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

2024-12-01

剩余价值(精选6篇)

1.剩余价值 篇一

一、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解决劳资矛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由于中国的生产力极端低下,而且生产力呈现出低水平、多层次的发展趋势。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实行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个体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等以私人对资本的占有为特征的企业在中国现阶段仍然存在,他们符合国家政策,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和监督下,与公有制企业一样,参与市场竞争,致力于搞活经济,发展生产。对于这类经济成分,由于生产营利性的目的的存在,必然存在对员工剩余劳动的剥削。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由于国家的引进外资政策和监管的不力,劳资矛盾在一些企业相对比较激化,这与我们国家将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严重不符。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了解资本家剥削雇工的手段和方式,从而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这对于正确解决劳资矛盾,合理兼顾二者利益,健康推进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剩余价值理论,是我们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理论支点

根据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描述,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主要是靠榨取绝对剩余价值来加强资本积累的,即主要靠绝对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但在科技比较发达,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工人劳动力的价值在逐步提高的情况下,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剥削工人,会遭到工人的激烈反抗,也会遭到社会的谴责。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就转向相对剩余价值的榨取。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人的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通过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对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榨取更多剩余价值。而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向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一个重要因素是科技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特别是现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工人素质普遍增强,在短时间内创造的社会财富不断增多。根据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社会生产率越高,蕴涵在个别产品中的价值就越小,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自己绝对的优势赢得剩余价值的顺利实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关于此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财富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远远大于以劳动力的投入所引起的推动作用。

三、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对我们实施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马克思在描写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榨取时用了一个很形象的词语———贪婪。“贪婪”,马克思把它说成是资本家的本性。的确,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升时期,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榨取是无止境的。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榨取是不择手段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家就蠢蠢欲动,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超过100%的利润,他们就敢于冒一切风险。”正是由于资本家的贪得无厌和对剩余价值的孜孜以求,使资本主义社会个别企业的有序生产和整个社会的无序生产交织在一起,从而引起不正当的竞争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来严重的阻碍。而且这种现象,在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的命运。在市场化的今天,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企业公司制的改革,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一样,作为独立法人参与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于各个企业有自己的企业利益要求,在市场的竞争就变得激烈起来。为了企业私利,不择手段,甚至钻国家法律的空子。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会扰乱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就有必要要求我们在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的借鉴下,加强国家法制建设,完善已有法律、法规,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再加之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大市场的开辟,中国要融入国际性的市场竞争,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就异常紧迫。

四、研究剩余价值理论,对我们实行正确的分配政策,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对剩余价值的分配作了详细的描述。在简单社会大生产条件下,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的占有者,即资本家个人无偿占有。但在扩大的社会大生产条件下,对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占有者呈现扩大的趋势。资本家个人、金融寡头、商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等,只要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实现,所有的资本家都参与剩余价值的瓜分。而农业资本家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他们除了剥削一部分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外,也参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瓜分。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分配,使社会由工人创造的财富集中在各行各业的资本家手中,造成了工人的贫穷和资本家的富有,产生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所出现的严重的两极分化。这种理论和分析,在社会主义社会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共同参与市场的竞争,各种所有制企业普遍实行公司制、股份制,而且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中,仍然存在着职工的剩余劳动。因此,关于剩余产品的分配、不同产业部门经济效益的协调,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剩余产品的分配差距过大,不同企业的职工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就不利于职工积极性的发挥,增加了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显示不出企业职工国家主人的地位,社会将显现两极分化趋势,背离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但企业间和企业内部不能合理的分配剩余产品,或差距过小或没有差距,同样也会挫伤职工和企业的积极性,又会重新回到吃集体和企业“大锅饭”的困境中去。

