判思维是要冷静的对待客观事物,进行冷静的评价,表现为不轻信,不随波逐流。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应该是提倡的,但这种质疑必须是科学的,有分析的。指导学生质疑,可以在讲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伟大的友谊》一课,有不少学生提出疑问:恩张开头为什么连用五个‚共同‛?教师先启发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弄懂‚共同‛的具体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最后再归纳出之所以连用,是想说明它们的友谊是坚固的,牢不可摧的。
值得一提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学记》中‚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素质高,就可能快速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要旨,找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突破口,进行有效的创新意识训练。
7.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七
(一) 大胆突破现行教学模式, 打破框框套套
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 多少个脑袋就有多少种想法。这就要求教育者能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培养他们的独创性。课堂教学设计应把创造力培养列为头条目标, 并对实施方式进行精心构思。课堂教学上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套路, 教师本身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上体现一定的独创性, 力求做到每堂课都有新颖独到之处。例如在讲到《三块钱国币》时, 这篇文章人物不多, 剧情又不太复杂, 很适合表演, 于是笔者尝试着让学生表演, 并把这个任务安排给班委会和语文课代表。令人吃惊的是:刚过两天, 语文课代表就来找我, “老师什么时候演?”“准备好了吗?”“那就今天下午吧。”说好就干, 学生把教室的桌子拉到一边, 中间空出一个地方来, 就这样表演开始了。学生把用学生桌、学生凳、矿泉水瓶还有学生把身上的外衣脱下来当道具。这时“吴太太”和“杨长雄”上场了, 那熟练的台词, 活灵活现的表演引起了学生阵阵掌声。即便是“成众”、“李嫂”和“警士”这些配角学生也演得一丝不苟。值得一提的是, 学生在表演完这幕剧后, 又即兴表演了自己编导的《三块钱国币》, 说的是猛和腾 (学生的名字) 在宿舍发生的一件事, 猛不小心打坏了腾的暖瓶, 猛要还腾三块钱国币, 腾说什么也不要这三快钱国币, 中间也穿插了些引人发笑的情节。和丁西林的剧作内容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这次的活动太成功了, 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剧作本身, 它不但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一次再教育, 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次培养, 意义是深远的。由这次活动, 笔者深刻感受到: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低估, 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没有做不到的, 只有想不到的。
(二)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向权威叫板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 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良好手段。我们知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求知欲是从质疑开始的。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 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 多质疑。因为,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 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比如在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上, 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 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 而不给他们设定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自圆其说, 有创新价值的, 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 都予以肯定与表扬, 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 当学生回答了一个和老师准备的答案不一致问题时, 那位老师毫不留情地说道:“你回答得不对, 坐下。”这位学生的创造力就在这一声“不对”中给扼杀了。温伯格曾说过:“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 而要尝试发现什么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 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其实这就是要鼓励学生质疑。
(三) 启发学生想象, 开拓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 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 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对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 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 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比如讲完莫泊桑的《项链》后, 让学生当堂想象玛蒂尔德以后的生活状况,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 有的说:“江山易改, 本性难易, 她还会爱慕虚荣的”, 有的说:“经过生活的磨练, 她成了一个远离虚幻遐想, 有明确生活目标的女性”, 还有的说:“玛蒂尔德把她的朋友告上了法庭 (哄堂大笑) , 因为她的朋友隐瞒了实情”……应该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想像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们且不可放过锻炼的机会。再如对有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歌, 就可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 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例如王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 他的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因此, 理解好诗句, 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 从文字到图象, 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 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理解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 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8.学生问题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意识
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而现实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我深深感到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为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郭沫若推翻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开发训练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
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我们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如在教《荷塘月色》时,我说:“我觉得课文中的《采莲赋》这段内容应该删去,因为不管是对采莲人的描写还是对采莲生活的描写都是自由快乐的,而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不宁静’的‘淡淡的哀愁’,两者不太吻合。不知各位意下如何?”这下学生大脑里的思维火花一下被点燃了,有学生点头表示赞同,更有几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表示不同意我的观点,有学生说这段内容与课文中心是吻合的,因为作者在课文中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正是体现了一种喜悦、详和的感情;有学生说作者的感情在文中是有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才来到荷塘,从而获得一种暂时的愉悦;有学生说作者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反衬出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因此,此段不该删去。一个巧妙的问题,就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2.营造合作氛围,实现思维交锋
9.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九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廖春艳
