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病人护理常规(精选16篇)
1.手足口病病人护理常规 篇一
1、消毒隔离。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2、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3、饮食营养。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4、口腔护理。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 初期小儿手足口病怎么治疗
★ 手足口病应急预案
★ 幼儿园手足口病情况汇报
★ 手足口病活动总结
★ 卫生局手足口病应急预案
★ 中班健康《预防手足口病》活动反思
★ 怀孕初期发低烧的治疗方法
★ 脊椎病最好的治疗方法
★ 结肠黑变病的治疗方法
★ 什么方法治疗胆结石
2.手足口病病人护理常规 篇二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血常规,血糖变化,诊治意义
手足口病好发于<5岁的儿童,夏秋季多见,主要由肠道病毒柯萨奇A组16型(Cox16)、肠道病毒71型(EV71)引发,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目前全球尚无特效药物和疫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本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15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150例普通手足口病患儿作为对照组。排除标准:既往患有严重血液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皮肤病;院外进行过治疗;非首次患病。重型手足口病诊断标准:①持续高热:体温(腋温)>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②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不振或烦躁不安,呕吐、易惊、频繁惊跳、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③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min(按年龄),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④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140~150次/min,按年龄,排除体温升高或哭吵导致),出冷汗、四肢凉、皮肤花纹、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 s)。观察组中男93例、女57例;平均年龄(5.12±1.23)岁,平均身高(1.22±0.12)m;病毒型别:63例Cox16患儿、87例EV71患儿。对照组中男92例、女58例;平均年龄(5.15±1.24)岁,平均身高(1.23±0.11)m;病毒型别:65例Cox16患儿、85例EV71患儿。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两组患儿均在清晨空腹静脉取血,采用快速血糖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进行血糖和血常规检测。
1.2.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加用胃黏膜保护剂以及退热处理,提供中成药喜炎平,合并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出现脑水肿症状者提供20%甘露醇,出现休克表现者提供多巴胺2~5μg/(kg·min),神经源性肺水肿者实施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处理。
1.3 观察指标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WBC计数、血糖水平及观察组患儿预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水平比较
观察组血糖水平为(5.35±0.58)mmol/L,对照组血糖水平为(4.81±0.70)mmol/L,观察组血糖水平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血糖水平比较(±s,mmol/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WBC计数比较
观察组WBC计数为(15.88±3.26)×109/L、对照组WBC计数为(4.26±0.11)×109/L,观察组WBC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WBC计数比较(±s,×109/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观察组预后情况观察组150例患儿中,有138例完全治愈,12例产生后遗症。
3 讨论
近年兴起的血清学检测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免疫学等指标,仅可反映个别系统病情变化、费用高、对仪器及人员要求高;病毒型别是确诊的“金标准”,但费时长、费用高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死亡率高,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通过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测、病毒型别确定等可诊治重症手足口病,但部分临床症状不典型,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并无肯定的对应关系
综上所述,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体内的WBC计数与血糖水平显著高于普通手足口病患儿,密切检测血常规以及血糖水平能够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并对其尚未发展至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时进行早期积极干预和及时有效的救治,可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及减少严重并发症的产生;因此,监测血常规及血糖的变化在诊治手足口病以及判断预后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其检查方法简便、快捷,较其他复杂检查方法具有明显优越性,对于基层医院的医生更具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巧芝,田辉,梁珺,等.重症手足口病机械通气147例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18(1):30-32.
[2]侯保民.重症手足口病208例临床分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3):78-79.
[3]文启芹,刘俊,向峰,等.WBC、hs-CRP、GLU联合检测手足口病在诊疗中的意义.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5,26(1):140-142.
[4]黄丽意,梁慕琼,李珍珍,等.手足口病患儿1260例临床分析.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3,18(2):143-145.
[5]谢生勇,陈少华,黄鹂,等.198例手足口病(重症)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5,12(34):143.
[6]杨巧芝,董胜英,梁珺,等.487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分析.山东医药,2010,50(27):72-73.
[7]汤志森,林厚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血糖及心肌酶检测在重症手足口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中国实用医刊,2015,42(2):123.
[8]张传新.手足口病儿童外周血白细胞、血糖、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的临床分析.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5(4):449-450.
[9]顾远平.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4):104-105.
3.手足口病的护理 篇三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由肠道病毒EV71、CoxA16引起,重症主要由EV71引起。多发生于儿童,三岁以下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1]。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共收治手足病患者一千余例。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均治愈出院。现将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1098例,其中,男性575例,女性523例,年龄最小2月10天,最大34岁,平均年龄17.1岁,其中,0至1岁126例,1至3岁577例,3至6岁225例,6至10岁 169例,11至33岁无病例,34岁1例。农村病例662例,城镇病例436例。普通病例1086例,重症病例12例。191例合并有并发症,其中,呼吸系统并发症156例,循环系统并发症9例,神经系统并发症26例。入院后普通病例均给予抗病毒、抗感染、对症支持等处理。重症病例给予抗病毒、抗感染、对症支持、激素治疗、人丙种球蛋白治疗等。
2 护理过程
2.1 护理管理
2.1.1 岗前培训 病情初始,医务科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学习《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年版),制定并启动病情暴发应急预案。指定传染科为我院手足口病诊疗病区。
2.1.2专科培训 护理部组织传染科护理人员学习手足口病诊疗规范、护理常规及相关前沿治疗护理信息。全员明确手足口病诊疗护理流程。学习、强化小儿静脉输液的技巧与管道护理、用药管理、相关药物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等。
2.1.3 人员管理 选派工作能力强、儿科护理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工作细致、耐心的护理人员进驻传染科以加强手足口病护理工作。护理部每日深入病区参加交班、查房,了解病区动态,参与高峰时段(09:00-10:30)的治疗与护理工作。同时,在晨会肯定护理人员的工作,鼓励护理人员积极认真完成各项工作,并根据存在不足提出工作要求,确保工作质量与安全。
2.2 临床护理
2.2.1 消毒隔离 我院手足口病区内加床现象严重,而手足口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感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1]。因此,严格的消毒隔离是防范院内交叉感染、促进疾病治愈的重要工作。对家属,我们嘱其接触患者后采用0.5%的碘伏进行手消毒后再用流动水洗净,病区卫生间配备5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按2:1比例混匀作用2小时消毒患者排泄物,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用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淹没浸泡15分钟。病区地面、室内物体表面均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拖擦[2]。本组病例在住院过程中未发生院内交叉感染。提示我院采用的消毒隔离方法规范、有效,对本类疾病的日后防护有参考作用。
2.2.2医护人员防护 将2名哺乳期护士调离病区,以防止其因密切接触患者成为隐性传染源而将手足口病传播给年幼子女。护理人员在病区内进行治疗护理时严格洗手和手消毒,每接触患儿后即使用0.5%碘伏消毒双手。离开病房后彻底在流动水下洗净手方可进行其他工作。医务人员工作服每天更换一次,如有污染随时更换。本次护理过程未发生医务人员被感染手足口病。
2.2.3患者护理
2.2.3.1基础护理 病区内加床嚴重,人口密度极大,因此,保持病区清洁、通风、干燥是首要的基础护理措施。予患者适当休息,进富营养易消化清淡饮食。
2.2.3.2心理护理 因病例绝大多数为儿童,且以3岁以下幼儿居多,患者在接受治疗护理时易哭闹,以致家长出现恐慌、烦燥、无助等心理现象。因此,我们对有认知的患儿予治疗护理前的亲切问候、赞美、夸奖其依从性等,增加患儿的信任感,令其乐于接受治疗与护理;对于尚无认知能力的幼儿,利用治疗护理的时间充分与家属沟通,了解并满足其合理需求。
