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道的心得体会

2024-10-19

关于孝道的心得体会(精选11篇)

1.关于孝道的心得体会 篇一

常言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是做人的基础、道德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精神动力。适时开展的“孝德”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在“孝德”教育过程中心灵得以净化、启迪,在实践中体会、感悟、认同、崇尚“孝道”,在反思自己在尊长孝亲、感恩父母的过程中,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将这种感恩之心付诸行动,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最终实现思想境界的升华。

人生在这个世界上,长在这个世界上,都源于父母。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每个生命从“呱呱”坠地开始,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父母不仅赋于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成人,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是父母的爱、是言传身教,教我们学会了坚强、记住了宽容、懂得了自制。

为了改善儿女的生存环境,含心茹苦日夜奔波操劳……伴着我们茁壮成长的是父母日渐衰老,头发白了,背驼了,皱纹堆垒爬满脸颊……儿女成人后相继踏出家门,成家立业。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当我们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之后,特别是在抚养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最能感悟到父母的艰辛、父母的无私伟大、不求回报的爱;不能忘记,父母为了让我读好书而省吃俭用;不能忘记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不能忘记父母的千叮万嘱。

通过学习,使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过失及时的得以纠正,使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断提高,我一定会以此为契机,把爱与善的种子撒遍人间。让我们大家一起重塑道德灵魂,使人性的光芒永远熠熠生辉!

2.关于孝道的心得体会 篇二

关键词:中职生特点,孝道,孝道人格

孝道是儒家思想中的最重要部分, 是中国社会一种独有的、反映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一种文化品质。也是民族历史上的各种思想状态、文明、观念形态等汇集的总体表征。我们整个民族一直传承的孝文化是“百善孝为先”, 并且这一特质也早已经潜移默化的浸润到了中国的传统人格系统中。从幼年开始就在培养尊老爱幼的品德, 生活中、教育过程中都不断的在引导和诠释着“孝道”品质的重要性。“孝”品质已经内化为国人的优秀人格的一部分, 并作为一个重要的处事标准加以倡导和发扬着。

一、中职生的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是在一个层次上的两种教育方式, 职业教育主要以职业化培养为主。故中职生具备一些独特性:

(一) 年龄层次普遍低, 可塑性强

中职学生的大部分均处于15-20岁区间, 且以15-16岁居多。这一阶段的学生等同于一般普通高中的年龄, 但教育内容却完全不同, 高中以未来的选拔教育为主, 而职业教育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主。所以, 其年龄普遍偏低, 其职业教育的可塑性就很强, 职业技能方面的可塑性很高。而由于其的年龄层次, 意味着在德育及人格教育方面, 其可塑性空间也是巨大的。故通过在教师和他们自己的共同努力下, 寻找适合他们的人格教育引导方法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 思维活跃, 但学业成绩方面的有效思维能力欠缺

中职学生成绩普遍不是很好, 但不影响其思维及人格的发展, 大部分思维能力还是很活跃的, 只是因为长期的学业上的负性结果, 造成了其大部分有效思维能力欠缺, 但这并不影响人格的塑造。在教育的过程中, 要优化教学内容, 同时改革教学方法, 不要过度的强调教育的学习质量, 更应该从人格培养角度加以引导, 以达到提升整体能力及塑造健康人格的目标。

(三) 缺乏自信、长期认可程度低甚至不被认可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 中职生长期的被认可程度低, 造成了其缺乏自信, 课堂回答问题的热情很低, 甚至有些点名回答问题, 都很害怕自己会回答错误以致不敢开口回答问题。这和一直以来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有关, 教师在某一阶段过分的喜好成绩优良的孩子, 造成了低水平孩子的逐渐弱势化, 逐渐这群孩子成为了家长和教师眼中的问题孩子, 而长期的不被认可, 就引发了学生对自身的认可程度低的问题, 普遍缺乏自信。做事情总是不敢有自我的主见, 逐渐形成怯懦、无主见的人格特性。这种人格特性对于健康的人格的培养是有负性的阻碍的。

二、孝道人格概述

70年代, [1]大陆学者张文新、张坤的研究发现, 青少年孝道态度与亲子关系有正相关, 与亲子冲突有负相关, 而且孝道态度中的敬爱纪念、抑己顺亲、随侍奉养对亲子亲和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抑己顺亲对亲子冲突的强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敬爱祭念对亲子冲突的次数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Ho也曾强调:“作为儒家伦理道德之首的孝道, 它不仅仅是指服从和尊敬父母, 而是由文化界定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样本与准则”。[2]也就是说孝道不仅仅是人们行为中的对父母的一种行为方式, 而还通过社会化辐射到了个体的人际关系互动当中。[3]苏小七 (2009) 提出了孝道人格的理论探讨, 并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发现, 孝道人格清晰地由七个因素构成, 分别是放纵任性维度、严谨自制维度、外向活跃维度、温和宽厚维度、好斗能干维度、善良志远维度、孝顺体贴-粗心维度。这表明孝道人格的结构是多维的, 而不是单维的。

本研究者们通过引用孝道人格的七因素理论及问卷进行调查分析, 针对中职生进行问卷调查, 得出以下调查结果:研究者对新2013级入学的中职新生566人用苏小七编制的孝道人格七因素量表进行测试。共发放问卷699份, 回收问卷676份, 有效问卷达到了96.7%。测试的结果显示, 被调查者中67.9%放纵任性维度指数偏高, 不听教育者和父母的劝阻者偏多, 当然这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青春期的特点是吻合的, 并没有发现中职生此维度与正常这个维度上年龄段相同的其他孩子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与生长发育特点有关, 并无显著的特殊性。89.2%被调查者的严谨自制维度指数显著性偏低, 说明中职生普遍的不能做到很好的自我管理, 这个将影响教育者制定教育方案的决策, 如何在有效的自制时间内给予学生最有效的引导, 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关键。67.2%的被调查者外向活跃维度指数偏高, 说明中职生的活跃程度还是能达到教育的理想水平的;而79.8%的被调查者具备温和宽厚维度的品质, 这个指数说明, 大部分的中职学生还是温和善良的, 这为未来的人格教育制定方案提供了很好的培养基础。17.1%具备好斗能干的品质, 但此项品质与负性行为有直接的相关性, 故要更加好的加以引导和规划, 56.4被调查者具备善良志远维度, 92.3%基本孝顺维度, 体贴指数却有显著的负相关, 说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 孝顺的概念还是清楚的, 并且明确的懂得孝顺的根本, 却不能很好的从行为和思想中加以理解并运用。从研究结果可见在中职生孝道人格培养问题上, 积极的正向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并且通过提升各项人格指数, 整体提高其孝顺-体贴维度指数才是人格教育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坤, 张文新.孝道的心理学研究现状[J].心理学探新, 2005, 11 (1) :35-37.

[2]Ho D Y F, Kang T K.Intergenerational Comparisons of Child-rearing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in Hong Kong[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4, (20) :1004-1016.

[3]苏小七.孝道人格的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 2009, 6.

3.被误读的“孝道” 篇三

眼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虽然已近而立之年,却不婚、不育、不立业。他们住家里、吃家里,薪水用来满足自己吃喝玩乐,到了适婚年龄还不愿独立门户,成为中国都市里的“单身寄生族”。

虽然很多社会学家都在提出批评,但解决这个问题,却不是短时间内能奏效的。而且,单身寄生族本人,并不觉得这是件坏事,他们有自己的理由。甚至很多父母对此也持支持态度。“父母在,不远游”变成饿他们为自己辩护的理由。

特别是现在家里子女较少,许多家庭人口单薄,相较于过去大家庭动辄三女四子,成年后部分子女必须搬出去,如今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如果搬出去了,年迈的父母将由谁来照料呢?很多父母也并不认为非得搬出去才叫独立,他们也希望子女住在身边。

另外,很多年轻人在前辈身上看到了种种婚姻的不和谐,以及婚姻围墙带给他们的诸多无奈。同时,现实生活的压力让他们觉得力不从心。他们已经习惯了收获(从父母身上),不习惯付出,一旦结婚,到底是谁付出谁收获,又怎么能说得清楚?还不如一个人。

如果注意观察,单身寄生族的好吃懒做,没有社会责任感,更多的是家庭的教育观念造就的。

这部分单身寄生族连自己都尚未能独立生活,又何来能力为父母“敬孝”呢?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大多数人的理解是:父母健在,子女不可远游。子女守侯在爹娘的身边,早晚请安,问寒问暖,尽其之孝道,使年迈的相关歌曲双亲在晚年能够含饴弄孙,其乐融融。其实人们总是看到前部分,却忽略了后面的那句“游必有方。”

