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办法

2024-06-24

医院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办法(共19篇)(共19篇)

1.医院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办法 篇一

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

一、确定为病毒性疾病或以为病毒性疾病的病人,不使用抗生素。

二、发热原因不明者在弄清病原学诊断前,不宜使用抗生素,以免影响临床症状得出县和病原体的检处。

三、对于细菌感染的患者,应用抗生素前,应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特别严重的细菌感染者,可按临床表现估计的病原菌选择抗生素。

四、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特别是注意避免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局部应用。

五、尽量避免抗生素联合应用药,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抗生素应用的指征是指在单用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顽固性感染等,以二联为宜。

六、抗生素的使用应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用药。

七、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预防使用,禁止无针对性的以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外科手术的预防用药应有严格的针对性。

八、为预防抗生素发生过敏反应,在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前,要询问有无过敏史,并做皮内过敏试验,氨基糖甙类除有特殊指征,一般使用前不做过敏试验。

2.医院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办法 篇二

关键词:基层医院,抗生素,应用原则

基层医院使用抗生素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 根据国内外资料报道, 国外住院患者有23%~28%使用抗生素, 国内住院患者40%以上使用抗生素[1]。基层医院各个科室抗生素使用情况十分广泛, 甚至已经到了滥用的地步。

1抗生素的概述

抗生素 (kangshengsu) 又称抗菌素。是由一些微生物合成的、能抑制或杀灭某些病原体的化学物质。抗生素一般是抵抗致病微生物的药物。由细菌、霉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 能够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一类物质及其衍生物, 用于治疗敏感微生物 (常为细菌或真菌) 所致的感染。抗生素的种类是比较多, 临床上常用的有100多种。每一种类都有各自的特点, 因此应正确合理地运用抗生素, 减少和防止副作用, 从而提高治愈率。

2基层医院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2.1 对抗生素应用指征掌握不严

将抗生素应用不具备用药指征的感冒、无继发感染的水痘患者、流行性腮腺炎患者, 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导致细菌生态平衡失调及耐药菌的产生。

2.2 经验性用药为主, 抗生素选择不当

治疗效果不佳时频繁更换抗生素种类, 因基层医院多不具备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条件, 部分医生对抗生素的知识掌握不全面, 医生往往凭经验选择抗生素, 极少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缺乏有力的用药依据[2]。因此在抗生素的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不仅抗生素选择不当, 而且采用抗生素的联用。

2.3 用法、用量不当

基层医院抗生素应用中对于静脉滴注给药或间歇给药概念模糊, 忽略抗生素半衰期的问题, 从而不能让抗生素更好地发挥作用。基层医院抗生素应用中另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抗生素用量过大, 超常规剂量应用, 忽略了抗生素的另一方面毒副作用。

3抗生素对人体的危害性

3.1 毒性反应

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能损害肾脏, 损害第八对脑神经, 引起耳鸣、弦晕、甚至造成永久性耳聋等危险。

3.2 过敏反应

抗生素的过敏反应有过敏性休克、皮疹和药热。

3.3 抗药性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对青霉素高度耐药, 耐药率>90%。除万古霉素未见耐药菌株外, 对苯唑西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红霉素耐药性明显上升。

3.4 二重感染

使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由于体内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被杀灭, 抗药的菌株得以繁殖, 引起严重感染, 如伪膜性肠炎、败血症、肺部感染。

4抗生素应用应遵循的原则

抗生素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疗效。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至关重要。使用抗生素的指征必须是细菌性感染, 并且有明确的感染部位、感染性质和感染诊断。对于非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不用抗生素。因此在明确指征的情况下应根据致病菌的种类变化与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使用前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 即使进行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及时应用敏感性较高的窄谱抗生素, 迅速控制感染。联合应用抗生素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或避免抗药性的产生。不同种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可表现为协同、累加、无关、拮抗四种效果。临床医师在联合用药和配伍时, 应全面考虑这些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以作到安全、全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基层医院多使用联合用药的方案, 以下几种经验用方可供参考:① 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灭滴灵;②第三代头孢菌素+阿米卡星+灭滴灵;③先锋霉素+氧氟沙星+灭滴灵;④ 亚胺培南+阿米卡星[3]。

5对策

基层医生应努力学习掌握抗感染治疗的基础知识, 要有较强的病原学观念, 了解本地区临床主要致病菌种类和耐药变迁, 熟悉抗菌药的抗菌特性及药代动力学特点, 熟悉每种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用法、不良反应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针对患者具体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剂量、疗程及给药方式 (注意药物合理配伍) , 提倡选用口服给药途径。避免引起病原菌的耐药性, 避免频繁地更换或中断抗菌药物以及减少抗菌药物的外用等。

综上, 基层医院使用抗生素品种多, 范围广, 而且使用率相当高, 基层医生应加强抗生素的临床药理、应用知识的学习, 不断总结经验, 掌握抗生素的用药原则, 抗生素的应用要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原则》指导用药。同时, 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使用抗生素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张福新.基层医院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医护论坛, 2009, 16 (12) :180-181.

[2]张涛.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 5 (8) :1190-1191.

3.合理使用抗生素 篇三

抗生素如能合理使用,效果确实非常显著。各种结核病、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以及伤寒、菌痢、尿路感染等都可得到有效的治疗或控制。但在抗生素的疗效面前,人们(包括某些医务人员)却擎生了对抗生素的迷信,因而出现了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的现象。

抗生素滥用的不良后果

(一)使本来敏感的细菌变成耐药细菌虽小,值适位性很强,受到抗生素威胁后逐渐形成对付抗生素的巧妙手段,最有效的一招是制造破坏抗生素的酶。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都可被细菌产生的酶解除武装而失去活力。此外,细菌还可改变外膜通透性或蛋白结构,使抗生素无法进入或发生作用。

抗生素应用后出现一些耐药菌本不足为奇,也不足为大害,但若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则使耐药菌得以迅速增多,并广泛传播,这在医院内尤为严重。

(二)在原有感染的基础上出现新感染这在医学术语上称“二重感染”。抗生素虽能控制敏感菌所致的疾病,但也会诱发耐药菌的新感染。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伤害人体内正常、有益的一些细菌,并打破细菌间的平衡。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应用,体内一些占优势、较敏感的细菌被杀灭,而那些少,量、比较耐药、在正常情况下因细菌间相互制约而不足为害的细菌、霉菌等就乘机大量繁殖而引起感染。很多抗生素,特别是口服品种应用后可因肠遭内菌群交替而发生腹泻,也有可能引起危及生命的假膜性肠炎。二重感染大多发生于年老、年幼、免疫缺陷、肿瘤、手术后等患者,常可导致死亡。

(三)引致各种不良反应任何一种抗生素应用后都可发生一些不良反应。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来如闪电,甚至在皮试时也可发生。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可引起眩晕、听力减退和肾功能损害,老年人、儿童和孕妇尤宜慎用。红霉素和四环素静脉滴注后易引起静脉炎和疼痛,氯霉素可导致预后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口服抗生素大多伴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胃纳减退、腹痛,腹胀、腹泻等。此外,很多抗生素可引起皮疹,药物热;肝功能损害如转氨酶升高也相当常见。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一)抗生素并非“灵丹妙药”抗生素以往称“抗菌素”,顾名思义,其主要作用在于“抗菌”,且各品种间的抗菌范围、活力有很大差别,对于细菌引起的疾病,适宜的抗生素确具疗效,但对病毒性疾病如感冒、流感、麻疹、乙型脑炎、小儿麻痹症等则完全无效。急性发热多数为病毒所引起,在诊断未明前切忌任意动用抗生素,因应用后将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和病原菌不易被检出,以致贻误正确诊断和治疗。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在国内外都很普遍,病人一有发热或伤风感冒就希望很快用上抗生素,而且希望医生用注射方法给药。某些医务人员对抗生素也寄予过多的信赖,一点点小毛病或局部感染就采用抗生素,而且常不必要地用抗生素防病;以庆大霉荣这样毒性较强的抗生素作为门诊第一线用药,也是不恰当的。

4.医院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办法 篇四

1、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是用化学合成法生产的相同 或类似物质,它在低微浓度下对特异的微生物的生长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预动物疾病和促进动 物生长。