广西百色平果县第七小学(531400)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前者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课堂上,教师如何激发学生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深感受到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基础知识的训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罗曼・罗兰曾说:“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也能替明日的信仰开路。”想让学生产生“怀疑”的思想,得从学生的基础知识抓起,只有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题。如果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上掉馅饼”,想一下子具备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教育学生虚心好学,长期积累知识,是我们小学高年级教师的长期重要任务。
2师生关系的融洽,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在《语录》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意思是:治学最担忧的是提不出疑问,有了疑问就有了进步的基础。小学生的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不敬,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导致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
相反,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3提倡研究讨论,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开发学生的研究讨论能力,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作文教学中,审题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让学生多角度的去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学生往往把教师和学习好的同学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同学说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我们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少年闰土》时,同学们对“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润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认为“我”的视角很小,只能看见一点点外面的世界。而有些同学认为这句话讲了“我”的活动天地很小,看不到更广阔的天空,更多同学认为这句话是指“我”学不到更多更广泛的知识,表达作者对广阔天地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通过讨论加深了同学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4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4.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朱熹曾这样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
如在教《冬阳・童年・骆驼队》时,我说:“课文第十五自然段作者说:‘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而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说写道:‘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前面作者说童年一去不还,后面又说童年重临心头,在此,作者的话是不是前后矛盾呢?这下学生大脑里的思维火花一下被点燃了,有学生疑惑,有学生点头表示前后矛盾,更有几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表示不同意,有学生说前一个“童年”指童年时光,而后一个“童年”则指童年里的人物、经历的事物和看到的景物等,当作者再次看到骆驼队停在我家门前而想起童年旧事,怀念童年,留恋童年。因此,前后并不矛盾。一个巧妙的问题,就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4.2营造合作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
普列汉诺夫曾说:“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和学生进行心理互换,留给学生一块相当充裕的自由活动的天地,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把问题提给学生。
如,我在教《枫桥夜泊》时,让学生讨论“是夜半钟声到客船还是夜半钟声客船到”;在教《秋天的怀念》时,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学生反应热烈,以上讨论都成了这些课的亮点所在。可见,学生处在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会得到诱发和补偿,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争辩,使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集体中解决,从而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其实,这样的思维交锋比结论本身更重要,讨论和争辩大大强化了学生的提问意识。
10.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十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滥伐森林、过渡放牧、滥占耕地、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随意排放污染物、对矿产资源利用时采富弃贫、滥采滥用、复垦率低等等问题,造成全球气候恶化、土地沙化、地面下沉、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紧缺、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发生,它不仅影响当代人的利益,也危及子孙后代享用资源、环境的权利。因此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和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任务已十分迫切,尤其在中、小学生中进行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意义更为重大。
一、可持续教育是实施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环境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普及环境知识,努力提高年轻一代的环境意识。环境意识的重要内容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它既包括了科学意识,又有道德意识、文明意识,它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大部分都与数学科没有直接知识上的关系。
数学是中学的主要基础学科,如何通过对自然现象、区域自然特征及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习,认识到人类离不开大自然,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从而形成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增强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形成保护环境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各项环保法规,形成爱护环境、爱惜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由此看来,数学教育必需承担中学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任务,数学课堂应该成为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这既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机遇,也是挑战。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把可持续发展教育落到实处正是我们要做的。
二、初中数学课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
教材中将有资源、环境、人口的问题放入应用题、问题情境中讲述,侧重从环保角度考虑。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在有关应用题中从我国人口、资源优势的同时也十分关注同时存在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在课堂设计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途径。
初中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趋同性强,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着重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规范其行为,提高其素质,发展地理教育的德育功能。
1、课堂渗透,是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
人的认识来自两方面,即前人总结的经验和实践的体验,对中学生来说,其认识主要来自前者。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清数学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有意识突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例如:讲与我国自然资源有关的应用题时,一方面讲清数学思想方法,正确求解。另一方面用数字更能实事求是讲清我国国情劣势,促使学生树立“人均意识”,产生危机感、忧国心,进而阐明我国为什么要把“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另外,在课堂上
