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的特色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2024-09-21

环境地质学的特色教学模式探索论文(精选9篇)

1.环境地质学的特色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篇一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 努力开创环境保护工

作新局面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

(2009年7月24日)

三天半时间的党组扩大会议今天就要结束了,会议期间采取虚实结合的方式,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近期关于环保工作的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针对当前经济和环境形势、上半年工作进展、下半年重点工作等进行深入研讨,建言献策,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举措。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预期目的。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认识,提高了做好金融危机条件下环保工作的自觉性

通过务虚,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大家对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主动做好金融危机条件下环保工作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

(一)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认识。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环保事业大发展的30年,也是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30年。李克强副总理在环境宏观战略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道路,需要重点关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处理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把保护环境与调整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和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等五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对我们是巨大鼓舞,为继续探索环保新道路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具有以下鲜明特征:从探索历程看,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从探索重点看,具有多重性和阶段性;从探索内涵看,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从探索任务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从探索途径看,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结合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发展道路指引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中国国情,着眼现实和未来需要,妥善处理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需要什么样的环保、怎样环保”这两大问题,主动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环保老路,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努力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不断丰富的系统工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是政治信仰、科学真理和行动指南,既是我们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共识,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遵循原则。今年上半年,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认识和实践上又有一些新积累和新提高。

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必须准确判断环境保护所处的历史方位,继续推进历史性转变。历史性转变是科学发展观在环境保护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全面调整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重要指南。历史性转变的提出,标志和预示着我国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必须正视的是,历史性转变不会自然而然、一蹴而就地轻易实现,要真正达到“并重”、“同步”和“综合”的要求,仍有大量的艰巨工作要做。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环保工作正处于艰难的负重爬坡状态,是不争的严峻现实。如同两人跑步,一人在前,一人在后,后面的人要赶上前面的人,不能指望前面的人放慢脚步或停止不前,后面的人只能加快步伐奋起直追。我们必须通过自身的艰苦努力和有效工作,推动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尽力缩短历史性转变的进程,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必须明确把握目标指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本质上就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境保护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目标指向,是新时期环境保护事业的灵魂所在。高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旗,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的理念,形成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环保部门应该身先士卒,敢为人先,责无旁贷,积极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和践行者。我们做得越早越主动,做得越扎实越深入,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就越大。必须坚持用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眼光、战略思维和战略手段,来审视、谋划、解决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摸索出一条代价小、可持续的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解决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必须坚持的战略思想。环境保护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对环境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满怀许多新期盼。坚持环保为民,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是探索环保新道路的立足点和着力点。通过积极主动的工作,把应对金融危机条件下的八项措施和全国环保工作会议确定的十项任务落实好、完成好,推动环保问题的解决,就是保障、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就是为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发挥一份力量,做出应有贡献。决不能把探索环保新道路与我们当前正在做的工作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必须把它们一致起来、有机结合起来。

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必须给环境以人文关怀,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胡锦涛总书记发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号召,充分体现了给江河湖泊以人文关怀的思想,是我国历史上安邦兴国成功经验的理性升华,是生态文明理念在水环境整治中的必然体现,是国内外水环境治理经验教训的有益借鉴。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既是水环境整治的全新指导思想,也对解决我国其他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促进作用。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需要实行最严格的环保措施,以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为依据,确定发展方式和发展规模;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改变生态环境退化状况;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态的方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充分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长期积累的水环境问题。通过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引导人们善待自然、呵护环境,既要“扬汤止沸”,又要“釜底抽薪”,对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形成倒逼机制,迫使人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从根本上缓释流域水环境污染负荷,努力恢复江河湖泊的生机和活力。

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解决环境问题,需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样也需要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中间载体和重要抓手。注重制度建设,构建高效的体制机制,是加强环境保护的一条鲜活经验。需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制定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正确处理预防与控制的关系,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正确处理成本与效果的关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

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必须尊重创造,鼓励各部门各地方大胆实践取得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需要各部门各地方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发挥各方面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热情。我们提出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建立和推广区域联防联控模式等等,为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带了好头。各地积极响应,主动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江苏、浙江率先提出环保优先的理念并付诸实践,湖北、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如火如荼,重庆、成都统筹城乡环保稳步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资源型大省在探索环保新道路上也都有不少新的举措。

(二)进一步提高了做好应对金融危机条件下环保工作的自觉性。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决策,出台了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重要的投资方向。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环境保护不能有一丝一毫放松,要把应对危机看作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看作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机遇;要求把加强环境保护、振兴环保产业作为克服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把生态环境建设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一项长期战略的实施,坚定不移地推进环境保护,必将带来“产业结构调整、消费水平升级、环境问题转型”。对这一变化趋势,必须要有清醒的思想认识和足够的应对准备,更加自觉地从以下八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产业发展的难得契机,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一般来讲,金融危机表现出三个规律:一是金融危机可以传导引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处置得当可以避免社会危机;二是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容易忽视环境保护;三是化解危机,为技术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经济的发展孕育了契机。绿色经济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现实要求,是金融危机第三个规律的生动体现,是代表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型经济形态。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应运而生,必须大力加以发展。

二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应对短期内重化工产业发展难以逆转的态势,必须毫不松懈地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十一五”以来,主要污染物减排取得重要进展。但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我国工业化发展短期内难以超越重化工业阶段,钢铁、汽车等产业仍然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能源原材料工业占工业比重仍将增加,环境压力不容忽视。必须坚持把污染减排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硬手段,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工作力度,打好主要污染物减排攻坚战。通过扎实推进污染减排,从总体上遏制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逐步改善环境质量。

三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落实,必须充分发挥环评制度参与宏观调控的作用。国家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陆续制定实施汽车、钢铁、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实施规划过程中,解决这些行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推进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必须严格执行和深化环评制度,处理好服务与把关、当前与长远、效率与质量、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充分发挥环境管理对企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产业转型的杠杆作用,促使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决不让今天的投资项目成为明天整治、淘汰关停的对象。

四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切实解决城镇突出的环境问题。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来自城镇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断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镇化。我国的城镇化势头正猛,潜力非常巨大。城镇环境问题是个复杂体,涉及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大气污染等诸多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污染防治的重点。必须坚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方针,坚决改变“先地上、后地下”、“先发展、后环保”的状况,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

五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统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将逐步减少,生活源排放会有所下降,但化肥农药使用量的逐年提升使种植业的污染物产生量随之提高,养殖业的污染物排放量也逐年上升。在扩大内需过程中,必须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落实好“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政策措施。

六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一系列经济社会政策的创新,必须不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实施扩大内需的过程,必然是经济社会政策创新的过程。创新经济社会政策包括环境经济政策是扩大内需的基本要求和可靠保证。完善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与完备的环保基础设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共同构成改善环境质量的三大支柱。我们将抓住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机遇,采取制度体系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积极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的一体化。

七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科技自主创新带来难得机遇,必须大力研发推广高效绿色适用技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一条原则要求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在国家新增4万亿元投资中,用于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达3700亿元,占9%。国家增加知识性投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将产生巨大的技术需求,为我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契机,也为研发、推广和应用绿色环保技术带来了机遇。我国科技对GDP的贡献率低,单位GDP能耗物耗高,是造成和加剧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大力开发经济成本小、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关键技术的顺利攻克,共性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带来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重大突破。

八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消费水平升级,必须提倡和引导绿色消费。消费依赖于生产,反过来也促进生产,影响交换和分配。预计到2020年前后,我国城乡居民将逐步由以吃饱为标志的温饱型生活,向以享受和发展为标志的小康型生活转变,消费需求进一步多样化和丰富化,环境污染转型的压力不断加大。哪怕是消费水平的略微提高,个人资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染量的略微增加,如果乘以13亿人口,都将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们必须提倡适度消费,引导绿色消费,改变过分苛求、物欲无度的消费观念和模式,在消费过程中自觉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二、上半年工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上半年,机关各部门、各单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以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做好应对金融危机条件下的环保工作为主线,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回头看”为载体,按照部党组的统一部署,认真落实年初确定的十项重点任务,不断加大力度,积极创新方法,环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改善。监测结果表明,上半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继续下降;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优良天数比例同比增加1.5个百分点,二氧化硫平均浓度继续下降。

(一)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回头看”进展顺利。按照中央关于做好整改落实后续工作和“回头看”的统一部署,部党组高度重视,研究提出需要整改落实的143项任务,其中,部领导班子成员负责落实57项,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负责落实86项。截至6月底,部领导负责的57项整改任务中,需在年内完成48项,已完成42项,占年内应完成工作的87.5%,其余6项正在落实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需长期完成的工作9项,均有阶段性成果。

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回头看”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过去认识不到的,现在认识到了,科学发展观是政治信仰、科学真理和行动指南,成为环保系统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意识、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二是过去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解决了,环评审批改革、“锰三角”区域污染治理和干部交流轮岗等问题迎刃而解;三是过去办不成的事,现在办成了,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绿色环境经济政策和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等顺利推进;四是过去的薄弱环节,现在加强了,污染减排体制机制、环境监测执法和农村环保等一些薄弱环节得到加强。7月8日至9日,中央第三检查组对我部“回头看”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并给予高度评价,随机抽选100人,测评结果为,评价“好”的97人,评价“较好”的2人,评价“一般”的1人。

(二)环评制度参与宏观调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坚持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不断深化环评制度改革,提高审批效率。出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审批权限。出台《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内部审查程序规定》,将建设项目分为A、B、C三类,规范和简化审批程序,建设项目环评受理时间由5天缩短为2天。对符合中央政策要求和环保准入规定的建设项目加快审批,上半年,我部共批准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229个,总投资1.1万亿元,有力保障和促进了经济发展。对简单低水平重复建设、“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设置“防火墙”,对总投资1348.1亿元的32个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作出不予批复或暂缓审批的决定。对华能集团、华电集团以及山东省钢铁行业实行建设项目环评暂停审批,并责令有关违法建设项目停止建设。全面启动涉及15个省(区、市)的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工作。