2、抗生素的特性和在猪各阶段使用:笔者认为在规模化猪场主要研究抗生素耐药性、副作用和功效 以及动物特异性疾病是规模化猪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核心问题,同时规模化猪场药物预防程序的的核 心药物必须具备副作用小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抗生素才能够提供优质绿色肉产品,这样有助于规模化 猪场的可持续发展。以下为多年在规模化猪场使用抗生素经验值(仅供参考): 类 别 β-内酰氨类 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类 氯胺苯醇类 大环内脂类 多粘菌素类 聚醚类 磷酸化多糖类 多肽类 磺胺类 喹诺酮类 硝基呋喃类 硝基咪唑类 硝基酰胺类 喹啉类 副作用 + +(仔猪)+++++ +++++ + —(仔猪)— — — + + +++++ + ++++ +++ 耐药性 + + + +++++ + — — — — +++++ +++++ +++++ + +++++ +++++ 功效 G+ G- 广谱 广谱 G+、支原 体等 G- G+、原虫 G+ G+ 广谱、原虫 广谱 广谱 广谱 广谱 广谱 怀孕母 哺乳母 猪 猪 使用 禁用 限用 限用 使用 禁用 使用 使用 使用 限用 限用 禁用 使用 限用 禁用 使用 限用 限用 限用 使用 限用 使用 使用 使用 限用 限用 禁用 使用 限用 禁用 仔猪 使用 使用 限用 限用 使用 使用 使用 使用 使用 限用 限用 禁用 使用 限用 使用 中猪 使用 限用 限用 限用 使用 限用 使用 使用 使用 限用 限用 禁用 限用 限用 禁用 育肥猪 使用 禁用 限用 限用 使用 禁用 使用 使用 使用 限用 限用 禁用 限用 限用 禁用

注(+)表示不严重,(+++++)最严重、(—)表示没有

结论:可以分析发现多粘菌素类、聚醚类、磷酸化多糖类、多肽类抗生素不产生耐药性,同时无副作 用,一般用于饲料添加促进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但是多粘菌素类主要抗G-仅限于仔猪使用;β内酰氨类、氨基糖苷类(限仔猪使用)、大环内脂类、硝基咪唑类由于副作用小

且不产生耐药性一般 是常用基础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副作用小但很容易产生耐药性一般限制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 一般不易产生耐药性但副作用大限制使用;氯胺醇类抗生素副作用大很容易产生耐药性一般限用,但 是许多猪场作为主要抗生素使用自食其果。抗生素的耐药性同时与细菌的抗药性有一定的关系,具体 而言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球杆菌很容易产生耐药性,杆菌次之,经过多年的使用发现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依然对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第三,药物的耐药性同时在不断变化。经常使用就会产生耐药性,管制使用就可以避免耐药,例如磺胺类、第三代氟喹诺酮类以及氯胺醇类 就必须管制,β-内酰氨类尽量限制使用。第四、纵观国内外有关用药法律法规极大地体现了耐药性和 副作用这层关系,保障人类健康和畜禽福利。同时说明人用抗生素和兽用抗生素主要重合于 β-内酰 胺类、大环内酯类以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范围。

3、根据猪的形态特征学推理出规模化猪场主要病因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依据。笔者在<兽医导刊>第 三期《规模化猪场药物预防程序》一文讲抓住主病因为主,副病因为副的观点。猪的内涵型疾病就是 猪瘟、口蹄疫、慢性呼吸道病和慢性肠道病以及猪“高热病”。其余为外延性疾病。有些疾病虽然还 在讨论中,但是《自然辩证法》和《进化论》以及《形式逻辑学》的理论可以肯定猪的内涵型猪病是 猪这种动物的特征性疾病,不管是家猪、野猪、国内国外猪会感染。猪内涵性疾病也是猪的主病因,是高产动物猪数量的调节杠杆同时是规模化猪场“养猪风险”的最重要体现。猪瘟死亡率 100%,“高 热病”的流行病学呈“V”变化即 2006 年-2007 年死亡率 80%,死亡率 2011 年 6 月 30 日---2012 年 6 月 30 日为零,2012 年-2013 年 6 月 30 日死亡率为 20%,2013 年--2014 年死亡率为 40%,2015—2016 死亡率 60%,2016 年--2017 年 6 月 30 日死亡率 80%,因此高热病应该称作“猪的劫病”,这些内容 是笔者参考一些兽医刊物报道和地方兽医供述。猪瘟、口蹄疫,慢性呼吸道病和慢性肠道病可以用药 物和疫苗防控,但是“高热病”的防治还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由于猪形态学特征,猪的鼻子在历史的进化中用于拱地就最容易发生喘气病,值得骄傲的是多年 的经验正好符合《兽医传染病》猪喘气病就是由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高接触性传染病,但是由于喘 气病潜伏期长,一旦发生,很难根治。主要病理变化为在肺上形成“不可修复性肉样实变”,这种实变 是动态的过程即 21 日龄就开始病变渐增的
的过程往往被规模化猪场技术人员和农业养猪人员想象不 到,造成滥用抗生素或防控不得力。猪的嘴长在地上觅食就容易发生慢性肠道病和寄生虫病。这些是 人类必须采用生物技术和管理手段进行修补猪自身的缺陷,达到猪群健康。可以高度赞成的讲: 猪瘟、口蹄疫、“高热病”没有特效药,只能用“保守疗法”去治疗。但是在规模化猪场由于运动减少,通 风光照不足和猪的微观密度和宏观密度增加,猪的内涵型疾病会非常严重特别慢性呼吸道病和“高热 病”体现的尤为突出。猪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和慢性肠道病以及寄生虫病(以下称“慢性消耗性疾病”)采用阶段性或连续性投药加以防(提前加药预防)控(发病猪控制)。对其他外延性细菌性疾病一般 采用防(防条件)治(发病猪治疗),这需要做药敏试验或采用管制式用药。众所周知,一个猪场如 果对慢性消耗性疾病的防控基础差或认识不够,这个猪场的经济效益就差的很,同时增加了养猪风险,这点通过调查 83%的养猪户不明白或新进养猪户根本不清楚,而且很多教授和研究员都不清楚。因此 可以推论出猪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合理预防用药是规模化猪场用药研究重点,有经验告诉我们一个规模 化猪场 90%的药费用于防控慢性消耗性疾病就是养猪成功了一大半。就目前而言很多养猪户急功近利,选择昂贵药想一用就好,究竟有特效药吗,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不可修复性肉样实变”是没 有特效药治愈的,因此笔者定义为“防控”是最适合不过了。笔者对泰乐菌素、替米考星、酒石酸乙 酰已戊酰泰乐菌素的使用研究证明其效果是一样的,母核与衍生物的效果是没有区别的。同时笔者对 林可霉素及其衍生物,泰妙菌素及其衍生物(盐酸沃尼妙林)的使用方面证明对慢性呼吸道病的疗效

差别不大。还有专家推荐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四环素类抗生素配伍效果理想,但是由于四环素类 抗生素由于副作用作用大,引起动物生长抑制和免疫抑制在欧美禁用配伍长期使用是不提倡的。外延 性疾病(统称为急性细菌性传染病)都是条件性疾病,由于来得快去得快的特点所以一般采用防(防 条件)治(发病治疗)为主要措施。由此分析可以知道 2004 年至今使用氟苯尼考、磺胺类、第三代 福奎诺酮类、阿莫西林等杀菌性抗生素在动物各生长阶段一种或两、三种互相配伍连续使用 1—2 周 预防急性细菌性疾病和弓形体等是杀鸡取卵,浪费畜牧资源。

5.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篇五

为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滥用,达到使用安全、有效、经济的目的,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文件精神,制定本制度。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1、使用前提:凡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必须有明确的感染指征。

2、选用依据:必须按抗菌药物的抗菌谱选用。有条件时,用药前必须确定病原体,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无条件时,应根据传统经验选用相应抗菌谱的抗菌药物。

3、选用原则:一般情况下,应遵“三先三后”的选用原则,即先用“一级”抗菌药物,后用“

二、三级”抗菌药物;先选常用、普通的抗菌药物,后选取不常用、昂贵的抗菌药物;先考虑口服给药,后考虑注射给药。危重病人除外。

4、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5、合理使用的标志:抗菌药物的使用,应符合合理用药的三大特征:安全、有效、经济。

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三级分类管理。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状况、药物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二、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一级):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此类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呋辛、磺胺类,呋喃类、磷霉类、制霉菌类、甲硝唑、抗结核杆菌药、红霉素等。

2、限制使用(二级):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对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此类药物有:一代头孢、二代头孢、三代头孢、克林霉素、大环内脂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β内酰抑制剂、喹诺酮类、替硝唑等。

3、特殊使用(三级):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此类药物有:碳青霉烯类、三代头孢复方制剂、第四代头孢、盐酸卷曲霉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抗真菌药、奥硝唑等。

三、使用原则

住院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需要应用“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责任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需要应用“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应具有严重临床用药指征或诊断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事后必须报告相应级别医师补签字。

四、合理用药管理

1、实行科主任全面负责制。科主任要及时查房掌握病情,认真查阅病历和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监督医师修正治疗方案。凡医院检查发现以下问题时,均要与科室目标管理及管理质控分挂钩,并与科主任目标管理挂钩。

2、院感控办协同检验科每月公布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3、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院感科、检验科提供的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每季度对医院内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调整。并定期公布前十位的抗菌药物。

4、医院纪委紧系监督,对违反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的医师以及违规的药品提出处理意见。

5、临床药学负责对门诊处方、死亡病例、运行病例进行抽查,检查是否存在无指征使用、与诊断不符是使用及其他违反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的问题,每月对抗菌药物使用欠款进行统计及分析及时向医务科、主管院长汇报。

6.医院合理用药管理细则 篇六

一、为加强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避免各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办法》、《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二、成立“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负责全院的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工作。

