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2024-10-13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篇一

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湖北省恩施市第一中学 刘振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并且了解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和武昌起义等史实。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且能够合理认识其在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3、了解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过程,并且能够评价辛亥革命。

(二)能力目标

1、以整课材料的呈现,培养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2、通过辛亥革命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辛亥革命的史实,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事业。

2、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进而更好地认识当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四)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设计,循循善诱,使学生解读材料,思考问题。

2、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导演自己认识的辛亥革命,然后尝试还原历史真实,进而提高历史的学习兴趣。

3、以小组合作与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评价。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看一下这幅图片,这是在武汉的辛亥革命纪念馆,这里的路称之为首义路,因为在此处爆发了武昌起义,由于发生在旧历辛亥年,所以称之为辛亥革命,这是狭义的辛亥革命,而广义的辛亥革命则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一系列斗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辛亥革命。

新课教学

同学们已经完成了课前的预习工作,哪位同学上来展示一下辛亥革命的背景? 同学展示 教师点评

板书:

一、革命者和被革命者的较量——辛亥革命背景探究 武昌起义于1911年10月10日爆发,爆发之后不久全国10几个省纷纷宣布独立,摆在革命党人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全国性的政权,于是各地代表齐集南京,商讨建立中华民国的相关问题,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孙中山的大总统誓词,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和孙中山当时的心情:

“倾 覆 满 洲 专 制 政 府,巩 固 中 华 民 国,图 谋 民 生 幸 福,此 国 民 之 公 意,文 实 遵 之,以 忠 于 国,为 众 服 务。至 专 制 政 府 既 倒,国 内 无 变 乱,民 国 卓 立 于 世 界,为 列 邦 公 认,斯 时 文 当 解 临 时 大 总 统 之 职。谨 以 此 誓 于 国 民。”

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文

一个新的政府成立以后,为了政权的稳定,往往通过颁布法律的形式巩固政权,1912年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请同学们阅读学案导学上的材料,小组讨论完成上面的问题。同时板书:革命者的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家宅、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居住、迁徙、信仰等自由,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的权利;承担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以国会成立之日解散,其职权由国会行之;参议员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审判之”

第五章:“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内阁总理由国会多数党产生,对议会而非对总统负责;大总统提出的法律案、公布法律、发布命令时,国务员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七章 第五十四条:“本约法实施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宪法未施行以前,本约法之效力与宪法等”

学生展示: 教师点评:

问题1:第一章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思想?这一思想有何积极意义? 确立主权在民,否定了传统家天下、君国一体的观念。

问题2:第二章阐释了怎样的思想内容?这一内容有何积极意义?

确认了资产阶级人权平等的原则,否定封建等级制度和臣民观念,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促使国人公民意识的觉醒。

问题3:第三、四、五、六章反映了怎样的政治体制?有何积极意义?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强调依法治国,是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人治”观念的否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约束袁世凯,保障民主共和制度。

问题4:结合第七章思考:《临时约法》的性质是什么?并指出《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施政原则,成为否定封建专制的重要法律成果,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蓝本,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对于辛亥革命,各界的反映不一,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说一下预习内容中的亲历者眼中的辛亥革命是怎样的态度?

皇室:被迫让步;列强:不介入到介入;民众:不理解;立宪派:暂时支持革命。在各方势力的综合角逐之下,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了袁世凯之手。有人就由此认为辛亥革命因为袁世凯篡夺果实而失败,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所以它成功了。关于辛亥革命你会有怎样的认识呢?咱们导学案上给大家提供了几个评价的角度与方法,请结合课本内容小组讨论一下如何用四种史观来评价辛亥革命?(小组分工:两个组负责革命史观,两个组负责现代化史观,两个组负责全球史观,剩下的小组负责文明史观)

板书:你的辛亥革命。学生展示

教师点评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

(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现代化的重大突破。

(2)经济上,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内有了显著增长,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

(3)法制上,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 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文化教育上,理性化和科学化有了发展。(6)社会生活上,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兴起。

3、从全球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联。

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过讨论,同学们表现都很不错,基本上结合那几个史学观点形成了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为了加深大家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我们来看一下研究者眼中的辛亥革命,总结概括一下研究者们的主要观点.以胡绳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皇朝,而且使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结束,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辛亥革命没有能提出一个明确而完整的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政治纲领,没有能比较广泛地发动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下层广大群众,没有形成了一个能够胜利地领导这场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并且,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妥协告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并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中也没有出现一次社会大变动,革命果实落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手里,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依然处在极端贫穷落后的状态,辛亥革命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从这个意上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了。有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史上,辛亥革命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比辛亥革命复杂得多,我们仍然肯定其取得了胜利,对其出现的反复和挫折,并不认为是革命的失败。同样,我们应当肯定是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辛亥革命以后出现的反复和挫折,也不应当是革命的失败。郭世佑撰文指出,如果不从孙中山的“毕其功于一役”的理想角度而言,辛亥革命不能被简单地冠之以“失败”来评析,历史展示给人的显然不是辛亥革命的失败,而恰恰是这场革命的不朽功绩。徐梁伯认为,辛亥革命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没有失败。所谓辛亥革命的失败其实只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一派在取得革命胜利后,在新的政治角逐中遭到失 败。

概括:胡绳认为,对于辛亥革命我们应该辩证地进行评价,既有成功的一面,又有失败的一面。郭世佑和徐梁伯则认为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对于辛亥革命我们要全面合理的认识,一般学术界的观点是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是功绩是巨大的。

小结:本课学习了辛亥革命这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袁世凯之复辟帝制,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却使国人们认识到在中国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彻底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这是我们第十三课要学习的内容,套用孙先生挽联的那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篇二

1“走向共和”主题的确立

如何突出教学主题, 发掘核心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关于《辛亥革命》的资料和课例非常多, 各有千秋, 在学习与借鉴的基础上, 特别是在认真学习华东师大聂幼犁教授在广东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新阶段成果展示会上展示的《辛亥革命》 (两课时) 的基础上, 放弃了“原因、过程、影响”三段式的传统教学设计, 决定采用主题教学设计。那么, 《辛亥革命》一课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

1.1 从社会转型看, 辛亥革命是中国结束千年帝制, 走向民主共和的转折点。

只有将辛亥革命置于中国社会近三千年的发展演进中, 才能理解它的意义。中国在君主专制制度统治下已经几千年了,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 虽然出现一些质疑君主专制制度的“异端”思想, 但“国不可一日无君”的观念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人们设想不出还可以用什么政治制度来代替它, 到了近代, 在辛亥革命以前, 中国各种进步的社会政治运动不管如何激烈, 都没有触动这个问题。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1.2 从近代革命看, 民主共和是近代中华民族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选择。

历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出世纪之问:“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先进的中国人经历了太平天国的空想,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 戌戍变法的君主立宪梦, 清末新政的垂死自救, 一次次的失败历史证明了以上道路行不通, 辛亥革命选择民主共和道路是时代的选择。