还可能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时事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评说。促使学生从大量事实中形成强烈“忧患意识”、“环保意识”,并逐步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思考问题,指导言行。
2、在日常行为中培养爱护环境、爱惜资源的行为。
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是抽象的,不能仅局限于书本,局限于课堂,更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让“吃、住、行”的行为具体规范成为环境教育的实际内容,例如:到外出游玩时,学生自发地发出了“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别带走”的号召。现在社会上有吃食野生动物的风气,学生们不但自己自觉抵制,而且还教育家人,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采摘花木。这些点点滴滴正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最好课堂。3、开辟第二课堂
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是空洞的,它来源于学生的认识体验领域,并从中获得生动,具体的理解和收获。
①调查研究,组织学生走上社会,学习环境检测和调查方法,并将结果制成数学图表分析问题,撰写调查报告。如利用声级计进行校园声级测量,使学生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通过调查、访问,了解近十年城区面积扩大与耕地面积减少的状况,并进行结果分析,撰写报告,提出许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从而培养自己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②开展专题演讲讨论,辩论比赛——事先布置或让学生出题,“地球——我们的家园”、“使用一次性筷子好不好”、“环境就在我们身边”等让学生参与其中。
③成立记者站,编制环保小报。利用小报通过对我国世界重大的环境事件进行报道、分析,如:“沙尘暴离我们有多远”、“98特大洪灾透视”、“保护长江源头”、“黄河调水调沙实验”等,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参与环保的热情、。
④结合“世界环境日”开展教育活动,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的确定,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有了共识,在环境日根据每年不同的主题,利用板报宣传,结合影视手段放映教育专题片,组织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班会,加强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让数字说话,通过课堂教育、实践参与和日常行为教育,使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提高环保意识,我们身边许多环境问题,如占耕地建房、垃圾乱弃、餐食野生动物等,其根本是人们因有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惯性难以矫正,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并通过目前我国持有的家庭结构以(独生子女群体为核心的后代)去影响长辈的环境行为,从而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达到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一些实践探索
浅议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
初
11.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十一
俗话说:“若要甜,加点盐。”社会并非永远风和日丽,人生也绝非是一条坦途。人的成长岂能一帆风顺?社会的进步怎会没有逆流恶浪?人要成才,获得成功,就必然要面对崎岖坎坷,这才符合辩证法。
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我认为除了利用校会、班会、板报等形式突出正面教育外,还可以利用语文学科的思想性、社会性、情感性的特点,适当渗透一些忧患意识,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良好的道德情感,勇于拼搏的斗争精神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谈一谈对学生的忧患意识的渗透和培养。
一、培养学生对时间的忧患意识
“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对于进入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的高中学生来说,这点尤为重要。所以老师不论在课堂教学上,还是在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中,要时时教育和培养学生有一种“惜时”的意识,以促进学生的勤学精神。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大量的名言警句需要识记、默写,有意识地找那些劝人惜时的文句,让学生牢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李白)通过学习古人、伟人惜时的名言警句和现实中的事例对比,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惜时没有?不惜时如何实现人生的目标?那些成功人士一生做了多少事?你这几年该做了些什么?通过点拨,使学生懂得白驹过隙,光阴易逝,所谓“莫笑他人老,终须轮到我”,从而认识到珍惜时间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这种“惜时”的忧患意识如能贯穿于整个高中学生的生活中,会起到较大的激励和鞭策作用。
二、培养学生对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
人生如一条流淌的河,有平静,有急流,有漩涡,人生必须迎接前途命运的挑战。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情,增益其所不能。”要成才、成功,使人生臻于完美,必然要经历磨炼。我们不少高中学生缺乏自理能力,喜欢谈论吃喝玩乐,穿着打扮,在不健康文化的误导下出现了追星热、生日热,崇拜西方的物质文明,精神空虚,整天围绕金钱享乐“转圈子”。假如我们只强调正面教育,把前途命运说成阳光普照,鲜花盛开,那么,当人生旅途出现坎坷和荆棘时,他们如何有勇气去迈步呢?在思想教育中,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和领会: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在思想上、行为上、生活上经受一番艰苦以至痛苦的磨炼,要让他们从小养成战胜困难,顽强拼搏的个性。
在整个高中阶段,学生要面对众多的考验,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如果只是“急功近利”地一味督促学生勤奋、刻苦学习,而不敢让学生正视激烈竞争的社会,那么,哪里能使学生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呢?因此,我们要时时用社会上的竞争的成功与失败的事例来教育学生,让他们了解社会竞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增强学生为自己前途而努力的忧患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命运的现实。这也许比只讲光明、美好的前景会产生更好的效果。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体会自身的使命感,用实际行动创造自己美好的前途。
三、培养学生对社会、历史的忧患意识
引导我们的学生从教材和媒体中去认识历史,认识社会,使他们产生忧患意识是具有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孔乙己》中掌柜残酷的笑,《祝福》中鲁镇人们冷漠的嘲弄,《药》中看客麻木不仁的观看,构成了十几世纪封建社会末期冷酷无情的人际关系和愚昧落后的国民意识。而时下,家家户户装上了铁门、防盗网、围栅,门上装了猫眼;上百人眼睁睁看着湖中一沉一浮的溺水者,谈笑自若地讨价还价;众多的行人和车辆的司机目睹交通意外的受伤者匆匆而过……人情之淡薄冷漠,国民素质之低下,何等相似。
让我们告诉学生:当你在客人面前炫耀家里的的富有时,当你看到社会的丑恶现象时,请不要忘了历史——八国联军入侵、南京大屠杀。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精神颓丧的民族就会挨打,我们不能让历史重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提高自身素质,让祖国强大起来的忧患意识。
四、培养学生对环保的忧患意识
学生每天生活在自然界环境中,周围环境的恶化,能让我们熟视无睹吗?河流、食品的污染,特大洪水的天灾、全球臭氧层的破坏……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我们的学生还能陶醉在明天更美好的梦呓吗?从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中,从参与建设“绿色学校”的行动中,从课内外了解到的有关环保的知识中,我们应教育学生,既要让学生为祖国壮丽河山、无限风光而自豪,也要让他们明白日益污染、恶化的环境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让残酷的现实激发学生树立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国家民族的长存,为人类地球拥有美好的家园而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的忧患意识,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思想政治的教育,其内容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在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中,在思想认识的引导中,在教材德育的培养中,对学生渗透忧患意识,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在歌颂改革开放的光辉成绩的时候,让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知道我们复杂多样的国情,了解我们的国耻,培养忧患的意识,是必要的。
知耻近乎勇,心忧益乎志!