2.2.3.4症状护理 口腔溃疡者,予温生理盐水行口腔护理一天两次,予患者进食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体表疱疹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涂擦皮疹处一天数次。修剪指甲,避免搔抓皮疹处引起皮肤破损。会阴、肛门处有疱疹者,便后使用柔软纸巾擦净后使用炉甘石洗剂涂擦一天数次。发热患者予卧床休息,多饮水,遵医嘱进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监测体温。咳嗽、流涕者予适当休息,多饮温开水,注意保暖。
2.2.3.5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口腔及皮疹情况、用药反应等。积极询问、倾听患者主诉或家长代诉。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本组病例中,有10例突发抽搐、9例突发呕吐、7例突发肢体抖动,经及时发现并处理后治愈。因手足口病患者年龄愈小,重症发生率愈高,因此,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是重要的护理过程。
2.2.3.6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预防手足口病不可缺少的有力武器,如果不能用科学知识武装群众、不能指导群众改变不健康行为,那么其他的工作做得再好,也难以达到后来的控制效果。同时,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手足口病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依丛性,遵从医嘱、主动配合治疗[3]。患者入院后发放并讲释我县疾控中心编制的手足口病防治手册,确保患者及家属掌握消毒隔离方法及一般生活护理方法。出院患者嘱其适当休息,避免接触手足口病人,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场所。保持手口卫生,严防病从口入,如有不适或异常及时就诊。
3 小结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护理人员在手足口病的预防、教育、治疗护理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3]。我国已在2008年将其列为丙类传染病加以管理,多年来防治任务艰巨,因此,加深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加强对手足口病的护理意义重大、任务明确。我院采用的护理方法规范、有效,对本类疾病的护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年版)[S].2011-7-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0年版)[S].2009-6-4
[3] 赵巧云,高晓翠.手足口病患儿家属相关知识调查及健康教育的意义.[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0):1536-1537
作者简介:
4.手足口病方案 篇四
2012年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针对目前我国手足口病已进入高发区,多地均发生聚集性手足口病病例。为做好我中心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根据凉卫发【2012】217号文件精神,制定手足口病防控方案。
一、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
总体目标:做好病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提高重病病例的早期发现,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暴发和流行,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
工作原则:高度重视,沉着应对,分类指导,防治结合,各负其责,强化培训,加强宣传。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领导,成立“西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小组”,以加强本中心辖区手足口病的综合防控工作。
组 长:查高刚
副组长:高宝山 李柱 张兴国 王建华 徐宗寿 组 员:张晓英 冯光延 丁兆祥 李菊兰
周海霞 王建梅 贾 莉 杨春萍
三、防控措施
(一)病例的早期发现
1、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凉卫发【2012】217号文的有关规定,早期发现手足口病普通病例和重症/危重症病例。
2、若发生聚集性病例,或出现暴发流行,或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标准,应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并组织医务人员,在疫点/疫区对5岁及以下儿童全面开展手足口病病例排查工作,及早发现发热、皮疹等异常特征的儿童,科学排查手足口病病例。
(二)疫情报告
1、疑似病例的报告:严格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及丙类传染病报告的有关规定,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诊断和报告。
2、重症病例的报告:必须经区级以上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会诊,并由专家组组长同意,才能对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重症病例进行网络直报。
3、聚集性病例的报告: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社区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均为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科室及辖区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西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科报告,由中心公共卫生科统一向区疾控中心报告。
4、辖区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做好手足口病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每天下午4点30分以前将疫情情况报告中心公共卫生科(电话6118086)。
(三)疫情控制
1、加强疫情监测,中心公共卫生科及辖区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辖区内手足口病的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工作,尤其加强重点场所的疫情监测工作,密切关注辖区各医疗点门诊就诊情况,及时发现手足口病聚集疫情,一旦发现病例增多,聚集现象要及时报告,迅速采取防控措施,防止疫情传播蔓延。
2、即日起中心公共卫生科及辖区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要积极配合托幼机构做好晨检和环境消毒工作。
3、以宣传栏,板报和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消除群众恐惧心理。
(四)加强人员培训,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加强中心及辖区服务站医务人员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的业务培训,对发现的手足口病病例要以《手足口病防控指南(2010版)》进行隔离治疗。开展本单位和辖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手足口病病例的发现率和重症病例的及时转诊率。
(五)加强督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防控工作小组对本院各科进行督导检查,内容主要包括病例的发现、报告和救治及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等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疫情扩散、病人救治不力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部门及个人责任。
西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附件:二0一二年五月三十一日
凉卫发【2012】217号.《凉州区卫生局
5.手足口病方案 篇五
为切实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幼儿)健康成长,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EV71感染)疫情的传播和流行,根据县和教育局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育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始终坚持把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幼儿)健康成长作为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和前提,积极引导我校学校(包括幼儿园)充分认识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重大意义,提高防控工作认识,落实防控工作措施,科学组织实施疫情预防与控制,切实将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抓紧、抓实、抓好。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二、工作目标
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手足口病预防工作的积极性,坚持以预防为主,切实加强学校(幼儿园)健康教育和手足口病等各类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强化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防止手足口病等各类传染病在学校(幼儿园)传播和流行,努力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镇中小学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德胜小学学校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我校开展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日常工作由中心校副校长同志负责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学校(幼儿园)健康教育和防控知识宣传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健康教育课、黑板报、晨会、班队会等多渠道、多形式,对学生(幼儿)及家长进行传染病预防、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积极指导家长落实“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的防控基本要求,增强学生(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强化学校(幼儿园)晨检制度落实,建立健全因病缺勤学生(幼儿)病因追访和登记制度。学校(幼儿园)要关口前移,必须把晨检作为预防控制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建立领导带队值班制度,充分发挥班主任和课任教师的作用,提高晨检工作质量。同时,密切关注因病缺勤学生(幼儿)病因追访工作,特别是对已确诊患儿所在班级的学生(幼儿)加大监测力度。晨检和追访工作要务必做好情况记载,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加强学校(幼儿园)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实施消毒措施,创设良好卫生环境。购置一定数量的必需的卫生器材和消毒药液,如体温计、消毒液等,满足防控各类传染病的基本需要。各校(幼儿园)要组织对学生课桌、凳、玩具、用具等密切接触物品进行浸泡、擦拭消毒,对教室、寝室、食堂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消毒,做到勤通风;幼儿园要确保每日消毒一次。
