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演讲稿(精选12篇)
1.中美关系演讲稿 篇一
和谐医患 从微笑做起
(2013年10月9日)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和大家相聚在这秋高气爽,橙黄橘绿的金秋时节。我是来自益阳和睦佳医院客服部的王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和谐医患,从微笑做起。
近年来,国家一步步变得富强,国民素质一步步得到提高,医疗水平也是日新月异,然而唯有医患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偶尔还充满了暴力和血腥。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在网上经常看到一些因医患纠纷而酿成的种种悲剧,看了无不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和惋惜。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因而才越发显得珍贵。每个病人来到医院都是希望能够早日康复,然而,作为医务工作者,在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就决定了自己救死扶伤的使命和无私奉献的天职。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在救死扶伤使命的感召下,在全民共筑和谐中国梦的大环境下,作为医生与患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作为医院核心部门客服部的我们,“和谐医患,从微笑做起”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而是要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当中,融入到和患者的沟通交流中,唯有这样,才能使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落到实处,才能共创医院美好未来。
以前我没有接触过医学,所以要开始多学医学这方面的知识。自己也曾从事过电信客服的工作,那时也只是接听各类电话查询为客户服务,现在这份工作比电信客服难很多,平日不仅要接咨询电话和对病人回访;还要跟在院病人面对面的服务和接收病人的各类投诉和处理等等。如果稍微有一些缺失,可能就会引起患者的不满和情绪。作为一名不是医学专业毕业的我,来本院工作半年多,平日接触病人的机会比较多,能让我更加深入的得到病人的反馈及意见,能更加完善自己的服务意识,坚持做到微笑面对每位患者,架起医患关系的和谐之桥。就好比如在今年9月25日一位住院病人向我反映在住院期间感冒了,拉肚子一整天,很不舒服。接到病人反映后,马上通知了住院部医生给病人开药,随即为病人倒上一杯温热开水让病人服下,病人觉得医院医务人员服务让人很窝心,表示对本院感到很满意,说和睦佳的服务真是好。其实我觉得我们这不仅是对病人的一个服务态度,也是我们医务客服人员对病患的责任。其实我们还有很多没做好的地方,有时候也会接到一些比较难解决的投诉。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通过尽可能的努力最后让病人原谅我们的过错,可是我们不能总是在发生事情后再去弥补。例如:有一个病人反映说医生营销手段很明显。感觉是在推销产品,一点医德都没有。虽然能理解都想多赚钱,可毕竟是医院,应该把病人放第一位。而且医生态度也很不耐烦,说话很刺耳,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患者表示以后再也不想来这里了。当我接到这一个投诉的时候,作为医院客服部工作的我感到难过,医院可能从此要少了一些愿意到我院来治疗的病人。在通过这些投诉的情况以后,让我总结出我们要绝对的在服务上下功夫,不管是医生、护士、客服人员、甚至是保洁餐饮服务人员,工作上要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增进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公开各项检查收费标准,实行住院病人费用清单制,让患者明明白白看病、清清楚楚消费。努力为住院患者提供优质、规范、便捷、满意的医疗服务。让来本院就诊的病人都抱着希望而来,带着满意、健康而归。因为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服务质量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服务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
50年前,马丁?路德?金让全世界记住了他的那句话:I have a dream。今天,我也有一个梦想。
在那个梦里,我们的医患关系不再紧张,再也看不到病人把医生告上法庭的事情见诸报端;
在那个梦里,“医者父母心”不再成为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准则;
在那个梦里,我们的医务人员能心无顾虑的全心治病,医疗依然是这个国家最最受人尊敬的职业;
在那个梦里,健康的鲜花四处开放,再没有病魔的踪影。
作为一名医护服务人员,始终要把“严谨、求精、勤奋、奉献”八字精神作为医院精神加以倡导,并贯穿于诊疗、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开展“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方便病人,一切服务于病人”的理念教育,强化自己对病人的爱心、关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和谐医患关系不仅仅是患者的事,也要我们每个医护人员用心去灌溉,用心去耕耘,用微笑去呵护。个人是渺小的,个人的力量也看似微不足道,但是,正如有首歌唱的一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在此也希望通过自己以后的努力工作、兢兢业业、克难奋进,让每一个病人都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最满意的服务,让我们一起携手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从微笑做起,从你我做起。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中美关系演讲稿 篇二
英语演讲能力是衡量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准, 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21世纪外语人才素质要求来看, 英语公众演讲能力正好体现了该人才应具备的5个特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复合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在我国, 将英语演讲引入课堂任务已成为很多高校为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在美国, 公共演讲已经被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中, 许多美国大学和学院都将其定为本科生的必修课 (张园, 2007) 。因此对比这两种不同社会体制和语言环境下的英语演讲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
2 理论综述
2.1 演讲的起源和发展
在西方, 公众演讲要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 被正式定义为修辞学 (Cicero, 2007) , 又称作“雄辩者的艺术” (Corbett, 1971) 最初的形式是法庭陈述, 后伴随宗教、哲学和政治而发展成为一门历史悠久的社会学科。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以及西塞罗的《论公共演讲的理论》都是古老的修辞学著作, 其中的修辞学理论体系以及演讲技能, 伴随宗教、哲学和政治而发展成为一门历史悠久的社会学科。自19世纪起, 美国的大学就开设口才艺术课程 (Ferguson, 2008) , 以本文的研究对象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为例, 公众演讲是大学基础课程的必修课程, 而且在传播系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 设公众演讲专业。从2005年开始, 该校还开设了面向非本族语者 (Non-native Speakers) 的公共演讲基础课程。因此可以看出在西方国家, 因为历史起源和政治体制特点, 公共演讲能力的培养从学生时代就非常重视, 社会各领域的竞争和选举也以演讲和辩论为主要模式。
2.2 演讲的概念及要素
在早期交际理论中, 演讲被定义为“由说话者单向传递给观众的一系列信息” (Zarefsky 2005) , 它是一种“说话的艺术” (Sevitch 2005) 。美国演讲学的著名学者Lucas (2010) 认为在演讲的信息流循环包括七个要素, 即演讲者—传达信息的人;信息—传达内容;媒介—信息传播的途径;听众—接受信息的人;反馈—听众对演讲者的反应;干扰—妨碍信息传播的事情;环境—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地点。因此总结演讲的过程就是演讲者受时空的限制, 通过有声语言和体态语媒介, 将演讲信息传达给听众, 听众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 形成反馈信息, 再传递给演讲者, 从而对演讲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 如果演讲过程受到干扰, 演讲者还需要应对干扰, 从而使信息流通 (张冬玉2007) 。显然, 如果希望演讲顺利进行并达到交际效果, 演讲者是主体, 听众是对象, 其中信息的传达依靠语言和非语言输出。根据这些要素, 英语演讲对英语口语能力提高是一项有效途径, 在课堂环境下利用演讲的信息流交际原理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英语口语会话语境, 在此过程中纠正语言形式上的错误、培养逻辑思辨能力以及提高跨文化交际能。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以中美个别高校为调查对象, 对比中美高校英语演讲公众演讲教学模式的异同, 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 美国高校公众演讲教学是如何进行的?
2) 国内高校英语演讲的教学模式是怎样的?
3) 此对比研究对国内高校英语演讲教学有何启示?
