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024-12-12

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11篇)

1.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一

海原县2009年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建设申请书

一、项目背景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隶属中卫市,北纬36°06′40″—37°04′32″,东径105°09′45″—106°10′10″之间,东缘与同心、原州相连,南与本区西吉接壤,西邻甘肃靖远、会宁,北靠中卫城区。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80公里,年降雨量200-400毫米之间且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三个月,年平均气温7‴,昼夜温差大,≥10‴有效积温2426‴,年均日照时数2706小时,无霜期146天左右。全县总耕地面积403万亩,大部分为川台地,扬黄灌区主要分布在高崖、李旺、黑城、七营四个乡镇,库井灌区主要以西安、树台、关桥、李俊等中南部乡镇为主,水资源全县总体短缺,2007年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于2007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建设和生产,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完成设施建设面积42576亩,其中日光温室4350亩,拱棚38226亩,2008年设施农业面积26796亩,日光温室主要以蕃茄、辣椒生产为主,两茬种植平均亩产1000公斤左右,早春茬大拱棚辣椒平均亩产3800公斤,产值2500元,甜瓜平均亩产3600公斤,产值5000元,秋延后叶菜平均亩产1000公斤,产值1000元。设施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强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县农业重要产业之一。

二、项目建设可行性和必要性

我县土壤大部分为黄棉土,土壤深厚,光照条件充足有利于设施农业生产,同时我县设施农业建设主要以扬黄灌区及中南部库井灌区为主,水资源状况能够确保设施农业生产用水,再加上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规模逐年扩大,生产效益逐步提高,农民思想认识不断转变,成为我县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动力,但由于设施农业是我县的一项新兴产业,农民对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掌握不够,大面积生产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产量和效益仍然在一个低水平状态。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是推动我县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只有加强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成熟的综合生产技术,以点带面,引领推广才能有效推动我县设施农业大发展,快发展。

三、项目建设内容

(一)示范引领和推广

日光温室:在海原县西安镇付套村建设日光温室生产园区一个,并依托园区生产条件,2009年安排日光温室综合栽培技术示范面积25亩(10座),蔬菜生产以辣椒、蕃茄、黄瓜为主,品种分别选用长剑、金冠、博耐等当地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主推技术:

1、热风炉应用技术:12月至2月份阴雪天或光温较低的严寒天气使用。

2、CO2施肥技术:蔬菜座果后进行施肥,定量适时补充,促进光合作用,提高作物产量。

3、工厂化育苗和嫁接技术:采用穴盘育苗和嫁接技术提高育苗质量,减少病害发生,提高作物抗逆性,实现增产。

4、张挂反光幕技术:11月下旬至3月,在日光温室后墙张挂反光幕改善光照条件。

5、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措施防治病虫害,建立以生态栽培等生物防治为主体的防治体系。

6、膜下滴灌技术:利用滴灌灌水,并结合灌水施药施肥。

7、测土配方施肥:根据蔬菜种类,栽培方式,作物需肥规律,土壤养分情况进行配方施肥。

大拱棚:依托高崖乡2008年大拱棚生产园区,安排早熟马铃薯

接秋延后芹菜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示范30亩,马铃薯主栽品种选用克新1号,中薯4号为主,芹菜品种选用美国西芹。

主推技术:

1、机械化耕作:3月下旬用旋耕机结合施肥进行旋耕。

2、测土配方施肥:根据马铃薯营养需求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3、起垄覆膜:采用宽窄行起垄,垄宽70cm,垄沟宽20cm,垄高15-20cm,株距25-30cm。

4、马铃薯催芽播种在移栽前20天(日光温室提前催芽),3月中下旬移栽。

5、早熟马铃薯接秋茬西芹两茬栽培:马铃薯6月下旬至7月上旬收获,8月初定植西芹。

6、西芹枯斑病防治通过棚内温度湿度的控制结合药剂进行防治。

7、西芹育苗移栽:7月上旬进行穴盘育苗,9月中旬定植。

(二)开展相关试验研究

1、大拱棚蔬菜不同茬口综合效益试验。

2、大拱棚辣椒(马铃薯)-西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

3、西芹不同药剂防治斑枯病实验

4、日光温室黄瓜、茄子嫁接栽培与育苗移栽比较试验

5、大拱棚早熟马铃薯切块播种与芽块催芽定植方式比较试验

6、大拱棚秋延后芹菜不同定植时期效益比较试验

7、CO2施肥及反光幕使用效益分析

四、目标效益

1、通过示范项目综合技术措施的落实,实现日光温室冬春茬平均亩产7000公斤,产值14000元,秋冬茬亩产4000公斤,产值8000元,两茬累计产值20000元以上。大拱棚早春茬早熟马铃薯平均亩

产3000公斤,亩产值1750元。秋茬西芹平均亩产5000公斤,产值2000元,两茬累计产值3750元,同时通过组织观摩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将技术措施进行大面积的推广。

2、通过试验研究,找到适宜我县设施农业栽培的作物种类茬口安排,主推品种及相适应的栽培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我县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技术支撑体系基本构架

聘任区农技总站吕鸿钧研究员为首席专家,并组成专家团。专家团成员:姜黛珠、李建设、郭文忠、谢华、盛彪、赵伟、蒋学勤、张桂芳、余风娟

职责:就海原设施农业发展定位、优新品种引进示范、储运保鲜、产品开发及工艺改进、农产品区外销售市场开拓等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开发联合攻关。同时成立设施农业示范、实验小组。

组长:李武玉

副组长:高鸿飞王子平

成 员:韩超(西安)王春斌(高崖)李树森(黑城)

魏克明(黑城)

职责:制定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落实示范项目地点、面积及配套材料,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运用到位,切实达到增产增效的目标和技术推广引领作用。

六、进度安排

2009年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分六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08年12月10日-12月20日)成立组织机构,制定方案,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做好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设备购置阶段(2008年12月21日-2009年1月20日)通过项目设备招标,进行日光温室卷帘机、热风炉、滴灌设施、反光幕及化学肥料的购置。

第三阶段:设备安装阶段(2009年1月21日-30日)

组织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安装和调试,指导农户正确使用,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的效益。

第四阶段:种植阶段(2009年1月15日-3月20日)

按照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辣椒、番茄、黄瓜育苗移栽工作,按照技术要求精心种植和管护,真正发挥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作用。

第五阶段:管理阶段(2009年3月21日-2009年7月31日)按照技术方案,进行设施农业的示范及管护工作。

第六阶段:考评验收(2009年4月15日-4月30日)

由专家组成员及相关人员组成验收组对2009年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及验收。

七、运行机制

海原县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分级组织实施,以任务带团队、以团队促网络、以网络建体系。

技术示范小组,负责全县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优化品种结构、创新种植模式、提高机种机收水平等技术方案,报农业局审批后,由各技术示范小组组织实施。

八、业绩考核

建立海原县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绩效考评制度,实行一年一次综合考核。海原县设施农业由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监督评估委员会组织考核;技术示范团队由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管理委员会组织相关部门考核;各技术示范小组的考核,根据任务合同书的内容指标,组织考核。

九、组织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海原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主管县长任组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站(所)的主要负责人及担成。主要职责是研究海原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工作,协调处理大拱棚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二)资金保障

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资金主要由专家费、基本建设支出、仪器设备购置费、工作经费等构成,试验示范总资金44.31万元,其中拱棚设施马铃薯接西芹示范栽培17.78万元,专家费2万元;日光温室示范费26.53万元,其中专家费3万元。全部由区财政补助专项资金拨付,经首席专家签字同意后,由县国库支付中心拨付实施单位实施。

建设设施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所需的培训费、工作经费纳入新型农民培训和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基本建设支出、技术示范推广费纳入县农业产业化项目;技术指导费由农业局列项支出。资金管理按照《海原县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执行。

(三)人员保障

技术人员要保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工作;指导小组组长、园区主任由农业局管理、使用、考核。

附:项目建设资金一览表

海原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08年12月18日

2.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二

关键词:邢台市,科技支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生产力, 增加农民收入, 这离不开农业科技应用和创新, 在农业产业链中从种植到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 更是需要科技的支撑和引领;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要培养新型农民, 推进新民居建设和环境生态建设, 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这同样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1 邢台市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

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至少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1) 农业研发体系, 包括科研机构、实验室、测试基地、技术开发中心等;

2)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包括完善的公益性的服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教育和培训机构;

3) 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包括把农业科技信息入户的政府层面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连接市场和农户的中介协会和龙头企业;

4) 科技投入体系, 主要包括科技政策和科技资金投入。

当前制约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因素:

首先, 创新主体动力不足,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农业科技成果量少质低, 并且转化率不高, 科技与生产脱节的现象, 许多科研人员很少深入农业生产一线, “为论文而科研、为职称而科研、为经费而科研”的现象比较严重;

