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

2024-08-02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精选13篇)

1.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 篇一

关于大学生中弘扬青年志愿精神的探究

摘要: 广大大学生志愿者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服务,同时也向全社会昭示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大学生志愿者精神。深入理解大学生志愿精神既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工作,也是社会现实的紧迫需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大学生;和谐社会;志愿服务;弘扬

大学生志愿者精神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弘扬和体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大学生的培养都是国家工作的重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而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在缓解社会压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积极因素之一。

一、发展、进步是大学生志愿事业的生存主题,是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理想意愿

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作为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其中“进步”是我们志愿事业发展的目的和愿望。团中央在2008年志愿服务工作要点中把“着眼发展,着力建设”作为中国青年志愿工作的基本思路[2],可见“发展、进步”的理念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重要性。

中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既可以促进志愿者本人的发展,同时也能推动中国社会事务的向前发展。对志愿者个人而言,发展和进步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奉献社会: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工作,有机会为社会出力,尽一份公民责任和义务。二是丰富生活体验:志愿者利用闲余时问,参与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和活动,既可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更可亲身体验社会的人和事,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这对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提高是十分有益的。二是提供学习的机会:志愿者在参与志愿工作过程中,除了可以帮助他人以外,更可培养自己的组织及领导能力。学习新知识、增强自信心及学会与人相处等。对社会而言,发展和进步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这种“爱心”和“文明”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二是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志愿工作,提供了社交和互相帮助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关怀,减低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社会和谐;三是促进社会进步: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发展、进步是大学生志愿事业的生存主题,是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理想意愿,离开了发展、进步谈中国的大学生志愿事业是没有意义的。

二、服务社会、关爱他人是青年志愿精神的根本宗旨

1994年,团中央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初期曾以:“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为服务宗旨。在以后的发展中,人们发现这种道德观念式的宗旨表达,与快速发展的志愿服务难以相符,不能统罩志愿服务所绽放的全部时代内涵及精神养分。后来,中国青年志愿事业的大发展,其事业性、社会性迅速地凸现,人们看到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的事业,致力于帮助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致力于消除贫困和落后,消灭公害和环境污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致力于建立互相关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社会关注、党政关心、青年能为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动员和组织青年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中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已不是先前的“学雷锋、做好事”,青年志愿行动已远远超越了道德所能限定的范畴,其行为活动已延伸至了社会进步事业更多的空问角落。团中央直属的志愿者网站中有关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宗旨为:通过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高青年整体素质,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作出贡献。团中央的这种对青年志愿服务宗旨事业性描述较之以前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大的进步,但其主旨还是不够简练、明了。不过在志愿者“西部

计划”的网站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对青年志愿者宗旨新的表达:“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宗旨是: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完善自己,弘扬新风。” [3] 其实,分析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含义,用最为精炼的语句来表达就是:服务社会、关爱他人。

三.志愿服务活动奏响了青年学生和谐发展的乐章

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具朝气,最具创新精神,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但不可否认,青年学生“智力因素高,非智力因素低;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低;政治热情高,综合素质低”。这是家庭和学校难以弥合的教育缺陷。而提倡志愿服务精神,契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而且充满时代精神,人文色彩和青春气息,更容易激发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极大地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1.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青年学生树立博爱思想的重要途径。

青年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但通病是冷漠自私,好高骛远而又意志飘浮。这是非智力因素不高的表现。亚里士多德认为:“品质正是以现实活动的性质来决定的,从小就养成这样还是那样的习惯不是件小事情;恰恰相反,它非常重要,比一切都重要。”[4]由忽略带来的是习惯性的麻木,自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长此以往,会造成青年学生思想空虚,价值取向扭曲。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青年学生培养奉献意识和“博爱”思想提供了契机。青年学生正青春,应该用最实际的行动充实自己的生活。送别人一份健康,留自己一份成长;送别人一份祝福,留自己一份快乐。通过帮助他人,服务社会,青年学生逐渐养成尊重普通生命,关注大众生活的观念意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进一步提高。青年学生树立“博爱”思想,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最坚固的基石。

2.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青年学生理性认知社会的开放窗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进步,社会上的各种思潮,价值取向也必然会波及到校园,导致校园教育导向功能弱化,功利色彩日益浓厚。当代青年学生都壮怀激烈,志存高远;但又普遍与社会脱节,缺乏生存能力和生存意识。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一知半解,并想当然地勾画着外面社会的模样。对社会的模糊认识,容易使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学生四处碰壁而心灰意冷产生消极抵抗情绪,甚者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而志愿服务活动,以其鲜活的社会教育功能,使校园理论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使校园内的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与社会提前进行“磨合”过程;活动中他们积极应对困难,创造性地寻找化解困难的科学方法。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生存经验,也明确了自身优势与不足:准确的定位有利于将来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射了一剂强心剂。

3.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青年学生培养公民意识的必修课程。

社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需要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支撑。公民意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文明成果,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5]公民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公民对社会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情感和价值体系,是国家法制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保障,是文化建设的导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要素。面对“公民意识”教育这一重大课题,无论从哪个方面落手,其落脚点都必须扎根于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倡志愿服务精神,契合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温家宝总理在给“好运北京”国际乒乓球测试赛服务的北大志愿者的回信中激励和鞭策道:“用热情真诚友好的服务,为国家赢得尊重和友爱”。[6]志愿精神的宣传和志愿服务的普及,唤醒了更多人的公民意识。

安国启在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的发言中总结当代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面临着的几个矛盾:青年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与青年边缘地位的矛盾,青年参与热情高涨与参与渠道狭窄的矛盾,青年参与感性过强与缺乏规范引导的矛盾。[7]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人格健康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培养了青年学生自尊自强自重的精神。许多大学生在参加完志愿服务以后感受到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无疑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和提高的平台,一个能力展示的平台,一个自我完善的平台。

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我国历史上就曾产生过不少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以及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而在当今社会,践行志愿服务行为,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好实践。

1.志愿服务精神的本质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相吻合。

构建和谐社会强调的是全面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志愿服务所提倡的“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恰恰体现的就是这种和谐关系。志愿者们因共同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集合在一起,使原有的政治地位,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和生活习惯等差异退居次要地位,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志愿者们参加志愿服务,传递爱心,宣传文明,健全法制,关注弱势群体,维护了社会的稳定;青年学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广泛参与植树造林、水污染治理、清理白色垃圾及环保宣传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缓解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提倡志愿服务精神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无穷的动力和潜力。

2.志愿服务精神的推广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财富。

服务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和国际会议,是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青年学生热情高,思维敏捷,精力旺盛,为赛事提供了高质高效的服务,更为国家社会节省了巨额的财政支出。此外,广受社会关注的青年志愿者“支教下乡”和“支援西部大开发”,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更是促进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优化。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为社会直接或间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据统计,全国累计已有3.82亿人次为社会提供了78亿小时的志愿服务,[8]不仅使全社会对“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3.志愿服务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

