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乡村建设总结

2025-01-18

宜居乡村建设总结(精选11篇)

1.宜居乡村建设总结 篇一

美丽宜居乡村内涵及意义

(1)涵义:美丽宜居村庄是指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行政村。美丽宜居小镇、村庄的核心是宜居宜业,特征是美丽、特色和绿色。

(2)美丽宜居乡村的指标体系 田园美 村庄美 生活美

(3)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现实意义

建设美丽宜居小镇、村庄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是村镇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内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开展美丽宜居小镇、村庄示范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创造性地做好有关工作。

2.宜居乡村建设总结 篇二

“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以来,乡村社区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基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乡村社区环境优化设计集成技术》课题的研究,出台了《乡村社区人文环境规划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其目的是以提高乡村社区人文环境为指导思想,创新村庄规划编制思路,促进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与乡村社区规划编制相关的国家层面规范标准是《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以下简称《规范》)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建村[2013]188号(以下简称《办法》)。除国家层面外,各地方亦提出相应村庄规划标准和编制方法。将《导则》与《标准》和《办法》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导则更加注重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社区人文环境的建设,并在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配套、防灾规划、产业发展、地域文化保护、公众参与等六方面有所侧重,在规划内容和思路上也力求创新(见表1)。

《导则》(建议稿)出台过程中,进行了多轮修改,同时,我们以北京市房山区南窖村规划编制工作为例,试图在《导则》的指导下进行规划实践。

南窖村位于北京西南80公里处的房山区南窖乡,为典型的深山型乡村社区,聚落呈散列状。村域面积9.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600人。南窖明初成村,历史文化悠久,现保存有1.2公里长的古商业街,是过去北京西山地区一个著名的物资集散地,清朝至民国初期煤炭业非常发达,本世纪初随着煤窑关闭,经济衰落。现以传统种植业林果业为主导产业,收益甚微,旅游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2《导则》指引下乡村社区规划编制方法的转变

2.1 以发展优先转向生态优先的用地控制

以往的乡村社区规划多以发展为优先,不少干部和村委会领导往往存在这样的认识,产业发展必然会带来建设用地的扩张,在规划时多争取一些建设用地指标是不少干部做村庄规划的动力。由此带来大量的耕地、林地被粗放使用的建设用地所侵占,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农村要留得住青山绿水,系的住乡愁。”在《导则》中,提倡以生态优先原则控制建设用地。生态优先,就是在分析和评价乡村社区生态环境各项用地的基础上,确定乡村社区的适宜发展区、一般发展区及限制建设区。在规划中必须优先确定水源保护地、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成规模林地、基本农田和耕地等资源性限建因素影响区,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区、地裂缝等风险性限制因素影响区,并对限制性因素影响区进行区域划定,不能在划定的限制建设区内进行建设。从优先划定永久性非建设用地入手进行村庄建设用地控制,是村庄规划思路的转变。

在南窖村的规划中,我们首先将村域内的基本农田、有一定规模农业用地、林地、园地等划定为资源型限制因素区,共计6.23平方公里用地;其次划定洪涝灾害、泥石流、地震带等限制性因素影响区,共2.5平方公里;利用GIS数据对高程、坡度、坡向叠加分析,划定不适宜建设区0.17平方公里,将这些区域叠加作为永久的生态用地,规划在今后的发展中给予重点保护(见图1)。

2.2 由等级序列配置转向需求主导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乡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常用方法是按乡镇、中心村、一般村的等级规定配置公服设施,这样以等级序列为依据的配置方法优点是配置全面,层级清楚,不足的地方是未考虑地区之间的差异,有的距离乡镇中心或工业区近的村庄可就近使用乡镇或工业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村庄本身的公服设施不必面面俱到;还有的村庄对某些公建有特殊需求,按等级标准配置未必能满足村民需要。

《导则》提倡以村民需求为原则配置公服设施。考虑目前农村空心化普遍严重的现象,公服设施的配置更加注重老年人、妇女及留守儿童等的需求,通过构建不同层次生活圈,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在一般乡村社区行政范围内,以一般永久村民点为基准,构建基本生活圈及日常生活圈。在基本生活圈内,提供村民生活所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如日用品小商店、室外活动场地等。在日常生活圈内,配置幼儿园、小学、卫生室等。

南窖村是南窖乡政府所在地,乡级的公服基本能满足南窖村民的需求,根据南窖村的实际情况和村民需求,在构建基本生活圈的理念下,考虑服务半径并结合村庄公共空间节点设置,建设或完善多个村民室外活动场地,通过环境塑造,场地营建,创造良好休闲空间。考虑南窖村未来将以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村级的商业配套标准会带来服务容量的不足,拟在村庄北侧,红南路以南增建一个中型集贸市场,并在村口、沿红南路增建数个小型超市,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便捷的商品服务(见图2)。

2.3 由防灾空间布局转向空间与机制并重的防灾体系规划

以往的村庄规划在防灾减灾方面注重防灾空间的规划,在规划内容上主要涉及各等级规模的避难场所的布局,并划定在灾难发生时的逃生路线,较少涉及应急防灾减灾组织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内容。

《导则》提出乡村社区防灾体系应本着防灾空间与机制并重的规划原则,要求避灾疏散应综合考虑各种灾害的防御要求,统筹进行避灾疏散场所与避灾疏散通道的设置,并建立避难空间系统。利用宅前空地、道路交叉口、小型广场等形成紧急避难场所;利用大型露天空地,地势平坦农田形成短时避难场所;利用村委会前空地、小广场、村小学操场等空地形成固定避难场所。《导则》同时提出,要建立完善的村级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及组织管理架构,健全预案响应机制,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防灾管理组织。以村委会领导班子为核心,村民小组长为协助,村民兵连、村妇联等组织为实施单元形成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定期开展防灾与乡村社区防灾安全主题活动,定期组织防灾演练。村庄高音喇叭系统是简单、经济、有效的灾前预警措施,《导则》要求在乡村社区防灾规划中应进行设置,以加强灾前预警宣传。

南窖村的主要灾害为洪水和泥石流,2012年“7·21”特大暴雨灾害曾对村庄安全造成一定影响。南窖村的防灾体系规划分为两部分,首先是防灾空间布局方面,规划以村委会为防灾应急指挥中心,地势较高的红南路作为主要逃生通道。靠近山坡的村北地势高,将村北空地和小广场设为紧急避难场所;村南玄帝庙、西庙等村内公共空间设为临时避难点;小学操场、卫生院旧址等空间做固定避难点(见图3)。在规划应急避难空间体系的同时,加强避难预警机制和管理,规划在南窖村建立以村委会为核心、下设的村民13个片区组织为实施单元的两级防灾组织。做到灾前防灾备灾,灾时抢险应急,灾后恢复重建,从时间、空间,组织管理多维度完善防灾规划,并通过设在村委会的高音喇叭进行灾害预警和指挥防灾救援。

2.4 由物质遗产保护转向多层次的地域文化保护规划

乡村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和社区记忆正在逐步消失,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在城镇化的浪潮下,生存空间日益萎缩。乡村社区文化保护规划,若只是侧重物质环境保护,很难发掘并传承乡村社区完整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

与目前农村规划的各类标准和规范相比,《导则》更加注重乡村社区人文环境的建设,提出应从历史文化价值、地域文化特色、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方面对乡村社区文化价值特色进行挖掘。

在历史文化价值挖掘方面,应认真梳理村庄历史,发掘传统文化内涵。在地域文化特色提炼方面,鼓励为保护优秀民间文化而进行的文化保护、开发和研究项目,保护专项规划应体现地方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既要对具有价值的街巷、院落、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物质空间提出保护与整治方案,也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规划要求。

在《导则》的理念指导下,笔者在南窖村多层次的地域文化保护方面做了很多探索。首先,规划小组把村里老先生手书的约7万字村史进行了整理,依托村史初稿和对多位知情人的走访,理清了南窖村庄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完成了12万字的《南窖村》书稿,为南窖村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宝贵资料。第二,挖掘和整理了南窖特有的地方志和文化史,如明清以来的传奇轶事、京西古商道文化、煤炭开采运输历史沿革、发生在南窖村的抗战史实等,对这些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为我们做好南窖村保护规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三,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1.2公里长的古商业街、三十六家老旧商铺、古寺庙和古戏台、150套1000余间古老山区民居是南窖村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我们对其在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完成了保护规划(见图4)。目前,在乡村规划师和规划小组的共同努力下,被破坏的商铺门脸、壁书、角柱石、匾额等在逐步修复(见图5)。

南窖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曾经非常丰富,灯笼会曾是本地区最大的民间花会之一,使用的灯笼制作精美,各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此外还有中幡表演、银音会等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可惜的是现在都衰败了。规划小组结合三次进村规划宣讲活动,动员和协助村民举行了灯笼会、秧歌表演、银音老艺人表演、青少年中幡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既烘托了规划宣讲会的内容,又使村民对失传民艺有了理解和认识,以民艺复兴带动文化复兴,村民的地域文化归属与认同感得以加深(见图6、图7)。

