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2024-09-03

新课认识物体教学反思(共13篇)

1.新课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篇一

本周上了《认识物体的形状》这一课,上完后感觉这节课比较简单,学生接受起来容易。

在这段时间,实验都是由我在投影仪下演示完成的,这节课的实验也是。我带了教材上要求的乒乓球,木块,橡皮以及螺母和一个方形盒子。在投影仪下让学生一起数能在这个盒子里放下多少个,然后指导他们把实验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上。

这节课我觉得老师的提问很关键,要简洁清晰,我参照了教师用书上提供的几个提问,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它们分别是:在数完乒乓球和木块后,提问“为什么木块装的比乒乓球多?”;装螺母前提问“螺母会有几种装法”,装完后的提问“为什么竖着装比平着装的更多?”;最后提问“木块和乒乓球有其他装法吗?为什么?”。这节课比较简单,学生回答的也很准确。我觉得这几个问题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较大,很清晰,让学生容易把握关键点。

这节课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指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我是跟着学生一起填,把我填写的结果投影在屏幕上,告诉他们应该填在哪里,结果在检查的过程中,还有一部分小朋友把日期以及数字填错。哎,当低段的老师要耐心,再耐心啊!现在天气很热,更容易控制不住自己,但要时刻告诉自己多一点耐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深吸气,抑制住了自己跳动的太阳穴。

2.新课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篇二

我们认为学生进入新知的学习, 设计要新、处理要活。设计要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 本节课由儿童喜闻乐见的机器人引入, 抓住了“童心”, 激发了兴趣。通过说“礼物”, 使学生身不由己地参与到新知的过程中去。

【案例】

一、设疑激情

1. 说学具

(1) 师导:同学们, 瞧谁来了? (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

(2) 师说:对!机器人叮当想和我们一起学习, 还给每个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 想知道有什么吗?赶快打开看看, 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 每个人都说说。 (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的名称)

(3) 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其他小朋友仔细听, 看看你们有不同的吗? (组里小朋友轮流说学具)

2. 提要求

这么多学具中, 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二、操作感知

1. 分———揭示概念

(1) 活动

按教师的要求, 学生分组活动, 教师巡视。

(2) 汇报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学生1:我们把鞋盒、肥皂、药盒、奶盒……放在一起;

学生2:我们把过骰子、魔方、积木……放在一起;

学生3:我们把易拉罐、笔筒、铅笔……放在一起;

学生4:我们把足球、玻璃球、小皮球、乒乓球……放在一起。

教师按学生所说的用电脑出示各类实物。

师:他们是这样分的, 和你们一样吗? (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 揭示概念

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你知道是什么吗?

学生1:我知道奶盒、魔方、积木等都叫正方体。

学生2:我知道骰子、鞋盒、肥皂等都叫正方体。

……

老师按学生所说的在电脑分出的各类物体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4) 活动

教师板书“球”。问:请你高高举起球, 互相看看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 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 (长方体不放回篮中)

2. 摸———感知特点

(1) 感知长方体

(1) 活动

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 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 汇报

师:你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大家, 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学生1:长方体是长长的, 我是看出来的。

学生2:长方体有6个面, 我是数出来的。

学生3:我摸到长方体有“疙棱”。

学生4:我摸到长方体这里“尖尖的”。

学生5:我觉得长方体不能滚动。

……

老师及时表扬并在表扬中规范名称“棱”“顶点”。

(2) 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1) 活动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 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 就拿出来看一看, 摸一摸, 再向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觉。

(2) 汇报

学生依照长方体的汇报, 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 6个面, 棱, 顶点, 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 圆的, 能滚动。

球:光光的, 能滚动。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 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 赶快找一个看一看, 摸一摸, 看看你心中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3) 比较

(1) 课件出示“做一做”第一题第一幅图

师:看了叮当带来的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问大家吗?

学生:为什么圆柱能滚动, 而长方体不能滚动呢?

学生讨论解决后, 教师说:其实这里还有深奥的知识等你长大后继续探究。

(2) 课件出示圆柱和球的滚动图

师:叮当想问大家, 圆柱和球都能滚动, 但它们滚的一样吗?

(4) 形成表象

师:去掉长方体的花外衣, 你还认识它吗?

(课件依次演示, 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老师依次分四种图形) 一样吗?