志愿服务之所以广受欢迎很重要的原因是志愿服务精神就是民族精神的时代表现。从战争时期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震精神和航天精神,都是支撑我们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而这些精神的本质是奉献,是服务,是与志愿服务精神的本质保持高度一致的。“2008北京十大志愿者”获得者,原北京军区总医院副政委孙茂芳,人称“京城活雷锋”,他四十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的照顾五位孤寡老人和8位生活困难的老人。[9]这种志愿服务的行为,不仅传递了爱心,传递了文明,更是传递了一种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人人进步一小步,社会进步一大步。志愿服务精神为营造和谐社会创造了必要的精神氛围。

台湾作家何权峰在他的畅销书《爱,错在哪里?》中写道:爱不是得,而是给予;爱不是需求,而是分享;爱不是出于匮乏,而是出于丰富。[10]志愿者精神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要求,也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统一的。传承与弘扬志愿者精神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更是每一位在校大学生的责任。在校大学生要以传承与弘扬志愿者精神为己任,并为此不懈努力,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胡锦涛.中共十七大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2008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要点[EB/OL]http://

[3]西部计划志愿者手册[EB/OL].http:///html/85/n——885.hun.

[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26页.[5]葛大伟.《公民意识与改革破题——论青少年公民意识养成机制的构建》【J】.“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2008年

[6]曾嘉坤、沈叶、于前广等.《真诚微笑,良好服务:北大奥运志愿者全力以赴迎接北京奥运会》【J】.北京大学新闻网.2008.07

[7]安国启.《“和谐社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的新突破”》【R】.中国青年研究编辑部邮箱.2008年04期.[8]崔玉娟.《政协委员:建志愿者服务循环体系激励志愿精神》【N】.北京.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9]《北京评选2008十大志愿者揭晓》【N】.北京晨报.2009年03月.[10]何权峰.《爱错在哪里》现代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页.

2.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 篇二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自己在周末或者假期期间, 自己参加一些公益性的、非盈利的活动, 或者是通过学校或社会上的团体, 参加一些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为社区服务的活动, 去敬老院看望老人, 参加支教西部或山区的活动等。参加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就需要大学生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 自愿参加, 自愿为社会, 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不是为了某些私人利益而故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另外, 志愿服务是一个双赢的项目, 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不仅能够为社会, 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而且能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以及提高自己的能力。

2. 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意义

少年强, 则中国强。大学生是中国的一代新生力量, 肩负着中国崛起的历史重任, 因此, 大学生能需要强大起来。然而这里所说的强大并不仅仅是指生理上或能力上的强大, 还指的是心理上的强大及精神境界的提升, 如果一个人空有能力, 其精神境界达不到要求, 这样的人即使在事业上再出彩, 也同样为社会和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不了多大的贡献, 因此, 培育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虽然看起来只是仅仅为培育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短时间内并没有什么作用, 然而从长远来看, 这样做也是在为社会提供真正能为社会的进步提供帮助的人才。

3. 在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1 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精神认识肤浅。

如今的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精神认识肤浅, 无法真正地领悟到志愿服务精神的本质含义。在那些大学生看来, 为社会做一件事, 为他人或组织服务一次就是在做志愿者, 就是在培育志愿服务精神, 没错, 这些做法确实是在培育自身的志愿服务精神, 然而这样的看法未免太过狭隘, 真正的志愿服务精神中是要包含志愿者参加活动后的思考的, 也就是说, 志愿服务精神要有志愿者自身的思想渗透与融合, 否则仅仅只是参加了一个活动而没有自己的想法, 是无法培育志愿服务精神的[1]。除此之外, 培育志愿服务精神需要长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这样才能有更深入的思考, 精神境界才能有更大的提升, 而不是像部分大学生认为的那样, 仅仅参加几个活动就算培育了志愿服务精神。

3.2 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也是阻碍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缺陷主要存在三个方面, 一个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不到位, 无法达到目前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者的要求, 例如, 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培训只是向大学生宣讲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及必要性, 以及在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时所要注意的事项, 然而这样的培训根本无法达到高质量完成志愿服务活动的要求。除此之外是高校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最后一个方面就是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无法很好地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人身安全。

3.3 大学生们的志愿服务水平普遍偏低

目前, 大学生们的志愿者服务水平普遍偏低,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志愿服务的活动多种多样, 大学生不可能很好地充当各个活动里的每个角色, 因此导致大学生们的志愿服务水平不够。除此之外, 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偏低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大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正视自己的责任, 尽善尽美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4. 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相关策略

4.1 加强对大学生的精神培训, 使其拥有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念。

为了培育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精神培训, 使其拥有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念。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念是做好志愿服务活动, 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境界的前提。然而, 高职院校在进行志愿服务精神培训的过程中, 不能只采用宣讲这一种方式, 过度的宣讲不仅不会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还会使大学生产生厌倦感, 严重阻碍其精神境界的提高。因此, 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 高职院校要做好努力, 进行方法创新, 从而有效地进行对大学生的精神培训。

4.2 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管理。

一个活动的成功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 而成功地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也离不开一个成功的活动。在研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时, 我们已经知道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志愿者管理存在的几个问题, 因此, 高职院校在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管理时应对症下药, 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培训的同时, 完善其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在完善法律法规的问题上, 也要积极推动政府做出改变,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从而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4.3 增加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 提高其的专业化水平。

目前, 在很多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可以看出, 大学生们的志愿服务水平过低, 因此, 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进行培训,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水平必不可少。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水平, 高职院校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做: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培训团队, 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提高其的志愿服务水平;高职院校也可以组建一个高水平的志愿服务团队, 在选拔团队人员时, 要选择那些有强烈的意愿, 想要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大学生, 这样的大学生精神境界高, 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 责任感强, 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完成自己的任务。

结语

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增多, 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也被提上日程。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新生力量, 因此, 高职院校更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当前, 我国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虽然存在着颇多的问题, 但是只要学校和社会加强对其的重视, 相信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3.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 篇三

关键词: 后奥运时代;大学生志愿者;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236—02

奥运会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北京奥运会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志愿服务、为奥运贡献力量的热情。在此次奥运会、残奥会期间,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和百万以上的社会志愿者参与了志愿服务。他们不仅提供了高水平的赛会服务,还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传播志愿精神、开展各类城市和社会志愿服务。