(四)加强学校(幼儿园)食品和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对师生饮用水卫生安全管理,有效发现和切断传染源。
(五)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体育运动。大力开展学校(幼儿园)卫生环境整治和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定期集中开展内部卫生环境清理整治,积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和治理,教育引导学生不购买游散摊点食品及“三无”食品,消除有可能导致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各种隐患。不断加强体育工作,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
(六)严肃疫情报告纪律。学校(幼儿园)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严肃报告纪律,严格报告时限,我校应从5月20日开始,每天下午4:30前向中心校进行报告,其他时间发生疫情随时报告。我校将对各班疫情防控报告情况进行登记。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消除心理恐慌。
我校(幼儿园)要高度重视肠道传染病(EV71感染)的防控工作,把抓好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作为当前一项主要工作来抓,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要采取适当方式,做好对社会、家长的正面宣传工作,引导其正确认识疫情发展,相信在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现代医学技术,手足口病是完全“可防、可治、可控”的,增强传染病防治的信心,消除社会恐慌心理,促进社会稳定。
(二)坚持检查督办,落实防控措施。
我校(幼儿园)要加强疫情防控监管工作,加大对本校(幼儿园)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的监管力度,坚持对健康教育及宣传、消毒、晨检、食品及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整治等重点环节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办检查。中心校将配合卫生部门对学校(幼儿园)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情况进行督查。
(三)强化责任意识,实行责任追究。
我校(幼儿园)要成立组织,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建立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属地管理责任制,学校“一把手”是疫情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做到思想认识、时间精力、组织领导、工作措施四个到位。加强本校师生对手足口病及其他传染病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和预防措施的落实。对工作松懈、措施不力的班级(幼儿园)和个人,将给予通报批评。同时,依法依规对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给予行政处罚。
(四)加强工作协调,确保信息畅通。
6.手足口病简报 篇六
开展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进入5月份以来,手足口病病例呈现上升趋势,病例多分布在城乡交界处,因此我疾控中心多次深入发病较高的地区进行督导防控,为防止聚集性病例的发生做了一系列措施。
我们主要对发病率较高的群力、新华、工农、城乡社区进行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督导检查,主要督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的病例调查处理情况、病例随访情况及疫点处理情况。要求社区随访病例至少两次,同时有随访记录,保证传染源的隔离。对辖区内的无证照幼儿园进行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督导检查,尤其是发生病例的幼儿园,我们已经逐一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及疫点处理,发放了我疾控中心自行印制的手足口病防制手册及宣传单,起到普及基本防控知识的目的。要求托幼机构做好晨检工作,把好防控第一道关,不流于形式,同时做好晨检记录及消毒记录,完善资料管理。
存在问题:
1、城乡交界处流动人口众多,卫生环境差,是发生手足口病主要的原因之一。
2、托幼机构没有证照,管理不规范,有个别甚至没有兼职保健医,传染病防控工作不了解,卫生环境较差,存在传染病流行隐患。
7.80例手足口病病人的护理 篇七
关键词:手足口病,儿童,护理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 主要是柯萨奇A16和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1], 多发生于婴幼儿, 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 个别病人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疾病, 以夏秋季节多见,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尤以3 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2008年5月—2008年7月我病区共收治80例手、足口病患儿, 经精心的临床治疗、观察和护理, 均治愈出院, 无一例发生并发症, 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80例手足口病患儿, 其中男50例, 女30例;年龄8个月至13岁;临床均表现手、足、口腔、肛周出现疱疹、斑丘疹, 伴发热, 其中2例合并心肌炎, 主要表现心率快而不规则, 有心肌酶学的特异性变化。均经抗病毒、抗感染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对80例手足口病患儿做消毒隔离及系统规范的护理干预, 患儿均治愈出院, 平均住院7 d~10 d, 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消毒隔离
2.1.1 病区环境
病区地面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 每日2次;病人可接触到的物品表面 (门把手、床栏、床头柜等) 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 作用时间30 min, 污染时随时消毒;有粪便等排泄物污染地面时, 漂白粉覆盖, 作用60 min后清理。每病室放1个有盖垃圾桶, 内放黄色医疗垃圾袋, 对于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直接投入黄色医疗垃圾袋, 按医疗废物处理, 每日2次更换垃圾袋, 垃圾多时及时更换。病室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 每次30 min, 并做好记录。
2.1.2 医护人员做好标准预防
在接触手足口病患儿污染物时必须戴手套;护理每位患儿后、脱手套后立即洗手或消毒。诊疗、护理患儿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 作用30 min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 min。
2.1.3 患儿隔离
患儿床边隔离, 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 温度适宜, 定期开窗通风, 室内避免人员过多, 禁止家长吸烟, 防空气污浊, 避免继发感染。患儿的玩具不互相交换玩, 玩具、餐具、用物消毒处理, 衣物洗后需经阳光暴晒[2]。
2.2 密切观察病情, 预防并发症发生
由于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点, 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呼吸急促、胸闷、头痛、昏睡、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 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及心率。若有异常表现及时报告医生, 协助医生做血、尿、便常规检查, 心肌酶谱检查, 心电图, X线检查等, 以便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需心电监护者做好心电监护的护理。
2.3 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 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加强口腔护理, 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口腔有溃疡时遵医嘱适当用药, 以减轻疼痛, 促使溃疡早日愈合。
2.4 皮疹护理
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 衣服要宽大、柔软, 床铺平整干燥, 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指甲, 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 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 应及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 以免擦破皮疹;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 局部皮肤可涂抹抗生素药膏或1%甲紫。
2.5 合理饮食
需适当补充水及营养, 给患儿进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少食多餐, 食物宜温凉, 禁食冰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对于因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 要给予补液,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2.6 发热护理
患儿体温一般为低热或中度热, 对于体温在37.5℃~38.5 ℃的患儿, 嘱多饮温开水, 适当吃一点西瓜或西瓜汁, 如体温超过38.5 ℃可行物理降温, 温水洗浴 (有皮疹者不宜使用乙醇擦浴) , 头部使用降温敷贴, 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小儿退热药。应密切监测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2.7 心理护理
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做好心理护理, 体贴患儿, 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保持其情绪稳定, 避免哭闹, 争取配合治疗, 早日康复。给患儿家长提供疾病的相关知识, 认真倾听他们的陈述, 耐心解答家长的提问和疑问, 解除家长的焦虑情绪, 配合治疗。
2.8 健康教育
宣传防病知识, 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 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玩具、餐具要定期消毒;家庭室内保持空气新鲜。还要注意孩子的营养、休息, 提高机体抵抗力。流行期间避免儿童出入公共场所, 以减少感染机会。
3 小结
手足口病为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传染病, 传染性强、传播快、不是终身免疫性传染病[3], 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 该病预后良好, 多数可自然痊愈, 为减少传播和再次感染, 控制疫情蔓延, 加强消毒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尤为重要, 消毒隔离是手足口病患儿护理的基础。对于小儿手足口病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应加强病情观察, 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预防并发症发生, 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杨智宏, 朱启容年, 李秀珠, 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和柯萨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9) :648.