3.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 通过课堂观摩和半开放式访谈了解高校英语演讲教学现状, 从课程设置、教学师资、教学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3.3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受试对象是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 (以下简称密大) , 以及国内的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因为笔者曾近赴美国密大留学一年并选修公众演讲课程, 积累了很多第一手资料, 回国后为了解中国的高校在英语演讲教学方面的现状便调研了若干所重点高校并观摩课堂教学活动, 并且采访授课教师。
3.4 研究内容
1) 课程设置。在美国密大, 公众演讲课程隶属于传播学院, 其初级课程COM115是面向全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 据该系教师A反馈她所熟悉的至少有五所美国高校制定了相同的课程要求;其高级课程COM315是面向传播学专业以及其他专业对演讲有兴趣的学生。其他相关课程如修辞学和辩论学, 也为公众演讲课程提供了教学辅助。而在中国, 从2000年颁布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来看, 虽然口语课程在专业基础课范畴内, 但英语演讲课鲜有一席之地;笔者在本研究过程中通过网络调查和电话采访等途径咨询了29所本科院校, 其中只有9所开设了英语演讲课程, 且多为一学期的选修课。
2) 教学师资。以美国密大为例, 担任公众演讲教学的教师至少要拥有传播学硕士学历, 并且在演讲活动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或者荣誉, 资深教师还配有一名助教, 他们在演讲课堂里适时转换自己的角色, 从知识传授者到活动组织者和评价者。在调查中国高校的师资情况时, 笔者发现从事英语演讲教学的老师基本没有相关学术背景, 但却有丰富的指导学生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的经验, 并多次参加英语演讲教学会议及论坛。
3) 教学设计。美国密大的公众演讲课堂一般只有15-20个学生, 理论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大家, 演讲任务类型以介绍性、信息类和劝说类为主;教师布置了演讲任务之后, 学生查找资料选择话题并参与小组讨论征询观众意见, 在规定的期限内把演讲大纲交给教师评阅, 收到反馈后进行修改, 然后撰写演讲稿, 演讲当天穿着比较正式, 并携带提示卡片 (note cards) , 演讲结束观众可以进行提问, 教师则对整个过程记录分析以及评价, 课堂配备录像设备;从教师的教学大纲来看, 教学目标是提高公众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 培养社会道德责任感。中国高校的英语演讲课堂人数多在30-40人, 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课堂活动设计基本与美国高校相似, 但话题范围大多由教师决定;教师对演讲大纲或者演讲稿并无特别要求, 有时作为课堂练习让同学互相修改;演讲时基本脱稿, 提问环节较少;录像手段并不普遍, 演讲正式性不如美国高校课堂。
3.5 研究结果
1) 中美高校英语演讲教学理论背景不同。在美国高校课堂里, 公众演讲教学是建立在一系列修辞学和交际学理论基础上开展的, 其中还涉及心理学、文化和社会学等知识。而在中国, 对于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学生 (EFL) , 英语演讲是作为英语口语训练的高级阶段, 虽然教师传授有关演讲理论的知识, 但学生在准备演讲和评析演讲的过程中还是会以语言形式为主, 更关注自己的发音、句法和词汇, 以及语言流利度。
2) 中美高校演讲教学侧重点不同。因为理论背景不同, 自然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会不一样, 据笔者观察, 美国高校公众演讲课堂多组织小组讨论, 主题多为话题的选择、对观众群体的分析以及成功案例分析等, 讨论的重心则是论据是否充分、推理是否符合逻辑、语言措辞上是否会触犯一些文化禁忌。在中国高校的英语演讲课堂, 因为学生口语能力发展不均衡, 而相关修辞和交际理论知识比较匮乏, 教师的教学重心更倾向于纠正学生的各种语言错误, 而学生的反馈也多为希望能借此课程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比如语音的准确性和语言的流利度。
3) 中美高校演讲教学评价标准不同。从美国教师的评价表内容来看, 话题的选择、演讲稿的内容、支撑材料的运用以及非语言交际要素是主要方面, 其次涉及大纲结构和论据材料引用, 评价标准也是依据教学理论基础而定。而中国高校从事英语演讲教学的老师普遍反映语言 (verbal) 水平是评价学生英语演讲活动的首要标准, 各类英语演讲比赛参赛选手获胜的前提也是语音语调标准、地道和语言流利, 这是由英语作为母语来演讲还是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来演讲决定的。
4 教学启示
中国的高校英语公众演讲教学相对于美国高校公众演讲教学有如下不足:1) 缺乏系统和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因为很多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都还需要改革, 对英语演讲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2) 缺乏扎实的修辞学和交际学理论基础, 可以考虑与传播院系课程结合, 并鼓励授课教师在该领域研修积累经验。3) 教师团队参与度较低。与专业课相比, 英语演讲课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一般只有1-2名老师固定从事这门课教学, 因此教学模式单一化, 重复度较高, 容易出现教学懈怠, 只有鼓励更多不同领域的老师参与到英语演讲教学中来, 这门课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才会不断丰富和创新。
5 结束语
随着英语演讲越来越受高校英语教育者的关注, 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也必然会成为各高校英语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 目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借鉴国外公众演讲教学的成功之处, 但也切忌照搬照套, 因为国情不同, 语言系统不同和文化的不同, 具有其特殊性, 必须转向本土化, 即由中国的学者借助国外演讲修辞学以及外语习得理论的研究成果, 针对中国学生在英语演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摘要:在我国, 随着各类英语演讲赛事的蓬勃发展, 英语演讲教学研究开始成为很多英语教学会议及论坛的主题, 主要视角包括演讲本身能力构建、课程设置和师资培训, 很多高校也逐渐开设英语公众演讲课程, 但对于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和构建阶段。该文通过对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公众演讲课程和国内部分高校英语演讲课程的调查, 旨在对比两种英语演讲模式的差异, 分析彼此优势和不足, 从而为中国高校英语演讲教学甚至口语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众演讲,高校英语教学,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Cicero, Marcus TulFs, interpreted by Wang, Xiaochao.西塞罗全集-修辞学卷[M].Beijing:People’s Press, 2007.
[2]Corbett, Edward P J.Classical Rhetoric for the Modern Studen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3]Ferguson D, Sherry.Public Speaking:Building Competency in Stage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4]Lucas, Stephen.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10th e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5]Sevitch, Benjamin.Speaking in Public:A Global Perspective[M].Shanghai: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05.
[6]Zarefsky, David.Public Speaking:Strategies for Success[M].Boston: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5.
[7]张园.“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对英语专业教学的启示[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3) .
3.“中美关系已如一种婚姻关系” 篇三
大卫·蓝普顿(David Lampton)有一个习惯——虽然用英语表达,但谈及中国关键问题时,就会蹦出一串串地道的中国语汇,比如“维护稳定”、“西部开发”,甚至文绉绉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这似乎暗合了他的著名观点:“要研究中国问题,就要设身处地、用中国人的眼光思考”。这位从上世纪70年代中美尚处于隔绝时期就开始学习中文、研究中国,到访中国不下七八十次的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研究系主任,被公认为是美国中国研究界的头牌专家之一。
之所以一直处在中国研究的前沿,大约缘自他总能敏锐而超前地抓住中国最重要的问题——在2001年中美关系处于重重迷雾之中时,他在专著中用了中国的成语“同床异梦”来比喻中美关系的出路;去年出版的专著《中国力量的三面:军力、财力和智力》中,他又指出,西方国家过分执著于中国军力和财力的增长,而事实上,中国的智力——“软力量”的增长,才是最值得关注的。
《瞭望东方周刊》7月下旬在上海见到蓝普顿时,他正在为美国能源部作一个“如何提高中美在民用核能、武器控制和核不扩散领域合作”的专题研究。
在与本刊记者的对话中,蓝普顿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新比喻,即中美关系已经“像一种婚姻关系”,“互相需要,因此不会离婚,但会不停争吵”。与“同床异梦”的时代相比,双方“在这张床上靠得更近了”。
《瞭望东方周刊》:据你所知,中美的能源合作会让哪些行业受益?
蓝普顿:1984~1985年的时候,我与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太原做过一个关于“清洁煤”的项目。我相信,会从中美能源合作中受益的一个领域就是清洁煤技术。中国在数十年内,可能60%甚至更多的电力供应仍将来自于煤。因此清洁煤技术会是一大潜在领域。
有一种技术叫“碳捕获及存储”,原理是当煤燃烧的时候,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我们希望从空气中拿走二氧化碳,放到其他地方,比如储存在地下。中国和美国都在研究这项技术,而中国的一些地质结构可能会非常适合储存二氧化碳,在这方面中美也有合作空间。
另外,一个不算精确的统计说,目前全世界有约一半的在建工程都在中国。而能源消耗的一个重大来源就是建筑物。因此,如果我们可以在建筑节能方面合作,应该前景不错。还有电动汽车,美国企业也会愿意与中国在电池技术方面合作。此外,中国在风能运用方面比较领先,这一点美国才刚刚开始。
《瞭望东方周刊》:据你所知,中美能源合作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
蓝普顿:两位部长访华时决定的合作建立研究中心是一种方式。另一种自然是美国向中国转让技术。但对于后者,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合约细节,怎样算便宜,怎样算贵,是不是要有补贴,等等。中国当然希望引进的技术越便宜越好。但在美国,技术的持有人不是政府,而是企业,当然希望利润最大化。
因此,我认为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会是(中美能源合作中的)一个问题。
一只鼎的三条腿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中美关系似乎非常稳定,合作也很紧密,你认为还有什么问题是可能的“爆发点”吗?