1.3 从孙中山个人看, 民主共和是孙中山先生一生的希望, 孙中山说:“我孙文此生没有别的希望, 就一个希望, 那就是, 让共和不仅是一个名词, 一句空话, 或一个形式, 要让它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前夜的一次演讲中断然决然地指出:“世界立宪, 亦必以流血得之, 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 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 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民主共和是孙中山眼中中国的出路。

1.4 从世界潮流看, 辛亥革命是“亚洲的觉醒”的代表, 民主共和是站在时代前列的选择, 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求索。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格局已经发生剧烈变动, 虽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成为时代的主流, 但共和政体在世界范围内还为数很少, 西方大国中实行了共和政体的只有美、法两国, 亚洲连一个共和国也没有。从这一点看, 孙中山先生不愧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创立民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观念, 有如石破天惊, 因此, 列宁视辛亥革命为“亚洲的觉醒”的代表。从今天来看, 辛亥革命走向民主共和的选择彰显了中国现代化求索中的价值, 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2“走向共和”主题教学设计思路

【导入新课】解读孙中山中山装”视频

【设计意图】 (1) 结合APEC在北京召开, 各国领导人都要穿中国服装的时政要点, 从介绍中山装导入, 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认识到服装也是国家和民族的一张名片。

(2) 孙中山在视频中说:“我孙文此生没有别的希望, 就一个希望, 那就是, 让共和不仅是一个名词, 一句空话, 或一个形式, 要让它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突出功绩就是结束帝制, 走向共和, 让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认识, 明确本课的主题:“走向共和”。

【主题式探究新课】围绕“民主共和”主题, 本课分“走共和之路”、“建共和之国”、“立共和之法”、“定共和之制”、“无共和之实”、“追共和之梦”共六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进行探究学习。

1) “走共和之路”。重点分析为什么辛亥革命要走民主共和道路?

材料:孙中山:“满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 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 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围绕清政府是“彻底地腐朽的房屋”进行层层设问, 让学生理解选择用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 建立民主共和国是时代的选择, 也是孙中山的选择。

【设计意图】19世纪末20世纪初, 共和政体在世界范围内还为数很少, 西方大国中实行了共和政体的只有美、法两国, 亚洲连一个共和国也没有。但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吸取历次革命教训的基础上选择革命道路。从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到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失败, 到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百日维新运动失败, 辛亥革命前近代中国在救亡图存道路上的尝试均以失败结束, 选择用革命的方式推翻清王朝, 建立民主共和国是时代的选择, 也是孙中山的选择。

2) “建共和之国”。重点分析辛亥革命为什么能成功推翻清政府, 建立民主共和国?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完成学案:辛亥革命为什么能成功推翻清政府?偶然中的必然。

(1) 物质基础:20世纪初,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2)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3) 思想基础: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政党的建立。

(5)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6) 武装力量:湖北革命党人湖北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

(7) 有利时机:全国范围的保路运动兴起。

(8) 武昌首义:武昌起义成功。

(9) 民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建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 自主完成学案, 培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深刻认识辛亥革命能推翻清政府是偶然中的必然。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 “立共和之法”。重点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否定君主专制, 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推动中国法制化进程。

【过程与方法】引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 设计一组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 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 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三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别。……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等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以及被选举等权利。

材料四国务员 (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 辅佐临时大总统, 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 认为有谍叛行为时, ……可决弹劾之。

学生阅读上述材料, 逐一完成以下五个问题, 老师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 并对“主权在民”重要的理论进行解读。

(1) 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 (2) 材料二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上述原则和思想是对封建制度下哪一体制的否定? (3) 材料三中什么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4) 材料四中, 为了让“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 负其责任”《约法》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目的何在? (5) 司马迁曾这样形容秦代到皇帝制“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纵观材料, 你认为《约法》的治国思想和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最明显的变化在哪里?

【设计意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也是学生理解从专制到民主的关键,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理解, 需要师生共同解读材料, 让学生提升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问题的设计将本部分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解读, 如“主权在民”是整个民主政治的基础等重要理念, 进而认识到法律是民主共和政体的基本保障。

4) “定共和之制”。重点探究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对中国近代化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展示材料:林伯渠在1941年曾很有感慨地写道:“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 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 这并不足怪, 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从近代化的角度设计图2PPT, 让学生讨论后完成。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设计的亮点, 改变常规教学时直接分析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设计, 让学生从整个社会进程的角度看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理解民主共和制对中国近代化的重大意义。同时让同学对封建社会和近代社会的不同有全方位的认识。通过问题的解决, 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站在结束几千年君主专制的角度理解民主共和在中国的深远影响, 提升学生的视野和认识问题的高度。

5) “无共和之实”。重点探究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仅仅是一个名词, 一句空话, 或一个形式, 而没有成为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和牢不可破的信念。

通过对辛亥革命后掌权的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举共和之名, 行专制之实”本质的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虽然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虽然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复辟帝制都以失败告终, 虽然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但是要真正孙中山先生的梦想, 让民主共和成为人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和牢不可破的信念,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实现民主共和道路的艰难曲折。

6) “追共和之梦”。重点探究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先烈为追求民主共和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的革命活动, 如二次革命、护法运动、护国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追求民主共和的革命失败了, 无产阶级革命家继承了历史使命, 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并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让中国真正实现了民主共和的梦想, 从根本上改变了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民主共和不在是形式, 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和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后争取民主共和的史实, 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民主共和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深层次理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要真正实现民主共和, 仅靠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无法完成的。在中共的正确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最终实现了民主共和, 过渡到下一节课《新民主主义革命》。

3 发掘历史课堂核心价值目标

3.辛亥革命的总设计师 篇三

一、孙中山提出了革命的理论和纲领,指明了革命的政治方向

革命的理论和纲领,是革命行动的指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理论一经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只有理论正确革命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早在1894年,孙中山就宣誓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在中国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到了1903-1905年间,孙中山多次提出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宗旨;1905年同盟会成立,他又建议以这16字作为同盟会纲领,并在《民报》发刊词中进一步把它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孙中山前期革命思想的结晶,为革命指明了正确的奋斗方向。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一个长期的酝酿和发展过程。最早萌芽的是以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为宗旨的民族思想;其次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影响下产生的民权思想;最后是鉴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而提出的民生主义思想。在这个理论体系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族主义是前提,因为只有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争得民族独立,才有民权可言;民生主义则是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

二、建立革命党,为开展革命斗争提供了组织保证

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同盟会,就是当时的革命党。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是通过中国同盟会来进行的。

为了团结群众进行斗争,孙中山从立志革命起,就注意组织革命党。早在1892年,他就酝酿建立革命组织,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1894年,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亡,在檀香山联络爱国华侨,于这年11月24日成立兴中会,正式举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旗帜。第二年初又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以后孙中山到处奔波,成立了分会。

