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志愿者活动方案

2024-10-12

社区志愿者活动方案(12篇)

1.社区志愿者活动方案 篇一

××街道深入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

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辖区志愿服务工作,迎接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根据区委、区政府和区文明委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决定在各社区深入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整合辖区志愿服务工作资源,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切实推进辖区志愿服务工作。

二、工作目标

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机制,落实《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体系》志愿服务工作相关指标任务;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站,实现管理动态化、服务多元化的志愿者队伍,实现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建设的良好对接,为广大的社区居民提供快捷、便利、优质的志愿服务。

三、组织机构

(一)工作机构建设

街道成立由辖区重点企事业单位参与的志愿者服务工作联系会,办公室设在党政办,各社区建立建全社区服务站,站长由社区党委书记兼任,成立若干由辖区共产党员、共青

团员和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组成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

(二)队伍建设

1、招募。

(1)社会招募。本着“自愿参与、人人能为、人人可为”的原则,凡热爱志愿服务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具备所参加的志愿服务项目及活动相适应的基本素质,遵纪守法的社会成员,无论职业、学历、民族、信仰,进行注册后,都可报名参加社会志愿服务。

(2)单位招募。依托地区资源,从辖区企事业单位招募专业志愿者队伍,开展医疗司法援助,青少年辅导等义务服务。

2、人员注册与培训。

申请人提出申请,填写《××街道志愿者注册登记表》,统一注册,颁发证书和徽章。适时组织开展志愿者培训,知识测试,对人员信息进行规范管理。

3、建队。

按照《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进行建队,7月10日前实现社区志愿者注册率占社区常驻人口8%以上;对注册志愿者按专业和特长进行分类管理,组建6支专业志愿者服务队。

四、志愿服务项目

结合学雷锋活动,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为主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关爱他人即以关爱农民工、空巢老

人、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四类人群为重点,关爱社会即以重点开展文明行医、医疗保健、扶危助困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关爱自然即以开展优美环境、文明习俗、护林爱绿、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

五、服务口号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六、志愿者活动

(一)志愿者专业服务

1、卫生医疗服务志愿者队伍

由辖区医护人员组成,为辖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卫生医疗服务和健康咨询。

2、法律工作室志愿者队伍

由专业律师工作者组成,为居民提供法律培训、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为居民切实解决遇到的法律难题。

3、党员志愿者队伍

由我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党员干部及辖区退休党员干部组成,为社区建设提供志愿服务。

4、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

由派出所和街道综治办、司法所以及平安信息员和平安志愿者组成“社区矫正”志愿者专项服务队,针对社区刑满释放、两劳帮教人员精心开展各项教育矫正服务。

5、文明城市志愿者队伍

由街道干部、社区干部、驻区单位和辖区群众志愿者组

成,为文明城市建设提供志愿服务。

6、居家养老志愿者队伍

由街道干部、社区干部、辖区学校志愿组成,为辖区三无、孤寡、空巢老人及优抚对象,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籍等服务。

7、爱绿护绿志愿者

8、文体志愿者

(二)志愿者服务重大节会和大型活动

1、与市、区有关部门建立信息联系制度,及时掌握节会和活动信息。

2、根据具体节会和活动需求,本着量力而行、双向受益的原则,制定志愿服务计划,纳入节会和活动整体规划。

3、采取组织招募和社会招募相结合的方式,成立专门的志愿者队伍,对之进行系统的培训后,正式上岗服务。

4、认真做好服务期间的宣传和总结工作。

(三)其他社会公益服务

1、适时发现、寻找活动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2、根据区委、区政府、区文明办的统一安排和团区委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公益服务。

七、志愿者活动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街道办事处各科室、各社区把志愿服务活动列入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作为年底评优评先的

重要依据,做好宣传发动,动员所有的干部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同时,要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确保志愿服务有方向,展 示风采有舞台。

(二)做好总结和汇报。建立志愿者服务队活动登记和情况反馈制度。志愿者服务队每次服务活动后,要对活动情况进行总结,服务站站长对每次的服务效果提出评价意见,并将服务情况及时向志愿服务联席会和街道有关部门汇报。

(三)营造活动氛围。一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期间,要佩戴志愿者服务队统一标识,彰显辖区志愿者队伍的整体形象。二是要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和宣传途径,大力宣传在志愿者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例和先进个人,不断增强干部群众参与的自 觉性,扩大志愿者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

2.社区志愿者活动方案 篇二

1 体育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

目前,在世界体育志愿者服务开展的国家中,美国体育志愿者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也非常成功。志愿服务几乎家喻户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成为美国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据资料统计,1999年56%的18岁以上成年人参加过志愿工作,2000年44%26岁以上成年人参加过志愿工作,工作量超过900万全日制雇员,工值2390亿美元[2]。美国国家和社区服务社团2008年10月27日公布《美国志愿者活动》报告显示,在2007年,美国约6080万16岁以上的人在社区参与有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占这个群体总数的26.2%,总计义务工作约81亿小时,创造价值超过1580亿美元[3]。日本参加体育志愿服务活动的人占8.6%,其中男性为10.8%,女性为6.7%[1]。

国外体育志愿服务相比,我国的体育志愿服务第一次出现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由此体育志愿者成为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和群众健身指导的主力军。体育志愿者大体分为高校体育志愿者、社区体育志愿者、社团体育志愿者、奥运会志愿者等,其服务体系构建背景是在志愿者组织、全民健身运动、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奥运会志愿服务等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该调查以番禺区华南新城100名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调查法

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等查阅各种有关国内发表的有关体育志愿、体育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文章文献资料。

2.2.2 访谈法

主要对社区居委会干部和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社区体育开展情况。

2.2.3 问卷调查法

问卷方式采用实地发放的形式。对社区居民总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通过筛选回收的问卷, 得到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为99%;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及分析数据。

(1)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社区居民问卷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社区居民对象的性别分布情况可以得出,在99份有效问卷中,男性有57名,女性42名,男女之间比例约为1.36∶1,样本性别比例较为合理。

年龄调查中,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70岁,通过调查对象所有社区居民的年龄分布情况,从收集到进行资料统计获得的信息,主要年龄但集中在51岁(含51岁)以下的居民,占79.6%。

(2)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采用再测法,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

通过表1可以得知:对调查问卷前后两次测试之间的相关系r=0.917且经过双侧检验得P=0.000<0.01具有显著差异;因此调查问卷的信度能很稳定的反映出填答者的实际情况。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

3 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分析

3 . 1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健身活动的作用, 对于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情况。在该次调查对象中有52.5%的居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47.5%的居民是偶尔参加一些体育锻炼。

番禺华南新城是一个大型的综合社区,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公司企业员工、高校教师、企业管理人员等,该社区配套设施上都比较完善。

通过调查发现,在受访的群众中,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居民中,根据调查其文化程度上,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群所占比例较多,占了45.9%,大专或高职院校占17.3%,根据其社区的居住的人群的情况分析和收集回来的资料统计,对于该社区体育活动锻炼的居民相当多的人员是青中年高学历的人群。