(三)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毫不松懈地狠抓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快推进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强化环保指标考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督促指导各省(区、市)不断完善污染减排台账系统和调度系统,加强减排日常监督监管,推进统计数据和总量核查数据的衔接;会同财政部在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排污交易试点基础上,在浙江等地区开展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交易试点工作。据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在一季度分别下降2.9%和4.9%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双下降的良好态势,二氧化硫“十一五”减排目标有望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可以如期实现。

(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指示精神,于2009年4月和6月分别召开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会议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会议,全面部署让松花江、淮河流域休养生息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这是新时期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改革创新,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全面建立,成为督促检查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的重要抓手。会同有关部门对重点流域21个省(区、市)的考核工作已经结束,正在汇总考核结果上报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在“锰三角”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方面,提出加强区域联动、上下互动的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新思路,协调财政部安排环保专项资金1.5亿元用于综合整治,推动该区域经济发展从“猛发财、发锰财”向“稳发财、可持续”转变。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总结奥运环境质量保障经验,研究制定区域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积极推进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五)绿色经济政策不断完善。配合财政部制定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联合财政部、税务总局初步完成开征环境税报告,组织制定《“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目录(2009年)》,包含290余种产品,与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绿色信贷政策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在湖南、湖北、江苏等省开展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绿色税收、绿色证券、绿色采购、绿色贸易等政策不断深化,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绿色经济政策体系正在形成。

(六)农村环境保护稳步推进。2009年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增加到10亿元,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出台《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采取连片和集中支持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功能区划、生态文明试点和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监管工作稳步推进。

(七)环境科技和监测取得新进展。积极实施环保科技创新、环保标准体系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三大科技工程。组织编写并发布我国首个《环境保护技术发展报告》,启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制调研与评估,初步形成我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思路,环境一号A、B星应用系统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环境监测定位转型顺利推进,着力推动环境监测“政事分开”,明确环境监测必须坚持“一个统领”、建设“一个体系”、理顺“三个关系”和实现“三个说得清”的工作定位,技术核心优势逐步形成;制定《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太湖、巢湖、滇池等重点湖泊蓝藻预警监测工作。

(八)环保执法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联合发展改革委、监察部等八部委开展2009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截至6月30日,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66万多人次,检查企业27万家次,查处环境违法企业2235家;组织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等三项执法检查,对重点流域重污染行业及重点排污企业、2008年7月以来开工建设和投运的建设项目、造纸行业进行执法检查;组织开展长江环保执法行动,对2137家企业和长江干流及其主要一级支流沿岸共2503个排污口进行检查。

环境应急管理处置能力日益提高。2009年上半年,我部接报并调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52起,同比下降35%。其中特别重大事件1起,重大事件1起,经过有关地方政府和环保等部门的共同努力,全部得到妥善处置。开通“12369”环保举报热线,一个月来接到群众举报10076件,受理706件,正在调查处理。

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强化核与辐射安全审评和监督,加快核与辐射监测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建设,加强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管理。为进一步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经过深入调研,提出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的有关建议并上报国务院。

(九)环保基础工作不断加强。国家投资5.8亿元的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进入实施阶段,第一批资金3.8亿元已到位,管理办法已出台,正在抓紧实施。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在完成分析汇总工作的基础上,起草了技术报告和工作总结报告;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已基本完成既定研究任务,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7月21日下午已向李克强副总理作了专题汇报;印发《关于抓紧做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各项工作。这些重大课题的研究必将成为环保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环境国际合作、宣传教育等取得积极成效。中美清洁水和清洁大气行动计划稳步推进,双边、多边、区域合作以及国际环境履约工作有序开展。印发《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积极开展宣传报道,营造有利于环保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

(十)机关和直属单位建设扎实推进。制订(修订)《部党组巡视工作办法(试行)》、《部党组和行政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部党组领导决策机制更加完善。部党组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法治型、和谐型、廉洁型和节约型机关,整个机关和直属单位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精神状态发生明显改变。干部培养选拔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加强司处级领导干部选拔和交流任职,上半年共选拔任用司局级干部53名,机关处级干部55名,交流轮岗49名司处级干部,安排地方挂职锻炼司处长20名。对干部混岗混编情况进行清理,清理机关长期借用人员56名。大力开展领导干部培训,举办100多期培训班,全国环保系统4万多人次参加培训。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是污染减排形势不容乐观。随着扩内需政策实施,经济形势企稳向好,压缩的产能可能会大规模释放;受经济形势影响,一些治污设施减排效益可能会大幅下降。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两高一资”产业有所抬头。个别地方忽视环境保护,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又重新被提上日程,甚至一些已被淘汰的落后产能、设备和企业又死灰复燃。三是环保政策落实受到影响。个别地方降低要求,放松环保监管,一些地方为保增长,环保政策措施软化。四是部分企业出现放松环境管理的现象。为保利润治污设施运行资金不足问题凸显,达标率有可能进一步下降,尤其是中小企业治污设施正常运行压力加大,偷排漏排现象增加。五是环保工作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干部队伍中有一些同志作风漂浮,开拓创新能力不够,攻坚克难本领不强,工作安排上缺乏统筹考虑,不必要的检查过多,给基层带来较重负担,这些因素制约了环保重点工作的落实。我们一定要全面观察、科学分析、准确判断,针对一些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下半年工作任务和落实会议的几点要求

2009年下半年,我们要按照李克强副总理的重要批示和在环境宏观战略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把保增长和调结构、促进发展和节能减排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进一步增强参与宏观调控的预见性、主动性和针对性,毫不松懈地推进污染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环保产业发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具体讲,要着力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毫不松懈地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节能减排作为环保工作的硬抓手,需要采取硬措施。要将“保运行”作为当前减排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强减排监督检查和执法,狠抓企业治污设施正常运行;以火电行业为重点,大力削减钢铁、有色、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以造纸行业为主攻方向,重点削减化工、酿造、印染行业水污染物排放量;配合有关部门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制度,督促地方和企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强化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实施各项处罚和问责措施,确保完成减排任务。

(二)进一步提高环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严格执行和继续改进环评制度,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好务,为控制“两高一资”把好关;进一步推进规划环评,从决策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强化验收监管,把环评要求和环保措施落到实处;加快环评机构改革,加强环评审批监督,严格环评单位资质管理,推进“阳光环评”,做到科学环评、廉洁环评,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环评市场秩序。

(三)深入开展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集中宣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指示精神,落实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各项政策措施,同时充分利用举办世界湖泊大会的契机,让全世界更多地关注、了解和支持我国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理念和行动;着力抓好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组织开展环保重点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评估;坚持区别对待,组织编制九大重点湖泊“一湖一策”综合治理方案;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新机制,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管理,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化学品环境管理。

(四)全面启动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做好2008年“以奖促治”项目考核验收和绩效评估,抓好示范工程。组织召开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场会,总结部署落实“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措施,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监管和土壤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化生态示范建设,深入推进区域、资源生态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监管,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五)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和环境应急处置。制订“建设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工作方案,建立健全执法体制机制,提升环境监察队伍整体能力水平;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深化环境执法后督察和挂牌督办;规范简化流程,创新排污收费和排污申报工作;做好环境风险源调查和环境隐患排查,推动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要做好“12369”热线电话投诉处理工作,抓住典型案件,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做成环境保护部的新品牌。

(六)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做好运行核电厂、在役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环设施监管,加强核安全设备输变电工程监管,规范射线装置单位许可证审批,推进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处置,全面推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和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七)大力发展环境监测、科技和环保产业。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做好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预警与应急监测。集中力量优先开展总量控制等方面科技攻关,科学制定修订重点行业污染排放标准。发挥好环境咨询委和科技委的作用。积极发展环保制造业和环保服务业,支持各类企业参与污染治理,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为加大污染防治力度、腾出和扩大环境容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八)不断完善绿色环境经济政策。完善绿色信贷、绿色税收和绿色贸易政策,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组织制订环境经济政策配套综合名录,建立和完善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的指导意见,配合有关部门适当提高排污费、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标准,积极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加快推动规划环评条例的出台,有序推进环境立法有关工作。

(九)应用好环保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成果。抓好全国污染源普查总结发布阶段各项工作,抓紧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收尾工作,组织实施好水专项。充分吸收和运用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的成果,在完成“十一五”环保规划中期评估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十二五”环保规划框架、目标指标体系、环保投入体系以及政策法规体系,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执行力。

(十)继续深化“六型”机关建设。坚持“从严治部,从我做起”,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学习型、服务型、法治型、和谐型、廉洁型和节约型机关建设,切实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增强推进历史性转变的能力,增强团结奋斗的能力,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把部机关建设成为引领环保事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下半年工作任务已经十分明确,关键在于狠抓落实。我就做好下半年的工作再强调几点要求:一要把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落实到位。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智慧、力量和行动凝聚到中央精神上来。二要把学习实践活动整改任务落实到位。以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回头看”抽查为新的起点,继续加大力度,着重在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抓好整改任务落实,不断拓展、充实和深化整改落实成果。三要把反腐倡廉最新文件有关规定落实到位。前不久,中央集中出台《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四个文件,充分体现中央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注重从源头防治腐败的决心,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认真学习、熟悉掌握有关要求,进一步锻炼提高能办事、会办事、办成事、不出事的能力。四要把重点工作落实到位。集中全力,强化措施,细化任务,在重点工作上抓落实,一抓到底,务求实效。五要把各部门、各单位领导责任落实到位。会后,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组织传达学习会议精神,于8月10日前将学习贯彻落实情况报办公厅。办公厅要对各部门、各单位在会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梳理,转交有关部门研究提出解决措施,做到件件有交代、事事有回音。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使得所在部门和单位的人员拧成一股绳,举全力完成各项既定工作目标和任务。

