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诚信建设制度

2024-10-24

学校诚信建设制度(共13篇)

1.学校诚信建设制度 篇一

学校制度建设规划

强 村 完 小

学校制度建设规划

(一)工作目标:

依据现代教育管理思想,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技术,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1、人本化管理:培育教职工“校荣我荣、校衰我衰”的主人翁精神,强化管理工作中的民主化建设,实行重大事情校务公开制,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管理的水平,以人性的发展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2、扁平化管理:本着学校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逐步改革学校管理机构和组织。中心校与分校实行一体化建设,统筹安排、统一管理;积极发挥年级组的作用,试行年级组长负责制和项目负责制。力求各层次管理目标明确,职权清晰、责任到人,分层落实学校工作。

3、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校内管理机制改革,根据现代学校管理理念修订《学校章程》、《校务公开实施方案》、《学校重大事项规则》、《学校管理服务手册》等章程和规则;健全“校长负责制”、“岗位聘任制”、“教职工岗位职责”、“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希望之星”等评价、奖励、激励制度体系,保证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4、数字化管理: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开发管理、教育、教学、研究、家校互动等多元化功能模块,逐步将学校管理引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实现电子化管理。

(二)具体措施:

1、培育、弘扬学校精神,提升集体荣誉感,体验到“在自己付出的同时,能感受到学校的美好声誉” 的反哺。以细化、柔化、实化的管理,致力于平等、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使全体教职工能在政治上放心,环境上顺心,生活上舒心,心理上定心、业余时开心,工作上尽心,以人性的发展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2、确立“事在人为”的生存理念,注重“法治”,强调“德治”,讲究“情治”,实行重大事情校务公开制,校级、部门领导岗位述职考核制等,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民主管理意识和水平,促进管理策略改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实效增强。

3、引入学校品牌形象策划理念,学校致力于把精神文化建设同成员行为优化结合起来,对学校整体形象进行策划调整,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徽、校歌等形成概念体系和标识系统,努力提升学校文化品味。

4、以校长负责制为主,实施校务公开制度,调整和完善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分层管理职能,形成“整体规划、职责明确、分块实施、协调合作,全面提高”的管理格局,使学校、各管理部门的工作年年有发展,年年上台阶。

5、根据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实行“统筹安排,统一管理”的分校与中心校一体管理模式。对学校、各条线、各部门常规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制订、过程管理、考核评价、反馈重建实行项目责任制,落实常规和发展管理措施,以项目推动各层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即有民主,又有集中,纪律严明而又感情融洽、心情舒畅的局面。

6、进一步完善我校的管理机制,建立科学、民主、激励的分级管理运行机制。疏理修订学校章程和规则,健全、完善民主管理、评价、激励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聘任用、选拔、考核、评价、奖励制度,激发全体师生员工主动求发展、求成功的积极性。

7、探索有特长、个性化教师的岗位任用和分配奖励制度,鼓励骨干教师多上课、多兼职,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

8、实现教育行政数字化管理,加强学校各项制度实施过程及时调控和反馈,在大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考评制度和考评要求、标准;注重日常资料积累,奖优罚劣,进一步调动各岗位人员工作积极性,将创优意识转化为日常具体行动。

2.学校诚信建设制度 篇二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解决的是学校在治理机制上的现代化问题, 或者说是现代性在学校治理框架中的具体体现与有效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说,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建设现代学校治理机制。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是要解决学校利益相关方的合作治理问题。就问题研究的范畴而言, 这里的关键词有两个, 即“现代”和“学校制度”。说到底, 就是要为学校制度注入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特质。这里的学校制度不是国家学校制度体系, 而是指维持学校这个承担人类教育独特现象的社会教育机构正常运行的制度。制度是什么?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讲, 制度是调节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准则。学校教育的利益相关方, 外部有三个, 即政府、社区、家庭, 内部有两个, 即教师与学生。由此, 学校与五个利益相关方形成了一种利益关系, 维护这种利益关系, 必然需要一种相应的制度安排。从现代社会意义上讲, 与此相适应的必然是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而现代学校制度必然具有现代社会的一系列特征, 或者说现代性, 诸如民主、开放、科学、法治、人文, 等等。

二、没有民主和合作共治就没有现代学校制度

按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社会参与、民主监督”的总体要求,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就是校长作为法人要向参与学校治理的利益相关方让渡权力。就是在现代学校治理中, 各个利益相关方要学会合作共治, 而推进合作共治的关键是学校校长作为学校法人, 要善于让学校利益相关方参与学校治理的权力分享。而建立学校治理权力分享机制的过程, 就是学校治理民主化的最好实践。对此, 许多中小学校长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 既然中小学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 作为校长怎么能向别人让渡权力呢?这不是主动放弃自己的权力吗?

这里, 有几个观点需要澄清:一是校长的权利不是无限权力, 或者说, 校长的权利也是有边界的;二是无限权力必然承担无限责任;三是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校长作为学校法人代表向参与合作治理的利益相关方让渡权力, 不是放弃自己的法人权力, 而是与参与合作治理的利益相关方共同分享权力。在这里, 让渡权力, 就是让渡责任。让渡权力, 就是让渡活力。把权力分享出去, 把信任传递出去, 把责任分担出去, 也就意味着对每个人主体性的充分尊重, 必将释放和激发每个人创造活力。

三、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呼唤校长新的领导观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必须革新校长的权力观和领导观。校长对学校的领导, 从本质上说, 不是追求个人对学校领导的绝对权威。校长要善于调动大家自主管理积极性, 或者说, 校长要学会领导大家说了算。在学校管理中, 要破除长期以来存在的校长个人权威主义领导观, 建立一种新的集体主义的领导观。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 从本质上说, 不是寻求自己直接行使管理权利, 更不是追求自己对各种事务的直接管理。校长要学会领导大家对自己的事务进行自主管理。校长要破除过去喜欢事必躬亲, 什么事都要自己亲自管理、直接管理才放心的领导观, 调动大家自主管理的积极性, 引导大家学会自主管理, 建立一种新的分权主义的领导观。

校长对学校的管理, 从本质上说, 不是追求自己领导学校, 更不是拼命去树立自己的管理权威, 而是善于通过对各个团队的领导来行使对学校的领导权。校长要破除过去喜欢靠个人行政权威来领导学校的领导观, 而是组建团队领导体制, 建立一种新的团队主义的领导观。

四、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呼唤教育治理的“三权改革”

从总体上讲,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就其路径选择而言, 可概括为三句话, 即政府要放权、学校要分权、社会要有权, 要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治理的“三权改革”。

一是政府对学校教育管得太多, 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政府必须按照法律授权和法定职责, 将自己的管理权限限定在法定范围内。为此, 政府必须通过自我革命, 放弃自己现有的若干权利。政府应该履行的基本职责就是提供基本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经费, 配备必要的师资, 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 监督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给学校松绑, 政府向学校放权, 这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必要前提。政府要建立现代学校权力清单, 通过学校权力清单, 明确政府与学校之间的权力与义务边界。

