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

2024-07-24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精选11篇)

1.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 篇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多发生在30-40岁的中年人身上,是一种危险的病症。该病起病前可有单侧头痛 ,动眼神经、视神经、三叉神经损害或癫痫 发作。多在情绪激动与剧烈运动时突然发作。主要是剧烈头痛、眩晕 、呕吐,还可出现背痛、腿痛、烦躁、复视、怕光、怕声响、谵妄或惊厥等症状 ,严重者伴有昏迷 。

急救措施:

1、急性期要绝对静卧,避免血压突然增高的`各种因素,同时要快速呼叫救护车或通知急救中心。

2、急救时要在患者肩下垫上枕头,使上身和头部略抬高。如果仅使头部抬高而颈部弯曲,则头部静脉血难以回流反而使脑压上升,故需特别注意。

3、如果出现意识丧失,呼吸道阻塞是很危险的。此时应让患者侧身俯卧,下颌前伸,即取昏睡体位 。

注意事项:

1、如果病人诉说有容易疲劳 、看东西变黄、眼镜度数不合适等症状,就要考虑这是不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征兆。如果有这样自觉的症状,应尽快求医。

2、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属脑血管异常所致,即使一时止住,也有在数周后再发的可能。因此,应该进行彻底的治疗。

2.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 篇二

1 临床资料

79例SAH患者, 其中男34例, 女45例;年龄18~82岁, 平均50岁;治愈37例, 好转34例, 死亡8例;本组12例致再出血诱因中过早起床活动3例, 便秘4例, 尿潴留1例, 用力咳嗽2例, 情绪激动2例。

2 诱因分析

2.1 过早活动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由于脑血管瘤破裂口愈合未够牢固, 起床活动导致血压突然增高, 使未愈合血管再次裂开致出血。颅内动脉瘤出血急性期病死率约为40%, 存活者约1/3复发。以发病后2周复发率最高, 其次为第3~4周, 因此强调卧床时间不能少于4周[2]。

2.2 便秘、尿潴留

尿潴留用力排尿及大便秘结用力排便时, 腹压增高, 血压上升, 可致脑血管破裂。

2.3 用力咳嗽

用力咳嗽、喷嚏等均可引起血压上升, 导致脑血管瘤再次破裂出血。

2.4 情绪激动

由于患病、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 可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激动等不良心理, 致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 使血压升高。此外还可引起血管痉挛, 血压升高, 从而导致再出血。

3 护理对策

3.1 绝对卧床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吃喝拉撒都应在床上进行, 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下床, 尽量就地治疗, 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必要外出检查时须将床一起移去。护理时要向患者耐心讲解卧床的重要性, 协助患者在床上大小便, 逐渐养成卧床的习惯。在患者卧床时间达4周后, 在医生的指导下先垫高床头作半卧位, 再逐渐起床。本组病例中3例因不听医务人员劝告, 在不允许起床的时间内, 提前起床活动, 突然跌倒在地, 引起再出血出现意识障碍逐渐加深, 昏迷。

3.2 排便指导

由于卧床及疾病的影响, 患者易便秘, 因此要指导患者正确排便, 不应用力, 以避免用力过度造成再次出血。护士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发生便秘和尿潴留的可能性及发生后的危害, 嘱患者不可忽视便意, 力争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同时指导患者床上排便, 尽量避免灌肠, 以免增加腹压致血压升高。对于便秘严重者应进行肛门指诊后直接从肛门取出粪便。能进食者嘱其多饮水, 进食高维生素、含较多粗纤维食物, 适当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如香蕉。本组有5例用力排便后致再出血经积极治疗而治愈好转3例, 死亡2例。

3.3 心理指导

医护人员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要热情、关心, 多与患者交流, 发现患者痛苦要及时处理, 建立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由于卧床时间长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 及对病痛、病残和对死亡的恐惧。护士应主动向患者介绍周围住院环境, 多询问、多关心、多接近患者, 消除他们不良情绪, 让其对自己的病情有思想准备。另外护士需告知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或表现出哀痛、悲伤的情绪, 使患者保持平和心态, 避免过忧过喜, 对生活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尽可能低调处理[3]。本组有2例患者住院6周好转, 给予办理出院时, 因心情过于兴奋, 突发再出血致病情加重, 抢救无效死亡。

3.4 其他

①发病初期应给予高营养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少食为宜;疾病恢复期给予普食, 多食蔬菜、水果, 尽量做到色、香、味俱全;②剧烈的头痛使患者烦躁不安和恐惧, 护理时应保持环境安静, 轻轻按摩头部, 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放松情绪, 必要时给予脱水剂、镇痛剂、镇静剂或腰穿减压;③由于患者卧床时间长, 容易发生坠积性肺炎, 引起咳嗽、咳痰。护士要经常协助患者翻身拍背, 有痰时指导患者轻轻地将痰咳出, 避免用力咳嗽、咳痰, 痰稠难咳者可雾化痰液使之易咳出;④患者出院后, 要定期复查, 忌烟、酒, 避免情绪激动, 饮食上宜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富含粗纤维的食物, 防止便秘, 保持乐观良好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649.

[2]方向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死亡高危因素及预后数学模型的建立.中国急救医学, 2003, 23 (6) :374.

