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农村小学管理特色

2024-07-25

打造农村小学管理特色(精选11篇)

1.打造农村小学管理特色 篇一

新农村特色打造调查汇报

今年以来,区镇村新农村建设点驻村帮扶工作组坚持以打造“城郊新村”为奋斗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该村的实际,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千方百计完善基础设施,想方设法发展村级经济,主要以“四抓”扎实做好新农村建设帮扶和指导工作。

一、以抓村庄建设规划为先导,务求整体布局科学合理。

新农村建设启动伊始,工作组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聘请规划设计专业人员,根据村庄人口、用地规模、规划范围和产业发展等情况高标准制定了符合村庄实际、与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村庄建设规划方案,并多次征求村民意见后,报区新村办审核通过。同时,按照村庄建设规划方案的要求,分别请区林业局、区蔬菜办、区规划设计院,就村庄整体绿化、蔬菜产业发展和村庄几个重点活动场所作了详细规划设计。村整个规划体系详细、具体,空间布局合理,亮点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对新农村有序建设和持续发展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二、以抓农村经济发展为核心,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工作组与乡镇、村干部一道,详细分析了村的经济发展优势和潜力,理出了“盘活集体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培植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一方面,依托山地资源多,且适宜果树和花卉苗木栽培有利条件,与熙可携农公司、园林公司签订了420亩用地长期租赁合作,每年可以增加集体收入2万多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水源便利、灌溉条件好,而且村民长期以来有蔬菜种植习惯和经验的有利条件,准备近两年高标准建设一个面积达10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实现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增收。同时,积极组织村民参加知识培训和各种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能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区内外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以抓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力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从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制定了《村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共安排建设项目11个。目前,累计落实资金100余万元,硬化通村干道1200米,硬化巷道及场地4000平方米;建成可集中供水80余户的供水井1座,全村100%农户完成改水、改厕,兴建沼气池51座;建好了标准化篮球场1个、图书阅览室1个、休闲健身场所1处。同时,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共拆除破烂房舍20xx余平方米;粉刷房屋墙面500余平方米,平整荒空地近5000平方米。村庄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改善,基本实现了农民走平坦路、喝自来水、燃洁净能源、用卫生厕的建设目标。

四、村务民主管理为主线,积极倡导健康文明新风。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工作组不仅注重帮助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更注重抓好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按照民选、民办、民管、无偿的原则,组织村里德高望重、热爱公益事业、具有号召力的村民成立了村民理事会。进一步完善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对需要村组投资投劳等重大事项,严格按照“一事一议”制度执行。为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在村庄入口处建有一块长10米、高2.5米的文化宣传长廊,在村内设有村民健身广场和图书阅览室,在村中心建有标准化篮球场。充分利用村中的宣传橱窗、文化活动室等一系列公共设施,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形成了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邻里之间能友好、和谐相处。

2.打造农村小学管理特色 篇二

第一,硬件设施滞后。农村学校的硬件建设大部分是“普五”时设施,虽然目前农村小学在硬件设备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学校图书室、器材室、实验室、多媒体室、操场、餐厅、 宿舍等还不完善,因无房屋几室合并,致使国家发放的硬件设配无安生之地。

第二,社会关爱减退。虽然教育体制改革发挥了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作用,但部分乡镇、行政村领导把教育当作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事儿。强行占用学校校舍、用地,阻碍、 刁难学校正常开展工作等现象时常出现,以致学校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第三,师资严重匮乏。由于种种因素的造成,农村学校师资严重匮乏,而这种匮乏主要有两个方面:数量和素质。国家按规定的师生比核编定数不科学。因为农村学校较多,特别是山区学校,班额小,按班级、学科、课时来算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现在农村学校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和特岗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但他们大多是非教育院校毕业,甚至有一小部分是小学毕业,造成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低下。

第四,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一定社会环境制约和影响,学校、教师、学生、 家长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评价的唯一目标,致使学科发展不均衡。新课改倡导的一些体验性活动,因为“安全”“考分”被拒之门外。加之教师存在着工资少、社会待遇低、任教课头多、周课时超标等现象,使教师工作、心理负担过重,有种狼狈不堪的感觉,导致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改深入举步维艰。

农村学校占了义务教育的大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不足,否则谈素质、讲发展、论均衡将成为一句空话。 作为在农村教育战线工作几十年的笔者,体验到这些窘状及问题是随着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应运而生的。但作为农村学校的校长不能把窘状及问题当作借口,一味将问题上交或消极对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应因地制宜践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造具有农村特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色校”。对此,笔者根据工作经验提出几点对策:

1.因陋就简做无米之粥。针对农村学校存在教学用房不足,生均经费使用有限的问题,校长可尝试两种方式来解决。 对于一些基本结构还行的校舍,就采取维修形式将其变为可用之房;校舍紧缺学校就搭建简易钢板房、租赁补充等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如,罗山县子路镇是属于山区乡镇,条件比较艰苦,近几年来,子路镇中心校维修改善校舍100余间,共3000多平方米;搭建简易用房50余间,共1500多平方米;租赁操场用地7000多平方米。各农村小学基本解决了几室用房、教学场地不足的燃眉之急,避免了国家下发的教学设备被堆积、闲散等现象发生。实践证明,这两种方式所需资金只要学校有步骤的统筹计划好,不会带给学校经济负担。

2.移花接木破师资难关。首先实施乡镇中心校送教到边缘学校的“支教”制,以求得农村学校现有条件下的教师均衡。具体做法是:开学初,选派优秀教师到边远学校任教,学期中,选派优秀教师下薄弱学校做示范引领。其次针对农村学校教师缺乏、工作任务重等现象,集中研讨学习难,可推行 “即时性”教学研讨活动。就是通过选派到农村小学的引领教师随时随地聊教育、聊教学,使教师在茶余饭后、在课间交流中不知不觉互相借鉴。共同提升专业水平。提倡“简约”培训法。由于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一名教师任多学科教学极为普遍,专业的不对口造成学科发展很不均衡。不会画画的美术教师、不识乐谱的音乐教师、从未见过实验器材的科学教师等见怪不怪。国家虽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但实用性不高,无法解决教师专业技能差的问题。基于此,可在全校挑选或校外聘请某项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为辅导教师,采取共性问题集中培训,个性问题及时培训的“简约”培训法。相信这种做法会立竿见影,深受教师喜爱和推崇。上述种种“移花接木”式教学管理。它的确可化解学校师资不足的矛盾,突破师资专业水平偏低的难关。

3.强化措施推素质教育。与发达地处、大城市相比,农村学校推行素质教育,要强行照搬是得不偿失,这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核心内容。为此可强化措施推素质教育,创建具有农村特色的素质教育。

(1)强力均衡学科发展。落实好国家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乡镇中心校通过多种形式的督导、采取切实有效的培训形式、喜闻乐见的教学教研模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促使各校开足课时、开全课程、落实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大课间。

(2)让民风民情进校园。如,剪窗花是子路镇当地一项民风。这里乡民、教师甚至学生原本都会剪贴一些图案。借助这种民风就将剪纸定为全镇的校本课程,拟订教材、编制课表、 成立教研组。为了实现服务社会的教育目的,还让学生走进养老院爱老孝老,走到烈士墓前缅怀先烈,走进了农户学习种植养护。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劳动的喜悦,也为学生打开了通往成长、成才的智慧之门。

(3)乡村少年宫增内涵。三年前,子路镇中心校争取了市级乡村少年宫建设。于是学校整合资源,以乡村少年宫为基地,成立了书法绘画、手工制作、音乐、舞蹈、棋艺、广播等十多个活动室,为农村学校的学生提供训练、学习、活动的场所。学校还坚持每年都举办小学生艺术节,利用“小学生艺术节”的小舞台为学生铺就人生的大舞台。这项举措不仅丰富了素质教育内涵,缩短了城乡教育的差距,而且从实质上践行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子路校园真红火,素质教育露头角,明礼诚信校园美,艺术教育风采多”。这是领导、家长等的评价。这些“强化措施”的做法,诠释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含义,践行了素质教育,创建了学校特色。

为了更快更好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造农村特色学校,针对现实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改薄”力度。要把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添置,作为长效机制抓紧抓好。

2.科学进行布局调整。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星星点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以解决相对集中学生的上放学来回跑和食宿问题。

3.转变管理职能。省、市、县政府应加大对乡镇级政府的考核,把关心、支持、帮助教育作为一项硬性考核指标。教育行政部门不要把升学率和考绩作为考核学校的唯一指标。

4.重新核拨教师编制。在考虑师生比的同时,应顾及班额数,且要合理分配编制。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尽快落实职称评审和工资制度改革,并优先考虑向农村教师倾斜。加大教师政治、业务培训的广度和深度。

3.打造农村小学管理特色 篇三

【关键词】本土资源 农村幼儿园 特色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253-02

近年来,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育界引起了普遍关注,尤其是农村幼儿园,要积极投入大量的乡土资源用于幼儿教学活动中。那么我们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我们现在存在哪些问题,又有哪些优势,如何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在幼儿园掌握一些实实在在知识经验呢 ?