二是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太死, 校长管了许多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的学校事务, 校长要学会与学校教育利益相关方分享权利, 具体说, 要向社区、家庭、教师和学生让渡部分权利。否则, 学校教育必然陷入校长的集权管理, 而直接关闭学校教育利益相关方参与学校教育治理的大门。学校管理者只有进行恰当的分权, 才能调动学校教育利益相关方参与学校治理的积极性, 才能为合作治理创造条件和可能。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参与学校治理的权利必须制度化、规范化。

三是社会参与学校治理的机会太少, 社会各界似乎只有支持教育、保障教育的权利, 而没有参与教育、评价教育、监督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这也就直接关闭了社会各界参与教育治理的可能。无论是社区教育理事会, 还是家长委员会, 他们在承担义务和责任的同时, 必须有一定的权利, 才能有义务承担责任。包括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评价权、监督权、自治权, 等等。

五、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必须坚持由直接利益相关方行使管理权

青岛市市北区教育局柴清林局长介绍, 市北区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中着力推进简政放权, 其基本做法是:学校的权利给学校, 老师的权利给老师。以教师管理为例, 招聘教师是学校的事, 学校最清楚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因此, 教师招聘将面试环节提前到统一的知识能力考试之前, 并且由学校行使面试权;教师职称评审是教师的事情, 是教师自己的利益分配, 那么, 就成立相应的具有公信力的评审机构, 由教师自己进行评审;教师绩效工资的分配, 其方案和办法的制定, 同样交给教师们。再如, 学校学生食堂的管理、学生校服的采购等, 涉及到学生自己利益的事务, 一律由家长委员会负责选择配餐公司, 组织学生校服的采购等。柴局长的简政放权改革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 谁是直接的利益相关方, 就由谁行使管理权。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这个视角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这应该成为现代学校治理权力分享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3.学校制度建设的过程与方法 篇三

“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内容就是要实行校本管理,“现代学校制度”这个概念可以理解为“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的好的关于学校的规则体系”。从这一角度来看,“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是指学校根据教育规律和教育目的以及自身所处的实际状况,设置校本管理制度。学校制度的建设要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能够促进学生的充分、全面、终身的发展,能够引导学校致力于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引导学校持续地提高效能。这种学校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在于:通过制度建设而实现学校内在精神的更新和整体发展,从而促进人的成长。

二、学校制度建设是校本发展需要的

目前,每所学校都在谋求发展,精心设计自己学校的发展规划。学校的发展规划是每所学校针对自己的现状,在反思、研究的基礎上,预设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工作规划。为推动发展规划的实现,所有的学校都在策划和运用各自具体的学校管理策略。从这个微观的意义上来说,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力量,它不但具有规范学校教育行为的价值,而且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力量。学校制度建设必然是每所学校求得自身发展的需求。

人民北路小学在发展原有消防安全教育特色,发扬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科研促教、活动体验教育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为:学生通过课堂学科学习活动、班级自我教育活动、校园健康文体活动、少先队体验活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认识生命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在学习掌握自理、自学、自护、自强的本领中,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学校今后的发展目标为:以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为先导,努力打造凸现生命教育特色的健康文明和谐学校文化,把学校办成以培养学生正确生命观促进其生命人格健全发展为特征的,师生热爱、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为达成目标,我们必须确立“为每一位学生成长服务,为每一位教师发展服务”的管理理念,确立“尊重和珍爱儿童生命,在于理解儿童为儿童健康成长服务;尊重和珍爱自己的专业生命,在于追求教书育人的生命价值——不断学习研究不断提升专业本领”的教育理念,确立“为学生生命健康成长服务”“以学定教,教学相长”“因材施教,促进全体”的教学理念,完善促进师生自我发展的管理机制,打造凸现生命教育特色的健康文明和谐的学校文化。这是我们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学校制度建设的过程是动态生成的

学校可以预设发展规划,但其制度建设的过程是开放的,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非预设的过程。学校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校自身发展的实际,判断改革实践中所出现的各种资源的价值,充分把握不断生成的资源,来不断改造和发展学校本身的制度。

人民北路小学对照发展目标,依据教师目前专业现状,为切实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完善原来包括:教学目标管理制度、科级组集体教研制度、行政教师听课制度、教学过程检查制度、辅导后进生制度、教育教学奖励制度等六大制度;为促进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更新原来以“理论学习——继续教育——基本功训练——展示活动”为主要模式的教师培训为以构建“行动——反思——交流提升——再行动”学习研究共同体为主的培训模式,这充分体现了学校制度建设动态生成的过程。

四、学校制度建设的内容与方法是能促进人发展的

现代学校发展的本质价值在于,满足每一个人自主而和谐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而学校的运行、学校教育的发展,始终是人参与其中的,人是有灵性的、有精神的、有体验能力和需要的。学校制度建设的具体思路既然是建立和开放利于人主动发展的空间,那么它的具体内容与方法,也必然要尊重人之本性,把人当人看,而且是能促进人发展的。

人民北路小学追求促进师生生命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尝试采用“目标激励”“自我约定约束”等人性化的方法,建设和完善“以人为本促人发展”的制度内容。如:(1)建立校级班级家长委员会定期交流讨论学校发展规划反馈学校办学建议的制度;(2)以关注学生进步为重点完善期末教师教学奖励制度;(3)建设以关注教师解决专业发展实际问题为主题的团队学习制度;(4)建立定期反思教学效果设计个人教学思路与专业发展目标的制度;(5)建立教师开发校本活动课程的制度;(6)学校与家庭、社会共同开发师生和家长信息互动网络平台制度等。

4.龙华学校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方案 篇四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加快我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步伐,优化学校管理结构,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安全、质量、服务、品牌”为教育发展主题,坚持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教育发展内涵,立足本校实际,深化学校全方位工作,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使学校在教育思想、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育管理、教学体系和教育水平等方面能有实质性的提高,达到现代化学校的要求,保持学校持续、稳定的高位发展。

二、领导机构

组 长:刘永业

副组长:姚雄辉 黄煜钊 钟建峰 李群第成 员:叶黄金 赖燕芳 李丽明 吴国兴 谢小毛

胡艳玲 李路年

三、目标任务

1、教育思想现代化

教育思想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具有前瞻性,摒弃“功利教育”的不良影响,形成先进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体系。以让龙华学子成才,让家长放心为教育的目标。

2、师资队伍现代化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人员充足,专任教师合格率达到100%,教师学历达标。教师骨干体系进一步完善,科学化程度进一步增强。

3、办学条件现代化

学校办学条件按标准建设要求,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达标,学校完善多媒体教室、教学辅助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

4、学校管理现代化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建立起科学、规范、高效、协调的学校管理系统,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建立起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素质高、事业心强、现代化的高水平教育教学队伍。

5、教育教学体系现代化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学校科研,严格贯彻“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方针,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6、教育水平现代化

形成龙华学校独有的科学高效的办学特色,力争使龙华学校成为一所农村一流学校。

四、创建要求

1、各室负责人为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创建现代化制度处室。学校将把此项工作的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处室工作的重要依据。

2、学校重点工作就是创建现代化管理制度学校,全体教职工要在此项工作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共创美好未来。

3、学校要立足于丰富学校发展内涵,着力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提高学校设施的格次。

4、教育学生加强文明行为的养成,向现代化文明迈进,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目标分解:

