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教学反思的几点

2024-07-23

写好教学反思的几点(共9篇)

1.写好教学反思的几点 篇一

浅议如何捕捉检察调研课题 带岭区人民检察院 柯迪

检察调研的成功撰写除了要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勤奋努力外,还应该善于捕捉调研课题、选好调研课题也是相当重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检察实践,收集提炼素材

检察实践是检察调研工作的“源头活水”,离开检察实践,调研工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方面调研的题材来源于对实践工作的总结分析,另一方面通过理论研究,用研究得出的结论,指导检察实践,使两者互相促进,相互提高。因此,调研工作不能离开检察实践为调研而调研,而要立足检察实践搞调研,抓好调研促检察实践,所以我们要立足于检察工作实践而写调研文章。检察工作是检察理论实践的落脚点,检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往往是有研究价值的实际问题,下力气探讨并建议建立健全各类机制,防缺堵漏,无疑对加强检察工作,服务经济建设,推进社会协调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文章的中稿率自然会高。

二、综合报刊、文件材料,摘取题材

作为一名基层检察院的干警,搞好调研工作,固然应当立足检察实践,但基层检察工作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疑难案件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要搞好调研工作,多出成果,就必须克服这一局限,拓宽“调研源”。我觉得一条很好的途径,就是多看书多看报,多看领导讲话等文件材料,多掌握报刊、材料信息,拓宽选题范围。要时时处处做有心人,随时随地细致入微地观察周围的新鲜事,通过读报、看文件材料,摘取题材,然后运用法学理论,联系实际,对摘取题材进行深入的法理分析,写出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指导性的调研文章。而且我感到多阅读报刊、文件材料,至少有以下三点好处:

一是有益于拓宽视野,开拓思路,扩大知识面。当前是信息时代、信息社会、信息传递非常快,刚萌芽的新事物很快就在报刊杂志上报道出来,领导讲话材料和文件中也常常会有新观点,这些新事物、新观点往往就是很好的调研素材,只要留心抓住这些素材,就能写出有研讨、指导价值的调研文章。所以要特别强调“有心”。

二是研究报刊动态,有益于提高投稿的“命中率”。在实践中,我发现同一篇稿件,投给国家级的甲报,很快就能见报,给乙报却被“枪毙”,原因就在于不同的报刊有不同的用稿要求。有的报刊要求文章在理论上有一定新颖性和一定的深度,如《检察日报》的“观点”栏目。而有的报刊则没有这个要求。假若对各类报刊没有较全面的了解,要想获得较高的“命中率”只能是空谈。

三是有利于积累素材。有的素材可能因“独木不成林”而一时不能利用,但当你从各类报刊上积累大量素材后,既能丰富调研文章的观点和论据,又可以对这些素材进行归纳总结,写出一篇有分量的社会透视或经验材料来。总之,多综合各类报刊、领导讲话文件材料,对调研工作大有益处。

三、抓住检察工作的重点、热点、薄弱点,选择课题

选题是论文成败的关键,能否选择合适的调研课题往往决定调研工作质量的好坏。如果调研不抓住工作重心,避难就易,忽视检察实践的薄弱点,调研工作的质量就只能停留在低水平上,就失去了调研工作的意义。因此,在检察调研工作中,应当善于围绕检察工作的重点、热点、薄弱点,选择调研课题。

一是善于围绕工作重点。上级检察机关每年都会对当年检察工作作出部署安排,明确工作重心。这些重心,也就是我们调研工作的重点。检察调研应当围绕这些重点,围绕检察工作的实践需要充分展开,才能指导、服务于检察实践。

二是善于抓住工作热点。检察业务的热点问题,往往是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检察工作产生的影响或提出的挑战。围绕检察工作的热点问题进行调研,可以使检察工作与时俱进,回应时代的挑战。

三是善于关注工作薄弱点。解决问题、指导工作,是检察调研工作的目的。检察调研应当对检察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予以更的关注,对检察工作的薄弱点多费心思,多花精力,惟有如此,才能体现调研工作的作用,提升检察调研工作的水平。

四、转换角度,巧捉选题

在调研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当你对某一调研课题深思熟虑写成文章后,忽然发现类似文章已经刊登出来了,对此,有的同志很容易气馁,并为自己的“迟到”而懊悔;另一种情况是看到了某种自己不能接受的观点,但并未意识到这可以用来写成一篇新文章,从而丢掉了一个好选题。对前种情况,我采取了转换切入点或文章体裁的方式,例如将案例“转换”成法学论文,将通讯报道转换成案例研究等,既避免了他人文章“撞车”的尴尬,也没有浪费自己多日思考的心血。对于后一种情况,我则通过他人观点提出质疑,阐述自己的观点,写出有新见解的论文。

写好检察调研文章的几点看法

[日期:2006-03-24]

来源:中国网络法律网 作者:王仁俊

[字体:大 中 小]

为了改革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探索检察工作发展的规律,必须加大对检察工作的调研力度,笔者现就如何撰写有关检察工作的调研文章谈些粗浅看法。

一、调研文章的选题

选题即选定研究的课题。写调研文章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选题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明确研究的目标和范围,才能明确调查的对象、搜集材料的范围以及写作的思路等。可以说,选题是论文成败的关键。哲学家培根有句话:“如果目标本身没有摆对,就不可能把路跑对。”选择一个好的调研课题,调研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如何选题呢?笔者以为有必要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1、紧密联系当前检察工作的实际需要。检察工作的实际需要是选题的根本原则。撰写有关检察工作调研文章的目的在于对检察业务的规律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并最终指导、服务于检察实践。因此,我们必须弄清楚哪些是当前检察工作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高检院于2000年1月10日通过的《检察改革三年实施意见》,提出了六项改革目标:改革检察业务工作机制,强化法律监督的职能和作用;改革检察机关的机构等组织体系,加强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的领导;改革检察官办案机制,全面建立主诉、主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检察机关干部人事制度,调整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实行检察官、书记员、司法警察、司法行政人员的分类管理,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改革检察机关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保证公正、廉洁和高效;改革检察机关经费管理机制,实行科技强检,为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检察职能提供物质保障。这就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2、能解决问题。能解决问题,是撰写调研文章的落脚点。我们撰写调研文章的目的在于能为检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例如:针对刑事证人不能到庭作证造成无法当庭质证,不利于案件事实的查明,有人撰写了《刑事证人不能到庭作证的原因和对策》一文。该文针对证人不能到庭作证提出的对策有:(1)界定证人的范围,确立 证人资格审查制度;(2)赋予律师彻底的调查取证权,明确证人出庭作证是其法定义务;(3)切实保障证人权利。证人的权利应包括:人身和名誉不受侵犯权、合法财产不受侵害权、出庭费用补偿权、拒绝回答无关问题权、对证言的阅读校正权;(4)对证人无故拒绝作证行为予以制裁;(5)增强公民法制观念,克服证人出庭作证的心理障碍。

