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精选16篇)
1.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篇一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旨:
为了检验并提升我校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深化和推动教育改革,加大教研及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同时也为了给教师搭建展示各自教学风采和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特举办“建设杯”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大赛。希望通过本次大赛,让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并通过多维度、多层面的交流,全方位的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为进一步打造有效、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活动目的:
在“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教师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师执教同一课题,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对教材不同的处理、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指导方法、板书方式等,展示自己对教材独特的理解。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主线,通过同年级教师“选定一课题——个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竞赛——课后评议互助提高”等环节,帮助教师潜心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激活教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打开思路,真正实现同伴互助。同时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教研主题: 数学:关注课标,在活动中探究,在体验中生成 语文:立足文本,聚焦语用
四、活动时间:
2015年10月12——10月20日(每天3、4、5节课)
五、参与学科: 语文、数学
六、参加范围: 1——6年全体语数教师
七、具体日程安排
1.9月28——9月29日:选定课题。年级组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协同该年级教师共同选定同一课题(1——4年级选择一个学科),并在9月30日上报教导处。
2.9月29日——10月10日:个人教学设计,年组集体备课。课题确定后,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智慧,积极主动地搜索相关的资料,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学方法,设计最高水平的教案。注:教学设计含课题、执教人、学科、年级、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学流程的主要环节可以说明设计意图、板书设计。
3.10月12日——10月20日: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竞赛实践阶段。以说课(3分钟)、上课(40分钟)、听课、评课、课后年组研课发表形式进行。课上完后,由包年级领导组织集体评议,对课的优点、不足,教师对教材解读、处理进行探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要求:作课教师要提前上课,并进行课前3分钟的说课。
4.10月20日——10月23日:研课发表,总结与反思。这一环节由执教教师写教学反思,年组教师完成评课稿和本次同课异构教学研课发表的相关材料,目的是让教师通过这次活动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5.10月30日:课堂教学竞赛全面总结、表彰。
八、各阶段活动要求
1.独立备课阶段,要求各位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正确解读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科学把握新教材,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年组备课阶段,要求各年级的蹲点领导精心组织,有效开展,充分交流教师对教材不同的分析理解、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资源选用,呈现出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教师各自阐述自己的教学活动及设计意图,其他成员提供参考意见,大家集思广益,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3.课堂教学研讨竞赛阶段,要求同年级教师和没有课的同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听评课过程。
听、评课活动程序:上课教师说课(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基本流程设计意图等)——上课——听课教师评课(评优点、说不足、谈感想等)——年组研课发表。上课教师课前写出课堂教学详案,课前进行说课;听课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认真记录听课内容,听课后进行评课。
4.各年级组要做好活动过程性材料的收集。
每位执教老师的说课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课评、年组研课发表请于10月23日前上交至教导处。
九、评比办法
1.成立课堂教学竞赛评比委员会 2.成绩核算:
评委会将对课堂教学成绩进行现场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值。
3.奖励办法: 优质课:3节
十、评价标准:
参照《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竞赛评价表》
2.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篇二
1. 两种教学过程简述
1.1 教学过程简述一
环节一: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略)
环节二:填空:①(略);②若mxy+9x+3yn-1=7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m+n=___.
(教师A先后复习了一元(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方程,其中,教师A在纠正学生练习2的第2、3两题错误用时过多;学生在环节二的第2题遇到了思维障碍,在几次引导失败后教师A不得不自己回答,但学生还是一脸茫然.)
例3(略).变式1、2(略).
(教师A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叙述了一遍后便在黑板上详细地书写出过程,此时已临近下课,于是让学生课后完成练习5,一下子呈现例3及其两个变式问题,教师A没有让学生思考便讲解起来,不一会儿铃声就响了,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一脸茫然……)
1.2 教学过程简述二
环节一:教师B依次出示问题:
1.如果方程x3m-2-4=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
2. 若2xm-1-3yn+3+5=0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则m=____,n=_____.
3.当x=_______时,代数式4x+2与3x-9的值互为相反数.
4.已知关于x的方程2x+a-9=0的解是x=2,则a的值为(%%)
A.2B.3C.4D.5
(教师B通过这5道小题分别复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解)、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学生回答比较顺利.)
环节二:例1.找出下列解方程中的错误:
(在思考之后,学生口答错误点,随后进行巩固练习,教师B在学生板演后讲解、点评,并针对第②题出现的错误要求学生讨论后写出正确的解法.)
(教师B引导学生回忆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由学生叙述,教师B板演例2的过程,接着学生练习,并自主展示解法:1.化简方程组后用代入、加减消元法;2.将xy看作一个整体,运用“整体”思想代入求解.)
(学生尝试解方程,从学生的解法中选择两种展示:消去未知数z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方程(1)、(3)相加得到x+y=5,运用“整体”思想代入(2)中求解.)
2. 两点思考
2.1 初三复习课的视角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中考复习课应该重在观察学生的反应,看学生学得如何,真正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第一轮的复习主要任务是回顾基本概念、巩固基本技能,在活动过程中,丰富解题经验,提升思维水平.
2.2 两节课的比较分析
教师A在整堂课的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自己为中心,滔滔不绝地讲解思路、分析方法,(很多问题呈现一两分钟后便开始讲解起来)看似勤勤恳恳,却忽略了学生的“过程体验”,学生究竟学得怎样,教师A并不清楚;教师B却很好地把握了整堂课的节奏,低起点、高立意,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得怎样”,从学生的课堂练习中寻求多种解法,并比较优劣.这一做法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方程解法的多样性,更让学生感悟到运用数学整体思想简化运算的妙用,收获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 教学启示
3.1 初三复习课要精心设计,不断创新
目前,很多教师在复习课时,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练的“题海战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课标》(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按课标要求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流程,积极创新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B做得比较到位:从内容上来看,例2、例3蕴含的“整体思想”设计令人耳目一新;从形式上来看,例1采用“纠错”的方式找方程的错误;学生板演错误时采用先自主讨论后订正、评析;例2、例3练习完成后,请学生在投影上展示、对比、评析解法等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积极的创新尝试.
3.2 初三复习课要慢化,“慢”中求实
3.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同课异构 异课同构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177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在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下,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高中语文教学方法中,“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引起了许多语文教师的注意和实践,针对目前“同课异构”教学方法大受欢迎的情况,我们应该对其做一个深入的剖析。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多次运用“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之后,又了解到“异课同构”教学方法,下面将对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一、概念阐释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中的“同课异构”法与“异课同构”法概念的阐释,对把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有理论上的帮助。“同课异构”是针对具体某篇课文,不同的教师在研究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优势而进行的教学设计,它特别强调教师个人的特色和创新性。“同课异构”法的提出是针对语文课堂教学“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弊端而提出的,“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有助于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弥补其不足。这种教学方法更加注重教师和学生,同时对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也更加凸显不同的结构。而“异课同构”法,是强调教师应该注重研究不同课文之间的联系,通过研究来归纳和总结一般的特征,促进和增加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认识。这两种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彰显了新课改理念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认识。
二、“同课异构”和“异课同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及比较
“同课异构”,着眼点在于采用比较的方法对同一篇课文做出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方案和进行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在相同的课文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的教学。“异课同构”,既可以指针对不同的课文,就设计思路和结构做相同的处理,或者指在不同课文中寻找到一个切合点,进而穿针引线将其整合起来比较教学。由此可见,“同课异构”和“异课同构”都是运用比较的手段来解读和分析课文,而前者是同中见异,后者是异中见同。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得反复地“磨课”,“一课多磨”才能领悟到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真谛,只有这样,高中语文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同课异构”与“异课同构”都需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例如,用“同课异构”法来设计《拿来主义》这篇鲁迅的杂文,教师都得先研究语文文本,确定教学目标例如“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确定为教学重点;把“品味鲁迅杂文论争方法和语言艺术”作为教学难点等,才能进行异构。从教材着手,其着眼点有鲁迅、拿来主义以及其他主义,不管教师和学生的情况是怎样,把教材作为基础是必需的,“同课异构”要注重教材,不能脱离教材。“异课同构”的基础更是利用教材。例如,老师拟将把《琵琶行》与《秋声赋》进行“异课同构”,教师通过深入这两篇文章发现描写声音很有特色,因此从声音描写的方法出发来整合这两篇课文,所以,这的的确确体现了语文教材的重要性。任何脱离或忽视教材的语文教学都是犹如空中楼阁,当然,注重教材并不是传统语文教学那样一味地以教材为中心,要注意对语文教材的创造性利用,创造性利用就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功力,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研究。
(二)在教学过程中,两种教法突出各自的特点
运用“同课异构”法来进行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讲究的是同中见异,突出异的部分。以《拿来主义》这篇课文为例:在课堂导入模块针对不同的设计结构相应地就有所不同。设计一:课堂导入——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研读文本、深入探究——思考揣摩、 归纳欣赏。这样的设计构思很清晰,按照论证拿来主义先破后立、对比的行文来进行课堂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较为普遍。