一、农村幼儿园利用乡土资源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整齐单一,不能充分挖掘乡土资源来充实教材

教育目标呆板单一,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商、轻德育的现象,教师仅仅把教会幼儿掌握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而忽视了对幼儿情感、兴趣、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活动材料匮乏,对乡土资源的利用极少。

(二)盲目与城市幼儿园攀比,乡土资源利用意识薄弱

农村具有丰富的乡土资源,如果利用这些材料对幼儿进行教育活动将是一条有效途径。而在设施设备上盲目追求“ 城市化”,给幼儿一味提供现成的教具,环境创设也尽量向城市氛围靠拢。这样的结果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金,落后于城市优秀的幼儿园,而且最重要的是缺乏对幼儿园自身独特资源优势的认识与利用,缺乏对这些资源所蕴涵的教育价值的挖掘与研究,反而摒弃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三)幼儿操作材料缺乏,教学形势趋于“小学化”

幼儿是正在成长中的鲜活个体,摆弄玩具、玩中学是他们的天性。而现实的状况是,忽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接受水平。教室内的教学依然占有主导地位,教学方法还是以我教你听的注入式、满堂灌教学、小学化倾向严重,这样不但限制了幼儿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更压制了幼儿能力与情感的发展,没有充分利用大自然、大社会这个“活”课堂。

二、我园拥有的本土资源优势及实践经验

(一)以本土资源为优势,扩展幼儿的教育活动空间

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活动室,农村的野外也是幼儿学习的场所,在农村原生态的野外环境中,教师会带孩子认识更多的植物、动物,幼儿会把可爱的小草、小花画下来,把教室里的绘画区搬到野外,或在田埂上,或在大树下,或在小河边;幼儿还会收集各种好看的小石头,掉落的小花瓣,比我们在教室呆呆的“看自然”生动的多;平日里老师还会带孩子们去给小菜园里的蔬菜拔草,施肥,捉虫子,在活动中观察植物的生长,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到结满丰硕的果实,这个收获的过程是无法用任何语言描述能说的清的。

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以大自然的资源为天然教材,活用这些实物,让孩子们在教育活动学习中认识事物,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利用农村乡土资源,丰富农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主要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阐述了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内容与合理目标期望。《指南》倡导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活动。

1、根据季节变更,组织集体教育活动

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认为,“自然景色的生命是存在于人的心中的,要理解它,就需要对它有所感受……如果他从来没有在干燥的原野上跑过,如果他的脚没有被灼热的沙砾烫过……他怎能是他的感官感受到畅快呢?”根据季节变化,让孩子感受春夏秋冬,时间久了,春华秋实,日月星辰很容易成为孩子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和暖的春风里,带着幼儿到我们的果园里观察桃树、梨树、苹果树的花,开展“花”的主题活动,到河边去观察各种树木的颜色变化,看看河里游泳的小鸭,去田边参与农民的耕作,让孩子体会“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含义,通过观察与体验,让孩子们“看到”身边的春天。

夏天,带领孩子去九龙湖公园,观察人们在水中嬉戏的情景,看看水里的芦苇、听听咕呱咕呱的蛙叫,让幼儿赤脚走在灼热的沙地上,感受夏天的火热,带领幼儿去幸福河挖嘎啦,去幼儿园后面的麦田里拾麦穗,到小菜园里摘茄子、摘豆角,让孩子们的脑海里满满的都是夏天的影子。

秋天到了,我们鸭梨之乡的大鸭梨也要收获了,带孩子们去果园里帮农民伯伯摘鸭梨,自己摘得梨子永远比买到的甜,去玉米地里掰玉米,亲身体验一下《狗熊掰棒子》里小狗熊的处境,在农田里挖一把花生,采一朵棉花,孩子们陶醉在秋天的收获里。

冬天到了雪花飘,一场大雪过后,带着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观察一下河上的大冰盖,看一下小麦的厚厚的棉被,期待冬天积蓄春天的生长。

2、到大自然中去,到野外去,组织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

《纲要》中提出: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锻炼,在走、跑、跳、钻、爬、投掷、平衡、攀爬等多种有趣的活动中,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农村幼儿的资源优势还在于拥有宽阔的室外活动场地,幼儿园不但按省级标配要求给孩子们提供了大型的户外拓展玩具,最值得一提的是大自然为幼儿准备了很多现成的活动器械,在田埂上就可以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小沟渠上可以锻炼孩子的跨越和上下跳,随手可拿的小土块是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可以比赛谁投的最远、谁掷的最准,利用小土丘学习解放军叔叔占领高地,随后摘个狗尾巴草,孩子们就可以玩“保护尾巴”的游戏。在大树之间扯根绳挂上高低不一的塑料瓶,孩子们就会不停的挑战自己的弹跳高度,累了坐下,看看小蚂蚁搬粮食,累了躺下,看看蝴蝶在头上飞舞。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大自然是孩子学习的课堂”,我们一直都在想尽办法利用这一“活”课堂,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三) 转变观念,利用丰富的幼儿家长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的发展是幼儿与教师、父母、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促进幼儿的最佳发展就要把各种教育因素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教育的合力。

家长资源往往是最容易忽略的一种力量。年轻的老师都不是很了解如何种植作物,所以可以请家长中的种菜行家来幼儿园,做幼儿的种菜老师,现场给幼儿讲解、演示种菜的方法,让幼儿参与其中,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与兴趣。

每当幼儿园组织各种大型活动,最需要的是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农村的幼儿家长多以全职妈妈居多,每当活动需要,他们总是出现在活动现场的各个角落,充足的人员配备不但保证了活动的顺利有序组织,更是给家长提供了参与幼儿教学的机会,体会到幼儿园老师的辛苦,也感受到幼儿老师对每一名孩子的美好期望,家园共育的工作开展起来更加有效,家长与教师,与幼儿园走的更近了,孩子们的发展也就更全面、更健康了。

4.打造农村小学管理特色 篇四

一、统一要求。全校所有学生均有规格要求一致的日记本(一、二年级写话训练)。学校对日记的格式、正文书写、每周篇数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抽批、精阅相结合,以激励学生写日记(话)。要求所有教师撰写教育日记,为学生树立榜样。每月组织一次学生日记(由年级组长负责)、教师教育日记(由教科室负责)的检查,及时小结,有力促进。

二、课研引路。为推进日记教学特色的形成,通过摸索和总结,XX年3月,我校分别在徐州教科所、省教育学会申报立项了两个日记教学相关课题并实施研究。XX年12月我校又参加省学会秘书长姚文蔚主持的国家级重点课题——“生活作文”课题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又成功申报国家级子课题《坚持日记向作文转换的研究》,同时接受省学会、徐州青少年文学协会、市教科所等相关专家的悉心指导,鼓励教师学生人人参与。XX年12月,相关课题全部如期结题。为巩固并扩展日记教学特色,2010年我校又向中国教育学会申请并立项了“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运用日记提高小学习作教学效率的研究》,现正在研究中。在摆正了课研与教学关系的基础上,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探索出了较为科学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多种途径,激发兴趣——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坡度练习,循序渐进——连段成篇,快速行文。”的基本教学模式。并且已在高流镇各所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推广,收效很大,有在较大范围内辐射推广的价值。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把大力倡导学生写日记作为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之一,立足学生的素质教育,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进学生的日记写作活动,挖掘日记多元育人功能。现在学生的日记写作活动蔚然成风,已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营造氛围。学校在校园每面墙上都有有关日记的写法指导、学生心得、教师寄语、每日提醒语等匾格或标语,力争做到让每一面墙都为日记“说话”。如办公楼墙面上“昨天的日记你写了吗?今天你准备写什么?”大幅提醒语,教学楼上大小近300块日记各类宣传匾等,让学生在校园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前都能感受到日记教育,使日记成为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四、活动展示。各个班级的黑板报、橱窗、专栏都为学生日记提供了足够的展示空间和交流平台。学校每学期都要多次开展日记教学研讨课及讲座、优秀日记评选、千人同题日记竞赛、快乐日记讲坛等,办好《蓓蕾》日记小报,组织引导学生向各类报刊投稿、积极参加各级征文比赛,依此促进并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用日记。

