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的读后感

2024-06-23

《面具》的读后感(精选15篇)

1.《面具》的读后感 篇一

面具是我国的传统的文化它有着悠久历史。今天我就来做一个面具吧,我要做的是一个很吓人的面具呀!

在还没有做的时候,我早就把材料准备好了。它们分别是:蛋糕的盖子或者是埂纸板,水彩笔、油画棒、蜡笔、铅笔像皮、剪刀、胶 水和绳子 。材料都准备好了,接下来就要开始做了。

开始做了,我们可以用蛋糕的盖子或者是硬纸 板来做它的脸,我选择的是蛋糕的盖子。我用铅笔来定出五观和头发的准确位置 。然后手黑色 水彩笔描一下,在用油画棒描一下最后就是蜡笔了,这时候就有一点吓人了,我又用水爱莫能助彩 画出了细节,比如说眼珠了呀、鼻子呀、牙 齿呀、

我还在他的牙齿画了一颗虫牙。我又用剪刀在它的.脸的两侧刻出了两个小洞用毛线穿进去,在系紧,一个吓人的面具就做好了。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趣,你也试一试吧!

2.《面具》的读后感 篇二

指导教师杰茜娅白发黑衣, 举止卓尔不群, 目光熠熠生辉。一句话开门见山。她说, 我们开设的艺术指导课程, 不仅仅是指导艺术, 更是指导人的全面发展。比如, 根据哈佛大学的研究, 经过艺术训练的女生, 她们的领导才能就有所加强。

我很感兴趣, 问, 这是为什么?艺术和领导, 通常好像是不搭界的。

杰茜娅说, 艺术让人的大脑全面发展, 增强人的自信心。特别是女孩子, 她们的艺术才能往往是比较突出的。如果受到重视, 得到相应的训练, 她们就会发现自己是有价值的。如果她的艺术作品出色, 就会不断地获奖。这样, 她们就有了成功的经验。对一个孩子来说, 什么最重要呢?就是有成功的经验, 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在正常的学校里, 让孩子能有成功经验的机会并不多。只有少数的孩子能在常规的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 大多数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可以这样说, 常规的学习, 给予孩子们失败的经验比较多。

但是, 学习艺术就不是这样了。首先我们相信一个大前提, 那就是——每一个孩子, 都必定有所长。它们冬眠着潜伏着, 等待人们的挖掘。不存在“有没有”的问题, 是“一定有”, 只是需要发现。再者, 艺术是没有统一标准的, 允许广阔的想象。关于成功的概念, 也是更为开放和宽松的。而且, 孩子和成人, 谁离艺术的真谛更近一些呢?是孩子。他们对世界, 有直觉的把握, 在创作的同时, 也更清晰地感觉到了真实的世界。他们在艺术中学习, 这种成功的经验, 会蔓延开来, 延展到他生活的各个领域。

这一番话颇有醍醐灌顶之感。当我们的某些父母只是把艺术作为一种特长, 甚至当成一块高考就业的敲门砖时, 杰茜娅她们已经巧妙地把它变成了赋予孩子最初成功体验的阶梯。是啊, 有什么比一个人, 特别是一个孩子的体验和记忆更重要更珍贵呢?回想我们的一生, 虽不敢说全部, 但其中偌大的一部分, 是源自我们童年经验的烙印。精神分析派的师长甚至不无悲观地说, 每个人一生将要上演的脚本, 都已在我们6岁前的经历中秘密写定。如此说来, 谁能改变一个孩子的童年体验, 谁就能改变他眼中的世界和他人生的蓝图。

人的记忆是非常奇怪的东西。我们希望它记住的东西, 它虚与委蛇, 给你一个过眼烟云。我们希望它遗忘的东西, 它执拗着, 死心塌地铭记。记忆的钢钉, 就这样不由分说地楔入到灵魂最软弱偏僻的地方, 却从那里发布一道道指令, 陪伴你到永远。记忆是有魔法的, 它轻而易举地决定着我们的好恶, 指导着我们的行动甚至操纵着我们的生涯……

中国有句俗话, 叫做“三岁看老”, 看来和弗洛伊德老先生的学说, 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话有前瞻之明。三岁之前, 孩子在无知无识中酿出了怎样咸苦的卤水, 让他的一生在此凝固?或者反过来说, 面对着一个孩子, 成人世界有什么力量, 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沁人思维的草地, 从此染绿他一生的春秋?

杰茜娅女士的话, 正是在这个微妙的层面, 给我启迪和震撼。如果说教育是一种外在的渗透, 那么, 让孩子们深入到艺术的创造之中去, 就生出了发自内在的事半功倍的奇效。童年的珍藏, 就会在漫长的岁月发酵, 香飘一路。

3.木雕面具读后感 篇三

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个中学生来到西南高原小城旅行。但这次旅行从开始就像一个噩梦。他先错过了旅行团出发的时间,接着被人跟踪遇上抢劫,遭到诬陷,一股若隐若现的非善意的力量包围着他。在困境中,他认识了当地的三个小伙伴,在他们的帮助下,开始了一场狼狈的逃亡。隐秘的街巷、古老的寺庙、森林、高山、村寨、洞穴,一路跑来,仍摆脱不了神秘人物的纠缠。原来,这一切的关键是那个中学生买来的一个木雕面具。所有秘密都藏在其中,所有较量都从它开始。经过部分村民的帮助和他们自身的努力,终于使事情得到了解决。

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书中第一章:糟糕,掉队了。当主人公赶去八方街停车场时,汽车已经开走了。主人公没有因此而担心,反而觉得自已自由了。不用跟大人在一起,像小鸡小鸭一样被导游的大喇叭召唤,自己可以像隐身人一样,在这陌生的城市里尽情欣赏风光。我觉得他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做一个独立自主、不依赖别人的人,当面对困难时应该自己克服解决,不要一会儿找老师,一会儿找父母,这样的我们永远也长不大,也成为不了生活的主人,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要学会独立。

4.面具的美文 篇四

华灯初上,精致的、华丽的面具,稀稀落落的从不同的地方倾泻而出,在这喧嚣刺眼的城市中穿插交汇,我站在昏暗的灯光下,看着那狰狞的面具在夜幕下放肆地变换着,那精心雕刻的完美微笑,狠狠的刺痛了我的心。一行清泪划过,我麻木的摸着我的脸,“我的面具?”

