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复习

2024-09-16

记叙文阅读复习(精选8篇)

1.记叙文阅读复习 篇一

记叙文阅读复习——品析语言,理解运用

执教:徐碧琼

教学目标:

1、赏析重点语句;

2、品味语句含义;

3、理解语段作用。教学过程:

一、熟悉考点:近年中考链接:

2016年绵阳中考《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13.结合第④段文字,解释划线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15.结合全文谈谈“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6分)2015年绵阳中考《燃烧的木棉花》

14.赏析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5分)

16.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认为这一段很重要,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6分)2014年绵阳中考《愧 疚》

13.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①段的作用。(6分)2013年绵阳中考《跨栏高手》

13.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5.第⑨自然段的细节描写非常精彩,请结合加点词语赏析。(4分)考点梳理:

1、赏析重点语句;

2、品味语句含义;

3、理解语段作用。

二、赏析语句类考题 常见题型:

1、请对……语句进行赏析。

2、谈一谈……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3、请从修辞角度、词语运用、人物描写等角度赏析画线语句。

例句1: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巴东三峡》)

例句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例句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答题技巧:

1、修辞类:点明手法+表达效果+作者感情(各种修辞表达效果见《超越中考》第86 页)

2、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抓住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

3、从句子的表现手法入手:对比、衬托、象征、渲染、白描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从句子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入手:(1)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心理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和什么情感)。练习:完成练习:《超越中考》P88《火车上故事》第2 题。

三、品味词句含义类考题 常见题型:

1、结合具体语境,说一说加点词语的含义。

2、结合上下文,体会画线句子的含义。

例句1: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例句2: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例句3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敏了!

答题技巧:

1、结合语境,由近及远,查找相关句,体会含义;

2、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特别注意感情色彩变化的反语;

3、深层理解语句,既要说出语句表层含义,也要结合语境指出词语或句子的深层含义,并分析其表达的效果。

练习:完成练习:《超越中考》P90《多彩陶碗》第2、4题。

四、理解语段作用类考题

常见题型:

1、本文第1段(或某几段)有何作用?

2、文章中结尾段(第*段)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3、文中第*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或文章中多次出现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画线语句有何作用?

例题:2016年绵阳中考《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

15题:结合全文谈谈“天边,有一抹若隐若现的云”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①手法上,比喻或者象征,把母亲的灵魂比作天边一抹云,把对母亲的浓厚情感寄托在这一抹云上。(2分)②结构上:是全文的线索,形成首尾呼应。(2分)

③在内容上:借对“一抹云”的描摹,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突然离世,心中难以抹平的伤痛和遗憾到自我宽慰的过程。(2 分)例题:2015年绵阳中考《燃烧的木棉花》

16、有人认为文章量后一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认为这一段很重要,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6分)参考示例1:不能删,结构上,第⑨段说“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

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遭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紧承第⑧段“陪伴着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而来,衔接顺畅自然。“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 一句还有点题的作用。(3分)内容上,这一段反复出现“幸福”一词,是对前一段写“怀念”木棉花的深化,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3分)

答题技巧:

1、从结构上分析

(1)开头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等;(2)中间

过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3)结尾

总结上文、首尾呼应、照应开头等。

2、从内容上分析

(1)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吸引读者兴趣、深化中心、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等;(2)结合具体内容,指出语句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蕴含了什么道理。

3、景物描写作用:如《故乡》第2段、最后一段。

渲染气氛、交待故事发生背景、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升华主题等。练习:完成《断头树也有春天》

13.文章①②两段详细写了山毛榉树,而全文的主角却是“幸存者”。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述第①②段的作用。(4分)

答:

14.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1)请结合第②段品析A句。(3分)

答:

(2)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③段B句中“树的语言”具体指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答:

2.记叙文阅读复习 篇二

记叙文阅读是各省市历年中考的必考内容,不仅考查考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而且注重对考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其所选的阅读材料大多是以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文质兼美的写人、写景和叙事类作品。纵观近年来各省市中考记叙文阅读题,我们不难发现,记叙文阅读主要有以下考点:

1. 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 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和观点;

3. 筛选文章的重要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4. 了解常见的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其在作品中的表达效果;

5. 分析归纳文章的主要写法和语言特色;

6. 欣赏优美、精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理解、品味、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揣摩和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7. 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做出评价 。

典题诊断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2014·江苏无锡)

乡情

周同宾

1我的家乡,在偏僻的农村。没画山绣水,没茂林修竹。地薄,人也憨。据说五百年前,家乡出产的红高粱曾被征去给皇帝做过御酒,此外,别无稀罕物儿。据说五十年前,出了一个补锅匠,曾以他的技艺誉满乡里,此外,别无能人儿。

2家乡用红薯干儿养活我长大成人。前些年当学生,常嫌家乡穷,离家千里不想家。这些年工作了,总觉家乡美,隔一段儿,总想回去看看。去年,燕子归来的时候,我把刚满四岁的儿子苗苗儿送回家乡,让他跟着爷爷奶奶。这样,几乎每月,我总回家一次。每次,都像掉进了酒窖里,老是觉得有一种醇美的香味甜味扑面而来,心里麻酥酥的。

3我还没进院,几乎全村的孩子都得到了消息,纷纷跑来,边跑边喊:“苗苗儿他爸回来啦!”“苗苗儿他爸回来了哟!”

4我进屋,孩子们堵了门,都不想离远点儿,又都不敢过门槛儿,只有东邻老二奶奶的孙子小坠儿胆大,从人缝里挤进来,凑到我面前,看我的玳瑁边儿眼镜。我拿出糖果,让苗苗儿分给他们吃。他们中的大多数,我叫不出名字,更分不清辈分儿。母亲总在一旁调教苗苗儿“:给你小五爷一块儿。“”给你二毛爷一块儿。“”给你四姑奶一块儿。”……当然,那些当爷和姑奶的不是光着屁股,就是拖着鼻涕,接到糖块儿,立即塞进嘴里,同时流下长长的口水。分罢糖果,孩子们格格笑着,领苗苗儿去林中粘知了,或者去村头捉蚱蜢。

5苗苗儿,也是全村的宝贝。东家蒸了豌豆糕,总给他送一块;西家熬了绿豆汤,总给他端一碗。老二奶奶给孙子过生日,苗苗也跟着过;聋子四爷为儿子说媳妇招待媒人,给苗苗儿送一条鸡大腿。小坠儿在沟里摸了两条泥鳅,总要送苗苗儿一条,用面糊儿糊着放灶膛烧着吃;二毛用狗尾草做了两只毛茸茸的小狗儿,总要把最肥胖的一只送给苗苗儿。过五月端午节,苗苗儿得到十几个香布袋儿,有菱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腰形的,鸡心形的,还有的做成红毛绿尾巴的小公鸡,扳脚胖娃娃……

6我坐在院里的石桌旁喝着白桑叶茶。四外很清幽。枝头,蝉在鸣。偶尔,东邻的鸡下了蛋,一阵鸡叫,顿时,全村的鸡都“咯嗒咯嗒”叫,给它助兴;小路上走过陌生人,西邻传来一阵狗吠,顿时,全村的狗都“汪汪汪汪”叫,为它助威。我家中庭,一棵百年古槐,入春,一树新绿,如翠盖,罩半个院子;秋后,飘半空黄叶,翩翩然,似彩蝶儿。院墙边,一架瓜豆,密密实实,青叶凝碧。墙头,两盆凤仙花,绿肥红艳。这花,故乡叫指甲草,也叫女儿红,除观赏外,可供女孩家染指甲。左邻右舍的姑娘们,常来采,掺入明矾,捣碎,临睡前用麻叶或瓜叶包在指端,一觉醒来,指甲就成了玛瑙色。纤纤的素手,红红的指甲,确也美丽。那些成人的姑奶奶们,特别喜欢苗苗儿,每包指甲,常把他拉去,甚至连脚趾甲也染了颜色。

7晚饭后,槐荫下,爹编席,妈织麻;苗苗儿盘腿坐在蒲草编的垫子上,仰望着满天繁星,一梳半月,奶声奶气地唱着:

月姥姥,

黄巴巴,

爹织布,

娘纺花,

大哥去种豆,

二哥去种瓜……

8刚回乡时,苗苗儿只会唱“火车头,冒白烟,路边一排电线杆……”,不久,村里的孩子们都学会了,苗苗儿也学会了“月姥姥,黄巴巴”;每在一起玩,总是新旧儿歌交替着唱,一个个摇头晃脑,有字有韵儿的。

9一会儿,苗苗儿急了,要我领他出去玩。村街上,很静,只有树丛中的昆虫拉着腔儿长吟。乡亲们都建了新居,我已找不到谁家在哪儿住,苗苗儿倒清楚。

10先拉我进了杠二爷爷家,说杠二爷爷答应给他捉一只蝈蝈儿。一进门,老人家果然笑呵呵地从葫芦架上取下一个高粱篾儿编的小笼儿,里面一只豆青色的蝈蝈儿,正支杈着长须看我们;笼里,还有块辣椒皮。杠二爷爷说,那虫儿吃了辣椒叫得格外凶。

11又拉我进了魁五奶奶家,说要找魁五奶奶的儿子小棒儿玩“过星星”。可小棒儿已躺在蒲团儿上睡着了,他娘喊他,只翻了个身儿,嘟囔句梦话,又打起了呼噜。

12我抱着苗苗儿,提着蝈蝈笼儿,踏着夜色回家。月儿落了,星星更稠了。一朵流星,带着长长的尾巴,划过碧空,树上的什么鸟儿被惊得叫了两声。只有池塘里的蛙声,却一阵响似一阵;那小动物儿,从哪儿来那么大的劲儿?我将蝈蝈笼儿挂在院里的豆架上;有顷,它少气无力地叫了一阵儿,便息了声儿,许是倦了,吃了辣椒也不行。

13带露的草木发出青气,经雨的柴火发出霉味,湿润的泥土发出腥气,成熟的庄稼发出香味。这些气味,混在一起,浓浓的,倒很好闻。在这种醇酒似的气味中,我睡着了。我做了梦,梦中我已年老退休,归园田居,在故乡的村头,地边,场院里,柴门前,继续寻觅着人生的乐趣……

1. 文章第1自然段连用“没”和“别无”写家乡是个穷乡僻壤,而第2自然段又说“总觉家乡美”,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主要写苗苗儿在家乡的事情,写了他的哪几件事?这样专写苗苗儿在家乡的事情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在文章结尾写梦境,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期待和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这是一道典型的记叙文阅读题,从题型上看,本题涉及整体感知、信息提取、写法揣摩、句式品析、主题探究等多个考点,考点设置均衡,难度适中。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完成这类题目呢?同学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整体感知文本,是完成现代文阅读的前提。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首先要浏览全文,把握文中的主要故事,如文中主要写了什么人、什么事;再如,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等。可以运用“人+事”的形式,初步概括全文内容。

就《乡情》一文而言,读后,我们不难发现文中主要写“我”将苗苗儿送回家乡后,乡亲对苗苗儿的关心和照顾,字里行间充满浓浓的乡情。读懂了这些内容后,完成第1题就显得容易了。细读题干,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选择了看似矛盾的内容进行命题。“家乡是个穷乡僻壤”,那么作者为什么又“总觉家乡美”呢?这就需要联系全文进行深入揣摩。“家乡是个穷乡僻壤”重点写家乡的现状,更多的是表现在物质层面,而“总觉家乡美”重点表现家乡的人情美,突出的是精神层面。作者将两者进行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更能够抒发内心情感,也更能够表现乡情之美。参考答案:文章第1自然段连用“没”和“别无”写家乡是个穷乡僻壤,与第2自然段“总觉家乡美”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作者的乡情之纯、乡思之浓、赞颂之深,更突出家乡人情的深厚和淳朴。

整体感知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读一读: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弄清结构层次;2想一想: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顺序,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3品一品: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及文章的中心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建议同学们阅读文本时,至少要读三遍,要边读边在文中勾画出主要人物、关键词句等。

