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过程(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2024-10-02

《有的人》教学过程(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精选4篇)

1.《有的人》教学过程(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

1、词语铺垫。

丑陋渺小鸿毛卑微唾弃灭亡

美丽伟大泰山崇高爱戴永生

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试着读好这一句。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引读第一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赞扬,热爱。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请同学们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5、师生对读,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我们更--痛恨,蔑视,憎恶。。。。。。

五、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六、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打算做个怎一个什么样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20《有的人》

虽死犹生骑人民恨

对比

虽生犹死俯人民爱

[《有的人》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2.《有的人》教学过程(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本文的象征意义。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博击狂风巨浪;当鸟儿们都躲避风雨的时候,它却高声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就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

二、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作家。

本文的文体是:散文诗。这种文体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这篇作品选自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19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叫《海燕之歌》。

列宁称该文的作者是:无产阶级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小市民》《底层》。

》。

三、写作背景:

四、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五、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以暴风雨的渐次逼近为线索,可分为三部分:

(暴风雨)  将来   -- 逼近  --  即临

孕育之际--迫近之时--来临之时。

1--6     7--11     12--15

第一幅画面(第1-6自然段):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第一层(1--3):风卷云集,海燕高翔 ;

第二层(4)--6海鸥海鸭企鹅仓皇逃窜。

第二幅画面(第7-11自然段):写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奋勇搏击风浪,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一层(7-8)描写暴风雨逼近时的情景;

第二层(9-11)写海燕勇敢迎接暴风雨。

第三幅画面(第12-15自然段):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暴风雨。

海燕的特点:乐观,自信,英勇无畏,富有牺牲精神。

第二教时

一、认真阅读第一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1至3自然段是从哪几方面正面描写海燕的?表现了海燕怎样的形象?找出相关的`句子,从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来分析。

参考意见:课文是从形、音、色三方面正面描写海燕的。表现了海燕矫健、高傲,充满革命的豪情和胜利的信心的形象。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比喻和拟人,从形与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   用比喻表现海燕矫健、锐不可当的雄姿;--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海燕的行动,

“它叫喊着”--从声音方面来写海燕的勇敢,充满对暴风雨的渴望。

2、乌云听出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指出修辞及作用?

参考意见:拟人和排比。作用:拟人是从侧面烘托海燕叫喊声的威力,排比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3、课文第4、5、6自然段,通过声音、行动、情态等来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丑态,

找出描写它们丑态的词语?作者把它们与高傲的海燕形成鲜明对比,目的是什么?

参考意见:词语: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吓坏、胆怯、蠢笨、躲藏。

目的:反衬出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象。

4、课文一开头描写暴风雨来临之前大海的景象,象征了什么样的革命形势?

参考意见:象征革命的风暴正在兴起。暴风雨象征19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

5、海燕象征什么?

参考意见: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6、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什么?

参考意见: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二、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找出描写波浪的词语:歌唱、冲向、迎接、呼叫、争鸣。

找出描写狂风的词语:抱;摔。

找出描写雷声的词语:轰响;震怒。

找出写海燕动作的词:飞翔、飞舞、大笑、号叫。

提示:注意词不离句,找出后多读一读原句,多体会体会。

2、大海象征什么?--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乌云、闪电、狂风、雷声象征什么?--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

3、乌云、闪电、狂风、雷声,写它们的猖狂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恶劣的环境;同时也为了烘托海燕的豪迈激昂。

4、为什么要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搏斗的激战场面?

参考答案:目的是以壮阔的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

5、写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的殊死搏斗,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的日益激化。

6、大海最终战胜了乌云、闪电,象征什么?--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必胜。

7、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指出修辞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拟人。写出了狂风猖狂的气焰。

8、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指出修辞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比喻,把乌云比喻为“青色的火焰”在“燃烧”,说明气焰比前更嚣张。“闪电”像“一条条的火蛇”,这是新出现的形象。(但最终都熄灭在大海的深渊里,暗示沙皇反动势力虽气焰嚣张,最终还是葬身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之中。)

9、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指出修辞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拟人。突出大海的巨大声势和强大力量。

10、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指出修辞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比喻;“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拟人。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反复,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的信心。

三、学习本课写作技巧。

1、象征手法。

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乌云、闪电、狂风、雷声: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恶劣的环境;同时也为了烘托海燕的豪迈激昂;