蓝普顿:我认为中美关系目前已经不存在爆发点。
中美关系可能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牢固。即使出现问题,我一般也不担心会有“爆发”。因为中美之间的战略利益基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牢固。
具体来说,上世纪70年代末刚刚建立外交关系的时候,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点并不是互相喜欢,而主要是共同反对苏联的需要。苏联解体后,这个共同利益不存在了。克林顿时期,我们一直在争论这个点,到底是人权、经济,还是其他什么。因此90年代,我们一直没找到一个清晰的共同利益点。
而现在,我们找到了共同战略利益。首先,中美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全球经济;其次,安全,核不扩散、朝鲜问题,正如中国所说,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还有气候稳定。因此,我们在经济、安全和生态方面都找到了共同利益点,就像一只鼎的三条腿,非常稳定。
当然我们在如何达到这些稳定状态上存在分歧。比如中国希望人民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美国当然还是希望美元是世界第一的货币;比如我们都希望朝鲜放弃核武器,但如何达到这个结果我们有不同意见。
因此,我认为哪一方也不会破坏这个关系,因为我们的利益是相似的,只不过在实现利益的路径上存在分歧。就像一种婚姻关系,互相需要,因此不会离婚,但会不停争吵。
这其实也是大国相处的方式。比如美国不喜欢日本的完美主义,俄罗斯麻烦就更大了。因此中美关系也是这样,会比较稳定,但会继续持不同意见,稳定和争执将并行不悖。
《瞭望东方周刊》:你在2001年曾提出过中美“同床异梦”的概念,8年之后,你觉得它还适用吗?
蓝普顿:基本的方式没有变,不过我们现在大概在这张床上靠得更近了(笑)。
《瞭望东方周刊》:如果没有爆发点,最可能出现的麻烦点在哪里?
蓝普顿:以前台湾问题是个麻烦,现在台海局势已经改善。只要这个过程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下去,台湾就不会是一个问题。
还有就是,如果世界经济继续衰退,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加大保护主义力度——这个趋势如果强化,将可能引发中美关系真正的麻烦。经济互利对于中美关系的稳定极为重要。因此如果全球化崩溃,大家都回到经济自治的话,会很危险。
不过,现在看来,各国虽没能完全摆脱保护主义,但问题似乎也不是那么严重。我们双方在保护主义方面都应当有所节制。
我个人的观察是,经济形势好像比我们想象的要好,中国大陆已经有起色,台湾地区以及韩国现在情况也不错。东亚确实在引领世界经济走向健康。
G2不是个好主意
《瞭望东方周刊》:你怎么看待前一阵热炒的中美建立G2的提议?
蓝普顿:我个人认为G2不是个好主意。
美国和中国如果不合作,世界上的很多重大问题就解决不了。但与此同时,如果只有美国和中国合作,仍然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还需要其他国家的合作。因此,如果两个国家结成一个排他的俱乐部,说“我们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个国家”,只会让其他国家产生疏离感。所以G2实在不是一个有政治智慧的提法。我认为中国和美国只应当说,“我们是战略伙伴,正试图携起手来解决全球性问题”。
两周前我接待了一个来自欧洲的代表团,他们最担心的就是G2。他们问我:“现在中国是你们的最大伙伴了吗?北约怎么办?老朋友们怎么办?”
我们应该记住中国的谦逊传统,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另外要记住,美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商人传统的国家,不仅在商业上如此,在政治理念方面,我们的智库和学者也会争相写书、提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得到了政府的认同。
G2的概念确实指出了世界的重大变化,就是中国的崛起,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采取两国共治的治理方式。我甚至认为它是危险的。
怎么让美国国会议员“受教育”
《瞭望东方周刊》:你在去年的专著中就提出了要重视中国的“智力”,软实力。你怎么看待近期中国媒体“走出去”、扩大世界影响力的做法?怎样做才是有效的?
蓝普顿:我曾多次组织美国议员代表团访问中国。你知道,美国国会议员被认为是对中国最不友好的一群人。而每一次我安排他们访问中国,与中国的普通人接触之后,他们无一例外会有两个共识:第一,中国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第二,真庆幸我们不需要像中国的领导人一样面对这些问题。
可以说,有了这样的认识,中国之行的目的就达到了,他们就“受到了教育”。
因此,我认为,所谓提高软实力和提升影响力的最简单和有效的做法,就是更加开放,让更多的人亲身来到中国,游客也好,学者也好,商人也好。
4.中日关系演讲稿 篇四
——从中日关系谈起(演讲稿)
两千两百年前,一位名叫徐福的儒生在秦始皇为寻找仙药的驱使下,带着N对童男童女,远涉重洋,漂泊到今天的日本,于是开启了这两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千年来的恩恩怨怨。徐福抵达日本后,并没有发现什么灵丹妙药,而是把中国的先进生产力带给了这片蛮荒之地。日本历史由此发端,以至于这位当年的儒生竟被日本人尊为其传说中的首位帝王——神武天皇。这也是成为日本学习外国的历史渊源。
六世纪前的日本正处于奴隶社会,但已经开始从朝鲜抢掠工匠,同时亦向中国派遣访问团,并把隋唐的集权政体、经济制度以至佛教思想皆引入本国。645年日本爆发宫廷政变,孝德天皇登基,并进行了“大化改新”,将日本带入封建社会。
时光一晃又是一千多年,中国的封建制度走向穷涂末路,并开始长达数百年的“闭关锁国”。日本的情况与我们类似,但却早于我们开始崛起。为了扩展世界市场,美国培理舰队冲入了长崎港,逼迫日本开国通商。当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败给英国的消息使日本幕府感到震惊,所以在1853年日本终于解除了200余年的锁国政策,并与美、英、俄、法、荷等西方国家像中国一样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贸易条约。但是,日本的大变革时代也从此开启。
在留心学习欧美各国尤其是德国之后,日本国内掀起了近代化的思潮。1868年幕府被推翻,明治维新开始。另外,在海洋另一侧的中国,也开始大搞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治标不治本”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并不像日本很快脱离了封建制度的窠臼,不久便走上了衰亡。而日本更彻底地接受西化,在经济上一跃而起,并学着欧美列强的样子,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1910年,强行合并韩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南京大屠杀„„直到广岛、长崎那两颗原子弹的轰然炸响,才终结了这个军国主义狂徒的暴行。
这时的日本一片萧索,数十年的改革成果在二战中全部化为废墟。但历史总是让人难以料定,不久后,日本又再度崛起,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摸索与跌撞中,日本由一个远东岛国终于成为世界大国。而中国于1978年走向改革开放的道路,至于今日,也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颗新星,以至于出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说法。在粗阅过日本发展史之后,我们不妨回头去再理一遍头绪,也许可以发现日本这一切所作所为的各种渊源。
形成一个民族特色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以地缘因素尤为重要。从地理位置来讲,可以说日本与大陆距离既远又近。近的是早在古代就可以与中国、朝鲜进行交流来往,并不像美洲大陆直到近代才为人所知;远的是与大陆尚有远洋相隔,一直于开港前除遭到过蒙古入侵的威胁(并且还侥幸脱逃)之外,几乎没有受到其他民族的武力侵略,这并不像英国与欧洲大陆仅有一湾海峡相隔,结果很早便进入“欧洲通史”的运作中。就这样,日本单一的大和民族具有发展的平稳性。但就是这样没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大和民族,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不起任何巨大的外界冲击。而一旦遇到面临卷入世界市场这样的巨变之时,它又会百般顺从地迎合时代潮流,甚至是趋之若骛地谋求自身的发展。一次又一次的学习外国,汉化、西化、欧美化接踵而至,日本并没有自己的根。这种杂糅的历史过程也造就了它的政治特色——意识形态摇摆不定,机会主义色彩浓厚。以至于二战时其军国主义猖獗,到现在还依旧令人担忧。另外,与中国作为传统大陆农业国不同的是,日本是蜗居在太平洋上的岛国。其一,岛国居民有固有的岛国自卑感。这种心理始终藏在日本人的潜意识,即使今天已是世界强国之一,仍从根本上难以消除。与人一样,心理上过度的自卑往往会导致行为上的狂妄自大。小日本那狭隘的民族心理,在极端的时代与自身力量壮大之下,便会走上向狂妄的绝路。比如其维新后不久便走上对外侵略道路,这与其内心那块挥之不去的阴影是分不开的。其二,日本全
部位于季风气候区,不存在不同类型生活方式的民族的对抗。而汉民族自古就面对着400mm等降水量线以北(也就是非季风区)的各种游牧民族南下入侵的危险,所以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危机感。再加只儒学等思想对其的强调,以及多民族共居的生存状态,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小日本不具备这样的优势,他们容不得“异己”,一旦被迫面对,又会在其中获取最大的私利,所以说,日本民族又具有极强的矛盾性。
这样看来,日本在被迫无奈之下会选择顺从,在力量壮大之后又会走向侵略。这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看来,他们可真不是什么东西。再加之历史问题,近年来,中日关系再度紧张,大陆也掀起了“抵制日货”等反日态势。同时日本右翼亦有反华之举,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在我看来,中国的“抵制日货”是一种民族情绪的发泄,虽有深厚的群众心理基础,但恐怕不具有群众实践基础。为什么呢?在日企业有大量中国劳动力,抵制日货必然导致大量工人下刚,导致就业危机,尤其会使下层人民产生波动,直接对国家的安定造成威胁。尽管日本经济也会遭受打击甚至是灭顶之灾,但中日两虎相斗,两败俱伤,搞不好哪个国家再来个“渔翁得利”,岂不是与“抵制日货”的本意相背?况且中国正处大力发展经济之时,容不得这般折腾,这是与全球化时代潮流相悖的。大家都知道上世纪20年代中国也有一次规模不小的“抵制洋货”运动,但那时为了我们的民族工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今日趋势不可与之相比。
