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共13篇)
1.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篇一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西吉第一小学
马晓娟
[内容摘要] 新课程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的有效性应从以下角度考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练习设计具有丰富性突出、练习设计富有思考性、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练习题的应用性。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 练习设计 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深入,这种理念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也渗透到了每节课的练习中。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出发,设计的练习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另一方面又能够对他们进行品质培养和情感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必须精心设计。如何让数学课堂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进一步优化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新授课堂练习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练习设计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好新授课的练习呢?经过本人几年的研究探索,练习设计应考虑以下原则。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活动又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的、机械的、严肃的,重复的作业尤其令人乏味。根据这些特点,练习应转变作业方式,把机械单调的练习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有声有色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让学生通过操作来理解题意,解答习题,学生学得比较主动,不会出现干坐着一筹莫展的情形。简单的“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放一放”等操作活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练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等形式上,还要重视学生练习的操作性。
二、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
短短的40分钟内,既要完成新授知识,又要及时的进行练习巩固,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课堂练习更有效呢?首先要做到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练习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尤其是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这样就能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的练在关键处。例如,在教学“认识东南西北”后,针对学生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与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容易相混,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看一看:让学生任选一处观察它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3、画一画:将你所观察到的画在作业本上;
这样的练习,既复习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又巩固了图上的东南西北方向,更重要的是,将两者同时进行,使学生更清楚的明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方向是不会变的,而地图上的东南西北方向是人为制定的,只不过人们习惯于将上方定为北方。
所以,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巧妙而恰到好处的课堂练习,可以使教学过程优化,从而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练习设计具有丰富性
《 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教材编写时,应采用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直观形像、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对教材编写提出这样的要求,那么对教师在平常的练习设计中,也应努力做到这一点,使自己所设计的练习不管在内容还是在呈现形式上都要丰富多彩,从而改变过去在练习中的严肃有余,生动不够,活泼不足的形式。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以达到练习的有效性。
例如,许多学习资料上将以往呆板枯燥的练习题目改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如:给学生练习的题目前写上一句激励语言:“下列问题只要你仔细分析,一定能解答,我们相信你”。“你真棒,能用多种方法解答吗?”还有将“练习混合算式”取名为“开心过山车”;文字题改为“畅游文字岛”,应用题可改为“问题乐园”等,表述的亲切,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让学生在这些导语中充满自信,更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再如,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课堂练习:
1、对口令:同桌两人,其中一位同学说出“二五”,另一位同学说出“十”;或者一位同学说出一句完整的口诀,而另一位同学说出两个乘法算式。
2、找卡片:一位同学出示一张数据卡片(5的倍数),另一个同学迅速地找出两张算式卡片与此对应。
3、用口诀:出示一首古诗(每句5个字),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算一算共有多少个汉字.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可用到5的乘法口诀的?
以上这些练习设计,就改变了过去读、背,抄的形式,而是将这些将数学知识与动手操作、生活现象及其它学科联系在了一起,让学生倍感亲切。与过去单纯的练习题相比,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更丰富了数学的内涵。
四、练习设计应有多层次性
1、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课堂练习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而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让学生拾反而上。练习层次一般可分基础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懂、会、熟。基本练习也可是模仿题,练习着眼于“双基”,以巩固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变式练习可以是形式上变化的题,也可以是位置变化的题,或是逆向思考题。目的是为了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巩固新和技能;综合练习是知识综合的练习题。如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的练习,以便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加强对新旧知识的理解,防止新旧知识混淆。下面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为例(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1、基本练习:(1)填空
A、2.5×(4+0.4)=2.5×____2.5×____ B、108×12.5=(___+___)×12.5=100×12.5+___×___ 该项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乖法分配律的基本变形。(2)简算
A、1.25×(4+0.8)B、7.8×5.8+7.8×4.2 该项练习是让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乖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变式练习:(1)简算
A、9.8×99+9.8 B、2.4×98+4.8 该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3、综合练习:(1)简算
A、2.5×1.25×3.2 B、1.25×(1.6×0.23+0.77×1.6)该项练习是运用乖法的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以便防止新旧知识混淆。
五.练习设计富有思考性
练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题目带有一定的思考性,就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设计练习时,可设计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题目以及数学游戏等。例如,在上“比较分数大小”这一节课,安排了如下思考性较强的题目:将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又如“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中设计了一题多解的题目:求下列阴影图形的面积。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用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空白部分图形的面积,也可以沿着阴影部分的边剪下,然后将阴影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来思考等。
总之,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以《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先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样,才能使课堂练习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六、突出练习题的应用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收集到的问题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它,就不再单纯是背诵和记忆书本上现成的知识,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了,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并且在此过程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七、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有效地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因此练习的设计要减少指令性成分,增强练习的开放性。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有效的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开放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筛选、学会思考、学会整合。
总之,我们对数学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数学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进行多样化的练习设计,使小学数学练习突破巩固“双基”、训练技能的局限,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发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练习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我们的课堂练习一定会象缤纷的奇花异果一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春风的吹拂下,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扉,使数学百花园的空气带着丝丝清香滋润学生的心肺,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发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篇二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练习是一个重要环节, 不但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 巩固知识形成技巧, 而且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能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课堂练习教学存在一些误区:如课堂练习未经设计只求题量;题型的难度脱离学生实际;还有满堂灌式的讲解, 学生没有思考空间, 难点不能及时消化等。这样靠大量的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练习和那种只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忽视学生能力发展的练习都不是有效的, 这些误区导致化学课堂练习的教学效率十分低下, 制约了新课程倡导的让学生“学会学习”目标的实现。因此, 提高练习教学的有效性是化学教师应当认真对待、研究的课题。现结合教材和初中化学教学特点以及教学实践, 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科学设计课堂练习
1、钻研教材, 了解学情, 精心选题
设计课堂练习前, 教师要深入学习课程标准, 研究教材, 弄清楚各单元、各节练习的主要任务是哪些。对练习的目的、作用和功能有清楚的认识, 教师才能在练习的设计、讲评中切实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对不同的班级应了解学情, 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设计课堂练习, 使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有不同的发展, 突出班级教学特色。练习要有基础题, 也要有发展题, 还要有提高题, 以适应不同层次, 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学习的要求。
2、在教学中不拘泥于课本, 联系实际生活, 大胆创新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生活中经常运用到化学知识。课堂练习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不断沟通生活中的化学学科知识与教材的联系, 使生活和化学教学融为一体。
例1: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 烫发用的定型剂主要成分是溴酸钠 (Na Br O3) , 对皮肤有刺激作用, 使用不当会引起皮炎。溴酸钠中溴元素的化合价为___
(2) 新鲜的蔬菜水果中含有的营养素主要是____和水
(3) 区分合成纤维和羊毛的方法是____
(4) 要除去热水瓶里的水垢, 可选用厨房中的_____
[设计意图]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 通过课堂练习, 可展现化学的应用价值, 使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趣味性和重要性,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增强学习兴趣。
3、由于受时间限制, 随堂练习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但一定是选择覆盖重点内容的典型练习
