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金融风险防控方案

2024-06-28

防范金融风险防控方案(精选8篇)

1.防范金融风险防控方案 篇一

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汇报

2018年2月26日

近期,李官镇党委政府持续加强落实全区防范金融风险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前期半程镇现场会学习经验,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镇金融风险防控办印发共计50000份金融风险防控告知书,由各村下发,一份入户留档,一份签字带回,保证发放质量。

2、扎实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行动。截至目前,全镇所涉及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全部拆除银行式柜台及相关存款标识,存款余额较年初压减42%,贷款余额较年初压减56%,其中2家合作社已停业转产,1家合作社存款已全部清零,2家已退出经营。

3、下发并签订“清退责任书”,要求合作社七月起保证每月存款余额都下降25%以上,截至2018年12月31日将资金存量化解完毕。截止7月底,财茂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注销税务登记,信源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注销税务登记,镇金融风险防控办公室将会进一步督导整改,推进工作进程,确保按照上级要求按时完成任务。

4、联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根据“连续两年未在国家企业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年报”筛选出共计12家僵尸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一家拟注销,正在走程序,预计8月中旬进入下一步程序。

5、P2P方面,临沂市兰山区尤普锐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朱里分公司和李官分公司2家已注销,临沂君易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李官分公司、山东苏鲁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李官分公司已在李官撤点。

6、共筛选出1家投资理财类公司,目前已清退,临沂市兰山区盛奥民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已经撤出李官所设立的分支机构。

7、群防群治工作再深入。夯实党建网格化制度,全面落实包保责任。自六月以来,在全镇主干道及社区内部悬挂宣传横幅50余条,共计发动宣传车25天次,同时要求全镇十大社区49个自然村定期利用大喇叭进行金融风险防范宣传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将防范金融风险纳入镇年终考核,由镇金融风险防控办公室出台具体赋分细则,通过工作实绩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

2、坚持宣传工作不放松。计划在全镇各自然村继续发放告知书,利用宣传车、知识讲堂进社区等方式宣传金融风险危害,加强思想指引,提高思想认识。

3、镇金融风险防控办将会继续配合两委成员定期召开调度会,到各自所包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要求进行督导整改,本月将督导万华、同信两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摘牌转业。

2.防范金融风险防控方案 篇二

碳交易是指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 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与各国经过多年艰难的谈判, 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12月通过《京都议定书》 (简称《议定书》) 。《议定书》中明确新了途径:用市场机制解决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 即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流通交易, 简称碳交易。

碳金融市场就是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有价值商品所进行与其相关的金融交易活动。按目前的发展速度, 不久的将来碳交易将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

二、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状况

(一) 碳交易市场现状

1.碳市场的建立促进了碳项目 (CDM) 发展, 地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与碳项目数量呈负相关。发达地区技术水平较高, 能源利用率较高, 边际减排成本较大, 生活状况好, 故改革与改变的动力不足;而经济较欠发达地区, 为了经济增长政府和企业都希望利用拥有丰富的风能、水能等自然资源, 迅速改变相对落后的技术, 以赶超发达地区, 因此减排动力潜力很大。

2.交易所交易冷清, 成交量相对较小。由于没有严格的减排政策和制度, 企业的减排责任只是形式浮浅、趋动力不足, 以至市场碳交易主动虚弱、需求不大、成交量小, 交易所利润甚小至亏损。

3.配套制度和监督管理不完善。企业排碳配额分配方案只是在试点, 排放监测制度设计问题还不明确, 没有监督企业规范排碳而导致排放量失控, 制度的不明确和碳金融产品单一等直接影响交易的进行。

4.碳金融交易市场中商业银行的参与度不高。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还处于探讨和认识阶段, 对碳金融业务不太了解;碳金融市场缺乏可抵御大型风险措施, 碳金融产品与服务较单一, 缺少创新。

(二) 碳金融交易机制面临的问题

1.碳项目交易费用高昂。碳交易市场风险性较强, 对企业社会责任心要求高、技术复杂、建设周期长, 相关核证成本高、周期长、程序复杂, 企业要成交往往在交易费用之外还要付出一系列的额外成本 (如信息成本、违约保证金等) , 这使得相关市场的交易成本要显著高于成熟市场, 与初始通过市场机制优化碳减排资源配置的构想相违。

2.碳交易市场缺乏统筹规划。碳交易所基于碳项目的碳排放权配额交易推介, 大多数交易都在场外协商方式进行, 由于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缺失和配套碳金融体系不完善, 导致不同交易所间各自为政, 相互竞争。没有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削弱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影响力和议价能力。

3.碳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碳金融市场尚不成熟, 相关行业准入机制尚未构建, 专业人才更是奇缺, 这使得我国的碳金融配套服务体系迟迟未能建立起来。

4.产业模式低级, 缺乏定价能力。虽然我国己经是碳项目的最大输出国, 但由于不具有该专业信息优势, 对国际规则和国际市场缺乏了解, 失去了相应的权重地位, 不能在国际碳交易中掌握信息优势, 缺乏议价能力, 使得碳交易产业链中只能处于最低端。

三、我国碳金融市场风险结构

(一) 主要风险

1.不确定政策性风险。国际碳会谈多次不能达成“完整”的共识, 这对未来国际减排合作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投资者都采取了观察再行动、研究再行动的策略, 明显阻碍了新项目开发的积极性;政策性的配额分配计划可能因履约条件和政府态度的变化而变化, 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长期政策不确定性加大了碳金融市场的投资风险。来自国际政策性的风险是争议最大、变数最多, 其风险程度最强。

2.流动性风险。由于各国碳金融市场的政策标准、价格水平均存在较大差异, 缺乏统一的市场体系;标准、目标或政策存在断续, 导致同一市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流动性问题;碳金融产品间仍然存在行业、种类等的差异, 使得价格表象对投资者投资策略误导, 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投资风险。

3.政治风险。碳金融产品与政策是相关联产物, 而且需要以国际合作为背景;国家层面和学者之间的观点差异激剧争锋, 从而存在着各种与政治性和阴谋性相关的猜疑、阻滞, 引发了政策面的巨大风险。