五、成果宣传。几年来,我校学生习作发表获奖350多篇,教师相关课题论文发表获奖240多篇。有三个国家、省、市级日记相关课题顺利结题。学校被确认为中国教育学会“生活作文”实验学校,江苏省教育学会写作教改实验学校,徐州市青少年文学活动优秀学校、明星学校等,学校科研成果先后得到《新沂日报》、《新沂教师教育》、《徐州青少年文学报》、《启明星》杂志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宣传,课题成果先后在国家级刊物《希望月报》、省教育学会主办的《江苏省“十五”优秀课题成果汇编》中刊载。2010年8月我校日记课题实验报告又荣获国家第五届“中国教育学会奖”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使我校在众多名校中“小荷才露尖尖角”。

实践证明,学生坚持写日记,能够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够历练学生意志,涵养性情,省身自重,形成健全的人格;写日记还可以积淀丰富的知识、思想、情感,释放郁闷的情绪,实现心态的自我调整;在写日记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养成对世界观察、探究、记录、整理、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理想,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的养育。

5.打造农村小学管理特色 篇五

打造社区特色品牌

海陵区城西街道党工委书记 吴松柳

城西街道地处海陵区主城区西部,总人口约10万人,总面积27.12平方公里,下辖16个社区和4个村。面对纯社区、涉农社区、城郊村并存的特殊街情,城西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与省市区战略部署,秉承社区“创佳争先 达标升级”,不仅要得牌子,更要得民心的理念,在社会管理与创新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思考与有益的探索。

一、创新社会管理,时代要求是原动力

当前,我街道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创新社会管理势在必行。

1、优化社区功能的必然选择。

前期,我街道“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撤村建居”两项工作,率先在全市整街推进到位。同时,遵循“城乡一体、界限分明、条块划分、布局合理”原则,以主要道路、河流为界,对所辖社区实施了区划调整。新社区的建立、新辖区的划分,对社区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

2、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区的发展进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前提与保障。以创建星级社区、开展“创佳争先 达标升级”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是把社区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整洁、治安良好、舒适宜居、邻里和睦、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3、维护发展大局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成绩举世瞩目,同时,由企业改制、工程建设、旧城改造、权力寻租等引发的利益不公,导致部分群众心理失衡。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就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与管理,积聚人气,凝聚人心,为科学发展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二、创新社会管理,培植品牌是支撑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打造特色品牌为突破口,以百花齐放迎来满园春色。

1、品牌是城市的风景、社区的名片。

过去,我们注重强调整齐划一,忽视了个性的张扬,导致多数社区“一副面孔”。现在,我们充分认识到,社区建设只有彰显特色、形象鲜明,才能争奇斗艳、各领风骚,才能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才能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

2、品牌要体现时代特点、社会要求。

站在21世纪新起点,党和国家适时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与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打造品牌,必须围绕中心,才能与时俱进。唐楼与森森两社区,都曾跻身市级“十强村”行列,经济实力雄厚、环境整洁优美、文化事业发达,打造“幸福唐楼”、“美好森森”品牌,就是要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综合优势,争当排头兵;兴业与安居两社区,都是安置小区,以拆迁户和中低收入家庭为主,打造“和谐兴业”、“文明安居”品牌,就是要通过构建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营造温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3、品牌要体现地域特点、社区个性。

城西这块古老的土地,在泰州历史上曾经留下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头营社区因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此建立头一个军营而得名,打造“给力头营”品牌,就是要以岳家军“奋勇争先”的精神为动力,推进社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九里社区泰来面粉厂,已有一百余年历史,是泰州播下的第一颗近代工业的“种子”,“泰来”又寓含“否极泰来”之意。同时,九里又是古代两淮盐业的重要集散地。打造“泰来九里”品牌,就是要挖掘历史底蕴,共创吉祥安泰的美好明天。

4、品牌要体现朗朗上口、易于传诵。

品牌不仅要寓意深刻,而且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海阳”与“海洋”同音,打造“欢乐海阳”品牌,就是要共建温馨家园,让广大居民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西仓桥历史悠 久,为主城区百姓的出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打造“西仓心桥”,就是要使社区成为政府与百姓的桥梁和纽带,把党的关怀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情暖江洲”、“活力闸南”、“人文林机”、“景光之歌”、“海光之路”、“康家任景”、“招贤新风”、“阳光森南”等品牌,都是街道上下智慧的结晶,已经成为广大社区居民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

三、创新社会管理,丰富内涵是主旋律

以社区大品牌带动服务子品牌,形成科学有效的品牌体系,是拓展社会管理领域、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我们着力以四个“提升”彰显创新社会管理的成效。

1、以加快经济发展,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涉农社区以发展经济为重点,通过增强集体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纯社区以加强服务指导为重点,通过推进创业就业,不断增加群众收入水平。森森社区计划征地200亩,投资1亿元,建设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全面推进居街共建项目。采取“土地出让、土地入股、厂房出租”等引资模式,积极吸引能人志士前来投资兴业。头营社区抢抓迎春西路拓宽改造的机遇,重点开拓沿路经济。计划投资1500万元,建设菜场、星级酒店、休闲中心等项目。唐楼社区通过壮大集体经济,去年股民分红平均已达5000多元,今年还将进一步提高。兴业社区积极做优“阳光驿站”,为 广大群众创业就业提供政策支持、信息服务与全程帮助。

2、以完善参政议政,提升群众自治能力。

各社区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任景社区成立联络网,分块管理,责任到户。安居社区的“党员会客室”、“社区事务听证会”,海光社区的“党员亮身份,设立中心户”,景光社区的“四小员、四结对”、“娃娃楼长”,林机社区的“党群互动评议台”等做法,都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意识,社区民主管理氛围日益浓郁。

3、以丰富文化活动,提升群众生活情趣。

街道全面推进文体广场建设,规划一个社区建设一个特色文化广场。目前,新建的占地1200平方米的唐楼广场、占地2000平方米的景光广场与改造升级的安居等广场先后投入使用。现全街道20个村居,已建成30多个文体广场,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同时,各社区着力创新载体,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景光社区的“微笑墙”、“英语角”,江洲社区的“百姓艺术团”、“百姓读书会”,林机社区的“人文之声广播站”,闸南社区的“集邮协会”、“门球协会”,招贤社区的“戏台搭起来,新风唱出来”淮剧表演,海阳社区的小喇叭宣传看板……,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社区文化倡导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让艺术点亮百姓生活,是社区和谐的助推器。

4、以推进扶贫济困,提升群众认同意识。

我街道老小区较多,物质匮乏、精神空虚人员为数不少。各社区都想方设法,给弱势群体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安居社区打造志愿者“日、周、月”系列套餐服务体系,海光社区建立助残、助老、助困的“三助”制度,招贤社区开设“温馨氧吧”心理咨询室,闸南社区组建“关爱留守儿童之家”,西仓社区面向留守儿童与流动人口子女开办免费“校外辅导班”,任景社区拟筹建高标准老年人日托所,都通过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赢得了民心,增强了党和社区组织的凝聚力。

通过一段时期的思考与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创新社会管理,四个因素缺一不可。

一是创新管理要彰显特色。只有与众不同、卓尔不凡,才能积聚人气、放大效应,才能引起广大居民的共鸣与参与,才能赢得组织与社会的认同与支持。

二是创新管理要依托群众。创新要为了群众,创新要来自群众,创新要惠及群众。只有以群众服务群众,以群众管理群众,以群众教育群众,在最广阔的时空范围内最大限度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创新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三是创新管理要讲求实效。创新不能哗众取宠,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做表面文章。要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收入更多、环境更美、秩序更好、管理更优,让群众更舒心、更放心、更热心,成果要看得见、摸得着、盼得到,创新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四是创新管理要巧借外力。推进创佳争先、达标升级,仅靠一个社区、一个街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遭遇困境时,我们积极争取市区领导、联创共建单位、驻区单位的大力支持,是上级组织与社会各界的热情双手,帮助我们解决了社区用房、环境整治、文化建设等一道道难题。