2.5 从产业空间布局到促进项目实施的产业发展规划

农村的产业是农村存在的前提和动力,关系到村庄的未来和长远的发展,产业规划应首先理清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市场地位与需求,继而确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实施方案与保障措施。

《导则》提出不应只关注产业空间布局规划,而应把产业规划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项目实施层面。根据乡村社区产业发展制约因素,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主导产业建设,健全产业配套设施,减少产业发展阻力。并提出采用多元投资主体、近远期规划结合、项目分年度实施等措施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项目的落地。

南窖村产业规划提出由过去的“资源型经济”向发展山区“生态旅游经济”的转变思路,以逐步构建北京山区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路径。规划以旅游服务业作为村庄主导产业,提出以“资源定优势、以优势选项目、以项目落实施”的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吃、住、行、娱、游、购、育”为七要素的旅游开发模式,并以《项目实施表》作为产业规划落实的启动关键,拟采用多方投资、众包众筹等方式,确定多元投资主体,促进产业规划实施(见表2)。

2.6 从“走过场”到“全过程”的公众参与规划模式转变

传统规划模式下的公众参与,村民方面存在参与意识不强、态度不积极、村庄公益缺乏关注等问题,规划人员方面则存在入村调研不深入、调研问卷流于形式、与村民的沟通渠道不畅等问题,常有形式主义情况发生。

《导则》提出“全过程”的公众参与规划模式。在村庄规划编制的整个流程中,采取深入驻村调研、规划宣讲、聘请乡村规划师等多种方式搭建多元平台开展公众参与,建立全过程的、广泛的、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

南窖村规划编制工作在创建公众参与的新型规划模式方面做了一定的创新。在调研阶段,为了向村民普及村庄规划的意义,面对村民代表召开了规划宣讲会,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电子邮箱、官网留言版、村委会信箱等形式收集村民及公众意见,调动起了村民参与规划的热情。20余次的入户调研不仅做到了住户全覆盖,而且在通常发放调研问卷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十余户产业骨干的深入调研和访谈,规划小组成员选出在种植业、养殖业、民俗旅游户等各业代表,与他们同劳动,了解他们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帮助村民在产业发展上出谋划策。

在规划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结合民艺复兴活动,在村庄的公共广场举办灯笼会,将规划成果做成展板给村民宣讲,并针对村民关心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聘请的乡村规划师在协助深入调研、策划旅游产业发展、复兴古商道活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调研组和村民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解决规划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规划编制后期,青年规划师给南窖中心小学的学生上了一堂规划入门课:“我心中的家园”,课堂上孩子们用彩笔描绘他们心中未来的南窖村。第三次入村规划成果宣讲结合了银音会老艺人表演、青少年中幡表演,村民对规划内容的积极反馈使我们欣喜不已。我们尝试建立起来的微信公众号“北京南窖村保护规划公众参与平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半年来我们定期推送了28篇文章,内容涵盖规划成果公示、村民意见征询、村民问题解答、青年规划师札记、公益活动报道等多方面内容,引起社会各方广泛关注,收到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其及时反馈到规划方案中(见图8、图9)。

3 关于乡村社区规划编制的思考

村庄规划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理论体系目前还很不完善、质量高、可操作性强、便于实施的乡村社区规划到底应该如何编制值得我们规划工作者深入探索,《导则》目前还是阶段性成果,尚未最终完成的南窖村规划编制也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由水务部门早已计划并实施的村南小河驳岸已开工建设,但驳岸的形式缺乏设计,直上直下的挡墙没有考虑与紧邻古村落的协调关系,给古村落的整体环境景观造成不良影响。

乡村社区规划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产业规划实施等涉及国土、市政市容、农业、环保、交通等多个部门,政出多门,多方投资,多个规划如何统一,建设时序如何协调,经费如何有效使用,一直是村庄规划实施方面的难题。

在完善《导则》的内容和指导作用方面,在创新乡村社区规划编制方法方面,我们还任重道远。

摘要:本文在《乡村社区人文环境规划建设导则》指导下,就北京市房山区南窖村的人文环境,从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配套、防灾规划、产业发展、地域文化保护、公众参与等六方面提出创新性村庄规划思路,以指导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南窖村规划建设。

关键词:导则,乡村社区,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宝刚,张淑萍,赵文强,等.乡村社区环境优化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阶段稿)[R].2015.

3.推行建筑节能 建设宜居赤峰 篇三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人口460万,即将建成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年来,赤峰市坚持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建筑、构筑绿色交通、扩大园林绿化、倡导绿色生活,努力建设“绿色赤峰”、“生态赤峰”,率先向低碳城市转型、跨越,不断打造宜居、宜商、宜学、宜业、宜游的城市新品牌。

一、新建节能建筑低碳环保

从2009年起,赤峰市所有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65%的设计标准,并且所有建筑节能设计均采用节能软件进行计算,从开工、施工到竣工验收“三个环节”实施“四不准”的监管措施,即没有按照节能标准设计的不准许开工建设,没有建筑节能专项施工方案的不准许施工,没有经监理工程师签认的建筑材料不准许使用,建筑节能专项验收不合格的不准许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形成了设计审查、节能备案、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到验收备案全过程的闭合式监管体系,有效规范了各方参建主体的行为,保证了节能建筑工程质量。近两年,中心城区近200万平方米新建商品房竣工,有2.5万户居民从中受益,使广大群众亲身体验到节能建筑所带来的好处。累计建成节能建筑工程5286项、3348万平方米,每年节约标准煤53.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3万吨。

二、既有建筑改造助力节能

赤峰市属严寒地区,且老旧小区建筑围护结构缺乏保温措施,普遍存在能耗高、冬天室内温度低、居住条件差等问题。从2010年开始,赤峰市抓住被国家确定为全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的机遇,借鉴和吸收先进国家和先进地区的经验,采取政府补贴、政策引导的方式,结合每年的100万平方米旧小区改造,逐年安排一批建筑节能改造工程,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的实际转化和经验的积累。3年累计改造旧小区20余个,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422万平方米,每年节约标准煤6.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4万吨。在实施改造过程中,注重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立面整饰景观改造、特色风格建筑修缮保护相结合,坚持楼房保温、庭院管网改造、小区道路及庭院绿化硬化、环境整治和设施配套同步进行,既实现了节能50%的目标和供热计量要求,又实现了“传承地域建筑特色,提升景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的目标。改造后的居民房屋冬季室温提高5℃左右,居住舒适度得到了明显改善。改造后的小区居住环境文明、整洁、便利,面貌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观,被群众称为最惠民的民生工程。

三、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赤峰市地处中纬度中温带半干旱区,气候受季风影响较大,云雾少、日照时间长,太阳能和地热资源丰富,储量大、开发成本低,应用前景广阔、潜力巨大。自2010年6月起全市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12层以下居住建筑和需要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公共建筑,统一设计安装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并与建筑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新建的学校、医院、酒店等公共建筑均使用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公共照明中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路灯和太阳能交通信号灯,有效节省了能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具有节约能源、节省费用、美化建筑外观、提高生活舒适度的特点,得到了广大市民和应用单位的普遍认可。近几年,赤峰市承担了52个国家级示范项目,总建筑面积544万平方米,主要采用的技术类型包括太阳能光热、地下水源热泵、地下温泉余热梯级利用、污水源热泵、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等;实施了5个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5个国家级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1.36万吨。赤峰市还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利用工业余热节能示范工程项目,新增城区供热面积277万平方米。赤峰国际会展中心地下水源热泵项目成为国家第一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赤峰市被评为自治区首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

四、建筑节能技术全面推广

常规的外墙外保温技术主要是聚苯板薄抹灰系统、外墙无机保温浆料保温系统,由于防火等级要求,聚苯板薄抹灰系统已不能满足建筑市场要求,而单一的无机保温浆料保温系统又很难满足建筑节能标准要求。赤峰市积极克服这些缺点,大力推广外墙外保温技术、外墙夹心保温技术和建筑墙体自保温技术,重点发展建筑墙体自保温技术体系和模块建筑节能技术体系,现在生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企业增至10家,年生产能力100万立方米以上,生产EPS模块企业1家,年生产能力12万立方米以上。积极推广新型门窗节能技术,建筑工程门窗均采用断热铝合金中空玻璃门窗、塑料中空玻璃门窗等节能门窗,禁止使用非断热金属型材各类玻璃窗、单腔结构型材的塑料窗等非节能门窗。自2010年4月起中心城区所有建筑工程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从明年起所有旗县城关镇建筑工程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将实现建筑节能技术的全覆盖。

低碳生活不仅仅是市民的自觉行为,更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推行。赤峰市正在按照提高节能标准与开发可再生能源并重、政策引导与市场推动并举、推广建筑节能新产品与规范市场相结合的原则,以建筑节能为抓手,推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质,为打造低碳、生态、宜居城市做出不懈努力。■