3、力求创新。文贵有新意,即使是调研文章也不例外。要写出有新的见地的调研文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第一,纠正通说,重提主张。所谓通说,是通行的看法,是已有的研究成果,是现时被广泛承认的看法。纠正通说的错误,拨正学术前进的航向,使从事本专业的人们得到正确的认识,是有创新价值的。这是调研文章的最高境界。第二,对前说进行补充。任何学科都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前人因受时空的影响,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局限性。而我们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使之不断完善。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填补空白。空白的填补其实就是一种创新,是根据检察理论和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一种全新的看法,从而将其变为实践。如主诉、主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这就是一种全新的制度。

第四,参加争鸣,发表己见。参加检察学术问题的争鸣,从争鸣中也能选出有创造性的课题。如《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发表了四川大学教授龙宗智《评“检警一体化”兼论我国的检警关系》一文。该文针对有人提出的“检警一体化”进行评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属于此类型。

第五,集众说之长。一个问题许多人在研究。就一家而言,不能将此问题研究得尽善尽美,也许只有一两点可取。我们可将诸家的可取点综合归纳,采众说之长。如证据开示制度,国内虽有不少学者撰写此类文章,但我们仍可以兼收并蓄、提炼升华。

4、兼顾自身条件。兼顾自身条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有兴趣。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有兴趣,才会激发自身深入研究的激情,才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第二,要结合专业特长。专业特长是写好调研文章的基础。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选择的课题最好与自己的业务相接近,只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调研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课题才能顺利展开。

二、调研文章材料的搜集

确定好选题之后,下一步就是搜集与此选题相关的材料。搜集材料的步骤大致为定向、择式、整理。

1、定向。定向就是确定好搜集资料的方向。当今资料浩繁,在搜集资料时必须时刻联系自己的研究课题,围绕课题搜集材料。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材料全部取出,并认真分析研究;一般的、次要的材料,可作简略浏览,知之即可。

2、择式。这里所说的择式就是选择搜集材料的方式。常用的方法有: 第一,查阅材料。我们可以从本单位资料室、国家图书馆及高校法学院图书馆搜集。在我国,各图书馆的图书分类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除了分类目录还有书名目录、著作目录等。另外也可以通过因特网搜集。

第二,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得到最新的、最有价值的材料就必须进行社会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调查、访问调查、问卷调查。总之,我们要深入检察改革和实践第一线,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第三,积累实践材料。要想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文章必须在实践中发掘,通过实践获得感悟,并随时将获得的感悟记录下来,以便将来写作时作为素材。只有这样我们的调研才有实践基础,才能有的放矢。

3、整理。材料的整理就是对搜集来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不足的还要增补资料。分门别类的步骤是把内容相同、相关的卡片排在一起,组成若干小卡片群,写出其中的小论点;然后把内容相同、相关的小卡片群组成中卡片群,写出其中的分论点;最后把内容相同、相关的中卡片群组成大卡片群。这样由小到中至大的分类组合就能提炼归纳出中心论点。在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中要按真实、典型、新颖三项基本要求逐个审视手中的资料,对资料不全的还要补充搜集直至准备充分为止。

三、调研文章的撰写

材料搜集完成之后,就可动笔写作。写作的步骤一般为谋篇构思、执笔成文、修改完善。

1、谋篇构思。调研文章写作之前必须先确立论点也就是研究的结论。论点之于调研文章犹如灵魂之于人体一样重要,决定着一篇调研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在确立论点时,必须做到论点正确、新颖、集中。论点确立之后,接着就是编写写作提纲。提纲是调研文章的骨架,它起着安排材料、形成结构的作用,它是思路的具体化、系统化。写作提纲的项目有:标题、作者、绪论、本论、结论、注释。

标题。标题应概括、鲜明、简洁,要名符其“文”。

绪论。绪论位于论文的首段,其主要任务是提出问题。

本论。本论是全文的主体,需要用较多的层次段落表达。本论的格式有:(1)全文分段、浑然成篇;(2)用小标题显示层次;(3)用空行显示层次;(4)用

一、(一)、1、(1)四级序码标示层次段落的编排。其内在逻辑要紧扣论点、衔接自然、结构严谨、文思贯通。首先要写出本论的提纲。本论的提纲包括:本论大的层次(大项目),排列好顺序。在大的层次确定之后,再安排低一级的层次(下位论点),在每一个层次里,简要标明使用的材料。

结论。结论是全文的收束,既可以是总论点的归纳、中心论点的反复强调,也可以说明还有待研究的问题。

注释。注释是对引文出处交待说明。注释方式有三种:第一,夹注,也称段中注或文中注。第二,脚注,也称页下注。第三,尾注,就是把注释置于全文的末尾。

2、执笔成文。通过构思谋篇后就是动手写作。写作的顺序一般按提纲从头写起,即先写绪论接着写本论,最后写结论。这样写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写起来顺理成章、合乎自然、得心应手。绪论的内容包括: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阐释论题各概念定义;说明研究背景,从而衬托所论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说明研究的缘由,交待写作动机和写作目的;论证研究课题的价值和意义;摆出敌论,为驳论树“靶子”。绪论要言简意赅,切中要害。本论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应有重点地阐明作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个人提出的新的创造性的见解。调研文章本论的撰写大多采用论证的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1)例证法。例证法是运用客观事实、统计数字、实验结果、图表照片等作为论据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2)演绎法。演绎法是根据已知的一般原理,去分析个别事物,得出新观点,作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例如,根据宪法和法学原理去论证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就是这种论证方法。(3)分析法。分析法是通过对问题所包含的事理进行分析,揭示其内在联系,使论点得到证明和深化的论证方法。(4)比较法。比较法是运用与论题同类、相近或相对的事物或观点作论据,通过比较说理,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3、修改完善。文章不厌百回改。为保证调研文章的质量,写完后必须对文章进行修改完善。那么如何进行修改完善呢?笔者认为,可从文章的内容、结构、表达三方面进行修改。内容修改主要是改主题不明、中心零散、观点错误、逻辑混乱之处,使立论鲜明、突出、正确。结构修改主要是改思路不清、结构混乱、层次不明,使文章有条理、文气顺畅、合理紧凑。表达修改主要是改句子冗长、词序颠倒、搭配不当、成分不全,使文句通顺、长短适度。总之,修改文章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 王仁俊)

影响基层检察调研工作的因素很多,例如选题、方法、资料、态度等,但归纳起来,基层检察调研工作的重点主要是解决写什么、如何写两个问题。

写什么实际上是选题问题,我把多年经验总结为一个诀窍:凡是法律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的、司法实践当中有争议的或者是规定已经过时的,而自己又有写作冲动的,都可以写。如何写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如何调研、对调研成果如何表现的问题。显然,这是一个关于方式方法的技术性问题。我认为,写好调研文章有三个方面必须重视:

首先,要讲究结构。结构是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作者表述调研经过和结果的方式,必须强调逻辑性、层次性和条理性。整篇文章就一个大自然段,或者本来就是很短的文章,却偏偏要分成第一个大问题、第二个大问题,这两种情况都不对,形式应当为内容服务。具体来说,确定文章结构,首先要看量,其次要看复杂程度,如果表现内容较多而复杂,就得选用复杂一些的结构。