一、概念界定

1.后奥运时代的含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满足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既有事物的存在,企图在现实的基础上超现实的研究社会的现象。于是,在当今中国学术界和艺术界等出现了一种“后现象”即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等。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广泛的超越现代的情绪”,是在批判继承甚至是颠覆现代主义的基础上的一种超越。因此,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合理性的基础上进行了消解;另一方面,又试图吸取现代主义的教训,重构一个和谐有机的后现代世界。相对于后现代这个宏观的概观,人们在具体的理解上却习惯了把某一个时期作为参照点,把此参照点之后的时期就称之为:“后……时代” [1]。

那么究竟何为“后奥运时代”,目前在国内还没有统一的界定。长时间以来只是在经济领域内进行阐述,奥运会作为经济、文化共同参与的活动具备了划分一定社会时期的条件。所以笔者认为,后奥运时代就是举办国在奥运会后出现的一段社会时代的概称,是一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在奥运会后所呈现出的一种社会现象的时期。

2.志愿者精神的内涵。“要感谢成千上万、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没有他们,这一切是不可能实现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以这样的评价,表达了他对那些默默无闻但却辛勤付出的志愿者的敬意,肯定了他们对这届“无与伦比”的国际盛会的贡献。在北京奥运会的闭幕式上,首次增添了向志愿者献花的仪式,从志愿者代表走进会场那一刻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中,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全社会对志愿者和他们的工作所给予的最高礼赞。

志愿精神是一种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的精神,是个人或团体,依其自由意志与兴趣,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念。志愿精神是人类的天性,在一些国家,志愿精神被看作是公民社会的基础[2]。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一种博爱精神,它展现出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襟,用具体的关心和帮助,将爱和美带给志愿者的每一个服务对象。当前对志愿精神比较一致的理解是——志愿精神是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会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

二、后奥运时代大学生志愿者精神的内涵

志愿精神作为志愿者行动的灵魂,它是由传统的慈善观念演变而来,志愿精神,就是一种奉献精神,它展现出一种舍己为人、舍私为公的崇高境界。而后奥运时代的大学生志愿者精神以奥运的志愿者精神为基础,又有着它特殊的内涵。它是对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人类最崇尚精神的一种理性延续,它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对理性的,是建立在对这种精神认可的基础之上的。

1.奉献服务。以自愿、无偿、利他为主要特征的奉献精神是志愿精神的核心与精髓,是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服务奥运会的主要价值观念。在我国,奉献精神的根源有三:一是中华民族的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体现出儒家“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思想;二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三是助人自助的现代公益观念,即奉献者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成长和发展。这三个根源,为人们的奉献观念及行为提供深层次的支持和依据。

在北京奥运会上,受到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全社会都体现出这种参与奥运、服务奥运的奉献精神。一方面,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持续高涨;另一方面,很多人都将这种奉献精神付诸实践,在奥运会的举办过程中,共有170万名各类志愿者在赛场内外直接或间接为奥运会及运动员提供服务,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重要保障。这些数据都充分展现了奥运会志愿者的奉献精神[3]。

2.团队协作精神。志愿服务是社会成员为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缺陷,利用自身资源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社会化活动。因此,志愿精神是一种团结、合作以解决共同难题的理想,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重要方式。在北京奥运志愿精神中,这种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尤为突出,并表现出浓厚的中国特色。

3.理性的。汶川地震发生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灾情需要,共青团中央紧急动员各省组建赴灾区抗震救灾青年医疗卫生志愿者服务队。但不少志愿者还自发前往重灾区救灾,“这种热情让我们十分感动,但还是要根据灾情需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志愿服务。”

同时,受社会上急功近利等不正之风的影响,在志愿者行动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致使志愿者精神不纯,形式主义严重。在很多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大多停留在活动的层面上,偶发性的活动多,持续性的行动少,热衷于开展一些短时期轰轰烈烈的活动,对一些默默无闻需要长期服务的项目不愿组织参加,对社会上大量存在的社会公益事业参与性低。追求形式上的效应,忽视内涵的深入,“扛一面大旗,拉一队人马,呼一串口号,路边发放宣传单、横幅上签字、热热闹闹走一回”;但随着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志愿者事业的认识加深,只重形式而不重内涵的活动,只会损害志愿者的成熟形象,更谈不上育人的功效。“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等现象值得深思[4]。

4.可持续性。“9·11”事件发生后不久,布什号召开展“公民服务”活动;2002年2月,在其国情咨文中,布什要求美国人民在一生中至少要为所在社区贡献4 000小时以上。在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中,出现了许多志愿者队伍。在灾后重建中,这些志愿者组织得到了政府的肯定,日本政府也就此制定了日本的“非营利法”,自此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在经费上得到了政府的补助。

任何事物的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变革和发展。兴趣和爱好在不同的时期,所具备的稳定性是不同的,当兴趣爱好在没有某种特定刺激因素的时候,爱好也会被淡化。长期坚持需要的是毅力,简单的坚持更是一种非凡的毅力,而这些并不是我们常人都能具备的。

5.品牌文化。“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一脉相承。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才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举办奥运会使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获得了一次超常规发展的机遇。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形成了“6+1”工作格局和较为完善的志愿服务项目体系,有力推动了公众对志愿服务的参与和贡献。据统计,目前北京市民的志愿服务参与率已经达到14%,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3亿小时。全社会对志愿者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大大提升,人们投身志愿服务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三、存在的问题

后奥运时代的大学生志愿者精神是一处积极向上的、理性和、可持续性的自主奉献的精神;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服务俗化。目前,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大多还停留在活动的层面上,偶发性的活动多,持续性的行动少,热衷于开展一些短时期轰轰烈烈的活动,对一些默默无闻需要长期服务的项目不愿组织参加,对社会上大量存在的社会公益事业参与性低。活动的形式毫无创新,去图书馆整理书籍、去敬老院看看老人等,活动俗化,只将其视为组织的一项任务,而不是一项服务。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在高校内迅速发展壮大,并逐步走向社会,但高校与社会组织机构之间缺少有效的联系,服务项目单一,甚至流于形式,出现发展的障碍。

2.无保障。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保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法律保障和资金保障。在我国这两个保障都是极其缺乏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发展,一方面是受自身发展的局限,另一方面是缺乏公民社会的环境和政策的支持。虽然近几年政府部门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志愿者活动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和法规仍然比较笼统,不利于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和壮大,在一些志愿者组织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已有成熟的法律法规保障志愿者活动的顺利进行。资金短缺是高校志愿者活动开展的主要障碍。目前大多数高校志愿活动主要是依靠学校划拨给团委有限的经费,这对于以“奉献”为宗旨之一的青年志愿活动来说是杯水车薪。

这些问题是长期困扰着中国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发展壮大的基础性问题,不仅关乎后奥运时代大学生奥运志愿者精神的发展壮大,更加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从政府到社会,再到学校各个层面都必须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和谐中国的建设。

四、结语

志愿行动持续发展的根基无疑在于它的日常化,这便意味着,为具体的社会成员、社区、社会组织或团体等提供更个性化、更人本化的服务,将成为志愿行动不断扩展的巨大潜在空间。可以说,社会生活中的任何领域都将会出现志愿者的身影。奥运会的号召力是巨大的,但奥运会也是短暂的。经过奥运会的历练,我国已探索和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的志愿服务管理经验,并培育出一支高水平的志愿者队伍,因此当前必须把握好这一契机,因势利导,加快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常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玉龙.后奥运时代我国实行教体结合内外部条件分析和策略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8.