通过调查居民对于社区组织体育活动情况,了解到受访的居民对于这方面需求还是比较高,当然对于社区来说,在开展活动过程可能需求体育方面的资源还是比较少,对他开展活动还是有比较大的影响。同时这样说明更多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当中,以协助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从图1可以看出,大多数社区居民希望举办球类活动占41.4%, 舞蹈健身类占17.2%,跑步类也比较多,占16.1%。总体来看,球类活动和舞蹈健身类体育活动所需的技术比跑步类要高,因此,需要专业性指导的要求也比较高。根据表2中的情况分析,参与锻炼的人群主要年龄集中在51岁(含51岁)以下的居民,占79.6%,主要是青中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比较多,其中学生所占比例较高。

3 . 2 社区居民对于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

居民获取体育方面的信息进行统计(如图2)。

由图2可以看到,居民主要通过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的途径获得体育健身知识的比例占到52.3%。而居民获得体育健身知识的渠道是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只占了14.4%。居民从社区体育工作者的宣传活动中获得体育健身知识比例相对较低,占了13.1%。获得体育健身知识与社区体育开展有关的渠道的(有关体育文件等)也只占了11.1%。社区居民从其它途径获得的体育健身知识占到9.2%。表明,社区居民获得体育健身信息主要依靠大众传媒,社区自身的体育文化宣传力度不大。

对居民平时体育健身活动是否有人指导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居民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比例还是比较少,仅占了27.3%,而有业余人员进行指导的比例比较高占了42.4%。没有人指导的占了23.2%。这就说明了社区里面专业的体育指导者还是比较匮乏的,对于群众的需求还是不够满足。

根据居民体育健身活动是否需要指导的情况,针对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需求,在其进行活动时是否需要有人指导,在受访者当中高达76.5%的居民需要指导,不需要只有23.5%,这说明相当多的居民还是需要有人在其进行运动时进行指导服务的,这样对于我们开展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有一定的必要性。

根据居民是否希望体育专业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情况调查获得的信息,对于体育专业学生进入社区提供体育志愿服务,有78.8%的居民表示希望的,只有3.0%的居民表示不希望的。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体育服务过程中社区居民所希望开展的内容依次为:体育健身指导、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场地器械使用方法、体育活动的组织、健身理论知识传授、制定运动处方。而居民则希望有关政府部门、社区居委会等多组织一些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或赛事。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社区居民对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需求比较大,希望能够在体育健身指导、运动技能学习、体育场地器械使用方法、社区体育信息宣传服务和活动组织服务等方面得到专业指导。目前,这些社区居民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无法满足。

(2)社区居民对自身的健康比较重视,希望能得到有关运动防护的一些知识。

(3)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平时参加体育锻炼时有专业人员的指导比例还是比较少,社区居民十分乐意体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体育志愿服务,希望通过专业的知识做支撑,更好的参加锻炼,达到更好的效果。

(4)居民获取体育知识的途径还是以报刊、杂志、电视为主,并不能近距离的亲身去体验、了解,从而不易达到全民健身。

4.2 建议

4.2.1 建立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有效监督、激励的机制

第一,应建立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有效监督的综合评估制度,制定相关的准则来全面考评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活动的志愿者,对其志愿服务过程中效果进行评价和判定,定期开展评优活动。

第二,应系统全面地考察评定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个人经历、服务的态度、服务的成效、服务的时间、服务的次数等方面情况记录,完善活动服务标准。

第三,应建立社区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激励与奖励机制。对于参加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学生,学校在奖学金评优、及就业等诸多环节给予一定的优先权利。

4.2.2 构建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队伍

第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包括队伍内部的纪律等。为体育专业学生志愿服务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第二,通过完善各种措施来加强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培训工作,选拔专业技能水平和理论科学素养比较精通的体育专业学生志愿者。

第三,维持社区体育志愿服务行动需要经济资金来支持,这更多的是倾向于社会化融资。

3.社区志愿者活动方案 篇三

【摘 要】社区教育是面向社区全体居民开展的全方位的教育,志愿者是社区教育服务工作的主力军。加强乡镇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更好地发挥志愿者队伍的力量和作用。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的建设,既要完善乡镇社区教育资源需求信息,也要不断丰富社区志愿者的教育活动;既要加强对志愿者的专业化培训,也要给予其更多的温暖的关怀。

【关键词】社区教育 志愿者团队 管理 建设

建设学习型社区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社区教育是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2006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定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学习”,即人人皆是学习者;“终身学习”,即人人皆要从小到老不断地学习。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此带来了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而要搞好社区教育,实现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目标就要靠社区教育工作者,尤其要靠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这一股庞大的力量。

一、加强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社区教育不仅关系到居民綜合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及和睦幸福,更关系到社区的和谐及社会的稳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社区教育问题凸显重要。一方面,社区居民逐渐认识到社区教育的价值,产生了一定的参与要求。另一方面,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不断膨胀的城市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形成流动人口浪潮;中国大部分城市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化日益严重;不合理的城市布局与窘迫的生存环境;人际关系的隔阂与淡化等。对此仅依赖以协调管理为特性的社区组织形式及学校教育来解决上述问题是不够的。社区教育实践经验已清楚地表明,只有实施面向社区成员,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原则的各种各样的社区教育,才能满足各类人们的各种教育需求和社会问题。

社区教育是为解决社区面临的社区问题而组织、实施的,是为社区的建设、发展服务的。社区的需求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内小到婴幼老到耄耋的所有成员,社区教育内容要满足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个性化、多层次、多样化的不同学习需求,是一项极其宽泛的教育活动,内容极其丰富,范畴十分宽广。如社区法治、安全教育,职业培训教育,家政教育,未成年人教育,矫正对象教育,居民道德、身心健康及审美娱乐教育等的方方面面。社区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办班授课、主题讲座、应急演练、各种教育活动等。此外,还有以条幅、宣传栏、宣传单等实物形式开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面广量大,这就要求社区教育的队伍包括各方面的人才。因此,要推进一个区域内的社区教育工作,仅靠社区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和工作者队伍的力量远远不够,这就必须有一支数量足够、专业齐全、具有较高水平的志愿者队伍,与社区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结合使用,形成互补,才能确保社区教育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二、加强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社区教育志愿者将自己的才能应用到社区教育的组织运行中,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师资力量,充当社区教育管理者角色,既能扩大受益对象,又可以增加接受教育的内容,改变社区教育内容和形式比较简单、单一的状况,也能降低教育成本。

首先,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充实了社区教育的师资力量。社区教育是一项极其宽泛的教育活动,几乎涵盖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社区教育的队伍必定包括各方面人才,其数量也十分庞大,仅依靠社区教育管理队伍、社区教育专兼职干部队伍和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力量是不够的。而社区教育志愿者来自社区的各行各业,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社区教育多方面人才的需求,还具无偿、免费的特点,可大大节省社区教育的经费支出。

其次,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提升了社区教育的影响力。我们经常看到,社区教育机构花了很大的人力和财力开展社区教育,而参与的社区居民寥寥无几,有时甚至用发放纪念品或生活用品的方式吸引社区居民参加,说明社区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还不够。社区教育志愿者来源于基层社区,也是社区居民中的一员,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言传身教将对自己的家庭和周边的居民产生一定影响,从而推动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社区教育服务过程中,社区志愿者无偿地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向居民传播知识经验,帮助社区居民提高知识技能,也给自己个人特长展示提供了平台,生活体验进一步丰富,人生价值受到肯定和尊重。而被服务对象在得到新知识经验的同时,也增进了对志愿行为的理解,不知不觉受到志愿精神的感化,进而主动加入志愿者行列。这种互动和交流的志愿服务方式,使教育过程由单项转变为双向,由被动变为主动,进而营造整个社区积极向上的氛围,促进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的具体措施