同志们!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群策群力、共克时艰,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一流的业绩向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

2.环境地质学的特色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篇二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交往

1.校园空往空间的特征

师生交流和交往的活动是大学校园的交互空间,师生利用这些场所进行交流、学习、文娱、锻炼身体等,在这些场地上相互交流信息、知识和自己的想法,达成一种双向交流。

(1)社会性特点

现代教育的发展,已成为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和人们不断追求新知识的需求。现在的西方大学社会性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探讨学术问题。自己合理安排学习进程、安排学习计划、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这些变化都说明了大学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改革,不断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文化性特点

在现代的大学的校园里,成为众多高校的潜在发展动力的是高校的文化性和人文性。大学是校园文化和社会的载体,它具有非常高的社会性和形象性。大学校园交流空间,通常是传统的历史和文化的体现,和独特的艺术校园交流空间,反映了校园环境的独特气质,也促使各大高校校园具有浓厚和独特文化的氛围。

(3)信息性特点

计算机网络被各大高校引进大学课堂,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及交往的特点,信息时代不仅加快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各大高校的校园节奏在不断的变化。例如,图书馆的网络可以免费提供给师生查阅相关学术文献,信息性使得大学校园交往空间呈现出快捷、丰富的的特点。

(4)独特性特点

大学校园交往空间的共性和独特性是大学文化以及对校园空间自我的表述。各大高校的校园风貌和校园特色如果在整体布局方面相似或雷同恐怕让师生很难接受。正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文化等性质的影响,所以每个大学校园都会有独特或异域风格的地方。

2.大学师生对校园交往空间设计的需求

在西方教育的哲学主义影响之下,现代教育的方式采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将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上,应该走出课堂外的交往空间作为对传统教育的延伸方式。由此带来的是更高层次的校园空间设计需求,校园的交往空间环境将成为最主要的部分,其现在的状况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1)交往空间的空间性需求

对于一个交往空间来讲,交往的主体是“人”而交往的客体是“空间”,那么当主体发生改变的时候,相应的客体也会随着发生改变。而在传统的观念下,大学教育模式和大学校园环境建设都相对比较单一、平淡,所以在校园交往空间上的考虑自然而然的比较少。

(2)交往空间的层次性需求

大学校园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整体,交往空间在校园环境中,使用最多的是教师和学生,他们在校园建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又因他们有着不同的层面上的需要,例如不同的年纪、个性、专业、爱好、群体,所以他们在校园交往空间中所需要的交往元素不一样。

(3)交往空间的类型性需求

对于大学校园生活来说那是豐富多彩,而校园的类型那也各式各样。在高校校园的交往当中,有大型的班级聚会,有专业的演讲会,有宣传的版画活动,还有街舞大展示,还有男女朋友的个人交往行为等,这些不同类型的交往则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交往空间,所以对师生来说,校园的交往空间需求呈现出对不同类型空间的需求。

3.高校校园交往空间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校园是环境教育的场所,目前大学校园建设仅仅局限于校园景观设计,而校园景观的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设计者的重视和关注。同时,在学校建设校园交往空间发展中出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高校历史文化的传承缺乏认识

通常大学的校园规划和交互空间设计会直接反映一个学校的教育精神和办学追求,是建设大学校园规划不同之处。打造出校园空间规划的浓厚内涵,让在校师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功效,则需要对自己学校的历史文化特性进行一定的继承,传承优良的传统,将校园建设成为实际教育功效的实物化教材,为莘莘学子提供理想的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的空间。

(2)对整个校园空间层次性缺乏掌握

如今传统的大学校园的交往空间已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的校园生活。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和交往层次上的变化,很多户外交往空间很难满足师生需求。正因为交往只看中功能上的需求,忽视了空间的交往层次性。非常难的形成比较分明的层次性、结构性的空间形式。

(3)对校园交往空间设计缺乏合理性

一个大学校园规划的重要标准是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和激发师生的交往活动,只有当大学校园建设空间环境满足了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促使急迫进行各自的交流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内涵。

4.校园文化特色下研究交往空间环境的几种设想

(1)营造人文校园交往空间环境

当前部分高校的发展呈现两种新的趋势,一种是老校区的建设布满大树,古老的建筑和具有神韵的院落展现着历史的回忆。另一些新校区则很难让人找到古老的感觉,这样的校园建设很难让人停留下来歇息和长谈。这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缺乏人文环境的建造。而要实施这个特点起重要作用的是增加校园内部空间环境的人文元素。

(2)营造绿色校园交往空间环境

绿色校园的概念“规划、设计、管理、需求”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校园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绿色的校园环境,使用于设计校园景观生态的材料也将是环保节能的,打造生态校园和绿色环保校园。校园是文化和知识的宫殿,利用“绿色文化、绿色自然、低碳环保”这些理念概念去传达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营造低碳校园交往空间环境

“低碳”在中国迅速引起普遍关注,其原因是全球化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关系造成的,比如说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其中的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逐渐让全球华人明白和了解到如何做到节能减排、低碳城市、低碳生活。为了延续世博会精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需要把低碳理念进行普及,“国家大计,教育为本”,要实现低碳中国的梦想,归根到底要寄托于教育,走一条低碳教育之路,大学校园的低碳行为应运而生。低碳校园的产生和积极的发展趋势,正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与大学理应引领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不谋而合。

5.结语

3.环境地质学的特色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篇三

探索万里特色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模式

文章从万里学子在国际交流中遇到的问题人手,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万里特色高级英语课教学模式,旨在帮助学生缩短出国后学业上的不适过程,快速融入西方文化的学习氛围.

作 者:孙永红 SUN Yong-hong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宁波,315100 刊 名: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年,卷(期): 21(2)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万里特色   高级英语   教学模式  

4.环境地质学的特色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篇四

材料之一

创新思路破解瓶径

探索具有和平特色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和平区城市协同服务监督指挥中心

(2011年7月26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市级平台的工作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上半年,和平区数字化城管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面,就我区2011年上半年数字城管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建管并举,打造城市管理的总抓手、总枢纽、总平台 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只有用新机制、新理念、新思路,快速突破束缚,破题攻坚,才会趟出一条城区环境建管的新路子、好路子。

1.成立指挥中心管理平台,实现“五高”管控模式。和平区把环境建设上升到关系最大生产力和关乎和平形象命运的高度来认识,把数字城管工作放在统领全区硬环境建设全局的高度来抓。年初以来,克服困难、解放思想,破解人员编制、级格等方面的难题,看准了就先行先试,成立了和平区城市协同指挥中心与和平区硬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区长主抓此项工

作,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正处级)任中心主任,并将机构设置在区政府办,建立了高位领导、高位指挥、高位协调、高位监督、高位考核的“五高”数字城管指挥体系,使协同监督指挥中心真正成为区域硬环境建设工作的排头兵、主力军和领头羊。

2.重心下移与整体联动,探索建管全覆盖模式。作为老城区,区域环境建设所面临的基础条件,比“一张白纸”、“从零开始”更为复杂,矛盾更多,难度更大,我们大胆创新,敢破敢立,理顺体制破解瓶颈,将硬环境建设的管理权限充分下放给各街道,突出强化街道办事处在硬环境建设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实行“四所进街”,将环卫所、执法中队、房产维修所、公安派出所都交给街道负责管理,同时将相关经费划拨给各街道,将“四所”所长的任免建议权交给各街道,实现“责权利”相统一。构建了以协同指挥中心为龙头、各部委办局、街道办事处为抓手,“一街四所”和社区为基础的“三级城市管理”构架,形成了“一街四所”齐动,“数字城管”送控,各职能部门和街道快速及时处置的“大综合”、“大协调”、“大服务”、“大整治”的硬环境建管和平模式。对此,省内各大媒体先后对我区数字城管工作进行了报导,天津市副市长对我区数字城管工作的创新作法作出了重要批示,并专程安排天津市环资委副主任带队到我区学习。

3.激励与问责同启动,首创七模块全方位目标管理考核体制。为把硬环境建设工作抓好、抓实、抓出实效。我们不断深入研究,首创了集职能部门、街道社区、数字城管案件、“出门就

上班”案件、“一事双责”、媒体曝光与领导批示和群众投诉为一体的七模块全方位目标管理考核模式。每周由常务副区长主持召开各相关职能部门及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参加的硬环境建设工作调度会,采取日检查公布、周考核调度、月通报兑现的方式向全社会公布考核结果,设立了2000万元考核奖惩资金,打破“大锅饭”,实行“以奖代拨”,将“得分”与“得钱”奖励挂钩、“扣分”与“罚款”问责挂钩,实现有“惩”有“奖”,并将硬环境建设的考核纳入年终区政府对各单位的目标考核指标体系。

二、五先并举,打造创先争优的年轻新型队伍

城市管理需要长效化,队伍建设更需要长效化。我们始终把队伍建设放在工作首位,围绕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纪律严、充满活力的新型数字城管年轻队伍。中心现有监督员94名,年龄均在21-30周岁之间,学历全部为大专以上,其中本科学历33名,东北大学研究生1名。

1.率先成立基层团组织,提高队伍凝聚力。在“五四”青年节之际,我们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第一支数字城管监督员团总支。以“讲政治、转观念、谋全局、多奉献”为主题,成立了12个业务和兴趣活动小组,以开展队伍“思想教育月”、“素质提高月”、“业务规范月”等系列活动为载体,探索一条用思想先行带动百人队伍整体提高的培训之路,不断提高广大监督员素质,丰富监督员文化生活,极大地提高了团组织的凝聚力。