2. 聚焦区间,瞻前顾后。

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同学们还应根据题干的要求,聚焦相应的答题区间,筛选、提取、概括相关信息,并按题目的要求组织答案。比如上面的第2题,这道题目要求考生概括苗苗儿在家乡的事情。答题时,应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首先要根据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或是体现事情转承的标志性词语,确定每件事情的范围,给文章划分层次;其次是根据所划分的层次,进行内容概括。概括时仍是按照“人+事”的形式,组织答案。如第4自然段,就主要写苗苗儿分糖的情节;第56自然段主要写邻家老小疼爱关心苗苗儿;等等。概括时语言要力求简洁,切忌直接摘抄文中的语句。

回答作者如此写作的目的,则要“瞻前顾后”,联系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写苗苗儿的事情,其实是为了表现乡亲们是如何照顾关爱苗苗儿的,从而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参考答案:苗苗儿分糖;邻家老小疼爱苗苗儿;苗苗儿唱新学的家乡儿歌;苗苗儿拉着“我”串门。这样写反映了乡情的醇厚,在乡情的哺育下,苗苗儿健康成长,乡情在下一代身上得以延续。

针对筛选提取信息的题目,基本的答题策略如下:1依据题干的要求,明确答题区间,仔细审题,在弄清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在指定的段落,勾画筛选;2掌握答题规范,精心组织答案。筛选提取信息,不能照搬原文的语句,而要整合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3. 披文入境,品味词句。

品味词句,是记叙文阅读中比较常见的考点。记叙文阅读的主要考查形式有理解词句的含义,理解词句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品味词句的语言特色等。如上面的第3题,要求考生分析句子的句式特点,并揣摩其表达效果。一般而言,考查的句式主要有:肯定句、否定句;整句、散句;被动句、主动句;长句、短句;等等。细读文中的画线句,不难发现其以短句为主,且前后两个分句的句式比较工整,显得既灵动又庄重。参考答案:以散句、短句为主,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在散、短句群的组合上,又有整齐感,轻灵中又显端庄,很有韵味。

品味记叙文的词句,基本的答题策略是:1深入语境,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紧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深刻含义。2角度要多样。品味词句,既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入手,或是比喻生动形象,或是拟人灵动活泼,或是排比气势磅礴,或是反问语气强烈;也可以从描写的角度入手,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作者运用这些描写方法,都是为塑造人物、凸显主题、抒发情感服务的。

4. 归纳主旨,方法多样。

理解、归纳记叙文的主旨(中心思想),是记叙文阅读的必考题型。其考查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理解中心句的含义,可以是表达阅读后的体验,可以是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可以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思考,等等。如上面的第4题,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的结尾,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我”的梦境是什么,然后抓住关键词,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该句中的“梦中我已年老退休”“归园田居”“继续寻觅着人生的乐趣”,很显然,从这些词句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喜爱,对故乡宁静质朴的生活的热爱。参考答案:写梦中“归园田居”,找到了人生归宿,表现了作者追求朴实宁静的生活,肯定了质朴的生活才能给人生活的乐趣,隐隐包含了对现代生活带给人烦恼的不满。

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答题策略主要有:1标题分析法:有的文章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解题时可将标题适当展开;2结尾点题法: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的中心;3关键句归纳法: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文章的中心思想密切相关;4综合深化法:多方面入手,在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全文的主旨。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一)

与狼共眠

唐俑

三年前,我决定从拉萨返回四川。

几经周折,我搭上了一辆拉木材到黑河的卡车。司机名叫扎西,喜欢边喝酒边开车。离开拉萨不久,进入念青唐古拉山脉,一路颇多险峻,扎西就那么边喝酒边开车,居然平安无事。不可思议的是,汽车进入平坦的藏北草原反而出现了麻烦。记得当时我睡着了,并且仿佛还做了个梦,待我从梦中惊醒,汽车已离开公路几十米,陷在了一块面积不大的沼泽里。

在这种地方出事,唯一的办法是听天由命,眼下要紧的是如何对付夜里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

夜幕降临,我们点燃了篝火,扎西拿出干羊肉和奶茶,吃饱喝足,不一会儿就鼾声如雷。我却睡不着,想一些永远也弄不清的问题。

那只狼就是这时出现的。

我暂时无法判断它的来意,但显然这是一只碰到了困难的狼,它湿漉漉的身子告诉了我这一点。我知道几乎所有的野兽都怕火,可它却离火堆那么近,它需要温暖吗?它肯定需要。今夜没有温暖,今夜的气温足以摧毁一切貌似强大的生命。我不害怕它,反而希望它更近一点,我不忍见它发抖的样子。

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同情一只狼,我想这或许是我们同为孤独者的缘故吧。孤独是一种力量,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至少消除了我的防范。

看得出来狼是饿了,可它为什么不攻击我们?这使我对它肃然起敬。我想我应该给它点回报,就将扎西没吃完的羊腿扔给它,它也不客气,毫无防备地吃起来。但同时,我已顺手将扎西切肉的藏刀抓在手里,完全可以置它于死地,可我没有那么做。

令我不可思议的是,狼吃完羊腿来到我身边坐下,伸出舌头舔我鞋上的泥浆。

我目瞪口呆──不是害怕,而是喜悦,胜利的喜悦。再没有比人性战胜兽性更令人激动的事了!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搂着它睡觉。我真的这么做了。

我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能够和平共处地坐在一起,谁也不想伤害对方。我只好把这看成是相互需要的结果,狼需要帮助,而我需要固守人性。

不知睡了多久,醒来后没有看到原本睡在我怀里的狼,却看到扎西在大发雷霆:你小子睡得倒舒服,差点被狼吃了知不知道?幸亏被我赶跑了。该死的畜生,临走也不忘在老子腿上留个纪念,真是兽性不改!我说:这得怪你自己。你不该把它看成一只狼,那样它就不会咬你了;你把它看成一只狼,它当然要咬你,不仅要咬你,它还要吃你!

扎西瞪大了眼睛:你不是在发烧吧?尽说胡话!

我没有发烧。我想告诉他昨晚发生的一切,但他是不会相信的,很多人都不会相信。

(选自《小小说月刊·下半月》2014年第5期)

1. 通读短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画线的段落在文中起着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说中写“我”面对狼时,经历了哪些情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想告诉他昨晚发生的一切,但他是不会相信的,很多人都不会相信。”联系小说的内容,说说扎西不会相信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与狼共眠的行为似乎难以理解。请结合文本内容和阅读文本后获得的启示,谈谈你对这一行为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一种植物的梦想

代连华

1在商场保健品货架上,看到一款包装精致的保健茶,上面印着一种植物的图片,很熟悉。拿起来细瞧,上面标着“黄芪保健茶”,盒子下面写有许多关于黄芪茶的保健功能及功效。我轻轻放下茶盒,流年深处的记忆一点点涌上心头。

2小时候,我和爷爷奶奶生活在小山村,山下有一所学校,每天会有许多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我那时只有六岁吧,还不到上学的年龄,但我还是渴望坐在教室里和他们一起读书。

3“妮呀,爷爷挖药材回来换点钱,给你买书本,咱也可以上学了。”秋天时,爷爷套上毛驴准备进山挖药材,我也吵着去,爷爷就把我放在皮袄上,小毛驴车就那样颠呀颠地出发了。爷爷的话让我很开心,我急切地想挖到那神秘的药材。

4山里空气清新,野花烂漫。爷爷将小毛驴系于树下,手里拿了小铲子,带着我漫山遍野地寻找着。爷爷指着一株植物说,这就是黄芪呢。我虔诚地观察着黄芪,羽毛状的绿叶,豆荚似的黄花,微风拂过,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爷爷小心翼翼地挖下去,生怕弄坏了黄芪根。黄芪的根部很长,淡黄色,汁液有一点点甜。

5黄芪喜欢生长在山谷处,偶尔也生长在草丛里、小溪边。每次发现大片黄芪,我都欢呼着,但爷爷只是挖几棵便换了地方。爷爷说,人不能太贪心,成片采挖会导致黄芪绝根,破坏生长规律。

6采回来的黄芪洗干净,把根与叶分开,放在背阴地方晒干。爷爷会把叶子留起来当茶饮,把根部拿到药店里去卖。那个长胡子老中医,很挑剔地将小黄芪根甩出来,然后过秤,再然后很不情愿地递给爷爷几块钱。

7黄芪圆了我的梦,我终于坐在了教室里读书,而黄芪则寂寞地躺在药匣里。每年进山里挖黄芪,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爷爷说,妮呀,好好学,将来走出这小山沟。我的梦想是走出去,而黄芪的梦想是什么呢?是继续长在深山人不识,还是甘愿被采挖、晾晒,然后收进药匣里,成为治病救人的良药呢?

8多年后,我从乡村走入都市,入眼皆是繁华。黄芪渐渐淡出视线,就像爷爷渐渐老去,直至长眠山里,而我依然朝着梦想努力。

9有一次去朋友家,朋友从茶瓶里挑出几片茶叶,放进杯里冲入沸水,一缕清香飘散着。轻轻一口,有淡淡的苦味沁人肺腑。我惊呼起来,这是黄芪的叶子呀。朋友说,这是托人从山里带回来的,纯野生的,这种黄芪茶清热降压,是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

10我默默地饮着黄芪茶,心却早已飞回故乡。朋友说,像这种野生植物很少了,现在都是人工栽培,少了野性,多了浮华,只有纯野生的才越来越珍贵呢。

11我在心里感叹着,曾经卑微的黄芪,只能换来几张毛票,而现在却成为保健品里的宠儿,从根到叶都是宝。它们被精致地包装着,不复往日的朴实无华。但我知道,那不是黄芪想要的生活,它们宁愿寂寞地生长在深山里,也不愿跻身于都市里成为保健品。

12一种叫黄芪的植物,在精致的包装里,依然梦想着回归田园,享受无忧无虑的自由生活。(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4年第9期,本刊有改动)

1. 请谈谈你对题目“一种植物的梦想”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爷爷小心翼翼地挖下去,生怕弄坏了黄芪根。”句子中的“小心翼翼”一词表达了爷爷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个长胡子老中医,很挑剔地将小黄芪根甩出来,然后过秤,再然后很不情愿地递给爷爷几块钱。”该句中的“甩”字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8段在本文的内容和结构上起着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爷爷说,人不能太贪心,成片采挖会导致黄芪绝根,破坏生长规律。”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中所写的黄芪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听风驰骋

明前茶

1“完全凭听觉捕捉到球在哪儿,需要训练一个月以上。之后,我们就可以追随它,自如奔跑。对我们这种全盲的孩子来说,只有在足球场上,我们才不用试探着行走。”说这话的时候,16岁的盲孩子李玉脸上洋溢着天真的欢乐。

2教练老吴是这支足球队的灵魂,他放弃了在俱乐部当教练的薪水,决定来带这支新成立的盲人足球队。原因就是,他的朋友,也是球队的创建者老姜带他去火车站接孩子们来进行暑期夏训时,他看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盲孩子们走下车时,所有人的右手都放在前一个孩子的双肩背包上,他们用这种方式感知行走的方向,同时连接成一条互相扶持的长龙,犹如彼此之间有血脉相连。走在最前面的,是他们仅存微弱视力的守门员大哥。这些14岁到18岁的孩子,走得如此默契、恭顺和缓慢,对前面的伙伴怀有近乎虔诚的信任。这种信任,在今天的90后身上,是如此罕见,把快50岁的老吴看得鼻腔酸涩。

3老姜告诉他,这些孩子多数在两三岁时就失明了。但这份残缺并没有让他们停下来怨天尤人,绝大多数孩子都在学习推拿。但,他们的生活就注定要被框定在狭小的按摩理疗室里吗?他们连奔跑的权力也被剥夺了吗?

