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历史复习计划

2024-08-21

初中八年级历史复习计划(9篇)

1.初中八年级历史复习计划 篇一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计划

临近期末了,为了更好的搞好期末复习,进一步提高八年级历史教学成绩,顺利地迎接期末考试,现制定本学期期末复习计划。

一、教情、学情分析

八年级历史本学期内容多,而且课时少(每周只有2节课),教学任务艰巨。本次复习时间较短,差不多只有三周的复习时间。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学困生依然很多。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作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地安排复习,并根据实际情况,特作计划如下:

二、复习重点及难点:

1、第一单元: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2、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5、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6、第六、七单元: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生活

三、具体措施:

1、做好思想工作,切实预防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让学生安下心来认真复习,查找不足之处。

2、立足基础,精选精练,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3、组织学生在复习过程做好互查的工作,相互促进。

4.及时检验当堂学习效果,以确保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5.加大对边缘生及后进生的辅导和检查,以确保他们能巩固好基础知识。对学习自觉性差,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及时督促他们完成任务并随时抽查、提问。

四、期末复习安排:

关于期末复习,我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和提升阶段。

基础阶段:计划4课时,依据课本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包括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精心设计好复习提纲。上课时,先由教师概述主要内容,使学生形成整体知识框架,然后学生根据提纲列出的每一课的重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记忆。从课本中提炼一些填空题,精选部分选择与判断题进行达标检测,及时反馈,扎实基础。

提升阶段:计划2课时,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复习巩固。通过精选材料题及问答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检查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答题规范各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性的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同时训练学生的考试能力和应试素质。在材料题的处理中,以点拨为主,以学生记忆为辅。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记住题,关键的是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既要让学生好好审题,又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材料题看起来题目很大,其实答案很简单,所以一定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组织政治语言,拓宽思维,把材料题答完整,答完善。

五、期末目标:

通过期末复习,使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达到优秀,基础较差学生争取多一些达到及格,尽最大能力使历史学科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及平均分都有所提高。尽自己最大努力,使大部分同学有所进步。

2.初中八年级历史复习计划 篇二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颁布, 历史与社会教学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虽然新课标的思想、理念在不断落实, 但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沉闷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 应试教学模式依然流行。我通过对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状况的观察和问卷调查, 发现这一状况的产生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受原有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 在理解新课程和运用教辅资料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尤其是对《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存在以下问题。

尽管新课程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 但是有些教师还在沿用老教材的教学方法, 对新事物缺乏认知的积极性;网络资源的丰富, 下载课件及教案相当方便, 一些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根本不屑一顾, 整个学期下来都没有翻一下, 甚至对教师教学用书还进行口诛笔伐。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上不重视。一次参加某学区教学调研时, 我听了一堂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的调研课, 这位老师是用课件上的, 课后问他:你的课件是怎样做出来呀?有没有参考教师教学用书?他的回答很明确:我从不用教师教学用书, 现在现成的课件多的是, 不用自己辛苦了。是呀, 网络资源共享多方便, 又省力省心省时。现状是严峻的, 因为它严重违背了教师教学用书编者的初衷。教师教学用书是专家们依据历史与社会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和要求, 结合教学实际共同编写的, 力图贯彻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 切实有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完成《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教学, 是教师理解新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的重要依据, 它尽管以历史与社会教材附属品的面目出现, 但对大多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然而, 在新课程的改革进程中, 一些一线教师却无视教学用书, 甚至不用教学用书, 这样无疑失去了一笔宝贵的资源, 以致加重了备课的负担。

二、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的几点思考。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现象, 除了部分教师在教学用书中找不到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之外, 还同教学用书的内容编写有一定的关系。以改变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现状为目的, 我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 提供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

现行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只罗列了单元教学目标, 而没有明确课时教学目标, 这样笼统的教学目标给教师带来许多不便, 因为教师上课是按课时来教的, 而不是按单元上的, 所以一些教师很难抓准课时教学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仅罗列了5点单元教学目标, 而没有课时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理解不同, 所定位的课时教学目标也不同。比如:在某学区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调研活动中, 三位开课老师都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人猿相揖别》:第一位老师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 分析有关资料, 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的重要作用。

第二位老师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感受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解读有关资料, 分析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起了重要作用。 (2) 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 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程序。 (3)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人类诞生的标志与时间。 (2)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进化进程的影响。

第三位老师在备本课时教案时就没有确定教学目标, 只有教学要求内容如下: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 分析有关资料, 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的重要作用; (4) 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 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观察以上三位老师对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 我们发现, 第一位老师将教学要求内容直接套用为教学目标, 第三位干脆不定教学目标, 直接用教学要求, 这两位老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概念没有弄明白, 其实两者不能替换。第二位老师定出了三维教学目标, 似乎很好, 但是观其内容, 又有些乱。因此, 如果教学用书向大家提供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 无疑就会给广大教师指点迷津。

(二) 提供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现行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中, 只对课时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结构分析, 却没有确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给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例如:在某学区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调研活动中, 两位开课老师都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第一位老师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确立为: (1) 教学重点: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 (2) 教学难点:理解劳动对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第二位老师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确立为: (1) 教学重点: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难点: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

以上两位老师对同一课时确立了不同的重点、难点, 不仅教学的侧重点不同, 而且造成学生掌握知识的侧重点造成不同。更值得探讨的是, 他们仅仅确立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 未提供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更何况他们确定的重点、难点内容未必就是公认的重点、难点。因此, 我认为, 教学用书中如能增加明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部分内容, 将大大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三) 提供教学评价建议应体现师生的交互作用。

“教学评价建议”应包括教法建议、学法建议及评价建议, 是教师指导学生采用某些学法, 达成学习目标的建议。然而,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评价建议”部分仅用一段话做些简单的说明。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中的“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如下:“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 能否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出现的先后顺序, 能否合理地想象并简单地描述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情况, 能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各种问题。”

以上的“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其实仅仅停留在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与学的评价并未体现出来。教师

WENJIAOZILIAO

在设计教学时, 要考虑教与学如何和谐接轨,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学用书提供体现师生交互作用的具体方法, 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体现师生交互作用的学习活动程序和活动方式, 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 提供问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教学用书的习题答案设计要建立多级标准, 问题解答不能仅停留在给出答案提示, 而应提供具体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并对答案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答案思路和方法的训练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便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提供丰富多彩的图文及音像资料。