2.率先实行持证上岗,增强工作劲力。监督员上报案件的质量,是决定案件快速办结的关键。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在全市率先实行了监督员持证上岗的制度,即中心将城市管理的事、部件处置标准、流程等相关内容以及城管类法律法规对全体监督员进行培训,并设立近百套组合考试题库,培训后经考试优秀者方可持证上岗。目前监督员通过六批考试已全部正式上岗。沈阳日报、沈阳晚报、华商晨报都对我们此项工作进行了报导。

3.率先设立“星级岗位能手”排行榜,激发工作活力。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我们实行的绩效工资,为真正实现“奖优罚懒”,我们在全市率先推行了“星级岗位能手”排行榜,制定了工作量化考核标准。量化考核的方法按三星、四星、五星级打分,每周评比出10名星级岗位能手,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

4.率先创新巡查方式,促进工作合力。结合我区区情,在全市率先创新了监督员巡查方式,按照“三先后”的方式安排监督员巡查。即先主要、后次要:先巡视主要(一、二)级街路,后巡视次要(三、四)级街路及庭院;先繁华、后偏僻:先巡视繁华、人车较多场所,后巡视偏僻、人车较少的场所;先重点、后一般:先巡视重点单位、重点地区,后巡视一般地区,确保区域内重大事件不漏报,极大地提高了监督员上报案件的质量。

5.率先开展“出门就上班”工作,开足工作马力。年初,在全市率先实行了“出门就上班、上班就上报、下班还上报”和

“小问题边上报边解决”的工作模式。针对监督员户籍在和平、居住在和平的情况,树立“和平人爱和平、和平人管和平、和平人建和平、和平人美和平”和“区域城市管家”的理念,让监督员从走出家门开始就进入工作状态,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下班休闲时发现问题还可以上报,发现小招贴等易解决的问题就立即处置,我们认为,通过这种理念的树立,制度的建立,培养了一种责任意识,形成了一种真正做到“眼里有活,心中想事,随手处置”的工作氛围。

三、抓实两端,着力在两个重要节点上破题攻坚

发现问题就是进步,解决问题就是发展。我们打破对传统思维模式和路径的依赖,多想招法,多用智慧,着力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个端头上狠下功夫。

1.推行“出门就上班”,树立全员参与环境的责任意识。为进一步扩大和平区硬环境建设成果,将“出门就上班”活动作为载体,使全区干部职工树立起“环境建设,从我做起”的理念,把全区、全情、全力、全天侯的环境意识,渗透到每个和平人的心理,要求全区所有领导干部每月上报15条环境问题,扩大了城管问题的发现率。开展此项活动至今,全区近二个月上报各类城市管理问题40592件,问题发现率大幅提高,问题发现量同比全市数字城管案件发现量的总和。

2.形成多视角、多渠道的问题发现方式。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内涵,将民心网、政风行风热线等内容纳入到数字城管系统,提升数字化城管内涵,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多角度的数字化城管平台。同时在全市率先开通了网站、博客、微博以及热线电话,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形成群众参与、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大城管”格局。

3.真督实查,强化落实促发展。督查就是抓落实,为使硬环境建设中的各种难题得到有效解决,我们坚持把督查工作放在推动各个环节的首要首位,探索了一条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和全员行动的督查工作新机制,按照“一事一办、一事一查、一督一报”的工作原则,形成了“到基层一线去抓工作,到工作末端去抓落实,到精细落实去抓督查”的有效方法,极大地促进了硬环境建设的顺利开展,真正做到了“件件有照片、事事有回音、时时有着落、处处有督查”的工作格局。

5.环境地质学论文 篇五

地质灾害——地面塌陷

科目:环境地质学

组员:田林林、邱俊伦、苟鹏、曹俊

关键词: 灾害 地面塌陷 防治 课题介绍:

本课题主要分析和讨论贵州水城(属六盘山市)发生的地面塌陷,根据资料和课本知识,达到掌握地面塌陷这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

案例背景: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近20 年来, 随着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 作为城市工农业和生活水源的地下水的开采日益强烈, 诱发了严重塌陷问题。到目前为止, 已产生塌陷坑1800 余个, 给人民生活及城市建设带来巨大影响, 岩溶塌陷已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 严重制约着城市建设与发展。

地质问题:

六盘水市所在的水城盆地, 是一个由德坞、水西、水城和塔山脚4 个串珠状洼地组成, 盆地长17km、宽2~ 3km , 地势平坦, 地面标高在1700~ 1800m 之间。上覆第四系土层厚018~ 31m , 主要为黄褐色粘土、黑色亚粘土、灰黑色含砾粘土及淤泥。下伏基岩主要为石炭系灰岩, 岩溶极为发育。水城盆地是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汇水面积208 km 2。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含水介质、水理性质和水理特征, 可划分为岩溶裂隙溶洞水、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孔隙水3 大类型。工作区岩溶水资源极为丰富, 单位出水量可达666~ 9600tö d。由于岩溶发育相对均一, 地下水具有统一的地下水面, 水力坡度为1%~ 115% , 流速17712~ 264146m öd , 具层流特征。水位埋深018~12m , 普遍具承压特性。

产生原因:

1)暴雨引起的塌陷。暴雨可导致土体迅速充水和地表水的强烈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岩溶地下水位的急剧上升而产生正压冲爆作用,易产生塌陷。

2)洪水引起的塌陷。在近岸地带第四系冲积层中潜水位和岩溶地下水位均随洪水位而波动,由于两者渗透性的差异,在波动过程中不但可产生有利于渗透潜蚀作用的附加水头,而且还产生正负压力的作用,这些作用都可导致塌陷的产生。

3)重力引起的塌陷。在岩溶发育过程中,地下洞穴,管道在崩塌作用下不断扩展,最后导致顶板盖层在重力作用下失稳、陷落的现象。这种塌陷在岩溶山区并不罕见,岩溶漏斗、地下河天窗岩溶障谷、天生桥等地岩溶形态有许多就是塌陷的遗迹。

4)地震引起的塌陷。在构造地震作用下,在覆盖层比较薄弱的地段也可产生一系列的塌陷。在贵州省尚无此类塌陷记载。

5)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塌陷。城市、厂矿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塌陷,一般表现为水位强烈下降或急剧升降导致天然流场的改变,形成大水力坡度、大水流速度、有压变无压,从而导致大范围的地面塌陷。

6)水库蓄水引起的塌陷 修建在岩溶山区洼地、谷地中的中小型水库常因地下岩溶发育,水体增荷、渗漏潜蚀或在雨季地下水位迅猛变化而产生的正负压力和冲爆等多种作用下,发生塌陷而成为病库。

7)采矿引起的塌陷贵州的煤矿、磷矿资源丰富,地下矿产被开采后,形成采空区,使原来地层内部的平衡遭受破坏,在采空区周围常发生岩石破裂、垮落,地面往往出现开裂变形和塌陷。

地面塌陷的危害:

塌陷引起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地质灾害等问题日趋严重;地面塌陷使污水流入地下,对地下水源造成污染,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塌陷改变了近地面的地层结构,使周围地面发生沉降、开裂等环境效应。

地面塌陷类型:

1、岩溶塌陷

由于可溶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其次有石膏、岩盐等)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产生的。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复盖的复盖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称为“土层塌陷”,其发育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当组成洞隙顶板的各类岩石较破碎时,也可发生顶板陷落的“基岩塌陷”。我国岩溶塌陷分布广泛,除天津、上海、甘肃、宁夏、以外的 26 个省(区)中都有发生,其中以广西、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广东、云南、四川、河北、辽宁等省(区)最为发育。据统计,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达 2841 处,塌陷坑 33192 个,塌陷面积约 332,造成年经济损失达 1.2 亿元以上。

2、非岩溶性塌陷

由于非岩溶洞穴产生的塌陷,如采空塌陷,黄土地区黄土陷穴引起的塌陷,玄武岩地区其通道顶板产生的塌陷等。后两者分布较局限。采空塌陷指煤矿及金属矿山的地下采空区顶板易落塌陷,在我国分布较广泛,目前已见于除天津、上海、内蒙、福建、海南、西藏以外的 24 个省区(包括台湾省),其中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发育翰眨重,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 21 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 182 处以上,塌坑超过 1592 个,塌陷面积大于 115okm ,,年经济损失达 3.17 亿元。

在上述几类塌陷中,岩溶塌陷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发生频率高、诱发因素最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严重地威协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此着重论述。

防治塌陷的主要对策:

1)塌坑回填。对已产生的塌坑视其情况采取不同的回填处理措施。

2)注浆。对下部的溶洞、空洞和松散状态的砂岩进行排水注桨,既可充填其溶洞和空洞,又可胶结松散状态的砂岩。

3)控制地下水开采量。水动力条件是产生塌陷的最活跃的因素,应最大限度地加以限制。具体控制内容应结合当地条件来定,包括控制地下水位的急剧波动,控制抽水孔深度和抽水强度,在地势低洼、易塌易渗和积水地段采取防渗流水的导流措施,构筑反滤防渗层防止地表水直接回灌等。

6.环境地质学的特色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篇六

关键词:校企合作;载体;模式;生态;特色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强调,校企合作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我们应当下大工夫、也是必须下大工夫去探索和解决的难点。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以教育生态学视角,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创设有效载体,改善合作生态,学院区域特征更加浓郁,行业特性更加鲜明,促进了学院跨越式发展。

一、多种模式,多元共生,增强专业建设活力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认识到坚持工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办学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学院在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多元共生、多赢互惠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一条适合学院发展的校企合作新路子。

(一)共建共享式合作

就是在企业的有力支持下,针对校企共同需求,共同建设学生实践教学和职工培训为一体的实训基地。我院坚持依靠铁路企业的帮助,铁路企业也真诚支持,无偿调拨大量设施设备,提供最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建成了与运输生产一线装备配套的综合实训演练鉴定基地,铁路企业则利用学院的实训设施,把车务、电务、工务、机务职工培训基地、安全教育中心建在学院,校企双方共建共享、同步发展。

