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发展战略解读(共8篇)(共8篇)
1.中国银行发展战略解读 篇一
中国危机传播发展及其研究解读
纪莉
徐雅平
2007年10月发表于核心期刊《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7年度)
◆ 中国危机传播及其研究的萌芽阶段:以2003年春天的非典事件为例
第一阶段:媒体缺位阶段 第二阶段:媒体错位阶段 第三阶段:媒体归位阶段
◆ 中国危机传播及其研究进入发展阶段:以2005年末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例 ◆ 中国危机传播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运作方向迈进 ◆
危机传播规范化运行面对的问题与挑战
注重危机潜伏期的预警作用 信息公开制度与公众的知情权 注重危机传播中的内容为王 危机传播中的科技因素
坚持贯彻官员问责制
事件聚焦
●
2003年春天“非典” 肆虐横行,由于媒体起初的“不作为”,瞒报谎报疫情,使得各种谣言在民间传播,社会恐慌加剧。直到2003年4月20日国家卫生部才召开新闻发布会,将北京患病人数真实地公布与众,此后疫情公报改为一天一报。媒体的积极传播活动满足了公众的信息知晓权,公众恢复冷静和理性,转而自发地配合和支持政府的行动,“全民抗非”最终取得胜利。● 2004年4月,发生在安徽省阜阳市的“毒奶粉事件”,使得多名婴儿夭折或患上严重营养不良症。阜阳群众对奶粉的反应达到“谈粉色变”的地步,“十奶九毒”的流言开始谣传,众多奶粉企业遭遇行业危机。
● 2004年11月,“巨能钙含有害双氧水”事件在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巨能钙公司奋起反驳,最后虽赢了官司,但却输了官司。
●
2005年3月15日自肯德基发生“苏丹红”事件之后,苏丹红问题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食品行业遭遇危机。
●
2005年7月,南方某媒体报道说“95%啤酒都加了甲醛”,在社会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2005年11月13日,吉林省吉林市的石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成百吨苯流入松花江,哈尔滨政府已经获知松花江水遭污染,但仍试图对此次水污染事故进行人为控制,通过电视发 布三次“前后不一”的停水公告,使谣言和社会恐慌在传播失实的情况下加剧。
●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公开发布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该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
2006年7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建成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等。
●
2007年3月,海南“香蕉致癌”以及2007年6月广东省的“香蕉有SARS病毒”的谣言,大量流传,使得蕉价低迷,蕉农经济损失严重。
●
2007年5月30日,厦门“海沧PX项目”因所生产的化工品会危及环境安全、人体健康,而引起了市民强烈的舆论声讨,政府果断叫停该项目以应对公共危机。
● 2007年6月初,江苏太湖蓝藻爆发,太湖水受到严重污染,无锡自来水水质出现问题,市民开始抢购纯净水。无锡市政府马上启动了应急预案,采取了应急处理措施。
随着人类迈入21世纪,危机事件在世界范围内层出不穷,9.11袭击、疯牛病、SARS、禽流感等,均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与挑战。人类社会出现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所说的与过去的工业化社会不同的“风险社会”特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核武器、环境污染、基因技术、食品卫生等都可能成为现代社会危机的来源。并且由于全球传播环境一体化,地区危机也极易扩散到全球范围。近几年来中国出现的危机事件为数不少,既有超越中国本土的,也有在中国国内跨地区的,例如SARS传播事件、啤酒甲醛事件、松花江污染事件,乃至最近的海南香蕉有毒事件等。围绕这些特大危机传播事件,中国媒体实践与学界研究呈现出围绕危机事件,扩展危机传播研究外延,并逐步深入挖掘危机传播时代意义的研究发展路径。
中国危机传播及其研究的萌芽阶段:以2003年春天的非典事件为例
2003年春天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是一场噩梦,非典的肆虐横行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动荡不安。这次事件的公共危机影响力非常强大,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席卷整个中国。政府在这场危机中被动地、主动地在各个不同阶段做出了不同反应。而传媒在此间发挥了一个共同的功能,即作为政府 “扬声器”将政府的态度和立场传递给普通民众。在政府的指导与监督下,中国传媒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经历了一场痛苦的“炼狱”,其对非典的新闻报道实践活动也可以说是经过了低谷-平坦-高潮这样一个“三段式”的历程。1.1 第一阶段:媒体缺位阶段
这个阶段从2002年11月16日广东省发现第一例SARS病人开始,持续到2003年3月。在这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政府因为担心公布疫情导致社会恐慌对消息发布采取了规避的态度。因而媒体的疫情报道也相应地呈现出不报、淡化处理或低调报道南方“某省”发生“局部疫情”等情况,信 息流量极为稀缺。这一时期,由于没有权威的信息发布机制,正规渠道信息不透明,诸如“打个照面就死人”、“无药可救”、“广州中断交通、盐米油断货”等各种谣言在民间传播,公众在疑惑之中恐慌感加剧,多个城市出现居民疯狂抢购板蓝根、生活日常用品的现象。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政府和主流媒体的集体失语,致使流言发挥了强大的社会功能。政府、媒体与公众三方彼此不信任、相互抵御与猜忌。公众将政府与主流媒体话语角色缺失现象纳入集体记忆,导致在危机事件的下一阶段处理过程中负面影响延续。1.2第二阶段:媒体错位阶段
自2003年4月开始,非典危机事态扩大。国外媒体的介入报道,以及国内某些舆论渠道的信息传播,使中国的国际形象在此次危机中呈现得极为负面。迫于国际压力,自2003年4月1日起,中国开始定期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疫情。而且随着政府处理事件方式的转变,中国国内媒体也逐渐开始了对此事件的“正面报道”。这一时期关于非典事件的报道数量较第一阶段明显增多,但媒体报道的主题集中在政府提供的乐观信息上,且呈现过度强调疫情的可治愈性、可防控性的倾向。甚至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对疫情的严重程度只字不提,报道中充斥着口罩可戴可不戴、在中国旅游很安全等缺乏媒介公信力的报道。如4月18日《北京日报》在头版报眼位置刊登《第六届“科博会”将如期举行》的消息,塑造北京的祥和景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媒体在此阶段依然处于随政府态度摇摆,不能正确位于自己应在的位置之上的错位状态。虽然媒介也努力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寻找报道平衡点,但面对这样一场危机,一贯缺乏危机处理经验的中国媒体在观察事态的发展中依然固守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政务工作的传声筒做法,对在专业主义精神之下揭露事实真相缺乏勇气与方法。在严峻的危机面前,中国媒体虽然发出了声音,但这声音依然只是单面地传递与民众日常经验不符的乐观信息,而这事实上根本没能消除公众的种种疑惑。1.3第三阶段:媒体归位阶段
2003年4月20日,国家卫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一改前期对非典事件遮掩的态度,将北京患病人数公布与众,并首次承认工作中也确实存在一些缺陷和薄弱环节,卫生部对北京市的防治工作指导检查也不够有力。①4月21日中央宣布罢免隐瞒疫情的卫生部长张文康和北京市长孟学农,卫生部的疫情公报改为一天一报。全国范围内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各种形态的大众媒介均开始较充分地报道非典事态全貌,这一阶段的官方信息透明度愈来愈大,非典报道比重渐次提高,报道范围覆盖广泛,并出现了调查性报道、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的报道。以此为转机,中国传媒一反前五个月的沉闷,全方位介入这一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断地突破过去几十年形成的种种限制与束缚,从理念到运作,实现与突发事件同步报道。②同时,媒体在这一时期也突破了对政府信源的单纯依赖,“不再是政府单纯的传声筒,也不再是附庸或从属,而是学会扮演一个独立的社会 ①
王国华、武国江:《新闻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②
童兵:《非典时期新闻传媒的角色审视》,《现代传播》,2003年第5期。角色,学会在政策的引导下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学会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寻找自己的位置和空间。”①
媒体在此阶段积极寻求着发挥自主作用的空间,将公众对危机的关注点引导到有利于解决危机的正确方向上来,也的确有利于使舆论朝着将危机转变为转机的方向发展。这种积极传播活动满足了公众的信息知晓权,澄清了事实,平息了谣言,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公众应对疫情的勇气和信念。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和《北京青年报》对这一时期的民意进行的联合电话调查显示,当媒体充分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报道政府竭尽全力防病治病,用事实稳定人心之后,公众逐步远离流言的诱导,恢复冷静和理智,转而自发地配合和支持政府的行动。②
从上述几个阶段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即使以一种不作为的态度面对事件,也不可能完全规避自己的社会责任,屏蔽自己的社会功能。在危机事件突发时,媒体承受着双重期待,政府和公众都期待媒体成为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压器”和“安全阀”。但在媒体缺位或错位的阶段媒体,媒体是无法达到政府和公众要求的。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积极面对真相,发布及时、客观、公正的消息,让权威的声音占据公众的意见市场,便有可能消除公众对危机的各种误解,维护社会稳定。反之,媒体采取“新闻鸵鸟政策”,导致正常传播渠道堵塞,主流传播媒体留下的真空便只能通过各种猜测、想象来填充,从而产生小道消息,再经过人际传播的口口相传,以讹传讹,最终为流言。