(5) 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 (板书:认识物体) , 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 联系实际

说一说在你身边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反思】

1.低年级儿童对故事、童话、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 若能把数学知识编成故事或融入学生能亲身经历的真实情境中, 或在数学活动中设置游戏活动, 则小孩子的情绪最易受到情境的感染而陶醉。本节课通过机器人叮当这一形象的出现, 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并使之很快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2.始终把学生的探索、操作、体验放在首位,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说一说, 分一分, 看一看, 摸一摸, 滚一滚, 比一比, 想一想, 数一数, 搭一搭等一系列活动, 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新课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体验;观察;发现;操作;倾听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活用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我谈一下在教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认识物体与图形(立体图形)”的心得体会。

教学这堂课是在10月中旬,也就是学生从幼儿园踏入小学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学生还不太懂规矩,也不知道怎么配合老师,所以上这堂课,我考虑到了他们的心理特征及这节课的教学要求,设计了大量的游戏。

通过多次做游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充分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这是本课的一个特色。针对一年级学生很难认真“倾听别人讲述”的情况,在课始、课中采取鼓励的方式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课尾还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颁发小礼品,本节课从始至终都注重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较好地直观认识立体图形的同时,观察、比较、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发展。

在课堂的开始,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用多媒体先出示了一个大袋子,里面有送给小朋友的礼物。袋子里的东西又蹦又跳,就是不肯出来。我故意说:“还不愿意出来呢!大家掌声欢迎一下他们吧!”学生立刻热烈鼓掌,情绪马上就调动起来了。

在考虑到有时学生会在练习题中遇到三棱锥,在给出的礼物中也出示了三棱锥,并在分礼物时提问:“好像有一个礼物和其他的东西都不一样,是哪一个?”再告知他们叫三棱锥或者三棱柱。

为了给孩子们最直观的感受,我让他们拿出了自己准备的各种立体图形,先自己摸一摸、看一看,再跟同桌说一说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在放手让学生操作过程中,我仔细巡视,发现虽然课堂显得比较吵闹,但是学生都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学生都是边摸边说,有些孩子表达不准确,我及时进行了纠正。

在汇报过程中,一年级学生很难认真倾听别的同学的讲述,我一直采取鼓励的方式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给找到各个图形重要特征的孩子颁发了小奖品。

电脑博士出示了各自图形的特征,这节课的重难点就是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圆柱与球的区别。

在圆柱与球的区分中,我提了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球是圆溜溜的,很容易滚动,那圆柱容易滚动吗?”

学生的回答产生了矛盾,有的学生说容易滚,有的学生说不容易滚,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很快说出了原因。

接下来,我选取许多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先让学生摸一摸,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是软的,有的学生说是硬的,还有的学生说是圆的,还有的学生说是有角的……这样,让学生在看不到的情况下通过触摸进行体验。

学生经历了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他们充分体验到球会滚动、正方体和长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是平的、圆柱体有平的和能滚动的两种面这些事物和图形的特征。

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

4.李春英《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篇四

李春英

教学内容:教材第26页例题,第27页习题。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像和表达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能认识这些物体的名称、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学生能在参与合作探索中理解这些物体的特征。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模型,各种形体实物,有关建筑物的图片。

2.学具准备:各种物体的小物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玩具,想知道它是什么玩具吗?(想)那看看是什么玩具?(出示小汽车)

请小朋友看一看这辆小汽车是由哪些物体组成的? 学生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要分别来认识这些形状的物体 出示课题:认识物体。

二、动手探索,体会领悟 1.认识长方体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汽车的车厢(出示长方体)请小朋友把这种形状的物体拿出来先看一看,再摸一摸,把你的感觉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它长长的、方方的,有尖尖的角,有的面大,有的面小等。)师:你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长方体)板书(在下面贴正规的长方体图形)

2.认识正方体

师:接下来你想认识谁呢?请你上来把它请出来。(学生拿到哪个就讲哪个)

摸一摸,说一说你的感觉是什么?

生:它方方正正的,有尖尖的角,它的每个面都是方方的(一样的)。

师:对,咱们就叫它正方体。板书(在下面贴正规的正方体图形)3.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请认真观察这两个物体,比较一下,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当学生说完了以后要引导学生去摸一摸这两个物体,体验它们的区别。

练习:请你们在下面这些物体中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来(出示练习纸)

4.认识圆柱 师:我们来认识一下汽车的轮子(出示圆柱),请小朋友把这种形状的物体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把你的感觉说给大家听一听。(4到5名)

生:有点圆,有点长,有点短,上下两端一样大,上面和下面都是圆等。

师:给这种形状的物体起个什么名字呢?(圆柱)板书(在下面贴正规的圆柱图形)你还能在汽车上找到其他的圆柱吗?