孔子的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一是若要去游历就一定要有方向、去处,并且告诉父母你的去向、出去。好让父母安心;二是出去游历一定有目标、有目的、有意思。在父母的心中儿女有成就最是他们最大的欣慰。

只是“游必有方。” 的人们当你们有收获之时不要忘记家里的父母。常回家看看,这也是孝。

{无条件顺从的 “孝道”后果堪忧}

一天一个电话,终于把儿子催回北京

“当时找工作,我很想和同学一起去广州那边的船厂锻炼两年,可我妈非把我拉回来。现在回来了,没干半年我就辞职了。”

赵凯是土生土长的北京男孩,2008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某高校。半个月前,因为单位休息10天上一天班,基本上处于半停业状态,他辞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我学的是热能与动力工程,这专业在北京本来工作就不好找,当初要不是家里催得紧,我是不会回来的。”

面对儿子的埋怨,张女士觉得自己有些委屈,“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上大学这几年我就总惦记,尤其到冬天,就怕冻坏了,所以好不容易毕业就希望他能留在自己身边。”

像张女士这样干涉孩子选择工作地点的家长不在少数。

张瑞前年从东北财经大学毕业,选择了烟台一家银行,专业对口,再加上那家银行发展潜力大,他对自己的未来雄心勃勃。没想到,跟父亲一说就业意愿,父亲急了:“不行!一定得考事业单位。”还搬出了古训“父母在,不远游”来劝说,孝顺的张瑞没拗得过爸爸,参加了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被一所小学录取,成了一名数学老师。虽然工作很稳定,一年两个大假,但小张始终闷闷不乐。看着大学同学在金融界大展拳脚,小张觉得当老师不太适合自己。

现在,让他们担忧的是,“奉养父母,是做儿女的天职,是起码要做到的。但现在的状况是,没有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有时负担自己都是问题,面对父母其实内疚多过抱怨。”

《诗经》有一篇名叫《小弁》的诗歌,相传乃周平王所作,亦传是周平王的师傅为他而作。周幽王先娶申后,生下宜臼(即后来的周平王),立为太子。但随后,幽王却又宠爱褒姒,于是,废掉申后,新立褒姒为后,还将宜臼逐于宫外,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小弁》一诗隐晦地埋怨了周幽王。这被后世儒家,如齐之高子,看作是以子怨父,属于小人之诗。然而,孟子却力排众议地指出:“《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在孟子看来,父亲有大过而不怨,是不能被视为孝敬的,而简直就是不孝。

4.关于孝道的名言警句 篇四

2.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3.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4.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5.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6.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7.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李纲

8.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9.没有能比那欣赏自己怀中所抱婴儿母亲的眼睛更清澈的;也没有比被众多儿女们围绕着的母亲更感受被敬爱的人。——约翰·歌德

10.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孔丘《春秋》

11.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12.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萨克雷

13.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康德

14.不论我现在是怎样,或希望将来能怎样,都亏欠我那如天使般的母亲。——亚伯拉罕·林肯

5.关于孝道的名言佳句 篇五

(二)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歌德

(三)礼貌是青少年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约翰·洛克

(四)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五)大孝终身慕父母。——孟轲

(六)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宋〗李纲

(七)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八)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所罗门

(九)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的黑夜的唯一光亮。——罗曼·罗兰

(十)礼仪能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美国谚语

(十一)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拉罗什神福科

(十二)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出自(明)《增广贤文》。

(十三)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贺拉斯

(十四)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颜元

(十五)让自己的儿女们光宗耀祖是父亲们的主要缺点。——伯罗索

(十六)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注释: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十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十八)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冈察尔

(十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注释: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二十)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

(二十一)首孝弟,次谨信。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注释: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

(二十二)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二十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出自(明)《增广贤文》。

(二十四)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二十五)父母的爱,为诸德之基。——英国

(二十六)也只有为别人服务时,我才真正品尝到生活的乐趣,懂得生命的意义。 ——张海迪

(二十七)百行以孝为先。——宋怀

6.关于写孝道的作文集合 篇六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写孝道的作文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写孝道的作文 篇1

爱,无声,照亮了天空。爱,无言,滋润了心田。多想留住一段时光,留住你的容颜。你的馈赠如那滔滔江水,一生用之不竭。

—题记

做一座山

小时候,常常和父亲一起背靠着背,坐在草地上,感受那细细的风从身边溜过,望着天空,就像面对着自己的心。靠在父亲背上,总是有一种安心的感觉。

父亲有些僵硬的面庞上,偶尔露出的一丝笑容却是那样的温暖。他沉稳得像座山,习惯了自己去承担一切,为我,为整个家庭遮风挡雨,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垮掉,也会再也承担不起。

男人,就应该有责任,有担当,像一座山一样。父亲对我这样说。

昔年那直挺的腰杆,已有些许弯曲,茂密的黑发,也如落叶般飘下。我不想承认,那座山已经开始动摇了。

爸老了。

爸,现在轮到我做你的山了。我这样告诉自己。

做一座桥

老家是江南水乡,有无数的河,无数的桥。

小时候,父亲常常拉着我的手,穿梭在小巷之中,踏在桥上,听着如音乐般悦耳动人的流水声。脚下是那坚实的石板桥,站在桥上,不由得满心感激之情。

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话不多,但是言出必行,性子懒,但做什么都追求完美。记忆中,父亲是不大求人的,但有事找父亲帮忙的,父亲却从未拒绝过。

男人就应当像一座桥,帮别人跨过难关。父亲这样对我说。

从此,我学会了在别人迷茫的时候,伸出自己的双手。

做一只鹰

父亲过第十六个父亲节时,我在考场中。

临行前,父亲那双像砂纸一般粗糙的手,贴上了我的脸。父亲说,男人,就应当像鹰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搏击翱翔。我点了点头,攥紧了拳。

今天,就是雏鹰展翅高飞之时。

漫漫人生,我们舍弃的如牛毛,得到的有几多但即便一无所有,父亲给我的启示,我的馈赠,也终将伴我走过一生。

好想说,爸,我爱你!还有,节日快乐!

写孝道的作文 篇2

何为孝?

孝,是在父母口渴时,递上一杯清香的绿茶;孝,是在父母疲惫时,帮他们放松放松;孝,是在父母饥饿时,做上一桌可口的饭菜……年少轻狂的我们,只要听父母的话,不把他们的教诲看作唠叨,不让他们受伤,就是给父母最好的孝。

孟子说过,“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

孝,无处不在,孝就在我们身边。朋友们,世界需要更多的孝心,更多的关怀,行动起来吧!孝敬长辈,从现在做起……关于写孝的作文300字 第七篇:孝的含义

“孝”_什么是孝,不就是一个字吗?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它的意义大得很,不光是一个字,而且是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呢!世界都充满“孝”。这其中也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比如孝顺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就要从小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才不会留下一生的悔恨。除此之外,孝敬老人是我们人人都要做的一种义务,否则就会触犯法律,留下终生悔恨。所以,我们不要做那些后悔的事情,孝心,就从现在开始吧!

说起孝顺父母,这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因为你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怕唠叨,然后还要多和父母交流,使他们不必为你再担心。这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却是一件永久的事情。

我妈妈工作非常忙,有十她累的时候,我就为她做饭,自己随后再吃。虽然她很累,我也不能给我经济和精神上的帮助,但是我也不能以为内这一点而不孝顺她。因为我长大成人了,该到回报的时候了。现在只有一点才能孝顺她,就是努力学习。报答她的一片苦心。在这里我想说声:“妈妈,您辛苦了!

回想这几年我做过许多对不起她的事,希望她能原谅我这不孝之子。从今往后,我要对你好。不能再象以前那样了,我相信您慢慢就会感觉到儿子长大了!

人只有有了孝心,才会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善良的品质。孝心让人成熟,长大。我想没有对母亲的孝心,人又怎么能谈得上爱这个城市,这个养育我们的国家呢。爱母亲的孝心是“小孝”,爱祖国的孝心是“大孝”我愿意做有“大孝”的儿子。

“孝”的含义太深刻了!