非典事件中出现的这些危机传播现象事实上在非典事件之中和非典事件之后都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和讨论。在非典事件出现的2003年,大量关于非典报道的文章热烈地讨论着非典报道的功与过,但必须指出的是,直至2004年底,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界才开始用“危机传播”来分析非典事件,才出现了专门论述危机传播的学术文章。这不仅说明非典事件是危机传播研究在中国出现的契机和突破口,而且也体现出中国传媒实践和媒介研究领域在此次事件之后,才触摸到以危机传播理论指导实践行为和理论研究之门,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就此打开。因此,自4月21日开始,中国传媒在公开报道非典事件中迈出了新闻界在危机事件报道上值得赞许的进步,而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界也在这一天开始向世界的危机传播研究逐步靠近。自2004年开始,中国学术期刊网上关于危机传播的文章以每年近10篇的加速度递增,而且每次都是在一次危机事件出现后引发一轮研究的高潮,这点也与非典事件中形成的中国危机传播研究特点相符合。
2004年出现的关于危机传播的学术研究论文除了对美国现代危机传播研究进行介绍之外,危机传播中的舆论形成是关注的焦点。这也充分体现出中国危机传播核心问题是政府如何在危机时期 ①
方芳:《从SARS事件中媒体的缺席与复位论我国媒体的功能》,参见
http:// ②
张君昌、郑研:《媒体舆论与全民动员——中国传媒抗击非典报道全景透视》,《现代传播》,2003年第6期。与公众沟通,而政府监管下主流媒介引导的舆论与公众舆论之间的不协调甚至冲突,则是中国危机传播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危机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行,只要有人的活动,就会有危机出现。这些问题的悬而未决,注定了中国传媒学界在此后面对一系列危机事件时,必然在危机传播领域对传媒、政府、公众这三者关系不断展开学理性研究。中国危机传播及其研究进入发展阶段:以2005年末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例
2005年末的松花江污染事件被有的学者称为是“共和国成立以来影响力最大的江河污染事件”①。2005年11月13日,吉林省吉林市的石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成百吨苯流入松花江,最高检测浓度超过安全标准108倍。随着污水下泻的减缓,污染带从80公里蔓延到200公里,导致下游松花江沿岸的大城市哈尔滨、佳木斯,以及松花江注入黑龙江后的沿江俄罗斯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等面临严重的城市生态危机。
中国传媒关于松花江污染这一事件的报道经历与非典报道类似,也经历了从前期瞒报谎报到信息逐步公开透明的曲折历程。陈力丹教授在《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信息流障碍分析》一文中,截取了《黑龙江日报》、《吉林日报》、《北京青年报》以及《第一财经日报》这四家报纸的相关报道,辅以其他传媒的报道为分析对象,将这个曲折的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1月14-18日,媒体的报道限于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件本身;第二阶段11月19-21日,因为没有新的新闻源,媒体处于共同的沉默期;11月22-28日为第三阶段,媒体的报道对象由吉林转向哈尔滨,关注哈尔滨宣布四天停水的事件,并逐渐与吉林的爆炸联系起来。在这个阶段中,国家环保总局是在11月23日,即爆炸发生10天之后才召开了新闻发布会。11月24日国家环保总局在无法隐瞒的情况下才将污染信息通报给俄罗斯政府。12月3日公布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后,报道进入第四个阶段,关于松花江污染段的流向和沿途的防范情况逐日公布,信息基本公开化。②
在第一、二阶段,吉林政府虽知道爆炸已经引起松花江的污染,但在政绩意识的惯性思维之下保持缄口,只是单纯通报了爆炸事件。此时,地方媒体报道的基本都是地方政府想要说的,而不是公众所迫切需要知道的;地方媒体在这一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地方政府的“扬声器”,而不是环境的监测者。③媒体在政府“内紧外松”的传播策略和地方保护主义主导的信息封闭策略下,放弃了自身的舆论监督角色,沉默地迎合政府。而正是由于政府和媒体功能的缺位,致使国家环保总局错过了将此次污染事故控制在萌芽状态的机会。
第三阶段中,哈尔滨政府已经获知松花江水遭污染,但仍试图对此次水污染事故进行人为控制。哈尔滨政府通过电视发布了三次“前后不一”、“扑朔迷离”的停水公告,在“以经济安全为重”的 ①
罗忆:《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新闻意识——从松花江污染事件反思地方政府的危机公关》,《当代传播》,2007年第1期。
陈力丹、陈俊妮:《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信息流障碍分析》,《新闻界》,2005年第6期。
钟良:《突发事件报道理念的中西差异——以“松花江水污染”报道为例》,《青年记者》,2006年第22期。②③ 政绩意识下漠视人民的知情权。姗姗来迟的前后矛盾的公告信息极大地伤害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谣言和社会恐慌在传播失实的情况下产生,甚至有谣言说地震将要发生,市民们纷纷抢购食物、夜间不敢睡觉,再或者搬家躲避。
中国政府的善意谎言和拙劣掩饰,以及媒体的缺位表现使中国的国际形象在松花江污染事件受到极大影响。法国《费加罗报》11月25日的报道中指出“事件尤其突显了中国政府缺乏以冷静和透明的姿态应对重大危机的能力”。而法国《世界报》24日的文章甚至称这次事件是“化学切尔诺贝利事件”。中国政府是在第四阶段将信息基本公开,并逐步公布松花江污染段的流向和沿途的防范情况。“谣言止于公开”,恐慌、谣言和疯狂抢购行为得到了逐渐平息。
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这次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危机事件的传播周期比之非典事件危机已经得到大大的缩短。在非典事件中,从疫情产生到信息公开经过了漫长的5个月时间。而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整个过程仅经历了20天。尽管两件危机事件的性质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危害度也不同,但是通过对这两者进行粗略对比,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中国在面对突发性危机时,在如何积极应对危机以及保持信息透明公开方面出现了发展与进步。同时,媒体在报道危机事件时,摆脱行政干预、实现自主报道的速度也变得迅速,且报道数量明显增多。可以说,媒体的危机传播意识正逐步地得到增强。因此,笔者认为,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反映出中国媒体对危机传播的意识提高,并已开始有意识有经验办法地进行较为主动的危机传播活动。
与此同时,在2005年至2006年间,学界对危机传播的研究也渐入状态。对一系列危机事件中媒介与政府行为的反思与建议也逐渐增多,且有越来越多的学术文章探讨实际层面的操作问题,这点也符合了危机传播与时事联系紧密而对学界研究产生的实际需求。此外,对危机传播的考察也由单纯的舆论研究扩散到对中国发言人制度的考量、危机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关系以及国家形象危机中的传播策略分析等。但是,危机传播的理论支撑显得比较单一贫乏,“风险社会”理论成为最为合理且具理论意义的选择。中国危机传播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运作方向迈进
根据当前中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严峻考验的实际情况,国务院于2006年1月8日公开发布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该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预案分总则、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应急保障、监督管理及附则等六大部分,国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在这份文件中得以初步形成,包括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和地方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等。该预案旨在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随后国务院又陆续发布了5件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为了深入贯彻实施2006年1月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国务院在2006年7月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建成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等。
从这些文件的相继出台可以看出,伴随着不停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危机,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危机管理问题。政府不再只是被动地“临渴掘井”,在危机事件之后下达通知要求各级部门如何采取措施;而是积极地“未雨绸缪”,将危机管理纳入政府日常工作议程之中。政策上的支持给了媒体极大的鼓舞力量,信息的透明带给了媒体更大的报道空间,中国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将日益壮大。不可避免,危机的突发性会使包括专家在内的社会公众在第一时间内摸不着头脑。同时,按照事物发展的普遍逻辑,查清未知事物的来龙去脉在理论上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或多或少会有一段时间的信息“真空期”,媒体最初会表现沉默。然而,上述文件的出台必然会鞭策政府的应急措施朝着更加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这也将有助于媒体趋于发布更加及时客观的报道。
四、危机传播规范化运行面对的问题与挑战
危机传播的规范化运行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需要政府、媒体这两者的大力合作,政策文件的落实无疑是必需条件,但除此之外,学界普遍强调危机事件发生我们要注意若干以下方面的问题。1.注重危机潜伏期的预警作用
危机的出现一般是有前兆的,它在潜伏期虽因处于量变的过程而特征不明显,不易被人察觉,但作为社会的雷达,媒体有责任以其敏锐的触角去感知。媒体如果能够科学地向公众传达对威胁性情形的警告和提醒,使公众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和行为准备,那么当危机真正发生时,公众便不致措手不及。而这种预警作用实际上也就是拉斯韦尔提出的媒体四功能之一:环境监测。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曾经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对危机的预警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如果不把将要或已经面临的危机告诉公众,传媒的‘看门狗’角色将会蜕化为‘宠物狗’”①。如果就此自甘放弃传媒的这种舆论监督作用,媒体的形象在公众心里必然将会一落千丈。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由于大众媒体受众面广、自身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等优势,它完全有能力对公众进行充分预警,提醒公众对危机加以防范,增强其危机意识。这也便是贝克所看到的“媒介能起到一只‘文化眼睛’的作用,它通过对社会危机的报道,可以开视危机上的“瞎 ①