(一)、“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组

长:张长空 副组长:孙玲燕

成员:胡隆芝

马学刚

欧阳欢

(二)“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提出本院合理用药的目标和要求;组织对全院临床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对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教,切实推进全院临床合理用药。

(三)各职能科应履行全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职责,医务科、质控科应经常深入科室检查临床用药情况,及时反馈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提交“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讨论决策。药剂科应定期公布全院抗菌药品和新特药品的使用情况。

(四)各临床科成员负责对本科医生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职责,及时纠正本科室医生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三、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门诊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四、医生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等,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五、医生在使用毒性药品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使用肝、肾毒性药品前应先进行肝、肾功能的检查,使用中应定时监测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其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六、医生制定用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和药敏情况,强调用药个体化。要充分考虑剂量、疗程、给药途径,同时考虑药物的成本与疗效比。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就不用高档药,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功能的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降低药品费用,用最少的药物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较易导致严重耐药性或不良反应较大以及价格昂贵的药物实行审批制度。

(一)严格控制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医院每年根据药品和诊疗价格的调整情况确定各临床科室药品与诊疗收入的比例。逐年降低药品收入比例,改变医院以药养医的局面。

(二)使用贵重药品、医疗保障患者使用自费药品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因未取得患者同意引发用药纠纷的,其经济赔偿由责任医生承担。

(三)落实用药公示制度、单品种用药总量前十名监控公示制度、医师用药前十名情况监控制度、医师合理用药评价通报制度,定期在本院公布以上监控情况。

(四)对临床用药情况,医院将常规监督检查,并定期和不定期组织人员检查,对无充分依据使用贵重、辅助用药和其它药品的,由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进行评价,确属不合理用药的,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技术干预或行政处理。

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详见《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实施细则》。

八、.检验科应加强和重视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切实提高病原学的诊断水平。掌握规范的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提高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准确率,为临床医生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临床医生对住院患者在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要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以明确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力求做到有样必采。

九、各药房药剂人员必须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和合理性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告知开具处方的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向医院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报告。

7.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篇七

那么, 如何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呢?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应有严格的科学依据, 应用适宜的药物, 适宜的剂量和疗程, 以达到控制感染或疾病的目的。使用中还应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各种毒副作用和耐药现象发生。而不能由于抗生素可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而将抗生素作为万能药, 不管什么病都用抗生素治疗。

下面就详细阐述在生产实践中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和技巧:

1 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生素治疗

因为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2 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

诊病准确是前提, 对症下药是保证, 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抗生素种类繁多, 作用机理复杂, 因此, 针对不同的病原菌应选用不同的药物。有条件地区用药前应做药敏试验, 避免盲目用药, 既节约用药成本又降低耐药性的发生机率。不少养殖户认为抗生素越新越好、越贵越好、越高级越好。殊不知, 抗生素并无高级与低级、新和老之分, 只有病原菌对药物敏感与不敏感之分, 以高低贵贱新老判断药物的好坏都是错误的。

3 尽量使用不易蓄积, 低残留的品种

药物残留量是由药物自身性质和使用剂量大小所决定, 一般情况下, 不易被肠道吸收的药物, 残留量较小。用药剂量少时, 发生残留的机率也相对较小。

4 交替使用抗生素

长期使用同一种药时病原菌极易产生对该药的耐药性和药物残留。为避免药物在体内大量蓄积, 应根据临床病症合理选用适合的抗生素交替使用。最好能做药敏试验, 从中选出敏感药物。另外要注意由于用药要有一定的使用周期, 所以更换不可过于频繁, 通常一个治疗周期要3~5d。

5 尽量使用畜禽专用抗生素

可有效避免将细菌耐药性传递给人类, 在公共卫生学上有重要意义。如新霉素、泰乐菌素等为畜禽专用抗生素。

6 合理配伍, 增加药效, 降低成本, 减轻毒副作用

如繁殖期杀菌药和静止期杀菌药合用常可获得协同作用, 如青霉素是繁殖期杀菌剂, 链霉素是静止期杀菌剂, 二者联合应用杀菌作用明显增强。

7 不擅自增大或减少用药剂量, 擅自停药

在临床治疗疾病时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养殖户给鸡群喂药1d后看到病症未见好转, 就更换其它药物或加大使用剂量或者增加抗生素品种联合用药, 误以为剂量大、品种多, 只要其中有一个起作用就行, 其实这都是不正确的。药物在机体中起作用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不同抗生素血液达峰时间不同故见效也有快慢, 而且不是品种越多越好, 因为有配伍禁忌的抗生素组合在一起不但不能增加药效反而还会降低药效甚至引起药物中毒反应。临床上青霉素类与红霉素类互相拮抗不易联合应用, 常用的氟苯尼考也会干扰青霉素类的杀菌作用不易联合应用。

8 不可以在鸡群没有疾病症状时预防性投喂抗生素

现在很多养殖户常有这样一种习惯, 不管鸡群是否发病, 间隔一段时间就要给鸡群投药, 通常间隔20~30d, 这是极其错误的, 不仅增加了用药成本, 还容易导致鸡群耐药性产生甚至鸡群真正发病时对抗菌药物不敏感。

8.浅谈怎样合理使用抗生素 篇八

[关键词]抗生素 耐药性 合理

抗生素原称抗菌素,是指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或用化学半合成法制造的相同或类似的物质。抗生素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细菌在抵抗抗生素的杀灭作用时,会产生耐药性,导致耐药细菌的出现。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的人,若剂量不足时,病原体会通过产生使药物失活的酶,改变膜通透性阻滞药物进入,改变靶结构或改变原有代谢过程。耐药性严重者可使多种抗菌药物失效。滥用抗菌药物可以引起一个地区某些细菌耐药现象的发生,如果许多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都耐药,这种局面更为可怕,即这些细菌感染将变得所向无敌,人类对它们束手无策。

一、 国内外抗生素使用现状

据美国疾病管理中心调查,美国每年约1.5亿件抗生素处方,其中1/3是非必要处方,感冒的有1800万件处方均为非必要处方。使用抗生素后,生命力弱的细菌可被杀灭,但残存的细菌则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增加耐药菌似乎与抗生素用量成正比例增加。细菌一旦产生耐药性后,如不使用更加强有力的抗生素则疗效欠佳。如果一旦出现完全获得耐药性,后果不堪设想。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网显示,在8625例次外科手术的不合理用药案例中,选药占了15.6%,用法用量占15.7%,用药途径占0.8%,在溶媒选择上占0.7%,联合用药占9%,围手术期用药上占51.9%;“根据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由于群众用药知识的缺乏,大约有30%的人把抗生素当成一种‘万能药’,只要感觉不舒服就吃一点儿。”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赵明钢介绍。目前我国每年因抗生素滥用而导致的800亿元医疗费用增长、8万病人不良反应死亡的数字仍如警钟鸣在耳畔。

二、有关案例

案例一:2006年3月,北京一知名医院收治了一名普通的咳嗽患者,尽管医生给他用了多种类型的抗生素,仍然没能挽回他年轻的生命。细菌培养发现,病人体内感染的病菌对各种抗生素均耐药。医生分析,这是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的后果——因为他有一个特别的生活习惯。患者每天在单位食堂吃饭,顾虑单位食堂不干净,可能会有一些细菌在里面,所以每次吃完饭都要吃两粒抗生素,天天吃,日积月累,最后就出了问题。

这个案例值得我们思考:1.谁应当为他的死亡负责?2.为什么没有人指导他合理使用抗生素?3.他服用的抗生素是从哪里获得的?

案例二:某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待一患咽炎患者,患者仅有咽痛,不发烧,肺部也无阳性体征。既往有慢性咽炎史。医生开出头孢曲松2克,2/日静脉点滴,连续使用7天。

案例三:媒体曾经报道:一名李姓患者因急性阑尾炎住入某医院,采用保守疗法,住院19天共花费医疗费用1.3万元,其中抗生素费用就达8344元,占总医疗费用的63%。该省医保中心在抽查该患者病例时发现,患者住院期间在血常规正常、体温正常、腹部无压痛、反跳痛的情况下,被连续使用抗生素药舒普深达9天之久。

这些案例表明:如果我们对抗生素滥用的情况再不加以控制,若干年后,我们将没有抗生素可用?

据专家估计,2005年,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达800亿元之巨。在不良反应致死的病例中,抗生素滥用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卫生部医管司评价处处长刘勇说:“20万死亡患者中,40%是死于抗生素滥用的。”

三、必需合理使用抗生素

“广义的说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仅要从细菌的敏感性考虑,还应从药物的药效学特征、药代动力学、药物稳定性等多方面考虑。”而且抗生素必须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合理使用,那么,该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呢?