12.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十二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 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 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 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 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 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 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 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 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 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 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 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 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 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 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 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 根据事物的发展, 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 诗人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 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 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 这样, 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 展开想象的翅膀, 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 彩碟翩翩起舞, 百花散发着芬芳, 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 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 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 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 诗歌用字精练传神, 散文句式优美多样, 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 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 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 推敲传神的词语。
一般地说, 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 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 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不留一点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 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 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 层层叠叠的情景, “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 “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 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 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 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 讲究工整美, 有的句式参差, 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 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 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 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 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 琅琅上口的语感, 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 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 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 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 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 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 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它能引发学生情感, 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 通过范读, 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 听了范读后, 学生模仿自读, 去揣摩作者的情感, 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 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 通过引读, 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 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如《火烧圆明圆》一课, 它通过介绍圆明圆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 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能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 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 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 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 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又如课文写“圆明圆的建筑特点”时, 可采用引读的方式, 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所在, 也同时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
13.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十三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美术课始终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依样画瓢。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本身就缺乏问题意识。这是导致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到根源。学生根本没有提出问题的想法。约定俗成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根本就不知道问什么、怎么问。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即便有所创新也脱离不开教师示范的影子。尤其是进入初中以后,学生更加变得缺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尤其是美术课。由于基础不好、自信心不足,表现为不愿思考、不爱提问。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发掘学生创造型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意义至关重要。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往往没有提出问题的冲动。创新思维更是无从谈起,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也不可能存在。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首先就要是学生敢于提问。但是长期以来对美术课的不重视,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基础差。学生普遍存在这种心理:怕提出的问题浅显、幼稚遭到同学们的嘲讽,或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引起老师不高兴。所以大多数同学选择沉默不语。长期的沉默,学生自然活跃不起来,头脑里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少,最后甚至荡然无存。加之对美术知识的缺乏亦或恐于老师的威信,使学生更加不敢问。而且更多的教师多以“教”为中心。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内容要求去讲授,完全忽略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理解。致使学生缺乏主动性,导致学生根本不愿意或不敢在课堂上发问。我所任教的中学是一所农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学生在课堂上根本不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更不用说提问了。一旦老师问到自己,也是勉强站起来或低头不语,或拿起教材照本宣科。主动提问或答问者极少。我私下里找他们交谈,有的说怕答错了同学们笑话,有的说怕说错了老师说没认真听讲,亦或根本不知道怎么说等等。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才能使学生大胆提问,勇于答疑。例如我在《我们的风采》一课,首先不讲课,而是坐下来与学生聊天。问他们平时喜欢穿校服吗?学生们也向我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观点。我向他们讲解校服是学生身份的象征,穿校服可以避免校园中的攀比风气,也是我们团结一心的象征。学生们不再说什么,但心里还是有一点不服,进而我又问他们喜欢穿什么样的校服,学生思维立刻活跃起来,课堂气氛也异常融洽。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喜欢名牌,有的说喜欢新颖的款式,有的说喜欢舒适的面料,等等。然后,由他们向老师和同学们发问,学生胆子大起来,开始问我:“老师,服装设计都有那些要求?”“老师,设计什么款式是由我们自己决吗?”……我于是给他们播放一段视频让他们自己讨论服装的分类以及学生装的种类。然后再向他们讲解一些服装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要求,再让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校服,并表示将优秀的作品推荐到学校,建议校长订制学生们自己设计的校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纷纷拿起画笔设计、绘制服装效果图。一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创作意识。因此,在课堂中,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应该是教师以参与者的姿态参与教学,与学生共同探究、交流。而不是以领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及他们的情感。哪怕他们有一点点的创意,也要及时鼓励。即便有的同学的问题无论多么浅显、幼稚甚至可笑、跑题都不要简单地否定或嘲笑。而是耐心引导,或是适度的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二、改变教学模式,强化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多问。