其次, 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的数量少, 尤其缺少高层次人才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

第三,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难以支撑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相关服务的展开;

第四, 目前我国农民较低的科技需求和意识严重制约农业实用科技成果转化与现代农业发展;

第五, 体制性障碍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 这主要表现在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及其特殊性缺乏正确认识, 导致对农业科研院所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农业科研机构多头管理、力量分散, 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科技资源难以共享和流动。

2 邢台市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框架

2.1 构建市域农业创新推广体系, 支撑新农村建设

2.1.1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以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主体, 借助国家和省科研院所智力优势和技术优势, 并对具备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及推广单位进行建设, 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引导企业, 特别是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投资参与农业科技开发, 鼓励企业以购买成果、专利、合作研究开发等形式从事农业科技开发与产业化工作, 促进多主体、多层次、分工有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 在动植物遗传改良、节本增效、农产品加工增值、动植物疫病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有所突破。

2.1.2 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体系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和机制创新力度, 重组农技推广队伍, 优化知识结构, 逐步构建起以国有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支持农业科技成果与经济结合, 引导科技型农业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增强其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吸纳和应用能力,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2.1.3 构建农业科技培训体系

以服务“三农”为宗旨, 以加强基地建设为重点, 以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涉农企业为依托, 以对农民进行终身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抓手, 围绕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目标, 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力度。

2.1.4 构建农业科技信息体系

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 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 整合涉农信息资源, 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建设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公用农业数据库。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探索采用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为农业生产服务。

2.1.5 构建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增加农业科研投入, 加强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设立农业科研专项资金, 支持农业科技项目, 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

合理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农业技术合作, 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发生的有关费用, 享受企业所得税的相关优惠政策和补贴。

2.2 提升品牌农业科技内涵, 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2.2.1 农业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采用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 开展单倍体育种等技术研究, 加强农业新品种选育与种质资源创新。重点选育高产、节水、抗逆、优质粮食新品种和高产、优质、抗病虫棉花新品种;优质、抗病、专用干鲜果品和蔬菜新品种;加强主要畜禽水产新品种引进、改良和选育技术研究。

2.2.2 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与示范

种植业, 开展不同类型区农作物节水丰产高效和产后减损增效、农作物高产高效种植与增值转化技术研究, 加强枸杞、金银花、名优花卉等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 发展特色种植业。蔬菜业, 开展工厂化育苗、设施结构优化、高效栽培、生产过程和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究, 推动蔬菜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果品业, 开展品种改良、省力化栽培、生产环境监测控制、采后储运技术研究, 发展壮大核桃、苹果、板栗等优势果品业。养殖业, 开展标准化集约化健康养殖、重大疾病防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新型饲料研究, 建立标准化健康养殖模式, 推动畜禽水产业健康、高效发展。

2.2.3 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

围绕主要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值转化及产业化, 开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功能食品加工、贮运保鲜、在线快速检测和质量安全追溯控制、标准化技术和设备研究,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 打造农业品牌产品。

2.3 依靠科技培育特色农业, 打造区域特色经济

促进特色产业大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要以龙头带产业, 打造龙头企业进而推动“一县一业一园”、“一乡一品”科技富民强县富民工程。不断推进以邢台县、内丘为中心的“A”级绿色苹果生产基地、以邢台县“A”级绿色板栗生产基地、以临城县、内丘县、邢台县为中心的“A”级薄皮核桃产业带、以巨鹿县金银花、枸杞等为主的中草药生产基地、以南和为中心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以宁晋为中心的食用菌基地建设。不断完善产业体系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 延长产业链条。按照“培植龙头、壮大规模、建立基地、带动农户”的要求, 要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全面推进特色农业发展上档升级。

2.4 加强科研攻关和技术集成,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2.4.1 组织农业科研攻关

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特别是在优质专用小麦、高产多抗玉米、杂交抗虫棉、优质蔬菜、大枣、薄皮核桃等方面取得突破;在猪、牛、羊、禽和水产等优质种培育上取得明显进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控。

在农产品无害化生产关键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以及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等技术开发方面, 引进、开发一批生物农药、新型肥料、生物饲料添加剂新产品。围绕提高肉蛋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开展畜牧水产优良专用品种选育、疫病综合防治、畜产品防腐保鲜、新型安全饲料、生产设施设备研制等共性技术研究, 建立完善的畜禽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围绕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产品开展深加工技术开发, 提高生物胶、饲料等加工产品科技水平, 促进食品加工等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面向市场, 以农产品加工增值为中心, 研制开发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新技术、新设备和包装新材料。加强农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在继续保持我市名牌农产品的基础上, 开发一批具有邢台特色的享誉全省乃至全国的优质小麦、优质棉花、干鲜果品、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名牌”农产品。把我市具有传统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做强做大。譬如平乡、隆尧县的辣椒, 宁晋、新河县的食用菌, 威县的“三白”西瓜等。在工程节水、生物节水、农艺节水、水安全高效利用及雨水收集等节水与节约农业关键技术方面, 开展开发研究和技术推广, 节水农业与地力培育。突破能源作物品种引进、能源作物资源开发转化、秸秆类原料沼气发酵利用等关键技术, 带动生物质燃料产业发展。

2.4.2 开展核心技术集成示范

围绕现代农业的产业需求, 以农产品生产和开发为主线, 进行技术熟化、转化和集成, 延伸农业产业链, 壮大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加强粮田优质技术集成与示范。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生产潜力土地的地力水平和生产条件, 确定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及技术配套开发。通过品种选择、水肥调控栽培和病虫害防控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与示范, 实现良种、良法配套, 促进粮食的稳产、增产。加强现代畜牧养殖集约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在生猪、蛋鸡、奶牛、水产等主要畜产品优势产区或养殖小区规划布局饲 (草) 料保障、疫病防治、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和示范。建设一批畜禽现代养殖技术小区示范样板。加强设施农业技术集成示范。主要针对蔬菜、花卉、水果等不同设施农作物不同区域、不同种类农产品生产需要, 以设施农业可持续生产技术为核心, 将新型覆盖材料、优良品种、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设施专用作物商品化育苗、无公害高效栽培、设施土壤障碍控制与改良以及设施环境控制技术等进行组装集成和示范。加强新农村建设技术集成示范。围绕新农村建设对科技工作的需求, 强化农村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 培育一批农村科技型企业和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组织, 集成开发一批特色产业生产开发规范化技术体系, 转化应用一批成熟、先进、适用技术, 推广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 促进农业科技贡献率、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生物质利用率较大幅度提高。

2.5 创新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2.5.1 通过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重点推广一批优质、高效、高产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在优良品种推广、病虫害防治、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先进农机具应用、节本增效、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实现技术更新。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投入, 改善工作条件和手段。同时, 依法稳定和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的农技推广队伍, 逐步形成政府兴办和扶持、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2.5.2 实施“科技落户”工程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

农村技术指导员要直接到户, 把科学知识直接送到农村, 把技术和生产品种直接送到农户。市科技局要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科技知识和技术的普及推广, 不是一阵风似的做, 要采取跟踪式的服务, 选定一个村、一个乡, 进行生产规划, 是一整套的全年跟踪的服务, 并形成长效机制, 真正实现科技入户。

2.5.3 创新工作方式提高科技推广的实效性

要根据农民需求, 将成熟的单项科技成果组装配套, 形成易被农民简便操作的“傻瓜式”技术, 向农民展示并传播。要建立一批承载科技成果展示与转化的基地为农民提供可看、可学、可选的平台, 从而加速先进实用技术与成果的转化与推广。要组织一支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专家队伍, 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 深入田间地头, 向农民传授技术, 开展技术培训, 接受咨询, 实现科技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 让农民逐步掌握农业科学种田技术。

2.6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环保型农业

2.6.1 大力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

开发运用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 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启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范围和补贴规模, 推广诊断施肥、精准施肥等先进施肥技术。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 开展免耕栽培技术推广, 普及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 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

2.6.2 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减少生产环境污染

一些新的生产资料在农村生产应用, 使土壤遭受到严重污染, 最容易感受到的就是白色污染, 进入农业生产中的白色塑料在土壤中分解的时间可能需要一百年, 这种资料的不断使用, 造成了农田塑料残渣大量的积累。这极大的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要采取技术使塑料成为生物可降解的塑料, 这样才能使土力得到改善和恢复。研究推广施肥新技术, 使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提高农业产量。要开发和推广环保型农药和生物除虫技术, 减少对农村自然环境破坏, 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2.6.3 推广应用新技术实现废物循环再利用

