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

2024-11-17

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精选8篇)

1.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 篇一

中职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设计探究

【摘 要】以《职业道德与法律》(广西版)第三课“播种道德,收获幸福”为例,对德育课堂生活化教学进行设计。

【关键词】中职 德育 生活化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61-02

当前,新一轮中职德育课改已进入实施阶段。新教材德育改革要求德育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将社会生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环节之中,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由社会生活案例导入课题,运用生活事例理解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职德育课程教学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目标,将课堂作为联结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平台,让学生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能够感受生活、学会生活,从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同时通过生活情景、生活实践、生活榜样、生活作业的教学设计,达到提高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德育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健全道德人格、感悟人生的目的。本文以《职业道德与法律》(广西版)第一单元第三课“播种道德,收获幸福”为例,对德育课生活化教学进行尝试。以下从五个方面来解说设计思路。

一、教学设计依据

本设计是依据教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来进行设计的,具体如下:

1.教材分析。“播种道德,收获幸福”是《职业道德与法律》(广西版)第三课第二框题“有德福常伴”中的第二个课题,该课题是紧接“道德造就人生”阐述道德对人生的巨大作用后,进一步阐明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因此学好本课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幸福的真谛,树立正确幸福观。

2.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大纲,结合学情,确立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认识幸福,理解幸福的真谛;掌握道德与幸福的关系。能力目标: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分辨遵守道德和不守道德的行为,自觉遵从道德的要求,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践行道德规范,提升收获幸福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幸福的真谛,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引导学生领悟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践行道德规范,才能得到至上快乐与幸福。(2)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为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依据为《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程目标是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和遵纪守法的人。本课题是在前面学习完道德相关知识后,进一步认识幸福,领悟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促使学生明白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践行道德规范,才能得到至上快乐与幸福。教学难点为认识幸福,理解幸福的真谛。依据为中职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少缺乏生活阅历,对幸福的理解会较多地停留在物质享受和自己的个人幸福上,通过遵循感性―理性再回归感性到升华,引导学生获得理性认识,即真正的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学情分析。学习对象是中职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悟生活和识别的能力,但对文化课不重视,缺乏学习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对道德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在什么是幸福及道德与幸福的关系问题上,还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理解。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小组讨论活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学生认识幸福,理解幸福的真谛和掌握道德与幸福的关系,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引导学生领悟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践行道德规范,才能得到至上快乐与幸福。

2.教法与学法。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合作讨论法、分析法等方法。在学法指导上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探索、质疑和实践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又通过与同学竞争、合作、辩论和角色扮演进行协作学习。

三、教学过程

1.前期准备。利用预备铃响至正式上课前3分钟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五个小分队,以8名同学为一队,全班分为5队。桌子拼在一起摆成5小分队。选好队长和起好队名,选好表演演员和计分员,向学生讲清小分队讨论的规则和奖励。此处设计意图是:采用小分队互动式探究法,目的是增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2.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中央电台街头采访节目“你幸福吗”,提出一个问题:你幸福吗?设计意图是:提出生活案例,创设学生思考和感悟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3.新课教学。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两个,即认识幸福,道德与幸福的关系。第一个知识点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经历的真实生活例子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看、思考、讨论来认识幸福。此环节,笔者设计了两个步骤,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探究。

步骤一:

(1)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什么是幸福。

(2)通过雷锋、康德等名人对幸福的看法,让学生对什么是幸福及幸福和道德的关系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3)通过解读生活中一个商人的真实善举,让学生对什么是幸福及幸福和道德的关系有初步具体的认识。

(4)通过三幅学生自开学以来所经历的照片:新生军训获奖合影;按学校6S管理来搞内务获得文明宿舍的合影;经典朗诵获得一等奖的合影,让学生通过共同回忆从入学到现在所付出的努力和收获的幸福这些真实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感悟幸福是善的主观体验,善的实现即幸福的实现;道德是使人获得幸福的源泉,真正的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从而理解幸福的真谛和掌握道德与幸福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步骤二:

(1)通过一个生活场景对学生进行道德测试:暴风雨之夜,你开着车经过一个路边候车室,你看到那里有三个人:一个医生(你的恩人)、一个老人(病得快要死了)、一个女人(你的情人),你的车只能再坐一个人,你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从而领悟应该如何践行道德规范,才能收获幸福。

(2)五个学生表演三个场景。场景一:学生甲捡到学生乙的饭卡归还并得到乙的感谢和物质奖励――一颗糖。场景二:学生丙在公车上给老人让座得到老人的感谢和物质奖励――一个2元红包。场景三:学生丁和戊为了获得班规里规定的“做好事可以加操行分”,在马路强行扶老奶奶过马路。然后分组讨论:哪种行为才是真正的播种道德,收获幸福的行为。通过以生活场景模拟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识别真道德和假道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4.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再一次强化,从而加深印象,形成知识体系。

5.课后拓展。给学生布置课后拓展实训的任务:你打算如何践行道德收获幸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如何践行道德,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和生活作业,强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实现德育课生活化且服务于生活的功能目标。

四、学习评价设计

本课的评价方式有:课堂提问,填写评价表,学生自主测试等。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的能力。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从课前到课后,评价系统贯穿教学始终;师生按照评价标准,分别完成学生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此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及时检验,高效评价,随堂反馈,为教师调控教学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保障生活化教学。

五、教学反思

1.本课打破传统,采用分小分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主线,将视频、生活案例、小品表演等时代元素引入课堂,是一次新的教学活动探究尝试。

2.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如PPT、视频、MP3等,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体现了德育课生活化、与时俱进的特点,让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真正焕发生机与活力。

3.充分结合授课班级的经历和学校6S管理的实际,体现德育课生活化且服务于学校的功能。

4.师生共同表演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情感,体现了教与学的互动。

5.本课使用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是新版,该版本与旧版不一样,在编写该教学设计时,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积累、生活体会、学校实际及授课班级的情况来设计,因此可能不够科学和完善。此外,道德和幸福都是很宏观的话题,40分钟很难穷尽。

总之,本课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领悟:加强道德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遵守道德不仅是自己的义务,而且是自己的素质展示,更是自己的价值实现。同时,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生活,让学生学有所用;回归学生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有效地实施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生活化,实现德育课生活化且服务于生活的功能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书林,段志义.职业道德与法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刘宝民.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5)

[3]王继平.进一步增强德育课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3)

[4]郑实.生活.回归教学的本质――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J].文教资料,2006(15)

【作者简介】陈有红(1977-),女,广西陆川人,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

(责编 苏 洋)

2.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 篇二

所谓生活化德育课堂, 就是善于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社会、经济、政治等现象, 用所学的德育课有关内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对德育课产生亲切感。

作为教师, 不单只是运用现代化设备, 更重要的是要用新课程理念审视传统的德育课教学, 构建生活化的德育课堂。2010年, 新编《经济政治与社会》 (北师大出版社) 正式作为中职德育课程在各地推广使用, 该书图文并茂, 体例新颖, 每节均以典型案例入手, 重点内容还配有名言警句或插图照片, 不仅具有趣味性、知识性, 而且具有可读性、可教性。笔者作为一线教师, 在使用《经济政治与社会》一书时, 深感其实用性强, 有利于构建生活化课堂, 并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下面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 谈谈在使用该书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一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认识论告诉我们, 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然后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 学生活用知识的表现就是能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教师, 引导学生用知识联系生活要讲求一定的技巧。经济常识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抓住这一特点, 我运用了“三部曲”教学: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