4盲人足球与普通足球不一样,足球里装有两块铁皮,铁皮中间的隙缝里装着钢珠,球滚动时钢珠与铁皮碰撞,能发出铃声。队员一直追到铃声特别清脆时,伸出脚去就有可能够到球。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难,一旦得球,就得紧跟着它,用脚踝、脚后跟和脚弓去小心翼翼地带动它,不能让它停下来,否则球稍一溜远,就听不到它的声音了。

5一开始,队员跑动别扭,失去了视力在感觉系统中的对焦作用,孩子们跑着跑着就会往一边跌倒,球场上没有任何磕绊时,也是这样。再带上一个球,身体不平衡的感觉更甚,带球稍快,球就会“溜”走了,所有的感觉系统一片空白,队员伫立在骄阳下时的茫然,让教练都觉得心疼。

6老吴不得不在训练时不停地大声吼叫,用力击掌,来指引球的方向,帮助小球员们带球过人。一天下来,老吴的声音哑了。

7最困难的是射门。训练那天,老吴早早地找来了大块海绵,把两侧门柱都用海绵严实地包起来,预防队员射门时冲撞到门柱。然后,老吴给队员示范射门,让小队员逐一蹲下来,用手触摸他的脚和小腿肚,感受发力前的一瞬间肌肉关节是如何变化的。老吴必须把整个动作分解成五六个停顿动作,像慢镜头一样,让触摸者感受整个动作的过程。这对这群盲孩子来说,是相当艰难的体验,需要极高的悟性,才能把看不到的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

8射门的动作熟练后,他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踢都踢不进球门去,哪怕面对的是一个空门。

9最后,还是守门员提议教练带着他们去抚摸球门,感知球门的高度和宽度。他们专门挑了一个刮小风的周末,静下心来,去捕捉球场上的风涌进球门时,球门在听觉上展示的吸纳力。他们终于培养出不可思议的感觉,射门的命中率提高了许多。

10出门比赛的时候,上场队员边跑边发出“woin”(西班牙语“我来了”的意思)的声音,就可避开不必要的冲撞。而对手的拦截和铲断也是在陆陆续续的“woin”声中完成的。当比赛双方胶着在一起时,单凭声音,他们也能分清喊“woin”的人,是不是自家队友。

11这的确需要一种血浓于水的默契,如同弟兄,如同充当盲杖的家人。

(选自《扬子晚报》2014年7月18日,本刊有改动)

1. 短文第1段主要写什么?在文中起着怎样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教练老吴是盲人足球队的灵魂,他放弃在俱乐部当教练的薪水,决定来带这支新成立的盲人足球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盲孩子们在训练足球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的确需要一种血浓于水的默契,如同弟兄,如同充当盲杖的家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盲孩子们在教练老吴的精心训练下,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足球场上自由驰骋的运动健将。请你自选某一角度,谈谈自己的阅读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战公鸡

孙开元

我很小的时候,在家里就有个任务:每天要早晚两次给几头奶牛挤奶。晚上前往通往牛棚的路时,我每次都只能从鸡栏里走过去。鸡栏里有一只大公鸡,为了炫耀它的威严,只要我从那儿过,它就会拍打着翅膀啄我。

我提着空桶时还好些,勉强能跑开,可是当我提着满桶牛奶就完了,因为如果我跑得太快,桶里的牛奶就会洒。

我太怕那只公鸡了,宁愿绕很远的路去牛棚,以便能躲开它。每天还没等去牛棚,我就开始发愁怎样走过去。

挤牛奶必须当天完成,所以我只能想个办法。但是我又不想让爸爸知道我那样怕那只公鸡,他不会相信。

一次,家里忙,爸爸让我和哈里森伯伯待几天。哈里森是个聪明人,比爸爸大几岁。他好像从没怕过什么,于是我决定借这个机会向他请教一下。他看起来愿意和我聊大公鸡的事,也乐意帮我想办法。

哈里森伯伯建议我下次再多提两只空桶去牛棚,从牛棚回房子时,提着那两只空桶,一手一只。等大公鸡到了跟前,就是我拿空桶还击的时候了。哈里森伯伯说,空桶打在鸡身上时声响会很大,但是不会把公鸡打伤。我当然也不想打伤爸爸的大公鸡。

又到我挤牛奶的时候了,我多拿了两只桶走向了牛棚。我一边给牛挤奶,一边手开始哆嗦,几乎想不起来自己应该怎么做。挤完牛奶,我只提着两只空桶走出了牛棚,心里连声祈祷着成功。

我像往常一样走进了鸡栏,大公鸡迎面冲了过来,它看到我提了两只桶,但肯定不知道都是空的。我改变自己生活的时候到了,怎么能总是任由一只公鸡摆布自己?

大公鸡好像感觉到这是一次决战,它扑打我的力量比以前任何一次都更为猛烈。我咬住嘴唇,强忍着没让眼泪流出来。我想起了哈里森伯伯教的办法,抡起手里的一只空桶朝大公鸡打了过去,然后趁势抡起了另一只桶。大公鸡显然没想到我会有这一手,它退了几步。

大公鸡停了一下,好像在试探我到底有多大决心,然后很快又朝我扑了过来。第一回合的小小胜利给了我经验,下一次反击会更容易些,我的胆子大了起来。

我一下又一下地抡着两只桶反击着大公鸡,战斗到白热化时,我用力过猛,一只桶脱手扔飞了出去。但是不要紧,我用剩下的那只桶继续战斗。

在我的迅猛反击下,大公鸡支撑不住,朝鸡窝方向退了回去。它趴在鸡窝里最小的一角,躲避着我的攻击。角落里地方狭小,再加上落败,大公鸡终于收起了翅膀,缩回了脑袋。

我终于打败了大公鸡,从此,无论是大公鸡或是什么,都别想再吓倒我。人在一生中会有很多遇到逆境的时候,我们必须做出艰难的决定,必须敢于直面困难,在必要时学会接受他人的帮助和建议,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

那时的我年纪尚小,不知道勇斗大公鸡的经历会对我后来的生活有多么深远的影响。那一次经历给了我宝贵的勇气,让我在此后的生活中能够勇于面对无数次更严峻的挑战。(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4年第4期,本刊有删改)

1. 文章的开头为什么反复渲染“我”对大公鸡的恐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语境,体会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1) 我一边给牛挤奶,一边手开始哆嗦,几乎想不起来自己应该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角落里地方狭小,再加上落败,大公鸡终于收起了翅膀,缩回了脑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从这次战胜大公鸡的经历中得到了怎样的人生经验?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失忆的母亲

傅友福

近几年来,母亲的记忆越来越差,有时候连我也会认错。本想接母亲进城好好尽孝,谁知道,母亲一来,本来平静的家,一下子炸了锅。

母亲闲不住,一出门就搬回一些塑料袋、旧报纸什么的。家里本来空间就不大,母亲这些垃圾一堆,更是没有落脚的地方。为此,妻和儿子意见都很大。我也和母亲谈过,让她别这么做了,家里并不缺这点钱。可母亲不听,说是我们刚买了房子,经济不宽裕,这些废品一出手,也能换点钱。

这还不算个事,更严重的是,母亲一走出小区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每次被警察送回来,我和妻都告诫母亲,让她别走远了,可母亲一出门,就控制不住自己,会越走越远。

我们合计再三,决定请一个小保姆。小保姆请来后,母亲有人陪着,我们也可以放心工作了。从此,母亲再也没有走失的记录了,可我也发现,母亲的情绪越来越低落。

这天晚上,我下班回家,发现母亲正拿着父亲的照片发呆。父亲是一名军人,参加自卫反击战时牺牲了。那时候,我刚出生,母亲没有再婚,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送我上大学。我知道母亲的苦,也清楚母亲对父亲的感情。当下,我坐在母亲身边,和母亲一起缅怀父亲。

30年了,不知道他在那边可好?他要是还在的话,也是个老头子了。母亲叹了口气,好像是对我说,也好像是在自言自语。

我说妈,您健健康康的,父亲在那边才会安心。母亲点点头。劝说一番,我就回自己房间了。

后来,母亲的精神好了很多,我们也稍稍放宽了心,看来,母亲慢慢适应了。

这天下班后,却发现母亲和保姆都不在家,接到保姆的电话,才知道母亲再一次走失了。

我们四处寻找,犹如大海捞针。不得已,到派出所报了警,期待着警察再一次将母亲送回来。

可是这次杳无音讯。

正当我们忧心如焚的时候,家里堂弟打来电话,说母亲回到家乡了。

这怎么可能?她怎么搭车回去的?母亲可是患了失忆症的。

我们急忙赶到家里,发现母亲拿着一顶军帽,站在村头的龙眼树下发呆。我忍不住责怪母亲不该这样,让我们一顿好找。

母亲说,孩子,你们都很忙,我不想连累你们,所以就回来了。虽然我记不得其他东西,但回家的路我还是知道的,特别是这棵树。秋风中,单薄的母亲抚摸着树干,就像抚摸着久违的亲人。

站在一边的三伯告诉我,当年你母亲就是在这棵树下送你父亲去当兵的。而今天,正是父亲和母亲订婚的日子。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1年第10期,本刊有改动)

1.“谁知道,母亲一来,本来平静的家,一下子炸了锅。”母亲来了之后,家里发生了什么让人头疼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上下文,分析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风中,单薄的母亲抚摸着树干,就像抚摸着久违的亲人。”这句话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联系全文,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关爱空巢老人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读了本文,你对这一问题有了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如果嘴失去耳朵

江东旭

1她是个乖巧可爱的女孩,可是,就在她3岁时,教她的幼儿园老师却发现她跟别的孩子不大一样,不仅说话含糊不清,而且听力似乎也有问题。爸爸妈妈带着她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她患有重度神经性耳聋。

2为了让她听到声音,爸爸买来助听器给她戴上。可是,由于助听器与人耳不一样,不能自动筛选声音,一点小小的声音都会放到很大,将耳膜震得生疼。4岁前的她已经习惯了寂静的生活,并不觉得自己跟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她很抵触,感觉耳朵不适时就偷偷地将助听器摘下来。但为了让她学习“听”这个世界,爸爸严格地监督着她。

3在生活中,十聋九哑是个不争的事实。如果失去耳朵,也将逐渐变得不会说话。为了挽救嘴巴,妈妈开始教她学说话。在妈妈的指导下,她摸着妈妈的喉咙,看着妈妈的嘴唇发音。妈妈是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对她的要求很严格,一句话里若有一个字发音不准,妈妈就会示意她停下来,纠正后再接着往下说。有一次,她赞扬“妈妈做的汤特好喝”,可是,“喝”字还没发出来,妈妈就制止了她,要她把“特”字的音重发一遍。有时候,一个字练了多次,发音仍不准确,她很气恼,有些泄气,可是面对妈妈鼓励的眼神和不厌其烦的态度,她感到有些羞愧,心情也慢慢平静下来。她渐渐懂得了不会说就要更努力的道理。就这样,从字词到句子,从听说到读写,她刻苦地练习着。四年过去了,她已经能跟别的孩子正常交流,而且上学了。

4从小学到中学,她一直在普通学校里读书,虽然戴上助听器让她跟别人的交流容易了许多,但是她却常常摘下助听器,训练自己“看”别人说话,她不能总让嘴依赖耳朵。残疾的不便没有使她自卑,反而激起了她不服输、不甘落后的个性,她在学习上更加努力,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业余时间,她还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展现出多才多艺的一面,成为学校里身残志坚的榜样。在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上,她还荣幸地成为一名入选者,参加了大型手语舞蹈《星星,你好》的表演。

5虽然失去了听力,但她的梦想却是成为一名节目主持人或演员,在聚光灯前展现自己的风采。高考时,她发现这些专业对听力有一定的要求,于是选择了影视策划与制片专业。201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京艺术学院。

6不过,她追梦的步伐并没有就此停止。2013年10月,她报名参加了安徽卫视的《超级演说家》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在舞台上,20岁的她青春阳光,与林志颖进行现场唇语解读,频频读对,展现出过硬的素质和良好的心态。她以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和充满真挚感情的演说,折服并感动了评委和广大观众,直接晋级四强。李咏称赞她说:“万物皆有缝隙,你就是那缝隙中洒下的一缕阳光。”

7她就是洛阳女孩曹青菀,从一个失聪女孩变成了“超级演说家”。有人问曹青菀:“是什么原因让你战胜了残疾,取得今天的成功?”她说:“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用实际行动告诉我要直面现实,一张失去了耳朵的嘴,就得更加努力地说。所以,我一直都在坚持说,努力地说。”

8是啊,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缺陷,可是面对缺陷,有人选择消沉,有人选择逃避,还有人把它当成赚取别人怜悯的资本。可是,曹青菀用她的“说”告诉我们,最正确的态度,就是为缺陷找个出口而不是借口,就像失去了耳朵的嘴,就得更努力地说。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4年第2期,本刊有删改)