[2]尹莉.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6C) :1653-1654.
8.小儿手足口病306例护理 篇八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12年6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306例,男170例,女136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3.25岁,
方法:轻症患儿给予口服小儿烟扁和中成药抗病毒,静滴炎琥宁等抗病毒药物治疗。重症患儿给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心功能不全的患儿给予强心、利尿治疗;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给予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
结果
除5例重症患儿转上级医院治疗外,301例手足口病患儿均痊愈,无死亡病例,7天内治愈254例(83.00%),8~15天治愈23例(752%),16~26天治愈29例(948%)。仅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并发脑炎,1例合并心肌炎。住院时间3~10天,平均住院时间63±27天。
护理
心理护理:因此护士在接待患儿时,态度要亲切、热情、和蔼,取得患儿的信任;要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利用音乐、图画等特殊语言,作为心理支持的辅助措施,使患儿放松和愉悦,减轻紧张心理,配合诊疗[3]。与此同时,应与患儿亲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手足口病可治、可防、可控,即使确诊为手足口病,经过一周的治疗,预后良好,家长无须担心。
消毒隔离:住院患儿等待进一步明确诊断,故要做好患儿之间的保护性隔离,确保不发生交叉性感染,患儿之间不要互相接触,体温计严格消毒,保持病区的环境卫生,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等。隔离病室内的护士穿隔离衣,戴口罩,接触大小便和分泌物时戴手套。循环风紫外线定时消毒,避免继发感染。加强床边隔离,护理不同的患儿前清洗双手,每位患儿的旁边备免洗消毒液。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或煮沸消毒。
高危症状的观察及护理:高热可引起脑组织代谢增加,加重脑缺氧。中枢性发热常体温升高幅度大,表现为高热或超高热。本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均有发热,热型不规则。处理以物理降温为主,配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心功能不全的护理:本组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1例,T波和(或)ST段改变2例,给强心、利尿治疗,5例重症患儿转上级医院治疗。
讨论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期病毒感染性疾病,可经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含病毒的疱液传播,属自限性疾病。临床护理工作及卫生宣教、对症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及时发现疫情、及时隔离是控制本病的关键;没有危险因素的患儿很少出现高危症状,可以回归家庭或社区进行隔离、康复治疗;具有一项危险因素的患儿如无高危症状也可回归社区,加强观察和护理;具有两项危险因素的患儿建议住院观察,无条件住院的患儿给予健康指导、电话定期回访或24小时家属电话咨询、治疗及护理。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可并发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在对手足口病患儿给予积极治疗的基础上,护理人员应重点观察患儿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面色变化和末梢循环状态;加强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和血糖的监测;协助做好各项辅助检查;力争在神经系统受累阶段给予药物干预和心肺功能支持,做好相关并发症的护理,加强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工作,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
图1手部疱疹典型表现
参考文献
1吴立青,刚晓光,于俊华.小儿手足口病的观察与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9):45-46.
2柳炎珍,邓向红,赖文英.77例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体会.海南医学,2009,20(5):150-151.
3李美芳.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全科护理,2009,7(11):988-989.
4冯群爱.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全科护理,2010,18(20):1810-1811.
5盛文霞.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中国伤残医学,2010,18(1):125.
9.手足口病防控指南 篇九
现将《寒亭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接到通知后,按照通知有关要求抓好落实,并进一步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确保不出任何问题。
注:各教学点由所属学校负责通知。
高里镇教育管理办公室
2009年6月30日
寒亭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弓l起的常见传染病,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 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在托儿所、幼儿园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我区托幼机构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一、传染源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在托幼机构,患病和无症状的感染儿童是弓I起托幼机构本病传播和暴发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一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在托幼机构,接触患病儿童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以及内衣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三、流行情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EV7 1感染与Cox A1 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根据监测情况看,全省今年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病原是EV7 1,在幼儿园EV7 1易引起暴发。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发病较少。该病的发病年龄以1-5岁为主,流行季节为每年的5-7月份。托幼机构是儿童集中的地方,加上幼儿不能很好的进行个人护理,该病流行期间,很容易通过幼儿之间的密切接触而在托幼机构发生传播和暴发。
四、病原体的抵抗力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 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8 4消毒液、过氧乙酸、漂白粉、优氯净、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 0℃可被迅速灭活,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 0。C可长期保存,在合适的条件下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五、常见的临床表现
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后,一般经过2-7天的潜伏期,起病急,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六、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和托幼机构的卫生及消毒隔离工作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一)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1、晨、晚检制度。每天儿童入托、入园进入班级前及离园前,由保健人员负责对托幼儿童进行询问与观察,要点为:精神状况、发热、皮肤与口腔粘膜出血或皮疹、疱疹等。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等症状的儿童,立即通知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2、全日健康(医学)观察制度。带教老师全天应密切观察所在班级入托、入园儿童的健康状况,保健人员应每天上、下午各不少于一次对各班级儿童健康状况进行询问和观察,一旦发现在幼儿园儿童发热、出皮疹,立即与其他儿童分开,单独安置在观察(隔离)室内,并及时通知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3、手足口病报告制度。托幼机构要落实专人每日将各班级手足IZI病发病情况收集汇总后报告给所在地镇街(社区)医院或地段医院防疫科,由防疫科汇总后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缺勤询问登记制度。儿童每天入托、入园后,带教老师当天应及时对缺勤儿童进行电话追踪,了解缺勤的原因,并按规定进行登记,如为手足口病应及时报告。