(二) 风险的成因

1.相关配套政策及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由于碳金融配套政策与制度的缺失, 缺乏统一的组织机构, 缺失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市场和科学有序的碳金融市场运行规范。在这种缺乏公平、透明与公正的交易环境中, 金融机构受到了极大的制约。政府对低碳经济的鼓励性政策往往只停留在倡导与宣传的层面上, 而在具体的财政与税收激励方面较为缺乏。

2.国际局势前景不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 由于来自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经济滞阻的压力仍然是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

3.主体认识不足与专业人才缺失。由于碳金融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 对它的认知犹如雾里灌花, 只知其一隅, 不见其全局, 碳交易市场的容量过小, 金融机构缺乏进入的动力, 相关人才培养处于空白阶段。

4.碳金融服务组成架构尚不健全。碳交易市场尚未成熟, 市场投资主体成分复杂, 银行等金融机构仍持观望态度, 缺乏对碳交易相关操作模式和交易规则学习与了解的兴趣;入市的机构数量稀少, 碳金融衍生产品少人问津, 碳金融相关机构少人涉足。

四、我国碳金融市场风险的防控对策建议

(一) 建立规范的碳交易市场体系

面对来自国际政策性的风险, 我国应主动采取措施, 从国家层面应对可能存在的政策风险。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框架和加强政策指导, 从制度上进行配套的改革, 健全规范的碳交易市场体系。

1.通过立法方式明确发展目标, 用法律来保障碳金融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合理定位, 强化碳金融主体和产业界的市场的预期工作。

2.在政策面上加大引导低碳经济发展的力度, 政府应通过低碳项目税收优惠、碳信贷担保等政策支持, 增大资本投入低碳经济的建设。

3.通过立法, 建立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碳市场的机制, 加强与国际主要碳市场的合作, 提高其影响力, 并在国际间取得认证体系、减排标准和产品服务等方面认可, 形成较强的参与能力, 从而使我国在国际碳市场竞争中取得重要地位。

(二) 建立严格的碳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从风险监控机制入手, 运用技术手段, 构建涵盖碳金融交易市场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控的一整套风险防控体系, 实现风险防控的实时和有效。

1.构建碳金融风险监控机制

(1) 建立交易准入机制。建立起全面的碳排放权交易准入机制, 对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进行资格审核, 严格审核交易机构的准入资格, 确保行内运行的规范、合理、自律和风险控制。

(2) 提高行业管理自律性。提高自律管理的自觉性及行业自律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可减少、纠正、避免违规现象, 维护市场秩序。

(3) 碳金融风险的监督机制

①独立的碳交易系统。碳金融市场应该建立独立交易系统, 通过系统可对每笔场内交易均进行实时监测, 跟踪监控与管理, 从而可以杜绝违规交易的发生, 以确保交易的合法性。

②碳排放量监测制度。建立有效的碳排放量监测制度, 定期、义务的对各归管行业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检测, 有条件的建立监测地点到监测机构的二氧化碳排放检测体系, 以避免排放权发放过多与市场价格不正常波动等问题。

③碳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建立我国碳金融交易与监管信息中心, 以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和研究, 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谈判的共享信息, 以保证我国碳交易市场和主体的长期稳定和安全性, 达到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的目的。

④碳信用评级体系。尽快建立碳信用市场评价体系, 发挥碳信用评级在碳金融的监管中的作用, 客观、有效地评价碳金融市场参与机构的信用与业绩状况, 是维护碳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营, 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从而促进碳金融交易的市场化。

2.构建碳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碳金融并非是完全的市场产物, 不能完全交给市场, 政府应主动承担监管责任, 建立严格而完善的碳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1) 国家碳排配额计划。行业发展与经济趋势决定了国家配额计划的制定, 相对公平地确定各行业及各企业的初始排放配额, 提前防范由分配不均、配额过剩等可能引起的政治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2) 碳排放核查系统。制订严格的碳排放核查系统, 对违规的企业严厉处罚、限制排放额交易等一系列措施。引入第三方独立、有核查资质机构负责对企业进行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源进行定期核查, 及时反馈监测信息, 为监管机构提供企业碳排放量实时状况资料, 从而对碳排放监测系统起着补充与完善的作用。

(3) 碳金融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的金融配套服务体系不仅可以分散金融风险, 增强金融系统健壮性, 促进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 更可以有效支持主体发展。多种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碳基金) 的共同参与, 更为市场带来了资金与活力。发挥资金融资、项目担保、市场媒介等多项重要功能, 从而极大的推动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 构建我国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市场

1.循序渐进的构建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市场

构建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通过对监管、定价和配额等对碳交易所进行统一管理, 以保证国内碳交成价格的正常波动, 确保碳金融市场风险的有效监测和防范, 促进碳金融市场的有序、健康和稳定发展。

在进一步完善交易规则的基础上制定国家《碳减排交易法》, 以确保正常运作的碳交易市场, 在法治的框架下, 全面实现中国政府的经济转型和减碳发展的目标。

2.对统一碳金融交易市场建设中风险管控的措施建议

在碳金融交易市场建设的初期, 风险管控的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和实践推动缺一不可。建议:

(1) 统一监管。由央行组建立碳金融专门监管部门统一负责碳金融涉域的审慎监管, 以便全国范围的统一规范监管。

(2) 统一定价。针对碳排放指标在全国制定统一的、明确的定价体系, 进而提高碳交易的效率和便利。

(3) 统一配额。大力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基础上, 国家统一实行总量控制, 根据各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及碳排放量需求等因素分配配额, 建立碳配额交易制度, 培育公平、活跃的一体化的中国碳金融交易市场。

碳金融交易市场建设中风险的管控政府的关注和支持起着关键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从立法规范、制度供给和市场培育的角度, 对碳金融发展和风险防范进行监管, 构建中国特色的统一碳金融交易市场和风险可控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参考文献

[1]蔡建荣.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金融经济 (理论版) , 2013 (05) .

[2]张存刚, 张小瑛.碳金融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 2010 (04) .

[3]孙阿妞.我国发展碳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武汉金融, 2010 (06) .

