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课教案

2024-07-08

科学探索课教案(精选18篇)

1.科学探索课教案 篇一

课题:混合与分离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2.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到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不可逆。3.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教学难点: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水、沙、盐、油、醋、小苏打、绿豆等物质及它们混合与分离所用工具。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图片,提问:这几幅图片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生回答)

师:我们接着往下看(出示图片),小明星期天请小伙伴来家里做客,但在厨房做饭时不小心把盐撒到水里了,他该怎么办?能不能把盐和水重新分开呢?(生回答)

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物质的“混合与分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物质的混合

出示几种物质的图片,师:图片中的几种物质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没?那如果把它们分别两两混合到一起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猜想,请学生口答)那我们猜想的对不对呢,下面请大家小组合作,按照手中表1的提示和要求,动手操作,完成表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派小组代表展示自己的结果)

教师播放醋与小苏打混合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物质混合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

2.物质的分离

师:刚才我们将不同的两种物质混合到了一起,那混合后的物质还能重新分离吗?分离后的物质和混合前的物质还一样吗?(学生思考)

师:先请大家看这样一个视频(播放盐水蒸发结晶视频,学生认真观察过程),我们看到盐和水混合后利用加热蒸发结晶可以重新分离,并且分离后的物质和原来的物质一样。这种方法实际是由劳动人民晒海盐得到的启发(出示晒海盐图片,教师做简单介绍)。

师:这是我们分离盐和水的方法,那其他几种混合物该怎么分离呢?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吗?都能分离开得到原来的物质吗?下面我们选取其中的四种混合物来进行操作探究。请大家拿出表2,小组合作完成。(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全班集体交流)

三、总结全课,深化思想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探究与操作,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学生代表回答后教师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了有的物质混合后没有形成新物质,可以将它们重新分离开来得到原物质,但有的却不是,这些物质混合后由于形成了新物质,我们没办法将它们分离开来得到原物质。

2.科学探索课教案 篇二

一、备目标———明确要做什么

《科学》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我们兼顾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方法、情感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事实上, 我们在备课时会不假思索地照着教学参考书将教学目标抄下来, 却没有思考目标是否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目标为本位的, 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 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培养。由此, 我们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变革, 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

例如, 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 有些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已经很清楚地知道加热、搅拌、碾碎三种方法都能加快溶解, 但教师还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的既定目标进行, 每种过程都要让学生再重复一次, 最后得出加热、搅拌、碾碎都能加快溶解的结论, 这就是教学目标定得太低, 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如果改成探究温度、搅拌、碾碎哪一样对溶解影响更大就好一些。因为在这种探究实验里, 首先得把其中一个量固定, 改变其他的两个量来进行比较, 这种实验方法在叫比较实验法, 在实际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什么叫比较实验法, 实在比单纯让学生重复他们在生活实际里已经做过的实验好得多。

二、备材料———明确用什么做

科学课的教学离不开实验探究, 而要探究就得有材料, 因此材料的准备成为一节课的必备条件。上课过程中的观察探究则是科学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材料空谈活动, 那就是纸上谈兵, 如观察探究不够充分, 则是有形无实。实验材料成了小学科学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基础, 也是科学探究有效性的一个基本保证。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中, 科学实验材料准备存在很大的问题, 解决不好直接影响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科学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探究活动, 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是也有许多实验由于实验条件有限不能满足, 例如, 《使用工具》一课中选用什么工具取铁钉、螺丝钉和图钉这一活动, 如果人手一份材料的话, 每位学生都要准备羊角榔头、剪刀、铁钉等许多材料, 这对科学教师来说准备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很多时候, 我们的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 让学生体会材料的选取体验准备过程中的得与失。我相信这个过程一定可以促进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激发学科学的欲望。

三、备活动———探究的关键, 课堂的成败

科学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是由一个个活动组成的, 教师需要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科学探究。因此, 备好教学活动是一节课的灵魂。教师要通过核心问题来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 合理地安排学习活动。如果一节课上有几个活动, 那么活动之间应该有目标、有层次、有重点、有拓展。

拿《点亮小灯泡》来说, 可以由尝试点亮灯泡———观察灯泡构造———再次点亮灯泡———多种方法点亮灯泡四个活动构成。我们可以灵活地使用教材, 真正做到“用教材, 而非教教材”。根据我们实际需要去改变教学顺序是完全可以的。

另外, 如果课堂活动多的话, 教师更要规划好时间, 合理利用, 这又要求我们要区分好实验的主次, 哪些可以做演示实验, 哪些是学生实验。

四、备变化———预测教学变故, 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 我们不能对此“措手不及”, 要有化险为夷的精神, 把课堂小插曲转为精彩的生成。因此, 教师备课时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预测, 并做出应对的预设。

在教学《传热比赛》一课时, 对于铜、铁、铝谁传热快这个实验, 由于是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的, 事先要求准备同样粗细、同样长度的铜铁铝棒, 学生基本准备到位。但实验过程中, 有的小组发现铝传热比铜快了些, 有的小组发现铜比铝快, 这样的矛盾把课堂一分为二, 学生都相信眼见为实。课后我和学生一起寻其原因, 最终发现原来有的小组买的铜棒并不是纯铜的。我想和学生一起证实结果的过程, 也是个学习科学的过程。

五、备板书———明确教学主线, 清晰思路

板书能够使课堂教学的主线清楚地呈现出来, 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板书应该在备课过程中得到体现。

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 由于这节课有两个活动:一是探究两种不同的液体;二是通过调配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根据这样的教学顺序, 我起初设计的教学板书是“水溶解了物质”“一定量的物质溶解在了水中, 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两段话。但课后自己经过反复思考, 觉得这样的两段文字完全可以合二为一“水溶解了一定量的物质, 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 学生也容易理解。

六、备反思———二次备课, 促进成长

我们的备课都要求二次备课, 那么两次不同备课中一定有很多教学感受值得记录。“反思”是教师成长最有效地途径。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教学反思也被视为构建有效课堂教学,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

教师应对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问题的关键, 把影响教与学的因素综合出来, 记录在教学反思中, 日积月累, 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反思中可以把闪光点扼要地记下, 写下该活动的特点, 以便于日后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 设计教学程序, 做到一课一特色, 课课有特色。久而久之, 有利于形成一个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3.《背影》说课教案 篇三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其最大的特色是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父亲的背影来构建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浓浓的父子深情,是散文中的精品。学习这篇文章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内容和文章特色,我从新课标的三个维度出发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理解文章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的深情。

3.情感目标:深刻体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针对本文感情真挚、语言朴实的特色,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理解特定情景中父亲的感人形象;把教学难点确定为深刻体会父子间浓浓的亲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情境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合作探究法;4.迁移教学法。

