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要充满情趣(精选13篇)
1.语文课堂要充满情趣 篇一
语文课堂教学要充满人文阳光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的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思维以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当今世界对语文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应当让学牛学会什么?收获什么?我想,除了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外,更应该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教学生学会做人.让课堂充满灿烂的人文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作 者:况守益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中心校刊 名:科学咨询英文刊名:SCIENTIFIC CONSULT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
2.语文课堂要充满情趣 篇二
语文阅读教学从教学内容来看,是以品读赏析和体味感受作品为主的形象性与情境性的教学,对作品的欣赏是一种美的认识过程,它始终伴随着对活生生的形象的情感反应及理性思维对作品的审美评价。对此,笔者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原因入手,对如何更好地实施审美教育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在阅读内省中引导审美再现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努力开阔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确立了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初中语文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精神,其中编选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这些文学精品蕴含着浓郁的审美情趣和精美的艺术形象,它们都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艺术的再现。它们与一切文学艺术作品一样,是现实中最美好、最奇特、最典型的事物之形象的再创造。它不仅有合乎美的比例的外部形态,而且有深刻的内容,是作者向人们展示最理想、最崇高、最悲壮的境界和对世间事物之本质方面的观照。在教学和鉴赏文学作品时,运用接受美学的观点,引导学生对文学本文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思维活动,就是美学中的审美再现。
审美再现主要是审美主体的内省活动,因此,语文教学不是教师的自我陶醉和自作多情式的分析评价,而是要唤起学生的内省。这是审美再现的精要所在,是使审美达到登堂入室的境界,从而培养其审美品质的手段。
审美再现可以体现在朗读和默诵中,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这里的“义”,既指内容,又包含艺术形象),是有其科学道理的。按当代心理学的观点,人在思维过程中,对现实的反映要借助于词、言语,人的思维是“言语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衣。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的,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的理性思维:同样,没有思维,也就不需要作为承担工具的语言。朗读,特别是对节奏明快、音调铿锵的诗文的朗读,能对大脑形成乐音性质的刺激,通过朗读和默诵,唤起审美的欲望和知觉。如果诵读的遍数越多,审美感受就越深刻,审美再现就越明显,强烈时怎不使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比如,人们欣赏音乐,往往觉得最美的不是最新的曲子,而往往是耳熟能详的乐曲。在文学鉴赏中,人们鉴赏诗歌和散文,正是如此。学生在阅读内省中,给予恰当的点拨、提示,不仅能够扩大和丰富鉴赏范围,而且能使其把握精要,美的再现就会更为明显和强烈。
二、在文言文教学中接受情感美的陶冶
文言文教学是继承优秀中国古文化的途径之一。教师所进行的文言文教学,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当然,这种美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主动阅读,即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实现欣赏情感美的有效途径。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指出:“我注意到中国学生驯服权威,美国学生则喜欢挑战权威,中国学生需要凡事怀疑,因为书本所讲未必对。”文言文教学为什么一味徘徊于文字化、主旨化剖析的老路,学生审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为什么一直得不到合理培养,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动态化的审美模式。学生审美活动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必然会丧失自我意识,而建构一个动态化的审美模式就等于教给学生具体的、可操纵的审美方法。
文学作品之所以扣人心弦,就是寓形象、意境于模糊集合中。模糊观念带有意义的不确性,比明晰的观察更富于表现力,它的表现力体现在不同的读者可以通过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来完成对作品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作品信息,而在积极地思考,对情节推进、意义展开都在不断地作出期待、预测和判断。“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中学生已拥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我们认为以“发现学习法”为主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前太详细的提示放在文后作参读材料,抛弃以往老师解说课文时强行灌输的模式,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有方法指导的审美活动才是自觉的审美活动,它可以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正是在这种尝试中,学生的能动性才会得以极大发挥。
三、在欣赏优秀作品中提高审美品位
学生正处在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的环境,他们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和优秀思想文化的熏陶。他们要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意境”两字在许多人心目中似乎只属诗歌,其实不然,“意”,情思也,境,形象也。例如,散文既然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自有其对特定意境的追求;古有“诗文一家”、“文中有画”之说,也揭示了意境美不独为诗,也为散文所有。并且,现代人对于“散文是美文”的界说,也在认同散文文质相承、形神兼美的同时,实质上承认了散文的特征之一是: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
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也是可以让我们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都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了解,以及初步接受优秀思想的照耀,也是古诗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观照世界,无论作者或读者都不能不基于一定的角度,而受制于一定的时空,因此,无论他们寄寓或所感受到的哲思都逃脱不了注定的命运—————被历史淘汰。社会历史的复杂性却时时提醒人们不可以用一种模式来诠释世界,无限纷繁的世界、各式各样的感悟,需要以多元的精神为导引,开放性地接纳、理解,由此而拓展自己的认识空间,从而更好地提高审美品位。
3.让中学语文课堂充满情趣 篇三
关键词:中学语文;情趣教学;愿学乐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02-01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应该采取新教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让课堂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体验,一种幸福的人生过程。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辩论,学会创造。在共同的氛围里创意的经营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欢乐,充满幸福。我们师生就会在充满生气与活力的教学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这是我们需要的,每一个教育者所向往的。下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运用巧妙地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学生们的主体作用是老师巧妙地质疑激发出来的。比如在讲《再别康桥》一课中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首先是以读传情,让学生自己读诗,自己感受,自己展示。老师在关键的时候点播一下。记得那句“那河畔的金柳在我的心头荡漾”,先让学生仔细理解“荡漾”的含义,明确诗歌的感情节奏。老师一边说,一边还形象的表演。学生们终于明白:“荡漾”应该缓慢的拉长了音调读出来。于是,学生们在课堂上一边表演,一边体验朗读。课堂上的读书声顿时荡漾起来了,整个听课的气氛也荡漾起来。其次是以疑激趣。在探讨每一个诗节的含义时,我没有具体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们去“猜”。“为什么叫‘金柳”?“为什么由金柳想到了新娘呢?”“你甘心做一条水草吗?”“你喜欢一个人划船还是两个人划船?”……一连串的问题看似随意而发,实在是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让他们在寻根究底中体会到诗歌的美妙情景。在语文课堂上可以享受精妙地朗读,也可以享受会心的微笑与激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幸福,需要老师真情投入,需要勤奋地钻研与深厚积累。