学术文章虽然多是议论性质的,但其具体形式不尽相同,既有调查报告又有案例分析,还有纯理论性的文章,而且写作的目的、方向也不一样,有的是为了学习,有的是为了求证,还有的是为了反驳或者立论。因此,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这些特殊因素,尽可能选择最有利于表现自己思想内容的结构。

其次,要讲究语言。语言运用是最基本的能力,有三个标准务必做到:第一,要精练、精致、精巧,一句话中不能有多余的字,一段话和整篇文章中不能有意思的重复。第二,要准确,一方面用字用词要准确,另一方面语意氛围要准确。第三,要连贯,也就是说论述的时候,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依次进行,一种意思没有表达完,不得再插入其他内容,否则会造成论证上的突然中断。不能跳跃,不能性急。

再次,要讲究文风。文风问题实际上是心态问题,讲树立良好的文风,就是要求深入实际调查,不浮躁,不闭门造车,不想当然。写出的文章要以理服人,不强词夺理,要言之有物,不哗众取宠,要持之以恒,不急功近利。

基层干警如何才能撰写出高质量的精品调研文章来,这是不少干警在认真思索着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有为思想。在实际的调研工作中,不少干警一提起要写调研文章就感头疼,在这项工作面前表现得无所作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这是与他们对调研工作的认识错误分不开的,因为他们认为基层干警的工作就是实际办案,至于干调研工作,这只能是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们才能干的高层次工作,人为地将实际办案与理论研究割裂开来,认为基层干警只是办案机器,在思想上形成畏难情绪,在行动上就必然表现出无所适从。事实上,我们要须知,任何理论都是来源于实践,我们基层干警在实际的办案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只要我们做个调研工作的有心人,就能通过对自己所遇到、所观察到的问题进行一番认真的思考,必然能写出高质量高水准的检察调研文章来,要从思想上克服畏难情绪,树立有为的思想,激发出我们的调研热情来。

二、把好调研选题关。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是与作者在文章开始前进行的选题工作密切相关的。不可讳言,任何撰写调研文章的人都希望自己写出的文章、提出的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非常成功的,这本无可厚非,但对什么才算是高质量的调研精品文章,不少基层干警在对这方面标准的把握上仍然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文章的理论性越纯粹越好,都希望自己能写出纯理论的砖头文章来,事实上,基层干警的调研水平要达到这个理想层次,实事求是地讲是非常难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基层干警自身的理论功底、研究条件、工作环境毕竟与专家学者们所具有和拥有的条件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不切实际地去一味追求调研对象的“高档次”,看不起“小儿科”的调研选题,这恰恰是基层干警在撰写调研文章的过程中舍本末,陷入好高婺远深潭的表现,这样做,到头来一定会是什么结果都没有的,因为基层干警的最大优势就是身处办案第一线,在办案实践中对法理、相关司法解释运用最直接,最有体会,也最能发现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恰恰就是我们基层干警撰写检察调研文章的优势所在,也正是那些生活在象牙塔里的专家学者们与我们基层干警无法相比的劣势之所在,如果我们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这些从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来进行调研,不怕选题小,但我们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体会上,一定会比专家学者们更深刻,更有体会,就定能收到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闻所未闻的的功效,同时又还有利于对我们实际工作所遇问题的解决,因此,基层干警在撰写调研文章之前的选题上,一定要结合自身工作的优势,结合本人的优势来选题,选题不图大,但求围绕有感受、有体会、有情况,自己已经占有了丰富的素材来进行选题。

三、法理准备要充分。基层干警们要把自己在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自身的一些感受体会升华到理论研究的层面上来,囿于他们的实际法律理论功底所限,确实对不少干警是一个大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做调研有心人从而发现调研选题的基础上,还要做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不能发现问题就不动脑筋,把问题摆出来交给领导、请示上级就完事,而是要认真思考,钻研问题,查资料,找论据,有根有据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为调研文章的撰写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真正做到言之有据。

四、调研文章的撰写逻辑要严密,思路要清晰。自己的文章要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重点是什么等问题,条理要清楚,不能像写散文诗歌那样信马由僵,想到哪就写到哪,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能为了展示自己的高层次而去追求“朦胧美”。调研文章的前后要呼应连贯,整篇文章不存在逻辑漏洞,要能自圆其说。文章用语要朴实准确,不能故弄玄虚而去堆砌一些华丽、深奥难懂的词汇。撰写时,作者情绪要尽量平和公允,以理服人,而不是虚张声势,以势压人。在语法上要尽量少用甚至不用疑问、设问、反问句式,对不同观点要采用商量的口吻,而不是以“理直气壮”的口吻去驳斥、教训对方,在学术问题上要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章的开端要做到开门见山,切忌去搞云山雾里绕圈圈那一套。

五、正确处理好借鉴与抄袭的关系。撰写调研文章的作者要有文德,不能为争出名而不择手段地去剽窃、抄袭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这不是说作者就只能坐在家里闭门造车,必要的查找资料,借鉴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是应该的,也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借鉴与剽窃抄袭的关系。现代通讯方式高度发达,各类法律理论文章浩如烟海,如果作者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到网上、图书馆里去剽窃、抄袭他人的文章,也许会一时不被人发现,侥幸“成功”,但这种“成功”最多只会成功一时而不会成功一世,不讲文德的作法终究会被人识破,因此,切记不能*走不讲文德从而走向成功的捷径之路,只有踏实钻研,*勤奋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写好教学反思的几点 篇二

一、认真审清题意

题目是作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题眼,它是写作时关键的第一步。

1.标题破释法——细找题眼

题眼是文章着力表现的内容,是确定一篇文章主旨的依据。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如果题目 是一个单 句,题眼常在 谓语部分,如《他又笑了》,谓语部分的“又笑了”是写作题的题眼,写作的重点就在于写出“他”笑的原因。

(2)如果题目是一个短 语,“题眼”通常是 表示修饰限制的那个词。如《美丽的校园》中,题眼就是“美丽”,写作的重点就在于“美丽”之处,写作的素材均围绕“美丽”来组织。

(3)如果写作的题目是一个词,如《蜡烛》《青竹》“题眼”就是物体,或者它的象征意义,写作的重点就该是描绘出这个物体的特征或由此展开适当的想象,以揭示作文的主旨。

2.标题揣度法——设疑题眼

看到写作标题后,进行思维扩展,提出一系 列的疑问,例如《迷人的秋夜》这个题目,可抓住“迷人”两字深入思考,层层设疑:秋夜为什么迷人?那夜发生 了哪件感人的事?出现了什么美妙的意境?主要的场面怎样?事件为什么发生在秋夜?这样围绕题目,层层发问,渐渐深入,就为构思、选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用心斟酌材料

古人说:“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意思 是说写文 章要言之有物,这个“物”就是构成文章的材料,是一篇文章的物质基础,文章的中心思想要靠这个“物”来表现。

