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核管理控制程序

2024-07-14

内部审核管理控制程序(共11篇)

1.内部审核管理控制程序 篇一

IT内控体系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程序规定

(试行)1.目的和范围

为加强公司IT系统的内部控制与管理,有效监控IT相关的管理制度、办法、规定、标准、技术规范等的执行情况,实现IT内部控制的合规性,保证IT内控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持续有效,营造稳定、健康、有序的IT管理环境,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范围内与IT相关的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主要针对公司层面IT系统有关的业务与管理。2.相关部门

IT部、与IT业务相关的各部门。3.职责与权限

3.1 IT部负责组织根据本规定对IT相关规章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及IT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监督、监控、审核与评价。

3.2 IT部领导负责组织管理评审,并主持管理评审会议。

3.3 其他管理人员,包括相关部门IT系统负责人参加管理评审,并按职责范围提供内控体系运行情况的信息和资料,形成书面材料向管理评审会议汇报。3.4 内审组长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内审工作。3.5 内审员负责协助内审组长完成内审工作。3.6 受审核部门负责协助并积极配合内审工作。4.管理内容与流程 4.1 IT内部审核

4.1.1 审核计划编制

4.1.1.1 每年第一季度,IT部组织人员完成《IT内部审核计划》的编制,并提交IT部领导批准。

4.1.1.2 “IT内部审核计划”要保证全年完成涉及IT体系中的全部要素和全部活动以及所有场所与部门。“IT内部审核计划”的内容应包括: 1)审核的要素; 2)受审核的部门; 3)审核的时间安排;

4)编制、审核、批准人签字等。

4.1.1.3 在下列情况下,可追加审核或增加审核频次:

1)IT系统有关的领导层、组织结构、人员、产品与服务等发生重大变化时; 2)IT系统发生了严重的质量问题或因质量问题引起顾客重大投诉时。4.1.2 审核的策划和准备

4.1.2.1 指定内审组长并组成内审组

1)每次审核前由IT部领导指定内审组长和内审员,组成内审组; 2)内审组成员在业务水平和管理经验等资格方面应符合内审要求,应经过相应的培训,熟悉IT内控体系文件,办事公道,并得到被审核部门的认可;

3)只要人力资源允许,内审组成员应与被审核的部门无直接责任,独立于被审核工作。4.1.2.2 制订《IT内部审核实施计划》

内审组长负责制订审核实施计划,内容包括:审核目的、范围、依据;审核的日程安排;内审小组的组成和分工;受审核部门相关的过程、活动及对应的管理制度条款和体系要求;其他需明确的事项和要求等。

内审组应提前三个工作日将计划发放到有关部门,以便确认计划安排。4.1.2.3 内审员应根据任务分工编写《IT内审检查表》。4.1.3 审核实施 4.1.3.1 首次会议

首次会议由内审组长主持,受审核部门负责人和审核组成员参加。

会议内容包括:明确审核的目的与范围、依据、要求和方法,介绍审核计划,解决计划中不明确的细节,建立联系渠道,落实具体安排,确定末次会议时间等;首次会议要签到。4.1.3.2 现场审核

内审员按审核计划和检查表实施审核。

通过交谈、询问、文件查阅、现场检查(即问、听、看、查)等方法收集客观证据并记录,应使用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审核技巧。4.1.3.3 确定不合格项

内审组评审检查结果,确定不合格项。按不合格性质分为:体系性不合格、实施性不合格、效果性不合格;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微不合格和严重不合格。

4.1.3.4 开具《IT内审不合格报告》及《IT内审不合格报告执行情况一览表》

确定不合格项后,内审员填写不合格报告单。不合格报告单的内容包括:审核员、审核时间、受审核部门及负责人、不合格事实描述、不合格类型、不符合条款等。不合格事实描述要具体,并经受审核方确认。4.1.3.5 末次会议

由内审组长主持,受审核部门负责人和审核组成员参加。

会议内容包括:重申审核目的、范围和依据,说明审核过程,宣读不合格报告,评价审核结果、提出纠正措施要求等;末次会议要签到。4.1.4 编写审核报告

内审组长负责编写《IT内审报告》,经IT部领导批准后发放到有关部门。审核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审核目的、范围和依据;

2)审核计划完成情况及不合格项的汇总分析; 3)体系运行结果的评价; 4)审核结论;

5)审核报告的分发范围等。4.1.5 纠正的实施与跟踪验证

责任部门应根据不合格项报告,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内审组负责纠正措施的跟踪与验证,必要时进行现场确认。4.1.6 内审结果汇总分析

内审组长负责将IT内审结果归纳总结并予以分析,形成体系运行报告,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报告内容包括:审核计划完成情况,不合格项汇总分析、纠正措施的跟踪验证情况及对体系评价、薄弱环节分析和体系改进建议等。4.2 IT管理评审 4.2.1 管理评审计划

IT部领导负责主持IT管理评审并组织编制管理评审计划,内容包括:评审目的、评审内容、被评审部门及参加人员、管理评审的时间和评审计划的发放范围等。管理评审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一般安排在内部审核后进行。

当连续出现IT方面重大事故或顾客投诉时以及公司领导层认为需要时,可增加管理评审的频次。

4.2.2 管理评审参加的人员 1)IT部领导;

2)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公司分管IT业务的领导; 3)内审员;

4)必要时可请公司分管领导参加。4.2.3 管理评审的输入 1)内部审核的结果;

2)IT目标的执行情况及总体有效性; 3)改进的建议;

4)有关部门反馈的信息; 5)连续出现的重大事故报告;

6)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效果; 7)可能影响IT体系的变动;

8)IT相关各部门的工作业绩和服务的质量现状; 9)上次IT管理评审的改进措施等。4.2.4 评审准备

IT部应提前三个工作日通知所有参加管理评审的人员。各相关部门准备与本部门有关的评审资料。4.2.5 管理评审的实施

管理评审会议由IT部领导主持。

以会议形式对评审输入中的各项内容进行评审。

分析IT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做出是否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决议。

4.2.6 管理评审的输出

IT内控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信息。4.2.7 编写《IT管理评审报告》

IT部安排人员负责编写“IT管理评审报告”,经IT部领导批准后,发送各有关部门,相关记录做好保存。

“IT管理评审报告”的内容至少应包括: 1)评审的目的; 2)评审内容;

3)评审日期及参加人员; 4)评审活动的评价与结论;

5)采取相关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要求; 6)评审报告的发放范围等。4.2.8 纠正和预防措施

各责任部门按IT管理评审提出的改进要求进行改进,IT部负责对其执行情况及效果进行跟踪检查和验证。5.附则

5.1 本规定自2011年05月01日起试行。5.2 本规定由IT部负责解释。

2.内部审核管理控制程序 篇二

控制目标1:正确记录涉税业务

因遵守税务规定始于会计账面记录的经营业务,所以涉税业务需要进行正确的会计记录,以确保公平地核算税赋。另外保证账目核算准确、记录完整保存并方便查阅,也便于在税务当局要求企业提供补充信息时方便查阅。

一、潜在风险

1.可能会发生涉税业务处理不准确、不及时的情况,增加税务风险及经营风险。

2.由于会计记录不正确,可能会发生少付或超付税金的情况。

3.资产分类不恰当、资产记录不正确都可能会导致少付或超付财产使用税的情况。

4.如果没有将已处置的资产及时从资产账户中去除,可能会发生超付财产税的情况。

5.未及时进行独立地、系统地查账和对账,可能导致因不及时处理而超过抵扣期限等问题的发生,增加企业税赋。

二、控制实践及审核方法

控制实践1:将企业涉税业务的税务处理规范、各岗位各环节处理业务时应遵守的税务要求以会计政策手册、税务手册等形式固定下来,保证公司在处理各项涉税业务时考虑和遵循税法的要求。

审核方法:

1.审核是否有适当的固定规范,以确保各业务环节遵守适用的税收法律法规。审核这些规范程序是否得到定期审核和及时更新。

2.审核会计处理规范文件,是否规定了恰当有效的控制措施以确保账务正确处理。该程序是否对相关员工都进行了正确的培训。

3.抽查一定量的涉税项目的会计处理,审核其处理是否正确。

控制实践2:固定资产折旧是企业一项重要的暂时性差异项目,因此记录固定资产相关交易时,必须按照税法要求将固定资产正确地编号、分类、核算。

审核方法:

1.审查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审核是否存在恰当有效的编号程序以保证税务和会计处理时获得正确信息。审核相关员工是否按照程序得到了恰当的培训。

2.审核固定资产编号和分类程序是否有恰当的职责分立。负责为资产分类、编号的人员不应该又是负责批准交易或进行对账的人员,否则不能够发现编码中的错误并更正。

3.审查税务折旧和会计折旧差异(包括残值率、折旧年限、折旧方法等)是否得到了辨识并跟踪。

4.选择一定量的固定资产的样本,审核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是否正确。

控制实践3:每个利润中心的企业所得税必须每月按照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进行计算,对于影响应税所得额的特殊事项进行跟踪记录。

审核方法:

1.对于最近3到6个月,审核各利润中心是否确认并按月恰当地记录企业所得税。

2.审查过去的12个月的所得税总支出,确定各个阶段(例如各月、各季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存在重大差异,则审核是否已分析并记录了合理的原因。

3.审核是否编制对影响纳税所得的应调整项目的规范报告,并有跟踪措施保证正确处理这些业务。

控制实践4:建立企业免税项目控制,确保非应税项目未予纳税。

审核方法:

1.审查程序文件中是否清晰地说明了非应税项目的内容,是否有审核措施保证识别所有的免税项目。

2.访谈相关人员,确定其是否对免税项目准确了解并执行。

3.抽取一定样本量的应税账目,审核非应税交易是否因疏忽而作了纳税处理。

控制目标2:定期对账,保证能及时发现不符项目

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是账面会计记录,因此,必须确保定期对账。对账不仅包括与客户和供应商核对往来账,与银行核对银行存款,还包括重要会计科目每月核对,财务账与实物定期核对,核心财务系统与子系统每月对账。全面对账能保证会计记录正确、和实物一致、和外部记录一致、子系统和主系统一致。应收集和保存对账记录(电子文件或其他证明文件),以便可以为公司管理层、内部审计,和税务检查、注册会计师审计等外部审计提供支持文件。

一、潜在风险:

1.会计估计、会计处理方法可能错误,与会计准则不一致,或未得到一贯执行,从而使得财务报表误报和税务处理错误。

2.会计记录可能不完整或不准确,导致纳税申报的编制依据错误。

3.不能及时发现与供应商的账务的差异,不能够及时发现发票过期、丢失,导致进项税不能抵扣或费用不能列支而额外多缴纳税金。

4.不能及时发现与客户的差异而导致收入记录错误从而不能够正确记录税金。

5.不能及时发现实物记录的错误,使成本不能够正确计算导致应税收益记录错误。

6.资产未得到恰当及时地记录导致税费未付或迟付。

二、控制实践及审核方法

控制实践1:建立完整对账程序,重要科目、往来明细户做到按月对账,其他项目做到定期对账。

审核方法:

1.审核是否存在对账制度,对账制度应详细规定每种账户如何对账、时间要求、存档资料等;

2.选择最近3到6个月的账目,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重要项目是否每月对账,并且在结账后的某一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其他项目是否定期对账;

是否记录了对账结果,包括对账内容和日期、对账结果及差异原因分析;

是否识别并及时解决了对账差异;

对异常的对账差异是否有恰当及时的跟踪措施或行动计划;

是否有恰当的权责分离:负责对账的人员应无权处理或批准账务;

审核异常对账差异的跟踪措施或行动计划是否得到了管理层的审批,是否及时解决。

3.通过复核对账的样本,验证各科目的对账方法是否能够发现问题,对账方法是否得到执行。

控制实践2:保证所有的凭证均符合下面的要求:

均附有充分的批准或支持文件,以便有足够的信息能够支持和复核账务正确性;

所有凭证和支持文件都得到妥善保存;

均含有准确而又完整的摘要或说明。

审核方法:

1.审查是否有适当有效的程序确保凭证正确编制、支持文件充分、交易得到批准,并应当对会计凭证进行独立审核;

2.选择某一期间的凭证样本,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是否准确完整地记录交易,摘要和说明是否准确;

交易是否得到了批准。应注意权责分立,账目的编制人和批准人应是不同的两个人;

是否完整保存了支持文件以满足可以对会计处理进行复核;

关联的账务处理是否建立了完整的索引。

控制目标3:会计档案、交易和财务决策文件在规定的保留期限内妥善保存

税收法律法规规定会计档案应保留一定期限,并要求这些记录在税务当局审计时必须可以查阅。因此企业必须将会计档案、报税资料、决策文件(例如:费用化和资本化、工程支出结转、转移定价等)安全存档并建立方便的查询路径。应建立电子版和硬拷贝版的会计档案保留规范,并切实遵守,以便增强对公司税务决策提供支持的能力。

一、潜在风险:

1.如果仅保存电子文档,虽然能够保证电子审阅、分类、查询和打印,但有可能由于不保存所有支持文件(例如签字正本、发票原件等),使会计记录、业务处理结果无法被复核或证明。

2.如果支持文件保存不充分,也无法通过事后审核确定是否存在可靠内部控制来防止未经授权的添加、修改或删除。

3.无法满足税务机关检查审核的要求。

4.可能没有证据证明保留的记录与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单一致。

二、控制实践及审核方法:

控制实践1:有适当的程序来确保会计、税务文件和相关的交易决策记录保存在安全且方便查询的场所。出于灾难恢复的考虑,该场所应尽量远离企业日常经营场所。

审核方法:

1.审核是否有恰当的安全措施和流程保证存档档案安全且建立有效索引;

2.实地观察,确认档案被安全地保存并易于查询。

控制实践2:根据公司存档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规定保存会计、税务文件和相关的记录。并为税务专员、审计人员(内部的、税务机关、关税等)和公司财务部门清楚地记录并保留查账索引。

审核方法:

1.审核是否有恰当的书面程序来保证按照公司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将会计、税务等文件存档。确保存档的期限符合税法和会计法规要求;

2.选择某一税务文件的样本,审核是否遵守已确立的保留期限;

3.访谈相关人员,确认其知晓存档要求和查询途径;

4.追踪某一证明文件的样本,以证实查账索引得到了清楚地记录,且记录完整(对于手工系统和ERP系统同样重要)。

控制实践3:在税务事项未结清的年限内保存必要的记录,保证这些事项被连续、正确处理。

审核方法:

1.访谈税务和会计人员,确认对跨期的税务事项有跟踪流程。

2.抽样确认此类税务事项得到了一贯、正确的处理。

控制实践4:如果文件以电子方式生产,要求对电子文档进行保护,保存电子文档的修改记录。

审核方法:

1.审查公司存档规范是否对电子文件保存方式、保护方法、修改记录保存有明确的规定。

2.选择某一电子生成的文件的样本,审核文件是否以恰当的方式得到了保存和保护。

控制目标4:传递税务信息,确保企业税务人员能及时获知涉税业务情况

只有确保税务专员被及时告知涉税业务的处理情况以及变更情况,才能够保证税务问题不被忽略。重大决策时税务专员以恰当的方式参与,以便在公司决策中对适用税务政策、程序和形势进行评估,防止发生税务风险或未能享受税收优惠。

一、潜在风险:

1.据以进行税务核算的信息不准确,使纳税申报不正确,带来税务风险。

2.税务人员掌握的信息不及时、不充分,使纳税申报不完整,带来税务风险。

3.决策时未考虑税务风险,使经营活动达不到预定目标。

4.决策时因未充分考虑可以享受的税收优惠而使企业遭受损失。

二、控制实践及审核方法

控制实践1:税务人员和会计、成本及采购、物流等部门建立良好的信息渠道。

审核方法:访谈相关人员,确定税务人员是否可以及时了解涉税业务处理情况及公司业务变更情况,税务专员是否可对公司重大涉税业务决策发表意见,并得到重视。

控制实践2:有明确流程,使每个子信息系统根据税务人员的需要汇总所有信息。

审核方法:

1.审核是否有健全的流程规定汇总报告的内容和时间要求,以确保税务信息得到上报和汇总;

2.选择某一汇总税务报告的样本,审核是否以恰当的方式汇总了信息。

控制目标5:确保税务法规的变更及时正确处理

具体业务处理必须和最新法规保持一致。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确保及时将税务法规的变更告知所有相关人员,才能全面分析变更对企业业务的影响,及时变更企业策略或业务处理方式,做到公平纳税。