传统的美术教学,总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聆听。再由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学生回答,然后教师给予肯定或否定,最后由教师总结出正确答案。学生根本没有问问题的意识,也没有提问问题的机会。因此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改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例如我在《有创意的字》一课教学过程中,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让他们观察画面上出现的字体。然后有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同学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回答。视频播放结束每个小组都提出许多问题。有的问题过于简单就让他们自己答案。有的问题比较深奥就由大家共同讨论回答。实在给不出答案的老师可以适当引导,再让学生们共同探究寻找答案。学生的热情极其高涨,他们甚至控制了整个课堂,纷纷提问、答疑,最后总结出字体设计的一些方法,要求以及字体设计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主动进行设计、书写字体,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评价。学生在进行自评、互评时又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使学生的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改变教学模式,创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以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起到一个主导地位,而且要适时地给与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和提出问题的勇气,并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立足创新,开发教学资源,使学生会问。
每个学生都会以自己原有的知识来理解新的事物,所以不同的学生会对相同的新知,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时教师就应以创新为指导发掘新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共同参与讨论、探究。例如我在《设计我们的校园》一课教学中,面对立体纸工造型,引导学生关于折叠、拼接、插接等方法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共同讨论、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分组制作雕塑模型各个成员通过讨论确定设计方案,然后每个成员负责一个或几个零部件。基础好的、造型能力强的同学设计制作难度大的部分。基础差的同学负责简单的部分,然后再由同学们合作完成总体组合。整个雕塑都由同学们搜集的废旧材料材料制成。其实挑选材料也是一个质疑的过程,哪些材料可以用,用在什么地方,都需要开动脑筋的。这样既节约了能源,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最大的收获是同学们通过集体合作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和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每个人都从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增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质疑。由于我们的学生对美术长时间的不重视,所以对美术知识掌握的很少,理解问题简单。所以可以结合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提出问题。因为美术知识面广,与文学、历史、甚至音乐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对文学与艺术的联系的诠释。又有人说“欣赏水彩画,就如同欣赏轻音乐一般。”等等。这说明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性。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时,也可以根据新旧知识与其他各学科的联系中提出问题。例如美术欣赏课,就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文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提出质疑。教师再根据这些问题组织学生通过欣赏、讨论、评述寻找答案。并从审美角度加以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学会欣赏,知道从哪些角度欣赏艺术作品,大大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14.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十四
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要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地位,这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培养创新意识要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教师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如学生想出了一道数学题的新解法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等都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应当有意识地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创造条件、机遇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促进学生创造的发展。如在讲授“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有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说:“你和课本上都是把除数变成整数,我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再移动小数点,一样能算出结果来。”
我首先肯定他的创新精神,表扬他能够独立思考,而且言之有理。这个同学又说:“课本为什么不采用我这种方法?”这时我又出一题:5.2464/1.2,让大家用两种方法来做。通过对比,这位同学知道了课本上的方法更具有普遍意义。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于那些看来古怪可笑的念头要有容忍精神,要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喝彩。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培养创新意识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指出:旧学校要求学生太多的“好奇心”,而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好奇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去探索数学的奥妙。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两组数,这两组数是两位数,而且个位顺序分别是1、2、3……但是第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第二组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组能被3整除,另一组却不能被整除呢?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下面的操作:在数位表上先用3根小棒摆一摆,看能表示出几个数,(3,30,300,12,120,21,210,102,201……),再计算一下,这几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指导学生分别用4根,5根,6根,按照同样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这时,学生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结果,用3根和6根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用4根和5根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进一步的观察分析,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三、培养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火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要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品格。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后,有的学生问:“三个数能相比吗?三个数相比也表示三个数相除吗?”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仅充分证明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把学生的学习引向一个新的领域。