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它和华兴会等革命小团体比较,差不多要早十来年。1904年,华兴会、光复会策划长沙起义败露,迫使很多革命志士流亡到日本。他们深感各革命团体的分散活动不利于革命运动的展开。1905年7月,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受到各革命团体、革命留学生和爱国华侨的热烈欢迎。在孙中山以及黄兴的倡导下,决定将兴中会与华兴会联合。又在光复会、科学补习所中多数人的赞同下,召开了筹组革命政党的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接受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革命宗旨。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这与以前秘密会党有显著不同的特点。由于有同盟会的领导,会员分布全国各地,革命斗争广泛开展起来。武昌起义以后,各省纷纷独立,而又很快联合起来。这种情况在农民战争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这是建立了统一革命政党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同盟会长期在全国进行活动,积蓄革命力量,没有同盟会的积极策划,就不会有“一省发动、各省响应”的快速胜利。孙中山等人创建了中国同盟会,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

三、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夺取革命胜利

为了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孙中山先生在创立革命理论、组织政党的同时,还发动和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最初孙中山倡言革命的时候,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是十分困难的。他“所至皆说以祖国危亡,清政腐败,非从民族根本改革,无以救亡”。[《孙中山选集》(4)第170页]经过他持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打开了局面。兴中会时期,发展会员近500人,有些人甚至倾家相助、支援革命。

同盟会成立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以《民报》为主要阵地和保皇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宣扬革命的正义性与必要性,痛击保皇派鼓吹的君主立宪谬论,宣传了革命主张,使许多知识分子摆脱了改良主义的影响,站到了革命立场上来。

同时,还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清武装起义。如1906年的萍乡、浏阳、醴陵的矿工、会党和士兵大起义;1907年到1910年的潮州黄岗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钦州防城之役、镇南关之役、钦廉上思之役、云南河口之役以及广州新军之役等。1911年4月27日,更爆发了英勇壮烈的黄花岗之役。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在政治上和精神上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革命人民以动员和鼓舞,为颠覆清朝统治创造了条件。

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敲响了清政府的丧钟。

四、忠诚为国,为建立和巩固共和民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武昌起义以后,虽然全国15省宣布独立,但这些独立省份大都是看到清廷人心尽去,便顺水推舟地倒向革命的,胜利并不稳固。旧的反动势力并未受到致命打击。特别是袁世凯控制的数百万北洋军,对革命军是一个很大的威胁。面对这种局势,革命党人要建立和巩固共和制度,仍然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1912年12月,南北和谈正在进行,君主、民主的争论尚未解决。孙中山一踏上祖国领土就表示:“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不几天,他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在就职宣言中又表示要“尽扫专制之毒流,确定共和,以达革命宗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当选为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这对阴谋利用和窃取革命果实的袁世凯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于是,袁唆使段祺瑞等40余人通电誓死反对共和。孙中山不为所屈,始终坚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基本原则。袁世凯被推举为临时总统后。孙中山为了防止他破坏共和制度,“不惜以死力争”,坚持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袁须到南京宣誓就任,并遵守临时约法等三项条件,想借此防止袁破坏共和。袁世凯窃取革命政权后,倒行逆施。孙中山又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斗争、护法运动,为维护共和体制,不懈地斗争。

4.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篇四

凉州区五和镇九年制学校

蔡威山

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大概过程;深入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政治史上的意义。

第二、能力目标。阅读教材以及阅读相关历史材料,训练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史观分析历史,评判历史,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第三、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背景的学习和探讨,增强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理解,认识到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通过对辛亥革命过程的了解,增强学生对革命的深入认知,培养学生直面困难,奋发进取的精神。通过对辛亥革命意义的分析,增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特别是珍惜来自不易的进步、民主、文明的大好局面。教学过程:

【导入】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让古老的中华大地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也就是在鸦片战争后,我中华民族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争。首先站出来的是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承当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当然由于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且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和当时时代局限性,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中国人民抗争并没有停止,到了20世纪初,资产阶级掀起了辛亥革命,今天我们就对辛亥革命进行简单地学习,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伟大意义。

【过程】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

1、经济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说明:由于这一阶段学生尚未了解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情况,所以这个地方教师需要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做简单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工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基础。

2、阶级条件: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说明:学生要明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表现,其一就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形成并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当然最终结果是失败的。其

二、就是革命派的形成,在维新变法失败以后,革命派影响日益扩大。

3、思想条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说明:由于这一时期学生对近代西学东渐现象尚且不是非常了解,所以教师要特别说明近代中国存在一个“西学东渐”的现象,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学东渐”主要表现就是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4、组织条件: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并提出较为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说明:知道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主要的革命团体名称,让学生知道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哪一个?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又是哪一个?还要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三民主义”的内容,并指导学生理解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之间的关系。

5、军事斗争准备: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特别是1910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重大。

说明:要特别指出,这一些列武装起义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革命派的声势。小结:通过辛亥革命背景的分析和学习,注重学生用革命史观去分析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革命过程

1、武昌起义(1911.10.10)

说明:介绍武昌起义的大概过程,最好采用讲解的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武昌起义爆发的那一瞬间某些细节说清楚,或者通过视频方式展示武昌起义的大概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那一段历史的印象,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了解这一段历史的热情。当然,最后还是要分析武昌起义的意义。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1.1)。

说明:重点是要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人员组成,由此让学生得出结论,中国民国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特别要让学生注意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元年就是1912年。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8)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这一课的重点,需要重点分析。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条款,让学生理解这些条款,教师进行分析点拨,最终要让学生意识到这部法律文件的制定的动机,它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4、结局: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3.10)

说明: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意味着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篡夺。要知道学生阅读教材,归纳袁世凯能够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体会到,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三、辛亥革命的评价

1、进步意义(具体内容略)

说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特别要注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它的意义。当然,这里也可以用不同的史观去让学生试着去解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局限:革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

说明:要让学生意识到,辛亥革命虽然是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额里程碑,但是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独裁统治取代了满清统治,民主政治并没有如期实现,中国人民依旧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5、军事基础: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1、武昌起义(1910.10.10)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1.1)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912.3.8)

4、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3.10)

三、辛亥革命的评价。

1、意义

5.3.2《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篇五

一、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

二、课前分析: 【教材分析】

19世纪末,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时机日益成熟。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弱点,逼迫清帝退位,并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

密 封 线 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2、通过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为了振兴中华,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前仆后继投身革命的事迹,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性高度来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意义。

革命者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最终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并成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进步。【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功绩。

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进而评价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着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从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得出合理的结论。本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六、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编制学案。

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学案。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引用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下面由我们班的课代表给大家播报一组关于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新闻:1.全国政协11界3次会议召开,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的提案“未提先热”,在岛内引起共鸣。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是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两岸原本就是一家人”。2.2010年10月10日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官网正式开通。3。总投资一亿元,全明星演员阵容,由成龙担任总导演,献礼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史诗巨片《辛亥革命》近日开拍。此次的出品方多达28个,创下中国电影史的新纪录。30集电视连续剧《大汉口》近日在武汉开机。这组新闻足已说明辛亥革命在海峡两岸的影响力。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和感悟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学生较熟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气氛开始活跃。)

大家经过初中的学习。对辛亥革命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大家结合自己过去所掌握的知识完成辛亥革命的大事年表。(预期效果:1984年兴中会成立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

1912年10月10日武汉起义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密 封 线

1912年2月清帝退位

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老师总结:初中大家对辛亥革命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来更深入的探讨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设计意图:调查学情,了解学生的基础)

(一)、辛亥革命背景

签定《辛丑条约》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采取什么方式来挽救统治危机? 是否达到目标?