在学法上,我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品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既学到知识,又提高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我按以下四个环节来展开课堂教学:1.听一听;2.读一读;3.品一品;4.说一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听一听”这一环节,我以“情”为切入口,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聆听韩红的一首《天亮了》,然后在悲伤的旋律中讲述一对年轻夫妇怎样在缆车发生意外的瞬间,用双手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孩子,而自己却永远掉落在山谷中的动人故事,让学生感受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之爱,创设情感氛围,导入新课,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二)读课文,说父亲

在“读一读”环节,我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叙述的事件、描写的细节内容,以“我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一位 的父亲”的句式说话,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感受父亲的形象,为下一环节的深入研习做好铺垫。

(三)选点突破,辐射全篇

在品读过程中学生会很容易把目光放在“买橘子”这件事上,这是文中感情的聚焦点,也是本课我设计的教学重点。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品一品”去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概括第六段的内容,分析此段层次。这一步骤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学习作者层次分明叙述事件的方法。第二步感受外貌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如文中写到父亲的穿戴“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些颜色让我们看到一个沉重的背影,折射出父亲到处奔波,家境惨淡,十分艰难的情景,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忘为儿子买橘子,着实让人感动。第三步品味动词运用、动作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如 “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第四步品味语言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如“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能顺利到达北京,真是关怀备至。第五步品味作者的情感抒发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文段中作者的流泪以及流泪的叙述,更是从深层次表现“父爱子,子怜父”的深情。总之,这一段作者层次分明、语言朴素、情感深沉地描写了父亲的背影。我重点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赏析,达到“选点突破,辐射全篇”的教学效果。

(四)真情诉说,情感迁移

最后是“说一说”环节。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我安排一个情景活动展开教学,具体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是“激情”。先让学生聆听刘和刚的歌曲《父亲》,营造课文中需要的情境和氛围,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看屏幕显示的一幅幅老父亲的画。第二步是“煽情”。在歌曲将近尾声时,我动情地说:“听着深情的歌声,看着画中父亲满脸沟壑般的皱纹、艰辛的背影,再想想你那在田间辛勤劳作的父亲,或背井离乡在外艰辛打工的父亲,或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的父亲……同学们,此时你最想对父亲说一句什么话呢?”第三步“动情”已水到渠成,我让学生把自己最想对父亲说的那句话表达出来。此时,学生沉浸在真情诉说的感动中。我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课后拿起手中的笔,及时把自己所感受到的父爱记录下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科学优课教案 篇四

【教案背景】

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

本课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在本课中,当学生混合醋和小苏打时,它们将会看到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嗤嗤声。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包含有碳酸氢根,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的物质一二氧化碳就生成了。

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从而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这是一个严谨的分析、推理过程,它可以提醒学生,分析、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必经经过实验验证。

【教材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四课的内容。本课由3部分组成:一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二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三是探究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这三部分的内容安排的环环相扣,让学生们在 观察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

化碳是具有一定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信息分析和交流结果做出判断,基本推测出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不仅需要实验证据,还需要一些严密的逻辑推理。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利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判断未知气体。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竹签、烧杯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与白醋导入

(1)出示白醋、小苏打观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两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小苏打和白醋。下面就请同学们对它们进行观察,并把它们的特点分别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

(2)小组观察。(3)交流汇报。

师:谁来汇报下你们的观察结果。

小苏打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特点?还有没有补充? 白醋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特点?有没有补充? 小苏打(白色、粉末状、固体、)

醋(无色、透明、液体、酸)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那么,我们该怎样来研究呢?(学生说出在醋中倒入小苏打,可以启发学生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猜测混合后的变化。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那如果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猜测一下。有不同的猜测吗?

(3)你准备怎样去观察实验现象?(强调观察时候运用手、眼、耳、鼻等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根据老师的经验,如果在刚刚混合前后用手去摸一下玻璃瓶外壁,会有意外的发现,但是只有细心的人才能发现这个意外。在观察时,把现象记录下来。)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你们观察到哪些现象?对他们的观察结果有没有意见或者补充?(产生大量气泡、无色液体、玻璃杯变凉了、有扑哧声……)

三、探究反应后产生的气体什么气体。

(1)得出产生无色、透明的气体。

师:我们来看一下,有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你看到这种气体了吗?说明它是一种怎么样的气体啊?说明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啊?

1.学生猜测。

师:这种无色、透明的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呢?一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说你们的猜测?(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氮气、氧气、沼气……)(2)了解猜测气体性质。

师:这些气体(学生猜测的气体)除了无色透明之外,还有哪些主要的性质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设计实验研究气体性质。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这种气体到底是不是二氧化碳或者()呢?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 ①

火柴伸入

A说方法

B学生实验

C汇报

师:火柴熄灭了,能说明这种气体有什么样的性质啊?(不支持燃烧)那我们来看一下哪几种气体可能性可以排除了。②

倒灭蜡烛

A说方法

B学生实验

C汇报

师:观察到蜡烛熄灭了,能说明什么?(说明气体比空气重)

师:哪几种气体又可以被排除了呢?

师:通过刚才两个小实验我们已经了解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有不支持燃烧和比空气重两个特点,那凭这两个特点是不是就能确定它一定就是二氧化碳了呢?

2.得出气体是二氧化碳。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已经发现了这种气体有哪几个特点啊?这些特点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特点是相同的,那这种气体到底是不是二氧化碳呢?

师:科学家又经过大量实验,获得了更多的证据,证明了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3)揭题总结。

师:二氧化碳跟白醋和小苏打一样吗?哪些地方不一样?二氧化碳和小苏打、白醋是不是同一种物质?那么它是一种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所以,我们知道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是一种化学变化。

1.二氧化碳生活中的应用。

师:上节课,咱们也学了一些化学变化,比如白糖加热,蜡烛燃烧。蜡烛燃烧时也产生了新的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看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也是很多见的。生活中哪些地方也有二氧化碳呢?(人们还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和比空气重的性质制造出了二氧化碳灭火器呢。碳酸饮料、汽车尾气、干冰、人呼出的气体等。)

四、课后延伸

5.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五

“文明伴我成长”的主题活动中,孩子在争当“文明宝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洗椅子活动中,其中有一个孩子提出“为什么抹布可以挤出水来”的问题,于是有了这次集体探索活动。

活动目标

1、在操作实验中了解不同材质的吸水现象。

2、能大胆猜想并学习用实验验证。

3、乐于参与操作,体验猜测和吸水实验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猜想、实验操作让幼儿知道不同材质物质的吸水也是不同的。

难点:让幼儿知道材质物质的吸水不同它们的作用也不同。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物品:卫生纸、作业本纸、海绵、布条、粉笔、木头、小石子、铁块、塑料、杯子若干、泡沫。

2、若干个装着水的小水桶。

活动过程

一、激起幼儿活动兴趣,猜一猜。

幼儿欣赏魔术表演。

――幼儿观看魔术,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杯子里面的水为什么遇到海绵不见了?水去了哪里?