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是社区志愿者队伍中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首先必须热爱公益事业,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及精神,在不谋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服务事业,为改进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他们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和管理经验等,并通过他们扎实的工作,把社区教育的理念转化为社区教育的实际行动。很显然,社区教育志愿者已逐步成为社区教育的生力军。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志愿者的服务功能,关键在于加强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

(一)要健全组织、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对志愿者团队的领导。由于社区教育志愿者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集体,志愿者活动有分工也有合作,因此需要统一的指挥和协调。要切实搞好社区教育服务工作,首先要健全组织、完善管理机制,这样就能够加强对社区教育志愿者这一庞大队伍的领导。我们由成人教育办公室牵头,镇团委、妇联、公安、宣传部、精神文明办及关工委分工合作,协调和指导全镇社区教育志愿者的招募和日常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以社区学校为核心,以辐射渗透型为形式,把分散的社区教育人力资源集中起来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充分发挥了教育志愿者在社区教育的作用,保证了社区教育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制定社区教育志愿者入队标准,明确社区教育志愿者岗位职责。加强对社区教育志愿者指导,提出社区教育志愿者自愿服务的要求,让这支队伍有章可循,持久稳定地发展,使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管理更为完善合理。让社区教育志愿者明确职责,热爱社区教育工作,主动、积极参与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还让他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组织协调能力,服务社区教育工作;鼓励他们钻研社区教育工作理论,勤于实践,踏实工作,勇于奉献,敢于创新。

(三)广泛招募社区教育志愿者,引进人才。社区教育的各级组织在政府引导和激励下,以学校为龙头,连接在社区的街道、派出所、消防队、敬老院、交警队、医疗、工厂、企业、事业系统与政府相关部门科室如科协、妇联、团委、民政、综治办、关工委等相关人员共同组成一支包含了各专业人才在内的庞大的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同时还招募辖区的大中小学生,吸收他们加入志愿者队伍,把他们培养成为协助社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主力军。

(四)对教育志愿者队伍进行注册登记,建立志愿者资源信息库。广泛动员辖区居民中的党员、教师、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参加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让根据他们本人的特长,选择自己的服务意向,并進行规范注册登记。然后把登记的志愿者名单筛选整理,根据服务意向进行分类,从而建立好社区教育志愿者资源信息库。这样能够为团队的建设与维护提供最为根本的依据,这也是志愿者团队管理建设的基础所在。

(五)完善社区教育资源需求信息库。在志愿者展开服务工作中,首先需要真实地了解社区教育资源匮乏的地方,只有真实地了解相关的需求信息,才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服务。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可以定期到居民家走访,真实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与生活需求。同时,志愿者团队也可以多组织一些社区内部的活动,居民在参与的同时也是志愿者获取相关信息的一个途径。这些都会让乡镇社区的教育资源需求信息更进一步得到完善。

(六)加强对社区教育志愿者人员的培训。社区教育志愿者的素质如何,关系到为居民群众服务的质量,影响到社区教育的深入开展。加强志愿者培训,提高志愿者素质是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建设的重点工作。一是培养社区教育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道德素质,明确社区教育志愿者岗位职责,提升社区教育志愿者人员的工作热情,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个性心理品格;在发展社区教育、提高市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工作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而不懈努力。二是构筑社区教育工作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这就要求社区教育志愿者要有创新的思维,要有科学的头脑,要有一技之长。除了对他们分别进行岗位工作内容和基本业务流程的培训,还要就志愿工作的目标、知识和专门技能等进行通用培训或是专项的专业技术能力的特别培训,包括社区教育专业知识、社区工作政策法规知识、社区教育工作的相关知识等。既要培训社区教育的通用志愿者,也要培训社区教育专业志愿者,这样才能满足社区教育多方面的人才需求,才能保证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期持久。

(七)丰富教育活动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想要更好地发挥乡镇社区志愿者团队的作用,社区应当不断丰富志愿者的教育活动形式,这样才能够让志愿者的工作更好地得到渗透。社区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专题式的教育活动,志愿者们可以在活动中给予居民一对一的辅导,也可以集体回答居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志愿者还可以定期到有需求的家庭里走访,照顾那些有需求的社区居民。这将会带给居民更多的帮助与关怀,这同样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活动形式。

(八)给志愿者更多温暖,确保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的稳定。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是一支动态的人力资源队伍,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长期留住志愿者,保持志愿者团队的稳定很重要,也是一项很难的工作。维持住志愿者在工作中的一腔热情,除给每一个志愿者分配合适的教学活动外,应注重其自身的心理满足,对症下药方可维持其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持久性。一是要充分调动社区内“有学者、有才者、有力者、有闲者”的积极性,以满足社区成员在法律、保健、教育、 休闲、科普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其次,为他们开展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使志愿者的工作逐步走上正常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同时,不少志愿者自身的生活可能也面临各种问题与困难,乡镇社区不仅要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对于所有这些加入进来的志愿者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与关怀,这样才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动力,从而确保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的稳定。

(九)建立教育志愿者考核评价体系,树立典型榜样。我们把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参与率和活动质量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并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和请假制度,定期进行检查。社区教育志愿者的服务活动按服务日期、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分别登记在记录卡上,并按记录卡上服务时间的累积数对志愿者实行星级评定,为志愿者颁发证书。通过评定来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效果的取得,同时结合不同的活动项目开展一些评比活动,如:每年评选社区教育志愿者先进个人,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是一种倡导终身学习的社区学习型组织,也是一支创建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我们的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会越来越壮大,服务质量也会越来越高。社区教育志愿者在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一分力量。

总之,社区教育志愿者团队的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整体工程,它的发展有待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终身教育观念是建立在终身学习概念基础上的。

【参考文献】

[1]文建,宁丰.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2]吴丛妍.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管理的改进思路――以淮安市S社区为例[J].学理论,2013(03).

[3]吴亦明.现代社区工作[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

4.社区爱幼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方案 篇四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社区制定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等困难儿童提供志愿服务活动。相关活动安排如下:

一、动员志愿者积极参加对留守儿童等困难儿童的关爱活动。

召开志愿者会议,宣讲关爱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号召全体志愿者都参加到关爱留守儿童等困难儿童的活动中来;会上安排好活动内容及人员安排。

二、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等困难儿童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1、亲情陪伴活动。

在学校开展的庆“六一”活动的这一天,志愿者陪伴留守儿童参加文艺演出,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

2、自护教育活动。

志愿者向农民工子女进行安全、卫生教育,教会他们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让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3、帮助联系亲人活动。

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视频通话,若无条件,则用电话交流;指导留守儿童给远在他乡的父母写信。通过老师的牵线搭桥,提供交流平台,满足留守儿童与父母心灵沟通的愿望。

此次关爱活动,各位志愿者要积极行动起来,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用行动来关爱留守儿童等困难儿童。我们相

信,在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广泛参与下,这些留守儿童等困难儿童一定能够有一个快乐美好的童年,能快乐健康地成长,让他们的梦想在同一片蓝天下飞翔。