可以布置一些选择性的练习,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题目有一定的梯度, 调控课堂练习的量, 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4、注重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强调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课堂练习可以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借助实验来进行分析, 达到趣味, 直观地掌握化学知识。
例2:小明在探究CO2和Na OH是否发生反应时, 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___, b___。
(2) 以上三个实验中, (1) (3) 有明显现象, 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 (1) ___。实验 (3) ___。
(3) 实验 (2) 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 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广口瓶, 以使实验取得成功, 你将选用的物品是___, 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_。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的练习设计和学生的实验探索, 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有关二氧化的碳和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反应的问题, 这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分析讨论, 得出不管实验装置如何改变, 都是利用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使容器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这一反应原理。同时鼓励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合作探究设计了更加新颖的实验, 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5、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练习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就必须注意形式灵活多样, 设计练习题时应恰当运用口头、板画、书面练习和实际操作等练习相结合的形式, 发挥每种练习的独特作用。在设计多样练习的同时, 还可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 适时调控, 变换练习形式。如有时独立练习改为小组竞赛性练习, 增加趣味性和竞争性等。变换练习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控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进行课堂练习时注重培养多种思维
化学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常规思维, 使学生掌握解决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练习除了要有基础练习, 还必须有拓展性习题, 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激活思路, 让学生“跳一跳, 才能摘到果子”, 从而表现出强烈的挑战欲望,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 学生不但需要聚合思维, 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案, 同时需要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 利用发散式思维和创造思维解决问题。因此, 设计课堂练习时, 要注意变换练习的内容、方法, 和方式, 实现“一题多变”, 力求“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例3: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右图是关于盐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 “——”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
A、C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完善这个知识网络:
(1) 写出A、B、C的化学式:A___;B___;C___。
(2) 根据自己得出的知识网络写出一个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___
[设计意图]本题巧妙地融合了酸的化学性质, 帮助学生熟悉酸、碱、盐、氧化物、金属间的相互关系, 建构物质分类的知识网络, 有利于学生发散式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应注意教学评价
在教学时, 有时教师关注了课堂练习的设计, 却忽略了对课堂练习的评价。实际上, 对课堂练习的评价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途径。许多教师对课堂练习的评价常常是对答案的方式, 似乎有效节约时间, 但这样的评价方法枯燥乏味, 缺乏指导性。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过程、习惯、能力和品质等各方面都不能在评价中得到应有培养, 所以课堂练习的评价应以讲解为核心。
讲解前, 教师可以通过当堂学生互批、抽样检查或课后批改了解练习的解答情况, 这样讲解起来就有的放矢。有效的讲解, 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主要的考查知识, 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会透过现象看问题的本质, 同时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对教师的教学有指导意义, 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 教师也可以从讲解过程中可以得到反馈信息, 了解学情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例4:某市濒江临海, 有较长的海岸线, 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2) 晒盐后得到的卤水中含有Mg Cl2、KCl和Mg SO4等物质, 右图是它们的溶解度曲线示意图。
(1) 设t1℃时Mg Cl2、KCl和Mg SO4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分别为a、b、c, 则它们的大小关系为。
(2) 将卤水加热到t2℃以上, 根据溶解度曲线, 首先析出的晶体是。
[讲解]学生在解题中的错误, 暴露了其对溶解度的含义和溶解度曲线的认识存在不足, 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 并发现Mg Cl2、KCl和Mg SO4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降低时不同变化规律, 从而总结出结晶的两种方法。通过这种讲解方式, 学生强化了对所要掌握的知识点理解, 并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逐渐形成了解题方法和思维能力。
最后, 在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后, 一定要留点时间让学生反思刚才的学习过程。反思哪些知识还不是很理解, 以及刚学到的新方法、新思想如何应用到新的题目等等。通过有效的反思, 可以让学生学到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尤其是思维方法, 从而真正实现新“学会学习”的目标, 体现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课后反思也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反馈信息, 找出成功与不足, 使课堂练习不断优化成熟。
总之, 课堂练习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的有效环节和决定途径。因此, 设计好每一堂课堂练习题, 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是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不断钻研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史育萌.提高化学课堂练习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 (中学) , 2007 (12) .
[2]黄种发.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成功 (教育) , 2011 (02) .
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42-01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数学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数学教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的练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设计有效练习是打造有效课堂的重要环节。如何让数学课堂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进一步优化练习,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思考的问题。我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及研究,从课堂练习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来探讨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有效练习。
一、明确练习目标,有鲜明的针对性
课堂练习设计应该从教学内容和学生两方面的实际出发,首先,就是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关注差异,分层递进,使学生各有发展
采取多层次的练习,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还能促进学习技能的转化,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传授知识——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对于习题的设计,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实际出题,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效果的不同进行层次不同、要求不同的练习题。还要以大部分学生掌握的水平出发,选择一些“必做”的习题、自选的有难度的习题,练习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的、愉快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三、课堂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代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设计与选择练习的时候可以多选择一些有趣味性的练习,这样的练习会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
练习题也要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这样才起到举一反三、抛砖引玉的作用。有代表性的练习便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两基”的掌握。再就是试题的难度一定要安排得适当,不能让难度太大了,如果大部分学生在思维能力上承受不了的话,将会直接影响后续教学的进行,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扩展。
四、课堂练习设计要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智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练习题:“超市购物”。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看哪位营业员收钱、找钱既对又快,哪位顾客最会计划用钱,买到自己最需要的物品。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熟悉人民币面值的基础上认识商品标价,这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源于生活。因此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而且,可以巩固人民币的认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等。
五、练习设计要有拓展性和开放性
拓展性习题,知识容量大,发散性思维强。使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通过这类习题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所束缚,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六、评价要准确、及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知识体系
教师要对学生的练习操作及时作出准确的评价,在评价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指导后,兴趣更浓;评价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错误,及时加以矫正和补救。还可以让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互相欣赏、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这样课堂效率更高。
练习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我们的课堂练习一定会象缤纷的奇花异果一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春风的吹拂下,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扉,使数学百花园的空气带着丝丝清香滋润学生的心肺,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乐学、爱学数学,进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4.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篇四
修水县第八小学 胡丁香
【摘要】课堂是学校教育的细胞,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效果的优劣。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关键词】高效课堂课堂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是围绕着完成既定教学目标而在课堂中发生的一种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师生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提前准备,对课堂环境进行精心的布置,营造恰当的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过来,高度关注差异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价。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变得高效、快乐、和谐。我们才能不断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现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了解学生,做到因人施教
了解学生不仅是要了解学生个性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
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中都喜欢得到老师的赞美,因此,常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共同前行。在教学中,采用各式的竞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全体学生能够共同进步。