写孝道的作文 篇3

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长。我们应该一辈子报答父母的恩情。

还记得那些从古至今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吗?他们的行为和精神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缇萦写信去救他的父亲

汉文帝时,有一个叫淳于髡的人拜齐国名医杨庆,学习高超的医术。他曾经做过齐国的仓单。老师去世后,他弃官从医。因为性格耿直,在行医时得罪了一个有权有势的人,导致他被诬陷,送进北京接受处罚。他女儿的名字叫缇萦。她虽然是个弱女子,却去长安向皇上告状。她陈述体罚的危害,并解释说她父亲为官清正爱民,行医施仁济天下,现在真的被诬害了。愿意为父亲受惩罚。中国皇帝被缇萦的孝道深深打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写了一封废除体罚的信。有句诗说:和父亲一起去北京,历尽艰辛,写一本书才有动力;圣旨赦免其孝,废肉之刑,利后世。

感恩才有意义。爱情让世界不停旋转。

花木兰为父亲参军

古代有个女英雄叫花木兰。当时北方战事频繁,朝廷下了征兵令。花木兰的父亲虽然是个老将军,却又老又病。她很心疼父亲,就偷偷把自己伪装成男人,为父亲参军。经过多年的战场战斗,她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他一直很关心父母,所以战争一结束,她就要求皇帝让自己回家赔偿,孝敬父母。后来她回到家乡,继续孝顺父母。

感恩才有意义。爱情让世界不停旋转。

陈毅的母亲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归来,路过家乡,抽空看望病重的母亲陈毅。陈怡进屋的时候,妈妈很开心。她刚想跟儿子打个招呼,突然想起来换好的尿布还在床边。她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在床下。陈毅见到了失散多年的母亲,她很激动。她拉着妈妈的手,关切地问了一会这个问题。妈妈掩饰不住,只好实话实说。陈毅听了,说:“妈,你卧病在床好久了,我不能伺候你。我觉得很难过。我该洗这些裤子,何必藏起来?”妈妈很不好意思,旁边的人赶紧拿出纸尿裤冲过去洗。陈毅赶紧停下来动情地说:“妈,我小时候你都不知道给我洗了多少次纸尿裤。今天之后,陈毅拿了纸尿裤等脏衣服洗干净。妈妈如释重负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一个公务繁忙的伟人,但他不忘母亲为自己付出的努力,理解母亲的艰辛和困难,知道如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些孝敬父母的行为值得全世界的孩子学习和效仿。尊重父母是每个孩子的责任,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我们尊重父母了吗?我们给了他们什么?其实父母并不需要太多。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我们的孝顺和关爱。父母还在的时候,经常回家看看;父母还在的时候,多抱抱;父母在世的时候,多关注,多孝敬。是他们给我们洗了无数尿布;是他们花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教我们用勺子和筷子慢慢吃。教我们系鞋带,扣扣子,滑;教我们穿衣梳头;教我们学习,教我们做人……在过去,我们的幸福就是他们的幸福;现在,他们的幸福就是我们的幸福。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学会关心和孝敬父母。

写孝道的作文 篇4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百善孝为先”,“人之行莫大于孝”这几句谚语就说明了华夏儿女对孝道的重视。历代圣贤都在提倡“孝”,这使得我们华夏文明能够在文化礼仪上保持完整性和规律性,我们也因此受到异国人士的赞誉。然而如今社会上出现了孝悌观念出现了日下的势头,因此重新探讨和正确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说文解字》对“孝”字的本义作了生动而又准确的解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

“孝”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指子女对父母谨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祭祀等等。因此,“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用于处理家庭中长辈同子女之间关系;然后,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

所谓“君要臣死,臣不死,为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为不孝”就是典型的愚忠愚孝思想,在此略举几例: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中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等,现今已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恐怕现代社会很少人不去理发吧,又有很多女士去美容吧;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里娄章句上》,是至今仍存在“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以批判或毫不吝惜地抛弃。

我们应当有所继承孔孟儒学提倡的合理孝道,借鉴古代的孝悌思想,用以谐调、亲和家庭成员的`血亲关系,促进家庭的和睦与稳定,进而在社会上形成尊老爱幼、互助友爱的风尚,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让我们一起来营造一个敬老养老的社会氛围,让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得到发扬光大!

写孝道的作文 篇5

从小我们就教育孩子要成为一个孝敬父母、有爱心的人,并且家长自身也通过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孔心雨。

孔心雨在学习上从来都是自己完成,我们从小就教育她要独立自主的去学习,不管是语文、数学,还是历史、地理,她都是自己学习课本完成作业,从不让我们做家长的操太多的心。如果她有时学习效果不好没有考出好成绩,她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非常自责,这是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给予她鼓励和支持,以及提供一些学习方法,但落实到怎样学习,还是要靠她自己去独立完成。学习是孩子的主业,也是家长最关心、最操心的一个方面,孩子能在学习上自我独立的做好,这也是孩子对家长“孝”心的最直接表现。

孔心雨生活上自己的事也能自己完成,既是培养自己的能力,也是体现自己的孝心。每天早晨起床后,她都会主动把床收拾、铺整齐,平时自己换下来的衣服自己清洗。她对做饭菜也很感兴趣,非常愿意学会后为爸爸妈妈服务。假期里,在我们的指导下她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做菜方法。周六、周日,她会主动要求帮大人洗碗,尽力减少家长的家务劳动,让我们非常欣慰。

孔心雨也很关心家人。有时,她妈妈工作累了,孔心雨会主动为妈妈按摩肩头、捶捶后背,给妈妈倒水。前一段时间,她外婆脚骨折了,孔心雨每周休息时间都要同我们一道去看望外婆,陪外婆聊天逗外婆开心。每年父母生日时,孔心雨都会发挥她喜欢画画的爱好,给我们送上一张她自己手绘的生日贺卡并写上祝福的话语送给我们。有时,她还会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为父母买一些小礼物。

孔心雨生活上也比较独立自强。我和她妈妈经常晚上加班,她放学时会给我们打电话说她放学了,如果我们都有事。孔心雨就会自己回家泡方便面吃,吃完后自己做作业学习,然后自己做作业学习,然后自己练钢琴,到晚上十点过时自己洗脸洗脚睡觉。常常我们晚上回家时,孔心雨都已经睡着了,只有卧室的灯还亮着因为毕竟她一个人在家,有点害怕,所以开灯睡觉……她很体贴父母,晚上从不大点还要我们赶回家陪她,而是说她自己在家会很好的,让我们路上慢点小心。这些都让我们做家长的觉得孩子真得长大了。

孩子也很懂事,从不对我们提无理的要求,自己做错了事也知道主动认错。总之,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一点一滴的日常行为,在我们家长眼里,孔心雨就是一个懂事,孝敬、体贴父母,生活上自立自强的好孩子。

写孝道的作文 篇6

寒夜,北风呼啸,室内的门窗也抖动着。路灯下,鹅毛般的大雪纷飞着,唯美得难以言说。

晚饭过后,父亲便跑到床边蹲下腰,用手努力地抠住苹果箱的底部,猛地一直腰,想把箱子捧起来,可没想到却掉在了地上。“爸,您这是干什么呀”“哦,你快吃吧,吃完了,咱去探亲。”我丢下碗筷,捧起了苹果箱,“爸,走吧。”父亲笑了,昏暗的灯下光,依旧能看出脸上的皱纹。“唉,爸老了,真的老喽!”不知是什么感觉,总之心里怪怪的,鼻子也莫名地酸了。还没等我弄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感觉时,我已与父亲并肩走在雪地中了。走着走着,眼睛前像被蒙了一层纱,模糊不清;思绪像被什么拽住了似的,回到了从前。

昔日,我与父亲下棋,我赢了,父亲摸摸我的头说:“长大了。”

昔日,我与父亲跑步,我赢了,父亲拍拍我的肩说:“长大了。”

昔日,我与父亲钓鱼,我赢了,父亲捏捏我的鼻子说:“长大了。”

一阵寒风袭过,我才回过神来。雪仍下个不停,像是对大地母亲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我抬头,父亲的头发上已积了一层雪,我急忙放下箱子,摘下帽子,扣在父亲头上。“爸,天气冷,您别着凉了。”“是,是,爸爸会多注意的,儿子长大啰,呵呵!”