5、消毒隔离制度。内容应包括:(1)保健室、观察(隔离)室、营养室、班级(包括:活动室、卧室)、盥洗室等的消毒要求与方法。(2)各类物品的消毒要求与具体消毒方法。(3)日常消毒与发生手足口病后的消毒要求与具体方法。(二)个人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主要经接触传播,用正确的方法洗手(具体见《正确洗手要点》)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首要条件。托幼机构应在所、园内安装足够的洗手设施供儿童及老师等使用。
1、老师等工作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按正确的洗手方法及时洗手:(1)打喷嚏及咳嗽时用手巾或餐巾纸掩着口及鼻,然后立即洗手;(2)上厕所后;
(3)处理、烹调或分发食物前;(4)护理儿童大小便后;
(5)为儿童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后;
(6)处理排泄物或其他体液污染的物品后;(7)进行所有护理程序前后;
(8)照顾儿童及脱下手套后,要立即用洗手液洗手,避免将病毒传播给其他儿童或污染托幼机构环境。(注意:戴手套不可以用来取代正确洗手方法,无论何时脱下手套后均须洗手)
2、带教老师在下列情况下应提醒学生洗手:(1)用餐前;(2)上厕所后;
(3)触摸公共物品后;
(4)在接触眼、鼻及口前;
(5)当双手沾染呼吸道分泌物时(例如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
3、不可共用毛巾、梳及餐具等用品。不要随地吐痰,痰液应用餐巾纸包好后放入垃圾桶内。
(三)环境卫生
由于肠道病毒可在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所以搞好环境卫生非常重要。
1、经常打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可使用风扇或抽气扇增加室内空气流通。
2、每周清洗空调过滤网一次。
3、定期清洁消毒室内各种物品,如桌椅、玩具、所有地面、厕所和更衣室或浴室等。
4、如有住宿,床或床之间距离应尽量保持在1米以上,以减少飞沫传播病毒的机会。(四)饮水饮食卫生
托幼机构应按照饮水与食品的法律、法规要求,做好饮水食品安全卫生工作,教育儿童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五)消毒隔离工作要求 托幼机构未发生手足口病病例时,应按照预防性消毒工作要求做好日常清洁消毒工作,当出现手足口病病例后,应及时进行终末消毒。
1、预防性消毒工作要求
(1)空气。开窗通风。每日至少2~3次,每次3 0分钟以上,空气流通差的房间要加机械通风装置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环境、物体表面。桌、椅等物体表面每日进行一次预防性消毒;玩具每天一次预防性消毒。用0.1%过氧乙酸或用含2 5 Omg/L有效氯消毒剂揩擦或浸泡,作用时间2 O分钟后用清水去除残留消毒剂。毛巾消毒采用煮沸或蒸汽消毒10分钟。
(3)餐饮具、熟食器具、奶具、压舌板等。首选煮沸或蒸汽消毒。从沸腾开始,消毒时间1 0分钟;或用0.1%过氧乙酸或含2 5 O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1 0~3 o分钟后用清水去除残留消毒剂。
(4)熟食台面、幼儿餐桌。O.1%过氧乙酸或用含2 5 Omg/L有效氯消毒剂揩擦,作用时间2 O分钟后用清水擦去残留消毒剂,需在桌面使用前半小时进行消毒。(5)手。幼儿和工作人员手预防性消毒:采用皂液流动水洗手。晨检人员手预防性消毒:清洗后采用经卫生部批准的手消毒剂消毒。
(6)体温表。需清洗揩干后放入1 O 0 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 O分钟,然后用冷开水冲洗后放在7 5%酒精溶液中保存待用。肛表与口腔表应放入不同容器内消毒与保存,并需全部浸入消毒液内。
(7)便器、盛装吐泻物的容器、痰盂、痰杯等。煮沸10分钟,或0.1-0.2%过氧乙酸或用含5 0 0-1 O 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作用时间3 0分钟,需完全浸没便器。于使用前,使用清水冲净残留消毒剂(坐便器用2 5 0-5 O O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8)被褥等卧具可采用日光暴晒消毒。
2、发生手足口病病例后的消毒隔离要求
(1)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儿童或病例后,要立即对发病班级的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发病班级物品必须与其他班级分开进行消毒和保存。
(2)对患病儿童所在班儿童停课放假2一一3周,进行医学观察,严格控制发病班级的儿童与其他班级儿童接触的机会,在观察期间不得进行分班、并班和改上别的幼儿园。一周内2例及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幼儿园关闭2-3周。
(3)根据疫情发展情况配合教育和卫生部门临时采取相关控制措施。
附件:寒亭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要点
主题词:手足口病 托幼机构指南通知
寒亭区卫生局办公室 2 0 09年6月1 9日印发(共印3 5份)
附件
寒亭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要点
一、实行每日晨检及全日健康观察,逐一检查儿童发热和手掌、脚掌、口腔等部位皮疹情况。将检查结果汇总分析后报告疫情报告人员。
二、晨检后,儿童浸泡手、彻底洗手后入教室。
三、饭前便后、抓拿不洁物品后洗手。
四、上一堂手足口病预防课,让儿童熟知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和正确洗手的方法。
五、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六、开展致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一封信活动,让儿童带回家,并请家长读给儿童听。
七、早晨和下午上课前,教室和寝室活动场所要消毒或通风换气。
八、每天对儿童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定期晾晒被褥等。
九、每天早晚对扶手、门把手、电梯按钮、桌椅、公共电话等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1—2次。随时消毒儿童粪便及厕所、便器等。
十、儿童入托时,托幼机构校舍门前放置消毒液浸泡的消毒垫。
十一、谢绝家长进入托幼机构。
十二、家长接儿童时,先洗手。家长工作或外出回家,立即洗手。
十三、教职工入园时,首先浸泡消毒并彻底洗净双手。
十四、进行清扫或消毒时,工作人员应穿工作服、戴手套。采用湿法清扫,清扫消毒结束后要立即洗手。
十五、家有手足口病患儿的教职工,不能上班。患儿痊愈2周后再上班。
十六、晨午检发现手足口病患儿,立即离园,去医院诊治。不让患儿接触其他任何儿童,痊愈2~3周后入托。
十七、对缺课儿童,立即查明缺课原因。
十八、托幼机构门口和班级门口张贴手足口病宣传画和宣传单,黑板报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十九、托幼机构一个班出现一例手足口病患儿,本班儿童停课放假2~3周。对本班所有物品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停课放假期间,由班主任负责每日用电话巡查每位儿童的健康状况(是否发热、出诊),告知家长采取相关防控措施,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当地疾控机构。
二十、托幼机构一周内出现两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出现一例重症、或死亡病例,幼托机构立即停课放假2—3周,并采取第十九条措施。
二
10.手足口病培训小结 篇十
手足口病培训小结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春季急性传染病,最近几年在我省蔓延流行,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健康。为了让医务人员能掌握手足口病防治基本知识,根据区疾控中心要求,我中心于2016年6月1日在我院办公室召开了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培训会议。
会上,首先由中心主任传达区疾控关于手足口病防治的精神,介绍2016手足口病防治形势,要求广大医务人员通过培训能够提高认识,继续把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放置在主要位置。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责任心要强,及时发现可疑病例并及时报告和转诊。根据上级要求,培训《手足口诊疗指南2010年版》,就手足口的一般疑难症状,传播途径,临床诊断标准,以及手足口病诊治和护理要点做了详细的介绍。防保科对手足口病的报告和时限,基本的预防知识,指导患者手足口病的护理和预防常识做了进一步部置。还负责对本辖区的小学和幼托机构做好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指导。对确诊的病例及时规范进行隔离治疗和疫点消毒工作。通过此次培训,使全体医务人员都认识到手足口病防治的严峻形势,能够基本掌握手足口病防治的一般知识,为防止手足口病打下坚实的基础。
11.浅谈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 篇十一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81—0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1],好发于夏秋季节,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一般患儿症状呈自限性,经过及时治疗,均可痊愈,预后不复发,但是如果处理不及时,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有较高后遗症及致死率,预后极差。因此对于手足口病的及时有效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56例,经过精心的临床护理,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56例。其中男32例,占57%;女24例,占比43%;年龄3个月—3岁的30例,占比54%;3岁—5岁的17例,占比30%;5岁以上的9例,占比16%.平均主要时间为6天。