[2]吴迪.我国大型体育赛会志愿者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赵锦锦.我国志愿者精神培育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 篇四

人类的精神包含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是人类在探析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界定,尽管人们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就其基本的涵义而言,科学精神就是尊重科学技术的价值,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社会发展。这种观念注重人的物质生活,强调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手段的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重视运用科学方法,掌握客观规律,追求科学真理,强调理性的作用。而人文精神则着重人的价值,重视人文文化的作用,强调依靠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推动社会发展。这种观念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强调人自身的作用、精神力量的作用,强调依靠人和人文文化来推动社会进步,重视情感的作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们观察与认识世界所不可少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能更全面,人们的实践活动才更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加强科学精神培养的意义

(l)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来看

由于人文精神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人文规范,因而它就必然要受到一个时代和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显得复杂而多元。那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只有坚持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之下,本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求人文精神的真正

内涵,才可能在纷繁芜杂的人文思潮中选择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投身社会的建设。

(2)从大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任务来看

当今世界各国主导的观念是把大学定位成一个研究型的教育机构,其主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而要完成好这样的任务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大学教育把重点放在培养严谨规范的科学精神身上。如果把人文精神作为大学教育的重点.那么不仅会混淆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本质区别,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育资源去完成社会赋予大学教育的特殊使命。

(3)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来看,为了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竞争实力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无论是在教学理念的更新、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调整,还是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上,其围绕的核心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和意识。而这些恰恰与科学精神的本质内涵不谋而合。

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

(1)提高人文素质有助子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完善

现在,校园中有些同学感到迷茫,毫无追求的目标,缺乏前进的动力。他们不知为何学习,为何活着。他们在初中、高中的学习阶段都被“考大学”的目标支撑着,学习的目的、人生的目标就是上大学。当他们考上大学后,骤然感到目标的缺失,失去了向上的追求,整天沉湎于上网、看小说、打游戏,一天天的消磨时光。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没有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有关。由于人文素质的缺乏,有的学生精神极度空虚,生活态度迷茫。一个人的人生观决定了其一生的基调。如果连基调都调不好,又如何能谱写出美妙动听的人生乐章?

(2)提高人文素质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人文文化的确是有国界的。人文素质自身就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如果撇开人文文化不谈,对各民族之间的差异研究就近乎无意义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惊心动魄的爱国主义史。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为我们树立了爱国主义的典范,民族精神的楷模,一首首传世佳作也让后人读来心潮澎湃热血激昂。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构筑了爱国主义的文化底蕴。

(3)个人人文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财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流传下来的许多理想在现在仍是具有实用性的,关键看我们如何有选择的应用。摈弃了传统,我们就会失去许多宝贵的经验及财富。某种意义上讲,于其取经,不如读史。

(4)提高人文素质有助于精神生活的健康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需求,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当代大学生就其文化程度而言,精神需求是较高的,然而,现有的教育模式往往不能满足其需求,使其无法获得必要的精神食粮以形成高尚的人格。其结果是许多大学生品位低下,沉湎于充斥着性

和暴力的影片小说、出入于舞厅迪厅,寻求感官刺激。要提高精神生活质量,还得靠人文文化的带动。人文科学对人的精神有陶冶和激励的作用。古今中外先哲的名言警句、诗词书画、名曲名作,都能令人激昂,催人奋进,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5.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篇五

2011年我街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切实将深入开展巾帼志愿服务作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作为促进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强化认识、找准位置、创新思路、主动作为,以“播撒爱心,传承文明,奉献社会,完善自我”为宗旨,全面落实推进《全国妇联关于深入开展巾帼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按照全国妇联宣传部《关于组织实施社区巾帼志愿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以巾帼志愿者为载体,以互助为特色,引导广大巾帼志愿者踊跃参与服务社会、服务妇女儿童、服务邻里的各类志愿活动,推动我街道巾帼志愿者工作形成良好的开局,展现勃勃生机与活力。

一、做和谐使者——巾帼人文志愿行动

社区巾帼志愿服务通过信息传递和爱心播种,在社区与居民之间建立起一条条服务沟通的温情纽带,在家庭与家庭之间建立起一个个互帮互助的亲密人际,在党和群众之间建立起一座座血脉一体的连心桥梁。广大巾帼志愿者怀揣着爱心和责任,定期上门为空巢、独居、孤寡、高龄等四类特殊老年人提供打扫卫生、义务理发、陪老人聊天等服务,并制定一对一帮扶计划,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巾帼志愿者;她们积极参与残疾妇女和儿童的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开办多个社区康复中心,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向心理、身体残疾儿童家长普及残疾预防和康复的知识。对外来务工育龄妇女在生育健康、家庭暴力方面进行宣传,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维护自己合法权益,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活跃在社区的巾帼志愿者们是社区的强力润滑剂,社区事务繁杂,邻里纠纷、矛盾、个人集体利益冲突不断,社区巾帼志愿者自身发挥优势,对社区内大事小情及时了解、调解、化解,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居民与“两委一站”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二、倡学习风尚——巾帼科技志愿行动

广大巾帼维权志愿者热心支持社区妇女维权站点建设,通过妇女之家工作阵地提供法律和健康咨询,把法律服务、援助送到妇女家门口,数万名妇女、儿童从中受益;每周四,北京市东四中医医院进行义诊及健康咨询。

组织举办各类公益讲座进社区,预防肠道传染病、预防流感、关爱女性健康、遏制艾滋病、预防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及相关知识、夏季常见病及“心脑健康”课堂、乳腺癌预防、阳光心态健康人生等相关知识。

三、享低碳生活——巾帼绿色志愿行动

社区巾帼志愿服务在引领社区文明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广大巾帼志愿者深入社区,大力宣传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活方式,组织巾帼志愿者开展各种改善生态环境、改变生活方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家庭环保实践;参与社区环境整治和城市管理,积极参与环境整治行动;参与垃圾减分引导、绿色出行宣传、文明交通引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广大社区妇女学礼仪、讲文明、树新风,为新城格尔木的天蓝水清、空气清新而共同努力。多次开展捡拾白色垃圾、铲除小广告、整治绿地、实行有效的包地到户政策,协调辖区单位万芳亭公园等为社区环保、绿化建设出资出力,建立共建园地等。