如在讲企业一节中, 我问学生, 大家知道什么是企业吗?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就说开来, 有的说大公司就是企业;有的说能赚钱就是企业;有的说在电视卖广告的就是企业, 五花八门, 什么都有, 就是没讲到要点上。很多学生就翻书来看, 为了让学生明确企业的概念, 我不急着解释书中的内容, 而是特意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活动, “每一组代表一企业, 销售一盒月饼, 看谁最快销售出去就算赢”, 一说到分组活动, 学生就更提起劲了, 他们拿到月饼, 开始讨论, 我从旁提示, “同学们不妨倒着来想, 消费者要买到这盒月饼, 要经过哪些环节?”接着, 让学生在稿纸上写出分析的过程, 同学们分工合作, 有的负责把关生产环节, 制定相应的质量监督措施;有的负责流通环节, 找哪些物流公司, 流通到哪些地方;有的负责销售, 一边降低价格, 一边比画着做广告宣传语;有的还专门为销售月饼排练一段小品……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下课了, 学生们还去图书馆、电脑室收集相关的材料, 通过上网查询获得了更多关于企业的信息。我总结说, 企业就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 从事生产、流通与服务等经济活动的营利性组织。学生们很容易就联系到生活中, 很多商场在节假日经常做促销活动, 目的就是为了更多的盈利。另外, 企业分类很广, 是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经济组织, 我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大多来自企业。

学生头脑中已明确了“企业”的概念, 但还要亲自融入企业去体验一下。结合这节课, 我先后带学生走访了中山知名企业“咀香园”饼家和“伊泰莲娜”首饰工厂, 学生们看到了现代化规模生产线, 工人们正在做绿豆饼, 生产企业是产品质量的第一关。学生们参观了研发中心, 知道做一个好吃又有营养的绿豆饼不容易, 明白了企业要盈利, 必须提高每件商品的价值;在首饰工厂里, 学生们还亲手制作了珍珠项链, 来到首饰一条街, 吸引学生们的不光是产品的价格, 还有精美的包装;最后大家一起聆听了企业负责人的介绍。通过这种外出参观活动, 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企业的职能、特点, 扩展了对企业内涵的理解。

构建生活化的德育课堂, 教师必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令学生主动关心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方面, 尤其要加强学生对相似概念的辨别。对此我采用了开放性的课后作业, 设计一些发挥学生参与性与探究性的题目。如在讲储蓄、股票、债券、保险一节时, 为了搞清债券与股票的区别, 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差异, 我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图表分析两者的特点, 从多方面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很多学生会从债券、股票的性质、功能、偿还方式、风险大小等进行分析比较, 都能基本掌握上述几种投资方式。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在实践活动中检验所学的内容, 我还要求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 帮父母设计一份投资理财计划。学生要做好这份计划必须认清上述几种投资方式的利弊, 规避风险, 才能使自家的资金得以保值和增值。同时,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投资意识和理财观念。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应注意结合实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开放性作业为媒介, 拓展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练习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大大地获得了学习上的满足感。

三培养学生综合评价的能力

综合评价能力是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其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融合。这里, 我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在讲商标一节时, 利用了当前“王老吉”与“加多宝”打官司的例子, 这个例子学生在新闻中听过, 但具体缘由就不一定很清楚, 由于这两种饮料大家经常喝, 对这起侵犯商标权的案件就特别感兴趣。根据这一例子, 我详细地和学生分析了商标的意义, 也让学生分角色在课堂上参与讨论, 模拟一个小法庭, 使大家对商标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 学生组织文字来进行讨论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一方面能使学生了解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能加强其语言表达, 最终达到训练、提高其综合评价能力的目的。又如在讲我国经济制度时, 我列出一些题目让他们进行分析评价, 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十八大提出的城镇化建设与我国经济制度的关系”、“如何解决城管执法与流动摊贩之间矛盾”等, 让学生自选题目, 自备资料, 在有目的地学习的同时能够有主见地看待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进而加强了自身的政治素质。我还利用微博、博客、邮箱的现代化通信平台, 让学生及时关注生活, 认真思考, 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 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课前十分钟, 是学生们关注当天的头条经济新闻的最好时间, 我会选择其中一条进行提问发言, 每天积累, 让学生养成关注生活时事、动脑筋思考的好习惯, 从而不断提高综合评价能力。

综上所述, 德育教师如能活用教材, 把生活带入课堂, 关心国家大事, 关心学生生活, 积极收集生活中与教学相关的资料, 精心设计教案, 编排教学过程, 使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 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真正使教学生活化, 这必定有助于学生将来顺利走进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发足.问“课”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生活”来——2007年浙江省高中政治优质课“投资的选择”教学案例分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8 (5) :27~29