一、潜在风险:

1.因不了解最新的信息导致违背税务法律法规的风险。

2.因未得到更新的税务信息使收到的票据不合格,导致不可抵扣或不可列支。

3.因不了解最新的税务优惠信息导致不必要的支出。

4.因不了解更新的税务流程导致税务申报等延迟带来延迟纳税的风险。

二、控制实践及审核方法

控制实践1:建立权威通畅的信息渠道或专家网络,保证及时获知税务法规变更。

审核方法:检查目前获取税务法规的渠道是否便捷、通畅且权威,是否能够及时得到法规变更信息。

控制实践2:建立税务分析流程或小组,确保税务法规的变更能得到正确的分析和处理,由此引起的企业策略或业务处理方法的变更得到管理层的批准。

审核方法:

1.确认存在税务分析流程或小组来分析税务法规变更;

2.抽查最近的税务分析报告,确认对法规变更得到了及时正确的分析处理,处理意见是否得到管理层的审核批准。

控制实践3:建立内部沟通渠道,确保更新的涉税业务处理方法能得到传达并执行。

审核方法:

1.检查是否存在沟通渠道将更新的税务处理方法传达到执行者;

2.访谈执行人员是否及时获得信息;

3.抽查最新的税务处理变更报告通知,分析其正确性及时性,并验证是否得到执行。

3.内部审核管理控制程序 篇三

【关键词】火电工程;施工;造价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407-01

在火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造价投资控制贯穿于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项目发包阶段和建设项目的实施阶段及竣工投产运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施工阶段前的造价是宏观的概括,项目形成实体是在施工阶段,是真正投资的一个微观过程。在火电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以下措施,才能控制好整个工程的投资。

1、当前火电工程预结算审核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单位都没有开展工程预结算审计,对这项工作没有实行审计监督,因此火电工程预结算方面出现的种种弊端就显得更加突出,造成的违纪金额较大,范围也较宽。具体表现是:(1)工程量计算上存在弊端。如:多计算工程量、重复计算工程量、未施工的工程量也同时进行结算。(2)材料计量和材料价差有弊端。如:多计材料费用多结算材料费、重复计算材料用量;扩大材差品种,不属找材差范围的材料也进行找差、提高找材差的实际价格,降低预算价格,加大实际结算价格而多找材差、地材只找正差不找负差,多结算工程款。(3)确定收费级别有弊端。如:将间接费列入直接费,增加取费基数多取费。如将材料价差列入直接费、跨年度工程没有分段结算多取费。(4)结算套定额有弊端。如:高套定额,有的预算员结算工程时无依据,用剪接法乱套定额;定额内已包括的费用又进行重复单独结算。(5)工程变更和隐蔽工程有弊端。如:工程变更的随意性很大、工程变更过大。(6)扩大计划利润的计取条件。f7)结算时多取包干费。(8)加大工程成本和无图结算工程。如:与此项工程无关的费用乱列于该工程;无图结算工程时有发生。

2、解决火电工程预结算审核的技术与措施

2.1 注重工程实体的计量计价,做好施工图概预算

一般工程都是在施工图概预算的基础上进行结算,所以施工图概预算是工程结算的主体,要控制施工图阶段的造价,必须做好施工图概预算。一般火电工程是聘请有资质的造价咨询单位进行造价投资控制。对施工图概预算进行计量,结合招标清单和施工单位进行对量核价,这是火电工程当今的主要结算方式之一。要想用这种方式结算,须得注重以下两点:

(1)、造价咨询单位须有一定的资质实力,能够把施工图概预算做好,站在公平公证的立场,合理控制整个工程的投资,使整个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到极致。

(2)、投资方、监理单位、咨询单位、施工单位要密切配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认真履行合同的每个细节,充分做好协调工作,使工程实体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在施工图概预算中,应注重以下几点,才能提高电力工程的概预算质量。

(1)、注重土石方工程的计量,这一点应需监理单位密切配合,从现场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计量。

(2)、充分理解标段划分。火电工程的造价过程中,应重视标段的分开计量与计价,造价人员应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在和施工单位核对工程量时,应充分注意标段的划分标准。不要重复计量,以免造成造价的不合理性及投资的浪费。

(3)、做好价差的处理工作。由于火电工程的工程量大,所用材料之多,应加强材料价差的管理,稍有不慎,将造成投资的不合理性和资源的浪费。特别是投资方在签合同的时候,应明确价差的处理方式,在目前的火电工程中,一般都是以信息价为基础的弹性调差方式(以信息价为主,部分材料可按实际价格执行)。这样既有利于投资方的合理投资,又照顾了施工单位的利益。

2.2 加强设备的招投标工作

火电工程的设备多,而且价格贵,有一部分材料还要从国外进口,加强设备招投标工作,形成竞争机制,有利于节约投资方的资金,在产品质量合格、能达到设计要求的情况下,花最少的钱,买到满意的产品这才是投资方想要的,所以加强招投标管理,对整个工程的投资有积极的意义。设备费构成了投资的主体框架,所以加强设备招投标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3 合理控制现场签证与设计变更

在某种程度上,现场签证已构成了投资主体的一个部分,现在的工程不出现签证几乎不可能,火电工程也不例外,所以加强现场签证的管理,无疑成为了一门学问,给现场监理人员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做好现场测量,完善记录,在后续的结算过程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依据和凭证,在此基础上,投资方再对此进行核量计价。出现现场签证,大概是由以下几种情况造成的:

2.3.1 设计单位的原因

在现实的设计过程中,由于设计人员的疏忽,在引用其他工程的资料时,没有及时更正,使设计的图纸与实际情况有出入造成的签证。解决这一问题的签证,应加强图纸会审纪要的管理工作,由被动控制改为主动控制。在施工前要逐步完善落实好,以免在施工阶段出现这一方面的签证。

2.3.2 业主的原因

由于业主的要求变更原来的设计造成的现场签证,如河南某火电厂,按业主的要求,集控楼装饰不按施工蓝图施工,已施工的撤除重新按业主的要求施工,浪费了大量的人工和材料,施工单位为了挽回自己的损失,只有通过现场签证来解决。这种情况应杜绝再次发生,以免造成投资的浪费与不合理陛,在火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响应国家创建新型节约型社会的号召。

3、适时调整概预算依据,实现工程造价动态管理

4.内部审核程序 篇四

文件编号:LAB-QM-023

生效日期:2006年07月01日

编制人:XXX

批准人(签字): XXX

版本号:A 修订号:0 发布日期:2006年06月06日 发布部门:管理层 审核人: XXX 页码:第 1 页,共 3 页

内部审核

1.目的规定实验室内部质量审核的工作程序、要求和人员职责,以保证内部质量审核有效实施,建立一个可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

2.范围

实验室组织的或各专业实验室组织的定期的或特殊情况下的内部质量体系审核。

3.职责

3.1 科主任负责《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计划》的批准。

3.2 质量主管负责《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计划》的审核,组建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组,并任命组长;审批《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实施计划》以及《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报告》。

3.3 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的具体组织工作,负责策划和制定《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计划》,并妥善保管《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计划》、《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实施计划》、《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报告》和《内部质量体系审核不合格报告》以及相关的会议记录。

3.4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组长负责编制《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实施计划》,并组织、领导与控制现场审核全过程的实施。现场审核结束后,负责审批、汇总分析《内部质量体系审核不合格报告》,认可受审核部门制订的纠正措施,并编写《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报告》,以及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

3.5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组成员要在审核组组长的领导下进行具体的审核准备、实施、跟踪和验证工作。负责编制《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检

查表》,填写《内部质量体系审核不合格报告》,作好会议记录。

3.6 受审核部门负责人要积极配合审核组对本部门的质量审核,负责针对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4.工作程序

4.1 审核策划

4.1.1 常规审核

内部质量审核应在质量体系建立并试运行一段时间之后进行。质量管理小组负责策划和制订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计划。该计划需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等,应确保覆盖全科质量体系的内部质量审核每年不少于一次,两次审核的间隔不超过12个月。该计划经质量主管审核、科主任批准后实施。

4.1.2 特殊情况下的追加审核

发生以下情况,必须追加内部质量审核,这种内部质量审核可针对重点部门或重点项目进行。

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有较大改变;