1. 不能盲目使用抗生素。由于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有的人就将抗生素作为万能药,不管得了什么病,都用抗生素治疗。这种盲目性是极大的错误。一定要弄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疾病,如病毒性疾病就不宜用抗生素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咽痛、咽峡炎,大部分是病毒感染所致,因此这类疾病无需抗生素而应使用病毒灵、病毒唑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对抗生素的选用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但如果受条件限制或病情危急,亦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经验选用,然而可靠性较差。一般情况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多见。尿道和胆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多见。皮肤伤口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

2.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1)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2)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3)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是无害无益的。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4)皮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应应用抗生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它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在眼粘膜及皮肤烧伤时应用抗生素要选择告辞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5)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采用预防治疗:①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链球菌,防止风湿热复发。②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③感染灶切除时,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④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⑤结肠手术前采用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⑥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按创面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适当的抗生素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⑦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扩张症患者,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限于门诊)。⑧颅脑术前1天应用抗生素,可预防感染。(6)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的因素,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足时,抗生素治疗则难以秦效。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进应尽最大努力使病人全身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综合措施,以提高机体低抗能力,如降低病人过高的体温;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电解质和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

3.考虑抗生素产生的副作用。没有一个抗生素是绝对安全而无副作用的。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而造成耳聋。青霉素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还会引起皮疹和药物热。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等会使体内耐药细菌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新的更严重的感染,新生儿、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应避免或慎用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毒性较大的抗生素。

4.合理联合使用抗生素。有些人认为使用抗生素种类越多,越能有效控制感染,其实不然;抗生素之间的联合使用有协同、累加、拮抗和无关等情况;据临床药学工作者统计:约60%~70%的情况表现为无关作用或相加作用;约20%~25%的情况表现为增强作用;约10%~15%的情况表现为相互拮抗作用。因此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联合用药可增加不合理用药因素,反而降低疗效,且易产生毒副作用和耐药性。合并用药种类越多,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为此,凡使用一种抗生素能够达到治疗目的时,尽量不使用第二种和第三种。只有对那些感染特别严重、估计有两种以上细菌合并感染、或估计使用一种抗生素难以控制感染时,才考虑联合使用相应的抗生素。

参考文献

9.抗生素合理的应用原则 篇九

各临床科室:

为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省卫生相《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提高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水平,保障医疗质量,现就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出以下要求,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

㈠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㈡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有无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③ 异物植入手术;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㈢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预防器官-腔隙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并参考本医院细菌耐药状况选用品种。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1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静脉给药可在术前0.5小时,肌注在术前0.5~1小时),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污染手术野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可在手术中给予第2剂(使用长半衰期抗菌药物者除外)。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剂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存在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手术时预防用抗菌药物选用品种参考附件1,药物品种可依据各医院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二、加强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我国临床应用普遍,使用量大,细菌耐药率高,必须严格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加强管理。

㈠对于消化和泌尿系统感染,初始经验性治疗可选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㈡对于确诊的需要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可以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吉米沙星、加替沙星、左氧沙星等)。

㈢按CAP指南条件确诊可以在门诊治疗的CAP患者,首选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可选口服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㈣青霉素和/或头孢菌素过敏的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可以选择氟喹诺酮类药物。

㈤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联合大环内酯类治疗失败的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可酌情改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㈥除上述情况外的其他感染,应参照有关专业用药指南、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或药敏实验结果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三、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规定,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按“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分级管理规定,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㈠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根据临床实际、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

药物。

2.限制使用:鉴于此类药物的抗菌特点、安全性和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需对药物临床适应证或适用人群加以限制,价格相对较非限制类略高。

3.特殊使用:包括某些用以治疗高度耐药菌感染的药物,一旦细菌对其出现耐药,后果严重,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者,以及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后者的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尚不多,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相对较高。

根据当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决定将以下抗菌药物作为“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医疗机构在使用时应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

1.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

2.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安培南/西司他丁、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朵利培南;

3.甘酰胺类抗菌药物:替加环素;

4.糖肽类与噁唑酮类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多粘菌素、利奈唑烷;

5.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伏利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

㈡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

1.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

2.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病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该类药物适应证或适应人群使用,并应受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的监督检查,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和签名。

3.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应经感染专科医师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经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并应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

紧急情况下根据药物适应证或适应人群,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如需继续使用,必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四、认真做好细菌耐药性监测,指导监督临床用药

检验科(细菌室)应每季度将住院病人的细菌培养及耐药情况作详细监测分析,并将常见致病菌(如:革兰阴性杆菌中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革兰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等)的耐药情况及时报告给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医务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由医院统一转发临床各科室,指导临床用药。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发布抗菌药物应用预警。

㈠对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㈡对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该慎重经验用药。㈢对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该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㈣对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该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五、层层落实责任,加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管

药剂科与医务科密切配合,严格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处方评价制度,规范临床医师用药行为。对临床医师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和整改,对问题突出的科室的负责人和当事人要按照《山东省<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山东省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实施办法》有关要求,严肃处理。督导各临床科室及其医务人员坚持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更好地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部位

头颈外科手术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 心脏手术 神经外科手术

抗菌药物选择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甲硝唑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血管外科手术 乳房手术 腹外疝手术

应用植入物或假体的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骨科手术(包括用螺钉、钢板、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金属、关节置换)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胃十二指肠手术 胆道手术

头孢呋辛;头孢美他醇

头孢呋辛;头孢美他醇,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

阑尾手术 结、直肠手术 泌尿外科手术 妇产科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头孢呋辛;环丙沙星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注:1.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发生率

高的医疗机构,如果进行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可选用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2.医疗机构选择手术时预防用抗菌药物时,可按卫生部有关要求依据各医院具体

10.医院公章使用管理规定 篇十

为加强对印章的管理,规范用章程序,现对医院公章的使用、管理规定如下:

一、公章由实行专人保存及管理。

二、公章的使用管理流程

(一)以医院名义签发的文件、文书,包括各类通知、通报、报告、证明、决定、公示等,代表医院对外的各类材料、活动申请及策划及其他它需要的签章等。

(二)医院日常事务需用医院公章的,均须先填写《公章使用登记表》,按公章管理流程正常使用。

1.各部门日常工作需用章的,须由部门负责人提出申请,经分管院长许可后方可用印。

2.外来文件资料或医院职工开具相关证明需用章的,须按内容具体说明,经院长许可后方可用印。

(三)公章禁止带出本单位使用。如因特殊原因需要,必须经科长及主管院长同意后,方可带出。

(四)规范使用印章,做到“齐年盖月”(即印章的左边缘与落款日期的年相齐,月、日盖在印章的下面);盖章时用力要均匀,落印要平衡,印泥(油)要适度,保证印迹端正、清晰。

(五)对一些行文不规范(字迹潦草、有明显涂、改痕迹、表达不清、落款单位不明)的文档,拒绝加盖印章。

(六)医院公章一律不得在空白纸页上使用。严禁在空白的纸张、表格、信函、证件等上面加盖医院公章。严禁填盖空表格、证明及信件,如遇特殊情况,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院长同意后,方可用章。

11.探讨儿科治疗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篇十一

【关键词】儿科治疗;抗生素;使用规范

【中图分类号】R97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61-01

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抗生素的使用比较常见,使用非常广泛,不过若抗生素的使用缺乏合理性,就会对患儿身体健康构成威胁[1]。患儿年龄较小,身体抵抗能力差[2],因此,用药需更为谨慎。为了提高儿科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本文选取了我院在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间收治的756例使用抗生素治疗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我院近几年抗生素使用是否符合规范,了解其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法,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间收治的756例使用抗生素治疗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儿413例,女患儿343例,年龄在5个月至12岁间,平均年龄(5.73±1.29)岁。

1.2一般方法

对75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了解患儿的给药途径、联合用药情况、使用分类等信息,查阅国内、国外出版的相关书籍,结合药物说明书,分析我院近几年抗生素使用是否合理。

2结果

2.1使用情况

3讨论

儿童身体发育还不够完善,极易因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出现细菌、病毒感染的情况,部分药物侵害会对儿童身体健康构成很大威胁[3]。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因抗生素滥用所致的聋哑患儿数量约在20000以上,部分患儿由于滥用抗生素,产生药物代谢差的情况,严重情况下甚至发生中毒反应[3-4]。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我院也存在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現象。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科学的抗生素使用方案。

若患者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则要充分考虑到其病情的具体情况,明确抗生素使用剂量,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患者给药剂量要以病原菌感染情况为依据,使抗生素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将感染病原菌消除。在儿科治疗中,尽量不要对患儿采用联合用药,可使药物伤害减少。

抗菌药物并非对所有疾病都适用,如果患者存在发热症状,不过经检查,未观察到细菌感染,则无需使用抗生素,防止不良影响的发生。综上所述,儿科抗生素的使用要格外谨慎,根据抗生素使用规范与原则给药,确保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云燕.儿科治疗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03):126-128.

[2]刘清泽.儿科临床治疗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6):385.

[3]高海红.门诊儿科三年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33):11-13.

[4]申志辉,徐文彤,高丽萍等.2617例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0):1226-1229.