(预期效果:学生回答---实行新政,没有达到,阶级矛盾依然尖锐,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阅读课本、材料提取信息、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背景。)

老师过渡:清末新政失败说明清政府已无力回天,这个封建王朝走到了穷途末路,中国的方向该往何处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做出了全新的抉择,走革命的道路,建立共和国。

(二)、革命的酝酿

设计问题:

1.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是一个什么组织?它的成立有何意义?

2.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转播和革命团体的不断涌现,密 封 线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密 封 线

老师讲述孙中山的事迹:他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广州起义失败后,他遭到清政府的通缉,被迫流亡海外。在海外的16年,先后5次环游世界,持之不渝的宣传他的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前他领导过10次武装起义,均已失败而告终。袁世凯复辟帝制后,他又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4次革命,也以失败而告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提出三民主义,随着革命的发展,他又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他鞠躬尽瘁。临终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个别学生发言,让学生的感悟伟人的精神品质)

小结:武昌起义的枪声已去,但辛亥革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经过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现在传承到我们在座的同学肩上。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思考革命的成败得失,学习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学习孙中山等人顺应世界潮流不断进取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我们也期待着海峡两岸以此为契机,使两岸关系有新的突破。

巩固落实:让学生自主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老师展示供学生参考。

6.《辛亥革命》教学反思 篇六

一、突出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师生活动频繁,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按照课程标准,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与它的历史功绩,难点是《临时约法》的进步性。为此我采用学案教学法,精选了许多材料,设计了几个探索思考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理解为什么在20世纪初会爆发辛亥革命?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说既注重了能力的培养,又突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主题鲜明,且贯穿始终,设计这堂课我突出辛亥革命在历史上的进步性与重要地位,突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精神。

从而以此来感化、激励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如:在课堂导入上我选择了前不久刚刚发射的神舟七号,告诉学生这是我们在太空领域的探索,而一百年前我们为争取国家民族独立进行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探索,那就是——辛亥革命。结尾时我讲:尽管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尽管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正式由于这种精神我们祖国才日益走向强大。这样一来,这堂课的思想性就很明确,实现了历史教学中的培养学生人格的目标。

三、巧妙利用课本剧来化解教学难点。按照课标,本课知识难点是如何理解《临时约法》的进步性。

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缘故,加之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所以《临时约法》的进步性很难有切身的体会。为此,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课堂剧:学生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生动的表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体会《临时约法》下总统与皇帝的区别,学生通过活动,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给中国政治民主化所带来的巨大作用。

四、教学生方法。

7.教学设计:中考复习三次科技革命 篇七

三次科技革命是中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但在复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此知识掌握较差, 经常弄混淆这三次科技革命的知识点, 为了便于学生弄清, 这里我把三次工业革命整合在一起, 层层深入地分析, 让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过程

1. 前提与条件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在英国确立;英国拥有了劳动力、资本、技术、市场等条件。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近代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理论的新突破。

2. 时间和标志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标志是以信息、生物、材料、空间、海洋、能源为主导的高技术发展与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核心。

3. 主要内容

第一次工业革命: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动力;珍妮机出现, 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5年) ;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 (美1807年) ;史蒂芬逊—火车 (英1814年)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 (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 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4. 领先的国家和新兴工业部门

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棉纺织业, 机器制造业, 交通运输业。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德国;石油化工, 汽车制造, 电力工业。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信息技术产业, 核工业, 航空航天工业, 电子工程, 生物工程。

5. 进入的时代和代表人物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瓦特。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爱迪生。

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时代;比尔·盖茨。

6. 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机械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方式的电气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自动化, 并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7. 交通工具

第一次工业革命:火车 (英国人史蒂芬孙) 、汽 (轮) 船 (美国人富尔敦) 。

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 (福特被称为汽车大王) 、飞机 (莱特兄弟) 。

第三次科技革命:宇宙飞船。

8. 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 (1) 首先发生在英国, 并以英国为主体。 (2) 以轻工业为主导。 (3) 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 (4) 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第二次工业革命: (1) 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 (2) 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 (3) 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 (1)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 科学技术密切结合, 相互促进。 (3) 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9. 意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 (1)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 (2) 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3) 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4) 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东方从属于西方。 (5) 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1) 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 (2) 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 列强加紧瓜分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 (4)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世界力量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 (5) 无产阶级壮大, 工人运动逐渐走向高潮。

第三次科技革命: (1)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 (2) 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3) 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各地联系更紧密。

1 0. 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1) 发动两次鸦片战争, 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近代工业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3)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第二次工业革命: (1) 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 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 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

1 1. 三次科技革命给我们的启示

(1)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 落后就要挨打。 (3) 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4) 只有不断发展高新科技, 提高综合国力, 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教学反思

8.六大革命性网游设计 篇八

关键字:宠物

在单机游戏里面,宠物就是跟随玩家一起战斗的帮手。但是到了网游时代,宠物这一系统才彻底发扬光大,玩家间的宠物可以互相交换,还能变身为自己的坐骑,甚至可以互相繁殖,产生宠物的后代。

作为中国网络游戏市场早期有影响力的作品,《石器时代》和宠物之间可以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这里,宠物既是怪物也是坐骑,是玩家交流的重要内容。一开始,大家不分职业全都有宠物。而在现在,宠物有分为佣兵、灵兽、后代等多种形态在每一款网游中都有存在。

关键字:PK

在单机游戏中,不存在玩家被其他玩家杀死的情况。但是在网游最早的雏形文字MUD当中,玩家的死亡却分为PlayerKill和Non-playerKill两种状况。最开始,PK并不能给玩家带来其他额外的好处,直到有一天,在某一款游戏中,玩家赫然发现,杀死对方还能像打怪一样获得对方的装备……

采用这一设定的《传奇》连同网游这一新兴事物迅速走红中国市场。鼓励PK的设定也被认为十分符合中国玩家的个性,PK这一革命性概念后来不仅走红网络游戏,更衍生出很多涵义,成为一个全社会都了解的一个专有名词。

关键字:副本

网络游戏让很多玩家聚集在一个空间里面,但大家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时候,大家必须为了同一个任务,在同一片区域,杀同一个怪。如果有很多人都想得到某个装备和经验,要么只能排队,要么只能抢怪。1999年,一款叫《无尽的任务》的游戏上线,并推出了副本系统,使玩家可以在不同的空间,分开体验同一个游戏内容,这项革命设计如今几乎成为所有网游的标配。

《无尽的任务》的副本理念后来在《魔兽世界》中发扬光大,对于即时战斗的网游来说,副本让玩家可以各取所需,不必再同其他玩家抢夺同一个怪物,后来副本又有了地下城、密境等不同的称呼,新玩家已经很难想象不具备副本功能的网游是什么样子。