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篇三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干预;治愈率

【中图分类号】R473.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23-01

蛛网膜下隙出血是脑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隙,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蛛网膜下隙出血占脑卒中的10%左右。好发于青壮年。临床上通常将蛛网膜下隙出血分为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由于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隙者,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由于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而流入蛛网膜下隙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以下主要介绍原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2008年6月到2014年9月所有原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30例,均为首发病,男18例,女12例。最小30岁,最大80岁。平均48.2岁,所有患者经过头颅CT和腰穿证实为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对照组10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给予药物治疗,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护理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组则采取护理干预。

2护理

2.1急性疼痛

2.1.1休息与饮食护理绝对卧床休息4~6周,床头抬高15°~30°;卧床期间禁止起坐、沐浴、如厕及其他下床活动,协助病人完成一切日常活动;限制探视,保持病室的安静、舒适,避免声、光刺激,治疗护理活动也应集中进行,避免频繁接触和打扰病人休息[1];给予营养支持,开始以流质饮食为主,逐渐改为半流质;病人有意识障碍、呕吐不止时,暂禁食。如经治疗护理1个月左右,病人症状好转、经头颅CT检查证实血液基本吸收或经DSA检查没有发现颅内血管病变者,可遵医嘱逐渐抬高床头、床上坐位、下床站立和适当活动。

2.1.2用药护理遵医嘱应用降颅内压药物: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快速静脉滴注,必要时记录24小时尿量。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见“脑出血的护理”。遵医嘱应用抗纤溶药物:抑制纤维溶解酶形成,推迟血块溶解和防止再出血。常用药物有氨基己酸、氨甲苯酸、巴曲酶(立止血,batroxobin,reptilase)和维生素K3(vitaminK3)等[2]。遵医嘱应用钙通道阻滞剂:能降低细胞内Ca2+水平的药物均能扩张血管,解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防止脑缺血。常用药物有尼莫地平(nimodipine)注射液,10mg,6小时内缓慢静脉滴注,共7~14天,密切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或口服尼莫地平片40~60mg,4~6次/天,持续3周。遵医嘱给予止痛、镇静药物,遵医嘱应用脑脊液置换疗法(腰椎穿刺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10~20ml,2次/周)。密切观察病人头痛情况、意识状态、呼吸、心率、心律、脉搏、瞳孔变化、神经体征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2恐惧护理目标:病人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护理措施:指导病人了解疾病的发病过程与预后,以及DSA检查的目的与安全性等相关知识。告知病人头痛的原因,随着出血停止、血肿吸收,头痛会逐渐缓解;DSA检查是明确病因的一项比较安全的检查措施,指导病人消除紧张、恐惧、焦虑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和检查;家属应关心、体贴病人,为其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督促尽早检查和手术,发现再出血征象及时就诊。

2.3潜在并发症再出血。护理目标:病人不发生再出血,或发生后得到及时处理。护理措施:应对病情进行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发率较高,以5~11天为高峰,颅内动脉瘤初次出血后24小时内再出血率最高。严密监测病人在病情好转后,有无突然再次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重、抽搐发作等,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和生命征,检查脑膜刺激征是否阳性。一旦发现病人突然再次出现剧烈头痛、血压急剧升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表现,应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遵医嘱应用降颅内压药物和止血药。指导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协助病人完成一切日常活动;限制探视,保持病室的安静、舒适,避免声、光刺激;病人有意识障碍、呕吐不止时,暂禁食;治疗护理活动应集中进行[3]。

2.4知识缺乏护理目标:病人能说出本病的预防保健知识。护理措施:告知病人本病的相关知识,向病人解释头痛的原因,强调绝对卧床休息、情绪稳定的重要性,指导病人合理休息,积极配合各项检查及治疗。告知病人及家属容易导致再出血的各种诱因,指导病人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避免剧烈运动、用力排便、情绪激动、剧烈咳嗽、喷嚏和劳累等使血压及颅内压增高的诱因;保持大便通畅,如便秘时给予缓泻剂或开塞露,血压过高时遵医嘱降压,病人烦躁时给予镇静处理等;生活有规律,合理饮食,多吃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保持稳定的情绪;育龄期女性,在SAH发病后1~2年内避免妊娠和分娩。告知病人应避免诱因,定期复查,指导病人及家属如发现再次剧烈头痛、呕吐、血压急剧升高、意识障碍等再出血征象应及时就診。

3健康指导

向病人家属介绍本病基本知识,使其对本病病因有所了解,知道蛛网膜下隙出血死亡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易复发、易再出血。病人能够高度重视本病,但又不过分紧张,能配合治疗护理,能进行自我观察,发现头晕、头痛等病情变化,能及时就诊。要特别注意指导病人避免剧烈运动、用力、打喷嚏、剧烈咳嗽、情绪激动、饮酒等再出血的诱因。保持大便通畅,女病人患病后1~2年内避免妊娠及分娩。督促有条件的病人尽早进行手术,从根本上防止再出血。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49.