5.认识球

师:这个物体想认识大家,你们想认识它吗?(出示球)

请把这种形状的物体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

生:它圆圆的,放在桌子上可以滚来滚去,摸起来滑滑的,像汤圆,可以弹起来等。(4到5名)

师: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球)板书(在下面贴正规的球图形)

三、巩固深化,运用新知 1.找一找(想想做做第1题)

师:小朋友们今天学习得真棒,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首先我们来唱一首歌,名字叫做《找朋友》。

电脑出示动画,学生跟着一起唱。

师:小朋友,你知道到底是谁要请我们帮忙找朋友吗?请把数学书翻到第27页,看想想做做的第1题。这道题第一行是图形,第二行是画出来的实物,你能分别说出图形和实物的名称吗?魔方属于哪种形体?所以书上在魔方和正方体之间画线连起来,并称他们两个是好朋友。你能找到另外几个图形的好朋友吗? 学生独立完成,核对后师提问:小朋友,除了书上画的这四个物体,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好朋友吗?

2.数一数(想想做做第2题)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不错,现在老师这儿有一堆积木,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请小朋友们分别数一数每种形状各有几个,填在书上的()里。

谈话:小朋友,这道题目中,两个圆柱摆放的位置一样吗?可见我们在认识物体时,只要看物体的形状,不管它是横着放、竖着放,还是斜着放的。

四、总结评价,拓展知识

5.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篇五

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一个情境的延续部分,把学生反复练习摸以及到纸上找图形的活动变得丰富生动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获得知识。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类,按照规则,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再有,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说一说,捏一捏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体的影子,然后呢,拿出你喜欢的物体随意的玩,也是和他们最熟悉的玩具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让学生看精美建筑的图片,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6.新课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篇六

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倒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一不同点;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一个情境的延续部分,把学生反复练习摸以及到纸上找图形的活动变得丰富生动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获得知识。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类,按照规则,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再有,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说一说,捏一捏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体的影子,然后呢,拿出你喜欢的物体随意的玩,也是和他们最熟悉的玩具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让学生看精美建筑的图片,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这堂课准备还算较充分,课堂设计也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整堂课学习氛围浓,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感到很轻松愉快。课后我仔细回味,这堂课的目标是达到了,但学觉得对教材资源的挖掘不够深,还应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比如,只注意了教材知识点的突破,只追求了求同,统一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但实际不能归入那些图形中,如像 这样的图形与长方体应区别开来,这样的图形应与圆柱区别开来,应与球区分开来。还有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有可能一些孩子会误认为是正方体,而它实际属长方体,应让孩子对照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各自特点,这样很容易就分辩出来了。

这一节课是孩子们初步接触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下一课时便是让学生们探索从立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平面图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将由三棱锥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看来在认识立体图形时,还应补充认识三棱锥知道它也是一种立体图形,为后面认识平面图形三角形作好充分准备。

7.新课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篇七

一、第一印象, 精心上好绪言课

初二学期新开设物理课, 学生第一次拿到物理课本, 他们怀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从培养学生上好绪言课, 留下关键的第一印象——物理真有趣, 为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备绪言课时我一定要做到四个精心, 要精心设计导语;要精心准备几个演示实验;要精心选好几件往届毕业生留下的物理科技小制作和模型, 几例学生熟悉的物理在生产、生活和新科技中的应用;要精心介绍物理思想、方法和精神。实验可让学生参与, 物理应用实例可以结合小学科学课讨论生活实例, 尽量增多师生互动。另外, 第一节绪言课, 学生对物理教师也很感兴趣, 学生心中物理教师和物理课是配套的、分不开的, 所以我们要给学生留一个好的印象, 从而使学生对这一门新课感兴趣。我总是这样要求自己:衣着简洁, 大方得体, 便于实验操作活动 (作为女教师要特别注意) ;使用普通话流利, 语言洪亮, 语速适中而有节奏感, 表达清晰幽默;教态自然大方, 表情生动和气, 善于微笑。这样一节绪言课下来, 同学们已经开始喜欢我和我所教的物理课了。