不知从何时起,我拥有了一副精美的面具,它跟随着我,在我需要的时候替我伪装一切,上面的一切花纹都是我精心雕刻的,我试着把它变得完美无瑕,这样就没有人可以看透我,我就可以隐藏自己。后来,我才慢慢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有属于她的面具,每个人都在伪装自己。用最完美的面具,来支撑这个脆弱的城市,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秘密,就像我们总爱戴上面具出演人生话剧,我们将面具深深的扣在脸上,遮住了一切喜怒哀乐,真善丑恶。

早已不记得我的面具源于何时,我摸着我的面具,上面不知从何时起又多了几条花纹。我站在路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欣赏着她们的面具。忽然,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年纪越大的人,她们的面具越华丽越精美,难道我们的面具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吗?忽然,我的身子一震,我盯着那个朝我走来的像天使一样的小女孩,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她的脸上没有面具,她光滑的皮肤裸露在空气中,是那么的美丽诱人。突然她对着我甜甜的一笑,我感觉到我的面具在震动,我的心紧紧的缩在了一起,一种快要窒息的感觉席卷全身。我的记忆好像开了一道裂缝,我看到了以前的自己,以前的我是也是那么的快乐,也有那么甜甜的笑,原来以前的我也是没有面具的,我是从何时起戴上了面具呢?是在面对复杂的人情世故时?还是在遭受欺骗时?亦或是开始懂得这个社会时……原来人都是在不经意间改变,原来竟是那么久远的事了。

在这静谧的夜里,我取下了那华美的面具,卸下了我的伪装。梦中,我见到了主。我问他:“听说你是造物主,那你为何要为我造这张面具让我如此痛苦?”他静静的凝视着我,缓缓的说道:“孩子,你不记得了吗?这张面具是由你自己所造的啊!我疑惑的看着他,不停的呢喃着:“我自己所造,自己所造……。”“孩子,你的面具确实是你自己所造,是你自己禁锢了自己,是你自己让你自己变得痛苦、悲伤。因为你害怕受伤,所以你戴上了面具伪装。而这一切的.痛苦皆是由你心所造,是你让自己进入了幻境,是你禁锢了你自己。”听着他的话,我感觉我的心在不停的紧缩,我摸着心口,恍惚间我又看到了多年前那个有着甜美微笑的女孩。只觉得意识慢慢的模糊,耳边不停的回荡着主的声音“放下吧,放下吧!”

在梦中惊醒,我看着湿了的枕头和窗外皎洁的月光。脑海里不断的浮现主的那些话“由你所造,由心所生!”我缓缓的拿起面具,抚摸着它那精美的花纹,然后缓缓的将它撕碎,将手伸至窗外,看着碎屑在夜风中消散,我摸着自己的脸,毫无顾忌的笑了。

5.友善的面具经典美文 篇五

身边常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经济和个人能力虽然有限,却对朋友有求必应,对家人无微不至,对陌生人慷慨解囊,即便自己遭受再大委屈,付出再多辛劳,甚至遭到无端伤害,也不会吐出一个“不”字。这些人被奉为“无私”的榜样,得到人们的赞美。

然而,英国心理学专家露西·泰勒经过长期研究发现,这种对他人毫不保留自己友善的无私性格,其实是一种严重的病态。

露西是在和一位女性密友长期交往中得出这一结论的。露西密友的父母都是学者,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她灌输与人为善的观念,使她从小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取悦和给予别人成为她的习惯,赞美和满足别人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她的记忆中,她从未对别人提出的`要求予以拒绝,脑海里根本没有“不”的概念。结婚生子后,家里大小事务她全部包揽,丝毫没有怨言;上司分配的工作量再大,有时已超过承受力,她也予以接受,经常加班加点,甚至累倒;朋友向她借钱,尽管她已有了安排,仍解囊给朋友,她却因此囊中羞涩。于是,在抚育两个孩子和照顾生病的母亲之余,她不得不找了份兼职护士工作,赚钱以贴补家用。

亲友们也看准了她的好性格,不管大事小事,都喜欢向她求助。她的一个侄女,和丈夫常因鸡毛蒜皮的事吵闹不休,几乎每天都要给她打电话倾诉,时而痛哭流涕,时而怨声载道,一说就是三四个小时。虽然她有许多事要做,也只好放下,耐心给侄女解疑释惑,直到电话那头破涕为笑。而第二天,她又会接到侄女内容相似的电话……

一些同事也经常找她倾诉烦恼,她总能想出许多主意和办法。如此循环,找她倾诉的同事越来越多。

终于,有一天她在做完一同事的思想工作后,感到身心特别疲惫,十分需要释放心头的巨大压力,便约了露西喝咖啡。她对露西说:“当我表面上礼貌应对那些人的倾诉,并还不断安慰对方时,实际上我早已难以忍受了,我真想让对方闭嘴或滚开,甚至想狠狠扇他一个大耳光。”

露西在发表的文章中说:“密友已经患上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友善病’,她极端无私性格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当她的耐度达到极限时,就很有可能走向极端。”

美国心理学家莱斯·巴巴内尔对露西·泰勒的观点持赞同态度,他说,无私的性格只是面具,是一种不值得赞美的性格。他在其著作《揭开友善的面具》中写道:“极端无私是一种用来掩盖一系列心理和情感问題的性格特征。大多数具有无私性格的人,对拒绝和敌意有着根深蒂固的畏惧和焦虑,从小就学习如何尽力避免拒绝他人引起敌意,因此戴上友善的面具,只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他们只希望感到被人需要。而友善无私的背后通常是痛苦、孤立、空虚、罪恶感、羞耻感、愤怒和焦虑。问题是,要成为圣徒可能会致命。当给予成为活着的理由,那人就不再是人。”

对此,英国另一名心理学专家苏珊娜·阿布斯说:“极端无私性格的人,没有自己的声音,往往会受到别人的欺负。这种性格需要改变。而要改变这种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不但要更多了解自己的恐惧和担忧,重要的是要勇敢地尝试对别人说‘我要’或‘我不’。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痛苦的过程。”

6.论中国面具舞蹈的现实文化价值 篇六

(一) 中国面具舞蹈内涵

中国面具舞蹈是一种起源于远古时期, 缘于先民生活、劳动而产生的, 以固定的富有表情和形象的面具为手段, 通过表演者的肢体语言将其所独特的面具艺术魅力展现出来的集仪式、表演、宗教祭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形态。面具舞经历了由中华民族自我形成、发展到与天竺、西域、龟兹传入的面具舞相互吸收、融合的两个阶段。

(二) 中国面具舞蹈的功能

1. 历史进程的明镜

面具舞起始于远古时期的驱鬼、逐瘟疫的图腾祭祀仪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 面具舞已不局限于最初的宗教祭祀仪式, 形成了集仪式、表演、宗教祭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民族化的现在表演艺术。从面具舞的历史演变过程考察, 可以全面、更深层次直视中国生产、生活状况及风俗民情。