[2]宋光云.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预防护理[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2,5(2)∶88

4.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 篇四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2例, 男30例, 女12例, 年龄10岁~70岁, 平均年龄49岁, 其中20岁以下3例, 20岁~50岁25例, 50岁以上14例。发生并发症36例, 其中上消化道出血15例, 肺部感染8例, 脑疝2例, 尿路感染12例, 同时有两种并发症20例。治愈32例, 好转及遗留后遗症8例, 死亡2例。

1.2 临床表现

42例中34例以突发头痛、呕吐为主要表现, 占90.0%;4例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并呕吐, 占10.0%;4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 占5.0%。有明确诱因者35例, 其余7例无明显诱发因素。

2 护理体会

2.1 急性期的护理

(1) 安静休息: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4周以上, 尽量保持头高侧卧位, 头部抬高15°~30°。 (2) 运动:运动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 生命体征稳定48 h后以被动活动为主, 保持患肢正确功能位, 并注意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安全健康宣教。 (3) 避免诱因:去除一切引起血压增高的因素, 提供安静的环境, 减少探视, 避免一切诱因。

2.2 病情监测

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是判断病情进展的重要指标。建立静脉通路并遵医嘱输入脱水剂以降颅压, 营养脑细胞, 控制脑水肿, 预防脑疝形成, 一旦脑疝形成抢救成功的希望较小。若突然剧烈头痛、瞳孔大小不等、昏迷呈现进行性加深则需警惕颅内压增高, 应立即通知医师, 给予对症处理。

2.3 头部冰帽的护理

给予头枕电动冰帽, 以达到头部降温的目的, 还可防止继续出血。对昏迷的患者要向家属解释, 取得家属理解支持。除去枕头, 用毛巾及防冻垫根据患者头围大小保护头部, 将头置于冰帽内, 检查头部放置情况, 用干毛巾塞入冰帽内空隙, 形成密封圈, 保证患者安全舒适。在电动冰帽使用过程中, 要加强足部的保暖, 并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耳部的保护, 防止耳部发生冻疮。

2.4 加强基础护理

(1) 每2 h翻身叩背1次, 同时按摩受压部位, 防止压疮发生。 (2)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及时清除呕吐物。气道引流可采用体位引流的方式, 如叩背、振颤等, 可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概率。 (3) 留置导尿管是造成尿路感染的主要因素, 因此, 在导尿过程中需严格无菌操作, 并每日用0.9%生理盐水棉球常规消毒尿道口2次, 防止尿道口感染。告之患者多饮水, 每周进行尿常规监测。 (4) 保持大便通畅, 指导患者多吃水果及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每日数次自下腹部从右到左顺时针做环形按摩有助于排便, 必要时要用缓泻剂。大便后及时清洗会阴部。

2.5 积极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评估患者有无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及体征, 做好饮食指导, 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的食物。昏迷患者尽早留置胃管, 对胃液pH值进行监测, 争取早期使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治疗, 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6 癫痫并发症护理

若癫痫发作时及时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 解开衣领衣扣, 同时将牙垫置于患者上下齿之间, 防止舌咬伤。清除口鼻腔内的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窒息。无自主呼吸的患者应进行人工呼吸,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术。遵医嘱准确及时给予抗惊厥及抗癫痫药物, 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患者的情况。

2.7 心理护理

患病后患者常伴有焦虑、恐惧、烦躁等心理变化, 对病情影响较大, 应调整患者的心态, 使其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护士耐心向患者做安慰劝解工作, 介绍疾病护理等相关知识,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使患者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 总结

通过对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潜在并发症的护理, 有效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 避免了疾病的复发, 提高了治疗效果, 促进了患者康复, 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 篇五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微创手术,护理,再出血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378-0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类急性脑血管疾病,因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直接流进蛛网膜下腔而引起,此类患者多患有脑血管畸形、脑底异常血管网症、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硬化等脑血管疾病[1]。研究资料显示[2],我国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的发生率约为5~20/10万,死亡率约为1/4。护理工作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的恢复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以及再出血的发生率[3]。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我院对8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微创手术后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8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颅脑CT扫描确诊,其中男性47例,女性42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50.3±3.7岁。8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出现剧烈头痛、脑膜刺激、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等症状。

1.2 手术方法

依据颅脑CT扫描结果,采用YL-1型微创碎吸针于侧脑室行钻孔抽吸,积血抽吸干净之后,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冲洗液基本变清后停止冲洗,外接引流袋。

1.3 护理方法

1.3.1 疾病护理:(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意识、脉搏、血压、瞳孔、呼吸、头痛状况及尿量变化等,若出现意识障碍、血压升高、瞳孔不等大、头痛加剧、颅内压升高等症状,需立即报告医生,并准备抢救。另外,需注意患者呼吸道管理,及时清除患者口咽部分泌物及呕吐物,以使患者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避免患者剧烈咳嗽时致使脑血管的再次破裂。(2)卧床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至少绝对卧床休息4至6周,且床头抬高到15°~30°,发病的48 h以内最好不搬动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期间,患者会有腰和腿部不适症状,一些患者还会出现褥疮和便秘症状,护理人员需时常帮患者进行翻身、按摩,从而缓解患者的腰和腿部不适,避免褥疮和便秘,护理人员帮患者翻身时,动作要稳、轻、慢,以免震荡患者头部。卧床达4周之后,指导患者逐渐起床,不可急躁,先垫高床头,作半卧位,以免头部活动过度而引发并发症。(3)用药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常伴颅内压升高、继发性脑血管痉挛或是脑膜刺激征等症状,此类症状会导致剧烈头痛。患者入院早期,及时正确的用药在防止脑血管痉挛、再出血及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护理人员需遵照医嘱,对患者行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镇静止痛等治疗。(4)脑护理:给予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持续低流量的吸氧及头部低温,以改善脑组织缺氧状况及降低脑细胞的代谢,对于大量出血引起体温升高患者,可给予冰毯以控制体温。