郭小平、秦志希:《风险传播的悖论——论“风险社会”视域下的新闻报道》,《江淮论坛》,2006年第2期。眼公民”,从而引发他们进行危机治理”①。
那么,媒体应该如何发布预警信息呢?最有效的预警信息具有什么特征?罗伯特·希斯认为,“预警信息要言简意赅、直截了当、信讯确凿。精确的行话和专业的术语要变成简单、朴实、明确的公众用语”,预警信息应包含三个方面:“明述预警原因、明述其含义、告知公众要做什么”②。这样才贴近公众的实际,容易为公众所接受,有利于公众对危机产生警觉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应对。另外,发布预警信息时还要尊重受众所在地域的语言文化特点,以使传播信息更为有效。2.信息公开制度与公众的知情权
知情权是民众享有通过新闻媒介了解政府工作情况的法定权力,危机事件中公民知情权的满足有赖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以及媒体的积极传播。面对危机事件,政府能否迅速及时地作出反应,第一时间内发布权威信息,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到政府的公信力及效率。危机信息的公开透明对于“阳光政府”的打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及时、客观、公正的积极传播能够消除危机影响,安民心,得民心,树政府形象。相反,如果政府首先就对媒体封锁信息,而导致媒体对涉及公共利益的重要信息延报、迟报,民众与政府之间得不到及时的沟通,就会使小道消息不胫而走,这样就既造成了政府工作的被动,也引起公众的不满,使得政府的公信力受损。
现代民主法制社会中,公民的知情权在一定程度上是沟通政府决策和民意反应的桥梁。尤其在危机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政府通过及时的信息公开来满足危机情形下公众高涨的知情权,来与民众构建起交流、解释和对话的良性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决策,从而有助于消除、缓和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冲突,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与合作心理,减轻政府行动的外在阻力,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3.注重危机传播中的内容为王
“内容为王”是增强媒体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元素,这点在危机传播中也有着充分的体现。危机传播因其显著的社会影响性而能得到公众的特别关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危机事件也是媒体得以凭借其卓越的媒介表现而成就自身的一个发展机遇。传播内容的精心策划与报道、另一个方位的角度、新颖的观点往往能给媒体带来较好的影响力,提高并巩固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非典时期《南方周末》曾对“SARS”作出了这样一则经典解读:Smile And Retain Smile——微笑并保持微笑。每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就是SARS,这种阐释生动形象而又意味丰富,极具鼓舞力量,容易被受众记忆并能鼓励受众以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困难。
然而,非典期间更多的时候,各大媒体声势浩大的危机报道“其实是同义重复,在同一个角度、同一个层面对相同内容的过度报道,而深层次的报道、具有独立眼光的报道、体现思维品格的报道、①
秦志希、夏冠英:《当代中国媒介风险报道透视》,《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罗伯特·希斯,王成等译:《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M],2001年第1版,第126页。② 体现多样性的报道缺失。”①许多媒体均表现出盲从、狂躁的非理性特征,在报道形式上呈现出你有我也要有,你炒我也炒的跟风趋势。媒体应在危机报道的新闻实践中,理应不断探索新的报道方式和新的报道领域,充分体现媒体的个性和独特视角,赢得媒体发展的制高点。4.危机传播中的科技因素
很多突发性公共危机的产生,就是由于科技的“双刃剑”属性在作怪。高科技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和美好,但同时也留下了难以根除的安全隐患。在危机传播的过程中,媒体要向公众解释危机产生的原因、如何应对危机等,都不可避免地要与科技打交道。此间,除去政府和媒介这两个“集体”意义上的重要机构,掌握这一领域科学知识的专家和进行危机报道的记者则是“个人”意义上的重要个体,他们的表现对于有效应对危机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对于专家而言,他们不仅是给媒体提供专业知识的权威信源,能够在大众传播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是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能有效地引导公众舆论。人际传播的破坏性威力在危机情形下流言、谣言的产生过程中可见一斑,而专家则可以在人际传播中施展极具建设性的作用。所以在危机传播中,我们不能单单把眼光锁定在大众传播的层面,而要通过开展一些活动,让专家学者走进大众的现实生活,而不仅仅是电视屏幕、报刊,以此来利用人际传播达到传播效果的协同作用。
对于新闻记者而言,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对于科学传播危机信息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中国目前的现状是记者的专业知识贫乏,他们对特定领域的科学知识缺乏基本常识,在复杂的危机事件中鉴别力不高,无法形成科学的观点,在媒体上发表意见时容易犯错误。缺乏专业知识的记者在采访专家或是在记者招待会上的提问也往往提不到点子上。而在国外,记者平时就与专家建立了长期的联系,相互之间是伙伴关系,经常互通情况。中国科普研究所外国室主任李大光在SARS之后的“灾难与科普”高层论坛上,曾指出在专业知识和公众之间,缺乏能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公众消费品的“第三者”。②所以,提高新闻记者的科技素养对于有效的危机传播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5.坚持贯彻官员问责制
危机和责任是有内在关联的,我们生活在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背景下。③危机一旦产生,必然要求各级相应政府进行积极治理,于是便产生了与之相关的责任,但是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的纠结,这种责任追究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实现。就中国而言,官员问责制是在2003年非典期间才开始启动的,此时包括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和北京市市长孟学农两名省部级高官在内的上千名官员,因隐瞒疫情或防治不力而被查处。非典过后,从中央到地方开始加快推进问责制的制度化。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国家环保总局作为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件重视不够,对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因此而引咎辞职。作为一位正部级干部,解振华是中国因 ①②
夏倩芳、叶晓华:《从失语到喧哗:2003年2月~5月国内媒体“SARS危机”报道跟踪》,《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2期。
张东操:《SARS凸显媒体科学素养缺乏 科学传播遏止病毒传播》[N],《中国青年报》,2003年7月23日。③
(德)乌尔里希·贝克,吴英姿、孙淑敏译:《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页。环境污染事件被解职的最高级官员。学界普遍认为,从非典到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国的官员问责制日趋健全。
问责制使得官员权责对等,承担责任与实行权力并重,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人民赋予了政府官员权力,官员理所当然要为权力承担责任。官员问责制在行政及立法角度的规范,使得官员能够真正树立起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因为官员问责制内在地要求除违纪违法者本人承担责任外,其上级甚至其上上级领导都有可能要根据问题的程度而承担责任。尤其是在那些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各级官员更应负起应有的重大责任,及时、客观、公正地为公众披露信息真相,而不能屈从于某些利益关系采取瞒报谎报的做法。
【参考文献】
[1]王国华、武国江:《新闻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2]童兵:《非典时期新闻传媒的角色审视》,《现代传播》,2003年第5期。[3]方芳:《从SARS事件中媒体的缺席与复位论我国媒体的功能》,参见
http:// [4]张君昌、郑研:《媒体舆论与全民动员——中国传媒抗击非典报道全景透视》,《现代传播》,2003年第6期。
[5]罗忆:《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新闻意识——从松花江污染事件反思地方政府的危机公关》,《当代传播》,2007年第1期。
[6]陈力丹、陈俊妮:《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信息流障碍分析》,《新闻界》,2005年第6期。[7]钟良:《突发事件报道理念的中西差异——以“松花江水污染”报道为例》,《青年记者》,2006年第22期。
[8]郭小平、秦志希:《风险传播的悖论——论“风险社会”视域下的新闻报道》,《江淮论坛》,2006年第2期。
[9]秦志希、夏冠英:《当代中国媒介风险报道透视》,《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10]罗伯特〃希斯,王成等译:《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M],2001年第1版,第126页。[11]夏倩芳、叶晓华:《从失语到喧哗:2003年2月~5月国内媒体“SARS危机”报道跟踪》,《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2期。
[12]张东操:《SARS凸显媒体科学素养缺乏 科学传播遏止病毒传播》[N],《中国青年报》,2003年7月23日。[13](德)乌尔里希〃贝克,吴英姿、孙淑敏译:《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页。
[14]苏成雪:《传媒与公民知情权》[M],新华出版社,2005年。
[15]赵士林:《论媒体危机报道的四大功能》,《新闻界》,2004年第4期。
[16]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第42页。[17]肖培:《从非典危机看媒体作用》,《中国记者》,2003年第10期。[18]庄莉红:《构建和谐社会与危机传播管理》,《当代传播》,2006年第2期。
[19]方雪琴:《信息公开与媒体理性——试论危机传播中的舆论引导策略》,《中州学刊》,2004年第6期。