2.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面具舞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产物, 它的出现是人类精神智慧的体现。编舞者紧紧抓住了面具舞的民族特色和风格, 不仅弘扬本民族的舞蹈文化, 还汲取和借鉴了本民族以外的文明成果, 具有丰富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更是舞蹈艺术中最具文化价值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面具舞的传承与发展, 尤其是在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中国, 很多传统文化已频临消亡, 其中不乏面具舞—这一最具中国文化传统的舞蹈的情况下, 不仅可以将这潜含着我国各族人民的美学思想、哲学观念, 还凝结着民族的性格和气质的舞蹈得以弘扬, 同时还可以透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强化国民的民族文化意识, 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心理。

3. 面具舞的面具舞台作用

面具舞之所以区别其他舞蹈, 不仅在于它具有悠久历史,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为重要的是它以固定的富有表情和形象的面具为手段, 通过表演者的肢体语言将其所独特的面具艺术魅力展现出来, 具有多方面的舞台功能和指向。面具的视觉造型和感光性、抽象性和流动性, 具有强烈的戏剧场域性和舞台效果, 可以实现角色的自由转换, 获得身份的重新认定。面具舞一方面使观演者之间有深入而动态的交流, 另一方面能给观众提供不同的认知视角, 提供发散性的体验、想象的心理空间, 从而在观演的交流、传播和互动中, 启发观众全新的审美认知和情感体验。

二、中国面具舞的历史演变

1.远古时期面具舞的形成

关于中国面具舞蹈的历史溯源, 准确得说应该在远古时期。这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劳动实践中为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一种祭祀性的宗教仪式。远古时期, 先民大多过着刀耕火种的群体农耕生活或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鉴于生产力极其落后, 劳动工具粗糙, 先民的思维能力不高, 一方面自然界的狂风暴雨、山洪暴发、猛兽袭击、瘟疫蔓延等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恐惧, 只能是远离逃避, 根本无法抵抗;另一方面对于自然界赐予的, 能帮助人们取暖照明和抵御猛兽侵袭的阳光雨露、自然之火等现象, 以他们现有的思维能力难以阐释, 便以为自然界具有一种超神秘的能量在左右着他们。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先民们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先民们在最初的宗教观念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具体表现形式—图腾, 这是一种用图腾的皮、羽、角、齿等制作面具、冠帽或衣服, 以舞蹈型的祭祀仪式来表现先民自然崇拜和信仰的宗教祭祀仪式, 它更多得强调舞者与图腾的相似性与同源性, 通过外表形态上模仿图腾的形态, 彰显出一种难以抗拒的凝聚力。

2.古近代时期面具的发展

中国面具舞大体经历了由中华民族自我形成、发展到与天竺、西域、龟兹传入的面具舞相互吸收、融合的两个阶段。在古近代时期, 随着长期的历史积淀和传承中, 我国面具舞的表演形式、表演功能、表演形象等均发生了变化。如夏朝《周礼·夏官方相氏注》:“以惊驱疫疠之鬼, 如今之头”。这可以说是假面最早的记载。到东汉时期面具舞较之前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以戴假面、著假形舞蹈的“舞像”, 其中著名的节目有《总会仙唱》和《鱼龙蔓延》。魏晋南北朝时期, 面具舞文化处在一个与各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状态之下。正如《荆楚岁时记》上的记载:“十二月八日, 谚云:腊鼓鸣, 春草生。村民打细腰鼓, 戴胡公头, 及作金刚、力士以逐除”。历经明清, 面具舞更为盛行, 涉及范围极其广泛, 从宫廷到广袤的农村社会里, 面具舞无所不及。

图5蝴蝶面具

图6花样脸面具

图7《鱼肠剑》脸谱

图8搞笑艺术面具

3.现代时期面具舞的丰富

伴随时代的更迭, 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 尤其在建设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21世纪, 面具舞的舞台表演功能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凭借它的舞台表演, 彰显出其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中, 面具舞已形成了表演形式独具一格, 内容丰富多样, 功能齐全, 最具观赏性的集舞台表演、愉悦为一体的现代舞蹈艺术。各类花样面具也层出不穷, 如搞笑式的艺术面具、极具审美性的蝴蝶面具、花样脸面具等。

三、中国面具舞蹈的现实文化价值

(一) 文化价值概念

文化价值是指在人类发展史上能保留着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或者能从本质上反映一定文化形态属性的一种事物。文化价值是一种关系, 本身还有文化所需要的主、客体。作为社会产物的文化价值, 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文化属性, 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在任何时候都为人服务, 这也正是文化价值的精髓所在。

(二) 中国面具舞蹈的现实文化价值体现

1. 面具舞是人类文明史上农耕游牧生活的本质反映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早期的先民们过着刀耕火种的农耕生活或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是人类不可逾越的生存状态和生产方式。在长期的农耕游牧劳动中, 先民们所谓的原始舞蹈是通过模仿生产劳动的动作而产生的, 并用它来表现农耕游牧生活、祈祝劳动丰收、生殖崇拜、自然崇拜等。

2. 面具舞是人类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人类社会化生存历史中, 人类为满足生存所需的物质需求和精神娱乐, 不断地重复着进行劳动作业、休闲娱乐活动。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 在精神娱乐中不仅在享受文化, 而且在享受过程中经过抽象的思维对原有的文化娱乐方式加以改进, 不断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最具风格的娱乐形式。面具舞就是典型的文化活动形式和文化享受方式。鉴于早期的人类处于文明初期, 人们创造的文化娱乐方式只能通过人所能传达出来的各类声音和身体所能展现的动作加以表现。面具舞蹈自然而然就成了人们最为方便、快捷的娱乐手段。

3. 面具舞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手段和媒介

面具舞作为原始人类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动方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活动形式和文化享受方式, 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不乏劳作文化、享乐文化、精神文化和审美文化。人类所有的意念都可以通过面具舞这种活动方式表达出来, 传播出去。在时代的更迭, 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更新、丰富、发展与繁荣。在这代代继承与发扬中还与其他文化形态一起发挥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媒介作用, 使中华民族悠久文化源源不断, 奔流不息。这是面具舞最具价值与意义的伟大功能和作用。

四、结论

中国面具舞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时期, 并经过人类长期劳动实践, 在代代的继承与发扬中不断的充实、丰富、发展与繁荣。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经过由汉族的面具舞与天竺、西域、龟兹传入的面具舞相互吸收、融合, 面具舞得到了快速发展与繁荣, 并逐渐演变为集仪式、表演、宗教祭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最具观赏性的民族化的现在表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及中国舞蹈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面具舞, 在呈现一种不断上升的发展势头的同时, 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但从其所富有的文化价值,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 随着面具舞的高度艺术性发展和多样性趋向, 我们坚信中国面具舞将以雄健的步伐走向崭新的发展阶段, 这颗艺术魁宝将在祖国的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上其他地区和民族交口称道的艺术奇葩。

参考文献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9月, 第1版.

[2]顾朴光.中国面具史.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2年版.

[3]郭净.心灵的面具.上海三联书店, 1998年版.