1.3.2 生活护理:(1)饮食指导:患病早期,患者应多饮水,少食多餐,食用营养高、易消化、半流质饮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富含纤维素饮食。恢复期时,患者饮食营养需全面。(2)排便指导:卧床休息极易造成病人便秘,便秘容易引发再出血,护理人员需告知病人及家属便秘的危险性,指导病人床上排便,指导家属注意调节病人饮食。早期便秘患者可给予缓泻药,必要时可使用低压灌肠。(3)习惯指导:蛛网膜下腔出血极易复发,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患者在疾病恢复期不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要保持情绪稳定,戒烟戒酒。长期精神紧张、情绪烦躁、暴怒以及思想压力大会致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加速,患者应循序渐进适量运动,增加体力,强化血管功能,并节制情绪。

1.3.3 心理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多为突然发病,且病后需长时间卧床休息,因此会造成患者焦虑、烦躁、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影响病后恢复,甚至会加重患者症状,导致再出血。护理人员应热情、主动、耐心的与患者沟通,向患者讲解此病的特点、发病过程、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为患者介绍成功治疗的病例,树立患者战胜病痛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尽快恢复健康。

2 结果

8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5例患者发病6~13d后再出血,经治疗护理后所有患者顺利出院,19例伴有偏瘫,康复治疗后生活可以自理。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类常见临床疾病,此病并发症较多,且诱发再出血的因素也多,如情绪激动、过早下床活动、便秘、用力咳嗽、尿潴留等,发病5~11d是再出血发生的高峰期,80%再出血发生于发病后1个月内[4],因此,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护理工作。

护理工作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关键所在,包括疾病护理,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系统化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系统评估患者,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避免病情恶化[5]。本研究中,有5例患者发病6~13d后再出血,因发现及时,抢救快速而治愈,住院6~8周后顺利出院。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应热情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使其了解此病的发病原因、特点、疾病恢复期注意事项及预后注意。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至少绝对卧床休息4至6周[6],护理人员要反复耐心讲解绝对卧床的必要性,以使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做到勤观察、勤擦洗、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和勤交班这七勤。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好患者的疾病护理,更要培养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避免再出血的发生和加快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 姜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系统化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6):91-92.

[2] 叶秋云,陈友军,范凤玲.加强基础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6):121-122.

[3] 黄桂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的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2):1896-1897.

[4] Mcallister M. Doing practice differently: Solution-focused nursing[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3,41( 6) :528.

[5] 董文菊,任华蓉,段柯旭,等.人文关怀式健康教育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运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5):92-93.

6.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 篇六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外科的一种常见病,是由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积血可加重颅内高压,其代谢产物可引起脑血管痉挛、破坏血脑屏障、继发脑积水[1]。近年来在神经外科开展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种新方法,以损伤小、操作简便、利于病情观察、疗效明显、并发症小的一系列优点,得到临床的推广,护理更是治疗的关键。我科于2007年3 月~2012年3 月对收治的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1 例,男18 例,女3例;年龄26 ~68 岁,平均年龄48岁。其中,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颅脑损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10 例。腰穿结果提示脑脊液红细胞均>100×106/L,蛋白>0.8g/L,且排除存在颅内血肿、严重颅内高压、腰背部皮肤感染等腰椎置管禁忌症。

1.2 腰椎置管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头部和双下肢屈曲,常规局麻穿刺腰大池,成功后置入腰大池持续引流专用装置。将引流管在皮肤上固定,防止引流管移动脱出。外敷无菌纱布,用3M医用透明膜敷料外贴固定引流管,外侧再用普通敷料加固后取平卧位,将引流袋放置在患者一侧。通过调速器控制脑脊液引流速度,持续缓慢引流脑脊液,每天引流量不超过300mL。

2 结果

引流管放置时间5~10天,平均6天。无颅内感染、颅内血肿、低颅压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2例因重型颅脑损伤病情较重死亡,其余均痊愈。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术前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心理护理,这是操作成功的基础。由于患者及家属对此项治疗了解甚少,常有恐惧心理,护士应为患者及家属介绍操作方法,缓解他们的恐惧心理,取得患者及家属信任和支持,便于穿刺顺利进行。

3.1.2 术前准备 患者背部备皮,进行简单擦洗。术前30min快速静滴20%甘露醇250ml降低颅内压,以避免因脑脊液压力梯度差过大诱发脑疝形成。病人躁动者应给予约束带保护,遵医嘱使用镇静药,同时常规准备安定及脱水药物以便术中急用。另外,给予高热量、营养素齐全的饮食以提高患者免疫力,提高患者手术耐受能力。

3.2术中护理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及瞳孔变化,测量呼吸、血压是术中护理的重点,如患者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或同时缩小,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意识不清,呼吸不规则等症状时,提示脑疝形成,应立即停止操作,配合医生采取相应抢救措施。本组有1例发生。

3.3 术后护理

3.3.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应平卧或侧卧位,保持头高位(床头抬高15°~30 °),便于脑脊液引流。对意识清楚的患者询问其头痛症状是否减轻。观察患者有无烦躁不安的症状,对意识障碍患者观察瞳孔变化及神态恢复情况,及早发现脑疝形成的先兆。严密观察意识和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头痛、呕吐情况,稳定血压,及时脱水、降低颅内压。预防肺部感染,防止剧烈咳嗽、烦躁不安引起颅内压增高。