1.发散思维法——拓展材料

所谓发散思维,是一种不拘泥于传 统题材或 见解,面朝着多方面的思考,挖掘出新的立意来深刻地揭示主题的思维方式。用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选材,所选出的材料具有新意,别出心裁。有一年中考作文,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写出真情实感,很多学生用了顺向思维写了学习上的压力、生活中的压力、心理压力等,只有一位学生立意新,选材巧,写了一篇题为《压力锅》的说明文,独树一帜,得到专家的好评,这种用发散思维的立意既符合原题要求,又具有新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小见大法——延伸材料

所谓的以小见大法,就是精心地选取能够深刻表现主题的平凡生活小事,来表现重大的主题,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选择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能反映出社会中某些本质方面的小事。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写“我”在日本求医认识恩师藤野的过程。作者截取了生活中的几个片段,再现了老师的伟大人格。作者把这平凡的小事放在这样的背景中叙述,从平凡的小事中揭示了特殊的意义,给人一种出奇制胜之感。

三、新颖巧妙的构思

构思是实现作者从生活素材的感性认识到理性 认识,再到表述成文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它显示出作者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对材料深刻的挖掘力,对生活内容高度的概括力。因此,构思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章内容的成败与优劣。

1.欲扬先抑法

欲扬先抑,是文学创作最常用的写 作构思之 一,就是先做些退让,让文章中的人物退到贬抑的位置。然后再通过某些事情带来形势的陡转,尽力褒扬,也就是以退为进。“扬”是作者 真正的意 图,“抑”是为“扬”蓄势的,加强对比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柳暗花明法

所谓的柳暗花明法就是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开始按着顺向思维处理材料、组织材料,紧接着由于主旨的需要,峰回路转,骤然出现新的局面或新的情 境。这样的构思,令人回味,含蓄悠远,使得中心更鲜明。

摘要:不会写作,写作难,是当今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从审题、选材、构思三方面探索写作技巧,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3.学生写好作文的几点尝试 篇三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怎样去把握动脑、动口、动手呢?首先,我认为应鼓励多观察、多写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最感兴趣的事,并潜移默化地培养观察的兴趣,这样在创造情景美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那么,我们也应该多方面地考虑到孩子们所学所想以及所看到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些他们喜爱的自然景物,激发他们说出自己亲眼看到的真实情感,消除的恐惧感和自卑感,敢于主动大胆交谈。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平时的训练。于是,我不断鼓励学生敢于亮出自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畅所欲言,以此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针对口头表达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肯定。由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大家说,大家议”。另外,我还利用地域优势,把孩子们生活中的趣事和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以及他们最熟悉的自然景物和丰富景象作为内容,使内容具有地区特色、生活特色和时代特色。启发他们由事物迁移到虚幻的事物,由眼前的观察引起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充分调动学生的信心。

其次,如何使学生学会积累词汇和搜集生活素材,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书读得多了,不仅有助于提高赏析能力,还能陶冶情操。其实,作文无秘诀可言,也无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积累语汇,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辉。为此,我们开展了“每日读范文、记笔记”活动。这个活动坚持了两年,现在作文有了很大的变化,作文中的词汇丰富了,文章也显得流畅了。

再次,还应认真批阅。学生的劳动很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每当拿到作业本最想看到的是老師给自己写了什么,因此在批阅作文时不能总是“句子通顺,内容丰富,中心明确”,这样反而弄得很不明确。老师要从用词到句子,认真批点,指出精华所在,以及不足之处。好的句段要重点划出,给以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

总之,作文不能草率,需要每位语文老师细心去探索。人们常说,生活是素材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由于条件的限制,生活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为了让学生间接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我指导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日讲一个故事,每日写一篇日记,每周读一篇好文章。读书读报不仅能了解到外界的情况,还可以学到不少知识。在指导读书读报活动中,我还引导注意品味文章的标题,记录一些有价值的典型的人和事,并注意积累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一篇好文章,可以让学生从中领略到文章精美的内容和作者匠心的构思,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实践证明,许多学生生活规律虽然还是往返于学校、家庭,但他们的见识更广了,知识更扎实了,语汇更丰富了,把作文当作一件愉快的事,再也不害怕了。

4.教学反思认识的几点误区 篇四

目前很多学校都要求教师写教学反思,甚至将教学反思纳入教师考核之中,可还是难以步入常规化,更难走入自觉化,多是在被动中流于形式化,让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新负担”。

一是对教学反思认识不到位。很多老师认为反思就是作检讨,在教学评议时,只管道出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也不去思考真实与否,人为说的不足点越多,反思越深刻,否则就是蜻蜓点水,又敷衍之嫌。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反思自然变得被动起来。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呢?我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等,进行理性化的审视、分析和反省,并用文字进行概括,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的.一种职业化过程。

二是学校的不合理的规定。有些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反思作出了硬性规定:每一节课必须在教案本上写出教学反思,字数不低于多少字;每学期上交几千字以上的教学反思若干篇,以备上级检查。有的学校要求老师只要在教案本上随意写上几条提纲,以示教师有教学反思来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这些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机械要求,无疑是对老师的一种强迫和戏弄。每一节课都要有反思,这种僵化要求,无异于逼鸡下蛋。结果使老师只会反感教学反思,而不会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

三是缺乏教学反思的自觉性。一些教师人为教学反思没必要,教师的工作就是写教案,上课,批作业。只要把教案写全了,把课讲到位了,把作业改细致了,也就把任务完成了。 很多老师习惯于“年年岁岁书不变,岁岁年年课相同”的机械重复中,习惯于多年习以为常的“套路”,不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只是低头走路不抬头看路,不去思考,哪来反思? 一些教师把写教学反思当作教学任务来完成,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其内容要么与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或东扯西拉,或摘抄文稿,为应付常规检查而写反思。

5.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五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部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应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改热潮中的“冷点”。“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尤其是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改革的“瓶颈”,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这些年来,尽管已有相当部分一线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未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当前,文言文教学遭遇的困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其一是教学分散,学了不用。

文言与现代语言之间差别较大,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由于陌生、模糊、畏惧、依赖而产生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距离;加上文言文在课文中所占比例较小,教师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即一般都是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四至五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高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二至三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零星分散,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学习间隔长,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遗忘。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课外迁移。更为严重的是,根本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联系,成了为教文言文而教文言文,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其二是教法呆板、单一。

长期以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流行着一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逐字逐句翻译,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他们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唇焦舌敝,费尽心机,教得吃力,学生则或笔忙于做笔记,或梦游爪哇国,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课堂里死气沉沉,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教师讲得再好,也是事倍功半,学生也只能从听讲中得到某些益处;而长期缺读少练的结果,势必影响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得师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排斥心理。又因为市面上文言文的注释资料过于泛滥。这些资料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总认为资料上写着,何苦去白费劲,结果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

新课标出台后,激进的教师们高举语文改革大旗,在课堂上大胆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他们多主张采用“谈话法”,搞“启发式”,鼓励学生自学、质疑、同堂讨论,尤喜在教师的主持下,实现师生互动。新理念的实施给往日沉重的课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课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就在大家以为看到希望的曙光的时候,另一种弊端又产生了:没完没了地“提问”,没完没了地“谈话”,长串的“提问”和无休止的“谈话”贯穿课堂始终,同样占用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此时的谈话和提问已经蜕变为另一种刻板的教学程式。在热闹过后,学生仍然没能学到多少实质性的东西。