二、力求多变, 课堂教学方成功

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仅靠绪言课轰轰烈烈的宣传是维持不了几天的, 在以后的每一节课我们都要关注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激发和保护。

物理课堂兴趣教学的核心是创设问题情境, 设疑激趣。问题情境可分为三类:即真实的问题情境, 如直观的实验教学;虚拟化问题情境, 如多媒体课件整合运用;个人想象的问题情境, 如探究的猜想设计阶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 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去创设或选择什么样的需求。问题情境教学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使他们在入境入情过程中逐步发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许多问题, 努力解决遇到的问题成了推动学生独立、主动地思考, 积极深入地研讨的内部需求, 使学生自身产生了强烈的内部驱动力。

除了情境教学, 我尝试着从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力求有变, 来激发学生兴趣, 促进他们自主性学习。例如, 章末小结课, 我先领着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总结本章知识体系结构, 然后到一定阶段就让学生仿着老师的方法再加上自己的创意, 独立总结新的一章的知识结构体系, 学生们对此很感兴趣。最后作业收上来时, 每个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这次与以往不同的作业。学生的作业成果让我眼前一亮, 我平常用的树状图、框架图和图表式都出现了。还有一些同学加入自己创意把知识结构图画成富有寓意的钥匙状、宫殿, 周围配以装边, 重点地方用铅笔标识, 难点地方适配着插图、例解, 详尽至极。这一节课, 学生完全自己在投入总结本章学习内容, 比我单纯领着学生复习总结本章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因为他们一直在完成他们感兴趣的作品。这种课型所培养的能力在中考总复习专题总复习中得到了见证和提升, 复习效率明显高于其他班级。

某些介绍性、学史性的课型, 如《能量守恒定律》, 我尝试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 然后要求学生用语文课上分析课文的方法总结出这篇科普小论文的观点、证论、论据等, 也就总结出了本节学习内容。学生们感到学习思路耳目一新, 防止了泛泛读成泛泛讲、泛泛听的效果, 这也是新课程的整合策略。

总之, 课堂教学围绕兴趣教学要力求多变才能成功。

三、物理墙报, 学生成就展示台

为了使学生课外对物理产生兴趣, 关注科学, 扩大科学视野, 提高科学素养, 我在所教班开展了创办物理墙报的活动。我先在班里提出办墙报的建议, 开了个动员会, 然后鼓励委托物理课代表和班干部、小组长组织实施活动, 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办自己的墙报。各班第一期物理墙报先后问世了, 没想到墙报栏目丰富, 形式活泼, 材料搜集渠道也多种多样。有一个班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一组一张手抄报拼成, 模仿正规报纸, 像模像样, 墙报一角还公示了办报人员:编辑、供稿、排版、美编等。

物理墙报的创办过程, 对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物理兴趣, 扩大他们的科学知识面起了积极作用。勿庸置疑, 办物理墙报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综合提升学生素质的好举措, 应继续办下去。

四、快乐作业, 寒暑假别有收获

寒暑假要留作业, 不过一定要使学生高兴去做, 在生活中做, 把物理学习生活化, 自然能使学生生趣。

暑假初二年级物理作业, 我是这样布置的:1.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和农活, 积累生活生产体验, 多动脑和学过的物理知识对照。2.看电视:青少年科普类、智力节目。3.做一项社会调查:你村灌溉用水情况发展及现状。4.收集一些家用电器的名牌、说明书, 下学期待用。

因为这些开放的“快乐作业”, 学生们越来越喜欢我, 并爱上了物理课。

8.新课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篇八

教学反思:

在教学新课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从例1中的主题图入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温度引入负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如:飞机上升500米用+500米来表示,下降500米则用-500米来表示;小红向东走了20米用+20米来表示,向西走20米则用-20米来表示。再次让学生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9.新课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篇九

xiaoxue.xuekeedu.com

“球的认识”是第十二册数学书中的选学内容,主要使为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球这种常见的立体图形,使学生初步了解球的形状、球各部分的名称、半径和直径的关系。针对上述教学目标,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在教学时,注重以小组合作作为形式,以活动、实验、发现为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创设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课的开始,教师联系教学内容,利用学生好奇心理,用游戏形式,使学生被不寻常的现象所吸引,从而引入新课。活泼、生动、富有实效的导入,让学生轻松进入了新知学习的愉悦天地。