3.3.2 引流液的观察 脑脊液由脑内脉络丛生成,每日量约500 ml,每日引流量以400~500 ml为宜,引流袋应置于床边,低于脑脊液平面10 cm左右,根据患者颅内压高低调整引流袋高度,以防脑脊液引流过多或引流不畅,从而继发枕骨大孔疝、颅内出血、低颅压及气颅等。同时观察引流液的性状,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引流液为浅红色,如出现大量鲜红色的引流液提示有再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

3.3.3 引流管的护理 引流导管要用3M医用敷料帖固定,患者宜取侧卧位,对躁动者予约束带约束,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因引流管细长,在翻身、搬动患者时,由两人以上共同完成,防止牵拉及误拔引流管,操作完毕后,须检查引流管有无扭曲、受压、脱落,保持引流通畅。如引流不畅时,积极找出原因。如堵塞或血性引流液较浓的患者,可经引流管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更换引流管或重新置管。本组共发生堵管3例,1例经生理盐水冲洗后引流通畅;2例经更换引流管后引流通畅。

3.3.4预防感染 由于在持续引流时,颅腔在一定程度上与外界相通,增加感染的機会,因此在护理上应采取措施预防颅内感染。首先减少室内人员流动,限制探视,保持空气清新。其次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清洁,引流管与引流袋的接头处应用无菌纱布包裹,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并记录脑脊液的颜色、性状及量。每日更换引流袋及搬动病人时都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引流液逆流,导致颅内感染[2]。同时,注意引流袋及引流管各个接头处引流袋悬挂高度应低于脑脊液平面10 cm左右,防止引流液逆流。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定期留取脑脊液做脑脊液的常规及生化检查,必要时可做细菌培养,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颅内感染。本组未发生颅内感染。

3.3.5 加强基础护理工作,翻身、叩背,物理降温,做好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同时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鼓励胃肠内营养,不能由口进食或胃肠功能吸收差、恶病质患者由静脉给予高热量的营养液治疗。由于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压疮。

3.3.6 及时拔管 一般置管时间为1周,最长不超过2周,随着脑脊液颜色的澄清、各项指标的恢复(脑脊液中红细胞<100×106/L,蛋白<0.8 g/L),颅内压降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时,一般情况良好,夹闭引流管24 h患者无高颅压症状,方可考虑拔管。拔管后应继续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

3.4预防并发症

3.4.1防止颅内血肿 多因引流速度过快,24h引流量过多引起,因此严格控制引流袋的高度,调整引流的速度和引流量。

3.4.2引流不畅 原因是位置不当,引流管扭曲或折断,脑脊液中的蛋白含量高,组织碎片等堵塞引流管,应及时给予处理。必要时更换引流管。

3.4.3 区别低颅压性头痛和高颅压性头痛 低颅压性头痛是由于引流速度过快所引起,坐起或站立症状明显,平卧位缓解。而高颅压性头痛则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4体会

持续腰大池置管引流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是脑出血和颅脑损伤后控制颅内压和清除血性脑脊液的措施,可减轻血性脑脊液对脑和脑膜的刺激,促进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缺血状态,减轻脑水肿和脑梗死的发生。该方法操作简便,减少了经常腰穿带给患者的痛苦,治疗效果明显,便于患者及家属接受;更有利于观察病情,减少并发症。作为神经外科护士,要加强责任心,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为抢救赢得时间,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发生颅内感染等并发症。还应做好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避免各种并发症及危险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卢叶玲,李惠敏,李次发等.终池闭式引流置换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出血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7.22(19):22—24

7.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 篇七

1 病例分组

选取我院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其中22例为动脉瘤破裂出血, 前循环16例, 后循环6例, 动静脉畸形6例, 手术治疗21例, 7例对症支持治疗, 家属拒绝手术治疗, 28例以及配对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例, 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 其中年龄最小为42岁, 最大83岁, 男16人, 女12人, 平均年龄54±3.8岁。本次筛选患者无严重的其他基础疾病, 如肾病、肝病、严重心脏病等, 高中以下学历10人, 高中、大专学历11, 本科以上学历7人。

2 认知功能功能分析采用画钟试验检测 (clock drawing test, CDT)

在一张普通白纸上按照要求画一个中标的模型, 任意的说出时间点, 看患者的反应能力, 本实验对患者的文化程度以及理解要求较低, 较为被蛛网膜下腔患者接受和配合完成, 排除文化差异引起的影响, 目前文献上说明有多种方法, 各有不同, 本实验采用是四分法, 本实验也是最为临床常见常用的方法: (1) 画出闭锁的圆, 1分; (2) 将数字安放在正确的位置, 1分; (3) 表盘上包括全部12个正确的数字, 1分; (4) 将指针安放在正确的位置, 1分;同时分析其相关因素, 包括:初发病年龄、发作频次、发作类型及发作持续时间及用药种类多少等多个方面。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画钟试验结果评分比较, 心理护理组与普通组比较, 所得评分具有明显差异性 (P<0.05) 见下表

4.2 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心理组的画钟试验总分与患者初发病时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除性别因素外其余几种影响因素均与认知功能损害状况呈明显相关性 (P﹤0.05) 。