 科室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

 发生医疗事故、重大医疗缺陷

 病人或临床医护人员对某一环节连续投诉;

 科室重要工作场所搬迁或环境变更;

 第二、三方审核前;

 医学实验室认证注册资格证书即将到期。

此外,质量主管还可在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计划实施过程中,适时地根据科室质量体系的运作情况、各部门的重要性和以往审核结果,对该计划进行修订和补充,如对问题较多的部门、重要的部门加大审核力度、增加审核频次等,以确保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符合性。

4.1.3 各专业实验室内部质量体系审核

各专业实验室在与全科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计划不冲突的前提下,可根据本实验室质量情况、工作状况等,自行策划和制订审核计划,并经各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自行组织实施。

4.2 审核准备

4.2.1 成立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组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准备阶段,由质量主管负责组建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组,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具体工作。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组组长由质量主管担任,组员由质量主管指定。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组成员由具有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员资格的人员担任,且应具有相应的从事审核准备工作、现场审核、编写审核报告、跟踪与监督的能力。

4.2.2 编制实施计划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组组长指定其成员制订具体的《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实施计划》,并对其审批,质量管理小组备案。该计划内容应包括:审核的目的、范围、依据、类型和方法、审核组成员分工、审核日程安排等内容,经质量主管批准后发至受审单位。审核员不能审核本单位的工作。

4.2.3 编写检查表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组成员在审核实施前,应熟悉相关文件和资料,对照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结合受审核部门的特点,编制被审核部门的《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检查表》。

4.2.4 通知受审核部门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组应在审核实施3天前,与受审核部门负责人沟通,确定审核具体事宜,包括审核的具体时间、受审核部门的陪同人员。

4.3 审核实施

4.3.1 首次会议

4.3.1.1 由审核组组长主持召开首次会议,审核组成员、受审核部门

负责人及质量管理小组等相关人员参加。

4.3.1.2 会议内容应包括:介绍审核组成员,重申审核的范围和目的,介绍实施审核的程序、方法和时间安排,确立审核组和被审核方的正式联系,确认审核工作所需设备、资源已齐备,确认审核期间会议安排,澄清审核计划中不明确的内容等。

4.3.1.3 会议应有专人负责记录,并由质量管理小组存档。

4.3.2 现场审核

4.3.2.1 审核组组长控制审核全过程,即控制审核计划、进度、气氛和审核结果等,严格执行纪律,确保审核客观公正。审核人员按照《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实施计划》以及《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检查表》对受审核部门实施现场审核,并做好审核记录。

4.3.2.2 现场审核注意事项:

 抽样要做到随机、分层、均衡;

 证据的收集要做到问、听、看相结合,现场观察和文件、记录的查阅相结合。要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可追溯性,要认真做好记录。

4.3.3 填写不合格报告

审核员发现不合格后,应做好记录。经审核组确定的不合格项,由主审核员填写《内部质量体系审核不合格报告》。

4.3.4 审核结果汇总分析

审核组长召开审核组全体会议,依据审核员提交的《内部质量体系审核不合格报告》,进行汇总分析,评价受审核部门质量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拟定审核结论。审核组要在末次会议前,与受审核部门负

责人就不合格项进行沟通、确认,以达成共识。如争论确实难以协调,应提请科主任解决。

4.3.5 末次会议

4.3.5.1 现场审核结束后,召开末次会议,由审核组组长主持,审核组全体成员、受审核部门负责人或其委派的代表以及质量管理小组相关人员参加,必要时可扩大参加人员的范围。

4.3.5.2 末次会议上,审核组组长报告审核结论,审核结论应包括受审核部门在确保整个组织的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实现总的质量目标和部门质量目标的有效性、该部门质量工作的优缺点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然后,按重要程度依次宣布不合格报告的数量和分类,要求受审核部门负责人在不合格报告上签名认可,并在规定期限内制订出纠正措施计划。审核组组长还应澄清或回答受审核部门提出的问题,并告知审核报告发送的日期。

4.3.5.3 会议由专人负责记录,并由质量管理小组存档。

4.3.6 审核报告的编写与发放

4.3.6.1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后,由审核组组长编写《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报告》,向科主任报告,并由质量管理小组发至受审单位。

4.3.6.2 审核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审核的目的和范围,审核组成员、受审核部门名称及其负责人、审核日期,审核的依据文件,不合格项的观察结果(全部不合格报告作为附件),审核结论,审核报告的发放清单。

4.3.6.3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报告》及其附件等由质量管理小组存档。

4.4 纠正措施

4.4.1 纠正措施的制定

4.4.1.1 内审中提出的不合格项,由受审核部门调查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纠正措施,以及完成纠正措施的期限。如受审核部门坚持不同意对不合格项的判定,也不肯提出纠正措施,应提交科主任仲裁。

4.4.1.2 纠正措施必须经审核组认可,质量主管批准后,方可实施。纠正措施制订期限为7天。

4.4.2 纠正措施的实施、跟踪和验证

4.4.2.1 纠正措施的实施、监督以及完成时限,按照《纠正措施控制程序》的规定执行。

4.4.2.2 审核组应对纠正措施进行跟踪,如纠正措施不落实,及时与受审核部门负责人沟通,并向质量主管报告。纠正措施完成后,审核组应及时验证,验证内容包括各项纠正措施落实情况、完成时限及纠正效果。

4.4.2.3 验证记录要写入《内部质量体系审核不合格报告》。

5.相关文件

5.1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5.2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6.质量记录

6.1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计划》

6.2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实施计划》

6.3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检查表》

6.4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不合格报告》

5.12-质量体系内部审核程序 篇五

FZCC/QES—CX—12---2013

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程序

编 制:

审 核:

批 准:

日 期:

唐山方舟实业有限公司修造船厂

唐山方舟实业有限公司修造船厂程序文件

FZCC/QES—CX—12---2013 目的

通过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对公司管理体系运行进行内部审核,对管理体系所涉及的各部门开展的各项活动和有关结果进行评审,确保管理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符合标准和适用法律、法规、顾客及相关方要求,制定本程序。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管理管理体系运行的内部审核。3 职责

3.1 管理者代表主持实施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3.2 综合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工作;

3.3 审核组长负责组织内审员进行具体审核工作,并形成审核报告; 3.4 受审核部门做好迎检准备并负责不符合项的整改;

3.5 管理者代表或委托审核员对纠正措施的实施进行跟踪验证和记录。4 工作程序 4.1 审核策划

4.1.1 综合办公室负责制定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计划,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形成文件印发至本厂领导和有关部门。内容包括:审核目的、范围、依据、时机(每年不少于一次,时间间隔不超过十二个月)、日程、审核内容。

4.1.2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由管理者代表决定是否增加内部审核: a)本厂机构、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时; b)法律法规及其它外部要求变更时; c)第二、三方审核之前;

d)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到期换证之前;

e)出现重大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事故或顾客重大质量投诉时。4.2 审核准备

4.2.1 管理者代表任命审核组长和内审员组成审核组。

4.2.2 审核组长负责根据审核计划和公司领导决策意见,编制《审核计划》,内容包括:审核目的、依据、范围、方法,审核日程安排、内审员分工,经管理者代

唐山方舟实业有限公司修造船厂程序文件

FZCC/QES—CX—12---2013

表审核,厂长批准后实施。

4.2.3 内审员根据分工范围编制《内部审核检查表》,经审核组长批准后使用。4.2.4 内审组在内审一周前发放内审通知。受审核部门接到通知后,确定陪同人员并做好迎检准备工作。

4.3 审核实施

4.3.1 审核组组织召开首次会议,审核组长主持,公司领导、受审核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并签到。

4.3.2 审核组长在会上宣布审核目的、依据、范围、方法、审核日程安排以及审核组组成和分工。

4.3.3 审核员按照“审核检查表”进行现场审核,通过交谈、查阅文件、检查现场、收集证据,验证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并根据要求做好检查记录。

4.3.4 审核员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当场提请陪同人员和有关人员注意,并让该项工作负责人确认。

4.3.5 审核结束时,审核员根据审核记录整理、编制《不合格报告》,提请审核组长确认。

4.4 审核报告

4.4.1 现场审核结束后,由审核组长召开审核组成员会议,综合评价审核结果,为审核报告提供依据。

4.4.2 由审核组长按以下内容编制审核报告,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印发至本厂领导和有关部门:

a)