1.2 临床表现
临床上56例患儿均有发热症状,体温在37.5至40℃,
患儿手掌、足心、口腔、下肢及肛周等位置有红色皮疹出现,后期演变为带液体的水泡,继而溃烂。有25例患儿出现了头痛、呕吐、腹泻、恶心、寒颤等症状,有3例患儿并发脑膜炎。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告知家属及年龄较大患儿本病的治疗护理措施,打消其担心与顾虑,取得他们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帮助患儿培养良好的稳定情绪,多采用爱抚、拥抱、讲故事、玩游戏和表扬的方法,消除其紧张和陌生感。
2.2 消毒隔离
保持周围环境清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禁止吸烟。将手足口病患儿安排在同一病房,避免与其他类型患者接触。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诊疗护理时需戴口罩、手套,操作前后都要消毒双手,每检查一个患儿都必须消毒听诊器等医疗器具,防止交叉感染。患儿的呕吐物和粪便使用漂白粉澄清液搅拌消毒2小时候倒掉,患儿的餐具、玩具以及病室地面、椅子等每天都要进行消毒处理。患儿出院后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2.3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用餐前后用温水漱口,有口腔溃疡、张口困难者,每2h用习惯吸朵贝氏液漱口,然后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拭,局部涂0.2%冰硼散,疼痛明显患儿涂丁卡因龙胆紫。[2]
2.4皮肤护理
要给患儿勤剪指甲,必要时包裹其双手,防止患儿用手抓或入睡后无意识搔抓,因为皮疹破裂后易引起局部感染,疮浆的渗出,会引起病毒的传播。保证患儿衣服、被单清洁、宽大、柔软,减轻对皮肤的刺激,并常暴晒,已达到消毒目的。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抹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洗剂;对于臀部有疱疹的患儿应及时清除大小便,保持肛周清洁、干燥。应避免给患儿使用沐浴露、肥皂、洗发露等刺激性物品。
2.5 饮食护理
食物应清淡富有营养,切忌辛辣、过酸过甜过冷过热、油腻食物,做到少吃多餐,不要暴饮暴食,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对于不能进食或者疼痛拒绝进食的患儿,要及时补液。
2.6 高热的护理
手足口病患儿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要鼓励患儿适当多饮温开水,高热时必须尽快降温,以物理降温为主,如使用头枕冰袋或者降温敷贴。久烧不退的患儿,应配合医生使用退热剂。
2.7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也具有侵害脑和心脏的特性,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还患儿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生,根据医嘱作相应处理。
2.8 健康教育
告知家屬本病传染性强、传播快,潜伏期短,主要为密切接触传播,应少带孩子去人群聚集场所。孩子房间要保持清洁与通风。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教会孩子“六步洗手法”。定期消毒玩具和餐具,衣服被单经常暴晒。鼓励其多参加体育锻炼并合理营养膳食,以提高其免疫力。
手足口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儿传染性疾病,及时发现病情,有效隔离是控制疾病扩散的关键,做到早诊断,早干预,配合多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一般都可以在短期内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妮雅,97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J],医学信息,2011,(09):4554-4552
12.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篇十二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6例, 女12例;年龄6个月至6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肛周出现斑丘疹。手部皮疹多在手心, 足部皮疹多在足底, 少数蔓延到膝部, 口腔黏膜疱疹主要见于舌及两颊部, 少数患儿口唇、硬腭、咽及扁桃体处可见, 臀部皮疹多发生在肛周、骶尾部皮肤, 一般无疼痛及痒感, 预后不留痕迹, 低热或中等发热, 体温37.2 ℃~38.5 ℃。所有患儿均给予抗感染、抗病毒等对症支持疗法, 效果好, 住院时间5 d~7 d, 38例均临床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消毒隔离
传染病的护理不仅要做好临床护理, 而且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1]。患儿入院后及时隔离, 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湿度适宜的肠道病房, 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 严格探视制度, 每日定时开窗通风, 紫外线循环机定时消毒, 加强床边隔离。护理不同的患儿前后要消毒双手, 可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揉搓作用1 min~3 min。对患儿的各种用具如餐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 可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患儿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可用2 0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 搅匀放置作用120 min。
2.2 心理护理
勤于沟通, 了解患儿的性格特点, 做好心理护理。要用温和的态度, 爱护体贴患儿, 消除患儿的陌生感、恐惧感以及孤独感, 使患儿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哭闹, 以配合治疗和护理, 以便早日康复。
2.3 皮肤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保持清洁, 衣着要宽大、舒适、柔软, 床铺平整干燥, 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指甲, 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 防止抓破皮疹, 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 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 以免擦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时要保持清洁干燥。
2.4 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不仅可以使病人保持口腔清洁、舒适, 而且能预防和治疗口腔炎症, 防止吸入性肺炎[2]。保持口腔清洁, 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用棉棒蘸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已有溃疡者, 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患处, 也可涂鱼肝油或喷桂林西瓜霜, 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 辅以超声雾化吸入, 以减轻疼痛, 促使溃疡早日愈合, 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2.5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并发症发生
手足口病主要以柯萨奇A16和EV71多见。而EV71感染可并发脑炎、脑膜炎等, 柯萨奇A16还可并发心肌炎,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呼吸急促、胸闷、头痛、昏睡、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 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及心率, 对发热的患儿要给予退热处理, 如冰敷、温水擦浴或者口服小儿退热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做好抢救准备。
2.6 合理饮食
给患儿进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少食多餐, 食物宜温凉, 无刺激性, 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的食物。对于因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患儿, 要给予及时补液,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7 健康教育
宣传防病知识, 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 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对玩具和餐具定期消毒, 室内保持空气新鲜。还要注意孩子的营养和休息, 提高机体的抵抗力。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出入公共场所, 以减少感染机会。
参考文献
[1]于德欣.感染性疾病科病房的消毒隔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3) :301.