二、教师把幽默引入课堂让学生轻松乐观的学习
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应把幽默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在轻松乐观地氛围中学习。不仅可以化解课堂中的意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在《核舟记》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入了佛印和苏轼的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忍俊不禁。一日,苏东坡正修养静坐,见好友高僧佛印来访,便笑道:“近日参悟,颇有心得。你看我现在修行的境界如何啊?”佛印仔细端详了一会儿,答道:“神清气爽,满面红光,乃一尊佛也。”苏东坡听了得意非凡。这时佛印又道:“大居士看我怎样?”东坡一听心下暗喜,数次被他捉弄,这次机会可来了。便缓缓答道:“我看——,你是——,你是一——堆——粪!”说罢哈哈大笑。佛印但笑不语,临行时却留下一幅字。见了苏小妹,东坡谈及此事乐不可支。小妹听后若有所思,待看到佛印那幅“心中有佛”四个字时,便笑道:“兄长,这次你又上当了!”“啊?!”“佛印看你是佛,那是他心中有佛;而你看佛印是粪,那是说你心中有粪啊!”在欢笑中,文言文课堂上充满了生气。
三、教师鼓励大家把阅读心得说出来让学生体验幸福
在课堂上,如果我们不断地激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心得,这将是很好的阅读指导方式。开始的时候,学生们也许说得简单说得肤浅,但是,班级里大家都能这样把阅读心得说出来,互相之间就会等到碰撞,等到启发,从而使得对文章阅读理解的“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实,从而,对文章的理解广阔了,深刻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班级里那么多机灵活泼的孩子难道不会出现奇迹?只要你给他机会给他舞台。作为教师此时该做些什么呢?教师也就是学生中的一员,是一个教师身份的学生角色,与学生一起说一起聊,但是,别忘了对学生的肯定、鼓励与适时的点评点拨。我相信,这种以学生你说我说他说为主要方式的学习,一定会胜于教师所谓的刻意精致的教学设计的。 就比如学习《我们家的男子汉》,这样的文章还用得着我们老师去煞费苦心地设计创意吗?文章所写的就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是初中小孩刚刚经历的生活,他们都属于“过来之人”。我们要相信学生。让他们想,让他们说。让学生在不断的鼓励中进步,在由衷的赞扬中更加热情、积极的投入到课堂中来。“这个问题你回答得真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你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学生,总是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今天表现真棒,让我们为他鼓掌!”……这些鼓励性评价不仅让个别学生受益,而且还具有传染性,让整个课堂充满自信,充满活力。在这种积极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学得轻松,愉快。上课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与感情。一种快乐幸福的上课体验。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渲染学习气氛。
4.让小学识字教学充满情趣 篇四
日期:2012-4-8 18:01:38 点击:
进入各科辅导 进入体艺培训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百度搜藏 人人网 0
杨爱华
低年级儿童,特别是初入学的儿童识记字形是学习的难点,假如一味地让学生机械识记,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此项学习中保持积极、乐学的态度,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虽然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生字,但可通过加强识字方法指导和渗透,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灵活记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例一:给生字配画,让生字充满活力
低年级的学生是最富有想像的,他们的思维既形象又活跃。在生字字形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活起来。
如在教“叫”字时,我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只见他(司马光)把两只小手拢在嘴边,望着远方大声叫着:“喂!快来人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了。”然后解释说:“你们看,我这两只手多像„叫‟的右半部分呀。”接着请全班同学都学着我的样子拢着小手叫。
有的生字无法用自己身体动作来配动画,但是却可以运用想像,让字在脑海里如动画般活起来,再配上儿歌,效果特别好。在《春风吹》中的“轻”字,学生往往把右上部分写成“又”字。运用“动画”法,则避免了这种错误的发生。学生把“フ”想像成一座立交桥,底 下的“\”如同桥墩,支撑起桥面。如果桥墩伸出桥面,写成“又”字,汽车就要被撞翻落下桥了。学生手拿一辆玩具小汽车演示了汽车被撞翻落下的情景,学生在哈哈大笑中领悟到汉字笔画的精妙,然后诵读儿歌:
“左边车子轻轻跑,空中架起立交桥。
横撇是跑道,一点紧紧靠,桥下工人睡着了。”
更有趣的是,每次在读到“轻”字时,学生的声音都特别轻。他们说:“不能把桥下的工人叔叔吵醒了,他们建造立交桥多辛苦啊!要让他们睡个够。”
“想像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创造性的想像力使祖国的文字有了灵性,有了生命。
实例二:见生字质疑、激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要的一环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有一天,一个学生问我:“老师,„篮球‟不是用竹子做的,可„篮‟为什么是„竹‟字头的呢?”我趁机说:“这么平常的一个字你就能提出这样高深的问题,老师真佩服你!如果你还能解答出这个高深的问题,就更不同凡响了。回去再想想好吗?”
第二天活动课上,我带着孩子们去打篮球。在休息的时候,我问:“篮球是用什么做成的?”“皮!”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那为什么„篮球‟的„篮‟却是„竹‟字头的呢?”孩子们七嘴八舌,我特意请昨天那位学生发言。他说:“最早的篮球是美国人发明的,把竹篮作为篮筐,用足球作为工具,每投进一次,都要爬上梯子取出球再进行,后来在竹篮的底部挖洞,这样就方便多了,慢慢地又改进为用铁筐加网兜了。所以„篮球‟的„篮‟是„竹‟字头。”学生们恍然大悟。
5.语文课堂要充满情趣 篇五
秀儿 发表于 2010-11-10 10:38:00
根据前几年的各种调查显示,80%以上教师有职业倦怠感。职业倦怠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对工作具有极强破坏力的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消除职业倦怠,对于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工作绩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Maslach和Leiter于1997年提出了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论。她们认为,教师与工作在以下六方面越不匹配,就越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包括:工作负荷—— 如工作过量; 控制—— 控制中的不匹配与职业倦怠中的无力感有关,通常表明个体对工作中所需的资源没有足够的控制,或者指个体对使用她们认为最有效工作方式上没有足够的权威;报酬——可以指经济报酬,更多的指生活报酬;社交——比如教师和周围的同事没有积极的联系(有可能由于工作把个体隔离或者缺乏社会联系,但同时工作中与他人的冲突影响严重);公平——由工作量或报酬的不公平所引起,评价和升迁的不公平则容易带来情感衰竭;价值观冲突——工作不匹配理论提倡对职业倦怠的干预训练项目,应该放在对工作不匹配的转变上。这就不仅需要对教师个体进行训练,更强调在管理上的训练。管理上的训练,是指改变上述六个工作不匹配中的一个或多个,这就非常需要组织的配合。只有教师个体和组织干预双管齐下,才可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该理论对目前如何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指导作用。
在东方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同样存在,尤其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身上肩负着课程改革、课题研究、学历进修、职称评定、家长高需求、各类评比、管理不规范等各种超负荷压力,同时还要就肩负起生儿育女的家庭重担。如何让幼儿教师逐步摆脱职业倦怠感?我在管理工作中,尝试进行了“打造充满生机和情趣的现代教师队伍”的思考与实践。
一、建立一个和谐的团队
建立一个和谐的团队,仅凭感性认识和道德说教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非常讲究“人情与人脉”。愉快工作首先取决于人际关系的好坏,这是工作所衍生来的很重要的附加价值,也是建立和谐团队的最坚实的基础。在管理实践中我们有“制度是刚性的,而人心是柔性的”的这样的体会,因而十分注重做好“柔性的人心”这篇文章。于是,我们在倡导“自尊自信,拥有自由的精神”团队理念的同时,全力营造“坦诚、透明、向上”的人际交往氛围和沟通环境,不失一切时机捕捉教师的动
情点,为全园教师搭建良好的“人脉”,在全园构建和谐的团队。
我们认为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一个“超级宣传员”。园长面向上中下三个层面(上级领导、中层干部、全体教师),当学校发展“远景”制定与实施时,任何一个层面都会产生疑问,甚至会出现疑问或不配合现象,这就需要园长承担起将幼儿园共同的远景“印刻”到每个人的心灵上的任务。
领导是第一层面,必须把办学的思路与领导沟通,最主要的是能说清自己的想法,并虚心听取领导的意见。打动了上级领导才能保证得到最有力的支持;有了领导的全力支持,园长才有可能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
园内中层干部是第二层面,要争取中层管理者对办园思想的理解与正确执行。园长应先听取她们的想法,让大家感受到信任与合作的快乐感,然后明白需要她们做什么?