(二)引入式合作

就是以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为基础,直接引入经营型实体,以学生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方式参与教育教学,推动教学项目化改造,导入工作过程,实施课程改革,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我院艺术设计类专业直接引入柳州江山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旅游管理专业引入柳航国际旅行社合作成立营业公司,通信类专业引入通信运营企业到校设立电话模块局,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现场担任相关课程教学指导,模块局设备发生故障,也让学生参与到故障排除工作中。

(三)融入式合作

就是以课程建设和考核评价方法改革为手段,以实训设备技术改造为平台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我院计算机通信等专业与思科(中国)合作成立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引进企业人才标准,将企业定制课程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构建了与通信职业(工种)新标准相衔接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专业坚持选择与专业公司紧密合作,让教师全过程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参与设备的选型、研制、安装、调试等,共同编制实训项目指导书,力图使所建实训基地贴近企业生产实际。通信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师发挥技术优势,与南宁铁路局电务部门、柳州联通等企业进行科研合作,成果应用于企业终端设备改装、改造和更新,提高故障处理效率;移动通信专业教师还组织学生成立工程施工队,承担企业网络设备安装调试、网络检测与光缆熔接工程,受到社会关注。

(四)委托式合作

委托式合作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课程中实训项目委托给相关企业承担,学生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中进行实验实训;另一种是将学院实训基地委托给企业管理、经营,基地既承担学生的实训,又兼有社会服务职能,降低实训基地运行成本压力。我院成立具备二级汽车维修资质的绿岛汽车快修美容中心,由广西耐力工贸公司承担汽车后市场经营服务和实训教学,企业不但提供了先进的设施设备,还提供了国际最新标准的汽车美容课程。铁道机车车辆专业一些课程的实训项目就放在南宁机务段现场教学,建筑工程类专业材料试验则完全交给柳州铁路工程试验中心进行,尽管教学成本有所加大,但教学效果比在校内进行要好很多。

(五)订单式合作

就是以培养定制式高技能人才为纽带的全方位合作。学院按照订单,根据岗位群和技术岗位的要求,与企业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共聘专业师资,有的则直接采用企业的培训课程、培训教材,专业实践课直接由企业选派师资,学生直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针对企业特点,渗透企业文化教育,量身打造高技能人才。近5年来,学院共有5000余名学生由企业选聘到订单班、半订单班学习培养。

(六)互动式合作

就是由校企双方按照各自的优势,合作举办一个专业(班),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参与招生宣传,在新生中组建定向班,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派出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课程教学和特色课程开发,参与面向企业的特色教材的编写,并向该专业实训基地投入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和顶岗实习的机会,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对学生学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我院与深圳迅方通信有限公司合作信息安全技术专业,与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与南宁铁路局多元投资集团合作举办装卸机械班就是如此。

(七)创业式合作

就是由企业投资举办一个可经营的实训场所,完全交由学生自主实践,企业通过设立场所拓展经营市场,学生通过实训掌握经营本领。我院通信技术、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等专业与柳州移动公司合作举办手机营销、维修经营部,店员、会计、店长完全由学生担任,学院、企业不干预经营活动,只委派指导教师辅导。

二、改善生态,建立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多赢共惠

从我院校企合作实践可以看出,只要是校企双方有共同需求就有合作存在的基础,但合作载体形成之后如何稳定运行、发挥作用,能否形成长效运行机制,这是一个存在的现实问题。我院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积极推动,有效管理”的运行机制,确立了多赢共惠的校企合作指导思想。

(一)在组织上,针对不同行业和区域经济情况,积极推动组建不同的合作组织

一是我院依托铁路行业背景,2008年筹备成立了16家企事业单位参加的广西第一家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设立了集团理事会,理事会下设专业建设委员会、技术服务与培训委员会、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委员会。校企间达成了基地共建共享、人才共同培养、师资共培共用、领导定期晤商的合作共识,共同发表了《柳州宣言》,建立了职教集团网站,定期出版集团通讯。职教集团的组建扩大了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为校企资源整合、融通、共享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平台;增强了学院对行业企业的吸引力,降低了校企合作成本,促进了校企多边、多向、集团式发展。

二是针对从行业管理移交给政府办学,地方政府对学院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期望,学院2006年发起成立了产学合作促进会,旨在发挥地方支柱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对学院新设专业的扶持作用。学院选聘了43位讲座教师、客座教授,充实了各专业建设委员会,形成了专业建设新机制。每年4月份我院专业调研月,专业教师都要深入促进会会员单位,或邀请会员单位专家到校召开座谈会,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每年9月份学院各系还有选择性地到会员单位慰问讲座教师和客座教授;学院迎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在历次专业剖析会上都有讲座教师和客座教授的身影和发言,得到了各级专家组的好评。

三是学院教学系与本地企业一对一组建校企联盟,构建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柳州电信公司与信息工程系发起成立电信联盟,向信息工程系捐赠200万元的通信设备,每年向信息工程系提供50个顶岗实习的岗位。

(二)在制度上,出台若干文件,积极推动校企合作,进行有效管理,规范合作行为

学院研究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若干意见(试行)》、《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规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加强和改进校企合作的文件,从思想认识上、组织保障上、运行机制上、经费分配上明确校企双方各自的职责,理清了形式多样、多元共生的生态环境,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在内涵上,形成了“以岗导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我院在长期的校企合作中,形成了“以岗导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岗导学”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形式。“以岗导学”中的“岗”,是指职业岗位(群)需求,即职业岗位特点、工作内容、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等;“导”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社会需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岗导学”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地进行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四)在方法上,形成了双训、双聘、三定期和文化共生的现象。

双训、双聘,就是指推动教师参与企业内训,吸引企业员工到校参加培训,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实践课程教师,推荐高职称教师受聘企业技术顾问。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了开放式的人才资源交流共享机制,促进了校企智力与人才资源互利互补,扩大了“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提高校企全面合作的水平和成效。

三定期,就是指校企领导定期会晤,专业委员会专家定期互访,校友和毕业生定期跟踪。

文化共生现象,就是指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和谐共生。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在实训室的墙壁上悬挂与专业岗位有关的图片、标语、操作流程、实训项目说明、实训室管理规定等,使学生在实训基地能很好地感受职业氛围,端正职业态度;学院在职业指导中举办企业文化周、企业家讲坛,导入企业文化。如以弘扬“铁的纪律,团结协作,敢于负责,甘于奉献,奋勇争先”的铁路企业精神为核心、以培养企业未来健康职业人为目标的校园特色文化,是学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种具有职业精神特质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塑造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

三、校企合作成效明显,学院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的外在表现,是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脉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的办学思路,是赢得社会地位和认可的关键。学院通过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校企合作载体、机制建设,“依托行业,校企合作,以岗导学,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一)学院成为自治区内有重要影响的高职学院

学院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在合作企业的支持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突出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的特色,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办学成效得得了政府、行业与社会的认可,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始终保持在高位,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获得教育部评估优秀,并被确认为自治区示范性高职学院,影响力与日俱增。

(二)学院专业建设在全国具有特色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学院将办学特色落实到专业建设上,在开放自身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行业和地方资源与有利条件,努力为学院发展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主动适应机制,将专业建设嵌入本地产业发展链中设计和操作,使人才培养、技术服务贴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获得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动力。依托行业优势,围绕轨道交通等强势专业做文章,融入岗位要求,参照轨道交通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和教材,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把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始终,形成学校、行业、企业的课程评价机制,建设师资雄厚、条件优越、基础扎实的重点专业群,同时,重点专业群的提高和发展带动了汽车与制造、土建等面向本地经济发展的骨干专业的提高和发展,形成了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 高等职业院校开放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办学模式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 童炳金,林洪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与机制创新[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7.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探索 篇七

(荣昌县盘龙初级中学 何义君)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多媒体等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到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网络应用的日益发展、普及,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校园网、城域网的建设,使学校的教育走向多元化,它既对我们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活力,也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严峻的挑战,学校教育面临这一新领域的新情况,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利用网络这一新生的教育手段,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采取可行有效的措施,使青少年学生触摸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步伐健康、充实、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网络环境

教育教学

探索

校园网、城域网的建设,Internet网的接入,使学校的教育走向了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多媒化、远程化,一方面为我们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活力,另一方面,也给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式、新的挑战,怎样才能与时俱进不落伍呢?网络环境不仅要求教师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能通过材料的选择,辅助时机的恰当选择,以及创新情境的创设,使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育成为解决课堂教学增效减负,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手段的重要途径。网络环境下教师教学具有时代特色,必须明白网络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探索网络环境下教师教学方式,注重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

所谓网络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由于网络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络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这就要了解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特点、问题以及应对办法,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

一、网络教学的特点。

网络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固疾。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网络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课件还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教学信息,而且它还代表着一种学生所能接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兴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2)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核心是软件的共享。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习者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神奇的网络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

第 1 页 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4)教学方式的先进性。传统教学的中心是教师的教,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在网络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满堂灌,学生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调控,并以作业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至于学生的步调、方式、进度、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5)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的起点等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在传统的“教学流水线”上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网络教学克服了这些弊端。多媒体网络教学,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情境,将生活中五光十色的现象带进了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6)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网上的教学有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的课件内容。学生通过比较借鉴,选取那些内容结构组织严密的优秀网站或课件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二、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

信息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促使教师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前高涨,主要表现为:学生对电脑的兴趣日益增加,上网浏览、上网冲浪成了时尚,参与网上讨论、软件编制比赛、编发电子邮件成了最热衷的事情,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开拓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活动空间。但是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信息内容的多样性,学生上网浏览的随意性,使青少年学生受到更复杂、更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影响,包括文化侵略、心理障碍、黄色流毒、黑色信息、网络犯罪等,严重腐蚀人们的心灵。新的机遇产生新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应有新的举措和新的理念。