关键字:阵营设定

PK虽然很有意思,但是随之带来的惩罚是再厉害的玩家也不能忽视的。厌倦了没有理由的砍人和单挑?在《传奇》推出沙巴克城战的时候,阵营概念就开始浮现,绞尽脑汁的网游厂家随即为广大玩家带来的阵营概念的革命性创意。从此,砍人不再成为影响其他玩家游戏活动的行为,反而能带来鲜血和荣耀……

最早带来阵营概念来自于《魔兽世界》,这个从RTS游戏《魔兽争霸》系列衍生过来的游戏也把阵营这一全新理念带给了广大玩家,联盟和部落之间的纷争一度引起了网上大量的口水战,侧面反映了这一革命性设计的成功。目前市面上采用阵营设计的游戏还有《永恒之塔》等游戏大作。

关键字:免费模式

网游从问世起就一直是点卡计时收费,当《魔兽世界》将这一模式推向巅峰之后。运营商开始摸索其他的地方,毕竟,点卡购买来的时间不能说买多少就买多少,不是每个玩家会为了自己一个还不确定喜欢不喜欢的游戏提前付款。

2004年第一款号称完全免费的《巨商》因为题材问题反响平平,真正将这一模式发扬光大的就是现在仍然存活的《热血江湖》。《热血江湖》通过成立“百宝阁”买道具的方式来获得收入,实际上就是一种时间免费,道具收费的理念。这一技术如今成为大部分网游采用的模式,体验门槛更低,消费目标更明确的免费模式成为了厂商吸引玩家前来玩游戏的一大法宝。

关键字:即时跨服

每天下同一个副本,和同一拨仇人打架,做同样的任务,杀同样的怪?玩着某大型网游的你,是否某天心血来潮,想看看其他服务器的人或者其他国家的人,是怎么玩这个游戏的?以往的做法是,你只能去新服建一个小号,然后重复着一条艰难的升级之路,但是“全服务器连接技术”的应用,让你能够以现有的状态,随意跨越各个服务器。

9.陈锡建 辛亥革命教学案 篇九

辛亥革命教学案

教学案设计 湛江开发区一中 陈锡建

序 明确目标 然后探究

一、我们的目标

1、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知识与技能

识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同盟会,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 帝制终结和袁世凯掌权,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理解:辛亥革命发生复杂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驾驭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

运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从各种因素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分组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传承辛亥革命精神(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精神、勇于创新与改革的精神、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的核心精神)

二、老师建议的学法:先理顺本课的历史线索,构建知识网络,再合作探究、比较分析,认真完成习题。

三、重点:辛亥革命背景、历史功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四、难点: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结果

第一篇章 自主学习,理顺历史的前因后果

一、背景

1、客观条件: A.《辛丑条约》的签订,危机的不断加深 B.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客观上推动了 的发展,为民主革命准备一些条件

2、主观条件:

经济和阶级基础:中国 发展,力量不断壮大; 思想基础: 思想的传播

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的建立 革命政党的建立 中国同盟会: ①时间: 年 月 ②地点:

③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 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作为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⑤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 革命政党。

军事基础: 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起义最为壮烈。群众基础: 四川的。

二、爆发:武昌起义

三、高潮: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年1月1日孙中山在 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 ② ③ 性质:是中国第一部 宪法。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 制度的灭亡和 政体的确立。

四、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五、历史功绩: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 革命。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 观念深入人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 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1、从国情方面思考

2、从民族资产阶级局限性思考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经济落后,封建势力大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第二篇章 合作探究 还原历史真相

一、观点交锋之一: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想一想:辛亥革命成功了吗?为什么还有人说它失败了

方法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实现或者在多大程度上现实了。

二、观点交锋之二: 有人说辛亥革命的暴发是必然的,但也有人说是偶然的。你怎么看?(类似观点:有人说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但也有人说是偶然的。你怎么看?)方法提示:

第三篇章 理解、运用史实,为高考开路

一、【高考命题方向】

1、民主共和问题

2、当前时事热点的结合,关于辛亥百年和两岸关系问题

3、与辛亥革命有关的主要人物、城市

二、【模拟题探究】

图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甲、乙、丙三同学研究了下列图片后,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甲: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曙光。乙:很可惜,民主与近代中国擦肩而过。

丙: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在当时,民主梦想的破灭是必然的。

根据你对图片的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

(2)就丙的说法,谈谈你的认识。

三、错题诊断

四、【课堂反馈练习】

1.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因为它:()A.成立的时间早 B.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 2.武昌起义后,袁世凯重新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最主要原因是

A.控制着北洋新军 B.立宪派的支持 C.帝国主义的扶植 D.革命党人妥协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其根本目的是 A.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B.摧毁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C.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保护民族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发动革命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改朝换代,由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实现君主立宪的国家政权

C.开辟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 D.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实现中华民族独立

5.孙中山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中山陵,墓前也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孙中山功高盖世,非文字可以表达。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6.孙中山在其遗嘱中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其中“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是指 A.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B.国民大革命失败 C.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 D.维护民主共和体制

7.辛亥革命实现了20 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它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8.阅读下列材料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十九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第五十三条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上册

回答:(1)上述材料出自何处?其本质是什么?

(2)材料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又体现了什么思想?

(3)材料中的哪些内容是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4)材料中“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什么进步意义?但它又隐瞒了什么本质问题?

五、【课后反思、作业】

1、通过本节学习,你从革命者身上感受到什么精神?

2、以“我论辛亥革命的成败”为题,写一篇学习小论文。

3、完成下节课教学案:《新民主主义革命》(另发)

六、【课外推荐】: 书:《孙中山全传》

电影:《孙中山》

10.《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篇十

一、教学设计

1、通过表格对比分析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的异同,通过填写教材p46表格,知道“三民主义”的含义,从而了解孙中山先生的早期革命活动,八年级历史(上)辛亥革命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2、通过教师讲述武昌起义爆发的故事,播放武昌起义视频和辛亥革命新形势图,知道武装起义的经过并认识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3、通过学生演板,掌握民国纪年法,加深对中华民国成立的记忆。

4、通过“人物访谈”和“欢迎国家最高领导人”两个情剧的演绎,明白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帝制,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通过探寻孙中山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活动,阅读孙中山语录,感受伟人人格魅力,学习一代伟人爱我中华、百折不挠、不断进取的意志品质,继承他“振兴中华”的伟业,承担起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片断实录

1、导入新课

师:今天天气有点冷,同学们要及时添加衣服啊!大家先看看老师今天这身打扮。有人说,我穿了一身中山装。你们同意吗?

生:有的说同意,有的说不同意。

师:去看看真正的中山装。(课件显示中山装图片)

生:有些惊奇并小声议论。

师:提起中山装,我们自然想起一位伟人,谁?

生:孙中山!

师:说到孙中山先生,我们就得谈谈他领导的一次伟大革命,什么革命?

生:辛亥革命!