[4]陈鸿.论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载《艺术教育》2006年第3期.

7.面具人生的精美散文 篇七

“变脸”虽只是戏曲中的一种手法,但是生活中,我们却能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这张与生俱来的“脸”,而且当这张脸戴上各种面具后,就能不断变换着不同的角色。当一种面具时间戴长了,也就慢慢习惯,差不多已忘了原来是怎么样的一张“脸”了。这时的戴着面俱的“脸”,在自己的心目中已潜移默化成自己真正的“脸”了,这张“脸”已完完全全取代了原本属于自己本性的“脸”,自己也感觉不到任何的不适应。而且这已成了一种惯性,一种不自觉的举动,“变脸”就像自己要吃喝拉撒睡一样已成为组成生活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从家庭的角度来说,人一生下来,就担当着儿子和小孩这个角色,随至年龄渐长,又会担当青年乃至父母角色,这实际上是一种角色的变换,也是一种生理上的变“脸”。同样在社会中,人更是担当各种角色,当然有大角色,有小角色等等。我辈凡人只能担当小不丁点角色,在混混中过一生,与混混为伍。也许是担任混混这个小角色时间长的原故,感觉这样的小角色有时也其乐融融,妙趣无穷。而担当大角色或主角色的,这张与生俱来的“脸”变换就可大了,比如说,当官的首先要把这张从娘胎带过来的与生俱来的脸变得威严而庄重,而后在言行举止中要步步谨慎、事事小心,不能有损这张威严而庄重的“脸”。否则就有损变过来的这张“脸”的光辉形象了。从传统上来说,我们泱泱中华大国是最重视这张“脸”的了。在这重视这张“脸”上有着悠久且深远的历史传脉,是其它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所比。“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句清雅韵致的小诗,因为有一“清”字,冲撞了大清国的“脸”,那个做诗的文人因且捞了个满门斩首。

想当年,女作家毕淑敏写了一篇《素面朝天》散文,提倡不化妆的女人是最好的,而且举典引经说唐朝有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不化妆见皇帝,被称为绝色天人,所以有“素面朝天子”之说。但是就是这篇文章结果招来无穷谩骂,最后只好还是草草收兵。一个字“撤”!

所以说,变“脸”是大家都愿意的。没有多少人希望自己还是原来的那张土得掉渣的面目可憎的“脸”。当官的叫“官像”,大款的叫“款爷”,明星的叫“明星脸”。连我们当小混混的,也有一副脸叫“混混像”。其实这些都是对号入座的,绝对不能坐错,若当官的一脸“混混像”,做混混的一脸“官像”,那可就栽了,那会让很多人觉得简直是不能忍受,是大逆不道。

8.教案面具的设计与制作 篇八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禹城市 市中中学 谷学红

一、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活动三的内容。面具是人类最早的造型表现艺术之一,它的起源、演变和发展折射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面具艺术造型奇异、想象丰富、用材广泛,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不断地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后人不断获得艺术灵感的源泉。通过本课学习提升学生对艺术的品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较高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他们知识经验的局限,对面具这一艺术形式还不够了解,这就需要教师的带动和引导,使学生感受面具神秘诡异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面具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感受面具所呈现的神秘诡异之美,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2、分析面具的艺术特点,掌握面具的设计制作步骤和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制作一件面具作品,从而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面具的艺术特点,掌握面具的设计制作步骤和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制作一件面具作品。

难点:根据面具的艺术特点,设计出具有新意的、艺术效果独特的面具。

六、教具准备:卡纸、油画棒、水彩笔、彩纸、剪刀、胶棒、线绳等

七、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课前将教师亲手仿作的面具挂在黑板上,并出示课题《面具设计与模拟制作》。

师:今天的美术课非同寻常,因为黑板上挂了这么多的面具同学们告诉老师喜欢吗?(喜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走进艺术的殿堂,一睹面具的艺术魅力。

教师出示幻灯片:八张面具图片(加背景音乐)

师:(白)面具是人类最早的造型表现艺术之一,它的起源、演变和发展,折射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面具艺术造型奇异、想象丰富、用材广泛,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不断地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后人不断获得艺术灵感的源泉。好,同学们,刚才欣赏的都非常认真,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就欣赏到这里。那么面具到底是干什么用的那?下面请欣赏一段有关面具的表演。播放视频《面脸》

2、引导探究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各种各样的面具,也欣赏了有关面具的表演,对面具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么什么叫面具?教师出示面具的概念。

面具:是在文艺表演或化妆舞会上用来遮掩面孔,改变人特定形象的用具。

师:面具除了作为表演道具,还有哪些作用那? 生:讨论面具的作用

教师出示幻灯片。面具的用途:祭祀神灵

驱赶瘟疫

威慑敌人

舞会表演

儿童玩具等等

师:面具作用不但广泛,而且种类繁多。教师出示幻灯片。面具的种类 傩戏面具

社火面具

藏戏面具

师:面具主要分为傩戏面具、社火面具

藏戏面具。傩戏面具主要分布于贵州安顺,它一般用于祭祀鬼神或驱赶瘟疫;社火面具主要分布于浙江绍兴,它一般用于祭祀土地爷或每年的庙会表演;藏戏面具主要分布于西藏地区,它一般用于祭祀神灵或每年的盛会表演。

3、精讲点拨

学生观察讨论,面具的特点

教师总结,面具的主要特征:颜色丰富

造型夸张

对比强烈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面具的主要特点,为了有利于面具的制作,还要进一步了解面具的五官特点,教师出示幻灯片。

眼可分为

豹子眼(如张飞)

凤眼(如土地爷)

眉:女子的美貌一条线

少年的美貌如利剑

大将的眉毛如烈焰

脸色:

红色(代表忠勇,如关公)

黑色(代表刚烈正直,如包公)

白色(代表奸诈,如秦桧)

绿色(代表恐怖,如鬼怪)

师:了解了面具的特点以后,现在想不想跟老师学习面具的制作?(想)下面老师参考一下制作步骤,运用粘贴和绘画结合的方法,简单的示范仿作面具的过程。

步骤:构图----剪切----涂色、粘贴----整理----打孔穿线

4、才艺展示

师:在想不想自己亲手制作一个面具?

生:想(教师给学生划分不同的团队;芒果队、苹果队、橘子队、香蕉队、草莓队)

师:不过老师有个要求,接着教师出示幻灯片(音乐+图片浏览)。温馨提示:团队合作并注意安全、要求作品颜色丰富、造型夸张、对比强烈。

激情口号:加油,相信我们的团队是最棒的!