对于日本的“反华”,也无非是迎合政治需要罢了。为了赢得选民的支持和部分顽固分子的认可,有些领导人(比如安倍晋三)就拿民族主义大做文章,而这只是利用人们非理性的特点,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可他们也并非认不清时势。比如安培,刚上台就努力搞好与中、韩等国的关系,丝毫不见旧时“ 鹰派”的样子。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这些“小打小闹”在利益的共赢之下成不了气候。进入经济全球化后,我们太需要联合,“求同存异”了。而对于“抵制日货”这样的现象,我们也不妨表个态:支持,但不值得推广。另外我想说的是:抵制日货,本质上不如抵制媚外。
说到这儿,我们不妨探讨以下中日矛盾的现状与未来趋势。我的观点是这样的:“大经济共赢状态”[在两国经济急需发展的前提下,中国下层跟对方的“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日本政局在“狂”也不会“妄”,安培深知“多个朋友多条路”的道理,中国也没心思理会日本那些烂毛病]未来三种可能:①、矛盾消失(我看几乎不可能)。②、现状的延续(这需要外界政治格局的整体稳定)。③、关系恶化:可能性一是恶化后复好;可能性二是走向战争(就目前看来还是有一定可能的,但战争规模不一定大的起来)。
我认为最有可能的是现状的延续,即继续保持共赢关系。另外大家也看得出,我的分析中很重外界政治整体形势。这很可能是未来世界的一个基本大势。即:独立的利益共赢体会使其内部原有矛盾愈发淡化以维系动态平衡。而诸多利益共赢体(其中以经济共赢体最易淡化矛盾)共同作为一个未来稳定世界的有机构成(这并非形而上学的累加),这也是世界不断走向稳定、和谐的原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历史发展固然有其妥协性,但中国仍需“民族主义”的急进派。
民族主义原是指坚决抵抗殖民、压迫、外族入侵的,这儿拿它来则另有含义。我是指民族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因为,中国当前上下虽有盛世之象,却人心日益浮躁,社会不安定因素加剧,精神文明建设难以维系社会与人性二者平衡发展。民族主义正是一注强心剂,打进了人们空虚的心灵。
另外,需要指明的是,当前中国还存在着不少潜在的危机,我们应当有足够的危机意识。大家不要忘了,八年前我们驻南斯拉夫的大使馆被美国轰炸,十年前李登辉大放“一中一台”厥词的时候,第七舰队驶入我国领海恐吓大陆扶持台湾,30年前中国的西南边陲还曾遭到大规模地面入侵。更不要忘不了,57年前日本鬼子还在烧杀抢掠,祖国上下腥膻一片,57
年前中华民族才获得独立主权,而中国的真正崛起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
除了外界的压力(美国始终未曾放弃对我国的资本主义渗透,尽管今日已经更大地趋向于经济上的打压与军事上的威胁,中国亦存在被欧美西化的危险),中国内部矛盾亦需我们 警惕。贫富差距拉大,阶级矛盾加剧;市场经济鱼龙混杂,人性堕落,许多人被金钱`权利`美色等物欲所奴役;政府的一些贪腐现象,也成为老百姓心中永远割不去的痛。
有人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我并不以为然。但如果我们真的堕落了,自己的前途毁灭了,国家如何发展?民族的出路又在何方?前几天看到一个令我震惊的报道调查,说今日的俄罗斯仅有5%的青少年愿意把生命献给危难中的祖国。这与那个“红色时代”仅有十五年之隔,就变得这般令人寒心。虽说这与俄国人取消马克思主义这样的主导意识形态的指导有关,是导致国人价值观堕落的重要原因,但这难道不也是为中国敲响了警钟吗?
5.处理人际关系演讲稿 篇五
最近,真是一段不太平的时光,禽流感H7N9的来袭,每天听到又有多少人感染了,又有几个生命离我们而去,真是胆战心惊。而最寒心的是,4.1复旦投毒案,在人群中传的沸沸扬扬,经调查发现,复旦大学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 ,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4月1日上午,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救治无效于 4月16日去世。父母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学生。两段段尘封往事再度被人提起,1995年,多才多艺的清华大学化学系1992级女生朱令因离奇的“铊中毒”事件导致全身瘫痪、大脑迟钝。18年来,对朱令中毒的原因争论从未停止过。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锤死4室友,他被描述成“校园屠夫”、“冷酷杀手”,他的经历令人惋惜同情,他的行径又令人痛绝。4.18南航金城学院宿舍内,两名男生因玩游戏发生口角一人被刺死。一时间校园惨案又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如何保障校园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如何处理好与同学朋友的关系,值得我们深思。
今天,我想就如何与同学相处来谈谈我的感受。
作家毕淑敏说,好多不同个性的人,从不同的地方走来,只为一起在这3年或者5年中,共用一间教室,共读几本书,一起在一个好天气的下午,为一个笑话会心地笑一次,然后再逐渐分开,逐渐走向不同的命运。这就是同学。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朝夕相处,友爱团结,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但是同学之间相处,不总是艳阳天,有时难免也会产生矛盾,在与他人交往中,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像你的父母那样,对你宠让、迁就,总会发生摩擦、冲撞,尤其现在不少同学自我意识较重,在以我画圆意识支配下发生矛盾在所难免的。同学间发生矛盾,往往是因为一些学习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有时就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小磕碰、一次小接触,或一个道听途说,许多时候还是误会造成的。如果处理不好,小事就有可能变成大事,甚至发展成恶习性事件,给双方带来伤害。
人都是复杂的,在一起相处久了,难免不会发生矛盾。那么,当有不愉快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如果你真的很能忍,度量很大,那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但是,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不要等到矛盾越积越多的时候再爆发出来,反而伤害更大,间隙更难弥补。所以,我提倡遇到问题一定要及时沟通解决,同学间都一起生活学习这么久了,对各人的性格脾气应该都有所了解的,不要采取激进的方式,可以面谈可以书面方式,可以通过第三方介入调解等等,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解决的,更何况一般就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大家互相体谅,一笑泯恩仇,不是皆大欢喜。
下面几点我觉得在与人相处中大家应该做到的:
1.要真诚待人,平等待人。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有播种真诚,展现真实的自我,才会收获别人的真诚。因为人们无意识中在遵守“人际关系互惠”原则,你袒露真诚的程度,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有的人害怕自己的缺点被别人看到会影响自己在别人心上中的形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并不喜欢一个各方面都十分完美的人,而恰恰一个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而又有一些小小缺点的人最受欢迎。所以你不用太在意自己的缺点,对这点要有足够的信心。
2.争取多沟通多交流。不要因为大家有些误解而避免交流和沟通,而应主动与大家沟通,参与大家的讨论与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加强相互的理解和信任。
3.保持冷静,用理智战胜情感的冲动。当发生矛盾时,矛盾的双方要保持冷静。冷静是处理矛盾的最佳方式。冷静会使人们变得理智,冷静会化解一切矛盾的烟云。问题发生后先想一想矛盾发生的前因后果,看一看这里边有没有误会,可以找其他同学了解一下,或直接找这位同学平心静气地谈谈,也许两个人的疙瘩一下就解开了。
4.学会宽容,不要斤斤计较。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高”。不要一时昏了头脑,不吵个脸红脖子粗决不罢休,或许在你退一步之后,这场争吵便停止了。不要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让一步就是畏惧,是退缩,是没有本事的表现,相反,就在你忍让的那一时刻起,你周围的人会对你的行为发出无声的赞叹:你是一个不拘小节,心胸开阔的人。
6.和谐的师生关系演讲稿 篇六
大家好!每一位从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都渴望着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并多少曾为此苦恼过。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就是《创造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
我相信,我们都看过、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然而,这些优秀教师的成功教育方法或许大多在我们脑中一闪而过,我们真正实践的并不多。客观地讲,我们谁没有对学生发过脾气?甚至动过手?尽管这些做法三令五申绝不允许,但有时候我们可能还是忍不住。至于发火动手的理由,我们可能会说学生太调皮了,太不听话了,太惹人烦了……当我们冷静下来进行思索,会发现这些理由无论如何站不住脚!我们可以试着用力在自己的脸上打一巴掌,感受它的疼痛,但我们又怎样去感受这一巴掌打下去,该会给学生心灵造成多么大的伤痛!在此,我呼吁,不管什么时候,请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因为,愤怒与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不了问题。