这笑声,我不知该怎么说。是父亲的辛苦劳作换来了我的健康成长。眼前这个人,给予了我一切一切,灯光下,父亲的背驼着,我的心突然被什么击了一下。儿时,我从不怕风雪,因为父亲的高大,我可以躲在他身后。而此时,我已长大,却还在他身后,我忍不住迈步向前。“爸,风大,我来站在前面。”

就这样一直走着,那种酸酸的感觉没有了。

如今,我已长大,变壮了,我应学会如何关心父亲,只是位置的改变,只是那么一瞬间,我忍不住,跑到您前面。

写孝道的作文 篇7

我妈今年38岁,普通农民。虽然她不能像别人的妈妈一样每天检查我的作业,帮我复习功课,但我很爱她。

妈妈很漂亮。高个子,黑色短发,大眼睛。妈妈不爱说话,但一说话就先笑,笑起来牙齿又白又整齐,看起来那么单纯善良。

妈妈经常穿着一件红色的外套和一条黑色的裤子,裤子下面藏着一双自制的布鞋。

我爱妈妈不仅仅是因为她漂亮,更重要的是她妈妈尊重老人,有一颗善良的心。

记得有一次,爷爷感冒咳嗽。爷爷的脸色变得苍白,第一眼看去,他似乎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我妈妈急得大哭起来。她打了十几次电话找人找车,才把爷爷送到医院。

爷爷住院期间,妈妈几乎没有休息,累得满脸皱纹。在母亲的照顾下,爷爷终于出院了。医院的护士说爷爷有个孝顺的女儿。

爷爷出院了,回到家看起来很虚弱,需要营养。我妈整天给我爷爷做一些好吃又有营养的菜。看着妈妈给爷爷做了多少好吃的饭菜,我真的很想尝一尝。这时,妈妈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你爷爷生病了,我们做晚辈吧,把好吃的留给爷爷,让爷爷快点恢复。

多亏妈妈对爷爷无微不至的照顾,爷爷的病情有了很大的好转,现在已经完全康复了。

爷爷回到老朋友身边,人们都说多亏了你的好姑娘,爷爷才笑了。

多好的妈妈啊!这就是你尊敬老人的方式。我爱你,妈妈,因为你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

写孝道的作文 篇8

星期天,我妈妈问我:“我能带你去我奶奶家吗?”“好,好!”我拉着妈妈的手。“快走吧!”我赶紧换了鞋,拉着妈妈离开。坐在车里,不想看窗外的美景,只想着:“路怎么这么远?”以前很快,今天真的很慢!“

终于到了外婆家,我远远地喊了一声:“外婆!奶奶出来迎接我说:“喂,我们的小孙女来了!”“奶奶,你最近怎么样?”“好!好的。谢谢宝贝的关心!”

奶奶开了个小店,生意很好。我想:今天我要帮奶奶!

于是,我对奶奶说:“奶奶,我来帮你做生意吧!”“哎,我们家宝宝真懂事!”奶奶摸着我的头,如释重负地说。我马上就忙起来了。一个接一个的顾客来这里买东西,有的买面包,有的买文具,有的买冰棍。我帮忙给客户带东西,我奶奶收钱。顾客很多,让我太忙了。我妈让我帮忙到处拿东西。说来也怪,有时候很多客户聚在一起,真的很累。没有顾客的时候,我奶奶会整理橱柜里的东西。一边看,我一边帮忙。我奶奶说:“总要把东西整理好,及时卖东西,长期不卖的东西要及时登记购买……”

看来我奶奶从早到晚一定很累。我会永远孝敬奶奶,多帮她干活!

写孝道的作文 篇9

老在上,子在下,祖先不但创造了这个字,还让我们悟到了孝的内涵。

而今天我看了《20xx年最美孝心少年》给了我很多启发,一句话说的好,“我们众里寻你,爱是唯一指引,”我记住了这些名字:“乐观的黄风、坚强的赵文龙、时刻微笑的吴林香、永不放弃的徐沁烨、自信的林章羽、卖烧烤的高雨欣……而我印象最深的是高雨欣,雨欣8岁时父母离异,妈妈左手残疾,雨欣她撑起了整个家,她每天只有两三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可他还获得了小学毕业全县第一名的成绩。

当我看到她每天出去卖烧烤被烫伤了手,还说不疼时,我眼睛湿润了,我想,我在家里什么家务也不干,而她却无微不至得照顾妈妈,当我早上还在被窝里睡懒觉时,而她已经起床帮妈妈干了很多家务,中午我回到家时,妈妈已经给我做好了香喷喷的饭,而她回到家,却是在厨房里忙碌的给妈妈做饭,晚上,我在被窝里做香甜的梦时,而她还在外面辛苦的忙碌着,……在妈妈生病时给她做了两三顿饭,而她却坚持了三年,我佩服她,佩服她那种不离不弃、乐观面对一切困难的精神。

是啊!孝心无价,我以后也要学习她那种面对困难坚强积极的心态,让我们一起孝敬父母,让世界开满孝心之花。

写孝道的作文 篇10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有孝的家,贫寒也温暖,无孝的家,富足也缺憾。

父母为我们倾注了一生的心血,都说母爱是伟大的,而我也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在她的怀抱中我享受着浓浓的爱意。

至今母亲生下我已经有十二个春秋了。听爸爸说,妈妈怀我三个月的时候就不再吃零食了,每天只吃着没有味道的粥饭,为的是能让我生长的更健康。五六个月的时候,妈妈吐的厉害,不能吃饭,每天只能考打吊水来维持营养。妈妈怀我是多么辛苦啊!

其实,这还不算什么,妈妈是剖腹产的,把我生下来后,四天都不能动弹,还不能吃东西。饥饿的难受和手术后的疼痛使妈妈四天四夜未曾合眼。

听到这里,我的泪水悄悄湿润了脸庞,真没想到我的诞生给妈妈带来这么多的痛苦和折磨!

我渐渐长大,很快我上幼儿园了,妈妈每天都早早的起床为我做早饭,中午一回到家,我就可以享受着妈妈准备好的美味佳肴,妈妈却还在吃我早上生下来的稀饭。可那个时候,我太小了,还不懂事,不明白妈妈的良苦用心,有时候还闹事,甚至取笑妈妈,当妈妈伤心的流着眼泪时,我还在一旁幸灾乐祸。现在,有时想起那时的傻事我常常偷偷地流着眼泪,以赎曾对妈妈犯下的错误。

记得有一次,妈妈特地为我做了一盘红烧鱼,我津津有味地吃着,妈妈在一旁笑眯眯的看着,说:“慢点儿,别卡到了。”我边吃边点头,但还不忘问妈妈一句:“妈妈,你不吃吗?”“呵呵,妈不吃,我不喜欢吃鱼,你先吃吧!”我当时也没多想,吃完就匆匆上学去了,但回来拿钥匙时发现妈妈正在吃我吃剩下的鱼汤,并在汤水中寻找着细碎的鱼肉,我看这一幕,我的泪水忍不住地流了下来,走在路上,泪水更加肆意的流淌,恨自己为什么当时没想到母亲是舍不得吃而特意留给我吃的呢。

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懂得如何去孝敬父母了,妈妈累时,我会帮妈妈按摩,帮妈妈做家务,好吃的东西会和妈妈一起吃。爸爸累时,我会给爸爸锤锤腿,他口渴时,我会给他倒水。

7.中华孝道——人际的温情 篇七

一个人尽孝道,要有家庭成员的配合,通过家庭,他的影响力扩展开去,扩展到社会,形成良性影响。孔子注意到了这一点。(图1)

孔子在《孝经》中说:“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就是说,如果在家里讲孝道,那么逐渐地扩展,就是整个天下,人们都会对自己的长辈尊重孝顺。这是逐层扩展的,是一种教化的效果。儒家特别看重这一点。后来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也继承了这个做法。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说,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像对待自己的老人、孩子一样。一个人既能在自己的家庭里面恪守孝道,又能够在社会上表现出良好的修养,这是儒家的主张。实际上,这种逐层扩展的人伦观念,最后就会波及到陌生人,乃至整个社会。