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造性思维,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
四、培养创新意识要精心的设计创造性练习。
练习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极好时机,教师应精心地设计创造性练习,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利用尺子、线绳和一个盛满水的长方形形状的容器,来求圆锥体模型的体积。学生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最后制定出各种求这个圆锥体体积的方案。这样的问题,不是单纯的模仿例题,机械地套用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只要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必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5.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意识,兴趣,策略
一、合作意识的培养对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合作意识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深刻掌握知识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小学语文是一门语言性与交流性很强的学科,但很多学生都觉得语文课堂枯燥无味,课堂整体氛围安静,学生表现得很孤僻。由于小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差,从小依赖父母,对事物的认识都处于启蒙阶段,缺乏对合作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好动的性格特征,设置有趣的互动环节、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提供小小的奖励(包括物质和荣誉)让学生主动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于身处当今社会的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并重,尤其是合作意识已经成为该时代发展的主流思想,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应被每个人所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应该将其列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通过团队之间的合作,训练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应该让学生掌握的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合作意识培养的方式方法
1.成立学习小组,提供合作学习的氛围
小学生天生喜欢结伴玩,成立学习小组可以让他们对课堂的认识多一份兴趣,小学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自愿情况在充分了解学生性格特点的基础上成立优化小组,而不能采取一些激进的做法,例如,将好学生放在一组,将学习差的同学放在一组,这样就感觉是在助涨“拉帮结派”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找一些贴近生活的素材供学生谈论。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时,老师可以让每组成员谈论各自进步的事例,最后派小组成员发言。这样不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情,更锻炼了学生大胆发言、主动思考、乐于分享、乐于承担的好习惯。老师也可以组织大家进行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形成比赛。例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词语接龙的比赛,既有趣又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词汇,学到了新词汇。
2.强化老师指导作用
当今社会由于多媒体教学的盛行,一些老师对其形成了过分的依赖,指导作用渐渐淡化。新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新鲜事物,尤其可以形象地感知到一些陌生的事物,但一些老师过分依赖从而忽略了课程设置的教育意义,例如,某种精神的体现和人物性格的感知,忽视了语文学习中对事物的深层次思考。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的《赵州桥》一课时,一些老师认为就是放一些赵州桥的图片让学生认识一下就可以了,而忽略了《赵州桥》一课中要让学生体会的古代人类的聪明智慧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画面确实唯美,但其神韵不是观赏就可以理解的,因此,教师还是要多多指导,多对学生进行提点,毕竟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弱,一些深层次的元素老师不加以讲解是无法深有感触的。这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合作,以上做法是传统“填鸭式”教育的另一个极端,教师应该合理把握度,要让学生有参与感,也要主动与学生交流,对学生自身的见解加以肯定,同时给予指导与改正。
3.课堂教学多引入一些容易出现争议的内容
争议是讨论的导火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出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供小学生进行谈论,可以借助优化小组,各抒己见,让大家一起谈论,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延伸与发展。例如,在学习《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一课时,老师可以引出一个话题———“一个人身处沙漠,身上有半瓶水,同学们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等大家发言完毕后老师要将其中蕴涵的道理与哲理讲给学生听。又如,在学习《钓鱼的启示》,老师在带领大家通读课文后让大家谈谈自己读课文后的启示,一个人说一种启示,每个人就会得到多个启示,何乐而不为。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意识是一种多变的教学方式,老师要灵活运用,发挥其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受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郑宏英.培养小学生合作意识的意义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4(4):41.
16.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十六
摘 要:生命的起源充满了神秘;生命的律动与语言文字的韵味息息相关;自我意识倾向于生命的敬畏;语言文字的表达是生命依托的感悟。语文的阅读与文字的运用于与自身独立的人格生命体生生不息;彼此循环往复,感悟生命的伟大同时也来源于阅读小学生对于生命的体验。可以说正是有了生命伟大的体悟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述世界多姿生命形式的感想。所以在当代小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体验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借以感悟生命的宝贵是极其重要的;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自我价值观的形成和自我意识的独立。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意识;个体价值;问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76-01
一、如何通过阅读来体验生命的存在
生命是我们每个人存在的物质形式;是每个人最能感受到的直观意识直觉,要想获得最为直观的文字直觉感受就需要我们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怀着生命探索知识的求知欲通过阅读来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阅读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人们通过自我化的阅读可以感受到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体验世界的情绪的喜怒哀乐;通过阅读人们可以有效的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神秘;感悟世界社会的人情往事。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个体化的阅读我们可以正确的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感受这个世界;从平凡中体味伟大,从简单中体验复杂;痛苦与快乐肩并着。正是有了阅读的产生我们可以从宏观的世界中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追寻自己的梦想;实现着自身的梦想。可以说;阅读给予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让我们理性的认识世界,感性的体验世界,找寻自己在世界沧桑中存在的价值。
二、语言文化定义框架下的生命绽放
语言文化的传承是教育手段表现方式的一种;小学教育是人性格初成的主要阶段;此时做好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培养对于提升学生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发展不在单纯的满足于人们享受信息的时效性价值,更多的衍生出了一种高速度、高效率文化传播的情态,人们不是单纯的了解信息,而是通过信息及时性的了解事件发生事件发生情态机制,在了解信息的同时享受信息所衍生出来的社会个性文化和社会趋势的快速变迁所带来的感受。与历史文化相对的;有社会文化的普及性就有社会文化传承的差异性,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每个地方都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而这些文化的表达令人形成主观印象;就需要人们具备高素质的文化涵养才能理性的认识到文化的价值。人作为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在世界中生活就是自身独立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域差异化的文化熏陶就成为了文化矛盾的综合体,可以说生命的存在同时一种文化状态的存在;每个人具备自身的独立思想就是自身具有的文化特色;思想与自身所认识的文化感想是息息相关的;没有文化的衬托;没有语言感情的抒发;人就不具备自身的特色文化素养;世界就没有着生命的绚丽多彩。
三、高效化语文阅读课堂的打造