4.宜居乡村建设总结 篇四

湖源的优势和特色在于山青、水秀、空气优,生态环境好。今年,将依托资源特点、分布,准确定位,坚持农旅结合、文旅结合,积极推动本乡传统产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沿壶源溪分布,制定新华片、窈口片、下干片“一溪三片”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溪,指壶源溪景观打造和以双喜村、新一村“入乡口”为主的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挖掘“石头花开”文化资源、野生鱼资源。

三片,窈口片建立以农家乐、民宿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农家乐在初具规模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拓展、纵向提升;新华片建立以养生、运动、文化为主导的运动休闲产业,深入挖掘“壶源十八渡”、手工元书纸国家非遗等历史文化资源,努力使生态发展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新绿、常南下干片建立综合立体农业。同时,根据规划方案,分期实施。

主打山水牌,将运动、休闲、农业、教育、励志、摄影等与生态环境、农家乐发展整合起来,丰富旅游休闲内涵,做强做大“旅游+文化”文章。

多措并举环境整治,做好生态文章

坚持“保”字为先。持续加大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从溪道整治、元书纸产业提升等方面,深入推进历史文化村、中心村等村庄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与漂流项目相配套的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山塘水库除险、危桥加固,溪道、河浦整治等水利建设等。

坚持“治”字当头。举全乡之力打赢环境整治攻坚战,高标准完成“三改一拆”“两路两侧”“四边三化”环境整治;全面攻坚“五水共治”,确保壶源溪水质稳定在II类水质以上;加强辖区各污染源的管控,及时治理畜禽养殖等农业面源污染,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降低对环境影响;规范农村垃圾清运,对乱倒、偷倒垃圾行为加大监管、处置力度。

用足用好利民政策,做好民生文章

围绕“服务G20,打好项目攻坚战”,2016年重点启动环金线、小李线、窈塔线和石龙村漫水桥建设,努力改善老百姓出行难题,为带动旅游经济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乡中心小学和幼儿园的软硬件教育投入,深入挖掘宣传湖源教学特色亮点工作;完成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建工程项目建设,联动推进医疗、医药进村入户,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三级联动服务保障,做好平安文章

服务保障G20,打好维稳攻坚战,建立“村—乡—所”三级联动机制,创建好、带领好、利用好基层“平安巡防中队”保障力量,制定“日巡周报”制度;建立约1200人的乡村两级巡防队伍,深化治安、交通、消防、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领域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依法严打严管严治;深化“平安湖源”建设,做好重点人、重点事的排查;从工程项目、城建国土等易发信访纠纷的领域,提前防控,及时高效处置信访维稳问题。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G20峰会召开之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湖源乡党委政府将带领乡村两级干部,主动应对挑战,以保障G20峰会为圆心,以“补短板”为重点,坚持实干至上、行动至上,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全力开启建设具有山水美、文化美、产业美、生活美的宜居乡村新局面。

湖源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张拥军表示,过去的一年,湖源乡以和谐稳定为前提,以生态兴乡为主题,以产业提升为动力,拉高标杆、抢抓机遇、紧盯目标、合力攻坚,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正视短板和不足:经济总量偏小,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状况需进一步改善等。

湖源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凌涛表示,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一溪三片”发展为方向,突出抓好“G20峰会、产业提升、生态环境、社会事业、自身建设”五项重点工作,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实现新发展,努力打造“最美生态乡镇”升级版。

“两学一做”规范建设,做好党建文章

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抓人促事。以深化“党员固定活动日”“三大指数”信息化管理、不合格党员处置等工作,强化党员干部队伍的组织纪律、规矩意识、服务意识。

5.WW镇绿道建设宜居村建设总结 篇五

与和谐宜居村建设工作总结

WW镇党委在2010年积极响应市委、县委的工作部署,将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作为本我镇的重大工程予以推进,全面将绿道建设与宜居乡村、绿道建设与宜居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品位,有效促进了我镇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一、WW镇绿道建设情况

根据县委、县政府绿道建设的统一工作部署,我镇的绿道建设任务为8公里,为办冲口至魁塘岭,途径分界、大邦、岗罗、兴盛、二塘排、魁塘等六个村庄。为了加快推进我镇的绿道建设工作,WW镇于年初成立了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工作领导小组,由我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任组长,还安排2名镇领导班子成员和国土所所长任副组长,有绿道建设任务的各村庄也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通过有效加强对绿道建设工作的领导、落实责任分工、广泛深入发动群众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实施我镇绿道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我镇已投入建设资金5000元在办冲口至魁塘岭一带,种下樟木树1600多棵,并派专人负责维护管理维护。我镇在扎实顺利完成县部署的绿道建设工作任务后,结合我镇发展实际与群众需求,又投入建设资金8万元,分别在大邦村种下绿化

1树苗6500棵,高大绿化树种1200棵,建设了2公里的大邦村

庄休闲绿道;在勿坦村种下绿化树苗300棵,高大绿化树种100棵,建设了1.5公里的勿坦村庄休闲绿道;并种植绿化苗木进一步对7公里的栗子岗至WW勿坦公路沿线进行了绿化美化工作。

二、宜居村建设推进情况

我镇勿坦村在创建信用村和实施金融扶贫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科学选定了该村的上坦村作为宜居示范村试点。在推进宜居示范村建设过程中,该村先后拆除旧房35间1930平方米,同时全村上下老小妇幼均积极参与义务劳动,共义务投工3850多人次,大大加快了建设进度。目前首期规划工程已基本完成,共计投入资金123万元,铺设水泥硬底化环村道2.3公里,修筑雨水明渠155米,污水分流沟160米和新建污水沉淀池1个350平方米,垃圾屋1个,兴建了一个占地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一个1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一个占地22平方米的观景台,设置垃圾桶11个,大型宣传栏6块、信用文化牌6块,休闲石凳13张,新增村内绿化面积500平方米。同时,还制订了《村规民约》、《环境卫生管理公约》等规章制度,从而使村规民约在制度上得到规范提升。目前,勿坦上坦宜居村实现了村庄规划图纸化、环村道硬底化、饮水实现自来化、雨污分流设施化、公厕户厕及垃圾处理无害化、村庄环境生态化、公共设施休闲化、乡规民约制度化等‚八化‛

目标,取得了村容村貌大改变、精神文明水平大提升、文明成果大巩固的可喜成效。

三、绿道与宜居村建设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成立机构。在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上,WW镇党委、政府分别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细则,落实分工负责,镇党委书记带领工作小组成员到相关项目地了解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多次召开相关会议探讨解决在我镇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各级党委、政府主导下,广泛发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切实保障了我镇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的统筹推进,取得成效。

(二)深入调研,科学规划。镇党委书记亲自带队多次到相关项目地点深入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工作,县委黄志豪书记、廖鹏洲县长等县领导先后10多次到我镇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项目点进行现场办公,有效加快推进了我镇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市委王蒙徽书记、黄强市长、姚康副书记先后莅临指导勿坦村宜居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我镇还聘请广州专业设计队做好勿坦村‚和谐宜居村‛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此外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上,我镇还积极联系沟通省、市有关专家及县财政局、县宜居办、县发展改革与城乡建设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畜牧兽医渔业局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多方听取各界对于我镇开展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的宝贵意

见及建议,争取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指导、支持。

(三)大力宣传,共谋共建。我镇党委班子成员利用晚间休息时间先后多次走到村干、群众当中大力宣传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可以给群众带来的实际好处和实惠,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与积极性,让群众共谋、共建新农村,积极参与到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中去,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发挥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绿道与宜居村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在勿坦宜居村建设工作上,我镇多方积极联系沟通勿坦村委会外出乡亲支持家乡新农村建设,并于9月13日邀请上坦村外出杰出相亲回乡召开‚勿坦建设‘三村合一’特色新农村捐资大会‛,此次捐资大会共筹集建设资金80000多元。此外勿坦新农村建设更是出现了极为感人的一幕,万里之外的巴西华侨谢枝女士闻讯家乡建设新农村十分高兴,特从巴西汇款一万元支持家乡建设。

(四)全民参与,美化家园。在推进绿道建设与宜居村建设工作的过程中,我镇注重改变农村地区脏、乱、差的陋习,推进农村的美化亮化工作,大抓植树种花美化村庄、大搞清洁卫生净化环境工作,营造洁净村庄、绿色生态家园,打牢绿道建设与宜居村的基础。在勿坦宜居村建设的近三个月时间,我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全村上下老小妇幼均积极参与义务劳动,共义务投工3850多人次,先后9次

组织群众开展村庄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清理垃圾,拆除旧房32间1930平方米,修建各类道路5.7公里,大大加快了建设进度,为和谐宜居村建设提供洁净的卫生环境。此外还引导群众在屋前、屋后和山上、山下搞好绿化、建设绿道,体现环境优美、生态和谐,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四、绿道与宜居村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1.现阶段我镇大多数行政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产业发展十分单一,村民间贫富差距较大,村集体经济规模较小,绿道与宜居村建设基础薄弱。