13.手足口病温馨提示 篇十三
家长:您好!春夏季节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多发于3至6岁幼儿。为预防宝宝患病,请您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个人卫生,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游乐园,减少被感染机会。此外,家长还要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了抵抗力。
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病毒可通过唾液飞沫,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因此如孩子患病请留在家中休息,直至热度和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结痂后持医生返园证明方可回幼儿园。
14.手足口病防控知识 篇十四
一、认识手足口病
1.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2.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可造成本病传播。
二、一般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三、落实预防控制措施
1、设立疫情报告员,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2、开展晨检、午检及全日观察。
3、疫情报告
4、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物品消毒
5、向幼儿及家长宣传预防知识 疫情报告员
(一)学校疫情报告人的设置要求 1、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
2、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优先考虑; 3、必须为学校或者托幼机构的在编人员。
(二)学校疫情报告人职责
1、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2、协助本单位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发现及报告相关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
3、定期对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 4、负责指导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晨检工作。
各类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学校疫情报告人、到学校(托幼机构)领导的传染病疫情发现、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
开展晨检、午检、全日观察
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学校和托幼机构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将排查情况记录在学生因病缺勤、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结果登记日志(见附表)上。
1、晨检应在学校疫情报告人的指导下进行,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要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2、因病缺勤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
3、一摸二看三通过:一摸有无发热,怀疑发热量体温。二看手心口周足心有无皮疹疱疹。如无问题则进班级。如有问题登记到晨检表上,并要求患儿到县医院就诊。
4、因病缺勤是班主任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是否为手足口病或其它传染病,什么医院诊断,登记在晨检/因病缺勤表上。 疫情报告
1、报告内容及时限
(1)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本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物品消毒 1.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如发现托幼机构在一周内发生两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发生1例危重病例或死亡病例的。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采取托幼机构放假措施,关闭2-3周。 环境消毒要点
1.不需要大规模喷洒消毒。
2.只需要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做重点性消毒。
3.清洁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接受阳光照射,通过紫外线杀灭病毒 消毒方法的适用
1.粪便: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
2.食、饮具:用2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每升水加5ml84液)或煮沸15分钟。
3.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玩具、游乐设施、书籍: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每升水加10ml 84液)4.患者衣、被单: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分钟或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5.盛放排泻物的容器: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20分钟。
6.饮用水:用1~3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30分钟。(100公斤水加漂白粉1克)最好喝开水
7.灭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按说明书使用。8.生活污水:用5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9.垃圾:用10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每升水加20ml84液或4克漂白粉)
10.体温计置于有盖盒内,用5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冲洗晾干备用。 正确的洗手方法
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1.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2.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3.冲: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4.捧: 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5.擦: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15.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 篇十五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9年3月—2010年7月共收住手足口病患儿3 137例, 为研究方便, 从中随机抽取100例进行分析。其中, 男64例, 女36例, 年龄最小4个月, 最大11岁, 平均1岁半。临床表现以发热, 手、足、臀部皮肤见米粒大小的痘疹和疱疹, 口腔溃疡为特征;其中并发脑炎2例, 心肌炎1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多半是独生子女, 父母的心肝宝贝, 家长从多方面得知此病会使患儿夭折或致残, 由于缺乏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及防范措施, 故产生焦虑、急躁与恐惧心理。此时, 我们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对其耐心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告诫他们消毒隔离常识, 入院时每人发给一张入院宣教及健康宣教单, 让他们了解手足口病的常识, 消除紧张与不安, 积极配合医护观察病情。
2.2 一般护理
2.2.1 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或通过唾液中的飞沫传播[1], 一旦确诊, 立即按呼吸道及消化道隔离处理。病室定时开窗通风, 紫外线空气消毒早晚各1次, 患儿接触的物品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或浸泡, 被服、床单等按丙类传染病用物处理, 不宜浸泡的用物在阳光下曝晒2 h以上, 患儿的玩具等一般常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或煮沸消毒, 奶瓶有专用消毒柜, 患儿的大小便及呕吐物用20 000 mg/L含氯消毒液浸泡2 h后倒掉。隔离时间至皮疹消退及水疱结痂, 一般需要2周。
2.2.2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 被褥柔软, 衣着宽松, 经常更换, 防止抓破皮疹。疱疹破裂者, 局部可涂擦10%龙胆紫或抗生素软膏。
2.2.3 口腔护理
患儿因口腔疱疹疼痛而致流涎、拒食、哭闹不安等, 应保持口腔清洁, 预防继发感染。口腔有溃疡时可用锡类散或西瓜霜喷剂联合应用思密达1包加生理盐水及利多卡因配制成糊状局部外用, 每天4~5次, 效果更佳。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对不喝水的患儿, 可以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清洁口腔。
2.2.4 饮食护理
宜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 禁食冰冷、辛辣、过咸等刺激性食物[2]。
3 病情观察与护理
3.1 发热护理
每位患儿入院后即指导家长学会观察体温的变化, 识别并报告异常体温及其早期表现, 如有手拭额头发热、面色发红、呼吸加快、肢端发凉等情况时应立即测试体温。体温超过38.5℃, 给予物理及药物降温, 可用温水擦浴降低室内温度, 冰敷头部及大血管处, 不主张用乙醇擦浴。同时观察患儿面色、出汗等情况, 防止出汗过多引起虚脱, 及时测量体温变化并记录。嘱患儿多饮水, 及时更换衣服及被单。安抚患儿的情绪, 减少活动, 卧床休息。
3.2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精神状态的变化。密切观察有无呕吐、肢体抖动、嗜睡及肺内湿啰音等情况, 一旦出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 同时做好急救准备。
4 护理体会
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异性高效的治疗方法, 在积极应对治疗的同时, 耐心、细致的观察和护理, 可缩短病情, 减少并发症。发现确诊或疑似病例及时隔离, 做好家长的心理指导, 做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及食品卫生的健康宣教工作, 对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 清洗脏衣物等, 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生率, 促进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
[1]李爱敏, 孙洪亮, 于慧芹.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肌酶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4, 19 (8) :464-466.