在创新社会管理进程中,我们常常被一些瓶颈因素制约,束缚住手脚,对改善软硬件环境充满了期待。一方面,老城区创新管理期待政策倾斜。建议加快城西地区旧城改造步伐,加大亮化、绿化、美化力度,为创佳争先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建议现阶段社区建设评比标准,注重结合老社区实际,多向管理、服务创新上倾斜。另一方面,新社区创新管理期待政策接轨。我街道7个城中村撤村建居后,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尚未完全与老城区一体化,新市民热盼全面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

6.打造农村小学管理特色 篇六

“拓宽育人渠道

打造食宿管理文化”

特色创建方案

石寺二中 2014.9

2014-2015学年上学期“拓宽育人渠道 打造食宿管理文化”

特色创建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涉及方方面面,寝室、餐厅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实践德育活动的生活化、情境化,充分发挥寝室的德育阵地作用,使学生会做人、善团结、懂生活、有追求,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全面增强德育实效。

二、建设目标近期目标:

1、寝室环境卫生整洁,内务整理规范,就寝秩序良好。

2、美化寝室,凸显寝室外部文化,寝室成为学生快乐、温馨的“家”。

3、成员之间举止文雅、互相尊重、团结进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长期目标:

1、自主管理寝室内部事务,寝室环境宜人,物品摆放井然有序。

2、寝室文化氛围浓厚、成员彼此关爱,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寝室内部团结和谐。

3、会生活,兴趣广泛,情趣高雅,心胸开阔,能正确认识自我,上进心强。

三、工作措施: ㈠寝室环境:

1、用彩带、盆花布置、妆扮、美化寝室。

2、坚持寝室卫生日检查、周评比、月量化制度。

3、举办寝室内务整理比赛。

4、每月举行一次男女寝室互检活动。

5、开展就寝秩序专项治理,进行检查、评比,对较差寝室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㈡寝室管理:

1、开展“争创文明寝室大讨论”活动。

2、定期召开寝室长会议。

3、每周例会通报寝室管理的优、劣情况,把混合寝室的管理作为重点。

4、每月依据卫生、学习、守纪等方面的情况对寝室进行星级评价。

5、每两个月分级段进行一次寝室管理经验交流,级段选拨出的优秀寝室在全校交流,较差寝室进行整顿。

6、每学期召开一次优秀寝室的班主任寝室管理经验交流会。㈢寝室教育:

1、寝室内张贴各成员的学习、卫生、做人、守纪等方面的细化目标,以目标引领学生成长。

2、每月底组织学生对照自我目标实施情况找出差距,定出措施,及时改进。

3、适时开展专项教育,规范学生行为。针对学生串寝、在寝室楼内大声喧哗、追逐打闹等现象进行就寝秩序教育;针对学生睡前不洗漱、物品乱摆放、随手乱扔等现象进行行为习惯教育;针对学生不知关爱、不懂感恩,进行感恩寝室管理人员、感恩寝室长的感恩教育,针对公寓楼内长明灯、长流水等现象进行节俭教育等。

4、举办寝室对抗赛,如跳绳比赛、兵乓球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

5、每月一次进行一次“寝室助我成长”征文活动,学生人人谈、写以寝促教的体会。

6、每学期进行一次感动寝室人物评选,先进事迹登在校报或制作版面学习。

7、结集出版寝室管理经验集。

(四)餐厅管理

在合作就餐方面,我们通过以下措施来打造:

1、学生分组,餐桌编号,固定餐位。

2、组内分工,专人负责,各司其职。

3、文明就餐,注重节俭,保持卫生。

学校对餐厅桌椅进行编号,固定就餐座位,并要求各班利用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就餐行为教育。把就餐学生以班为单位,每8人编成一个小组,每组中定出餐桌长、分饭员、取送餐具员、卫生保洁员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学生在每次就餐时,都由当节上课教师带领,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餐厅。进入餐厅后,学生到本人座位等候,由分饭员给大家分饭,保证公平、公正,每人都可以分到饭菜,都分好后,大家才开始集体进餐;吃完后,如果不够吃,可以到打饭窗口排队继续打饭;都吃完后,卫生保洁员就开始清理餐桌,把餐桌擦拭干净。在整个就餐过程中,学生们都要做到不喧哗、不交头接耳。需要交流的时候,大多通过眼神、肢体动作等进行。吃饭时,不掉饭,不浪费。

就餐期间,有值班教师、志愿者对各班的就餐情况进行检查记录,对出现的不和谐现象登记在案,量化到班级;各班的餐桌长也会在当天晚上班集时间对各小组的就餐情况进行总结,要求违纪学生及时整改。

石寺二中学生食宿公约

(一)文明用餐公约

为培养学生文明用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形成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的就餐氛围,特制定本公约。

一、下课后,就餐同学马上在本班教室门口排好队(一路纵队,男生在前),由上课教师带领轻声慢步到达指定地点服从餐厅值班老师指挥按次序排队进如餐厅。

二、在户外上课或活动的班级由上课教师带领队伍到指定地点听从餐厅值班老师安排。

三、进入餐厅后,要做到轻声慢步不说话,有序落座听指挥,服从餐桌长安排,按要求盛饭盛菜,取拿筷子及馒头。

四、负责分饭菜的同学工作要认真,盛饭盛菜时要小心谨慎,避免烫伤。

五、用餐时学生必须在自己座位上文明用餐,不得随意走动、边吃边说,更不得谈笑、喧哗。

六、注意营养均衡,不能挑食、偏食、剩饭、剩菜,若不小心把饭菜米粒等物掉到地上,需及时清理,保持清洁。

七、用餐后,离开餐厅时也要做到轻声慢步不说话,严禁追逐奔跑。

八、用餐后,负责送餐具的同学要爱惜餐具,将餐具轻轻地放置在指定的器具内,做到分类排放,整齐划一。

九、负责清理餐桌的同学要将餐桌清理干净,做到人走桌净。

(二)文明就寝公约

为了营造“文明、整洁、健康、温馨”的寝室文化氛围,保证住校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休息环境,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和学生的身体健康,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特制定本公约。

一、坚持寝室卫生值日制度,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壳纸屑,不向窗外泼水、抛杂物。注意个人卫生,室内物品按指定地点放置整齐,地面、桌面、床铺、墙壁、门窗保持干净。

二、不得在寝室内抽烟、喝酒。宿舍内出现问题及时上报管理员或值日教师,不得采取其他途径或自行解决!

三、爱护公物,节约水电,随手关灯,妥善使用保管好清洁卫生工具。

四、同学间互相关心、体贴,不闹纠纷,不喧哗、吵闹,上课期间一律不许返回寝室,在休息时间决不允许妨碍和影响他人的休息。

五、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时起床、就寝,熄灯后不准讲话。

六、做好防火、防盗等安全保卫工作。不准带人到寝室内玩耍和打牌,更不准随意让朋友或同学在宿舍留宿。不随便调铺或调换宿舍。

七、各寝室坚持每天打扫卫生,星期一全面打扫。

八、室内布置整洁大方,情调健康,不准乱钉乱挂,言谈举止讲究文明、礼貌。

7.如何打造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篇七

湖北省利川市老屋基小学蒋琪

【内容提要】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调研入手,指出了当前农村小学数学低效课堂的五种主要表现形式,分析了低效课堂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

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受传统教学影响,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无效现象大量存 在,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 本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为他们今后能成为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对影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和对策谈谈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低效课堂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教学模式陈旧单一,重负低效。

教师是“水桶”,学生是“水碗”,课堂教学是“灌水”的过程。“延时之风”、“题

海战术”、“增压之道”盛行,其结果是教师累、学生苦、家长难、教学代价高、效率低,课堂教学陷入了“高耗低效”的怪圈。

(二)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教学,以“五个中心”为主,即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讲课为中心,教师讲课以教材为中心,学生学习以做题为中心,教学价值以应试为中心。学生没有真正成 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成了教师演“教案剧”的场所,学生只是教师的配角。教师习惯于 “专制式”的教,学生习惯于“被动式”的学;教师只顾“教什么”,不研究“怎样教”; 学生只知“学什么”,不掌握“怎样学”,学习效益差。