也许,我们不能只注重探讨业务上的教学方法,而忽视了研究另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我们该怎样和学生相处?怎样融入到学生中去?面对后进生,我和一些教师一样,更多的是牢骚……却总做不到悉心教导、循循善诱。
我从教十余年,可以说日子总是平淡无奇。不过,一件小事却触动了我。去年下半年的一天下午,由于辅导班上几位成绩差的学生,我较晚才回家。半路上,我看见其中的一位学生在路上边走边玩,便问道:“简敏,你家住哪儿?”“东江宾馆那边,”简敏回答道。我想和我正好同路,就说:“简敏,来,坐我的自行车,我带你一段。”到了我家门口,简敏下车离去时,我又叮嘱了他几句。
就是这样的一件小事,想不到在简敏心中却留下了深深地烙印,他在一次作文中写道:卢老师是我最难忘的老师。后面还写了一大堆我的好话。而他最难忘的原因竟然就是这件小事。读着简敏同学并不流畅的语句,我当时的滋味说不出是甜,是苦?我只知道我愧对简敏同学对我的评价。因为我知道自己其实做得很不够,我心中甚至涌现出了一种内疚感。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法,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师生关系。
我总是想,学生同样是人,我们应当给予他们与我们平等的权利。对学生气势汹汹,并不等于就是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怕自己未必就是好事。我们所要营造的是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创设的是一种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朋友们,同仁们,尊重孩子吧,平等地对待他们吧,无论是课堂内外,请你一定多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
反观现实,我们从讲座中,从电视报刊上看到的那些优秀教师,有哪一个是会对学生打骂?又有哪一个对待学生是高高在上的?纵观历史,没有一个暴君能治理好天下,只有心系百姓的仁君才能使天下政通人和。结合教育,我们从中更能悟出许多道理。
我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教师,但我将用一颗善良而执着的心去真诚地对待我的每一位学生,以此创造一种融洽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们度过美好的童年时代!
7.邓小平与中美关系正常化 篇七
一、邓小平非凡个人智慧
1978年春, 由于美苏关系出现了波折, 苏联利用“缓和”稳定了西线, 开始向非洲渗透。1978年3月苏联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了自己的阵地。苏联利用第三世界地区纠纷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美国国内的舆论中有一种观点, 认为苏联因“缓和”单方面获了利, 而美国吃了亏, 从而对美国的对苏缓和政策产生了怀疑, 这种情况促使美国政府重新关注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
一方面, 中国在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之后, 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准备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 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对于美国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而且, 日本与欧洲共同体签订了贸易协定, 这对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刺激作用, 美国如再不采取行动, 极有可能被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面对这种局面, 美国决心通过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来推动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这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都要求中美两国领导人抓住时机, 早下决断。当时, 由于中越关系的不断恶化, 苏越又签订了同盟条约, 中国已考虑对在边境不断挑衅的越南采取惩罚性的反击。在这样的情况下, 为了牵制苏联, 中国需要加强同美国的外交关系。另一方面, 中国国内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邓小平建议提出的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要会议。从实现现代化建设的角度观察中国需要加强同美国的关系, 尤其是经济关系。此前, 中国曾邀请了一批美国大公司来华为自然资源开发、重工业建设以及石油开采等领域提出建议, 表明了对美国技术和资金的兴趣。而美国也迫切希望打进具有巨大经济潜力的中国市场。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中美尽早完成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决心。
二、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从1978年7月, 中美开始在北京举行建交秘密谈判。中国方面一直是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和主持下工作。随着谈判的深入, 双方立场尚有相当距离, 从7月5日起到9月上旬共举行了5次谈判, 各方立场都已清楚, 有些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后又经过多次谈判, 中美双方的立场有所接近。中方领导人邓小平在仔细分析了中美会谈的进展情况后, 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谈及此事时说, 看来美方想加快正常化, 我们也要抓住这个时机。在中美建交谈判的关键时刻, 邓小平于1978年12月13日至15日连续3天与美方代表伍德科克进行会谈。中美建交谈判到最后, 就是美国卖武器给台湾这个问题, 美方不让步。当时如果坚持美国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的话, 我们就可能丧失和美国建交的时机。但是如果说我们为了求得同美国建交, 对武器问题放过去的话, 这个问题将来就可能成为一个长期解决不了的遗留问题, 最后邓小平跟美国谈判代表谈判时, 就提到这个问题:“是不是我们双方同意先发表建交公报, 建立外交关系, 这个武器问题就留待双方建交以后两国政府继续商谈解决。”因为有了这句话, 才有后来的“八一七公报”。邓小平还提出:“中美建交后, 希望美国政府慎重处理同台湾的关系, 不要影响中国采取最合理的方法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鉴于美国要求1979年底按条约规定期满“自动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邓小平要求美方在该条约仍然有效的最后一年里不要再向台湾出售武器。邓小平还代表中国方面爽快地接受了卡特总统请他访问美国的正式邀请。这意味着历时半年之久的中美建交谈判取得“突破”, 这是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其中邓小平和卡特总统的决断起了决定性作用。
中美建交谈判近半年时间, 中国方面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和主持下, 最终达成协议:一是美国承认中国关于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二是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际, 美国政府宣布立即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 在1979年4月1日以前从台湾和台湾海峡完全撤出美国军事力量和军事设施, 并通知台湾当局终止《共同防御条约》;三是从1979年1月1日起, 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3月1日互派大使, 建立大使馆。
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于促进亚太地区和平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由于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国所倡导的反对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扩大了, 中国的外交基础由此更加巩固, 这对于遏制当时苏联的扩张势头和越南的地区霸权主义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对维护和加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连接两国关系纽带的恢复, 两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乃至军事上的交流与合作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同时也为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1979年1月1日, 当新的一年刚刚开始的时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在华盛顿中国驻美联络处举行的升旗仪式中升起, 从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两个国家之间建立起全面的外交关系。历史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宫力.邓小平在重大历史关头[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0.
[2]余大航.邓小平思维方式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
[3]冬梅编.中美关系资料选编[M].实事出版社, 1982.
[4]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7.
[5]美中建交前后[M].实事出版社, 1984.
[6]李学如.周恩来对日民间外交思想的历史背景[J].兰台世界, 2010 (1) .
[7]葛洪升.古牧同志二三事[J]中国档案2010 (2) .