5、作品展示

每个团队选一个人,上台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体会。然后叫学生当老师互评自评,然后,老师根据温馨提示的标准进行点评,对优秀的作品进行星星奖励,对不理想的作品进行鼓励,最后根据星星的数量选出最佳作品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最佳鼓励奖等

出示幻灯片:颁奖台加背景音乐

6、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9.《面具》的读后感 篇九

关键词:旅人之诗,迷幻剂,诗歌实验

一、概述

亨利 • 米肖 (Henri Michaux, 1899-1984) 在法语诗歌界是如此特殊的一位, 他用狂热而诡谲的想象力打磨着语言, 将全部的生命能量用以探索诗歌领域的边界。他, 既是一位语言的魔法师, 又是一位敢于诅咒世界的叛逆者。本文将结合个人阅读的经验, 以米肖作为旅人和迷幻剂吸食者这两重典型的身份为切入点, 对其相关作品作简要分析, 以试图探索其幽深难解的精神迷宫。

二、旅行——寻找失落的文明

1、自我放逐之旅

米肖年轻时曾经做过海员, 从厄瓜多尔之行开始, 他游历了诸多国家, 足迹遍布南美、亚洲和北非, 然而他的旅行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观光游览, 他出行是为了一个“反对的目的”, 反对自己生长的欧洲所代表的一切, 也反对自身无法摆脱的欧洲文明的深刻烙印。米肖是出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代人, 他们大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火弥漫中生出对西方文明的幻灭感, 这一幻灭感引发的价值失落和精神危机成为这一代青年挥之不去的噩梦, 于是他们纷纷逃离旧地, 前往“新大陆”探险, 试图寻找一种与欧洲文明截然不同的未经污染的文明, 在精神的废墟上建立新的秩序。在游记《厄瓜多尔》中米肖这样写道他外出历险的动机:“我没有等到他提供的那些关于欧洲文明的局限的具体例子, 就已经对它感到厌恶之极。我只感觉到了它的漏洞, 它所缺乏的东西……啊!是的, 欧洲文明, 是的…… 不管是你们的罗马人, 希腊人, 还是基督徒, 都已经不能再为任何人提供氧气了。”[1]昔日为无数人提供精神养料的欧洲文明, 如今再不能为年轻一代所认同, 这种对西方文明的质疑和抗拒, 使得自我怀疑和失落感渐渐滋生。虚空, 成为战后一代青年普遍的生命体验, 米肖认为自己生来身上就有洞, “这只是我胸膛上的一个小洞, 但里面吹着可怕的风, 而这只是风, 一种虚空。……这便是我的生命, 依赖虚空的我的生命。……我建立在一根缺失的脊椎上。”[2]米肖认为脊椎是可以接受和贮藏人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的场所, 一根缺失的脊椎象征着他与欧洲文化传统的决裂, 无所依凭的焦虑感使得诗人迫切地需要寻找新的精神养料。

2.2何为异域?

米肖从厄瓜多尔开始他持续多年的世界范围的旅行, 厄瓜多尔所在的南美洲曾经是欧洲的殖民地, 在前哥伦布时代也曾孕育出灿烂辉煌的印第安文明。欧洲人的殖民活动改变了南美洲的原貌, 不仅仅表现为经济上无节制地掠夺, 以及对印第安原住民的种族清洗, 影响更为深刻而持久的是欧洲文明的强迫性输入。在殖民历史中, 南美一方面是被强行纳入欧洲文明话语体系中的野蛮的象征, 另一方面, 探险者对南美大陆异域风情的过度渲染和浪漫化书写, 仍然不可避免地陷入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逻辑中, 无疑是对南美的歪曲化书写。文明与野蛮, 新旧大陆的对立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 欧洲以外的世界是相对于欧洲人自我主体之外的他者。南美洲既不是地理意义上真实存在的、有着诸多区域性文化差异的多元文化载体, 也不完全是虚构作品中呈现的神秘而蛮荒的大陆, 它的真实面目被淹没了。

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的异域, 只是弱势文明始终处在被遮蔽的边缘化境地, 对处于主导地位的西方文明来说, 它们的存在是可以视而不见的。亨利 • 米肖这一次对异域的探索和再发现, 无异于一次重新审视自我的过程。既然昔日借以认识世界的工具已经陈旧。那么, 对来自文明世界的旅行者来说, 他们在新世界的游历, 首先需要摆脱的便是自身文明所包含的以上成见, 这样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发现和理解所谓异域文明。米肖在游记中这样写道:“通过最简单, 最低, 也最确切的东西”, 因为人与外在世界产生的联系无不是以人自身为出发点, 将主观意愿, 个人成见等等赋予外物, 由此获得的经验都是经过个人意识篡改加工的, 而在亨利 • 米肖的厄瓜多尔行记中, 他试图抹掉的正是所有强加于外物的主观印记, 从而呈现出一个全然外在于自身主观认知的, 不被人类灵魂遮蔽的真正的异域, 或者说他在诗中希求的是人与万物之间界限的消解, 人回归到原始的本真存在, 就像厄瓜多尔不加修饰的单调景观一般——无穷无尽的土地, 它只有土地向人们展示:“我赤裸裸, 是的, 黑色加空虚, 是的, 没有树, 没有, 没有桉树, 没有, 除了几株平平的龙舌兰, 就什么也没了, 大片的土地的隆起, 是的, 谁要是不高兴, 就去别的地方, 就是这样。”[3]米肖笔下的万物都有灵魂, 他甚至会通过变换人称让它们表达自己, 在米肖眼中, 万物有灵, 人无权凌驾其上代万物立言, 而是与之共享一个生气充盈的宇宙。

如前文所述, 旅行并非浏览景致, 而是对自身的重新审视, 向外投注的目光终将返回, 以观照自我存在本身。在游记中, 米肖不断变换叙事人称:“我”、“他”、“作者”, 跳出独白语声的局限, 像审视一个陌生人一样来思考自我, 这是一种不断拆毁刚刚建立起来的自我价值的过程。他是一个将怀疑精神践行到底的叛逆诗人, 一切价值判断都是值得重新审视的。甚至就旅行这件事而言, “并不一定让人变得胸怀宽阔, 可能只是变得更加世俗, 显得什么都见过, 有意思的东西全涉猎过, 而且还得过奖, 带着属于某个选美评委的愚蠢神态”[4], 通过这种米肖式的自嘲和幽默逃避被钉死在某种既定的或自我给定的意义之上, 他甚至对自己写下的日记也抱有一种怀疑态度, 认为看到它们被写在纸上, 就像一种判决。厄瓜多尔之后, 米肖走访过许多国家, 或许正如厄瓜多尔行记中所写, 旅行本身并不具备任何意义, 而人类已经穷尽了所有的生活方式, 失去了未来, 然而米肖和他的同路人, 他们依然以一种自我放逐式的远行试图触摸着更高更本真的存在。