5 讨论分析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 生活条件的改善等综合因素原因, 有上升趋势, 由于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明显影响,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故而此病危害大;本病是无明显年龄差别, 任何年龄段都可发病, 发病的方式也是多样的, 从大量临床患者的治疗以及临床症状观察中了解到,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记忆力、学习能力, 行为能力, 言语能力, 情感的改变等, 各有不同, 经过积极治疗后, 患者的部分认知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 但会对患者的以后生活有不同的影响, 从而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蛛网膜下腔出血部分患者有着认知功能障碍损伤不是十分明显, 追踪观察, 部分患者后期会出现如正常脑压性脑积水、严重的脱髓鞘改变, 最终出现慢性隐逸性的认知功能损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 真正找到导致其认知功能损害的原因, 是目前重要关注点之一, 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研究画钟试验评分量表中可以显示出, 经过心理护理的患者各种检查项目与普通护理对照组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性, 表明心理护理在患者认知功能中有着明显的作用, 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认知功能功能较正常人受损, 经过心理护理后, 部分功能可以明显的明显恢复。而影响认知功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由表2影响认知功能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知:除性别无差异性之外, 起病年龄、受教育程度有重要的作用, 年龄小的, 恢复明显, 受教育程度高的, 恢复相对要好一些, 相似度 (or) 也较明显。另治疗情况也对认知功能有明显影响, 大部分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是缓慢进行的, 最后可发展为不可逆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导致其生活质量降低。在对患者治疗同时, 加上必要的心理护理, 组织患者力所能及的学习外界知识, 最后加强知识获取, 从而改善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1]朱怀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健康教育[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 (02) .

8.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 篇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6 月至2015 年6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动脉瘤性SAH后D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动脉瘤性SAH后DCI相关诊断标准, 其中通过腰椎穿刺证实20 例, CT证实6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0 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30 例, 女10 例, 年龄36~77 岁, 平均 (57±10) 岁;观察组患者中, 男28 例, 女12 例, 年龄35~79 岁, 平均 (58±11)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基础护理、遵医嘱指导、注意事项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 具体如下。

1.2.1 颅内高压护理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与意识变化情况, 帮助其取半卧位或将床头抬高30°, 以维持正常呼吸功能, 加速脑部血流回流, 在患者体位变化过程中, 要尽量将动作放缓, 防止突发事件发生。同时, 应对患者出入量进行详细记录, 在急性期, 应限制液体摄入量, 防止脑水肿加重, 并指导患者排便、咳嗽等, 避免脑疝发生。

1.2.2 疼痛护理护理人员应嘱患者卧床休息, 保持病房环境安静。由于头痛症状严重患者易出现焦虑、烦躁以及抑郁等不良情绪, 疼痛发作时,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疾病相关知识以及疼痛感受, 以分散其注意力, 并帮助其变换体位;按摩患者头部, 嘱其深呼吸, 呼气要缓慢;对于持续疼痛患者, 指导患者屈髋、屈膝, 放松肌肉, 使其紧张性疼痛得以缓解[3]。如果患者疼痛症状严重, 且无法缓解, 需根据医嘱使用脱水剂或止痛剂, 禁止使用损伤血小板的药物。

1.2.3 用药护理为了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 保护脑组织, 缓解脑水肿, 根据脱药水使用剂量、时间等规定, 应规范尼莫地平微量泵泵入时间, 控制剂量在每小时2~5 ml内;采用<1.2 μm过滤输液器进行静脉滴注, 在应用甘露醇过程中, 要注意观察液体滴速, 记录患者静脉输注状况, 每小时监测1 次瞳孔、呼吸、意识、血压以及心率。在用药过程中需注意:受溶剂乙醇影响, 单纯给予尼莫地平会严重刺激血管, 加重患者头痛症状;尼莫地平属于脂溶性药物, 在成品药剂中溶剂为乙醇, 所以用药前应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乙醇过敏症状;应对输液速度进行严密观察, 在首次用药2 h前, 给予小剂量药物输注, 观察患者用药后是否出现不适症状;尼莫地平存在一定光敏感性, 需要采用避光输液器。

1.2.4 心理护理动脉瘤性SAH后DCI起病急, 病程较长, 临床症状较复杂, 头痛症状严重, 患者易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且易出现反复剧烈头痛的症状, 可严重影响患者睡眠质量, 部分患者甚至出现轻生想法。此外, 尼莫地平用药较频繁, 其半衰期较短, 整个疗程持续用药, 患者耐受性较差。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耐心解释, 使其心理顾虑得以消除;向患者介绍成功治疗案例以及疾病相关知识, 以缓解不良情绪, 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护理期间, 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适当鼓励, 多与患者家属沟通, 获取患者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共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 为5 分;好转:GOS评分为3~4 分;加重:GOS评分为2 分;病死:GOS评分为1 分。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预后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好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临床中, SAH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为DCI, 其严重程度仅次于再出血, 未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病死。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为治疗SAH后DCI的有效药物, 但部分患者使用尼莫地平后仍会发生DCI。由于缺少特效治疗方法, 因此对症治疗以及相应护理干预十分重要。动脉瘤性SAH后DCI患者多伴有严重头痛症状, 起病急, 易出现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需多与患者沟通, 帮助患者按摩, 以缓解疼痛症状;临床护理中需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与意识变化, 指导患者排便、咳嗽;观察患者心律、血压、心功能, 由于尼莫地平具有扩血管作用, 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且此病病程长, 症状复杂, 患者不良情绪较为突出, 甚至会出现轻生想法, 护理人员需采取适当心理疏导,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4,5]。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好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对动脉瘤性SAH后DCI患者实施综合护理临床疗效明显, 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改善患者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后迟发性脑缺血 (DCI) 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山东省莒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动脉瘤性SAH后D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好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动脉瘤性SAH后DCI患者实施综合护理临床疗效明显, 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缺血,综合护理

参考文献

[1]曹梦云, 李燕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护理[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0, 13 (17) :109-113.