[2]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

[3]姜学文.构建生活化的德育课堂[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

3.初中德育教学生活化浅议 篇三

关键词:初中;德育;生活化

一、注重生活化内容的挖掘,让德育教学回归生活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德育的主要载体,该课程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大多都蕴藏着生活化的因素。教师要善于由此及彼挖掘生活化的要素。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氛围,这样才能为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创造条件。此外,初中阶段其他课程,如地理、历史和语文等课程中的许多内容也蕴藏了德育要素,教师利用这部分课程中蕴藏的生活化德育要素,对学生进行间接的德育。

二、借助生活现象,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的生活化依赖于生活现象,教师必须认真备课,要积极寻找生活现象素材,在德育教学时,将这些生活现象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这种立足生活现象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能够克服传统课堂教师照本宣科进行教学的弊端,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复杂的问题进一步简单化。例如,在《做诚信的人》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拾金不昧的现象、引入生活中诚实守信的故事,通过这些生活化的现象,

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诚信,怎样才能做到守信,做一个诚信的人的重要性。

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悟德育

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教学生活化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认识社会,能够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重塑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根据德育课的内容,选择相对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养老院进行表演活动,陪伴孤寡老人,让他们懂得尊敬老人、懂得孝的含义,组织他们到街上做卫生护卫,让他们了解社会公德。组织他们参与各种社区服务活动中,让他们养成健康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生活化的德育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意义非凡,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探寻德育教学生活化的途径,确保德育生活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郑元军.浅析初中生德育教育生活化.新课程,2007

(07).

作者简介:全开衡,男,1976年8月出生,大专,就职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阳湖坪镇中心学校,研究方向:初中历史。

4.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 篇四

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白草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郭凤鸣

摘要: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育者的神圣职责,也是每一位教育者应尽的义务,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让学生学到生存的本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数不胜数,大都蕴含着很多为人处事的哲理,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适当点拨,渗透德育教育,以使德育之花在学生的心中开花结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是中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它对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都起着奠基作用。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授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我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感悟到了:语文教学,就老师而言,既是教学生语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学生做人;就学生而言,不仅是学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而且更是学做人的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思想。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使学生能全面地、健康地成长。

一、在备课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将德育教育列入课程目标,因此,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从具体内容实际出发,深入挖掘课文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找准教材中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结合点进行德育渗透。比如在教《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时,都德的这篇作品,字里行间都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从老到小,从师到生巴不得把国文吞噬。教师只要准确地选取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渗透,效果是可佳的。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每篇课文都能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或得到一次教育,那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可以达到的。

二、在新课导入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设计导语时,力求先声夺人,突出作者的人格魅力,以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导入新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起始课导语设计。如果我们在课前能设计一段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成功导语,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然地接受课文中思想教育。简短的导语,非常自然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学生自然地把握住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深层含义。爱国主义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被放在了首要地位,是学校德育的主旨。初中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许多课文包含爱国主义热情,众多个角度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主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结合实际,巧妙地利用教材,去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如在学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时,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生命的进程,中华民族的史路,体会作者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还有《回延安》、《谈骨气》、《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篇章,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题材。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素材,结合学生实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一个个爱国主义教育的殿堂。让学生由爱祖国到爱学校,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校园氛围。

在设计导语时,力求先声夺人,突出作者的人格魅力,以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在背景介绍中,进行德育渗透。

课本中有不少介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品质的文章,如《邓稼先》、《最后一次演讲》这类课文,在介绍时代背景时,联系他们为祖国作出的贡献及他们的崇高品质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弄清今后自己该怎样做。类似这样的文章,通过这样的背景介绍,激励了学生,同时也让他们懂得该怎样做人,怎样学习。