(一)校长室形成创建现代学校制度的思想体系

1、重视加强教育思想建设,建立正常的学习交流制度,营造教育思想建设的良好氛围,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思路。

2、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在校长工作中得到体现。

3、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依法施教,办学行为规范。

4、校长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能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管理思想治理学校;领导班子结构合理,人员精干,团结协作,事业心强,作风民主,成为教职工所依赖、所信任的班子。

5、实施依法治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学校管理目标科学,符合学校近、中期发展规划。

6、实施制度管理,各项管理制度科学可行,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建立规范齐全的文字档案和电子档案,档案工作制度健全,各类档案、资料管理精细、规范、科学。

7、重视工会教代会建设,重视职工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全体师生员工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学习、工作有一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8、学校具有形成办学特色的发展规划、基本条件和实施措施。

9、已经形成管理方面一项以上的办学特色,并对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发挥较大作用。

(二)教导处建立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及确立现代化的教科研管理模式

1、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中得到体现。

2、在管理和教学中牢固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为学生的一切发展做准备。

3、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法施教,办学行为规范。

4、教师能够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具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及能力;教师普遍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够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手段搞好教育教学,大多数教师具有教学研究的能力

5、教师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建立了学科带头人评选制度,有一定比例的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

6、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建立了师德标兵评选制度,有一定比例的师德标兵。

7、课程管理规范,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按照“开全课程而不少开,开足课时而不超开,开好课程而不虚开”的要求开足开齐课程,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教育协调开展,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8、实施制度管理,各项管理制度科学可行,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建立规范齐全的文字档案和电子档案,档案工作制度健全,各类档案、资料管理精细、规范、科学。

9、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教师能够普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和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10、实行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责任考核制度,引入事业目标责任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通过行政部门或有关业务部门对学校履行职责、开展业务活动、完成目标任务、运行效益等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以督促学校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

11、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

12、建立可持续发展型的师资培养制度。结合“惠州市人民教育家培养计划”,建立切合当前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目标明确、层次分明、长短结合、内外互补、综合提高的培养模式,造就一支教育理念新、创新意识浓、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师德风尚高、一专多能的名师、大师、教育家的可持续发展型师资队伍,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3、建立教研先导型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确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的办学思想,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领导,广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增强教育教学活动的科技含量,提高教研的层次和水平,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促进学校发展。

14、重视教育科研和教研教改工作,制度完善,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氛围,有校本教研课题。有省级以上教科研课题,或参与国家级科研成果转化实验。教科研成果转化率高,实效性强。

15、已经形成教学等方面一项以上的办学特色,并对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发挥较大作用,教师在参加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层次和比率高,在本地乃至更大范围内声誉良好,知名度高。

16、形成一整套对青年教师的培训、考核、提升的制度,使我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得以加快。

(三)政教处形成现代化的德育管理体制

1、坚持以育人为本,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2、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地域范围要求,形成系统、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建立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开展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

3、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兴趣和爱好和个性特长普遍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创造力。

4、学生普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无违法犯罪现象。

5、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组织,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建立电话、短信和书面报告等形式的沟通渠道,搭起家长和学校交流的桥梁和平台,促进家校沟通合作,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方法,家长充分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体现家长对学校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家校和谐。

6、与周边管理区开展互助共建活动。学校充分运用管理区资源为学生成长、成才创设更多的条件,邀请各管理区书记主任到学校交流、主题讲座,同时也向管理区输出学校的教育资源,为提高管理区文明程度和营造全民学习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努力,实现互利双赢。

7、与外友好单位开展共建活动。有条件和必要时在社区外建立合作单位。如与热心教育的企业、兄弟学校以及建立友好关系和开展活动。

(三)总务处创建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和后勤服务体系

1、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自然环境优美,文化环境高雅。

2、作好勤工俭学工作,提高服务档次与品位,为学校全面工作的推进作出应有的贡献。

3、实行学校编制约束管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配置人员,使学校与社会发展需要、现实财力条件相适、相协调。

4、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建立新型的学校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财务报告和财务监督、财务内控管理、责任追究等管理制度;加强学校预算管理,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编制、绩效考评和监督检查等管理制度。全面规范财务行为,保障教育经费正常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完整版) 篇五

全面推进学校制度建设在学校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目前,在学校管理中缺少章程、制度不全、管理失衡仍是制约学校加强内部管理、实现提质增效的一个瓶颈。因此,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成了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件大事。现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加强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

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是教育依法治教、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是教育事业适应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必然要求。作为义务教育学校,只有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断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促进学校规范管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强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制度建设中,如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重大问题决策制度、学习制度等等,要注重教师和受教育者发展的要求。在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注重师生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和保障。二是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制度建设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时候一些意见是不统一的。这就需要在充分论证、反复斟酌的前提下,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最终落实具体的条款、细则。三是科学化的原则。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都要体现科学、合理,都要体现公平、公正,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四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不实用”的情况。此时就需要对这些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修改和完善,让制度能够与时俱进,体现出制度的生命活力。

三、加强制度建设的一些做法

(一)完善制度,装订成册

为了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提高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我校在合校以来大规模地进行了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内容涉及教育教学、干部职责、年级组长教研组长职责、各功能室职责、各类教师岗位职责、人事管理制度、党员有关制度、财务制度、评职晋级制度、评优选先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将这些修正后的制度、条例、职责、细则、办法等汇编成册为《三道堰学校规章制度汇编》。

(二)突出重点

1、教学教研教学教研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建立有关制度应注重其全面性、可操作性、规范性。学校拟定了《教导处、教科室工作职责》、《教学“六认真”检查制度》、《教研工作条例》、《教研组工作职责》、《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各学科教师工作职责》、《实验室规则、实验教师职责》、《教学论文评比及奖励制度》等规章制度,以此保障和推动教学教研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规范化。特别是《三道堰学校绩效考核奖励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给抓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校认真规范了学习制度,要求教师要准时参加学校政治、业务学习,认真做好会议记录。教师每节课要有教学反思,每期交一篇教学经验论文。学校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开齐上足每门课程,未经教导处批准,不得随意调换功课,私自调课作旷课处理。

在备课上,我校要求做到“五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备教具。在教案书写上,要求做到“八有”:有课题、有教学目标、有教学重难点、有教具准备、有教学过程、有作业安排、有板书设计、有教后记。学校严格执行上课制度,做到“三不”:不上无准备的课、不上“随意课”、不上只关注优生的课。

课堂力求“五多”:多采用直观教学,多采用普通话教学,多与生活相联系,多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多做课后反思。在新教师的培养上,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其成长,缩短成长周期,如拜师学艺,上汇报课,听、评课,新教师赛课等。

2、评职晋级、评优选先评职晋级、评优选先是学校每个阶段都会碰到的问题,而且事关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学校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条例。我校在县教委的制度基础上,结合校情,制定了以教学实绩为主的考核细则。我校除评选优秀教师、优秀教研组等外,还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优秀女工、优秀班主任的评选。

3、教职工岗位职责为了调动每个教职工的积极性,规范管理,同时明确工作职责,我校逐步完善了每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在实施过程中,就用岗位职责来考核教职工,做到有“制度”可依。