(请幼儿仔细找一找。)

二、幼儿操作尝试,做一做。

1、幼儿探索物品的变化。

老师:(幼儿自由的分几组,自主的选择材料和小水桶。)你可以一个人去试试,也可以和你的伙伴一起试试,然后把你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告诉大家。

2、幼儿操作尝试。

幼儿把选好的材料分别放入水桶里,看看哪些吸水,哪些不吸水。把吸水的放一边,不吸水的放一边。幼儿讲述,老师记在黑板上。

――老师指导和提示幼儿记录,可以用“你怎么做的”等。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无意识行为。

其间,老师可以不断总结:原来有的材料吸水,有的材料不吸水。

三、幼儿体验后,说一说。

(1)老师:我们来看吸水的物体中,哪些能挤出水来,哪些不能挤出水来。鼓励幼儿边说边做。(2)(让幼儿把水桶的海绵拿出来,并让他们挤一挤。)

幼儿:海绵里可以挤出水来。

幼儿:粉笔挤不出水来。

老师:为什么海绵和粉笔都吸水,但海绵吸水后可以挤出水来,而粉笔却不能?

幼儿:那是因为海绵是软的,而粉笔比海绵硬,所以挤不出水来。

(让幼儿把这一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把水桶里的粉笔拿出来挤一下。)

――老师通过幼儿的回答来总结:原来有的物品可以吸水,之后还可以挤出来;有的物品吸水后却挤不出水来。比如海绵和粉笔。

四、重复实验。

幼儿自由的选择材料,把吸水的物体,能挤出水来的放一边,不能挤出水来的放一边。

老师:泡沫会吸水吗?可以挤出水来吗?我们来试一试。

幼儿:泡沫不能吸水,所以也挤不出水来。

幼儿甲:铁块不能吸水,也挤不出水来。

幼儿乙:卫生纸能吸水,也可以挤出水来。

幼儿丙:木头可以吸水,但是挤不出水来。

――在了解物体的吸水现象中,认识更广阔的能吸水与不能吸水的物体。

五、引发继续发现。

老师:有些物体可以通过形变挤出水来,而有些物体不能发生大的形变。你们要是喜欢,可以继续去观察、发现。

活动延伸:

拿两个水桶,其中一个桶装上水,让小朋友运用材料把水转向另一个桶里,分组比赛,哪组先取完哪组获胜。

活动反思

科学都是源于生活,我们所做的只是引导孩子来发现科学、探索科学,并将经验运用到生活中去,让科学来为我们更好地服务。通过这次的科学吸水小实验,孩子们初步理解了并在操作中知道哪些物体吸水,哪些物体不吸水,并学习将自己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并与大家分享。

6.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篇六

1、通过观察、比较,正确辨别并找出野菜。

2、会正确地使用工具挖出野菜。

3、体验参与野外活动的快乐。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备挖野菜的工具及装野菜的袋子。

2、教师带幼儿到附近的公园或郊外。

【活动过程】

1、教师带幼儿到附近的公园或郊外,引起幼儿挖野菜的兴趣。

2、讨论挖野菜需要注意的问题。

师:你们都想挖野菜,也带来了挖野菜的工具,那么在挖野菜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教师引导幼儿注意正确使用工具;不离开同伴;如果公园有水,注意提醒幼儿不到水边玩耍。

3、组织幼儿进行挖野菜活动。

师:每个小组都讨论了野菜长在哪里?下面我们就按你们的想法分组挖野菜,注意不要离开老师太远。

幼儿分组进行挖野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当幼儿分辨不清时,引导幼儿进行细致观察,也可请挖的熟练地幼儿帮助其他幼儿。

4、回园讨论,对也才进行分类。

请幼儿互相参观同伴挖的野菜,比一比谁的多。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野菜的种类分类,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检查,特别要幼儿区分哪些不是野菜。

5、分享野菜。

师:你们都吃过哪些野菜食品?我们挖的野菜可以怎样吃?

教师组织幼儿将挖的野菜清洗干净,送厨房加工。

组织幼儿品尝野菜食品。

【活动反思】

今天科学活动的主题是“挖野菜”,这个活动有两课时,3月份科学《挖野菜》教学反思。第一课时是让孩子们认识野菜,从野菜的外行特征、颜色等方面进行观察。马兰是野菜的一种,它的外形比较容易辨认孩子们一下就记住了。而荠菜跟一种野草的外形差不多,孩子们很容易混淆。

第二课时是让孩子们去挖野菜,这就必须是要小朋友在认识野菜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教学反思《3月份科学《挖野菜》教学反思》。有了第一课时的准备,孩子们都信心满满的自己一定能挖到野菜。在挖野菜的过程中,孩子们都仔细的寻找着。一有发现就招呼同伴们一起去挖。

虽说是“挖”野菜,但孩子们都小心翼翼生怕挖断野菜的根。活动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一些孩子把草当成了野菜。回到教室后我让孩子们将自己这一组挖到的野菜进行分类,大部分是马兰,只有少数是荠菜,其中还夹杂着一些小草。王欣朵大眼睛问:“这种菜能吃吗?”我笑着说:“能吃,这种菜你可能吃过了。”小朋友都很好奇,于是我给孩子们讲了几种野菜食品:如荠菜馄饨、马兰豆干丝等。

孩子们听到后惊奇的说:“我吃过香香的可以炒着吃。”张德程也说;“回家要和妈妈一起挖野菜,尝尝野菜的味道。”面对小朋友的天真可爱,我想上科学活动能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便有坐于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幼儿在快乐中探索求知。

★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 《找规律》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沉浮》

★ 《神奇的磁铁》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 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

★ 大班语言优质课教案

★ 大班教案科学

★ 科学大班教案

★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夏天》

7.《硫酸》第一课时说课教案 篇七

1. 知识背景:

硫酸作为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之一“化学工业之母”和典型的含氧强酸, 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硫酸知识已有初步了解。如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浓硫酸的部分特性:吸水性、脱水性。但浓流酸的强氧化性学生尚未接触, 学生对浓硫酸性质的认识还不够完全, 缺乏系统性。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不仅使学生全面、深入掌握硫酸的性质, 而且为今后学习硝酸等其他氧化性酸的性质打好基础。通过前段的高中化学学习, 学生又初步掌握了氧化还原、物质结构等理论知识和实验设计及操作技能, 从而为本节课奠定了重要的知识技能基础。

2. 设计背景:

传统模式:教师引导—演示—讨论—扩展—总结—巩固整个过程有分析、实验和观察, 对于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硫酸知识十分有效。但此教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相对较弱, 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老师牵引学生的思路, 学生的思维活动没有得到完全开放。遵循课改教育理念, 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 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以强化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探究过程, 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等基本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和思维辨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 使学生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了解量变到质变, 现象与本质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培养严谨求是的态度和善于合作的品质,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难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四) 教法分析

注意抓好初、高中知识衔接, 应用化学理论、借助实验手段, 引导回顾知识和对比实验中发现新现象, 探索新问题 (以旧带新) 。通过实验探究和思维辨析, 拓展深化知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 以实验为基础, 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

(五) 教学准备

根据实验任务, 分别提供必要的药品与仪器。

药品:稀硫酸、浓硫酸、蓝色石蕊试纸、硫酸铜晶体、铝片、铜丝、氢氧化钠溶液、品红试纸、硫酸铜溶液、蔗糖、钟罩、蒸馏水等。

仪器:试管、烧杯、玻璃棒、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火柴等。

(六)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学习了本课, 你觉得有哪些方法可鉴别稀H2SO4与浓H2SO4?