资料是人类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和传播的音像、文字材料的总称。正如马克思所说:“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资料, 分析它的不同发展形态, 并搜索出各种形态的内部联系。”在教师用书中, 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参考资料, 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目前教师用书中“参考资料”的内容选取以文字为主, 显得相对单一和无趣。纯知识性的介绍使得这部分内容缺乏可读性和趣味性, 尤其是对人物和事件的介绍更显得干瘪, 没有血肉, 激发不了教师阅读的兴趣。因而, 教学用书宜增加图文资料, 增加课文内容相关人物的趣闻轶事, 甚至是音像资料, 否则容易枯燥乏味。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选用也能适当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学习资料的兴趣。”可见资料选取的重要性。例如:我在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的探究活动中发现, 本次活动涉及很多历史学、神学、佛学、美学、建筑学、文化传承与传播、环境与气候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而大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非常匮乏, 这就需要教师教学用书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 便于教师采用, 以解决探究活动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六) 提供具体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 偶发事件, 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 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教师教学用书若能根据每一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评价建议等编写具体的教学案例, 以案例的形式供广大教师参考, 则将更好地展示编者的意图和促进教师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八年级数学期末复习检测题 篇三

1.若关于x的方程-=0有增根,则m的值是()。

A.-2B.2C.5D.3

2.若+=,则+=的值为()。

A.1B.-1C.0D.2

3.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① 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② 平行四边形、矩形、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③ 旋转和平移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④ 底角45°的等腰梯形,高是h,则腰长是h

A.全对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小明家刚买了一套新房,准备用地板砖密铺新居厨房的地面,若只用一种正多边形的地砖密铺,则下列正多边形中不适用的是()。

A.正三角形B.正方形C.正五边形D.正六边形

5.正比例函数y=x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像相交于A、C两点。AB⊥x轴于B,CD⊥y轴于D,则四边形ABDC的面积为()。

A.1B.C.2D.

6.若点(-2,y1)、(1,y2)、(3,y3)都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像上,则y1,y2,y3的大小关系是()。

A.y1

7.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木板,三边的平方和为1800cm2,则斜边长为()。

A.80cmB.30cmC.90cmD.120cm

8. 五根小木棒,其长度分别为7,15,20,24,25,现将它们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如图1),其中正确的是()。

9. 某市为处理污水需要铺设一条长为4 000米的管道,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对交通所造成的影响,实际施工时每天比原计划多铺设10米,结果提前20天完成任务。设原计划每天铺设管道x米,则可得方程()。

A.-=20B.-=20

C.+=20D.-=20

10.某品牌皮鞋店销售不同尺码的同种品牌男鞋,采购员再次进货时,对于男鞋的尺码,他最关注下列统计资料中的()。

A.众数B.中位数C.加权平均数D.平均数

二、填空题

11.把命题“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若分式无意义,则x的值为____________。

13.已知=+(所有字母均不为零),则R=________。

14.将n个边长都为1cm的正方形按如图2所示的方法摆放,点A1、A2…An分别是各正方形的中心,则n个这样的正方形重叠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的和为____________cm2。

15.如图3是某广告公司为某种商品设计的商标图案,若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都是1,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

16.如图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网格中每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

(1)如在所给的网格内画出以线段AB、BC为边的菱形ABCD,则点D的坐标是_________。

(2)线段BC的长为_______,菱形ABCD的面积等于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7.某校八年级学生开展踢毽子比赛活动,每班派5名学生参加。按团体总分多少排列名次,在规定时间内每人踢100个以上(含100个)为优秀,下表是成绩最好的甲班和乙班5名学生的比赛数据(单位:个)。经统计发现两班总分相等,此时有学生建议,可以将数据中的其他信息作为参考。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表提供的数据填写下表:

2)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应该把冠军奖状发给哪一个班?简述理由。

18.已知:(1)=, (2)+=,

(3)++=,

……

(1)请按以上规律写出第4个等式;

(2)请按以上规律写出第n个等式,并说明理由。

19.甲、乙两地相距300km,一辆货车与一辆轿车都从甲地开往乙地,货车比轿车早出发5小时,轿车比货车晚到30分钟,已知轿车与货车的速度比为5∶2。

(1)求两车的速度。

(2)由于石油资源紧缺,97#汽油价由原来的3.15元/升涨到现在3.40元/升,若该辆货车行驶100公里耗油10升,每天在甲、乙之间往返一次,则该辆货车现在一个月(30天)用油款比原来多多少元?

20.如图5,若反比例函数y=与一次函数y=mx-4的图像都经过点A(a,2)。

(1)求点A的坐标;

(2)求一次函数y=mx-4的解析式;

(3)设O为坐标原点,若两个函数图像的另一个交点为B,求△AOB的面积。

21. 如图6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90°,AB=12,BC=21,AD=16。动点P从点B出发,沿射线BC的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同时从点A出发,在线段AD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D运动,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端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设△DPQ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CDQ是平行四边形。

4.初中七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篇四

一、指导思想:

以我校教学计划为指导,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中国历史》第四册,内容是中国现代史部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时期的建设成就与文化。

三、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

九年级历史:初三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变化时期,其思想波动幅度大,对于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不高,缺少一定的积极性和向学性,需要老师动脑采取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对八年、九年的历史还没有形成整体的清晰的认识,这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较短的、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

四、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二)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把握巩固好。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把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爱好。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养分析归纳能力。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历史上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教改项目和措施

5.八年级中国历史复习教案 篇五

知识结构: 一个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鸦片战争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朝后期------北洋军阀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

两对矛盾 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两大历史任务

民主革命——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四条基本线索: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国反动势力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 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抗争史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 七个历史阶段

1、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前期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革命运动

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6、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7、人民解放战争 复习目标: 通过两周时间的复习,重新回顾所学知识点,以教材的每一课为基础,突出其重点和必须掌握的史实,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每一件史实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影响意义评价等等,老师用横向和纵向联系的方法,把所学知识点连成线,把知识有机的的组合起来,便于学生综合复习和掌握.复习课型: 评讲型.讲练结合型.提问型.设问答 型几种常用复习课方法相结合 知识点: 第一学习主题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 鸦片战争

1、背景:

〈1〉罪恶的鸦片贸易: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1)白银外流,造成清财政危机。(2)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3)统治机构更加腐败。(4)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5)严重削弱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3〉林则徐禁烟:1839年,林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200多万斤

2、战争经过:爱国官员:关天培——中国近代牺牲的第一位清军将领。见课本第4页画像。

3、结果:签订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中英《南京条约》,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影响:(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3)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注意;(开放)五个通商口岸的地理位置,见课本第5页《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和《割让香港岛示意图》。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2)时间 1956年10月——1960年10月

(3)主凶 英、法

(4)帮凶 俄、美

2、列强的罪行:(1)英法——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

(2)沙俄——趁火打劫,强占中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军占领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建立与清对峙的政权。太平军将领李秀成抗击洋枪队,在慈溪之战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见课本第9页华尔的照片。)

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一.左宗棠收复新疆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歌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我国西北的门户。

2、新疆危机:(1)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汗。

(2)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妄图分裂新疆。

3、“海防”与“塞防” 之争。

李鸿章主张放弃西北塞防,保东南海防;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主张“海防”与“塞防” 并重。力主收复新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2)战略方针“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3)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损失了中国西部的一块土地和大量赔款。