4.逗硬兑现,规范管理制度是用来管理全体教职工、促进教学的,因此我校的制度都必须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任何人不能违背。在执行制度时,我们做到“三不”、“三要”。三不——不认人(领导、教师一个样),不打折扣,不推延执行时间。三要——要摸清情况,要把握好标准,要做好善后工作。

四、取得的一点成绩

多年来,由于有了切实可行的制度作保障,所以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教师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围绕着学校的总体思路、长远规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校取得了“县级绿色学校”、“市校风示范校”称号。

总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所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更离不开“规矩”的规范和约束。我校多年来,形成了“以制度管理人”的格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制度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这将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改进,我们将用更具时代气息、更加符合校情、更具实用性的各项制度条例来保障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

END

6.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制度 篇六

1.认同性原则。所谓认同性是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在学校管理活动中认识上的一致性、共同性。认同性是学校领导班子心理建设的首要因素。

贯彻认同性原则应切实做好以下三点:(1)育人是学校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要依据学校教育目标制定出管理目标,并分解成各部门的子目标,分别和班子各分管成员达成心理契合,从而起到统一认识、鼓舞斗志的作用。(2)每一位领导成员要有整体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处处从整体利益出发,置个人名利得失于度外,把个人分工负责与集体领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下好一盘棋”。(3)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采取正确的方法消除分歧,不断提高各成员的认识水平,逐步形成共同的信念。

2.平等性原则。平等性是指班子成员必须用平等的观点处理相互关系,坚持上下左右之间在政治上、人格上的平等,特别是“班长”,对各成员要一视同仁,即对成员可以有职务上的、工作上的区分度,但切不可有感情上的亲疏,更不能培植“心腹”。要秉公办事,一碗水端平,与下属保持等距离接触,搞大团结,不能搞小圈子,做到“公事以外才是朋友”。

3.和-谐性原则。和-谐性是指领导班子成员在工作中心情舒畅、配合默契的特征。和-谐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具有两极特性,决定了人在工作和交往中的积极或消极的心态。

贯彻和-谐性原则应做到:(1)要充分认识和-谐的情感是“下好一盘棋”的前提。“以情感人”是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中的“高级投资”,“班长”要带头用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去影响他人,陶冶他人。同时,班子中其他成员也要不断强化情感的纽带作用,促使整个班子人际关系的和-谐化。(2)要充分认识到培养积极情感、消除消极情感是每一位称职的管理者应有的能力。班子各成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对人公正,处事公平;与人相处思想境界要高一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大局出发,为了整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不居功,不自傲,甘做铺路石,不断培养积极情感。对消极情感要进行适当的调控,变消极为积极,以形成团结有力的战斗集体。

4.相容性原则。相容性是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相互容纳、气氛融洽的心理状态。它能创造一种愉悦的心理气氛,增进彼此间的友谊,从而促进团结,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提高管理效能。

贯彻相容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要胸怀坦荡,宽容大度,有容人之量,能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和批评。(2)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糊涂”。(3)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要有自知之明,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清楚自己的短处,摆正自己在班子中的位置。评价他人不能凭老印象,也不能遇问题往坏处想,专挑毛病和缺点,要多看他人的长处。这样才能有利于形成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协调关系。

5.互补性原则。互补性是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密切合作的心理状态。为尽可能发挥班子中各成员的优点和特长,组合成最优化的群体状态,取得管理的最佳效能,必须进行心理上的互补性建设。

7.学校诚信建设制度 篇七

1995年5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 我国首次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指出“科教兴国, 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坚持教育为本, 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在此基础上, 教育部门加大了学校体制改革的力度, 并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改革政策和措施, 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 学校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进入21世纪,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重启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被提为重要的议事日程。“我国的教育改革指向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层面是教育制度的现代化, 而教育制度现代化的核心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因为一切宏观的教育制度或教育体制的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 都在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1]然而, “来自传统教育制度的‘障碍’ (即当下许多人所讲的‘制度性障碍’) 已经被许多人认为是阻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当下提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课题比较一致的认识和归因”。[2]

正是基于教育发展的需要, 学者们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之后, 现代学校制度研究迎来了大发展, 研究数量和质量都显著提升。2010~2012年间发表论文共580篇”[3], 超过了近10年来的研究数量的总和。学者们从“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大学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 从理论的高度展开研究和论述, 尤其在对现代学校制度的演变、概念的阐释以及现实路径方面讨论居多。

笔者作为一名校长, 在近十年的校长工作经历中, 对于制度体制下的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与尴尬局面有着较为深刻的感受, 尤其是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政府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利益的博弈, 放权与收权之间的较量, 学校内部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尴尬局面, 教育质量全面提升与家长、社会对教育质量评价的单一性等方面既有彷徨又有无奈, 而所面临的这些问题与困境都成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制约瓶颈, 因此推进“管办评分离”, 加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力度, 成为当下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符合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利益诉求。

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面临的困境

尽管现代学校制度已经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 并在规划纲要中做出了明晰的阐释和要求, 但是在现实的境遇下,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依然面临着包括制度制约、放权与分权、内部治理结构不清晰等方面的困境。

1.去行政化与行政干预的博弈

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个要求。早在1996年中央编办就发文提出, 要“遵循政事分开的方向, 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4], 然而18年过去了, 事业单位去行政化的进展并不顺利, 在去行政化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博弈与冲突使其面临着重重困难, 包括一系列的制度障碍, 影响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进程。

“近些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确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或过度制度化现象, 这使得高校在各种制度建设上, 更多的是受社会中种种意见、指示、期望或要求等所左右, 反而越来越缺乏对教育内在规律的理性思考和探索实践, 这也就必然使得高校疲于应对各种制度建设要求, 而难以有精力去专注于教学和科研, 也就必然造成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滑问题。”[5]。基础教育也不例外, 一方面对于学校发展存在着政府管得过多、过细的现象;另一方面, 在政府应尽到的投入、服务、监督等宏观职能上又存在责任缺位。

“行政管理权是法定的由政府代表国家统一行使的管理权, 其特点是有限的强制, 也就是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是强制的, 如超出权限范围变成无限的, 则是违法的、会被强制的。”[6]然而, 政府以及代表政府行使教育管理权的教育主管部门掌握着校长的任命权, 学校内部很少有参与权和话语权, 这是一种典型的行政化管理模式。这种校长的任命方式所凸显出来的一个明显弊端是校长更主要的是对教育主管行政部门负责, 而不是管校办学的质量, 在某种意义上导致了学校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 为了充分利用好对学校的管理权, 设立了名目繁多的检查, 这种很明显、很强势的行政化干预, 不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而且也让学校陷入了疲于应付的尴尬局面。

在当前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运用行政权力对学校下达升学指标, 尤其是“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的升学人数, 并把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对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在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体制下, 学校不得不把目光紧紧地盯在学生的分数上, 加班加点, 布置大量的作业, 辅导班乱象丛生、“学困生”被边缘化等有失教育公平的现象也成为屡禁不止的教育怪相, 而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习惯养成、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多元智能开发等方面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2.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和权限“上收”的冲突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似乎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也是多年以来学者们关注和呼吁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推进, 学校自主权在不断扩大的同时, 很多权限则处于高调“上收”状态, 诸如学校的财政预算、设备采购、人事编制管理、分配制度等。