(三)重知识传授,忽视方法的引导和学生体验。

课堂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听课、轻动手,重记忆、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重 认知、轻情感和价值观,强调知识的掌握和经验的沿袭,而对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智力因 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整合培养却比较忽视,导致学生表现出不会思考、不会质疑,不能创新。

(四)教学活动形式热闹,缺乏实效。

没有把课堂教学目标真正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缺乏对学生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力度、思维效度的训练,而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形式,形成表面上课堂教学研究轰轰烈烈,实质上课堂教学效果空空洞洞的局面。

(五)以本为本,忽视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了解和分析。

没有把学生当作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没有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 种教学资源,加上农村小学的孩子受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的知识基础、学习能 力、个体差异、思维的平均水平比城镇小学生差距更大,这样用同样的内容去教有差异的学 生,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低效课堂原因分析

(一)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和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城乡教育不平衡。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年龄结构趋于失调。这些老师明显的感觉教学“吃力”:一是教

材把握不住,以前的老教材的设计,不仅教什么给设计好了,连怎么教都安排好了,而现在 课本中只有那么几幅画,重点在哪,难点在哪,很难把握。二是由于知识上跟不上,部分小 学数学教师对教育信息的了解和吸收重视不够,缺乏进修学习的迫切性,即使参加一些进修,又缺少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因此教学中仅满足于下功夫“磨”,强调“见多识广”地练,致使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尚保持“教者面面俱到地讲,学生消极被动地听”的格式,这样的教 学势必引起学生的厌烦。

(二)传统教学方法根深蒂固。当下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依然热忱于传统 的“讲授式教学”: 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一本作业,几道练习题……教师一 味地讲,一味地问,一味地填,一味地灌,这不是教学,学生一味地听,一味地答,一味地 收,一味地装,这也不是学习。课堂上教师讲得多、演得多,看得是结果是否正确,听得是 是否有大而整齐地齐声回答,一节课下来很难见到有生动有趣的体验场景。

(三)教师缺少改革课堂教学的决心和信心。当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是教学成绩一 票否决,家长们往往也认准的是分数,班级学生成绩高了,老师就是会教书的好老师,否则 就不是,因为他们都认为,孩子以后中考、高考,选择好学校还得要高分。受这一导向影响,数学教师们是尽其所有本领,尽其所有时间,坚持“题海战术”,而对新课程新教学望而却 步,生怕误了学生成绩,因此教师没信心去改革课堂,走进课堂,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学习方法想用却不敢用,数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形成。

(四)家庭教育严重缺乏。农村小学生地处偏僻地区,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对待孩子的要求出现两种极端,一是望子成龙,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子女若未能达到他们的 要求,会愤怒、失望、或冷嘲热讽,常使孩子无所适从,感到压抑,导致自信心缺乏;二是 认为子女认得几个字,能算简单的帐就行了,对子女要求不严,不能给子女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造成孩子主动学习的要求不高。

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所谓有效教学,是通过教师和有效导学资源的辅助,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式。有效教学主要包涵三方面:一是学习时间,即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二 是学习结果,即在学习过程中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三是学习体验,即学生感受到一种愉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学有效性既指如何教,同时学得如何也是重要的考量标准,也就 是:提高学习效率,获得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

(一)、了解学生,做到因人而教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1、了解学生个性。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中高兴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经常开展一些 小型竞赛活动,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共同前行。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的竞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让全体学生能够共 同进步。

2、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 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 学习障碍。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 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 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二)、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是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

要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转变“发言热闹的教室”为“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

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作为教师要擅长接学生投过来的每一个球,特别是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这也是作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能力的 最好表现。

(三)、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 规定。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 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 战胜困难的喜悦。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 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 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

(四)、课堂中优化教学过程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

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 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

1、课前导入,出示目标。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一进课堂就可以或让学生听听与课文有关的录音或音乐,或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 小故事,或展开一段与课文有关的精彩对话,或利用视频短片导入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设置提纲,引导自学。课前写好小黑板,课上通过小黑板让学生看,明确自学要求,即 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 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而学习目标与自学要求的提出, 低年段学生以激励比赛方式最好,因为比赛可以激发小孩子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而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

4、检查反馈,精讲点拨

通过检查反馈,精讲点拨启发学生的思路,教师归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指导方法,补充知识规律,实现整合和升华。这一环节既是补差,又是培尖,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既帮助后进生解决疑难问题,又通过纠正错误,使好生也了解得更加透彻了。

5、巧设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基础性训练,检验学生达标情况,弥补缺欠。课堂作业要典型,难易程度和作业 量适中,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一节课用15分钟左右课堂作业,老师督 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鼓励必做题做完了的学生,做选做题或思考题。通过巡视,了解哪些 同学真正做到了“堂堂清”,哪些同学课后需要“开小灶”,使课外辅导更有针对性。并对个别优生及后进生和部分的中差生进行批改,这样就不仅能检测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学习目的,还能促进学生在各个环节中都积极主动地学和练,提高他们的效率;及时反馈信息,能按时做对课堂作业的就达到学习目标,做到了“堂堂清”;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解题能力;课堂作业下课时都交了,真正减轻了学生课外负担。课后学生轻松了,有时间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应该使课前、课堂和课后等方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我们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8.打造农村小学管理特色 篇八

创建特色学校,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我校在教育局和学区的正确领导大力支持下,在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享受到了成长的快乐。现就特色校创建以来所作的一些思考和实践总结如下:

一、创建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和研讨活动,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素养。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效率高低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由于我校英语教师队伍都是兼职的英语教师,教师英语专业素养的层次还不够高,因此,我们把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作为创建工作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针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自修提高:

针对英语教师年纪轻、好学习、善思考、易接受、进步快的特点,结合他们的自身素质提出不同方向和要求,让每位教师都有自己努力的目标。让他们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上课中不断地改进和调整,尽最大的可能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并对自己的教学现状进行认真地反思,重审自己的教学理念,以求自己能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不断的改进与反思中,每位老师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他们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2.外出取经,培养骨干:

在对全体教师进行全方位培养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对骨干教师的

打造,学校提供条件,让有发展苗子的教师能走出校门,积极参加脱产学习,让他们的教学能力得到更高层次的提高。这些外派教师虚心请教,努力追求,在学习、听课的同时做好记录,联系自己的教学现状勤钻研、常反思,善改进,不断地总结学习成果,并及时地进行消化和吸收,把优秀教师的宝贵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同时作为共享的资源向校内其他老师辐射,以点带面,推动了英语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3.校本研修:

利用校本研修这一模式,依靠校内教师的资源优势,为教师发展搭建舞台,提供途径,这已成为我们学校发展教师的常规工作。如采用教师结对式的带教活动,提倡教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4.课题研究:

另外,英语组还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为老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营造氛围,创造条件。在一年的时间内,全体英语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每位教师制定自己的研究课题,明确研究的方向,认真学习,加强研究,大胆实践。在研究过程中,每位教师都非常理性地分析自己的教学现状,思考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制订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利用各方资源,加强学习和探索,在学习和教学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利用一切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实践与研究中促使了教师们专业素养的逐步提高,为提高师资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积极开展学生活动,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学校办学目标和学生发展方向这一意义上来说,我们学校提出创建农村小学英语特色学校的现实意思就是为本地区的农家孩子学习英语创设更好的发展条件。如何激发农村小学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学生学习英语开辟良好的途径,提供优质的条件,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说活能力,这一直是我校在思考的问题,为此也开展了一系列地实践。主要开展了以下一些做法:

1. 低年级开展“英语早餐”儿歌模仿活动:

针对农村小学学生语音语调差的现状,我们在低年级每天早上利用早读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英语儿歌的模仿训练,每班选派责任心强的老师进行指导,在强化训练中让低年级学生完全彻底地进行模仿,感悟英语语感,体会英语说话的语调,同时,在机械训练的基础上,我们也注重让学生去理解这些教材内容,让学生在理解和体会的基础上扩大词汇量。实践证明,经过这样的强化训练,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模仿能力得到了加强,语音语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也在不经意中增加了英语词汇量和基础知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2.高年级开展英语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加强英语读物的阅读指导:

本着对学生发展需求的考虑,我们在高年级学生中进行了英语课外阅读的推广和指导。为扩大学生的英语阅读量,教师每周定期进行阅读辅导,让学生们在课外阅读中学习英语文化背景资料,增加英语词汇量,为学生今后学习英语打下基础。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区内组织的各类活动和比赛,为学生发展提供

锻炼的机会。如组织学生参加“阳光杯”英语朗诵竞赛活动,参加学生分别取得了一、二、三名的好成绩,同时杨威娜老师也被评为优秀辅导老师。

(三)积极布置学习英语的环境,为学生学习英语营造良好的氛围。

学习英语特别强调语景,况且学生使用英语也要有真实的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此,我们学校也在环境布置上予以充分的考虑,精心布置了教室,将英语教材上一些场景在教室里布置了出来,让学生有真实的学习环境,这样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学习英语的环境氛围,寻找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感觉,从而提高课堂训练的效果。

同时,为解决农村学生难得在生活中接触英语的现状,我们也在校园这一大环境的布置中充分考虑英语氛围的布置,布置了许多双语标语和警示牌,让学生充分感受英语氛围。为使环境教育人能在英语教学上得到突破,我们做到了不为环境布置而布置,而是将校园内的英语布置内容留给学生,(例如:黑板报的刊出、教室的布置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一些简单的语句,扩大英语知识面,让环境布置真正融入英语教学。

二、创建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绩:

1.教师队伍得到锻炼和发展,英语师资队伍得到整体提高,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开始成为教学中坚力量,几位年轻的新教师已能独立承担学区级教学展示课。

2.学校英语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几年来,我校学生在每年的考试中英语成绩均在全学区名列前茅,作为一所乡镇农村学校,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很不容易的。

3.学生在比赛中多次获奖,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如组织学生参加“阳光杯”英语朗诵竞赛活动和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活动,这些成绩的获得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三、在创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为了迎合特色学校的需要,我们的教师们的英语专业素养还需进一步提高,虽然我们已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在努力培养、打造优秀教师,但教师们在英语专业知识还不够,学校在教师培优方面还需努力。

2.虽然教师们在拉差补缺工作上做得很有成效,但根据创建特色学校的要求,我们更需要做好学生的培优工作,让优秀学生树优秀学校的形象,让优质学生创优质学校的品牌。

3.对于开展英语教学课外活动方面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我们的英语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的途径还较多地停留在课堂教学这一传统方式上。

9.打造农村小学管理特色 篇九

——丹凤县科普示范特色工作经验总结

近年来,我县在上级科协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普法》、《陕西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紧密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创新科普宣传形式,打造农村科普工作亮点,突出非正规教育特色,开创了我县科普示范工作的新局面。

一、科普宣传形式创新

科普宣传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坚持不懈、大张旗鼓的宣传活动,源源不断的把科普知识送到广大群众手中,既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又是营造浓厚的科普氛围的必要形式。对提高科协知名度、扩大科协工作影响有着重要意义。为了增强宣传效果,我们在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中,在形式上有以下几点创新:

1、在“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中举办专家报告会。2007年以来,我们紧密围绕我县农村产业化发展及提高领导干部公务员科学素质,每年从西农大、省委党校请来专家教授作关于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农村建设及提高领导干部、公务员科学决策与履职能力科普报告会。2010年3月,我们请省委党校教授、科技教研室主任韩西平为我县副科级以上干部作了《领导干部科学素质提高》的专题科普报告。县委宣传部开办了“丹凤大讲堂”,全年共举办了8期,为5000多名领导干部宣讲了多方面的科普知识,有力地促进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提高。

2、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进农村活动。2006年至2008年,我们曾多次请省上的科普大篷车来我县,为县城及周边中小学进行有关航空航天知识、世界著名科学家简介、科技发展史等方面的大型科普图片展览,声、光、电科普器材演示,科普光碟播映,青年科学家科普报告、航模表演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使广大青少年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丰富内涵,调动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思想,学习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增强了科技意识。2009年底,中国科协为我县配发了科普大篷车,我们充分发挥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中,巡回在棣花、商镇、寺坪、资峪、毛里岗、月日等乡镇的学校和农村,开展《建 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画说高血压》、《生活方式与健康》、《艾滋病预防》等科普图片展览,吸引了众多的青少年和农民群众参观学习,利用车载设备播放有关种植、养殖技术的科普光碟,利用畜禽养殖服务箱、土壤养分速测设备进行现场演示等,激发了广大学生和农民群众学科学、学技术的浓厚兴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宣传效果。

3、组建科普服务队,推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我们在开展科普一条街、科普集镇宣传的同时,每年都安排20天左右的时间,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组建30多支科技、卫生服务队,深入到蔡川、庾岭、桃坪、毛里岗、北赵川等边远特困乡镇,在田间地头、畜禽圈舍、果园菜棚、家庭院落为农民群众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通过长期的宣传和培训,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留得住、用得着、不离本土的技术人才。同时,通过医务工作者免费为山区群众义诊治病、赠送药品,宣传卫生健康科普知识,使群众普遍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科普带来的恩惠。

二、农村科普打造亮点

我县是山区农业县,又是重点贫困县。因此,抓好农村科普工作,促进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先进技术的普及推广,依靠科技,发展产业,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始终是我县科协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科普工作的新要求,近年来,我们在农村科普中抓了以下亮点工作:

1、扎实开展科普示范“五创一带”活动。为进一步强化科普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科普工作快速发展,我们扎实开展了以“创建科普示范乡镇、科普示范村、科普示范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培养科普示范带头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为主要内容的“五创一带”科普示范活动。尤其是创建科普示范县以来,我们对“五创一带”活动统一安排、分类指导、同步检查和督查,为全县树立了一批科普示范典型,实施了科普示范工程,通过典型引路来扩大科普示范工作的覆盖面,发挥示范效应。目前,全县已建成市级科普示范乡镇3个,科普示范村6个,市级十佳农科协4个,先进农技协10个,市级科普示范基地3个,市级农村科普带头人12人;培育县级科普示范乡镇5个,科普示范村30个,农村科普带头人20名,科普示范家庭130个,科技示范户180户。

2、认真抓好科普惠农“三个一”建设。2010年,县科协加大对科普惠农“三个一”建设力度,采取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方法,投入资金14.86万元为21个乡镇、50个村制做了高标准的科普宣传栏,以带动全县“三个一”建设。截止目前,全县21个乡镇和80%的村和社区都成立了科普工作站,制作了科普宣传栏,选配了科普宣传员,并建 2 立了“三个一”名册档案,为农村科普工作的开展建立了阵地,充实了队伍。

3、科普惠农项目得实惠。实施“科普惠农兴村(富民)计划”项目以来,我们紧紧抓住这一良好机遇,狠抓了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及规范管理,按照科普惠农计划项目的要求,指导他们增强服务功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帮助科普带头人扩大示范规模,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示范效益,真正起到带头作用。截止目前,已有武关镇畜牧养殖协会、绿色农牧科普示范基地、棣花镇万湾村张现锁争取到 “科普惠农富民计划”项目,共获得13万元的奖补资金;商山药业协会、聚农生态养殖协会、山茱萸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史存霞争取到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获得65万元的奖补资金,该项目的实施体现了科普惠农的宗旨,使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科普工作不仅能带来科技知识和生产技术上的实惠,还能争取到资金扶持,也更进一步扩大了科协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非正规教育项目突出特色

中国科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非正规教育项目,在我县已连续实施4个周期,成为全省唯一连续4个周期实施该项目的县。该项工作也成为我县的一项特色亮点工作。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项目的要求,立足于我县校外青少年成长需求,采取校外青少年集体参与、现场讨论、知识竞赛、自己组织、自己实施等具有非正规教育特点的方式方法,认真组织开展有利于校外青少年健康成长,增强谋生及发展能力的活动。

1、开展适合校外青少年需要的生产生活技能、卫生健康知识、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安全避险及自救技能培训、环境保护知识培训。

2、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外青少年体育活动,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进取、敢为人先拼博精神,团结互助、紧密合作、携手共进、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

3、每年推荐校外青少年代表参加全省、全国性项目活动。全县3000多名校外青少年分别参加了各周期的项目活动,500多名代表参加了省级活动,有100多名校外青少年参加了全国性活动,他们通过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名胜古迹、植物园、动物园,与奥运冠军、演艺名星面对面交流等,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截止目前,已有500多名校外青少年学到了基本技能,被当地及外地企业聘用,有1000多名校外青少年学到了种养加技术,自主创业或协助家庭发展产业。