1. 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语境,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有时候,一个字练了多次,发音仍不准确,她很气恼,·有·些·泄·气,可是面对妈妈鼓励的眼神和不厌其烦的态度,她感到有些羞愧,心情也慢慢平静下来。她渐渐懂得了不会说就要更努力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6段中引用评委李咏对“她”的评价,有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篇文章的标题颇为新颖,请分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8段中画线的句子的含义是什么?读了这篇短文,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阿七婆的书屋

江泽涵

回乡第二天下午,我又来到阿七婆家。三间小屋,九柜子书,12张矮桌,座无虚席,有的人都蹲门槛了。20年了,阿七婆还坚持开办书屋。这里本来不是阅览室,而是书店,不,应该说是小书摊,只有一钢丝床的书。

那年,阿七婆在山坡挖野菜,一场突来的暴雨,让她的左腿落下了残疾。她想着自己也上了年纪,不再适合上山下地,该歇歇了。

穷乡村的孩子不是上山玩,就是下水闹,正是长学问的年龄,但是教科书早啃烂了,其他可看的却什么也没有。

阿七婆似乎是觅到了商机,购买了200册图书,涵盖科教文卫,摆书摊安度晚年。果然,我们都往阿七婆家赶,一人拿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一待就是一上午。书本起了折痕,也没卖出一本。

几天后,书便皱了,阿七婆的眉头也紧了,我们哪管。有一次,我看得入神,耳畔的“啪嗒啪嗒”声越来越响,等我回过神,已跌进了阿七婆的怀里。拖拉机在身后驶了过去。阿七婆笑眯眯地说:“站进来些。”

又过了几天,阿七婆改卖书为租书,一天两毛钱。可我们还是喜欢站在钢丝床边看,摸黑回家,起早再来。一些大人白天忙活,晚上会借一本。一天的收入就几块钱,阿七婆只得叹息一声,绵延而悠长。

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阿七婆腾了一间小屋,村里第一个免费阅览室成立了。阿七婆扛起锄头,一摇一摆地下了菜地,阅览室无须看管,天黑后,我们都会整理好。

阿七婆的柴、水每天有人送来,作物施肥也有人代劳。她本来就识字,这样一来,倒有闲暇看书了,她还经常用线装订一些掉页的书。城里的学校每年也会送来几十册书,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回来看阿七婆,临走也会给些钱,阿七婆都去换了书。

几年后,阿七婆的左邻献出了一间屋子。

又过了几年,阿七婆的右邻也让了一间屋子。

这些年,村里的一所砖瓦小学,80多个学生,考到镇初中的成绩,让那边的老师都惊叹,至于课外积累,也让那边的孩子羡慕。

这回听老人念叨,又出了几件喜事:张家儿子进了重点,李家闺女回国后去了外企,孙家小妹做了老师,另一个李家的儿子当了工程师……小村人才辈出,我这样做撰稿人的普通本科生算末流了。

我是从文史书中得了好处,而马家三兄弟最了不得,他们成绩不好,但从书中学到了另一种本事,返乡后建了一座度假村,带动了全村的经济。他们还打算建一座真正的公共图书馆,请阿七婆做馆长。

岁月匆匆,阿七婆80多岁了,身子骨依然硬朗,白发挽的髻子很整齐,素净的脸更显得慈祥。

一个男孩子扯了一下我的衣角,指指画册上的图片,又指指天空中的云,说:“叔叔,云是怎么来的呀?”

“用一滴水就可以化成。”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却能积累成一片云彩,这正是我心中最合理的答案。

(选自《青年博览》2014年第6期,本刊有改动)

1.“阿七婆似乎是觅到了商机,购买了200册图书,涵盖科教文卫,摆书摊安度晚年。”句中的“似乎”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天的收入就几块钱,阿七婆只得叹息一声,绵延而悠长。”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力,给阿七婆写一段心理描写,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画线的部分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却能积累成一片云彩,这正是我心中最合理的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请联系短文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阿七婆与《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都是普通的农村妇女,请试着比较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2014·福建福州)

我的童年才是真正的童年

于谦

1说到童年,我觉得在玩儿这方面,现在的孩子很可怜,太单调。除了到商场买玩具,就是在电脑上玩游戏。都说这些能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开发智力,可我一点都没有看出来。那些沉迷于电脑网络游戏的孩子不单智力没见开发,反而越玩越傻,甚至分不清现实和虚拟世界。我小时候的生活,那才是孩子应该过的童年生活。

2记得我八九岁时,院儿里有个大哥哥迷上钓鱼,每天早出晚归,回家时总能带回几尾活蹦乱跳的鲜鱼。到家后,拿盆放水,收拾工具,而家中的爷爷奶奶则忙着择葱、切姜、剥蒜、点火,一边忙活儿一边津津有味地听他讲述上鱼的过程。不一会儿,一盆香喷喷的侉炖鱼就端上了桌,随之张罗着拿碗拿筷子准备吃饭,同时还不忘打发孩子给邻居送上几块鱼肉尝尝鲜儿。这时的小院欢腾了,各家各户都来道谢,嘴里夸奖着老奶奶炖鱼的手艺,手里奉上自家的特色菜,之后每家都把小桌放在家门前或葡萄架下,全院的人像一家人一样,吃着、喝着、聊着、乐着,那景象是现在住在楼房里的孩子想象不出来的。而在当时,我认为这一切的美好都是钓鱼带来的,那就学学呗!

3那时不像现在,什么东西都讲买。自己动手制作玩具的过程也是玩儿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它能让你对这个游戏更加了解更加期待。我的第一条鱼线就是姥姥缝被子用的粗棉线,用塑料泡沫中的颗粒穿在棉线中间做了一个七星漂儿,废牙膏皮卷成卷儿当铅坠,找邻居大哥要了一个旧鱼钩绑在线上。就剩渔竿是个问题了。我特意跑了很远的路,到郊区蔬菜大棚找了两根搭豆架用的细竹竿,把线绑在竿头。我的第一套钓具就这样拼凑成功了。

4【A】和一小块面,倒点儿白酒,滴几滴香油,做成鱼饵。在自行车上绑上渔竿,我迫不及待地出发了。玉渊潭公园有离家最近的水面,骑车大概要一小时。路上脑子里不想别的,一心只想尽快把钩儿扔到水里,幻想着钓到鱼的那一刹那的感觉。车骑得飞快,来到湖边。我支好车,拿起竿儿,挂上食儿,【B】哪儿管什么风线长了、水线短了、浮力大了、铅坠重了,扬竿甩线,先扔下去再说。说也奇怪,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越是棒槌越和牌———别看不会钓,扔下去鱼就吃食儿,抬起竿儿就有鱼。不管是窜钉儿、麦穗儿还是小虎头儿,一竿儿一条,虽然个儿都不大,但对我这个初学者来说,那简直是意外的惊喜,收获颇丰,不到半小时,把我忙活了一脑门子汗。

5正忙得不可开交,就听得身后坡上有人喊我,转身看时,一个男的,四十多岁,推着自行车站在那里朝我招手。没看我这儿正上鱼吗!我不情愿地放下渔竿,走上坡岸一问才知道,来人是公园管理处的,我被告知这地方不是公园的钓鱼区,严禁钓鱼,违者罚款。我傻眼了,谁知道还分钓鱼区和非钓鱼区呀!到这时,我才看到岸旁立着“严禁钓鱼”的牌子,无奈只得拉下脸来跟他对付。求爷爷告奶奶,好话说了一箩筐,他看在我是个孩子的份儿上,破渔竿也没有什么没收的必要,最后的处理结果还真不错———竿儿撅折了,鱼也放了,最可乐的是他撅竿儿的时候让鱼钩把自己的手狠狠地钩了一个大口子!该!谁让你撅我竿儿来着!可能是他也觉得这事儿弄到这份儿上挺没劲的,撅完竿儿看都没看我一眼,蹬上自行车回家上药去了。

6说实话,撅竿儿、放鱼,一点儿都没有影响我的好心情。那竿儿虽说是我自己做的,但真的没有什么保留价值,那鱼他不放我也得放,拿回家不能养也不能吃,还能看着它们死吗?所以,我根本就没往心里去。最关键的是我把它们钓上来了,这个体验是最重要的,这个全新的感觉是最让我兴奋的。我高高兴兴地骑车回了家,很长时间都在回味着钓到鱼的那一瞬间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充满着诱惑,妙不可言。从此,我的爱好中多了钓鱼这一项。

7回想我的童年时代,孩子们可以尽情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并从中体验到生活的美妙与欢乐。那可真是无忧无虑,充满童真童趣。

(节选自中信出版社《玩儿》一书,有删改)

1. 为什么作者认为“我的童年才是真正的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2段描写了全院的人像一家人一样分享侉炖鱼的温馨场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答出两点。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按指定角度对第4段中画线的A、B两句进行赏析。

4. 竿儿被撅了,鱼也放了,却一点儿都没有影响“我”的好心情,从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真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2014·甘肃兰州)

向日葵

尤今

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

那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于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和老公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稀少的小公园。天很冷,刺骨的寒风夺命似的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都凝结了。到了7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仍不见踪影,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寒风肆无忌惮,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了一层青苔。

“天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呀!”

“唉,”老公叹气,“伦敦的工作压力真是太大了!”

7点40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工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我和老公对看一眼,果然不出所料!

我被冻得有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说着,我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一眼。

到了餐馆,女儿轻车熟路地点了各种美食。刺身、鳗鱼饭、酱渍豆腐、天妇罗……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搭腔,只一筷一筷闷闷地吃,一心只想快点回家盖上厚厚的被子蒙头大睡。

第二天,日上三竿我才醒来。薄薄扁扁的阳光从窗隙硬生生地挤了进来,看看钟,哟,9点多了!奇怪的是,客厅里竟传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我翻身起床,走进客厅,还没开口,女儿便说了:“妈妈,我今天请假。”我讶异地问:“咦,你的工作不是堆积如山吗?”她笑嘻嘻地说:“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

桌上放着一大束精神抖擞的向日葵,黄艳艳、活鲜鲜的,大捧大捧的热情源源不绝地释放。向日葵旁边,有个奶油蛋糕,还有一张卡片。

卡片里,装着女儿圆润的字体:“亲爱的妈妈,记得吗?那一年,您到土耳其旅行,看到漫山遍野的向日葵,回来向我展示照片,满脸陶醉地说,那种美啊,简直惊心动魄呢!您每回看到玫瑰花、荷花和桂花,都露出馋馋的目光,想吃它们;唯独向日葵,您打心坎里爱着它宠着它。妈妈,我和哥哥们,其实都是您的向日葵;而您,就是我们的太阳。”

读毕,抬起头来时,女儿絮絮地说道:“妈妈,昨天下班后,我赶去办公室附近那家花店,不巧它因事休业;我匆匆坐计程车去另一家,又碰上塞车,我真的急坏了呀!终于买到了您最喜欢的向日葵,还得赶回家把它藏好。这样一来一往的,才会迟到的呀!”

说着,她又笑眯眯地自问自答:“您猜我把花藏在哪儿?贮藏室!可是我又担心它难以透气,半夜还起来浇水呢!”