设计二:遵循新课改理念,运用问题来推动教学。从标题“拿来主义”入手进行分析什么是“拿来”?什么是“主义”?,接着抛出为什么,鲁迅为何要谈“拿来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很好地将背景给呈现出来。然后再发一问:文章大部分都在讲其他主义,是否偏离主题?这一种设计,教师可以采用导学案的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类似上述的问题,深入文本寻求解决。这一种设计理念符合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中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在采用“同课异构”法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是教的不同,异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而运用“异课同构”法来设计的教学活动,注重一根共同的纽带将异课联系在一起,通过整合发现其共同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精巧设置,让学生通过对《琵琶行》与《秋声赋》的阅读,抓住两篇文章描写声音的技巧,以及通过琵琶声和秋声传达作者的情感。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对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两种教法的运用都较为普遍,一些教师在运用时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学效果。究其原因在于:其一,教法与教学内容的不适宜,这主要针对“异课同构”法说的,教师在对某一课做教学设计时,应该深入教学内容,而不是肤浅、表面化解读,简单地将两篇或者多篇课文整合起来进行同构。“同课异构”的教学法使得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就可能导致实现异构,但于教学大纲偏离,教学目标也就没有达成。
其二,对教学策略选用的反思。对于“同课异构”来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可以凸显教师的个人优势和风格。对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适时适宜,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应该选择容易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活动呈动态的,所以教师要灵活处理,考虑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差异性。针对“异课同构”教法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考虑综合选用,教师更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创新教学方法,创造出新的适用的教学方法。
4.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篇四
“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一、活动思想
“同课异构” 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此次活动旨在提高教学教研水平,促进共同进步,指导教师认真研究课堂教学,及时发现问题、研讨策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研的质量,为创设高质量的有效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活动目的
在“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教师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师执教同一课题,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对教材不同的处理、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指导方法、板书方式等,展示自己对教材独特的理解。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主线,通过同年级教师“选定课题-----个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付诸实践——课后评议互助提高”等环节,帮助教师潜心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激活教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打开思路,真正实现同伴互助。同时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活动内容
语文、数学、英语。
四、活动组织
组 长:侯彦波 副组长:陈瑞勋 韩雪松 王江
成 员:潘立学 管庆云 王昌宝
具体负责人:王江
五、活动步骤
1.各学科组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协同该年级教师共同选定同一课题。(教研组长负责)。
2.个人教学设计。执教教师潜心研读教材,广泛收集资料,根据自己教学风格及学生特点设计可行的教学设计。3.上课、听课。
4.课后集体评议。课上完后,由教教导处组织集体评议,对课的特点、不足,教师对教材解读、处理进行探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两位教师的课可以分环节对比进行评价)。
5.总结与反思。这一环节由执教教师写教学反思,目的是让教师通过这次活动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案、反思一周内完成电子稿上交教导处)。
六、活动安排
1.时间:5月7日--5月17日无特殊情况讲课节数后当日下午为评课时间。2.评课活动程序:上课教师说课(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等)--听课教师评课(评优点、说不足、谈感想等)--总结。
3.上课教师课前写出课堂教学详案,听课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认真记录听课内容,听课后完善听评记录。课堂教学详案、说课材料、评课记录在评课活动结束后立即上交教导处。4.教研组长组织好听课、评课,(同学科的教师必须听课)听课实行签名制,活动效果记录教研组考核。5.其它年级无课教师的必须参加。
5.同课异构活动实施方案 篇五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实施方案
为引导广大教师充分调动我校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讨校本教研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深入推进教材教法活动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我校决定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为把活动开展好,我们特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标
“同课异构”本身属性决定了授课教师风采形式的多样化,目的在于让广大教师感受不同的授课风格,在鉴赏中寻找差异,在比较中学习特性。通过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让老师明白课堂教学是个性化的艺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也许对于学生对于课堂来说是无效甚至是有弊端的,只有通过老师们的共同研讨,集思广益,我们才能发现自己设计的不足,让有效的教学过程占领课堂,更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内在潜能,张扬个性,从而追求异中有同、同中求异的境界。
1.促进教师对教材教法的钻研,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促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优势互补,集思广益,使更多的教育教学思想能够自由地交流与碰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营造更加和谐的教学研究氛围;
3.促进反思和实践的优化,加快教师专业成长。4.推动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5.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更新; 6.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
二、活动内容 同课异构一般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理解为“同备、同上、同听、同评一节课”。
所谓“同备一节课”,就是参加活动的教师按教学进度选定一节课,并认真备课写出一份教学设计。相关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协调下对上课老师的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使之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加深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
所谓“同上一节课”,就是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师执教同一个年级、同一个教学内容,定会有不同的“味道”——风格和效果,也就有了不同的精彩、不同的遗憾, 因为教师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经验的和教学对象也各不相同。这样老师们就有了讨论的材料和研究的问题,从而彼此学习,共同提高。
所谓“同听一节课”,就是所有参与教师共同听课,包括讲课教师也要听另一位讲课教师的课。
所谓“同评一节课”,就是同组教师(包括执教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学生的理解,对执教教师的教学活动谈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大家的互动、沟通、分享,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教师间的交流,推动学校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中的发展。
三、组织领导
(一)领导小组 组长:董玉峰 副组长尼样
成员:布穷 开巴 何晓霞 罗延红 尼玛昂布 达吉
(二)分工负责
每一次活动,都由分管教学的学校领导具体负责并参与全程管理调度,具体分工为:徐。同时,确定各学科 开巴负责协同执教教师选定课题、参与教学设计及教研活动全过程,并按照要求做好活动记录,收集好活动图片、执教教师的总结与反思记录表、听课教师的听课一得等材料,以备查阅。
四、活动步骤
本学期剩余时间比较紧张,为此我们制定如下活动步骤,并提出如下要求:
1.5月19日前,由教务处牵头制定“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并积极向教师宣传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意义,正确认识“同课异构”对提高我校教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好处,引领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之中。
2.5月20日至学期末,各学科组织实施,分为以下几步:
一是独立钻研,写好教学预案。课题确定后,各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智慧,积极主动地搜索相关的资料,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学方法,设计最高水平的教学方案。使用的教学预案必须自己设计,使用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预案。
二是网上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活动进行前一周,执教教师将教案发送到教研组长邮箱,教研组长发到对应学校及相关学科教师,相关学科教师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再汇集到教研组长,并反馈给执教教师,执教教师再进行二次备课。
三是实施教学,集中听课。按照《柳疃初中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计划安排一览表》规定的时间、地点参加听课活动。不在本校上课的教师要提前联系好班级与学生。
四是互动研讨,总结提高。首先由授课教师进行教后反思,然后教研组内所有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学生的理解,对执教教师的教学活动谈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大家的互动、沟通、分享,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教师间的交流。
五是自我反思,撰写教学反思。由听课教师写一篇“听课一得”,由执教教师写一篇教学反思连同教学设计和课件一同上交教研组长。
五、评价奖励
每学组织对同课异构活动进行检查评价,纳入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中。同时,组织同课异构活动先进个人和先进教研组评选,对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先进教研组积极推荐上报,同时进行表彰奖励。
附件1拉小2011学年第二学期初中“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计划安排一览表
6.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篇六
为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推动有效课堂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全面提升我校的教学质量,我校与西宁山川学校联合开展此次“同课异构”校际联动活动。为确保本次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为了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借鉴“同课异构”这种特殊形式,加强全体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媒体使用等方面的关注程度,为深入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储备思想认知和研究案例。
二、活动目的
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实现高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活动形式
同课异构。“同课异构”要求教师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精心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展示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为其他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经验。
四、活动时间 2013年5月16日
五、活动地点 大通五中
六、参与学科 中小学语文、数学
在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时,要求各教研组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全员参与听课,并认真记录,反馈信息。同时,要求主管领导积极听课,并对学科同课异构活动进行小结。
七、组织领导 1.机构设置
组 长:赵文福 王仁新(山川学校校长)副组长:文国福 高海东
组 员:沈德华 张继芳 李双姐 史朝萍 2.成员分工
(1)校长赵文福、王仁新(山川学校校长)负责“同课异构”活动的宏观指导;(2)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文国福、教务主任沈德华负责同课异构活动的全面统筹安排与协调;
(3)张继芳、史朝萍负责语文同课异构活动的整体工作;李双姐负责数学同课异构活动的整体工作。
(4)各学科教研组组长负责本学科具体活动的协调工作。
八、活动程序
1.5月初制定下发活动方案;
2.5月10日前各校各教研组教研组组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并将教学设计上交各学校;(注:教学设计含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
3.5月16日“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
4.各教研组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后,分教研组开展“同课异构”评课、议课活动(做好研讨记录),研讨活动次日将研讨纪录上交学校;(注:研讨活动纪录含主持人导语、授课教师反思、教师发言、主管领导总结)
八、活动要求
1.我校全体教师应尽可能全程参与本学科所属组别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欢迎跨组听课,若遇课程冲突可自行调课;
2.各教研组活动由教研组长全程负责;
3.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研讨等环节都必须以此为核心;
4.所有教学设计要求精心设计,仔细校对,以便学校存档。
大通五中教务处
2013.5.6
大通五中校级联动“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7.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篇七
在研课过程中, 三位执教老师对这道习题的教学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这引起了笔者对习题教学的思考。
【甲教师教学片段】
师:怎么理解题目的意思?
生:就是说三段长度的总和应该是14厘米。
生:同时这三段还要满足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两条短边之和要大于最长边。
师:图中给出了一种剪法, 你们还有什么不同的剪法?
生:还可以剪成6厘米、6厘米和2厘米。
生:剪成5厘米、5厘米、4厘米。
生:剪成6厘米、4厘米、4厘米。
(师一一板书)
师:大家看看这几种剪法符合要求吗?
生:三段和都是14厘米, 而且两条短边的和大于最长的边, 所以都是对的。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几种不同的剪法的呢?