二、注意引导学生实际操作,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在感知球的特征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旋转了一元钱的硬币、各自交流了带来的球形物体以后,引导学生摸一摸、玩一玩自己带来的其它立体图形,并交流一下各自的体验。有学生说“球滑滑的”“球只有一个面”“球面是一个曲面”“球可以自由地滚动,而圆柱、圆锥滚动都有它的局限性”等等。学生的体验是真实的,在学生交流操作感受的过程中,球的基本特征就已在学生自身的体验中得到很好的掌握。

三、突出生活数学的理念。

教师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置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从而开阔数学视野,感受到生活是数学的天地。例如:用一分硬币的旋转产生视觉球体,然后学生观察自带的足球、乒乓球等实物,再如求地球赤道的长度,向学生介绍开发区石油液化气用球形来储存的道理,紧密联系实际,更好地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也感到存在不足:1.在创设情境时,如何让学生明白球体怎么形成的?怎么用已学的平面图形得到球体?做得不够好,学生得到得球体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因为这要依靠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在教学球体的半径,直径概念时应与圆形的半径,直径作个比较,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区别之处,这样可以加深印象,便于理

解。

xiaoxue.xuekeedu.com

10.新课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篇十

xiaoxue.xuekeedu.com

1、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纵观《11-20各数认识》的教学,一般教师采取边进边演示的方法把10根小棒捆成1捆,告诉学生表示1个十,然后逐一加上1是11、12,使学生理解11-20各数的意思认识计数单位。这样以教师教为主的方法,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尝试发现的机会,形成认真听、认真记,用老师的语言进行表达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自己思考、尝试发现、相互交往、合作研究的机会,意在培养学生 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认识计数单位个位和十位时,我以小组实践活动的形式让他们一起研究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让别人一看就知道铅笔是多少?把10根捆成一捆,用1捆加几根表示十几的方法,作为学生的创造活动的闪光点。

3、在学习应用这一教学环节时,让学生看生活情境图,用数把看到的事物表示出来。在这里我没有采取先看什么,再看什么这种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而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他们可选择各自感兴趣的事物,用数表示个数,也可以根据各自的观察能力,发现不同的类型的物体,用不同的数表示他们的个数。自己学习,更能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学教育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以改变学生学习行为为重点,选择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我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创设民主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去满足学生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需要,减少压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另一方面借助评价的手段,促进师生情感,激励学生的学习,让他们体验成功,促进自身价值的形成。

5、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何等的重要。在小组实践活动中,有的孩子抓了一把铅笔争执不下,……因为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大大降低了小组活动的实效性,严重影响课堂的推进,目标的达成。吃一堑长一智,在不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前提下,慎用类似的操作活动。换一种思路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如仅提供给小组十多支铅笔,直接让学生思考可能更适

xiaoxue.xuekeedu.com

11.《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32页、33页做一做,练习五第2题。教学要求: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1.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2.图形卡片。

3.计算机软件、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导语:同学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机板书名称。

[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通过学生操作、观察,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以及探究新知的意识。]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培养学生抽象能力。]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辩认。

[通过记忆想像,使学生形成表象,并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一做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通过操作,使学生亲自体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自的特征。]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通过游戏,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数图形。

投影出示练习五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五、全课小结(略)

六、游戏

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12.新课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篇十二

学生已经会观察一个物体的正面、后面、侧面、上面、下面,并会根据观察几个相同的立体图形堆成的物体,想像推理出遮盖部分有多少个这样的立体图形。这个学期学生将进一步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的形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砍刀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第三学段(五、六年级):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在本单元教材中没有给出视图的概念,而是采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的表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砍刀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难点:搭成的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的组合的活动,学生进一步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的位置。

五、单元评价要点

第一学段:能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二学段: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第三学段: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

所以在本册中没有给出视图的概念,而是采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的表述。

六、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5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

课时 授课

日期 备注

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1课时

简单立体图形的组合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课时

较复杂立体图形组合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1课时

单元测试 1课时

测试情况

反馈 1课时

合计 5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4、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三、预计教学时间: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2.25÷58.4÷80.16÷82.8÷402.7÷0.073.6÷0.4

2.25÷1.53.15÷38.8÷0.80.4×20.4+22-0.4

【解答题】0.8除450与12.5的商,得数是多少?

(二)新知学习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典型例题】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小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提高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1-2题。

【拓展练习】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小华从正面卡到的图形是

(1) 如果有三个正方体,怎么摆?