3.防范金融风险防控方案 篇三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开展文化金融的现状,指出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开展文化金融业务领域的差距。另外指出了银行开展文化金融业务的领域范围,从文化创意产业供应链的角度指出了该供应链当中的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有融资的需求,并指出了银行介入的切入点。另外文章指出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开展文化金融业务时所面临的文化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文化金融业务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和竞争风险,并提出了风险防控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金融;风险防控;银行;对策

一、 引言

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关系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但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文化和金融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离开了金融业的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会异常的艰难,而在文化领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边界更加模糊。这就意味着文化产品的竞争是全球性的,消费者的选择面也是国际性的,消费者可以选择观看国产片也可以选择观看国际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金融的支持,因为我国的文化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比如日本动漫产业,美国的电影产业,韩国的电视剧产业都在世界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缩短甚至是超越这些国家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国家出台了很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其中一点便是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大力开展文化金融业务,不断创新针对文化产业的金融产品,向文化产业注入大量的发展资金。但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银行等金融机构还存在很多顾虑。银行需要考虑相应的业务风险,文化产业的风险较大,未来的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银行来说风险防控是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目前国内有很多学者就我国文化金融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从风险防控的视角来讨论银行开展文化金融业务的研究基本上没有,本文将从文化金融业务风险防控的角度来切入该主题的研究。

二、 我国文化金融发展的现状

我国文化金融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文化产业的资金缺口情况非常明显。该行业内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该行业的资金缺口情况比生产制造类的行业还要严重。该行业内的企业规模往往很小,没有什么固定资产,从业人员数量也很少,很多企业更像是一个创意工作室。而且该行业的收益也很不确定,有些很小的企业上线了一款游戏,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面可能就收获了巨额回报,而更多的企业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文化创意类产业的关注度还不高,银行目前还没有太大的动力去开展文化金融业务。而随着银行等金融机构改革力度的加大,盈利空间的进一步收窄,竞争程度的加大,将会有更多的银行来关注文化金融业务领域。

1. 文化金融领域类别和范围。银行开展文化金融业务的领域有前期的设计创意的产生阶段,中期的作品制作加工阶段,以及后期的宣传推广和衍生品的制作阶段。文化创意产业供应链当中可能除了核心企业,其他企业都有融资的需求,这包含了上游的内容制作类企业,下游产品推广发行类企业。银行都可以介入这些企业的融资实践当中。

2. 文化金融和产品金融的区别。传统的供应链融资是闭合式的授信,银行的贷款回收有保证,因为产品的销售收入是用来归还贷款的,再加上有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作为担保,银行面临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可控的。而对于文化金融来说,由于文化创意企业的未来收益不确定,而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大量的资金投入不一定带来等额或超额的回报,这就给银行的收益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电影市场,很可能投资很大的电影作品因种种原因票房成绩不佳。因为影响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收入的因素较多,这就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风险。文化金融业务的开展时间较短,银行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不足,同时对于银行来说它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能够以较小风险获得稳定收益的企业或行业,比如将资金投往国企、投向房地产行业等等。也就是说银行开展文化金融业务的动力不足再加上有这么多风险的存在,银行在开展这些业务的时候就有了更多的顾虑。但银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银行间的竞争,银行与其他行业的竞争比如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的竞争等等。银行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和盈利空间,而文化创意产业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产业,银行可以在这一行业大有作为。

三、 文化金融的风险类别

1. 文化市场风险。文化产品的畅销与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消费者的偏好、产品的流行趋势。比如消费者在某一时间段特别喜爱某一题材的电影作品,则符合这些题材的电影作品更容易取得好的票房成绩,而不符合消费者偏好的作品可能就难以取得好的成。而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消费者的偏好变化很快难以把握,而文化产品一旦面世再去改变其题材几乎已不可能。而对于实体产品可以有延迟生产,比如汽车的大框架先生产好再根据最终确定的需求来确定外观颜色,也就是说可以在前期将产品的主要部件生产出来再根据最终明确的消费者的偏好来改变外观、进行组装等等。而文化产品就难以做到延迟生产。

2. 法律风险。文化创意类作品的版权保护已越来越健全,如果在作品的制作过程当中没有注意到版权的保护问题,比如未经版权所有者的同意就擅自使用了其创意将构成侵权,需承担侵权责任。作品不能面世便没有任何的收入,而前期却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再加上侵权后的赔偿则会给当事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文化创意供应链所有的企业都要有非常强的法律意识,知识产权保护的培训教育力度要进一步的加大,整个供应链环节都要重视相关的法律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文化创意供应链造成严重的打击。银行在开展该类业务时也要起到监督的作用,防止文化创意企业出现违法的行为。

3. 经济风险。文化创意类产品属于精神类消费,而对于人的需求来说,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感是较高层次的,低层次的需求有生存、安全的需要。在经济困难时期,人们首先要满足的是低层次的需求,此时文化创意类产品便会受到冷遇。而在当今市场瞬息万变的时代再加上经济周期的不断循环都会造成人们对文化创意类产品的需求波动。因此银行在开展此类业务时也要加强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研判,将文化金融业务与其他金融业务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的管理。文化创意类产品的经济价值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比如知识产权对作品的保护就有时间的限制,而反映现实的文化创意类作品的时效性更强,一旦遇到了经济低迷时期,在该时期里面这些作品的经济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则以后就更难体现,因为大部分的文化创意类作品都具有时代的印记。在经济低迷时期银行要减少对该产业的投资,这也是防止资源浪费的一个举措。因为这些成本的投入都属于沉没成本,几乎不存在残值,比如电影,过了放映期其经济价值就几乎完全丧失。

4. 操作风险。在国家的鼓励支持下,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稂莠不齐便是其中一项表现。市场当中可能存在寻租行为,某些企业可能通过和银行拉关系来获得贷款,而对于这些文化创意类企业的审查可能就疏于管理,最后可能给银行造成较大的损失。对于银行来说其投放到文化金融业务的资金是有限的,一旦选择了失误便也失去了投资优秀企业的机会。另外,对于各大银行来说开展文化金融业务的时间都不长,没有较多经验可循。而对于从事该项业务的银行员工来说更是一个陌生的业务领域,由于对业务的不熟悉很可能会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出现较多的失误进而给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银行要尽快的建立一套开展该项业务的标准化的作业流程,规定相应的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做好授信前的审查工作,派员参与文化作品的制作过程,授信中的操作,授信后的监管都需要有相应的操作规范,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够有的放矢做好文化金融业务工作。