2.农民文化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偏低,接受新鲜事物,推进绿道与宜居村建设存在难度。

3.我镇行政村较多,建设绿道与宜居村的资金需求与政府财力和农民自身投入能力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一定要想方设法,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六、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下一阶段我们将在上级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主动性,重点做好以下四大方面的工作,全面推进我镇绿道与宜居村建设工作:

(一)大力推进绿道建设。在圩镇及宜居村的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入绿道建设,以绿道建设为载体,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健康、生态、幸福的美好环

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沙糖桔种植,绿色蔬菜种植,生猪养殖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基地,不断加大对特色农业的支持与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牢绿道和宜居村建设基础。

(三)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环境美化绿化。加强乡村道路、乡村改厕、乡村公厕等农村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WW镇党政办

6.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经验材料 篇六

今年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以“八改六化”(改水、改路、改电、改厕、改厨、改院、改圈、改房,净化、绿化、美化、硬化、亮化、文化)为标准,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为重点,抓点串线促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功创建*户美丽庭院、*个绿色示范村庄。

一、加快“改厕”,优化村居卫生条件。

一是改户厕。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要求,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旧房整治提升、污水治理等工作,积极引导农户新建和改造标准卫生厕所,在完成新建和改造农村户厕*户基础上,再完成改造*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二是建公厕。以学校、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区域为重点,以新建和改造提升相结合,加快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并切实做好农村厕所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目前已新改建农村公厕*座。三是增旅厕。在游客聚集公共区域、主要乡村旅游点、旅游小镇、主要A级旅游景区等,大力推进*座旅游厕所新建,确保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

二、全力“治废”,推进垃圾分类减量。

一是体系化治理。按照“户集、村收、区转运、市处理”模式,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前端收集保洁作业、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回收、垃圾末端无害化处理、垃圾治理成果长效管理等体系,逐步消除垃圾治理空白村,确保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目前已新建垃圾收集设施*个,新改建镇级生活垃圾收集站*座,组建保洁队伍*支、保洁员*人。

二是示范化带动。

全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千村示范行动”,以*个生活垃圾分类村建设为载体,广泛推行简便易行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式,推动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三是常态化排查。采取就地封场、规范封场、搬迁处理及垃圾综合利用等方式,定期对农村非正规生活垃圾、非正规建筑垃圾、非正规工业固废垃圾堆放点、非正规漂浮垃圾堆放点进行排查治理,确保整治长效常态。截至目前,未发现四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

三、聚焦“清水”,严防农村水体污染。

一是改造污水管网。积极推进农村向城镇靠拢,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目前已实施*个场镇雨污分流管网建设项目,已完成*公里。二是升级治理技术。对人口聚集程度较高、污水生产规模较大的场镇和村聚居点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在已建设施稳定运行基础上,分步推进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三是加强水体修复。结合农村庭院整治、河长制管理、村庄清洁行动,开展房前屋后沟渠杂物清理,保持通畅整洁;科学开展村内河道疏浚、河沟池塘清淤、水域漂浮垃圾、河岸垃圾、农村污水坑、臭水沟等清理,着力回复和拓展水域功能。目前已综合治理河道长度*公里,新修护岸*公里。

7.发挥气候优势 建设宜居福清 篇七

“宜居”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而且这个概念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深化。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安居”到20世纪后期提出的“人居”概念, 表达了人们追求较高档次生活的愿望。而“宜居”的提出, 反映了人们对居住从简单要求到综合要求的提高, 即对居住条件特别是对环境的要求。所以提出宜居城市的概念, 是时代的进步, 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宜居, 首先必须有一个好的环境——气候环境与生活环境, 舒适、健康、方便、安全。不仅适合人们居住, 而且要和自然界友好相处, 人与人和睦共处[1]。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为身心舒适惬意而选择理想的居住环境置家立业, 以健身延年, 增强自信, 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已渐成时尚。而气候, 是影响人居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福清气候宜人, 怎样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优势, 提升福清的人居环境, 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和重视。

2 福清气候优势分析

福清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 西部、北部为山区, 东部、南部为沿海, 龙高半岛西靠兴化湾, 东、南临福清湾和海坛海峡, 海岸线长。独特的地理环境使福清市形成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空气湿润, 阳光充足, 降雨量充沛。

福清年平均气温为19.7℃,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8.2℃, 最冷月2月平均气温为11.0℃。从196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 日极端最高气温超过37℃仅出现2d, 为1978年8月1日38.7℃和2005年9月11日37.1℃;≥35℃高温天气每年平均不到2d, 2006年和2007年最多为5d, 而全年无≥35℃高温天气的年份多达20年。这在近年来气温不断攀升, 全国各地频繁悬挂高温预警信号之时, 福清市的宜居气候优势尤其突出。而福清市日极端最低气温低于零度也仅出现2d, 为1963年1月27日-1.2℃和1991年12月29日-0.3℃, 年无霜期日数为350d。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 年日照时数为1796.5h。冬半年盛行偏北风, 夏半年盛行偏南风, 年平均风速2.5m/s, 大风天气基本上是在台风影响时出现。福清降雨量较充沛, 年平均降雨量为1436.0mm, 年平均暴雨日数为5d。雨季、干季分明, 降水集中在3~9月, 而10月至次年2月为少雨季节。

福清每年3~4月气温逐步回升, 春雨滋润, 春暖花开, 偶尔北方有较强冷空气影响时仍有短暂的低温天气出现。5~6月温暖舒适, 多为晴雨相间天气, 雨季高峰期会出现连续性大雨或暴雨。7~9月为盛夏季节, 以晴热天气为主, 白昼热而不炎, 夜间较凉爽, 降水主要是热带气旋 (俗称台风) 影响和午后热雷雨造成。10~11月为秋高气爽的天气, 最为舒适, 有些年份会出现秋旱。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 冷空气频繁南下影响, 但因远道而来到达沿海而成为强弩之末, 维持时间不长, 天气多晴朗、虽冷而不寒。福清市的主要气象灾害为台风、暴雨和干旱。台风常带来狂风暴雨, 造成灾害, 但台风却能缓解高温酷暑, 它带来的降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解除夏旱, 也是夏季宝贵的淡水资源。暴雨会引发城市内涝和地质灾害。

3 因地制宜, 减轻“热岛效应”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福清市的气候也出现较明显的变暖趋势。选取2000~2009年最近10年与1971~2000年30年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资料作对比分析, 全年各月的平均气温均明显升高, 上升最多的是2月高达1.5℃, 最少的8月为0.6℃, 见图1, 年平均气温升高1.0℃, 升温明显, 图中近10年为2000~2009年, 30年为1971~2000年。

再将2000~2009年最近10年与1971~2000年30年≥35℃高温天气年平均日数资料作对比分析, 发现福清市近10年≥35℃高温日数明显增多, 从1971~2000年的年平均1.3d增加到近10年的年平均3d。但近10年的极端最高气温37.1℃没有突破历史记录, 且超过37℃也仅出现1d。

分析气候变暖的原因, 除了大气环流背景因素外, 与福清市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人口快速增长 (目前城区常住人口已达45万人) 、工业快速发展、汽车数量激增而造成碳排放明显增加, 产生城市热岛效应有关。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中典型的特征之一[2], 是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城市热岛的形成一方面是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另一方面, 城市中建筑群密集, 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 (可吸收更多的热量) , 而反射率小, 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比郊区多, 夜晚城市降温缓慢气温仍比郊区高。城市热岛是以市中心为热岛中心, 有一股较强的暖气流在此上升, 而郊外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 这样便形成了城郊环流, 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这种局地环流的作用下, 聚集在城市上空, 城市空气污染将加重, 人类生存的环境被破坏, 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 甚至造成死亡。城市热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空气湿度、云量和降水。为了保持福清现有的气候优势, 避免将来城市“臃肿”而产生更严重的“热岛效应”, 在以后的城市规划中应注意如下问题:根据福清市夏季风向多为偏南风的特点, 在以后的城市规划中应该多考虑南北走向的主干道, 以增加空气流通的速度和流通量;城市规划建设应以“扁长”形为主, 切勿将城市建成“又圆又胖”, 高楼应分散建设, 拉宽大楼间距离, 否则, 城市热岛中心尤为明显, 局地高温突出;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保留水体湿地, 减少地面对热辐射的吸收, 缓解“热岛效应”。

4 考虑“气象因素”, 避免城市内涝

福清市在经历200102号“飞燕”台风巨大灾难后, 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防御台风灾害高度重视, 防范意识明显提高。有效的防台措施在近10年的防抗台风过程中凸显成效,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对于200519号“龙王”台风以及200709号“圣帕”超强台风所带来的特大暴雨, 仍不可避免地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2010年6月22日傍晚到夜里的大暴雨, 由于短时强降水雨量非常集中, 再次使福清城区部分低洼地带出现内涝。致灾的原因除与降水强度有关外, 也与城市的排涝不畅有关。“龙王”台风过后, 母亲河龙江的治理成效显著, 减轻了城区防涝的压力。但内河淤塞仍较为严重, 城市建设过程中, 绿地不断减少, 建筑及硬化路面不断增多, 土地的渗透功能降低, 地下排水系统的设计滞后, 面对暴雨城市建设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