生:我看到图中的三条边是6厘米、5厘米、3厘米, 就想到把其中两条边一条增加1厘米、另一条减少1厘米, 就得到了6厘米、6厘米、2厘米, 再检查一下是符合要求的。
师:这是一种巧妙的方法, 把原来的三条边调整一下, 就可以得到几种不同的剪法, 但调整之后要算一算是否符合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大家看看后面的两种剪法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得到吧。
……
翻开教学参考书, 这一道习题练习的目的是“通过不同的剪法促进学生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关系的思考”。教师通过点拨性的语言,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把学生的思考点集中到“三段的总和是14厘米”以及“两条短边之和要大于最长边”上来, 并对学生“巧妙”“调整”的思考方法进行了交流与总结, 似乎达成了练习的目标。但是听课教师普遍感觉, 学生的思维并未得到有效的激发, 对于如何“剪”才能符合要求, 并没有从更全面、更根本的角度去理解与思考, 这种“调整”的方法仅仅是一种“小聪明”, 而不是“大智慧”, 如果没有了题目图中的剪法, 那么“调整”则无从谈起。如何找到思维的“根”, 从而“生发”出不同的剪法, 进而将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升至“思想方法”的层面上?经过备课组的交流与思考, 第二位执教老师改进了教法。
【乙教师教学片段】
学生交流三种剪法后, 教师引导讨论。
师:怎样才能很完整地把各种剪法都找出来呢?这需要我们有序地思考。
生:可以先把最长边定下来, 然后再定另外两条边。
师:思路很好, 大家看最长边可以是多少?
生:最长边要比7小, 因为最长边如果是7厘米的话, 那么另外两条边的和就是14-7=7 (厘米) 了, 两条短边之和等于最长边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师:能比7大吗?
生:不能, 因为最长边如果比7厘米大的话, 另两条边的和就会比7小了, 两条短边之和小于最长边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那么, 最长边只要比7小就行了吗?
生:也不能太小, 如果最长边是4厘米的话。那么三条边的和最多是12厘米, 不符合要求了。
师:所以, 最长边只有两种情况?
生:可以是6厘米, 也可以是5厘米。
师:最长边是6厘米时, 另两条边可以是多少?
生:可以是6厘米、2厘米, 也可以是5厘米、3厘米, 还可以是4厘米、4厘米。
师:最长边是5厘米时呢?
生:另两条边只能是5厘米、4厘米。
师:通过这样的列举, 我们就找出了所有的剪法。你有什么体会?
生:先按最长边的几种情况分类, 再在每一类中按照顺序列举出另外两条边的情况。
生:我觉得最长边一定要比吸管总长度的一半短才行, 但也不太短。
……
在上述片段中, 乙教师的一句话“怎样才能很完整地把各种剪法都找出来呢?这需要我们有序地思考”将学生的思维宽化至全面考虑各种剪法并提升至有序思考的思想层面, 引导学生将思维的关注点聚焦至最长边上, 在对最长边可能性的思考中达到了“对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的深刻理解, 进而考虑另外两条边的情况, 完整地列举出了所有的剪法。整个思维过程充满了数学味, 学生对于先分类、再一一列举的有序思考方法有了充分的理解。但是, 听课时笔者发现, 课堂气氛较为沉闷, 相当多的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并不高, 处于一种被教师牵着走的状态。原因何在?还是没有能够找到思维的“根”, 所有的交流与思考都源于教师的一句引导性语言。没有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体验, 则如无本之木, 学生的思维无法自然而然地生发开去, 教学效果还是大大地打了折扣。第三位教师决定从学生的活动经验出发, 引发学生思考。
【丙教师教学片段】
每个学生准备了五根同样长的吸管和一把剪刀。
师:同学们, 你能把每根吸管剪成三段, 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动手操作, 并将围出的三角形放在桌上)
师:有没有同学剪成三段之后, 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生:有!
师: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因为两条短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最长边了。
师:那么有什么办法能保证你剪出的三段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我尽量让三段的长度接近就可以了。
师:也就是说最长的那一段不能太长。那么最长的一段的长度有没有一个范围呢?
生:我觉得最长的一段不能超过吸管的一半, 因为如果超过了吸管的一半, 那么短的两段长度之和就会小于最长一段了。
生:也不能等于吸管长度的一半, 否则两段短的长度之和与最长的一段相等也是不行的, 必须要小于吸管长度的一半。
师:分析得非常有道理。那么是不是小于吸管的一半就可以了呢?
生:不是。最长的一段也必须超过吸管的三分之一, 要不然另两条边中至少有一条边的长度就会超过它了, 它就不是最长的了。
生:而且, 如果最长的一段不到总长的三分之一, 那么另两条也不到三分之一了, 那么三段的总和就不是吸管的长度了。
师:很好。也就是说最长的一段长度应该在什么范围之内?
生:吸管总长的一半到三分之一之间。
师:对, 在这个范围内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最长的一段。先剪好最长一段后, 另两段还有什么要求吗?
生:另两段随便剪开都是可以的。
生:但是剩下的两段都不能超过第一段, 因为第一段已经作为最长的了。
师:大家想想看, 能有多少种剪法啊?
生:无数种。
师出示改编过的习题: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 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 如果要求三段的长度都是整厘米, 那么有几种剪法?
(生独立思考解答)
师: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生:先确定最长的一段, 必须小于14厘米的一半7厘米, 也必须大于14厘米的三分之一, 14÷3=4……2, 那么就应该大于4厘米。所以最长的一段只能是6厘米或5厘米, 然后再把另两条短边列举出来。
师:怎么列举呢?
生:按照顺序列举就不会漏掉了, 最长边是6厘米时, 另两边可以是6厘米、2厘米, 5厘米、3厘米, 4厘米、4厘米三种情况。最长边是5厘米时, 另两条边只能是5厘米、4厘米一种情况。
师:先确定范围, 再分类, 最后每一类里再有序地列举, 这样就能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剪法。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有很多种可能的情况时, 用这样的分类列举的方法是非常好的, 它可以使我们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的可能。
……
在教学中, 学生首先动手操作将吸管剪成三段围成三角形, 由于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五根吸管剪了五次, 而且每次剪完后无法再恢复重剪, 所以在此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成功和失败的活动经验, 在这些鲜活的经验基础上展开讨论与思考, 从总结失败的原因到交流成功的体验, 学生对于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达到了深刻的理解, 并且很自然地引入到对最长边的范围的讨论中, 进而发现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没有对边长整厘米数的要求, 剪的方法可以是无数种的。在活动经验和交流思考的基础上, 再出示经过改编的教材习题, 这时学生的思维脱离了感性经验, 完全从数学思想方法的层次上去进行考虑, 从确定范围到分类再到一一列举, 最后通过教师点睛式的总结性语言, 将学生的思维水平进一步提升, 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自然连贯、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思考】
教科书中的习题大部分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的, 以巩固和训练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教师在教授习题时, 如果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以题讲题, 不但学习效果较差, 还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习题的静态呈现方式, 创设必要的数学活动, 以数学活动经验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炼出习题背后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内涵, 提高习题的附加值, 从而使得习题教学实现由“双基”目标向“四基”目标的提升。
(一) 积累活动经验, 生发数学思考
数学课堂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主要平台。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建立自己对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 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 就应该关注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与提升, 赋予数学活动经验“生长的力量”。
甲教师和乙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 数学知识、方法往往是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的, 而不只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引导去获得, 这种讲解和引导由于没有在经历中积累、在体验中内化、在反省中提升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 如同无本之木一样毫无生机, 显得苍白而又无力。
而在丙教师的教学中, 教师先不呈现教材上的习题, 而是先向所有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将吸管剪开并围成三角形。在经历“剪”和“围”的过程中, 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这些活动经验构成了下面教学环节中回忆、联想和直观认识的基础, 成为了进一步思考和提升的素材, 以此为根, 最终可以让学生形成全面的数学思考。
(二) 反思数学思考, 提炼数学思想
学生经历了数学活动, 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但往往是零散的、模糊的、粗浅的、浮于表面的, 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内省、总结, 很可能这部分经验就流失了。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对活动经验进行反思提炼, 使之条理化、清晰化、系统化。
8.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篇八
【关键词】高中语文 个性化 美学
德国作家席勒认为,“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人。”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可以将理性与感性融合起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然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追求功利性,教师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审美的个性意识淡漠,以讲解替代了学生的审美活动,未尊重学生对美的自由、美的选择,学生缺少感受、体验的过程。
一、师生角色的理性审视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权威,在课堂教学中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亦步亦趋地跟从于老师的思维,成为“应声虫”。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需对师生角色进行理性审视,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指引学生不断探索,进行个性化审美。如在《边城》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感悟、交流,有学生从山村、小溪、吊脚楼、渡船、白塔中感受到恬静幽美的山村,从未经粉饰的原生态的环境中感受到自然的真,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学生从中秋节青年男女的对歌,端午节去观赏赛龙舟、参加捉鸭子活动,正月十五舞火花、耍狮子中感受到湘西风俗美,感受到纯朴的民风;也有学生从翠翠的纯真可爱、情窦初开,爷爷的善良纯朴、重义轻利,感受到人性之美,从翠翠与祖父的祖孙情、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天保与傩送的手足情中感受到情之美;从柔和清丽、自然流畅、平缓深远中感受到语言艺术之美。
二、个性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养成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审美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形成自己的审美资源。
一是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态度。教师要摆脱功利之心,审美不困囿于考试,不局限于教育目标,要让学生留有审美自由,在借鉴教师、学生、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体审美经验。教师在加强技能训练,通过阅读、朗诵、演讲、辩论、写作等载体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师要坚持以学为中心,研究学生的人性特点,营造审美氛围、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审美兴趣,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态度。
二是关注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审美教育离开了知识教学如同“鱼儿离开不水”,两者彼此交融,相得益彰,审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需是知识、技能作背景支撑。学生只有经历知识、技能的积淀,才能形成审美思维、提高鉴赏水平。如在《鸟啼》教学中,学生只有理解“是新生胡造物清明而而生动的号音”这句话中指的是鸟啼声传达的生命到来的音讯,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冲力,才能感受到最为壮阔、最具美感的冲锋。
三是提升个性化审美教学能力。教师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感受文本特点,感受美的风采,挖掘美的内涵,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产生审美愉悦。教师要营造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学生提出审美问题,解决审美困惑。如在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文章时,学生对“贝尔曼画常青藤叶本是小说的一个重要情节,却没有实写”产生困惑,教者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学生认为,当读者顺着作者欧·亨利安排的思路等待常春滕叶掉落的时候,突然一个转折出现了,叶子在暴风雨后仍完好如初,以意料之外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乃是“留白”之美。也有学生认为当琼珊病情好转时,从苏艾的口中了解到贝尔曼病了,更让人吃惊的是那句“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令人感到震惊,更让人体会到文章情节的曲折之美。
三、构建个性化的审美环境
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将审美的空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审美方法去观察、思考、感悟、鉴赏,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当然,由于学生对作品的解读能力低、交流技能缺乏等原因,使个性化审美无法深入,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关注学生的理性判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审美过程,帮助学生养成善于审美、乐于审美的习惯。
教师要将审美与文本诠释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产生理性的反思,情感的愉悦。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有25处直接写笑,林黛玉是出于礼貌地笑,贾母是喜悦满足地笑,王熙凤是虚伪地笑,王夫人是对王熙凤做到周到的满意地笑,也是对黛玉爱怜地笑,贾宝玉是自然地笑,探春是会意而笑,不同的笑反映不同的人格特点。