12.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篇十二

1 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 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

(1) 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 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 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 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2) 血清病样反应:多见于应用长效青霉素制剂后, 一般在用药后11 d~12 d内发生。其症状与血清病基本相似, 有发热、关节痛、荨麻疹、淋巴结肿大、腹痛、蛋白尿、嗜酸粒细胞增多等, 有时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 (3) 药疹:几乎所有抗生素均有可能引起皮疹, 但以青霉素、链霉素、磺胺药为多见。 (4) 药物热:常发生于用药1 d~25 d左右, 一般在10 d以内, 严重皮疹或皮炎大多伴有高热。多种抗生素可有此反应。 (5) 血管神经性水肿:多数为青霉素引起, 但也可发生于应用磺胺药、四环素类、氯霉素等的过程中。 (6) 其他:感光反应可发生于应用四环素过程中;青霉素和四环素类有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可能;青霉素类尚可导致间质性肾炎、过敏性肺炎、过敏性心肌缺血等。

2 毒性反应

抗生素的毒性反应是抗生素应用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反应, 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造血系统、肾脏、肝脏、胃肠道和局部等方面。

(1) 神经系统:抗生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表现为多方面。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的损害, 有神经症状亦有精神病样发作, 多见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 造血系统:氯霉素对造血系统的毒性最为常见, 可引起红细胞生成抑制所致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溶血性贫血, 兼有毒性作用及过敏因素。主要见于氯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3) 肾脏:药物通过肾小管分泌排泄, 或药物与水分一起被重吸收, 故肾小管细胞内药物浓度远较其他器官高。肾脏本身血管丰富, 因此药物含量高, 大多数抗生素均以原形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 故肾脏最容易受其损害。 (4) 肝脏:抗生素可通过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或过敏反应而造成肝损害, 或二者兼而有之。病变可呈胆汁淤积性或细胞变性、坏死。 (5) 胃肠道:多种抗生素口服后可致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 主要由于药物的直接化学性刺激所致, 但也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调的后果。多见于四环素、红霉素、林可霉素、氯霉素等。 (6) 局部反应:抗生素肌注、静注或静滴时可引起局部疼痛、血栓性静脉炎等, 可按具体情况加用局部麻醉剂、肾上腺皮质激素、肝素等, 或稀释注射液、减慢滴速。 (7) 其他:两性霉素B静滴速度快偶可引起室颤而致死;万古霉素静滴、克毒唑口服后偶亦有发生心室颤动、室速而致心搏骤停的报道。四环素类、氯霉素等长期口服可导致维生素B、K等缺乏症。

3 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 与患者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

4 二重感染

正常情况下, 人体内菌群相互拮抗制约下处于平衡状态。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 敏感细菌被抑制而未被抑制者乘机繁殖, 在机体防御功能低下时可引起二重感染。年老、幼儿、体弱及合并应用免疫抑制剂, 有严重慢性病或血液病患者,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代谢药物者更易发生二重感染。为防止二重感染, 在治疗过程中, 应经常注意检查口腔黏膜和定期送咽拭、痰、尿、粪便标本做细菌和真菌检查, 如有阳性发现宜及早采取相应措施。

5 抗生素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 如一些慢性病 (糖尿病、肿瘤等) 合并感染, 手术预防用药, 严重感染时, 伴器官反应症状, 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 可能引发或加重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1) 与利尿剂合用:头孢噻啶与呋塞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 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 停用甘露醇后, 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2) 与抗凝药合用: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 使后者半衰期 (T1/2) 延长, 作用增强, 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令作用增强, 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3)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 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 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 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4) 与降糖药合用: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 可抑制后者的代谢, 使其半衰期延长, 血药浓度增加, 作用增强, 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6) 与其他药物合用: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 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 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6 对策

正确诊断, 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 如利用标本培养来判断。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 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 做到了解患者用药过敏史, 严格执行皮试常规。慎用毒性较强的抗菌药如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多黏菌素等, 必须使用时应加强观察, 联合用药时要警惕毒性协同作用, 避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使用药有的放矢, 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同时进行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 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 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 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 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 必须合用时, 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 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 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 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 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13.医院安保器械使用管理规定 篇十三

为保证我院财产安全及来院顾客和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确保医院安保工作的正常运行,维护安保器械的完好无损和正常使用,延长器械的使用期限,特制定本规定。

一、适用范围

安保器械只能用于安保人员在值班时间内(值勤过程中)使用。安保器械主要包括对讲机、警棍、手电筒、巡更棒等。

二、职责分工

2.1 当班安保人员负责器械器材的使用并进行妥善保管。

2.2 安保队长负责器械的统一管理、发放和送检。

三、对讲机的管理

3.1 对讲机的使用及保养

3.1.1对讲机只供当班安保人员使用,严禁用作其他用途,特殊情况须经安保队长或院内相关领导批准后方可使用。

3.1.2对讲机严格按频率使用,严禁安保人员私自乱拆、乱拧或乱调其他频率。

3.1.3对讲机电池要适时充电,但充电时间不能超过12小时。每台对讲机主机与电池严格编号,不得混用,以避免出现交叉充电,损坏电池。

3.1.4交班时要用干布擦拭机身,安保人员在交班时应做好对讲机交接验收工作,发现问题要做好记录并及时上报。

3.1.5使用对讲机时,将音量调到适当(清晰听到)位置,对讲机只能握在手上或卡在腰带上,禁止手提对讲机天线。

3.1.6定期检查对讲机电池及主机件性能,如发现有正常损坏,必须及时向队长书面说明损坏原因,严禁私自进行维修。

3.1.7 严禁将对讲机及备用电池随意乱放,对讲机不得借予外人使用。

3.1.8 严禁淋湿对讲机或使对讲机受到较大的震动。

3.2对讲机的对话要求

3.2.1持对讲机呼叫对方前,首先报出自己的岗位(位置)。

如:门岗呼叫一楼前台: 门岗:“门岗值班亭呼叫一楼前台,收到请回答。” 一楼前台:“收到,请讲。” 通话完毕后: 门岗:“谢谢。” 一楼前台:“不客气。”

3.2.2使用对讲机叙说或汇报时,要简明扼要,不得长时间占用对讲机讲话。

3.2.3使用对讲机通话时,必须使用文明用语,严禁使用粗秽语言。

3.2.4在他人使用对讲机时,不得插入话题抢用,紧急事件时除外。

3.2.5在紧急报警时须保持冷静、叙说清楚以便及时做出处理。

四、警棍的使用要求

4.1警棍的佩戴要求

4.1.1 警棍是安保人员执勤时佩带的自卫防暴器械,安保人员应严格保管和使用,不得将其转借他人。

4.1.2警棍只能用于夜班安保人员值勤时佩戴,应将警棍挂在腰带左侧,不得在岗位上随便玩耍或挥舞。

4.2警棍的使用

4.2.1非紧急情况或人身安全未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严禁安保人员以任何借口或理由使用警棍攻击他人,如有违反,一切后果自行负责。

4.2.2 白班安保人员一律不得使用警棍;夜班人员在处理一般问题时,严禁使用警棍,不得手持警棍或用警棍指着对方讲话。

4.2.3 当班安保人员要妥善保管所佩带的警棍,交接班时要检查清楚后再交接,如有遗失或损坏,要照价赔偿。交接不清楚或接收人发现警棍遗失(损坏)而不报告,须共同负责赔偿。

五、手电筒的管理

手电筒仅用于夜班安保人员使用,白班期间只能放于门岗值班亭内,交接班时须严格交接验收,如发现遗失或损坏,须照价赔偿。

六、巡更棒管理

6.1巡更棒,主要是用于规范院内安保管理,督促安保人员提高值班巡逻频率,及时消除巡逻中发现的各类安全隐患。

6.2白班巡逻人员和夜班人员持巡更棒在院内巡逻时,须按时对院内进行巡逻,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如对发现的问题,不能独自处理,必须立即向安保队长或相关领导报告。

6.3 巡更棒须持于手中,不得随意挥舞玩耍,不得乱丢乱放,不得擅自拆修,如损坏、遗失,须照价赔偿。

14.医院医疗器械使用管理自查报告 篇十四

巴林左旗蒙医中医医院

自赤峰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召开“关于开展新《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宣贯会议”后,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和条例规定,在院领导的组织下重点就全院医疗器械,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管理、强化责任、增强质量责任意识。

医院首先成立了以主管院长为组长、各分管院长和设备科为成员的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和以各科主任为组长科室人员为成员的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小组。把医疗器械、设备管理纳入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条例》出台以后,我院又重新建立、完善了一系列医疗器械相关制度,重新修订了《巴林左旗蒙医中医医院医学装备管理办法》,以制度来保障医院临床工作的安全顺利的进行。

二、对医疗器械的采购、验收、入库的自查

为保证购进医疗器械的质量和使用安全,杜绝不合格医疗器械进入,我院建立了《医学装备采购、验收、入库管理制度》、《大型设备招标采购制度》以及《医学装备档案管理制度》,按照《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重新整理了我院的采购验收记录,和医疗器械相关资质的档案,并登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对医疗器械的注册证号进行核实,杜绝无证购入、假证购入、无合格证明购入、进口医疗器械无中文说明书、中文标示、中文标签的购入、过期使用,保证医疗器械安全、合法使用。