5. 道德风险。文化创意类产品大多表现为音频视频图片文字,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意境等等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握,很多情况下需要对作品进行通览才能了解一个大概。如果没有进行很好的审查就将有瑕疵的作品推向市场,最后在有关审查阶段未能通过则会给银行造成一定的损失。文化创意供应链规模越来越大,所涉及到的企业数量也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而文化创意类的从业人员大多比较感性、思想丰富,个性比较突出这也与该行业的特点有关。这样就不排除有人在作品中加入有比较偏激的有关意识形态的内容,或是反应个人政治偏见的内容。如果把关不严很可能会创作出有政治问题的文化创意类作品,如果没有通过国家审查环节其造成的损失主要是经济层面上的,而如果通过了国家的审查而在后续的销售环节被发现其所造成的影响将更大,比如影响了企业的声誉,也会给公众造成不好的影响,如果涉及到国际问题甚至会影响到国际关系。银行在开展文化金融业务时要全面介入整条文化创意产业链,从源头抓起,确保所制作出的作品没有思想上政治上的瑕疵。作为资金主要投入方的银行要承担起净化文化创意类作品内容的重任。

6. 竞争风险。产品供应链当中产品很容易被模仿。同样文化创意类作品也很容易被模仿。某个电视综艺节目很受观众欢迎,则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会推出类似的电视节目。比如江苏卫视推出了大型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其他电视台也相继推出了类似的节目。电影和电视剧也是如此。实体产品的模仿在很多情况下还会受到技术的阻碍,比如山寨手机其外观可能和真机相差无几,但其功能与真机便有了较大的差别,加上产品的专利保护制度已越来越健全,同等级别的企业间的模仿已有所收敛,主要是考虑到了巨额的侵权费的索赔问题。而文化创意类的作品虽然也有知识产权法予以保护,但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侵权的认定还比较困难。在这样非常容易被模仿的情境下,作品推出速度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好的创意必须在较短的时间类变成能够被消费者喜爱的文化创意类作品,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创意阶段。这样文化创意类企业与银行的深度合作就显得尤为的重要,银行一旦认定是一部好的作品就要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然后达到双赢的效果。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供应链成员企业都要通力合作,抢占先机。

四、 防控文化金融风险的对策

文化金融风险是存在的,但银行不能因为该领域的风险大就不选择该领域。文化金融业务对所有银行来说都是值得深度发掘的金矿。目前在文化金融领域还没有出现具有垄断地位的银行,一旦市场发展到了仅有少数几家银行控制该业务领域的时候,其他银行再想进入该领域便会很困难。因此避让不是防控文化金融风险的对策之一。

1. 和保险公司合作转移风险。和其他行业相比银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了解较少,若由银行单独来承担风险则显得不合理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因为一旦风险产生银行遭受较大损失,则银行便不会轻易再进入该业务领域,这样文化创意类企业的融资渠道便减少不利于该行业的发展。文化创意类企业自身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在设定未来收益权质押率的时候便考虑了企业自身的承受水平,将质押率设为百分之五十到六十,其他的还需要企业其他资产来抵质押。另外,文化创意类企业的核心企业需要为融资企业提供担保,比如电影发行公司为电影制作公司提供担保。同时银行可以向保险公司购买相应的保险来转移风险。

2. 成立项目团队专款专用。银行开展文化金融业务不能像开展其他金融业务一样任由企业自由发挥,而应深度介入文化创意类作品的制作全过程。从文化创意产业供应链建立开始到作品创作、推广营销阶段都需要介入。银行要成立专门的项目团队,派员全程参与作品的创作过程以使银行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的把握。银行要参与到重大决策的制定过程当中,比如核心演员的确定、发行公司的选择等等。银行投入在文化金融业务领域的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文化金融业务大多是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个项目有专门的对接团队和相应的信用额度,这些信用额度要在该项目中使用,因为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差异较大,若银行不能做到专款专用将会给自身带来较大的风险。

3. 信用额度动态调整循环使用。文化创意类企业不同于生产制造类企业,其对资金的需求是动态的不确定的。比如电视剧在播放第一季时反响很好,观众对第二季的期待非常强烈,此时企业便有了较大的资金需求,而如果反响不强烈则对资金的需求就少。现在很多视频播放平台都有自制类节目,这些节目也是根据点播情况来决定后续投资额度的。因此在银行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时候,其对资金的需求是不确定的,银行可先确定一个授信额度,然后在额度范围内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放款,而不是在一开始就将资金都给予企业。循环投资能够减少银行的风险。

4. 加大文化金融业务培训力度。文化金融对广大银行从业人员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业务领域。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员工的文化金融业务知识的培训力度,让员工能够尽快熟悉该业务的操作规范、业务要领。由于文化金融业务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对员工的培训既要包含基本的业务素质培训,也要按照项目、业务类别等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教育。除了业务培训之外,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人才引进方面也要考虑到文化金融业务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引进有文化艺术类专业背景的人才。有文化艺术类专业背景的人才对文化金融业务会有更深的理解,有助于银行开展文化金融业务风险防范。

五、 结论及展望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开展文化金融的现状,指出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开展文化金融业务领域的差距。另外指出了银行开展文化金融业务的领域范围,从文化创意产业供应链的角度指出了该供应链当中的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有融资的需求,并指出了银行介入的切入点。另外文章指出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开展文化金融业务时所面临的文化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文化金融业务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和竞争风险,并提出了风险防控的对策。开展文化金融业务有利用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业务范围,开辟新的盈利空间,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考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后续研究将文化金融进一步细分成电影金融、出版金融、动漫金融、游戏金融等不同的类别,再根据类别的不同分别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以便更好的促进文化金融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晓芳.商业银行文化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5,(10):35-37.