四、创设个性化的审美情境
1.创设质疑问题情境。教师要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让他们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的提问要贴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不易过易或过难,要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要设置合理的梯度,让学生按问题的提示逐步深入,产生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2.开放式问题情境。教师要从学生的个性认识出发,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让他们在不同的审美观、不同的审美角度下感受美的存在、思考美的价值,产生不同的美的体验。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审美追求的脚步永不停歇。我们要树立生本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个性化的“教”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进而促进学生审美素养。
9.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篇九
-----------数学组听评课总结
五营中学数学组 魏堆付
为了进一步推进教研教改,打造高效课堂,向课堂要质量,切实改变教风,学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能上新台阶。根据县教研室的安排,在主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秦安县东片七所初中学校在五营中学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在本次活动中,东片七校共有四位数学教师进行了上课,上课内容为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的解集》。上完课后在陇城中学校长薛国芳的主持下进行了比较型评课,比较各自的优缺点,评课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每位参评教师都能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通过听一节课可以学到哪些优点,对于不足之处,也能全盘拖出,作为今后提高的目标,可以说讨论气氛浓厚,到达了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目的。并且在听课记录上对四位教师进行了量化打分,做到了客观公正。具体说来,本次活动有以下特点:
一、围绕新课改这一主题,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我们把“打造高效课堂,向40分钟要效率”,作为本次听评课活动的主题。四位数学教师在上课前都做到精心准备,努力上好这节课,听课时聚精会神,评课时热情诚恳,积极参与评好这节课。大家在彼此的交流中,都感到收获很大,尤其是来参加听评课的几位年轻教师,感受更为深刻,通过这次活动的确长了见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以前真是个门外汉,在这次活动中真是收获不小,懂得了如何上课?尤其是五营中学老教师焦长来所上的一节课,真让人可惊可叹!在这位长者身上不仅学到了上课的艺术,更学到了教学严谨、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教学精神。” 二、四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有了新变化。
四位教师都把这次活动当做一次机遇,想在课堂上一展自己的风采,也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可嘉。每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充分体现出了教法与学法的转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探索实践的能力,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吃透了教材,目标明确,教难点突出,展示的目标都很具体,富有可操作性,对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这一点焦长来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做出了好榜样。“教学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层次分明,都有问题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是本次活动的亮点。
三、存在的问题
1、个别教师创新意识不强,观念有些陈旧,不敢大胆放手学生,发挥学生的集体讨论意识,教法单一,学生互动少,激发学生兴趣不够,课堂缺少生气,造成教与学两张皮,教学效果不好。
2、个别教师太依赖于多媒体,缺少板书,且普通话也有待于提高;多媒体课件内容太繁太多,多数与课本内容脱节。
四、需努力改进的方面 评课主持者陇城中学薛国芳校长一针见血的指出: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1、四位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新课程理念有待加强,课堂角色要转变,做到走下讲台,参与进去,合作起来,做学生的引导者,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2、塑造自己的内在形象,要有气质,上课才能富有激情,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之火。课堂气氛才能活跃起来。
3、教师做到备学生,备教法上下功夫,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法,因材施教才能上好每一节课,光靠备好教材是不够的。
4、备课要扎实,千万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要深挖教材,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要感大胆取舍,对于板书,更不可忽视,备课时必须要设计好,要能突出板书的提纲性和书写的时间性。
5、导入新课要精彩,要有吸引力。它是激发学生课堂兴趣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在设计上要生活化,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
6、问题、练习题的设计要能突破重难点,对学生消化知识要有帮助,小组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环节的过渡上语言要精练。
2017-4-6
数学教研组听课评课活动总结(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10.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篇十
下面就我个人对自己上的这一节课进行梳理与教学反思,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1、确定研讨课题
3月下旬的一个上午,我接到段爱琼老师的电话,说我与陈老师承担一节同课异构的研讨课,课题定为《俄罗斯》,时间定在4月6日。接到任务后,一开始感觉很突然,二来感觉到压力较大。一接到任务,陈老师就与我交流如何顺利完成工作室交给的任务,先是确定上一节《俄罗斯》的新授课还是上一节复习课。我们一致认为如果是上新课,意味着一节课没有办法完成整个《俄罗斯》这一节课的全部内容,没办法把较为完整的教学意图清晰展示出来,并且由于我们俩都带的是初二级学生,如果上新课,意味着要找班试课,也会麻烦其他老师。所以最后我们在3月26日周六上午电话确定就上一节《俄罗斯》同课异构复习研讨课。
现在想来,工作室的肖老师、段老师给我们的任务确定为《俄罗斯》这一节作为同课异构的课题,是自有道理在的。俄罗斯为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因为俄罗斯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自然环境有自特殊性,对学生来讲学好本节内容对学好其他国家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知识内容在地理思维方法上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性。由于这一节在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综合思维方面意义很大,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选这一节作为同课异构的原因吧。
2、确定上课思路
备课的过程是苦闷的,也是最要花心思的。首先,要把上课的思路弄好,在一个思维的框架下,进行有针对性地准备所要的素材。一开始,我把教材再一次细看了一遍,这一节课第一部分是讲俄罗斯的自然环境情况,第二部分讲的是俄罗斯的自然资源与重工业,第三部分讲的是俄罗斯的交通。如果只是把这一节的内容再过一遍,就会像“炒现饭”,达不到把知识升华的目标,起不到复习课应有的作用。采用什么教学形式既可以把重要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达到复习零散知识点的目的,又可以展示一种地理思维,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在地理学习中要重视知识内在关联性思维的培养?这是当时摆在面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我想到了当前俄罗斯面临的困境,经济面临巨大压力,但俄罗斯仍然不屈服美欧的施压,引出一个话题:“我们(俄罗斯)不惧怕经济制裁”,我想通过这一话题,把俄罗斯的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串联起来。但自然环境这一块如何引出来进行复习呢?想到俄罗斯自然环境里最大的一个特征——严寒。我联想到俄罗斯历史上的两次重要战争,基于“历史上两次战争,拿破仑、希特勒都兵败俄罗斯”,可以设问“是什么两次拯救了俄罗斯,为什么?”,引出对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学习与思考,
这样的话,通过两个情境问题的设置,就把整个俄罗斯的零散知识串联起来,这是我最初的思路。在准备课件PPT的.时候,因为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面面俱到,恐有讲新课之嫌,如不照顾零散知识点,又会显得空洞无物,所以起初阶段越发感觉课堂组织方面有些杂乱,思维不大清晰。工作室的肖金花老师,在思路整理,课堂组织教学等一些细节上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说到这,我不由地感慨,要想进步,多与成功人士“混”一起。这也是我完成这次任务后,收获与体会特别深的一方面。
3、试课与修改
在去南城中学送课之前,我在自己学校试上了一节,我们学校的地理老师也来听了,也给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试课后的感觉如下:(1)思维还不够清晰,导致学生与听课的老师不能完全理会上课者的目标与意图。(2)在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方面还是有不足之处,如果不加以处理,可能课堂会较闷。(3)课堂组织安排方面,要考虑与安排好课堂时间与课堂容量的关系。(4)课堂的练习要有针对性,要精选涵盖性广,与当前热点相关的题目。由于试课后就到清明节放假了,基本没有机会进行再试课,所以必须在4月5号前完成最后的修定工作,以便在送课前的4月5日找个班再试上一次。我把我试课后存在的问题一一向肖老师做了汇报,其中最让我担心的是前面两点,如何让教学思路更清晰,教师可以轻松的牵引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与老师的思维紧紧地扣牢在一起;再一个就是如何在公开课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掌握方法。
肖老师对我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回应与解答,最后确定把其作为区域地理的复习课,以《俄罗斯》为样本指导学生如何去复习区域地理,指导学生在平常复习与学习中应如何去运用地理思维,去思考与解答身边发生的事及看到的地理现象。
4、上课的收获
很感谢南城中学地理科组的老师们精心的组织与安排,学生一来课室,就让人感觉一个个很守规矩,学生们个个坐姿端正,很用心,很专心的样子,但此情此景,心底还是多了一丝紧张感,心底在盘算到时如何引导学生配合老师一起思考,一起完成上课任务。
现在回头来看,当时的担心是多余的,只要我们引导得当,注意提问的针对性,启发性,学生还是能跟着老师一起达成我们的目标的。上完课后,听了部分老师反馈,及我个人的课后体会,发现了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这些也是今后要去努力改进的地方:
(1)随性有余,沉稳不足。总体来看这节课上得有点急,缺一种娓娓道来之感。为了保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把预期好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当时就想一定要在课结束之前要点下题,预期必须讲完后,给学生板书地理学习的几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们再一次强化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因为有这种心理包袱在,在心态上已经没法做到收放自如。所以在今后教学里面,课堂时间把控方面也要学会加强。
(2)激情与朝气要加强。教师授课,如能更有激情些,可能更能感染你的学生,更能牵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与教师同思考共进退。上完这节课后,自我感觉还是平淡了一些,声调该扬的地方扬得不够。教态虽显自如,但笨重与臃肿并行,看样子,加强运动,给学生一个轻松简练的形象,对活跃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想多少也是有用的。
(3)相信我们的学生,多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在我这节课里,不少地方本应可以让学生来回答的,老师却迫不急待地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把想要的结果过早地说出来了,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同时也让学生又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4)在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活跃课堂气氛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提升。这里涉及到课堂组织安排,涉及到老师的设问、互动环节设计等等,也是今后需要去多学习与总结的地方。以上是自我发现的不足,一节课上完,一定有很多的不足是我们自己发现不了的,也真诚希望各位老师能不吝指正。
11.“探索活动”同课异构设计示例 篇十一
一、模拟实验引入探索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尤其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之时需要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模拟实验是参照实际生活环境,通过图片、幻灯、录像、教学电影、电脑等手段模拟出各种环境要素,抽象概括地表达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并得出相关结论的过程。
【探索1】
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A、B两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两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如图1。
■
第二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如图2。
■
第三组试验:同样坡度和土质的两个区域,A区域和风细雨,B区域暴雨倾盆,如图3。
■
第四组试验: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区域地表植被繁茂,B区域地表植被相对稀疏,C区域地表植被已被破坏殆尽,如图4。
■
思考:简要分析以上四组模拟实验,思考每一组实验中哪一种情况下,水土流失更严重?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并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分析其影响机制。
水土流失这一生态破坏问题与多数学生日常生活距离较远,不易理解,通过设置这组模拟实验,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的讲解,可有利于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教师设计教学探索活动时,要着眼于以比较、归纳的方式演示,让学生从个别案例的观察、多个案例的比较中展开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再与课本中的概念、原理对照比较。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容易带动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并作出假设。