5、历史意义:巩固了祖国的西北塞防,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6、评价左宗棠。(见课本第15页自由阅读卡,见课本13页画像。)

左宗棠是湘军的重要将领,后做了清朝的封疆大吏,他和李鸿章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人物,但是左与李在对待外国侵略的态度是有很大不同,左宗棠对外国侵略势力主张抵御,是抵抗派的著名将领,左宗棠认为新疆乃西北屏障,新疆一失,必祸及内地,因此,他坚决主张出兵新疆,驱逐外患,收复失地,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二、甲午中日战争

1.(1)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战争。

(2)主要战役:〈1〉黄海海战:此战后,日本舰队控制了黄海制海权。〈2〉旅顺战役:旅顺陷落,日本对旅顺和平居民进行野蛮大屠杀。〈3〉威海卫战役:威海卫 溃败,李鸿章—北洋舰队全军覆没。(4)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见课本第16页导人框。

2、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1)签订时间;1895年。

(2)双方代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3)内容:〈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4〉增辟通商口岸等。

(4)影响:〈1〉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2〉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用史实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a,《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大量领土,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B,2亿两白银的赔款,加重了祖国人民的经济负担,加剧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D,增辟通商口岸,便利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总结:《马关条约》后,日本轻易从中国捞到这么多好处,则直接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朝,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

(1)原因;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2)斗争对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3)运动中心:京津地区。(4)主要战役:廊坊战役。

(5)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6)性质及意义:是一场反帝爱国农民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爆发:1900年,西摩尔率领英,发,俄,德,意,日,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2)主要侵略罪行:a攻占天津,北京(第二次遭受洗劫)b镇压义和团运动

(3)结果:清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a赔款白银4.5两。b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C坼毁大沽炮台派兵驻扎要地。D划定使馆界。(4)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注意:重要问题

1、《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最沉重的枷锁,请你结合《辛丑条约》主要内容,谈一谈该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

答: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的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一方面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萧条;另一方面大量举借外债,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2 清政府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3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帝国主义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4 在北京设“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各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

2、西方某历史著作认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这一观点你赞成吗,请结合史实,写一篇50—150字的辩论稿。这一观点不对,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正义行为,英国殖民者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决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历史的必然性,因为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发展水平很高,资产阶级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3、《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有道理。通过《辛丑条约》,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政府完全置于帝国主义的军事监督和武力控制之下:按条约要求,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官员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守土官长”,慈禧更是对洋人言听计从。这些均表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说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毫不为过。

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

第1课 洋务运动

1、背景: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政府的统治是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90 年代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既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口号: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6、洋务运动主要活动:

(1)前期“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目的:武装军队

a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是中近第一个兵工厂,是洋务派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b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近代军事工业(见书第28页);c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中近第一个交通企业,也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见书第29页插图)。

(2)后期“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原因:辅助军事工业)

a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中近第一个轮船公司。b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中近第一个钢铁厂)见书第29页。

(3)筹划海防,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科技人才。→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奕訢创立的,是中近第一所新式学校。)见书第29页插图。

(5)设立翻译馆,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7、洋务运动的破产: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8、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9、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派没有认识到,不触动封建制度,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随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洋务运动也宣告破产。因此,洋务运动没能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第2课 戊戌变法

1、维新思想的传播:

(1)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主要领导:康有为、梁启超。见课本第32页照片。

(3)公车上书(见课本32页插图)。〈1〉经过:《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2〉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4)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2、百日维新:

(1)时间 1898年6-9月

(2)内容:a政治: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官吏,打击封建官僚,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B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文化: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传播维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3)性质: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

3、戊戌政变: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2)戊戌六君子:维新派人士谭嗣同(见书32和33页插图和他说的一段话)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六人遭清政府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本主义改良运动。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却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映,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因此,客观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它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3课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各种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探索。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结果: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见书第38页,袁剪辫子表示革命)

3、辛亥革命

(1)背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2)孙中山创建革民党

〈1〉兴中会:1894年,美国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见书36页会址)

2〉中国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机关刊物《民报》。

〈3〉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阐释为民族)建立民国(建立民主共和国,阐释为民权),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阐释为民生).“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1)武昌起义:1911年,标志着辛亥革命开始,武昌起义成功带来的影响:仅一个月左右,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的统治名存实亡。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3)评价孙中山:

A近代中国面临民主危亡,他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做了不懈的努力。

B甲午战争后,他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自强,遭到拒绝后,认识到只有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才是中国的自强之路。

C创办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D孙中山为了保卫辛亥革命果实,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但是都失败了。

E当他迷茫之时,五四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他提出新三民主义,同中共合作,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进程,总之,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付出了一生的努力。

第4课 新文化运动

1、背景:(1)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2)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3)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见书第41页照片。

4、旗帜:“民主”与“科学”

5、内容: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十月革命,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6、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发动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三学习主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1〉爆发: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主力是北京大学生。〈2〉发展:全国各地学生支援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3〉高潮: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来支援北京学生的斗争。

(3)口号: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b“废除二十一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4)结果:取得三大初步胜利 a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 b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见书50页三张照片,52页“一大”会址,嘉兴南胡游船。)

(5)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的关系:〈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2〉五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3〉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为中共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时间: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2)地点:上海(嘉兴南湖的一 艘游船上)

(3)参加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4)中共一大的内容:〈1〉通过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共产主义。〈2〉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3〉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5)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1〉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2〉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3〉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在一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北洋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中国仍没有摆脱贫穷和落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仍然很弱。所以,即便是战胜国,中国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第2课 国民革命运动

1、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见书52页〈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和旁边的导入框中的对联):(1)时间:1924年5月

(2)地点:广州黄埔。

(3)人物: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4)办学宗旨: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5)办学原因:孙中山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过去革命依靠的是会党、新军和各派军阀,这也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2、北伐战争:

(1)北伐目的:为了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对象:吴佩浮,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3)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4)主战场:湖南、湖北。

(5)经过:〈1〉:湖南、湖北战场:经过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消灭了吴佩浮主力。

〈2〉江西战场: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3〉福建战场:攻入浙江,上海。

(6)结果:北伐胜利进军(北伐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1〉建立黄埔军校,创建国民革命军。〈2〉国共合作,成功有力推动北伐战争的进行。〈3〉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英勇善战,冲锋在前。

(8)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在4月,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9)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

第3课 人民军队的建立

1、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对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进行血腥屠杀。(2)时间:1927年8月1日。(3)领导: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

(1)背景:“八七“会议后,党中央派毛泽东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2)地点:湘赣边界。(3)经过:秋收起义在湘赣边界爆发,开始攻占县城,损失严重,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到达井冈山。