(七) 自我评价

8.心理课不必受教案束缚 篇八

日前,笔者有幸观摩了某初职校举办的“情绪气象台”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授课心理教师为上好这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了教案。教学手段除常用的PPT外,还用上了iPad和手机。教师在上课时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观看情景表演,分别用手机在聊天软件上发布面部表情图片,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应该说,教案设计得很不错。但在上课途中,发生了这样一个小插曲:有一名学生在上课时竟擅自离开座位,向教室后门走去……心理教师急了,立即上前准备制止。谁知这名学生将一些东西扔在教室门口的垃圾桶里又回来了,还主动告诉教师:“我去丢垃圾了。”心理教师松了口气,又继续按教案上课了。

这节课上得很精彩,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在点赞的同时,我却陷入了沉思:这节心理课讲的是有关情绪表达方面的内容,为此,教师还设计了一些情景表演,这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便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但这名教师却疏忽了,其实学生无意识擅离座位丢垃圾的行为——也是一个很好的情景表演,而且事情就发生在学生之中,丝毫没有表演的成分,很真实。尽管教案上没有这个情景表演,但授课教师完全可以抓往这个“小插曲”,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件事的情绪,同时借此机会,因势利导,对这名擅离座位丢垃圾的学生进行一次及时的课堂行为规范教育,这比课后单纯教育强多了。可能是该教师受上课教案的束缚(因为听课教师人手一份教案),没有或不敢抓住这个契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我没有批评这名教师的意思,只是认为,心理教师上课,不必非要受教案的束缚:即上课只能按照教案准备的内容和进度授课。其实可以随机应变,随时修改教案。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作为同行都知道,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生教案中没有的情况:如学生擅离教室,学生向教师提刁钻的问题等。因此,教师不能死扣教案。即使出现打乱教案的情况,也不要紧张,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

上海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有“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经验。其中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在上课时碰到突发情况,也会灵活运用,不是死板地按教案上课。这就给了心理教师一个有益的启示:上心理课可以不受教案的束缚,根据实际情况,只要有利于上课,可以随时修改教案。在这方面,笔者作过一次有益的尝试。

笔者有一次给中职生上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当我按照教案的要求讲到中职生要学会控制和保护自己,不要沉溺于与异性网络聊天,不要观看黄片时,一名学生竟当场问我,“老师,你看过黄片吗?”我一下子愣住了:尽管我上课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包括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以及如何与学生互动等,但却没有想到这一点,我心里一点准备都没有。而且,学生提的问题又是一个两难问题:若说看过,会有损教师的形象;若说没有看过,又给学生一个不诚实的印象。我本来想装傻不回答,可是看着学生们企盼的目光,我知道自己不能借口教案上没有而回避这个问题。我略一思索,响亮地回答“看过”,接着解释了看的原因:为了改善夫妻的生活。对于我的坦率回答,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我灵机一动,决定不按照教案规定内容来上课了,下面干脆让学生提问题,由我当场回答……结果这节不按教案上的课竟出奇的好。课后,学生们对我的评价很高。

我以为,教案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教学为教案服务的。所以,上心理课不必受教案束缚,而应根据课堂和教学需要,及时修改,灵话运用。

(作者单位:上海市甘霖初级职业技术学校,上海,200065)

9.大班科学活动公开课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 幼儿探索洞洞玩具的玩法,能用完整的语言大胆地讲述玩具的玩法。

2. 懂得爱护大家的玩具并遵守游戏规则。

3. 体验协作的快乐以及和同伴竞赛的紧张刺激感受。

教学准备:

1. 事先和幼儿约定洞洞玩具约会日。

2. 幼儿带上自己喜爱的洞洞玩具。

3. 教师自制的洞洞玩具,玩具展示台。

4. 音乐曲<<玩具进行曲>>,<<幸福拍手歌>>。

5. 红色卡纸自制有洞洞的爱心卡.

教学过程:

一. 幼儿分男,女角色佩戴快乐,开心的图标听着欢快的<<玩具进行曲>>音乐拍手,踏步有秩序地进入活动场地。

教师(课前设置手机铃声):快乐公主,开心王子们,今天,老师接的了洞洞玩具王国的邀请电话,请我们去和洞洞玩具约会,你们高兴吗?让我们到那个神秘的世界去遨游吧!出发喽!

二. 随着洞洞玩具国的飞飞姐姐(教师扮演)一起进入洞洞玩具展示厅,欣赏品种繁多,千奇百怪的洞洞玩具。

三. 飞飞姐姐:开心王子,快乐公主,欢迎你们来到洞洞玩具国。这里的洞洞玩具将会成为你们的好朋友!你们会用洞洞玩具国的动作来和新朋友交流吗?来吧!跟着音乐用你们的身体展示你身体的洞洞。这样那些洞洞玩具就会和你们一起狂欢。(孩子们在音乐声中表演身体变化出的各种洞洞形态)

四. 智力大冲关

飞飞姐姐:听说你们是最聪明的王子和公主,让我考考你们!

1. 你们吃过哪些有洞洞的食品?

2. 说出五种生活在洞洞里的动物。

3. 见过哪些有洞洞的物品?

4. 什么洞洞是有用的?什么洞洞是不好的?

5. 你喜欢哪些洞洞玩具?

五. 集中展示洞洞玩具,分享各种有洞的玩具.

六. 请孩子们自己去挑选自己喜欢的洞洞玩具并向大家介绍:

1. 这是什么玩具?玩具上哪里有洞?这些洞洞有什么作用?

2. 请大胆的王子,公主上台做小讲解员一边示范玩具的玩法一边说出洞洞玩具的奇妙之处。

七. 王子和公主交换玩具玩。

1. 提出要求:你们交换玩具时应该说什么?

2. 玩玩具时应该注意哪些事?

3. 归还时应该怎么说?

4. 一起制定规则:友好交换,爱护玩具,礼貌用语。

八. 修补破了的爱心

飞飞姐姐:开心王子,快乐公主,现在洞洞玩具国有一些洞洞玩具在哭泣,它们的心破了一个洞,因为有些孩子把它们损坏了,你们愿意帮忙把它们补好吗?(齐声答:愿意!)