四、存在问题

我街道巾帼志愿服务工作从~年开始起步,至今已有~年了。经过~年的发展,我街道巾帼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服务领域不断扩展。志愿服务事业形成了积极发展的新格局,在党的事业的总体格局中,志愿服务被摆到了一个新的重要位置。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新形势下,我们面临的新问题还有很多:

1.巾帼志愿者人员结构不平衡。在整个队伍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巾帼志愿者比较欠缺,针对一些目前社会需求较大的维权、家教、科普、卫生保健等项目的巾帼志愿者人数相对较少。在年龄、文化、技能等方面的组成结构也不尽合理,存在年龄偏大的多,文化程度低的多、技能单一的多,因而影响了志愿者的服务质量。

6.志愿精神演讲稿 篇六

每天清晨,我们进入校门的时候,向实验楼一楼门厅望去,总会看到几名同学在忙忙碌碌:有的同学在扫地、有的在拖地,有的肩上还背着书包,他们将门厅打扫得干干静静之后,方才离开。这些同学叫什么名字?许多同学都知道,他们是8.1班的胡增强、刘帅、杜绍辉、贾超、孟德棣等同学。这是他们的卫生区吗?不是。他们是主动来这里打扫卫生的。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今年春天?去年冬天?还是去年秋天?确切的说,是xxxx年9月。这么长时间里,这些同学一直就这么做的,周周如此,天天如此,实属不易。他们这样做,不是靠老师的天天督促,也不需要每周的检查评比,而是一种精神在鼓励他们,一种精神在召唤他们的行动。这种精神就是志愿精神。

所以,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让志愿精神发扬光大!

什么是志愿精神和志愿者?对此,我们也不陌生。抗战时期,白求恩大夫放弃优越的物质条件,不远万里从加拿大来到中国,为八路军提供医疗救治服务,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中国,这种奉献精神就是志愿精神。

汶川地震发生后,各行各业的人们从全国各地奔赴汶川,加入到救灾与灾后重建的队伍,做一名志愿者。

世博会期间,有多少志愿者以热情洋溢的笑脸、真诚贴心的服务、不辞劳苦的付出努力引导人们树立环保、低碳的生活理念。

现在,我们的校园整洁优美,温暖和谐,正是由于我们具有志愿精神。在我们的校园,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许多多具有志愿精神的老师和同学。

有的同学看到废纸主动捡拾,有的主动倒掉垃圾箱里的垃圾,有的在风雨来临时及时将走廊的窗户检查一遍,有的看到水龙头滴水时主动关紧,有的主动搀扶行动不便的同学,有的同学在周末时间到校植树,这都是志愿精神的具体体现。

老师们在紧张的授课之余,挤出时间,参加劳动,撒灰渣,运沙子,铺筑操场;在下班后打扫卫生,辅导学生,等等,这也是志愿精神的体现。

我校没有专门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但我们的教学楼和实验楼一直保持干净、整洁,这是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辛勤劳动的成果。

大家都从教学楼一楼门厅走过,都感到地面非常洁净,我们也看到了:老师们一上班就扫啊、拖啊。还有一点,可能同学们没有注意到:在放学后,同学们离校了,老师们再将地面拖一遍,这样,地面更洁净。正是这种认真的态度,这种自觉地行动,我们才有如此优美洁净的学习环境。

在放学后,在星期六、星期天,在节假日,好多的老师在义务辅导同学们做功课。老师们牺牲休息的时间,放下自己家的活,不陪伴家人来陪伴同学们,帮助同学们解疑答惑,复习功课。这是敬业精神、是奉献精神,也是志愿精神。

志愿精神是不计报酬、不求名利的服务精神。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质,是一挥手、一驻足的具体行动,是内化于心的一种习惯,是追求社会和谐之境一种素质。

在此,我以政教处的名义向大家发出倡议:

做一名志愿者,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让志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你可以认领校园的一棵树,浇灌它,护养它;可以给自己划定一块卫生区,坚持每天清扫它;可以帮助一名同学解决学习、交往等方面的困难;可以擦拭一扇门窗,让它每天都光彩照人;等等,只要你想做一名志愿者,哪里都会有你的岗位。

7.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 篇七

在一般通用的概念上, 志愿服务 (Volunteer service, 也称为志愿工作、义务工作等) 是指任何人以社会责任感自我约束, 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 在不索取任何报酬的前提下, 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 即志愿服务的前提是自愿。

志愿服务意识是人们在认知并了解志愿服务及志愿服务规则的基础上, 仍按照初始的基本价值观念继续志愿服务的自觉性, 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行为上, 是个人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简言之, 志愿服务意识即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自觉性。

二培养警察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重要意义

警察院校是培养预备警官的摇篮, 为公安队伍培养优秀人才是其重要职责。警察院校的大学生仅靠专业知识和警务技能是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对公安人员整体素质要求的, 很难想象, 一个没有人文关怀、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警官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 培养警察院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1. 培养志愿服务意识有利于塑造并深化警察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通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 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关怀, 减低彼此间的疏远感, 促进社会和谐。警察院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作为预备警官, 职业目标十分明确。在校期间, 通过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严格的警务化管理和各种忠诚教育、责任教育、纪律教育等, 使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都明显优于其他地方院校大学生, 通过开展具有公安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 如普法宣传进社区, 为民工兄弟送法, 协助民警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人身、财产、消防安全防范知识等, 有利于增强警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其服务公安工作的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

2. 培养志愿服务意识是加速警察院校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当前, 大学生群体中, “学校人”与“社会人”的角色脱节严重, 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化迟滞, 大部分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初, 往往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其本身又缺乏社会所需要的技能、道德和心理素质, 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警察院校大学生毕业之后多数以执法者形象示人, 在与人打交道的同时, 不能以一个社会人的形象展现在社会大众面前, 其工作效率可想而知。所以在校期间应凭借具有公安特色志愿者服务活动, 深化内心的志愿服务意识, 清楚认识社会、了解自身, 形成更加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倾向、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增强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交能力。

3. 培养志愿服务意识有助于警察院校大学生深化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培养志愿服务意识, 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同时, 不仅锻炼了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提高了自身的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作为警察院校的大学生, 在历次志愿服务过程中, 应在深切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 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 从而对社会形成更为客观和清醒的认识。近年来, 国家推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动员大学生到西部去, 以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众所周知, 鼓励青年知识分子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去经受磨炼、健康成长, 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因此, 作为预备警官的警察院校大学生应理解党和国家对青年人培养的良苦用心, 坚决以实际行动支持“西部计划”的贯彻执行。