二、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主动发展”着眼于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点明了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因而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极其重要。新课标上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拥有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型课堂。由于课堂的开放,学生的思维及各方面能力都会相应提高,课堂也会变得不“安分”起来。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有话要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作为教师,应该细心洞察任何一个能给学生乐趣的闪光点,寻找能与学生产生心灵互动的碰撞点,真正达到师生共同研讨、共同学习、让课堂充满情意。
三、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四、语言的艺术性,激情引趣
课堂教学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他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就必须研究数学课堂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要准。数学教学的语言不能模棱两可,要准确无误,不能是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语言要有准确性、逻辑性、科学性。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幽默是语言的较高境界,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把教条的传授知识生动化,可以激活课堂气氛,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助于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教师语言要精。语言精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用最简练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抓重点,有的放矢,避免口头禅和语言重复。
五、提倡激励性课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课堂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影响也最大,它表达的是教师对学生表现的直接感受。课堂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和师生交流的纽带,运用恰当并饱含真情的课堂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课堂教学活动充满活力和激情。如在课堂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操作过程或作品达标,教师若给予合适的鼓励和建议,不仅能提升学生自信心,还会使其下定决心做得更好;在课堂教学提问时,学生回答正确或有独特见解,教师也不要吝啬表扬与掌声,以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在作业评价和考试评价中,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肯定并督促其再接再厉,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也不应过分指责批评,而是要帮助其分析问题原因并不忘对其鼓励,增强其学习信心。合理、人性化的课堂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状态,既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也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为他们今后能成为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不是几句话能够涵盖的。只要我们目中有学生,心中有方法,教学有艺术,相信我们一定能提高课堂效率。参考文献:
[1]雒兴萍.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高辉.打造全优的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3]许德敏.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N].黔西南日报.2010年
5.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篇五
中段数学科组
内容摘要:课堂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然而数学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随意练习、机械重复、搞题海战术的现象,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课堂实效,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通过一年来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本组研究成员的教学业务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有了很大改变,但其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在数学练习活动设计上依然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操作。成绩主导,多练多算使学生成为做题机器。练习模式单一化,毫无新鲜感可言,这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急需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练习活动”的改革之路,所以提出“课堂有效练习的探究与实践”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3、《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理念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练习的方法。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数学练习和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学会在学习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创新,让学生在数学练习活动中,形成获取数学知识的技能,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素质基础。力争使课堂练习有效、高效,为促进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内练习的设计和课外作业的布置
①课内练习的设计:
A、课内练习设计的多样化;(丰富性、趣味性)
B、课内练习设计的兴趣化;(开放性、实践性)
C、课内练习设计的人性化。(层次性)
②课外作业的布置:
A、课后小测作业;(检查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以使查漏补缺)
B、操作性实践作业;(巩固理解课堂学到的知识)
C、探究性实践作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方法,形成规律)
D、应用性实践作业。(学以致用,激发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广泛收集、阅读、研究有关“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教育教学文章和新课程的理论专著,我们三四年级课题组全体成员利用单周星期五下午教研时间掀起了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的高潮。学习了《小学数学练习泊有效性研究与探索》的文章、《小学探讨合作学习模式的措施》、《数学科合作学习课堂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设计的方法》、《浅谈小学数学练习的有效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设计小学数学练习》、《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等科研文章。并灵活地运用于课题研究之中,使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上。
2、个案研究法
以听课、检查、交往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3、经验总结法。
用科学的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成果,以教学设计案例、反思、课后小测设计集、学生作业展示、学科知识竞赛、练习后的反思、教师感言、教育叙事、案例分析、研究收获与体会,用论文等的形式汇报科研成果。
六、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09年9月至2009年10月
理论学习,利用教研组活动,组织教师共同学习新课标新教材和有关课堂练习设计的论文及教学经验,发动教师积极收集网络资料,分享交流。每次活动确定中心发言人(即沙龙主),沙龙后让组员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共同探讨,要求老
师结合教学实际,各抒己见,并做好学习记录。这样促使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借鉴成功经验,达到活用教材,优化教与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最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09年10月至2009年11月
实践研究,以课堂为主要研究基地,着实研究课堂练习设计、课后小测练习设计和单元检测作业设计。课堂练习设计主要研究“课前练习设计、巩固练习设计、拓展练习设计”三个方面。通过实践研究转变教师、学生的教与学方式,形成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策略。通过实践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具丰富性和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爱学、会学。通过实践研究,已经慢慢地形成一支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数学教师队伍。
第三阶段:中期总结
时间:2009年12月
课题组成员上研究课,运用自然观察法,跟踪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取得相关资料。运用课堂测量法对课堂学习效果作出客观评价。课后课题组成员聚在一起探讨,进行反思,调整和修改研究策略。
整理课题相关研究材料(研究课教学设计、教后反思、研究课照片、评课记录表、课后小测作业设计汇编、口算竞赛题、期末命题试卷资料等等),撰写与本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教师感言、教育叙事、案例分析。
第四阶段:结题
时间: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
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各种资料,全面反思、总结,撰写研究报告,上结题课。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通过研究,从各个环节摸索了练习设计的有效方法。从精心设计练习,改革批改作业的方法,对学生作业的有效评价策略并上好作业讲评课,以及练习后做好反思和总结等,基本上实现了研究的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练习环节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如作业批改与否以及批改的质量和学生的整体进步有密切相关,为后进生转化和临界生的管理找到了一种合适的途径。
3、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练习的有效性既体现在量上,也体现在质上,而且是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但最终应反应在学生身上。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学生在成绩上有所提升外,学生的学业负担真正得到了减轻,从而实现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
4、提炼并撰写出了相当数量的案例、感言、叙事、心得和论文等。罗顺景、梁裕洁老师的教学论文获镇的三等奖。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本着认真、扎实、有效的原则,积极开展研究与实验,摸索了一些好的做法,也提炼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体会,为今后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资料和素材。
八、研究反思与设想
(一)收获
经过一年的时间研究和实验,除了取得上面的成果为,我们觉得还有以下收获:
1、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更新了教师教学观念,巩固并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拓宽了教师对教学方式改变的思路,促进
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2、促进了教学相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密不可分,同样,教师的督导和学生督促缺一不可。良好的习惯在相互监督和相互学习中逐步养成。在作业检查过程中教师养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牢固树立校本研究的思想,本着从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让教师们从行动研究中尝到了甜头,利于今后真正做到教与研的有机结合。
4、结题不息题。尽管我们这一课题按计划结题了,但我们仍要坚持本课题研究内容,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把研究的成果、好的做法加以巩固与推广,并准备往下延伸。
(二)主要问题和今后设想
6.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篇六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有些课堂未能通过多边活动的优化调控,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以教师教的效率代替学生学的效率,重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有些课堂学生参与的机会悬殊;有些课堂“课内损失课外补”;有些课堂呈现出片面化、绝对化、形式化的倾向。今天我们一同谈谈怎样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实践证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三.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
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据心理学研究,儿童由于先天、环境、教育等方面条件的不同,在能力、性格和兴趣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表现在数学的学习上,不仅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有快有慢,而且在计算和解题的能力上也有高有低。因此在拟订教学目标和要求时,一方面按照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共同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注意适当有些弹性,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例如,对较差的学生,在共同的基本要求不变的情况下,要允许他们比一般学生经过较多的课时的学习逐步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特别是有些较难的知识,要求一节新授课100%的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在教学中注意了解差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适当给以帮助、辅导,力求缩短与一般学生的差距,逐步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适当提高一些要求。例如,教学这样的应用题:“小华有5本故事书,小明的故事书的本数是小华的3倍,两人一共有多少本书?”讲了一般解答方法,进行练习时,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不同的解法。这样根据学生的差异,适当提出不同的要求,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目标的表达准确、清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就比较人性化。