8.中美关系“三保持” 篇八
倪世雄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教授
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原本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人类进入了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正如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所说:“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地缘政治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中美双边关系将在21世纪上半叶权力结构的形成过程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一段时间以来,中美两国在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明方面呈现双边互动关系,这已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新特点。
在新地缘政治时代,中美双边良性互动的关系表现为“三保持”。
高层保持密切接触。自1997年至1998年江泽民主席和克林顿总统互访以来,中美领导人一直保持密切的交往和接触,小布什总统两次访华,胡锦涛主席2006年4月对美国进行了成功的访问。胡主席指出,中美不仅是“利益攸关方”,而且还是“建设性合作者”。温家宝总理于2003年12月访美,切尼副总统于2005年访华,两国元首保持热线联系,两国外长互访更是频繁。这种高层密切接触对推动中美关系良性互动和稳定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外交保持战略对话。中美高层战略对话自2005年8月启动以来,已进行了五次。在国际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这一对话机制对两国发展健康稳定的建设性合作关系意义重大。
合作保持良好势头。双方在反恐、经贸、科技、司法等领域的合作势头良好,在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苏丹问题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能源、环境问题也进入合作日程。
从地缘经济的视角看,中美是太平洋两岸两个大的经济体,中美之间的经贸有很大的互补性和互动性,建交30年来中美贸易额迅速增加。目前,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贸易迅速增长的同时,双方的经贸摩擦也不断加剧,主要表现在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农产品、纺织品,以及美国对华高新技术出口的限制等领域。
在两国领导人的推动和支持下,中美之间建立起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ED)机制,旨在从战略高度沟通和解决两国经济发展的问题。2006年12月,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2007年5月,第二次对话在华盛顿举行,双方就服务业、投资、透明度与高技术贸易、能源与环境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其他一些领域就下一步要采取的措施达成了共识。12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次对话围绕“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这一主题,探讨中美如何进一步加强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以及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合作。
随着中美地缘经济的良性互动,经贸关系开始走向成熟,已经成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器”,成为中美关系新的战略支点。
中美地缘文明的互动近几年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质祥和,是世界文明宝库中一笔重要的财富。当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中国主张以文明对话代替文明冲突,承认并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美国文明经过建国以来20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世界文明之中傲然挺立。美国文明具有开拓进取、面向世界、重视国家利益、倡导民主自由、注重实效、富于创新等优良传统,然而不可否认也具有对外扩张、美国至上、个人主义等弊端。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带动下,中美文明间的互动和交往加深。两种文明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教育、文化、艺术、体育交流方面,两国人员来往频繁,沟通和交往大大增加,中美建交以来已有30多万中国学生和学者赴美国学习和访问,美国到中国学习的人数也不断增加。以复旦大学为例,目前已与100多所美国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如与耶鲁大学建立了长期伙伴关系,美国乔治敦大学还在复旦大学设立了办事处。随着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中美文明之间的相互对话和沟通机制也不断完善,对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21世纪,中美关系将不断向前发展,双方在政治上相互接触,在经济上相互合作,在文化上相互借鉴。为增进两国人民的福址,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中美双方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对话与磋商,增进了解与信任,扩大共识与合作,全面推进建设性合作关系。
栏目主持 沈丁立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9.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演讲稿 篇九
1、 医患双方互相信任
医务人员和病人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共同的敌人就是疾病。因而,医患只有互相信任,才能战胜疾病,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医护人员只有面对病人的信任,才能将自己的技术为他们治病,才能有信心探索疑难危重病的治疗手段;作为病方,从一进医院开始,他们就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了医务人员,同时也交出了对医生的信任,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与医生配合,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试想,如果病人不相信医生和护士,那么对于医生制订的治疗方案和护士制订的护理措施肯定是不会接受的,或者是心存抵触的,如果如此的话能有利于病人疾病的恢复吗?只有互相信任,病人才能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才能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才能有一个好的心情,好的心情对于疾病的恢复是至关重要的。临床上我们经常见到医患之间相互信任、团结合作,共同克服困难,最后战胜疾病的事例。如果没有病人的信任,没有病人的理解,没有病人的支持,也就没有医生的探索,就不会有医生的创造,更不会有医学的进步。
2、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质量
医患沟通需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三方共建、理解和信任。医疗机构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办院宗旨,责无旁贷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并努力加以改进。
医务人员是治病救人的使者,也是服务者,要转变服务理念,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体恤患者的痛苦,同情患者的困难,尊重患者的意愿,努力让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医患双方相对而言,医者处于主动地位,掌握的信息比患者多,应向患方解释、沟通,以求得病人的充分理解,医疗服务和其他的服务不一样,它自始至终渗透着人道主义,充满着对病人的关怀和理解,耐心地向病人作解释是最起码的要求。
作为一名医生,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是很难做到的。但必须在医疗服务中尽职尽责、全心全意,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医生应真诚地对待每个病人,一切为病人着想,一切从病人出发,各方面的有关问题对他都说清楚、征得病人的理解,即使出了事,他们也会表示理解,一般不会闹事的。医患之间沟通不到位,尤其是医生的服务态度不好,是双方矛盾的助推剂。
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在当前,重申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在目前医患纠纷空前增多的时期。医生不但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为人们所敬佩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中最重要的就是医德。其实,崇尚医德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所谓“医者父母心”就是最好的概括。中国古代名医,有着“药王”之称的孙思邈在解释自己的两本医药学著作为什么取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时,曾这样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比千斤黄金还要珍贵得多。如能用一剂方药来拯救人的生命,所积的大德真要远远超出千金黄金的价值。这种把人的生命价值放在医学的首位,把维护和保障人的生命和健康作为医学研究最终目标的思想,正是孙思邈崇高医德的表现,也是我们当代医生需要继承的品德。
在我国当前的医疗卫生体制下,在医院和医生对患者和社会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在医务人员所面临的空前的社会压力和舆论压力下,如果医院和医生对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感到疑惑,放弃自己应恪守的职业道德,进而摆不正患者的利益和自己的位置,甚至甘愿放弃治病救人的社会职责,那么在病人及其家属眼中,医院就成了榨干百姓钱财的“冷血”机器,就会被社会千夫所指。所以,医务人员应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业道德,树立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的思想,已白求恩同志为榜样,做一个有道德的医务工作者!
4、加快卫生事业发展
尽管目前绝大多数医疗机构都是公立医院,但是相当多医院的正常运行主要靠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收取的费用,医院设备购置、规模扩大靠收费的积累,医疗服务收入由医院自行支配。这种机制的直接后果是医院过分注重经济收入,而忽视群众利益。这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就必须研究如何完善医院的运行机制,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卫生事业发展道路,坚持卫生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坚持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坚实的基础。
5、加快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
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尽快地建设覆盖我国城乡的城镇社区医疗和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网络,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由于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致使病人不正常的流动,大部分病人流向城市大医院,大医院的患者有70~80完全可以在基层医院解决,而这种不正常的流动,使大医院人满为患,医院门口经常像电影散场一样,人挤得里三层外三层,挂号、看病、买药都要排长队,实际上这是医疗体系不健全,缺乏基层医疗机构,乡村、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发展不够的结果,假如说医疗体系健全,人们在家门口就可以看病,就不会出现大医院看病难的事了。大医院病人太多,使得病人的就医环境、医生的执业环境都非常糟糕,双方情绪都不好,医生看病看得头昏眼花、累得要死,能保证质量吗?病人看病像打仗,双方稍不注意就会起冲突,极易导致纠纷,而基层医院则门可罗雀,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尽快地改革现行的医疗体制,已是和谐医院关系得当务之急。
6、政府加大对医院的投入
如前所述,政府对医院的投入不足致使医院过的追求经济利益,而这些都是靠医生来完成的,这也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所以,政府加大对医院的资金投入,恢复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本来面目,是广大的群众感到不再看病难看病贵。这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得重要一环。
7、加强舆论的正面宣传
新闻和舆论在和谐医患关系得构建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应从正面大力报道医务人员的事迹,在医务人员中间,有许许多多的感人的事迹,试想,如果没有广大医务的积极工作和无私奉献、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没有他们的刻苦攻关,医学上能取代如此多的奇迹吗?许都疑难危重疾病能转危为安吗?广大医务人员永远是人民群众的健康守卫者,虽然他们现在受到前所未有的误解和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们一如既往,永不忘记自己的神圣职责。所以,我们的媒体应深入医院、深入到医务人员中间,去发现,去挖掘他们中的真、善、美!