4、在项目实施中加强了村级学习中心建设。通过项目的实施在全县20多个村建立了校外青少年学习中心,并为他们配备了电视机、DVD、电脑、数码相机、体育活动器 3 材、科普图书、订阅了10多种科普报刊,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科技文化及体育活动条件,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

10.如何打造特色小镇 篇十

一、特色小镇的打造原则

1、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

特色小镇的特质在于“特色”,其魅力也在于“特色”,其生命力同样在于“特色”。因此,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是打造特色小镇的首要原则。

1)保持鲜明的地域特色。

崇明江、河、湖、海齐全,水资源丰富,特色小镇的打造应体现“水乡”的地域特色。

2)保持鲜明的产业特色。

崇明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林、渔资源丰富,特色小镇的打造,把所在地的产业优势糅合进去,着力培育支柱产业,或“农”,或“林”,或渔,形成自身的特色产业。

3)保持鲜明的生态特色。

茂密的生态林、发达的生态农业基地、绿色产业体系、生态型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低碳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符合“现代化生态岛”的建设目标,保持其 1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鲜明的生态特色。如在环境设计、建筑设计、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循环经济等都要注入“生态”理念。

4)保持风格的独特性。

不同区位、不同模式、不同功能的小镇,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都需与其产业特色相匹配,一镇一风格,不重复、不趋同,确保特色的唯一性。

2、保持乡土文化的原生性、鲜活性

乡土文化是“小镇文化”的内核,也是小镇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只有外壳,而无鲜活乡土文化内涵的小镇是难有生命力的。

所谓“原生性”和“鲜活性”,是指用独特的自然风貌、生活习俗和人的生产劳动等社会性生态元素,诠释小镇文化传统。崇明可供挖掘的乡土文化十分丰富,如纺线、织布、蒸糕、做圆子等生活文化,土布服饰展示、传统婚庆仪式等民俗文化,推铁环、踩高跷等游戏文化,等等。只要善于开发、善于利用,就一定能够让小镇散发诱人芳香。

3、务求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国内外许多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结合产业规划统筹考虑,这样才能有望保持小镇持久的繁荣。目前,崇明许多小镇功能的衰退,便是一个反面例证。

崇明生态岛的功能定位,限制了不少产业的发展空间。正因为如此,选择和培育一个适合小镇自身发展的产业,更显重要。一个有活力的产业,能凝聚人气,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同时能促进就业、繁荣市场。

崇明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把农业、渔业、林业、商贸业,以及饮食等各类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全面规划,选择适合小镇发展方向的产业做强做大,逐步发育成为小镇发展的有力支撑。

4、赋予小镇生态旅游功能

与传统小镇相比,特色小镇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种聚居形式和生活模式而存在,同时还是一种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贸易、休闲、度假的场所。

因此,从道路、交通、环境、建筑风貌,到功能布局、各类设施,从休闲、娱乐,到餐饮、商贸,在充分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外,一切要从打造生态旅游小镇的思路出发,精心打造,务显“特色”,使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成为小镇赖以发展的产业之一,为小镇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5、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点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是标新立异,不是政绩工程,其根本目的是为改善民生。因此,小镇的打造不但要体现现代化、生态化,更要体现人性化。小镇的发展模式,不但要服务于生态岛建设的大局,更要为百姓生活谋利益。

由于特色小镇一般选择远离现有繁华城镇,因此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商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都要服从于人性化的设计。

只有把改善群众生活作为打造特色小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才能体现小镇打造的真正价值,创造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生态宝岛。

二、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及宜建形态

功能定位特:色小镇将适应大休闲时代的发展趋势,按照提升崇明资源品质和旅游品牌、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内在要求,建设综合性、多功能、多业态的小型旅游区和生态居住区。重点发挥“三大功能”:生态居住功能,旅游、度假功能,产业培育功能。

宜建形态:结合崇明产业分布和人口分布特点,按功能区分,崇明未来最有潜力的小镇主流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民居生活—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三位一体”模式和休闲、商务、度假等“驿站”模式。

前者,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公共建筑和配套特色商贸业为“壳”,以特色民俗文化、生活文化为内核,以周边特色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特色农业、特色渔业等)综合利用为补充,以具有区域特征的特色产业为支柱,形成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旅游、产业等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风格和既能自适、协调发展,又可承接规模旅游的特色格局;后者,以生态元素纷呈的特色建筑(如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筑或风格别致的欧式建筑)为“巢”,吸引各类符合小镇预设功能的特色经营者(如商业、商务、运动、娱乐及度假酒店、各类馆吧等经营者)和部分富裕人士“进驻”小镇,打造成可供大众休闲、娱乐、度假的“驿站”,以及可供商务等特别活动的“基地”。

两种模式各有侧重,但并非完全绝对,根据需要,可以适当融合。

三、特色小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1、统筹思维,系统设计

特色小镇的建设,耗时、耗力、耗钱,其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崇明的发展步伐和崇明几十万群众的生活状态,关系重大,必须着眼城镇化、一体化要求,统筹思维,系统设计。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从小镇的功能定位、分布、产业发展方向到具体的数量、规模,从特色小镇建筑风格、功能设计、配套设施到文化挖掘,“特色”打造,从筑巢引风到招商引资,从规划建设到管理服务,从小镇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到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都要系统思考,系统设计,以充分体现服务于生态岛建设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宗旨。

2、合理布局,试点先行

崇明三岛均为东西狭长的岛形特点,为避免同一“纬度”上的资源浪费和小镇风格和功能的趋同性,宜在东西向“经度”上,依据不同地理环境,合理布点,明确重点。建议首批重点打造以下三座(类)特色小镇。

1)东部地区——重点打造国家级渔港小镇

利用国家级渔港获批的契机,率先在崇明或长兴东部地区,利用海洋捕捞业的产业优势,着力打造一座“三位一体”模式的“东方渔港”类小镇,也为其它小镇建设积累经验。

小镇设计以渔业旅游资源开发和海产品贸易及海洋饮食文化打造为特色,以海洋捕捞和海产养殖业为产业支柱,最终形成一座自然风光旖旎、建筑风格鲜明、渔家生活气息浓厚、海产品贸易繁荣、产业支撑坚实的生态型旅游渔港小镇。

为增强小镇旅游功能,可配建独具海洋文化内涵的“海洋渔具展览馆”、“海产品养生博览馆”等类型的特色馆。在此基础上,开发好周边可利用森林、湿地、海产养殖、海洋垂钓、浅水泛舟等众多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形成一个更大范围的“渔家乐”旅游圈。

2)中部地区——重点打造欧式风情的“驿站小镇”

中部地区,森林公园一带,生态林密布,空气纯净。农家乐、各类休闲农庄和度假小区广播其间。然因分布过密,功能雷同,缺乏特色,而难聚人气,资源浪费严重。

为带动周边旅游业,促进中部“绿色生态旅游圈”的形成。建议在森林公园一带,重点打造一座欧式风情的“驿站小镇”。

该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茂密的树林,森林公园内高耸的欧式建筑,为风情小镇的打造创造了“先天”有利条件。

设计上,以湖、河、林为建筑背景,为欧式建筑为硬件建设主体,以西方“休闲文化”打造为内核,周围配以西方特色的运动项目(如高尔夫球、足球、网球等)场地,建成一个独具异域风情的特色小镇。各类液体小吧(酒吧、咖啡屋、茶座等)特色度假屋(森林小屋、湖心小居等)、各地名食和特色娱乐、特色运动,是小镇最魅力所在。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3)西部地区——重点打造特色农业生态小镇

现代化生态农业是崇明生态岛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和重要标志。西部绿华镇地区生态农业颇具特色,有着筹建农业类“绿色小镇”的独特优势。

“绿色小镇”,适宜采用如前所述“三位一体”打造模式。小镇可以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展示、绿色果蔬贸易和特产经营为特色,以农业科技园、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产业支撑,以周边明珠湖等旅游景区为配套景点,打响生态绿色小镇的品牌。

依据各地区域特点,合理布局不同功能的特色小镇,形成互补之势,相互牵引,必然推动全岛旅游业、服务业和相关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3、控制规模,集约打造

规模的大小服从于三个原则:经济原则、需求原则、集约原则。特色小镇的打造,不但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耗费极大,因此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和,控制规模,避免严重浪费资源。