[20]李岩:《论政府与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良性互动》,《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1]王想平、宫宇:《危机传播的舆论形态与引导策略》,《求实》,2005年第S2期。
【作者简介】
纪莉,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传播学批判学研究及文化研究。
徐雅平,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6级硕士研究生。
2.中国银行发展战略解读 篇二
数据解读之发展现状、变革趋势
发展现状之关键数据一:占GDP0.37%
2012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销售增加值达1936亿元, 同比增长9.73%, 占GDP的比重为0.37%, 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发展现状之关键数据二:174.67亿美元
2012年中国体育用品行业进出口总额174.67亿美元, 实现贸易顺差159.13亿美元。其中, 进口额为7.7亿美元, 同比增长14.97%。出口额166.90亿美元, 同比增长4.87%, 运动器材在出口额中所占比重超过50%。
发展现状之关键数据三:65%
随着我国体育用品专业化程度和产业品质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进入国际市场, 占据世界体育用品行业65%以上的市场份额。
发展现状之变革趋势:
一、行业规模维持正增长, 增速明显放缓
中国体育用品业增加值从2006年78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936亿元, 增幅接近150%, 占中国体育产业份额更是超过80%。但需注意的是, 从2011年开始受制于成本持续上涨, 有效需求不足, 增长方式遇到瓶颈等内外部因素影响, 尽管全行业整体规模维持正向增长态势, 但是增速明显放缓。
二、行业洗牌迫在眉睫, 企业面临优胜劣汰
经过10年快速发展, 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呈现出快速成长趋势。随着各门类领先品牌发展规模和核心竞争优势不断优化, 在行业整体进入减速调整阶段后, 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进一步增大。伴随市场细分程度深化, 经营模式转变以及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优化, 必将引发一轮新的行业洗牌, 裹足不前、因循守旧、竞争力缺失的企业, 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与此同时, 在整合资源, 创新发展过程中, 也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先品牌。引领中国体育用品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审时度势调整战略, 重塑品牌核心竞争力
行业整体增速连续两年低位徘徊, 部分门类呈现较为严重的负增长, 以及众多体育用品上市企业关键指标的恶化趋势, 充分表明以制造业为核心属性, 强调性价比的中国体育品牌, 面临着制造业成本快速上涨, 品牌附加值难以短期提升的严峻考验。国家刚刚发布的一季度统计数据表明, 当前中国实体经济相对疲软, 消费需求增长不如预期。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大背景下, 各类体育用品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市场空间与前景, 在市场定位、产业结构、定价策略、营销模式等方面及时做出积极战略调整, 以重塑品牌核心竞争力。目前户外产品、儿童体育用品、以及高科技健身产品的快速发展, 为行业调整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四、产业形成集群效应, 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从省份和产量上来看,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六省市, 产业集中度超过85%。通过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 以及各地区体育产业扶持政策的不断落实, 以重点体育用品门类为特色的集群式发展态势已经形成, 在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聚合作用。
数据解读之各门类发展状况
《2012年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白皮书》研究范围涵盖运动服、运动鞋、运动器材、个人运动防护用品以及户外用品五个子领域。报告统计分析了各行业门类发展数据, 并在此基础上, 对行业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预测。
运动服行业之关键数据:29.69%
2012年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累计实现运动服销售收入83.94亿元, 同比下降29.69%, 是本类别销售收入连续第二年下降,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运动服销售收入均呈下降趋势。
解读:尽管当前运动服行业面临较多问题, 但由于女性运动参与者、童装市场和时尚实用多样化的运动服需求不断出现, 市场仍具有发展潜力。总体而言, 运动服市场将呈现多样化趋势, 运动健身服装和休闲服装、日常便装的界限趋于打破, 科技感、时尚感等指标有待提升。另外, 随着国内领先厂商在科技研发、设计师管理、产品链整合方面不断加大力度, 一二线品牌市场份额将呈现进一步集中趋势。
运动鞋行业之关键数据:19.28%
2012年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累计实现运动鞋销售收入75.47亿元, 同比下降19.28%, 是本类别销售收入连续第二年下降。
解读:运动鞋类别目前呈现三大类潜力市场, 即老年人专业运动鞋、户外运动鞋和街头文化运动鞋市场, 充分体现市场细分的不断深化。同时, 运动鞋的多功能和轻量化也正在成为国内外鞋类产品的重要发展方向。
运动器材行业之关键数据:14.42%、5.6%
2012年球类产品制造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26.63亿元, 同比增长14.42%;训练健身器材制造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92.15亿元, 同比增长5.60%。
解读:运动器材市场整体发展情况良好, 球类产品, 训练健身器材等均呈现温和增长态势。球类产品制造业行业销售收入逐年上升, 年均增长率超过10%。同时, 2012年行业产销率达到98.48%, 表明产销衔接良好, 该行业市场前景较为稳定, 据预测未来5年也能保持10%以上增长。训练健身器材制造行业销售收入逐年上升, 年均保持5%以上增速。同时, 2012年行业产销率为100.05%, 表明产销衔接处于非常好状况, 该行业前景乐观。据预测未来5年内增速均在6%以上, 总体呈现平民化, 品牌化和三四线市场下沉化三大发展趋势。
个人运动防护用品之关键数据:14.93%
2012年个人运动防护用品制造行业实现销售收入92.12亿元, 同比增长14.93%。
解读:运动防护用品制造行业销售收入呈整体上升态势, 除2009年同比有小幅下降外, 最近5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速。同时, 2012年行业产销率达到101.22%, 表明产销衔接良好, 该行业市场前景较为稳定, 据预测未来5年能够保持6%的增长。
户外用品市场之关键数据:34.94%
2012年户外用品市场年度销售总额为145.2亿元, 年增长率达到34.94%。
解读:户外运动用品行业呈现出较快发展趋势, 2000年至2010年, 行业零销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47.33%, 其中国产品牌表现非常出色, 其增长速度连续3年超过国外品牌。户外用品市场总体上会呈现四大发展趋势。户外运动蓬勃兴起, 为运动品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户外运动产业呈现口红效应, 基于产品功能和科技因素形成更大市场空间;家庭露营将成为户外运动市场主流, 低碳成为户外装备用品的基本指标。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引领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是体育用品业联合会的使命和责任, 针对行业当前发展趋势和成长问题, 李桦在讲话中提出了以下四个观点:
第一, 现阶段出现的增长瓶颈是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从积极角度看, 调整周期的出现为解决过往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提供了机会, 也为开拓创新、前瞻未来创造了条件。行业相关各方要积极分享行业洞察和发展思路, 共同推动全行业实现由量变到质变跨越。
第二,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组成部分, 中国体育用品业也面临着发展转型关键期。尽管不同门类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类别特点也有所差异, 但都面临着转型升级、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挑战。同时也应该看到, 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 国民消费水平的稳固提升, 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将会构成中国体育用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所以, 对于企业决策者来说, 既要坚定发展信心, 也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 以创新求生存, 以变革求发展应该成为行业共识。
第三, 随着国家有关产业发展政策, 行业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 企业经营环境将会进一步改善, 因此希望体育用品企业充分借助自己所处门类和所在地区政策, 服务于企业自身发展。
3.解读《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 篇三
《纲要》提出食物消费量目标。就是说,国人一年吃什么、吃多少,可以用数字表达出来。具体是:到2020年,全国人均全年口粮消费135 kg、食用植物油12 kg、豆类13 kg、肉类29 kg、蛋类16 kg、奶类36 kg、水产品18 kg、蔬菜140 kg、水果60 kg。
《纲要》提出营养素摄入量目标,要求保障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控制脂肪摄入量,保持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量。到2020年,全国人均每日摄入能量9.20 kJ~9.62 kJ,其中,谷类食物供能比不低于50%,脂肪供能比不高于30%;人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78 g,其中,优质蛋白质比例占45%以上;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摄入量基本达到居民健康需求。
专家指出,这个目标考虑了我国居民的能量需要,有利于改善当前膳食存在的不足。我国各地区在营养方面不均衡非常明显,和经济发展一样,存在城乡差距大、东西部地区差距大两个大问题。
《纲要》提出的是未来食物营养消费方面的目标。那么我们现在吃得如何呢?