(2) 如果有四个正方体,怎么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三、预计教学时间:1节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2.8÷0.72.8÷0.070.4÷0.50.9÷0.51.25÷0.5

1.25×80.25×41÷0.1251+12.94.1―0.4

【解答题】一个花圃的面积是24.08平方米,其中宽是3.5米,长是多少米?

(二)新知学习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典型例题】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是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的: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

2、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预计教学时间:1节

教具学具:小正方体若干。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2÷0.025.4÷0.030.67÷0.23.4÷1.71÷8

1.25×802.5×401÷445+4.540―0.9

【解答题】一块长方形菜地,要在它的周围围上篱笆,这块菜地的长是3.5米,宽是2.6米,需要多长的篱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

(二)【典型例题】

1、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

2、抽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

【小结】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发现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1-3题。

【提高练习】

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从左边看也是的情的情况。

【拓展练习】

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

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根据下面从不容的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

13.认识物体教案设计及其反思 篇十三

浅谈如何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认识物体”教学与反思

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学习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数学教学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关注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的过程。本人就以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认识物体》为例,谈谈怎样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玩中学,学中玩。

活动程序和设计意图

活动一:揭示概念,初步感知

1、摆一摆:

每4个学生为一小组,每一小组放置很多的由学生收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如:魔方、易拉罐、牙膏盒、小皮球等大的、小的不同颜色的都有)。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让大家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请你选择桌子上自己喜欢的实物拼摆出一个图形,拼好之后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摆的是什么?

学生兴致浓厚地拼摆,摆后互相交流。

生1:我摆了一张凳子。

生2:我拼了一辆轿车。

生3:我拼了一个机器人。

生4:我搭了架滑滑梯。

………

(设计意图: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我们一般常采用先展示一下同学们收集的实物,按形状进行分一分,从分一分着手展开教学。我认为学生直观感知薄弱,在得出“长方体”等名称之前,学生的活动仅仅是分一分实物,总感觉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儿童认识某一事物,须从大量感性的具体材料中,经过感知,逐步抽象,进行认识事物的本质。因而在给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名称之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摆、去拼让学生充分经历感知这些形状的实物的过程,即与之“耍熟”再进行下一环节教学。)

2、议一议:

师随意指着一名学生“作品”中的长方体问:“象这个物体的形状,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你能给取个名字吗?”

生1:方形

生2:长形

生3:长方体

生4:长长方方体

生5:面体

生6:长方形

生7:长方块

师:大家的名字起得都很有特色,但为了交流和需要,人们都公认把这种形状叫长方体(板书长方体)。

接着依次手拿正方体、球、圆柱并板书名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给某一物体取名字,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他们会觉得有趣,尽管他们的名字有些让你“瞧不起”,但毕竟是孩子自己取的,他们也动过脑,是他们的创造)。

活动二,引导探究,了解特征

1、摸一摸

师:请大家把刚才起了名的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你会有什么感觉,并把你的感觉跟小组同学说一说。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老师和小伙伴们,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

生2:有6个面,每个面摸起来都是平平的。

生3:我看到圆柱是直直的,摸起来光光的。

生4: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圆的。

生5:球是圆溜溜的。

生6:正方体是正正方方的,也有6个面。

生7: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生8:球摸起来也光光的。

生9:长方体的这两个面一样大(生指着相对的面)。

……

教师逐一肯定学生的发言。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各种形状的实物后,再通过自身实践,由大概到细致辨认,由整体到具体的逐步感知特征,建立初步空间观念。使学生感受到在玩中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

2、认一认

①让学生从自己桌面的实物中,分别拿出长方体、正方体、球给大家看。

②同学互相玩,一个拿实物,另一个说出名称。

(设计意图:使学生收集到的实物充分发挥作用,并借此说明每种形体有大的、小的、红的、白的,还有其他颜色的,有竖放着,有平放着等,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同时进一步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形成表象

①从实物抽象出图形

师:我们通过拼、摸、认、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样子。那么,它们的图形又是怎样的呢?通过电脑,抽象出四种图形。

②记忆想象

a、出示四种物体的直观图和其他图形由学生辨认。

b、闭上眼睛,想这四种形体是什么样的。

4、说一说: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课题)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实,像我们今天学习的四种形状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很多。想一想,哪些东西的形状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四种形状相同呢?