10.人际关系的演讲稿中学生 篇十
人际关系的演讲稿1
作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会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例如故作老练,扭扭捏捏等等,这些都是跟缺乏自我意识有关。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自己。常言道:“君子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行为,总结我们的经验。从多方面考虑自己的缺点,做事的方式和语言等等。当你发现自己的缺点时,要有耐心去改正。
向别人学习,比较和对比自己,从而才能了解自己,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自己的缺点努力改正,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对于自卑和自我否定的人来说,他们往往没有什么朋友,甚至是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这种形象不利于与他互动时的相互发展。首先,这类人往往不承认或接受自己真实的面孔,在别人面前打扮成另一个形象。一旦这种错觉被暴露出来,就会让别人反感,不愿意和他互动。
要有健康、积极的心态,不要以为少数人的消极不会映射到大多数人身上,微笑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别人微笑别人也会对你微笑。语言是人类最方便、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只有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充分发挥我们的才能,让别人知道和认识我们。
倾听别人的意见。一个好的倾听者往往有更多好朋友,倾听是一门高尚的艺术,掌握它会让你受人欢迎。我们全心全意地倾听他人,我们把所有干扰放在一边,忽略其他噪音,我们看着对方的眼睛,点头鼓励对方继续。要善于倾听对方的意思,不要一味打断,要做一个体贴、有修养、有知识的人。
优雅地表现自己。礼貌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和风度,有了庸俗的行为习惯,会让人失去亲和力,受人欢迎的是稳重大方的人,要使自己的行为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就要自觉地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文明得体。你必须学会在和别人说话时控制自己。不能没有顾忌,肆无忌惮地扑哧扑哧。
我们每个大学生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努力使之始终成为自己的习惯,成为自己性格的一部分。如果我们都能做到这一点,和谐的人际关系就离我们不远了。
人际关系的演讲稿2
一是首因效应。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会很重视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语言、神态等,至于后面的信息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这种心理就是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启迪我们一方面要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后的交往中,纠正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认识。
二是近因效应。就是指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对我们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一般来说,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
三是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光环效应往往对恋爱的双方起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四是投射效应。就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有时候,我们对他人的猜测,无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所以,我们不要瞎猜别人的坏处,不要那么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五是刻板效应。就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把对某一类人物的整体看法强加到该类的每一个个体上而忽视了个体特征。刻板效应有利于总体评价,但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比如,农村来的同学认为城市来的同学见识广,而城市来的同学认为农村来的同学见识狭隘。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还应注意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些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
一是尊重原则,尊重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
二是真诚原则,只有诚以待人,胸无城府,才能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
三是宽容原则,要学会宽容别人,不斤斤计较,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四是互利合作原则,你来我往交往才能长久。
五是理解原则,就是我们能真正的了解对方的处境、心情、好恶、需要等,并能设心处地的关心对方。
六是平等原则,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不要爱富嫌贫,不能因为家庭背景、地位职权等方面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
人际关系的演讲稿3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话题是沟通。
沟通向来是人与人进行交流的桥梁,它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对方,知道对方在想什么,想干什么。
在生活中,沟通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沟通,那么他永远都只是会照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有时就是因为他缺少沟通而使自己面临失败,但他却始终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失败。
而有的人,却擅长与人沟通,在与他人的沟通中,他不仅可以将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同时也可以倾听他人的意见,做到取长补短,合二为一,完善自己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需要沟通不是吗?我们与父母需要沟通,与老师需要沟通,与同学需要沟通,与朋友需要沟通,所以说,沟通无处不在。
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让自己与他人进行更好地沟通呢?首先,我们要热情地去与他们说话,去听他们说自己的意思,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他人的想法有时使我们自己没有思考过的。接着,要谦虚地将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让对方了解自己,告诉自己是否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
沟通时,我们必须尊重他人,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大家愉快的谈论,这样不仅对自己有所帮助,同时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其实,沟通很简单,同时很重要,让我们做一个擅长沟通,容易沟通的人吧。
人际关系的演讲稿4
人生匆匆不过数十载,我们如何能抓住这指缝间流逝的光阴?如何能让生命活得更有质量呢?我想,唯有在我们懂事之时起就做到勤学、识礼、求实、奋进,才能让我们延长生命的长度,提高生命的质量。如果说人生是一部乐曲,那么勤学、识礼、求实、奋进就是人生乐曲上的四个主要音符。
第一音符:勤学
张衡曾说过:“人生在勤,不索何获。”高尔基也说过:“天才出于勤奋。”这些话都说得千真万确,古今中外,几乎所有取得突出成就的人都有一部勤学、刻苦、奋斗竞争的历史,绝少有靠投机取巧取胜的。东汉的孙敬和战国的苏秦悬梁刺股,而成为知名的政治家;波兰的居里夫人十年如一日勤奋研究科学,才发现了贡献全人类的镭元素;歌唱家宋祖英勤奋练声,才会在世界音乐大厅维也纳唱响全世界。成为名人需要勤学,普通人完成事业也要勤学。农民种田要勤才有收获,2人生产要勤才有效益,商人做生意要勤才有利润。学生学习要勤才有成绩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唯有勤学至老才能立足于社会。
第二音符:识礼
勤学使我们长知识,但光有知识没有礼节也是行不远的。知书还要达礼!只有勤学识礼才能为自己增添魅力和光彩。
“识礼” 既要懂得礼仪,知道礼节,深知做人的道理。
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礼”的成语,像:彬彬有礼、知书达礼、恭而有礼等。我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最看重一个“礼”字。从一个“礼”字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识、品格,识礼之士必是个有修养、有文化的得体之士。“识礼”是对别人和自己的尊重,“识礼”是与人交往的“试金石”。一个人不识礼必成孤独无援的人,一个国家不识礼必成为必塞落后的国家。在这个合作的社会里,唯有“识礼”才能和-谐致远。
第三音符:求实
“求实”,顾名思义就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是勤奋刻苦,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就是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必要条件。
古人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作为当代学生,我们也需要不弄虚作假的学习态度。不复制别人的答案,不滥竽充数。既要追求和掌握真理,又要排除各种干扰勇敢地去坚持和捍卫真理。在这个务实的社会里,唯有“求实”才能文明进步。
第四音符:奋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周易》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癫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几千年前的古人都知道此理,何况文明社会中的我们?
人要保持一颗自强不息的心,要与困难做斗争,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在这个危机四伏的社会里,唯有发奋图强、勇于创新,才能迎难而上。
我们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玈途的花季,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初中阶段正是人的身心和智能发展最为迅速、最为显著的时期,也是我们掌握知识、塑造自我的黄金时期。我们要树立远大志向,为将来用我们的勤奋,用我们的学识,用我们求实奋进的精神去优雅地摘取成功之果而奋斗。
“学海无涯勤为舟,与人相处礼为上,求实务实是真理,奋发进取永不息。”同学们,真心地希望勤学、识礼、求实、奋进四个音符为你的人生乐章谱出华丽的旋律!
人际关系的演讲稿5
门,打破后,就是桥。——题记
又是一个父亲节,女孩心里想着,父亲节又怎样呢,与父亲的关系不冷不热,在一起又无话可说,即使是父亲节,我又能能做些什么呢?
回到家,父亲依旧是那样毫无表情地看着她,满桌的饭菜,飘得满屋的香气,然后,她和父亲静静地坐下,静静地吃饭,饭桌上有的只是碗筷碰撞在一起的声音,母亲死后,天天如此,女孩鼻子一酸,掩住即将落泪的眼睛,轻声说道:“我做作业去了”。
月朗星稀,漆黑的夜空显得格外的神秘,像父亲的双眸一样,女孩想。回忆起往日,与妈妈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女孩觉得心酸,父亲根本就不懂我,我们之间只有沉默,沉默,沉默。只是这种生活,是父女之间的吗?我们的心好像是两扇门,用锁锁住,谁都不能了解谁,谁都不能明白谁。
女孩想了很多,只是这门,什么时候才能打开?