九. 送爱心,同时随着音乐把洞洞玩具返还,并放回展示台。

十. 与飞飞姐姐以及洞洞玩具联欢----告别---

活动延伸:

10.科学探索课教案 篇十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磁铁,通过探索引导幼儿发现磁铁能吸住铁的东西。

2、学习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盘操作材料:内有磁铁、铁丝图形针、螺丝帽、钥匙、硬币、木块、布条、纸条、玻璃球、塑料玩具、竹筒等。

2、每人一个纸杯,内装回形针两个。

3、画有磁铁的图片一幅。活动过程:

1、出示操作材料,让幼儿发现磁铁,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师:小朋友,请你看一看,你面前的盘子里有些什么?请你玩一玩盘子里的东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特性。

(1)师:是哪一块东西能粘住别的东西?把它找出来。这块能吸住别的东西的铁块,它的名字叫磁铁。

(2)让幼儿操作盘内的材料,探索哪些东西是磁铁的好朋友,幼儿尝试分类把磁铁的好朋友放入桌上的大盘子里,教师个别指导。

3、小结磁铁有哪些好朋友,教师做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磁铁的好朋友都是铁做的,磁铁能吸住铁做的东西。

4、讲述故事《小磁铁去旅行》,初步了解磁铁对人们生活的帮助。

11.“平行四边形的判别”说课教案 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紧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综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及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从教材编写角度看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再用这些方法去对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进行判定.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抽象的定理,并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判别方法的灵活运用.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经历并了解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探索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四种判别方法,能根据判别方法进行有关的应用.

▲能力目标:

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德育目标:

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二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使课堂洋溢着轻松和谐的气氛、探索进取的气氛,而教师在其中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决策者、创造者和参与者.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定义和性质之后创设教学情景.(例如装潢店要招聘店员,老板出了这样一道考题:“一位顾客要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玻璃,你能否利用手头的工具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并说明这张玻璃符合顾客要求的道理.”你能为招聘人员设计一个方案吗?)此问题可先提示学生用定义,但用定义不好测量时是否还有别的方法,这样就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也就是说除了用定义外,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2.判别方法的探索

提出问题后我安排了如下三组探索题:

探索一,将两根木条AC,BD的中点重叠,并用钉子固定,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并与同伴交流.

探索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CD平行放置,再用木条AD,BC加固,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

探索三,用两根长40cm的木条和两根长30cm的木条作为四边形的四条边,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此时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热烈的气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用度量、旋转、证三角形全等等多种方法来证明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还可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和大家一起总结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探究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3.挑战自我

在四边形ABCD中,若分别给出四个条件: AB∥CD;AD=BC;∠A=∠C;AD∥ BC.现在,以其中的两个为一组,能识别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________.(只填序号.)

[设计意图:此题为条件型开放题,答案不唯一.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力求使学生不停留在重复与模仿的阶段.]

4.实际应用

生物实验室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在做生物实验时,小华一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谁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A,B,C为三顶点,即找出第4个顶点D.)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实际,同时又应用于实际,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困难探索结果而轻松用于实际的快乐感觉.]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92习题4.4:1、2.

2.体会本堂课你所获得成功的经验,写好数学日记,同学间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这种作业形式,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集贤县第1中学)

编辑/张烨

12.思考与探索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教学 篇十二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 科学复习课堂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差距大,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梯度把握困难, 教师课堂教学劳累, 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其典型表现为教学内容的泛化, 将所有的知识像炒冷饭炒一遍, 学生的学习喜好减弱, 学习的主动精神缺失等。平常与其他老师交流, 甚至听到这样一说:复习完了, 会的就会, 不会的还是不会。课堂上没有生命力的焕发和学习个体个性的张扬, 怎么会有效率可言呢?这样的课堂上, 也感受不到生命的挑战和学习者内在的愉悦。学生的知识素养没有真正得到有效的提高。收获和师生实际付出的精力不成正比。因此, 如何使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 怎样利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手段有效地组织教学?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想我们每个教师对复习课必须深思的问题。

二、对复习课有效教学的界定

根据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没有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学生在学业上有没有收获、提高、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 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 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爱好到爱好。

三、造成复习课低效的原因

目前造成复习课低效的原因, 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 教学目标单一。特别是学业考试复习, 教师往往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为好生的选拔性考试作准备, 复习难度和深度会提升, 这造成了中偏下学生没有“果子吃”的现象。第二, 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基础方面的差异, 学习兴趣的不一, 在一个班级里总有一部分学生游离课堂, 甚至会有上课睡觉, 自己干自己的事情。教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不够。第三, 复习模式单一。很多老师会将复习课上成练习课。练习做了完事, 缺乏有效的情境, 造成学生的喜好减弱, 兴趣降低。第四, 课堂上没有有效的设疑问难。部分老师将复习课处理成新课要点的重温, 学生没有一个新的激发点, 学习心理厌烦等。

四、如何提高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

(一) 分层目标——为有效复习导航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 也是教学的归宿, 是教学的灵魂。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引领作用, 支配作用, 为实施课堂有效教学导航。教学目标也是开发课程资源、个性化处理教材、灵活选择教法、科学调控课堂进程和节奏、正确评价课堂的依据。因此, 要上好一堂复习课, 首先要制订一个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 制订课堂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技能目标, 过程性目标, 以及情感和态度之间的培养目标。由于复习课上面对的学生层次不一, 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还应加上对复习目标的定位问题。如果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可分优生 (30%左右) , 中等生 (40%~50%) , 中偏下生 (20%~30%) 。新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兴趣等的差别, 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面向全体学生, 还意味着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每一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如何让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吃好”, 基础较好的学生“吃得饱”?我们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中要考虑目标的定位问题。即在教师的备课设计中要有分层目标, 既要关注优等生的选拔性的需要, 更要重视对中下学生学业水平的考查要求, 尤其是后20%的学生。如在八上第一章6~9节的复习中, 本人制订目标如下:①知道6~9节的溶液为中心概念, 知道溶液的分类、组成的表示方法及溶液结晶的两种常用方法 (面向全体) 。②能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药品与器材的选择及相关问题的处理 (优生) , 能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全体) , 能用过滤法除去不滤性杂质 (全体) 。③能用分式A%=mm进行计算 (全体) ……

(二)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有效复习奠基

现代教学论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应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复习课上由于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同, 总会出现有一部分学生未参与。当教师复习难度稍大的, 会激起优生的兴趣, 而差生根本吃不消。复习基础的时候, 优生觉得自己掌握了, 参与热情不高。所以教学中怎么激发学生的热情,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复习课中需要深思的问题。笔者曾听了两节感受颇深的课, 在此一举。一节是地理复习课。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解答。解答的学生上讲台完全充当老师的角色, 运用板书等各种手段来解答。解答不完整, 其他学生来补充。教师适时补充, 引导。基础差的学生在搜肠刮肚寻找问题, 优生也积极地寻找问题, 找“老师”解答。整堂课的教学氛围非常好。另