五、剩余价值理论对于中国打开国门,树立品牌意识,加强资本国际流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道,由于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婪本性,决定着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榨取不会把目光仅仅停留在本国国内。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扩大和本国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国内工人阶级的不断反抗,在本国从事剩余价值的榨取变得越发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就把目光瞄向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利用国际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便利的资源和广阔的销售市场来推动资本的国际间流动,从而榨取更多在本国榨取不到的剩余价值。因此,二战后,随着资本的国际间转移,发达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很多的跨国公司和分公司,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榨取到巨额的剩余价值。而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和资源都呈瓶颈制约趋势。只有忍一时之痛,打开国门,实施“走出去”战略,以自己的品牌企业和优势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国际间的国别分工和广阔的资源市场,在竞争中广泛学习,在竞争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壮大自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参与世界间的竞争,实现中国对外投资资本收益的最大化,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我们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我们合理安排生产,促进经济运行平稳、正常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时,所作的假设是剩余价值在整个社会的流通领域能顺利进行。假若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引起资本的流通不畅,那么,剩余价值就无法实现,资本就得不到收益,这个的社会生产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的连接顺畅是经济运行正常的保证。在各个环节中生产资料的分配比例、资本的投入数量等,如果没有合理的分配,整个的社会生产就会受到影响,发展经济就会成为一种梦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今天,保持经济发展的平稳,在稳定中逐步提高发展的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实现路径的研究,虽然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与我们现今的时代大不相同,但他的理论对我们仍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是发展的理论。在不同的时代,站在不同的高度和角度,我们都会从其中收益无穷。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不应仅站在现今社会已经发生了与马克思时代不同的立场上,更重要的是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汲取合理的东西,来更好地做好我们现在的工作。真理是相对的,但马克思在当时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分析,始终是我们收益不尽的瑰宝。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2]王玉芬.从重商主义到马克思——剩余价值发现的历史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榨取”旧货的剩余价值 篇二

榨取手段一:旧货翻新

张先生一家人去年年底喜迁新居,淘汰了一批旧家电。曾有收破烂的出价100元收购这批旧家电,可张先生认为这些旧家电还好好的,当破烂卖太浪费了。张先生以前是学电子的,对电器的原理有较为专业的掌握,于是他决定将这些旧家电翻翻新。大约一周后,经过一番清洗磁头、稳固线路、打扫尘垢等工作,这些旧电视机、VCD、录音机的使用性能立即提高,全都旧貌换了新颜。张先生将这些翻新后的旧家电放在一个朋友的旧货店里以400元的价格卖了出去,比收破烂的出价一下翻了4倍。张先生一家人都感到既意外又惊喜,没想到这些旧货不仅没成为他们的累赘,反而为他们带来一笔额外的家庭收入。

点评:如果能适当地翻新,旧货也能变新货,其价值自然也就会“大翻身”。如果你懂技术,如果你有创意,如果你有闲情,可以让家中很多旧货都焕发出它的“第二春”。为旧书架涂上新漆,或给旧沙发做新的布套,花费不多,却省了大笔购买新物件的钱,还能在这些翻新过程中享受自己改变生活状态的乐趣呢。

榨取手段二:玩转典当

苏先生的弟弟因急事要向他借一万块钱,但苏先生的钱都存了定期,还有3个月才到期,如果现在就取出来,损失利息就太不合算。犹豫之际,他听朋友说可以把家中的旧货拿去典当,手续简单,很快就能拿到钱。于是他将家中一辆夏利车开去典当行,果然,不到2小时他就拿到钱解决了燃眉之急。算了算,即使加上服务费和借款利息,也还是低于提前支取存款的损失。

点评:如今,当铺已经从影视节目中的旧式形象中走出来,去典当行作为一种新的理财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将家中有一定价值的旧货拿去典当行,能迅速获取贷款,其速度是银行不可比的,同时也减少了大额取款带来的损失。另外,将家中闲置资产反复典当,用所得资金进行投资,不仅让这些值钱旧货保值,说不定还有增值的效果哦。

榨取手段三:网上叫卖

吴先生当爸爸4年多了,从前的婴儿车、婴儿玩具渐渐退出了儿子的成长舞台,亲戚朋友中又没有要生小孩的,这些当年倾囊买来的高级婴儿用品,如今堆在家里只能徒增灰尘。有一天,他在一个网络论坛上看见有人转让旧自行车,于是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发了个帖子,低价转让家中的婴儿用品,没想到第二天就有好几个回帖。他选了一个当地的买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有了这次成功经验,吴先生把原来备战各类考试、认证的旧书放到网上打折买,不但不愁买家,甚至还出现了几家争抢的情况。

点评:这种发帖转让旧货的方式可以看作是网上的“跳蚤市场”,比较专业的网站如易趣网都有系统的流程来规范买卖,卖方的诚信度大都昭示于众。当然,一些分类论坛也潜藏着商机,如育儿论坛、数码产品类论坛、考研或考各类职业认证论坛等等。上这类论坛的看帖者多是对某方面特别感兴趣,或是急切想了解某方面的信息,若你将旧货转让的帖子有针对性地放到不同论坛,交易成功的几率将大大增加。当然,网络上鱼龙混杂,有一双慧眼谨防受骗也是必要的。