为了更好地建设宜居的城市, 除加强对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和防御外, 还要尽量做到趋利避害, 充分利用暴雨带来的淡水资源, 同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尽量做到科学合理, 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的不利影响。一方面, 充分考虑福清市的地形地貌, 本地和周边县市的降水极值, 以及在全球气候变暖,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当今乃至未来可能出现的崭新的降水记录。特别是根据短时强降水的数据和不同的地形条件来科学设计地下排涝设施系统, 着重考虑低洼处对高处径流而来的雨水的承受能力。如福清东门一带地势低洼处, 强降雨时容易受淹, 应提高地下排涝设施标准。另一方面, 为城市设计更多的公园和绿地, 提高土地的渗水功能;疏通内河和水塘, 增强储水和排水能力, 避免城市内涝的发生。

5 减少灰霾天气的影响

灰霾天气能见度较差, 最重要的是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大, 对人畜的呼吸不利。1971~2000年30年福清市年平均灰霾天气日数仅6.6d, 而2000~2009年近10年的年平均灰霾天气日数剧增到64d, 灰霾对空气质量的不利影响明显加剧。一方面我国西北部地区沙漠化日益严重, 西北气流携带沙尘南下影响;另一方面, 城市建设土尘、工厂及车辆的排放明显增加, 而城市绿地减少, 树木植被的净化作用减弱。建设宜居城市, 应大力倡导节能减排, 提倡绿化, 美化家园的同时, 减少灰霾天气的影响, 提高空气质量。

6 低碳发展, 建设宜居福清

与全国大多数城市相比, 福清市拥有宜居的气候优势。而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在发展经济和城市建设过程中, 我们要坚持低碳发展, 保护气候资源免遭破坏。福清市在海西发展规划中, 被定位为以工业发展和港口建设为主的县级市。发展工业, 电力必须保证。而火力发电是高污染、高碳排放的项目, 福清市应在已开始建设核电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我市海岸线长, 风能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风能发电, 以及利用丰沛的雨水资源有效发展水利发电等清洁能源。引进低碳工业, 减少碳排放[3]。还应积极开展低碳科普宣传, 提高全体市民的低碳意识, 大力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从自己做起, 从点滴做起。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减轻极端气候的不利影响, 以及保持本地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 建设宜居福清做贡献。

摘要:分析了福清市的气候特点及福清市舒适宜人的气候环境条件、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 探讨了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应对气候变化, 因地制宜, 减轻“热岛效应”, 避免城市内涝, 减少灰霾天气的影响。提出了坚持低碳发展, 大力提倡低碳生活, 减缓气候变暖, 减轻极端气候的不利影响, 以发挥气候优势, 建设宜居福清。

关键词:福清,气候,优势,宜居

参考文献

[1]赵勇.国内“宜居城市”概念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 2007 (10) :76~79.

[2]肖荣波, 欧阳志云, 张兆明, 等.城市热岛效应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气象, 2005, 31 (11) :3~6.

8.数字乡村建设总结 篇八

xx村位于xx县西南边陲山区,辖18个村民小组,408户,1502人,党员38名。水田1164亩,旱土378亩,水面134亩,林地2231亩,果园30亩。20xx年人平纯收入20xx元,历年税费上缴尾欠2.1万元,累计负债3.5万元。全村改灶126户,改栏130户,改厕310户,改水385户,水泥路入户70户,楼房改造率82,劳动力输出450人。年牲猪出栏1380头。全村共有私家汽车8辆,电话普及率65,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50。村支两委现有成员4名,班子齐全,能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20xx年全村无民事、刑事和集体上访现象发生,年度绩效考核列全乡第四。

二、发展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村实际,我们确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林业生产,提高种植业生产效益,加快劳动力转移,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通过推进各业生产,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广大村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xx年总体规划是:

1、硬化1.5公里村级主干道路,铺好乡政府至村部2公里沙路,6月底竣工。

2、兴建xx村村级汽车站一座。年底至明年初完工。

3、搞好10—40户沼气池建设试点工作,试点成功后,年底全面铺开。

4、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增加造血功能,引进高产优质稻品种。

5、积极宣传发动,将有线电视迁入农户家中,力争实现户户通有线。

6、规范建立村部,整章建制,建立健全村各项规章制度。

7、积极创造条件,培育新型农民,发展1—2名党员,加强村级后备力量的培养。

三、当前工作推进情况

1、深入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我们通过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会议,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通过走访入户,广泛了解村情民情,宣传目的和意义,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充分利用宣传条幅、标语口号、宣传单等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动员,广大村民群众对其重大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积极性空前高涨,主人翁、主要角色、主体作用意识已经形成。目前,我村悬挂横幅2条,张贴标语45条,建立宣传栏1个,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党员会议、理事会议27次,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宣传发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新农村建设舆论先行的目的。

2、抓制度建设,完善民主管理机制。

一是从加强两委班子建设入手,建立干部岗位责任制,对村支两委干部各自的职责进行细化分解,实行量化管理,增强村支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二是从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入手,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对全村所有收入、支出情况实行先审计、后入帐、再公开的理财方式,使财务管理民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三是规范村级政务管理入手,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理事会”,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9人组成的“xx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事会”,积极参与、监督、公开和决策该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务和财务。四是从落实村民自治入手,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议事、党员议事、村民议事和公示制度,让村民享有村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通过几个方面的措施,使全村干部各个层面的干部和群众全部行动起来,共同投入到民主管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

3、抓重点项目建设,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为使新农村建设在xx村稳步推进,我们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半年来共有县级各单位6个,领导11人次来村调研4次,召开现场会3次,争取资金50万元,其中道路硬化17万元,沙路3万元,汽车站28万元,其他资金2万元。

二是充分发挥我村在外的社会力量,共筹集资10万元。资金的到位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基础,我们首先抓好了村级道路的硬化,在原有1.3公里水泥路的基础上又将其延伸,现已经全面按标准完成了村级主干道1.5公里的水泥路面硬化,使全村主干道全面贯通,改变了我村交通闭塞的面貌,并为邻近的双凤、瓦叶、石垅三个村打开通道,方便了5000余人的生产生活。

9.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九

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果

(一)饮水安全

积极争取省级帮扶资金20万元,柿庄南村、柿庄东村共打深机井2眼,实现了24小时供水。白鹅坟村争取市级拨款8万元进行了水改,共安装水表200块。

(二)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道路硬化方面,季家铺、蒋庄、郝家铺、柿庄北村等4个村根据村民实际需要,召开代表会商议,累计投资100万元硬化村内主干道3280米。柿庄北村利用津保路绕城线经过村北契机,提前安排,硬化通绕城线连村道路1200米。

在安全用电方面,柿庄南村、柿庄中村投资25万元新增变压器2台,新增变压器容量100千瓦,改造低压线路3公里,更换电表40块,地埋电缆450米,改善了因负荷过低经常出现跳闸断电问题。

在亮化方面,投入资金2.3万元安装路灯37个。

(三)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办事处从“百日攻坚”以后,实现了“村收集、处转运、市处理”的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各村严格执行《村庄卫生保洁长效机制》《领导小组制度》《保洁员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村内主街道保持了干净整洁。上半年处村共投资11.7万元清运积存垃圾、杂物18000立方米,新增美丽庭院户50个,12个村配备保洁人员43名,分片包区做好街道保洁。

(四)村庄绿化

新植环村林带40万平米,新植环村树木10万株,村内新植乔木5000株,白鹅坟村在1500米通村路两侧及游园内种植油葵27000平米,实现景观与效益的双丰收,村口道路两侧种植胸径20厘米槐树40棵,种植枫树50棵,苇茅1000棵,种植苗圃150亩。

(五)民居改造

争取上级帮扶,荷花村农村危房改造1户,改善了住房条件。

(六)环境美化

柿庄中村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建设文化广场1007平米,目前正申请安装健身器材,文化广场建成后,绘制农村文化墙30平米,标语广告整治70平米。白鹅坟村在游园内建设篮球场一座,乒乓球台一座。

(七)教育设施建设

**路中学新建教学楼、宿舍楼投入使用,投入15.5万元购置教学仪器设备100件,极大改善了师资环境。

(八)产业支撑

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外出参观学习,新增永胜葡萄专业合作社,占地50亩,引进17个品种。扶持茂源冬枣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亩进行扩建。三联牧业大耳羊项目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大耳羊存栏3000多只。

(九)基层组织建设

在村“两委”换届选举过程中,精心部署,摸排走访,把政治觉悟好、带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群众公认的候选人选进村班子,实现了12个村班子健全、团结有力,严格按照党建规章制度开展工作,通过教育平台学习党的政府方针政策,扎实开展党员活动日活动。