包金玲对67位地市教育局长、46位示范中学校长以及80位县市教育局长进行了调查, 发现:当前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对校长、教师的选聘到学校用人制度均有较多的行政干预, 不仅降低了师资专业化水平, 也制约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实际进程。[7]在当前教育管理过程中,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管理存在着“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现象。对于校长负责制这个语境下的学校管理制度, 从政策科学的视野看, 由于“校长负责制的法律依据不够明晰、具体和完备”, 所以它不能“从法律层面上有效地保障校长获得充分的权力去履行职责”[8];“从校长负责制政策的现实运行看, 校长负责制政策失真情况严重, 实际上处于“有名无实”的状况”[9], 校长既不掌握人权, 也不掌握物权, 更没有财权, 在对人、财、物的管理与支配中, 学校基本上没有话语权。

3. 学校内部治理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话语权的失衡

建立包括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参与的学校议事制度, 在涉及竞争制度、激励制度、约束制度、薪酬制度等方面进行协商, 不仅有利于改善校长与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关系, 而且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学校发展的影响, 从而在制度制定上更加严谨、科学、有效, 保证学校内部治理有序、科学、高效。

然而在当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背景下, 作为学校议事制度组成部分之一的家委会成员, 因工作需要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态的使然, 如果不关涉自己孩子的利益, 很少参与到学校治理中来, 在相对偏远的地区甚至达到了无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程度, 造成了议事会形同虚设的尴尬局面。

同时学校议事制度还面临着教育的内部民主与外部民主之间的较量。对于学校内部来说, 学校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还存在着民主的冲突与抗衡。从场域的理论来说, 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特殊的场域, 在这个场域中, 教师与学生, 教师与教师, 学生与学生构成了这个教育场域的不同的“关系”, 因此在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存在着民主的冲突, 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所占有的“资本”以及所享受的权利有着很大的差别, 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过程中, 优秀教师往往容易占有话语权并能得到学校的重视, 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更容易被采纳。学校与教师之间, 既面临着关系重组的境遇, 又存在着民主与集中的较量。作为教师行使权力的学校教代会机构, 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成为通过学校相关规定、政策与制度的代名词, 而在教代会结束以后的教师行使权利的学校工会组织, 则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学校发展过程中大部门教师的话语权依然很少,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力度明显不足。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呼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但在传统教育制度的路径依赖惯性使然下, 尽管师生关系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依然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民主关系,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还存在着单向输出的问题。至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民主现象则更容易凸显出来, 所谓“好学生”与所谓的“差学生”所享有的“资本”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好学生不仅能得到老师的赏识, 而且还能在学生组织中占据优势的位置, 他们的组织行为容易被学校接受和吸纳, 从而组织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培养。而所有这些之间的关系, 其实在学校议事制度建设过程中也仅仅是优秀者参与的民主和议事, 那些不突出的教师和学生, 尤其是学生则被高度“边缘化”了。

对于外部民主, 这种现象则更为突出, 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学校议事制度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同的境遇。优质学校自然能得到素质相对较高的家长的支持, 从而调动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并且家长对于学校支持的力度相对较高, 对于学校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对于相对薄弱的学校来说,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要远远低于优质学校家长参与的热情。

三、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从社会建构理论的角度出发, 现代学校制度不是对传统学校制度的全盘否定, 而是在已有的学校制度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型的学校制度, 不仅包含新型的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重新定位政府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服务的角色以及对学校提供的必要的支持, 而且涵盖了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的关系。

1.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

《教育规划纲要》规定:“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 改进管理方式, 完善管理制度, 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 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10]。

中国官员任命的科层制以及官本位的历史发展证明, 去行政化不仅仅是教育去行政化那么简单, 如果没有去行政化后的制度出口以及相配套的运作机制作为有效补充和保障, 单纯的教育去行政化, 在某种程度上很可能会造成教育重新被“弱势”的现象, 教育的协调、发展等功能会面临被“弱势”后的无奈和尴尬。因此, 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进程中, 要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不仅需要政府“放权”, 而且在某种程度还需要政府“收权”和“授权”, 以建立良好的现代学校制度治理机制。

所谓“放权”就是要求政府不过多地干涉学校内部办学的自主权, 比如招生、课程开设、内部资源处置、师资调配等方面, 学校内部事务由学校自己做主, 让学校依据教育规律和法律法规办学,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成长规律, 遵循教育规律办好学校;所谓“收权”, 即属于政府宏观管理的方面, 比如学校的办学性质、办学方向以及办学行为, 政府要起到监管、监督和指导的作用;所谓“授权”, 就是让学校依据发展需要, 实行学校内部的自主管理, 包括学校章程建设、教育教学、招生考试、教师考核等方面。要改变校长的任命制度, 以基层学校发展的现状和教职工代表的意愿为基础, 将那些有能力、有水平、事业心强的教师选聘到校长的岗位上来, 而且还能在尊重教师意愿的基础上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同时,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扰, 切实减少会议、检查等内容, 不干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 让校长有时间、有精力抓好学校内部治理。

2.建立学校议事制度

建立学校议事制度是现代学校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 必然要面对利益冲突与博弈的问题。因此, 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 处理好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等方面的利益关系, 引导利益相关者在协调各自利益的基础上采取协商对话的方式, 最终保证受教育者这个根本利益主体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

在推进学校议事制度建设过程中, 要不断完善家委会建设, 让家委会成员定期参与学校大政方针的讨论、建议, 并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来, 如不定期的随堂听课、伙食质量监督、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等方面, 这样不仅能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监督、改进作用, 还能做好家庭、学校的有机配合, 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同时还要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校建言献策、监督等方面的职能作用, 尊重教师的意愿和合理诉求, 切实保护教职工的合法权利, 让教师参与学校治理, 构建起全员参与学校治理的学校治理新格局, 比如在涉及到年度考核、职称评审、绩效工资等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时, 吸收一定数量的教职工代表参与其中, 这样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也会取得教师们的认可与支持;努力支持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和发展, 让学生参与到自我管理和对学校发展建言献策的工作中来, 不仅能调动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 同时还能对学校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完善教育法律法规

建立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有效保障, 因此从国家的层面来讲, 要不断细化完善《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条款,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能依, 同时还要尽快制定出台《学校法》, 以保证学校的法律责任和法律授权以及教师的正当权利和合理诉求, 保障学校在运行过程中的公平和公正。相对而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作为教育的母法, 而《学校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作为子法, 成为《教育法》的必要补充。《学校法》不仅要厘清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 而且要明确法律主体, 保护学校以及学校中的人的法律地位, 所享有的权利以及应尽的义务。

“学校章程规定了学校的一些基本而重大的问题, 如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管理体制等, 是学校办学和管理的基本依据。”[11]因此, 学校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学校章程。在学校章程的制定过程中, 不仅要充分结合学校实际, 而且要采纳教职工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的意见, 不仅要科学有效, 而且要凸显学校特色, 不仅要文本规范, 而且要切实可行, 同时要监督、督促依章程办学, 依章程办事, 在实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建立第三方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教育评价是评价者围绕一定的目标, 根据一定社会和教育的价值标准, 选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和手段, 对教育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12]