一节课以小组合作方式来完成概念图的建立, 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 差生在优生的帮助下弥补基础知识的漏洞。然后各小组进行基础知识竞赛。平时, 我们有这种感觉, 如果一个班级差生面较广的话, 辅差工作非常困难, 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通过生生合作, 及时有效地解决辅差工作。

(三) 巧选素材——为有效复习助推

如何让学生对科学产生一种亲近感, 由亲近产生喜好、产生兴趣,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科学课程课程标准指出, 科学课程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本质, 还应当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对我们选取现实材料, 用“生活化”方式呈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个素材选取得当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物态变化》复习中, 有位老师选取了干冰实验, 干冰实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看到, 干冰溶化时的壮观现象牢牢地抓住了全场所有学生的眼球。自然地每个学生也都参与课堂中来, 也都积极思考着相关的的问题。

(四) 问题串线——为有效复习铺路

古人云:学生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达进。质疑问题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复习中, 教师如巧妙设计问题, 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解决问题的热情。在听了温州市精品百课中李聪聪老师执教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复习”后, 感受颇多。整节课由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推进。李老师先提出以下问题:①为什么一天中我们的体温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②人体是通过调节哪两个生理过程来维持体温的稳定的?③此时在教室中, 同学们产热和散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④在寒冷的环境下, 人们是怎么调节产热和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稳定?⑤寒冷环境是怎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引起肌肉战栗, 血管收缩的?⑥炎热环境下, 我们又是怎样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来维持体温的稳定的?⑦两种环境下的体温调节过程有哪些共同点?通过以上问题的引导得出体温调节的概念图。李老师将问题巧妙设计, 适时引导, 将更多的学习空间让给学生, 把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过程。

(五) 课后反思——为有效复习提升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持续反思。经过一次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 最终实践教育教学的创新, 提升育人的质量。我们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①学生的表现达到预期的目标了吗?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如何?③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都有所提升?④本节课还有无更为有效的策略方法?……在反思中, 提升教学质量。

13.幼儿园科学公开课教案 篇十三

1.初步了解温度计的作用,学习找出温度计上的刻度数并进行记录。

2.对温度变化感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ppt、数字贴、幼儿操作温度计模型、温度计实物、记录表

经验准备:

幼儿知道一些测量仪器如:体温计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刻度,找出刻度数

(一)分段找出刻度数

1.出示ppt,认识温度计

(1)这上面你看到的一条一条的是什么?这些线都一样吗?

(2)这些线有什么规律?

小结:像这些长短不一样的线,有规律的排列下来就成了刻度。

(3)了解水银柱和摄氏度符号℃

2.幼儿找出刻度数

过渡:在温度计上0度在这里,上面的长线是多少度?

(1)第一次操作:从0开始记录到第一根长线。

过渡:长线是10,再向上长线是多少呢?

(2)第二次操作:将其他长线的刻度数贴好。

小结:原来长线的度数是有规律的排列的。

(3)中长线是多少度?(引导幼儿知道中长线表示多少度,感知规律)

(二)复习巩固刻度数

1.引出温度计的水银柱,找出更多的刻度数。(16度、24度等)

2.分享快速找出相应度数的方法。

小结:原来是在长线或者中长线的度数上接着数,这样找温度会更快。

二、测试温度,感知变化

(一)两人合作观察温度计测温的度数,并记录。

14.公开课中班科学教案《动物之最》 篇十四

中三班 刘心玲

活动名称

中班科学教案《动物之最》 活动目标

1.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他们。2.了解一些在某一方面能称得上“之最”的动物。3.浅学问答歌。活动准备 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谈话引起兴趣

今天,老师要带领小朋友们去动物园参观,请小朋友们好好看一看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它们都有哪些特点?

二、展开活动

1.组织幼儿观看图片,并加以解释。提问:刚刚你们看到了那些动物啊? 提问: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啊?

小结:动物园里有许多可爱的动物,它们都有各自的本领和特点。提问:那么它们身上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比如:大象的鼻子最长等。

2.请幼儿根据自己的记忆说说动物身上的之最,说对的幼儿教师给予鼓励、表扬,并奖励小贴画。3.将幼儿说出的动物之最进行归纳: 脖子最长的动物是:长劲鹿 鼻子最长的动物是:大象 耳朵最长的动物是:兔子 跑得最快的是:猎豹 最凶猛的是:老虎 嘴巴最大的动物是:河马 唱歌最好听的是:百灵鸟

4.请幼儿表演动物之最,如:表演大象,做出鼻子长长的样子,并说:“我是大象,我的鼻子最长。”

三、结束 问答歌的方式

问:小朋友,我问你,什么动物鼻子长? 答:鼻子长是大象,大象的鼻子最最长。

15.科学课的好课标准和上好课的策略 篇十五

一、科学课的好课标准

什么是好课?严格来讲,符合《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课都是好课。但事实上, 在判断具体某次课的优劣时,老师们常常会争论不休,观点不一致。究其原因,很多时候是我们评课的角度出现了偏差,缺少了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评课的考量。基于对科学课标的仔细分析解读,以及自己的实践收获,我认为好的科学课至少要符合以下五个“标准”。

标准一: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高涨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明确指出:科学课是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课程,教师应该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由此可见,一堂好的科学课,课堂上的学生应该是兴趣浓、积极性高, 并快乐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反之,课堂上死气沉沉,学生沉默寡言,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师生关系“剑拔弩张”……这样的课就只能得差评。当然,我们也要客观评价学生课堂上的兴趣、积极性,不能把浅层次的交流活动、低目标的教学内容等烘托出的课堂“热闹”表象盲目界定为好课,也不能把有意义的沉静思考简单认定为学生学得沉寂无趣。

标准二: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主动

科学教学的基本理念中有这样一段概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这就说明,成功的科学教学必须真正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才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快速提升。如果老师讲学生能讲的, 做学生爱做会做的事,这就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学生成为被动的学习者,其结果就会遏制学生自主发展。所以一堂好的科学课,就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探究活动,能够主动质疑一些现象,乐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用心去解决一些问题。

标准三:看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否深入

科学课标在基本理念中说道: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科学课上教师要多引领学生进行各种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带领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如果教师安排的探究活动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给予学生合适的时间充分地观察、实验、思考、交流……那么,这种扎扎实实的参与式探究学习就会受学生喜爱,也能促进学生发展。反之,教学中如果老师用图片浏览代替可以观察的真实事物和世界,用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可以进行的分组实验,甚至用虚拟的录像等代替学生真刀实枪的实践探究,这样的教学再怎么热闹,手段再怎么先进,学习再怎么轻松,也只能是流于形式的纸上谈兵。