受审核部门、审核目的、依据和范围; b)审核的日期及审核组组成; c)不合格项统计及分布;

d)对管理体系的评价及改进建议等。4.4.3 审核报告发放范围 a)厂长、管理者代表;

唐山方舟实业有限公司修造船厂程序文件

FZCC/QES—CX—12---2013

b)质量管理部; c)

受审核部门;

d)不合格项涉及的相关部门。4.5 末次会议

4.5.1 审核组组织召开末次会议,审核组长主持,参加末次会议人员同首次会议,船厂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要签到。

4.5.2 由审核组长宣布《审核报告》和《不合格报告》,并提出纠正措施建议。4.6 纠正措施与跟踪验证

责任部门接到《不合格报告》后,组织有关人员对不合格项进行原因分析,确定适宜的纠正措施,组织实施,并由质量管理部进行跟踪验证。具体按《纠正措施控制程序》执行。

4.7 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中全部记录、文件由审核组长移交综合办公室保管。5 引用文件

5.1 FZCC/QES-CX-17-2013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6 质量记录

6.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步骤 篇六

1、确定任务。如果是例行审核,则按计划规定进行;如果是特殊审核,则是明确目的和受审的部门或条款。每次审核还要明确采用的依据。任务确定后要按程序由有关领导批准下达。

2、审核准备。由管理者代表指定审核组成员组成审核组。审核组长应领导全组编制好具体的审核计划日程表并把审核任务分配到每个审核组成员。每个审核员应编制检查表,经组长审核后实施。同时全组应集中有关文件(如标准、手册、有关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加以审阅。审核计划日程表确定后应及早通知受审部门负责人征得同意,并请他决定一位部门的发言人及陪同人员。

3、现场审核。审核组应准时到达审核现场,召开一次正式的首次会议,说明审核的目的、范围、依据和方法。如果是例行审核,而且只对一个部门进行审核,这种首次会议可以适当简化。现场审核应以事实为根据,以标准或其他文件的规定为准则,收集客观证据,作出公正的判断。如发现不合格,要按规定填写不合格报告,并请受审部门领导对事实表示认可(签字)。现场审核以末次会议结束。在末次会议上,审核组应报告审核结果,宣读不合格报告,并请受审部门负责人填写纠正措施计划

4、编写审核报告。审核组长应按规定格式根据审核结果编写审核报告。此报告经管理者代表审定后正式下达给受审部门。

5、纠正措施的跟踪。质量管理部门应会同审核组对纠正措施计划的进行跟踪验证。

6、全面审核报告的编写和纠正措施计划完成情况汇总分析。如果是例行审核,则在所有的部门及条款审核完成后(一般是一年后),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应根据各部门的审核报告,汇总编写出一份全面的审核报告,并分析评价整个体系的有效性;还要与上次内审结果相比较,评价其进步情况;同时对全年各部门实施纠正措施加以汇总分析。这种结果均应上报最高领导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之一。

7.内部审核管理控制程序 篇七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质量管理体系能否持续有效运行, 领导的作用极为关键。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 涉及到体系的各职能部门和所有过程, 只有企业的管理层从思想上重视, 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大力的支持, 内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审核工作才能有体所保证, 实现系持续有效的改进。因此, 管理层要把体系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来抓, 重视对过程的控制, 只要每个过程控制做到了, 同时将体系工作和企业的实际业务运作结合起来, 从而使企业的质量管理从固化标准, 到自觉地使用标准的转变。

二、建立优秀的审核队伍

审核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审核的效果。因此, 企业必须精心地抓审核队伍的建设。首先, 聘任合适的审核人员。企业应从各职能部门中选聘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富有管理经验和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同志担当此任。其次, 对审核人员进行必要的审核技能和审核技巧的培训。通过专业机构培训、审核人员之间的轮换以及适时的交流和研讨等手段, 使审核人员不仅能熟练掌握标准, 正确理解并掌握企业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 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熟练地运用标准, 能够熟练审核并指导质量体系的实施。

三、审核工作的严谨务实

内审的目的是通过发现问题来推动和实现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 因此, 审核工作必须严谨务实, 必须富有成效。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 不妨从如下方面进行策划:

1、重视审核准备

包括成立审核组、编制并安排好审核计划、准备工作文件等内容, 其目的是使审核工作更具针对性, 更具效率。每年年初, 企业应聘任具有合格资质的审核人员组成审核组, 委任审核组长。对全年审核工作要进行全面的策划, 对质量体系审核的范围、活动内容和时间、审核人员的分组以及审核依据等要作出具体安排, 该计划经管理高层批准后应及时分送到体系所涉及的所有职能部门。同时, 审核组要根据计划安排, 按照编制要求提前编制检查表, 准备现场审核记录清单, 为审核活动顺利开展做好各项准备。

2. 开好三个“会议”

主要是指首次会议、审核组会议和末次会议。这三个会议对于审核组与受审部门之间的的沟通和交流, 审核信息的及时反馈, 以及对审核过程的控制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审核组对每个会议的侧重点、会议要通报的主要事项以及要讨论的主要议题, 要有清晰的了解, 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次会议应“简而短”, 切中要害。主要是申明审核目的和范围, 传达审核计划, 强调审核原则, 澄清有关问题, 落实相关安排。末次会议主要是通报审核结论, 报告不符合项, 重申审核原则。而审核组会议, 必须“详而实”, 具体且有内容, 其主要议题是对审核结果进行归纳、分析, 协调相关问题, 审核不符合项报告, 评价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充分性, 为末次会议做准备。

3、抓好现场调查

这是整个审核工作关键性环节和重要的接口, 是整个审核工作最灵魂的部分。现场审核获取的客观证据和相关信息, 将是评价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和充分性的重要依据。在现场审核中, 审核人员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严格按照标准要求, 更需要正确掌握并运用好审核的技巧和策略。因此, 审核必须掌握好切入点, 选择好审核的路径, 运用好审核方法, 发挥好专业判断。

在审核路径的选择方面, 审核人员可根据检查表的设计要求, 合理安排检查路径。在审核方法的选用上, 一般采取抽样调查, 因此, 审核应尽可能抽取其有代表性的样本, 同时更应取得受审部门的密切配合, 以便使审核结论客观公正。现场调查一般包括“听、看、问、查”四个环节。在现场调查中, 审核人员要面对较为复杂的人和事, 会遭遇到各种意外的情况, 审核人员要发挥自身所长, 充分运用好专业的判断, 尤其是对不符合项的界定, 除了深刻理解标准的要求外, 还要掌握一些技巧, 要贯彻“以事实为依据, 以标准为准绳”的判断理念。

4、撰写好一个“报告”

审核报告是整个审核工作的外在体现, 是在对客观证据及审核记录进行认真统计、分析、归纳和评价基础上形成的审核总结。因此, 撰写审核报告既要掌握足够的客观证据和审核发现, 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局部看全局, 要用典型的事实、数据说话, 要聚焦组织领导和顾客关心的问题。不符合项纠正和预防措施, 既要体现可操作、可控制、可评价, 不能就事论事, 又要体现预防、系统、发展, 贯彻持续改进的思想。审核结论应与末次会议上结论一致。

四、加强内部审核的后续跟踪

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 才能推动企业业务运作的规范化, 从而提升企业整体质量管理平台, 更好地拓展业务, 参与市场竞争。因此, 审核组对审核报告所揭示的问题, 要加强后续的跟踪, 对不符合项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和验证, 要进行后续的检查,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要及时与有关部门汇总分析, 提出整改措施, 对实施情况再验证, 从而对质量体系的正常运作及时提供监督和指导, 为质量体系的实施提供必要的外部保障。

摘要:质量管理内部审核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 是一种自我改进的机制, 只有充分发挥内部审核工作的全部功效, 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8.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浅析 篇八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是指为了促进经营活动的效率性、经济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尽快达成,保证企业经营决策和方针得到有效贯彻执行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关控制,其范围涉及到企业的各部门、各环节和各层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框架层次。然而由于内部控制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不少企业在实际的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一、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通过考察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然后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总体目标,并且把这个目标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出发点;第二个方面是依据总体目标设计出业务操作的各种控制方法,并且把设计出的控制方法与各部门的业务流程和管理程序相互结合起来;第三个方面是对最终的控制效果进行验收,并且分析出现差异原因,对不适应企业运作的部分内控制度进行及时修正。但是目前想要对企业的内部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企业外部环境