孟子也注意到,不同的人群,不是有亲情关系的人群,也受这种道义的影响。孟子举了一个例子,郑国跟卫国作战,郑国攻打卫国,郑国作战的将领名字叫子濯孺子,是个神箭手,射箭百发百中。他带兵打卫国时想得很好,想把卫国打败。但是,没想到结果他们自己大败,被卫国打得落花流水。子濯孺子往回跑时突然生病了,病得很厉害,他这个神箭手连弓都拿不起来了。他们一路奔逃,卫国的军队在后面紧追不舍。眼看着就要被人家撵上了。子濯孺子跟左右的人打听,追咱们的这个人是谁?左右的人告诉他,这个人叫庾公之斯,是卫国的神箭手,射箭也非常厉害,咱们大概没命了。这时已听到战车的“隆隆”声。子濯孺子一听是庾公之斯追他,就放松了,跟身边的人讲,没事了,我估计咱们安全了,他不会把咱们怎么样,不要担心。庾公之斯这个人我了解,他跟我有渊源。他说,庾公之斯的老师叫尹公之托,尹公之托也是卫国人,也是射箭高手,尹公之托的老师是谁?就是我子濯孺子,这样一算,我是他老师的老师。人们说,两军阵前,不讲这些感情,讲谁的武艺强,谁有杀伤力,谁就是胜利者,你说这些能有用吗?他说有用。在正常的战争时期,我能打仗,人家也能打仗,是真刀真枪。现在不一样,现在我生病了,拿不起弓。而这个追我的庾公之斯的老师尹公之托是一个很高尚的人,追我的这个人的老师很高尚,道德很好,他的学生一定是他认同的,我推断现在追我的庾公之斯品德也不错。一个品德不错的战士,不会杀一个拿不起武器的人,这是他作为战士的底线。他看到我现在这样,我估计他下不了手。几个人还在议论,庾公之斯已经追上来了,拿着箭把他们逼住了,很紧张。他对子濯孺子说,我把弓箭拿出来了,你们为什么不把你们的武器拿起来还击呢?子濯孺子说,我生病了,拿不起弓。庾公之斯一看这种情况,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心想,他拿不起弓箭来,我把他射死了,胜之不武;我不射这是两军对阵,回去交代不了。最后他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把自己的箭拿出来,把金属箭头在自己的车轮上敲掉了。连射了4支没有箭头的箭,这4支箭伤不了人,4支箭射过来,子濯孺子也没有受伤。庾公之斯说,我射这4支箭,表示在战争中我为国尽力了;我把箭头拿掉,说明我对你的尊重,也可以说是爱护。为什么呢?你教了我的老师,我的老师教了我。今天我不能趁人之危把你杀了。因为子濯孺子是他的太老师。古代人讲,师徒如父子,这是更宽泛的一种孝道的精神,所以在这里,他不能痛下杀手,他要有自己的底线,对这个老师他要有敬意。所以他采用了一种折中的办法,既完成了国家交给他的任务,又让自己的良心获得了安宁,这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做法。射完4支箭,庾公之斯回去了,子濯孺子脱险了。

图1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画像

图2 晚清重臣曾国藩

图3 晚清湘军统帅胡林翼

这是孟子讲的故事,孟子要说明什么呢?是说有道德的人在一起,他们的行为,我们是可以预测的,他们是有自己的底线的。有道德的人,对社会一定有一种影响。当时,庾公之斯临走的时候还说了一句话:我“不忍与夫子之道反害夫子”,夫子指的就是子濯孺子。这句话表现了这个人内心是很有人道情怀的,不能以子之道,还子之身,这是他的主张。这样的做法,会影响整个社会,如果这个社会处于正常状态下,应当是有良性的发展,儒家特别主张这一点。

庾公之斯最终没有射杀得病的子濯孺子,这其实就是一种由师徒之情引申出来的人间温情,这种温情,可以使人与人相处起来更加富有人情味,交往更加融洽。

同时,儒家也看出来一个问题,就是亲人之间,还有一种互动,不仅仅是像涟漪一样,一圈一圈的,还有一种更加有效的联系。所以在《孝经》中,孔子说,“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就是我们在社会上尊重一个人,实际上这个人有自己的亲属结构,如果我们敬了一个做父亲的,他的儿子知道了这种情况,就会对我们有好感,觉得你尊重我父亲了,当然我对你也有善意的回报。因为社会上的人,都有这种亲情关系,这样一来,你表现出你的修养了,很多人无形中就对你有善意的态度,这是孔子讲的。实际在中国历史上,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我们中国人特别注意这一点,所以中国人在跟对方谈话时,经常使用大量的敬词,称对方的父亲:令尊;称母亲:令堂;称妹妹:令妹;称对方的儿女:令郎、令爱,都是很尊敬的。实际上是对一种亲情关系的认同。而社会上交朋友,很看重这一点,不能用简单粗俗的话称对方。古人也把这个当成了交友的一个窍门。

我们举一个例子,晚清重臣曾国藩很有名,曾国藩是湘军的统帅,他带湘军的时候,湘军还有一位统帅,名声不在他之下,这个人叫胡林翼,曾国藩想跟胡林翼成为好朋友,直接去表达,当然也是一个办法,还有没有更富有人情味的一种表达方式呢?他在寻找机会。胡林翼的母亲去世了。曾国藩想, 这时他的内心会非常感伤,非常脆弱,我得安慰安慰他。曾国藩学问好,文采也不错,他按照当时的社交惯例,下了很大的功夫给他写了一幅挽联。写成后跟自己的弟弟说,胡林翼母亲去世,很多朋友都会给他送挽联,不知道我这个能不能得前五名,我估计差不多。曾国藩那时地位已经很高,他对这件事情还是这么在乎。那是副很有名的挽联,上联:“武昌居天下上游,看郎君新整乾坤,纵横扫荡三千里”;下联:“陶母是女中人杰,痛仙驭永辞江汉,感激悲歌百万家”。很有文采。当然以后胡林翼跟他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了,两个人精诚团结,共同把他们要做的事做成了。所以这也是一个窍门,他通过这种情感来获得友谊。这是不是一种利用?也不完全是,我们可以从正面来理解这件事情。我们欣赏对方、认同对方,我们也得要用一个恰当的方式。所以这种通过人际关系的交往,通过感情的联络,社会风气,社会氛围会被净化,这是一种很突出的治理国家的思想。(图2、3)

曾国藩和胡林翼成为好朋友,两个人精诚团结的例子告诉我们,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重视相互之间的友情,可以达到一种很好的沟通效果。而《孝经》中也谈到了忽视亲情,一味用严刑峻法来治理社会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这个思想按孔夫子在《孝经》中所说的,“君子之教以孝,非家治而日见之也”。什么意思呢?“家治而日见”就是政府派人每天都到你家里来,告诉你怎么做,你必须这样做,三天两头来检查。孔夫子说,不能够按这样的方式,这种“家治而日见”是一种劳而无功的方法。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比较善于用这种方法,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就是天天去,用强行的手段管理老百姓,但是,也有一些隐患。这个人是汉朝人,叫赵广汉,他在颖川做官。颖川到处是豪族、世族。他怎么来管理这些人呢?他有他的办法,他先找几个人到他这里来谈话,然后把这些人放出去,并放出一些口风,说这些人揭发检举了某些人。实际这些人并没有揭发检举。这个风一放出去,其他大家族对这几个人都不满意了。然后他再反反复复用这个办法。在这个过程中,他又发展了几个卧底,现在的话叫线人,这些人总给他提供情报。最后这些大家族之间矛盾重重,互相揭发检举。这个时候,他高兴了,这地方好管了,谁跟谁都不团结,家庭内部互相争斗,各大家族之间不团结,到处都有他的眼线,谁背后做什么他都知道。他用这种方式居然在这个地方维持了一定的统治,也能够让这个地方的百姓不敢闹事。为什么?因为你一闹事,边上有人牵制你,揭发你。人和人之间没有信任感。他的这番治理,把颖川地区民众的伦理道德,破坏得相当厉害,这个地方快崩溃了,他被调走了。(图4)

这个时候又来了一位姓韩的,叫韩延寿,韩延寿做官跟他的做法正好相反。韩延寿把一些老先生及一些家族的族长请来,告诉他们,你们好好地过日子就行了,不要互相揭发,我也不听这些,大家一定要注意家庭伦理,不要在这方面有所损害,不要人和人之间,人人自危。开始他这样说,大家将信将疑。他让民众自理、自治。时间一长,官府这些人,觉得闲着没什么事干了,就给他出主意,咱们能不能下去视察?总在上面待着,不了解民情,他们是不是很听话也不知道。韩延寿说,绝对不可以下去,下去扰民吗?不可以扰民。我就在这儿待着,让老百姓自在地生活。(图5)