其三是学生中有厌学情绪。

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利用课堂、早读,叫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读,不管什么考,考前逼着学生反复记诵。学生在这样的朗读环境中,读得极为厌烦,有口无心,像小和尚念经一样。学生的读停留在文字表面,根本没有走进文字,没有发现文字背后古人说话那抑扬顿挫的风采,更没有体会出古人那隐含在文字里的深沉的感情,久而久之对朗读失去了兴趣。另外,在我们的调查了解中,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困惑:都什么时代了,为什么还要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确,我们语文教师在讲授文言文之前,常常忽略了这个问题,甚至自始至终从未提及。或许认为这个问题不值得讲,或许根本不知道从何说起,这正是学生心存困惑的原因。学生不明白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不知道文言文的价值所在,当然就很难提得起学习兴趣,更不必说肯下苦功钻研文言文了。

二、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一)了解文言常识,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文言就是书面语言,白话就是口语,“文言文”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白话文”就是“用日常口语写成的文章”。在古代,人们写文章用的都是典范的书面语言,所以,所谓古文,实际上指的就是文言文。文言文所使用的书面语言是相对稳定不变的,不像白话口语那样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是文言文的特色和优势。从时间上来说,文言文在中国文化史上已流行了几千年,直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写作的主流,这段时间其实不足一百年,文言文重要的历史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再者,文与言分离,文字精练而优美,行文简练而历久不变,这是文言文的最大特色和优点。正因为如此,文言文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功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智慧、文化财富正是用这种叫“文言文”的东西来传承的,文言文就是开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会对文言文肃然起敬,对古代圣贤肃然起敬,才会下决心学好文言文。

(二)重视课文诵读,培养感知能力

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有个经学家叫董遇,对《左传》《老子》等古籍都很有研究。有人想跟他学,他却不肯教。说一定得先读一百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不在阅读上下工夫,想通过什么别的途径获得一把可以打开一切古文学习之门的钥匙,那只是一种幻想。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出于这样的目的,可从以下四步着手: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在泛读时,应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如果自己没有这个条件,可让学生听朗读带,务必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学生一边随录音或泛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

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教无定法,能活则灵。一般常用的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如果能够灵活应用,相互协调,就一定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串讲法,客观地说,教学文言文是离不开串讲法的,但是,串讲法决非自始至终千篇一律的解词译句,而应该根据课文不同而有主次之分,难易之分,轻重之分,详略之分,把力度放在要点、重点和难点上面,力避平均用力。

又如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多从这个角度去设计疑难问题,并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再如多媒体教学,巧用多媒体,不失为文言文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文言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重实用”而“轻形式”,多媒体教学课件不能光靠美妙的音像来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把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用多媒体课件来弥补和丰富。

(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阅读能力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不失为一良策。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鱼”,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1、学会读注解。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解,中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铺平道路。养成读注的习惯,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此外,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讨论、鉴别、分析、比较。这样,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也是文言文教学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

(五)引导学生分类整理,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于阅读种种的书。”新课标也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所以学生学习文言文务必使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一些规律性用法和特殊的意义,然后把这种能力迁移到文言文学习中。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参考书等方式对词形相同而词义和用法不同的常用实词、虚词进行归纳,对各种句式的具体情况进行整理,并附例句,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对比中学习。

(六)注重灵活运用,丰富学生的写作。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并积极地挖掘,它将是一座学生写作的富矿。

6.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 篇六

红岭中学园岭初中部数学组陈晓英

本人长期在初中数学教学第一线工作,经历了“课改”前后的变化,对“课改”的感触更多一些,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在教学之初也曾盲目参考教案,备课时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在制定教学难点时,仅仅是一味地照抄教参,根本不考虑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际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落实难点,最后导致学生在云里来雾里去中被迫接受“就是这样”。后来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意识到“备学生”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人际交往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心理特征等。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力争既做学生的良师又当学生的益友,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果然,上课就游刃有余多了,师生之间的默契增加了,教学成绩也上去了。我认为,认识到应该备学生就是通过教学反思得到的,教学中有很多问题阻止了良性的教学活动,我按照“发现问题——反思教法——变换策略”的模式,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以求不断进步,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二、注意处理好激发兴趣与提高效率的矛盾

新课程理念给了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强调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课堂上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七年级下册概率一章中有一节课是“生日相同的概率”,主要是借助于“50个人中有2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有多大”这一生活实际背景,告诉学生区别“简单事件”和“复杂事件”.首先,教材在这一课中的设计是相当巧妙的,因为按照生活常理,“50个人中2个人生日相同”好像并不是复杂事件,概率也应该是非常小的,其实不然.这也正是这节课吸引人之处。我听过这样一节校内公开课,上课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精心设计了学生的参与活动。因为每名学生的生日都是固定的,于是教师请每一名学生拿出一张纸片,在1到365之间

1任意写出你喜欢的数字用以代替生日,统计观察班里是否会出现重复数字。这样“生日”就有了更大的随机性,而且可以重复操作.。为了调动情绪,这位教师还自己买了许多糖果,数字重复的同学就给予奖励。结果学生果然积极参与。在热烈的氛围中,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下课后学生依然兴奋不已。此时我叫住两名学生,问他们:“你们认为50个人中有2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大还是小呢?”他们起先一愣,然后互相看看,说:“可能很小吧。”我又问:“那你们觉得这件事是简单事件还是复杂事件呢?”两名学生都不知所云„„我想,学生们一定是把这节课当成游戏课了。学生情绪和课堂气氛活跃固然很重要,但是教师如果不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不对学生“建章立制”,那么“活跃”的课堂气氛也就成为了降低教学效果的原因。我们面对的是在各个方面都未成熟且自制力有限的孩子,在教学之初,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格式作出明确严格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化解激发兴趣与提高教学效率之间的矛盾,才能使活跃的课堂气氛真正起到作用。

三、教学的一个细节 ———重视“定义”的教学

“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在数学中,它是推理、论证的依据之一。本人认为,要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不犯糊涂,首要是了解相关的定义,知道它是什么,有什么性质,才能更好地去应用。推行新课改以来,对于很多概念性问题逐渐淡化,概念本身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必要手段。通过教学,要帮助学生认识的真正对象,不是“概念”,而是有关概念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教学活动的实质,是要借助概念、观点、原理的讲解和运用,帮助学生认识真实的生活世界。如果只是针对概念本身提出认识要求,只是关注表达这些概念的文字规范,势必会把课本本身当成了最终认识对象而陷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然而,这并不是让我们忽视概念和定义,并不代表定义就不重要。所以,“定义”作为建构数学大厦的基石,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在讲《角》这一课时,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角: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这里面有射线一词,它的概念在前面的课程中已经给出,学生在结合图形认识角的时候就不会犯糊涂。记得我上高中学函数的知识的时候,就是因为定义没搞清楚,做题处处碰壁,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静下心来研究函数的定义,竟然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会,我对于定义的重要性印象深刻。