1.由于资本市场不够健全,缺乏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接受力。现在的资本市场普遍存在交易混乱不规范,非法谋取暴利的现象,因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及相关法律、法规都不够健全,致使这种混乱现象不能得到很好的遏制。由于资本市场不健全,一旦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出现外泄并被披露,极其有可能导致企业投资者出现过度忧虑和惶恐,进而影响公司正常运作。

2.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制衡机制,对内部控制管理的控制力缺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董事会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直接影响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否规范。就目前中国现阶段来看,很多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形备而实不至”,公司架构建立的非常完善,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岗位应有的职能,表现尤为突出的体现在董事会这一重要机构。公司治理结构的责权不分,直接导致公司内部控制如同“空中楼阁”。

(二)企业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企业成本限制。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否能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其成本也有直接的关系。企业在内控系统投入费用过高或过低都将对企业的整体利益有影响。所以从企业成本的角度来说,企业内控程序的成本应该低于错误或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反之,再好的控制方法和措施也适得其反,不会降低企业的成本。

2.管理越权。控制程序只是企业用于管理的一种工具,工具的使用者是企业管理者,所以内控管理也不能发现并杜绝那些滥用职权的监督控制管理人员。这些管理者或者是出于牟利的目的,或是因成本或者时间不利等因素,导致企业内部出现相关管理人员故意避开、指示他人避开一些预定内控管理的可能。在特殊情况下,企业管理者过于干涉监督执行内控制度实施情况的工作人员,有时甚至凌越于企业内控之上。

3.串通舞弊现象严重。企业将不相容职责进行分离避免了内部隐瞒不正当行为及单独一人从事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但是,如果企业内部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一起就可以避开内部控制。例如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和出纳一起舞弊,资产校验核对与资产监督保管工作人员联合造假,对于串通舞弊现象,再好的内部控制措施也无法控制。

4.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发挥作用的有效程度直接取决于企业内部操作人员的实际执行情况,当然不可避免的是企业工作人员在执行控制职责时偶尔发生错误。工作人员的马虎、身体不适、精力不集中、判断错误、曲解指令等都会影响内控系统的效果。常见的例子如对方发票的总金额计算错误但未及时发现,以及发货后忘记索要提货单和签发支票时没有审查支付用途等。

5.计划变动性太大。企业内部控制会随着企业内部的业务性质的或外部的经营环境不断改变而逐步削弱,甚至有可能全部失效。绝大部分单位的内控制度目的是为管控已有的正常且经常反复出现的业务活动,对企业正常運作以外的特殊、非正规的或未能及时预料的业务操作缺乏一定的管控效果。现代企业经常调整经营策略,或增加新的生产线,或增设分支机构等来适应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这就有可能出现新增的业务内容和原来的企业内控制度不匹配的情况,从而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无法对新增的业务进行控制。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企业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

1.发挥董事会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关键作用。在我国,大多数的企业董事是独立于内部控制之外的,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缺位现象严重,这将严重影响内控环境的改善。想要对目前的情况进行改善,首先要发挥企业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作用,重点突出董事会在企业健全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其次是建立企业独立董事制度,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适当引入企业外部的独立董事,同时对内部董事会进行相应外部化,以此来监督约束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为企业股东赚取最大限度的权益;最后是对董事会内部进行明确分工,在董事会内部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进而提高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尽早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

2.倡导“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能否将企业内部控制变为内部自发的需要,直接决定着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效果。只有当企业中的每位员工都持有相同观念,共同目标时,内部控制效果才更加明显。企业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对人的价值管理为中心,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促使每个员工都能进行自我管理,并时刻以企业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如此,在内部控制管理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都能变企业员工的“要我控制”为“我要控制”,从而使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到最佳效果。

3.充分利用外部中介组织的作用。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进行相应的测试是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的一个项目,在特殊情况下还会对企业的管理者给予必要的建议书。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注册会计师的测试结果及建议,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内部控制进行改进。

4.建设“人为、为人”的精神。所谓的“人为”是指每个员工在工作中都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养,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每时每刻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员工之间互相鼓励,互相督促,用这种方式把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要想使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在当今的激烈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形成“人为、为人”的集体精神。

(二)改进内部控制管理自身的缺陷

1.企业内控管理外部化。企业约束员工行为主要依靠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内部控制的内向服务属性影响了其独立性,表现较为突出的如企业内部控制的领导形式、机构设置等定位问题上。因企业可以自主对机构的设置、工作的重点和范围、人员的配备等重要内容进行重新设定,所以他的独立性存在缺陷。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相比,更具有独立性、专业性,再加上外部相当专业化的资源配置,可有效的填补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总体来看外部控制更为合适企业某些环节上的控制职能。

2.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結构。大多数企业的日常管理基本都贯彻实施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方法、措施与职能,但企业“内部人控制”的现象还是会频频出现,导致企业会计信息的不准确性。想要对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进行完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转变法人股、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公司结构,遏制“管理者越权”和“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保证内部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

第二,加强企业内部监事会监督,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通过对内控程序及环境进行有效的监督,可以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是否得以执行或有关执行效果进行及时反馈,进而帮助企业更快、更有效率地达到预定总目标。

第三,明确制定出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目的来看,若按照公司正常的职责规定,一个人有可能同时负责两个职能,这样就能制造舞弊但又可以对自己的舞弊行为进行有效的隐瞒。所以,把各个不相容的职能进行分离并且要注重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才能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得到有效执行,只有这些职能人员能力完全达到要求并且足够诚实,才能使其承担的控制职能得到有效控制。

3.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保障作用。许多企业只注重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而忽视了内部控制管理。特别是在制定企业发展方向、经营目标等重大决策上没有一套完整的,与企业相适应的市场调研、评估测试和考核机制。所以,企业在对外投资、资金管理、资产配置以及其他关键业务处理方面,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并建立一套严格的内部评估、监督管理,以确保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并且在企业运转的过程中,通过落实生产、劳动、科研、营销、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责任,再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编制目标程序监控各环节,建立起记录、检查、考核、奖惩等各个环节的控制流程。

三、结束语

要搞好企业的内部控制,切实确保内部控制作用的有效发挥,企业必须要大力优化好其内外部控制环境,提高管理层乃至各部门的内控意识,积极协调各部门内控工作的开展,确保内部控制贯穿在企业各项业务运营的全过程,对其内部控制管理存在或发现的问题,要加以重视,予以及时解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内部控制管理确实发挥实效,促进企业健康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秀臻.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管理[J].经济师论坛,2012(9).

2.沈倩.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7).

3.张秀洞.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经济研究导刊,2012(28).

4.钟裕镇.试析企业如何完善内部控制[J].科技风,2012(9).

9.内部审核管理控制程序 篇九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企业国际化的趋势成为不可避免。按照国际化的要求,转换企业管理理念,通过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增值,从而达到“双赢”或“多赢”的局面。积极按照国际标准,构建和认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企业全面提升素质的一种趋势和潮流。

质量审核,作为内部审核的一项新课题,作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一个关键性的接口,正日益引起企业,尤其是取得ISO9000系标准注册资格企业的关注和重视。它对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就如何搞好质量体系内部审核作一些探析,以期对企业的贯标工作有所帮助。

一、管理层的高度关注

贯彻国际标准能否成功,质量管理体系能否持续有效运行,领导的作用极为关键。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涉及到体系的各职能部门和所有过程,只有企业的管理层从思想上重视,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大力的支持,内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贯标工作才能有所保证,企业认证注册后才能继续努力,实现体系持续有效的改进。因此,管理层要把贯标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来抓,变传统企业质量管理 “管结果”为“管过程、管因素、管结果”,将贯标工作和企业的实际业务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企业的质量管理从最初的“做”标准,到自觉地“用”标准,进而到“发展”标准的转变。