三、对医疗器械库房存储条件的自查

为保证在库储存医疗器械的质量,我院对材料库库房,检验科库房,手术室库房,还有各科库房进行了检查,包括储存的温度,湿度和周围环境是否符合在库医疗器械的储存条件。我们还组织专门人员做好医疗器械日常维护工作。

四、对三类医疗器械的自查(重点植入性医疗器械)

植入性医疗器械属于高风险医疗器械,为了保证人民群众使用植入类器械安全、有效性,本院特制订了《植入性医疗器械购进管理制度》。对购进的医疗器械所具备的条件以及供应商所具备的资质做出严格的规定,对植入性医疗器械所提交的一系列资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严格的审核审验。加强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信息管理,建立健全植入性医疗器械采购、入库、出库、使用、报废等审查制度,详细记录产品信息,所有信息应当归入患者的病例档案进行管理。

五、对过期、失效、破损、淘汰的医疗器械自查

防止不合格医疗器械进入临床,对患者造成人身伤害,我院加强了对过期,失效,无菌医疗器械出现漏气、破损管理,并做了《医疗器械销毁记录》。争取做到及时销毁,避免不合格产品的使用。已达到报废标准的医疗器械我院制定了《资产处置与措施》,根据相关法律做好资产处置工作。

六、对可疑不良反应事件的医疗器械的检测管理 加强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管理,防止不合格医疗器械进入临床,我院特制定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如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应查清事发地点、时间、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基本情况,并做好记录,迅速上报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

七、对医学装备的维修、维护与售后服务的自查

为了使医疗设备处于安全使用状态,以及符合技术要求标准,我院制定了《医疗设备保养与维修制度》,按照规定制作了《医疗器械维修维护保养记录》,对设备的故障原因、需要更换的配件,维修后的状态都有记录。第三方维修服务机构我院也做了相关规定,要求第三方维修需要提供该企业的相关资质,维修更换的关键部件或软件应当与原医疗器械技术参数相一致。维修后的医疗器械技术指标和安全指标应当符合经评审或备案的产品要求,并提供由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我院还对急救类医疗设备做了《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检查记录》,要求各科室每天做好急救类设备的检查工作,保证设备处于待用状态。

八、自查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自查自纠,我院的医疗器械管理变得更加正规化,但是从中也存有一些问题,例如:库房过期、不合格的医疗器械不能及时销毁,库房的分类、分区摆放不合理,还有对药品性体外诊断试剂的管理不到位,这些问题将作为我院工作重点。

九、我院今后医疗器械工作重点

切实加强医院医疗器械安全工作,杜绝医疗器械安全事件的发生,保证广大患者的使用医疗器械安全,今后我们打算:

1、进一步加大医疗器械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落实相关制度,提高医院医疗器械安全责任意识。

2、增加医院医疗器械安全工作日常检查、监督的频次,及时排查医疗器械安全隐患,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意识,服务患者,不断构建人民满意的医院。

3、继续与上级部门积极配合,巩固医院医疗器械安全工作取得的成果,共同营造医疗器械的良好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15.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与进展性研究 篇十五

1 主要原因

长期乱用、滥用抗生素引发出严重和广泛的细菌耐药。广谱抗生素的滥用杀灭了对人体有益的共生菌对治疗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制药利润驱使、患者不合理要求、抗生素管理缺乏立法、医院管理不当、失控等造成了上述情况。

2 我国现状

中国是抗生素生产大国, 也是抗生素使用大国。年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 人均年消费量138克左右而美国人均年消费量仅13克。据2006~2007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 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在美英等发达国家, 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仅为22%~25%, 而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如此大规模地使用抗生素。中国的妇产科更是重灾区。而中国的住院患者中, 其中外科患者使用抗生素比例高达97%。另据1995~2007年疾病分类调查, 中国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每年有8万人因此死亡。

3 只重视经验性应用抗生素, 不重视细菌培养

个别医生只重视经验性应用抗生素, 待患者临床症状难以控制才送细菌培养。目前一种十分不良的趋势是凡感冒都处方抗生素, 意存“预防继发细菌感染”。有的医生主张, 原有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有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时应用抗生素有助于预防细菌性感染, 但并没有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慢支和哮喘并不都是细菌感染, 有脓性痰出现时才应该使用抗生素。哮喘发作时只有在发热, 才能使用抗生素。

4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主要反映在联合用药上

凡发热、腹泻、咽痛、哮喘患者的处方中大都有抗生素。处方使用最多的是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等。大多数医生使用多种抗生素, 同时使用2~3种抗生素随处可见。此种不合理的联合应用抗生素是直接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5,6]。这样不仅造成患者的经济负担, 而且抗生素的相互拮抗, 增加了副作用。

5 多重耐药菌珠的产生

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可水解所有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 并且是由质粒介导的。ESBL还与多重耐药有关因此产此ESBL的细菌不但对所有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耐药, 对其他大多数抗生素 (包括第四代头孢菌素) 亦可耐药[7,8]。某些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及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 (MR-CNS) , 这些MRSA菌株之间有十分相似的共同特点, 除对甲氧西林和苯唑西林耐药很常见, 并且目前在临床已见到耐万古霉素的表皮葡萄球菌[9]。由于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而导致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6 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目前细菌流行病学调查, 革兰阳性球菌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对于慢支患者仍然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在细菌培养前的经验性治疗应结合病史特点和当地流行病学, 考虑可能的病原体, 然后根据药敏结果作出合理的抗生素选择。尽量单用一种抗生素, 并长期使用抗生素。

7 国家政策

2011年4月7首届合理用药大会在这一天召开, 主题为“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 明天就无药可用”。目前北京共有协和医院、积水潭医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等首批20家医院正在参与处方集中点评。会议内容重点是监测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北京市卫生局也成立了专家委员会, 包括处方点评组、临床药学组、药事管理组、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监测组、合理用药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中药组、学科建设与药学研究组等8个工作组。工作组每月收集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处方点评数据。此次处方集中点评的重点监测对象是抗生素, 如万古霉素, 必要时还需要院内会诊, 因此在处方集中点评时将会备受专家关注。

三级医院的门诊使用抗生素用量一般占整张处方用药量的15%左右, 如果超出平均水平将被公示和干预。世卫组织为了扭转滥用抗菌素的现状推出了加强监测和实验室能力、确保有质量保证的基本药物的连续可及、强化感染预防与控制、支持创新和研发新工具等6项政策一揽子计划。卫生部也把抗菌素药品的使用作为考核医院政绩和工作的重要指标, 对于违纪违规的医院、医生采取严厉措施。

摘要:针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与进展性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合适,使用,进展性

参考文献

[1]李风仙, 荣根满.药剂人员必须重视发药交待与服药指导叨[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 2004, 112 (1) :11828-11829.

[2]公安, 朱兰.临床细菌耐药性检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2) :91-93.

[3]樊启生, 荣根满.药物载体和给药系统的研究方向[J].中华临床医学月刊, 2005, 15 (84) :1383-1384.

[4]李宏光, 李淑芬.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l7 (2) :130-131.

[5]王建华, 荣根满.不合理的处方用药现象亟待根治[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 2004, 12 (1) :1785-1786.

[6]邓三季, 文秀莲.医院感染漏报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2) :104-105.

[7]苏十龙.非发酵菌慢性肺心病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的变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4) :312-313.

[8]张杰, 王辰.肺部感染细菌耐药现状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1) :79-80.

16.医院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办法 篇十六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54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30-02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过敏反应,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未分型的过敏反应,有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等,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如: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肾脏毒性,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其中卡那霉素、新霉素、杆菌肽、多粘菌素B的毒性较显著。新霉素用药早期可出现蛋白尿和管型尿,尿中有红、白细胞,以后可出现氮质血症、少尿、尿毒症,病理变化显示肾小管变性坏死及细胞浸润;杆菌肽的毒性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糖尿、肾功能减退等,受损伤最显著的是肾小管;多粘菌素B大剂量应用可造成肾小管坏死,临床表现为肾小管和肾小球功能减退,出现蛋白尿、管型尿和血尿。庆大霉素的肾脏毒性较小,个别病人仅在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时出现蛋白尿及血尿,而且是可逆的;鏈霉素也可对肾脏造成轻度的损害;先锋霉素毒性较低,但在过大剂量时也可损害肾脏;此外,某些磺胺药因乙酰化结晶产物沉积而引起血尿、尿闭,还可导致间质性肾炎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肝脏毒性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对血液系统毒性,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免疫系统的毒性,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毒性作用。胃肠道毒性反应较常见。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心血管药物合用,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与抗凝药合用,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与茶碱类药物合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与其他药物合用,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17.医院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办法 篇十七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本着:“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原则,我们针对抢救设备和大型医用设备,组织本院相关人员重点就全院医疗器械、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增强质量责任意识。

医院首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各科室主任为成员的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和医疗器械临床应用安全管理委员会,把医疗设备安全的管理纳入医院工作重中之重。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增强质量责任意识。医院建立、完善了一系列医疗器械相关制度,以制度来保障医院临床工作的安全顺利开展。