[2] 尹志超,宋全云,吴雨,等.金融知识、创业决策和创业动机[J].管理世界,2015,(1):87-98.

[3] 吴晓灵.金融市场化改革中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J].金融研究,2013,(12):1-15.

[4] 赵倩,杨秀云,雷原.关于文化金融体系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14,(10):168-174.

[5] 郑棣,冯结兰.发达国家文化金融发展路径研究[J]. 中华文化论坛,2014,(7):172-177.

[6] 胡志平.产业融合视角下我国文化金融服务的兴起与创新[J].求索,2013,(5):20-22.

[7] 蔡尚伟,钟勤.对我国发展文化金融的初步探讨[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50-155.

[8] 西沐.文化金融:文化产业新的发展架构与视野[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50-57.

[9] 江春,许立成.文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J].经济评论,2009,(6):138-142.

[10] 陈雨露,马勇.社会信用文化、金融体系结构与金融业组织形式[J].经济研究,2008,(3):29-3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1272015);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号:2015SJB355);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供应链融资最优决策及风险防控研究”(项目号:CXJJ-2015-337)。

作者简介:杨光(1983-),男,汉族,安徽省铜陵市人,讲师,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孔訸炜(1979-),女,汉族,浙江省新昌市人,讲师,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姜冠群(1991-),男,汉族,安徽省淮南市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运营管理。

4.防范金融风险防控方案 篇四

针对疫情期间的舆情,要自觉承担起抓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首先,要严守意识形态工作纪律。突出抓好正面宣传引导,第一时间宣传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上级的重要决策部署要求。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部署,强化制度保障意识形态风险化解。一是明确目标指向。紧紧围绕意识形态工作的使命任务,理想信念教育、文化创作生产、舆论引导等各个环节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牢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意识形态阵地的安全。二是提升领导核心,使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有坚强的力量保证。要实现包括意识形态安全在内的总体国家安全,不仅要发挥党在其中的掌全局、管全面、聚全力的作用,也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压实责任,巩固好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三是强化理念引领。既要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将法律法规、行政实践的刚性约束力和良好社会风气的柔性引导力相结合,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也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实践中完善现有制度和具体机制,不断提升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要抓准思想动态。严格执行新闻宣传制度,全面抓起微信群、qq、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积极宣传疫情防控期间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干部职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

再次,要抓稳正向引导。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及家属辨别信息真伪,要做到不造谣、不传谣,做到“不是权威发布的信息不扩散、不传播”;

来自境外的负面信息不扩散、不传播;

伪科学的防控措施和手段不扩散、不传播

5.金融风险防范分析论文 篇五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风险 监管

金融创新是各金融要素的新的结合,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金融创新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如新的金融工具、新的融资形式、新的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手段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全球掀起了旨在摆脱金融压抑的金融创新浪潮,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其动因与金融产品虽然有所变化,但金融创新的过程却一直没有停止。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导致金融深化和发展。

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加大金融风险,发生金融危机,甚至会对整个经济造成破坏性影响。据imf的统计,自 1980年以来,130多个国家,几乎占imf成员国的3/4,经历了金融业的严重问题,发展中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都受到了影响。从英国巴林银行破产到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经营危机,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到拉美金融危机,都表明金融创新使得金融机构面临更多的风险。

一、金融创新所产生的风险

(一)金融创新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由此给银行体系注入了不稳定因素。由于银行传统业务的赢利性下降,商业银行被迫寻找新的有潜在风险的表外业务来保持其赢利水平,表外业务是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业务,包括与传统信贷相结合的业务,如承诺、担保、承兑等,以及与有价证券衍生工具买卖相关的业务,如买卖金融期货合约、安排掉期和互换等,这些业务的开展增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风险。利用新金融工具开展的表外业务具有的“或有负债”性质蕴含着极大风险,银行开展此类业务大多采用支持性信用工具,也就是说,当市场上出现某种情况时,银行有义务向其客户提供资金,这样就形成了银行的或有负债。或有负债的形成使银行承担了较大的信用风险,如票据发行便利这种与直接融资相结合的表外业务越来越集中在大型银行身上,使得风险集中化,给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威胁。

表外业务弱化了风险管理。首先是表外业务逃避了中央银行的监管,商业银行因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特殊而受到中央银行的严格监管,中央银行对其进行监管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规定其资本充足比率(自有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总值的比值),通过对这一比率的规定,迫使商业银行不断改善自身的资本基础,这一资本要求与银行的资产风险成正向关系,以此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对商业银行而言,资本要求越高,其经营成本也就越高,因此,为在不提高资本充足比率的前提下增加赢利,商业银行就开创了由金融创新工具支撑的表外业务。这一业务并不改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这样中央银行就无从对其真实的风险状况实施监督,而随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规模的扩大,其资本充足比率就潜在地下降,承受风险的能力也随之降低,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也随之上升;其次是,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削弱其自身的风险内控管理,金融创新给银行内部管理会计带来许多困难,降低了资产负债表上的信息质量,表外业务的或有负债性质增加了会计报表中所含风险信息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工作中则往往降低了银行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总之,赢利动机的存在使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产生了特殊偏好,它们迅速地运用新型信用工具取代了传统的信贷工具,但同时削弱了银行体系的风险管理,因此,对表外业务加强监管势在必行。正是基于此认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补充有效银行监管原则时加入了“考虑到可构成银行大规模风险暴露的表外业务”这一条款。

(二)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构成,新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加速发展加大了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因素。众所周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出现及迅速发展是近年来金融体系的一大特征,它改变了金融体系的原有结构:商业银行地位的下降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地位的上升,这一变化也改变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状况。首先,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不能涉足过多的证券业为主业,大量参与具有高杠杆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并且它们参与此类交易的目的与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不一样,传统银行是为了避免其资产头寸面临的市场风险,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则纯粹以获取高额投机利润为目的,所以非银行金融机构通常十分注重运用衍生证券的杠杆原理。作为金融体系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高风险的经营策略为金融体系埋下了隐患。其次,同为金融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体系的关系密切,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创新的经营手法给自身招致的风险极易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蔓延开去,两者间巨额的资金借贷关系使得前者的亏损与倒闭就意味着后者将难逃厄运。金融体系中这种特殊的连锁反应极大地强化了风险的冲击力,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可能仅由一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破产引致。再次,非银行金融机构一向不是中央银行的监管重点,所以中央银行并没有有效的临管措施;同时,市场对非银行金融的监管作用也十分有限,因为对于内容及原理都极其复杂的衍生品交易很难形成统一的信息披露制度,也很难被投资者所理解,市场上有效的自发监督机制也就无从形成,风险的滋生与扩大就十分容易。可见,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成长和壮大在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也为金融体系孕育着越来越大的风险。