此外,由于小镇的打造在崇明还是新生事物,市场认同需要一个过程,加上崇明三岛四面临水,交通不便,作为旅游资源,小镇的市场需求可能不足。加上其它不可测因素,不宜盲目追求规模。经济型特色小镇不但资源利用充分,而且便于管理和调整产业策略,符合集约化原则,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4、政策护航,创新机制

特色小镇的建设投入大,周期长,要确保特色小镇建设的高效、有序开展,必须有政策护航,并实现机制创新。

1)设立机构,制订政策

特色小镇建设涉及经济、文化、政治、民生等大问题,必须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实施,并实行政策倾斜。人员配置、资金投入、土地征用、安全保障等,都需要由专门结构去统筹、协调。此外,还要研究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制订相关政策和标准,为小镇建设扫除障碍和隐患。

2)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特色小镇建设投资巨大,政府必须广辟资金渠道,改革现有投融资体制。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建议在政府参与的基础上,谋求战略性合作,鼓励国内各类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设、配套工程建设,形成特色小镇建设合力和资金的有效保障机制。

3)创新小镇后期业态招商机制,确保顺利“筑巢引凤”

政府须着力创新特色小镇的商业、服务业、文化事业及符合小镇特色发展的其他产业的招商机制和运作机制,确保筑巢后“特色”的快速形成和小镇的繁荣。

4)创新小镇居民招入机制

除采取宅基地置换和商品房运作方式,以吸引本地村镇居民和其他区域部分富裕群体入“巢”之外,还可采取动员原有小镇居民“等面积”整体置换等方式,快速聚集人气。此外,在首先满足本地居民入迁前提下,适当考虑放宽户籍限制,接纳外地和外籍人员入迁。部分房源打造成“特色度假屋”出租,以吸引“临时居”。

作为一种新举措,特色小镇打造的价值,需要人们要用长远的眼光去认识,功在今朝,利在长远。如能做到大手笔规划,高起点实施,在不久的将来,特色小镇一定会让崇明变成上海最为诱人的地方。

11.如何打造信州特色乡村 篇十一

信州区农村特色建筑的核心应在两方面得到体现:一是在形式上应体现一定的风格特色,在地域文化、时代特征等方面有所体现。二是在本质上新农村建筑水平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状况、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相协调。新农村特色建筑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式上具有地方特色,更要追求建设一个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和适与生产生活的新型农村社区,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一、如上所述,我区新农村建筑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一)应适应区域发展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规划设计,协调乡村经济与县域经济的关系,整合新农村区位、交通、资源、环境等优势条件,从宏观层面为信州农村经济发展定位。同时,应加强其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注重挖掘农村自身经济发展及家庭经济发展的潜在条件,并将其逐项落实到空间规划之中,以促进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应与新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

产业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信州农村的空间规划要从区域范围着手进而分析其产业发展的前景,包括农业及其他第一产业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第二、第三产业项目、现代农村流通业等,为其在乡村规划出充分的空间。同时,在农宅设计中,考虑家庭产业发展,并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考虑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服务和农民生产培训等方面,使规划与信州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

(三)应延续乡村及地域自然人文特色。

设计应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既要与信州周围的自然山水环境有机融合,保护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又要注重延续地域原有的建筑文化特色及乡村旧有的空间格局、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随着城市风貌的趋同,乡村负担着传承我国地域、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在信州农村的规划中中,应对其地域、乡土文化自己研究,反复推敲,并逐项落实到空间布局、景观规划、活动场所设计以及建筑风格和功能设计之中,使信州农村成为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发挥出延续地域乡土文化的积极作用。

(四)应尊重农村原有的伦理结构。

在信州新村建设中,往往由原来的几个自然村同时迁村并点。或以一个村为基础,其他几个村迁入组成。在规划设计中,应挖掘出自然形成的村庄社会秩序安定,人情较浓的社会伦理特征,规划中尊重原有村庄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市政基础设施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则统一规划,完善配套。是搬入新村的农民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又尽可能多地体会到愿有熟悉的生活氛围,从心理上避免陌生感,避免迁村并点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利于新村的社区安定,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应与农村生产活动相结合。

农村既是农民生活的场所,也是农民生产的场所。因此,农村规划应充分考虑农民生产活动。例如:农村规划布局,应有利于产业发展,要考虑农宅与耕地或者产业基地的距离;在交通组织上,要考虑生产用车的交通流线和存放场所;在新宅设计中,要考虑庭院经济的场地,家禽家畜的养殖场所,家庭的生产用房等等。规划设计之前,应对农民的生产活动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使新农村规划不仅改善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更有利于农民开展生产活动。

(六)应以改善居民生活为目标。

在农村规划中,应通过合理的规划居住用地,设计优美的景观环境,配置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符合农民生活习惯的农宅,并通过节能技术的采用,最大程度的降低农民生活成本的支出,达到改善居民生活的目标。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要有一个高质量的规划设计。

农村建筑特色风貌的形成与发展首先要编制高水平,切实可行的规划,通盘考虑经济土地产业地域及自然人文特色,村庄原有社会伦理格局,农民生产生活等诸多的影响因素,并将其逐项落实到新农村规划的空间布局,功能结构,交通组织,绿化景观等各个方面,同时规划出完整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要形成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农村民居保护观。

目前信州区农村居民已自发兴建了大量的民居,多数是近几年才新建或者翻修过的,有的民居还在建设中,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因此,本着适度节约,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坚持民居的新建、改造相结合的保护观。对现状保存完好,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予以修缮保护。对于村民当代自发新建的民居,质量、结构等方面状况都比较良好,因此根据实际情况,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对其进行改造,延续传统民居的风貌,保持村落原有的乡村地域特色。而对现状质量差、价值不大且空置的民居予以拆除新建。

(三)要充分恢复与利用赣派民居建筑元素。

传统民居是一种特色的文化符号,江西赣派建筑其布局简洁,朴实素雅,是具有浓厚浓厚地方特色的赣派民居建筑。信州乡村目前传统风貌建筑已经基本消失,建议对部分界面的建筑进行改造利用,恢复其传统风貌,置换其部分功能,使其成为一方特色,此外,对影响村庄整体空间环境的建筑进行适当的改造,统一建筑风格,使得村庄整体呈现一种蓬勃的生机。因旅游发展或村民安置而新建的建筑物、街灯、招牌灯都应避免使用高饱和度的色彩,尽量节制装饰,保持质朴、简单的乡村氛围。

(四)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优势创建独特建筑风貌。

农村建房特色风貌强调保留淳朴元素的同时,要发扬其文化特色,利用生态渗透,将新老元素相互融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穿凿一个绿色、健康、和谐的小村庄,也可以利用良好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发展与旅游相关的产业链,在旅游时代到来的今天,打造特色项目,创建独特建筑风貌来吸引项目落户,增强竞争力。

(五)要全盘考虑农村特色建筑的经济性、实用性和结构合理性。

对农村建房风貌重塑时要尽量保存现状较好的元素,如完好的门窗、墙面的贴砖、原有的坡屋顶等,因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最大的收益,与当地环境和谐的建筑风貌,又要和改造的经济性和空间的实用性结合起来,使之为村民所乐意接受。改造的进行也不能够一味地满足视觉形象的需求,还更应该关注改造措施背后所带来的使用效益,如增加使用空间、保护建筑主体等。

(六)要塑造有特色的整体空间环境。

村庄空间特色的塑造应从村庄独特的自然山水环境、地域人文历史环境和时代发展中吸取营养,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区风格和时代特色的空间环境。自然山水田园是村庄大地所处的景观环境,以其自然的底蕴引导着村庄空间形态的塑造,应结合地形,依借田园风光,发挥自然特色。地域人文历史汇集了村庄最具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如老街、民居、宗祠、其他珍贵的文物建筑、名树古木、古井、作坊等,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建筑文化特色的地域人文历史环境,通过保护、延续和发展地域人文历史风貌特色,保护地域传统风格,突出表现环境的领域感和建筑文化特色。新颖的时代特色是现代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体现,应通过现代建筑、道路、小品来展现时代的特色。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特色素材的挖掘组织,避免众多农村千篇一律的空间形象,丰富村庄的地方建筑文化,对于村庄形象塑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好吃的比萨小学生日记300字下一篇:小学班会课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