这一天,是我的生日。

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都是泪。

1. 围绕“向日葵”,补全女儿为妈妈准备生日礼物的情节。

2. 下面两句话,都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怒气”。请根据句子后面的提示加以赏析。

(1) 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从修辞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觉得心里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从词语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有多处伏笔,暗示着过生日事件的发生。请你找出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全文,回答问题。

(1) 阅读文章结尾段,请用两个词语形容作者当时的心情。

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都是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的女儿值得称道。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自身体验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2014·广西河池)

红花衣和日记本

1我们家里小孩多,布票1远远不够用,母亲就买回一大匹极便宜的粗麻布给我们做衣服。衣服做好后,男孩子的全部用染料染成黑色,只有我的那一套没有染。我记得裤子是紫色的底子上起花朵,上衣是大红底子起小绿叶。我一点都不喜欢这种色彩搭配,觉得怪扎眼的。可是没有别的衣服穿,只能穿它们。我穿着这身衣服忐忑不安地来到学校。有一个同学还特地到我跟前来问:“你怎么穿这种衣服啊?”我答不出,我的脸发烧,恨不得钻进地里去。

2那一天,大家都不愿和我玩游戏,嫌我土里土气。不过毕竟是孩子,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他们就忘了这事,又和我玩起来了。想想看,一个奇瘦的女孩,脸色苍白,穿着那种母亲用手工赶制的、硬邦邦红彤彤的大花衣和同样硬邦邦的紫色花裤子,那会是什么样子,当然土得掉渣了。我是不敢同人比穿的,我最大的愿望是不要引起别人的注意。一来我瘦骨伶仃,穿衣服撑不起来;二来我的所有衣服都是便宜布,母亲粗针大线缝制的,上不得台面。

3尽管样子难看,尽管从来出不了风头,尽管老师也因为我的“出身”看我时带着异常的眼神,我却并不消沉。现在回想起这事来有点怪,或许是我体内超出常人的活力给了我某种自信?我总是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从来没有一刻消沉过。荡秋千我能荡得高,作文我能写得最好,算术总是第一。当然我做这些事远比别人认真,比别人付出要多。

4老师让我们每天写日记,交给他批改。他要求我们每个人买一个正式的日记本,外面有塑料壳的那种。那时的塑料是很贵的、时髦的东西。

5休息日,父母带我上街去买本子。我们来到百货店的文具柜,我看中了柜里的好几种,红的、黄的、有花儿的,我激动得一颗心在胸膛里怦怦直跳。可是他们叫营业员拿出来翻了翻,又退回去了,说:“太贵了。”我大失所望。后来我们又去第二家,又看了一遍,父母还是说“太贵”。这时我已经很不高兴了,但还抱着希望。第三家是大百货公司,里头什么日记本都有,我简直看得眼花缭乱。我觉得那本鹅黄色的、厚厚的最合我意。我眼巴巴地看他俩商量了很久,最后,父亲居然叫营业员拿出一个墨绿色的、马粪纸的外壳,然后再要了一个小小的写字本,将那简易写字本往马粪纸的外壳里头一套,说:“好!这不就是日记本吗?”我站在那里,眼泪几乎就要夺眶而出!我脑海里不断地出现同学们那些花花绿绿的塑料壳的日记本,委屈得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6于是,我就在这个一半马粪纸一半漆布做成外壳的日记本上写日记了。我的字迹端端正正。当老师将全班同学的日记本放在讲台上时,我看见我的墨绿色的小本子缩在那一堆花花绿绿的豪华本里头,那么不起眼,那么让人害臊!

7当我长大后,再去看父亲给我买的日记本时,才发现了他深藏的一番苦心。本子的纸张十分好,根本不是低档货;而墨绿色的外壳更是大方朴素,很有格调,确实比那些塑料壳本本好看多了。我那个时候看不出,是因为我还没修炼到他那个份上吧。回想这一生,的确从未真正轻浮过,主要还是得益于“老谋深算”的父亲的影响吧。

8母亲让我穿难看的红花衣是为了省钱,以维持家庭的收支平衡,父亲给我挑日记本则于无言中教会我什么是朴素之美。那一次的委屈刻骨铭心,是不是就因为这,我的小说里头才从来容不得花哨的形容词,也容不得轻浮呢?

(文/践雪,选自《读者》2014年第2期)

【注释】1布票:我国20世纪80年代前购买布料的凭证。

1. 这篇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文段,写出母亲对“我”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品味词句。

(1) 写出文章第7段中带点的“修炼”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5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末尾一段,在全文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概述亲人对你的成长有影响的一件事,并写出这件事使你明白的道理。(限1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2014·广西南宁)

刀爱

1明媚的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2“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奶奶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3“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4“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5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6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7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8“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9“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10“那有什么不好呢?”

11“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12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13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14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15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逆境的时候,去承受挫折并积蓄养料;在顺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把刀并慎用养料。

16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选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4年第1期,乔叶作,有删改)

1. 请概括出“我”对砍树这一行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儿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大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1)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 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刀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2014·河南)

看自行车的女人

1想为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的念头,已萌生在我心里很久了。

2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一家医院前的人行道上。一个胖女人企图夺她装钱的书包,书包的带子已从她肩头滑落,搭垂在手臂上。身材瘦小的她双手将书包紧紧搂在怀里,以带着哭腔的声音叫嚷:“你不能这样啊,我每天挣点儿钱多不容易呀!”

3她40余岁,穿着一套旧迷彩服,戴着一顶旧迷彩单帽。那身衣服一看就是地摊货。脚下是一双老式旧布鞋,没穿袜子,脚面晒得很黑。帽舌下,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

4我从围观者的议论中听明白了两个女人纠缠的原因:那胖女人存车时,忘了拿放在车筐里的包,包丢了。她认为这个看自行车的外地女人应该负责任,并且怀疑是被她藏起来了。

5胖女人一用力,终于将看自行车的女人那书包夺了去,她将一只手伸进包里去掏,却只不过掏出了一把零钱。“当”的一声,一只小搪瓷碗抛在看自行车女人的脚旁,抢夺者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带着装有一把零钱的别人的书包,扬长而去。

6看自行车的女人追了几步,回头看看一排自行车,慢慢走回原地,捡起自己的小搪瓷碗,瞧着发愣。忽然,她把头往身旁的大树上一抵,呜呜哭了……

7第二次见到她,是在一家商场的自行车场。我因没买到合适的东西,带着的一百元钱也就没破开。取自行车时,我歉意地说:“忘带存车的零钱了,一百元你能找得开吗?”我以为她会朝不好的方面猜疑我,因为一个人从商场出来,居然说自己兜里连几角零钱都没有,不大可信的。她望着我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那就不用给钱了,走吧走吧!”她当时那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许多人,不是已被猜度惯了吗?偶尔有一次竟不被明明有理由猜度我们的人所猜度,于是我们自己反倒觉得很稀奇了。每每的,竟至于感激起来。我当时的心情就是那样。应该不好意思的是我,她倒那么不好意思。

8后来我又去那家商场,付存车费时,我说:“上次欠你两毛钱,这次一起付给你。”我之所以如此主动,是我觉得她肯定记得我欠她两毛钱的事,若由她提醒,我会尴尬的。不料她又像上次那样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不用啊,不用啊!”硬塞还给了我两毛钱。我将装东西的纸箱夹在车后座上,忍不住问她:“来北京多久了?”“还不到半年。”“家乡的日子怎么样?”“不容易啊……再加上我儿子又上了大学……”她将“大学”两个字说出特别强调的意味,一脸自豪。我推自行车下人行道时,觉得后轮很轻,回头一看,她正替我提着后轮呢。骑上自行车刚蹬了几下,纸箱掉了,她跑过来,从书包里掏出一截塑料绳……

9这年冬天,雪后的一个晚上,单位一位退休摄影师给我打电话,让我替他写一封表扬信。他要表扬的,就是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我到那家商场去,遇到熟人聊了一会儿,竟忘了取自行车,拎兜也忘在车筐里了。拎兜里的几百元钱倒没什么,关键是我洗的三百多张老照片啊!干了一辈子摄影,那些老照片可都是我的宝呀!天黑了我才想起来,急忙赶去,你猜怎么着?就剩我那辆车了!商场早关门了,看车的女人在冷风中站着,抱着我的拎兜,守着我那辆旧自行车。人心不可以没有了感动呀,是不是?人对人也不可以不知感激呀,是不是?”他在电话里言辞恳切。

10不久前我又去那家商场,见看自行车的已经换成一个男人了,我想问原先那个女人到哪里去了,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问。我祈愿她永远也不会再碰到什么欺负她的人,比如那个抢夺了她书包的胖女人。

11阳光底下,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似的,不是他们不配,而是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 本文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品读第3段和第6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第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文表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7段为例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全文看,“我”为什么想为“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儿什么?

3.记叙文阅读随想 篇三

【关键词】 语文 记叙文 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1-006-010

一、多读书

多读书,一是指书读的遍数多,“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的遍数越多,理解的越深,外延拓展得越宽,并能把握住文章的精髓。即常说的“把厚书读薄和把薄书读厚”。二是指读的书多,学生不仅要读好课本,还要有选择的读好课外书。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体,现在的语文学科更是一个综合体,阅读理解题中涉及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现象无所不有,平时读的书越多,考试时的障碍就会越少。

读的书多了,阅读速度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它反过来又会让你书读得多,二者相辅相成,最终延长人的读书生命。在平时充实的读文连句中,会潜移默化的提升人的语感,语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是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这语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是时间与知识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质变完成后,也就拿到了做阅读理解题的金钥匙。

二、勤动笔

有了金钥匙,如何打开阅读理解的大门?现在的语文考试都是通过笔试来进行的,所以必须将读说的能力通过笔来传达。写,其实是一种能力,是读说的深化。如:有的同学书读了不少,满腹经纶,但要让他写一篇文章,却理不出头绪,犹如老虎啃天,不知从何处下口,而有的同学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并能切中要害,这是熟能生巧的结果。我们要在平时养成一种记的习惯,把周围发生的有感触的事,把所读到的精美片段及读后的感想随时记录下来,字数多少不限。经常写,语言就能逻辑严谨,表情达意就能用词贴切,谋篇布局就能紧扣中心,做到了这些,阅读理解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一过程,是一耕种的过程,是播种前面“读”的种子,以期待未来的收获。

三、精练习

要想有收获,也得讲究方法与技巧。

(一)明确主旨

文章的每一部分,每一句话,都是为中心服务的,中心是全文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因为有向心力的存在,由词句组成的文章才能准确的表情达意,结构才严谨,全文才浑然一体。阅读中的好多问题都是以主旨为中轴线,解答时不能偏离了它,否则,就会像作文中跑题一样,违背出题人的考察意图,出了许多力却费力不讨好。除了这总的中轴线,还要找准每一段的中心句,因为它是这一段表述内容的中心。

总之,答题时,首先联系问题中所设计句子的前后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虑,再围绕这一段的中心句,融于全文的主旨中来解答。

(二)确定主人公

一篇记叙文往往会涉及到许多人,确定这些人中谁是主人公很重要,因为它和文章的主旨密不可分。比如《七根火柴》中的卢进勇和无名战士,卢进勇占了文章的大部分篇幅,无名战士仅在文章的后一部分出现,但究其分量,课文赞扬的是无名战士为保存七根火柴,为保存革命的火种,作为一个普通党员的无私忘我,甘愿为革命献身的崇高精神,所以从主旨来看,主人公应是无名战士,即主人公的判定不是依据其所占篇幅的大小,而是其是否能最充分地表现文章的主旨;同样,主旨的的判定的也依据主人公的行为、思想、情感和精神。

(三)理清写作思路

作者写一篇文章,对事件的安排有一定的顺序,每个事件间如何衔接有一定的技巧,我们把握住情节发展的脉络,也就能将自己最快地融于文章中,与作者同步,从而产生共鸣,以自身的理解感受来解答问题,也就简单多了。作者思路的外在体现,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线索、作者情感的变化等方面去理解。

(四)联系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写作背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每篇作品都是作者人生观的表露。在作品中,同时也宣泄着当时生活的情感,影射着当时的社会环境,每一部作品都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所以我们看一篇短文,首先看它的作者是谁,通过内容了解是它哪个时期的作品,当时的社会环境如何?这些对做阅读题很有裨益。

鲁迅的《秋夜》中有这样一道题“第三自然段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有一个学生回答说:体现了他对童年生活的怀恋。这个学生只注意到了这段开头的孩子打枣,没有联系前后文,文章写孩子打枣,是为了写落尽叶子的枝干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他忽视了当时的写作时间是1924年的9月,忽视了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忽视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如果能把握住这一些,也就不会“差之千里”了。

(五)确定答题要点

阅读题中的每一个问题的答案,一般不止一个,而是由不同角度的多个要点组成的。答题时要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分条逐一回答,在每一条的前面标上序号,至于分几条,通常情况下和分值有一定的关系,假如是3分,有可能有3个要点,假如是1分,有可能是1个要点或2个要点。为了避免失分,可以在认为的要点的数目上加上1个或2个要点,以尽可能将问题回答的全面些。要点要用精练的语言去表述,以节省答题的时间,也给老师以答案醒目的感觉,增加对试卷的好感,或许还能加上情感分。

四、善总结

任何一种成功都是建立在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基础上,所以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及时总结,将自己做题的心得整理在专门的本子上,并经常温习,以便在日后的做题中灵活运用。“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一天一个台阶,自己答题的正确率最终会得以不断提高。

4.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三)教案 篇四

(三)——赏句段品语言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理解与分析重点句段的作用,了解小说开头、结尾的妙处,情节安排的恰当及结构上的作用。

2、探究品读赏析重点词句的方法,分析品味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及表达作用。

二、教学重点

探究分析文段、重点词句的作用及表达技巧,提高阅读小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新课程标准要求

2、出示目标,明确本课复习任务。

(二)复习过程

1、考点:赏句段——理解分析重点句段的作用。(1)何为重点句段?