黑龙江省刚出台了《全省居民食物消费量调查报告》,对照国务院的《纲要》,发现黑龙江省居民在粮食、奶类、豆类等方面摄入不足,而肉类和食用植物油摄入超出标准。从黑龙江省的《调查报告》,可见国人目前营养状况之—斑。
经过计算可以发现,按照《纲要》要求,—个人每天要吃粮食0.369 kg,就是375 g左右,目前一般城市居民是达不到的。很多城市的三口之家,一年100 kg大米还吃不完,北方人食量大些,尚且如此,而食量相对小一些的南方人则吃得更少了。当然,还有—些面食作为辅助,但也绝对占不到总量的1/3。
谷物消费不足,而油脂消费超标。按照《纲要》要求,算起来人均每天油类消费是33 g。而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权威统计,中国城市居民平均每天食用44 g烹调油。据专家介绍,下一次饭店,人均食用油就可能达到84 g,超标1倍还多;就是目前的食用油水平,也明显高于《纲要》标准。
至于豆类消费,每人每天的标准量应该是35 g,一般国人难以达到这个标准。黑龙江省是大豆之乡,都难以达到这个标准,其他地区就更不好说了。从国人的营养素摄入实际来看,蛋白质的摄入明显不足,低于国家标准近1/3,尤其是对大豆及豆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质食物的摄入不足。优质蛋白质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多,营养价值较高。缺乏必需氨基酸时,人体就会出现发育迟缓、贫血、毛发枯黄等症状。据调查,青少年学生的贫血率较高。2010年,黑龙江省13至17岁调查人群的贫血患病率为12.9%。同时,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人均摄入量偏低,且大部分严重缺乏。青少年学生的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问题更为严重。据专家介绍,目前国人膳食习惯不健康、食物营养知识相对匮乏、豆制品种类数量相对较少、口味相对不够丰富。因膳食结构不合理和生活方式不健康,黑龙江省有半数以上成年人体质量超标肥胖,33%的人患高血压、33%的人血脂异常,糖尿病患病率也达7.6%。
肥胖、体质量超标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健康问题。据统计,美国约69%的成年人体质量超标或肥胖。与正常体质量人群相比,肥胖患者住院费用增加46%,门诊费用增加27%,药物处方费用增加80%。中国同样面临肥胖大流行问题,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肥胖、体质量超标人数已达到2.9亿,占总人口数的25%左右。国人的体质量目前仍呈增长的态势。以江苏为例,该地男性平均体质量从1989年的59.3 kg,增至近年的66.2 kg;女性平均体质量从1989年的52.4 kg,增至近年的56.9 kg。肥胖带来的并发症或相关疾病以及一系列心理、社会问题,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按照《纲要》要求,肉类的消费应该是人均每天80 g左右,就是75 g左右,而实际上,城市居民几乎都超过了这个标准。据统计,中国目前人均日消费肉类165 g,几乎是日本人、韩国人的1倍了!60年来,中国人均肉类消费增长了13倍。专家建议,国人应该严格控制肉类,尤其是红色肉类的摄入。
按照《纲要》要求,水产品人均日消费50 g,江南和沿海城市可以轻松达到这个标准,只要平均每个星期吃鱼、虾或其他水产品就可以了;而大多数内陆城市居民难以达到这个标准。有的家庭也没有经常吃鱼和水产品的好习惯。
对于人均每天约380 g蔬菜、160 g左右水果的标准,城市居民基本可以达到,农村居民则很难说。即使是城市居民,有些人想起来就多吃点,想不起来就会连续几天一点不吃,水果、蔬菜摄入不足,也是多数人便秘的重要原因。
专家建议,国人每天应该食用1~2个水果,比如每天至少吃一个苹果。如果家里有两三个人甚至更多,建议食用不同的品种,每一种都吃一些。
应该指出的是,不少国人营养不良是由于营养过剩造成的。很多国人有某些不合理、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其中,肉多、油多、谷类少是最显著的问题。现在人们肉、禽、蛋等的摄入应该是足够的,但膳食结构不尽合理。要知道营养性疾病不仅仅是营养摄入不足这一个原因,营养过剩也会导致营养不良。营养专家表示,如今绝大多数的营养不良是因为营养摄入过多,从而引起的肥胖造成的。
据了解,国人所爱吃的猪肉,其脂肪含量要明显高于鸡、鱼、兔、牛肉等肉类,建议适当减少摄入比例。专家建议,不妨在饮食中增加蔬菜、谷物的比例,合理搭配一些含优质蛋白类的食物,如牛奶、禽肉、鱼肉等。
在营养性疾病控制目标方面,我国将逐步消除营养不良现象,控制营养性疾病增长。为此,我国将构建定期监测、分类指导、引导消费的国人营养改善体系。建立健全国人食物与营养监测管理制度,加强监测和信息分析。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视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摄入过多等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营养教育,引导国人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
4.中国银行发展战略解读 篇四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8日】 【来源:电子信息司】 【字号:大中小】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影响。这一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制造强国形成历史性交汇,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中国制造业总体大而不强。主要制约因素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大多数产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并将“推动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发展”作为重点突破口,以“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带动集成电路产业的跨越发展,以集成电路产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对中国制造的重要意义
集成电路是工业的“粮食”,其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实现中国制造的重要技术和产业支撑。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加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地位进一步凸显,美国更将其视为未来20年从根本上改造制造业的四大技术领域之首。
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既是信息技术产业乃至工业转型升级的内部动力,也是市场激烈竞争的外部压力。中国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产业规模达到14万亿元,生产了16.3亿部手机、3.5亿台计算机、1.4亿台彩电,占全球产量的比重均超过50%,但主要以整机制造为主。由于以集成电路和软件为核心的价值链核心环节缺失,电子信息制造业平均利润率仅为4.9%,低于工业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还十分弱小,远不能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信息安全、国防安全建设。2014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2176亿美元,多年来与石油一起位列最大宗进口商品。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对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当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发布以来,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和产业规模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市场规模方面,2014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首次突破万亿级大关,达到10393亿元,同比增长13.4%,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产业规模方面,2014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3015.4亿元,2001-2014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3.8%。
技术实力显著增强。系统级芯片设计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建成了7条12英寸生产线,本土企业量产工艺最高水平达40纳米,28纳米工艺实现试生产。集成电路封装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装备和材料实现从无到有,被国内外生产线采用,离子注入机、刻蚀机、溅射靶材等进入8英寸或12英寸生产线。
涌现出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2014年海思半导体已进入全球设计企业前十名的门槛,据IC Ingsights数据显示,我国设计企业在2014年全球前五十设计企业中占据了9个席位。中芯国际为全球第五大芯片制造企业,连续三年保持盈利。长电科技位列全球第六大封装测试企业,在完成对星科金朋的并购后,有望进入全球前三名。
(二)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和瓶颈仍然突出
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创新要素积累不足。领军人才匮乏,企业技术和管理团队不稳定;企业小散弱,500多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收入仅约是美国高通公司的60-70%,全行业研发投入不足英特尔一家公司。产业核心专利少,知识产权布局结构问题突出。二是内需市场优势发挥不足。芯片设计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难以进入整机领域中高端市场。跨国公司间构建垂直一体化的产业生态体系,国内企业只能采取被动跟随策略。三是“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产业链协同格局尚未形成。芯片设计企业的高端产品大部分在境外制造,没有与国内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形成协作发展模式。制造企业量产技术落后国际主流两代,关键装备、材料基本依赖进口。
三、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已进入深度调整变革期,既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实现赶超提供了难得机遇。从外部挑战看,国际领先集成电路企业加快先进技术和工艺研发,推进产业链整合重组,强化核心环节控制力。不少领域已形成2-3家企业垄断局面。从发展机遇看,市场格局加快调整,移动智能终端爆发式增长,成为拉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新动力。产业格局面临重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业态引发的产业变革刚刚兴起,以集成电路和软件为基础的产业规则、发展路径、国际格局尚未最终形成。集成电路技术演进呈现新趋势,制造工艺不断逼近物理极限,新结构、新材料、新器件孕育重大突破。此外,随着信息消费市场持续升级,4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集成电路市场继续保持旺盛活力,预计2015年市场规模将达1.2万亿元,这些都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国家推动“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领域突破发展的举措
为推动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的发展,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18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设立了电子信息板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指导制定了《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环境持续得到优化。为进一步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2014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以下简称《推进纲要》),明确了“需求牵引、创新驱动、软硬结合、重点突破、开放发展”五项基本原则。进一步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破解产业发展瓶颈,着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加速发展集成电路制造业,提升先进封装测试业发展水平,突破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和材料,推动产业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实现跨越发展。2014年9月成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国家基金),基金实行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带动多渠道资金投入集成电路领域,破解产业投融资瓶颈。
5.中国银行发展战略解读 篇五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目标及发展方向解读
2016年7月13日,国家体育总局官网发布《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总结了“十二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201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35万亿元,实现增加值4041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64%,2011-201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2.74%。
并提出,“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5大发展目标:
1、产业总量进一步增长,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0%;
2、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
3、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社会组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建设5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4、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明显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8平方米,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过2.5%;
5、产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备,标准体系科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高效,市场主体诚信自律。
附全文: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统筹“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建设健康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体育产业发展乘势而上,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全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201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35万亿元,实现增加值4041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64%,2011-201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2.74%,凸显出成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
二是产业体系日益健全。体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驱动,体育用品为支撑,体育场馆、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业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体育与科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