榨取手段四:旧货出租

小乔在校念的是计算机专业,因学业需要买了一台电脑,大学毕业后,单位给他配备了一台手提电脑,私人电脑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用场了。想想当时花了“血本”购得的电脑就这样废在家里,真是有点心疼。小乔住在一所大学附近,于是灵机一动的他决定把这台电脑出租给学生。他将出租电脑的广告贴在学校食堂的告示栏里,很快为他的旧电脑找到了“婆家”,也贴补了自己的零用,小乔感觉很不错。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关系论文 篇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关系论文【1】

【摘 要】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是一般形态的历史哲学,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主义这一特殊历史形态的历史哲学,它们相伴而生,唯物史观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有指导作用,剩余价值理论又证明了一般形态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又从各自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关键词】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

可是,我们也同样知道,马克思的伟大成果不是他一个人的贡献,他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继承;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继承。

真正属于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则是他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者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现实。

我们不能机械地把两者截然分开,实际上,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一个历史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两者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和互相渗透的。

具体来看,历史唯物主义属于一般形态的历史哲学,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假设。

然而剩余价值理论却把一般形态的唯物史观作为自己的哲学方法论,在这种哲学方法论指导下的经济学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固有矛盾性和它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也就是说这个结论是对唯物史观的证明。

一、唯物史观是对人类社会历史一般规律的揭示,是假设

唯物史观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1843年马克思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的阶段,在这篇手稿中第一次提出了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第二,1844年马克思写作《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篇手稿中提出了社会生产方式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诸因素和社会意识各种形式的观点;第三,1845年到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阶段,第一次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另外,在后来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之中,马克思又对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系作了最全面、最系统、最经典概述。

至此,历史唯物主义彻底形成。

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的发展方向,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基本上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同时也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各阶段的动力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矛盾。

这里当然也包括了资本主义社会,并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存在而必定会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命运。

然而,单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却不能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根源,也就是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发生。

所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只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是一个假设,并没有对各阶段的,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根源性的解释。

二、剩余价值学说是对唯物史观的具体证明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不了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

而马克思的另外一个伟大发明――剩余价值学说做到了这一点。

剩余价值学说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和劳动的二重性基础上的,马克思把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个部分,必要劳动生产的是维持工人自己及其家人基本生活的价值,剩余劳动生产的则是剩余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是超出工人的正常工作时间外所生产的价值,这些剩余价值虽然由工人生产,却完全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由于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迫于竞争的外在压力,资本家开始进行资本积累,也就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进行社会在生产,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

这样,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并且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

这两个矛盾激化,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

这成为了资本主义为自己所挖掘的坟墓,即由于经济危机的存在,资本主义必将灭亡。

这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谋而合,也就从逻辑上证明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其历史唯心观,看不到无产阶级及其他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把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身上,甚至乞求统治者发善心来帮助其实现社会主义。

这种‘社会主义”只陷入纯粹的空想中。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是人们或某个“天才”“理性”活动的结果,从而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现实的基拙上,揭示了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而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

唯物史观同时揭示了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群众的事业,如果没有无产阶级这一先进生产力代表的领导,不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不发挥、不依靠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因此,由于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而不是所谓的“天才人物”,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民主、平等伪善面具下的真正面目,即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付出的劳动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工人在工厂的绝大部分劳动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剩余价值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平等”面具下的实质上的不平等,其剥削实质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形式更加隐蔽。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势必会引起无产阶级的反抗,资本主义社会终究也逃不过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样的被推翻和取代的命运。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表明,只要还存在剥削的社会,就必定会灭亡。

当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一旦强大起来,终究会消灭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建立一个真正能实现人人平等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

所以说,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综上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理论自身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相伴而生的。

唯物史观揭示一般规律,是假设;剩余价值学说则是对唯物史观的具体证明,两者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8 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两大伟大发现的关系【2】

摘要:唯物史观是一般形态的历史哲学,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主义这一特殊社会形态的特殊规律。

唯物史观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有指导作用,剩余价值理论又确证了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从各自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关键词: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由于这两大发现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整体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

一、唯物史观指导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剩余价值理论发展、丰富、证明了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理论是对特殊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分析和批判,剩余价值理论把一般形态的唯物史观作为自己的哲学方法论。