二、观察实验引入探索
观察实验相较于模拟实验更为直观,操作也更为具体。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地理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同样是实验形式,真实实验型探索活动有更强的实践性、探索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在课堂上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注意指导和讲解。
【探索2】
地理小实验——做一做,想一想。
第1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其中一个在土层中插入水草,用花洒喷水。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植被覆盖率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2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和沙土,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土质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3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调节木板倾斜角度,分别为15°和30°,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地形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4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用花洒喷水,但出水强度分别是一强一弱,时间一长一短,分别观察并记录土质、植被、地形相同的情况下,降水强度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实验用品:①木板一块,长约1米,宽约30公分,苔藓草皮一块,青苔一束,能覆盖木板即可;②水盆一个;③喷水壶一个(能调节出水强度),粘土和沙土若干克;④清水5千克以上。
实验准备:①学生每5个人一组准备用品,并选出实验小组长;②一个学生负责支木块,并调节木块倾斜角度,按要求放置木块上的覆盖物;③一个学生负责喷水,并按记录员提供的时间、喷水强度喷水;④一个学生掌握喷水时间,作实验记录;⑤一个学生负责更换土质材料。
实验记录:(见表1)。
■
观察4组实验现象,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实验所反映的问题,讨论并找到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实验结论: 。
思考:通过实验得出水土流失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有什么关系?除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该组实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从“眼见为实”的实验结果(非猜测、想象的实验结果)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最后得出共同结论。这种方式主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演示仅仅起到指导作用,不能取代学生的演示。提倡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学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最好创造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只有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探究,才能真正理解探索活动要说明的原理或概念。需要注意必须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需要教师插入必要讲解。
三、图像分析引入探索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提倡多使用地图以及剖面图、照片、示意图、遥感图等图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恰当的示意图、图表、漫画表示课本内容,力求将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生动化。
【探索3】
读图5,根据A、B、C、D四地的地表特征和降水情况等,思考下列问题:A、B、C、D四处水土流失最严重和最轻的是哪一处?为什么?根据上述分析总结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
■
引入探索的示意图内容简洁明了,信息量大,能够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地理试卷也常以图像为载体进行命题,这些题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考察学生观察、综合、创新、思维等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通过读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大量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形成地理技能。中图版地理教材编写尤其注重图像系统的作用,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的设计联系紧密,插图质量和栏目设计运用较活泼,利于拓展课文内涵,扩大学生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在使用中图版地理新教材过程中,应注重图像系统的综合分析及其运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设计探索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保证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加强其与正文系统的配套、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也是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虽然只是中图版地理教材的一个小栏目,但只要教师充分利用和有效探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环境和地理事物的认知能力等都很有帮助。
中图版地理教材每节前都设计一个“探索活动”,突出探索性,力求有新意。教师应充分把握新教材特点,运用探究模式进行教学,防止“照本宣科”。针对同一节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思考与学习。如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可用不同形式引入探索。
一、模拟实验引入探索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尤其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之时需要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模拟实验是参照实际生活环境,通过图片、幻灯、录像、教学电影、电脑等手段模拟出各种环境要素,抽象概括地表达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并得出相关结论的过程。
【探索1】
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A、B两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两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如图1。
■
第二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如图2。
■
第三组试验:同样坡度和土质的两个区域,A区域和风细雨,B区域暴雨倾盆,如图3。
■
第四组试验: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区域地表植被繁茂,B区域地表植被相对稀疏,C区域地表植被已被破坏殆尽,如图4。
■
思考:简要分析以上四组模拟实验,思考每一组实验中哪一种情况下,水土流失更严重?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并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分析其影响机制。
水土流失这一生态破坏问题与多数学生日常生活距离较远,不易理解,通过设置这组模拟实验,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的讲解,可有利于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教师设计教学探索活动时,要着眼于以比较、归纳的方式演示,让学生从个别案例的观察、多个案例的比较中展开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再与课本中的概念、原理对照比较。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容易带动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并作出假设。
二、观察实验引入探索
观察实验相较于模拟实验更为直观,操作也更为具体。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地理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同样是实验形式,真实实验型探索活动有更强的实践性、探索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在课堂上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注意指导和讲解。
【探索2】
地理小实验——做一做,想一想。
第1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其中一个在土层中插入水草,用花洒喷水。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植被覆盖率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2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和沙土,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土质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3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调节木板倾斜角度,分别为15°和30°,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地形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4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用花洒喷水,但出水强度分别是一强一弱,时间一长一短,分别观察并记录土质、植被、地形相同的情况下,降水强度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实验用品:①木板一块,长约1米,宽约30公分,苔藓草皮一块,青苔一束,能覆盖木板即可;②水盆一个;③喷水壶一个(能调节出水强度),粘土和沙土若干克;④清水5千克以上。
实验准备:①学生每5个人一组准备用品,并选出实验小组长;②一个学生负责支木块,并调节木块倾斜角度,按要求放置木块上的覆盖物;③一个学生负责喷水,并按记录员提供的时间、喷水强度喷水;④一个学生掌握喷水时间,作实验记录;⑤一个学生负责更换土质材料。
实验记录:(见表1)。
■
观察4组实验现象,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实验所反映的问题,讨论并找到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实验结论: 。
思考:通过实验得出水土流失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有什么关系?除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该组实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从“眼见为实”的实验结果(非猜测、想象的实验结果)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最后得出共同结论。这种方式主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演示仅仅起到指导作用,不能取代学生的演示。提倡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学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最好创造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只有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探究,才能真正理解探索活动要说明的原理或概念。需要注意必须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需要教师插入必要讲解。
三、图像分析引入探索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提倡多使用地图以及剖面图、照片、示意图、遥感图等图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恰当的示意图、图表、漫画表示课本内容,力求将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生动化。
【探索3】
读图5,根据A、B、C、D四地的地表特征和降水情况等,思考下列问题:A、B、C、D四处水土流失最严重和最轻的是哪一处?为什么?根据上述分析总结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
■
引入探索的示意图内容简洁明了,信息量大,能够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地理试卷也常以图像为载体进行命题,这些题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考察学生观察、综合、创新、思维等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通过读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大量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形成地理技能。中图版地理教材编写尤其注重图像系统的作用,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的设计联系紧密,插图质量和栏目设计运用较活泼,利于拓展课文内涵,扩大学生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在使用中图版地理新教材过程中,应注重图像系统的综合分析及其运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设计探索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保证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加强其与正文系统的配套、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也是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虽然只是中图版地理教材的一个小栏目,但只要教师充分利用和有效探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环境和地理事物的认知能力等都很有帮助。
中图版地理教材每节前都设计一个“探索活动”,突出探索性,力求有新意。教师应充分把握新教材特点,运用探究模式进行教学,防止“照本宣科”。针对同一节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思考与学习。如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可用不同形式引入探索。
一、模拟实验引入探索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尤其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之时需要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模拟实验是参照实际生活环境,通过图片、幻灯、录像、教学电影、电脑等手段模拟出各种环境要素,抽象概括地表达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并得出相关结论的过程。
【探索1】
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A、B两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两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如图1。