后来,他偶尔下去,发现一般情况下,百姓生活都很好,一次正好碰着兄弟俩因争田产打起来了,按照以前赵广汉的做法,当时就要把这两个人带回衙门处理,但他没有,他看到两个人为了财产争得如此激烈,他回去了。回去之后,闭门思过,自己想自己的不足。手下人把话传出来,说我们韩大人在想,这哥俩儿能够如此不顾手足之情争财产,是他的失误,他没把大家引导好,他很自责。他们俩倒没什么,接着争吧。这两个人良心发现了,于是两个人做了让大家感觉很震惊的行为:他们把自己的头发剃了。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道。古时候轻易不能剃头,剃头是一个刑罚,叫髡刑。髡刑不是把人的肢体打残,或者打伤,而是给你把头发理了,让你见不得人。这兄弟俩把自己的头发给理了,说自己有罪。两个人找韩延寿承认错误,表示再也不会因为钱财破坏兄弟之间的亲情了。韩延寿的做法是感化人。时间不是很长,这里的民风就又回来了,老百姓又非常讲究孝道了。后来韩延寿走的时候,老百姓都去送他,挽留他,跟他感情非常深。韩延寿的做法是很自然的行为,不需要额外地加力量。

图4 赵广汉画像

图5 韩延寿画像

图6 卓茂画像

古人把这称为儒家的“无为而治”。儒家讲治理国家,不是让你做人性之外的事情,而是人性自然向往什么,就给你提供什么环境,韩延寿很典型。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重视亲情和忽视亲情,治理的效果大不一样。

还有一个比韩延寿做得更突出的人,这个人也是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的人,叫卓茂,他为什么能比韩延寿做得还到位,还有效果呢?跟他的性格有关系。这个人天性比较柔和,对人有温暖的情怀。(图6)

卓茂开始在丞相府做事,他有一匹马。一天他牵着马出去,在大街上被一个人拦住了,说这匹马是他的。那个人跟他讲,这个马是什么时候丢的,他一听,对方的马才丢了几天,可是这匹马跟他有好多年了,他知道这个人认错了。但一看这个人很着急,也很真诚,不像是骗子。卓茂性格很宽和,他说你要认准是你的,你就牵走。那个人理直气壮地把马牵走了。还没走太远,卓茂又叮嘱了一句,如果以后你找到你那匹马,就把我这匹马送回来。对方说,放心吧,找不着,这就是我的。没过几天,那个人很惭愧地把马送回来了。他说,我那匹马回来了,我当时着急没细看,这的确是你的马。卓茂很谦和,他不跟人家争这些事。这下卓茂的名声传开了。

后来,他到一个地方当了县令,也是以人性的理念进行治理。治理得很好。一天,有一个人到他这儿举报亭长。亭长是维护地方治安的小官。说这个亭长收他的礼。卓茂问,是你主动给他的还是他索要的呢?除了这两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个人对你有过大力的支持,你想感恩。这三种情况是哪一种呢?这个人说,不是索要的,也没什么感恩,他没对我做什么好事,是我主动给他的。你主动给为什么还告人家呢?我不主动给,他万一要对我不好呢?这种事情要是放在原来铁腕手段治理地方的赵广汉,他就会把被举报者抓起来,雷厉风行处理。这样一来,官员队伍会人心慌慌。而且这个人举报的理由非常牵强。卓茂说,你这样做也不合适,你们这是礼尚往来,这不是人家索要的。你先别举报他,你先安定一下。这个人走了。这个消息慢慢传出去,那个亭长也听到了有人举报他,亭长到卓茂那儿承认了错误。卓茂说,我们要有一种亲情关系,这是一个大家庭,谁送点东西都是礼尚往来,只要你们不过杠就可以了,不主张互相告来告去。同时他用这种方式,又让地方官,让亭长得到一种警戒。这样一来,互相告发的事没有了,这个地方在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说是“教化大行”,这个地方的民风变得非常好。有没有人有别的想法,想骗谁,也有,但是据说这些人不忍心这样做。因为他这个人,你牵他的马拿走就拿走。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个小插曲,他不是举报案件没处理吗,上级不满了,你这个人到底有没有能力治理这个地方?上级就给他派了一个副手看着他,副手看了一段时间,觉得卓茂了不起,是有才能的。这种教化在他这里效果这样好,这就是儒家的无为而治,是民众的自治,发自内心的那种亲情的流露。

儒家从孝道出发,引申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具有的一种良好关系,那就是人际间的一种亲情关系。

这样的做法,再推广开,按孔子讲会有很神奇的效果,会有感应。什么叫感应?就是“此感而彼应”,这边做事情那边就有相应的表现,这叫感应。孔子专门讲,“孝悌之志,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讲的感应是“光于四海”,就是人的自然的本性的流露,一定能够传遍四海。这里孔子没有讲神秘的东西,可是这个感应到民间,就走形了,民间把这个感应说得神乎其神。比如说谁做什么事情,这边刚做,那边就有奇异的现象出现了,就长出来一个灵芝,那边有特异的现象,我们中国历史上,这类记载很多,一方面表达了老百姓善良的愿望,另一方面,这也是没有根据的。

我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有几个故事实际上是民间传说。比如,《二十四孝》中有一个故事,叫卧冰求鲤。晋朝有一个孝子叫王祥,他的母亲很早去世了,他侍奉后母也非常尽心。冬季的一天,后母想吃鱼,王祥家在山东,北方的冬天,河都冻冰了,上哪儿去抓鱼呢?王祥没有办法, 就把衣服解开,露着身体,趴在冰上,我们有现代科学知识的,那会怎么样?会冻感冒了。传说不是这么说,说他一趴下鱼就蹦出来了。大家都知道这是个传说,它表达了一种善良的愿望,一个孝子的心非常真诚,一定会有好报。

还有一个故事叫“哭竹生笋”,说的是三国时候,吴国有一个人叫孟宗,冬天他母亲想喝鲜笋汤,冬天喝鲜笋汤,哪儿来的鲜笋呢?他孝顺,就去找。上哪儿找?根本没有。最后,他绝望了,对着竹子嚎啕大哭。有效果吗?竹笋长出来了,将鲜竹笋采集回去,给母亲做汤喝,一幅天伦之乐的图画呈现出来了。这也是传说。

像这类故事,无非是有一个善良的愿望在里面。儒家讲的感应,不是这个层面的感应,儒家讲的感应是发自真情做事情,一定会一圈一圈地影响你周围的人,会对整个社会有良性的影响。这些人产生互动,就是感应。这种感应完全是人为的,完全是理性的。

8.孝道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八

孝道文化的心得体会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其中在24孝中,有一则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感人至深。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闵子骞的坏话,挑拔闵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闵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闵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闵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闵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闵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闵子骞猛打。闵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闵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文化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孝道文化介绍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文化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舜是中国古代守孝的第一君主。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孝道文化。传说很久以前我国有个君主叫舜。舜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年幼丧母,父亲是瞎子。后来父亲又娶后妻,生一子叫象。从此后母常虐待舜,后来连父亲也讨厌舜。每当父母发狠心要杀死舜时,舜只好逃跑。可当父母生病需要人照顾时,舜又回到他们身边,尽力服侍父母,还处处让着弟弟。舜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当舜在历山的农田耕田时,竟有大象跑来帮他犁田,小鸟飞来替他播种。

后来,尧帝发现并提拔了舜,让舜协助自己来管理国家大事。舜在尧手下干了28年,做过各种各样的官,都很称职。最后,尧把帝位传给了舜。尧之所以选中舜为帝位继承人,就是因为舜不仅有才干,而且是个大孝子。可见,把孝亲敬老视为最崇高的美德,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是自远古就沿袭流传下来的,并时代相袭、贯穿百代。

如周代将孝道文化作为人的基本品德。当时提出的“三德”[至德(道)、敏德(行)、孝德]“三行”(学孝行,以亲父母;学友行,以尊贤良;学顺行,以事师长)。成为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春秋时期强化礼教。《左传》中有“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作为道德的根本。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发展孔子思想。以“人性善”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仁、义、礼、智(亦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孝、悌、忠、信。孟子说:“世俗所谓不孝有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朱熹是后汉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构成了一套系统的、严密的、哲理化的道德教育思想,他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五教之目”。

9.关于孔子孝道初探 篇九

——软件学院 1043111051 王金科

在孔子的孝道思想 中,孝 道的根本是 子女伴 随着对父母 的感 恩心理,自然流露 的对 于父母的“爱敬之心”。这种“爱敬之心”是人群大众相 亲相爱和平共处的根源,孔子 因此视孝 为“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可 以说,孝是儒家文化的根。为 了维护这 一文 化之根,当父母有过 时,子女虽然应 当劝谏,但劝谏 的方式只能是“几谏”,当父子 亲情与国法发生冲突时,维护父子亲情重于维护国法。孔子孝道思想中有“以孝 治天下”与“泛孝主义”的倾向,但也应 当注意到在 孔子思想 中“孝”与“忠”与 日后“移孝作忠”之间的区别。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精神的根源,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了孝,那么也就不能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了。因而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梁漱溟先生在分析后亦认为,“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 ’,自是没错。”若不认识中国人的孝文化,那么便永远不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已经绵延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研究孝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孔子的孝道观对于中国的孝文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国孝文化必须首先研究孔子的孝道思想。研究孔子孝道思想最为可靠的材料只能是《论语》,虽然在其它一些书籍中亦多有“孔子日”、“子日”之类 的记载,但那多是后人冠以孔子的名头以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即使其中有些确实是孔子的言语,但为慎重起见,我们也只能先采取“阙疑”的态度。下面即以《论语》为主要研究材料,同时参考其它书籍中的孔子言论,对孔子孝道思想进行探讨。