全园教师是第三层面,园长必须保证幼儿园的全体人员都有参与决策并做出贡献的机会,并能促进每一个教师充分发展或赋权增能。同时在反复宣传办园思想中,注重工作的每一环节透明度,让教师知道我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正确地去做。更要知道管理者对大家所做的一切工作不是约束,监督和控制,而是辅助、支持与协调;有效的合作可以激发每个人发挥潜在的期望品质,能够使组织努力的效果达到最佳水平。
良好的组织与个人构成的“人脉链”,能把教师们“捆绑”起来,让每个教师都自然而然地坚守一个朴实的信念——我们是朋友,你荣我也荣。实践证明,这更容易激发教师对组织的忠诚,可以使教师们热爱她们的工作,并逐渐发觉很难离开团队。
高度关怀的人性化管理营造出东方活跃、平等的工作氛围,人人都在快乐地创造,同时又在快乐的享受。而我也在感动别人时更多的是被教师感动,体会到付出后得到回报的喜悦。
“毛头,我有一个很好的建议。”“毛头,我结婚时你一定要做我的证婚人。”尽管教师们说的每一句都是很平凡和普通,但却让我在感动之余,进一步体会到:教育质量不全部取决于教师本身的品质,关键在于组织者对组织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要素和每一项活动是否善于进行有效的整合。
二、让教师感觉自己很重要
制度与信任是并举的。只有制度没有信任会导致管理过死,而只有信任没有制度,又容易失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的体会是:要制度,但更要信任,一个人容易背
叛制度,但很难背叛“心理契约”。
心理学曾经有道经典的测试题:一群人要登上一艘船,你上船后,第一个登船的是七岁的同学,接着九岁的同学登船,然后十岁的同学也登上了船。问第一个登船的同学是几岁?(学生回答七岁的同学第一个登船,忘记了自己是第一个上船的人)。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个看不见的讯号—— “我感觉自己很重要”,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作为一名园长,以漠然的态度对待教师希望的你对他的关注,就会给教师带来伤害。“我要使我的教师感到自己很重要。只有让她们成为很重要的人,她们就会激发潜在的能力去完成许多重要的事。”园长应该对教师持有这种看法,这种态度是装不出来的,必须发自内心、真正相信每个人的重要才行。为此,我们在布置工作时常常使用“这件事情我想来想去觉得你去完成是最好的”、“你们来做个示范,让其它园所向你们学习”等鼓励的话。同样,在某项工作完成以后,我们会举行热烈隆重的庆功会,放大教师的优点,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极大的提高教师自尊。
其次,管理者在任何场合都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认真倾听各分园园长和教师的意见。让她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并由此感受到你对她们的尊重。
再次,让教师知道园长非常赏识她们。我经常在人前人后表达对教师的欣赏和称赞,鼓励教师向最近发展区域“跳一跳”。其实,每个人总会有些可称赞之处,关键是你是否让教师知道,而不是藏在心里。
在东方幼儿园,我们有园长挂帅成立的管理研究小组,每两周就教师发展问题开展讨论,大家结合最近阶段在管理实践中的切身体会现身说法,每一次讨论都力争谈明、谈透和解决一个问题。园内各级各层的管理人员定期聚在一起实实在在地学管理、用管理,就会越来越有“想法”,越来越感觉管理理论不再虚无缥缈和遥不可及。
在一园多址管理中,我们不能简单地让分园园长按照一个完全确定好的教学管理“清单”来执行,而是制订一个大致的框架,阐明组织对管理、环境、教研等要求和各种问题,各分园可以根据本园特点进行一系列实践。“大方向重正确不求精确,小方向重创新不求模仿。”允许团队设定自己的思想与特点,让每个管理者体验到信任、责任和成就感。
三、鼓励保持“千姿百态”的个性
很长一段时期,幼儿教师曾被视为是只求标准不求个性的群体,园长和教师都习
惯于“标准化”的工作。确实,标准化的工作往往能降低管理成本,但同时也易于形成“千人一面”的局面。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了驰骋“他人思想汽车”的高速路,却从没想过给自己的想法留一条羊肠小道;我们发表的意见中有着太多别人的想法。
我以为,打造充满生机的教师队伍应关注两部分,一是基本的“共性模块”:如必须遵守的园规园纪、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目标等;二是“个性模块”,即由教师自身的特长、兴趣爱好、教学风格和生活习惯等构成的,教师自主选择的发展方向。一个真正的管理者应该要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提供各种机会让教师“扬长避短”,突显个人风格。
作为教育管理尤其要注意发现教师的别才、别趣和别志,尊重其特智、特能和特长,为发现和发展其心灵世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创设适宜的氛围;要从根本上改变视循规蹈矩、恭顺温驯为优秀的保守态度,引导教师敢想、敢问和敢做,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和批判性,支撑其人格的独立性,将好学和创新作为人人憧憬与追求的学习境界。
例:在教研组活动以外,我们根据教师个别化特征,开设了青年教师专项培训、艺术修养专项培训、案例写作培训等不同题材的培训专场。寒暑假的“与特级教师面对面”活动,根据不同的教龄,让教师自主选择2—5天的听课活动。
在实施课改中,我们坚持让教师自主选择教材,不搞统一主题和统一的评价。当然,这会给课程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技术难题,但是却有利于解决“共性和个性模块”相互渗透和整合的问题,其最终获得的回报是高效的,因为教师在培训中真正解决了“我的问题”。
当尊严与工作平衡时,其游戏规则以及核心竞争力的重构便发生了,新的升级出现了,教育管理更贴近教师的内心,教育改革更侧重于智力的发掘与快乐的寻找。近年来,四十几位大学生先后来到东方,她们爱工作、爱漂亮、爱生活,舒畅活泼,成为一群快乐而有情趣的幼儿教师。
四、帮助优秀教师“跳槽”
幼儿园发展与教师发展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随着幼儿园的发展,教师也在进步,这时,幼儿园与教师的生态环境是平衡的。教师可以在这个生态圈里利用各种资源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而幼儿园也因为教师的努力,发展势头更为强劲。但当幼儿园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一些教师在这个“生态圈”里该学的东西都学到了,虽然这些教师对幼儿园来说是人才,但幼儿园对这些教师而言,可能已经不能提供更大更多的发展机会了。当一所学校中优秀教师呈“浓缩状态”后,其实是既不利于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也不利于人才的使用和青年教师的成长的。因此,我们总是积极鼓励教师跳槽。我认为这应该也是管理者爱才、惜才的另一种表现,幼儿园会因为人才的流动而获得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在此,我们采用的方法有:鼓励教师应聘教育管理岗位;选派教师担任托管学校的园长或大教研组长、工会主席等职务;采用“支教”的方式,让优秀教育资源辐射郊县地区;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后备干部培训;向领导推荐骨干教师。
近三年中,东方幼儿园输送了4位园长,13位骨干教师到新开办或乡镇幼儿园工作,这既为老师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也为浦东新区教育均衡化作出了成绩。
五、管理工作化繁为简
许多幼儿园在介绍管理经验时,常常以“创造”各种规章制度为亮点,甚至有些学校竟以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作为园长管理的主要实绩。我以为,其中有两点疑问,第一涉及如何看待管理的意义。管理的目的应该是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管理求得最大的效益。第二涉及如何看待建章立制。规章制度是为了约束人的行为,但如果建章立制过于盲目,规章制度过多过滥,甚至不切实际地照搬他人,所谓“人所具有的我也要具有”,那么,规章制度就很难让每个教师熟记并内化,管理也必定流于形式,显然,这不应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我们根据本园教师的特点,在全园教师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简化了烦琐的各项规章制度,汇编了《东方幼儿园教师手册》,内容包括“奖惩考核条例”、“人事制度”、“教师岗位职责”、“游泳活动制度”、“财产保管制度”、“教师交往文明礼仪”、“与家长沟通的规范用语”、“师生交往中的规范用语”等。这些符合本园实际的规章制度,较好地体现了东方的办园理念和价值取向,在让东方的每个教师明白自己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同时,起到了简化程序、便于执行、淡化矛盾和易于内化的作用。
对一般幼儿园来说,碰到督导、评级工作等,加班加点已是家常便饭了。作为示范园既要做好园内本职工作,还有大量的支教、指导、带教等工作。我们主张每个活动都事先作精心策划,每项工作认真完成,不反复再反复;工作讲效率,不提倡加班加点„„教师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我们幼儿园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接受任务,心情愉快的圆满完成任务。
六、幼儿教育专业关注“幸福感”
在外人眼里,幼儿教师充其量是陪孩子玩玩唱唱的,因而是一门快乐而单纯的职业。事实上,我们的幼儿教师却承担着愈益繁重的责任。独生子女与家庭教育期望的“畸形”使学前教育背负起“小学化”“学科化”的重任,幼儿教师职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既复杂又危险。同样,目前的幼儿教育也成为希望能不断产生技术变革的领域,幼教工作显得日趋“严肃”和“学术化”,每位园长都想带领自己的团队成为“教改的先锋”,因而常常忙着“创造新词汇”“呼唤新发现”。当然,就提升幼教专业的学术研究品位和教育科研而言,这些都应该是不错的策略。
但是,对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而言,如此地追求“严肃”和“学术化”,会带来怎样的效应呢?我们对“幸福感”的注解是——既在教育教学研究、关注教师技术与经验提升的同时,要有足够的耐性去等待教师发展“水到渠成”。在推进幼教事业发展的同时,去体验幼儿教师职业的本真——单纯、可爱和愉快。
东方幼儿园的人十分关注教师自身工作与生活平衡,通过一系列引导性、诊断性和激励性的措施,让教师体验到职业的乐趣与专业进步的愉悦,如:
1. 尊重与保障权益
要把教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工第一),努力把维护教工的政治、经济、健康和精神文化权益等贯穿在教育管理与改革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领域和每一项活动中,让每位教工共享发展成果。
2. 注重健康素质
人的健康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我们致力于提供各类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娱乐和休闲等活动,把“家”的关怀落到实处。(教师的疗休养、体检、为教工订购《读者》《晚报》、建立教师图书馆等。)
3. 构建激励机制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保障机制,满足不同教职工群体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利益需求。例如,设立学术奖,班组活动奖励、项目考核奖、派送优秀教师出国考察、进修;一年两次观摩高雅艺术、靓丽的东方校服、教工家属聚会、生活与文化品位的引领等。
4. 维护教工发展权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认识到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对于维护教职工发
展权的意义。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各类进修学习,建立学历奖励制度;教师专业培训计划;后备干部培养制度等,注重博采众长,强调个体潜能在互动中萌发,教师个性与特长的发展等。
5. 管理工作透明化
以开放的姿态与教工沟通交流。“阳光之下无阴影”,管理者在交流中得到监督和鞭策。决策的高度集权易造成对教改的反应迟钝。在教学改革中,一线教工往往是最佳的思考与研究者。我们及时听取教工的声音,大力营造开放、透明、民主的东方文化例如,直呼其名、建立公示栏、教工自我设定考核项目。
6、给予教工选择权
在实施课改中,我们坚持让教师自主选择教材,不搞统一主题和统一的评价。当然,这会给课程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技术难题,但是却有利于解决“共性和个性模块”相互渗透和整合的问题,其最终获得的回报是高效的,因为教师在培训中真正解决了“我的问题”。
6.让语文课堂充满“三味” 篇六
让语文课堂充满“三味”