生命正是有了阅读才富有特色,人才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小学语文作为学生人格开发的启蒙教育,所以打造语言文化感受式的课堂模式极其重要。要想充分的打造这种高效化的课堂模式;老师在上课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内容;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师;以独创的性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的思路;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老师要懂得换位思考;懂得学生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学懂知识;能够运用知识;做到有备无患;胸有成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中绘声绘色。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循着学生的认知曲线,随时调控教学环节。不需要去强调谁是教育者,谁是受教育者,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老师和孩子随时变换着角色,让老师和孩子形成教育的共同体。可以有意识的在课堂探讨中、生活中来加强对折的联系。而且老师还可以观察其他孩子的技能,能够理性地进行比较;可以观察其他孩子的态度、方法,通过思考分析、调整自己语文课堂的教学思路。让孩子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获得真正有意义的教学体验;增强孩子的感悟能力获得真正的生命体验,提高孩子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课堂教学基调的确立
教育要培养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猜想,善于运用自己的思考得出问题的正确结论,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获得正确的问题价值认识。除了要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也要充分的认科学发展历程中的故事,牢牢树立孩子心中的梦想旗帜,以先进的事迹为特色化教育的典范,做好对孩子教育的发展典型同时;为学生提供课堂交流的机会;给学生一定的交流空间和时间;实现学生互动交流;师生有机交流;让孩子在梦想的引导下;不断地走向成功,树立自己个性化的人格;有着属于自己对于语言文化的追求,打造自身对于生命的正确认识。
五、结语
高素质的语文化课堂模式的建立来源于学生具备自我化的意识,有着属于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有着自身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文化价值的有机认识,同时获得真正的生命体验性的认识还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的教学体验;形成自身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潘朝阳.李如密.论教学风格及其境界[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4(05)
[2] 林添胜.论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其启示[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08)
[3] 许 倩.郭小兰.浅谈教师个性与教学风格[J]. 新课程(中旬). 2014(01)
17.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十七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非常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尤其重视合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在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的活动空间增加了,教学中可以适时地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这样在形式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我们的教师要在教学前精心的设计教学过程,并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有效地组织小组活动,还要注重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可以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逐步进行。团队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有效的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教给学生合作方法,开展有序的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最后,要给予学生合作空间,关爱后进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团队 意识的培养为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集体意识有着积极地推进作用。
【关 键 词】小班化、团队、课堂教学
南京市实施小学“小班化”教学已经快有8个年头了。小班化的教学形式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同时也让我们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学到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
小班化是指在学生较少的班级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模式、教法、评价手段会发生全新的变化,教育观念将更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样“小班化”教学环境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逐渐浓厚起来,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小班的学生在对课堂的满意程度、在课堂上大胆发言的愿望和频率、与教师的关系以及自主意识的养成等方面都优于大班的学生。在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的活动空间增加了,教学中可以适时地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这样在形式上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到活动中来。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具体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当互为教学的主体,而且是人格绝对平等的主体,教与学相互依赖、互为基础、互为方向。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同一的过程。在现行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地形式,其实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也是一个小集体。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小组讨论时学生们通过交流,提出问题,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多年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老师们更多地重视分析教材,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开展小组活动和实践操作的内容,这样的团队合作行为是一种为达到一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让人感觉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踊跃。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你一言我一语,有时会看到的总是那么几个孩子在进行汇报、表演,而有的小组里的孩子却没有充分地参与在活动中,他们或多或少的只是小组活动中的一个摆设罢了。这一现象说明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对话与合作团体意识的培养。其实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团体,每个成员都是这个团体中的一分子,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任务,都要积极的投入在团体合作中来,小组的成绩与每一个学生的努力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应该多关注各小组学生之间的交流,多巡视,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活动,让每个孩子“动起来”,并及时发现小组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指导与帮助,让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真正的学到知识上、在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得到提高。
那么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利用小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有效的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位教学在第一线的数学教师都希望能在一节数学课中教会学生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要想上好一节数学课最关键的是认真钻研教材。对于钻研数学教材,有一个形象比喻:“好比挖井,不能想挖多深,就挖多深。”对教材的挖掘不是越深越好,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把握好“度”,做到深入浅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要设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建构,做学习的主人。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知识结构,设计教学环节,采取有效地小组活动,抓住团队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利用小组的学习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让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的交流,听取他人的建议,帮助学生在课堂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增强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人在一起,分成活动小组,开展交流与讨论,通过交流收集小集体成员的智慧,体会集体的力量,学会团结,争夺成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每个小组活动状况和了解每位同学活动效果,可以在教学中真正实施差异教学。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小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小组中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探究交流等自主活动来体验和感受相关的知识技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成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地学习,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之间更加团结。