四.优化教学情境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兴趣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创设生动有趣而且新颖的情境。例如:在《分类》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先创设生活情景,播放两名学生上学的录像:两名学生因忘记带练习本返回家中去取,呈现画面
(一):东东零乱的房间,画面
(二):林林整齐的房间,结果林林拿到时,东东还在找,为什么呢?由这样的情景自然引出课题,学生的兴趣也得到了调动。接着再次创设生活情景,播放录像,画面呈现兴趣小组上课铃响时的情景,学生们走进绘画班、书法班、足球班、舞蹈班等。老师设问,他们为什么会走进不同的教室?而后,还可以播放书店中图书的摆放、超市商品的摆放等情景。这样学生投入到课堂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在情境中不自觉的掌握知识,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他们愉快地进入了学习状态,高兴的亲历了全程。
五.注重过程
注重过程应给予学生四大关注,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
2.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原先的经验。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3.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力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4.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传统的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现代的教学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说什么、探索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等成了课堂评价的重点。笔者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做书上的练习。一生突然大声说:“有一只鸽子的信送不出去。”笔者微笑着询问是哪一只,其他小朋友争先恐后地回答:“15-9。” 在老师留给他们的广阔的活动空间中,孩子们自己发现了多余的条件,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设想当时笔者如果对贸然出现的声音立即批评,不仅使那位学生的思维停顿,连其他孩子的学习热情都会受到影响。蔡林森说:“概念、定律、道理由教师嘴里讲出来就不值钱了,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
7.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篇七
学生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的。精心设计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有意义地应用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而教师,也是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教学、对教材、对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能力的。因此,关于练习的设计,引起了很多教师的重视。目前还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教师依赖各种练习册和参考资料,备课时重过程安排轻练习设计,练习的目标不明确,要求不合理,运用不恰当等。
笔者曾对本市10个地区部分学校的语文五年级(上)的期末阅读练习题进行了抽样分析,部分阅读练习题所存在的问题,如表1所列。
表1所列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要求模糊、目标不明、不根据学生的学情所设计的练习,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如何设计练习,如何发挥练习的作用……我们在思考、在实践。现选择有关课例进行说明。
一、目标明确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这个前提下,练习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但是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设计练习要有规划和目标,并以此构建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做到练有目标,方向明确,有所侧重,体现学科的特点,凸显学习任务。通过练习,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诸方面得到充分的历练,学会梳理思路,掌握方法,丰富积累,乐于表达,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分析《“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不同练习设计,使我们对目标在练习中的导向有一定的认识(见表2)。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教学目标对练习的作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练习目标、练习内容、练习形式、教学评价、教学效果都会产生影响。
根据教学目标,“练习A”选取了“揣摩人物性格,把握人物特点”作为主要练习内容,几次练习指向了对人物性格的讨论。这些讨论,有意无意地暗示学生,王熙凤有种种不好。第1题中“表面上”的说法,就在暗示学生,王熙凤表里不一,两面三刀;第2题、第3题中的关于“是不是真的”“是真心关心吗”等讨论继续强化了这一点,感觉王熙凤的心狠手辣。第4题,虽然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因为有上面3题的影响,学生也会顺着上面的思路走。这些讨论形式单一,且不能达成语文学习的要求。这种练习在教学中很常见。
练习B把“学习欣赏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作为练习的主要目标。练习包含了朗读、理解、欣赏等语文知识、内容的要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浅显的文言文,在朗读中感受精彩的语言所描绘的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感受语言的魅力。练习过程中的提炼、分类、分解、合并、类推等学习策略,使学生把较难的学习内容进行分解,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建立这几部分之间的联系,形成了“阅读较难的语段”的动作顺序,从策略上改善了学生的学习。
教学目标也影响着评价的角度。练习A在评价中不断鼓励学生对王熙凤的性格进行讨论,强化王熙凤的性格,让学生感受她的“泼辣”“毒辣”,而事实上,仅凭课文所选取的片段和小学生的理解,似乎看不出王熙凤有多么“辣”。如果改进目标,把对这一练习的评价指向指导学生怎样进行交流、表达观点,也能让学生练有所得。练习B的评价,强调的是怎样理解、欣赏语言,侧重的是阅读方法的指导,与语文学习相关联,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顺学而导
练习是学生进行实践、提高认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因此,要充分关注学生,让他们在练习中经历理解、尝试、评价、熟练、掌握知识的过程,在练习中共享学习成果。
如果在设计练习时,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知识起点和学习需要,并且把这些信息有效地运用到练习中去,可以使练习更有针对性,学生对练习也更加关注。
下面以《孔子拜师》的教学为例,对如何顺学而导、优化练习过程进行比较和说明:
根据教材的特点,一位教师把“读好孔子与老子的对话”作为第一教时练习的主要内容,关于“读对话”的练习过程如表3所示。
“读对话”是一项很好的练习。但是,我们建议这位教师对练习过程进行反思,改进“读对话”的行动方案,原因是:
教师希望学生回答“这一段中大部分是人物之间的对话”,然后进入预设的教学环节——读好孔子和老子的对话。而在“读对话”的练习中,主要进行的是关于内容、关于孔子与老子人物品质的讨论,甚至是追问。“读对话”的环节没有给予指导,缺失了“读对话”的实践过程。
“故事的第二段讲述上的特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这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在学生没有阅读、理解这一段内容之前提出这个问题,一是让学生感到突然;二是窄化了教学内容,因为这一段话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三是三年级的学生,围绕这一问题组织答案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进行这项练习要有铺垫和指导,要让学生经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问题要求的过程。
分析思考后,这位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特别是对怎样“呈现练习”进行了思考。下表是整理后的第二次教学过程(表4):
改进以后,教师对“这个故事的第二段在讲述上有什么特点”的问题有了铺垫:老师要请3位同学来读这一段话。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请三个同学来读?教师原本以为学生会说“这一段话里有三次对话,所以老师请三个同学来回答”,然后开始读对话。可是学生并没有按教师的思路回答。“这段话很长”的回答让教师有点紧张,于是直接打断了学生的回答。
事实上,关于“老师为什么请三个同学来读这一段话”的问题,不同回答的背后有着对课文的不同理解,“这段话很长”“这段话里面有话”都是学生的发现,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因为发现孔子和老子之间进行了三次对话,学生需要一个阅读、思考、理解的过程。
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读对话”的练习被分解为:阅读一理解一分解一发现一阅读一仿写几个步骤。左面是改进后的练习设计(见表5)。
8.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89-01
1.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措施的必要性分析
1.1传统的教学措施与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质的学科,教学工作的重点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认字、背书,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更在于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进行语文知识能力应用与实践。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措施与教学理念下,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学生对课文的背诵、对字词的拼写,仅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这些书面中的死知识,然后应付完考试即可,完全没有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限制了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真正发展。
1.2传统的教学措施与学生之间的生活联系非常淡薄
语文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所以它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应当是非常紧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也加深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真正地保证教学质量。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措施下,教师很少会考虑到这一点,灌输式的单一教学模式,完全削弱了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无法感受到语文中的生活特性。由于教学与学生之间的生活联系非常淡薄,所以就极大地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有效性的提升。
1.3师生关系与教学关系处理不得当
师生关系与教学关系应当是以学生为主的,或者说是完全平等的,也就是说师生之间、教学之间应当存在一种水平的沟通交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措施下,教师完全占据的是霸权地位,学生的主体性被极大地限制。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一个可以平等交流的途径,往往都是教师说怎样做,学生就怎样做,基本上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愿的途径,这极大地打压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教学氛围,严重阻碍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2.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2.1精心设计,优化教学预案
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其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写一份教案,而要考虑诸多因素,如教学内容、教学容量、教学形态,并据此设计出理想的、充满活力的教学预案,从而使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首先,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详略得当”。课前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认真研究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巧设疑点,彰显亮点,进而做到详略得当,把课上得生动活泼。
其次,教学容量的设计要疏密相间,突出主旨,取舍得当,留给学生品味、咀嚼、消化的空间和时间。
再次,教学形态的设计要“动静结合”。所谓“动”,不是指课堂表面的热闹,而是指学生思维的活跃;所谓“静”,不是指课堂鸦雀无声,而是指学生的深入思考。只有这样,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学生的学习才能“活”起来,课堂才能真正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学才能收到实效。
2.2加强指导,抓好学生课前预习
所谓预习,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预习。然而,审视当今的语文课堂,很少有学生能做好预习,他们的预习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教师的预习指导没有做到位,导致了学生不知如何预习。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第一,课文要多读,读通、读顺、读准确;第二,不懂的地方要查字典、查资料或做记号,以便课堂中提出来解决;第三,想想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什么地方不明白,并做个记号等。这样,学生按要求做好课前预习,上课时就能有重点地听讲,更好地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就能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有重点地讲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3点拨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学生在课文理解、习题解答、技能训练中,由于自身年龄特点、知识结构以及教材、目标、手段等多方面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思维障碍,发生思维疏乎、偏向或终止现象。教师如何诱导和启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将思维导向深入,促使学生产生顿悟,越过障碍,流畅思维,体现了教师的点拨艺术。“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点拨。”那么,教师该怎样恰到好处地点拨呢?