三培养警察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途径

1. 搭建平台, 注重思想引导和能力培养

人的志愿服务意识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的志愿服务行为, 教育部门应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特点, 制定和完善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养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 以志愿服务意识教育为根基, 引导大学生整体规划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教育工作。通过搭建志愿者联谊平台, 警察院校大学生可以融入各地方高校志愿服务行列, 使志愿服务意识培养操作化、规范化。

2. 丰富内容, 拓展活动的多种对象和形式

警察院校的大学文化具有鲜明的公安特色, 推动学生在自身价值追求中表现出鲜明的创造力。警察院校在应对学生志愿服务意识这一问题上, 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 (1) 加强学校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 通过实践教学, 营造志愿者服务氛围, 实现对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培养的关注; (2) 以参加奥运会、大运会、世博会等大型活动安保工作为契机,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延续志愿服务精神; (3) 大力宣传志愿服务价值, 通过对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的发掘, 倡导志愿服务精神和服务理念, 以此增强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培养; (4) 加强与各地方高校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交流, 深入了解志愿服务工作的基本规律, 在推进志愿服务工作专业化建设方面发挥学校的示范作用。

3. 深化内涵, 注重活动的实际效果和长效机制

警察院校大学生应本着一颗奉献之心, 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 自觉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以此来增强自身责任心、实践能力与交往能力。特别应该注意的是,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 不能流于形式, 应注重实际效果。只有保证志愿服务热情, 针对需求动机, 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在环境, 才能使志愿服务持之以恒。

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 将形成性评估和任务型教学结合起来,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语言能力。

摘要:志愿服务已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成为一项国际性的、蓬勃发展的事业。随之而生的是各种志愿服务群体, 其中大学生志愿者日渐成为群体中的重要部分。作为警察院校大学生也应自觉培养志愿服务意识, 将志愿服务作为接受教育的重要部分, 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增强自身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为以后参加公安工作助力。本文主要是从一个警察院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视角, 对如何培养警察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进行探讨。

关键词:警察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北京志愿者协会编著.志愿者, 你准备好了吗[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6

8.“海宝一代”与志愿精神 篇八

人们常常用“鸟巢一代”来描述“80后”,而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则开始出现了更多的“90后”,我们可以看到新的“海宝一代”的“90后”年轻人也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展示他们自己的形象。可以说,他们是和30年来中国崛起的进程一起成长的人。

从“80后”引人瞩目开始,对于中国新的青年一代的探讨和认识的努力,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焦点。当时人们是通过一些少年作者,如郭敬明等的写作,了解“80后”的,他们所表现的重视自我感受和消费体验的特征,所展现的具有个体想象力等都让我们有了深刻的印象。而他们对于消费趋势和社会走向的影响也引起了公众的瞩目,进入21世纪以来,年轻人在互联网生活中巨大的影响力和对于整个社会舆论影响都始终是关注的焦点。

正是由于“80后”、“90后”的生长环境和社会状况的变化,他们往往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他们重视个体的感受重于重视社会的要求;二是他们重视消费和分配重于重视生产和积累;三是他们重视人类的共同问题重于重视自己社会的具体条件。人们往往认为这造成了他们和前几代人之间的差异性。这有积极的一面,他们的国际观强,教养更全面,因而视野更开阔,同时对于幸福感的追求更強烈,对于生活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理想性。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他们更脆弱,更敏感,更缺少抗压性和承受力,缺少对竞争的适应和力争上游的勇气和力量,往往对于社会要求多,对于自己要求少。因此对于他们的状况探讨一直是社会的焦点,对于他们的现状分歧的意见也成为社会争论的重要议题。但从汶川地震“80后”的志愿者所展现的志愿精神中的那种关切他人,参与社会的重大事务的热情,对于人类共同关怀的真挚感情,都让人们感动。

“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的最好的名片”一直是北京奥运会留给历史的重要亮点,也是中国新的乐观精神“中国梦”的新展现,其实也意味着“80后”年轻人具有的未来中国的新的可能性被更充分地让世界了解。

上海世博会的年轻志愿者让在2008年所展现的志愿精神被延伸和深化了。

我在世博园和上海的许多地方看到了“90后”登上了历史舞台,展现了他们的热情和努力,也展现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可以说是为上海世博会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添加了一个来自“90后”新侧面。

9.浅谈志愿者精神 篇九

志愿者(Volunteers)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在香港,志愿者被称为“义工”,在台湾,志愿者被称为“志工”。志愿者无偿为社会提供服务,其精神令人敬佩。

那么什么是志愿者精神呢?国际上给真正的志愿精神作出定义,一必须是志愿,二不为报酬,三是利他。志愿服务是几乎是每个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的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对社会奉献。

志愿者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服务,同时也向全社会昭示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

我国对志愿精神的表述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种精神既继承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也体现并塑造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道德观念,同时也是对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吸收。

我国志愿者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光大。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灿烂的东方文明,虽未曾举起过“志愿者”的旗帜,但从“乐善好施”的先哲千年古训到“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无数仁人志士早已吟唱出人类道德情感的华采乐章。尤其是雷锋精神,教育和培养了几代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志愿者行动既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和光大;志愿者精神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芒。

志愿者精神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弘扬和体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追求效率、利润,鼓励竞争,同时也注重公平、道义和爱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的是一种公平竞争、共同富裕,而决不是惟利是图、弱肉强食、不择手段、不讲公德。市场经济要尊重价值规律和利益原则,但不能把社会关系都变成经济关系,一切向钱看,任何事情都讲经济利益和物质报酬,甚至连问路、救人都要收费,这恰恰是对市场经济的曲解。市场经济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经济秩序,同时也需要建立良好的道德秩序和必要的社会保障。竞争作为市场经济运行手段是无情的,但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有情的。人们希冀在建立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渴望真情,渴望精神文明随之发展,社会风气不断好转,建立互助友爱、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全新事业,同样需要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青年志愿者行动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要求,着眼于帮困扶贫,救急救难,有助于公正合理的经

济秩序、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必要的社会保障。

志愿者精神也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志愿服务”是一个国际性口号,在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有了几十年的历史。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善良而又勇敢的人士,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自愿奔赴战场救死扶伤,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志愿者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更多的志愿者活跃在抵抗法西斯的战场上和大后方,我国人民所熟悉的白求恩大夫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和平时期,志愿服务事业在有些国家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涉及环境保护、扶弱助残、赈济贫困、救灾抢险、社区建设、公益活动等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志愿者身上所洋溢着的自我牺牲的品格、奉献敬业的境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执着追求,深受人们的推崇和敬佩,也无疑是中国志愿者所称颂和效仿的。