XX社区

5.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方案 篇五

弘扬志愿精神、争做--好人

二、活动时间

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前后。

三、指导思想

以党的--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动员我市30万志愿者扎实深入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多为城乡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积极引导人们在多做好事、常做好事的过程中增加爱心、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不断形成和巩固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凝聚“四个--”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形成志愿服务人人愿为、时时能为、处处可为的生动局面。

四、活动内容

1、举办主题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仪式。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举办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设计开展为志愿者授星仪式、志愿者集体宣誓仪式、重点活动启动仪式、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同发倡议书等有仪式感的活动,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和志愿者的荣誉感、归属感。

2、开展优秀典型推选活动。宣传学习全国“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美志愿服务”、第二届--市“最美志愿者”、第三届--市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推选20--年度--省志愿服务优秀典型,评选星级社区志愿服务广场。发挥媒体和社区志愿服务广场等阵地作用,组织优秀志愿服务典型展示等活动,增进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与理解。各地要组织开展志愿者星级认定、志愿服务嘉许与回馈、礼遇优秀志愿服务典型等活动,营造做志愿者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

3、开展志愿服务座谈培训活动。利用各地志愿服务培训基地、道德讲堂、市民学校、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等阵地,对本地公益组织负责人、志愿服务骨干、新进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举办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交流会,探索交流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的办法和举措。

4、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各地各单位要组织志愿者赴农村宣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我市“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成果及规划“十三五”美好前景;组织文化志愿者送戏、送电影下乡,并指导农民群众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科普志愿者送农科信息下乡,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组织医疗卫生志愿者开展义诊和送医送药送健康活动,并培训农村卫生人员。

6.社区文体志愿服务活动方案 篇六

一、活动形式

此次志愿活动以“弘扬先进文化、共建和谐社区“为主题,体现社区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和谐氛围。

二、活动组织领导

活动期间,社区成立了由党总支书记季敏任组长,其他社区干部为成员负责指导活动开展。

三、活动内容

组织富有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重点抓好节庆假日的社区文体活动,提高群众文体活动水平。

(一)组织社区志愿者在辖区内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打造特色文艺团队,抓好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及晨(晚)练的组织;指导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组织志愿者开展科学健身方法讲座、宣传健身知识,积极倡导科学锻炼。

(二)组织所辖社区和辖区内的单位、物业公司配合社

区开展一系列亲民演出及各项文体活动,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

(三)通过志愿者组织以及社区居民为主要成员的业

余文体队伍,开展具有社区特色、群众喜闻乐见、易于参加的各类文体活动和文体信息服务活动,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宣传“改陋习、树新风、创文

1明”,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开展“社区读书活动”,组织志愿者在社区居民

7.社区志愿者活动方案 篇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全区东部、西部和中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抽取4名医护人员作为一级培训对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共抽取12名,包括全科医 生 、 护士及公 卫人员 , 男性3名 , 女性9名 , 年龄(32.71±5.86)岁,均为中专以上文化。并从相同的乡镇中各抽取3个社区,3个社区各抽取10名社区志愿者作为二级培训对象,社区志愿者共抽取30名,包括社区居委会干部、村干部及乡村医生,男性10名, 女性20名,年龄(35.11±6.96)岁,均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1.2方法

培训内容主要为健康素养66条、授课技巧及教案设计等。培训方式:对学员进行“集体健康教育”和“一对一健康教育”的能力培训,集中培训2天,模拟训练2天,共计4天。模拟场景要求受训者独立完成一份简单的教案设计,进行一次授课和现场的“一对一”健康教育。模拟场景现场对受训者进行摄像,随后由专家进行现场点评和指导,最后对受训人员再次进行授课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

1.3效果评估

考评组(30名社区居民和5名健康教育专家)对学员培训前后的授课技巧、教案设计及“一对一”的健康教育能力等进行评分,每个项目设1~5分,最高分为5分;学员对培训效果进行满意度测评。对接受学员健康教育指导的社区居民于培训前及接受培训1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使用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

1.4数据录入与分析软件

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双录入,经核对一致性符合要求,对数据库进行整理后,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 12名医护学员的培训效果

培训后,12名医护学员的教案设计、授课内容、课堂气氛及授课技巧的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P<0.01),见表1。“一对一健康教育”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对居民的帮助性、行为影响及知识面有显著提高(P<0.01),见表2。 12名医护学员的健康教育能力明显提升,接受社区医护人员健康教育指导的社区居民,培训后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均有提高(P<0.01),见表3。12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学员认为此次培训效果很好的达90%以上,见表4。

%

2.2 30名社区志愿者的培训效果

培训后 , 30名社区志 愿者的教 案设计 、 授课内容、课堂气氛及授课技巧的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P< 0.01) , 见表5 。“ 一对一健 康教育 ” 能力得到 明显提升,对居民的帮助性、行为影响及知识面有显著提高 (P < 0.01) ,见表6 。 30名社区志愿者的健康教育效果明显提升,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的 影响明显 提高 , 差异均有 显著性意 义 (P< 0.01) ,见表7 。 30名社区志愿者认为此次培训效果很好的达85%以上,见表8。

%

%

3讨论

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演练教学,在模拟的场景中不仅演练如何操作和处置,更重要的是体会所担当角色肩负的责任和心理活动,在本位思考外达到换位思考。通过此次培训可知,体验式教学法得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的一致好评,12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学员对培训方法、培训内容、授课安排和培训材料的满意度均为90%以上。30名社区志愿者对培训方法、培训内容、授课安排和培训材料的满意度均为80%以上,他们均认为这种非填鸭式、互动性强的受教方式能让他们在快乐中学到技巧。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是社区健康促进的主力军,他们的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工作技能及组织指导能力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都有重要的影响[5]。 因此,提升他们的能力,对于普及健康知识、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中,体验式教学法运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训,通过将他们进行健康教育时存在的问题一一记录,并在专家和社区居民两个层面予以现场指导,使得社区医生能清楚了解自身不足,并及时予以改正,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学员在实际工作能力上得到了提升。培训前后12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学员“集体健康教育”和“一对一健康教育”能力均得到提升(P<0.01)。通过访谈得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学员认为四天的培训时间合适,期望下次再有机会参加类似培训。

8.社区志愿者活动方案 篇八

[关键词] 高校志愿者;社区文化建设;问题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10-0029-03

当前,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已成为衡量城市化、现代化和地区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从对文化资源的配置来看,眼下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仍是政府。从中央文明办、文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文件(《关于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的通知》)来看,社区文化建设可大致分为科教、文体、法律与卫生四个方面。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及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规划(2014-2018)》,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开展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并对志愿者提供各方面支持。由于高校本身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与社区的文化建设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 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自身定位

(一)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社区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有特点的社会文化现象”,“从狭义上讲,是指在一个社区内,以块为主体、与满足居民的求知、审美、社会交往,自我价值实现等较高层次需要向关联的种种文化现象的总和。”[1]地方高校作为其所在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着社区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同时也是社区文化的营造者之一,高校与社区之间存在着密切深刻的相互作用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三个结论:一是社区文化是高校文化孕育的载体,即高校文化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多年以来形成的社区文化的影响;二是社区文化作用于高校文化,即“地方高校作为社区文化的子系统,其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内容、形式都受制于社区文化多角度多层面的规定与影响”[2];三是高校对社区文化的反作用力,即我们常说的高校文化具有非常强的创造性和专业性,这种专业性与创造性若能很好地运用于社区文化建设之中,将对社区文化建设产生独具特色且异常深刻的影响。