技、文化、传媒、健康、养老、旅游等相关行业日益融合。
三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体育用品业稳定增长,体育服务业比重逐步提升,体育产业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的格局。
四是产业政策取得重大突破。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体育产业的地位,指明了发展方向。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取得积极进展,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五是体育产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取得突破,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稳步推进,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基本实现,我国体育产业总体实力、产业覆盖面、社会参与度、市场认可度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结构不尽合理;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不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推进;公民体育健身意识不强,大众体育消费激发不够;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体育产业公共服务水平有待加强,体育产业距离国民经济转型升级重要力量还有明显差距。
“十三五”时期,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体育需求将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体育消费方式将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体育产业将从追求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扩展,体育产业必将迎来重大战略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为重点,推动体育产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不断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引领。强化改革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大力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着力破解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各种障碍。
坚持市场主导。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
坚持创新驱动。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引导各类主体在组织管理、建设运营、研发生产等环节创新理念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更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坚持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业全面发展,推动东、中、西部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面落实《意见》有关要求,为完成《意见》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初步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各种经济成份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发展格局。体育供给更加丰富,体育消费不断扩大,体育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总量进一步增长。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明显提升,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0%。
——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融合发展,产业组织形态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足,层次多样。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
——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社会组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建设5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明显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8平方米。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过2.5%。
——产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备,标准体系科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高效,市场主体诚信自律。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市场环境
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破除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着力清除体育产业中妨碍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实施体育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制定体育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提高设施建设、服务提供、技能培训、人员资质、活动管理、器材装备等方面标准化水平,推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体育市场规则。
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度削减体育活动相关审批事项,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促进空域水域开放。结合行政体制改革、体育行业协会改革,进一步开放体育资源,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融合,不断调动体育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
和创造力,向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打造服务平台。着力打造体育用品、体育旅游和体育文化等展示平台。建立全国体育产业投资项目库,加强对体育产业项目的招商推介工作。加快全国性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推进赛事举办权、场馆经营权、无形资产开发权等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完善政府在体育产业领域的管理服务职能,积极为各类体育活动举办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体育政务发布平台和信息交互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督。
(二)培育多元主体
培育骨干企业。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骨干体育企业。深化体育类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体育产业领域中国有资产的价值。引导有实力的体育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上市。鼓励体育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积极支持体育产业的海外并购,鼓励吸引国际性的体育组织、体育企业或体育学校落户中国。
扶持中小微企业。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采购、信贷支持、加强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群体。鼓励各类中小微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鼓励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为体育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培育体育社会组织。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运作,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体育服务的体制机制,鼓励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引导各级运动项目协会积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组织,提高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水平。
(三)提升产业能级
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用品业升级工程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支持打造一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提升体育用品业发展层次,引导体育用品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形成全产业链优势。加快体育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培育专业人才、品牌、知识产权等高级要素。以足球、冰雪等重点运动项目为带动,通过制定发展专项规划、开展青少年技能培养、完善职业联赛等手段,探索运动项目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完善产业布局。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合理规划布局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峡西岸等体育产业圈建设。充分挖掘冰雪、森林、湖泊、江河、湿地、山地、草原、沙漠、滨海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体育人文资源,研制出台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冰雪运动、山地运动、户外休闲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武术运动等各具特色的体育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带。
加强示范引领。完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方式,提升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和服务水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
平,建成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体育产业基地。加强对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和单位的政策指导,督促相关地区和单位切实做好联系点组织实施工作,加快出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创新成果,为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引导经验。拓宽体育服务贸易领域,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开展体育产业政策创新试点,培育一批体育服务贸易示范区。
促进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与文化、养老、教育、健康、农业、林业、水利、通航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制定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编制国家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鼓励国内旅行社结合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项目和路线。推动体医结合,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
(四)扩大社会供给
加强场地设施建设。统筹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合理利用,适当增加体育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配建比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空置场所、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区域,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设施,形成城市15分钟健身圈。结合智慧城市、绿色出行,规划建设城市慢行体系。充分挖掘水、陆、空资源,重点建设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健身休闲设施。
丰富体育产品市场。以足球、路跑、骑行、棋牌等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以冰雪、山地户外、水上、汽摩、航空、电竞等运动项目为重点,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以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为引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
积极推动“互联网+体育”。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体育服务,提升场馆预定、健身指导、交流互动、赛事参与、器材装备定制等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在线体育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体育产业新生态圈。
(五)引导体育消费
深挖消费潜力。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合理编排职业联赛的赛程,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活动供给,发挥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的示范作用,激发居民健身休闲消费需求。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业余运动等级以及业余赛事等级标准,增强项目消费黏性,提升健身休闲消费水平。加强体育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引导体育企业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以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为平台,加强资源营销,丰富体育消费文化内涵。
完善消费政策。支持各地建立体育消费个人或家庭奖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面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间发放体育消费券。加强与金融企业合作,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试点发行“全民健身休闲卡”,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实施特惠商户折扣。引导保险公司根据体育运动特点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开放场地责任保险、运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全学校体育活动责任保险制度。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
四、重点行业
(一)竞赛表演业