志愿者精神是新的社会道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成长。对于志愿者个人来说,任何奉献都是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他们所追求的不是各种各样的回报,而是通过服务社会与他人来获得成就感和内心的安慰与快乐。这种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以每个人对自己人格的尊重为前提的。它强调的是个人意志的独立性、个人选择的自主性和个人行为的自律性。志愿者并不否定个人利益,但是在他们看来服务社会、自我实现就是个人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的活动之所以能持续发展,志愿者的队伍之所以能不断壮大,其根源正在于此。它反映出在改革开放之后,在建立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社会道德在成长。因此,志愿者的行为并不等同于过去的“学雷锋”。雷锋本质上也是一个志愿者,但是“学雷锋”常常被一些人搞成形式主义,搞得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和觉悟水平,并且带有组织强制性和政治动员性。志愿者行为和“学雷锋”活动两者的背后,反映着两种不同的观念。和抗击非典的医务工作者一样,任何工作领域中的职业道德中都渗透着志愿者精神,都需要人们用善良之心去对待自己分内的工作。人们往往因为忙于本职工作而没有余力去做志愿者。但是,只要用善良之心去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那么他们同样也是志愿者,是在其本职工作中的志愿者。所以,人们没有必要给志愿者划定一个框框,只要有志愿者的精神,不论在什么样的场合工作,人人都是志愿者。我们在提倡、赞扬社会上的志愿者的同时,也应该提倡和赞扬在本职工作中的志愿者,而后一种人的数量更多、更容易被忽视。

志愿精神,是一种自愿的、有序的.同时又是利他的、诚信的、充满活力的奉献精神。一个有着无私追求,投身志愿者事业的人,他自身的文明素质,必定已到相当程度.而他的付出.必将影响更多的人认可志愿精神.进而带动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自发提高。

总之,志愿者精神是我国传统美德、时代精神和人类共同文明的有机结合。我们深信,随着志愿者行动的深入开展,志愿者精神将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充溢社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力量。

志愿者事业在中国有精彩的过去,更有光辉灿烂的未来。团中央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负责同志说:“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建立起一个经济上强大的中国,同样要构建一个文化上、精神上强大的中国。在中国,志愿者精神是传统文化、社会主义道德和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结晶,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基本要

10.大学生创业精神和意识培养 篇十

创业精神的内涵:创业精神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通过有组织的努力,以创新和独特的方式

追求机会、创造价值和谋求增长,是着重于一种创新活动的行为过程,主

要含义是创新,也就是创业者通过创新的手段,将资源更有效地利用,为市场创造出新的价值

创业精神的特征:1)高度的综合性 2)三维整体性 3)超越历史的先进性 4)鲜明的时

代性 创业精神的内容及培养:

1)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内涵、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1 夯实基础、学好

理论知识

2注重实践,提高综合能力 3拓宽视野,关注前沿信息独立思考,强化辨识能力

2)科学精神:

a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

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它

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的特征,表现为求实精神、实

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怀疑精神等

B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1 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水平2 要不断

丰富科学理论知识 3 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3)冒险精神:

A 冒险精神的内涵:冒险精神是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否敢

冒风险,是创业能否实施创新的重要前提。风险的核心基本

含义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冒险就是勇于探索,勇于实践。

B 大学生冒险精神的培养:大学生要敢于冒险、大学生要善于冒险

4)开拓精神:

a开拓精神的内涵:开拓是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和探索的意思。不断追

求 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等无不是开拓精神的体

现。开拓精神强调的是一种不满足现状、顽强奋斗、不屈不挠的进取精

神。

B 大学生开拓精神的培养:1淬炼品格 2壮大胆魂 3增长才识

5)拼搏精神:

A拼搏精神内涵:拼搏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披荆斩棘高峰的意志品质。

B 大学生拼搏精神的培养:1 敢于拼搏牢固树立不断进取的理念

善于拼搏,抓住机遇求发展

6)合作精神:

A 合作精神的内涵:合作精神简言之,就是善于团结协作、发挥

他人作用的精神。合作精神是人的社会属性,在当今的企业和

其它社会团体内的重要体现,它反映的是一个人与别人协作的精神和

能力。

B 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1 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团体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大学生应协调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

大学生应理性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树立更高层次的“竞合“理念。大学生应增强民主法治和诚实守信观念,为合作提供必要

保证。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的内涵:创业意识是指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是创业活动中起动力作

用的个性因素,是创业者素质系统中的驱动系统。创业意识的要素:1)创业需要 2)创业动机 3)创业兴趣 4)创业理想

创业意识内容:1)商机意识 2)转化意识 3)战略意识 4)风险意识

5)勤奋意识 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敢于追求理想,专注热爱,发现并把握机遇善于学习新知识,不畏艰难,积极进取提高学识依据社会公理,脚踏实地,科学确立创业理念

4勇于突破常规,关注细节,不断创新创造出成果摒弃安逸思想,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去拼搏居安思危,与时俱进,发展健康兴趣与爱好

7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科学的创业观:

1)大学生创业的创富观念:a 财富的内涵

b 大学生创业必须具备的的两个基本财富

观念(1 财富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能力,是人格尊严的基本保证。

以金钱为第一要义的追求,是错误的价值取向。)

C 大学生创业必备三种创富意识(1 获取财富的意识 2支配财富的意识 3尊重他人的财富和保护自身财富不受侵犯的意识)

D 大学生创富观念的培养:1 学习理财知识

2模拟操作

3亲身实

2)大学生创业的事业观念:

a事业观的内涵

b事业与创业

c追求与事业 d事业观念的培养

3)大学生创业的使命观念:a 大学生创业是一种历史使命

b大学生创业是一

种社会使命

c大学生创业突出了人生使命观

4)大学生创业的贡献观念:a 创造财富不是大学生创业的唯一目标

b大学生创业的终极目标是回报社会

c大学生创业能为社会培养一大批中坚力量

1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十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重要任务。教师要适应新形势的改革,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本文阐述了在语文教学课堂上,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点感悟。

一、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

语文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有重要意义,它顺应了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评价和被评价的关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批评和纠正,教学态度较片面化、主观化。学生对教师有看法,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学生在学习中有对抗、应付的心理会降低学习的热情。这样的教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习问题,更谈不上学生的思维创新了。所以在学校教育评价中应有教师的评价,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机制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更加完善,能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态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往的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的评价。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长远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结果的资料。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促进提高结果的目的。所以在评价内容方面要全面化,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引导,鼓励学生的新想法,在学习中不断创新,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

二、巧妙的课堂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问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是死板的教学方式。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对提问的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关系到教学成败。提问的问题要有目的性。教师要从教材的内容出发,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引发学生思考,开拓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在《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术:先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意思是说提问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深入和启发,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课上提问做到有的放矢,数量适中,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提问不能形式主义,过于空洞,千篇一律,没有启发思考的作用,这样会导致学生只是照搬书本念书,没有自己的思维创新过程。提问要灵活多变,当学生的回答与答案不符时,要善于变换提问角度,引发学生思考出正确答案。