四、在指导朗读中,进行德育渗透。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韵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的综合活动。大声朗读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思想感情的品味。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不同的形式,都表达了爱国这一崇高的主题,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感人肺腑的事迹、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比如《黄河颂》,作者借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教师可以播放《黄河颂》的朗读录音给学生以示范,从声音的高低、轻重、缓急;情感的把握等方面教给学生朗读技巧;还可以分男领、女领、男齐、女齐、全体朗读,让学生在彼此默契合作中感受到团队精神的力量,在反复朗读实践中既掌握了朗读要领又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磅礴气势,想象那波澜壮阔的场面,进而体会黄河儿女为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的豪迈的英雄气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沁园春·雪》、《岳阳楼记》、《三峡》、《春》、《济南的冬天》则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祖国壮丽的山河和欣欣向荣的面貌,通过朗读诗文、品位语言、自主鉴赏、解析主题等环节的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可大大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情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在课文分析中,进行德育渗透。

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从而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

我们在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我利用教材内容并结合现实中的事例指导学生学会准确识别良莠,辨清精华与糟粕。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写贝多芬遭到命运的沉重打击,在1820年后两耳失聪,但仍坚持音乐创作,为后人留下了大量音乐经典力作。学习本文,通过解决“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简括贝多芬形象”“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三个问题,使学生感受、理解贝多芬的沉郁坚强、严肃善良、追求自由、献身音乐的伟大形象,在朗读课文、分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了“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这里没有简单的说教,有的是润物无声般的德育渗透。教材中的《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福楼拜的星期天》《孙权劝学》等文章则让学生领略到古今中外一些名人的熠熠风采,他们的典型事例、卓越的成就、优秀的品质构成了他们在学生心中树起的一座座不朽的丰碑,使学生懂得了自己今后该如何做人、做事、该如何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总之,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的深度,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道德情感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效果良好。

六、在作业批改中,进行德育渗透。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我们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例如,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有的同学写的不认真,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他人不尊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师不要小视,要及时引导与纠正。经常在班级树立榜样,或搞作业展览,让好的同学谈做法想法,让学困生谈启发。这样不但规范了作业,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七、、在言传身教中,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试想,一个轻言失败的教练如何能训练出顽强的体育健儿,一个以赌为生的父亲如何能教育子女不赌。同样,一个师德败坏的教师如何又能教出荷花般纯洁的学生呢!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时期,人格初步形成时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将影响他们的一生。我在教学中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从未缺过一次课,从未说过一次谎。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当前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正处在十五六岁年龄段的初中生,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时刻牢记“教之道,德为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能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那么,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学生人格的发展过程。

5.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 篇五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探索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简单来说就是要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将所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通过这一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热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平时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加大对生活化这一模式的探索研究力度,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中,加入生活化元素,可以让整个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也能得到有效调动,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真正地爱上学习,爱上思想品德课程,提高自我修养。第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是近些年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在教学过程中缓和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第三,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通过学习来了解目前社会上提倡的优良品质。让学生下意识地去学习国家的优良传统,从而实现自我品德修养的提高。由此可见,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连,对整个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

6.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 篇六

大方县达溪中学王春

从2011年5月份课题批准立项至今,课题研究已经进行了近半年时间。期间,我们专门举行了课题开题仪式,正式拉开课题研究的序幕。我们多次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确定研究计划,安排研究事宜。我们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不间断地进行学习与实践,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为了使课题研究走向深入,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生中积极开展活动,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用心设计问题情境,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初中地理教学的德育目标是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国策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二、教师中加强学习交流,提高研究的针对性

1、学习与交流相结合,提高研究的针对性

课题实施以来,我们平均每三周召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以或者网上典型案例为内容,印发学习材料,加强教师对生活化课堂创设研究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求每个研究成员,每次会议交流自己本阶段的观察、调查与思考所得。我们专门下发课题记录本,使教师把工作中的点滴小事或感悟,及时记录,以便对事件的交流和反思。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细致的教育小事,使该课题的研究具有了针对性。

2、听课学习,提高研究的目的性

课题组成员听课学习,专心学习和做听课记录,以听课的示范课为例子,尤其是其中关于教学生活化素材部分在课题组中推广经验,从课的选材到授课的技巧等方面和课题组教师分享,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3、运用生活化教学