我市是畜禽大市, 每年有大量废弃物, 同时每年农业生产还会产生大量作物秸秆, 其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 可以说是宝贵的有机肥资源。要引进和研发利用微生物将畜禽粪便、作物秸等废弃物发酵转化为有机肥的相关技术, 这样生产的肥料不但能改良土壤而且还可以防治土传病害。利用我市丰富的养殖资源, 大力推广沼气技术。如利用小规模的鸡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建供家庭日常生活使用或供蔬菜大棚的能源消耗沼气厂。大型成规模养殖场通过沼气产业化, 实行规模生产沼气罐装, 沼气池产生的沼渣、沼液又可以当作肥料用于农田, 形成闭合的循环。

2.7 创新和推广民生科技, 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2.7.1 医疗卫生技术研究与应用

重大疾病防治, 围绕重大慢性病、重大传染病、常见多发病、地方病、职业病、出生缺陷及遗传病等领域, 开展社区预防、早期诊治和康复技术研究, 提升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水平。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 开展避孕节育新技术、妊娠和生殖检测技术、出生缺陷早期筛查检测及诊断技术研究, 提高人口素质。公共卫生, 围绕食品、药品、环境安全等公共卫生领域, 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公共卫生服务平台研究, 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7.2 生活环境治理研究与应用

针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活环境相对较差等问题, 以农村为平台, 统筹城镇建设科技与农村科技的发展, 推进农村技术研发和应用。要积极开发和应用以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利用为重点的农村生活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以节水节地节能、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为重点的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以绿色节能建材、特色化民居、住宅开发建设标准为重点的农村住宅建设技术、以农村社区规划和设计、道路建设和社区建设配套设施为重点的规划与建设技术, 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8 培养农村科技人才,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2.8.1 加强培训、实施农业科技传播工程

农村基层干部、青壮年农民、农村妇女以及农民企业家等培训对象, 围绕各地的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 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分类培训。在加强技术培训的同时增加农业政策法规和经营管理的内容, 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 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建立覆盖全市的农业科技传播站和12396星火科技服务热线。

2.8.2 完善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创业工程

结合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大农业科技专项等项目的实施, 发现、培养和集聚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根据县域产业特点, 合理选派科技特派员。鼓励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创业, 兴办合办科技企业、科技服务组织, 转化推广科技成果。支持科技特派员创建科技示范基地, 帮助培育科技示范户。

2.9 立足邢台地理特点, 发展山区农业科技, 促进山区综合开发

2.9.1 加大对山区扶贫开发支持力度

要建立生态功能区经济转型基金, 用于支持山区进行产业的生态化改造、生态型产业开发;要设立山区经济技术开发支农专项资金, 调动科技人员进山的积极性;加大山区创业奖的力度, 鼓励各类人员参加山区的开发建设。建立生态工程长效管理体制和机制, 将生态建设延伸到生态产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领域。

2.9.2 加大对果品提质增效力度

利用山区果品资源“种类多、潜力大”的特点, 重点开发核桃、酸枣、甜柿、桃、杏等小杂果, 将小品种做成大品种。采用推广提质增效技术, 对传统优势品种进行改造, 通过优良品种选育、标准化生产栽培、个性化功能食品培育、早中晚熟市场化果品开发;利用现代高技术果品深加工, 生产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绿色食品、健康食品;延长产业链, 深度拓展果品生产的发展空间。

2.9.3 加大山区农业生产的科研开发与应用

要积极研发稀缺果品资源的功能开发与规模化生产技术, 构建果品安全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和绿色生态环境建设。开发设施农业与高价值农产品生产技术、错季菜生产技术、果树生态需水与干果经济林结构节水技术、水———肥———能———体化管理与水肥耦合技术、雨水资源利用与工程———生物———化学综合节水技术, 实现农业发展与山区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加大生产环节关键安全技术研究与突破, 推广应用病虫害与天敌的拮抗机制及生态防治技术、生物制剂和生物农药研发技术, 绿色生态环境控制技术、农产品产后储运保鲜与加工技术, 完善果品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体系。要加大对生态养殖技术、优种鸡兔引种与健康养殖技术、药材主要有效成分提取与无公害加工技术、多功能营养食品开发技术、耐储藏果树新品种培育技术、适宜机械化采收与加工品种的创制技术、果品产后储运保鲜与加工技术的研发力度, 提高山区农业的科学发展水平。

3 邢台市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3.1 制定促进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政策

3.1.1 建立人才专项资金,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引进

在人员编制、高级职称职数等方面适当放宽政策, 给予充分的用人自主权。设立农业科技人才专项资金, 用于引进农业科研高层次人才。改善农业科技人员待遇, 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

3.1.2 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 确保重大科技专项资金向农业科技倾斜

支持和改善农业科研院所科研条件建设。加大财政专项支持力度, 尤其对科研试验基地建设、实验室正常维护、种质资源保护、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确立申请国家省级专项资金良种培育及转化科研单位技术性收入减免政策, 支持补贴科技龙头企业认定。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作为配套, 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科技创业风险投资的企业。引导金融机构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开展融资、担保和保险等服务。落实有关税收支持政策, 降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服务的成本。继续支持组织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县项目、农业科技转化资金项目、省科技项目, 以争取更多国家和省级支持资金。

3.2 创新推动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机制

3.2.1 完善农业科研投入机制确立农业科研单位社会纯公益性性质的定位

农业科研周期长、见效慢, 服务的对象是“三农”, 体现的是社会效益, 投入必然是要以政府为主。同时要发挥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 完善企业实施涉农科技计划和相关科技计划课题的配套投入制度, 引导企业对农业科技的研发投入。农业科研机构是农业科技成果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主体, 农民是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主体。完善现有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机制。要保障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增长与政府财政收入同比例增长, 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持续的经费, 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要完善农业科研经费投入方向选择, 真正使资金流向“三农”真正需要的领域,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增加投入改善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条件, 以吸引人才, 稳定队伍, 提高农村科技服务水平。

3.2.2 突破体制局限, 逐步形成科研推广一体化的科技支撑体系

1)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整合农、林、牧、渔、农机科技资源和力量。打破部门利益, 建立大农类综合性市级农业科研机构, 实行市政府直接管理, 建立市科委、发改委、教委、财政局、农口各局、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多部门协作机制, 增强综合创新服务能力。

2) 以建立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为突破口,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立足邢台农业产业发展需要, 构建以市农科院为骨架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3.2.3 创新培训机制, 提高基层技术推广队伍的业务能力

3.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三

摘 要:农村生态与环境问题是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因而推进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文章立足于对长沙市农村环境整治的实际情况,分别从农村环保科技创新体系、推广体系、培训体系和政策体系四个维度对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的构成及其功能进行分析,为完善长沙市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

1 农村环保科技的定义

农村环保科技指的是一种可以指导农村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等相关工作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不仅包括农村地区环境保护的科学原理,也包括实际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各项具体技术。农村环保科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具有可探索性、创造性以及通用性和共享性等特点。

2 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的定义

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指的是以促进农村科技创新为目的,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主体功能定位准确、相互关系协调、运行机制完善、多要素合理配置和科技成果得以顺利转化的有机组成系统,可分为科技研发体系、科技推广体系、科技培训体系、科技政策体系,整个体系具有层次复杂、动态变化以及高效开放等特点。

3 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的构成

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是一个层次复杂、动态变化以及高效开放的科技支撑体系,其主体功能定位准确,各环节相互协调,进而保障整个运行机制完善,各要素合理配置和科技成果得以顺利转化。具体由科技研发体系、科技推广体系、科技培训体系、科技政策体系四个部分组成。

3.1 科技研发体系是基础。科技研发体系是立足于知识创新和技术研发,在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下谋求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管理与制度创新的新形态。完整的科技研发体系应该包括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和研究机构四个部分。其中决策机构一般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承担,如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等,咨询机构和研究机构多为研究院、高等院校、第三方企业等,执行机构一般为企业、基层政府部门等。

3.2 科技研发体系是关键。科技推广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发展的流程式运动过程,包括推广来源、推广主体、推广手段、推广对象及推广效果等。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将科学技术迅速传播到目标区域和目标人群,进而得以应用并转化生产力的过程,充分起到衔接科技成果与科技应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纽带作用。

3.3 科技研发体系是重点。科技培训体系针对目标群体开展的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目标群体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向生产力的转化。农村环保科技培训一般由政府组织,以乡镇或村一级单位为基本单元,培训对象为乡镇或村一级环保专员及农民。培训内容主要为环境保护基本知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技术的应用。

3.4 科技研发体系是保障。科技政策体系是国家为了对科技活动的各环节进行调控而建立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知识生产的科技方针和实现科技方针的体系,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科技活动各个环节的控制。

4 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的功能

4.1 实施农村资源节约型战略的必由之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推动生态农业建设是实施资源节约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这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和农民的长远生计的重要问题,进而推动农村污染的综合防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采用单纯的环境治理措施或者农业经济发展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不断地建立健全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从科技政策的制定、科技创新、推广以及培训等方面入手,进而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从而改善农村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实施农村资源节约型战略。

4.2 改善并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基本手段。通过建立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尤其体系中的研发和推广部分,可以有效利用先进的环保理念和技术,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的开展;同时通过相关培训体系的建立,通过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并不断加强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目标群体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向生产力的转化;通过建立政策体系,政府对农村环保工作将形成常态机制,能有效推进各项环保工作的开展。加强农村地区发展政策和规划的研究,在发展规划中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从源头控制农村环境污染。

4.3 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要改变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多种经济,走市场经济路线,同时注重发展生态经济,减少对农田、农村的污染,进而通过多种方式经营,提高农民收入。通过建立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可以推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

4.4 推动农村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农村经济发展,不能单纯依靠扩大生产,更不能以环境为代价,必须通过建设农业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大力依靠科技的力量,减少污染,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实现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环保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作为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和驱动力,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5 小结

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要实现农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谋求发展經济,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就必须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体系,推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农村居民对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期望,建设“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刘建国.多元主导的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构建[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3.