(1)揭示矛盾,引起思索。教学中矛盾总是客观地存在于教材实际与学生实际之间。语文教学中一般存在着“知”与“不知”、知得“深”与“不深”的矛盾。当学生“不知”或知得“不深”,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抓住矛盾的症结,巧妙揭示,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围绕矛盾定向思维,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提高认识能力。
(2)搭桥铺路,由浅入深。在思维训练中,环节之间距离太远,或问题之间跳跃太大,都会出现思维障碍。教师应该有机地补充学生认识过程中的环节,完备解决问题所必需的前提,在跳跃的距离中搭起过渡的“桥”,铺设通幽的“路”,接通思维之线,使之由浅入深,流畅贯通。通过设置这样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连接起来,障碍得以突破,偏向得以拨正,思维沿着目标正常运行。
2.4充分发挥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课堂讨论能使学生逐渐进入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的智慧潜力、个性特长都能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发挥,让学生乐学。指导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对学生讨论中争议大的问题答疑、解惑,使学生逐步进入善学的境界。
(2)课堂讨论使学生学会了对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倾听、思考、发言的能力。课堂讨论是理智的思想交流。别人发言时要静听,这是对别人意见的尊重。还要草草地记下他们想要支持或者反对的观点,灵活、敏捷地做出反应。发言者必须合乎逻辑地提出他的看法,并且很好地证明他的看法,这是一个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好机会。对于其他学生而言,这是练习倾听的好机会。讨论时观点的碰撞,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远的、常新的课题,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不断寻觅,上下求索,就一定能使小学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碧海.关于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7:127-128.
[2]杜培云.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25:64.
9.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篇九
义和小学 董爱军
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突出强调了培养一代新人优良的思想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用新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部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对教学改革提出了许多新思路。“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提倡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等。作为教学设计者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中充分体现出这些新思想,并把这些思想变为现实的可操作的教学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我认为以下问题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认真的重新思考的问题:
1、数学课堂应关注什么?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所提倡的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按《标准》的理念来说,就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弹性原则,不必对每一位学生强求一致,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差异的存在,允许同一问题上的不同程度的理解,不同层面、不同方法的解决。“关注学生的发展”,体现在教学模式的转变上。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经验、灵感、兴致和思考来参与数学活动的。他们是一支支有待点燃的火把,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培养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善于思考的精神,明天他们才会善于创造、善于超越。所以教学模式应从“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教”应从“学”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从“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激励学生为特色,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通过创设好的问题情境,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他们自己认可的意义。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2、如何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
《标准》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开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标准》提倡在关注获得结果的同时,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特别提出了“经历、体验(感受)、探索”等过程性评价目标。这就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提供了相应的评价目标和评价空间。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
(1)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全面了解他们的数学学习状况。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既关注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如: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合作精神、作业情况、独创性等。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将考试、课堂活动、知识小结、小组活动、自我评价、提问以及日常观察等各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3)评价的核心:学生“做数学”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维过程。(4)评价结果:注重个体的发展与进步。
3、如何研究和制定教学方案?
研究和制定教学方案时,首先应认真研究《标准》、研究教材、研究自己的学生。由于教材只可能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按适合一般学生的情况来编写,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每一部分内容都能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即使提供了一定的情境素材,也不一定就适合自己所在班的学生。所以,对教材的处理,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深入钻研《标准》、把握教材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科学的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重组等。其次应认真研究课堂活动:这节课有哪些数学活动可以安排?怎样组织数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怎样与学生互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价和调控?哪些活动要借助其他媒体和工具进行?另外,在学生 “做数学”的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可能的发现有哪些?如何引导和评价?这些问题也应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认真研究和思考的。“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我们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减少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4、创设“以民主、宽松与和谐为真谛”的教学环境
“民主、宽松与和谐为真谛”的教学环境是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建构、自主发展的重要前提。因为在这种教学环境里,才能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性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充分地表述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能带着开放的心理,在充分开放的探索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在群体的相互作用中,促进个体能力素质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发展。
5、采用“开放、多样与互动”的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教学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以“开放、多样与互动为主旨”教学形式,必然使教学过程显得丰富多彩、富有灵气。因此,我们必须遵循《课标》理念,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探究性、讨论式、小组合作与实践探索等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使课堂深入社会、融入生活,让课堂在开放的情景中升华、让学生在多样的组织策略中自主建构、让师生在互动的交流中共同成长,使数学课堂更具生机与活力
6、建立“以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轴”的教学过程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促进主体发展必须建立“以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轴”的教学过程,让“再创造”作为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把数学当作“未完成的数学”、加工成“熟悉的数学”、改造成“生活化的数学”、还原为“动态、开放的数学”。关注学生的感情,重视学生的体验,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凭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去“感受”数学、“体会”数学、“创造”数学;要通过探索情景的创设、探索程序的设计,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生动和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和创造者,以实现“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这一核心目标。
基于以上的学习和认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以下以“分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做简要阐释。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
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分数的认识”引入新课时,我先请一位同学把一条漂亮的头绳分给两个女同学,并让学生边分边说。接着问这两位学生:“他这样分,你们满意吗?”从而引出本课的关键“平均分”。
这样利用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学生感到新颖、亲切,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转变学习方式,获得新知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
在教“分数的认识”前,我先提问学生:“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让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启发。接着提出:“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想象和问题自学课本,并把获得的知识在小组、班级中交流,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归纳、表述的能力。
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小组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即使是学困生他的自卑感和紧张的压力也会消失;合作学习中组与组有竞争,如:汇报学习成果时,哪个小组先讨论出来,就先汇报,小组成员可以积极发表见解,若回答不完整,本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对其他组的汇报如有不同见解,可以自由提问、辩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发展个性,创新学习
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发展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富于冒险心、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发展个性,创新学习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在初步认识分数时,为了强化学生对“若干份”、“一份”和“几份”的理解,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的舞台,出示填分母、分子的分数,让学生自由填空并自己说或指名其他学生说所填分数表示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尽情飞翔。在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又可以看到学生们创造性思维在闪光。
四、游戏学习,体验新知
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我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帮助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做本节课的练习时,我设计了游戏“拿乒乓球”。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派一个人参加,根据老师或学生写的分数拿乒乓球,看谁拿的又准又快。这样,把枯燥乏味的练习变成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争活动,学生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在“玩”、“乐”中获取知识,体验新知。这样设计符合新课标的思想,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0.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