师: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课件显示单元标题和课标题)

2、商讨奖励办法和学习目标

师:站在知识殿堂的门口,我想大家同商量两件事.(我今天带来一些小奖品,掏出一沓纸币向学生展示)这些纸币面值一分,是我国1953年发行的,现已停止流通,其中蕴含了55年的历史。同学们想不想要?

生:(大声)想!

师:地球上没有免费的面包,课堂上也没有白给的钞票(学生齐笑)。同学们想要得到它,就应该……?

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

师:我们来定个规矩,若有哪位同学得到一张纸币,则该同学所在小组加1分,到最后,看哪个组得分最多,成为冠军组。大家同意吗?

生:(齐声)同意!

师:第一件事就这么定了。要商量的第二件事就是:同学们根据课本,讨论一下《辛亥革命》一课中,我们应该学习哪些重要知识?

生:一生举手回答后,教师作出肯定评价并奖励一张小纸币。

师:同学们看一看,本课的知识目标可否这样制定?(课件显示)第八课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二、武昌起义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四、辛亥革命的丰功伟 师:现在,就让我们跨过知识殿堂大门的门槛。重踏辛亥革命的道路,去追寻孙中山先生的早期革命活动的足迹!

3、人物采访

教师扮演记者,学生扮演起义军。

采访主题:起义军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旁白:武昌起义取得初步胜利后,起义军的将士们正井然有序地坐在一个大厅里稍事休息,这时,只见一名风尘仆仆的报社记者走进了起义军。

师:我现在是什么角色?

生:记者!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角色?

生:起义军战士!

师:(掏出备好的话筒走进学生中,站在一名高个子学生座位前停下)这位战士,您好!我是报社记者,首先祝贺武昌起义取得胜利!您参加了武昌起义吗?

生:参加了!

师:您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生:清政府腐败无能,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我参加起义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清政府!

师:您说得真好,谢谢您!

师:(走到另一组一名年龄偏小的“战士”前)哎!这名小战士,年纪轻轻就参加了革命,真佩服!我能问您一个问题吗?(众笑)

生:有些害羞地点头。

师:请问:“您为什么参加起义?”

生:有些紧张地站起来,满脸通红,有些不知所措。

师:您是战士,手里有枪,您怕啥呀?(众笑)

生:无语。

师:您参军是为了混口饭吃吗?

生:摇头。(众笑)

师:您参军是为升官发财吗?

生:又摇头。(众笑)。

师:可能这个问题对你来说有些突然,您请坐下继续想一想,好吗?

师:(在几位女“战士”座位旁停下),啊!了不起,这里还有几名女将!(众笑),几位女将!你们好,见到你们我们就想起秋瑾女士,令人肃然起敬!我能知道,你们参加辛亥革命的目的吗?

生:(其中一女生站起来,落落大方):“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走狗,我们中国人必须起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让中国强大起来!”

师:讲得太好了,谢谢您!谁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今天看看我们的起义军,个个是好样的!对不对?

师:好,我的采访完毕,谢谢各位战士!

4、表演欢迎主席和皇帝的仪式

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皇帝和胡锦涛主席

其余学生扮演吉安地方官员或学生

教师扮演皇帝和主席身边的人

师:(立在门喊道)皇上驾到!

“皇帝”:(从门口进入)一脸威严走向讲台!

“官员”:(扒在桌上):“吾皇万岁,万万岁!”

帝:“(手向前一拂)平身!”

师:皇上请回宫!

帝:(回原座位)

师:(从门口走近学生)“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胡锦涛主席要来看望大家了!”

主席:(从门口走进,满脸微笑,向大家招手)同学们好!

学生:(鼓掌欢迎)“主席好!”

师:主席您请坐!

师:(回到讲台)刚才两位领导的表演如何?

生:(笑答)不好!

师:老师觉得扮演主席的同学演得最好,教学反思《八年级历史(上)辛亥革命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当然同学们的表演也很出色。

师:刚才,我们表演了对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两种截然不同欢迎仪式,其中,对主席的鼓掌欢迎并且说:“主席您好!”取代了100多前对皇帝扒着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说明了中国人有了什么观念?

生:平等、民主观念。

师:这是中国人在什么方面的巨大变化?

生:思想上的巨大变化。

师:这个变化跟什么革命有关?

生:辛亥革命。

师:大家回答得真好,下面是两道有关辛亥革命意义的填空题,同学们都来试试看!

(其余环节略)

三、教学反思

《辛亥革命》刚上完,我就开始在思考这次参赛的得与失。认真盘点这节参赛课,私下认为也许是以下几点得到大赛评委的认可:

1、新课导入较新鲜巧妙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上我费了点心思,此次去参赛,特意穿了一套立领中山装,切合教学主题。上课伊始,一句嘘寒问暖,让学生倍感亲切,参赛课上师生间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已削减大半。然后话题转移到自己的着装,谈及中山装,提到了孙中山,联想到“辛亥革命”,简短自然地导出了课题《辛亥革命》。在课堂上,我能感觉到这个新课导入很快吸引了学生目光,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活化”了历史题材,使历史课堂顿时活泼起来。后来的点评会上,评委称此导入“设计新颖,令人耳目一新。”

其中也强调了一个不经意的问题,即教师的形象。此次参赛告诉了我,教师不能不修边幅,如能结合教学内容,从发型到着装稍做讲究,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奖励设置奖出了奇效

常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教学中如何建立一套持续有效的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机制?曾有过设置“课堂奖励卡”的想法。但参赛时间紧迫,只好灵机一动,采用“已停止流通的一分钱纸币”将奖励,并将个人激励和小组竞争相结合。后来整堂课上,同学们都争先恐后举手,积极大胆发言,课堂始终处在宽松、活泼、热烈的氛围中。这不能不说跟以上奖励设置有很大关系。物质与积分奖励的办法,符合了初中学生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自我展示、小组竞赛的积极性。市教研室周萍萍老师总结发言时,说:“很高兴看到有教师别出心裁地采取奖励措施。” 但我深知,物质奖励的举措只是参赛课的小妙招,常态下的课堂教学,如何设计既能发挥即时性效用又能发挥延时性效用的评价办法,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与同仁进一步探讨。

3、活动表演掀起高潮

初中历史教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这已成历史教师的共识。但如何落实这些理念,并非易事。单说创设历史情境、表演历史短剧等活动,就大有学问。这次参赛课中的活动设置表演,我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1)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如分配角色、进入角色、退出角色,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组织,正所谓“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教师有时退居幕后,也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让学生随心所欲。(2)尽量把主演的位置交给学生,把评判权交给学生,教师不要越俎代疱。(3)活动的设置要为突出教学重点或突破教学难点服务。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否则“活动表演”变成了一场“无厘头”的“闹剧”。本课中的“人物采访”和“欢迎主席和皇帝的仪式”表演中,我尽力遵循以上原则,学生也表现出极大兴趣,几乎是全班参与,表演主角的学生生龙活虎,座位上的同学喜笑颜开,使课堂氛围高潮迭起,且学生活而不乱,动而有序,在欢声笑语中获得了教育,受到了启发,巩固了辛亥革命的重要知识,理解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会评委点评时,称该课“双边活动优”。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活动的设置需要一定创新思维,怎样依据课本硬梆梆的几行文字,设计出有效的活动,有时要苦思冥想,甚至绞尽脑汁,显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每至思考至豁然开朗境界,或见学生欢天喜地参与活动,欣喜之情不可言表。