咸丰县丁寨乡湾田民族小学 覃柏洲 曾庆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显著特点。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激情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因而,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让语文课堂充满“三味”,即把语文课上得有“情”味、“趣”味和“新”味,真正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有“情”味
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不难发现,我们的许多教师语文教学缺乏“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情”味,即人情味,“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植根于教材和生活中,文中有景,景中有情,情随景出,景随情生。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气氛去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情味。
1、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来调动学生的情绪。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许多文章都包含着浓浓的情感,这是语文课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如《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崇高的敬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楚,感染力强,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 ,情绪跌宕起伏。教学本课时,怎样让学生的情绪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进入那种沉痛悲伤的氛围当中呢?我 认为必须紧密联系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课堂上,让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去理解作者的失母之“恨”,思母之情。又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这篇课文感情十分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学生在理解小金花失去妈妈的心情过程中,往往总倾向于小金花对敌人的`恨,而忽略了她失去妈妈的悲痛。因此,朗读这段课文时,要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现小金花刚强的词语――“脚一跺”、“抽动两下”,再引导理解这些词语中流露出的情感。这样,通过分析,学生就体会到了小金花是把失去妈妈的悲痛深埋在心底,更把满腔的仇恨对准了敌人,化悲痛为力量,发誓要为妈妈报仇。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从而进一步就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
2、充分利用教师的范读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绪。
以情动情,以情育人,这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就像是导火索,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语文教学,要激情绽放,“读”占鳌头,“读”领风骚。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示范,是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教师铿锵悦耳、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如大珠小珠落入玉盘,荡起的是学生心底的涟漪,点燃的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以身示范,即重视范读。记得有一次,我在上全乡六年级语文公开课时,我通过自己的激情范读引领,充分地让学生读课文,品语句,悟情感,放手让学生真正去领悟、理解课文内涵。不仅给了学生良好的示范,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质量。学生通过教师的范读,不仅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到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并能体会到课文的内容和感情,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当我抑扬顿挫地范读完课文之后,赢得了全体学生的热烈掌声。那次授课,真让我终身难忘,回味无穷。
二、有“趣”味
如何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使学生觉得情趣盎然?首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让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情趣。要达到这一境地,教师要敢于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
让朗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幸福乐趣。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意思就是说,练习上千只乐曲就会懂得音律,观看上千柄利剑就会识别剑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多了,意思也就明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强调的也就是读带来的效果。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语文老师要善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去感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达到以读激趣,以读悟情,以读启智,以读育人的目的。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文中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对土地的留恋和眷顾、对土地的热爱程度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保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无比珍惜和热爱,处处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接着通过突出“神圣”这一题眼,引导学生一读课文,定位“神圣”,二读课文,理解“神圣”,三读课文,品味“神圣”,四读课文,感悟“神圣”这样的教学思路去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这份情感进行品词品句,带着“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这一问题走进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阅读兴趣,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让思考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探究兴趣。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贵有疑,疑贵在思。读而能问,问而能究。这既是学生认识的飞跃,也是学生思维的碰撞,要让问题推动学生不断向纵深发展,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创设探究的氛围,充分赋予学生思考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想问就问,要让他们明白语文到底是什么?接下来,让行走在语文大道上的我们,与学生一起,闭上眼睛,慢慢思考,轻轻回答,语文是多么的宽阔而有趣味。她是李太白《将进酒》中的万古愁,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辛酸泪,施耐庵《水浒传》里的群英会,吴承恩《西游记》上的不平路;是孔老二的列国颠沛,屈大夫的汨罗遗恨;是先秦两汉的璀璨繁星,唐宋时代的恢弘 篇章,元明时期的鸿篇巨著……她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柔风细雨;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广袤无垠;是杜少陵“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满心喜悦;是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殷切希望;是岳鹏举“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满腔悲愤……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儿时充满无穷无尽稀奇事的朋友《少年闰土》;是世界童话大王安徒生笔下冻死街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世界文坛泰斗托尔斯泰眼中富有爱心的《穷人》……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充分的探讨,让他们各抒己见,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于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在思考探究中就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无穷快乐。
有“新”味
语文教学要突出一个“新”字,即要有“新”味,也就是创新。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语文教师要大力推进学科创新,在课堂上,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1、 要培养学生敢于想象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不同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外貌或人物活动的场景、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如《穷人》一文,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究竟会怎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呢?课文没有交代,也无需交代。这些问题牵动着学生的心,他们对此却十分关心。课文后面安排的小练笔:续写《穷人》,其目的就是作者留下空白希望读者去大胆畅想。在教学中,对于这样的空白处,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续写时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组织学生大胆想象,继续续写故事。
2、要培养学生善于想象的能力。
善于想象,就是创新思维,就是标新立异。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创新就是与众不同,人无我有是创新,人有我新也是创新;万绿丛中一点红是创新,万红丛中一点绿也是创新;超越别人是创新,超越自我也是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的意见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被动听讲、机械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继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如续写《穷人》一文,教师可以简介《穷人》一文的写作背景:在沙皇专制时期,广大的俄国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学生在续写时,这一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能发生本质的变化,但其故事的发展可以是多元化的,其故事结局可以是悲惨的,也可以是美好的。
7.如何使初中历史课堂充满情趣 篇七
一、以物激趣