(二)高校志愿者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定位

在当前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大,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种变化表达了对更高社会服务水平的渴求,而这种渴求恰恰为高校志愿者们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活动空间。当前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者仍是政府,因此高校志愿者需要给自己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找到准确的定位,然后才能更好地投身于社区文化的建设中去。

1 高校志愿者应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创造者

高校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决定了校园文化本身就是社区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关系是相对的。从文化群体的角度分析,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是相对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两者皆从属于社会文化,且二者是横向(并列)关系;从建设主体来看,一定范围内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都是从属于社区文化的。”[3]因此,高校不能做自我封闭,高校特别是高校志愿者需要与社区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交流。高校志愿者需要深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一线中去,通过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科技咨询服务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等,将贯古今、融中外的优秀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推广到社会、传播到社区中去,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推动社区文化建设。

2 高校志愿者应成为社区文化研究的中坚研究者

不同社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了社区文化建设研究水平的差异。而高校志愿者在研究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高校志愿者可以通过发表研究报告,撰写论文将自己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推向社会。

3 高校志愿者应成为优秀社区文化的坚定传播者

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形成新的文化能力的时候,受到社区文化的影响。而具有激励作用的社区文化可对他们产生极大影响,能培养高校志愿者们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及乐于奉献社会的精神。因此高校志愿者作为能动的主体,到社会上后,他们带着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性认识与深厚感情,成为社区文化的传播者,努力在自己的实践中运用和进行社区文化建设。

二 南京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调研结果

(一)主要服务类型与奖励机制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笔者总结出了南京高校志愿者在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中,主要存有三种服务类型:热点调研与政策宣讲、公益服务与科普宣传、专业援助与咨询服务。这三种服务活动是志愿者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与学科特点,配合社区需求展开的。调研表明,参与第二、三种服务类型的人数比较多,占54.5%,此外还有8.26%的志愿者参加技能培训或社区建设方面的活动。

在奖励机制方面,虽然是志愿者活动,但33.79%的志愿者希望有精神奖励,希望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皆有的占到了38.62%。其中,志愿者们希望的物质奖励,实际上是希望能帮助解决在志愿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交通及材料费用。因为高校志愿者很大一部分是学生,并无收入来源,因此期待解决交通费和材料费也是情有可原的。

(二)效果影响因素

在影响志愿者服务效果的人际关系方面,同学和老师占的比重最大,占59.31%,反之,所服务的对象仅占19.31%。在活动结束后的沟通问题上,访谈结果显示团队负责人会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但是沟通主要是形式上的。对于一些需要商榷的具体问题,两者很少沟通或者沟通具有困难。如志愿者难以满足社区要求,或社区难以认同志愿者的想法等。对于制约服务效果的其它因素,大部分选择集中在“缺乏时间、缺乏指导与缺乏项目创新”。在如何提高服务层次上,31.03%的志愿者认为应当改变制度关系与提高人员质量,48.28%的志愿者则期待平台载体与制度规范的改变,其余志愿者则认为服务关系的改变很重要。

(三)参与意识情况与支持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关于志愿者是否了解“什么是社区文化”这个问题上,有33.88%的志愿者表示并不是非常了解。而关于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的动机,从自身兴趣出发的仅占16.55%,48.28%的志愿者最初的参与动机是受同学或同事的影响。在服务时间上,半年至一年占35.17%,半年以下的占33.80%,仅31.03%的志愿者的服务时间为一年以上。

36.55%的志愿者认为高校对于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仅属于一般水平。关于志愿者专业与服务类型的关系,44.14%的志愿者认为专业应当有关联,28.28%的志愿者却认为二者的关系并不重要。

以上方面综合表明了当前志愿者服务活动存有三个关键性的相互联系的问题:志愿服务的动机不明显与激励不够;学校、社区沟通机制不顺畅;制约志愿服务的影响因素亟待进一步有效优化。

三 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建议

(一)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 志愿者不了解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凭感觉

虽然当前高校志愿者踊跃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但结合调研结果来看,部分志愿者虽然参加了志愿服务,却缺乏对于服务本身的深入了解。虽然志愿者们初期都非常积极,但很多志愿者只是服从组织的分配,机械的去执行分配到手上的任务,完全没有加入自己的理解,更谈不上创新精神。长此以往,容易使志愿者失去继续服务的兴趣从而导致志愿服务长效性的缺失。

2 部分社区文化建设忽视高校志愿者资源的利用

当前社区文化建设进程中的典型问题表现在缺乏对高校志愿者资源的利用。缺乏充分利用高校的力量来建设社区文化的意识。这种高校力量的缺失是导致调查结果中“现有文化资源在类型上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重在以赢利为目的而不注重服务、培训类比较多而生态环境教育类比较少”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3 行政、形式色彩过于突出,服务效果参差不齐

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部分社区的活动仍然沿用“组织活动”的形式,社区组织的活动往往是为了迎合各单位的行政需求,由社区进行机械组织,由政府或高校志愿者组织进行相关活动,志愿者与社区服务活动之间没有进行过深入的了解与交流。缺乏沟通使志愿者在活动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由于缺乏主动权,多数的高校志愿者在度过了志愿服务最初的兴奋期后,容易对“被分配”的活动感到失望甚至热情消失,从而造成服务效果有好有坏,不能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缺乏沟通同样使社区相关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导致参与活动的双方积极程度降低,最后导致相关活动难以继续进行。

4 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性有待加强

根据问卷调查,33.33%的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服务时间在半年以下,而在一年以下的占了41.66%。一方面,随着学生志愿者年级的增长,学习压力的增大,许多人因为时间原因无法继续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另一方面,高校志愿者服务组织更倾向于在每年重大纪念日、节日与假期社会实践组织志愿服务活动。”[4]以上两点导致高校志愿者缺乏与社区的长期服务计划,然而,社区文化建设需要连续性的活动作为支撑(尤其是法律服务和教育等深度活动)。在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方面,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5 志愿者服务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存在供需偏差

南京社区的人员构成并不单一,部分社区的人员构成是外来人口与农转非居民,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更需要的是卫生类服务,而目前高校志愿者提供的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主要集中在科教与文体服务,如法律宣传,支教活动。例如仅仙林小学在每周就有7支志愿服务队进行支教类的活动,且有的服务形式相对单一且注重形式。志愿者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活动,其实并不在于量多,对具体多样化需求的实质性关注才是真正重要的。从校社互动来看,这种需求与服务错误的情况会加剧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形式化,对于高校、社区及青年志愿者来说,并不是共赢的方式。[5]

(二)主要的对策

1 组织志愿者培训,进行有效激励,保障志愿服务的长效性

在志愿服务团队成立之后,南京高校需要对志愿者进行专门的辅导活动。如专家进行讲解“什么是社区文化及当前社区文化的建设情况”,帮助志愿者们分析自己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位置,理清社区文化建设与高校志愿者的关系,使志愿者在一个清醒的认知状态下参加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其次,需要进行一定的激励政策,如学校可以进行资金援助、活动指导与进行奖励,社区方面可以进行综合考评,对于服务质量、服务态度良好的学生颁发奖章,对于表现平平的志愿者进行鼓励。综合以上两点,才能从源头保证志愿服务的长效性。

2 扩大影响,争取社会支持

社会力量对于推动高校志愿活动的开展、优化高校——社区文化共建服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管理者,应立足于开发服务品牌,扩大品牌影响,一方面力求得到社区居民的舆论支持,另一方面利于寻求社会资源,如商业或基金会形式的资金支持。作为社区管理者,应综合考虑高校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与社区的文化建设,合理的调配资源,力争校社共赢。

3 加强校社互动,探索社区需求

当前南京地区,社区人口构成复杂,对于社区的文化服务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针对校社缺乏互动,供求不平衡的问题,高校志愿者与志愿者之间,高校志愿者与社区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对高校志愿者活动进行规划、管理,如进行关于志愿者服务的需求调研、基地建设、服务内容安排进行统一的管理与指导。进行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反馈跟踪,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调整。在社区应该树立良好的互助理念,做到支持志愿工作,参与志愿工作,做好信息互通方面的工作,与高校管理部门共同协调志愿者在社区进行的文化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汉莹.解读社区与社区文化[J].群众文化,2002(04).