(三)金融创新使金融风险更为集中和隐蔽,增强了金融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破坏力。金融创新为单个投资者提供了转移因价格等市场总变量变动所产生的市场风险即所谓的系统性风险的手段,如期货与期权弥补了单纯进行证券组合投资无法避免系统性风险的缺陷,使得市场上的所有风险似乎都可避免。但不幸的是,金融创新的这一经济功能对于整个经济体系而言并不存在,金融创新工具在为单个经济主体提供市场风险保护的同时却将风险转移到了另一经济主体身上,也就是说,对整个经济体系而言,风险只发生了转移,并没有被消除,风险仍然存在于经济体中。而当市场主体都想转移同一方向的风险时(如都认为价格下跌,都希望通过金融工具转移这一风险),风险出售者就无法找到风险承担者,金融创新工具提供的保险功能将不复存在,风险在此时会集中暴露,给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造成严重打击。如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的纽约股票市场暴跌就是一例,那天股票价格在一天里下挫了20%。有人认为在股票价格期货市场上做文章的交易战略是导致这次市场暴跌的祸根,股票指数期货价格的下泻导致了股市上的抛售,这表明金融创新工具的使用会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增强动荡产生的破坏力。

二、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进行制度创新,推动金融业发展。

由于规避管制和盈利动机,金融企业进行市场性的金融创新,在市场性创新的过程中,金融企业有倒闭乃至危及整个金融企业稳定发展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政府进行制度创新以配合市场性创新。

1、必须彻底进行银行体系的改革,银行现在不良资产比例很高,如果不解决可能会导致银行破产,或政府填补而造成很高的通货膨胀,两者都将使银行存款遭到巨大损失。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造,充实了资本金,降低了不良资产,并相继上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环境。其次,发展地区性的中小银行,我国现在每年农村和城市各新增八百万个劳动力,只有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只有地区性的中小银行,才能够给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

2、资本市场应该做到决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盈利的,是能够分红的,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股票分红来获取收益,基金也可以帮助个人投资者选择比较好的上市公司,而不必靠坐庄、炒作来获利。

3、建立社会诚信和建立信用体系,当企业在短期内资金周转有困难的时候,可以用未来的收入做抵押来借钱,以渡过当前的困难关。银行也不用成为必须有抵押才贷款的当铺。

(二)完善和加强金融监管体系,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监管模式,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监管当局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应积极支持和引导金融创新。

1、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当局应变合规性监管为合规性和风险监管并重,在鼓励法人内部风险监控的同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水平。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监管经验,积极构建市场化、国际化的金融监管模式。将金融监管的重心放在构建各金融机构规范经营、公平竞争、稳健发展的外部环境上来,更多地运用新的电子及通讯技术进行非现场的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备付金率、呆坏账比例等指标实行实时监控,以此来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

2、注重监管的有效性。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不断创新和业务的国际化,监管当局必须从以监管信用风险为特征的传统监管方式转向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种风险的全面风险监管。新巴塞尔协议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从信用风险管理转向逐步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随着中国加入国际金融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国银行业必须考虑各种可能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为未来银行经营环境留有足够的空间。

6.银行金融风险防范学习心得 篇六

如今银行案件防控风险形式日益严峻,各种案件屡发不止,不仅影响了银行资金的安全,还对客户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一定的迫害。所以在分行领导的组织下我们认真学习了银行案件防控文件的精神。通过学习,我也深刻认识到银行工作的重要性和风险性,下面就我这次的培训学习心得做以下汇报:

通过这次学习银行案件的形式主要有:

一、押钞车接送库时,不法分子利用押运员不注意时抢劫库箱。

二、中午及下班,客户较少时实行劫持客户抢劫。

三、周末值班人员及临柜人员较少时发生的抢劫。

四、夜间不法分子对自动存取款机实行的盗窃,破坏,偷取客户信息及客户在存钱或取钱时实施的抢劫。

面对日益猖獗的不法分子及各种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强银行的资金安全及控制各种金融风险是我们银行职员必须要背负的责任。为了让我们的银行长久的经营下去,下面我就内控建设和风险防范做一下几点看法:

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制度是们做一切事情的准绳,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度就没有统一的做法,大家就会自由散漫,按自己的方式做事情。进而在面对各种银行案件突发时,没有一个正确的流程去处理该案件,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们银行应该制定一个正确、有效、可行的制度。而且要对该制度的科学性、完整性、严密性做一个正确的评价,制定和完善覆盖所有机构和业务的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和流程都有章可循,又规可依。

二、建立健全的责任追究制度

当有了制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确保触犯了制度时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对违规制度的处罚制度,做到制度明确,责任落实。制定详细的责任追究方法,对领导责任人,办案责任人,连带责任人都有明确的规定。还要加强监督,检查制度,防范案件及风险的发生。

三、加强员工教育,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同过对各种银行案件发生视屏的观摩学习,可以看到银行员工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案件主要发生在那些防控风险意识薄弱,心里素质不强,领导管理不严的金融机构。而那些风险意识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分析和判断能力之高的金融机构可以防止案件发生于未然。所以我们在制定制度,落实责任后,更要对员工的素质进行培养和教育。把风险防范贯彻到每一个细节上,提高员工在突发事件上的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

7.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的关系论 篇七

关键词: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审计

近年来, 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 其中也显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不良贷款现象时有发生, 金融资产质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自有资金占有很低的比例, 有些金融机构也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 使得到期债务无法正常支付等。而上述问题, 一旦没有及时有效解决, 就很可能导致金融风险, 严重危害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因此, 关于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的关系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金融风险防范中, 金融审计发挥作用的依据