以物激趣也就是教师在上课时充分利用插图、挂图、实物模型、幻灯、电影、电视、录像等直观教具, 让学生置身其中, 如同身临其境, 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秦汉时期的文化”时, 出示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模型。根据地动仪测定地震的原理, 当老师在某一方位制造振动引起地动仪的小铜球落入一只蛤蟆嘴里时, 学生无不拍手称奇, 惊叹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老师这一操作, 学生在观察的同时, 不但增强了他们的情趣, 也触动了他们的灵感。又如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师先悬挂《时局图》,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黑熊、老虎、太阳、青蛙、老鹰等各代表哪一个帝国主义强盗?这幅图形象地说明了什么?当老师分析自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帝国主义国家就像这些毒蛇猛兽一样扑向祖国大地, 可爱的祖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殆尽时, 同学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被激发了出来。又如, 讲授“红军的长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等, 教师可以利用《长征》《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等电影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 感受当时的气氛, 增添他们的乐趣。另外, 教师平时参观名胜古迹收集到的参观券、购买的纪念品等也可作为直观教具, 上课时, 适时展示给学生, 如参观秦始皇陵时购买的兵马俑 (仿制品) 、观光洛阳时购买的“唐三彩”等, 这些实物教具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加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
心理学认为:初中阶段是一个由半幼稚、半成熟时期逐渐向独立性和自觉性的成人化的关键时期, 很多学生在学习上显得很被动, 很多科目上听不懂, 甚至出现焦虑、恐慌及厌学心理,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并未成熟, 他们需要更多的感性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 他们对图像、视频的兴趣和认识记忆能力超过纯文字,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力搜集资料, 并且对资料进行删选, 做到精益求精。如“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 讲到“南京大屠杀”时教师可以搜集很多资料, 精选其中很多极具震撼性的图片和视频来展示日军的暴行, 这样不仅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到了极点, 还进行了一次极具效果的爱国主义教育。再如70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一课, 讲到“乒乓外交”时, 一段精彩的视频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当年中国在外交上要取得突破的所面临的许多困境, 而且让学生知道了中国在外交上取得这些突破所付出的努力, “乒乓外交”发生的一些插曲让学生感受到外交活动当中戏剧性的一幕, 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 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通过用多媒体辅助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内容由浅入深
网络游戏之所以能吸引学生并很可能使之成瘾, 就在于玩游戏之初, 游戏内容非常简单, 不需要花许多心思“玩家”就可以获得一定的级别, 有了这样的成就感后, 为了获得更高的级别, “玩家”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这种游戏“玩法”其实也可以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教师与其用深奥的问题让学生“味如嚼腊”, 还不如先用简单的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在现实教学中, 许多历史教师都经常会不自觉地提高教学难度, 甚至在初一时的教学内容就经常涉及中考题, 这样的教学不仅与教学大纲脱节, 由于难度的增加, 更难以让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 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度, 不是“深入浅出”, 而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最后不仅能完成教学要求, 学生也学得轻松, 学得有趣味。
四、引导学生互教互学, 学会协作求知
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 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 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那么,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在讲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时, 我把课文内容列成表格让学生分成4组寻找答案, 找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四个文明古国的地理分布及特点、统一时间、文明标志物、共性等,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 整理、归纳答案。由本组的负责人公布最后确定的结果后师生再订对答案。为了检查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 全班完成此表后, 由老师抽查各组的学习情况, 如果小组内有一人回答错误, 则宣布本小组学习成果不佳, 各个小组为了使本小组不断创优, 都互相帮助、互相配合, 争取小组成员个个都掌握本课知识要点,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形成了, 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在不断提高。
8.语文课堂要充满情趣 篇八
一是情感意识。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过程,始终是以情感为推动力的,语文教学的过程,必须挖掘学生个性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主体对文本感同身受,并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产生独特新颖的个人体验,才能有情感的自由和心灵的顿悟。学生只有深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情感世界里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打动自己才能形成内动力,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为此,教师应不断刺激和反馈,以情感传递人性,以情感表达活力,让学生满怀激情地参与语文学习。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寻找作者的感情世界时,如果自己没有澎湃的激情,则很难教出具有浓浓情味的语文课。
二是问题意识。问题是学生夯实基础、形成能力的原动力,是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催化剂。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首先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诱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把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引入到与文章有关的情境中来。因此,如何提问,至关重要。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在多而在精,应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比如:《囚绿证》,“囚”是什么意思,绿为什么要去“囚”?《装在套子里的人》,人为什么要装在套子里?《飞向太空的航程》,太空究竟有多少奥秘?这是任何一个青少年都想知道的。在讲授这些课文时,教师要事先设置好问题,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探究性学习,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鼓励学生质疑的勇气,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学生有问题而质疑,教师因问题而解惑释疑,从而将课堂教学的形式变得轻松快乐,学生的质疑也使其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接受走向体验。可以说没有学生提问的课堂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
三是活动意识。语文教学活动具有综合性、长效性、贴近性、实践性等特征,而实践则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的探究、操作、体验、讨论等活动为中心,借以塑造和构建学习主体。课堂活动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既可采用“茶馆式”、“座谈式”等现代教学方法,又可采用常规和传统的“讲述式”、“描摹式”的教学方法,这要因课文类型而定。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应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延伸要以教材为本,做到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有机统一。一堂好的语文课,如果没有课外活动提供展示的舞台,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就无法得以体现。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作文竞赛、辩论、演讲、表演、墙报、笔报、读后感、观后感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表演”这种课外活动,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行的高中新课标实验教材中的一些对话性小说和戏剧类课文,都可以用“表演”这种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文章里有关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表达,又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是开放意识。语文和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语文的生活化可以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动力,应让学生走向生活,让语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从有利于学生语言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长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时间和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特别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让语文教学现代化、全球化成为可能,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沟通课内外的联系,沟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既充分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又让学生从中获取一生享用不尽的知识和技能。
作者单位 陕西省城固县第二中学
9.让语文课堂充满幸福和诗意 篇九
王建刚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而且具有特强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浸透了浓浓的诗意,教师要善于发掘和把握文本中的诗意,对每一篇课文都不能掉以轻心,取其琼浆醍醐去滋润学生的精神家园。让我们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让学生享受充满诗意的人生!