(十)精神文明建设。

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采取“企业借力、拓展阵地”等形式,富强采暖炉公司在办事处白鹅坟村、太平庄等5个村开展文艺演出,一千多名群众观看;开展了“雅迪”杯广场舞大赛,办事处各村及周边乡镇共16个代表队参赛,经过两轮预赛,荷花村、司马庄、季家铺村在决赛中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利用新建成的文化活动广场和枫林园、锦园两个新建成的游园,村民们开展了文学交流、跳舞健身、戏曲歌唱等活动。

二、 主要做法

(一)宣传发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农民是建设主体,通过召开支部书记会提高村干部思想认识,要求他们调动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的积极性,通过他们做好村民的思想发动和宣传工作,调动广大村民的参与热情,自觉维护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做好“门前三包”。

(二)民主决策。美丽乡村每一项建设项目事关民生,必须精心策划、科学安排,年初在制定规划过程中,各村班子就精心筹划工作计划,对群众关注较高的项目列入首要待办事项,按时段明确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对具体工作内容,工作环节,对存在的问题、困难,按每个阶段召开村民代表会,开展讨论、分析、解决,使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实、做好。

10.宜居乡村建设总结 篇十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 宜居城市的建设逐渐被大力推广, 这也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目标的标志之一。居住环境的改善包括住房面积的保障、社区绿化、社区公共设施的配备、城市建筑布局的合理性、工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旅游发展环境的提升、出行交通的便利等, 是一个城市综合服务设施水平的体现。2007年, 建设部发布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行的现代化城市, 逐渐成为了提升整体城市形象、提高生活舒适度的发展目标。

一、宜居城市家园建设的发展现状

宜居城市是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必然阶段,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在城市发展中, 宜居的理念也经历了很多不同的发展阶段。最初以安全为主的高墙深池, 是中国最早的宜居城堡类型, 它能够为居民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在安全保障基本无虞后, 逐渐的出现了在生活需求推动下的经济发展型宜居城市。人们不仅可以得到安全保障, 还能够在城市内从事经济贸易, 为生活提供保障。发展到近现代以后, 人们对城市的需求已不再是满足简单的安全和生活保障, 出行、健康、环保等理念逐渐融入对宜居城市的发展需求。2004年, 又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成为了建设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的新观念。但是任何一个发展阶段或者在不同地域, 对宜居家园的需求是不同的, 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别, 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但总的来讲, 宜居是一个动态的、多元化的概念, 是受到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影响的, 但大致都包括经济富裕程度、社会文明程度、环境舒适程度、生活便利程度、公共安全程度和资源发展承受程度六个方面。其中, 环境舒适程度、生活便利程度和资源发展承受程度是群众最为关注的三个方面。

综合以上分析, 我国目前的宜居城市家园建设中还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一些老城的建筑破旧、交通堵塞、房价过高现象使得生活成本上升, 生活便利度下降, 这是受土地和发展空间限制的。

2.在工农业发展中, 城市的环境治理还有一定的差距, 影响环境舒适程度, 尚有待于相关部门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工农业发展布局的调整。

3.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备不全, 这一方面是受空间发展限制, 如交通拥挤、影响布局美观;另一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城市的管理力度。

4.宜居城市的标准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 特别是空间宽敞度、公共活动场所的大小、社会文明程度等, 给我们的宜居家园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宜居城市家园建设的规划策略探讨

在宜居城市建设中,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基本依据。如何做好宜居城市规划, 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综合目前国内宜居城市家园建设的现状, 现提出如下规划策略。

1.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宜居城市规划工作

城市规划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的, 可以通过调整工农业经济布局和服务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等形式, 为居民提供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 并利用服务产业的发展带动社区经济发展, 提高居民收入, 提高居民居住面积。在住宅建设的开发设计中, 根据布局和套型的合理开发, 改造老城区和棚户区。同时, 规划布局必须优先考虑交通便利,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为生活便宜提供保障。利用现有的公交路线进行线路调整, 建设以快速公交、常规公交和出租车为主体的城市交通体系, 形成立体公交网络, 扩大覆盖面。

2. 以环境发展为基础进行宜居城市规划的策略

在城市发展布局中, 以建筑格局的科学艺术性、空间布局的舒适性、供排水系统的合理性、工农业发展布局的合理性、社区服务配套设施等整体均衡发展, 达到治理环境、改造环境、建设景观与文明出行的环境发展格局。生态环境保护是宜居城市的主要手段, 要做到宜居城市建设与绿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做好绿化工作、发展多种多样的生态绿化体系, 就要以城市污水治理与市网工业废水治理为主、以治理转化水生态景观建造为思路, 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的布局, 打造宜居环境。

3. 充分利用资源条件, 构造和谐的资源承载体系策略

(1) 土地资源的利用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 充分利用建筑新技术,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集约发展, 合理利用土地, 调整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比例。

(2) 对非建设用地进行严格管控

特别是生态用地的保护, 利用森林公园、水上公园、湿地、文化古迹等, 均衡用地格局。以便打造山水文化、绿色城市、旅游城市, 营造舒适的城市空间环境, 实现宜居城市空间布局的舒适度。

4. 生态自然, 人文地理、文化氛围的舒适策略

根据城市文化特色和历史氛围, 打造人文环境, 提高城市的文化魅力。加强对遗迹和自然山水的保护和开发, 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 塑造“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景观格局。同时要发挥公共参与的方式, 共同献计献策, 并提倡全民参与打造宜居家园。注意公共卫生, 大力发展教育, 提高市民素质。发动市民参与到城市规划和城市文明的发展中来, 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

5. 资源发展的可持续性规划策略

资源发展包括工农业的发展布局、重点项目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动力几个方面。宜居城市家园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发展的承受度, 也就是可持续发展前景, 这是居民生活保障的前提条件, 为宜居城市、美好家园的各项便利条件提供了物质保障。在资源发展的可持续性策略实施中, 要根据宜居城市的工农业发展格局、自然资源分布、城市人口分布来确定发展规划, 推动工农业转型升级, 发展环保、竞争力强的工业规模;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重点发展、民生优先的发展战略是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重点。只有实现了资源发展的可持续性, 才能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生活保障问题, 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宜居城市建设中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的几点问题

在宜居城市建设中,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继续改进。

1. 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各地的宜居城市建设发展步伐不一致, 对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解也有差别。

2. 公共文明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通过教育的推广, 提高市民公共道德和文明程度还需要一个过程, 这是宜居家园建设的一个影响因素。

3. 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宜居家园的建设要因地制宜。但是在目前的城市发展中, 千篇一律的现象还是较普遍的, 还有待于我们在城市建设中不断探索发展之路。

4. 应急安全措施影响着宜居家园公共安全度, 这需要我们要建立一整套的应急反应机制。

四、结语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活着, 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 而居留于城市。”宜居城市、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的理想, 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是建设宜居家园的主要出发点。建设生活、工作和休闲便捷、舒适的花园城市, 居民达到生活富裕、出行便利、健康安全的幸福状态, 塑造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高度统一,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休闲圈, 是现代化城市规划的主要模式。

参考文献

[1]张雨.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策略研究[J].经济丛刊, 2008.

[2]张智翔.经营城市-中国城市发展的全新观念[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11.乡镇建设美丽乡村工作总结 篇十一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一市一品牌,一县一主题,一路一特色,一村一景致,一派好风光”的工作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展顺利。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阅读。

为贯彻落实南办发〔XX〕5号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的工作任务。我镇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抓紧布置相关整建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现将上半年总结报告如下:

一、制定方案,成立机构

结合本镇实际情况,制定了《忍水镇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以镇长黄兴文同志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岳军、副镇长杜超同志任副组长,各办、站、所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美丽乡村建设的协调、指导、推动等各项工作。

二、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工作任务

1、确定了本创建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并于XX年4月3日下午召开全镇动员大会,将实施方案下发至各村委会及辖区各驻镇单位,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总体部署,发挥政府主导和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全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我镇各村分别相应召开了美丽乡村建设动员会。成立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两委干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将责任层层落实,保证实施到位。重点加强了对全村范围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具体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时间安排表和明确任务目标。落实专人,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经费,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三、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各村委会、辖区各重点单位采取组织召开党员干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方式,就创建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通过广播、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多种方式深入宣传发动。在9个村委会、镇政府所在地、人口聚集区等地方悬挂了30余条宣传横幅。各村、组干部入户宣传,发放宣传资料320余份,张贴标语170余张,让全镇干群了解和参与美丽乡村共建,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文明意识、卫生意识和道德意识。

四、明确创建目标,稳步推进实施。

1、按照XX年全镇重点建设程扁、黄河、陈湾3个美丽乡村启动村,同时其余各村要抓好美丽乡村前期相关建设工作任务。针对3个村存在的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于4月15日,组织了全镇干部、村两委成员近60余人,对3个村主要道路、对新勉公路沿线、公共场所等地集中整治进行了全面的环境卫生整治。筹措了XX元资金,在公路沿线新添置了6个垃圾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紧接着,张营、汪家坝、白马等村委会纷纷采取各种形式逐步掀起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热潮。