三、迷梦——叩响天堂之门

1956年至1959年期间, 亨利 • 米肖先后出版过三本书 (1956年《Misérable Miracle》, 1957年《L'Infini turbulent》, 1959年《Paix dans les brisements》) , 都以他服用致幻剂麦司卡林 (mescaline) 的体验为题材。麦司卡林 (mescaline) 是一种从墨西哥乌羽玉仙人掌中提取的迷幻剂, 在古代曾被当地原住民用于宗教仪式, 以获得与神灵交流的迷幻体验。而对当代艺术家们来说, 无论是诗人或音乐家, 使用各种致幻剂来激发创作灵感的情况是相当普遍的。致幻剂用于艺术创作,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 它源自艺术家对无限未知领域的兴趣, 希望借助药物将自己的感官和知觉推向极限, 另一方面, 药物多通过作用于人的神经产生效果, 使人陷入某种迷狂中, 失去对精神的有效控制, 这也许可以视为对长久以来理性为主导的认知方式的反抗, 人们倾向于认为, 人的神经系统, 或者说人的意识并不是知觉的直接来源, 反而像一扇起过滤作用的门, 阻挡人们进入无限的灵知世界。药物, 成为他们打开知觉大门——一扇通往人造天堂的大门的钥匙。

亨利 • 米肖是一位极具实验精神的作者, 服用麦司卡林, 与旅行, 写诗, 绘画一样, 是他对人的思维, 感觉, 以及外部世界真实性的一次冒险式的探索:“This book is an exploration.By means of words, signs, drawings.Mescaline, the subject explored.”[5]他试图在药物致幻作用的带领下, 探索和研究精神运转的机制, 从无意识的深渊中记录他的发现。

下面将主要围绕《Miserable Miracle》一书, 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3.1虚幻与真实

《M》一书记录了米肖几次服用麦斯卡林之后的体验, 药物为他营造出纷乱的幻象世界, 而诗人希望穿越幻觉抵达的恰恰是真实, 或者说如何界定真实。在这里, 真实一词本身已不再是一种永恒的绝对价值, 任何寻找一种稳固的真实的企图可能都是徒劳的, 真实的边界发生了坍塌。麦斯卡林确为米肖打开了一扇感知之门, 幻觉的领域是一个因感官的锐化而变形的世界, 日常世界中事物被拉伸或缩小, 或者改变了形状, 色彩变得异常鲜明, “绝对的白, 超出一切的白, 毫不妥协的白, 排除一切的白, 疯狂的白, 愤怒的白。”[6], 人对周遭的感觉如此强烈, 任何一种情绪都是极为丰富和深沉的。而它同时又是变动不居的, 作者频繁使用“viberation (振动) 一词, 幻象不断地出现, 消失, 而当它出现时又是不稳定的, 伴随着痉挛和战栗。这些幻象是药物刺激下产生的极端体验, 是以狂热而危险的方式向极限发起的挑战, 其效果是通过爆发带来的启示来揭示生命中不可思议的一面, 或许恰恰是生命原初的真实:混乱。它, 与逻辑格格不入, 它由一个个破碎的片段组成, 是每一次无意义的闪念过后不可回返的东西。药物帮助诗人摆脱了理性的束缚, 生活的堆积性经验也被搁置一旁, 全然投身于一次颠覆性的创造之中。

3.2自我的消解

奥克塔维奥 • 帕斯在给《Miserable Miracle》所作的序言中写道:“ (米肖) 与麦斯卡林的偶遇, 不如说是与其自我相遭遇……透过麦斯卡林这扇窗, 可以望到无穷远的地方, 然而我们的眼睛却只与自己的目光相遇”[7]。服用麦司卡林等于放弃对心智的绝对控制, 服从于它, 心甘情愿被它征服, 被它牵引, 被它吞没。起初的状态便是被接踵而至的幻象淹没, 米肖不厌其烦地罗列了许多, 比如声音, 光, 色彩, 线条, 面孔等等, 这些幻象填满了外部空间, 世界显现出从未有过的繁复、驳杂。破裂和熔合, 是米肖反复使用的两个动词, 外部世界在后撤, 拉开了与人之间的距离, 进而是与自我相割裂, 他看到一条深深的沟壑横亘其间, 将身躯切断。幻象起初是以极端怪诞的形式出现的, 由此带来的不适感源于理性不自觉的抵触和抗拒, 由此而生的痛苦是不可忍受的, 仿佛人生而与世界为敌。而后, 外部存在渐渐内化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感到自己的身体与外物融为一体甚至不分彼此, 他眼前一出现只海星竟不知自己变成了海星还是海星就是自己, 颇有庄周梦蝶的意味。这种由外及内的转化赋予了他全新的审视自我与外界关系的视角, 旧有的观念被冲破, 人得以跳出自我直面生命, “i left my life behind to catch a glimse of life”[8]。于是, 那个由理性和经验构筑的自我在纷乱的幻觉中解体, 并与幻象相熔合。波德莱尔在《人造天堂》中曾描述过类似的情形:“人格消失了, 造成某些泛神论的诗人和伟大的戏剧家的客观性使您与外界的存在合而为一。您变成了一株在风中呻吟的树, 并向大自然倾诉植物的曲调……您不再斗争了, 您被裹挟而去, 您不再是自己的主人了, 而您并不感到痛苦。”[9]诗人获得了通灵的能力, 声音有了色彩, 词语有了重量, 世间万物在互相感应中相互和解, 就好像回到宇宙洪荒初始之时的状态。

3.3诗与画

除了以文字记录自己服用麦司卡林的感受, 绘画也是米肖擅用的方式。这些勉强可以看作即兴创作的速写, 恰恰拥有文字表达所不及的强大力量, 它们看上去只是一些古怪的涂鸦, 由凌乱的线条, 不规则的图形, 以及完全无法辨认的手写字体组成, 是致幻剂影响下精神状态的最为直观的写照、米肖对语言文字是否能抵达真实始终持有一种怀疑态度, 因此这些速写是更为极端和激进的实验, 看似没有意义的涂鸦就像是古老的咒文, 纯符号的隐喻, 它不再被语言的负担所累, 而且能够超越语言表达的局限, 试图接近一种更加纯粹的言说方式, 使得意义在其中消失而又充盈。在某种意义上, 这些速写构成了米肖语言的一部分, 无论周游世界, 或是在精神幽暗的迷宫中探险, 归根结底, 米肖的旅行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的, 语言, 也是他探索终生的实验场。

四、小结

米肖认为诗是驱魔的工具, 也是认识的工具: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认识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米肖是一位身体力行的诗人, 旅行或服食致幻剂, 都是他对自身发起的挑战, 从广度与深度两个方向挖掘人的潜质。他始终保持着像未知像无限跃进的姿态, 去揭示生命的不可思议, 从而“穿过欲念, 想象, 把人的精神掺揉进实存, 从而给予感应的可能, 生活的可能。”[10], 更为重要的是超越人类自身局限的可能。