[关键词]:诗意文本
诗意老师
诗意盎然
语文是一桌桌琳琅满目的筵席,是一道道色香俱全的大餐。当我们瞻望飘扬人文大旗猎猎长风的同时,发现朴实,简单,工具性的语文课堂上成了一些教育的时尚。人们没有了“悠然见南山”的平和与从容,缺失了“可下五洋捉鳖”的激情和豪迈。这份诗意失落了,人类心灵中最隐蔽最美好的语言,最能表达质朴而纯真的情感失落了;蕴藏于人们心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意念失落了。这不得不让我们为之而汗颜。
教育是一项充满诗意的事业,它和生活一样,处处有美,处处存在着诗意。它是教人求真,向善,臻美,有着崇高理想信念的事业。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而且具有特强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浸透了浓浓的诗意,培育诗化了的心境,它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精彩,更丰富,更走近语文教学的本源。
纯美的文本——诗情画意
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丽与朴实相辅相成,就像银装素裹的北国之春。是虚与实,俗与雅,空灵与厚重于一体。她既要做“下里巴人”,又要成为“阳春白雪”;是“入世”中物质的语文,也是“出世”中精神的语文。没有一门学科能像语文文本那样包罗万象又体察入微。我们所用的苏教版文本是一套富有诗意的教材,一幅精美的画面,一篇篇纯正的文字,流淌指间,是一股浓的诗意。走进文本,在波澜壮阔的长江、黄河上劈波斩浪,浓妆淡抹的杭州西湖中荡漾;登临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回望《芦沟桥烽火》,泪湿陆游的遗嘱《示儿》,品尝的是《碧螺春》。诗意的文本,能让学生绽放生命的华彩。《拉萨的天空》那行云流水的优美文字,是一首精巧的诗,课文中的三幅图是一幅幅精美的画,无不透露出拉萨独特的民族风味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统一的美,美得无与伦比,美得激荡人心。美文配佳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岂止是一篇课文,更是一幅让人难以割舍的艺术作品。可以说,缺失了诗情也就没有了真正的语文教学。
然而现在的语文课上,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成了一种可以复制的技术,语言的习得成了一种可以模仿的技巧。让人深深沉醉的语言成了僵直的图解,美丽的诗的意境被无情地解析,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意蕴被残酷的肢解,语文的文化语境也变得十分苍白,丰富的生存体验成为学生的奢侈梦想。一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也被我们的老师简单地当成了宣扬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工具,而作品中弥漫着的人性、诗性的光辉却熟视无睹。这样的语文教学,给学生的心灵关注了太多他们年龄所不能承载的重负。我们的学生,也因为少了诗情的荡漾,少了诗魂的滋养,成了诗意失落的一代。
前辈们提出“涵泳”,叶圣陶先生把读书称为“美读”,李吉林老师创造情景教学。可见语文教育本身就是有诗意的。他们要把孩子带入情境的世界,美的世界,诗意的世界。语文教育就是发现美、感悟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课程,是诗意的课程。
语文文本大多是文学作品,形象性和情感性是文学性的显著特点,它总是以最美的语言描写时间最美的状态和情景,这就是诗境;它总是以丰富的形象来表达最感人和最令人遐想的情思,这就是诗情;它总是选择最精美的文字来负载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诗句,从文本的诗境、诗情,诗的语言中学生能汲取到丰富的精神营养。尤其与经典性的文本对话,学生会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境界。所以,教师善于发掘和把握文本中的诗意,对每一篇课文都不能掉以轻心,取其琼浆醍醐去滋润学生的精神家园。
诗意的老师———才华横溢
诗意的教师对人生,他们是渴求冲破功利主义的束缚,走出追仄的生存空间,诗意地栖居在教学的大地上,挥洒意趣,书写人生。诗意语文在于诗意解读。诗意的教师拥有一颗缪斯心性,能够以一颗敏锐、善感的心解读生活、文本、儿童中的种种诗意。“诗意语文在于唤醒诗心”。在诗意的课堂中,老师用一颗诗心,带着几十颗童心交流,以一份情感动另一份情,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颗诗心荡涤另一颗诗心。文本语言有的或清新、或华美,给人修饰之美;有的或朴实、或简洁,如行云流水;有的则或平缓、或生动,亲切温馨„„针对不同的语言风格,教师的语言也要富于变化,或纵情渲染、激情回荡,或自然流畅、舒展畅达,或娓娓而谈、舒卷自如„„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让不同文体的课文散发出各自的语言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体的语言艺术美,在不同的美中熏陶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的语言具有了诗意,才能在学生的语言中播下诗意的种子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总是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而不是那种做作的虚情、矫情。学生在课堂中,与老师、与同学、与文本实现真正的意义的自主对话,从而让那种源于儿童本性的真情在课堂中汩汩流淌。
“诗是心灵的自然流露”,诗意语文的美,在于教者自然,不无病呻吟,不把个人的情绪无限夸大。这使我想到老一辈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朴素无华,贾志敏的行云流水,支玉恒的挥洒自如,靳家颜的腹有诗书。他们课堂中对学生风过无痕,大雪无痕的语言训练,是在一种很自然的状态下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扎实的训练。而学生却浑然不知是在接受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诗意。语文教师得怀有诗情,得富有教学魅力。诗意需要智慧,需要真情,上课照本宣科捉襟见肘,情感冷漠僵硬的教师与语文课的诗意是无缘的。教师的诗情,教学的魅力哪里来?它源于理想信念的守望,文化底蕴的厚积和语言功底的修炼,在《逆风的蝶》中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叙述的“去年的这一天,蔷薇花与蝴蝶曾经有过一个美丽的约定,今天就是它们相会的日子。蔷薇忘不了,蝴蝶更忘不了,迎着呼呼的狂风,蝴蝶出发了。我们看到过阳光下、微风中的蝴蝶,舞姿是那样飘逸、轻盈。那么狂风中的蝴蝶还能给我们这种感受吗?”然而,每个人的上课表达方式不一样,青年特级教师王菘舟内蕴深沉,盛新凤老师热情奔放,孙双全的睿智洒脱,都烙上了个人的风格,诗意语文要以教师自己的方式来表达。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的基本需要是物质与精神。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输入给孩子的精神就显得重要了。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儿童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儿童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生的,一个方法艺术再好,但反复的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艺术也不能称为艺术了。同样是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教师是简单照搬,甚至是反复操作一个模式。而有的教师总能创设出富有个性组织形式。又如阅读方式,如果总是一个模式:复习—导入—学字—读文—作业。学语文就像走程序,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所以艺术,是智慧与技能的结晶。
上一节语文课容易,上一节有诗意的语文课不容易。做语文教师容易,做一个有诗意的语文教师不容易。诗意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诗意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诗意的语文教师,充满着自信与关爱。诗意的语文教师,才华横溢,运筹帷幄。诗意的语文教师,语言优美,风趣幽默。
斑斓的“土地”———流淌诗意
教师耕耘的是一片诗意盎然的“土地”,面对的是天真烂漫纯真可爱的儿童。诗意与年轻的生命有着天然的本质的联系。我们脚下是
一片最纯洁、最少污染,保留着生命的原生状态的“土地”。每一个儿童都是天使,每一个儿童都是幻想家,心灵中都藏着一串彩色的梦,有梦就有诗。如果说几乎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段诗意盎然的岁月,那主要是指青少年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在这片“土地”上播种希望,耕耘未来,怎能不激动满怀并引以为豪!培根说:“物资以其感性的诗意光辉向着整个人微笑。”语文,这一“物资”当然也应该应它的诗意光辉向儿童微笑。但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忘了想儿童微笑,甚至还会像卢声林堡所说的“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肝的撞到一个孩子”。而说的好!我们不理解诗意语文是为了孩子的微笑,为了孩子心灵的丰富和自由。雪莱说“诗也是孩子”,这正是语文的追求。面对着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我们要帮助孩子练就一颗慧心,打造一双慧眼,必须“身先士卒”,作出示范,给孩子感性的认识。
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为了培养孩子善于发现身边事情的主动意识,教师首先要做捕捉孩子生活亮点的能手。生活是色彩斑斓的,但很多事情是瞬间即逝,需要有较敏锐的洞察力,才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如果没有拥有一双聪慧的眼睛,没有敏感的心灵,是感受不到宇宙原来就是一个鲜活跳动着的生命啊。教师要多一份用心、多一双眼睛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情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之美,生活之乐,生活之味;从而享受语文,享受生命。