标准四: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发展

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必须要具有创新思维。小学科学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到:我们的科学教学要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这一目标要求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基础意义。一堂好的科学课, 教师应该巧妙地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情思飞扬、问答精彩、操作细致、观察入微。学生只有愿意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在思考中实践、领会、顿悟,并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以超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 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训练和发展。

标准五:看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小学科学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要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 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关心科技的发展。落实到分目标,简单概括就是三个方面:“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由此可知,一堂好的科学课,老师要努力从这三个目标中下工夫,使学生获得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以及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一些非智力因素获得发展。

以上五项好课标准, 是基于课标,并从学生“学得怎样”以及“学有所得”的角度进行概述的。简单地讲,一堂科学课好不好一定要以生为本,重点关注学生学的愿望、兴趣、过程和效果。

二、上好科学课的策略

有了好课的“标准”,怎样才能上好科学课呢?我认为关键在于科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科学课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并围绕每一个科学教学任务矢志不渝地去优化,具体要着力在“五要”上下工夫。

1.教 学 理念 要 正 确

科学课的教学理念就是科学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也是科学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态度和观念。如“小学科学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儿童生活”“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等,都是科学教师应该坚守的正确理念。教学中,教师时时处处要用这些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例如,在一些公开课上,有的老师总是让几位学生交流发言、做实验,其他学生犹如陪客,这样的教学就没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其结果充其量也就培养了几位课堂“精英”,这对其他学生来讲是很不公平的。再如,科学学习活动应以探究为核心,可有些老师上的科学课却总是以说教为主要方式,老师滔滔不绝的发言时间大大超过了学生交流和实践的时间,这样的课明显没有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2.教 学 设计 要精 彩

科学老师能否把课上好,关键取决于他的教学设计。我认为科学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首先要在正确理念的引领下确定有意义、能达成的合适目标;其二是教学过程要设计得思路清晰、简洁明了、重点突出。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导入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设计要用心打造, 但不需要浓墨重彩,以免喧宾夺主;其三是教学设计要关注生成和细节。课堂是师生合作互动的学习空间,其过程千变万化,因此设计教学时教师应该尽力预想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生成现象,并尽量预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教师既可以自如地把控课堂教学节奏,又能让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目标。其四是教师要精心锤炼教学语言。简洁优美、指向性明确的教学语言是师生活动的润滑剂和增效剂,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把课堂调活。

3.教 学 准 备 要 充 分

科学课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探究式学习。一般来讲,科学课上师生的活动需要许多材料和课前活动的支撑,因此做好课前准备是一项重要而且必要的基础工作。教学准备之一:器材准备。做好器材准备要遵循“先有后优”的原则。 科学老师每天需要上很多课,如果每节课都要变着戏法拿出各种精妙的器材显然不现实,所以教师在上课前首先要快速准备好各种简单实用的器材。这就是“先有”原则。要做到这一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就地取材,即实验室、教室和学生身边有的都可以直接使用。“后优”是科学老师优化教学,积极进取的表现。有经验的老师知道实验室里有很多材料但并不是最佳的实验器材,有的容易坏,有的实验效果差,还有创新性实验中需要的器材根本就没有。这时就需要老师自己动手优化器材,或者到外面去寻找新器材。教学准备之二:活动准备。为了便于科学课上进行教学探究,有时需要学生在课前进 行一些前 期性的观 察、考察、实验等准备,这也需要科学老师重视并指导、组织。例如,教学《垃圾的处理》一课时,会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家中垃圾的种类、重量、去向等信息,这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些调查表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记录。教学准备之三:其他准备。要上一节科学课,科学老师要准备的很多,还包括教师对教学环境、设施设备的熟悉和使用方法的了解,以及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前概念的了解,等等。

4.教 学 过 程 要 扎 实

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是实验验证科学规律,有的是外出观察自然生态,也有的是动手制作的技能学习等。教师要让学生在课上学有所获,就必须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特别是要扎扎实实上好每一个环节,绝不能走过场。教学中教师可以着力关注三个方面:一是目标任务落实到位。一节课只有40分钟,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分钟, 合理分配时长,尽量将设定的教学目标任务有效落实下去,为落实一个单元乃至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奠基。二是教学中让学生有真实感悟。例如,三、五年级都有“植物”的教学单元,很多内容需要老师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现场考察或者动手种植植物。面对这些实践活动任务,教师应该克服困难组织学生开展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和收获,而不能让学生看看书、读读课文敷衍过去。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科学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5.教学 过 后 要 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可见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多么重要。实际教学中,科学老师总会有很多成功的体验, 也会有不少失败的教训,因此教学过后,教师应该以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策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收获等进行审视和分析。这样既可以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也可以增强自己的教学机智,还可以摸索到许多新的教学规律,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有积极意义。那么,如何做好教学反思呢? 我认为教师应该注意三点:一要及时。根据人的遗忘规律,教学过后教师应立即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反思越快、内容越清晰、收获越多。二要抓重点。反思不能笼统回顾,应该将教学中最靓的设计、最美的语言、最妙的生成、最有效的方法、最吸睛的现象等成功做法,或者最失败的策略、最恼人的瞬间、最差的效果等教训记录下来, 并思考其产生的根源。这样的反思才最有收获。三要坚持。教学反思确实有用,但要真正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改变科学教学实效,教师还必须持之以恒。小经验大积累,教师通过不断反思,积极积累教学经验, 时间一长经验就会很多, 自己的教学过程就会更加精彩,教学中失误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少。

16.科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课的探索 篇十六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点和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其具备的强大优势为探索和构建崭新的教学模式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这种整合使分化了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体协调,使其各成分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以科学知识为中心,以教学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科学课程中去,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媒介和方法去改善教学。它同样是以科学知识为中心,但在教学形式上已从重教师的“教”改为重学生的“学”,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源来突破教材的知识容量,使学生思路开阔,把最前沿的内容吸纳进来。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综合性的多层面的了解。

正因为如此,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科学课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小学《科学》是一门知识面广,教学难度大的课程,合理地使用网络和各种媒体,能对教学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与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

一、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开发

构建学校网络教学是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成功的根本保证。现在不少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而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学科教学网站,特别适合于构建这种学习环境,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校园育人环境。这些校园教学网站实际上是网络信息与科学教学整合的一个平台。构建好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库,可以提高我们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学生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科学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知识面很广。因此,互联网中关于科学学科的专题网站也很多,如关于地质灾害、海洋开发、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农业开发及大量的关于地球科学、天文、气象和气候的科普网站、各种类型的网络新闻、网络热点专栏及专业报纸杂志网站。我们可以将这些网站进行分类,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可以点击进入相关网站搜索信息资料。