■
第二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如图2。
■
第三组试验:同样坡度和土质的两个区域,A区域和风细雨,B区域暴雨倾盆,如图3。
■
第四组试验: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区域地表植被繁茂,B区域地表植被相对稀疏,C区域地表植被已被破坏殆尽,如图4。
■
思考:简要分析以上四组模拟实验,思考每一组实验中哪一种情况下,水土流失更严重?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并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分析其影响机制。
水土流失这一生态破坏问题与多数学生日常生活距离较远,不易理解,通过设置这组模拟实验,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的讲解,可有利于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教师设计教学探索活动时,要着眼于以比较、归纳的方式演示,让学生从个别案例的观察、多个案例的比较中展开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再与课本中的概念、原理对照比较。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容易带动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并作出假设。
二、观察实验引入探索
观察实验相较于模拟实验更为直观,操作也更为具体。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地理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同样是实验形式,真实实验型探索活动有更强的实践性、探索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在课堂上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注意指导和讲解。
【探索2】
地理小实验——做一做,想一想。
第1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其中一个在土层中插入水草,用花洒喷水。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植被覆盖率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2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和沙土,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土质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3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调节木板倾斜角度,分别为15°和30°,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地形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4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用花洒喷水,但出水强度分别是一强一弱,时间一长一短,分别观察并记录土质、植被、地形相同的情况下,降水强度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实验用品:①木板一块,长约1米,宽约30公分,苔藓草皮一块,青苔一束,能覆盖木板即可;②水盆一个;③喷水壶一个(能调节出水强度),粘土和沙土若干克;④清水5千克以上。
实验准备:①学生每5个人一组准备用品,并选出实验小组长;②一个学生负责支木块,并调节木块倾斜角度,按要求放置木块上的覆盖物;③一个学生负责喷水,并按记录员提供的时间、喷水强度喷水;④一个学生掌握喷水时间,作实验记录;⑤一个学生负责更换土质材料。
实验记录:(见表1)。
■
观察4组实验现象,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实验所反映的问题,讨论并找到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实验结论: 。
思考:通过实验得出水土流失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有什么关系?除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该组实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从“眼见为实”的实验结果(非猜测、想象的实验结果)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最后得出共同结论。这种方式主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演示仅仅起到指导作用,不能取代学生的演示。提倡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学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最好创造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只有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探究,才能真正理解探索活动要说明的原理或概念。需要注意必须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需要教师插入必要讲解。
三、图像分析引入探索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提倡多使用地图以及剖面图、照片、示意图、遥感图等图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恰当的示意图、图表、漫画表示课本内容,力求将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生动化。
【探索3】
读图5,根据A、B、C、D四地的地表特征和降水情况等,思考下列问题:A、B、C、D四处水土流失最严重和最轻的是哪一处?为什么?根据上述分析总结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
■
引入探索的示意图内容简洁明了,信息量大,能够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地理试卷也常以图像为载体进行命题,这些题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考察学生观察、综合、创新、思维等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通过读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大量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形成地理技能。中图版地理教材编写尤其注重图像系统的作用,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的设计联系紧密,插图质量和栏目设计运用较活泼,利于拓展课文内涵,扩大学生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在使用中图版地理新教材过程中,应注重图像系统的综合分析及其运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12.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篇十二
一、有助于教育教学思想的革新
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形成强烈的冲击力, 它展现了教师的风采, 彰显了教师的个性, 给人无比的想象力和启发。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 大胆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模式, 更是让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局面。
通过参加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不少教师从中受到了启发, 也进行了反思。有教师认为, 就像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一样, 不同类型的展示课各具特色与优势, 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 切忌跟风
教育教学改革的春风吹遍全国, 每个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的人都如履薄冰。在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中, 必须要体现新课程理念, 要求学生的参与度。在这种评价机制的导向下, 公开课、观摩课、骨干课、新秀课大都有为秀而秀的味道, 当然也有非常成功, 让人耳目一新, 能够脱颖而出的, 但整体感觉是千人一面, 缺乏个性。教育应该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行业, 它为我们彰显个人魅力与风采搭建了平台, 不能为共性而抹煞个性, 使教育失去生机与活力。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的选择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教师的实际出发, 从教材的难易程度出发, 如果抛开这些, 为模式而模式, 那教育就将是死水一潭。教育者应该是一个富有智慧的引领者, 能够顺时而动。
2.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模式之间的有效整合
对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必须要改革, 但不是彻底的否定, 在重点难点的处理上还是要发挥教师讲的优势, 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节省时间。多媒体教学方式以直接、形象、容量大为特色, 两种模式各有千秋, 如何将一支粉笔与多媒体有效整合,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总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教学手段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和适应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水平, 达到完成教学的目的。
二、有助于教学教研能力的提高
这种教学研讨形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探讨教学的艺术, 交流彼此的经验, 共享成功的喜悦。同一章节不同教师、不同学生展现不同的精彩, 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 在交流中碰撞、升华, 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 可以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年轻教师可以学到老教师处理教材的丰富经验, 欣赏其对教材驾驭的游刃有余, 感觉到自己拥有天地的大小而不待扬鞭自奋蹄;老教师可以借鉴年轻教师的创新意识、大胆的设计和对教材的新颖理解, 用时代气息催促自己与时俱进。通过课的对比, 授课人结合自己所取得的效果, 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然后反思自己上这节课的过程, 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二次备课, 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通过讲评课, 教师与教师之间寻求差距与不足, 获得新知与感悟, 取长补短, 资源共享。每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都会使参会者或多或少在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的编制、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安排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与掌控等方面有全新的理解和收获。
实践是知识的主要来源, 因此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学一线积累经验, 并进行反思整理, 不断完善自己的教研方式, 从而获得更加优异的教学成果。与此同时, 在教学一线, 与学生教学相长, 将学生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特点与教师的专业领域知识相结合, 则更容易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使一线教师也能在专业领域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避免了科研传统意义上“闭门造车”的尴尬。
“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在日常教学生活中, 让“教”“研”两者相辅相成, 不断融合完善, 才能让我们在教学一线上走得更远更好。同课异构就是最好的桥梁和手段。
三、有助于教学影响扩张与延伸
同课异构可以在同一学校, 不同年龄段教师之间或同一年龄段教师之间进行。为实现教学资源的均衡发展, 也可以跨区域、跨学校, 甚至是跨省份进行。教育教学发展水平不同的省份、区域、学校之间通过同课异构, 为彼此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渠道, 尤其对渴望改变的教师与学校更是提供了一次机会。有老师说:“虽然教无定法, 但教学有规律, 也有技巧, 是一门艺术, 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 我们要多听课、多学习, 否则, 久而久之, 我们会固步自封。”在观摩完兰州西北中学与北京161中学的同课异构课后, 有老师说:“知他山之高, 思己水之浅。期我之成功, 向高处更进步。”
通过这种模式, 可以宣扬、倡导某种教学思想或方法, 为大家提供展示和讨论的机会, 更为日复一日地重复相同的知识, 常年坚持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冲击, 知道外面的世界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促使其教学增加新鲜感与活力, 远离“匠气”。在当今这个知识不断进步的时代, 教师要传承知识, 就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有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理论, 才能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探求。只有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拥有科研的一席之地, 才可以带领学生体味学科知识的最新鲜成果, 反之, 如果教师不注重自己的科研水平, 日复一日地重复自己所教的知识, 则会使学生获得陈旧知识而不利于学生发展。
13.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篇十三
这学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此项教研活动是真实地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教师研究活动,针对需要研究的教学内容,由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来共同研究课堂效果、改进提高课堂效率的工作。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可以通过授课和听课的教师在此次的课题方面提出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分析和研讨,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作为听课者的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这种活动不仅将听课具体化,还为今后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给教师自己及同伴提供了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材料。
同堂异构的授课方式完全是开放式,自己讲完之后,立即就会听到与本节课内容相同,但风格迥异的另一堂课。自己的优势、劣势,授课时存在的问题即一览无余。这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激励。在你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及时吸取了他人的经验,这样既达到了学习交流的目的,更弥补了自身的不足,把学到的知识用到课堂中。活动中我与马春梅老师执教了《四个太阳》一课,虽然是同一篇课文的同一课时,但我们的执教风格与执教方法有很大的差别。在识字环节中,马老师采用了采用了集中识字的方法。我重视说话的训练,抓住果园里,果子熟了,有什么,怎样邀请小伙伴品尝果实的香甜,进行语言训练,从易到难,步步深入,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而马老师设计了三个环节。金黄的什么,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谁来尝尝水果的香甜。