通过剩余价值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它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证明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正确性。

首先,唯物史观指导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

唯物史观的发现、发展是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分不开的。

早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就“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为了解决这个“苦恼的疑问”,在克罗茨纳赫,马克思对欧洲国家真实的社会历史进行了研究考察。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马克思发现物质利益、财产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真正基础这个事实。

最后,马克思接受了一般唯物主义原则,并开始否定和解构他原来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

从1845年开始,马克思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第二次经济学研究。

这次研究的成果,就是马克思说的:“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⑴的唯物史观,也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诞生。

我国学者张一兵教授对这一发现进行了界定,他说:“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第二次转变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革命,即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并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并指出生产方式在人们的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

新世界观的创立,不仅完成了哲学和历史观的根本变革,而且用真正科学的研究方法武装了政治经济学,给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成为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把作为“总的结果”的历史哲学进一步应用于后来的经济学研究,将其作为哲学方法论,完成了对传统经济学的批判和《资本论》的著述。

即马克思说的“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

这个指导研究工作的过程就是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具体化,这一运用和具体化是一个逐渐深入发展的过程。

在《l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经开始克服传统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描述,开始透过现象揭露资本主义的经济本质,这种经济本质就是通过经济范畴所揭示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不足的是这时马克思还没有为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没有从劳动价值论中发展出剩余价值理论。

直至《哲学的贫困》,马克思彻底地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他认为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经济学的范畴和原理,还要研究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为此必须把研究领域扩展到哲学。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就以蒲鲁东为代表,批判了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从而为政治经济学注入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4.剩余价值 篇四

作为一个强调总体性批判的社会理论家,哈贝马斯对于现代性危机在文化领域中的表征有着许多独到的看法。换言之,文化批判同样构成了哈贝马斯社会批判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哈贝马斯对文化的批判,基本上继承了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路径。具体而言,哈贝马斯从大众文化批判入手,致力于解决文化领域中的剩余价值问题。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哈贝马斯对于大众文化的批判,综合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和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批判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把大众文化批判提高了社会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的高度,使之规范化。

为了具体阐明大众文化批判在哈贝马斯文化现代性建构过程中的地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我们将阐明哈贝马斯对从马克思、卢卡奇到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的工具理性批判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发展(1);接着,讨论哈贝马斯对于文化消费主义历史形成的追溯(2);最后,具体分析哈贝马斯对于广告和公众舆论的理解(3)。

1、工具理性批判的批判

哈贝马斯从马克斯・韦伯的合理化范畴出发,把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卢卡奇的物化学说以及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的工具理性批判(启蒙的批判)贯穿起来进行分析,认为它们共同的贡献在于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的两大根本问题: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而在这当中,卢卡奇的.物化学说又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哈贝马斯看来,马克思通过对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克服现代社会(资本主义)危机(主要是经济危机)的客观前提,这就是被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自身所束缚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被马克思看作是解决现代性危机的根本出路,而马克思所给出的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的培训以及劳动组织的更加完善等等。

如果说,马克思的杰出贡献仅仅在于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剩余价值,那么,他就难免会落入经济决定论的困境当中。仔细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对于经济决定论显然有着清醒的自觉意识。因为,马克思充分注意到了生产力自身的复杂性。也就是说,按照马克思的定义,所谓生产力,不仅包括现代的科学技术,更包括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主观潜能。在马克思的理解当中,无产阶级的主观能动性既表现为他们有创造性的生产活动,也表现为他们有革命性的批判活动。这样看来,马克思实际上已经注意到了剩余价值在人的主观生活世界当中的表现,以及人(无产阶级)对于这种剩余价值的抵抗意识。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攫取,不仅为无产阶级(乃至整个人类)的解放创造了客观前提,同样也创造了主观前提。

卢卡奇完整地继承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批判立场,但视角有了很大的转变。具体而言,一方面,卢卡奇接受了韦伯的物化批判概念,修正了马克思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一种解放力量具有两重性:即它在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制造了一种新的主宰人的意识形态,这就是所谓的科学主义(Szientizismus),最终的结果则是使人在自我解放的途中遭遇到了自我异化--物化。另一方面,卢卡奇又进一步深入挖掘了人身上所潜藏着的对于物化的抵抗力量。卢卡奇认为,人身上具有一种“自身理性的形式特征”,这对于物化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极限【1】。