2、大力推进绿化设施建设。村庄绿化工作是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重点。3个启动村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在“四旁四地”见缝插绿。在绿化整体布局上,主要道路绿化档次有所提高,坐落新勉公路沿线的村,在通往景区道路两侧采用彩色绿化带进行妆点,提升整体品位。同时程扁、黄河、陈湾分别设立绿化基金,购买苗木120余棵,花卉70余盆,推进村级绿化结构多元化,形成“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景观,构建优美的乡村环境。

3、积极筹建农民增收项目。一是继续扶持发展瑞腾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以创建市级农业生态园区为目标,加大对生态观光园区的资金投入,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渠道;二是结合本次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镇党委、政府在多方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打造南郑樱桃沟,计划占地3000亩,涉及程扁、白马、铁炉、马营四个村。目前此项目已具备实施条件。

五、强化考核,奖优惩差。

为按时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目标,我镇相应制定出考核办法,明确了考核对象、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与奖惩办法。采取月评、半年考核等方式对各村创建工作进行评比。

六、存在问题

1、启动村实施相关创建工作滞后。

2、部分创建项目资金缺口较大。

3、启动村村部财力紧张,希望得到上级扶持。

七、下步打算

1、建立建全工作机制,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2、组织启动村负责人到县级示范村观摩、学习。

3、积极挣跑项目资金。

4、认真总结前期工作,创新思路开展后续工作任务。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改革创新理念为指导,围绕“两城四地”建设目标,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庄整治建设水平持续提升,乡村环境更加优美,农民生活更为富美,农村社会更趋和美。

着力调动积极因素,不断完善保障体系

奉化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积极调动各方有利因素,努力营造良性建设环境。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巩固村庄整治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培育等一系列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管市领导时常听取农办、乡镇街道有关三村一线、农房两改、土地增减挂钩、欠发达地区村庄整治等方面工作的汇报,多次带领相关部门赴农村一线调研,就地商讨、研究实际问题。在年初预算安排时,市委副书记还专门召集了农办和财政局进行协调,在确保对农资金足额安排的基础上,商讨了新增建设项目资金如何及时配套等问题。镇(街道)都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牵头,各线分工负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二是强化政策扶持。近年来,各部门制定出台了许多涉农优惠政策,今年我市对17家主要单位的42份涉农文件进行了汇总和梳理,内容涉及村级组织建设、集体经济发展、农村住房改造、农村文化建设、民政救助、美丽乡村建设等多个方面。汇总资料编印至《政策汇编》,通过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分发到镇(街道)、村两级,大大提高了相关政策的知晓率和利用率。

三是强化协同联动。在“三村一线”工程推进中,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各镇(街道)、村落实责任、统筹推进。总结推行“农村经济顾问”、村企结对、“一事一议”等贴合农村实际的有效办法,基本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联动,社会各界合力共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格局。

2、保持去年创建省先进县、召开市现场会的火热干劲

20xx年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奉化市农办牵头各有关单位精心准备、密切配合,顺利完成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先进县创建和宁波市幸福美丽新家园暨欠发达地区村庄整治建设现场会召开两件重点工作。全面提升了奉化美丽乡村建设的知晓度和赞誉度,在部门协调、宣传造势、资源整合、考察点及沿线整治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实践经验,营造了各级各部门共同关心、支持农村工作的火热氛围。今年以来,各乡镇(街道)、行政村纷纷提出创建申请,各涉农单位积极与市农办对接,落实创建村的项目配套。

3、“四化同步”推进美丽镇村改革试点的建设契机

近年来,奉化市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大力实施实力城市、品质城市、文化强市“三大建设”和美丽乡村行动计划,为农村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萧王庙街道区位优势明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大,土地增减挂钩作为奉化市的试点,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去年与绿城集团签订共建美丽镇村示范区框架协议,赋予萧王庙先行先试权限,今年又被宁波市确定作为“四化同步”美丽镇村的改革试点区域。目前示范区推进美丽镇村改革的总体方案已经制定,《萧王庙街道概念总体规划》、《萧王庙农业规划》两个指导性规划也分别由同济大学、省农科院编制完成,街道内农户的宅基地面积和置换意愿的入户调查登记等各项工作全面展开。

有效实施项目载体,全力推进村庄建设

今年我市新启动1条精品线、2个先进乡镇(街道)、3个中心村、6个全面小康村、7个特色村培育建设,新启动30个村开展面上生活污水处理。

1、启动美丽乡村精品线1条。基于XX年美丽乡村先进镇创建完成的有利条件,本我市选择上报了尚田镇开展精品线培育建设。共涉及汇溪、条宅、广渡、柴家岙、杨家堰、九龙、方家岙、印家坑等8个村庄。依托毛竹、茶山等生态条件,积极挖掘布龙文化,培育精品线个性特色。同时抓住金峨、蒋家池头、桐蕉司等重要节点村提升和沿线环境整治工作,做好去年启动的莼白花木长廊精品线的考核验收准备。

2、启动美丽乡村先进镇(街道)创建2个。根据宁波市农办的指标安排和我市实际,今年我市选择溪口镇、萧王庙街道开展美丽乡村先进镇(街道)创建工作。

3、启动培育中心村3个。根据各村近年建设安排,并与相关乡镇(街道)沟通衔接,市农办明确了萧王庙街道云集村、后竺村和大堰镇柏坑村等3个村开展培育建设。各培育建设村相继制定了建设规划和具体方案,有序推进建设。同时做好XX年启动的尚田镇楼岩村、裘村镇马头村等2个中心村的考核验收准备工作。

4、启动培培育特色村7个。分别是溪口镇岩头村、三十六湾村、莼湖镇曲池村、尚田镇广渡村、大堰镇大堰村、西畈村、西坞街道蒋家池头村。各培育建设村对照相关要求制定了2年项目实施方案,并按计划稳步实施。同时,积极做好XX年启动的溪口镇明溪村、尚田镇冷西村、大堰镇里车头村、裘村镇黄贤村、西坞街道金峨村等5个特色村的考核验收准备工作。

5、启动全面小康村创建6个。XX年,市农办在广泛筛选比较的基础上,确定了溪口镇明溪村、莼湖镇朱家弄村、尚田镇鸣雁村、锦屏街道城西岙村、江口街道后江村、西坞街道庙后周村等6个村庄开展创建工作。为克服由于一票否决等可能因素造成的影响,确保完成创建任务,市农办另外准备了1个后备创建村。目前各村均完成了既定的建设项目,上报了申报材料,等待最后的考核验收。

6、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世行项目方面:做好第二批6个行政村运行维护和设备调试监管工作;全面启动第三批11个行政村工程,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完成第四批10个行政村设计,完成工程监理和施工招投标工作;完成第五批村选村,并开始设计。面上项目方面:完成XX5个行政村工程验收工作。完成今年实施村庄选择和实施细则制定,确定设计单位,完成初步设计,向各村进行交底并完善方案,完成设计评审和施工图设计。完成施工单位入围招标工作和管道集中采购招标工作。完成各村工程招标工作。确定监理单位。各施工单位进场施工。

此外,还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完成了五类村庄调研、历史文化村落保护重点村与一般村申报、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申报、浙江最美乡村评选、宁波市十年村庄整治建设三“十佳”评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情况调查

等一系列其它工作。

充分尊重客观现实,科学对待面临困难

1、农村创建工作压力逐年增大

比如全面小康村创建,已经实施了十年,我市累计创成了61个,为我市农村面貌的改变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条件较好的村庄一批一批的开展创建,剩下的村庄基础条件短期内很难跟上,由此造成创建难度逐年增大。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存在障碍

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镇村对污水项目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对项目实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工作推进难度大;二是项目实施时间紧,要在一年时间内完成选村、地形勘察、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验收等一系列工作,难度非常大;三是市农污办缺乏懂技术、会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对项目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资金瓶颈依然存在

中心村培育、特色村培育、精品线、先进镇(街道)创建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都是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很大。尽管市领导高度重视,不断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反复强调相关部门配套资金要紧紧跟上,但受限于我市农村集体经济的现状,项目建设资金存在瓶颈仍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严格遵照规划布局,合理安排明年思路

20xx年,我市将继续按照各项规划,稳步推进中心村与特色村培育、全面小康村创建、精品线与先进镇打造,以此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

一是继续抓好中心村、特色村、全面小康村、精品线、先进镇的培育、创建、建设工作。及时开展村庄摸底排查和选村工作,新启动2个左右中心村和4个左右特色村培育、5个以上全面小康村创建。同时,在莼白花木长廊精品线和尚田镇龙舞竹海精品线的基础上,新创建精品线1条;在尚田、溪口、萧王庙的基础上,新创建先进乡镇1个。确保“三村一线一镇”的中心工作在年初选村时科学合理、在年中项目建设时扎实推进、在年末考核