4、教学语言不落俗套

如果说历史教学内容象人的身体,那么教学语言则是人的衣着打扮,人尚且“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则古朴的历史教材内容更需不落俗套的教学语言作媒介,搭建学生心灵与历史相通的桥梁。富有情感的语言能舒缓学生紧张疲惫情绪,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优雅别致的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格调高雅的审美情趣。本课教学中,我穿插使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用语,例格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孙中山的警言等;俗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等;口语化用语:“造反就造反,你能咋的?”;“你有枪,你怕啥?”文学语言:“让我重踏辛亥革命的道路,去追寻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迹。”“革命党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毫不气馁!终于迎来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高潮。”“孙中山先生是一本让世人读不完的史书”“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如今,中国人民正披星戴月追赶世界先进者的足迹;中国正满怀热忱融入全球化的时代大潮,先生“振兴中华”的百年梦想正在变成现实!你听,世界为北京奥运的喝彩!你看,太空中我航天员的漫步!不正是中国已开始崛起的标志吗?”以上教学语言的使用,避免了课堂语言的呆板、枯燥,使语言生动起来,有助于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教育。

当然,课堂语言的修炼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平时博览群书、博采众长,正如苏霍姆林斯说的那样:“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备一节课”。唯其如此,方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出口成章。教学语言的锤炼,永无止境!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活动为主线,以评价激励为主要动力,以情境体验和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以落实“三维目标”为追求,尽管忝获此次比赛一等奖,但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

1、对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没有把握好,导致该课后段略显匆忙并拖堂2分钟

原因有二:(1)教学设计不尽科学合理,活动设计多,头绪纷繁;加之《辛亥革命》一课知识点、重点、难点又多,故教学时间紧迫;(2)课堂驾驶能力仍有欠缺。尽管我在该课中有个细微几处应机处理较好,表现出一定的教学机智,但在课堂的宏观管理上没前瞻性。在“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教学环节中,学生积极性刚被调动,举手发言此起彼伏,我欲罢不能,只好一一满足,用去了较多时间。而此环节不是教学重点,应及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不必作过深的挖掘。故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应更多地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动脑筋;在课堂教学中,应提高课堂调控管理能力,必要时适当调节教学进展速度。

2、未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或探究学习

本课以情景体验学习、自主学习为主。尽管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学生兴趣的激发,其余课程资源的开发,缺乏深度挖掘,故课堂缺乏立体感。如何保持学生学习历史昂扬持久的兴趣?让历史教学更多地体现历史学科特色?恐怕还得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狠下功夫。例如:在现有大班制条件下,如何有效开展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对我来说还是一个较陌生的课题。

3、历史教学中的对比联系有欠缺

例: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性质的对比;袁世凯先后在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对比;辛亥革命历史意义与戊戌变法历史意义的对比等,都是引导学生加强新旧知识对比(联系)建立知识网络的好素材,但我在教学中因时间匆忙,可惜忽略过去。

11.北京中小学教学迎来全新革命 篇十一

随着《意见》发布,今后的英语教学将更加侧重语言运用能力,鼓励教师布置个性化英语作业。专家分析,此次改革实现了英语教育的本质回归,在地球村时代,英语不仅是一门学科,更应成为一种交际能力。随着英语教学的重新定位,将来从教材到授课形式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对教师素质也将提出更高要求,英语教育培训行业即将面临一次大洗牌。

重点培养英语运用能力

一直以来,“哑巴英语”已成为中国人学习英语的通病。此次改革将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作为重点,针对不同学段提出具体的英语教学目标,如小学毕业时能运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会唱英语儿童歌谣;初中阶段重点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保证一定的英语课外阅读量;高中阶段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其能够围绕熟悉话题进行交流,并提出要“能读懂英语报刊、英语用户手册等,能写通知、邀请函等应用文”等具体培养目标。

针对这一变化,英语教育专家、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创始人兼CEO胡敏认为,这是真正抓到了英语学习的“命脉”,回归到英语学习的本质。过去的那种只注重知识不注重运用的英语学习方式已不合时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英语教学改革是顺势而变,也是一种倒逼式改革。当下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已到了悬崖边缘,现在的孩子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不再是50年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去国外留学,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英语不仅是求职的敲门砖、交流的工具,更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能力。这次改革将真正推动中国的英语教学与国际接轨。

英语考试难度有升有降

胡敏认为,这次改革从小学到初中、高中,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在小学阶段注重培养英语交流能力,到了中考要求具备听说能力,高考强调综合运用能力,难度逐渐递增,同时还考虑到与学生心理和兴趣结合,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尊重语言学习规律的特点,非常符合语言学习的习惯。特别是改革后强化了英语听力和阅读的训练,只有加大语言的输入量才能保证语言输出,实现说和写能力的提升。

“将来英语考试的难度将会有升有降。”胡敏认为,从这次改革不难看出,今后考试中,针对英语语法、死记硬背内容的考查将减少,预计单纯的语法题会消失,而是糅合到实际运用中去考查。这一变化与国外语言考试改革思路是一致的。今后的英语考试中,英语知识点考查的难度会下降,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难度会提高。这意味着,语法知识点不会要求那么多,但是对语言沟通技能、交际能力的要求会提升,甚至更具有挑战性。

考试评价体系的转变,将使英语教学由过去的知识型课程向技能型课程转变,真正回归到英语教育的本源。胡敏认为,这一改变也将对英语教师产生重大影响,原来一些老师“用中文讲英语”也能帮助学生获高分的教学方式肯定是行不通了,对教师的英语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应试教学,向“教练型”教师转变,注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英语培训行业将重新洗牌

此次改革也将对英语培训行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胡敏认为,培训机构首先改变观念,由过去“为提高英语分数而生”,转变成“为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而战”,实现从应试培训到英语运用能力培训的改变。

“英语培训行业将面临一次重新洗牌。”胡敏分析,受公办教育课时所限,学生们在学校课堂教学后,需要大量英语实操演练,而这将主要通过培训机构来实现。今后,培训机构将成为孩子们的“英语健身房”,由以前提分型培训转变成提能型培训。为了应对改革,培训机构需要加强在教学理论和教学水平等方面的修炼,也对机构办学实力、教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小作坊式、不注重教研的培训机构将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面临崩盘和被淘汰的危险。胡敏预测,2015年将成为英语培训行业不平凡的一年。

针对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容不足、作文易写成“新八股”等语文学习的问题,市教委提出了改革措施。今后,小学和初中语文将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如古诗词、汉字书法、楹联等内容。中高考语文考试中将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考查,设置“可选择性”作文命题。专家评价,此次改革首次对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全面说明,提倡在运用中学习语文,语文教学将迎来一次颠覆性改革。