哈贝马斯认为,卢卡奇进一步发展韦伯的物化批判,无疑是有其历史贡献的;可惜,

5.成本管理角度解析剩余价值的创造 篇五

一、生产中的价值增值过程

生产商品, 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 而且要生产出大于该商品所需的各种要素的成本的商品的价值。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 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 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 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2)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再加上劳动力成本, 就构成了该商品的成本, 生产的过程就是价值形成的过程。在生产的基本条件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劳动时间为一定社会生产条件下的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的增值过程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的过程。这个点, 可以称作是临界点, 在达到该点以前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 是与投入的成本相等的。临界点之前, 商品所具有的价值就是所有投入的成本, 这样的商品在市场当中, 无论其销量是如何, 都无法为资本家带来资本的增值。

那么, 如何使得价值得到更多的增值呢?

马克思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叫做绝对剩余价值;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3)

从资本角度来看, 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这部分资本称之为不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则成为可变资本。 (4) 不变资本不会为商品带来增值, 只有可变资本中的部分才能够为商品带来增值。不变资本中, 我们一般用直接材料来计量所投入的资本, 它是在基本生产条件下, 生产商品所需的必须的投入以及必不可少的损耗。

想要在这个生产过程中获取更多的价值的增值, 那么就只能改变可变资本的投入量与效率。

从成本管理角度来看,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是属于改变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所谓生产的基本条件的基本变化是指:产品的物理结构变化;重要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变化;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根本变化。而由于市场供求变化导致的商品售价的变化和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的变化, 以及由于工作方法的改变引起的效率的变化等, 不属于生产的基本条件变化。这是因为, 在一家企业中, 单个工人工作方法变化引起的效率的提高, 缩短的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然而生产技术的变化, 则是可以使同一类企业效率提高, 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 起着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 从而表现为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

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 在相同的工作时间下, 劳动力所赋予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大幅的提高。以前八小时能够生产出的商品的价值加上剩余价值, 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之后, 可以用7小时, 或者6个小时就能够使预付价值得到补偿。或者说在缩短必要劳动之前, 8小时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只能达到临界点。在缩短之后, 6个小时就能达到临界点。那么,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不改变原有的工作时间, 就是相对延长了价值增值的时间。

二、流通中的价值增值过程

一个价值额投入流通, 是为了从流通中取出一个更大的价值额。这个更大的价值额的实现过程, 是资本的流通。 (5) 在流通过程中, 资本家衡量其资本增值的指标是利润率。在此我们不考虑所得税的影响。所讨论的利润率为息税前利润率。

流通过程中会涉及到商品的销售价格, 这个商品价格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总是围绕着商品的价值上下浮动, 这是商品价值规律所决定的。有的企业会采取高价销售, 有的则会采用低价销售, 这些销售策略是根据企业的自身经营情况、财务状况以及未来发展战略而定的, 不是反映商品的价值的。所以在本文中所讨论的商品的销售价格是外在反映商品价值的价格。

1. 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在生产过程中, 我们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流通过程中, 我们则需要区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这两组词听起来很像, 而事实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固定成本是指在特定的生产量范围内不受生产量变动的影响, 一定期间的总额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成本。固定成本之中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约束性成本或者承担固定成本, 也就是属于不变资本的部分, 这部分就是维持生产的必须负担的最低成本。另外一部分是酌量性固定成本, 也是可变资本部分, 这部分之所以可以划入可变资本, 是由于该部分的投入, 它不是生产产品的成本, 这部分的投入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力, 影响商品的价值, 能够创造剩余价值。这部分划入固定成本中, 是因为在成本管理分析下, 可变资本的投入是企业必须的, 尽管投入资本量的多少可以酌量考虑, 但是由于它是在一定时期的投入, 不会因为生产量的改变而改变投入量, 所以它是固定成本, 不是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 在特定的产量范围内其总额随着生产量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在变动成本中, 也是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技术变动成本, 由技术或者实物关系决定的。例如, 生产一个台灯需要一个灯泡、一个外壳、一段电线等, 该部分的投入是不变资本。灯泡的成本, 在台灯中并没有增值。另外一部分的变动成本是酌量性变动成本, 这部分的投入是可变资本, 例如按照商品销售的比例开支的工人——销售人员的佣金, 该部分资本的投入构成了劳动力成本的一部分, 是可变资本, 为企业创造出剩余价值。

把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 生产量增加时固定成本不变, 只有变动成本是随着生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 那么, 总成本的增加额就是由于变动成本增加而引起的。那么变动成本是如何为资本带来增值, 在流通中如何为资本家创造利润呢?