参考文献

[1]亨利·米肖著, 董强译《厄瓜多尔》,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6月。

[2]Henri Michaux, translated by Louise Varese《Miserable Miracle》, New York:new york review books, 2002年。

[3]亨利·米肖, 杜青钢译《我曾是谁》, 广西:漓江出版社, 1991年。

[4]夏尔·波德莱尔, 郭宏安译《人造天堂》,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年。

10.关于面具的作文200字 篇十

或许你不懂他们,只是觉得他们在骗人而已,但你却不知道他们是受过伤的人,他们只是用面具来保护自己,不受伤而已。

他们看似有好多朋友,但是,真正走进他们心里的人却是很少很少,甚至没有朋友。他们是孤单的,是脆弱的,看似聪明,却很单纯。

有些人,看似风风光光,却也会流下孤单,寂寞的泪水。他们只是想求注意,和关心而已:有些人看似冷漠,事实上他们很活泼、调皮。为什么会这样不同?因为他们的伤口太深,太深……

这些人,在我的生活中,出现过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也带着那虚伪的面具去做人,没有人分享我的寂寞,我的悲伤……

沙包面具和大绳

李昴熠

今天下午妈妈到商店买了一个沙包和面具,当妈妈敲门的时候,我还到门洞上看了一下结果是妈妈回来了,我赶紧把门开了,我看见妈妈的手上拿着沙包和面具,我赶紧把妈妈手上的东西放到了桌子上,沙包是红色和黑色相间,上面还有我没发现的图案还有红色的字母,妈妈为了上体育课让我好好锻炼身体,面具也很漂亮,面具是彩色的。

晚上爸爸回来了,我看见爸爸也买的沙包和大绳,他们都是绿色的,爸爸也想让我好好锻炼身体,哈哈我有两个沙包了,我开心极了,我觉的有了沙包和跳绳我才能好好锻炼身体,真是谢谢妈妈爸爸。

11.以面具为话题的作文 篇十一

它在我的印象中曾是个无恶不作、到处“模仿抄袭”的国家,我也曾为日军的残忍屠杀深深地恨过它。然而随着阅历的增加,我发现它并不是我想像的那样。日本的动画让我开始留意它的山川风物,我惊奇地发现,在京都有许多与中国十分相似甚至更加古朴的寺庙、佛像、祭坛,那里有在中国似乎已经“绝种”的和服、木屐……甚至在大街上随便找一个人,你根本无法区分他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于是一丝疑惑从心底冒了出来:从鉴真东渡到戚继光抗倭,从甲午战争到如今那个小岛,为何两个如此渊源深厚的民族有着百年纠缠不清的恩恩怨怨?

是战争暴力,是殖民掠夺,还是拒绝面对错误?这些显然是重要原因,但并不全面。我隐约觉得有着某种力量羁绊着中日友好进程。更进一步地了解日本普通民众的生活是在看了《千里走单骑》和《东京审判》之后。原来日本家庭中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他们会为亲人的痛苦哭泣,会为自己爱的人付出一切,这种情感与我们一样,与全世界人民一样。正如《东京审判》中那位记者所说,中国人民是很好的人民,日本人民也是很好的人民。《千里走单骑》中高田先生为了完成身患绝症的儿子的心愿,孤身一人来到云南,历经磨难。云南人民给了他无尽的帮助和支持,这让我觉得格外温馨。然而在我身边,有些同学对日本人、日本语、日本画、日本家电、日本汽车,深恶痛绝,似乎全然不可接受所有印有日本字样的东西。其实,真正引起世代恩怨的并不仅是战争和政治,更多的是人们根本不愿撕下尘封已久的面具,面对敌人的后代。我们的子孙视其子孙如禽兽,世代如此。我们盲目地抗拒和敌视所有与之相关的东西,实际上是在为文化的交流和政治的改善刨一条越来越深的鸿沟。其实,当你从面具夹缝中细细欣赏日本文化,你会发现,日语只要不从当年侵华鬼子的口中说出,就独有一番韵味。平假名、片假名用沾钢笔书写,极尽了汉字的挺拔和柔美,札幌拉面美味难挡,樱花瓣瓣别有美趣……

我相信,既然我们双方都有着丰富、美好的情感,那么日本人民也一定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对于侵华历史,我们的确要牢记,它教会我们知荣辱、图发展,但又完全没有必要再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那些曾经被迫离开家乡上战场,同样也深受战争之害的日本人及他们的后代。我心中突然有一种强烈的呼唤:世代有着恩怨纠葛的民族啊,请用发展和平等的眼光看待那些与你们有着同样情感和追求,但又迫于时代和历史的压力,背负着难以洗刷的“罪名”的人们吧!不要认为富士山是魔鬼的殿堂,不要让耶路撒冷成为中东短暂而又惟一的安宁之地。对于世界格局、国家政治,我们似乎没有权力和能力加以干涉,我们所能做的,仅是以心灵互相沟通、理解,为将来真正的和平与发展奠定牢固而又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一天你主动摘下面具,你会发现对方亦在用真实的脸庞微笑着。在此,我真诚而又迫切地希望各国政府能够客观地看待历史,以正确的态度和合理的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世界和平发展的进程与各民族的交流,让全世界人民都可以在和平环境中享受这个时代的幸福。

12.《面具》的读后感 篇十二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一些专家与学者提出的“合格+特长”素质教育理念,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影响很大, 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成长。但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 也自然地引发了对“合格+特长”理念的深入思考。

首先, 在实践中, 如何衡量学生“合格”与否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决定了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合格或优劣。传统的意识以及人自身不断否定和超越现状的规律, 决定了不论学生、家长或教师一般都不会让学生成绩停留在既定的“合格标准”层面, 好了还要更好, 这样还是会落入先前应试教育的窠臼。如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特长教育, 又会给学生进一步加重负担。

其次, 由特长发展而使人在某方面取得成功的例子很多, 但就此提出“决定人生幸福的是特长”的说法就值得商榷了。人是否幸福的考量因素很多, “特长”并不是拥有幸福的决定性因素。“特长”一般是指特别擅长的技能或特有的工作经验。现实生活中除了少数人以外, 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特别擅长某项技能, 特有的工作经验更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谁能说那些没有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过所谓特长教育的人不幸福或者就不能成为人才?因此, “学有所长”往往是学生更长人生道路上的事情, 特长教育并不是基础教育的必需。

再其次, 特长教育固然有着积极的一面, 有利于形成人的优势, 但这个目的通过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达到。如果我们把形成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称之为“优势教育”, 那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 要积极开展的应该是“优势教育”而非“特长教育”, “特长教育”只是“优势教育”的路径之一。必须警惕, 把特长教育提升到不应有的位置上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痛苦和失败的经历, 这是在“应”功利社会的“试”, 绝不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要有静待花开的境界和耐性。