(4)意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5)井冈山会师:1928年,朱德,陈毅率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6)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意义:〈1〉是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2〉是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中共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得到的教训是:必须把工作重点从城市转入农村。

第4课 红军长征

1、红军长征的开始: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

(2)出发地: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3)结果;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革命处于生死关头,毛泽东有了一个重大决策;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2、遵义会议:

(1)内容:集中全力解决李德,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指挥错误,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

(1)经过:江西瑞金——渡过湘江——强度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经甘肃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长征胜利的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3〉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第四学习主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课 抗日救亡运动

1、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加剧:

(1)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炮轰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

→影响:a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陷。见书72页导入框。b中国人民进入局部抗战时期。

(2)伪满洲国建立。

(3)华北局势危急。

2、西安事变:

(1)背景:A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B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C张,杨出于爱国接受了中共主张,停止进攻红军,并要蒋联共抗日。D蒋拒不接受,并亲临西安督战,致使张,杨处于“抗日不能,剿共不愿,苦谏无效”的境地。

(2)目的:逼蒋联共抗日。(3)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A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第2课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1、:卢沟桥事变

(1)卢沟桥事变:

A时间:1937年7月7日,又称七七事变。

B卢沟桥战略位置:处于平汉铁路上的卢沟桥,成为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地方的唯一通道,成为中日必争之地。

C事变影响:标志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D英雄壮举: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在指挥作战中壮烈殉国。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背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成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3)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占南京之前,为逼国民政府投降,日军发动了“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1937年12月底,日军占领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占领南京六周内,屠杀南京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2、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

(2)概况:〈1〉屠杀方式残忍: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拼刺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2〉屠杀人数多:30万人以上。

★南京大屠杀给人类怎样的启示,当今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真相的目的是什么?作为中国人应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珍惜生命,反对战争;反对战争,争取和平;这种行为表明他们不但没有诚意反省战争罪恶,而且企图是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他们这种歪曲,否定历史的行经,严重伤害了被侵略国人民的感情,不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应引起我们对军国主义复活的高度警惕。第3课 国共合作抗日

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三次重要战役:

(1)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中,山西平型关,八路军一一五师——是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2)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中,山东台儿庄,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的最重大的胜利。

(3)百团大战:(指挥-彭德怀,见书82页在前线指挥作战)

A原因: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增强抗日根据地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B简单经过: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猛烈攻击,取得辉煌的战绩。(见书83页表格)。

C意义;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第4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的召开:

(1)主要内容: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A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B明确抗战胜利后中国走向何处等问题。

(2)意义: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见书84-85 页四幅插图)。

2、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八年抗战取得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胜利的原因:

A 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华民族实行团结抗战。

B中共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抗战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C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对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方针,牵制日军起了作用。

D中国人民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际上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

E 得到了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的大力援助。

★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A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扭转了屡战屡败的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B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了日军大部分陆军和大量空军,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太平洋战场美英的压力,有力的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以,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第五学习主题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课 全国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见书109页插图)

(1)蒋介石邀请毛泽东重庆谈判的目的:A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B为了欺骗人民。

(2)毛泽东谈判的目的:A为了争取国内和平。B也为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谈判的结果:国共双方签定了《双十协定》,又称《会谈纪要》。

2、转战陕北:1947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在毛泽东,周恩来领导下,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指挥西北人民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取得了清化砭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3、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见书94页插图。

→意义:A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B严重的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第2课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

1、三大战役的胜利:

影响:A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B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1)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率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占锦州,截断敌人向关内的退路。→作用:解放了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率领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作用: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3)平津战役:华北和东北人民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作用: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见书118页《三大战役示意图》)。

2、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

(1)意义:A埋藏了蒋家王朝。B它捍卫了国家领土和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A中共中央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B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C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杀敌。

如中共的正确战略战术:首先在辽沈打响,为平津战役做准备;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淮海战役为渡江战役作铺垫。

★如何看待傅作义在平津战役中的行为?

△在人民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在中共政策的感召下,国民党军队总司令傅作义接受了中共主张,弃暗投明,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得到和平解放。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傅作义的行为,使北平人民避免了战火的摧残,又较好的保存了历史名城北平的古迹和文物,是有利于人民,值得历史充分肯定的行为。

第六、七学习主题 经济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民族工业的萌芽、一战期间的民族工业“黄金时代”、一战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

但“黄金时代”是非常短暂的,第一,日本和美国的资本始终没有停止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结束,战胜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便马上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样中国刚刚有了发展的民族工业又陷入了停滞状态。荣氏企业的兴衰便是明显的一个例证。

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而且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大体是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而在广大内地却非常薄弱

2.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缩影.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华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3.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4.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刻板和字典很多都是由它出版的。

5、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设计出了“人”字型的路轨。

6、侯德榜:撰写《制碱》探索出了新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

7、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编成《海国图志》。

8、严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天演论》是他译著的书中影响最大的,书中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论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论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打击封建势力,对当时中国的知识界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作用。9.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自隋唐以来选拔官吏的主要形式,在它诞生之初,自有打破世袭、广选人材的积极的一面。但是随着明清封建集权的加强,八股文盛行于世,文字狱此起彼伏,科考彻底沦为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的重要工具。鸦片战争失败后,改革科举制度,加强实用学科,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强烈要求。洋务派兴办了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等,培养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诏准建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座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也是变法失败后新政中仅存的硕果,但此时学堂内仍以讲授经学为主。二十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巨变,清政府被迫于1905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这一举动为新的教育体制的推行扫除了最大障碍。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国民政府教育总监,提出教育应包括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四方面并举,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白话文、提倡男女平等、成立教育团体„„这一切都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对推动当时的教育改革,提倡新式教育也起了重要作用。

10.鲁迅原名周树人,原学医,后因痛感激发民众觉悟更为重要,遂弃医从文。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新文化运动中,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1.聂耳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不朽的艺术遗产,他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战年代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国歌。

12.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两岸人民抗日救国的英勇斗争为题材,以歌颂祖国的伟大和人民的勤劳勇敢为主题,集中反映了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一部不朽的音乐史诗。

13.徐悲鸿继承了中国古代绘画的优良传统。作画提倡“尽精微、致广大”,融合中西方画法于一体。擅长油画、中国画、素描。油画《田横五百壮士》,中国画《九方皋》等作品,构思精奇,气势恢宏,他尤长于画马,他笔下的马,造型精确、神采飞扬,极富时代感。

★阅读下列材料:

师夷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摘自《海国图志》

回答:(1)魏源编制《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2)材料提出主要从哪个方面学习西方?你认为这种做法能达到书中的目的吗,为什么? 答: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不能达到目的。因为仅仅学习军事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如洋务运动学习军事技术,但在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却遭到失败。

★严复著《天演论》的背景是什么?《天演论》提出学习西方是主张和《海国图志》相比有何发展?