生1:我们坐的教室是长方体。

生2:数学书是长方体的。

生3:我家冰箱是长方体。

生4:铅笔是圆柱(生举起削了的铅笔)。

生5(反驳):不对,你那根铅笔不是圆柱,它上面是尖尖的。

师:你能把它变成圆柱吗?

生5:把上面尖尖的砍掉。

生6:篮球是球。

生7:爸爸抽的香烟是圆柱。

生8:我家电视是长方体。

生9(反驳):电视机后面鼓鼓的,不是长方体。

……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活动三: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游戏“看谁摸得准”

①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②每小组中一人说物体形状,另外两名同学按要求摸,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搭一搭、数一数

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四个伙伴随处可见,它们的用途可广了,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还能美化我们的生活呢!现在,请小朋友再当一次小小设计师,搭一件最喜欢的东西,并向伙伴介绍一下你搭了什么,用了哪些形体模型?各用了几个?

(学生动手搭学具后交流)。

师:在搭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不能把球放在最下面,它会滚走的。

生2:圆柱形的东西也不能放在下面。

生3:圆柱可以放在下面,不过要竖着放,不能横着放。

生4:我把正方体、长方体搭在下面很稳,上面都不会倒。

师:大家说的都不错,所以象我们造房子用的材料通常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这样才稳固。

(设计意图:学生在玩中观察、操作,体验不同形状物体的不同特征,有效地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空间观念。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去尝试、去实践、去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了对几种形状特征的认识,更让学生体会到“玩数学”的乐趣)。

活动四:归纳总结,学生质疑

师:通过今天的活动,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案例中就能很好地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1、 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同时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心理,在课前就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活动材料,每个小组一堆实物(如:牙膏盒、乒乓球、易拉罐、魔方、小木块等)。一开始上课就让学生当一回小小设计师,选择自己喜欢的实物拼摆一个图形并向小伙伴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当学生一听由自己自由拼摆,一个个兴致浓厚,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同时,在拼摆中已不知不觉地感知了这些实物的形状,并为后继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通过动手实践来获取知识。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学内容。因而在本案例中一系列的知识点几乎都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来获得。如:先让学生自由拼摆实物,在拼摆中感知形体,在感知之后互相议一议给它们取个名字。在活动二摸一摸环节中,让学生把刚才起了名的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会有什么感觉,并把你的感觉跟小组同学说一说。在这里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出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平平的;圆柱有两个面,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面大小一样;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大小一样;正方体也有六个面;球摸起来光光的等等。这样不仅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而且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体的特征。再通过认一认实物、想一想直观图形、说一说生活中的实例、看谁摸得准等系列活动来加深对形体特征的认识。在这里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大胆地探索知识,做到敢想、敢说、敢争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3、通过动手实践来发展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本案例在课始与课后都要求学生当一回小小设计师,用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学生的思维启动了,想象飞了起来,各种漂亮的图案在学生的指尖下诞生了。

二、注重自主探索,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1、拓展时空,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时间的保证。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都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睛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就有时间去思考、去操作去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如在活动一中让学生拼摆图形时,尽量让学生“玩”尽兴,在玩中让学生充分经历感知这些形状实物的过程。在玩累了之后让他们的口“表演”。给足时间让他们互相说摆了什么,待学生说得差不多,手也动了,口也动了之后,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这形体叫什么?又如在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摸一摸,看一看去得出特征时,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索,这样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尽情地表现、发展自己,使每位学生在自己的探索活动中认识理解了四种形体的特征。

2、让学生去体验探索的过程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在本节课中,尽量让学生跟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如在活动二议一议中,教师随意指着一名学生手中“作品”的一个部件问:“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这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起,教师就趁热打铁:“你们想给它取名字吗?”让孩子自己给某一物体取名字,他们会觉得有趣。尽管他们可能取一些让你忍俊不禁的名字或是让你捧腹大笑的,但毕竟是自己取的,他们也动过脑,是他们的创造。又如在最后有目的的搭一搭中,问:“你在搭时发现了什么?”由学生自己通过具体的拼摆探索出球不能搭在最低层,圆柱不能横着放。这样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在要求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实物时产生两个争论的问题“削尖的铅笔是不是圆柱?”“电视机是不是长方体?”,在这里教师并没有代替学生回答,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互相争论中加深了对这四类物体特征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探索只能是浅显的、表面的,但从实物――图形――实物再到建立较清晰的图形概念,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结果。

3、体验成功,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

上一篇:英语节国旗下讲话下一篇:雪散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