1. 市场经济体制下, 金融风险的防范需要金融审计来进行外部监管。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它客观上要求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市场法则来规范各方的行为, 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尤其需要独立的外部监管。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法治经济, 它客观上要求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市场法则来规范各方的行为, 以利于市场的良性运行。

2. 审计自身的工作方式与程序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 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提供了基础。一般情况下, 检查会计账目是审计的工作方式, 其中的会计账目主要包括会计账簿、会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以及其他相关资料, 而金融机构的具体经济活动应该通过各自单位的会计账目予以反映和揭示。而金融审计的整个过程, 主要就是通过对上述几种会计账目的检查, 来了解被审计单位概况。

金融审计应注意审计实施的基本程序, 其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 符合性测试, 即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考察, 评估其效能;第二, 实质性测试, 即通过符合性测试, 对特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评估, 找出比较完善的环节, 以及不够完善的环节, 分析存在明显漏洞的环节, 从而确定重点检查的环节和内容, 并着手进行详尽的审查。上述两个步骤以上两个方面特别是后者, 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并发挥作用提供了直接途径和可靠基础。

3. 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之间的因果关系。

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之间还有着因果关系, 这主要是表现在二者的目标和手段方面。通常情况下, 产生金融风险的原因, 是宏观调控方面存在问题, 或者是缺乏调控能力, 或者是缺乏央行的监管, 从而导致相关政策措施无法实现预期目标。金融审计的加强, 有利于财政经济秩序的维护, 不仅可以满足审计法的要求, 也为审计风险的防范提供了立足点、出发点。监督金融机构对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情况, 保障国家金融政策的贯彻实施, 是金融审计根本目标之一。同时, 审计监督直接接触金融业的不同环节, 较为直观地了解到宏观调控措施在各个环节的传导过程和效应, 并能将审计过程中所见所得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反馈, 必然有利于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完善及其传导效果。

4. 金融审计工作对于金融风险防范起着一定的警示作用

在我国, 市场经济体制仍然不够健全, 因而容易引起经济秩序混乱局面, 对于财经领域来说, 其中的造假与违法现象比较多见的。由此可见, 当前审计机关应充分发挥其职能, 将审计监督的重点凸现出来, 时刻关注金融案件, 并加大对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 从而实现维护我国经济秩序的目的, 同时也能够相应地减少经济方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上发挥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二、如何在金融风险防范中加强金融审计的作用

1. 树立正确的监督理念。

在金融风险防范中, 金融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正确监督理念的树立。审计部门应以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与金融监管为根本目标, 树立正确的监督理念, 才有利于审计成本的节约以及审计效益的提高。

2. 突出金融审计的重点。

金融审计重点的突出应该围绕金融风险的防范进行。审计部门应首先将分析哪些环节和因素易引发金融风险, 再以此来确定审计重点。审计重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金融资产运营状况;或有负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指标的执行情况;内部控制状况;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3. 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

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主要是由于审计人员素质、审计手段等因素决定的。而在金融形势变化的同时, 部分金融衍生品不断涌现。因此, 审计部门必须使审计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并改进现行的审计手段, 从而使得金融审计真正具备揭示金融风险的能力, 在促进防范金融风险方面有所作为。

4. 加大执法力度。只有加大执法力度, 才能对当前发生的金融案件进行依法揭露与查处。具体措施如下:

(1) 提高对于金融案件的重视程度。全面落实审计法, 做好审计工作, 推动审计工作的深化, 使审计监督力度不断加大。

(2) 培养发现金融案件的意识。针对可能产生风险的环节和已经发现的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必要的延伸检查, 将可能存在的全部违法犯罪问题进行揭露。

(3) 严格执法。如果遇到重大违法问题, 或者在整个关于违法犯罪线索搜集过程中, 审计人员应不畏强权, 勇于突破。一旦发现重大线索, 就应该一查到底, 并如实进行披露。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在金融风险防范中, 金融审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审计部门应正确认识到二者的关系, 并采取一定的举措, 来加强金融审计的作用, 以实现关于金融风险的防范, 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推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严绍兵刘文霞:评估不确定性披露与金融风险防范:基于评估师的调查[J].中国资产评估, 2010 (02)

[2]肖文钱江:住房公积金贷款项目合作管理模式探析:防范风险与扩大受益覆盖面[J].西南金融, 2010 (01)

8.安起雷:防范共享金融风险 篇八

一些品牌比较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吸引更多投资、完成业务转型升级以及建立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而另外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则由于坏账率高企,竞争能力下降,仅仅依靠高收益产品诱惑、扩大用户规模的方法难以持续而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随着监管层的监管理念和路径逐步清晰,互联网金融行业应告别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靠拢,结合互联网金融规范的大背景和监管部门相关政策和意见相继出台并首次被纳入“十三五”规划,在行业继续做大的同时,互联网金融平台也面临优质资产稀缺、风险显现等一系列挑战。

防范和甄别风险

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依然良莠不齐。一方面行业规模继续扩大,另一方面P2P平台“跑路”现象不少。比如网贷行业是继第三方支付之后,另一个发展较快且规模比较大的互联网金融领域,整体规模已达万亿元水平,给金融服务市场带来了活力,在提高社会资金利用效率,降低资金流转成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门槛较低,竞争日趋激烈,一旦宏观经济和市场出现变化,比如2015年年中出现的股市震荡和货币市场利率下滑,金融风险就会开始释放。

2015年,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的风险已经初步显现。一是宏观经济下行及市场风险导致的资金“挤兑”风险需要警惕。二是企业抵押资产的同质化倾向严重,对房地产等固定资产过于依赖。三是随着客户规模的增长,企业社会征信的局限性日趋明显。四是由于技术运营和推广成本持续升高,各类投资人支持的网贷企业很难在市场升级推广层面大范围投入,只能从技术、运营等角度升级团队,整体行业的运行成本会不断提高。五是互联网行业的风险控制水平差距较大,一些企业依然不够重视内部风险控制,也缺乏认识和专业人才。