6.八年级历史复习题 篇六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的内容有哪些?

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内容:(1)《共同纲领》(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4)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

(5)人民英雄纪念碑

2、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怎样产生新的国家机构和领导人?

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人为副主席;会议上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3、西藏的和平解放有什么历史意义?

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

4、藏族民歌《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歌词“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西藏和平解放)

6、西藏和平解放是在(1951年)

7、“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

第2课 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1、中国参战的原因 ;

(1)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帝国主义入侵朝鲜,威胁我国的安全。(2)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干涉我国内政。(3)朝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经过:(1)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人民一起,抗 击美国侵略者。(2)中国人民志愿军五战五捷,把美军赶回“三八线”附近。

3、结果: 1953年美国侵略者被迫签定《朝鲜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4、抗美援朝的意义怎样?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保卫了朝鲜和中国的安全。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5、将士们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的军歌,奔赴前线去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6、历史话剧《上甘岭》剧中舍身堵枪眼的志愿军战士是(黄继光)

7、土地改革的经过(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时间:1950年6月 主要内容: 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8、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2)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3)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9、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是因为(完成土地改革)

10、“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这是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我的祖国》,其背景是(上甘岭战役)

11、在朝鲜战场上涌现出来的“最可爱的人”的代表是(黄继光 邱少云)

12、新中国成立时,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3、全国土地改革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第3课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3)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例稳步增长。

2、“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

(1)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2)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3)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建成投产(4)武汉长江大桥建成(5)包兰、兰新、包成等铁路建成,京汉与粤汉铁路接轨

3、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是在(“一五”计划完成后)

4、为什么说她是我国第一个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呢?

因为她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是(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

7、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

到1956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新中国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有(生产合作社)

10、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在(工业)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11、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2、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产生于(1954年)

13、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有(公私合营)

第4课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所 1、1958年提出的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总路线失误的原因:

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3、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留给我们的主要教训是(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原因: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提高经济计划指标。

后果: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

来从未有过的经济困难。

5、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的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共产”风)

6、“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的宣传口号,可能出现在(“大跃进”)运动中

第5课 先进模范人物的涌现

1、进喜、邓稼先、雷锋、焦裕禄四位模范人物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哪些 精神?这些英雄人物的伟大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否需要继承发扬?

他们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热爱祖国民族精神。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科学求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需要继续发扬,以他们的精神时刻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无私奉献,爱国爱民,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2、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说这句话的是1999年,被授予“两弹元勋”功勋奖章的是(邓稼先)

3、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为我国摆脱贫油国面貌做出突出贡献的是(王进喜)

4、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成为全国人民学习楷模的解放军战士是(雷锋)

5、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涌现出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王进喜、解放军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的先进事迹突出地体现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

第6课 文化大革命

1、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

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民主法制被破坏的表现如何?

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蔑为“走资派”,遭到批斗和迫害,造成一批冤案。其中,最大的冤案是刘少奇被诬陷、批斗、监禁直至处死。

3、面对着这种局面,有没有人起来抗争?他们是谁?

有。主要是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抵制和抗争,如叶剑英、徐向前、谭震林、陈毅等。被称为“二月抗争”。

4、党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而开除出党的是(刘少奇)

5、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在中南海被批斗,失去人身自由。结论是(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6、“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性质和影响怎样?

标志: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影响: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7、“文化大革命运动”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个崇拜;必须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7课 伟大的转折

1、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一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内容及历史意义有哪些?(1)时间、地点 1978年底,北京

(2)主要内容--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历史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3、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共同点?

都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

4、为什么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史上的伟大转折?

①党的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②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针。③决定实行全面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号召重新尊重知识和教育,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5、,1978年底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2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6、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7、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所颂扬的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伟大领袖是(毛泽东、邓小平)

第8课 改革开放的展开

1、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

政社合一,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农村)

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怎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生产者在劳动和经营方面获得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又把他们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4、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相比,不同之处是(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5、国有企业业改革的背景如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不高,企业没有活力。

6、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第9课 民主与法制建设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各级政协)。

2、我国保证人民行使权力的国家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3、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保障了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的权利的是(《劳动法》)

第10课 邓小平理论是现代化建设的指南

1、邓小平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会议上阐明了哪些具体问题?

(1)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

特征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一切从实际出发;③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2、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他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3、十四大主要内容是什么?

(1)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2)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4、十五大主要内容是什么?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主要内容是什么?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十六大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

第11课 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是什么?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哪些优越性?

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保证了少数民族享有广泛的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4、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杂居,大聚居)

5、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6、全国目前已经建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有(5个)

7、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事业的山东援藏干部是(孔繁森)

第12课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

它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以祖国统一为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一国两制”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针对(台湾)地区提出的。

4、港、澳门是如何回归的?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

中英、中葡联合声明的签署。1997年、1999年

5、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怎样?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极大地推进了祖国统一的进程,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7、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方针怎样?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8、你对台湾问题的前景看法如何?

统一是历史潮流、是趋势,坚信祖国一定会统一

9、大陆熊猫“团团”“圆圆”已在台湾适应了台湾的生活,成为台湾民众的“开心果”。实现了两岸人民真正“团圆”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10、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的原则解决港、澳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

11、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其整体目标是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12、“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诗中的“喜事”指(香港、澳门回归)

第13课 国防建设

1、我国海军发展的历程如何?

(1)第一支海军的成立:华东军区海军(1949年4月)(2)海军建设初具规模:北海、东海、南海舰队相继成立(3)海装备军:驱逐舰、护卫舰、导弹舰、核潜艇(4)现代海军兵种: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岸防部队和海军陆战 队(5)海军武器::潜舰导弹、水雷、电子支援、雷达警戒、声纳等

2、我国空军发展的历程如何?

(1)人民空军的成立:1949年8月,组建空军第一个飞行中队,1949年11月空军司令部成立,标志人民空军正式诞生(2)空军装备:歼击机、轰炸机、侦察机。(3)空军兵种: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雷达兵、空降兵、电子对抗、气象等多兵种

3、我国的国防建设为什么会有这么巨大的变化?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经济的发展,军队的强大,科学技术的发展。

4、由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你能得到哪些的认识?

为祖国国防事业的迅速发展而自豪;为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自豪;为祖国更加繁荣而努力学习等。

5、导弹部队是现代军队不可缺少的,我国开始组建导弹部队是在(1957年)

6、我国导弹部队担任的主要任务是(核攻击)

7、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

8、主要担任我国核反击任务的军种是(导弹部队)

9、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

第14课 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采取的外交政策怎样?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周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时确立下来的。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原因和意义有哪些?(1)时间: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2)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中国家的支持。(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我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进展

(一)上海合作组织

(二)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三)2003年朝核问题六方会议在北京举行

(四)上海经合组织会议

6、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

7、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8、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共同倡导,被大多数国家接受,并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基本准则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时间是(1979年)10、20世纪70年代,能说明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历史事件是(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15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1、什么是“两弹一星”? 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2、原子弹研制成功有什么意义?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在我国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最先取得成功的是(原子弹)

4、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他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惠及全世界,能够多养活许多人。

5、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和袁隆平的什么精神?