语文教师要有一颗慧心。我们习惯用成人的眼光看世界,却不知道用孩子的心看生活。这不但影响着教学,而且更会影响着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人评价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是“成人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友好使者”,这正形象而有力的说明了于老师的成功首先就在于他拥有一颗读懂童心的慧心,从而赢得了所有孩子的真心。因此,我们应该蹲下身来,用孩子的心灵去体验孩子的喜怒哀乐,主动接触、用心体察、宽容理解那些为孩子所神往和珍视的文化信息,关注孩子的最新动向,捕捉孩子的兴奋点,探寻教师文化与孩子文化的共鸣区,允许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考、发现和表达。无论他们的想法是多么离谱、荒唐或出人意料,我们都应该真诚地倾听、关注、鼓励。教师的高尚品格,博学多才,与学生思维的多姿多彩,交相呼应,充满灵动之气。
“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然而,一些语文竟然是这样教学,只要字词句章,而没有字词句章中所蕴涵的情感和心灵;只要听说读写的训练,而没有训练中人精神和能力,不是人去训练,而是去训练人;只注重结果,注重效率,而没有过程,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儿童以有经验及其需求;只有教室。以及教室中那本薄薄的被称作“神圣”的教材,而没有田野,没有生活,没有清清的流水,蓝蓝的天,于是孩子把麦子认作草,不知夏天鸣叫的是蝉,只知中心句„„这样的语文,理性胜利了而感性却失败了。
我们所追寻的诗意语文,关注的是儿童的发展。把儿童当是真实生活的守护者,当作语文这一“田野”上的牧羊人,儿童天生是诗人,儿童的思维富有先天缪斯性,在《白鹭》第三自然段中,老师出事这样一个题目:谁愿意为第五自然段取名字?有的学生说:“我想取‘碧水中的倩影’,清水虽比不上大海美丽但是它有洁白的白鹭站在其间,白鹭美丽的身影倒影在水田,这倒影使整幅画异常美丽。”有的学生说:“我取名为‘澈’,因为整个画面水波盈盈,清澈见底,看上去晶莹透亮,犹如嵌在玻璃框里的一般。”又有学生站起来说:“我取名为‘出淤泥而不染’因为白鹭仿佛是一枝洁白无瑕的荷花,亭亭玉立。”说的多好啊!只有发自内心才有这么美的语言,然而这一切,并不是老师刻意的要求,而是交流、对话的自然延伸,是学生内在的诗意的升华。我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让儿童诗意的栖息在语文的大地上,全身心地呼唤着语文中的儿童,心目中的人。
10.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篇十
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新课程特别强调重视人自身的培养.要实现人文教育,就要重视人文关怀,抓住语文教学内容中所体现出的.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等人文精神,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独特个性、有创造能力、能尊重他人、有知识、有修养的新一代高素质的人才.
作 者:王敬华 作者单位:太康县教师进修学校,河南,周口,461400刊 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19)分类号:U416.217关键词:沥青路面 平整度 人为因素
11.让初中英语课堂充满情趣 篇十一
一、优化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充分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尊重和信任传递给学生,只有学生和教师之间有了相互的尊重和信任,才会有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及学习氛围。所以,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其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自己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要出于同一个目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二、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学英语是需要环境的,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要洒脱,精神要饱满,表情要轻松、愉快,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文雅,言谈要简洁,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版书设计要合理、醒目等。教师要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学习创造一种轻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其注意力,这样才能创造出轻松的氛围。
三、丰富教学手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会失去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付出心血,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我利用“画”、“唱”、“演”、“玩”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最直观、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因为它具备特有的信息沟通作用,能提示语言与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且可以提高学生学英语的浓厚兴趣,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具体方法是:(1)首先,教师举着自己的画边问边答。例如:要教学“苹果”这个单词,教师就可以指着画提问“What’s this?”“It’s an apple,”反复指着画多说几遍“apple”,这时学生一看就会明白,然后教师又可让学生们拿出自己先画好的“苹果”卡片来进行两人间的问答练习。(2)边画边操练。就是让学生根据老师的画,一步步进行口头操练。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某样物品,没画完的时候就让学生猜教师画的是什么,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答案,教师给予否定,最后完成图画,并告诉他们正确答案。虽然学生第一次没猜到,但在他们的发言中不知不觉地操练了一般疑问句:Is this a…
“唱”。英语歌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增添浓厚的趣味,还能加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如:有学生过生日时,教师就可以和同学们一起给他(她)唱生日歌,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热爱集体的思想。
“演”。表演是一种让学生熟练掌握句型和课文、增强运用学过词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的有效活动。在介绍课文时,教师进行示范表演,是一种导人新课常见的教学方法。学生喜欢看教师表演,教一些动词时,教师可边做动作边板书新单词。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玩”。中学生喜欢游戏,他们对游戏不仅兴致勃勃,而且会在游戏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机智。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地引进游戏,可以使学生在十分自然的情景中学会单词、句型,掌握一定的语言材料,还可以发挥学生使用语言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可以经常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些猜词游戏、填词游戏、捉迷藏等。总之,游戏能够有效地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倦情绪,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四、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适时地表扬鼓励。比如一段好的对话、一次测验的好成绩,都可以成为促进英语学习及其他方面成功的契机和内驱力。在课堂上,教师要经常用鼓励性语言,有时甚至还可以借用学生的掌声进行鼓励。“十次批评,不如一次表扬。”多次的刺激,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而产生兴趣,激励学习动机。
12.例谈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情趣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趣
一、挖掘文本素材, 激发学生的情趣
教学时, 教师要善于研读教材中丰富、鲜活的素材, 适时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表演、比赛、辩论等教学形式去挖掘教材潜藏的情趣点,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审美情趣, 让师生在情趣的活动中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例如, “可能性”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 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摸奖活动。 (出示摸奖用的盒子, 还有奖品) 你们只要能从这个盒子里摸到红、黄、绿三种颜色中的任何一种球, 就可以得到一份奖品, 谁想试一试? (教师选出三名学生, 每人依次摸了三次, 都没有摸出红、黄、绿这三种球中的一种)
师:刚才这三位同学都没有摸到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球,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里面根本就没有这三种颜色的球。
师:对, 盒子里全都是蓝色的球。 (打开盒子给学生看) 那么, 继续让你们摸, 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摸出的一定是蓝色球。
师:对, 从全是蓝色球的盒子里摸出的一定是蓝色的球。 (板书:一定) 而要想摸出红、黄、绿三种颜色球中的一种, 可能吗?
生:不可能的。
师:仅仅是不可能摸到这三种颜色的球吗?
生:不可能摸出除了蓝色以外任何颜色的球。
师 (板书:不可能) :那你们也就不可能得到奖品了, 该怎么办?
生:在盒子里放进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球。 (教师放进这三种颜色的球, 并摇一摇盒子)
师:现在谁想摸?
师 (请一生上来) :猜猜看, 他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球, 会中奖吗?
生:他可能中奖, 也可能中不了奖。
师:为什么?