提问要尽量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都能参与思考,找出学习中的不足,吸取其他同学的长处。

提问要因人而异,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接受能力的差别,对学习好的学生,提问可以直奔主题,提高时间效率;对接受慢的学生,要有耐心,从多角度引导他们学习,掌握知识。教师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新理念。

三、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围绕学生进行教学。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要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要放下说教的架子,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和学生建立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实行个性化教学。语文课教师要具丰富的知识底蕴,学生会被教师渊博的知识所吸引,并如沐春风。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反映了多种多样的感情色彩。教师要能够以情代学,开拓学生的思维,用不同的风格进行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情感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融入到教学事业中,才能在教学过程感到得心应手。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从一言一行,点滴小事中自然流露出来,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份爱护,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会以同样的思想和行为回报给老师,师生之间形成良性的情感交流,有利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知识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建立起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阅读可以开阔思路,活跃大脑思维,培养学生进行创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小学生年龄小,缺少阅读经验,教师要指导学生的阅读习惯。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教师要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用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大门。小学生模仿力强,崇拜积极的事物,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告诉学生只有多读书,才能学到知识,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通过名人效应、榜样力量,激励学生热爱书籍,喜欢读书。教师要发挥表率作用,和学生一起读书,产生无声的教育和感染力,使学生自觉进行阅读活动。在阅读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正和表扬,增加阅读的自信心,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要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接触不同题材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课内阅读。比如,《寓言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等,学生学习到书本以外的知识,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开阔了思维。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时做笔记,摘抄词句、仿句练习,记下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善于写读后感,总结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能够创造性地阅读。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精读、略读、浏览读等,体验不同的阅读方式,感受阅读的乐趣,积累阅读经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灵活运用,创新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启发思维智慧和创造精神。

12.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 篇十二

一、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内在联系

1.志愿服务活动是在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服务活动体现出的传递爱心、扶持弱小、传播文明、都在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以说志愿服务活动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层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2.志愿服务精神是对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志愿服务精神深深植根于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土壤里, 现代精神文明也发源于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 传统文化也在此基础上有了更深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使人们的共产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正确的形成。

二、志愿服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的作用

何谓“志愿服务”, 其实际就是大学生不计回报、自觉自愿开展具有服务性质的一项活动, 它一直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这种志愿服务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与内涵是一致的。

1.开展志愿服务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内心是充满着责任感和使命感的, 同时, 也会使本身公共事务管理意识与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志愿服务精神是一种文明存在与体现的象征, 可以产生扩散效应, 让身边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 从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开展志愿服务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志愿服务的本质就是富有奉献精神, 大学生通过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可以使既有认知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对社会也会有更深入的探索。这使得他们的践行之心得到了积极的锻炼。

3.开展志愿服务有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让高校大学生更好的接触和融入社会, 促使他们更好的理解志愿服务的主题, 并在实践中增强对祖国和社会的热爱之情。

三、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有效途径

1.将志愿服务以实践课的形式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两课”教学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培养的主要阵地。把志愿服务作为教学实践内容, 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能够促进学生的价值认同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 能够使高校大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观点形成更加实际的认识, 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作用更加高效地发挥。

2.将志愿服务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阵地。志愿服务活动是宣传、引导大学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高校应该策划努力将志愿服务的形式变得多样化, 促进他们对志愿服务活动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积极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更加实质性的认识与深入的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 让志愿服务真正的成为高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阵地。

3.建立和完善有效机制是志愿服务活动长效发展的根本保障。志愿服务的稳定性和长效性需要构建有效的机制来保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不仅仅依赖于志愿服务这个载体, 而且还需要长期系统的引导和教育。为了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有效的保障保障, 以下三方面尤为重要。 (1) 建立志愿服务组织, 使志愿活动管理的系统化和有序化得以实现。同时实行志愿者选拔、注册机制、建立志愿者档案等方案, 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地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专业技能等多方面立体培训和指导, 并及时启动志愿服务记录制度来保障志愿活动的有效性。 (2) 建立保障机制。“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同样适用志愿服务活动, 若要使志愿服务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高校应该在活动经费上尽力给予支持, 并进行探索和创新, 在有条件的基础上还可以在公益事业上建立专项的基金, 为保障志愿服务能够常态化进行尽心尽力, 以此促进志愿活动长效发展。 (3) 建立志愿服务奖励机制。高校对于实践学分的比例应做适当的提升, 并且将志愿服务列入到量化考评的范围内, 在考核后根据学生的服务质量等综合考虑计入评优、评先等积极的氛围中, 从而形成并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

高校在管理机制方面可以组织建立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综合性管理机制, 在要求学校组织适度引领、规划宏观的活动项目设计和运作程序的同时, 又能够使大学生有机会深入调查和研究, 发展创新思维, 并通过亲身实践能够发现问题, 认识问题, 了解问题, 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摘要: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志愿服务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高的一致性、浓厚的时代特征和极其丰富的实质内涵, 因此, 志愿服务理念是成为践行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志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载体,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白月.《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 :80-83.

[2]李阳.《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究》.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5 (3) :58-61.

[3]江雯雯.《志愿服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的作用探析》.合肥工业大学, 2013.

13.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 篇十三

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又称学习雷锋日,共青团中央确定3月5日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近日下发通知,从2000年开始,把每年3月5日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组织青年集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通知指出,自1963年3月5日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以来,3月5日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年传统的学雷锋活动日.。

在3月5日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近年来许多地区通行的做法.。

广大青年志愿者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服务,同时也向全社会昭示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

青年志愿者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光大。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灿烂的东方文明,虽未曾举起过“志愿者”的旗帜,但从“乐善好施”的先哲千年古训到“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无数仁人志士早已吟唱出人类道德情感的华采乐章。尤其是雷锋精神,教育和培养了几代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青年志愿者行动既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和光大;青年志愿者精神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芒。

青年志愿者精神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弘扬和体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追求效率、利润,鼓励竞争,同时也注重公平、道义和爱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的是一种公平竞争、共同富裕,而决不是惟利是图、弱肉强食、不择手段、不讲公德。市场经济要尊重价值规律和利益原则,但不能把社会关系都变成经济关系,一切向钱看,任何事情都讲经济利益和物质报酬,甚至连问路、救人都要收费,这恰恰是对市场经济的曲解。

青年志愿者精神也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志愿服务”是一个国际性口号,在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有了几十年的历史。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善良而又勇敢的人士,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自愿奔赴战场救死扶伤,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志愿者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更多的志愿者活跃在抵抗法西斯的战场上和大后方,我国人民所熟悉的白求恩大夫便是其中的时候杰出代表。

上一篇:观《金砖之国》有感下一篇:于优美的句子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