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质量,增强学习自觉性,下定决心、充满信心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6、《863计划纲要》涉及哪些高科技领域?

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海洋高技术(1996年

7、他用“一粒种子感动了世界”的科学家是(袁隆平)8、2001年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泽民主席亲自给袁隆平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奖励他(在杂交水稻培育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9、中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这种说法已经变成了现实。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上网)

第16课 教育事业的进步

1、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2、“文革”10年的教育事业:(遭受到灾难性的破坏)。

3、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1)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2)2000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率达到85%,青壮年文盲下降到5%,全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以上。(3)1989年,成立了“希望工程”。(4)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5)大力发展高等教育。(6)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4、国家为什么重视发展教育呢?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实力成为衡量国家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3、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5、美国第一次公开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文件是(《1979年中美联合公报》)

6、要了解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情况,必须查看(邓稼先)记。

7、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第17课 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党为繁荣文学艺术而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旧中国的体育运动发展情况如何?

旧中国的体育运动水平很低,人们的体质较弱,被外国人耻笑为“东亚病夫”。

3、体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1)1956年,举重运动员陈镜开成为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人。

(2)1959年,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容国团夺得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3)1981年到1986年的国际赛事中中国女排成为世界第一支取得“五连冠的队伍。

(4)1984年的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夺得15枚金牌、8枚银牌和9枚铜牌,突破了中国奥运史上奖牌的零纪录。(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夺取第一枚奥运奖牌)。(5)1990年,我国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

(6)2000年,第27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获金牌28枚,名列奖牌总数第三。(7)2001年,中国第一次举办的奥运会是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北京),金牌51枚、银牌21枚、铜牌28枚的好成绩,居金牌榜第一名。4、1990年,我国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这一届亚运会是(北京)在举办的。5、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福娃)

6、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民平均寿命已达到(70岁)

第18课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如何?

具体表现在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

2、可以充分调动劳动者劳动热情和劳动创造性的择业方式是(自主择业)

3、我国改革后的医疗保险制度采取的方式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7.初中历史有效复习方法例谈 篇七

运用“知识树”的形式进行详细复习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适时地复习, 学生在学完一节课的内容或者一个单元的时候, 教师都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温习。在初中三年级的总复习阶段,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总复习的过程中, 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知识树的复习方式, 是学生对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基础知识进行复习的有效手段。学生用本节课或者本单元的关键词作为知识树的总树干, 根据这一关键词语不断地进行添枝加叶, 让本单元的知识点都跃然“树”上。学生以关键词作为一个中心, 不断回忆所学到的知识点, 在这个过程中巩固了知识, 同时也激发了复习的兴趣, 最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们的历史归纳能力得到了提高。

由一个知识点向多个知识点扩散

由于历史知识相对复杂, 如果让学生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单纯的机械背诵, 常常会背诵这个忘记那个或者出现混淆的情况。如果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 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进行联想式扩充复习, 将许多相似的知识点进行链接复习, 这样学生将会在一次复习过程中掌握多个知识点的知识, 而且还会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例如,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南京条约》的复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联想与之相似的条约。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联想到《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教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总结这三个条约的相似性以及这三个条约签订的内容与意义等。学生在这个复习过程中, 发现这三个条约都是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不公正的条约, 正是这三个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一步步地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问答法、讨论法

学生对知识的复习过程是对已有知识的再一次学习, 但是对于许多学生而言, 他们常常不喜欢复习, 或者经过一轮复习根本没有起到任何效果。一方面是由于对历史知识的复习是学生对已有的旧知识的复习, 学生常常误以为自己已经有了很好的把握;另一方面, 教师们经常采取的方法, 或者是填鸭式的总结讲授或者就是大量的题海战术, 学生常常对复习缺乏乐趣。针对此种情况, 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 增加历史复习的生动性, 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得到乐趣。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过程中采用了师生对答法, 这种方法是针对学生自己复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和自身抓不住复习的重点而设置的, 教师通过有代表性的问题,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例如,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南京条约》进行复习时就提出“中国近代史中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它都包括怎样的内容呢……”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讨论的方法, 增强学生复习的热情,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 讨论还会让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本质进行不断地探索,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对“戊戌变法”这个历史事件复习的过程中, 笔者提出“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 戊戌变法会不会失败?为什么呢?”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通过分析得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比较列表法

对于历史知识而言, 它不但有繁杂多样的知识点, 而且许多历史事件都有相似之处, 对这些知识点如果把握得不深刻的话, 极容易引起混淆。因此, 对相似知识点进行比较复习是历史复习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如果在对比的基础上, 还可以绘制出对比的图表, 学生一定能将这两个问题熟记于心并灵活运用。例如“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复习过程中教师就引导学生复习其原因、领导阶级、革命动力、影响等方面, 学生通过对比将这两次相似的革命牢固地记了下来。

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还应有效地指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前后的联系, 因为历史的发展是纵横交错发展的一张“面”, 要将点与线相连接, 才能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8.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指导(二) 篇八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课标要求】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知识结构】

【典例分析】

八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编写了《红军长征》剧本,他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B.遵义会议,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红一方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

D.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

点拨:此题通过设置情境,综合考查了长征的过程。学生只要牢固掌握关于长征的基础知识,问题即可迎刃而解。解答此题可以用排除法,井冈山会师后建立的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所以D项是与史实不符的一项。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誓死力争,还我青岛B.取消“二十一条”

C.拒绝在和约上签字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2.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大会是()

A.中共一大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着这样一件文物(如右图),它是一把手枪,手枪上有两行字:“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这把枪陈列在此,是为了纪念()

A.辛亥革命

B.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开始

C.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历史

D.秋收起义

4.决定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最主要依据是()

A.中国的特殊国情B.国民党的反共政策

C.毛泽东思想的指导D.苏俄的革命经验

5.井冈山成为人们“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的原因包括()

①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始的地方 ②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地方 ③中国工农红军诞生的地方 ④长征开始的地方

A.①④B.②④C.②③D.③④

6.在一次历史课上王老师说:“我爷爷就是1928年冬天在井冈山入伍的。”请你指出王老师的爷爷当年参加的是()

A.新四军B.中国工农红军

C.八路军D.中国人民解放军

7.毛泽东《长征》诗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下列红军所渡河流,按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①湘江 ②乌江 ③赤水河 ④金沙江 ⑤大渡河