标志语文复兴时代来临

增加传统文化经典学习,加强中小学生阅读量是此次改革一大亮点。文件首次对中小学生的阅读数量和形式作出明确要求,小学1-2年级精选适宜的启蒙读物,采用诵读、讲述和背诵等形式进行学习。3-4年级推荐不同文体的单篇短文、优秀传统文化读物。5-6年级推荐并配备中、长篇文章及适宜的多体裁文学名著。小学阶段每天安排一定时间组织学生独立阅读,着力培养阅读习惯。初中每学年阅读3部以上经典文学名著,高中每学年阅读5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

“这次改革标志着语文复兴时代已经到来。”清华巨人语文学科运营中心校长郭华粹说,学生在学习方面“重理轻文”的现象将成为过去。改革重点强调了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性,郭华粹认为,这是抓到了语文学习的命脉,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将发生转变。如给三年级学生讲李白的诗歌,教师们就可以颠覆传统唐诗教学从字词句到概括中心思想的教法,用李白的故事贯穿始终,将其诗人、剑客、游侠、隐士的传奇经历引出不同阶段的代表作,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强化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小学阶段注重课本和基础知识,初中更注重阅读、作文以及语文的综合素质,高中侧重综合运用能力。郭华粹认为,随着孩子年龄递增,语文的能力也会发生变化,但目前国内的很多语文教材不成体系,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存在知识理解不全面、脱节的情况。此次改革要求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加强学段间衔接,更加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针对当下学生作文程式化等情况,本次改革也开出了“药方”。如初中鼓励学生以日记、随笔等形式积累写作素材,多角度观察生活;高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微写作”等形式反映、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郭华粹认为,今后中小学生上作文课将不再拘泥于课堂,课外实践、游学等多种方式都能让学生完成作文体验。特别是文件中提到,在中高考中,将“适当增加主观题的比例,设置‘可选择性作文命题”,意味着在语文学习评价中给予了学生更多个性抒发和展示的空间,那些平时喜欢阅读、注意积累、善于表达的学生将在语文考试中占据优势。

语文培训将现百家争鸣

在郭华粹看来,此次改革一方面颠覆了以往陈旧、落后的语文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也为语文课外培训带来更多新的机遇。文件中提到,“鼓励社会单位和个人参与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开放性语文学习模式”,这意味着将来培训机构的优秀教材、优秀教师都将有机会进入公立学校,持续推动语文教学的革新。可以预见,将有更多的教育培训机构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开发相关课程,越来越多的语文学习品牌进入市场,语文培训将进入百家争鸣的状态。

郭华粹表示,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将从过去只关注奥数、英语学习,转向关注孩子全面发展。语文学习应树立孩子的大语文观,把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内容作为语文学习的依托和背景,加强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体验性和实践性,构建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语文教与学方式。届时,语文教材也将发生改革,鼓励学校和资源单位合作研发校本课程,走进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引进高校及研究机构优质语文教学资源,多渠道补充教育教学资源。

明年起,北京市将一改初二开设物理课、初三开设化学课的传统,从新初一年级起,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内容,以校本课程方式出现。学生初中三年参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考核情况将纳入中考评价体系。专家认为,新开设的实践课将弥补中小科学类课程出现的“断档”问题,打通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通道。

补足“断档”注重学习连贯性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副院长马福贵认为,目前的学科教学过于注重课本,本次《意见》是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学类学科进行整合并提出实施意见,这强调了科学类学习的综合性,各学科之间融合将在教学中加强。

对于北京市将一改初二开设物理课、初三开设化学课的传统,从初一年级起开设此类校本课程的调整,马福贵表示,这并不代表将教学进度提前,而是强调科学类学科的学习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本次《意见》将小学的科学课与初中物理学习之间的“断档”进行补足。马福贵解释称,“生活不会因为学生不学物理化学而不存在,初一的学生应该学会观察生活,并对身边发生的现象进行探索。”本次学科改进是让学生从初一开始,对身边的物理和化学反应现象提高认识度,由发散性认知到系统性认知,满足学生循环上升的学习规律。

挂钩中考提高参与度

针对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将覆盖义务教育各阶段,考核列入中考评价体系的要求,部分家长表示心里没底。对此,马福贵表示,与中考挂钩是要引起学生和家长对科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关注度。另外,家长们对实验课可能存在一定误区,认为实验做成功才能得分。实际上,过程性考核更注重的是参与度,评价科学实践能力并不以实验成功与否来决定,而是侧重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什么启示,能不能找到不成功原因。

马福贵同时表示,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也会避免家长替孩子完成的情况,比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将实践成果进行现场汇报展示等方法来进行。

整合资源扩大普及面

目前,东城区正在组织教研员研究如何发挥已有的教育资源优势与《意见》要求进行对接。马福贵表示,比如,如何将学科教学改进与蓝天工程博览课和学区教育资源结合。通过学校内、学区内和跨学区的资源整合,丰富科学类学科教学的实施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提供了“下可保底,上不封顶”的发展通道。科学类课程将从过去的部分学生参与变为今后普及性的课程。目前,东城在科学类学科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作了一些尝试。马福贵介绍,五中分校、文汇中学等学校已在初一以校本课的形式开设选修课,比如,广渠门中学组织学生进行水污染调查,到护城河采集水样,送去科研机构化验水污染成分,再由学生做出分析报告。美国哈佛大学等院校的大学教授为五中分校的学生演示火箭升天,并带领学生参与科学实验。

既欢迎又有担忧

李女士的孩子读小学三年级,对于市教委出台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她表示既欢迎又有担忧。她认为,语文教学增加传统文化比重这一改革迫在眉睫,现在的孩子成天被各种电子产品、高科技玩具包围着,不爱读书也不会读书,这次改革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在学校教育中增加对孩子阅读的训练,并在考试中增加阅读的比重,都将促使家长关注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我准备给孩子制定一个阅读计划,陪着他一起读书。”李女士说。

不过,李女士也对部分改革表示担忧。她说,文件要求小学阶段将取消统考统测,这对于学校、老师而言是减负了,但家长如何检测孩子的学习情况,小升初如何推优等问题都有待解决。“教育部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政策的效果还得靠时间来检验。”李女士表示,取消统考统测后,教育部门还应该建立一套配套完善的学生评价机制,但受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这个问题短期内不会这么快解决,她很担心孩子会成为新政的试验品。

希望中小衔接过渡平稳

对于从初一年级起,物理、化学学科将以校本课程方式出现的规定,石女士表示赞同,但对难易程度有些担忧。石女士说,目前孩子正在读小学三年级,虽然学校已经开设一些与力学、物理、化学相关的科学课,但只涉及手工类制作这类比较浅显的内容。如果初一新开的课程与科学课类似,是小学课程的延续,学生接受起来会容易些。“如果一上来就是理论性比较强的实验活动,我会考虑给孩子提前报个辅导班,省得孩子跟不上。”

上一篇:第二次家长会稿下一篇:家博会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