2. 边际贡献率和销售息税前利润率

可变资本为价值带来增值, 商品的价值在外表现为商品的价格, 即销售收入, 该部分销售收入对应的生产量即为销售量。此时我们所谈论的销售量以及其创造的销售收入, 都是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正常的市场情况之下的销售量。

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如果用单位产品来表示:单位边际贡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边际贡献是商品在扣除自身变动成本后给资本所做的贡献, 它首先用于收回投入的固定成本, 剩余部分则形成利润。

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单位边际贡献/价格。

利润的表达式如下: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边际贡献-固定成本=销量*单位边际贡献-固定成本=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固定成本。

流通过程中, 一部分生产的产量达到盈亏临界点之前, 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不会带来利润, 达到盈亏临界点时, 利润为零, 只有超过盈亏临界点, 才能够为资本家带来利润。超过盈亏临界点的部分达到正常情况下的生产量这一部分, 成本管理之中称之为“安全边际”。只有安全边际才能为资本家提供利润。用销售量来表示,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销量/正常销售量。用销售收入来表示,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销售收入/正常销售收入。

因为盈亏临界点销售收入=固定成本/边际贡献率, 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 利润=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盈亏临界点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

所以, 利润=安全边际*边际贡献率。

利润率=安全边际/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即利润率=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 (6)

3.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

以上是以总资本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做利润率, 它和生产过程中一可变资本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剩余价值率, 计算的标准不同。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之比等于可变资本和总资本之比。 (7) 从这个比例中可以看出, 剩余价值率是大于利润率的。正如上文中所分析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都是有一部分是属于可变资本的, 该部分能够创造出剩余价值, 但是在计算利润的时候, 这部分是作为初始投入成本从总价值中减去了。

三、剩余价值的敏感性分析

假定: (1) 商品是按照他的价值出售的; (2) 劳动力的价格有时可能比它的价值高, 但从不比它的价值低。在这种假定下, 我们看到,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取决于三种情况: (1) 工作日的长度、或者劳动的外延量; (2) 正常的劳动强度、或劳动的内涵量, 即一定时间内耗费一定量的劳动; (3) 劳动生产力, 即由于生产条件发展程度的不同, 等量的劳动在同样时间内会提供较多或较少的产品量。 (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三个因素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剩余价值的增加或减少是三因素变动的结果, 在此不再过多叙述因素对剩余价值影响的方向。从成本管理角度来看, 只考虑劳动生产力——改变生产基本条件, 所带来的价值增值。只有改变生产基本条件才能能够带来相对合理的剩余价值的增值, 如果通过增加劳动强度, 延长工作日, 改变这两种因素, 这就是属于对劳动者的剥削了。

对于现在阶段,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已经不再像旧工业时代那么赤裸裸的了, 在各种法律规章的约束之下, 增强劳动强度和延长工作日都是有极限的。只有改变劳动生产力, 才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剩余价值的提高。

摘要:由于资本具有逐利性, 总是流向投资报酬率高的行业和企业, 如果一个企业的权益净利率经常高于其他企业, 就会引来竞争者。为了在竞争中能够长久保持优势, 获得利润, 就需要企业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提高剩余价值率。因为资本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 实质上也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关键词:剩余价值率,不变成本,可变成本

注释

11马克思.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 译.资本论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207.

22马克思.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 译.资本论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218.

33马克思.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 译.资本论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366.

44马克思.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 译.资本论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243.

55马克思.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 译.资本论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49.

66闫华红.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77马克思.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 译.资本论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59.

6.剩余价值 篇六

问题诊断与分析

通过对B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专家从组织结构、组织文化、运行控制、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配置、员工培训、职业发展、业绩管理和薪酬激励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诊断与分析,发现B企业存在大多数国企都存在着的问题。如部门职能定位不明确,或者部门的一些关键职能缺失;“小社会”、“人情化”的文化特征使得员工对薪酬差距拉得太开认同程度不高;运行控制执行不佳;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战略和总体规划;职位设置及人员编制不够合理;很少有外部招聘,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引入;缺少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和相应的辅导,晋升通道单一;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管理体系;岗位薪酬层级没有拉开,未向关键岗位/骨干人员倾斜,在奖金分配上倾向平均主义,缺乏激励性。