二、为保证购进医疗器械、设备的质量和使用安全,杜绝不合格医疗设备进入,本院特制订医疗设备采购管理制度。对购进的医疗设备所具备的条件以及供应商所具备的资质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三、为保证入库医疗器械、设备的合法及质量,认真执行医疗器械入库制度,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

四、为了准确、安全使用医疗设备,我院定期组织业务学习,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设备使用培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做好日常保管工作,我院部分医疗设备比较贵重,在我院技术人员定期自检维护的同时,定期请厂家技术员检查校正。

六、加强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管理,防止不合格医疗器械进入临床,我院特制订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如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应查清事发地点、时间、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基本情况,并做好记录,迅速上报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

七、我院今后医疗器械工作的重点

切实加强医院医疗器械安全工作,杜绝医疗器械安全事件发生,保证广大患者使用医疗器械安全,在今后工作中,我们打算:

1、进一步加大医疗器械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落实相关制度,提高医院的医疗器械安全责任意识。

2、增加医院医疗器械安全工作日常检查、监督的频次,及时排查医疗器械安全隐患,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意识,服务患者,不断构建人民满意的医院。

3、继续与上级部门积极配合,巩固医院医疗器械安全工作取得成果,共同营造医疗器械的良好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18.医院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办法 篇十八

(4)用法用量不适宜的;

(5)联合用药不适宜的;

(6)重复给药的;

(7)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特别是药物代谢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患者不良后果的情况);

(8)其它用药不适宜情况的。

2、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处方为超常处方:

(1)无正当理由的大处方的;

(2)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的;

(3)无适应证用药,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的;

(4)根据患者点药开具处方,而患者疾病又无治疗需求的;

(5)其他人情处方和无正当理由的严重不适宜用药的;

(6)医保患者的处方中自费药品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的。

第四章 管理措施

第七条 管理方式以总量控制(全院及各科室药品使用比例)、分级管理、动态监控、定期通报、知情告知等相结合,落实各科室用药、单品种用药总量、医师用药情况、医师合理用药评价等监控,并通报监控情况。

第八条 将全院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控制在0%以内。年初经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对各临床科室药品使用比例审定后下发,并按所定比例执行考核。

第九条 将合理用药纳入医疗质量考核,并作为考核医师的一项指标。

第十条 分级管理

(一)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情况确定各临床科室药品与收入的`比例,严格控制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逐年降低药品收入比例。

(二)各临床科室主任为本科室合理用药的第一责任人,并负责对本科室合理用药实施管理职责。

(三)药剂科负责监控全院用药情况,并定期将结果汇总上报。临床药师必须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和合理性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告知开具处方的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向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管理督导组报告。

(四)临床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疗程、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用药方案应强调个体化原则,要充分考虑药物的成本与疗效比;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根据病情和药物特点进行必要检验和影像监测,并根据其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用药。使用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五)临床医生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和剂量范围,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适应症和剂量范围者,应报医院药事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同时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门诊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六)使用贵重药品、医保患者使用自费药品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七)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控工作,临床用药中一旦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必须报告药剂科及临床合理用药督导小组。

第十一条 检查考核

(一)医院分月、季、半年及年度公示各临床科室药品费用占医疗总费用比例。

(二)医院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家对每个科室的运行病历、出院病历进行抽查。重点检查对象:

1、所有发生投诉的病人病历、死亡病人病历和病危病人病历;

2、当月药品使用比例超标的科室、用量过大有集中使用现象的药品、科室、医师;

3、实行“双十制”管理,即每月用量/金额前十位药品的品规和科室;

19.护士在合理使用抗生素中的作用 篇十九

1 协助医生正确选用抗生素

正确选用抗生素是抗生素治疗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实行整体化护理, 对病人实行全面评估, 是协助医生正确选用抗生素的前提。

1.1 入院时通过询问病史, 严格查体, 明确诊断, 确定感染的因素;

观察女性病人是否怀孕或在哺乳期;儿童的年龄、体征、有无生长缓慢的情况, 并书写护理记录单。

1.2 准确测量生命体征、查看临床病症、血液检测基础值;

正确采集标本, 观察血液细菌培养的结果, 明确病原体, 选用抗生素。

1.3 询问用药史

如是否用过抗生素, 用药时间长短、用量、目的, 有无需要忌用的药物, 有无过敏或副作用反应较强的表现, 而在今后使用中应予注意或避免的药物, 是否正在服用可能与抗生素相互作用的药物以及家庭成员用药史等。

1.4

观察已用药物的治疗效果与副作用, 估计病人和家属对抗生素治疗知识的掌握程度。

1.5 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的指征

抗生素治疗的适应证主要是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感染性疾病。以下情况不宜使用抗生素: (1) 单纯病毒感染性疾病; (2) 发热原因不明 (除非病情十分严重, 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 者; (3) 昏迷、心衰、休克等患者应用有害无益; (4) 尽量避免局部使用抗生素, 以防引起过敏反应及耐药菌株产生[2]。

根据以上资料, 结合病情, 权衡利弊, 提出合理建议, 选择那些疗效高, 不良反应最小、最经济的抗生素。

2 确保抗生素的疗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临床上绝大部分的药物是通过护士提供给病人, 护士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各项操作的熟练程度, 均能影响疗效的正常发挥, 因此护士应加强思想及业务素质教育做到五准确, 以保证药物的安全使用。

2.1 药物配伍要准确

2.1.1 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合理联用会增加疗效, 但如果两种抗生素作用部位类同, 联合应用并不会增强抗菌作用, 反而会降低疗效, 增加毒副作用。例: (1) 青霉素与庆大霉素联合应用时, 两药混合后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可使庆大霉素失活。凡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与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体外混合时, 均可产生类似结果。 (2) 青霉素与四环素、红霉素等联用时, 因为青霉素是繁殖期杀菌剂, 对繁殖期中的细菌作用最强, 而四环素、红霉素是抑菌剂, 使细菌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 可干扰青霉素的杀菌作用。 (3) 红霉素与林可霉素不宜同时使用。两种药物作用机制基本相同, 红霉素可与林可霉素竞争核糖体上的结合位置, 而且亲和力大于林可霉素, 因此取而代之, 影响林可霉素的抗菌作用。

2.1.2 在与非抗生素联合用药时应注意避免使用影响其疗效的药物。如维生素C可使青霉素分解, 其每一种成份都影响氨苄青霉素的稳定性。氨茶碱、碳酸氢钠可使青霉素沉淀失去活性。氨基甙类抗生素水溶液不稳定, 不宜与肾上腺素、维生素C、多巴胺、钙剂、阿托品、维生素B类合用, 与强效利尿剂 (速尿、利尿酸等) 联合使用可导致耳毒性、肾毒性增强。头孢菌素类因抑制肠道细菌合成维生素K, 诱发出血, 不宜与抗凝剂合用 (肝素、尿激酶、蝮蛇抗栓酶等) 。

2.2 剂量要准确

2.2.1 抗生素大部分为瓶装粉剂, 应用时应溶解完全, 计算精确, 并根据剂量大小使用不同规格注射器。

如特殊用药或用药剂量小于1mL时应用1mL注射器抽吸。

2.2.2 抽吸应彻底, 不能剩余过多药液。

以头孢唑啉钠为例, 据测试每瓶药平均残留量26.89mg[3]。剩余过多, 可导致剂量不足。

2.2.3 肌注或静脉输液排气时, 严格正规操作, 不能排出过多药液而造成浪费, 以致剂量不准确。

注射器脱离药瓶时应避免药液外泄, 播散到周围环境中去。

2.3 给药途径准确

2.3.1 青霉素因易被胃酸及消化酶所破坏不宜口服。

红霉素因对肌肉和血管刺激较强, 不宜用于肌肉注射。链霉素不宜于静脉注射等。

2.3.2 一种抗生素因用药途径不同还可发挥不同疗效。

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口服时吸收较少, 对治疗肠道感染效果较明显, 而庆大霉素用于肌肉或静滴时则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引起系统和局部感染有效, 链霉素肌肉注射时对结核杆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等。

2.4 溶媒准确

正确选择溶媒是保证抗生素疗效的关健之一。

2.4.1 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在酸性环境中易水解, 在药液pH6~8时最稳定, 故不宜用葡萄糖溶液 (pH3.2~5.5) 。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则较适宜。

2.4.2 头孢唑啉钠的正确配法应是用无菌注射用水溶解后再加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中, 以防因直接溶解产生结晶和微粒。

2.4.3 红霉素在溶媒pH4~8中较稳定, 故也不宜用葡萄糖溶液, 应用时多加在生理盐水中静滴 (先用注射用水溶解后再加入, 也可将适量碳酸氢钠注射液加入10%葡萄糖液或5%葡萄糖中, 一般为500mL液体中加入5%碳酸氢钠0.5~1mL, 使液体pH升高到6左右) 。