四、作业的作用

常见作业的形式包括作业本,练习册,测试卷等。首先,作业的质量要有保证,应该是经过教师精挑细选的,有针对性的,而不是教师都没看过就随心所欲地去留。教学之初,本人就曾将自己没有仔细推敲的题目留给学生去做,结果学生碰了壁,感到莫名其妙——怎么和老师讲的不一样呢?这样的作业就是没有质量的。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备课环节没有做好。质量好的作业还体现在试题的难易要有一定的梯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和解决。其次,作业的数量要适当,如果太少,起不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如果太多,给学生造成负担,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影响学习的良性循环。再次,批改作业要细致,这样才能洞察学生的每一个知识漏洞,对于共性的错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同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要及时,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周一的作业,周五再做讲解,学生或许已经忘记,效果不好。教学与评价应该是一个有机的循环过程,有一定的节奏感,如果时间间隔过长,就会出现断点,带来的负面作用是使前期的教学工作失效。最后,作业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平台,是师生沟通感情的好机会,真诚的鼓励和善意的批评都会是学生愿意看到的,哪怕是简单的一个“好”字,或是鲜红的一个问号,都是师生间的一种互动,在学生心里,知道老师是在乎他的,这种在乎是每个中学生都希望得到的。

7.大学生如何写好求职信的几点思考 篇七

求职信也叫自荐信, 主要用来表达个人愿望及要求, 有目的的自我介绍, 带有明显的自我营销色彩。求职信的直接目的, 就是为了使用人单位能对自己感兴趣, 引起重视, 最终被自己中意的岗位录用。那么, 什么样的求职信才能够引起用人单位的青睐呢?实际上一封好的求职信很难有个统一的标准。如何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透过一封求职信而了解你、喜欢你, 最终作出让你参加下一步笔试、面试或者初步录用的决定呢?写一封好的求职信应该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一、认识写求职信的重要性

求职信是向用人单位递出去的第一张名片, 非常重要, 应该引起重视。求职信是应聘者为谋取工作而向用人单位寄送的自我推荐的书信, 是应聘者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 也是大学毕业生自我推荐的重要手段。求职信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是使用人单位了解求职者的重要渠道。从双向选择的过程来看, 求职就业的关键在于建立联系, 在于让用人单位了解求职者的情况。求职信是建立联系的最理想的方式之一, 它的优点在于既经济又方便, 一个大学毕业生可以同时向多家用人单位寄出求职信, 与用人单位迅速建立联系。其次, 求职信的优越性就在于它可以越过许多中间环节, 直接到达决策者的手中。求职信的撰写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也不会受到他人的干扰, 许多在面谈时不便表达的思想、感情都可以通过求职信来表达, 求职者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在信中尽情地表现自己, 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最适合对方需要的人, 求职信是十分重要的自我推销手段。

求职信是用人单位的决策者决定取舍的第一个依据, 是求职者引起对方注意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连一封求职信都写不好, 他得到工作的机会就很小, 因为人们普遍认为, 言为心声, 求职信就是一面镜子, 透过它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个性、知识水平、文化修养、表达能力、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等。因此求职信的文字是否流畅、重点是否突出, 有没有错别字, 招聘经理能够感知求职者的知识水平、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以及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管理能力, 能看出求职者对公司的了解和自己的定位, 从而就可以初步判定出求职者能不能胜任相关职位。

二、选择写什么样的求职信

求职信的种类根据求职的前提不同, 可分为求聘信与应聘信两种。求聘信, 即不知道对方单位是否要人以及用人条件和要求而主动出击, 投石问路, 带有较强的主动性;应聘信, 即通过广告或其它方法, 已经知道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而写信去应聘。

根据求职信的针对性, 求职信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具有高度针对性的信, 是针对某一个单位的某一个人或该单位的某个具体工作岗位而写的。寄一封文情并茂的求职信给用人单位负责人, 或利用某人新上任或到任的机会, 写信表示面谈的要求, 是一种有效的求职方式。

第二种信可称为“广普信”, 适用于不同的对象, 优点是可以大量复制。到处投递, 节省精力和时间, 但内容缺乏针对性, 求职效果不好。

第三种综合了以上两种求职信的特点, 可称为“混合型”, 信中主体部分固定不变, 只是开头和结尾根据不同的对象安排不同的内容和措辞。

一般认为第一种求职信, 即有针对性的求职信是最有效的, 因为它不仅仅是建立在对自己了解的基础上, 而且要建立在对招聘单位了解的基础上。要想通过信件使对方对你感到满意, 仅仅把求职的文字组织好、表达好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深入了解招聘单位及所要应聘岗位的情况, 针对所应聘岗位工作的性质、需要和特点, 有针对性地介绍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有时甚至要了解招聘者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 使对方感觉到你的信有一种亲切感。

三、熟练把握求职信的格式, 合理安排求职信的内容

写一封好的求职信并不容易, 据国外专家调查, 在大量的求职信中, 称得上“优秀”者寥寥无几。从内容上看, 求职信常见的缺点是过分自信或不够自信。过分自信者往往对自己吹嘘过多, 信写得很长, 大话、套话连篇, 这种信空洞, 不会给人留下好印象的。不够自信者则没有反映出自己的特长, 模棱两可, 重点不突出, 使人感到你缺乏魅力, 找不出录取你的理由。从形式上看, 过去求职信常见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字迹潦草 (现在则多是打印稿, 则可能在排版上显得不怎么规范, 有的字体太小, 有的太大, 或者行间距不那么合适) 、结构混乱、文理不通、错别字以及乱涂乱改等方面。

那么求职信应该怎样写呢?求职信一般由开头、正文、结尾、附件四部分组成。

1. 开头部分

信的开头, 先写收信人的称谓, 要注意表示尊敬、亲切并符合收信人身份。称谓一般对组织负责同志为好, 诸如“X X X人事处负责同志”、“尊敬的X X X经理先生”都是代表单位的。称谓一定要准确, 在第一行顶格书写。称谓和简短的问好, 要表示出尊重, 称谓要用尊称, 问好要用您好的字样。

接下来可以交待写信的缘由和目的。通常求职信大都是针对报刊上的招聘广告而写的, 可以顺便提到这则广告, 如果是熟人介绍也最好提及, 简洁, 自然就行。这里也可以表明你对该单位已具有初步的印象, 流露出对对方或公司恰当的溢美之词, 会拉近你与应聘方的情感距离, 增加对方对你的好感, 同时要表示出希望到该单位从事某方面工作的愿望。

2. 正文部分

这是求职信的主体和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 个人基本情况。首先要简单介绍你的姓名、性别、就读学校、专业等。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出生年月、民族、学历、就读学校、专业、政治身份及主修、选修课程及成绩等, 勤工俭学、课余打工、社会实践、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及论文 (或毕业设计) 以及专业见习情况也非常重要。如果使用信件的方式而不是表格, 特别是如果后面附简历表, 上述个人情况就不一定都要一一罗列到, 但基本信息和与求聘工作或者公司要求相关的重要信息一定要写清楚。