目前,仍在使用的初中地理教材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弊端,缺乏对学生生活的合理构建。因此,注意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和人物故事进行教学,将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充分利用学生差异的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与大家交流分享,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逐步提高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能力,从而促进其知识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三、总结阶段性成果,找出努力方向

(一)前一阶段的反思

要重视把在实践中积累总结的教学经验、科研成果运用到新课程教学实验中去,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教学生活化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学生活化,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从而使教学在创新潜能开发的理想性和创造性活动的现实性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使学习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永远敞开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广阔的空间。实施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

(二)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中心和重点工作

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重点是在前一个阶段成果的基础之上加大教育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把我们已形成的好的理论成果、教学经验、特色资源运用到对新课程的教学实验中去。

1、进一步合理的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寻求多方面支持。

校外课程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实习等途径,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校外资源丰富多彩,有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

学生家长也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学生家长的接触面广,社会知识丰富并各具特点,因而也就有其各自的教育优势,是一种很好的具有多向性的教育资源。

2、举行了一系列研究课和公开课

目前,该课题由负责人具体安排,带领课题组成员,按计划继续实验研究。结合现代班集体建设,我们把开展生活化教学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研究,按计划举行校级公开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积极开发本乡本土的教育资源,把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到地理学科中来,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中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4、加强校际之间教学活动课设计、资源研发与利用的协调与指导力度。课题研究是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封闭研究、各自为营,有许多是重复性劳动,主要原因是缺少联系、交流。加强校与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联系,有利于课题研究上水平,节省人、财力资源。为此后续的研究一定要有计划,有自己特色。

5、课题阶段性研究的成果形式

教师案例集

四、课题阶段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比较零散,文字记载和理论体系的形成不太及时;

2、课题组教师的课务较为繁忙,理论学习及论文的撰写的时间不太充分,这部分有待协调时间分配,力争确保研究时间的保证。

总之,该课题的实验方案设计操作性强,学校也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良好保证,使课题顺利进展。为了使课题开展得更加扎实有效,我们诚邀上级有关教育领导、专家来我校指导工作,对课题研究的细节做精心指导。请多给我们提供提高与展示阶段成果的机会!

7.初中数学课堂不能忽视德育渗透 篇七

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孩子们进行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可以操作的。这主要是由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是非常丰富的。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璀璨的历史文化, 而在数学方面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比如四大发明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因此, 我在教学中,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给孩子们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史上的杰出成就和数学家的事迹, 这样就使学生们就产生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热爱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文明古国, 有着五千年璀璨的文化历史。所以, 可以用古代的一些数学发明创造表明我们祖国的伟大, 让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感到高傲和自豪。比如祖冲之的圆周率远远早于西方的负数, 解方程。当代的伟大数学家陈景润所研究出来的陈氏定理等, 这些都能引发起学生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更能激发和鼓舞孩子们的进取学习精神。在现代科技领域里, 我国数学科学同样也有着令世人瞩目的众多科学家的伟绩。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今数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数学家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使其从小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发奋读书、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性。因此我更加注重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讲课的过程中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去设计教学方案, 研究和探讨数学的思维活动及其规律。我们可以利用数学这一学科进行思维训练, 充分发挥数学的这种功效, 数学的整个过程都要体现着对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训练,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思维, 有其独到的见解, 扩大他们的思维视野。

三、通过训练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作风

数学作业和练习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数学中经常打交道的是数字和图形, 数字不能有一点儿错, 图形要力求完美, 符合要求, 这些标准都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 凡事都要认真仔细, 干工作要有条有理, 对计算结果要负责任。通过这些良好品质的培养, 学生走入社会参加工作, 才能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 才能把工作干得更好。在数学教学中, 要始终注意结合数学教学为内容, 并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如果忽视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牵强附会地进行, 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还会削弱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四、利用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 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应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在教学中, 我常常配合所学的知识内容,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使学生在开放的实践空间中, 学习数学, 应用数学。如结合学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 爱护环境。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扫街活动。活动中, 学生表现出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 又提高了环保意识, 无形中受到德育教育。