[2]朱猛,尹希果.完善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

[3]王雅琴,赵玲玲.基于环保视角的农村科技创新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

[4]杨麟,周更生.湖南省农村环保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5]徐标,颜涛,等.破解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难点应采取的措施(会议论文),2013.

[6]陈一壮,何嫣,莱斯特·布朗.生态经济理论述评[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4).

作者简介:

彭世煌,男,1978.11.2,湖南娄底人,汉族,研究方向:农业基础推广。

4.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与创新 篇四

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体系构架;创新平台;公共产品

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一)发展历史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几乎是伴随着农牧生产的诞生而萌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1951~1957年为体系形成期,从1951年华北、东北地区首先试办农技推广站开始,到1957年,全国逐步建立起“以农场为中心、互助组为基础、劳模和技术员为骨干”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1958~1977年为起伏波动期,由于受政治运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技推广体系由解体-恢复-再解体-再恢复,到1969年创建“四级农科网”,1974年开始在全国大力推广;1978~1998年为改革发展期,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一是以农技站、种子站、植保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站和土肥站等专业站得到发展,逐步形成了五级技术推广体系,二是农民自发的科技服务组织,如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等开始创建;1999至今为改革创新期,体制和机制创新是这一时期的鲜明特征,放开搞活经营性服务,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新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如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

110、农村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专业协会和研究会等。

(二)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从中央到乡镇的五级政府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为中国的农村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壮大,相反出现了“断线、网破、人散”的不利局面,新兴的各类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和服务新模式不断涌现,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新形势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有的折射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无论是服务规模、辐射面,还是服务效果、影响力,都无法与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相媲美。因此,构建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服务组织不健全,布局结构不合理。不少乡农技站、植保站、农机站等有名无实,服务能力低下;近年涌现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技合作社等新兴的服务体系,规模小,辐射面窄,服务效率不高。二是服务职能不清,工作体制不顺。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交织在一起,一些推广服务机构重经营服务、轻公益推广,经营和创收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忽略了公益性的科技推广工作。三是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目前基层农技人员绝大部分是从农民技术员中培养的,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下基层工作,已有的人才流失严重,队伍偏向老化,整体素质偏低。四是服务设施落后,信息体系不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设施老化陈旧,且缺乏必备的仪器设备、试验场地、培训场所,许多乡镇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没有配备计算机网络设施,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手段相当落后。

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探索

(一)理论依据

1、创新平台理论。创新平台是指影响创新能力的各种因素总和。创新能力一直在决定全球市场竞争优势中,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构成创新平台的因素包括创新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研究与开发、合伙关系、法规框架、制造协作系统等。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创新平台建设,以提高本国的创新能力,在全球的竞争中占住制高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本身属于创新平台的范畴。因此,针对“三农”这一特定领域,配置新的基础设施,充分调动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等,依靠科技进步和组织创新,构建新型的农村科技协作、咨询和服务体系,着力于农业生产、服务于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赋予的内在要求。

2、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就是“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竞争性、收益上不具排他性的物品或者服务”。公共产品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即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政府是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农村科技服务具有公益性、公共性和非营利性的属性,它提供的许多服务诸如: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和示范;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质量检测、监测、强制性检验;国土绿化、森林防火、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防汛、抗旱、救灾、水土保持;小型水电工程、机电提灌、中低产田土改造;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安全监管;计划生育手术、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性病预防;公共信息提供、农村人才培训教育等等,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属于是公益性的服务范畴,需要政府买单,私人部门供给“无效率”。因此,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一个满足大众公共需求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势在必行。

然而,向生产者提供的非公共性服务诸如:个性化的技术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经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畜禽疾病的诊疗;农产品供求信息提供、农机作业的有偿服务等等,为非公共产品,属于经营性的服务范畴,这类职能应向政府引导下的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因此,可由各类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和各类为基层服务的市场主体按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提供相关服务。

(二)创新思路

在新的形势下,构建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农村科技服务的诸多新需求,面对农村科技服务涵盖的领域和深度不断拓展,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必须要有新的思路、新的内涵。

1、重新确立公益服务的主体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的命脉,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不把扶持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公益服务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公益服务的主体地位受到极大的削弱,过多地强调经营服务的职能,关注服务的回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大量的公益服务反而无人问津,致使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因此,构建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必须重新确立公益服务的主体地位,提高公益服务的能力,把公益服务和经营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2、与农业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相适应。农业产业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服务必须面向农业产业化而开展。一方面,科技服务要满足现阶段和长远的市场对科技成果的需求,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传递到农户手中。另一方面,科技服务要渗透到农业产业化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和系列化服务,甚至拓展到供销服务、信贷服务、保险服务等领域。同时,要改变传统观念,增强生态、环境和资源意识,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匹配的技术供给体系,探讨在生态农业、有机食品等方面如何发挥科技服务体系的作用。

3、以农业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缺乏一个功能强大、组织严密、传输快捷、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作支撑。当今世界正在由工业化的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工作重点,搭建一个集信息采集、加工、传递、咨询、反馈为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一个强大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4、适应农业国际化的要求。国际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建设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要树立大市场、大农业观念,发挥本地区农业比较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实施农产品质量工程,开发优质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实施符合国际要求的农产品卫生安全标准;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引进开发,提高加工档次和附加值;做好外贸交易和法律咨询服务等外向型农业的各项服务工作。

(三)体系构架

新型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架由3个系统、1个支撑平台、1个保障体系(虚拟)五大部分组成,即公益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准公益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经营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政策法规制度保障体系(见图1)。

1、公益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一个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可从原有的农业局、林业局、农机局、畜牧水产局、气象局等部门抽调技术骨干组建,配备领导班子,也可按照国家政府机构改革组建大部委的思路,由以上部门合并组建,专门从事公益性的农村科技服务活动(可进行适当的经营性服务活动作为补充)。根据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可在中央、省(市、自治区)、市(州)、县、乡镇分别组建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五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但重心应该放在县、乡镇两级,加强基层的农业科技力量。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下设6个部(见图1),分别履行相关职能,行政上直接归地方行政长官领导,业务上由上一级的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指导。工作人员待遇从优,行政事业开支由财政全额拨付。村级设农村科技推广指导员,是乡镇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的延伸。

2、准公益型农村科技服务系统主要由农业专家大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合作社、农村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农业行业协会(学会)等组织组成,以非营利性服务为主,经营性服务为辅。

3、经营性农村科技服务系统主要由个体经济合作组织、私营咨询服务组织、龙头企业、技术中介机构、农村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等组成,以经营性服务为主,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新生力量。

4、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是整个新型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的支撑平台,由“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网”和农村科技基础数据库两大部分组成,由省级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统一搭建(也可以全国统一搭建),为各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所共享。“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网”也可以由“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或其他有影响力的涉农科技网站改建而成。

5、政策法规制度保障体系是一个虚拟的体系。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合理的管理制度来保障体系内各类科技服务组织的协调运作。政府作为制度设计者,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各类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明确各类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性质及其法律地位,促进其发展与规范运行。在构建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进程中,肩负起立法保护与监督、政策扶持与服务保障等重任。同时,要加快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改革的步伐,重塑公益性农村科技服务的辉煌,建立有效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实行严格的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参考文献:

5.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五

2016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解析: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2016上海公务员考试备考资料,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上海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热点预测,申论热点解析。上海华图公务员考试网整理。

背景链接

自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社会化服务”的概念以来,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历了八十年代的服务内涵拓展期、九十年代的服务体制机制调整期和新世纪以来的战略地位全面提升期等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基本格局。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要求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新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面临新的复杂环境,亟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制度创新不充分,体制机制尚未理顺