验收时顺利圆满。

二是着力实施萧王庙街道美丽村镇改革试点工作。在《奉化市中国美丽镇村建设示范区(萧王庙街道)改革试验方案》的总体指导下,充分发挥《萧王庙街道概念总体规划》和《萧王庙街道农业产业规划》的控制布局功能,加快实施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民中心社区建设,依托土地集中流转,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深化综合配套改革,推动改革试点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稳步展开。

三是继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其它工作。做好污水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的招投标工作,监督运行维护管理质量。完成世行第三批村工程验收工作,完成世行第四批村工程建设,启动第五批村工程建设。分批实施20xx面上污水处理项目,力争全年共完成 70个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

201X年来,我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强化组织领导,各部门协同作战,共同发力。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六项行动为抓手,加大项目资金整合,突出示范带动、镇村联动、村景融合,紧紧围绕道路硬化、村庄靓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生活乐化项目建设,高标准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日新月异,成效显著。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组织保障,健全工作领导机制。为切实加强对全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领导,及时调整充实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县委书记陈湘飚同志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郑梦英同志及县委、政府相关副职为副组长,县政府相关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政府办,由县政府一名副县长担任办公室主任,专门配备一名专职常务副主任,负责全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日常事务,办公室分别从县交通局、水务局、供电局、财政局、住建局和工科局各抽调一人集中办公,抽调人员一律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年终考评以创建办为主,混编为综合、项目、督导三个组,各施其职、分工协作,为我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以六项行动为抓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我县创建工作以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行动部门协同作战,共同发力,各项行动快速推进,全年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其中,小康路完成投资7383万元,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110公里;小康水完成投资万元,解决农村(包含学校)饮水安全人口29368人,发展农村耕地灌溉面积8839亩,新增地下水机井32口;小康房完成投资万元,建成小康房300户,保障房8145套,改造农村危房2717户和完成棚户区改造;小康电完成投资万元,新建中压线路千米、配变34台、配变容量6335千伏安、低压线路千米、无功补偿容量1740千乏;小康讯完成投资万元,改造农村危旧邮政普遍服务网点2个,建设村级邮件接收场所6个;小康寨完成投资万元,主要用于美丽乡村道路硬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村寨亮化、生活乐化等“五化八工程”项目建设。

整合“六项行动”牵头单位、发改、国土、农业等部门项目资金万元,重点围绕者相镇纳孔村、永丰街道必克村、珉谷街道坡旗村等18个州级美丽乡村进行打造。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支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做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分类指导,围绕定位打造。我县按“沿景区、沿高速、沿省道”原则,根据各村不同的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按照“三模式”打造“三型”(示范型、提升型、普及型)美丽乡村,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发展实际的新路。一是按照镇村联动,村景融合模式打造示范型。我们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和良好区位优势,做到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资源融合,高标准打造,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如纳孔村利用三岔河景区风光,打造成村景融合的旅游景区,坡旗村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打造**后花园,采取政府投资撬动,强化金融支持,吸引民间资本投入,逐步完善休闲广场、乡村客栈、餐饮、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做到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资源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二是按照农旅结合模式打造提升型。在美丽乡村创建中,对产业发展条件较好、具有发展乡村旅游潜力的村落,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两手抓,做美村庄、做美产业,发展山地观光农业。如在连环乡关山村平寨组,抓好106户特色民居改造的同时,不断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借助连环乡优越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仅平寨组就发展砂仁种植500亩、生姜种植500亩、李子种植200亩、板栗种植300亩。三是按完善基础设施模式打造普及型。对于自然环境恶劣、生存环境较差村、把重点主要放在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上,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如鲁贡镇板怀村,该村农户主要散居在贞望公路两侧,没有相对集中连片发展的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压力大,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制约。结合该村实际,着力在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上下功夫,近年来逐步安排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财政奖补一事一议、农村饮水工程等项目到该村实施,吸引农户集中连片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四)抢抓机遇强推进,镇村联动同发展。今年9月,全省第四届小城镇观摩大会在者相镇开展观摩,者相镇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依托双乳峰景区,紧紧围绕“水墨者相•五彩画廊”打造旅游景观型小城镇建设,深入推进镇村联动建设,分别选择了纳孔村、萝卜寨、新寨三个村作为镇村联动示范点,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纳孔村投资万元,实施民居风貌整治、生态停车场、湿地污水处理站、布依文化博物馆等项目;新寨村投资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厂、民居改造、高标准农田整治、者南大道等项目;萝卜寨村投资万元,实施精品水果、土地整治、通组路硬化、串户路等项目,实现镇村联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五)注重保护建设,让美丽乡村留住乡愁。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突出地域特色、产业特色、民族特色,严禁拆毁古墙、古房等行为。注重村庄整治规划和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特色民居、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等传统建筑的保护,注重古路桥涵垣、古井塘树藤的保护,注重珍稀名木、风景林和水源涵养林的保护,注重溪流、湿地、山丘等生态细胞的保护。按照古朴、实用、和谐、自然的原则,改造路、房等设施,防止破坏自然环境,严禁大拆大建。改造民居按照原汁原味、功能现代、设施完善的要求,注入布依族、苗族等民族元素,使现代设施与自然古寨浑然天成,既保留传统风貌,又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六)注重产业培育,向青山绿水要财富。美丽乡村建设,绿水青山先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产业培育,立足因地制宜,坚持“以树为纲、绿色小康”,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观光农业,重点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互助社等,做大做强做美产业,鼓起农民钱袋子。如在今年建设的示范村中,永丰街道办必克村预计投资800万元建设1000亩智慧精品观光综合项目,投资500万元发展XX亩樱桃示范基地已种1000亩,投资100万元发展500亩玫瑰基地已种200亩;珉谷街道办坡旗村实施蔬菜种植100亩,总投资31万元,经果林种植200余亩,投资60万元,辐射带动产业800余亩,受益人数1600余人。连环乡巧岩村规划在原砂仁面积的基础上实施砂仁种植3000亩,目前已种植的1500亩;龙场镇定塘村总投资249万元,发展生猪养殖30头以上的四个项目,每个示范村均重点发展1~2个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真正实现让百姓富的根本目标。

(七)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为充分展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成果,5月份以来充分利用州、县报刊和门户网点,对创建工作进行宣传报道,截止目前,在州级媒体报道14篇,县级媒体报道15余篇,编发简报28期。10月份我县组织知名摄影人士到必克、纳孔等美丽乡村开展摄影采风活动,县电视台全程跟踪报道,旨在通过各摄影师镜头,从不同角度展现**村庄靓、生态兴、风情浓、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篇章,增强群众建设设美丽家园的信心,以此进一步宣传**、推介**、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有力酝造了我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宣传氛围。

(八)注重规划引领,让美丽乡村更美。美丽乡村建设是否能有序推进,规划引领是关键一环,由县创建办牵头,委托**设计院对全县自然村寨改善人居环境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已完成,明确村寨打造类型(示范性、提升型、普及型)、建设内容和完成时限,确保实现全县1395个自然村寨全覆盖,让美丽乡村更美。

(九)加强督促检查,推进项目落地生根。为有效推进全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县将创建工作纳入党建约谈范围,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就乡(镇、街道)创建工作部署落实,18个示范村项目推进情况,培育支撑产业,探索村级运行管理模式的等内容开展督查调度,通过督查调度,进一步统一思想,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存在问题

(一)群众参与度较低。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实施项目均全部由国家投入。如在民居风貌整治中,群众基本不出一分钱,国家对其房屋改造等变得理所当然,有时群众还不理解。

(二)民居风貌整治无项目支撑。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中,为了更好地突出地域风情、展现民族特色,需对民居风貌进行统一设计,统一改造,但无项目资金作为支撑。

(三)物资采购程序繁琐。小康寨建设需要的路灯、水泥、垃圾桶等物资采购程序繁琐,采购周期长,严重影响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进度。

(四)资金整合存在困难。由于各项目实施部门资金落实时间不统一,项目启动时间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导致部分项目推进缓慢。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快两路建设,完善人居环境。优先安排“一事一议”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转贷资金项目在贫困村实施,重点建设通组路硬化、串户路硬化、庭院硬化美化、路灯等项目,为贫困村彻底改善村寨人居环境、促进乡村发展奠定基础。

(二)充分用好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在农业农村方面有很多好的政策和指标,根据全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精神,县拟向农发行融资,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旅游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目前总体项目规划已完成,部分融资资金已批准,其余的均已进入与农发行实质对接阶段。

(三)依托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充分利用三岔河景区、双乳峰景区和北盘江大峡谷沿线良好的旅游资源优势,规划对沿线乡村进行打造,把美丽乡村打造成景区,XX年重点建设者相董箐村和平街小花江村,完善休闲广场、乡村客栈、餐饮、停车场、码头等旅游配套设施,将小花江村、董箐村打造成休闲旅游度假圣地。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将双乳峰至董箐坐船到小花江返回者相三岔河线路打造成旅游精品线路,形成**旅游产业带,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上一篇:工业园区管委会2012年上半工作总结下一篇:武汉工商代办个体工商户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