所谓重点句段,对于小说来说,包括:①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过渡句;②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句子;③对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句段;④表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句段;⑤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句段。

(2)题型汇总:①文章中某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文章某段话或某句话看似多余,能否去掉?为什么?

(3)方法指导: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三看句段本身的特点,强调人物与主旨的关系。(4)知识点: ①结构上的作用。

在开头: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等。在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在结尾:篇末点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②内容上的作用。

在开头:交代环境背景、奠定感情基调。

在中间或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情感。

③句子本身的特点,如:可以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引用、反问等)的作用考虑。

(5)中考点击:

以2015杭州中考阅读理解《继父》第1题为例:

题目: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们兄妹”对父亲的记忆“只有他”,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结构上,开头点题,引出下文对继父的怀念;结尾呼应开头,点明主旨。内容上,强调继父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表达对继父的爱戴、怀念之情。(3分,结构1分,内容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考点:品语言——品读赏析重点词句,分析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及表达作用。(1)题型汇总:

①文中某句话或某个词富有表现力,请分析其妙处或请分析其表达效果。②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的划线句。

③某句话中的某个词语能否换成其他词语?为什么?(2)方法指导: ①品味词语

一般是对具体语境中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的品味。解答时要注意从用词的准确性,写人叙事绘景时的形象性表达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的情感性等角度入手。②品味句子

一般是对文中或用词精妙,或多角度描写人物,或句式特殊,或巧用修辞,或表达方式特殊,或位置关键的句子进行品析。解题需要先关注句子的特点是以上的哪一种,然后针对该特点选取角度展开分析。(3)知识点:

①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赏析。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贬词褒用、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具体答题模式:

叠词:表现了事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富有音乐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再结合句子的感情和含义分析。

句式:句式整齐,优美对称;短句节奏感强,表现急促、轻快(结合具体句子内容分析)。贬词褒用:解释原意和语境义,表现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感情。

②从修辞的角度去赏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反语、双关等,这些修辞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

具体答题模式: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了(写出了).....的特点。(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及答题模式:

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拟人: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夸张:强调突出.....的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排比:增强语势,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反复:强调.....的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旨,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反语:加强表达效果,产生幽默感、讽刺性或者更强烈地表示亲密的感情。

双关: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③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包括:对比、衬托、想象、联想、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动写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等。④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如:

描写方法或角度: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嗅觉、听觉等

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呼吁人们、警醒人们。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⑤从情感的角度赏析。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

⑥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4)中考点击

以2011年滨州中考阅读理解《用你爱我的方式去爱你》第3题为例: 围绕句中加点内容,赏析下列精彩语句。(4分)

(1)去医院的途中,你走得那么慢,弓着身子,一只手扶着膝盖,一步一步往前移。

(2)只是我的爱永远比不上你的爱,宽阔辽远一如无际的大海,纯粹透明没有丝毫杂质,而我,只能用杯水,去回报大海。

答案:(1)句中加点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了父亲生病后行动的痛苦,暗示父亲病情之重,为“我”背父亲埋下伏笔。(2)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父爱的宽阔辽远、纯粹透明(伟大、宽广、无私)。

(三)学以致用

阅读《又见鹭鸶》,完成题目。

1、文章第①段景物描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2、第⑦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试从内容和结构上简要分析。(4分)

3、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4分)(A)难以泯灭的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B)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 答案:

1、写出了春天夜晚水边沙滩生机盎然、和谐优美的景象(1分),渲染一种轻松自然的氛围(1分),突出作者安闲的心情(1分),为下文偶遇鹭鸶作铺垫(1分)。

2、(共4分)运用反复的手法(1分),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1分);从回忆到现实景色,承上启下(1分);照应题目(1分)。

3、(共4分)示例:A句中 “扑飞”是扑腾着翅膀飞翔的意思,既体现了鹭鸶的动作的灵巧轻盈,也表现出我又见到鹭鸶的激动兴奋心情。

B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鹭鸶优雅大度的姿态。

5.记叙文阅读复习 篇五

1、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2、 理清五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其写作思路。

3、 掌握阅读写人记叙文的方法,学会阅读一般的写人记叙文。

二、 课时安排:1课时

三、 复习内容:

(一)、重要字词:

1、《阿长与〈山海经〉》惊骇  震悚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疏懒   霹雳  孤孀

2、《朱自清》交卸   奔丧   狼籍   簌簌   赋闲  典质   颓唐   琐屑

3、《台阶》尴尬   凹凼   烦躁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4、《老王》伛偻   惶恐   荒僻  塌败   取缔   骷髅   滞笨  愧怍

5、《信客》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长途跋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克扣

(二)、作家作品:

作家 字(原名) 时间 籍贯 评价 著作

鲁迅 豫才(周树人)

朱自清

杨绛

李森祥

余秋雨

(三)、课文思路

课文 内容 人物形象 主题 写作技法

《阿长与〈山海经〉》

《背影》

《台阶》

《老王》

《信客》

(四)阅读写人记叙文的方法:

1、人物及主人公:⑴课文写了哪些人?⑵主人公是谁?⑶课文通过哪些事写人?

2、人物形象分析:⑴事件分析;(2)背景(环境)分析;(3)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4)侧面描写。

3、主题挖掘: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或撰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五)、写人记叙文的阅读

以《信客》作为范例

1、 本文写了信客哪些事迹?

2、 作者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写信客,从中可以看出信客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3、 “信客”这类职业在现代社会已不再存在,作者塑造“信客”的目的是什么?

6.记叙文阅读复习 篇六

一、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记叙文的定义、六要素等相关知识

2、能够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找出文章的六要素,并根据六要素找出文章线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够在具体文句中判定10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并且分析其作用

4、能解释文中指定词语的意思,品味其表达效果

5、能分析文中的句子和段落,分析其作用

6、能联系上下文,概括文章主旨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联系上下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旨;解释文中指定词语的意思,品味其表达效果;在具体文句中判定10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并且分析其作用;分析文中的句子和段落,分析其作用;在文章中找出文章的六要素,并根据六要素找出文章线索;各个考点的答题思路。

难点:联系上下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旨;解释文中指定词语的意思,品味其表达效果;在具体文句中判定10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并且分析其作用;分析文中的句子和段落,分析其作用。

三、自主学习

(一)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1、概念: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一体的一种文体。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即通过具体地记叙事件、形象地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感染和影响。

2、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文的六要素。分析要素的作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

3、线索:线索常见的有六种:物线(具体的实物)、事线、人线、地线(地点)、时线(时间)及感情线,有的文章还有明暗两条线索。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4、顺序: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 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的作用是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的作用是:可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的作用是: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可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阅读时,要善于抓住语言标志来判断。

5、人称: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常用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6、详略: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要略写,无关的则不写

7、中心思想:对中心思想的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分析文章标题。标题是文眼,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中心的高度概括(2)分析文章材料。可通过材料蕴含的意义总结出中心思想。

(3)分析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的文章开篇点题,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通过对文章开头或结尾的分析,就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4)分析文章中的议论、抒情句。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句子来揣摩文章的意图,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总结出中心思想。

7、表达方式:记叙文常用的主要有四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1)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2)描写,按内容可分为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从描写角度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3)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看法。

(4)抒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事,或寓情于理。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8、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八种)(1)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使事理通俗浅显。(2)拟人:人格化,生动形象,有趣味性。(3)排比:加强语言气势,使感情更强烈。(4)设问:引起思考,突出答案。(5)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6)反复:强调语气,强化内容。(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8)夸张:突出特点,极力地表现。(9)突出的写作技法(表现手法)

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象征、烘托、衬托

(二)中考记叙文的考点及题型 考点一:找出文章的线索 1.考察形式

主观表述题,分值1分。即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问题 2.常见问法

(1)选文以什么为线索(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3)整体感知全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4)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并简析其效果 3.方法技巧

(1)常见的线索有六类: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事物;⑤事件;⑥情感变化;(2)关注文章标题;(3)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4)找出文中的议论抒情句。考点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考察形式

主观表述题,根据要求概括的事件,通常是概括出一件事情1分。同样是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文体知识进行作答 2.常见问法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事件;(2)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本文的情节;(3)本文记叙了那几件事(一件事情一分);(4)请概括出文中的两件事情 3.方法技巧

(1)题目扩展;(2)要素归纳;(3)段意合并 考点三:修辞手法 1.考察形式

主观表述题,分值2到3分。要求能在具体语句当中辨别出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接着分析其作用,最后体会情感 2.常见问法

(1)联系全文,说说你对……的理解;(2)揣摩选文第×段划线句子的含义;(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4)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方法技巧

(1)首先从三方面判断句子。①特殊句式;②修辞手法;③用词;④表达方式。(2)其次结合具体语境说出作用。(3)最后联系全文,说说表达了某种情感。考点四: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1.考察形式

主观表述题,一般涉及两个词语,每个词语两分,共4分。要求既要解释词语的表层意思,又要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最后还要能说出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或者表现的情感。2.常见问法

(1)结合语境,说说第×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联系上下文,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谈谈×某段话中你对加点词的理解。3.方法技巧

(1)结合文章主旨理解;(2)联系具体语境;(3)结合修辞手法;(4)联系人物形象;(5)根据词性(一般是动词)考点五:句段的作用 1.考察形式

主观表述题,分值一般是3分,要求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准确判断某一段的作用 2.常见问法

(1)文章结尾一段有何作用?(2)试着分析文章第×段在文中的作用。(3)文章的第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3.方法技巧

(1)从句段的位置角度;(2)从写作手法入手 考点六:文章主旨 1.考察形式

主观表述题,分值一般为3分,要求在掌握文章线索和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2.常见问法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事件;(2)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文章的情节;(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方法技巧

(1)题目扩展;(2)要素归纳;(3)段意合并;(4)摘录句段;(5)抓住重点段落的主要事件概括。

答题模式是: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三)、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解答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领是:整体把握,顺藤摸瓜。一般程序是:理解标题——通读全文——认真审题——再读原文——作答试题。

1、理解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是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浓缩。从文中标题中,可大致看出文章所要描述的内容,可推测出其中蕴含的思想主旨。阅读时,首先从题目着眼,仔细揣摩,抓纲举目。

2、通读全文

通读全文的目的是对文章有个大致的把握,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理清思路,弄清结构,概括大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体验情感。具体做法:

(1)第一遍,浏览性阅读,摄取各段大意,解决一个问题:写什么?(2)第二遍,解答性阅读,参悟一些重要句子、段落,作答试题,解决第二个问题:主旨是什么?(3)第三遍,检查性阅读,对答案进行验证和补充,看答案是否针对试题,解答是否全面。(4)注意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尤其是各段的中心句,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

3、认真审题:认真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审题时应注意四点:(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答题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4)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题干中出现的各文体常用术语,这是在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学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4、再读原文

做阅读题要求学生要有整体意识,这样在解答试题时,才能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准确答题。做到眼中有问题,心中有全文,多考虑全文的主旨和思路。

5、作答试题

应遵循以下原则:(1)问什么答什么,使答案充分、准确、有条理;(2)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保证文通句顺;(3)对于理解性简答题应注意“踩点”给分,要扣点答题,如不限制字数,可适当多陈述自己见解。(4)书写要工整,条理要清晰,力求卷面整洁美观。

一、常见的题型答题方略

题型1 本文标题的作用是什么?(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文章主旨或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题型2 概括文章(文段)内容。

(1)弄清六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2)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原文复述。

题型3 归纳记叙文主旨。(1)从分析文章层次结构入手;(2)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3)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开头或结尾,从而归纳中心思想。一般可以套用这样的公式来概括:本文通过记叙……事,表现(赞扬、揭露)了……精神(品质、实质)。

题型4 分析人物形象:(1)检索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情、肖像等描写;(2)检索精彩的细节描写;(3)抓住关键性语句深入分析;(4)从以上信息中提取关键词来分析人物性格,对结果进行加工合并。