2.4.4 庆大霉素适宜的溶媒为5%葡萄糖和复方氯化钠溶液等。各种抗生素均应现用现配, 不得放置过久。

2.5 给药方法准确

临床应用抗生素给药次数和间隔时间应根据所用药物半衰期来决定。既可维持有效浓度, 又不致于发生蓄积中毒。

2.5.1 青霉素多采用间歇、高浓度、快速静滴。合理用药方法是将一次剂量的药物溶于100mL液体中0.5~1h滴完。

2.5.2 头孢菌素类通常将一日剂量平均分为2~4次, 加入液体静滴或静注。但头孢三嗪因半衰期长达7h, 故1d只须静脉给药1次。

2.5.3 红霉素适宜的给药方法6h/次, 静滴浓度宜小于0.1%。

2.5.4 对肾功能正常的成年人, 将庆大霉素12万单位加入100mL适宜的液体内于1h滴完。丁胺卡那对肾功正常的成年人, 多主张按每次5~7.5mg/kg体重的浓度加入液体内静滴, 疗程不宜超过14d。对肾功减退的病人剂量应减半, 给药间隔时间加倍, 治疗时间<10d。

2.5.5 磷霉素与环丙沙星配伍应用静脉输液时, 应先输环丙沙星, 后加磷霉素, 否则二者接触1min左右, 便在整个输液管道内产生大量乳白色沉淀物[4]。

3 严密观察细菌耐药性, 及时反馈抗生素的毒副作用

3.1 细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又称抗药性, 一般是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 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甚至消失, 致使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据统计革兰阳性菌感染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肠球菌的检出为前3位,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达94%和95%, 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为45.3%和30.3%, 对万古霉素为1.9%;在革兰阴性菌的检测中, 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占据前4位, 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 都有较高的耐药率[5]。因此应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 观察用药后疗效, 急性感染用药48~72h内病情未改善或加重者, 应根据药敏试验考虑改换其他耐药菌敏感药物。

3.2 抗生素的过敏反应

绝大多数抗菌药物均可引起过敏反应。这是因为药物在体内或体外与蛋白质结合后成为特异性抗原, 激发T淋巴细胞产生相应抗体, 致敏淋巴细胞, 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再次接触药物时, 就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其中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多见, 约为5%~10%[6], 其中过敏性休克最具危险性。高敏者甚至在做皮试时也会发生过敏。除青霉素外, 链霉素、庆大霉素、磺胺药也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因此做皮试前应仔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家庭成员药物过敏史, 并备好0.1%肾上腺素, 皮试后交待注意事项。此外还应观察药物引起的各种类型的皮疹, 如斑丘疹、荨麻疹、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等。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喉头水肿、肺水肿等, 危及生命。

3.3 对血液系统的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除有直接毒性外, 还有过敏因素, 其中广谱抗菌素中的氯霉素的毒性作用最常见, 可引起全血细胞计数下降, 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可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头孢菌素类还可引起出血倾向。大剂量的青霉素和羧苄青霉素引起出血或紫癜。因此护士在用药期间观察有无出血症状, 定期复查血常规。

3.4 二重感染也称菌群交替症

是发生在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新的感染。部分治疗剂量的抗生素对正常菌群也有显著影响。在使用过程中对抗生素敏感的正常菌群受到抑制, 耐药细菌被选择出来而大量繁殖产生新的感染。如在四环素治疗中发生的葡萄球菌性结肠炎, 就是由于抗生素抑制了肠道正常菌群, 而使耐药性葡萄球菌过度繁殖引起。坏死性结肠炎则是由于难辨梭菌过度增长并产生大量肠毒素所致。因此, 在应用广谱抗生素过程中要注意观察, 定期检查病人口腔及送验尿、粪、痰等标本, 作细菌和真菌培养, 发现阳性时应及早停药, 并更换适宜的药物。

3.5 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抗生素可通过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或过敏反应而影响肝功能。其中异烟肼、利福平是引起肝脏损害的较常见药物。异烟肼引起的肝脏损害其症状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发生率可高达10%~23%[7]。利福平可引起GPT升高、肝脏肿大或黄疸等。多数头孢菌素大剂量应用可导致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酯酶、血胆红素等值的升高。大环内酯类在正常剂量下肝毒性较小, 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肝酶升高等, 一般停药后可恢复。

3.6 氨基甙类药物的毒副作用

3.6.1 内耳毒性反应:

据报道, 接受氨基糖甙类药物治疗后的病人中, 临床上有明显听力障碍的发生率为0.5%~3%[8]。耳中毒的临床表现在听力障碍 (出现在耳聋之前有耳鸣、耳内饱胀感) 或前庭功能障碍 (头晕、眩晕、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 , 并且一般都是难以恢复和永久性的。

3.6.2 肾脏毒性反应:

如长期大量使用可引起肾脏损害, 主要损害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应用时应定期观察尿色、尿量, 留取尿常规检查肾功能。毒性大小可按以下排列: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

3.6.3 神经肌肉接头阻滞:

病人可发生眼睑下垂、麻痹、复视、咀嚼肌及四肢肌肉无力, 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如出现上述症状就应立即停药及时给予钙剂及新斯的明。必要时加强换气辅以人工呼吸等措施。

4 做好社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宣教工作

现代护理不仅从深度上延伸, 范围上也从病人、医院扩大到家庭、社区。我们经常碰到病人或家属或朋友在家庭使用抗生素时盲目使用, 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也带来不良反应及经济上的损失。护理人员作为教育者、指导者, 可随时 (候诊时、住院时、出院后) 、随地 (医院门诊、走廊、病房, 社区各卫生机构等) 、采取各种方式 (讲课、发放用药手册、个别指导、社区卫生宣传栏等) , 做好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健康宣教工作。

4.1 纠正抗生素应用观念的错误

主要有两种: (1) 抗生素剂量越大越好, 可以治疗一切感染。对此应宣传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可以引起神经—精神症状, 如反射亢进、知觉障碍、抽搐、幻觉等, 也可扰乱血凝机制而致出血倾向, 因此应据病情合理选用; (2) 新型抗生素疗效好, 对新型抗生素估价过高。其实不然, 有许多老牌抗生素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确是“物美价廉”, 因此不能以价论质。

4.2 指导抗生素的使用范围

抗生素只适用于细菌性感染。像普通的感冒发热, 对病毒引起的病症, 抗生素不但无效, 甚至还能加重病情, 延误治疗。

4.3 指导人们观察二重感染的方法

如口腔粘膜及舌体出现溃疡及白色斑点, 女性阴道分泌物增多, 外阴瘙痒、发热、腹泻、大便中有脓血等。若发现此类症状, 不应自行服用止泻药物、退热或其它非处方药, 应及时就诊。

4.4 指导病人认识连续服药完成治疗过程的重要性

随意中断治疗, 会给病原体以再生及耐药的机会, 使复发的感染难以控制。应按医嘱坚持服药, 完成整个治疗过程。不要因自觉症状好转就自行停药。

4.5 常用抗生素的健康宣教

4.5.1 青霉素

指导病人过敏反应可能出现在皮试或用药过程中, 如出现皮疹、皮肤瘙痒和血管神经性水肿, 要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在更换药物批号或注射停止24h后应重新进行皮试;把配制好的儿童口服的青霉素糖浆, 放置冰箱内保存。室温下放置超过7d则不能服用。

4.5.2 头孢菌素

指导病人药物与食物、牛奶同服可减轻胃肠刺激症状, 但不宜与酒精及含酒精的饮料同服, 否则会引起呼吸困难、心动过速、腹部痉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4.5.3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指导病人观察不良反应如发现不要自行服用非处方的药物, 应尽早就医检查。

4.5.4 红霉素

此药可因食物影响而减少吸收, 最好在进食前后1h服药, 服药前和服药时不宜饮用酸性的食物和饮料。

4.5.5 氯霉素

指导病人使用的眼药水或眼药膏, 治疗完成后应将药物销毁, 避免药物对环境的污染。余药不应留置再用或给他人使用。

4.5.6 四环素

指导正确的服药方法, 如胃肠刺激症状不明显, 可空腹服药, 否则可选择少量的食物同服, 服药时要大量饮水, 避免与奶制品、抗酸药物等同服;应注意此类药物的光敏反应, 外出时穿长衣裤、用防晒油等。

摘要:自1940年青霉素应用于医疗以来,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抗生素的种类日益繁多, 用途广泛, 疗效愈加显著。但在各种抗生素治疗疾病给人们带来健康的同时, 因其不合理使用导致的耐药性、二重感染、毒副作用等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成为新世纪医学界需研究及解决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护士,抗生素,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张金哲, 江载芳, 等.儿科药物治疗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2000, 4:113.

[2]钟秀玲, 程棣妍.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 4 (3) :141~149.

[3]袁国莲, 王锦秋, 封英群.头孢唑啉钠瓶内残留量测定[J].实用护理杂志, 1996, 12 (6) :283.

[4]葛萍, 吴德先, 白建华, 等.注射用磷霉素钠与环丙沙星存在配伍禁忌[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10) :39.

[5]李宝全, 周蕾, 杨又力, 等.社区感染与抗生素合理应用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8) :612.

[6]叶玉文.国内青霉素皮试研究近况[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1) :11.

[7]钟秀玲, 程棣妍.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 4 (3) :145.

上一篇:数据库实验4要求下一篇:观点对比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