第二, 申请的工作岗位。写清楚你要应聘的工作岗位, 否则对方无法回复你。如果不知道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可以说自己希望申请哪一类工作岗位, 为了扩大求职范围, 可以附带说明, 除某类工作之外, 还愿意并能干何种工作, 总之, 要使看信人一目了然。

第三, 胜任工作的条件。这是求职信的核心部分, 主要是向对方说明自己的知识、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特长、性格和能力等与工作要求相符合, 就是让对方感到,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你都能胜任这一工作。在介绍时, 要力求简明, 关键是要突出自己的个性和长处, 不落俗套, 起到吸引和打动对方的效果。

第四, 表示面谈的愿望。信的结尾要表示希望对方给予回复, 并且热切地希望有一个面谈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在表达面谈的愿望时既不要给对方施加压力, 也不必过于谦虚, 求职信自始至终要注意刻画自己良好的形象。

3. 结尾部分

结尾部分包括结束语和落底 (署名、日期) 两部分。

结束语要写得自然, 带有情感, 如“恭候您的回音”、“盼复”、“盼赐答”、“如蒙赐予栽培, 不胜铭感”等。在表示祝愿或敬意时, 一般接正文“此致”, 但不加标点, 另其一行空两格写“敬礼”;现在又流行另一格式, 即另其一行空两格写“此致”, 转一行顶格写“敬礼”。

在结尾的结束语和落底之间, 最好留下求职者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和Email等便捷的联络方式。 (也有写在署名和日期下面的。)

落底, 署名和日期。

4. 附件

由于求职信的篇幅限制, 不可能把所有材料都写进去, 但为了证明你的能力, 还可以准备一些材料, 作为附件随求职信一起寄给对方。附件大体分为:

学历证明、各种资格证书和获奖证书的复印件;发表过的文章、出版过的著作或虽未发表但有一定水平的论文及有关专家的评价材料或资料;社会名流、导师及有关专家的推荐书等。

四、求职信的撰写要符合几条原则:

其一, 目的要明确。要根据对方要求来选择和组织材料, 不能没有重点泛泛而谈, 所有的材料都能支持你的应聘,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材料的堆积, 而是有重点的材料的支撑。

其二, 材料应真实可靠。明明白白做人, 认认真真做事, 是大学生做人的品格, 求职信应给用人单位留下真实可靠的第一印象。

其三, 语言要符合规范, 用词要恰当。要用书面、书信语言, 不能用方言。

五、撰写求职信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写一封好的求职信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求职信是提供给对方认识求职者象的工具, 是你给对方的第一印象。许多研究都证明, 第一印象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它可以成为被录取的依据, 也可以成为被淘汰的理由。看信的人最先看到的不是信的内容, 而且信的外观形式。因此, 求职信的工整、清洁、美观, 让人感到愉快和舒服是给人以良好印象的第一步。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求字迹字体清晰、工整, 如果求职信潦草得让人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猜, 或者字体小得让人看得费劲, 恐怕还未等对方读完这封信你就被淘汰了。其次, 选用质地好的纸张, 书写或排版不要过度的拥挤, 密密麻麻满篇都是, 布局要轻松、自然、和谐、优美, 给人一种舒适感。最好先打个草稿, 不要随写随改, 更不能污点墨迹满篇都是, 给人以作风不够严谨的印象。当然现在求职信大多是打印件, 署名处可以签名。如果附件简历上没有贴照片, 不妨寄上你大方、得体、自信的近照, 使对方对你有一个真切的印象。

2. 突出重点, 提高针对性。求职信必须突出那些能引起对方兴趣、有助于获得工作的内容, 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特长和个性特点等。在介绍专业知识和学历时, 切忌过分强调自己的学习成绩, 用人单位更重视的是经验和能力。刚毕业的学生资历浅, 工作经验不多, 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自己没经验。事实上, 任何人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只要做好与这一工作有关系的事情或活动, 都属于这方面的工作经验, 如参加假期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等, 只要把它写得具体、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就有助于获得工作机会。要注意要始终围绕着能胜任工作这个中心来展示自己的经验和经历, 同时, 在写自己的特长时, 也要求真实、具体, 避免高谈阔论, 给人以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感觉。陈述自己的特长需要谦虚的态度, 最好用事实来说话, 如搞过活动, 获得过什么奖等, 附上一些具体材料, 会大大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

投简历时要学会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企业的领导, 你欢迎什么样的新人加盟呢?所以要充分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 然后有针对性地制作求职信。一份精心准备的求职信, 也让企业觉得你对他们非常重视。用人单位比较愿意录用有良好个性的人, 特别是喜欢充满热情和活力的个性, 如克服困难意志, 助人为乐的品格, 努力积累工作经验的经历等。表现个性要适度, 点到为止。

如何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呢?首先对求职单位和职位有一定的了解。要知道用人单位的要求, 要了解公司的产品、品牌, 公司业绩、公司文化, 甚至是公司的发展战略, 要了解岗位的行业情况, 甚至要了解招聘官的好恶 (比如说, 招聘官喜欢简洁呢?还是喜欢周到细致?) , 只有通过你的求职信表现出你工作既勤勉, 有团队合作精神, 又敢于创新, 是符合公司岗位的素质要求的最好人选, 公司才愿意录用你。只有对求职岗位有了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有清醒的把握, 才能提高求职针对性。

3. 篇幅要简短。求职信不宜太长, 一般以1至2页500、600字以内为好, 至少应控制在2页。篇幅过长, 洋洋洒洒十几页, 对方没有时间去看, 也容易感到烦躁;如果确实有内容的话, 可以在简历或附件中说明。求职信也不能太短, 否则, 说不清问题, 没有特点, 显得没有诚意, 自然也就缺乏影响力。

4. 求职信要吸引眼球。求职信并非大家都一样就好, 而是要突出个性。因此, 纯粹从网上下载的求职信, 不会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的, 求职信一定要突出自己的特点, 有个人与众不同的表现力。简历是推销自己的手段之一。简历要把自己的优势展示出来, 要与众不同, 而不是面面俱到。

5. 要实事求是, 中肯介绍自己, 不卑不亢。在自我介绍的措辞上应注意分寸, 既不能显得太过嚣张, 又不能太过谦逊, 使对方看不清你的优点, 要做到自信而不自傲。对于优点, 不必回避, 要大胆地说出自己能够在哪些方面独当一面, 为公司做出贡献, 最好那实绩来说话, 使招聘方一目了然。有招聘经理说, 最好能找出公司录用你的三个优点来。

不能胡夸, 显示出自大, 要实事求是, 对自己的缺点, 千万不可说成优点。对于缺点, 聪明的做法是婉转地表达, 比方说, 自己性子急躁, 可以说自己责任心强, 总希望把事情早日办好。

实事求是是做人的原则, 既不夸夸其谈, 又能够将自己如实地介绍给公司, 其措辞的分寸要拿腻好。总之, 要展示出自己的特长。

6. 要敢于挑战。要注意扬长避短, 应届大学生往往实践经验不足, 可以突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力, 要敢于挑战自己。因为在学校不可能将所有行业知识都穷尽, 要敢于挑战、敢于学习、敢于创新, 要相信自己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一定能成为优秀的人。