一、孝与“报亲恩”

孝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子女对父母 的感恩心理。中国诗人在很早以前,就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诗经 ·蓼莪》)“欲报之德,吴天罔极”,强烈体现了子女思报亲恩的感恩心理。孔子在《论语》中亦表达 了子女对于父母的感恩心理。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子女对于父母感恩情感 自然流露的思想,孔子在与其弟子讨论“三年之丧”的对话中这样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 ·阳货》)子女就算只念到幼时父母对 自己的养育之恩,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之丧。

父母无微不至地疼爱 自己的子女,为子女无怨无悔地付出,子女自然从心里产生报答:母之恩的心理,对父母 自然怀有“爱敬之心”,向父母行孝尽孝,而子女这一点对父母的“爱敬之心”,则是儒家文化最为重视、培养的文化根源。

二、孝与“爱敬之心”

孝是子女的感恩心理的 自然流露。这种对于父母的“爱敬之心”是孝道的根本,而所有外在的孝道礼仪则都是使这种“爱敬之心”合理畅快地表达,因此孔子更为重视作为孝道根本的子女对父母的“爱敬之心”。孔子云: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 马,皆能有养。

无敬,何 以别乎?”(《论语 ·为政》)子女如果心中没有对父母的爱敬之心,只是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需要,那样与养狗养马又有多大区别呢?《为政》篇又云:“子夏问孝。子 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因为孝的根本是子女心中对于父母的“爱敬”如果没有了根本,子女无论怎么做,即使是天天让父母吃山珍海味,住广厦别墅,也不能称为孝。

子女与父母基于血缘亲情的相亲相爱,是人群大众相亲相爱的本源与始点,如果父母子女间都不相亲相爱,又怎么奢望人群大众能够相亲相爱呢?故《论语.学而》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仁的根源,也是仁的始发处。人人皆有敬爱父母之心,循此本心,顺 此本性,扩 而充之,由最亲以及于最疏,自然流出,绝不勉强。故中国传统的社会与文化,建筑在孝 的伦理上,从人类 内发而 自然的爱敬为起点,而扩展出去。《孝经 ·开章明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确实一语道出了儒家文化及中国文化的根源与其特殊之处。

三、孝与“无违”、“几谏”

“父为子纲”是儒家孝道伦理 自近代以来最为人所诟病的地方,而孔子的“无违”之教也会使人很容易认为“父为子纲”由孔子开其端。对于儒家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用孔子的“几谏”来说明孔子并没有主张“父为子纲”,“父为子纲”是 日后法家思想掺人,又由后世君王及一些儒者提倡形成的。在这个地方,我们需要认真分析,看看孔子是否有这种思想,或者是否有会导出“父为子纲”的思想倾向。“无违”之 说 出现 于《论语 ·为政 》篇,其 文云 : 孟懿子问孝。子 日:“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日:“孟子 问孝,对日‘无违。”’樊迟 日:“何谓也?”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 以礼。”

如果我们用“父为子纲”来解释这里孔子所说的“无违”,那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若是这样,孔子就没必要接着对“无违”作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解释。孔子这里的“无违”指的应当是子女需要不违反礼的要求侍奉父母,却没有无论父母对错,子女都要无条件服从父母命令的意思。

如果父母有过时,子女应当如何做呢?孔子这么说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 ·里仁》)“几,微也。父母有过,当微纳善

言以谏父母也。”即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23父母有过 时,子女应当向父母进谏,但是进谏的方式应该是和气悦色,以温柔的声音微微表露自己的意见,只要让父母觉察到 自己的观点即止。子女不能够认为自己有道理,就明白指出父母的不是,并要求父母应 当如何如何,这样做是不为孔子所允许的。

四、孝与“父子相隐”

孔子及 El后的孟子所代表的儒家正统将亲子之间的血缘亲情视为其文化的根源,无论怎样都不能破坏此根源,因为在他们看来,破坏了此根源,就没有了儒家文化的一切。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当父子亲情与国法出现冲突时,孔子认为维护父子亲情是最重要的。《论语 ·子路》篇云: 叶公语孔子日:“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日:“吾党之 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叶公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认为“其父攘羊,而子证之”的做法是正 当的,而孔子则从维护血缘亲情的立场上,主张“父子相隐”。在上面提到的“几谏”上,孔子亦表现了同样倾向:如果子女屡次“几谏”,父母依 旧坚持己见,那么子女心中忧伤,也只能“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L3]了。因此站在国家立场上的韩非批评儒家说 :

“楚之有直躬,其 父窈羊,而谒之吏。令尹日‘杀之。’以为直 于君 而 曲于 父,报 而 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日:‘吾有老 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韩非子 ·五蠹》)“君之 直臣,父 之暴子”、“父 之孝子,君 之背臣”,当亲情与国法冲突时,孔子趋向于取亲情而舍国法。“父子相隐”顺应于人的自然情感,但其有时又会与国法相违背,这在日后一

些 中国人的思想行为 中产生 了极大 的冲突,造成 了一些人 生悲剧“父子相隐”有人类 自然的心理基础,但孔子及其儒家过于重视亲情的倾向,在现代社会,若不加以限制、转化,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

五、孝与“以孝治天下”

中国过去的皇帝大都称要“以孝治天下”。那么,“以孝治天下”及 日后无所不包的“泛孝主义”思想在孔子那里究竟如何?《论语 ·为政》云:或问孔子 日:“子 奚不为政?”子 日:“‘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 孔子上面话的意思是说:在家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家庭治理井然有条理,这也是从政,为什么能说只有出外做官才能称为从事政事呢?孔子这里将治家与治国联系在一起,《大学》中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与孔子这里的言论是一致的。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家国同构,治理整个天下与治理一个小家庭是一样 的。家庭里的一切关系均能由“孝”引发米。以孝治家,以孝治天下,这在当时是很可能存在的历史现象。因此,可以说“以孝治天下”是孑L子孝道思想中内含 的倾向。《论语 ·为政》又云: 孟武伯问孝。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4 生不生病并不能由子女 自身所能掌控,但子女可以不做不义之事。子女能够让父母 只担忧自己生病与否,并不会担忧 自己为不义之事,这样才能称为孝。子民做任何不义之事,都是不孝,都不道德,这确实可称得上是“以孝治天下”。《礼记 ·祭义篇》充分发挥了孔子这方面的思想,其文云 :“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这即是人们所称的“泛孝主义”,从这 可以看出,“以孝治天下”、“泛孝主义”是孔子孝道思想中内含的倾向。

这里有一处需要提及的是,在孔子的思想中,“孝”与“忠”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按照古人的说法,亲子之间是“天合”,无论父母如何不是,他毕竟是子女的父母,这是子女不能否认 的,子女无论如何都不能弃他们而去;而君臣之间是“义合”,如果君王不按照君王的要求去做,为人臣的是可以离他而去的。“天下有道则 现,无 道则 隐。”(《论语 ·先进》)“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泰伯》)在孔子的思想 中,不止没有“父为子纲”、“君为臣纲”所包含的子对亲、臣对君绝对服从的思想,就是“孝”、“忠”两德目之间也有区别。因为 日后儒家的“移孝作忠”深为近代以来时人所诟病,故在此略为申述。

最后我们对于以上关于孑L子孝道思想的探讨做一个总结 :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孝道的根本,是子女伴随着对父母的感恩心理,自然流露出的对于父母 的“爱敬之心”,这种“爱敬之心”是人群大众相亲相爱和平共处的根源,孔子因此视孝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 以说,孝是儒家文化的根。为了维护这一文化之根,当父母有过时,子女虽然应当劝谏,但劝谏的方式只能是“几谏”,当父子亲情与国法发生冲突时,维护父子亲情重于维护国法。孔子孝道思想中内含有“以孝治天下”与“泛孝主义”的倾向,但也应 当注意到,在孔子 思想中,“孝”与“忠”与 日后“移孝作忠”之间的区别。