在思想认识上,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明晰的思路。在支持措施上,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相关扶持不多,尤其缺乏针对经营性服务主体的补贴种类。从政府层面来看,条块分割严重,为农业服务资源缺乏统一整合。从市场层面来看,伴随着基层服务机构改制,公益性组织从事经营性活动而丧失公共服务功能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社会化服务体系整体效率的提高。

二,供求结构不合理,多元化需求尚难满足

从服务内容上看,农户对综合性社会化服务需求度最高的前三项分别为:信息服务、金融服务、销售服务;而农户接受外部服务最多的前三项分为:技术指导与培训、农产品销售服务、农资购买服务。可见服务的供给并没有与需求的优先序相匹配,特别是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从服务主体上看,公益性服务主体因管理体制不顺、队伍素质不高、工作经费缺乏等问题越来越无法满足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对农业服务的个性化、全程化和综合性需求。

三,村集体服务能力弱,区域供给能力不平衡

我国大多数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实力薄弱,组织机构涣散,难以有效承担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职能。此外,由于我国不同区域间农业资源配置、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因素相异,各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成本不同,服务能力差异也较大。

四,农民职业化程度不高,采纳现代农业服务的积极性偏低

华图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_上海分校

农户经营规模普遍较小,限制了采用新型农业服务的经济动力。部分农民固守传统的农业理念,主动采用新的技术或经营模式的意愿不强,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目前农村的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低质化现象突出,部分农户即便有接受现代农业服务的主观需求,也缺乏相应的实际能力。

[重要意义] 首先,是“三农”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三农”发展亦呈现出农业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农村劳动力有限剩余、农业经营方式日益多样化、农民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双增长等阶段性特点。特别是农业投入和产出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增长动力更多地来自农业外部因素等趋势日益突出。这必然要求农业社会化服务须紧紧围绕这些新特点和新趋势,不断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

其次,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新一届党中央提出要“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实践中,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生产经营在多个层次上交织融合。因此创新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本身就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强化农业双层经营中“统”的功能,为农业突破分散经营的局限提供多种可能。

最后,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当前,伴随我国“四化”进程的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然绕不开亿万农户分散经营的基本事实,以服务的规模化来弥补经营的细碎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取向。

[上海华图对策建议] 首先,要强化公益性服务机构建设,在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工夫,使公益性服务机构真正做到全覆盖、有保障,切实发挥其主导性作用;

其次,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大力开展农技推广、农机作业、抗旱排涝、统防统治、产品营销、农资配送、信息提供、沼气维护等各项生产性服务,满足不同经营主体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华图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_上海分校

6.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六

旅游业作为一个开放的复合型产业系统,不仅包括第三产业,还涉及第一、第二产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旅游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科学技术与旅游业的关系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密切,二者融合的程度与广度都越来越得到增大和提升。因此有学者就提出,旅游业实际上已经摆脱了所谓“劳动密集型”的原始面貌,而迈进“科技密集型”产业的行列。

2009年,国家科技部和海南省政府签订了《科学技术部海南省人民政府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商定共同推动6大科技领域发展,以促进海南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6大科技领域其中之一便是共同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开发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公共服务科技支撑平台,包括国际化旅游网络信息系统、游客到访中心服务系统、自驾车营地信息管理系统等。

海南省科技厅也已经向科技部提出建议,将海南作为国家科技兴旅工作的重点支持地区或试点省份,加大科技支撑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投入力度,设立科技兴旅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旅游业发展,通过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促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 文献回顾

2.1 科技支撑体系

以科技支撑体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共检索到相关论文66篇。目前,对科技支撑体系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科技支撑体系概念、作用和功能的理论解释。比如,陈立辉(2002)在《科技支撑体系及其作用与功能》一文里对科技支撑体系的含义、内容、作用和功能进行了阐释,他认为,科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科技支撑体系应成为政府、科技部门和企业重点关注的内容; (2) 对科技支撑体系在某一区域发展中作用的探讨。比如,谢俊春(2001)和顾爱华(2005)分别探讨了西部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的科技支撑体系作用,他们认为科技支撑体系对于区域的发展非常重要,而这些地区的科技支撑体系作用相对薄弱,应加以完善,并从创新、政策、法规、人才、机制、投入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措施; (3) 对科技政策体系在某一产业领域中作用的探讨。比如,杨良山、吴国庆、林代欣(2001)、岳光辉(2008)、佟光霁、王威(2008)、徐勇、彭芳春、谢琼(2008)、宁淼、邹秀萍、叶文虎(2008)分别对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进行了相关探讨,雷尊国(2008)对贵州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及其科技支撑体系进行了相关研究。 (4) 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科技支撑体系的探讨。比如,郝素琴、胡泊(2007)对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科技支撑体系进行了探讨,方佳、张慧坚、李玉萍(2008)对我国热带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支撑体系进行了探讨,夏凤君(2005)对大庆市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与科技支撑体系进行了探讨。 (5) 对科技具体在某一方面应用的支撑体系探讨。比如,钟书华(2004)对国家应急科技支撑体系进行了探讨,黄明解等(2008)对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张佩昌(1999)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科技支撑体系进行了探讨,何新天(2002)对草原保护的科技支撑体系进行了探讨。

在研究方法上,目前的研究以理论推导为主,缺少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上也比较趋同,最后都是对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出一些建议,主要集中在创新、技术开发、人才、机制、政策制度、投入等方面。

2.2 科技与旅游

以旅游+科技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共检索到相关论文14篇。龚维玲(2004)认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重视科技,以保护环境和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创新。王华、程道品(2005)对广西旅游科技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进行了探讨,钟海生(2000)认为旅游业发展应重视科技创新,丁健、周永章(2004)对如何建构广东旅游科技创新体系进行了探讨。从研究内容上看,多是探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重视对科技的应用和创新,对就旅游业如何应用科技并没有提出可行的措施和对策,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以理论推导为主,缺少实证分析。

目前,科技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主要方面有: (1) 旅游资源调查、开发与保护。比如,利用遥感技术对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和保护监控,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建立旅游资源数据库等; (2) 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比如,以迪斯尼、环球影城、我国华侨城欢乐谷为代表的高技术含量的旅游产品为更多旅游者所经历和喜爱。同时,电子商务的兴起使自助旅游获得了发展,新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旅游方式应运而生,彻底地改变了传统的旅游概念和形式; (3) 旅游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比如,美国的星级酒店已100%使用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航空公司均已使用中央预订系统,因特网已经成为旅游企业(与旅游企业、旅游企业与消费者间信息交换及企业)宣传促销的重要手段,Twitter等及时信息传递技术也在旅游企业向旅游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 政府旅游业管理部门的信息管理与交换。借助电子计算机、网络和管理程序(管理信息系统),行政机构可以更有效地获得综合的管理信息、实施管理相关措施和开展全球促销活动。行政机构使用电子政务系统进行无纸化办公、使用网络技术进行市场监管、使用旅游数据统计系统进行旅游数据统计与发布,政府旅游网站为旅游者提供公共信息,包括当地旅游活动日程表、相关网站链接以及旅游地图。越来越多的旅游主管部门还采用交互式间讯电脑、订阅信息传真服务和数据光盘等,为本地旅游业宣传和促销。

2.3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对科技支撑体系研究不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理论和科技创新体系) 方面。 (1) 科技创新理论。美国学者纳尔逊从国家宏观制度方面提出国家创新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没有统一的模式可言,制度的设定和功能才是决定创新体系效率的关键;丹麦阿尔伯格大学伦德沃尔教授从系统的组成要素层面出发,强调消费者与生产者关系及学习在创新中的重要性,把创新看作是用户和制造商的互动过程;艾昆斯特则更关注创新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此外还有麦特卡尔夫提出的是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组机构,他们分别或联合地贡献于新技术的开发和扩散,提供政府用以制定和执行涉及创新行为的框架它是从事生产储存和转移知识技能和新技术产品的机构相互联系构成的系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西方学者们开始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与知识经济思想结合,给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注入了新的内容如知识创新、观念创新等,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形成了新的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理论。比如,荷兰学者鲁宾格和埃文利斯就提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种金字塔型的机构,在这个结构里,初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所有的基本要素,以协调的方式理想地运行; (2) 科技创新体系。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主要包括制定研发政策支持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以及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创新。在政策方面,强大的研发投入、重视基础产业技术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是主要的措施。

3 研究命题的提出

科学化管理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基本要求,而推进旅游管理的国际化、实施国际标准、学习国际经验、不断探索旅游管理新模式,都需要科学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在旅游企业的应用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对旅游企业的精细化和个性化服务非常强调和倡导,这也需要科学技术的应用,比如前面提到的Twitter技术在旅游服务中的应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强调旅游营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这仅仅依靠传统的营销方式远远不够,因此,需要应用和转化科学技术成果来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建立国际化的旅游营销网络,综合运用现代化、信息化和传统营销手段。服务是旅游产品中的重要一环,完善旅游公共服务系统,这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系统,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和转化,比如建设集信息咨询、投诉、预订等功能于一体的游客中心,建立集咨询、预订等功能的旅游网站和配套系统,整合网络资源、推广旅游业的数字化,促进新型电子旅游服务业的形成。