7. 不能谈待遇。该给的公司都会给你的, 尤其是在写求职信的阶段, 远不到谈薪水的时候, 更不能谈公司一般不可能满足的条件 (如希望一个新建的公司解决住宿等) , 那是给自己人为设置障碍。

8. 求职信要做到文字表达要流畅、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先表达什么, 后表达什么, 层次不能乱, 要做到有条不紊, 文字表达要合乎情理。

总之, 写好求职信要遵循其规律, 要做到语句通顺、重点突出, 提高求职信的针对性。

摘要:如何能够通过一封好的求职信把自己在第一时间内介绍给公司的招聘经理并留下好的印象, 是每一位青年学子的愿望, 这需要掌握写求职信的基本方法, 而且要做到知己知彼, 提高求职信的针对性, 只有表现出你就是符合公司招聘岗位素质要求的最佳人选时, 你就向成功求职迈出了第一步了。

关键词:求职信,知己知彼,针对性

参考文献

[1]赵梓潼.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8.作文有效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八

【反思一】“‘两记’让学生作文走向成功”——“两记”,就是我们常说的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不受写作时间和写作地点的限制,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在日记中,学生能够以自己的形式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所感所思,抒写自己的喜怒哀乐,谈想自己的真知灼见,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总是以最大的热情引导和帮助学生认真写好日记。经常告诫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人事物景,所感受到的生活道理,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不会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只有用心把事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坚持写读书笔记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平日教学,不能教学生为读书而读书,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思,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文章中优美的语句、段落,引导学生品味、欣赏这些语句段落美在何处,好在哪里,然后,把这些优美的语句段落摘抄下来,把自己的欣赏、品味记录下来,长期坚持,日积月累,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能稳步提高。

【反思二】首先要写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使文章感情真挚。即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写出来。如成长中的烦恼,以及随年龄的增长对生活认识的改变或对人物事件的态度的变化等。

案例:话题“爱”。《放飞》写自己成长中对母亲的不同情感,表现母爱的无私。

童年的妈妈常常带我放风筝,我好喜欢她。9岁时,我被母亲放飞到县城求学,孤独的我开始怨恨她。长大后才理解母亲就是那牵着风筝的线。小作者就做到了“书人间平凡事,铸天地自然情”,避免了落入俗套,又写出了真情实感。

其次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张扬自己的个性。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写文章时要写出自己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使文章真实感人。案例:话题“理解”。《委屈》通过我为妈妈做生日晚餐而妈妈却大发雷霆的事情,表达我无尽的委屈之情。面对我辛辛苦苦做的晚餐,妈妈大声呵斥:“初三了,还是只知道玩,将来想当橱娘啊?”,我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妈妈,你错怪了我的孝心,我真的很委屈。在这里,小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尤其是心理描写十分细腻,有力的衬托了主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确实需要引领学生以“感情真挚”和“独特感受”为突破口,指导学生写作。如果各位语文教师都能注意到这点,相信作文教学的低效状况定会得到改变。

【反思三】在阅读文本中想办法——以读导写。习作模仿范文是读写结合的手段。元朝学者程端礼曾论述过“读”与“写”的关系:“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铜既已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在读书上多用功,在作文时就轻松。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理解消化文章内容,学习写作的技能技巧。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要写作的内容按所读文章的框子表达出来。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低形式”。以所读文本来训练学生作文,比泛泛讲授写作技巧更有效。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是很好的写景类作文的典范。以读激趣。在新课程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写作指导时,巧妙得打开学生的思路。要抓住一些好的文章,捕捉学生闪现出来的想象的火花,激发学生作文的浓厚兴趣,给学生的写作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变厌写为乐写。比如泰戈尔的《金色花》,就是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文本,以“假如……”作为突破口,训练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反思四】(一)敬业精业,授课精彩。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构思、设计课堂环节,力争每一堂课都是精品。让学生感到听老师讲析作文课就是一种享受,以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来感染和引导学生。精湛的艺术,高尚的品格,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这种氛围中逐渐萌发对文学、对写作的兴趣。(二)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举一动,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长期的作文教学中,凡是要求学生写的作文,自己和同学一起写,共同交流。更重要的是,我的这种做法使学生感到写作不再那么难,作家也不是高不可攀。“作文其实就是写身边的人和事,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好的作文必须要有独到的思想和艺术见解。”学生对作文一旦有了全新的认识,就会彻底打消畏难、厌烦心理。(三)典型引导,正面鼓励。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不说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话;不做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事。坚持多从学生的作文中找评析范文,不求完美,但求有独到之处,力争每学期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有被选做范文的机会。同时,注意在学生中培养写作爱好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写作成就鼓舞了其他学生的写作热情,许多学生纷纷表示,也许将来我也能成为一名作家。继而实现了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轻松的喜人局面。

【反思五】 必须解放学生,解放学生的心灵。把他们从封闭的学校和课堂中解放出来,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亲近自然,走进社会,有时间读书,读好书,读自己喜欢的书,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知去体验,爱护他们想说想写、敢说敢想的热情、冲动和愿望,降低他们的写作门槛,不要有太多的束缚和羁绊,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思,让他们消除畏难情绪,敢写,爱写,想写。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让他们用我手写我心,这样才能丰富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有胸中藏丘壑,方能笔下生锦绣。

总之,作文有效教学方法很多,关键是如何因时因地因势引导学生,激发学

9.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几点看法 篇九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第二节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习近平均数时,让学生去了解班级学生的身高或学校中每个班级的人数,并根据所学习的内容算一算平均数;学习了用复式统计图,让学生收集身边的一些数据绘制统计图等等。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3.与同事交流(更应该关注教研组的资源共享的作用)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

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

是„„;

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

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

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

4.文献资料

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我们能够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作出解释;能够对存在与现象背后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经验;能够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阅读数学教学理论可以

开阔我们教学反思行为的思路,不在总是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哪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哪些更带有普遍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客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活动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

更为重要的是,阅读教学理论,可以使我们理智的看待自己教学活动中“熟悉的”、“习惯性”的行为,能够从更深刻的层面反思题目进而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教师的职业需要专门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反思。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教学反思的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

数学教后反思“十追问”

反思是教师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那么“教后反思”到底思什么呢?我认为固然反思内容众说纷纭,但就其本质而言离不开以下“十追问”:

一追问:学生在课堂上有多少自主学习的时间呢?

二追问:学生可以自由完成的事老师代替了吗?

三追问:在这节课上学生有多少的思维空间呢?

四追问:在这节课上学生获取数学知识过程感悟到什么做人道理?五追问:在这节课上学生通过数学活动那些生存能力提高了?

六追问:有几位学生可以获得个别指导与激励?

七追问:创造了几次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机会?

八追问:课堂上出现几次激动人心的情景?

九追问:这节课与上节课比较有创意吗?

上一篇:千克与克教案下一篇: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