评价既是对学校办学质量监控的手段, 又为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指明方向, 因此作为政府对学校的评价应改变过去那种政府办学、政府评价的做法, 将评价交给社会, 尤其是要建立家长、学校、第三方专业人员组成的社会评价机构, 发挥社会评价学校办学的优势, 指导学校发展, 并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同时评价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 不仅评价教学质量, 而且还要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 评价学生道德水平以及公民意识, 不仅进行终结性评价, 而且还要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只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定期发布质量监控报告, 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才会彻底改变以分数论优劣的弊端。

学校不仅仅是教育的场所, 更重要的是服务, 教育的根本是学生, 服务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无论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制度, 都不能脱离“学生”这个主体, 都不能脱离为学生健康发展负责的根本目的。因此,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制度保证, 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 更是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根本。

摘要: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是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当前, 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去行政化与行政干预的博弈、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和权限“上收”的冲突、学校内部治理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话语权失衡等诸多问题, 因此, 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 既要处理好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 又要抓好学校内部治理问题, 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教育法律法规, 让第三方机构参与教育质量评价。

关键词: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面临的困境,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乐天.对重启教育改革议程的思考.复旦教育论坛, 2013 (11) .

[2]李兴洲.反思“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教育学报, 2007 (8) .

[3]孙绵涛王刚.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成就、问题与对策.教育研究, 2013 (11) .

[4]王全宝.教育去行政化, 大势已明背后利益难割舍.中国新闻周刊, 2010-03-11 (A3) .

[5]吴建平.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制度化现象——中国高校运作机制的组织社会学分析.现代教育管理, 2012 (3) .

[6]李政.对中小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思考.教育探索, 2006 (10) .

[7]林清华.学校管理研究2012年度发展报告.中小学管理, 2013 (1) .

[8]张乐天.论教育政策观念的变革与更新.教育发展研究, 2002 (11) .

[9]董康皮, 文彬.校长负责制能够保障中小学校长获得充分权力吗.上海教育科研, 2002 (2) .

[10]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

[11]陈立鹏, 陈彦坊.北京市中小学章程建设现状及对策.教育科学研究, 2011 (4) .

8.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八

一、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地位和意义

学校制度文化与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共同构筑了学校文化的整体结构。如果把学校文化建设比喻成一艘前行的巨轮,那么高悬的航标就是精神文化,航行的规章守则就是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转化器、激发器和推进器,同时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前行的速度、达到的高度以及辐射的广度。具体讲,学校制度文化主要有三项功能:其一,通过认识导向、情感陶冶、人文关怀特别是行为规范,给师生提供优质的文化心理氛围和正确的行为模式;其二,整合学校组织体系,促进学校运转协调有序;其三,传递学校文化信息,塑造学校个性形象。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深刻认识和理解学校制度文化的基础上,切实抓好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目的

我校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着力加强学校管理结构与管理制度的建设,本着不断完善制度文化建设,以制度文化促学校文化内涵发展的原则不断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以期形成具有特色而内涵丰富的学校文化。

1.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实践

首先,学校要加强管理机构及管理队伍的建设。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层级管理体系,做到级别分明,形成上级管理下级,下级向上级负责的垂直成员关系,并逐步探索级部制、扁平化的管理模式。

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则应重点抓好中层干部队伍与班主任队伍建设。在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中,我们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座谈讨论等方式,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了《合肥三十二中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实施办法》。经学校教代会审议通过,我校初步形成了中层干部交流、轮岗、能上能下、健康发展的学校中层干部管理制度。我校管理干部队伍执行力强,在广大教职工中享有较高威信,在学习型团队建设与学校发展中起到了带头作用。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我校紧密结合学生工作与班级管理特点,针对青年教师在班主任队伍中人数较多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合肥三十二中班主任管理考核制度》。该制度通过班主任导师制、新老班主任结对子、学习与培训、交流与论坛等多种形式,把班主任队伍建设与青年教师发展结合起来,使班主任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生力军。

其次,学校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学校进行正常的教育实践活动所必需的,也是获得学校教育最佳效果的强有力保证。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我们立足学校的校情,以科学的现代管理理念为指导,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了《合肥三十二中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合肥三十二中教职工绩效考核办法》《合肥三十二中文明班级考核制度》等。使学校各项工作都有相应制度引领,形成了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文化。

2.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目的

首先,以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精神文化发展。学校通过制度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做负责任的中国人”的办学理念,努力形成“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笃学、挚爱善教”的教风,“乐学善思、自强自砺”的学风,让教师、学生在发展中体验教育的责任,感受教育中的幸福。在此基础上,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具有一流的学校环境、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育管理、一流的教学质量的安徽省精品示范高中,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教工成就自我的家园。

其次,以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学校制度文化的本质是对学校每位成员发挥约束作用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总和,是学校运行的内在机制。如果说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那么,成就的关键在于有一系列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符合学校发展实际、被广大教职工广泛认同,并在执行过程中运行良好的制度。用这样的一套制度来管理学校,学校管理者的领导力才能得到体现。只有构建合理、完善的制度文化,才能确保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体现精细化,从而使学校管理在“精”字上提要求,在“细”字上下工夫,在“实”字上做文章。优秀的学校制度文化能使学校管理目标具体化,责任明确化,做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能促进每位教职工在各自岗位上尽心尽职,把每一项具体的工作都用心做好,进而形成和谐向上的学校制度文化。

最后,以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就学校发展而言,办学水平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一套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不仅能够建立起约束机制,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而且能够调动起作为学校主体的“人”的力量。它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每一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每一名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在课堂教学、专业研究、学生德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人事管理、后勤保障等诸多办学环节中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三、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反思

我们在对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实践的总结反思中深深体会到,在进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时,一定要着力做好制度的优质生成和制度的高效执行两方面的工作。制度的优质生成在于对制度文本的完善,打造的是“文本化”的制度文化;制度的高效执行重在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打造的是“人本化”的制度文化。制度生成是基础,制度执行是重点也是难点。

首先,学校在制度生成上,主要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以人为本。制度主要是和人打交道,要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激励人、解放人,要通过制度文化建设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校制度文化要体现人本管理思想,在制定制度时,建立起一套以岗位责任制、教学常规制度为主体的管理规章体系。二是开放民主。学校制定管理制度时强调教师与学生的民主参与,鼓励全校师生积极主动提出建议。学校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向全校教职工征集提案;通过定期的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征询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批评和意见;认真落实校务公开的各项措施,及时向全校师生员工通报学校建设、发展、改革中的各项重大决定。这样的开放民主不仅有助于集思广益,而且传达了一种人文关怀,表达了对人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开放民主的过程可以加深师生对制度的理解,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三是与时俱进。学校制度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动态完善和适时提升,在学校精神文化的指导下,做到继承、改良、创新三者相辅相成。

其次,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将制度落实在执行中。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加强对制度的执行力,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办法。一是通过加强教育培训,营造氛围,进一步提高学校全体成员对学校制度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力。二是公正、高效地执行制度,强调公平、正义、程序、落实、细节、责任等核心价值理念。三是约束与激励相结合,执行与教育相结合,以提升执行的实效性,提高师生自我执行、自我管理的水平。四是学校管理者带头执行制度,同时大力表彰执行制度的先进典型,以增强对师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总之,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内容,只有做好制度的优质生成和高效执行两项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精神文化的渗透和内化,才能发挥学校文化的引领作用,才能最终以精细化管理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二中学