陶行知先生提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这为我们指出了网络培养创新思维的新途径,也使德育内容脱离传统的说教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具体、生动,更具趣味性。例如,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校德育处老师和班主任老师一起利用每周班会课、自修课等时间,让同学们观看了“农远”资源上百部爱国影片中的大部分影片及各类常规管理安全教育片并及时写了观后感,其次在“学脉”网上设立了多种主题的网络社区,让学生在讨论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如设立”从小事做起”、”让雷锋精神在盘中扎根”、”文明校园,由我做起”为主题的网络社区,着力塑造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意识;建立“中学生道德论坛”,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网上的不良现象进行争辩,提高学生鉴别真伪、美丑的能力,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再次,青少年在网络时代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青少年在网上迷恋游戏、网恋、犯罪等趋于低龄化、恶性化和集团化。因此,校园网上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测试和自我心理保健。设立网上心理电子邮箱,开设心理聊天室,通过网上对话,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

三、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工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才会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而电教媒体手段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网络教学的特点是:能将文字、图表、声音、动静图象集成在一起,构成网络教学软件,存放在Web服务器中或上传到一个免费的网站空间上,课件设计的交互性强,屏幕可以移动分割,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大量增加相关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程度和能力,利用超文体的结构形式,在各内容间实现交叉跳转,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和等级,使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同时,设立课堂聊天室,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在讨论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看法,使教学更具有交互性,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认知的发展。

第 2 页

1、网络教学模式:

(1)集体教学模式。教师先用常规教学中的讲授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将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提供途径,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组讨论、协作交流,同时交待任务情景。利用计算机迅速和反馈及时的特点,提供化难释疑。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学生出现疑难问题,可用电子举手。教师通过监视管理功能,选定有疑难问题的部份学生,组成一个特定的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利用语音对话、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展开讨论、进行经验交流。教师同时也可接受学生的咨询,指导学生解疑,提供帮助。利用广播功能,可以对典型错误在小组或全班进行广播,迅速进行纠正,以引起学生注意。对有创造性的见解在小组或全班广播后进行表扬或肯定,以供同学学习和借鉴。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轻松环境中学习新知识,促进了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对教师来说,能迅速有效地收集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的变更和教学方案的调节。

(2)自主学习模式。该模式是利用服务器功能,充分利用硬件资源,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学生利用服务器站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一个服务器站点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学生可以共享服务器站点上的大量信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个别学习,使课堂教学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2、网络教学的八种方式:

(1)视频广播:由网络管理中心通过播放视频(实时视频或录像)。这种形式与电视或播放录像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无法控制,实际上是一种直播课堂式的教学。它的好处是学习者不受地域和人数的限制,且占用带宽小。多用于名师授课、学术报告、重要会议的直播等。

(2)视频点播: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对服务器中的视频进行点播。内容可以是电视教学片,也可以是课堂实况录像。由于是非实时的点播,所以我们可以对其精心设计(插入图文、视频、动画等)。

(3)视频会议:音视频多向实时传输的形式。

由于设备昂贵,应用不是很普遍,多用于教师答疑。(4)WEB教材:把教学内容作成网页的形式。

其好处是编制难度不大,运行方便,因而使用普遍。

(5)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语言或课件开发工具开发的教材,一般通过下载到本机运行。

(6)BBS论坛:师生间、学习者间以电子公告板的形式相互交流和协作。(7)聊天室(教学讨论区):师生间、学习者间通过文字、语音等形式异地实时交流。(8)E-mail:师生间、学习者间以电子邮件的形式相互交流。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1)课堂容量问题——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

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有关人员在网络上放置了大量的信息资源,网络是开放的,信息是多元的。利用网上资源,结合学校特色,创设自己的网络文化主流,建设网络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这已经成为众多教育者的共识,但是,这一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去解决。丰富的资料让学生眼花缭乱,又是背景资料、又是电子板书、又是图片、又是相关链接资料„„学生连浏览一遍都来不及,更别提做笔记、分析、思考、判断、吸收、综合、消化了,结果出现了学生无从下手、漫无目的、阅读随意的现象。这实际上是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处于一种严重失控状态。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对课堂教学容量的认识走进了误区。我们知道课堂上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是不可能无限制扩张的。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接受、能消化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增大信息容量不应

第 3 页 该作为网络教学的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才是目标。作为教师,要处理好网络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网络知识如果局限于现有教材,它就变成了电子课本;网络知识如果完全脱离了教材,它又变成了无源之水。网络只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在运用其进行教学时,一定要仔细分析,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突出主题、重点、难点,不能为了学生的兴趣而随心所欲。所以,只有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掌握好课堂容量,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自主学习问题——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减少了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在阅读过程中不加干涉。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学生随意阅读该不该干涉呢? 这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吗? 这是网络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又一个问题。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网络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资源组织者的角色。网络教学中如果是良性的交流互动,教师的作用非但不会削弱,反而会增强。

比如在阅读、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个别同学调节阅读进度,对讨论过程中的错误概念及时纠正,发现讨论过程中学生高质量的论证分析可以提醒大家关注,在线指导解决同学的疑问等等。所以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重新定位。

(3)情感互动问题——传统手段的必要补充。

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网络教学中解决情感互动问题。思想教育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如何体现呢? 通过探讨,个人认为先进的网络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是水火不容、有你没我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情感升华就会在有声与无声之间潜滋暗涨。比如课始播放一段音像资料、课中穿插一段生动的讲述、课尾同学之间通过语言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等等,都可以起到情感互动的作用。因此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情感互动问题,传统的教学手段可做必要的补充。

(4)课件通用问题——课件模板的优化设计。一般情况下课件制作基本上是为了某一节特定的课例而设计的,因此通用性很差。通用性是考察课件效率和效益的最重要标准。如果一个课件通用性很强,不仅制作它的老师用,全校都能用、全国都能用。

提高通用性最好的办法是设计一些内容简洁、重点突出的网络课件制作模板。教师可以根据课型的不同需要,或嵌入讨论系统或嵌入留言系统等,发挥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另外,制作课件也可以发动学生,上网搜索资料等事情可以教给学生去做。学生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学习,并且是对主动性要求更高的学习。

(5)网络教学对设备、对技术的要求很高,难以推广的问题——循序渐进、明确分工。网络教学对设备有一定的要求,学校没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没有互联网接入就无法开展网络教学活动。然而,我们对网络教学认识的发展必然经历一个过程,新的学习方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变革的,这种变化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很低廉的成本建设一个小型的实践环境开始网络教学的探索。当然,随着我们实践的深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教学的物理条件会得到改善的。即便由于经济因素,无法大规模开展网络教学,只要我们在小规模网络教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转变了教育观念、提升了教学水平,这同样可以视为网络教学实践探索的有益效果。与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相比,从学校层面来看,网络教学对技术的依赖不高。

真正的多媒体制作,涉及教学方案设计、文字脚本撰写、平面设计(美工)创意、2D、3D动画制作、视音频素材采集和编辑、编程等等方面,对人力资源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对制作平台的硬件要求很高,对客户端设备有一定要求。而网络教学呢? 如果我们充分运

第 4 页 用已有的公网资源,充分运用已有的权威机构专业网站、个人特色网站,充分运用通用软件,技术复杂的事情交给个别专业人员去做,只需要教师运用Word来写作一个学习活动方案。教师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探究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上、更多地集中在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辅导上。

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网络服务日臻完善的时代,面临的是一个教育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开展网络教学是时代的需要,是学校教学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依托校园网,营造数字化的校园环境,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戟峰,教育技术进入信息化发展新阶段,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第3期 [2]、华建新,远程开放教育研究型学习模式,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第10期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4]、杨开城,李文光,胡学农,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初探,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2期

8.环境地质学的特色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篇八

摘要 本文就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实现以电视技术为扭带新闻教育模式的创新和突破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网络环境 角色式教学与学习电视编导教学的新模式

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专业教学,尤其对于新闻传播专业来说。跟上传播变革的新时代。积极开展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这就给我们的高校教学改革探索提出了一个新要求:那就是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要充分认识到这种改革的复杂性、深刻性、探索性和不完善性。论文百事通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新模式的设计中,我们认为:一要有利于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二要尊重科学,重视基于先进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发展起来的理论的运用。把这个理论与新的教学模型相结合;三要加深对网络环境的认识。包括对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再认识,对网络技术新功能的认识,对网络环境下师生交流方式新变化的认识,对网络环境下文化形态新变化的认识。以及对网络作为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平台,内容表达新方式的认识等;四是加深网络环境下专业内容不断更新的认识,其中包括专业发展的新规律、新趋势、新问题、新思维的认识;五是对市场需求的重新认识。也就是在市场反馈学生的薄弱点方面入手,改进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六是对已经成型并且在实践中有明显成果教学模式的借鉴,包括国内外的。

基于以上的原则,我们基于网络环境下《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课堂教学入手,自2005年12月开展基于网上利用《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教改试验研究(广东省“151”工程项目)到2007年4月项目结题,我们主要围绕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课改试验。主要包括:学习网站的建设、网络学习的平台的交流、虚拟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环境下的情境营造、网络环境下的角色体验协作式课程改革等几大部分。其中核心的是角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二是从课内、课外实训人手,打造了校内、校外两个实训服务平台。主要包括:通过学校网络进行传播的《广师视频》和通过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机关网站传播的《穗团新闻》,这两个网络视频完全接媒体模式定期播出。其中节目_的策划、组织、拍摄、撰稿、制作全部由学生完成,老师给予具体指导。是课堂角色体验教学试验的延伸。是新闻专业课程教学新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个基本实训平台的基础上,还与社会、市场建立了广泛联系。