二、网络环境下的情景设计

科学中有些内容也是枯燥的,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交流”这一课。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其自始至终参与学习。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最关注最感兴趣的事创设情景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与兴奋点。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而多媒体技术具有丰富的再现功能,课堂中如果我们能利用它创设一种新颖别致的娱乐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现疑点,引起他们渴求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和继续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在教学“交流”这一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六种甲虫,准确地描述其中一只,并请学生根据他人的描述,正确地识别出所描述的甲虫。使学生并认识到“能在探究活动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观点和质疑,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以获得比较可靠的结论”“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在教学大脑、神经、感觉,了解感觉器官作用时,先放一段这些器官工作的多媒体软件,激起了学生认识、观察、研究人体科学的浓厚兴趣。

三、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教学

多媒体可以把静态事物动态化,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或想象力去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由于它能够实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的结合,从而给学生大脑皮层以大信息量的“刺激——反应——强化”,达到常规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教学可以变得更精彩,实验操作变得更精确、规范。例如教学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可以将操作过程制作成课件:先出示温度计,让学生认识温度计;讲到什么,就闪一下什么,刺激学生感官,帮助学生记忆。其次,做一个使用温度计的小动画:轻拿轻放——测量温度——读数。重要的地方能重复播放(如拿温度计时手的位置),并加文字说明,播放时教师配合讲解。拿起后,出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轻拿轻放?接着,将温度计浸入液体,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然后,多媒体演示如何读数,温度计液柱不再上升和下降,视线与温度计液柱顶端保持水平。

如:在教学声音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制作课件来演示声音的传播过程。以下的实验采用动画多媒体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效果:1.装置小的实验。2.变化瞬间即逝的实验。3.操作或观察时间长的实验。4.精确性要求高的实验。5.有危险的实验。

教学实践证明,将网络媒体恰当地运用于科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特有的魅力,不但可以促进素质教育前提下的课堂教学效果发生量和质的变化,而且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教育。

四、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

为突出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上网查询资料等途径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团结协作,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方向。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要从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出发,构建充满时代特色的信息化课程形态,创设与日俱进的信息课程文化,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而转变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各种关系,最终加快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17.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十七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字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引导幼儿了解和感受数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的特点,设计了这节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数字“0”,感知“0”的意义。

2、引导幼儿能准确将数字0-9与相应的量进行对应。

3、引导幼儿充分认识到数字和生活息息相关。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幼儿认识数字“0”,感知“0”的意义

活动难点:幼儿能准确将数字0-9与相应的量进行对应。

活动准备

教具:三个奶粉罐子、两个木球、八片雪花片

学具:学具“红色圆片”、“数字卡片”、操作盘若干 、图片三张

活动过程

1、导入:游戏“摇罐子”,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出示三个奶粉罐子,请一位幼儿上来摇一摇三个奶粉罐子有什么不同,幼儿感知后打开奶粉罐子看看里面有什么,为什么不同。引导幼儿可以用数字表示奶粉罐子里面的东西。2个木球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8个雪花片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空的罐子表示什么都“没有”,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

教师总结:“没有”可以用数字“0”表示。

2、引导幼儿将数字与相应的量进行一一对应。

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学具,按照0-9的顺序在数字的下方摆上相应的红色圆片。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边操作教师边将操作的幼儿照片拍下来,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摆的,再将老师摆放的图片展示给幼儿。引导幼儿观察,数字“0”的下面一个红色圆片也没有。和幼儿一起巩固,“没有”可以用数字“0”表示。

3、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的“0”。

引导幼儿说一说在生活中,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数字“0”。

教师出示图片(温度计),引导幼儿找找温度计中的“0”在哪里(在温度计的中间),并提问幼儿是什么意思。教师总结:温度计的温度在“0”的下方,天气会变得很冷,水会结冰。如果温度慢慢上升到“0”的位置以上,天气会越来越暖,结的冰会慢慢融化成水。教师继续出示图片(尺子),引导幼儿寻找尺子中“0”的位置,提问幼儿这里的“0”表示什么意思。教师总结:我们用尺子量东西的时候从“0”开始测量,所以这里的.“0”表示起点的意思。

教师继续出示图片(电话),引导幼儿寻找“0”,并问小朋友们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里的“0”表示什么意思。教师总结:电话里的“0”表示一个电话号码。

教师总结:引导幼儿和教师一起巩固今天在活动中学习到数字宝宝“0”的本领,不仅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号码,表示起点,和表示温度计的界限等等。告诉幼儿数字宝宝“0”还有很多很多本领,让幼儿关注身边的“0”。

4、结束:游戏“0”的舞蹈。

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分或者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出“0”的形状。教师和幼儿一起做一个大大的“0”结束活动。

5、活动延伸:幼儿回到家里和家长一起找一找生活中遇到的“0”,学习“0”表示的不同的意义并与小朋友们进行分享。

活动总结

18.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礼物》 篇十八

活动目标:

在数学游戏中,尝试从不同角度对物体进行分类;有初步观察、动手操作的兴趣及求异思维。

活动准备:

1.礼物口袋(各类大小、颜色、形状各异的玩具)、操作板15套

2.分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找礼物”(引起兴趣)

1.师生寻找礼物,激发幼儿观察兴趣。

提问:有些什么礼物?这些礼物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礼物大小、颜色、种类等不同。

2.师生共同按玩具的一种特征分类。

二.“分礼物”(自由分类)

1.鼓励孩子在教室里寻找其它礼物,坐在地毯上整理。

指导语:找找它们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然后把一样的放在一起,分在两边。它们都有许多种分的方法。

2.幼儿分礼物,教师巡回指导:

(1)鼓励孩子寻找不同处,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类,愿意与同伴交流。

(2)分层指导:引导能力弱的幼儿根据明显的特征分出1”2种方法。(如大小,颜色)启发能力强的幼儿按比较隐性的特征分。(长短、有没有口袋、有没有籽、形状、数字等特征)

3.展示礼物(交流讨论)

(1)按种类归到展示板上的标记。

(2)讲评:找出礼物的不同分法,及时表扬观察仔细,能和别人有不同分法的幼儿。

(3)小结:这些礼物可以按大小、颜色、形状来分,还可以按有没有口袋、数量、长短、用途来分。

三.“做礼物”(迁移应用)

1.(做礼物送给哥哥姐姐)介绍礼物材料,幼儿自由选择

2.鼓励孩子用多种方法制作,迁移已有经验。(如钮扣可以按颜色穿,还可以按钮扣洞的.数量穿,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同时用二个维度进行操作)

3.重点指导贴画,能力弱的幼儿能按物体的种类进行一级分类;能力强的幼儿按动物的外形、功用尝试两级分类。

4.讲评:

(1)请幼儿介绍自己做的礼物,激发幼儿学习分类兴趣。

上一篇:云南省楚雄公共租赁住房下一篇:写人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