在教育部提倡的“双减”背景下科学地设计课堂练习,是当前必走的改革道路。农村学校相对于城镇来说,教学资源少,方法落后单一,许多农村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和课堂练习依旧局限于教辅资料,没有创新,靠低效的题海磨炼学生,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减轻学生负担、增强课堂效果的最优措施,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落实“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减负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几点有效设计。
01 “我爱游戏”
小学低年级是爱玩、喜欢游戏的阶段,将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和习题中,构建一个有趣的游戏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比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一课时,为让学生正确掌握10以内的加法计算,我设计了一个“数字抱团”的游戏练习。我先将班里的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分别代表1-9这9个数字,然后进行热身环节,让代表不同数字的学生手拉手围成圆圈,而当我说出一个数字时,代表这个数字的学生需要上前一步,未反应过来的学生将会被淘汰,最后逐渐将升级游戏,我说出一个总数(10以内的数字),每个学生要迅速并且准确地找到自己配对的同伴,得出的和要与我所说的总数相符,而在一定的时间内还未能找到与自己配对的同伴的学生就将会被淘汰,以此重复。设计这种游戏练习可以学生迅速认识不同数字和掌握10以内的加法计算,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反应能力。
02 “我爱操作”
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基本教育思想之一就是“教学做合一”,“做”是教学的载体。由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好奇的阶段,所以比起传统的书面练习,具有操作性的习题不但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用双眼认真观察、用双手细心操作,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做练习的有效性和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有个探讨题: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那两个怎么样的梯形才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课件出示问题后,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拼一拼”的动手练习,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验证。学生们分别剪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然后分别尝试用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接,学生拼接完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理得出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像这样让学生自己操作得出结论比起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能有效巩固知识。
03 “我爱实践”
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实践。教学完新知识后一味的要求学生做一些书面练习以期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这种单一、机械的练习模式会消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让学生感到了负担。在减负增效的大形势下,课堂练习应体现出实践性,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轻松掌握知识,让数学练习更加有意思,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比如,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厘米和米并掌握测量的方法,以做校服为学习背景,我设计了“我是小裁缝”的学习活动,在课前我准备了两把卷尺,并介绍一下卷尺。热身阶段,我让学生用卷尺量一量同桌的身高和自己书包里的文具、书本,把数据记录下来;然后进入真正的练习阶段,我让学生根据我给出的设计的练习规则分别测量出同桌的上衣和裤子的尺寸,把数据记录起来,分析哪个同学测量得最准。这种开放式的练习活动,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给学生一个可以充分思考的空间,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和做练习的积极性。
04 “我会选择”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一个班内难免有那么几个学困生,而我班里的十几个学生不论是掌握数学知识能力,还是思维能力可以说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不能再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去设计课堂练习,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层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像“买东西”一样,从“练习小卖铺”中选择能够让自己消化的习题去练习。分层练习充分呈现出了学生在整个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由被动去学习转变为主动去练习。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和掌握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我设计了一个“我会做”这样的分层练习。我给出了A、B两种练习活动,A类是传统书面练习(应用题),直接计算表面积;B类是制作一个长方体,并介绍长方体的每个面有何不同?这时候,让学生选择自己会做的习题。学生完成任务后,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所制作的长方体有何特点,学生们会发现制作时长方体的相对面都是完全一样的,否则就围不成一个长方体了,这时候,我提问“那你制作的这个长方体由几个面围成呢?”学生很快就能答上:“6个。”最后我再提出:“那你能算出每个面的面积再把它们合起来吗?”学生计算完,我做最后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你们在制作时的这6个图形的面积之和,计算表面积也就是计算这6个面的面积之和。让学生能够理解透表面积的概念,更好地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选择了自己能力内可以完成的练习,让学生觉得数学其实也没那么难。
11.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一
关键字: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途径
一个优秀的课堂练习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但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很少有老师会关注课堂练习的设计、探讨与改进。所以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时应着眼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会数学学习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一、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教师总是将自己作为教学的主导,为了使教学内容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份优秀的教学材料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也只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规划总结然后授课,将书本上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很少将目光投向书本以外的知识,他们的这些做法大大局限了学生学习范畴,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缺乏灵活。老师在设计课堂的时候拘泥于具体问题,没有考虑到对学生思维的发散。例如在课堂上的例题老师讲了,绝大部分学生也听懂了,但是在练习题中当同一类型的题目出现,变动一下表达方式学生就不知所措。究其原因在于老师讲解的时候只注重了“数”而没有注重量,学生听的时候也就注意力只在数字的运算关系上,而没有注意到量和量之间的关系。可见,小学数学课堂缺乏灵活性,老师往往过分地强调具体题目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
二、提高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途径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差异性。关于这一点有两方面需要注意,首先要明白小學教育的目标,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思考和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非老师。所以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老师不能只关心自己的课讲的好不好,而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听的怎么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怎么样。其次,由于先天因素、成长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差别,学生和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这一差别主要体现在智商和学习习惯的差别。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类,所设计的练习可以包含浅、中、难各种各样的小问题,使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解答大部分习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解答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性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有所收获,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同时又不拘泥于书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可以设计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7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说:“我家有7张凳子,他家也有7张凳子,一共有14张凳子,算式是7×2=14”,丰富了学生的课外认知和学习热情。
2、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哲学家将人类的认识能力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阶段人类对世界的表象有直观的接触,对现象的变化也会充满好奇,因为在这一阶段人们对变化背后的原因尚未完全掌握。哲学家的这一观点很好地解释了小学生注意力容易被吸引的现象。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处于哲学家所说的感性阶段,因此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充满好奇,尤其是对世界的变化充满好奇。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最容易培养。教师一定要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避免单一的方法,因为单一的方法缺乏变化,会使小学生产生厌倦,难以坚持。具体来说,除了课堂的讲解,还可以组织学生用游戏的方式或者竞赛的方式吸引学生。学生体验到了成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又能提高各种综合能力[2]。
3、不断优化练习设计。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来精心设计数学练习,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注意练习设计的典型性、目的性和针对性。错题纠正就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让学生专门准备一个错题本,将平时作业或者考试中自己做错的题目收集起来。其次是联系实际,例如,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后,可以让学生结合这一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例子,并进行发散性思维,汽车的轮胎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等。实践证明,这样的实践活动富有生活情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应用价值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意识和创造意识,更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练习设计来源于生活。联系实际生活,设计数学练习,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进行数学方案比较或探究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假如全班 30人去动物园参观游览,门票每人15 元,40人开始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第一种方案:全班30人不够40人,不能享受八折优惠,所以买30张共花 15×30=450元。第二种方案:因为40 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需要花15×40×80%=480 元,比第一种多花30元,然后把剩下的10张卖给其他游客,可以得到150元,相当于赚了120元。这道题的练习综合了商品经济时代的“打折”等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全面性,而且激励了学生智力和生活知识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
总之,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扎实走好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一步,从确定教学目标到处理教材,再到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相关练习,每一步都把练习、学生和教学方法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乐易学、愿意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 曹芳珍.课堂教学设计浅谈[A].中国教育学术论坛(第二卷)[C],2006.