正是有了以上两方面的试验,我们初步建立了基于网络环境下,重视情境创设的角色式教学新模式。

一、基于网络资源利用角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二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何克抗认为: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何克抗等提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是: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问题可以是项目、案例或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同时还提出一系列以“学”为中心教学策略,如支架式教学策略、认知学徒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社会建构教学策略等等。但在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形成不同切实可行教学模式上,还有待丰富和补充。

如果说何克抗先生所进行的研究是宏观的。笔者进行的研究则是从微观入手,解决了四个问题。一是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新闻传播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切实可行的数学模式;二是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环境开展高效地教学与学习;三是结合姜大源教授“工作过程”理论,开展课程改革;四是用角色为学生定位,确定未来工作的角色。这四个问题所解决的核心就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把探究式学习与角色体验式学习结合起来,把虚拟体验与真实创作、生产结合起来,把理论、实训和实习结合起来,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策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为了在实际中真正实现我们教学预期效果,我们把网络环境内涵适当缩小的同时适度扩大了它的外延。我们所说的网络环境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训、实习的所有环境。具体讲,网络环境不再单指多媒体和网络教学齐全的教室,同时它还包括学生宿舍的网络平台、专门的学习网站、专门的网络实训平台、其它一切可以使用的网络终端。其中专门的学习网站可以提供师生实时交流平台、提供教师讲义、课件、学习资源等,并且通过它可以实现与网络实训平台网站、众多学习网站、网络电视的超链接。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不仅仅是技术环境。更重要的还是人文环境。只要我们组织得当,网络上能实现的很多交流形式都是我们传统教学可望而不可及的。我们的教学如果不占领这个空间,不加以利用和诱导,那么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显然是失败的。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不能狭隘的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必须让你的课堂教学通过网络在时空上向学生丰富生活的每个角落去拓展,这样你的教学效果才可能得以保证。

为了让网络和教学的联结不是空话,我们又引入了角色式教学与学习这样一个概念。目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是很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套话,这无形中使学生缺少了一种职业归属感。没有明确定位的人才如何培养,他自己又怎样成材,通过角色教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职业归属感,另一方面明确学生的奋斗目标。给学生学习确定方向,明确定位。那么角色就是定位,准确定位还需要确定具体角色。学生在课堂主要是虚拟角色,常常还缺少具体角色的归属感,但在实训中学生扮演的就是真实角色。真实角色扮演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同学自我尊严和荣誉,关系到自我考核成绩等直接利益,更关系到自我在同学中的形象。有了这样一个前提,一旦老师给了同学一个具体角色,他才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研究角色,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怎样才能把角色扮演好的学习上。如果每个学生都曾尝试作过助理导演、化装师、舞美、灯光、摄像、技术工程师、演员等,那么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什么应付不了的呢?而网络环境又给同学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环境和条件。

开展角色式教学的另一个根据就是同学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贯彻“工作过程”理论。即学生在接受理论的同时更多的是通过动手完成任务或项目去尝试理论的实践意义,而学生在重复尝试不同任务难题过程中,实现技能技巧的有效迁移,而每次技巧与能力迁移的过程又是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完成一些陌生的任务。开展角色式教学第三个根据是:角色式教学能更好的开展协作式学习。角色式教学既能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体。同时又是协作者,而一项工作任务、一条片子制作都是多个不同角色协力完成的。这也是角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基点。

电视编导教学的新模式的就是按照“情境一角色一探究”的模式,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工作过程”理论,通过网络环境、网络资源的利用,把角色式教学与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新模式。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我们首先开展的是《电视编导与制作》网络环境的建设与教学试验。

二、《电视编导与制作》课程网络环境的建设与教学

为开展网上教学试验,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为指导,按照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建设规范要求,规划设计了《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学习网站。主要栏目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素材(包括文字素材、讲义、课件和录像)、虚拟教学、模拟测试、作品展示(包括学生获奖作品、优秀观摩作品)、相关资源、交流园地、相关学习网站链接、网站帮助、学生注册等。教学讲义和教学课件按章节以模块化、动态性、非线性和扩展性的结构方式组织学习信息,网站中大多数的教学内容脚本和教学课件都是在课程试验组教师多年的教学教案和早期开发和应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并参考相关的优秀教材和课件,重新加工、修改讨论、完善扩充设计形成,其中FLASH动画虚拟教学课件由课程试验组教师自行设计完成。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的专题教学设计与教学试验

(1)行动研究计划:按照“151工程”课程试验项目的要求,结合网络教学和电视编导与制作课程的特点。我们选定了视听思维与语言、现场同期声采访的实施、摄像机调度的方法三个专题开展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教学试验研究。制定了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专题教学试验行动研究计划。

(2)专题教学设计与教学试验: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理论和网络教学特点,我们认真设计了视听思维与语言(4学时)、现场同期声采访的实施(4学时)、摄像机调度的方法(10学时)三个专题教学试验方案。依据行动研究方法和评价研究方法分别开展了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三个专题的教学试验,探索研究了基于网络课堂的“情境?角色一探究”模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模式和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模式,初步掌握了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与评价的模式及规律。

论文百事通 教学试验效果测试评价设计

参考南京师大有关网络教学效果测评方法,结合专题教学试验内容,我们先后自行设计了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评价量规表、基于网络环境的课程专题(课堂)教学过程评价表、基于网络环境的《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专题教学试验评价问卷调查、学生电子作业作品评价表、基于Web教室的学习模式问卷调查、网络环境下教学试验总体评价及建议问卷调查。教学录像与专题测试试题

在教学试验过程中录制了第三专题教学试验的部分片断。为测试学习者对专题教学试验内容的掌握情况,设计了基于网络的专题测试试题(卷)。

项目特点

大量采用动画和视频课件辅助教学、在线教学、在线测试和交流园地(即教学论坛)来开展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是本项目的主要特点。

(1)自行研制了具体有代表性FLASH动画教学课件。

(2)为了配合教学讲义,教学网站嵌入了大量的视频资源(课件、视频资料、学生习作等)和理论论著、理论文章、专业知识(技术、艺术)等论文。

(3)该项目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上有鲜明的特点。

(4)通过教学网站学生可以在线测试自己所学生过的知识并及时地得到反馈。通过交流园地(即教学论坛),师生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更体现了远程在线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特点。

(5)由于影视专业本身需要大量的视频素材。许多内容需要不断更新,而开放性网站的建设未来让学生做主角,无疑给学生继续学习、继续研究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使用情况

在认真分析和总结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三个专题教学试验的基础上,我们04、05、06广播编导班继续就三个专题进行教学试验,从而进一步巩匾和完善了教改试验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电视编导与制作》课程网络环境下实训平台建设

在基于网络资源利用下的课程改革试验进行过程中,我们就意识到仅在课堂上进行改革还不够完整,学生的实训教学如果不能够跟上课改的形势,虚拟教学的效果就不会变为学生的真正能力。于是在我们进行课改后,马上进行了两个实训平台的建设。

我们筹备了近半年的时间,老师带领学生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建设了校园新闻视频(《广师视频》)。这个《视频》不仅填补了学校没有电视传媒的空白,而且定期播出(每周一期)。《广师视频》主要包括本期要闻、校园聚焦、焦点人物、校园七色花等八个栏目,每期25分钟左右,全部由学生自己承办,老师负责指导,宣传部监制。为了把节目办好,我们按照电视台的模式建设了采访部、摄像部、后期制作(虚拟演播室、录音棚、包装、合成)、主持人部、综合部、策划部、网络部等不同部门,同时为了改善节目质量增强信息交流并加强《视频》管理,我们还专门建设了《视频网站》。在《广师视频》这个实训平台上,以传播学院学生为主,同时其它学院的学生也加入进来。成员人数最多时达到近百人。通过一年多的运作和调整,一个以服务为手段,以项目为依托,以实训为目的的实训平台基本成熟。现已播出18期节目;总计播出时间360多分钟,同时《视频》为学校制作其它节目400多分钟。《视频》也成为师生创优的摇篮。《视频》成员先后有几十人获得省市以及全国性电视作品大赛不同档次的奖励。有近20部作品在省级电视台播出。

同时,我们积极与外面的单位、公司联络,探索走开门办新闻传播专业之路。我们先与世通华纳广州公司移动电视达成合作意向,并开展合作制作《家有好主妇》栏目;后又与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达成合作意向,为机关网站制作《穗团新闻》。在制作这两档节目时,我们结合实习、实训主要以三、四年级的同学为主,如今两档节目都取得了预期效果,赢得合作方的好评。正是有了这样两个不同层次的实训、实习的平台的结合,使我们的教学在学生动手方面不再薄弱,初步完成网络环境下电视编导教学模式的架构。

四、初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教学模式

如果说网络环境下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教学新模式是一个圆的话,在这个圆型的模式中,学生先从“情境-角色-探究”的过程开始进行协作学习,然后从“探究-角色-情境”协作学习的过程中结束;前一个过程是理论教学到模拟现实模拟学习的过程,后一个过程是实践探索到理论升华的过程。表面看两个半圆只是相反的过程,但实际上前者是学生之间建构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而后者“倒嚼”式建构则是在实践基础上理论升华的过程。学生不仅会说还会做,不仅会简单的创作还能根据变化了的条件有创造性的完成任务、完成报道、完成节目。

在新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行业不同角色的尝试者和协作者,通过虚拟情境和真实社会环境实现了知识的建构。通过网络环境的利用深化了自己对专业的认识。通过角色任务的完成的过程,学会了把握任务细节、环节的能力,通过同质不同类的难题的处理,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了有效迁移并在迁移中实现了新的创意和创新。而在新教学模式中,网络环境是前提,角色学习是核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导,而“工作过程”理论是评价的依据。