[2]庞波,王广飞.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与社区文化建设[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5).

[3]张华.浅议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互动[J].黑龙江高教

研究,2010(06).

[4]陆为群.大学城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思路探析——以

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3(03).

[5]楼玉兰,周照东.论高校参与社区建设的作用和发展模

9.“社区情,志愿行”活动策划方案 篇九

活动主题:服务进社区,志愿暖人心

活动时间:2013年12月12日

活动地点:中方园社区

活动对象:社区留守老人、孤残患病老人

活动背景:今年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为大力弘扬“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开展的活动。

活动目的:弘扬“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精神,同时也为了增强广大青年的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充分了解社区老同志的实际困难和需求的情况下,让广大青年志愿者奉献自己的爱心与力量服务社区、奉献社会。

活动内容:

1、由团支部组织团员深入中方园社区走访社区留守老人、孤残患病老人家庭,收集问题,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为社区群众发放交通出行安全卡,讲解交通出行安全常识。

3、组织青年消防志愿者对走访的社区群众家庭进行义务消防知识讲解,进行一些常见的消防隐患检查。

活动注意事项:

1.在活动前期要做好人员安排,分工明确。

10.社区志愿者活动方案 篇十

我校团委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进社区志愿服务。今年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开展开了“志愿行动在社区”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学校教师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切实加强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成长环境、思想动态及校内外表现。及时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质量观,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征求学生及家长对教师和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全员关爱学生、教育学生的德育氛围,进一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提高社会与家长、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促进教师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育行风建设推向新的台阶。现制定我校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十八,充分挖掘学校、社区优质教育资源,切实履行教育职能,把教育向社区延伸,把课堂向社区延伸,不断推进学校与社区资源互动开放,持续推进社区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体系的建设,彰显教育为民服务宗旨,努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目标

传播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形成社区教育的绿色生态,放大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成果。将教师进社区活动打造成学校与社区沟通的连心桥、蕴含教育方法的科普书、诊断教育问题的听诊器,放大教育服务的品牌效应。

三、活动领导小组

为保证此次活动落到实处,成立教师志愿行动在社区活动领导小组。全程指导、督促、检查此次活动全过程。组 长: 王挺

谢振国 成 员: 校级及中层干部

四、活动目标

1.建立家校联系机制。通过社区活动,加强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的联系,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家校联系制度和考核制度,构建规范有序的家校联系新体系。

2.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尤其是了解学生的优点、潜力、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思想、心理等方面的表现,使教师了解各类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成长环境,从而做到家校互

动,让学生树立新目标,扬起自信风帆,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

3.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通过家访,宣传家庭教育思想,宣传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质量观、对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的新要求,宣传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让全社会认识教育、理解教育、尊重教育、支持教育。

4.树立优良的教育形象。进一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服务意识,提高教师育人水平,树立优良教育形象。

五、活动原则、对象和人员

活动原则 :全员参与,形式多样,注重实效。访问对象 :学校所有在籍学生,重点是贫困生、学困生、单亲生、身体或心理有疾患等特殊学生。

参与活动的人员 :志愿者

六、主要工作:

1.结合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与要求,配合社区制定社区教育工作计划。2.推进名师助学进社区。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艺术类专业教师深入社区,依托社区教育中心建立中小学生学习辅导站,开设学业辅导班,采取名师坐堂助学的方式,专题讲座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在寒暑假和周末免费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辅导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艺术特长,为学生提升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提供帮助。3.推进领导班子成员进社区。学校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主动走访社区,协商学校与社区教育合作事项,采取联办家 长学校、座谈等形式,宣传教育政策法规、家庭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介绍学校的发展情况、办学理念,听取群众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接受社会监督,改进教育工作。4.推进“家长学校”进社区。学校要做好与社区的沟通、协调工作,整合利用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优势,扩大家长学校的培训面,放大家长学校的影响力,形成与社区联合办学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为家长提供更加便利的教育服务。在培训形式和内容上,通过专题讲座、家教沙龙研讨、家校通等,开展普及家教知识、法制宣传等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家长的育人水平,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区育人环境,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形成合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5.推进“教师妈妈”进社区。各校要进行充分调研,准确把握社区内留守、孤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儿童的情况,建立个人学习、生活档案。发动热心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以及节假日,给予他们生活、学习、心理上的关爱和帮助,不断创新“教师妈妈”关爱行动的形式和内容,扩大“教师妈妈”关爱行动的深度和广度。

6.推进公益服务进社区。结合社区实际,主动参与美化环境、心理咨询、扶贫帮困等系列公益性活动;依托社区场所,积极指导全民健身、体育比赛、文化娱乐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组织未成年人开展爱绿护绿、清理社区环境卫生、清除楼道“牛皮癣”、帮助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等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促使师生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文明新风的传播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7.推进教育问计进社区。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深入社区,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以及家庭走访等形式,了解社情民意,听取社区群众和学生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组织教师深入学生家庭,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交流学生成长情况,针对存在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学校、社区、家庭三方共同努力,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七、活动措施、要求

1.精心组织。教师到学生家庭走访。必须进行认真准备,明确家访活动的目的、意义、家访内容、方式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应该达到的效果等。访问前,可与家长沟通,做好访问前的准备工作。

2.注重质量。要真心诚意为家长释疑解惑,帮助家长解决一些家庭教育问题,做“家长的贴心人”。要注重方式方法,采取“探望性家访”、“鼓励性家访”、“开导性家访”、“帮扶式家访”等多种方法,进一步提高家访质量。要注重针对性,对不同学段、不同情况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访问形式。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 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多鼓励、多赞赏、多倾听、多探讨,创设和谐氛围,切忌“告状式家访”。要通过家访,真正了解学生,切实帮助学生,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家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要以书面的形式,对每个学生的优点、潜力、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思想、心理等给家长进行一一表述,从关心、爱护和鼓励学生的 角度出发,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纪律和思想品德等情况,让家长真实、全面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同时,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环 境等,了解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注意获取真实信息。对在家和学校发现的问题,要与家长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法,并进一步探讨家校合作的 方式。通过家访让学生学有信心、学有目标、学有方法,激发起家长培养孩子的信心和热情,赢得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确保家访的实效。

3.严肃纪律。教师参加社区活动时,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得接受家长请吃,严禁收受礼金、礼券、礼品,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对待家长的态度要诚恳,以赢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虚心接受家长的正确意见,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家长对我校及教育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学校工作。4.建立档案。进行社区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策划好活动的重点内容,记录相关信息,认真分析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访后要及时做好记录,认真总结工作经验。