五、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 它较其他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 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 (正和负, 整与分, 有理与无理, 实与虚) , 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 (加与减, 乘与除, 乘方与开方) 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 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 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练掌握, 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8.初中德育课堂生活化 篇八

关键词: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现状;措施

中国分类号:G611

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主要指教育方式和内容应该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相关,从受教育者的生活出发,开展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受教育者熟悉的基本生活形式为主。德育教育的内容还应该与日常生活现象保持一致,让学生从学习中了解社会、校园以及家庭之间的关系,从而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德育生活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将课堂主体还原给了学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效益,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的特点

(一)主体性

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的基本保障。德育生活化教育使理论性的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更加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情感意识成熟的关键时期,德育生活化教育改变了学生过去服从、适应的求学心理,德育生活化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师生互动等教学方式,将课堂主体还原给了学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对道德的学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接受。

(二)开放性

德育生活化教育是校园、社会与家庭互动的学习过程,开放性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从教学理念到目标、过程、内容再到教学评价都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另外,师生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互动多变的课堂形式也是开放性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个性化

初中生情感意识尚未成熟,德育生活化教育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形成。德育生活化教育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出发点,对于学生而言,生活化教学方式不仅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还是满足学生兴趣发展的必然保障。德育生活化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学校教育与个人教育之间的关系,保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现状

(一)初中德育教育脱离生活

近几年,教学领域不断改革更新,初中德育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初中德育教育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生活教学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忽视了生活环境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面对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学习兴趣很难得到提升。另外,很多教师单一地认为德育教育就是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教育,很少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需求,导致教学内容针对性较差。

(二)初中德育教育形式单一

伴随着教学的改革,传统灌输式教学已经落后于最新的教学要求,师生互动教学受到更多人广泛的重视。依据我国德育教学的现状可以看出,很多学校把德育教育作为义务教学课程,忽视了德育教育本身的意义。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以及价值观,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应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德育学习的要求。但是,很多学校由于认识落后,德育教育的模式仍然采用授课式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落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难得到提升。

三、加强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的措施

(一)实现德育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面对落后的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学内容,首先应该实现德育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很多初中生都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不端正以及意志力薄弱等问题,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德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校领导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制定生活化的学习目标,将空洞的理论教学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生活教学,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益。

(二)实现德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加强德育生活化教学,还应该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课本是教学的依据而不是全部内容,在从事德育教学时,教师应该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初中德育教学的内容比较丰富,但是多为空洞的课本理论,这就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生活阅历,通过课堂教学将生活内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保障课堂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

(三)实现德育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加强德育生活化教学还应该实现德育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德育教育内容枯燥乏味,如果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德育课的形式,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方式上进行革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首先,课堂形式一定要灵活多变,教师可以利用演讲、辩论赛以及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教学形式,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另外,教师还应该深入学生日常生活,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课外互动强化德育生活化教育。

(四)结合家庭教育促进德育教育的生活化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系紧密,强化德育生活化教学还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教师在从事德育教学时,应该将生活案例与教学理论相结合,尤其是家庭生活案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与家人相处、沟通的案例运用到课堂上,满足学生对“人际交往”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学生面对与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案例,学习兴趣很容易得到提升,学习效果也会有明显的上升。

(五)建立科学、民主的德育评价机制

加强德育生活化教学还应该建立科学、民主的德育评价机制,传统的德育评价机制以期末考试成绩和班主任学期末的评语共同组成,这种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并且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评价结果的激励作用很难体现出来。强化德育生活化教学,教师应该将评价机制贯穿于学习生活的始终,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知识能力与行为习惯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保证评价体系的公平合理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榜样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教师不仅要从自身做起,还应该树立学生榜样,保障德育生活化教育的顺利开展。

结束语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加强初中生德育生活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也是今后接受德育教育的重要保障。为了加强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教师在了解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的前提下,还应该明确初中德育教学的现状,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温丽丽. 高校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2.

上一篇:绿化带环境卫生下一篇:砼浇筑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