什么热得怎么样,进行语言训练。我们的课也有相同的点:都采用了猜谜导入,在学习一二两段时,都创设了情境和重视语言训练。在学完课文后,我们让学生利用准备的材料,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太阳,并想一想你要把它送给谁?马老师并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要这么画?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但我们这两节课也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马老师的课训练学生感情朗读比较集中,学生没有读的兴趣。我的课在结尾只让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的太阳,送给谁,却没有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要这么画。也就是缺少了爱心教育的指导。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经过教师一轮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认为建立在备课基础上的同课异构则是在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础上,形成大体的框架和思路,已经是集体智慧作为铺垫,这种异构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人风格、个人高超教学技能、个人的教学风采。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学过程,这种异构必然会张扬教师的个性特长,让课堂更精彩,让教师在异构中感悟自我,让教师在异构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差距。
在听课期间,我不仅能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还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的领略到每位教师的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几节课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总之,每位教师的课都有自己的精彩之处。老教师学识渊博经验丰富、驾驭课堂的能力强;年轻教师朝气蓬勃对问题的处理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感谢同堂异构给我们提供了享受的平台,让我们有了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通过活动,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就要不断地学习别人的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要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我们就会不断地进步!【篇二】
本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本次活动通过对同样内容的不同教法和把握,成功地为参与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学习交流的机会,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更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也更容易学到同仁的优势。反思这次教研活动,我感到自己有如下的体会:
一、拓展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
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都有他的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
在准备这次课的过程中,大家就每一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年轻教师也积极献言献策。思想发生了碰撞,讨论的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
三、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课标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反馈、同行和专家的评议,反思一节课的得与失,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的设想。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认识到,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对知识进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读来替代学生的解读;而应该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构建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这是当前新课改的必然趋势,如何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站在对话者首席的位置,是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在导学教学中则全部的内容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
四、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在交流与研讨中,我发现了自身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上,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能多方面的去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
14.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篇十四
惠安辋川中学陈建峰
一、教材分析
《口技》是语文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好课文,因为一是因为文章比较浅显(虽然篇幅比较长),二是因为文章有故事性(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三是文章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口技表演者的精湛高超的技艺的写法很典型,比较适合于七年级学生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七年级学生学习《口技》前已经学过了一些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的学情和“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本课制定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口技表演者精湛高超的技艺和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妙神奇。
2、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课外积累掌握文言字词。
重点:1、通过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口技表演者精湛高超的技艺和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妙神奇。2、引导学生课外积累文言字词。
难点: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设想
为了落实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懂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利用1课时从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的角度入手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2、教学方法的运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讨论点拨法、诵读法。
3、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出课文描写口技表演者和观众反应的相关语句,通过疏通难句,诵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口技艺术的精妙神奇和口技表演者精湛高超的技艺。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落实教学重点1、突破教学难点)
4、通过设计智能练习,引导学生课外积累掌握文言字词。提供归类练习有利于学生的积累以及日后的复习。(落实教学重点2)
四、教学过程
(一)、通过播放影像资料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手影戏《逗趣》导入。
(意图: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对口技艺术有个感性的认识。)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1、从观众观看表演后的反应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课文描写(宾客)观众反应得相关语句。找出相关的句子后齐读、疏通句子,把握文意。
(意图:让学生从观众反应的角度入手学习课文,初步感受口技表演的艺术魅力)
2、引导学生分组学习:学生分成两个小组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课文描写口技表演者表演的相关语句,而后全班进行交流。想想:口技表演者,模仿了那些声音呢?
(意图: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从表演者的角度入手学习课文,感受口技表演者的精湛高超的技艺)
3、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口技表演者所展示的`三个生活场景。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描写口技表演者模仿声音的相关语句。
(意图:通过概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诵读感受文章所描摹场景的氛围。)
4、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从口技表演者所模仿的这么繁多而又惟妙惟肖的声音我们可以感受到口技表演者的口技表演水平怎么样呢?请用自己的话说说。那么如果要请同学们用文中第一段中的一个字来加以概括,想想应该是哪一个字?“善”(这个字也是文章的“文眼”。)
(意图:把握文眼,理解主旨。落实教学重点1。)
5、理解开头和结尾重复交代口技表演者所借助的道具的作用。
(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口技表演者精湛高超的技艺。)
6、归纳文章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结合七年级上册学过的《陌上桑》对采桑女美貌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写法。)
(意图:突破教学难点。)
(三)引导学生课外分类积累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字词,布置完成提供给的练习。
(意图: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落实教学重点2。)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本堂课学习的收获。
(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课应掌握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一起探寻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感受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魅力。
(意图:拓展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感受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艺术魅力)
15.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篇十五
一在比较中理解意象
词中“黄昏”这一意象是饱蕴愁思的, 钱钟书先生就曾说:“盖死别生离, 伤逝怀远, 皆于黄昏时分, 触绪纷来”, 所谓“最难消遣”。然而如果仅仅让学生以自己生活体验来理解恐怕不能深入, 于是笔者就展示了以下一组诗句:“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君子于役, 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日长帘幕望黄昏。及至黄昏时候, 转销魂。”——苏轼《虞美人·冰肌自是生来瘦》。“怕黄昏忽地又黄昏,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黄昏时分, 暮色四合, 天色黯淡, 更容易触发人的愁思。这些诗句都敏锐地抓住了“黄昏”这一意象来表达主人公的愁思, 通过这一比较, 同学们更理解了, 黄昏时分是思念的时分, 是因思念而销魂的时分, 更何况词人所处的黄昏是“冷落清秋节”的黄昏呢?
对“黄花”这一意象的理解, 笔者同样运用了比较法。赏析这一意象之前, 笔者先抛出一组古人用以喻人的花的意象。
古人常以花喻人。林黛玉“闲静时如娇花照水”, 《诗经·桃夭》中的新嫁娘是“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崔护于都护南庄遇见的女子是“人面桃花相映红”, 李白、白居易笔下的杨贵妃就更是“清水出芙蓉”“芙蓉如面柳如眉”, 连流泪都是“梨花一枝春带雨”, 这些花多美艳多娇柔啊, 而“黄花”太逊色了, 你们觉得呢?
这不禁引发了学生对这些意象的比较探究, 如此之多美艳娇柔的花, 词人为何偏偏选择“黄花”来自喻呢?进而意识到“黄花”更妥贴。外形淡雅清秀, 花瓣纤长, 枝叶柔弱细瘦, 开放于秋季, 瑟瑟西风之中, 摇曳不已, 让人感到柔弱憔悴, 与词人因相思而消瘦憔悴之形态相近。且是眼前景, 拿来作比, 更加自然。
但仅如此理解还不够深入, 笔者于是又抛出《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与《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这两句, 学生恍然, 菊是孤高无尘品格的象征, 这里以“黄花”也就是菊自喻, 显示了词人自我的高洁。这之后, 笔者又展示了另一首咏菊词《多丽·小楼寒》:
“小楼寒, 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 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 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 徐娘傅粉, 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 风韵正相宜。微风起, 清芬蕴藉, 不减酴醿。渐秋阑、雪清玉瘦, 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 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 浓烟暗雨, 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 留得几多时。人情好, 何须更忆, 泽畔东篱。”
词中除了赞美白菊的天生丽质、纯洁高雅的自然美之外, 还处处透露出自己对品行高尚的雅士的钦慕。这样几番比较, 学生更理解了“黄花”这一意象所寄寓的不仅是思念之愁情了, 更是以菊自咏, 一语道出自己会像陶渊明那样轻视鄙俗, 不甘随波自流, 要保持自己高风亮节的志趣。而将之与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中菊之意象比较, 让学生又进一步理解了“黄花晚节稥”, 以“黄花”作喻, 同样也是在对远方的丈夫表明, 她对丈夫的爱情, 也像黄花那样历经风霜而坚贞不屈, 暗香沉郁。
二在比较中体味情感
对“薄雾浓云愁永昼”句中之“永昼”, 学生容易体味到的是, 永昼是漫长的白天, 就是说词人整个白天都在思念丈夫, 在愁思中度过的时间很久。但这显然还有些空洞。于是, 笔者将之与王实甫《西厢记》中一片段做了比较:
张生收到莺莺小姐晚上约会的柬帖后, 非常高兴, 可是看看太阳, 哎呀, 怎么还挂在天上?他想着“安得后羿弓, 射此一轮落”, 可是当要和莺莺分别时, 却又是“恨不教倩疏林挂住斜晖”。
这样, 学生在对张生“有美人兮思之如狂”的忍俊不禁中, 也更为深刻地理解了词人对丈夫的思念确是“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啊。古人说“欢娱嫌日短, 苦愁怨更长”, 的确如此, 思念中的人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所以, 白昼确实太漫长了。
那么, 对“半夜凉初透”句, 又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体味词人的愁思入骨呢?