16.3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 篇十六
【摘要】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提高护理人员对其认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预防其暴发流行。方法:在30例手足口病患儿住院治疗期间对其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30例患儿经精心治疗和针对性护理后,疗效满意,无护理并发症和院内感染发生。结论:对手足口病患儿加强隔离措施和针对性的护理,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预防该病的爆发流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手足口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74-01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25例,女5例。其中1-3岁20例,3岁以上10例。发热: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一般持续1~4天。其中发热38.5°C以上者12例,占40%;37.2°C~38.5°C患儿16例,占60%。口腔黏膜改变:所有病例均有口腔黏膜充血。其中22例诉口痛,流涎,厌食,在舌、颊粘膜、硬腭、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发生小疱疹。其中疱疹累及颊黏膜、咽部的患儿共20例,占67%;累及黏膜颊及软腭的患儿3例占10%;累及硬腭、牙龈和扁桃体的患儿2例,占6%;累及舌、牙龈的患儿5例占17%。手足臀部出现皮疹:发病1~2天后,手、足远端出现芝麻大小、灰白色、不透明、圆形小水疱,内有浑浊液体、成离心性分布、不疼、不痒或者有轻度痒感。其中皮损分布于手掌、足底、臀部的有24例占80%,仅分布在手、臀部的有6例占20%
1.2 流行病学资料[2] 30例患儿中,确诊有明确相互接触者27例;周围有此病,但无明确接触者2例;周围无此病,又无明确接触者1例。有接触史者占90%。
1.3 并发症 本组中有18例出现心肌损害占60%;有2例患儿出现呕吐并伴发高热、头疼考虑并发脑炎。
2 护理体会
本病的多数患儿属于轻症,给予及时对症治疗与护理,患儿多一般于5天以内痊愈出院。但该病是一种传染性强,隐形感染比例大,传染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的疾病。疫情控制难度大,因此积极有效的护理工作对控制和治疗本疾病至关重要。
2.1 加强病区消毒隔离,防治疾病蔓延扩散 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主要经粪-口途径和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及病人用品而感染。[3]针对本病的传播途径,工作中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2.1.1 设置收治手足口病的专门病区 入院后及时告知家长,在限定区域内活动,防止感染扩散;对住院患儿限制陪护,严禁外来人员随便进出病区。
2.1.2 保持病区整洁,空气新鲜,温度适宜 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每日2次用1:200的含氯消毒液拖地,喷洒病房、卫生间并擦拭床头柜、床档、水龙头等。
2.1.3 病区内设立“手足口病生活垃圾存放处”等醒目标识 患儿粪便等排泄物用1%-3%的漂白粉澄清液浸泡30min后倒入厕所,生活垃圾存入黄色垃圾袋,按医疗废物处理。患儿餐具、日用品用1:200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浸泡。衣物用50°C以上的热水浸泡洗涤。
2.1.4 为患儿进行治疗护理的用品实行专用、定点放置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应用快速消毒剂认真洗手,所使用的非一次性器具选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2.2 皮肤护理 对皮疹及周围皮肤注意保持干燥、清洁,预防局部感染。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大小便后应及时清理,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对口腔有溃疡及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常用温凉开水或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饮食上给予温凉、清淡、质软的无刺激性食物。
2.3 发热的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热,对于低于38.5°C患儿,采用温水擦浴,嘱多喝开水。若体温超过38.5°C,物理降温的同时遵医嘱给予退热药。在发热期间,指导患儿多卧床休息,减少能量消耗;嘱其多饮水,多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以补充能量和水分。
2.4 心理护理 陌生的环境、疱疹和溃疡的疼痛刺激、抽血化验及静脉穿刺等痛苦,使患儿产生紧张恐惧心理,不能配合治疗。护理人员要尽量减轻患儿紧张心理,做治疗和护理时多与患儿交流,以让患儿保持稳定情绪。
2.5 健康教育 从患儿就诊开始到住院到出院期间,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全程健康宣传指导。宣传防病知识、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特别要求患儿出院后,在家休息至临床症状消失后2周内,避免患儿出入公共场所,并鼓励家长向周围人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宣传工作,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2.6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4-5] 手足口病不仅可引起患者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及溃疡,病毒也可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脑炎、脑膜炎、肺水肿等致命性并发症。
2.6.1心肌损害 密切观察患儿有无胸闷、气短乏力、面色苍白等现象。疑并发心肌炎时,每l~2 天抽血监测心肌酶,心肌酶可精确反映心肌损害程度,大约60%患儿出现心肌酶升高。对患儿加强巡视,出现心肌炎征象,遵医嘱紧急处理。
2.6.2神经系统并发症 密切注意患儿有无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表现。脑炎患儿常出现呕吐症状,若伴发高热、剧烈头痛、颈部抵抗、易烦躁等,需警惕并发无菌性脑炎。对频繁呕吐的患儿应保持其呼吸道的通畅,防止误吸。颅内压升高时应遵医嘱处理。
2.6.3急性弛缓性瘫痪 注意观察患儿双下肢麻木及无力的范围、持续时间,警惕多发性神经根炎的发生。可对患儿进行肢体按摩1~2次/d,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患者应尽力主动活动患肢,休息时患肢处于功能位。
2 小结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播途径复杂的传染病,流行无明显地域性,传染性强,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病情控制难度大。护理人员在疾病的观察与护理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在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手足口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和护理进行了总结,意在加强临床护理人员对该病的认识和护理,以更好的控制该病的传染流行。
参考文献
[1] 徐本元. 小儿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与治疗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2005,5:260-262.
[2] 黄鹏,路中江,陈玉华.儿童手足口病562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4):897.
[3]程 君,王 谦,陈 燕.手足口病(EV7)诊治与预防[J].安徽医学,2008,29(4):343.
【手足口病病人护理常规】推荐阅读:
手足口病的居家护理10-17
手足口病年初计划09-01
手足口病监测总结11-08
医院手足口病培训总结10-17
手足口病的预防教案11-11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资料12-15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讲座08-13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12-23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总结07-17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方案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