二、教给学生合作方法,开展有序的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地学习方式,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有序的开展小组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外,还要教会学生小组活动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方法才能更好进行小组合作。
课堂教学中我尝试着教给学生小组活动的要求:发言要有序,说话要小声,帮助困难生,团结共合作,比一比谁的团队意思强。还充分利用教室环境布置提升课堂中的学生团队意识。在实践研究中,我有意识的安排各小组的每个成员从事具体的事情,有目的、有序的开展小组活动,渗透团队意识的同时更多的是让团队中的成员在不同方面都能得到锻炼。
比如在上《长方形的认识》的数学课堂中用PPT展示小组活动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先读一读,了解合作的过程,在进行活动。本节课设计学生两人为一桌,四人为一组动起来:我折长方形,你数长方形的边,他量长方形的角,还有他来总结。经过团队中成员之间一番对话合作,完成了对长方形的认识的知识,并在团队中推荐代表进行汇报,不仅提高了学习而且提高了同学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的意识。在汇报中有的说长方形有四条边;有的说长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整个课堂活跃了起来,这样团队中的每位同学都参加到学习中来,每个人还至少得到了三至五次的发言机会,团队活动的好就给他们一定的奖励,顿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思维都被激活了。小班教学中这一团队合作学习的改革,真正做到了新课改中“生生参与”的要求,也让学生充分得到了发展。
再如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时,用课件展示小组活动的具体步骤,让学生了解团队活动的任务,认真开展活动。本节课的设计中先安排学生自学书本知识,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让小组中的每个学生先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形中每个角的度数是多少,进行相
互汇报,再由小组中的推选的学生来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再通过各团队的汇报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在团队合作讨论中,学生知道了按照三角形中角的不同,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即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会用集合图表示这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课堂中针对团队的表现给予评价与奖励,通过这样的实践过程,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与他人交流和对话,从而达到培养发展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效果。这样的学习,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思考与探索的空间,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从事思维活动,加深自己的理解,提高团队意识。
还有在教学《怎样滚得远》的教学设计中,我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实验活动,以4人为一组开展进行:一人测量木版与地面形成的夹角,一人滚动胶带,一人测量胶带滚动的距离,一人记录填写实验报告。在活动中每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活动起来有序有果,学生也非常的乐于参与课堂的实验中来。当学生实验完毕后,先让他们进行实验的演示,然后让他们一起在小组中共同商讨研究成果,每个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得到的实验结果是什么,最后推荐一名普通成员或后进生进行归纳概括的汇报,学生们在整个课堂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在团队思想上也得到了锻炼。看到这样的课堂效果我真正感到课题研究的乐趣与成功。
三、给予学生合作空间,关爱后进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也就结束了。”一般来说,学习后进生智力并非都很差,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总被缺点短处掩盖,而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学生都喜欢老师的表扬,后进生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得到多的是老师的批评和训斥。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给予学生合作空间,利用小组合作的团队力量对后进生进行表扬,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使他们能感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这样有助于他们全面认识和评价自己,增强学习自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
比如,在数学课堂上,在复习以往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小组活动形式针对后进生提出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并向后进生投去一个充满信任的、亲切、期待的目光,一张可亲的笑脸会在他们心中掀起涟漪,让他们能轻松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到同学们的肯定与赞许。老师心中有后进生,后进生心中才会有老师,只有师生感情上的交流,才会引起双方的共鸣,此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最强,教学的效果也是最佳的。
以往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时一般都是优、中等学生的专利,在活动时学习困难的学生眼里,活动时他们是陪衬,是多余的,因为老师指导得太少,而且提问都给了较好的普通学生,这使他们很少(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慢慢地便失去了学习的勇气。为了克服后进学生的信心不足,使他们融入普通学生群体之中,教师要为他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在数学课堂小组合作中,利用团队组织安排指定后进生的交流内容,让他们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不管正确、恰当与否,其他同学都要认真听。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意安排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与其同桌,既可时常彼此交流,可以及时得到优良生的帮助,在友好和睦的学习交往中提高学习的自信。
比如:二年级教材中的《测定方向》、三年级教材中的《24小时记时法》、四年级教材中的《统计》教学等。在四年级《统计》课堂教学中设计小组合作,让后进生在小组中来扮演数统计记录的任务,带领小组同学来统计数量的活动,体会统计的过程与好处,感受收集数据与整理数据的过程,更好的掌握统计知识概念。三年级的《24小时记时法》让后进生在小组中谈谈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并利用照片展示一天的活动,让小组成员把自己一天的活动进行整理,了解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是怎样运用的。逐步感受24时
记时法的好处以及相关的科学领域的知识,让后进生在这样有趣的活动中树立学习知识的信心。
我们深深地知道转化一个学习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优等生更重要,尤其是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习后进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后进生掉队就显得更为重要。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应从课堂教学着手,积极寻找一些教学活动素材,精心组织一些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的活动形式,利用小班化教学的课堂的优势与良好的条件,多给予后进生学习与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机会,从而全面提升后进生的学习的乐趣、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让他们融入到团队中去,成为团队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让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小组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地增强。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小班化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利用小班化得优势,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小组活动,利用团队的力量在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利用团队精神关注后进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作出积极的作用。
【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推荐阅读:
学生主体性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论文08-20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09-14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09-24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06-14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31
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