从以上几方面可以得出,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应用和转化不但重要,而且迫切,直接影响到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程。一方面,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科技的强力支撑,比如,在旅游资源调查、开发与保护,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旅游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政府旅游业管理部门的信息管理与交换等领域;而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也为科学技术的应用与转化提供了载体,对于科学技术的持有者来说,科学技术得不到应用和转化将是一大遗憾,而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可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加以应用和转化,使其为社会创造价值。

然而,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方和供给方来说,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限制了科学技术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应用。比如,对海南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业管理部门来说,他们不清楚需要应用哪些科学技术,也不清楚科学技术的进展情况,不清楚这些科学技术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以及到哪里去获取这些科学技术。对科学技术的供给方来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比如,科学技术的掌握者不清楚这些技术如何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加以应用,也不清楚这些技术是否能够给旅游企业和旅游业管理部门带来价值增值。

7.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七

摘要:郑州都市区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科技资源作为区域重要的战略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原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在共享模式、服务模式、共享机制以及网络架构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无法与新郑州都市区中城市和产业布局有效结合,在新郑州都市区建设中构建科技资源共享支撑体系,可引入云计算技术,打破信息壁垒,使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由用户主动索取转变为向用户智能信息推送,实现科技资源深度整合与挖掘,建立资源共享配套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郑州都市区;科技资源;共享

作者简介:张丽(1979-),女,河南鹤壁人,郑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经济师,研究方向:科技资源与区域经济;

杨勇(1974-),河南驻马店人,郑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科技资源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0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08-02

2010年中原经济区战略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更好地发挥郑州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龙头、重心和示范带动作用,郑州市提出了“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的总体发展思路。这一发展战略的提出,必将促进郑州市各区域间、郑州与中原城市群间的互相联系与协作,对现有的产业发展格局进行再造。新的产业聚集区和产业带的快速形成将掀起科技创新的高潮,势必要对科技创新支撑与保障的大型仪器、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共享工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资源共享模式,盘活郑州现有的存量科技资源,有效调控今后的增量资源,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与都市区城群和产业布局有效结合,从而增强科技资源建设的规划性和服务的针对性,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技资源对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支撑与保障作用,是解决郑州都市区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一、科技资源共享现状与问题

科技资源共享的含义通常是指将群体(单位、部门、组织、项目、课题)以及个人采集、加工整理、存储所建立的科技资源,在遵守有关约定的前提下提供给数据持有者以外的人群使用的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成为支撑区域发展、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科技资源共享对科技创新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颁布以来,大部分省市都建立起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网络聚集起区域内的科技资源,提供各类资源的共享服务。但是在共享模式、服务模式、共享机制以及网络架构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是传统的点对点式科技资源共享模式。这种模式采集手段落后、服务形式单一、资源关联度低、共享效果差,无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工作中资源互动和科研协作的作用,无法满足广大中小企业和科技人员获得足够的科技公共资源的需求。

二是传统的基于需求、立项、研制、应用开发的科技服务模式。这种模式无法实现主动化、个性化和智能化服务,无法充分发挥科技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

三是缺少基于网络平台的统一可靠的安全管理模式。现有科技资源相互封闭,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整合,科技资源互访效率低、稳定性差,重复建设严重,科技资源浪费,现有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缺乏海量信息资源的技术支撑。

自2002年以来,郑州市围绕区域科技创新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按照“政府推动,多方共建,整合集成,开放共享”的原则,构建了若干科技资源服务平台,为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目前已聚集起文献资源59.3万篇,容量2T;拥有能够反映郑州科技状况、具有地域特色的各类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共50多个;大型仪器设备2000台套,仪器总值14亿元。但上述共性问题在郑州科技资源共享中同样存在。特别是郑州都市区建设目标提出以后,现有科技资源共享架构和体系无法贴近都市区建设中产业布局需求成为制约郑州科技资源共享的关键问题,建设新的郑州都市区科技资源共享支撑体系迫在眉睫。

二、郑州都市区科技资源共享支撑体系的构建

构建新的郑州都市区科技资源共享体系,解决现有制约资源共享的系列问题,需要引入先进的共享理念和共享手段。云计算是当前信息领域的尖端技术和行业热点,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能使用户便捷、随需应变地对共享的可配置计算资源共享池(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器、应用程序和服务)进行网络访问的模型,该模型可在最少的管理投入或服务供应商介入的情况下快速实现资源的提供与发布。(本定义来自于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颁布的《NIST 云计算工作定义》试行稿)。云计算技术解放了设备终端,实现了服务器的虚拟化,在降低IT基础设施投资、提高资源安全性、增强服务智能型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将云理念和云计算手段运用到郑州都市区科技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中,对解决现有科技资源整合中资源分散、调度困难的难题,实现科技服务向“资源发现、按需组合、主动推送”的模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郑州都市区科技资源共享支撑体系建设目标

将科技资源共享与郑州都市区空间组团和产业定位相结合,按照组团定位和主导产业需求,通过云计算技术进行科技资源整合,建设虚拟化软硬件环境;打破信息壁垒,实现科技资源深度整合与挖掘;使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由用户主动索取,转变为向用户智能信息推送,推动科技服务由传统的“需求、立项、研制、应用开发”模式向“资源发现、服务按需组合、主动推送”模式转变,同时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共享的制度体系。

(二)郑州都市区科技资源共享支撑体系架构

1、郑州都市区科技资源共享支撑体系模型

郑州都市区科技资源共享支撑体系采用层次结构,每一层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有利于交流、理解和标准化。

8.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八

发布文号: 国科办农[2011]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财务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以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的有关精神,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围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村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产业链的培育,加快转化一批集成配套并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促进农村科技创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按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办法》要求,科技部、财政部共同制定了《201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见附件),现予发布。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请各地方科技部门与财政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协调,根据《指南》要求,认真组织本地方的项目申报工作。请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局)认真组织好本部门的申报工作。

二、科技部和财政部委托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受理相关申报工作。2011项目申报受理截止时间为2011年4月30日,具体以推荐单位上传电子版推荐材料时间为准。

三、联系人与电话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童海燕、谭华、饶世平,010-51503912、51503675、51503698。

科技部农村司:霍季春、胡京华,010-58881433、58881411。

财政部农业司:丁丽丽、李 超,010-68551431、68551432。

附件:

201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资金项目申报指南

一、总体要求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十二五”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总体精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加快转化一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先进科技成果,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和产业链的形成与延伸,支撑现代农业和相关产业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要素加速向农业和农村集聚,增强科技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能力,制定本指南。

二、支持方向

(一)生物种业。

着力转化一批生物育种新技术、新成果,培育生物育种行业创新和科技创业能力,加速优质新品种产业化进程。重点支持:

1.高产优质高抗强杂交优势的粮、棉、油、糖、蔬、果、花卉、生态林、经济林、用材林、牧草、竹藤等新品种。

2.农林作物种子及种苗规模化繁育、质量检测技术和种质资源检测保护技术及产品。

3.优质抗病畜禽、水产、特种养殖新品种及快速扩繁技术。

4.动物胚胎高效生产及移植配套技术。

(二)先进种植养殖。

着力转化一批高效安全种植、养殖集成配套技术,饲料及添加剂新产品、新技术。

1.粮棉油糖高效安全生产集成配套技术;蔬菜、果树、花卉等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淡水、近海滩涂、浅海水域增养殖技术;远岸深水开放水域养殖技术。

2.优质及特种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和质量控制技术;水产养殖新型饲料及饲料安全技术。

3.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技术与产品,功能、环保型饲料生产技术与产品。

4.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评价、检测、安全预警技术及产品,配合饲料转化增效技术及产品。

(三)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储藏与物流。

着力转化一批促进提升食品加工安全性和附加值,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增强我国食品行业国际竞争力。重点支持:

1.特色粮油、果蔬、畜禽、海洋、森林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方便、营养、健康功能食品加工技术与设备。

2.食品及农产品商品化处理成套技术与装备。

3.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评价、检验检测、全程质量控制技术。

4.鲜活农产品贮运保鲜与物流配送技术与设备;特色鲜活农产品冷链技术与集成配套设备;在线快速检测、分级、评价和定价技术系统。

5.绿色物流集成技术与配套装备。

(四)新型农药、制剂及肥料。

着力转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农业生物技术和高效低毒农药成果,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优势企业。重点支持:

1.生物型杀菌、杀虫、除草、灭鼠、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技术及产品。

2.植物微生物制剂生产技术与产品。

3.新型高效低毒农药。

4.区域性农林重大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技术及产品。

5.生物、有机、缓释控释等新型环保肥料的生产技术与产品。

(五)农机装备及农业设施。

着力加强现代农业装备关键技术成果的中试和熟化,促进农业生产的精准化、设施化、信息化和规模化发展,加快增强我国农机装备行业竞争力。重点支持:

1.农作物、牧草、林果收获、清选、加工设备,农产品产后减损、精选分级和节能仓储技术与装备。

2.水稻育插秧等新型农田作业机械、设施栽培技术装备与高效、精量施肥、施药及秸秆还田等技术装备、机械。

3.新型畜禽和水产规模化养殖机械和技术装备,以及牧草、饲料加工、林产机械和技术装备。

(六)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着力推进以“三网融合”为基础的农村信息化技术成果的中试和熟化,促进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信息化发展,服务农村科技创业和新农村建设。重点支持:

1.基于“三网融合”的农村信息服务技术与产品。

2.农业生产智能决策、管理、监测、控制及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技术与产品;精准农业田间信息获取、决策处方及精准作业技术与产品。

3.面向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和服务的信息技术与产品。

(七)生物基材料及生物质能源。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产学研结合加快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和循环型农业发展。重点支持:

1.秸秆、稻壳、木屑等农林剩余物能源转化、生物基材料开发技术及设备。

2.生物质收储运、预处理技术及设备。

3.生物质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固体成型燃料制备、高效利用技术与设备。

4.大中型沼气综合开发配套技术及设备,农村节能技术与产品。

(八)林木资源培育及林产加工。

着力转化一批能带动产业链延伸、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新技术和新成果,促进林产加工行业可持续发展,培育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重点支持:

1.林、草、竹藤资源高效培育技术。

2.林木资源利用技术及产品。

3.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及产品。

4.人工林木(竹)材改性处理技术与产品。

5.林化产品加工技术及产品。

(九)农业生态及农村环保。

着力转化一批改善和修复农业生态和农村生活环境的技术成果,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重点支持:

1.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与修复、退化草地植被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利用技术,水土保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草)与荒漠化治理、山区综合开发以及不同区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技术。

2.水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灌区节水以及雨洪资源利用技术与产品;农田水利、农作物高效节水、保水、输配水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农村饮用水安全新技术及设备。

3.农田保育、中低产田改造、耕地改良与保护性耕作技术;新型土壤调理剂、土壤改良剂、水土环境修复制剂等的生产技术及产品。

4.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治理技术与设备,农村污水、垃圾、畜禽粪便等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设备。

(十)动植物疫病防控及防灾减灾。

着力转化一批有效预防、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的先进技术成果,增强农业防控自然灾害能力。重点支持:

1.动物传染病、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高效特异性疫苗生产技术及产品;高效安全新型兽药、兽医器械生产及产品质量监测等技术与产品;畜禽水产重大疾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快速诊断、应急处理技术及配套产品。

2.主要植物病虫害及抗药性检测、诊断技术与产品;农药高效安全施用技术与设备。

3.重大气象灾害及森林火灾监测、预警、防控及农业气候脆弱性评估技术与产品。

三、项目申报

(一)项目分类。

项目分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三类,单个项目支持额度分别为一般项目60万元、重点项目100万元、重大项目300万元,支持方式为无偿资助。

(二)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须是在中国境内依法登记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研发机构。企业须内资或内资控股,注册资金大于50万元,产权清晰,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申请项目须在其法人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之内,并有良好的经营业绩,资产负债率不超过60%,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研发机构须具有成熟的农业科技成果,优先支持涉农领域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2.申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含量高,创新性较强,知识产权清晰,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望达到批量生产和应用前景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有较大推广应用潜力和工业化生产前景的成熟配套技术;涉及到需要行业管理部门审核的成果,必须经过主管部门或其指定的法定资质机构审定或出具有关检测证明。优先支持农村科技创业效果好、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带动面宽、产业特色鲜明、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干旱半干旱地区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等相关项目。突出支持对发展区域经济、延长产业链、改善农村民生,对促进科技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集成配套技术成果。

3.重点项目与重大项目须由企业牵头,由大学及科研机构与企业分别作为技术成果持有方和转化方共同承担,并要求企业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进行配套资金投入。

4.不支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知识产权不清晰或有权属纠纷的项目;无自主创新的单纯技术引进,低水平重复、单纯扩大规模或基本建设的项目;已列入其他国家科技计划并得到国家科技经费支持的、目前尚未验收的项目;不属于《201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指南》支持范围的项目。

5.已撤销科技局(委)的县(市)所属的科研院所、企业等申报的项目暂缓审议,待探新的渠道。

6.201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采取限额推荐。推荐指标分别为:国家确定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安徽、内蒙古等粮食主产省(区)各30项;陕西26项(其中6项重点支持杨凌高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新疆、西藏各24项;其他省、自治区各20项;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15项;计划单列市各8项;部门推荐指标保持去年情况不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兵团可各推荐一个重大项目。

7.在项目新增投资中,申请承担单位须有足够的自有资金。

8.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2年,特殊项目可延长至3-4年。

四、其他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和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财务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局)作为推荐单位,负责组织本地区、本部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申报工作。申请单位提出的项目申请须经推荐单位推荐。国资委系统项目由北京市科委负责推荐。

9.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篇九

黄锡富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由社会上各类服务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综合配套服务。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在不少方面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就抓住了当前影响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对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的高低,而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又决定着农业竞争能力的高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成了农村经济运行的主要方式。这种生产经营方式虽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但生产规模小、生产标准化水平低、产品交易成本高、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纳入社会大生产的轨道,实现与大市场相衔接,最好办法就是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践表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大幅度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分散的一家一户式的经营状态不利于科技投入、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实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引导,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形成适度规模化生产。同时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具有管理民主的特点和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从而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打破所有制、行政区划和行业的界限,在最大范围内整合生产要素,实现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设施等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聚合分散的农村生产力,使农业和农村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但农业特别是粮食种植业的比较效益低,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既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更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贮藏、运输业,实现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使农业发展成为高效益的产业。这有赖于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地把各种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农业生产经营中,不断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为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从我区的情况看,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把握以下方面:

一、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我区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有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根据当地的条件、需要和可能,由点到面,由低水平服务到高水平服务,由单项服务到综合服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应从农民最需要、对生产发展作用最大的单项服务起步,逐步向多项服务、系列化服务发展,重点放在较为薄弱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产前、产后的流通服务上。同时,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二、创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农业服务体系

建立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保证我区农业上新台阶的重大举措,是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的必然选择。要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县(市)农技推广中心和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推行村级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加快完善植物保护体系,形成以省级为中心、县级为骨干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体系。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快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农业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加快完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整合信息资源,强化涉农部门之间农业基础信息实时交换和共享,形成服务便捷、功能完善的农业网站体系。

三、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涉及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各地在探索和建设服务体系中,必须注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或由经济技术部门牵头,实行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化,以供销社和商业部门为依托,实行农商合作;或通过简政放权强化乡镇服务功能,组建系列化、多功能的综合服务组织;或根据各自的职责和服务范围,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的单项服务组织;或把科技推广作为突破口,实行由政府组织、科技为主、物资配套的“政、技、物”三结合的集团承包;或把培育市场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村集贸市场,逐步形成以专业市场为龙头,以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流通服务体系。总之,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及农业生产发展的服务形式都应大力鼓励和支持其发展。

四、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是提升农村经济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而农业产业化需要有龙头企业的牵引,要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来建设。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完善信贷担保、贷款贴息、用地用电等扶持政策,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和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聚集,集中力量培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实现双赢。

五、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重点培育和发展各种专业和批发市场。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形成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降低交易成本。大力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形成辐射力强的市场网络。支持农村流通企业建设高质量配送中心,增加配送品种,扩大配送范围,提高配送效率。

10.论农村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篇十

农村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才能振兴林业, 保证生态体系的完整性, 才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促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乡镇林业站是林业科技服务的主要力量之一,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乡镇林业站的成效, 直接关系到科技成果的运用, 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快慢。乡镇林业站科技人员的服务态度直接影响到党政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乡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完整程度, 直接关系科技作用的效率。以朱溪镇为例, 该镇岭根村猕猴桃生产基地, 从2002年开始, 科技人员先进行试点, 在阳坡与阴坡采取搭架与不搭架, 施肥与不施肥等方式对猕猴桃进行对比无公害栽培试验, 结果发现:北坡搭架施肥到第5年, 产量9 480kg/hm2, 平均市场售价5元/kg, 产值达到4.74万元/hm2, 投入与产出比例是9∶1左右。岭根村群众在掌握栽培技术的同时, 全村猕猴桃也达到无公害栽培标准, 到2009年, 该村栽培猕猴桃面积扩大到30 hm2, 年均产值90多万元, 该产业成为岭根村农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林业科技人员的技术推广, 不仅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也促进了林农增收[2]。