天亮了,睁开朦胧的睡眼,令女孩又惊奇又震惊,桌上放着一只憨态可掬的陶瓷小猪,小猪的手上拿着一把钥匙。钥匙?钥匙?女孩似乎想到了什么,小猪下还有一张卡片,“女儿,生日快乐!”女孩忘了,父亲节也是自己的生日。
她冲出家门,风一样的奔跑,来到花店买了一束鲜花,回到家后,父亲正在准备早点,阳光透过窗户照射到父亲的头发上女孩发现,父亲竞有了白发,父亲老了,真的老了。
父亲转过身,发现了手拿鲜花的的女孩,“爸,送给您,父亲节快乐!”父亲笑了,女孩发现父亲那曾经神秘的双眸下其实隐藏的是爱,是无私的爱。
父女紧紧的相拥在一起,心灵的门在这个美丽的清晨被打开了。门后是爱沟通的桥梁。
11.美国宗教与中美关系 篇十一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教授
美国社会最主要的文化悖论之一,就是明显世俗性与普通宗教性的并存。作为传统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和社会文化的基本部分,宗教及宗教团体对美国内政外交具有一定影响。但除个别例外(如针对苏联犹太人的1973年杰克逊-瓦尼克法),美国传统的外交政策并不特别强调宗教。冷战期间美国历届政府所强调的是一般地支持宗教自由的原则、而不是具体、直接和单边的干预行动。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当时以地缘政治为核心的外交战略考量所致,同时宗教团体缺乏目标、共识和游说力量也是原因之一。就中美关系而言,中美反苏地缘政治合作就淡化了两国在人权、宗教等问题上的分歧,即使在后冷战时期,在对华问题上,美国政府和非政府人权机构的关注重点仍为“持不同政见者”,而非宗教自由问题。
然而冷战结束以来全球的宗教复兴、美国国内宗教右翼势力的崛起、9.11事件后国际关系中宗教因素的凸显,以及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的非地缘政治化,均增加了宗教在美国国际战略考量中的地位。“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是美国宗教团体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法案,在全球推进所谓宗教自由业已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核心因素”(克林顿语)。
目前宗教在美国对外政策尤其是美中关系中出现立法化、机构化、国际化、草根化等四大趋势。以争取宗教自由为宗旨的新人权运动与以往的人权运动不同:前者是草根运动,背后是所谓宗教美国(其中福音派就号称有8000万信徒),政治动员走国会路线;而后者主要是精英运动,政治游说基本上走传统外交路线。与此同时,美国朝野对宗教问题在国际关系和战略中的地位也已形成新的高度一致,出现诸如“宗教自由和平论”和“以信仰为基础的外交”等理念,宗教已成为美国独立的外交政策议题,而倡导所谓宗教自由已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圈子的标准话语。
宗教在美国2004年总统选举中起了较大作用,出现“宗教差距”和“价值观选民”等说法。小布什的共和党谋士将“社会(或道德问题)身体化”,使竞选集中在同性婚姻、堕胎和干细胞研究等议题上,以争取宗教保守派的支持。鉴于所谓美国政治宗教化的倾向,新闻记者凯文·菲利普甚至危言耸听地称美国已出现“反启蒙主义”和“共和党神权政治”,“当代最完全以信仰为基础的总统任期”这种对小布什及其政府的媒体评价……最近的研究则表明宗教因素在2004年大选中的作用远非无可争议,把此次大选称为红(州)蓝(州)对决,或用“文化战争论”来加以诠释更属夸张,当今美国社会的文化冲突充其量也就是“文化口水战”而已。
待到2006年中期选举,“宗教差距”明显缩小,许多“价值观选民”未去投票,白人福音派对共和党支持率比两年前下降20个百分点。对“宗教差距”缩小和福音派的“政治守斋”有种种解释:如宗教左翼的政治觉醒;福音派对共和党执政的不满(道德和反贪腐问题、对国家未来方向担忧以及全球变暖、环境和伊拉克战争等)。小布什2004年重新当选后并未不遗余力地推进福音派的政治议程,其所谓信仰为基础的倡议也是虎头蛇尾,象征性大于实质性。共和党内也有人进行牵制,因此宗教右翼在共和党内并不能大行其道,“绑架”乃至左右执政党的内外政策。宗教右翼的受挫使许多福音派人士要求脱离“被污染”之共和党而另立新党。
在2006年中期选举中,美国政治的“宗教差距”虽然缩小但未消失,民主党获胜主要是因为伊拉克战争和共和党丑闻。本次中期选举表明民主党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宗教化倾向(尤其在堕胎问题上),如若民主党主导的国会在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上再掺和进对宗教及人权的关注肯定会对中美关系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
宗教问题在中美两国均属敏感问题,而且涉及两国所坚持的原则和底线,目前宗教问题已溢出传统外交渠道,成为中美关系的结构性障碍,较少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过就目前而言,美国是当今世界受宗教恐怖主义危害和潜在威胁的最主要国家之一,而中国则是在当前世界最不可能在宗教领域对美国传统国家安全造成挑战和危害的国家之一,因此在国家安全层面,宗教反恐也可能成为中美两国之间的利益共同点,为中美加强安全战略合作留下空间。
栏目主持:沈丁立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12.中美关系演讲稿 篇十二
从20世纪40 ~ 50年代开始,亲子关系就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研究热潮; 到了20世纪60 ~ 70年代,对同伴关系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初中阶段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从发展的顺序来看,亲子关系是最初发展起来的,伴随着儿童的入学,人际关系也随之发展。而且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人际关系行为发生转变的重要阶段,Wright关于儿童交往行为与年龄关系的研究表明,伴随年龄的增长,儿童与父母的交往次数逐渐减少,而与同伴的交往日渐次数增加。[2]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相互影响就显得极其必要。因此有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显示,个体早期的亲子关系质量对其之后的人际关系 ( 包括人际关系、伴侣关系等) 处理策略等有密切的影响。[3]
但是,也有其他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持不同的观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Judith Rich Harris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4],该理论认为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社会化发展过程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而家庭因素却没有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起到持久的影响。因此这也就否认了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等社会关系发展的联系。因此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本论文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在初中阶段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其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间在内在质量方面是否显著地相互联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从山东省济南和泰安市两所中学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随机抽取学生100人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收回后,经过筛查,没有回答不合格的问卷,最后保留有效被试100人,有效率100% 。被试年龄13 ~16岁,其中初一年级30人,初二年级31人,初三年级39人,男生合计53人,女生合计47人。
2. 研究工具
( 1) 《初中生亲子关系量表》。该问卷根据有关资料编制、修订,用以调查中学生父母的关系状况,主要内容包括四个维度: 亲子亲和、冲突、满意度、父母的支持和鼓励。问卷回答实行5级评定,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 ~ 5分。
( 2) 《人际关系 综合诊断 量表》。是用以调查个体的人际关系问题,该量表包括四个维度: 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交际与交友方面的困扰、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跟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问卷回答两级评定,回答“是”记1分,答“否”不计分。
3. 研究程序
问卷实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施测,施测前对主持人进行培训,统一测试要求,使用SPSS 17. 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处理。
三、研究结果
亲子关系状况不同被试同伴关系状况差异:
把初中生亲子关系量表中“冲突”维度各项目实行反向计分,并与“亲子亲和”“父母支持和肯定”和“满意度”各项目的分数相加,得出亲子关系总分,对全体100名被试按该分数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序,从高低两端各取总数的27% 形成亲子关系较好组和较差组,各组人数均为27人,并与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亲子关系质量不同的被试,其同伴关系各个维度平均分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 t = 3. 91 ~ 7. 39,p < 0. 001) ,说明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有较明显的相关性。且亲子关系高质量组被试在同伴关系的“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交际与交友方面的困扰”“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跟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维度的平均分显著低于亲子关系低质量组被试,即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见下表)
* p < 0. 05,** p < 0. 01,*** p < 0. 001 ( 双侧检验)
结果显示,亲子关系与被试年级交互效应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性,说明被试亲子关系与其同伴关系和被试的年级性别相互独立。而亲子关系与性别的交互效应差异显著,达到统计学标准,说明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和被试性别存在交互效应。
四、讨论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相互作用呢? 首先,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中,由于交往双方角色、交往时间、地位的不同,在关系的性质上也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亲子关系由于本身存在的家长与孩子间的代际血缘关系,是最早的人际关系,也是交往时间最长、最频繁、最为稳定的一种关系,因此影响较为深远。而同伴关系则是地位、年龄、心理发展水平等较为相近的关系,相对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平等性,因而青少年更容易接受其影响。认识到这些关系的特殊性及其在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把握其相互关系。[5]
其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个体最初父母对其的教养方式不同,对儿童的个性特征有很大影响。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性格。而儿童自身所形成的性格特征反过来对亲子关系又产生不同的影响。儿童自身特征的稳定性,导致与同伴人际交往的不同倾向性。因此这对于父母教育婴幼儿,形成主要的教养方式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而且笔者认为,这对于我们进行初中生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相关性分析也有启示意义,即我们必须采用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方式并结合青少年自身性格的独特性来分析其相关关系。
【中美关系演讲稿】推荐阅读:
中美关系的发展(教案)07-08
用矛盾分析中美关系12-03
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08-10
中美关系的现在与未来08-15
中美关系之我见1000字07-14
大学生对中美关系关注情况调查11-15
浅述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08-16
中美建交公报10-17
中美政府10-20
中美电影文化比较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