9.环境地质学的特色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篇九

【摘要】为顺应时代与市场的需求,翻译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迅速崛起,而目前国内相关领域对理工高校口译的研究还远远不足。本文特别对武汉理工类高校口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理工高校发挥其特有的口译人才培养优势,有针对性的为国家,特别是武汉本地化口译项目输出高质量的口译人才做出参考。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 本科口译 课堂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各行各业对复合型口译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每年向社会输送的合格口译员却远远不能填补巨大的人才缺口。“据人事部外文局的统计,全国职场口译类人才的需求约百万,而每年从翻译专业毕业的人才仅数千人”。武汉作为一个开放的大都市,吸引着众多外资。根据2016年1月20日武汉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来汉投资500强企业已达230家。每年在武汉举办的国际会议不断增加,这使得武汉对合格口译员的需求不断增多。2016年武汉城市宣传片《大城崛起》中指出,武汉在校大学生数量(130万)和高校数量(80多所)均名列全国乃至世界第一。武汉拥有7所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其中理工类的院校有三所,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在本科设置了翻译专业,并且设立了口译方向,另外两所理工类高校仅有英语专业而无翻译专业,但三所院校均开设了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课题组主要调查的是华中科技大学翻译系、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英语系开设了口译课的学生。另外,课题组也调查了部分武汉理工大学口译专业的研究生,以便做出对比。

2.研究方法。课题组成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该课题进行调查与数据统计,并对三所高校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问卷是根据相关资料和课题组成员的自身学习经验,针对口译课堂教学、口译课后训练和实践两大方面进行设计,共计20题。调查问卷以网络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回收后,由项目组成员进行SPSS分析,总结目前三所理工类高校口译课堂及口译实践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课题组本次共发出395份问卷,回收360份问卷,回收率为91.1%。调查对象中武汉理工大学的群体占42%,华中科技大学占29%,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29%,通过对武汉地区3所理工类高校的调查我们得到以下数据:在课程设置方面,3所理工类高校英语系在本科口译课程开始开设的时间上具有共性:受调查的学生中,87.22%的学生(三所高校英语系学生)的口译课从本科三年级开始开设。而华中科技大学的翻译系本科则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开设基础口译课,并从大三开始开设科技翻译、商务口译、交替传译、专题口译、口笔译实训、口译实习等翻译课程。

2.高校口译人才培养模式调查情况。

(1)课堂教学。根据问卷第3题:“以下选项符合贵校口译课堂的教学情况的是”,在课堂教学中,67.22%的老师既注重讲解,又注重互动,56.95%课程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有54.72%的老师经常涉及笔记法,但不作为重点和专题教授。而75%的学生期望的口译教学方式是学生操练为主、老师讲评为辅。由数据得知,大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平衡讲解与互动,但教学更偏向于理论,而且学生更期望自己的实践占主体。了解了供需情况,课程教学可做相应调整,以提高口译教学质量。

(2)课堂学习效果。问卷第9题:“您认为口译课堂学习的效果如何?”的结果显示,75.28%的受调查者认为口译课堂学习效果一般,20%的人认为效果甚微。经SPSS分析,课堂学习效果与学校有显著关联。其中,华中科技大学课堂学习效果略好于其他两所高校。但总体而言,口译课堂学习效果一般,与学校有显著关联(P≤0.001)。

(3)课程安排满意度。问卷第10题:“您对学校的口译课程安排是否满意?”的结果显示,60.83%的人对学校的口译课程安排基本满意,26.94%的人不太满意,5.56%的人很不满意。SPSS双变量相关性测试表明,学校是否为学生提供真实项目口译实践机会与学生对口译课程的满意度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实践机会越多(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满意度越高,因此华中科技大学满意度最高。整体而言,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介于基本满意和不太满意之间,表明三所高校在课程安排上还有改进的空间。

(4)口译教学的不足。根据问卷第11题:“您认为学校目前的口译教学有哪些不足(可多选)”的调查结果,同学们认为目前的口译教学的主要不足为:1)师资不足,缺乏训练平台(60%);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55.56%);3)重视理论,缺乏实践(44.44%)。考虑到本题为多选题,某一位同学反映出的教学不足之处可能在2-3个,在这种情况下,上述三类不足仍占多数,说明同学反映教学不足较为集中。进一步分析,上述三个选项中两项涉及“口译实践不足”,说明实战演练是同学们亟待加强且应该给予教学关注的方面。

(5)课下口译训练。在课下口译训练方面,一周进行2次及以下的训练的同学占大多数,3次及以上则不足11%。该现象说明,同学们进行课下口译训练的次数很少。课堂训练“充其量只能起示范引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课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人训练。所以,除优化课堂教学训练外,还应当给学生提供大量课下熟习技能的训练”。因此,为保证同学们对于口译技巧意识的熟练程度,增加课下口译训练的次数,有益无害。而口译课下训练的方式和数量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实证研究。

(6)口译实习。问卷第15题:“您是否会做口译实习,如果是,以何种方式”显示,50.83%的受调查者未做过学校的口译实习。做过实习的学生中,大约有45.98%自己寻找实习,31.03%的学生通过他人介绍进行口译实习,仅有22.99%学生通过学校安排实习。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实习基地名额机会有限,不能够保证每一位口译学生都能获得实习机会,因此一方面学生应主动出击,寻找口译实习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口译实习基地的建设,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使更多学生能投入到口译实践中。endprint

四、问题和启示

1.课程设置尚待完善。首先,根据武汉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三所理工类高校的口译课程在课时安排上有显性增加的需求。根据调查,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英语系均在大三上、下各开设32学时,共64学时的口译必修课;武汉理工大学英语系在大三下学期开设32学时的口译选修课。从上可以看出,英语系可以尝试将口译课由选修课变为必修课;大三学年的口译课程课时量可以增加到64学时,至于是否应该超过64学时,应根据各高校师资情况来定,当确实不能保证口译课程数量时,则可以尝试通过课下训练的方式来提高口译的隐形课时量。

其次,理工类高校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口译人才培养要顺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口译人才培养不能够离开市场,翻译已经不是单纯的translation和interpreting,而是language service”。虽然相较于语言类大学,理工类高校在口译师资力量上并不占优势,但是理工类高校各自拥有不同的优势学科,有利于培养出区别于文科类高校的高层次、应用型和专业型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不同层次翻译人才。设有BTI(翻译学士学位)的理工类高校应将自身优势学科与口译相结合,尝试在翻译专业开设汽车翻译、材料翻译、交通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科技翻译等具有理工特色的和各自高校理工特色的翻译课程。许多理科工科专业学生有着良好的英语基础,理工高校其他学院也可结合其优势专业在本科高年开设诸如基础口译、科技翻译等选修课,培养这些学生对口译的兴趣,为培养专业型、应用型的口译人才打下基础。未设置BTI的理工类高校在师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设置翻译系。没有条件设置翻译系的高校则可以灵活设置口译课程,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对口译的兴趣,为MTI输送优秀的生源,为口译市场高质量的口译人才。

2.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不足。根据对3所高校学生的采访,口译课堂仍然采用老师播放材料,学生逐句翻译的教学模式。由调查结果可知,75%的学生期望的口译教学方式是学生操练为主、老师讲评为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角色,注重课堂的时效性、模拟性。“学生在翻译技能训练中必须成为主角。教师是指挥,是导师,是教练,学生则是实际操作人员或运动员”。可以建立口译“学习互助小组”,学生以组为单位分组进行口译模拟训练,最后由老师针对模拟训练情况做系统的点评。口译课程结束后,教师向“学习互助小组”布置口译训练计划,督促学生完成并在课堂检查,指导并帮助学生通过口译资格认证,早日进入口译市场,并为本科生就业做准备。

3.口译实践机会确实不足。“一般来说,翻译本科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完成3万字的笔译实践和不少于80磁带时的口译实践”,而根据调查,61.11%的学生没有过真实的口译实践经验。随着武汉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会展来到武汉。高校可以利用武汉丰富的会议资源,组织并帮助获得口译资格证的学生成为会议的志愿者与服务者,进行同声传译、交替传译或联络陪同翻译等任务。目前国内口译市场上认可度较高的口译证书有: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口译二级、三级证书、全国外语翻译考试(NAETI)口译初级、中级、高级证书口译证书或上海中、高级口译证书(SIA)等。2015年4月11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联合国语言人才培训体系(UNLPP)认证考试口译证书,其知名度虽然不高,但认证价值却独树一帜,学生也可以尝试参加UNLPP 认证考试。此外,理工类高校一般有固定的合作企业,学校可以联合有翻译需求的企业,建立口译实践基地,开设口译工作坊,使学生能够利用假期到企业参与口译相关工作。

五、研究存在的不足

首先,本项目问卷调查对象有局限性: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武汉理工类高校,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课题组成员只选取了3所教育部直属的高校进行调查,只能反映当前以这3所高校为代表的理工类高校共同存在的问题。另外,课题组未将受调查对象中的已开设翻译系的华科和尚未开设翻译系的另外两所高校的样本分开分析,而是放在一起分析,使得设置BTI与未设置BTI的高校口译教学对比不明显,希望后来的调查者能进行补充调查。

参考文献:

[1]陈玲玲.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口译技能培养模式探索[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6):197-198.

[2]蔡小红.口译互动式教学模式绩效研究[J].中国翻译,2008 (04):45-48.

[3]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翻译,2009 (06):34-41.

[4]平洪.翻译本科教学要求解读[J].中国翻译,2014(01):53-58.

[5]仲伟合.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译,2014 (04):40-44.

作者简介:

高浩(1995.2-),男,江西九江人,本科,研究方向:英语专业。

邵映诗(1993.4-),女,山西太原人,本科,研究方向:英语。

上一篇:2021年国企领导个人述责述廉报告下一篇:欢度国庆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