10.《孝经》的孝道思想探析 篇十

关键词:《孝经》;孝道思想;探析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是处理好代际关系的重要依据,有助于建设和谐家庭。《孝经》是儒家关于孝道理论的经典著作,是儒家根据其传习的孝道理论编纂而成的,是探析《孝经》孝道思想的重要理论依据。

一、孝道的理论依据

儒家学者认为道德中最根本的就是孝道,孝道是践行其他道德的基础。

1.孝道是道德之本。《孝经》在开篇的第一章明确指出孝道是其他道德的根本,其他的品行教化是孝行衍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孝道是教育的始端,是道德的根本。由此可见,《孝经》认为孝道是最重要的品质。《孝经》强调孝道的重要地位,目的是导人向善,让人尽孝,给世人树立正确的孝道信仰,帮助其更好地践行孝道。

2.行孝是天经地义。《孝经》不仅将孝道作为最好的道德,还强调行孝是天经地义的。《孝经》中提到孝道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是固定的规律和法则,天地的运行就是人们行孝的法则。只要能够效仿天地永恒不变的运转法则,就能够顺应民意,从而治理天下。可见《孝经》将孝道上升到了“天道”的层次,将孝道说成是不能违背的法则。《孝经》将孝道说成是“天道”,并不是说孝道是天地规律,而是一种比喻,即天地的运行离不开“天道”,做人也离不开行孝。

3.孝行是人之本性。《孝经》除了指出行孝为天经地义之外,还从人性的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证。《孝经》中说,天地间的生灵万物中,人是最为高贵的,人的各种品质中,孝行是最伟大、最宝贵的。父子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类的本性,因此父子之间能够相互关心,相互亲爱,因此孝道在人性上是合理的。所以说孝道是合乎人性的,父母子女之间具有天生的亲情,是人的本性体现。

二、孝道的宗旨

《孝经》虽然论述孝道,但是其宗旨却是以孝道为基础谈论忠心,旨在达到“以孝治国”的目的。《孝经》指出孝道和教化可以作为治国的基础,并提出应当以刑法维护孝道,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

1.以孝治国。《孝经》中说,先代帝王能够让天下人归顺,百姓安居乐业,人们不管是卑贱还是尊贵,互相之间都没有怨气,这是因为先帝具有最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所谓最高尚的品质和道德就是指孝道,《孝经》指出孝道具有社会政治功能。《孝经》中还提到,天子和诸侯如果都能以孝道为治理天下的准则,那么就能够获取人们的欢心,国家就能安定团结。《孝经》既提倡以孝治家,还提倡以孝治国。

2.推行孝道。《孝经》认为孝道是道德的根本,也是道德规范的基础,同样是道德教化的中心。《孝经》认为,推行孝道能够有效地教化天下,让天下人忠心,从而达到治国的目的。因此《孝经》提出对百姓推行孝道,以求达到治天下的目的。《孝经》中提到,民众如果能够像尊敬父亲一样尊重自己的君主,那么天下就能够太平。因此要教化民众尊敬自己的父母、兄长,民众能够像尊重自己的父母、兄长一样尊重他人,天下就能太平。

3.制定法律。《孝经》不仅强调要用孝道积极教化民众,还要用法律来保证孝道的推行,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以孝治国”。用法律来维护孝道的推行是《孝经》最鲜明的特点。《孝经》中指出,犯罪有三千多种,其中最重的罪就是不孝,威胁君主、诽谤圣人和非议行孝之人是三种不孝的体现,这三种不孝是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因此,要用法律法规来保证孝道推行,维护国家的安定。

三、孝道的规范

《孝经》中的孝道规范系统十分庞大,总体上可以分为最基本的“事亲”和孝道延伸出来的“事君”和“立身”两大部分。

1.事亲。事亲即孝敬父母,这是孝道最基本的含义,是为人子女最基本的义务。《孝经》认为善事父母应当做到对父母恭敬、供奉饮食,应当表现出照顾父母的快乐,父母生病的时候应当表现出忧虑,父母亡故的时候应当表现出悲哀。《孝经》也指出孝敬父母不能一味地听从父母,如果父母做出违背义理的事,应当加以制止,这才是孝道的体现。

2.事君,立身。“事君”“立身”是孝道的延伸,“事君”要求君子在朝为政的时候要忠心为国、贡献良策,退隐归元后应当补救君主过失。君主的命令是正确的,就要遵照执行;如果命令是错误的,就要劝谏补救。可见,对君主不能一味臣服,帮助君主治理好国家,必要时积极劝谏,才是孝道的体现。“立身”是说人要建立功业、光宗耀祖,首先要爱惜自己的生命,这是孝道的体现。在建功立业的同时,要积德行善,不能为恶,要谨言慎行,尊敬老人。

总之,《孝经》是儒家经典中关于孝道的著作,《孝经》中的孝道思想不仅是保证家庭和谐的重要依据,同样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保证。学习《孝经》,有助于帮助建立和恢复孝道,维护家庭的和谐,保证国家的安定团结。

参考文献:

[1]梅良勇,张方玉.《孝经》的家庭伦理思想研究[J].学海,2000 (5).

[2]朱明勋,戴萍波.清代《孝经》研究论要[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3).

[3]谭宝刚,李朝晖.中国古代儒家孝道观浅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S2).

11.关于开展中华孝道活动方案 篇十一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构建和谐家庭,促进社会和谐。学校研究确定在全校开展“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极倡导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悌爱兄长的道德风尚,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孝道文化,努力营造孝敬父母,感恩社会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活动目的

百善孝为先,“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进校园活动对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构建和谐家庭关系,进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要从小懂得孝敬父母,关心父母生活,关爱父母健康,多与父母谈心交流;要懂得尊重他人,发扬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美德;要懂得回报社会,自立自强,发奋努力,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三、活动内容

“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要紧紧围绕“读一本孝道文化书籍,讲一个孝道经典故事,做一件敬老爱老好事,写一篇孝道感悟文章,出一期孝道文化专刊,举办一次敬老孝老国旗下的讲话,推荐一批优秀亲子教育书籍”等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广大学生了解和理解孝道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成为孝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为推进和谐潮河建设作贡献。

1、读一本孝道文化书籍。各班组织学生读一本有关敬老的书籍,通过读书让他们了解孝道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懂得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讲一个孝道经典故事。各班要开展一次以“行孝道、知感恩”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用敬老爱老的故事来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

3、做一件敬老爱老好事。各班要组织开展敬老爱老助老实践,要通过开展“我为爷爷奶奶洗洗脚、梳梳头”、“我为爸爸妈妈洗洗碗、捶捶背”、“我为长辈做件有意义的事”等活动,培养广大青少年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道德风尚。

4、写一篇孝道感悟文章。四年级以上的班级要通过读敬老书籍、做敬老好事等,组织学生写一篇孝道方面的文章,深化青少年对孝道文化的认识。

5、出一期孝道文化专刊。学校团总支、少先队大队部和各班要出一期敬老爱老专题板报,也可开展敬老爱老专题黑板报竞赛活动,积极营造敬老爱老的氛围。

6、举行一次敬老孝老国旗下讲话。各班要举行一次升旗仪式讲话,作一次“孝道文化进校园”动员报告,通过升旗讲话教育引导全体青少年学生要弘扬传统美德,尊老敬老,做一名尊老敬老助老的好少年。

四、活动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是在全社会倡导敬老爱幼道德风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积极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胡彬杨小平为副组长,学校其余中层以上干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落实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活动开展。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教师会、学生会、家长会等各种会议和活动以及标语、版报、红领巾广播站等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孝道文化宣传活动,坚持做到重点宣传与普及宣传相结合,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重点宣传;平时德育课渗透、主题班会等形式,形成人人尊老敬老、个个孝敬长辈的良好氛围。

3、强化教育,培养意识。各班要通过多种渠道,让孩子增强孝敬长辈的观念,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长辈的行为习惯。教育孩子听从长辈教导,关心长辈健康,分担长辈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长辈添乱。做让父母舒心、省心、放心、称心、顺心的事。

4、认真组织,确保实效。各班要围绕今年“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制定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德育处、团总支、少先队要掌握各班活动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总结和宣传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推动全校“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主题实践活动深入扎实地开展。对在活动中开展好的班级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上一篇:2024年度技术监督工作总结下一篇:广告招牌制作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