题型5 划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先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方法,而后分析其作用:(1)人物描写,表现了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心理、品质);(2)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XX气氛,表达了XX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A、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B、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题型6 句子的修辞、作用?或句子表达效果、赏析:(1)分析句子中的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该句的修辞及修辞作用。

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XX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XX的情感。

拟人把XX事物拟人化(或赋予XX人的情感),形象地表现人物的XX情状,写出了……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XX,突出了(人物)的XX情感。夸张夸大(缩小)了……,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的感情。反问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设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导对问题的关注,给人以启迪,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给人以美感。引用引用诗句或哲理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

题型7 感受作者情感试题的做法:记叙文作者的情感往往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以及文中抒情议论的地方蕴含着。

题型8 评价类试题的具体做法:(1)正确领悟文章内涵,细读文本,要紧密结合选文的有关内容进行评说;(2)紧扣原文,紧扣题目所问,感受、体会认识作品,不可不着边际的空谈;(3)感受一定要联系实际,应该有个性体验,要独特、有新意。要仔细咀嚼文中重要语句的内涵,尤其是包含作者情感倾向或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这是评价的出发点。(4)无论赞成与否,都要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即言之有理。题型9 某段在文中的作用。

在文章开头:(1)引出下文;(2)点明故事所要描写的内容;(3)照应文章标题;(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5)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文章中间:(1)过渡(承上启下);(2)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在文章结尾:(1)总结全文;(2)画龙点睛,点明文章主旨;(3)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记叙文应试小贴士:整体感知是灯塔,词句理解有方向。概括莫忘“六要素”,体会要从文中来。信息筛选勿遗漏,梳理归纳条理清。修辞效果要分清,语言赏析重内容。段落作用看位置,性格分析看描写。表达方式作用异,议论抒情显主旨。答题要点要全面,准确到位得分高。

四、教师解析重难点

五、学生实战演练 一碗米粉

徐全庆

⑴天有些冷了,父亲突然对我说,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 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一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⑵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去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⑶车站旁边就有卖米粉的,我说,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⑷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店主看出了他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我一定把钱寄来给你。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

⑸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来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杨。

⑹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位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⑺父亲开始带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这时,我突然想到,在网上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⑻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真的找到了他。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老杨的头发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

⑼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⑽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⑾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老杨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⑿老杨使劲地点头,久久地握着父亲的手。

⒀返回途中,我的电话响了,是老杨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他说,他今天特别高兴。

(14)挂上电话,我的眼中留下了两行泪水。那碗米粉的香味弥漫在我的周围,温暖着我。

1.选文以什么为线索?(1分)

答: 2.联系选文语境,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①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答:

②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答:

3.结合文意,说说你对选文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2分)答:

4.杨店主和父亲分别是怎样的人,结合文中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答:

5.读完全文,结合你的自身经验,谈谈你的收获。(3分)

答:

父亲的节日 金

①那一天,参加一个集体宴会。一个长得很帅气的小男孩,转到我面前,扬着手中的一束花花草草,很兴奋的样子。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在一排花篮上抽抽取取,制作了一束鲜花。我逗他,给我吧。他立刻紧张起来,将花别到身后,一口回绝,不行,这是给我爸爸的。为什么要给爸爸呢,我问。他扬起小脸,明天是父亲节呀。

②哦,是父亲节。我当着众人的面夸奖他,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不料,他又扬起了小脸,很认真地问我,你给你爸爸准备礼物了吗?这一问。竟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还不曾想到过给我的父亲准备礼物。

③孩子看出我的窘相,抽出一枝康乃馨,放在我的手里,喏,你把这花带给你的爸爸吧,他一定会高兴的。我接过花,看着他那张天真的笑脸,觉得这孩子是个有心人。

④第二天早晨,是星期天,父亲来看我们了。父亲来,事先没有告诉我。他敲门的时候,我们还在梦乡中。看到父亲,我突然想起昨晚小男孩给我的花儿。那一枝花儿,我压根没有考虑带回来,顺手放在了饭桌上。我猜想,父亲知道今天是父亲节吗?

⑤敲门声也唤醒了女儿,她揉揉眼睛,跳下床,来到我的跟前,爸爸,把眼睛闭上。我以为她要跟我撒娇,或者做捉迷藏的游戏,便佯装闭眼。她从枕头旁边拿出一个手工做的桃子,放到我的手上。待我睁开眼,她在房间里欢呼雀跃,父亲节快乐,请爸爸吃桃子!⑥父亲看着女儿,女儿看着我,我看着父亲,场面有些尴尬。父亲嘀咕了一句,父亲节?随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一个劲地夸着女儿,真是个懂事的乖孩子,将她引到了阳台上玩。父亲的举动,很明显是帮我解围。这一天,毕竟是父亲节,可我连一件礼物都没有准备。想到这,我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⑦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跑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摆在桌上。听你母亲说,你们买房子缺钱,我们想办法凑了点,你收好了。我坚持不要,父亲显得有点不高兴,咱们父子之间谁跟谁呀。等你们日子过好后,再孝敬我们也是一样的嘛。见我接下钱,父亲又开了口,老家的杉木已成材,还有一些槐树楝树,都伐倒了,放在河里浸泡,等秋凉时,就能动手打几件家具了,我们帮不上大忙,能帮多少算多少。

⑧没说几句话,父亲就要走了。留他吃饭,他说,家里正忙着插秧,你母亲叫我早去早回。母亲前几天刚从我这儿返乡,一定是她与父亲商量好了的。父亲说走就要走,临行前,他到我的书房里,试探着问,能不能把你写的书送几本给我,带回去给庄上的人翻翻。⑨拿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书橱上有两张票,便递到父亲手里。父亲很开心,是戏票吗?等秧插完了,陪你母亲来,她喜欢看戏哩。

⑩父亲拿着书,又带着戏票,欢欢喜喜地走了。我的手里,捏着父亲送来的厚厚一叠钱,沉默了好一阵子。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条线索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至少写2件)(3分)

答:

2.结合一个具体语句简析人物描写的作用。(不超过50 字)(3 分)答:

3.文末划线句“沉默了好一阵子”中“沉默”体现出“我”怎样的心理?(3 分)

答:

4.第②段与第⑥段中分别写“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

5.⑨段划线句“父亲很开心”中“父亲”开心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五、教师总结

六、巩固练习萌芽

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邻家一个小男孩吃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

“可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呀,你这样种不出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冀,以至于院子里其他小孩子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冀里。

男孩的家长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这天,家里正好酱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门外,他父亲叫他去买酱油,连叫了风声,没人应,出去一看,发现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父亲便说:“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叫你几声都听不见,你心到哪儿去了,买酱油去。”说着,便递钱给了孩子。

男孩去了不久,还没回来,孩子的父亲慌了,忙走出去。一出去,就看见孩子还蹲在门口那花盆前,手里捏着他给的钱。

孩子的父亲生气了,过去一把扯着孩子的手,熊道:“你怎么搞的?叫你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

孩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葡萄核栽进去很久了,还没发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说:“我在想这葡萄怎么不发芽?”

孩子的父亲听了,更生气了,大声说:“以前就跟你说过,你这样做没用,你真是执迷不悟(执:固执,坚持;迷:迷惑;悟:觉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说着打了孩子一个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碎了。

孩子看着满地泥土与碎片,哭了。

男孩毕竟还小,他在沉默了几天后,又恢复了以往的活泼,又开始和院里的小孩一起玩。一星期后,也是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也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我想过去告诉她葡萄核长不出葡萄,但还没等我过去,男孩也看见了,男孩走过去,跟女孩说:“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

“种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这样种不出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女孩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男孩说:“真的,你这样做没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种下去要每天浇水,你知道吗?”

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去了。

几天后,女孩的花里居然长出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我看见她把院子里的小孩都叫去,也叫了男孩。但男孩没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围着花盆看时,一个人躲在一边流泪了。我看见男孩流泪,走过去,我说:“你怎么在这里流泪?” 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1.文章以 为线索,写了两件事,试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件事的内容。(3分)

答:

2.这篇文章的题目含义丰富,引人深思。作者为什么要以“萌芽”为题呢?(3分)答:

3、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男孩为什么称赞女孩的父亲“真好”?(2分)

答:

4、以下是关于男孩的两处描写,请根据文意分别指出其表达作用。(4分)

①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望,院子里其他孩子叫他去玩,他也不理。

答:

②“你这样做真的没有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男孩摇着头,摆着手,着急地说。答:

5、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哪些启示?(3分)答:

谢谢你,我的妹妹

彭 悦

亲爱的妹妹:

①看到这封信,你一定非常惊奇。不过你放心,姐姐没那个闲工夫以这种方式欺压你。烦劳我的小公主抽一会儿时间听听姐姐的心里话。你也许读了不到一半便会放下它,跑开去看动画片,但请你千万别把它扔掉,哪怕给你的娃娃当床垫也好,总有一天,你会弄懂信里的所有字词。

②妹妹,说实话,曾经,那段不堪回首的时光着实让我极度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你凭借你特有的公主身份,用肉鼓鼓的小手肆无忌惮地掠夺、虐待着我拥有的一切。于是,我的书总是残缺的,我的闹钟不断更新,我喜欢的东西会不断出现在你的抽屉里……然而,随着你的长大,事情似乎有了好转,我的“残兵败将”逐渐少了,抱怨逐渐少了,我的笑容与日俱增。③妹妹,你知道吗,我曾经“恨”过你,但现在我要感谢你,因为你也教育了我,替我保留了某些离我远去的东西。

④你还记得那个飘着微雨的早晨吗?那天,我送你去幼儿园,路上你忽然停下了脚步。我奇怪地转过身,只见你正低头注视着什么,撑着的小伞移到一边,细雨飘洒在你头上、身上。走近一看,我才发现地上躺着一只死老鼠。“快走啊,”我不屑地说,“一只死老鼠有什么好看的?”你半天没应,许久才抬起头看着我缓缓地说:“姐姐,它好可怜。”那一刻,你的眼睛莹润澄澈。忽然记起儿时的我,也曾万分同情一只死去的老鼠。可是如今的我怎么了,那些简单干净的想法是在何时远离了我呢?突然间觉得,灰色的雨幕中,是你让我重见心中的彩虹。

⑤你还记得那个冬日的夜晚吗?你安静地躺在我身边,跟我讲巴拉巴拉小魔仙,讲你最喜欢的角色,一如我当年疯狂地追逐蜡笔小新、哆啦A梦、大耳朵图图时的陶醉。你说起你们班里可爱的男孩女孩,对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如数家珍。我这才意识到那些纯真的岁月里,许多带着微笑的脸已找不到配对的名字和事迹。有时你突然安静下来,眼睛盯着房门,我问你,你说门外有妖怪。在你眼里,一切都是真的,包括电视里的一切动画场景。我笑,伸手抱住你。我懂你的“妖怪”以及你的“一切存在”,因为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现在的你像极了从前的我。半透明夜色中,你的眼睛如星星般不断闪烁,那么大、那么亮,世上的一切都可从你眼中呈现。那个夜晚,不断有纯纯的东西从我心底升起,阳光般的温暖洒满整个被窝。妹妹,有你,我的世界便有了暖意。

⑥妹妹,我真的想对你说声谢谢。在灯红酒绿的时代,在风尘仆仆走过烟雨花开的季节之后,除了你,我的身边还有谁能唤醒我遥远的单纯与天真呢?我想,你是一个赤子。你以纯真无瑕的水晶般的心灵守候着一方净土,并把清泉悄悄注入我沾染过尘秽的心田。⑦我似乎看到熟睡中的你嘴角微翘。今夜,陪伴着你的一定又是一个纯洁干净的梦。⑧最后,祝我的小公主健康成长,每天都开心,越来越漂亮!曾饱受你“摧残”的姐姐

1.本文以 为行文线索。(2分)

2.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感谢的事?(2分)

(1)

(2)3.选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3分)答:

4.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我想,你是一个赤子。你以纯真无瑕的水晶般的心灵守候着一方净土,并把清泉悄悄注入我沾染过尘秽的心田。

答: 5.简要分析第③段在结构上的作用。(3分)

答: 6.联系上下文,提炼文章的主旨。(3分)