5.注意安全。社区活动期间,要把安全放在首位,采取各种安全保障措施,确保社区活动顺利进行。

6.要做好宣传。各班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在社区活动期间,要及时宣传报道有关活动的典型事迹、经验及典型人物。要注意积累有关活动资料,完善记录随访等制度,不断总结和完善家访工作,建立长效机制。今后节假日、双休日乃至工作日都要适当安排活动,确保社区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11.做好社区文化志愿服务的对策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社区;文化志愿服务;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2

一、洛龙区文化志愿服务的概况

为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不断提高的文化艺术水平需求,洛龙区开启了文化志愿服务的模式,模式以村、社区为基础,以办事处为平台,通过创作、培训、辅导、招募专业文化工作者等手段,积极整合社区文化资源,进一步充实社区文化辅导力量,提高社区的文化涵养,促进社区的文化素质进一步发展,提高洛龙区群众的整体文化工作水平。据调查,洛龙区文化志愿者现有一千多人,横跨多个年龄段,上至80岁老人,下至15岁的学生,并且年龄段集中在50岁至70岁之间。据资料显示,从事唱歌的人员占文化志愿者的18.4%(大约184人),从事舞蹈的人员占文化志愿者总数的37.3%(大约372人),从事戏曲的人员占文化志愿者的11.8%(大约112人),从事书画的人员占文化志愿者的13.7%(大约147人),从事民间工艺的人员占文化志愿者的2.8%(大约32人),从事器乐的人员占文化志愿者的4.2%(大约54人)。

二、社区文化志愿服务存在的不足

(一)社区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认识不到位。

据调查,有些人没有意识到文化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对志愿服务的理解有偏差,认为志愿者服务就是廉价劳动力,没有劳动报酬等等,这些人的认识打消了人们参加文化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二)文化志愿服务的方式影响社区文化的可持续续发展。

1.受志愿者整体素质的限制,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从调查情况看,在文化志愿者中,年龄大的人占多数,由于老年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核心志愿者皆为老年人(年龄段集中在50—70岁之间),但是年龄大的人有许多不足,比如年龄、身体状况和知识结构,都影响着社区文化志愿服务的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2.文化志愿服务形式单一。

文化志愿服务形式单调,导致文化志愿服务缺乏创新,目前许多文化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比较传统,不能够深入地展现文化基调。文化志愿者只是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项目活动,因此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文化资源开发没有合适的方式,导致利用不足。文化志愿者活动相对简单,没有自主反馈的意识。

3.缺乏相应的文化知识培训。

文化志愿服务是一项许多专业性很强的项目,涉及多个领域,交流沟通、组织协作、应急安保等方面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也是文化志愿者必须具备的,现在的大部分社区文化志愿者对艺术辅导比较简单,不能应对较高技能与组织性的活动。比如,辖区居民开展社区广场舞活动的响应很高,但缺乏专业的舞蹈老师作指导,所以就会打击人们的积极性。还有健身活动也缺乏专业的健身教练作指导,在健身活动中就会损伤众人的身体。这些情况都需要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志愿者团队来完成,只是依靠社区的微薄力量是无法适应社区文化发展的。

4.志愿激励机制不完善,队伍缺乏稳定性。

支援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文化志愿者的流失。比如,2014年,洛龙区文化馆制订了相关志愿者评选标准制度以及志愿者激励制度,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专项资金的缺乏,志愿者激励制度一直不能良好地投入执行,影响了社区广大文化志愿者们的积极性,导致了许多人才的流失。

(三)没有做好社会宣传工作。

近年来,文化志愿服务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加上宣传方式比较单一,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够,即使平时做了一些简单性宣传,也无法满足社区文化的需求。

(四)文化资源设施欠缺。

据相关调查,大部分社区活动场地稀少,政府财政支持没有制度化,导致资金短缺,文化设施的欠缺,使文化志愿者缺少必要的培训,没有能力聘请专业技术高的导师,进而导致文化志愿者自身水平欠缺,不能更好地做好文化志愿服务。

三、做好社区文化志愿服务的对策

(一)加强文化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设。

1.强化文化志愿者的培训机制。

建立完善的文化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制度,规范文化志愿服务,避免志愿者随性而为,做好志愿者的培训,以文化馆为基地,加强文化志愿者团体的培训,促进文化骨干人员的全面发展,对社区文化志愿者骨干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例如志愿服务理念和专业技能培训,定期开展公益座谈会,提升文化志愿者队伍的素质,促进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壮大,使得文化志愿服务年轻化、专业化。

2.完善文化志愿者激励机制。

鼓励志愿者进行文化志愿服的目的是体现奉献精神、实现自身价值,丰富社区文化,满足居民精神需求、提升精神境界,增强社区凝聚力,树立城市品牌,建设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应该采取激励机制,对志愿者的行为予以肯定和激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励形式增加是志愿者服务可持续的必要保证。因此,需要建立并完善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志愿者表彰激励制度。

3.创新文化志愿活动形式。

创新文化志愿活动形式,丰富社区文化,比如现在社会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在社区创建绿色当铺,当做社区的绿色咨询站,可以传播低碳知识,在社区开展低碳讲座等,让居民在休息之余保护环境。开展类似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文化志愿服务充满生机,从而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文化志愿活动。又比如,开展机具区域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吸引并留住文化人才,推进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

加强政府的干预,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将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合理分配,政府要鼓励各辖区单位免费为社区提供场地,促进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鼓励一些文化知识场地免费向社区人员开放,为其提供文化宣传以及学习文化知识的场地等;对于关系到本辖区的名人,要发挥他们的榜样领头作用,带领大家参与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还可以在寒暑假积极倡导大学生、中学生参与到社区文化服务当中,发挥其艺术特长,增强社区居民的素质,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拓宽社区居民的视野。

(三)加大文化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

以多样化的手段宣传文化志愿者精神,比如把文化志愿者精神编制成宣传手册,在社区以及社会上进行发放,让居民和社会人员看到并了解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大家共同参与到文化强区建设中来。利用重要节日进行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比如,每年的“志愿者日”,可以在这天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志愿服务宣传活动,推荐先进文化志愿服务典型,树立榜样,为文化志愿者参与服务、参与活动提供基础。积极在社区以及辖区内开展以文化志愿者精神、理念为主题的大型展览会、博览会等活动,把文化志愿者精神、理念与活动展览的主题有机结合起来,起到宣传与服务统一的目的。

四、结论

实践证明,文化志愿者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中的一支非常重要的队伍,为了发展并壮大这支文化志愿者队伍,推进社区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促进和谐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就要切实做好社区文化志愿服务。政府需要加强干预,建立社区文化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加快社区建设,加强社区文化志愿服务的对策研究,进一步充实社区文化辅导力量,提高社区文化辅导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雷夏雯.重庆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5。

[2]周宏.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3]沈瑾.我国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4。

[4]吴霜.论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2012。

12.对社区志愿者工作稳定性的思考 篇十二

一、社区志愿者在社区发展、建设中的意义

社区志愿者在社区发展、建设过程中有独特优势,社区志愿者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能较快融入社区居民中,及时帮助社区居民解决一些问题,同时为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提供服务。