[2]郭小叶, 魏艳, 赵书敏, 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护理学报, 2013, 19 (20) :112-115.

[3]郭晓菊, 邢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主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 29 (2) :124-127.

[4]孙霄云, 刘堃, 罗俊生, 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循证护理[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3 (4) :135-138.

9.妊娠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如何治疗 篇九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因脑组织、脊髓或颅底的血管发生破裂而引发的脑出血。一般来说,妊娠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大都是由脑血管畸形破裂或脑动脉瘤破裂引发的。此病发病迅速、可直接损伤患者脑部的中枢神经,故死亡率较高。

一般来说,女性在怀孕后,其体内的血容量会逐渐增加,其血管内血浆的体积可增加约1300毫升,红细胞的总体积可增加约400毫升。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引发脑血管畸形。若是脑血管畸形较为严重,这类患者在情绪激动、排大便或运动时,其畸形的脑血管就有可能发生破裂,从而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妊娠的后期或分娩前后,孕妇的血压较未怀孕时要升高很多,同时其心输出量也较未怀孕时增大很多,其颅内血管的内壁一旦受到血液的挤压,就有可能形成脑动脉瘤。此时,若是该孕妇的血压继续上升或是其心输出量继续增加,其脑动脉瘤就会发生破裂,从而引发此病。

在临床上,医生常为此病患者做脑血管造影检查以明确其病因,而后再根据其病情的不同进行如下的治疗:

1.病情较轻的此病患者由于其颅内的出血量较少,颅内并未形成血肿,故无需进行手术,只需卧床静养,并使用止痛药、止血药、润肠药和降压药等药物进行治疗即可。

2.病情较轻、但颅内已出现血肿的此病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应通过手术及时清除颅内的血肿。若治疗及时,这类患者的颅内神经便不会受损,而且可如期进行分娩。

10.浅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 篇十

1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主要的治疗原则:控制继续出血, 解除血管痉挛, 防止再出血, 减少脑组织损伤, 针对病因治疗。

2护理

2.1 一般护理

2.1.1 保持安静, 避免情绪激动, 减少探视, 绝对卧床休息4~6周。同时向患者说明卧床休息的重要性, 并使头部抬高15~30°以减轻脑水肿。

2.1.2 在护理过程中注意须防再出血, 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和检查, 避免头部震动, 禁止沐浴、如厕等一切下床活动, 避免精神刺激, 对头痛和躁动不安者应用足量有效的止痛、镇静药以保证患者安静的休息。

2.1.3 防治便秘, 保持大便通畅。

2.1.4 防止剧烈咳嗽发生。

2.2 饮食护理

保证营养的供给, 可增强机体抵抗力。清醒患者可给清淡易消化, 含丰富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 避免刺激性食物, 食物不宜过冷或过热, 喂食速度不宜过快, 以免引起呕吐、呛咳或窒息, 神志不清吞咽困难者应在发病72 h鼻饲足够的水份和流质。

2.3 心理护理

患者起病急骤, 剧烈头痛为其主要症状, 青壮年更为常见, 加之患者对此病缺乏了解, 因此常有烦躁不安、恐惧、担心疾病的预后, 护理人员应耐心讲解, 告知患者头痛是因为出血、脑水肿致颅内压增高, 血液刺激脑膜或脑血管痉挛所致, 随着出血停止血肿吸收, 头痛会逐渐缓解等,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配合治疗和检查。

3专科护理

3.1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意识, 瞳孔是判断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加重, 不易唤醒, 两侧瞳孔不等大, 应考虑到脑疝发生。

3.2 临床症状观察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的临床标志是突发剧烈头痛, 多以剧烈难忍的头痛开始, 可放射至枕后或颈部, 伴有恶心呕吐, 因此严密观察头痛的性质, 强度, 持续时间非常重要, 保持室内安静, 减少探视, 躁动不安者可加床档, 或约束带约束。

4并发症护理

4.1 观察脑血管痉挛情况

脑血管痉挛 (CVS) 可发生在任何时间, 早发性脑血管痉挛 (CVS) 可在SAH后立即发生, 表现为一过性意识障碍及轻度神经功能缺损,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CVS) 多在SAH后2~14 d出现[2], 若患者病情稳定或好转后再次加重, 出现意识障碍, 偏瘫等, 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做好抢救治疗工作。

4.2 及时观察再出血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再出血的高峰时间是首次出血后的近期, 以5~11 d为高峰, 81%发生在首次出血后1月内, 颅内动脉瘤初次出血后24 h内再出血率最高, 2周时再发率累计为19%[3]。患者病情稳定好转的情况下, 突然再次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 意识障碍加重, 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3 脑积水

正常颅压脑积水是SAH最常见的合并症, 多发生在4~6周, 有的甚至在半年后出现, 主要表现三个障碍:精神障碍、步态障碍、尿便障碍, 若患者出现嗜睡, 反应淡漠, 痴呆, 行走困难及尿失禁等, 尽早治疗。

4.4 呼吸道并发症

因患者长期卧床, 抵抗力下降, 易发生坠积性肺炎, 故应加强营养, 定时翻身扣背, 必要时给予吸痰, 起声雾化吸入。

4.5 消化道应急性溃疡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后3%~4%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应急性溃疡, 甚至因出血而死亡, 系胃肠道保护层被破坏, 胃泌素和胃酸分泌增加所致, 应注意观察大便及呕吐物颜色, 如有异常及时送检。