生:因为盒子里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球。
师:对, 盒子里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球, 红、黄、蓝、绿都有可能被摸出, 因此他可能中奖, 也可能中不了奖。 (板书:可能) 下面, 我们就来看看他的运气了。
……
上述教学案例, 教师能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 充分挖掘教学内容, 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摸奖活动”引入课堂, 用活动的形式创设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 使学习中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课堂的情趣点, 进而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情趣, 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状态中, 对探究新知跃跃欲试。此时, 学生的知识被激活, 思维被激发, 情感被激荡。这样, 寓教于趣、寓学于趣, 趣在活动中, 唤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
二、构建对话课堂,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 能激发在学生的“情绪区”。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 在沉闷的课堂上, 学生的表现只会是情绪低落、一筹莫展, 难以主动、活泼地去发展。教学时, 作为教师应努力构建生动有趣的对话,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定能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才能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 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被激发, 课堂才能真正成为美好的精神家园。
记住“>”“<”对学生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 教师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而是应该通过情趣盎然、轻松愉快的师生对话, 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进行有意义的识记, 效果自然不错。
三、创设有效情境, 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
13.语文课堂要充满情趣 篇十三
新沂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张绍坤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聋校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充满人文关爱和知识魅力的殿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评价,在凸显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课堂评价可以激发聋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拓思维空间,建立足够的学习信心,让聋校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爱。
[关键词]:有效评价 聋校 语文课堂人文关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聋校的新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充满人文关爱和知识魅力的课堂。而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评价(教师对聋生学习的评价),在凸显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聋生由于听力障碍,获取信息的渠道少,视野狭窄,其思维水平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的阶段。有效的课堂评价可以激发聋生学习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拓思维空间,建立足够的学习信心,使聋生能“尊其师信其道”,让聋校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爱。
一、激励评价,激发聋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积极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是激发聋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课堂上,聋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因此,教师评价语言中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和激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聋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聋生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在上课前准备一百顶高帽子,课堂上随时戴在学生头上”。因此我们要睁大眼睛寻找聋生的闪光点,不吝言词地给予热情的激励。如:“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看就懂!”、“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清楚地说一遍!”、“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老师的一句激励的话语,唤起了聋生心中的憧憬,点燃了聋生自信的火花;老师一句真诚的赞赏,使聋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赏识自己,平添无穷的力量。从而他们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感受到学习是一项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
但是,教师评价语言的激励性也要适而有度。现在有些教师上公开课,不论学生回答的好坏,总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激励性评价语言表扬:“你真棒”、“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很喜欢你!”、“你真了不起!”弄得听课老师和学生心里都不是滋味。奖赏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无愧于接受这个奖赏。如果对他们解决了一些过分容易的任务而大大赞扬,尤其在中高年级,则不仅难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反而会增加他们的自卑,因为这会被同学认为是无能的标志。所以,赞扬要适而有度,只有客观的、恰到好处的表扬鼓励才显得可贵,才能深深地打动聋生的心灵,激发聋生学习兴趣,成为聋生学习内在的、长久不竭的动力。
二、多元评价,促进聋生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聋校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聋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在课堂评价方法上要求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垄断评价的现状,提倡开展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和聋生自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多元评价可以促使聋生在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中,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发展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开展主动、有效的互动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在多元评价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启迪,让聋生从中受到鼓励,增强信心,明确方向,大胆挺进,达到自我教育、自我调节、主动发展的目的。
我在教学《背影》时,组织聋生用表演的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个性特点。聋生表演时背好了台词,顺利地完成了表演。但由于聋生初次上台表演,神态不够自然,扮演父亲的聋生还忍不住露出了笑意。表演完后,我先要求表演的聋生进行自评,说一说表演时的感受,对所演人物的理解,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演父亲的聋生说:“当时家境艰难,我在表演时露出了笑意,不符合人物的心态。”接着又引导聋生进行互评,较全面地指出了表演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因此,教学中在自评的基础上应该鼓励聋生进行互相评价,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的评价。让聋生在评价中提高评价能力,全面发展素质。由此可见,积极引导聋生开展多元评价,是培养聋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聋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采用的有效手段。
三、适时评价,开拓聋生思维空间
教师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聋生、赏识聋生,把真挚的师生情意,把对聋生的拳拳爱心,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用眼睛,用动作,用一个会心的微笑,用一次温柔的抚摸及时传达给聋生。聋生答得好,及时称赞,“说得很有道理”、“见解独到”等;聋生发言不对,说不清楚教师及时补充,不使聋生感到难堪,让聋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如“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教师这样即时的,带有鼓励性、评价点燃了聋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即时评价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聋生发言的积极性。但教师权威性的评价,常常是“一锤定音”,容易挫伤聋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而助长学习上的依赖性,聋生甘当听众、观众。因此。我们的课堂中还应更多地使用延时评价,让聋生的思维有更大的驰骋空间。延时评价要求教师当聋生正在交流讨论时,不要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要给予聋生充分的探索新知、获取新知的时间,充分显示聋生的个性。要鼓励聋生对学习内容的自我阅读,要赏识聋生对学习内容的独到见解,促进每个聋生在原水平上都有新的发展。如教学《五彩池》中“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这句话时,我采用的是这样的教法:我学生让图文结合评价课文插图。一名聋生说:“插图画得好,已画出各种颜色。”(此时我没有及时评价,只是说:“哦,还有其他看法吗?老师也想看看其他同学的看法。”)接着有的说:“插图画的不够好,没有画出闪耀的样子。”还有的说:“插图画的不好,虽然画出了五颜六色,但没有画出闪耀的感觉。”……瞧!不用教师讲,聋生自然讲得头头是道,问题的答案也不止一种,且有独到的见解。这样采用延时评价法,让聋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就使更多的聋生有了更为广阔思维空间,让他们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使每个聋生的回答折射出不同的个性色彩,让语文课堂充满了人文关爱。
四、因材评价,扬起聋生自信风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课堂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根据每个聋生原有的基础,制定“最近发展区”,有效地评价聋生,能使每个聋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人文性的课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差异,要学会欣赏差异,鼓励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发展个性。在课堂上,教师应热心地关心每一位聋生,仔细地发现每一位聋生的潜能,善意地去赞美每一位聋生的闪光点,创设一个充满人文关爱的课堂评价。
在长期的聋校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聋生对同一类型的评价语言的满意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教师对聋生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评价对象的不同需求,对学习能力不同的聋生评价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对学困生,多给予鼓励,教师要采用鼓励性评价,寻找肯定学困生的点滴成绩、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尝试成功的喜悦;对中等生,多给予欣赏,教师用激励性评价,揭示其不足,让这些孩子释放热情和潜能,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尖子生,多给予启迪,教师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谦虚、严谨、努力拼搏。使老师的评价不仅成为强化或矫正聋生所学知识的手段,而且成为激发各层聋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如:对于同样的一个回答,出自学困生之口与出尖子生之口应采取不同的评价语言,对前者应多肯定。又如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后者提出三个问题才记“优”,前者能提一个问题就记“优”。这样聋生从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赞赏中,看到自己潜在的学习能力,不断地努力尝试进步,体会成功,充分地发现自我,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扬起聋生自信的风帆,更好地塑造聋生的个性。
因此,在聋校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显示评价魅力,进行有效评价,激发聋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每个聋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让聋校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爱,使语文课堂成为聋生流连忘返的殿堂。
参考资料:
1、《教学与管理》;《透视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理念.;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2004.11);
陈翠荣。
2、《新世纪教师素养》;张行涛、郭东岐主编;第七章,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2003.10。
3、《中国教育报》;2005.1.3.5697号;《用科学发达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教育部长
周济在2005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 0 0 5.1.2。
4、《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年第10期;赵明仁、王嘉毅。
5、《新课堂呼唤新评价》;《小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二期;廖哲敏。
【语文课堂要充满情趣】推荐阅读:
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论文08-19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比较和联系10-12
构建有效课堂 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09-25
走进语文课堂08-25
语文课堂三重10-28
语文课堂朗读01-13
小学语文课堂设计07-11
小学语文精彩课堂08-15
语文课堂学习总结09-08
感悟语文高效课堂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