首先, 笔者将之与杜牧的《秋夕》作比较:记得杜牧《秋夕》中有“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其中也有“凉”字, 此处的“凉”是否仅仅是夜色之凉呢?学生比较探究之后, 明白此两句皆“一语双关”, 有同工之妙。杜诗中之“凉”, 不仅是夜色之凉, 更是君情之凉, 孤寂宫女们的内心之凉。同时也深入体味了词中之“凉”, 这不仅仅是身体所感受到的秋之凉, 更是心理之凉。词人直至半夜都辗转反侧, 无法入眠, 只觉秋凉透骨, 心中也倍感孤寂凄凉。
其次, 对“初透”两字, 笔者又将之与白居易《夜雪》作了比较: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白居易《夜雪》 (PPT展示: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李清照和白居易感觉到“冷”或“凉”的时间相同吗?
比较探究后, 学生发现了两者的不同。白居易是冷意已经入侵很久才被冻醒, 而词人是一直未睡, 在孤寂中感受到夜晚的时光一点一滴地流逝, 并用最敏感的心捕捉到随时光的流逝, 物候的哪怕最细微的变化。显然, 词人作为女性, 心思更为细腻, 愁情更为刻骨。
诗句“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历来为人称赏, 而“瘦”字尤其被人称诵, 但学生对其中的妙处能赏析到几分呢?笔者同样通过比较法来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
首先, 笔者对学生说道:刚才被同学们反驳了, 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浅陋, 可是还有一点我认为的不妥处, 你们未必能反驳我, 哪一点呢?“瘦”字, 很多文人墨客在诗词中都用。
之后, 展示了以下含“瘦”字的诗句:“别离滋味浓于酒, 著人瘦。”——张耒《秋芯香·帘幕疏疏》。“名缰利锁, 天还知道, 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小楼连远横空》。“日日花前常病酒, 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已《蝶恋花》。“消瘦损, 凭谁问?只花知, 泪空垂。”——韩元吉《六州歌头·桃花》。“新来瘦, 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
之后, 笔者激发学生:你们看, 这“瘦”字是否用得太滥了?李清照《漱玉词》也用了四次。王灼《碧鸡漫志》说李词“轻巧尖新”, 我看, 这“瘦”字不过是陈词。
“一石激起千层浪”, 此语一出, 立即激发了学生反驳之心。有学生马上指出虽然用“瘦”字的很多, 但独李清照因用“瘦”字而获“李三瘦”的雅号。就本词而言, “瘦”字与“愁”字相照应, “愁”是因, “瘦”是果, 刻骨的离愁, 才使词人“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学生能有此思考, 笔者暗自欣喜, 但仍不以为然地刺激:有道理, 但这还不能令我信服, 这和“不辞镜里朱颜瘦”相比, 无非含蓄一点而已, 似乎无甚区别。
这一比较, 让学生陷入了更深的思考。经过比较探究, 学生更深入地感悟到, 这“瘦”字还形象地描绘出了茂盛的菊花在“力可卷帘”的西风中的凋零之态。因而, “人比黄花瘦”也就道出了人生的一种哀叹:如同这黄花在秋风中易凋零一样, 人之美貌, 人之青春, 甚至于人之生命是多么容易在愁思、寂寞、等待中凋零、逝去啊。这一“瘦”字让我们似乎听见了词人在向丈夫吐露这样的心声:“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这“瘦”实在是千年来孤寂中老去的女子们的一声长叹啊, 它让词人之“愁”摆脱了“为赋新词而强说”之轻, 而平添了几分“而今识尽愁滋味”的生命之思, 生命之重!如果说全诗是龙, 此“瘦”即为此龙点睛, 龙画得妙, 睛点得更巧。
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 不是结果。”笔者和同事们探究比较法教学时就深刻地意识到这点。课堂之上, 教师旁征博引, 在丰富的比较中, 或同中求异, 或异中求同,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考的过程, 而非仅仅得出知识的某个结果, 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提升他们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思考能力。
摘要:比较法是指通过观察和分析, 找出研究对象异同点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我校这次“同课异构”语文教学展示活动对此做了一定探究, 认为比较法在课堂的有效运用能够使学生在比中鉴别, 于较中深入, 把握课文, 提高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比较法,《醉花阴》
参考文献
[1]张文强.学生主动参与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关键[J].陕西教育 (科学版) , 2009 (Z2)
[2]黄娟.高中语文比较法探究[J].珠江教育论坛, 2013 (2)
[3]王健.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教学[J].教育学理论, 2012 (S3)
16.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篇十六
【关键词】同课异构活动 教师 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68-01
教研要服务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要贴近教师的实践,致力于解决实践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称为教师自己的研究。下面本文就我园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的模式、流程、实效性和成效方面做一些粗浅的说明,以期为其它幼儿园开展同类教研活动提供一些行动借鉴。
一、开展多种形式“同课异构”活动,使教研趋于“平民化”
(一)移植再构式
所谓“移植再构”主要指在现有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教师借鉴和学习教学经验,经过自己的“深加工”之后再用于执教的教学实践,以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改善教学质量的一种“同课异构”活动模式。
我们都知道,舞台上常常有名不经传的年轻人借助明星而出名,且不说这一行背后的娱乐精神,对于年轻教师而言,模仿再现,移植再构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从移植优秀教师的优质教学活动入手,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教育教学技巧。但需要注意的是追求移植后逼真效果的同时不排斥自身的思考,真正有效地移植再构要建立在“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使移植再构在原有单独的模仿上附上教师“自我”的灵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能把好的东西移植到自己的教学和孩子的学习生活之中,这也是一种创新。我园在开展“同课异构”之“移植再构”活动时会依据“典型性”、“代表性”原则来选择再构内容,通过“提供实例——独自思索——再次建构——教师上课——研讨共享”的操作流程来进行。
(二)接力异构式
所谓“接力异构”就是同一位教师在集体磨课的基础上对同一教材内容先后在不同班级进行多次执教,教研学习共同合作体进行多次观察、研讨,在“独自设计——实操课例——集体磨课——再次课例——二次研讨”的螺旋式进程中,让教师在一次一次重复执教,反复式进程中厚积薄发,幡然顿悟。
“接力异构式”这一“亦教亦研,连环跟进”的活动模式,可以及时连环地比较不同教学策略的优势,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实效性,让我们看到了教研活动的成效,让执教教师在实践与反思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研”的价值,获得个体飞速成长。
(三)对比异构式
所谓“对比异构”就是选择教材上的同一具体内容,多位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本人对教材的不同理解、自身的教学特点进行不同的活动设计和处理,在对比展示中呈现“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较量,体现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重点考察教师对幼儿的了解,对教材的把握和对现场师幼互动适宜性的调控。而后进行研讨,以期在观念碰撞上提升理念,在经验交流中取长补短,产生“雪可借梅三分白,梅也增雪一段香”的效果,促进教研学习共同合作体专业成长的一种方法该模式通过“调研——异构——实践——研讨——反思——创新”六个流程进行。
(四)片区异构式
所谓“片区异构”即以片区多所幼儿园为一单位,逐级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在推优、展示的过程中,展现各幼儿园教研风采。该模式通过“确定内容——各园实施——开放展示——研讨交流”四个流程进行。
“片区异构式”活动作为“同课异构”的其中一种形式,优点较多。其一可以充分调动片区内各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各园教研主动性;其二因片区各园均开展过相同的活动,教师们有着参与研讨的经验,为此改变了以往片区教研研讨活动中少语、冷场的现象,大大提高了片区研讨活动的参与性、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开展多种形式“同课异构”活动,推动教师快速发展
在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这种教研方式有着具有强调聚焦、同伴互助、狠抓落实、提高实效……优点。
(一)加深了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在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我们感到它对教师的专业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能有力地帮助教师理解和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在自我设计行动研究中教师们会时时面临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必然促使教师去查阅相关的信息资料,去学习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并为其教育教学行为寻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撑,并在理论的引导下调整其教学活动设计及教育教学行为,帮助教师把握教育教学的尺度和规范;在对比研究“观摩、对比、研讨”的过程中“学习共同体”会力求明白同伴设计活动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在探寻的过程中加深了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二)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幼儿教师是个特殊的群体,每个人都有极富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特长。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让教师这种差异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在经验分享、合作学习、同伴互助、借鉴学习中启迪了教师思维,学会了多维思考,达到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提高了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
无论是哪种“同课异构”活动,因其对比性强(与原形课例比对、与自我比对、与同伴比对),致使教师每一轮活动都不得不全力以赴、认真地对教材进行再三的解读,在挖掘教材、吃透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方面下足功夫,为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几年下来无形当中提高了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
(四)形成了多彩的、个性化教学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面对同一教材进行设计和展示,为教师们提供了多元处理教材的宽广视角,致使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产生了变化,她们知道要尽己所能,精心备课,这样就促使不同教师充分展开自己的实力,选择各具特色的教学方式,赋予了静态教材丰富的活力,展示自己的优点,来完成集中教育教学活动的程从而形成了个性的多彩的教学风格。
总之,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载体。以上所述仅仅只是我园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在不断的摸索和探究中去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它。
参考文献:
[1]陶治红(作者).《从需求着手,提高园本培训的实效性》. 早期教育2012(7—8)
[2]李国华、王荣莲(作者).《多种形式的“同课异构”》 .http://www.doc88.com/p-371887367734.html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推荐阅读:
高寨子镇小学语文同课异构研讨活动08-10
高三试卷讲评课同课异构教学反思06-29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心得体会07-18
高效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09-09
公开课观摩研讨活动总结08-27
公开课研讨活动记录表09-03
小学英语复习课教学研讨08-26
微课教学比赛活动方案08-01
常态课有效性观摩与研讨活动总结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