9.学校诚信建设制度 篇九

学校管理活动办学活动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6 月 26 日 1 版

教育部今天公布《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自6月25日至7月10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依法治校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学校树立法律至上、尊重章程、依法依章办事的理念与要求,“实现管理活动、办学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将“减少对学校具体办学与管理活动的干扰”。

征求意见稿从章程制定、民主决策、信息公开、尊重师生等方面对学校依法办学提出明确要求。为了保障学术自由,征求意见稿指出,学校要在机构设置和职能上,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对分离,保障学术权力按照学术规则相对独立行使。要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对涉及学术自由、学术道德的行为,建立科学的认定程序和办法。

为了保障师生基本权益,征求意见稿提出,“在学校的学术组织中要保证普通教师代表的比例不低于50%”;“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收入分配方案等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制度、事务,要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根据征求意见稿,中小学应当逐步建立健全班级和学校两级家长委员会。学校实施采购校服、订购教辅材料、组织活动、代收费用等直接涉及学生个体利益的活动,一般应由学校或者教师提出建议和选择方案,并作出相应说明,提交家长委员会作出决定。

10.小学无烟学校建设管理制度 篇十

一、做好禁烟宣传,教育引导全体师生珍爱健康、拒绝烟草。

二、学校室内外完全禁烟。师生员工和外来人员都不得在校园内吸烟。

三、学校的图书馆、会议室、教师办公室等公共场所张贴明显禁烟标识。校内任何地方都不设与吸烟有关的.器具,不向来宾敬烟。

四、建立禁烟督查制度。学校值日组长为当日禁烟责任人,发现违规人员,第一次进行劝导,第二次点名通报。

五、学校门卫人员对来访者明确“我校是无烟学校,校园内不吸烟、不敬烟!”对准备进入校园的吸烟者进行劝阻,不听劝告者劝其离开,禁止其入内。

六、对于在校园内吸烟的人,我校师生都有义务和责任劝阻,及时向学校综合服务中心反映。

七、学校各部门齐抓禁烟工作。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健康教育课、团队活动、主题班会、板报、广播等各种形式,开展无烟学校建设的宣传教育。

11.基础教育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发展趋势 现实意义 变革 保障

在政府包揽教育的办学体制下,国家既是学校的举办者,同时又是学校的管理者,这既不利于调动政府以外的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又束缚了学校的自主管理,导致学校缺乏活力与生机。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主体和利益趋于多元化,统包、统管、“大锅饭”和职权责不对等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现代化最大的阻滞因素。这就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好“学校由谁举办和由谁经营”的问题。我们认为通过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建立起开放的、兼容的、民主的、能协调各种复杂关系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学校制度,才能使教育现代化尤其是学校现代化落到实处。

一、建立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的宏观背景和现实意义

1.国际背景:近十余年教育领域的几大改革

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几乎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以下列内容为主的教育改革思潮、运动或实践:全民教育运动;教育成为国家行为(总统行为、总理行为);在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推进过程中,重新思考、研究如何选择教育服务以及如何给教育定位。同时,教育行政机构向学校放权、校本管理、学习型学校建设、学校效能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如火如荼。这种大的背景,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国内背景

现代学校制度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在当下特定的社会转型期中教育适应社会转型需要而产生的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然而,在这一史无前例的历史巨变和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当前的学校制度暴露出以下不足和弊端:

(1)教育行政机关的负责同志类似于“大校长”。公办中小学类似于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分支机构,学校的主体地位不明,在人、财、物、课程及其它教学业务方面政府对学校统得过死,校本管理远未形成,依法自主管理难以实现。

(2)现行学校制度特别是现行学校评价制度有一些负面引导作用,导致了现代教育观难以贯穿、指导教育教学全过程,素质教育难以全面实施,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的目标难以全面实现。

(3)公办中小学应获得的公共教育经费虽有大的提高,但仍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4)部分“国有办学体制改革实验校”的办学体制改革,在人力资源管理、经费的筹集及管理、生源、与母体校的关系等方面,出现了制度层面的一些亟需研究的问题。

(5)大部分学校的产权制度不完善。

(6)制度因素导致部分学校的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7)部分学校校长缺乏民主意识,个人专断作风比较严重,经验化、非制度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在现行学校制度中缺少对校长的有效的制衡、监督机制,教职工难以有效地介入学校管理工作。

(8)制度的分割作用,导致部分学校不能与社区、家庭沟通。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参与、配合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学校也很少介入社区的文化建设。

这一切,都与学校制度的相对落后、现代学校制度尚未系统建立有一定的关系。制度障碍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较大的障碍之一。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

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1.要承认学校拥有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是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2.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学校依法享有对学校的管理权,在校内管理、经费使用、教育组织和人事分配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对国家和出资者以及受教育者承担责任。它是符合现代教育的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使学校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具有一定水平的质量与效益观的教育制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关键是确立学校的主体地位。

三、现代学校制度的本质特征

现代学校制度是对传统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它应该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校分开、管理科学”的基本特征。

1.产权清晰。即理顺和明确“谁所有、谁监管、谁经营”的关系。教育产权的明晰,包括公有教育投资所形成的一切教育财产将不再是无人负责。分清国有、共有和私有的资产归属;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对各级各类学校实行监督、管理;校长受托在坚持国家教育目的的前提下,是学校的掌舵者,而不象政府包揽办学时,校长仅为国办教育这巨大舰艇的划桨者。不论国家、法人或个人,所有权都是一种股权,学校实际占有权已相应转化为法人财产权。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学校法人,作为产权主体,依法具有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其权、责、利只和投资额相关。

2.权责明确。即明确所有者、监管者、经营者和教职工之间各自应享有的权益与承担的责任,其中要特别明确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权利与责任。举办者不得在章程规定的权限之外干预教育机构的内部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所有者,不仅享有出资额的资产权益,而且享有重大决策和选聘经营者等权利;同时,学校因法定理由解散或停办时,所有者要以投入学校的出资额对学校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3.政校分开。即政校职责分开,政府由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学校转变为宏观指导性调控管理,政府作为学校股东,只行使股东的职权,不能也不会干预学校的具体管理工作。政府与校长建立了协议承办的关系以后,对学校在计划体制下失落的利益主体、发展主体地位都有不同程度地给予应有的尊重,学校可以主动地对自身的发展作出规划,而较少受到来自其他部门的干预与制约。

12.学校诚信建设制度 篇十二

一、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制度缺乏政策法规依据

出台财务管理制度规定, 不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而是脱离学校实际情况, 不合乎相关规定, 缺乏严肃性。

(二) 制度不健全不合理

制度建设严重缺位, 相关内容片面、笼统、不规范, 有的内容已不符合当前实际, 失去其合理性, 不利于操作。

(三) 制度制订过程简易化

宣传工作做的不够, 不能虚心广泛征求教职员工意见, 制度不能被广泛理解和接受, 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

(四) 制度执行约束力软化

制度只能写在纸上, 贴在墙上, 落实不到工作上, 流于形式。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政策法律依据