(一)有利于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社区作为我国城市最基本的生活共同体,最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为社区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便利和服务,构建和谐社区,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然而由于社区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的有限性,很多社区并不能充分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因此,社区志愿者作为社区引进的具有专业技能的相关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社区的服务能力,促进社区管理机构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社区志愿者的组成是多样性的,它的成员包括大学生(包括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公司职员、教师、个体户等,社区志愿者整体素质较高,每一位志愿者都具有自身特长和优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或资源优势为社区提供帮助和服务,针对社区居民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帮助,有助于社区服务能力提升。

(二)社区志愿者是增进基层社区管理机构与居民感情的中介和桥梁,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的发展呈现出问题的多样化,出现了很多新情况与新问题,社区居民的需求也呈多样化。针对社区居民存在的不同需求和问题,社区管理机构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增加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社区志愿者直接面对社区居民,通过对居民问题的帮助和解决可以和居民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可以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社区居委会,同时可以将国家和党的有关政策传达给群众,可以有效地减少社区管理机构工作开展的阻力。这样,志愿者充当基层社区管理机构与社区群众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和理解,及时化解矛盾,及时解决问题,有利于社区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通过社区服务有利于提升志愿者的综合能力。

社区志愿者的工作不仅有利于提升社区的服务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由于社区志愿者更多的是直接面对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各种活动,这对志愿者的各种素质都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社区志愿者要面对不同的帮助对象,面对不同的对象首先要取得帮助对象的信任,要了解其基本情况和具体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志愿者的交流沟通能力会得到提升,在帮助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尤其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更可以将所学如社区工作、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等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使自身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再如社区举行各种活动过程中,社区志愿者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也能得到提升。总之,社区服务、社区活动是社区志愿者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有利于高校拓展实习基地,为社区提供更为专业的人才。

社区志愿者的工作要求对志愿者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求志愿者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还要求志愿者具备较强的业务技能和工作能力。在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加入志愿者队伍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社区成为地方高校学生的实习基地,对地方高校和社区是“双赢”局面。一方面,对地方高校而言,和社区建立实习基地,不仅拓展了实习基地,而且有利于在学生实习期间更好地管理学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再局限于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对社区而言,通过和高校建立实习基地,不仅充实了志愿者队伍,而且提升了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整体质量,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

二、影响社区志愿者稳定性的因素

上文分析了社区志愿者服务不管对于社区还是志愿者本身能力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志愿者服务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随意性,如地方高校的大学生通常是他们的毕业实习作为志愿者角色参与社区服务,等实习期满,就不再继续从事社区志愿服务,再如很多志愿者都有自己的工作,由于工作原因,并不能严格按照时间来社区服务,有的志愿者刚和社区帮扶对象建立关系,由于工作调动等原因中断了服务,还有的志愿者刚开始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但后来对志愿者工作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凭兴趣参与社区活动。因此,社区志愿者的稳定性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影响社区志愿者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工作时间的随意性。

社区志愿者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志愿者的工作基本是无偿的,不以报酬为目的。因此志愿者的工作时间和正规的工作制度相比,弹性很强,通常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到社区进行服务,由于工作时间没有强制要求,因此,周末工作单位加班、有亲戚朋友串门等因素都可以让志愿者的社区服务中断,如果周末上午没时间,那么下午也可以;另外,就是社区和地方高校进行合作,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的志愿服务通常限于毕业实习期,一旦实习结束,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将会中断。所以工作时间较为随意成为影响志愿者工作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社区服务意愿的积极性不能持久化。

不可否认,很多社区志愿者刚开始从事社区志愿工作是投入了很大热情和精力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明显下降,有的来参加社区志愿者的初衷并不是十分明确,后来发现自己对社区志愿服务和预想的有一定差距,再加之在服务中不可避免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甚至被人误解,所以打起了退堂鼓;还有的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得不到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加之志愿者工作性质又是无报酬的,没有任何激励措施,还要花费自己大量时间、精力,所以服务意愿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退。

(三)社区志愿者专业技能不足。

一名合格的社区志愿者不仅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有奉献精神,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如组织协调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处理公共事务甚至突发事件的能力等。但是在实际社区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大多数志愿者从事的是一些常见的、经常性的服务,如帮助社区打扫卫生、陪同社区老人聊天、协助社区委员会进行一些入户调查、基本的文字工作等,对于一些需要专业技能和要求较高的工作就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如老人突发疾病、遇到具体的家庭问题如何运用较为专业的技能进行调节和解决、处理纠纷矛盾等,因此社区志愿专业技能不足是影响其服务长久、持续、稳定的原因之一。

三、提升社区志愿者服务稳定性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志愿者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

我国东部志愿者服务发展早、速度快,志愿者管理机构、管理体制都较为健全。但在西南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发展较慢的地方城市,社区志愿者服务发展较为滞后,管理体系不健全,甚至缺乏规范的社区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等程序,更多的是依赖于民间自愿组织和大学生志愿者。因此,要想提升社区志愿者服务稳定性,从政府层面、社区层面建立健全志愿者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是必须做的首要工作。

(二)加强对社区志愿者的培训。

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是提升志愿者工作意愿、效率、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志愿者的培训应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培训增强志愿者对社区志愿者工作的认同感;二是使志愿者熟知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和专业技能提升。要想增强对志愿者服务的认同,可以通过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志愿者精神的内涵、实质相结合进行讲授志愿服务精神,使志愿者从内心认可志愿者工作;对于志愿者技能的提升可以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培训,如可邀请医务人员对志愿者进行较为基础的医务护理知识和急救常识的传授;还可邀请资深的社区工作者进行经验交流、社会工作专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等。

(三)建立和完善相关激励机制。

虽然社区志愿者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其工作主要是无偿性质,但不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绝对无偿性,因此,为了增加社区志愿者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必须建立和完善必要的激励机制。如组织志愿者开展活动、进行志愿服务时,社区基层管理机构应该提供相应经费支持;尊重志愿者的工作、人格,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在志愿者遇到困难时给予积极帮助;认可志愿者的工作,可根据志愿者的工作表现进行适当奖励,如颁发荣誉证书、加强社会对社区志愿者工作的认可。

(四)社区应为志愿者的工作尽可能提供便利。

社区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通常是在社区管理机构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从社区层面而言,应加强与志愿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志愿者的工作尽可能提供便利。如社区居委会应根据社区志愿者具体的情况和能力安排工作,而不能强迫志愿者从事不愿意或能力有所不及的事情;再如社区应建立一个志愿者办公室或休息交流室,让志愿者在工作之余有一个可休息的地方,社区居委会还可以定期举行社区、居民和社区志愿者的沟通、交流会,及时了解社区志愿者的情况变化,帮助志愿者解决困难,真正做到感情留人。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居民的需求将逐渐多样化和具体化,社区志愿者作为参与社区管理的重要力量之一,对促进社区工作和社会和谐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各界要为不断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努力,政府相关机构应建立健全相关机制;社区基层应以人为本,为社区志愿者工作尽可能提供帮助;社会应尊重、理解、认可社区志愿者工作。这样才能使社区志愿者工作持续化和稳定化。

参考文献

[1]谢文静.建立上海市社区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机制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1(8).

[2]黎付林,覃青作.我国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研究综述[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2).

上一篇:十二册数学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二)教学设计下一篇:汉语国际教育样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