A.②①④⑤③B.①⑤④③②

C.①②③④⑤D.③④⑤②①

8.很多人认为贵州省的主要旅游点可以归纳为“一栋房子(遵义会议会址),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黄果树瀑布)”。你认为贵州省的“这栋房子”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景点,主要是因为()

A.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

B.在这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C.在这里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D.在这里党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9.“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诗所反映的事件发生时,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状况是()

A.已经恢复了正确的领导,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B.已经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C.还在“左”的错误路线上徘徊

D.正同国民党进行主力大决战

二、非选择题

10.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为完成这个任务,中国的有识之士进行了不断的斗争与探索。请看下列四幅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图三、图四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D 2.A 3.B 4.A 5.C 6.B 7.C 8.D 9.A

二、10.(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或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2)五四运动。反帝爱国运动或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标要求】

(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3)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4)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5)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6)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7)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知识结构】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2007年4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了16家日本新闻媒体驻京记者的联合采访,回答了记者提问。

温家宝: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这种交往规模之大,领域之广,影响之深,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但是,在近代,中日之间也有过50年不幸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以史为鉴,就是要吸取历史的教训;面向未来,就是要开辟中日友好合作的新道路。

材料二:2008年5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抵达东京,开始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展开为期5天的“暖春之旅”,以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从前首相安倍晋三访华的“破冰之旅”到中国总理温家宝访日的“融冰之旅”,再到福田首相访华的“迎春之旅”,胡锦涛主席访日的“暖春之旅”,两国关系逐渐走上了正常轨道。

材料三:2007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的标志和标语(见右图)。其标志是中国、日本的英文打头字母“C”和“J”组成的心形标识,标语是“心的期待,新的未来”。

请回答:

(1)请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温总理所说的“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和“在近代,中日之间也有过50年不幸的历史”。

(2)你认为近年来中日之间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3)结合三则材料,请你以“心的期待,新的未来”为主题,为中日学生友好交流提一个活动建议。

点拨:这是一道将时政热点和历史知识紧密结合的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为现实服务的社会功能。同时本题又将中日两国从古到今的关系纵向联系,对中日关系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查。题目的最后一问体现了期待中日关系向友好和平方向发展的导向。

参考答案:(1)中日友好交往史实:日本派遣遣唐使,鉴真东渡等。中日之间50年不幸的史实: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等。(2)“结冰”的主要原因: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如何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3)如组织团队参观学习、开展各种联谊活动等,言之有理即可。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敢言。”这首歌谣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遭受日本侵略期间所经历的痛苦,其中的“十四年”是指()

A.日本昭和十四年B.民国十四年

C.1931年到1945年D.1937年到1951年

2.在民族危亡关头,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发动西安事变,立下了不朽功勋。下列选项中,对他们评价准确的是()

A.“千古功臣”、“民族英雄”

B.“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C.“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索活动中找到一张旧报纸(见下图),他们对该报纸报道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讨论,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这张报纸报道的事件发生在1936年的西安

B.这张报纸报道的事件涉及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周恩来等人

C.这张报纸报道的事件和平解决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通过这张报纸的报道可以看出该报纸对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行为是支持的

4.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中国大学生中传唱着许多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

A.歌唱祖国B.追求理想C.抨击时弊D.抗日救亡

5.抗战期间,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B.台儿庄战役C.百团大战D.忻口战役

6.李红同学在参观下列城市的著名景点时,发出了一些感叹,其中不合适的是()

A.图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B.图二: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C.图三:让我们继承红军战士艰苦奋斗的精神

D.图四: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发生在()

A.九一八事变爆发后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

C.七七事变爆发后D.黄埔军校建立后

8.某媒体组织的“红色之旅”从北京出发,途经山西的平型关和山东的台儿庄等地,这是为了纪念()

A.辛亥革命 B.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 D.改革开放

9.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图片。据图片内容判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平型关大捷 D.淮海战役

10.在下列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载

C.侵华日军老兵的反省材料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11.罗家伦在《凯歌》中写道:“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描绘的狂喜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

①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在作出了巨大牺牲的前提下,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下列选项不属于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是()

A.中国共产党发动和坚持的敌后抗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国际盟友的支持

D.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又相继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使帝国主义亡华野心始终不能得逞。

材料二: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并肩抗战。经过全民族八年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1)结合材料一写出抗击日军侵略的清军将领和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民间组织。

(2)结合材料二写出抗日战争中两例著名战役及抗战胜利的标志。

(3)结合上述材料和史实,谈谈你的认识。

14.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召开的某次重要会议,观察图片后回答:

(1)这是哪一次会议?

(2)小明同学在看了该图片后,为图片写了如下注解:在全国抗战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修改党章》的政治报告,指出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将面临两种前途的选择。以上表述有什么问题吗?

(3)此次会议最为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C 2.A 3.C 4.D 5.C 6.C 7.C 8.C 9.A 10.D 11.B 12.D

二、13.(1)抗击日军侵略的清军将领:邓世昌,左宝贵。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民间组织:义和团。(2)战役:平型关大捷(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抗战胜利的标志: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3)中华民族具有敢于抗击侵略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彻底胜利;要学习先辈的爱国精神等。

9.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篇九

第一单元

1、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新中国的成立, 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为筹备新中国于北平召开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内容 ①制定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后来被确定为施政方针1949、10、1)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定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北京为国都、纪年法为公元纪年(国徽没有确定)④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注:第一届政协会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原因:①《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日。②以这首歌曲为国歌,能够时刻激励中国人民居安思危,继承传统,奋发图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分别代表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革命时期;各时期开始的标志:1946年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五四运动、鸦片战争;各时期的代表人物:董存瑞、李大钊、关天培

3、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新政权的巩固。

4、祖国大陆获得空前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标志性事件是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

5、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的首席代表是:阿沛〃阿旺晋美

6、和平解放西藏的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7、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2)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结束。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斗争胜利的信心。

9、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威望的历史事件是:抗美援朝的胜利

10、“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的反动气焰增高……”毛泽东的话说于 哪一事件发生后:美国侵略朝鲜

11、抗美援朝

原因:①美侵朝,威胁中国安全 ②朝鲜请求中国派兵援助 性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目的:保家卫国

胜利的原因: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②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意义:(1)打击了美帝国主义(2)鼓舞了民族自信心(3)保卫了中朝的安全,维护了世界和平(4)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5)为中国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2、中国赴朝参战的部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彭德怀、英雄人物有黄继光、邱少云等

14、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的标志是: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15、1952年,中国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主要是因为实行了:土地改革

16、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得事件是:土地改革

17、土地改革

背景:①封建土地制度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②新解放区农民要求土改 文件: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地区:新解放区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 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意义:①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

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 ④巩固了人民政权;

⑤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8、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1)开辟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3)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4)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国际:(1)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2)鼓舞被压迫人民和民族解放斗争