5检查护理

5.1 行腰穿脑脊液检查护理

腰脊液检查是SAH最敏感的检查方法, 均匀一致血性的脑脊液是诊断SAH的主要指标, 腰穿前 20%甘露醇250 ml 脱水, 指导患者排完大小便, 静卧15~30 min, 腰穿术后嘱患者去枕平卧6 h, 鼓励患者多补充水分, 防止穿刺后低颅压性头痛, 告知卧床期间不可抬高头部, 可适当转动身体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痛、腰脊痛、脑疝及感染等穿刺后并发症。指导患者保护穿刺局部, 穿刺部位敷料防止潮湿、污染。

5.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护理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是确定SAH的病因诊断最有意义的辅助检查, 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的比较安全的检查措施, 宜在发病三日内或三周后进行, 术前向患者详细介绍检查的必要性与过程, 使患者处于最佳配合状态, 并抽血检查PT、APTT, 术前禁食, 常规准备沙袋, 用于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造影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加压包扎, 制动, 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足部皮肤的色泽、温度, 注意穿刺局部有无渗血、血肿, 指导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 观察患者有无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6用药观察及护理

6.1 急性期抗纤溶治疗可以阻止血凝块被溶解, 常使用止血剂, 可用6-氨基乙酸6~8 g, 加入0.9%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速度以40~50滴/min为宜。

6.2 对意识清醒者可酌情给予适量的止痛剂或镇静剂, 禁用吗啡, 以免抑制呼吸。

6.3 应用甘露醇及甘油果糖时, 注意勿使液体外溢, 以免损伤组织, 并注意注入时间的掌握, 甘露醇为高渗性脱水剂, 应用时, 125 ml应在15~20 min内滴完。应用甘油果糖时, 适当控制滴流度以免引起血红蛋白尿。

6.4 为预防脑血管痉挛发生, 可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 应在出血后4 d内开始静脉滴注, 药液要现用现配, 遮光输入, 滴注过程中, 要严密观察血压及时巡视, 必要时给予输液泵控制滴速, 并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血压变化, 避免血压忽高忽低。

根据本病发病特点及规律, 护士应加强责任心, 悉心观察和护理。发现问题, 及时汇报和解决,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降低死亡率, 致残率, 保障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焦保华.脑率中.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7, 9:276-277.

[2]焦保华.脑率中.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7, 9:302-303.

11.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分析 篇十一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53-01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常延误诊治,为提高对其临床表现复杂性的认识,以期尽早诊断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笔者对20例SAH的临床特点探讨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为外院及我院其他科室转入我科及急诊入院病例。男15例,女5例;年龄60~80岁18例。因活动诱发8例,情绪波动发病6例,劳累2例,饮酒后发病2例,排便发病1例,不明原因1例。有高血压病史9例,糖尿病史5例。

1.2典型病例:患者,女,65岁。因生气后出现精神异常,胡言乱语,就诊于精神病医院,经治疗后患者精神异常无好转,语无伦次,多语,行动异常,3d后病情加重,昏睡,呕吐,行脑CT检查为SAH,转入我科。

2结果

2.1误诊情况:因精神异常误诊为精神病4例,散发性脑炎2例,因血压高伴轻度头痛误诊为高血压病例4例。因眩晕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例。因急性眼痛和/或不全动眼神经麻痹误诊为青光眼4例,眼神经麻痹2例。

2.2治疗和转归:死亡5例,余均经卧床休息,应用抗纤溶药6-氨基已酸,应用降低颅压药和预防脑血管痉挛药尼莫地平,1d后神智转清,精神症状渐消失,1个月病愈出院。

3讨论

SAH一旦发现即可引起一系列病例过程,病情复杂,病死率较高,SAH仅占卒中的3%。病死率却占所有卒中死亡的5%[1]。而因误诊延误治疗及早期手术时机,易导致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发生导致病死率增高。所有提高早期诊断率,降低误诊率值得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本组病例特点:SAH典型起病形式是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脑膜炎刺激征。可伴有一过性意识障碍,常有剧烈过度劳累等诱因;而本组病例首发症状不典型,其特点为:(1)年龄大于60岁,多为60~70岁,多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2)首发症状不典型,起病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不明显,而精神症状性格改变发生率高;(3)血压高,头痛轻,多无恶心、呕吐,而误诊高血压病;(4)CT阳性率低;(5)视力障碍,眼痛或不全动眼神经麻痹;(6)单纯眩晕,可能是出血致椎基底动脉系统反射性痉挛。

误诊原因:(1)患者健康意识差,就诊于各科室。(2)临床医生专业性强,但知识不全面,对不典型SAH缺乏认识,而早期症状不典型且症状多样化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首发症状不典型,起病相对缓慢,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不明显,而精神异常、性格改变等不典型症状发生率较高,这主要是与老年人感觉敏感性差,有不同程度脑萎缩、颅腔空间大,以脑血管及脑功能调节能力下降有关,易导致误诊[1]。(3)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是次要影响,主要是对疾病缺乏全面认识和综合分析。例如精神异常考虑精神病,而忽略了全面分析,综合病史,可能是其他疾病所致。(4)过分依赖脑CT,脑CT正常,而忽略了对可疑SAH着行腰穿协诊。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推荐阅读:

上一篇:游览三门峡大坝作文下一篇:幼儿园迎新欢迎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