总体思路与目标

通过对B企业现状的诊断分析,并参考了一些先进汽车企业的做法,太和顾问确定了此次B企业改革的总体思路与目标:为B企业构建专业化、制度化的管理平台,实现管理优化,同时重塑新的价值理念,形成以“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为基础的良性互动效应,以上两个层面的关键问题之间类似“硬件”和”软件“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促进B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

导入新的薪酬支付理念。确立“为岗位价值付薪、为个人技能付薪、为业绩表现付薪”的薪酬支付理念,理顺分配关系,合理拉开差距,有效吸引、保留和激励优秀人才。建立新的职位价值体系。通过组织设计、职位重新设置、梳理、明晰职责权限和价值评估,构建新的职位级别体系,弱化原有的职务级别概念,突出不同职位之间责任与贡献的差别,实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合理拉开薪酬差距,达到真正的内部公平。建立“六能”机制。根据员工技能和业绩表现进行薪酬动态管理,建立“六能”机制,实现收入能高能低、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是否能真正建立“六能”机制除在薪酬激励上有所突破外,还需建立“相马”和“赛马”相结合的规则,建立“退出通道”和“分流机制”,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制度改革,使人员合理流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根据B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分析企业战略对人员数量和素质的需求,了解不同类别员工的数量和素质的现状,根据二者之间的差距,制定B企业整体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包括未来需要的人力资源数量、质量、配置方式、对于差距的弥补方式等。在人力资源规划的指导下,统筹设计招聘计划、培训计划、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等整体管理方案。

方案思路

由于B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盘根错节,较为复杂,故此次改革采用了两步走的方法,第一步是设计一个先进科学的体系,第二步再考虑个人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不能违背基本的原则。两步走能够保证B企业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避免使改革在原有思路上停滞不前,有助于摆脱人为干扰因素。

组织结构设计。通过对B企业活动价值链的分析及集团战略规划,以3~4年的中长期需要为目标,在可操作性和一定前瞻性的要求下对其各部门的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并进行了详细的职能梳理,突出了各部门的关键职能,为职位价值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根据部门定位及职能分解结果,太和顾问采用汽车行业通用的评估工具,以职位说明书为依据,组织B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就学历、经验、工作危险性、工作强度、协调责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复杂度、决策程度等因素对所有职位进行了价值评估,重新构建了以职位价值为导向的级别体系,拉开了原有的同一职务级别之间的薪酬差距,改变了岗变薪不变的职务级别体系。

薪酬体系设计

1.薪酬序列的划分。薪酬结构随岗位特征及工作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根据B企业的特点,将所有岗位划分为管理、技术、生产操作三大序列,在薪酬结构、构成比例、发放办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和管理。

2.宽带薪酬的采用。根据职位评估划分的职级是一种针对职位的相对价值而形成的分布结构,它可以客观、科学地反映各职位的价值。然而,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实际在职者会因为学历、工作年限、技能等因素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因此需对职级进行职档划分,各级别从低到高划分为适应期、成长期、贡献期、变革期四个职档,以区分出不同任职者的能力及业绩水平。任职者所处档位体现了其个人对岗位要求的胜任程度。

3.对车间二次分配的控制。根据新的薪酬体系,B企业对车间统一进行了固定薪酬及浮动薪酬的管理,改变了原有的二次分配方式,各车间管理人员将根据管理办法进行人员绩效考核并上报考核结果,由B企业管理部门进行薪酬支付,即考核权下放,薪酬发放权统一。

4.薪酬成本与企业效益同步变化。审计B企业总体人工成本,建立成本与利润挂钩的机制,保证人工成本增长低于企业利润增长,使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变化保持一致性。

绩效管理体系设计

由上至下进行绩效目标的设定和绩效指标的分解,由下至上进行信息的反馈收集,通过反复的沟通,确认各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及相应的评价标准,为浮动薪酬的发放提供客观依据,以下为某部门的指标示意图。

对于B企业来说,薪酬制度改革刚刚迈出第一步,只是初步建立了基于岗位价值和贡献的收入分配机制,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转入用工形式改变,即打破 “无固定期”形式,形成多种用工制度,逐步推行面向市场、适应竞争的聘用制,特别是在适当条件下,实行内部“竞聘”制度,以推动人员素质与岗位要求的匹配,建立起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上一篇:最新七年级军训感想下一篇:“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工作计划(含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