[2] 张艳敏.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华声卷1)[C],2015.
12.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二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而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的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新课标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主动参与、体验与探究为基本策略, 实现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 从接受性学习到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 在各个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选取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提高学习的效率, 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
例如, 在教学量与计量的知识时, 米、千米、克、千克、时、分、秒等知识的学习需要用体验的学习方式;《观察物体》、《平移和旋转》等知识的教学则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学习方式。而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时候,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教学, 用有意义的讲授法就显得更有效;又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 1度的角的教学, 也可以采用讲授法等。但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还是采用讲授法的话, 就很不科学了。虽然采用讲授法学生可能马上可以应用公式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对于死记硬背的学生可能还有点用, 但学生真的是掌握了吗?学生对于后面学习三角形以及梯形的面积时, 教师也唯有采用讲授法。过一段时间之后, 学生可能把这三个计算公式混淆了, 或者已经忘记得一干二净。但如果采取探究式学习的话, 情况就会有所改善, 就算学生已经忘记公式, 毕竟学生经历过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数方格和切割平移, 学生就可以自己再次推导出计算公式。而且这种转化的思想对于学生后面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计算会很有帮助。
二、在课堂上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 教师要能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 巧妙地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 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生活的问题, 能加深学生对学习数学价值的认识, 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情感, 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 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 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入学时间虽然只有几个月, 但他们对钟表的认识并不是一片空白。所以在新课导入时, 我用“猜一猜”这个教学环节引出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各样的钟,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画一画钟面, 这两个环节的内容教材上都是没有的, 但却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可见,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 课程要素的整合就是要有效地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 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 学生就会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 生成性的内容才能有效地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 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非常关键的。
三、在课堂上适时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目标, 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 学生的学习体验, 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 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 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 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听过了, 可能就忘记;看过了, 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 才会真正理解。”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行合一的学习, 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 它能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 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圆锥体的模型和实物, 小组议论其特征, 反馈班组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 从下到上逐步缩小成一点, 形状像锥子, 再说一说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测量圆锥的高、观察侧面展开图等来亲手制作圆锥, 最后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相比, 进行实验测量, 分组讨论, 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 把头脑中的表象和实物联系起来, 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进而建构圆锥体积的概念。又如在教学《升和毫升》时, 许多教师认为这是一节概念课, 觉得让学生知道有这么两个单位及其之间的进率关系就“功德圆满”了。其实不然, 要想在学生幼小的大脑里稳固地建立起这两个容积单位的空间表象, 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 必定要依赖生活中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体验学习”, 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时就设计了玩水、喝饮料等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1毫升、1升有多少, 从而在大脑中建立起1毫升、1升的感性认识, 效果较好。
四、在课堂上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 以学生的操作为主设计教学活动, 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进行有效的、民主的对话, 在探究式的课堂中擦出创新的火花, 在有价值的课堂讨论中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的学生。
例如, 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 我没有局限于课本上的方法, 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操作, 求出梯形的面积, 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方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占大部分, 通过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 ;有数方格的;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把梯形剪开再拼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进行类似的实际操作,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所要解决的问题, 对提供的教具或学具展开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其次, 让探索性的独立操作与机械的指令性操作区别开来。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不应作事前的各种规定, 教师过多地强调自己的思路, 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操作, 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限制。第三, 要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操作不能流于表面, 学生操作最好以小组合作进行, 通过大家协调、交流、讨论, 共同参与。当学生想不出方法时, 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 实现全体同学的个性化发展。总之,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价值追求, 一种教学实践模式, 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 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摘要: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是我们所要实实在在研究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性,思考
参考文献
[1]聂艳军等.有效课堂:数学教学的朴素追求[J].小学数学教学, 2005, (5) .
1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三
“遵循学的规律,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这个课题研究,自申报到现在,已经尝试研究了近半个学期。为了使该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们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渐渐地发生了转变。现在我们大部分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并不是那么可怕,体会到了数学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体会到了数学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体会到了数学原本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通过一个阶段的实验和研究,我们的老师在切实关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切实关注如何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地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爱教了、会教了、善教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学生的数学课堂练习的正确率、有效性也在逐渐提高。本课题的研究存在一些困惑,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现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回顾
(一)问题的提出
1、改革需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转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研究课题。
2、现实需要
新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我们不难发现,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有了很大改变,但其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在数学练习活动设计上,教师往往还是受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学生只要多练,就会多得,就会取得好成绩。学习活动依然以老师为主体,学生练习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不够,缺乏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练习活动内容趋向单一,学生练习被动操作,在“无味无趣”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个性受到压抑,技能得不到发展,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学习活动失去了生命活力,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理想,并由此引发了这样一个现象:课后补差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有的教师还埋怨说每学期的教学课时不足。这种重知不重能、重量不重质的低效劳动,如果继续这样发展延续下去,将严重影响课程改革的步伐,素质教育谈何深化。
因此,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新思考数学练习活动设计的意义,及其对提高教学效果所产生的作用。如今我们的学生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较以前同年龄的学生有了巨大改变,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这就需要我们能善于利用他们的特点,在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情况下,科学地设计一些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猜想、证明、概括、判断、推理等过程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在练习活动中尽情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体验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提出了“遵循学的规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这一课题,准备从课堂练习这一层面,探讨出“有效练习活动的途径”,旨在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通过研究活动,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练习活动”的改革之路。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勇于探索创新的数学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2、通过实践研究,探索不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安排合适练习形式,从而使课堂的练习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通过实践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有效的数学练习能对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使教师建立效率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练习活动设计不应该停留在对知识的重复模仿、机械记忆,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本练习形式,注重活动化,丰富练习形式,凸现学生主体,变被动的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提高练习的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课堂教学中学生练习活动设计研究
练习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为此进行练习活动设计的研究是有必要的,练习活动设计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练习模式,其次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照顾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最后做到设计的练习活动要具有思维含量,有探究价值,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数学头脑。