加强体育赛事评估,优化体育赛事结构,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体系。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探索完善赛事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积极推进职业体育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发展道路,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体育明星。加强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职业联赛建设,全面提高职业联赛水平。
(二)健身休闲业
制定健身休闲重点运动项目目录,以户外运动为重点,研制配套系列规划,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健康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各种资本进入健身休闲业。贯彻落实《意见》关于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套建设体育健身设施的有关规定。支持体育健身企业开展社区健身设施的品牌经营和连锁经营。
(三)场馆服务业
积极推动体育场馆做好体育专业技术服务,开展场地开放、健身服务、体育培训、竞赛表演、运动指导、健康管理等体育经营服务。充分盘活体育场馆资源,采用多种方式促进无形资产开发,扩大无形资产价值和经营效益。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发展体育商贸、体育会展、康体休闲、文化演艺、体育旅游等多元业态,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推进体育场馆通过连锁等模式扩大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和资本输出,提升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水平。
(四)体育中介业
重视体育中介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积极开展赛事推广、体育咨询、运动员经纪、体育保险等多种中介服务,充分发挥体育中介机构在沟通市场需求、促进资源流通等方面的作用。优化体育中介机构的组织结构体系,逐步建立公司制、合作制、合伙制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培育以专业体育中介公司和兼业体育中介公司为主的市场竞争主体。
(五)体育培训业
大力发展各类运动项目的培训市场,培育一批专业体育培训机构。鼓励和引导各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创办一批高水平的国际体育学校。鼓励学校与专业体育培训机构合作,加强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的培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健身活动。加强不同运动项目培训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高体育培训市场的专业化水平。
(六)体育传媒业
大力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传媒产品,鼓励开发以体育为主、融合文化、健康等综合内容的组合产品,积极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鼓励发展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APP等体育传媒新业态。鼓励利用各类体育社交平台,促进消费者互动交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
流,提升消费体验。创新体育赛事版权交易模式,加强版权的开发与保护,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兴媒体参与国内赛事转播权的市场竞争。
(七)体育用品业
结合传统制造业去产能,引导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合资合作、联合开发等方式,提升冰雪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等高端器材装备的本土化水平。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技术对接体育健身个性化需求,鼓励新型体育器材装备、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等的研发。支持体育类企业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用品知名品牌。
(八)体育彩票
加快建立健全与彩票管理体制匹配的运营机制。加快体育彩票创新步伐,积极研究推进发行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为竞猜对象的足球彩票。适应发展趋势,完善销售渠道,稳步扩大市场规模。加强公益金的使用管理绩效评价,不断提升体育彩票的社会形象。
五、主要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稳步推进体育场馆运营、单项体育协会和职业体育等领域改革。对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的体育场馆,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现代公司化运营机制等,推广“所有权属于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分离改革模式。落实《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做好单项体育协会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和完善职业体育专项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运动项目探索职业化发展道路。鼓励发展职业联盟,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
(二)强化政策落地,完善政策体系
切实落实现行国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费价格、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加大对政策执行的跟踪分析与监督检查。进一步与有关部门合作,研究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推动社会广泛关注的赛事转播、安保服务、场馆开放和产业统计等政策创新。加强对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市场的引导以及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监管。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吸引社会投资
鼓励有条件的省市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优化资金使用方向、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设立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本筹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各地政府引导设立地方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新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方向、优化资金支持项目,充分发挥转移支付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金融机构拓宽对体育企业贷款的抵质押品种类和范围。
产业研究智库-经济资讯平台
网址:
(四)注重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
继续落实《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鼓励校企合作,培养各类体育经营策划、运营管理、技能操作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开展“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高校、金融机构进一步有效对接。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提高体育健身场所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支持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投身体育产业。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建立国家体育产业智库体系。
(五)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基础工作
完善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完善其中体育产业的内容。加强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建立评价与监测机制,定期发布体育产业及体育消费数据。大力推进体育产业标准化工作,提高体育产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职能,充实产业工作力量。加强体育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体育产业环境。
(六)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建立体育、发展改革、财政等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分析解决体育产业发展的情况和问题,落实文化、旅游等相关政策惠及体育产业。各地要把体育产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将体育产业工作作为衡量体育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准确把握工作重点,明确职责分工,做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要健全规划实施的督查落实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本地区体育产业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十三五”体育产业规划的顺利实施。
6.中国银行发展战略解读 篇六
1.2.3.4.A.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B.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D.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答案
A 解析
-3.0分 单选题(3.0分)从五大历史视野看新时代的意义,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
1.2.3.4.A.我们的党具有前所未有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能力 B.我们的国家前所未有地接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C.我们的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 D.科学社会主义前所未有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答案
C 解析 单选题(3.0分)()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1.2.3.4.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
C 解析 单选题(3.0分)()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1.2.3.4.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
D 解析
-3.0分 单选题(3.0分)从五大历史视野看新时代的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1.2.3.4.A.科学社会主义前所未有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B.中国前所未有地为人类现代化贡献出中国方案
C.我们的国家前所未有地接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D.我们的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
答案
B 解析 单选题(3.0分)新时代的世界贡献是()。
1.2.3.4.A.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B.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C.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D.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答案
D 解析 单选题(3.0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1.2.3.4.A.全面依法治国 B.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人民当家做主
答案
A 解析 单选题(3.0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1.2.3.4.A.文化自信 B.道路自信 C.理论自信 D.制度自信
答案
A 解析 单选题(3.0分)新时代的时代目标是()。
1.2.3.4.A.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B.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D.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答案
D 解析 单选题(3.0分)()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1.2.3.4.A.建设生态文明 B.实现伟大复兴 C.实现绿水青山 D.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
A 解析
2)多选题,共10题,每题4.0分,共40.0分 多选题(4.0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的“三农”工作队伍。
1.2.3.4.A.懂农业 B.会农活 C.爱农村 D.爱农民
答案
A,C,D 解析 多选题(4.0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1.2.3.A.民主 B.法治 C.公平4.D.正义
答案
A,B,C,D 解析 多选题(4.0分)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1.2.3.4.A.政治领导力 B.思想引领力 C.群众组织力 D.社会号召力
答案
A,B,C,D 解析 多选题(4.0分)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挑战有()。
1.2.3.4.A.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 B.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C.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D.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答案
A,B,C,D 解析 多选题(4.0分)新时代是()的时代。
1.2.A.谱写历史新篇章 B.打开世界新画卷 3.4.C.开创实践新局面 D.推动思想新发展
答案
A,B,C,D 解析 多选题(4.0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1.2.3.4.A.世界多极化 B.经济全球化 C.社会信息化 D.文化多样化
答案
A,B,C,D 解析
-4.0分 多选题(4.0分)创造()是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1.2.3.4.A.新的历史 B.新的世界 C.新的实践 D.新的思想
答案
A,B,C,D 解析 多选题(4.0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1.A.组织治理 2.3.4.B.自治 C.法治 D.德治
答案
B,C,D 解析 多选题(4.0分)坚持()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1.2.3.4.A.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民主协商 D.依法治国
答案
A,B,D 解析 多选题(4.0分)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中重大矛盾有()。