答:

一、总结

技巧:

易错点:

其它:

二、个人反思

7.阅读记叙文要突出层次 篇七

第一层次是粗读。

粗读就是要获取作品所提供的一些直接信息。其教学目标应该是:了解创作背景, 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感受作品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或捕捉感情线索) 。例如, 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 其背景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广大农村经济萧条凋敝, 农民生活极其贫困……小说《故乡》的内容包括:记忆中有神异色彩的故乡;现实生活中贫困破败;理想中迷茫的故乡;现实生活中故乡萧条的景象和饱受贫困压迫、痛苦挣扎的人。小说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悲伤的。

要把握作品的内容往往应根据文题所提供的信息, 运用生活知识作出合理的判断:故乡, 要有景、人、情, 然后再去感知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

再如学习《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可以从文题所提供的信息, 推断文章的主要内容:消逝, 表明今天的罗布泊干涸了;“仙”说明罗布泊曾经是令人神往的美丽湖畔;再将“消逝”和“仙”两个信息联系在一起, 可知文章还要有对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进行分析这一内容。再根据推知这一新的信息联想, 作者分析原因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处理文题信息间的关系, 从而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获取文章主要内容的判断之后, 再让学生阅读作品, 便印证了这种联想判断的合理性准确性, 同时也能很好地把握作品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仙”有热爱;“消逝”有痛惜, 继而是真诚的疾呼:保护环境。

第二层次是精读。

精读的教学目标一般是理清作品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把握文章的主旨。

《故乡》中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因看到萧条的故乡景象, 贫困饥苦的故乡人, 回忆起过去故乡的美好神异, 自然激起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对创造新生活的深深思索;之后我们再引领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主题是我们对小说内容 (农村破败, 农民生活贫困) 进行分析后得出的:旧中国是一个充满重重剥削和压迫的愚昧、落后、贫穷的社会, 我渴望没有辛苦麻木、暴戾恣睢, 人与人之间关系纯真的社会, 并表达了我要踏出新生活道路的信心。

文章的主题也是根据作品的主要事件或人物的塑造, 或所展示的生活画面去分析作者的创作目的获取的。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 写了三件事:1.小飞蛾在我手中挣扎;2.香瓜子在墙角长出一截瓜苗;3.我静听心跳。三件事看似不相联系, 但从文题“生命”这一话题并结合作者在文章结尾的一段议论, 依据语文全息性——局部构成整体, 整体照亮局部来思考文章议论的部分:

对于生命, 我可以好好使用它, 也可以白白糟蹋它, 我可以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一切都在我的一念之间 (捏在我手中的小飞蛾的生命死活全在我的一念之间) , 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作者认识到了生命要有意义) 。但是, 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 却在我们自己的掌握 (进一步认识生命的价值) 。

我应许自己, 绝不辜负生命, 不在我手中白白流失, 我愿意为它奋斗, 勇敢的活下去 (要为生命而奋斗) 。我们把三件事引发的议论的关键信息连缀在一起思考, 便获知这样一个道理:要让生命有意义, 就要创造生命的价值, 要实现生命的价值就必须为之奋斗。这样我们就准确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第三层次是品读。

品读的教学目标是深刻理解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 欣赏作品的美点。

品读是在完成前两个层次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学生加深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谛听作者心声和获取艺术感染、享受的学习过程。

例如《故乡》中闰土的神色和语言:他站住了,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 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分明地叫道:老爷!……这“欢喜”与“凄凉”体现了闰土复杂的心理活动:见到儿时最要好的伙伴而欢喜;而如今自己愁苦贫困而凄凉, 恭敬地叫“老爷”是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他不得不分明地吐出令人冰冷寒噤的话。再如高尔基《海燕》中:海燕的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这绝不是一句闲笔。海燕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他不仅要在斗争中冲锋在前, 还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这汪洋大海的力量, 所以翅膀掠起飞沫是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带领、组织广大人民群众与反动势力斗争, 这不仅有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海燕的形象, 也有利于对主题的深入理解。

至于美点欣赏, 首先要引领学生捕捉美点, 然后谈自己获得的艺术享受, 再理性思考其艺术表现手法。

8.记叙文阅读训练(三) 篇八

两棵金银花

□赵元波

朋友两年前送给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四月份就迫不及待地开放了,千万朵金银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在微风细雨中轻轻地摇曳着。有的含苞欲放,羞答答的细小的白色花蕾散发出若有若无的淡淡香味;有的正在盛开,一簇簇的小花在它们洁白的椭圆形细碎花瓣中伸出小小的心蕊,悠悠的清香,白黄两种颜色,既不失单调,又高雅清洁,小雨滴沾在上面,为金银花增添了几分姿色,就像邻家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有一些花朵开得时间长了,白色的花朵已经变成金黄色,就像姑娘头上戴着的黄色发髻,一枝数朵,给人一种惊喜,一缕清爽,实在是标致极了。这些开放着的花朵在雨中默默地散发着它们特有的香气,把芳香送给从这里经过的每一个人,微风吹来,花枝花朵摇摆起伏,袭人香气简直可迷醉万人。想不到两年的时间,这棵金银花就由纤弱的一棵小苗长成了亭亭玉立的美少女,主干已经有两米来高了,足有大拇指那么粗,在主干上还发出了一些枝桠,这些枝桠柔柔的、嫩嫰的,伸着毛茸茸的头,吐出一丝丝绿意,左摆右摆地在风中摇着摇着就攀附在了桃树上,一个劲地噌噌直往上长,密密麻麻的卵形的绿叶非常茂盛,以白色的围墙做背景,配合着粉红色的桃花,桃树下一盆盆茉莉、竹子、山茶、文竹、玫瑰、水仙,姹紫嫣红,绿叶红花,色彩鲜丽,显得格外的娇艳动人,特别逗人喜爱,是入画的一景。

看着金银花长得那么盛,花开得那么多,我心里有些后悔。其实朋友把金银花送给我之后,我就只把它栽在院子的一角,想起的话,就给它浇点水,有时连水都忘了浇,更不用说施肥了。超强的生命力也让金银花显得不起眼,平凡的花,平凡的花香,甚至常被人忽略,就好像人们总是想得到天山雪莲的高洁,却忘记了山脚下狗尾巴草的万般风情。

钟情于金银花的叶子绿,花儿美,那淡淡的香味儿,去年我在花盆又扦插了一棵金银花,准备待其长大后放在客厅里。我希望这棵金银花能够带给我一片葱茏的绿色,淡淡的花香。曾经,我为我的这个设计充满了赏心悦目的憧憬和希冀。为此,我选用了树林里的基土,埋入了最好的基肥,随时不忘给它浇水,精心呵护,一如母亲精心照料刚出生的婴儿。甚至冬天的夜晚还把它从院子里搬到房子里,白天又从房子里搬到院子里,让它充分享受阳光,乐此不疲。但很遗憾,一年来,它只是窝在花盆里,不长高,也不长粗,它所报答于我的便只是若干枝条和绿叶,看来连花都不会开。

然而,我对它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因为我知道:它已经尽力了。就是说,它所能够报答于我的,也就是这些了。是的,它有着充足得过分的肥料供应,充足得过分的水的供应,充足得过分的主人的关怀……但没有足够的风,没有足够的地气,更是没有足够的成长的自由,没有足够让根自由伸张的空间!而那些自由,作为主人的我,竟然在很长的时间里茫然不知——居然不知道它还要自由!

两棵金银花,一棵在院子里无拘无束自由生长,越长越高,绿树成荫,盘虬卧龙,花香四溢;一棵长在花盆里,虽然受到精心呵护,却似一棵长不高长不大的小草。我们应该知道:有自由的空间,有些小草其实是可以长成一棵树的!

(选自《新华副刊》,有改动)

1.“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第二段中“我心里有些后悔”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散文作品描写景物时,常通过精当的用词或恰当的修辞,对静态的事物作动态化的描写。下面是《紫藤萝瀑布》中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请你对此句作出自己的赏析,并从本文中再找出一个相似写法的句子作赏析。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4.作者在文中写“去年我在花盆又扦插了一棵金银花”的用意是什么?

5.联系人的成长谈一谈你对“有自由的空间,有些小草其实是可以长成一棵树的”这句话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大豆的声音

□衣 水

一粒大豆从豆荚里蹦出来的那一刻,是一声胀裂的脆响。那一刻,整个世界都静默了。我只看见滚圆滚圆的豆粒,金灿灿地射向它的未来,抛出一个不安的弧度,就消失在开始热闹的豆田里。

一粒大豆,脱出罩衣,鼓足蛮劲儿,满是新鲜地望着深秋的阳光,深情款款。憋了一个夏天的豆粒,终于忍不住鼓胀的心,它让自己深陷在自己的爆炸声里。

一粒大豆从豆荚里蹦出来,“砰”的一声,会把我从梦中惊醒。我试图回到梦中研究一粒大豆的炸裂,却再也不能更深入一层。每每“砰”的一声脆响,然后是一片沉寂,我只能在响声和沉寂之间惊醒。

多年前,在自家的豆田里,我见到过这样的豆荚。一个自然成熟的豆荚,它长在豆棵的最上端,又在主干上,过早吸足了水分和阳光,便率先向世人敞开了胸怀。一粒大豆从它的包荚里蹿到地上,满怀喜悦地抗拒了自己的命运。它不会被农人收割了,也不会被捡到豆缸里。在一切还来得及挽救之前,它已经在湿润的泥土里,吸足了夜晚的露水和白天的阳光——它发芽儿了。

细看这两片嫩嫩的芽叶,一天一个样子,越长越大,颜色也浓郁青翠,它们越来越像两只闪烁不定的眼睛,藏满了那粒大豆不屈服的志气。它要赶在大收割之前,再次开花、结果和成熟。它在炙热的成长里紧张攀援。我很羡慕这样一棵豆苗,它是在经历有着诸多不容易的另一段“人生”。

这样一棵豆苗,从密密的豆田的缝隙里捡拾了一些支离破碎的阳光,憋足萌动的劲儿,按捺住跃跃欲试的心,等待夜晚的到来。在梦境之中,豆苗们一天长高一大截儿,仿佛它们只是在夜晚偷偷地生长似的。我知道,是夜晚的舒适凉爽,让它们静下心来;是夜晚的月光金黄,濡染它们的少年理想;是夜晚的金风玉露,让它们摇曳在成长的快感和憧憬之中。

这样一棵豆苗,不断地在我的梦境之中长高,也在它自己的梦境之中长高。现在,它已经同别的豆棵一样高了。它可以沐浴头顶上一整块的阳光,也可以在风中左右摇摆。它开始感觉到摇摆是一种成长的舞蹈,忽前忽后,忽左忽右,身子是它的姿势,也是它成长的刻度。它把身子摇摆成一种前进的誓言,向着月光,向着后半夜的露水,它的眼眸里闪着两粒奇异的火花。

它从自己的梦中醒来,我看见它的疲惫和紧张。它已经长出了无数个豆荚,这是后半夜的月亮,照亮了它来之不易的收获。露水洇湿了夜晚的豆荚。如梦初醒,它们要在兔儿丝的死缠烂打和一路骚扰中,开始唱着火辣的情歌,饱满的心中储满甜蜜的爱情。

可是还没等它们完全成熟,收获的季节却已到了。农人只好把它们留在豆地里,留给深秋更凌厉的风。可是在梦境之中,我让一些鸟雀飞来,啄走了在风中摇摆的豆荚,飞过树林落到远处的山坳里。它们开始挺着鼓起的胸膛,把自己深深埋进另一个抗争的梦里了。

一个清脆的炸裂,一粒大豆从豆荚里蹦了出来。

我从一粒大豆的梦境里走出来,看见自家的一片豆田长势喜人。此时此刻,秋风正紧,豆棵上一个个豆荚欲张开毛茸茸的嘴,似乎在吹响一杆横笛,整个豆田哔哔啵啵,悠悠扬扬。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

1.文中第一段画线的句子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进行描写的?有什么作用?

2.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第四段的画线句子“一粒大豆从它的包荚里蹿到地上,满怀喜悦地抗拒了自己的命运”。

3.阅读文章,请你回答另一段“人生”是指什么?

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样一棵豆苗”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上一篇:我回家晚了作文800字下一篇:三八妇女节主题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