目前,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还处在探索和梳理阶段。在监管越来越严格和细化的情况下,如监管层对网贷行业划出了红线,如不能搞“资金池”等,但现实的问题远远比“资金池”等问题要复杂得多。

很多互联网企业的业务规模已经堪比微型银行,由于风险投资和诸多大型金融机构的参与,一些网贷企业已经具备了开拓商业银行业务的资金和团队实力,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走向细分和金融化,最终将互联网变成一种工具,实现对资金和资产的有效定价才能真正发挥平台的作用,监管方需要给互联网企业更好的发展空间以防止形成恶性循环,否则受到影响的依然是整个金融市场的声誉和效率。

金融的核心能力依然是风险甄别和防范。而金融风险甄别的基础则是信息处理。大数据改变了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但可以甄别风险,还可以更好地洞察金融消费者的风险偏好和需求,更好地处理风险与回报的取舍,进而提升资金的配置效率。

当然不同的金融产品其风险本质不同,所需要的风险控制技术也不同;不同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历史不同,能力也相差甚远。认识到互联网金融产品类别和企业之间的差异,无论对企业还是对监管政策的制定都有重要意义。

寻找增长与安全之间的平衡

金融监管的最终目的不是追求绝对安全,而是在助推经济增长和金融安全之间寻找某种平衡,这之间的关系不可割裂,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尤其重要。

“互联网+”的发展必然带来对现有行业的一定冲击,衡量其效果的标准是通过改革引入竞争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这是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也是新兴产业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

同时,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要遵循其本质和发展规律,因为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不同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其风险本质并不相同,应当考虑分类、分级、适度监管。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第一,顶层设计对推进消费与金融改革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消费金融规范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各金融机构与消费者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包括法制的基础,监管体系的完善,金融机构内部体制、机制的配套,以及消费者法治理念的不断成熟。同时金融机构也要防范消费者不熟悉金融产品导致的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

第二,控制和规避消费与金融市场的相关风险。消费与金融改革的宗旨不是政府扶贫,也不同于政策性金融,而是既要履行社会责任又要遵循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消费与金融制度的主体功能是向金融服务消费者提供部分资金使其增加消费能力,属于消费行为的转移或者属于提前消费。如果在运营过程中消费者无力还款金融机构就会出现财务恶化的风险,既影响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将对经济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这是消费金融法律制度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在制度建设上要注意防范互联网金融公司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租赁、信托类金融机构局部风险的“点状爆发”,做到未雨绸缪。在消费金融法律制度建设中要特别重视信用体系、抵押品管理、担保规则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第三,规范金融创新活动与加强金融监管的均衡匹配。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也会埋下制度缺失和金融风险的隐患。因此既要鼓励金融创新、发挥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又要严格规范金融创新活动,及时预警和消除风险隐患。如对互联网金融创新要完善有关金融机构运行和监管规则,包括明确市场准入机制,完善金融创新业务运作框架,加强金融创新的监测和预警,完善有关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等。有关监管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和监管手段之间的协同,形成稳定市场的合力,努力探索消费金融全球化经营的监管模式。

目前,中国消费金融业务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市场需求的迅速增加,消费金融业务必将进入规模化的发展阶段,其作用也将逐步加大。消费金融事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强化业务创新,并注意发挥不同金融工具间的协同效应,健全风险分散、转移和管理机制,提升消费金融体系的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继续完善消费金融的监管体制。进一步健全消费金融的监管体制和行业自律机制。通过资金支持、风险补偿和技术扶持等方式,完善消费金融体系的基础设施,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到县域、乡镇和其他偏远地区提供消费与金融服务。同时完善消费金融外部环境,加大包括财政、金融监管等政策的扶持、引导力度,推进社会信用评估和担保体系建设,加强金融服务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夯实消费金融发展的基础条件。

同时制定有关消费金融业务合同的格式文本,规范金融服务消费者的救济程序,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对成员单位的监督、评价和引导作用,促进成员单位之间形成较为健全的自我约束机制,引导成员单位规范其对金融服务消费者的承诺,推出具有示范性的格式条款,限制使用对金融服务与消费者明显不公平的条款。

第五,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和弱势群体保护机制。保障金融服务消费者的合理诉求,亟需建立一套公正、便捷的纠纷解决机制。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的高度技术化、专业化,使得司法救济在效率和实质正义方面会受到一定限制,有必要在有关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内部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包括建立投诉受理、服务监测、质量评估、监督检查等规范体系,明确受理调查、纠纷处理、意见反馈、内部整改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程序和时限。

此外,要继续完善消费金融的交易规则,抑制非法金融投机活动。各类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超出合法经营范围从事消费金融业务、以金融创新的名义从事金融套利活动甚至金融欺诈行为,是导致消费金融市场动荡和金融风险的主要根源。对此,消费与金融法律制度应当赋予有关监管部门各项职权,督促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地从事消费金融业务和金融创新活动,对各类市场主体违法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甚至金融欺诈的行为要及时从严查处。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互联网金融从综合性工作平台向细分市场发展方向比较明显,基于各类产业的供应链金融发展较快,餐饮、黄金珠宝、农业、教育等市场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公司。实际上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在利用互联网的开放、便捷以及大数据方面,互联网金融最终的落脚点是“共享金融”,以实现社会金融资源的共享以及数据、渠道和资产的共享,最终都是为建立更有效的经济和金融循环服务。

多年来中国金融机构在消费金融领域已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长足进展和有益的经验,也面临着机构网点覆盖率低、专业人手不足、信用信息采集难等问题。金融领域的改革在不断深化,人民币的利率市场化步伐在明显加快,移动金融等新的经营业态不断涌现无疑对消费金融的经营模式、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亟需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消费金融体系进行构建,充分发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等金融机构的作用,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改革,适当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培育和发展新型消费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可持续、适度竞争的消费金融服务体系。

研究互联网金融及消费的关系实际上是理解技术、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不可割裂的对应关系,对广大消费者、金融从业者、政府监管者都意义深远。

上一篇:一年级小学生评语怎么写下一篇:共青团工作总结(乡镇场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