1.2.3.4.A.发展动力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 B.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C.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D.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答案
A,B,C,D 解析
3)判断题,共10题,每题3.0分,共30.0分 判断题(3.0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1.2.A.对 B.错
答案
A 解析 判断题(3.0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1.2.A.对 B.错
答案
A 解析 判断题(3.0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2.A.对 B.错
答案
A 解析 判断题(3.0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2.A.对 B.错
答案
A 解析 判断题(3.0分)基本方略是理论变成实践的中介。1.2.A.对 B.错
答案
A 解析 判断题(3.0分)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1.2.A.对 B.错
答案
A 解析 判断题(3.0分)思想和基本方略,都源于现实,源于时代课题。
1.2.A.对 B.错
答案
A 解析 判断题(3.0分)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
1.2.A.对 B.错
答案
A 解析 判断题(3.0分)中国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世界变化给中国带来新机遇新挑战。1.2.A.对 B.错
答案
A 解析
-3.0分 判断题(3.0分)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
1.2.A.对 B.错
答案
7.中国银行发展战略解读 篇七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表示, 五大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提升, 也是指导“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十三五”发展的思想灵魂。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 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开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 努力制定出一个耳目一新、科学管用的规划《纲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简称《建议》) , 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理念、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重大举措。
“《建议》对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表示, 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谋划好“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
五大发展理念是思想灵魂
《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徐绍史说, 五大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提升, 也是指导“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十三五”发展的思想灵魂。
徐绍史表示, 新常态下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突破这一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发展。“当前, 我国科技创新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在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仍有差距。‘十三五’时期,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协调发展方面, 徐绍史说, 当前, 我们有三大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三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还不匹配。“要继续推动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要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 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的后劲。”
针对绿色发展, 徐绍史表示, 当前, 大气、水、土壤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呼声也比较强烈。“十三五”时期, 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 也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徐绍史表示, 目前,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最大外汇储备国, 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也居世界前列。中国和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构建更加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在共享发展方面, 徐绍史表示, 保障和改善民生尽管取得明显成效, 但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 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 均等化程度也不够高, 社会管理和矛盾调处能力还不足。“十三五”时期, 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实施创新驱动面临三大任务
徐绍史说, 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当前,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三方面任务。
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 既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也要深化政府自身改革, 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在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能力方面, 他表示, 一是要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二是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并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在有条件的省区市系统地推进全面创新的改革试验, 努力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四是加强国家创新能力建设, 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五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 他说, 要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 进一步为“双创”提供支撑平台。
确立全面小康五大目标
《建议》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 提出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等5个方面的目标要求, 为未来五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些发展目标的设定, 具有符合国情、贴近百姓和问题导向的特点。”徐绍史表示, 《建议》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环境, 充分考虑与“十二五”发展的延续性, 又与时俱进、因应时势地丰富了目标内涵。
“比如,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不仅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既定目标, 还必须建立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 充分体现新常态下必须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徐绍史说。
徐绍史表示,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中国经济前3季度增速一直保持在合理区间,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中国在‘十三五’时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有条件的。”徐绍史说, 从全球来看, 和平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中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与此同时, 下一轮经济复苏和增长取决于技术革新和产业革命, 这正好与中国创新驱动形成了历史性的交汇, 为我国提供了机会窗口。只要抓住这个机会窗口, 我国就会有更大的战略空间。
不仅如此, 目标要求还把增进人民的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徐绍史举例说, 《建议》提出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等目标, 都是直接呼应人民最关心的问题, 人民群众看得见、能受惠的实事。
“《建议》在目标设定上还突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短板问题。”徐绍史表示, 《建议》提出了收入差距的缩小、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等目标要求,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体现了问题导向。
8.中国银行发展战略解读 篇八
近年来,随着中国动漫产业的长足发展,动漫品牌授权一方面作为动漫产业链后端的一个环节,越发显示出其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一项有着独特运营规律的业务,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生态。
中国动漫品牌授权产业的规模现状
据估算,2013年中国动漫品牌授权产业规模在800亿-1000亿元之间,授权金规模约为30亿元。总体看,中国动漫品牌授权产业规模约为美国的1/4。
此外,国内动漫品牌的授权产业规模约占整体的1/4,海外动漫品牌的授权产业规模占3/4。可以说,国内动漫品牌在与海外动漫品牌的市场竞争中还普遍缺乏竞争力。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国内动漫品牌主要是针对低幼受众的,受众基数较小,国民级别的品牌只有喜羊羊、熊出没等几个;而海外动漫品牌则往往面对全年龄受众,除了小孩子,青年、成年也多有涉及,受众基数更大,米老鼠、哆啦A梦这样国民级别的品牌也比较多。二是,国内动漫品牌的授权产品价格往往没有海外动漫品牌同类授权产品的价格高。因此,单价竞争力弱加上销售量少,造成了国内动漫品牌整体落后的局面。当然,从另一方面看,这也说明国内动漫品牌提升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如果未来中国动漫品牌授权产业规模达到美国的水平,即3000多亿元,而国内品牌授权所占比例与海外品牌持平的话,那就意味着中国动漫品牌的版权方每年将有100亿左右的授权金收入,一些龙头企业的收益将显著提升。
中国动漫品牌授权产业的主要问题
从授权商的角度看,中国动漫品牌授权产业的生态环境目前处于泛滥与稀缺交融的状态。低认知度、低美誉度、低忠诚度的低价值品牌泛滥,高认知度、高美誉度、高忠诚度的高价值品牌稀缺。可以说,国内动漫品牌商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打造出一个有授权价值的品牌这一问题。根据我们对90家动画企业的问卷调查,84.4%的企业认为动画公司一定要打造品牌,但只有35.6%的企业认为自己打造动画品牌的方式与途径非常少。这一数据说明,国内动漫企业在打造品牌方面大部分仍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已有的成功案例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可复制性较低。创作出了精品、打造出了品牌,如何让这一品牌从低认知度向高认知度跨越,从广泛认知向普遍美誉跨越,从短期好评向长期好评跨越,是国内动漫企业所必须面对的另一些关卡。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只有少数企业的少数作品可以获得全媒体播出渠道的青睐,大部分企业的作品都只能获得局域性的播出和推广,而能得到持续美誉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国内动漫品牌版权方仍普遍缺乏提升作品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的渠道和方法。
从被授权商的角度看,中国动漫品牌授权产业目前处于从盲目运作向专业化运作转型的阶段。不少被授权商认为,只要获得了知名品牌的授权,产品就有了销售保障。他们没有意识到品牌产品设计的重要性、品牌文化内涵与产品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品牌受众与产品受众相统一的重要性。当然,越来越多的被授权商开始建立完整详实的营销计划,进行高契合度的品牌联想,铺设稳定健全的营销渠道,完成系统诚信的财务报表,通过更为专业化的运作,与授权商一起把品牌打造好、保护好,从而实现长期共赢。
沟通授权商与被授权商的代理企业,是动漫品牌授权产业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它在产业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品牌代理企业,主要的门槛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是否熟悉品牌的特征,二是是否熟悉中国的市场,三是是否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四是是否有足够的经验和运作执行力。目前,国内有几十家动漫品牌的代理企业,他们中的大部分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仍是缺乏的,但是应该看到,在我国的动漫品牌代理市场上也形成了以天络行、艺洲人等为代表的几个拥有丰富经验的大型代理机构,可以说国内动漫品牌的代理资源已呈现初步聚集的趋势。
中国动漫品牌授权产业发展的趋势
中国动漫品牌授权产业已经随着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未来它可能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国产品牌造血机能不断加强
随着国内动漫版权方对品牌的认识程度不断加强,对品牌运作规律的不断掌握,国产品牌将可能出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像喜羊羊和熊出没这样的国民级动漫品牌出现的频率将从以往的5-10年一部,加快至3-5年甚至2-3年一部。正义红师这样拥有青年和成年受众的动漫品牌将有所增加。阿狸这样的不需要动画片、直接推出卡通形象的单体动漫品牌将大幅增加,卡通形象营销成为市场热点。
实体经济加速并购动漫企业
拥有资金实力的实体经济和拥有创意实力的动漫企业将加速整合。近两年我们见证了翔通、漫友等诸多动漫企业被收购的案例,这些企业作为优秀的动漫品牌库被市场所热捧。动漫产业此前的盈利模式并不十分清晰,一些单纯靠动画片为生的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实体经济的广泛介入可以使创意拥有对接市场的出口,实体企业搞动漫,羊毛不出在动漫身上而出在实体企业固有的产品业务身上,使双方的盈利模式都相对清晰。
海外授权从噱头价值转向实际效益
不可否认,海外品牌在未来一段时间对中国市场的渗入程度仍然会远远大于中国品牌对海外市场的渗入。但国内品牌通过国际合拍、合作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的速度明显加快,好评度也逐步上升。中国动漫品牌走出国门的海外授权将不再只是企业宣传的噱头,而是将成为一个确有巨大效益的大蛋糕。
【中国银行发展战略解读】推荐阅读:
富国银行社区银行发展解读07-21
中国银行“三步走”以培训促提高谋发展08-27
2024浙江银行招聘考试备考-中国工商银行组织架构及职业发展规划07-02
是什么吸引了你报考农行?中国农业银行职业发展道路简介06-25
解读中国精神08-26
解读中国企业的“营销困境”06-26
《中国文化精要解读》读后感07-29
银行招聘:中国交通银行简介09-17
第四讲 解读中国《劳动合同法》试题与答案09-29
中国银行员工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