2、课堂练习活动中,对学生练习过程有效性的研究
课堂练习活动是学生再学习、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练习活动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练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练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则是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是否有效的关键。本课题意在过程性练习研究,强调练习做到目的性、针对性强,练习过程以思维训练为主,克服随意性,让学生在练习活动过程中既享受乐趣,又获得数学知识,发展了数学能力。
3、小学数学实践性练习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数学实践性练习源于学生所学的知识,又要超越学生的课本。本课题研究根据学生更广阔的生活来设计实践性练习的内容,它不受制于课本上的知识,不人为地作出过多的限制。而是根据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由度,能够自己选择或设计一个蕴涵在生活实际之中的实践性练习,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探究知识、运用知识。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而感悟到生活中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向社会,从而达到学、用数学的有效结合。
4、提高小学数学练习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的方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的成效有很大的关联。本课题研究着重从练习目的、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等方面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真正发挥练习活动的功效。
(四)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
(1)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进行相关的实践研究活动。(3)撰写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
(1)认真备课,组内进行集体讨论,讨论怎样设计有效的小学数学练习活动。(2)运用课堂测量法对学生练习效果作出客观评价。
(3)积累经验,写出有关论文和报告,就成功与不足之处写好自评。期间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注意完善研究措施,提高研究成效。
(4)结合研究,定期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发现问题,讨论并提出完善措施。
(5)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的研究。
3、汇总阶段
根据研究内容,收集、整理、归类材料,综合研究材料,最终以教学经验总结、典型课例、专题论文等方式来展示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实践情况: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具体而言,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我们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建构主义理论》、《练习》、《有效课堂教学》等。
我们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数学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搞专题研究等活动形式,要求写好一定的读书笔记。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因课制宜地设计好练习活动,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有效组织练习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乐练习”、“会练习”。通过学习和研究,几乎每个成员都撰写了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
(二)研讨争鸣
抓实过程
“课题进课堂”是我们开展此课题研究的基本模式。以课题组成员为纽带,带动其他教师密切结合本校本班的教学实际,经历课题教研过程必要的调查(前测、后测)——整理、分析数据——实验——收集材料——总结等各项活动,并立足于自己或同行的教育教学实践,关注实验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变化和学生的发展,把自己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理解、把握和思考及时整理并记录下来,共同分析解决教学中的疑难和问题,总结实验成果。所以我们扎实开展好每一次研讨活动:在研究课之前有集体备课研讨,在研究课之后有评课研讨,有观摩优质录像课的案例研讨等等。
同时,学校领导也为教师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搭建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教师多学习、多思考。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互动教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同时也促进了本课题研究的发展。
(1)我们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学校数学教研组开展的校本参与式研讨,把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困惑拿出来一起讨论,正所谓人多力量大,想出来的点子和解决的方法也很多,促进了课题的发展。
(2)我们多次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实录,和多次开展课题研究课。
通过阶段性研究活动,我们对教学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有更深一步的思考,课题研究活动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度,同时也初步探究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一些策略:
1、注重生活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实践者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并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
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让学生做一回小小装潢设计师:如果你家的新居要进行装修,你能为你爸妈提供一份装潢建议书吗?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来考虑:(1)算出每间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每间房间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2)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条件和自己的爱好,在材料表中选择你需要的材料?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钱数?
(3)如果在厨房、阳台、的四周贴上大理石条,餐厅、客厅的地面铺上地板共需要多少米? 材料表: 大理石价格表 地砖价格表 地板价格表 规格 品名 每块的价格(元)规格 品名 每块的价格(元)品名 每平方米的价格(元)边长4分米 A号 60 长3分米宽2分米 a号 12 ①号 180 B号 25 b号 6 ②号 100 C号 9
c号 2 ③号 60 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2、注重童趣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我曾听过一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课,课后是这样设计的 :小民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后,回家写了一篇数学日记:“ 白天,我们坐在高约 4 米 的椅子上,每节课都能认真听讲,并不时举起面积约 1平方米的小手,积极要求发言,得到老师的表扬时,还不时露出可爱甜美的笑容和几颗面积约为 1平方分米的门牙;到了晚上,睡在面积约 3平方厘米的床上,做着各种古怪离奇的梦。”学生看完后,哈哈大笑,教师顺势惊讶的说:“笑什么呢?”学生便一一找到了小民日记错误的地方并改正了。这样让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情结束一节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养成学生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
3、注重层次性,让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学生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在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
如在学习小数乘法简便计算后,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模仿练习,变式练习,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的 “套餐”型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作业。A级:(1)5.6×62+5.6×38
(2)(1.25+2.5)×4 B级:(1)6.4×99+5.4
(2)8.5×10.1 C级:(1)8.4×5.6+8.4×5.4-8.4
(2)3.4×7.2+0.34×28 这样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使练习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到综合练习,再到实践练习、开放练习,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4、注意开放性,让学生成为应用的创新者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课堂练习一定要注重“开放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后,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一个长方形足球场,长100米,宽60米,沿边线铺设了一圈跑道。如果让你在这条跑道上跑步锻炼,你想怎么跑?约跑了多少米?”由于问题情境中的主角是学生自己,又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学生兴趣浓厚,思维积极主动,解题策略丰富多彩。①跑一圈:(100+60)×2=320(米)②跑一短边:60米 ③跑一长边:100米
④跑一相邻的长边和短边:100+60=160(米)⑤按顺序跑长边→短边→长边:100×2+60=260(米)⑥按顺序跑短边→长边→短边:60×2+100=220(米)⑦跑两圈:(100+60)×2×2=640(米)⑧跑三圈:(100+60)×2×3=960(米)„„
像这样开放性的练习,能让学生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体验到数学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切实做到练习设计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才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真正达到练习的有效设计为有效教学服务这一根本目的。
(三)反思过程
不断校正
课题从开题到现在,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期间,我们在研究中不断反思,对课题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正,当然在接下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将边研究边反思,以便寻求小学数学练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的基本方式,并能给广大数学教师以普遍的模式。
三、课题研究阶段成果
(一)学生方面:
由于练习活动的精心设计和有效组织,学生参与练习活动热情明显高涨,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回归,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具有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转变了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二)教师方面:
1、教师在课题研究实践中增强了对教学的自我意识,建构起自己对教学、练习设计的独特理解。
他们不再是唯教材中练习而教,而是在充分挖掘教材练习编排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深加工:有的进行重组,将练习纳入一个生动的情境,使练习不再枯燥,让学生乐于练习;有的改编练习,使练习呈现出阶梯性,增强学生对练习的自信心;还有的在现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拓展,让优秀学生能够吃饱、吃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课题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探索不断深入,教师的科研意识、教改意识增强。课堂教学开放而实效,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经历实验过程,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的能力。
教师们还及时反思研究过程,总结研究经验,撰写了有关练习设计的教学论文、案例和反思。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困惑或问题
1、大班化教学,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练习活动怎样合理分层?让学困生吃得好、学优生吃得饱,真正让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都得到提高。
2、教师对预设外生成的信息如何调控与反馈?如何把握好对练习活动引导的“度”?
3、数学教材中有实践性的练习活动,由于场地、条件或其它方面的原因很难组织实施,无法较好的达到预期目标和课堂教学的有效。
4、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练习活动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了。
五、对后阶段研究工作的几点设想
1、努力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再次展开课题理论学习、课标学习、典型课例、典型案例学习与研究,做好学习心得撰写与交流。
2、围绕课题,继续“同课异构”或某一内容的连续教学研讨活动,以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等形式围绕数学课题进行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的探讨、交流。
3、深入进行课题实验,鼓励课题组教师,大胆实验,将当前有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理念、策略和数学教育传统中的有效做法、经验有机结合,在实验中探索出一种操作性强、适应面广、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练习活动有效实践模式,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4、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观摩学习,组内教师都能根据所执教班级的不同情况,尝试着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再实践,反思,逐步积累经验。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07-02
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10-10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8-24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与实践12-10
提高小学课堂有效性10-28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11-02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总结11-26
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01-05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