二、审核队伍的精心建设

从某种层面上看,审核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左右着审核的效果。因此,企业必须精心地抓审核队伍的建设,从组织上为贯标得以有效运行提供基础性保障。首先,聘任合适的审核人员。企业应从各职能部门中选聘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富有管理经验和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同志担当此任。其次,对审核人员进行必要的审核技能和审核技巧的培训,包括ISO9000系标准的培训。通过专业机构培训、审核人员之间的轮换以及适时的交流和研讨等手段,使审核人员不仅能熟练掌握标准,正确理解并掌握企业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更重要的是要能够熟练地运用标准,能够熟练审核并指导质量体系的实施。

三、审核工作的严谨务实

内审的目的是通过发现问题来推动和实现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因此,审核工作必须严谨务实,必须富有成效。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不妨从如下方面进行策划:

1.重视审核准备

包括成立审核组、编制并安排好审核计划、准备工作文件等内容,其目的是使审核工作更具针对性,更具效率。每年年初,企业应聘任具有合格资质的审核人员组成审核组,委任审核组长。对全年审核工作要进行全面的策划,对质量体系审核的范围、活动内容和时间、审核人员的分组以及审核依据等要作出具体安排,该计划经管理高层批准后应及时分送到体系所涉及的所有职能部门。同时,审核组要根据计划安排,按照编制要求提前编制检查表,准备现场审核记录清单,为审核活动顺利开展做好各项准备。

2.开好三个“会议”

主要是指首次会议、审核组会议和末次会议。这三个会议对于审核组与受审部门之间的的沟通和交流,审核信息的及时反馈,以及对审核过程的控制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审核组对每个会议的侧重点、会议要通报的主要事项以及要讨论的主要议题,要有清晰的了解,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次会议和末次会议一般由企业领导、审核组全体成员、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参加。会议应“简而短”,切中要害。首次会议主要是申明审核目的和范围,传达审核计划,强调审核原则,澄清有关问题,落实相关安排。末次会议主要是答谢受审方给予的支持,通报审核结论,报告不符合项,重申审核原则,重点则是对不符合项提出纠正 措施和要求。而审核组会议,是在现场审核结束后审核组召开的内部会议,必须“详而实”,具体且有内容,其主要议题是对审核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协调相关问题,审核不符合项报告,评价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充分性,为末次会议做准备

3.抓好现场调查

这是整个审核工作关键性环节和重要的接口,是整个审核工作最灵魂的部分。现场审核获取的客观证据和相关信息,将是评价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和充分性的重要依据。在现场审核中,审核人员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更需要正确掌握并运用好审核的技巧和策略。现场审核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收集客观证据,二是对客观证据进行分析。因此,审核必须掌握好切入点,选择好审核的路径,运用好审核方法,发挥好专业判断。

在审核路径的选择方面,审核人员可根据检查表的设计要求,企业自身生产工艺、经营/服务的特点,企业的组织架构等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检查路径。在审核方法的选用上,一般采取抽样调查,因此,审核应尽可能抽取其有代表性的样本,同时更应取得受审部门的密切配合,以便使审核结论客观公正。现场调查一般包括“听、看、问、查”四个环节。“听”主要是听受审部门有关人员的介绍:“看”主要是查阅受审部门有关资料,其中包括制度、计划、规范、程序和原始记录等:“问”主要是在听取介绍情况时提出问题,问清情况,掌握现状:“查”主要是为立论有据,将听、看、问收集到的情况和问题,采取顺藤摸瓜的方法,到现场查证核实,一查到底,由点及面了解全貌。在现场调查中,审核人员要面对较为复杂的人和事,会遭遇到各种意外的情况,审核人员要发挥自身所长,充分运用好专业的判断,尤其是对不符合项的界定,除了深刻理解标准的要求外,还要掌握一些技巧,要贯彻“以事实为依据,以标准为准绳”的判断理念。

4.撰写好一个“报告”

审核报告是整个审核工作的外在体现,是在对客观证据及审核记录进行认真统计、分析、归纳和评价基础上形成的审核总结。审核组长对审核报告的编制、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审核报告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提供足够的信息,使看报告人能对审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撰写审核报告既要掌握足够的客观证据和审核发现,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局部看全局,要用典型的事实、数据说话,要聚焦组织领导和顾客关心的问题。不符合项纠正和预防措施,既要体现可操作、可控制、可评价,不能就事论事,又要体现预防、系统、发展,贯彻持续改进的思想。审核结论应与末次会议上结论一致。审核报告在报有关管理高层审查同意后,尽快送达受审方。

四、加强内部审核的后续跟踪

10.内部审核管理控制程序 篇十

第一、内部审核的目的和作用

内部审核的定义:内部审核是由质量负责人根据预定的日程和内部评审程序负责策划和组织,内审员负责实施,周期地对组织的活动进行全面的内部审核,以验证组织的各项运作是否持续符合质量体系和准则的要求。内部审核的目的:内部审核是为了确保质量体系和技术动作的有效性和符合性,及时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以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内部审核的作用:质量体系的运行需要持续地进行监控,才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种连续监控主要是通过内部审核进行的,对质量体系的保持和改进起着参谋作用。

评价防止不符合项的发生,通过定期监督检查质量体系工作的开展情况,发现并解决“执行”与“程序文件” 的有效性和符合性问题,从而保障质量体系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和运转。对管理者的决策、质量方针和目标、组织自身的规定、合同的要求等方面进行检查和审核,评价其有效性和效率,验证组织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持续有效的实施和保持;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标准,对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进行检查,评价组织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质量方针、程序和管理体系及相应法规的要求。

内部审核的原则,内部审核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正规活动,有程序可循,为确保内部审核的有效性和效率,应坚持审核的客观性、独立性和系统方法三个核心原则。其客观性:即内部审核所获得的审核证据必须是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它信息;审核应对收集到的证据根据审核准则进行客观评价,以形成审核发现,审核发现可以是符合项,也可以是不符合项,它包括审核证据、审核准则和比较评价三个要素;审核是一个形成文件的过程,应通过文件形式以确保审核的客观性。

审核是一个具有独立性的过程,内部审核是被授权的活动,授权可来自管理者的决策、实验室的规定、合同的要求、审核委托方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等;内审员应具有开展相应内审工作的能力,且是与受审核活动无直接责任的人员,在整个内审过程中应保持公正、避免利益冲突,审核组成员应遵守职业规范,如办事准则、保密意识、其他素养等,坚持在审核准则和审核证据的基础上,对被审核部门进行客观评价,在不能证明受审方有错或是在提不出反审核证据时,应认为其是对的,应判为符合。审核的系统方法,主要表现在审核的系统性是在一定的“审核范围”内实现的,在审核前,首先应确定审核范围,并进行策划,以确保其实施的有效性、一致性以及审核结论的可信性,审核应按计划和检查表进行,要强调对领导层的审核;审核是利用已建立的方法和技巧,保证审核证据和审核发现的可信性和充分性,因此不同的内审员对同一对象的审核应得出类似的结论;审核包括文件审核和现场审核两个方面,在文件审核符合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现场审核,前者着重于其符合性、充分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后者则着眼于其符合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审核包括符合性、有效性和达标性三个层次,所谓符合性是指质量活动及有关结果是否符合准则,有效性是指审核准则是否被有效实施,达标性是指审核准则实施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包括了这三个层次的内容,才能构成一次完整的审核。

第二、如何有效发挥内部审核的作用

首先,须保证内部审核工作计划的完整性,开展内审前,应有一个策划的过程,并确定审核范围。策划结果应形成书面文件,主要包括审核计划、审核组、审核用工作文件和资料(包括文件初审)、通知审核等。内部审核计划通常按部门或活动(过程)来编写,检查表应列出被审核部门的主要过程和活动的审核内容和审核方法。通过内审策划,应做到计划落实、责任落实、工作文件落实。审核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访谈、查阅文件和记录、现场观察与核对、收集证据、检查操作、对实际活动与结果的验证、数据的汇总和分析、业绩指标、来自其它方面的报告客户反馈和外部报告等,内审员可依照各部门的工作性质灵活采用。内部审核必须包括符合性、有效性、达标性三个依次递进的方面,才能构成一次完整的审核。