任何一种林种或水果, 都有各自的生长特性, 对土壤气候条件有特定的要求, 而农民却缺乏这方面的科学知识, 需要林业科技人员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本镇某村一位村民1998年盲目引进油桃栽培, 选择在海拔高、晚霜期长、p H值大的潮湿地种植, 结果造成8万元的经济损失。可见, 加强农村林业科技体系建设十分重要。

2 乡村林业科技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 体制问题。《国家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农业技术推广法》都明确了农村科技服务相关的管理体系是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然而, 实际工作中,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多头领导, 往往造成事出多门, 结果却不能各负其责。有关部门对农村科技服务工作实际上停留在口头上、纸头上、形式上, 没有真正摆上议事日程, 没有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村级科技服务网络更是一片空白。

(2) 资金问题。当前科技投入资金的主要问题一是少, 二是不到位, 三是使用分散。目前乡镇本身经费普遍短缺, 很难对林业服务体系进行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另外, 乡镇林业站的办公经费也十分短缺, 组织农民培训、印发科普资料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这使得乡镇林业站工作很难有效运行。

(3) 科技成果转化率问题。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涉及科研项目的立项、科技成果的市场推广、成果转化后的跟踪服务等方面, 但是由于农村普遍存在信息闭塞、农民文化及素质普遍不高等问题, 导致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第一线效率慢。

(4) 科技人员使用问题。一是上级领导为缓解财政困难, 大幅压缩科技人员的使用经费。如1998年仙居县政府对乡镇农、林、水等各大科技人员分流, 政府只补助每年3000元的基本生活费, 连养老保险都要想办法解决, 要求他们自主创业, 进行有偿服务, 造成基层科技人员为生活而奔波, 被迫放弃职责, 使得农民对有偿服务产生疑惑, 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二是由于上级有关部门对基层科技人员的培训、知识更新缺乏主动性, 乡村基层部分科技人员缺乏钻研精神, 科技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很难跟上新农村发展的需要。同时很多地方对科技人员没有考核、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激励机制, 做多做少, 做好做差一个样, 极大地挫伤了科技人员对林农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5) 科技服务内容问题。目前许多山区乡镇林业科技服务设施陈旧, 内容欠缺, 实用性差。技术偏向实用少, 与服务对象的目的有很大差距, 从而影响整个林业科技体系的成效。

(6) 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问题。山区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 若采用有偿服务, 一部分群众会放弃, 认为林业是粗放经营, 即使按照传统的方式经营, 也有收益。同时, 由于林农自身并不富裕, 若采用有偿服务, 林农会无力进行投入。所以许多乡镇基层科技人员只能利用召开村干部以上会议之际宣传、普及、推广一些实用科技知识, 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推广。

3 建议与对策

(1) 加强领导, 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集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 乡镇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涉及到财政、科技、科协、主管部门等方方面面, 如何协调并形成合力极其重要。各级政府应该负总责,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协调相关部门关系, 重点抓好法律、政策、资金的落实, 并从农民的基本利益出发, 发挥各自的职能, 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做好组织 (上接第247页) 管理工作[3]。

(2) 解决好科技服务体系的资金问题。考虑到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属于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无偿服务的基础上, 逐步增加有偿服务内容, 作为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 要发挥政府桥梁和纽带作用, 并需制定预算, 积极争取经费。

(3) 不断提高乡镇林业系统人员业务水平。乡镇林业站的科技人员, 要加强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 增加适用于现代农村林业实际的科普知识[4]。

(4) 乡镇林业科技人员要重调研干实事。乡镇林业科技人员要深入农村调研, 掌握农村林情, 广泛收集信息, 把市场的需求与农村林业的开发相结合, 使林地生产力效益最大化, 使经济效益高效化, 使林农增收快速化。

(5) 给予林业科技服务体系一定政策上的倾斜。上级部门应对乡村镇科技人员及农村林业科技服务工作给与政策性倾斜, 保证基层单位科技人员的待遇和必要的工作经费, 在晋升技术职务时, 以考核其科技服务推广业务水平和实绩为主, 对学历、论文、成果、外语等适当放宽。

(6) 加强对乡镇基层科技服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科技水平。加快科技服务网络的建设, 做到乡镇科技服务推广体系有完整的设备, 如电脑教室, 村村有科技联络员等。

(7) 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应点面结合。林业科技转化, 必须经过较长的时间推广, 建立示范点, 做到以点带面。

参考文献

[1]詹祖仁.林权制度改革后新型林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的探讨[J].中国林副特产, 2007 (5) :87-89.

[2]江淑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完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思考[J].福建林业科技, 2007, 34 (2) :233-236.

[3]黄建华.福建林业科学管理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 2006, 33 (1) :105-109.

11.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支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篇十一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形势下,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成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紧迫任务。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与框架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由农业部门和各涉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各类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组成。

农业部门:包括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农业行政部门。

涉及农业的部门:包括科技、教育、发改、财政、金融、商务、工商、税务、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卫生、民政、工业与信息化、广电、交通、电力、环境保护、动植物检疫、食品与药品监督等相关部门。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框架农业社会化服务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多个领域。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由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农村经营管理服务体系、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等八个方面构成。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由于组成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各个子系统的组织结构、职能和服务内容不同,其运行机制也有所区别。

公益性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党中央把农业摆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的背景下,农业科技服务的公益性特征,使之成为各部门服务农业的重点领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既有相对独立的农业科研体系、农业教育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同时又融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各个领域。由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业务分别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主管,各部门关心支持农业,对于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出现了各部门自成体系、重复建设、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需要加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在农业科技服务中的组织领导作用,科技教育单位的科技支撑作用。

分层次管理的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一是主要由政府或国有企业投资建设的大中型项目,如乡村公路、电力、大中型水利设施、渔港等与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由相关行业部门直接管理或政府委托有关单位维护管理和服务,列入财政预算支撑运行;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经营性项目,一般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二是小型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以租赁、承包经营为主。如小型水库、排灌站、渠道管理维护、大型农机具等农业设施,一般是政府出资,或政府出资与农民投工、出资相结合兴建或购置,具有公益性性质。这些设施不由管理者实行有偿服务,政府有关部门实施监督管理。三是分散到户的农业基础设施,实行自主经营管理,有偿服务。如国家补贴购置的农机具、农村沼气设施、农业设施设备等,由使用者自行管理,企业或各种服务组织提供有偿服务,政府部门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在有条件的地方,村集体可建立服务站点,为农业基础设施提供有偿服务。

政府扶持的经营性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化服务,除公益性科技服务外,耕地、播种、灌溉、防治病虫害、收割等大量的生产服务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完成。这些市场化生产服务,也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如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帮助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服务的组织规模和效益等等。

政事分设的农村经营管理服务体系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政策、行政监管和宏观指导等职能,把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农村集体“三资”和财务管理、农村产权交易、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等业务性工作,由事业单位或企业承担。

市场化为主的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就要增加农村商品流通的渠道,发挥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并增强农户与经销商谈判的能力和在市场交易中的话语权,提高整个体系的活力和效率。

金融机构为主体信用合作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银行资金实力雄厚,重点发放额度较大的项目贷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比较困难,资金实力不强,重点经营小额贷款;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重点为合作社成员解决小额资金互助问题。通过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分工和合作,满足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社会化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呈现出农村信息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渠道社会化的趋势。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国家政策信息、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等的选择性获取,正在从单纯的被动接受型,向手机、网络互动型转变。

政府主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服务体系应当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方面参与管理、认证、检测等社会化服务,实行委托制度或准入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和快速处理并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全方位构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服务体系。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加强农业基础和维护农民利益作为出发点,从建设现代农业的全局出发做好这项工作。

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定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农业社会化服务既不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什么都“统”的办法,也不能把政府应尽的责任推给企业和社会,真正把“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到实处。

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加强部门协调和监督检查农业部门要努力打破部门、地域、行业、单位界限,不争部门权力,不搞部门利益,只要是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利、对广大农民有利的事,都要主动入位、主动配合、主动尽责、主动落实,联合集合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三农”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既需要明晰部门职责,也需要加强政府部门之间以及相关业务、技术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整合公共资源,提高利用效率;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把权力与责任紧密联系起来,实行责任追究,督促有关部门和个人把权力当作责任。

相信和依靠群众,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和经营自主权我国农村改革的许多经验是由农民创造的,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机制创新和工作创新,同样需要挖掘和提高来自基层的实践成果,对基层的探索要尊重农民的利益和创造精神。

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不要认为政府扶持的项目有关部门就可以代替农民做主。要遇事换位思考,属于农民自己决定的事情,政府不要包办代替,让农民自己做主,切实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

上一篇:led行业年终总结下一篇:区总工会联席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