19、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3),中共是如何巩固政权的?成果如何?(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方面说明)

政治上,抗美援朝。打击了美帝国主义,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经济上,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

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军事上,和平解放西藏。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苏联等17国建交。

第二单元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物质基础:一五计划的完成

法律保证: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

2、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 背景:①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②工业水平很低 发展重点及是重工业主要分布的地区是东北地区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厂、长春一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通向“世界屋脊”。

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意义:①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②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物质基础

3、毛泽东诗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长江第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

4、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真正反映人民利益。颁布的意义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法律保证

5、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消灭剥削阶级、消灭剥削制度

6、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完成时间:1956年底

意义: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方式是:合作化

8、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它被称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9、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中共八大

10、中共八大

召开的时间是:1956年,政治前提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内容: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11、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①两次会议的相同点:都提出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②两次会议的不同点:实施的情况及影响不同。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正确的路线没有得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

1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年发动。

(2)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表现: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4)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5)教训: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②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13、十年建设中出现的模范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 党得好干部焦裕禄

好战士雷锋 石油工人王进喜

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4、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成就最大的工业部门是:石油工业

15、全面建设时期,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是因为:大庆油田的建成

16、十年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新兴部门有: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17、建国以来“左”的错误最严重的时期:文化大革命、时间:1966-1976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迫害,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被中央开除出党,并遭非法监禁,迫害致死。

(3)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重摧残了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4)教训和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5)结束的标志: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

文革期间党和老干部的抵制和斗争:“二月逆流”(二月抗争);群众的抵制与抗争:“四五运动”。

18、在文革时期,整顿、恢复各方面工作,扭转了经济形势的领导人是:周恩来、邓小平

19、为粉碎四人帮奠定群众基础的运动是:四五运动

20、代表中央果断采取措施结束文革的领导人是:华国锋、叶剑英

21、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底,变土地私有制为土地公有制。(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提高公有化程度。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至今,土地公有制不变,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第三单元 1、1978年,思想理论界开展的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思想运动开展的主要原因是当是中央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

2、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的时间:1978年

背景:①党的领导人坚持“左”倾错误,人民不满;

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

意义:①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②完成了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③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5、我国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内改革的突破口是: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7、新时期农村改革的主要方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将田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是: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为农村致富和实现先现代化开辟的新路是:发展乡镇企业

8、城市改革的重点是(攻坚战):国有企业改革 时间:从1985年起 9、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

10、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原则是:平等互利

目的是:加快现代化建设

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1、对外开放初期,国家采取的措施是:建立经济特区 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窗口城市的是:深圳 12、1980年对外开放的4个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分属两省:广东、福建

13、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深圳

14、现今已发展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开发区是:上海浦东开发区

15、改革开放后建省,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的是:海南经济特区

16、四项基本原则是: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核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7、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基本特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8、改革开放的开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19、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十二大 20、中共十三大的内容是:①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②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③作出三步走战略

2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改革开放。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①内容──特区姓“社”不姓“资”。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②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992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2、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党的十四大

23、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大会是::十四大

2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是在: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

25、中共决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南的会议:十五大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形成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在: 筹建新中国

我国已建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几个:5个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是:共同发展 5、20世纪60年代初,西藏地区百万农奴翻身,西藏地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是因为:民主改革

6、支援少数民族建设的杰出代表,被西藏群众称为“活菩萨”的是:孔繁森

7、为了改变西部落后的局面,1999年党中央提出的发展战略是:西部大开发

8、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首先是针对:台湾

提出该方针的领导人是:邓小平

一国两制的含义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9、一国两制方针实施的意义:

中国内: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重要的一步。国际:为解决不同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10、香港回归时间是:1997年7月1日

澳门回归的时间:1999年12月20日

11、香港被英国人占领的时间有:155年

12、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确立于:20世纪50年代

海峡两岸的交往:

(1)对台基本方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①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放弃“三不‘政策。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出现了历史性变化;

②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汪辜会谈)。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重要一步;

③江泽民八项主张;

(4)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比较:港澳问题是中国的外交事务,需要中国与英国、葡萄牙平等协商解决,而

台湾问题则是中国内政,任何国家都不得干涉。

(5)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有利因素)

①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台湾回归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一国两制”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 ③港澳的回归为台湾回归树立了成功范例; ④一个中国的原则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可;(6)补充:近现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两次分离:

①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②1949年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直到今天。

13、九二共识是指:海协会、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第五单元

1、新中国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于1949年成立。

2、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的三支海军是:北海、东海、南海舰队

3、人民空军是在什么兵种上建立的:陆军(1949、11)

诞生后遇到的首次考验是:抗美援朝 4、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 5、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6、1956年仿制歼5型歼击机(空军发展历程:购买——仿制——自制)7、20世纪50年代中国创建导弹部队(1957年)8、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二炮担任主要核反击任务)

9、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0、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

建国第一年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7个

11、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成为世界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的背景是:1953年底,周恩来同印度代表团就两国在西藏地区关系问题进行谈

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是:日内瓦会议

14、万隆会议即:亚非会议

召开的时间:1955 会议的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15、在亚非会议上,为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促进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

16、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重要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7、宣告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失败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

18、美国政府对新中国的政策是:封锁禁运、包围威胁 19、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和转机的关键是:中美关系正常化 20、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形势变化、中美两国共同要求

21、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

2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第26届联大 23、2001年APEC会议地点:上海

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成果:《上海共识》

评价: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4、“求同存异”中的“同”、“异”各指什么?

同:各国都面临保卫和平、取得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要求。异:各国处境不同,各国的发展道路、政治制度、意思形态不同。

25、简述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50年代:(1)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17过建交;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中国外交政策成熟,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3)1954年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4)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70年代:(1)1971年,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2)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

(3)1972年,中日建交; 新时期:(1)20世纪80年代,分别与英、葡签《联合声明》,顺利实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2)20世纪上海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六、七单元 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生活

1、“两弹一星”是指: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

目的: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生活。作用: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间:1964年10月

2、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是在:1970年、东方红1号 3、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无人飞船是:神舟一号

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是: 神舟五号、2003

4、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东方魔稻

5、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6、863计划的背景是:世界科技的挑战

重点发展的高科技领域有: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新材料技术、海洋高技术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7、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变成事实的途径是:计算机网络技术 8、20世纪80年代,促进基础教育大发展的措施是: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9、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是在:2000年 10、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战略是:科教兴国

11、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九年义务教育

12、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的是:邓小平

1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重要方面军的是:高等学校 14、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繁荣文学艺术而提出的指导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5、建国后首先走出国门参加比赛的体育项目是:乒乓球

16、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17、中国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容国团

18、第一枚奥运会金牌:1984年23届奥运会,射击运动员许海峰

上一篇:《球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下一篇:2023国培小学数学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