其次,内部审核工作要保证有效性

内审员良好的个人素质是内部审核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内审员在内部审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和改进起着监督、参谋等作用,高素质的内审员是成功内审的基础[4]。内审员应保持相对独立性/公正性,为人正直,一般从具有一定工作实践经验的人员中选择,必须充分符合“标准”所提出的诸多条件,包括对受教育、工作经历、个人素质和审核经历等,内审员既要精通质量标准,又要熟悉管理状况,管理者要明确并非“一经培训,证书到手”,就可以成为一名称职的内审员,要“选好将”“把好关”,不能使内部审核工作变成“走过场”“空架子”。其次,内审员应做到虚心诚恳,在质量体系的有效实施方面应具有模范带头作用,成为认真执行和贯彻实施质量体系的积极分子。在内部审核中,内审员必须有大局意识,增强质量观念,做好“四大员”,即:准备阶段做好策划员,实施阶段做好评审员,收尾阶段做好信息员,验收阶段做好监督员,高素质的内审员不仅要及时发现质量体系运行中的不符合或缺陷,还要挖掘质量体系低效及潜在问题。

在审核过程中,管理者的领导方法和方式是确保内部审核工作质量的关键。内部审核是管理者介入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其目的是保持质量体系正常、有效地运行。管理者工作的内容应具有全面性,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熟悉工作内容,把握全局。提供良好的内部审核环境和设施。精心挑选一支素质合格、技术过硬的内审员队伍,多提供强化内部审核员素质的机会,提高内部审核员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确保内部审核报告客观、公正、准确,对含糊的结果亲自过问、审核;针对内部审核过程中查出的漏洞制定组织纠正措施并监督实施。

在审核过程中,管理者和各个部门的认识、支持和配合是内部审核工作的主要动力来源。内部审核是一种持续的内部管理行为,没有管理者的支持,内部审核就难以开展,也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

内部审核也是一种自觉的内部管理行为,而不是一项被动的应付性活动,因此,内部审核需要各个被审核部门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内部审核是一项从体系现状开始,以发现问题为先导,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进行的定期审核工作,如果没有这一环节就无从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也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更没有能力对质量体系的全过程实施监督。任何一个体系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任何一个部门或一项活动都不例外,质量改进是无止境的,因此,内部审核是为体系而服务的,是为了持续改进,而不是为了惩罚错误。

第三、内部审核后续工作的完善

11.市政设施管理内部控制设置 篇十一

1.金华市市政管理处;2.金华市园林管理处

摘要:本文对市政设施管理内部控制的内容、措施进行了阐述,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运行提出了设想,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前景和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市政设施;设施管理;内部控制

1 前 言

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市政设施管理内部控制对于单位内部管理以及经营的作用逐渐地突出出来,这个关系到单位内部的每一个方面[1]。并且市政设施管理内部控制的实践大部分都是单位管理的非常弱小的一个环节,而且还非常重要,还是经营失败以及生产内患最根本的原因。内部控制是市政设施管理为确保经济活动可以正常地运行采取的一些非常必要的管理措施,不但包括了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评价、控制以及综合计划而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还包括了分析、审核以及核算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以及一些报告的步骤及程序,也包括了指挥经济活动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市政设施管理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一种管理。怎么样建立以及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增加竞争力,保持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课题[2]。

2 内控制度设置及其实施的现状

2.4 内控制度监督检查不好,考核奖惩力度不够

市政设施管理的只是代表着我们国家对市政设施管理进行经营,然而财产所有者我们国家没有建立起很好的监督体系,所以经营者没有建立以及完善建立市政设施管理内部控制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而对市政设施管理内部制度的监督检查基本上都是走个过场,而且考核奖惩基本上都是单方面的奖励,基本上没有出现惩罚的现象[2]。市政设施管理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不科学以及对内部的控制没有正确的认识,这样就会导致了市政设施管理内控制度没有一个很好地执行,进而对弄虚作假以及贪污舞弊的现象没有一个很好的控制,而且在事后的补救基本上损失非常惨重,根本起不到作用。所以,建立一个完善的内控制度,而且有效地执行是非常关键的。

2.2 建立好的控制措施、方法及其程序没有很好地执行

在市政设施管理中当,因为每个部门的利益目标以及主体不同,而为了可以更好地完成每一个目标,通常都会影响到其他的部门任务以及经济的完成情况[3]。因为每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样就形成了部门之间只顾着本部门的自身利益,而市政设施管理内控制度也就变成了一个摆设。

2.3 内控制度设计的不科学、不系统

市政设施管理内控制度的建立,大部分的单位都没有站在整个单位的角度去考虑,许多单位只是从很小的角度去分析内控制度,这样缺乏了整体的规划,而市政设施管理内控制度的设计不系统[4]。大部分的内部控制非常繁琐,这样实施起来也就变得非常困难,这样反映出来市政设施管理内控制度也就不科学。

2.4 对内控制度没有正确的认识

在市政设施管理当中,有很多空缺的位置,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单位的资产流失,市政设施管理对内控制度不执行、不重视。而在很多市政设施管理当中经营者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内控就是内部会计控制并和审计有关,内控制度也是条条框框只要有可以,内控就是对职工的一种控制等等[5]。

3 内控制度的建立

市政设施管理内部控制是整个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市政设施管理内控制度的建立一定要符合市政设施管理自身的需要及特点,抄其他的市政设施管理内控制度就会很难地发挥作用,而内控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4]。

3.1 建立内控制度的基本原则

每个制度的建立基本上都会有正确的原则,而一个市政设施管理建立内控制度必须本着一些原则进行制定,也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既不繁琐亦不失控原则,凭证制度原则,互相制约的原则,全面控制原则[5]。

3.2 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

市政设施管理内部控的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利用内部分工而产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通常都会采取的控制方式包括内部审计控制、预算控制、职工素质控制、资产保护控制、会计记录控制、授权审批控制、组织结构控制。市政设施管理内部的控制按照目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内部管理控制以及内部财务控制[1]。内部管理控制主要是为了很好地实现经营的目标,确保经济活动高效运行的一种自我修改、检查、制约以及协调的控制系统。而内部的管理制度控制是内部财务会计控制的基础保证以及前提,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基本上为了确保资产的完整性及安全性。

3.3 内控制度的目标

每一项制度的建立都必须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市政设施管理内控制度的目的可以包括建立风险控制系统,进而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保证各项业务的活动,保证账面资产和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保证对资产以及記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授权,保证所有的交易以及事项以正确的金额,而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尽快地记录于正确的账户,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等等[3]。

4 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

市政设施管理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取决于很多的方面,从微观上每一个部门之间既应该有效制衡,还应该负其责,从宏观上应该有健全的管理体制,并且完善的单位内部治理结构,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审计监督,并且健全对员工的激励机制。

1)应该完善对每一个层次的员工建立激励机制,并且要真正地实现奖惩结合在市政设施管理管理的实践当中,对员工的有效激励是非常必要的。并且要结合不同层次的人员制定不同激励措施,这样有利于内控制度的还好地执行[1]。

2)应该加强审计监督,并且明确其责任,并且要使内控制度落到实处,对市政设施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监督,是使市政设施管理内控制度落到实处的核心。

3)应该建立一个信息沟通平台,这样就很好地形成了单位内部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及相互制约,并且发挥了组织整体功能,在市政设施管理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每个部门之间信息的不对称问题[4]。

4)应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这样就可以确保市政设施管理内控制度的很好地执行,而对于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实现市政设施管理的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市政设施管理长期的活动当中,内控制度的完善以及建立并不是马上就能执行的,应该在经营实践当中不断地进行完善,这样才可以形成一整套符合本市政设施管理的内控制度。而在内控制度的贯彻执行当中,市政设施管理不能正确地执行内控制度的比例达到了最高,而研究以及探讨市政设施管理的运行机制及其改革方向这样非常有利于内控制度的真正落实。市政设施管理内控制度设计得再完善,也有一些局限性,并不能确保每个错误都能及时地发现。所以,市政设施管理的领导者不能制定了内控制度就对管理就放松了警惕,应该不断地对内控制的薄弱环节、缺点以及有效性进行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内控制度在市政设施管理中发挥很好地作用。

参考文献:

[1]计建庆. 市政设施改善项目资金内部控制管理探究[J]. 会计师,2012(06):111~112.

[2]马水华,王新华. 浅谈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财务控制管理[J]. 中国西部科技,2011(03):117~118.

[3]谭伟霞. 市政设施改善项目资金内部控制管理探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5(03):121~123.

[4]林沃玲. 市政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探析[J]. 门窗,2013(08):78~80.

上一篇:管理学院2011丹东社会实践活动总结下一篇:北京2016年上半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药理学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