海浪与狂风的生死搏斗的激战场面,是以壮阔的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

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的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的日益激化;

大海最终战胜了乌云、闪电: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2、对比和烘托。

对比:第一部分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

烘托: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拼搏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第三部分写风、云、雷、电一齐出动,以此背景来烘托海燕那战斗号召的豪迈激昂,振奋人心。

主旨:通过对比和烘托,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

3.具有强烈抒情性的语言。

四、全文总结。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五、作业设计。课后第三大题。试与“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

高傲                   暴      海鸥

勇敢     海燕          风      海鸭   恐惧

敏感                   雨      企鹅

(革命风暴)

(革命先驱)    对   比  (不革命者)

3.《有的人》教学过程(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三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分析小说的要素,把握小说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3、抓住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来体会小说的内涵

情感与态度目标:4、深入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学习分析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学用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播放电脑课件。播放芦花荡的美丽景色。教师讲述发生在这里的几十年前的战争往事,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整体感知

⑴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学生通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⑵圈出不认识的字学生查字典解决。

⑶教师板书重点的字,学生认读

⑷分析体会老头子的性格

⑸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注意事项

教授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应找出与人物有关的语言动作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其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整理交流答案

学生交流答案教师适当的纠正

四、小结

提醒学生阅读小说,应注意从小说的三要素下手来阅读。

五、布置作业

熟悉课文情节并思考研讨课后练习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赏析与研讨

四人一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小黑板出示)

1、怎样理解“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与”二字?

引导学生注意“过于”在文章中体现在什么地方?

“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有此生发。

2、这篇小说是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三、体验与反思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找出来体会它的高明之处。

如“明月清风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2、找出心理描写句子体会这段话的作用

一段是老头子的心理活动,一段是小姑娘的心理活动。

要求学生在品读中细细体味,在品读中展开想象。

四、拓展练习

学习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描写一段家乡景物。

五、布置作业

学生完成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人物

芦花荡{情节

环境

4.《有的人》教学过程(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篇四

爱莲说

小山中学覃东欢

教学目标

一、 知识性目标

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3.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准确地把课文转换成现代汉语。

4.品味课文语言,把握借助某种事物来说明道理和抒发感情的写法。

二、 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圈点批注学习方法的运用。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灵性,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

1.古今语言的差异。

2.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设想

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五环节。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找周敦颐的有关资料,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

本节教学任务

1.能够准确地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课文的语感,能顺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体味文章感情,激发学生的灵性,丰富学生文化积累。

导入新课,开讲

导语: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我们读到过“鱼戏莲叶间”这个句子,文下注释为“汉乐府《江南》里的诗句”。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背诵这首《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前,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诗仿佛含着莲的清香,飞过了多少个世纪,还在我们耳边萦绕。古往今来,咏莲颂莲的诗文可谓多得很。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宋朝的周敦颐写的一篇文章,在这篇短文里,我们将要领略的是与《江南》不一般的另一种人生况味。

打开知识的大门,一起来进行

1.课文题解

(1) 聊聊作者生平。

(2) 本文写作背景。

(3) 关于“说”的文体知识。

2.打通文字关

(1)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噫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词性发生了变化,请解释之。

不蔓不枝

(3)说说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点。

①予谓菊,花之陷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课文诵读指导

(1) 听录音,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划分句间停顿。

(2) 本文前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3) 读完全文后找出前后段中互相照应的句子,例如“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课文文句疏通

(1) 参阅课文注释,查找工具书,逐词逐句理解课文;组织进行讨论,相互合作。

(2) 翻译课文,及时纠正误译的地方。

5.课文内容探究

(1) 课文开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作用是什么?

(2) 作者在文章中除了莲之外,还提到了几种花?这几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为什么这样写?

(3) 作者“独爱莲”,是从哪些方面去写莲的“可爱”之处的?比喻了怎样的人格和气节?

(4) 莲有这样的品格,菊和牡丹的品格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5)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6.学生背诵全文

板书总结

爱莲说

周敦颐

菊---→莲←---牡丹

不染不妖

(衬托)不蔓不枝(衬托)

不可亵玩

上一篇:员工自动离职通告下一篇:大学生职场礼仪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