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是高校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政策和法律依据。《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原则精神是高校制定内部财务制度的直接依据。它明确规定。

(一) 高校财务管理基本原则

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工俭学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国家、学校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二)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高校财务工作实行校 (院) 长负责制。高校应单独设置一级财务机构, 统一管理学校财务工作。

(三) 高校财务管理遵循的一般原则

预算编制应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事业基金管理应遵循收支平衡原则;专用基金管理应遵循先提后用、收支平衡、专款专用原则;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和择优原则, 按科学规划、从严控制、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的原则合理配置资产等。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结余分配管理、专用基金管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后勤保障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制度。

(一) 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年度财务收支预算

区分不同性质收入来源, 合理组织收入;根据资金支出性质、用途, 加强支出管理;专项资金、结转和结余、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管理应专款专用、单独核算。

(二) 重视学校资产、负债和成本费用管理

加强财务管理科学性、真实性、有效性、均衡性, 降低风险;建立基本建设投资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 经济责任制度, 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财务清算制度, 定期报送财务分析和财务报告。

四、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保障实施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是高校开展财务工作, 加强财务管理监督的直接依据。高校、财政、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切实依法行使监督职能, 与高校形成合力, 保障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

(一) 履行监督检查职能

财政部门应定期检查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管理措施是否有力, 落实到位。监督高校专项补助拨款使用情况,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

(二) 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

高校应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如有会计核算方法的改变、重大预决算方案变更、重大财务制度实施, 应向财政部门报告, 并自觉接受检查。

(三) 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的审批制度

高校的重大项目建设、重大设备购置, 按财政管理制度规定, 应实行报批和招标采购程序, 高校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 合理配置资源。

五、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加强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和水平, 应转变财务工作思路, 注重创新管理, 切实做好制度的制定与落实。

一是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和办法, 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二是财务管理制度及办法应合法化, 便于贯彻执行, 应根据学校财力物力, 考虑学校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因素, 要根据情况变化, 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修改、重订。

三是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或修订、出台, 应由财务部门提出提议 (或制度建设小组) , 主持起草, 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 反复酝酿修改, 完善可行, 再由领导决定、下文实施。

在高校快速发展新形势下, 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有利于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 规范高校财务行为, 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和水平,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有利于为高校教科研和管理服务保驾护航, 促进国家高等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摘要:针对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十分必要。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要依据国家现行政策法规, 努力抓好主要内部财务制度建设, 并保障财务制度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分析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财政部、教育部.[2012]488号.

13.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阶段性总结 篇十三

一、学校章程建设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我校成立了“章程”制定工作领导小组,自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以来,广泛收集学生、教师、家长及其单位的人员意见,组建、起草小组对章程进行指导,形成初步雏形。再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深化、求精,从根本上表现出我校的教学特色。将我校的章程与依法治教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校讯通、家长会等形式宣传我校章程。

(二)存在问题

在建设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个别教师、家长对开展章程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那只是文字资料,没有得到充分认真的思想态度上的高度重视。二是对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还不够,检查、反馈、整改等工作中存在缺失。

(三)下步打算

1、落实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章程内容,坚持将责任与作风并重,以制度促规范,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

2、坚持制度的落实,经常性、阶段性总结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健全和完善一些不成熟的制度。

二、校务委员会建设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成立了由一把手校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校务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督促有关工作的推进与落实。学校从财力上大力支持校务委员会的工作开展,全力保障校务委员会筹备、调研、成立、有关工作推进等,对反映出的问题需要财力支持的,经学校校长办公会研究后安排专项经费全力保障。3 月份成立学校工作领导小组;4月份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做好校务委员会的学习、培训;向学生家长、学生做好宣传工作; 5 月份起草校务委员会工作章程; 6-7月份修订学校章程,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将校务委员会有关制度纳入学校章程。邀请校务委员会的社会委员参与学校教育,协助解决校园安全隐患,减少干扰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创建学校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二)存在问题

家长委员的作用发挥的欠佳,校务委员会工作未做到常态化、制度化。

(三)下步打算

1、广泛征求家长委员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发挥校务委员会的学生委员作用参与学校管理。

2、将各中层干部作为工作推进小组成员,将校务委员会反映问题的改进情况、有关工作的推进结果与中层干部及其所在部门的考核挂钩并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之一。

三、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情况

(一)基本情况

《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颁布之后,在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和教代会制度建设方面有了法规依据。我们首先组织全校工会干部和教代会代表认真学习《规定》,掌握其内容,领会其精神实质。其次,学校党委和工会形成共识,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近几年来,事关学校改革和发展以及教职工普遍关注的重大事项,都要经过教代会讨论、审议通过后才能执行。校工会在每次教代会之前都要提前在全校范围内广泛认真征集提案,对征集到的提案和意见、建议都要经过教代会提案和文秘组整理归类后并提交学校有关部门予以解决答复。对有条件解决的提案能及时解决落实。因条件所限,一时不能解决的也都给予了说明和解释,做到了件件有回应,事事有落实。

(二)存在问题

1、教代会制度还不尽规范,有的领导和部门对于教代会的职能和任务认识还不够到位,在工作中落实教代会形成的决议有时还不够有力。

2、教代会制度与校务公开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重公开轻整改的问题。

3、教代会上具有建设性的、高质量的,特别是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提案不多,落实提案的力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打算

着力抓好教代会制度建设,使教代会在民主管理、依法治校中发挥更大作用,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维护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教代会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四、家长委员会建设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4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00余人。为做好家校共育工作,我校成立了三级家长委员会组织机构。学校家长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7名。学校家委会一般情况下,每学期开1-2次会议,部署和安排相关工作。在学校的邀请下,家委会成员先后参与了学校夏季校服制定情况、参观配餐公司等活动,提出了自己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安排家委会成员参加一次“教学开放日”活动,让家长深入课堂,感受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

(二)存在问题

1、部分家委会成员个因工作问题,不能及时参与学校家委会活动。

2、班级家委会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3、家长和家委会之间联系不够,沟通不是很顺畅,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及时和学校交流。

(三)下步打算

1、加强和改进家长委员会工作措施。

2、邀请专家指导,发挥骨干作用,加强家长学校研究工作。

五、学校校务公开情况

(一)基本情况

学校统一了校务公开的项目、内容、程序、步骤和形式,明确了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的要求。首先,以校务公开栏为基本形式。校务公开栏公开的内容涉及基建项目、考核评优、财务收支、职称评定、干部任职考察等方方面面。这样,广大教职工就能随时了解学校行政活动的真实情况,增加行政活动的透明度,从而也容易取得教职工的理解与支持。其次,以会议、文件等形式公开。通过发文件、通知保证广大教职工及时了解有关情况。如对学校需要公开和教师要了解的政策、文件等,通过全体教师会议、教职工座谈会等有关会议进行公开通报。又如学校的各项工作安排,历年的职务晋升、评先中有关政策、条件、要求等都通过教代会向教师传达。同时,将学校组织的各项评比情况,晋升、评先的民意测验结果等及时向教职工公开。

(二)存在问题

1、实际操作不规范,公开内容不全面。

2、公开形式单调,重结果轻过程。

(三)下步打算

上一篇:六月生八败是什么意思下一篇:玩过山车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