因此, 在实践中如何认识和把握好“合格+特长”是一个重要问题, 处理不好就会变成带着素质教育“面具”的应试教育, 使学生进一步与情感体验、社会生活疏离开来。

二、对素质教育实践基本特征的认识

怎样的教育实践才是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正确开展素质教育实践的关键。学生的全面发展绝不是想象中的“全面发展”, 而是牢牢把握人的差异性特点从而建立在其个性基础上的无限多样可能性的发展。因此, 素质教育应同时具备“贯穿‘选择’”、“享有‘自由时间’”和“注重实践体验”三个基本特征。

贯穿“选择”。人的差异性决定了人总是在不同需要的选择中发展。因此, 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必然是“选择”中的发展。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里的“面向”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面对、关注, 它的实现最终一定是以每个学生个体主体功能性的发挥来定义的。在未来不确定的信息化社会, 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来说, 具备丰富的选择经验是更迫切的要求。在选择过程中, 个性不断完善, 情感不断丰富, 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不断强化。贯穿“选择”主要体现在“提供选择、帮助选择、自主选择、能动选择”四个方面。这“四个选择”, 充分体现了教育过程中的尊重与民主, 以不同内容和不同水平存在于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 使学生能够享受学习、成长的过程本身。

享有“自由时间”。这里的“自由时间”指的是学生不受或不完全受外部控制的具有较大自主性的时间。在自由时间里, 学生积累、整合生活和历史的碎片, 逐步形成稳定、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个性的生活方式, 培养学生需要的丰富性和联系的广泛性。自由时间对于调节学生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具有重大意义。在自由时间里, 游戏、休息、交往包括乐于钻研某一学科都会给学生带来生活的美好情感体验, 思维活跃, 心灵沉静, 灵感迸发, 兴趣、爱好得到自己很好的呵护。教育工作者、家长等应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对其自由时间给予适当的引导, 使其正确把握自由时间。减少自由时间就是在减少学生的精神空间和前进的路径, 就是在减少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人生的幸福感, 并容易由此产生一些不良行为。因此, 享有自由时间是素质教育内在的本质要求。

13.膜法传奇 揭下美丽的面具 篇十三

为了掩盖面貌的皮肤的粉刺、色斑,姑娘们只好选择在脸上一层一层地铺粉,戴上化妆品制的面具,希望让自己的皮肤看起来更白皙,更平滑,能够做到一白遮三丑,化妆品如魔术般的美容效果让人惊艳,许多人戴上去之后因为贪恋它的美丽就再也不肯摘下来了。

而事实上,这样的面具是有损害的,长期使用化妆品容易堵塞毛孔,导致黑斑加重、粉刺(痘)、红血丝(毛细血管扩张)等问题出现。要改善肌肤,应当从根本做起。北京膜丽娜国际化妆品有限公司引进法国宫廷淤泥面膜——膜法传奇1853,內含皇室精华、沙棘、丹参、甘草等天然植物,绿色健康。

膜法传奇1853面膜系列产品内高效高活性植物美白因子能迅速祛除面部黑色素,使疲劳的细胞重新激活,加速新成代谢,化解皮肤深

14.《佐罗的面具》经典影评 篇十四

影片的精彩元素一应俱全:正义与邪恶,阴谋与爱情,浪漫与残酷,节奏明快,画面干净,紧张刺激,还有随处可见的小噱头,黑暗中就听我咯咯的乐个不停。

据说好莱坞的编剧们都有一些拿手的招数,多少秒之后必有一个小高潮,总之,会让观众的情绪始终跟着剧情跑,一刻也舍不得落下。其实就是所谓的编剧技巧。这大概就是娱乐片或曰商业片的秘诀之一,它首先保证的是让你开心愉悦,至于主题的生发那是另外的,关键要做到好看,这样,大投资才能有大回报。联想国内电影之所以经常遭人诟病,恐怕也跟这有关。试想,老是摆出一副人生导师的模样,老把观众当成被教育的对象,岂有不让人烦的?说到底,我们这里不缺导演,不缺演员,不缺高水准的摄像、灯光、舞美等其他电影从业人员,最最缺乏的就是创作意识,是让观众开心还是添堵。我跟老程同志就议论过,人家国外大片也少不了主旋律,诸如《爱国者》、《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等等等等,可咱们的主旋律电影就是没人家的好看,原因何在?我看还就是“意识”二字。人家是强调人及人性,事件是为人物服务的;而咱们恰好相反,光讲事件了(故事讲的还磕磕巴巴的),独独忘记了人的重要性。当然,近十年的国产电影有所改观,不过由于数量质量上的极大悬殊,暂时还难成气候。

《佐罗的面具》影评(六):西班牙风格的童话――佐罗

很久以前的小时候,也是这样闷热的夜晚。我窝在家里的沙发上看CCTV6的佐罗。窗外有没有下雨不记得了,是不是偷偷吃了冰淇淋也不记得了。在其他印象不清楚的一片朦胧中,唯一深刻的就是佐罗骑着他的黑马,剑指天,马扬蹄,背景是钟楼和如血残阳。

现在重看起来,这幅画面的震撼感依旧。我就好像那个崇拜英雄的小男孩一样,像被催眠了一般痴痴地看着。那一刻好像少女时代的梦想又都苏生起来,像是月光下魔咒催生的藤蔓,缓缓地缠绕过幽幽古堡。王子没有生活在这里,公主才是。她们总是沉睡着,等待着王子的救援。

今晚从迅雷上好不容易拖下来这部电影,重新挑着看了一遍,看小混混是如何成长为大英雄,接受老一辈佐罗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变得身手不凡、优雅自若,然后延续惩奸除恶、劫富济贫的“Z”字通缉令道路。

电影里,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安东尼・班德拉斯都略带西班牙口音,这应该是符合“拉丁情人”的性感形象,慵懒、潇洒,微微带一点厚重的感觉,像龙舌兰酒,入口醇厚,后劲却是在心田中十足的烧灼感。而他们的装束和殖民地背景,深蓝色礼服,涂满发油的背头,也都在暗示和彰显当时殖民地蛮荒与优雅之气并存的风貌和习气。

这个故事仍是关于英雄的传承,时间仍是英雄和美人的最大敌人。老佐罗打不动了,所以他必须得收徒弟,传承衣钵。小佐罗终于抱得美人归,于是又有孩子,又将有新的传奇和故事,继续俘获我们容易感动的心。

幸好有爱情存在,不会随着时间而衰老的爱情,能够延续我们不会醒来的幻梦。

《佐罗的面具》影评(七):[娘子影评]黑侠佐罗:民族英雄片都是相似的

一看佐罗,我就会想起黄飞鸿,原谅我这样联想,虽然他们人种不一样,可是,太多相似之处不得不让我感觉到,其实,民族英雄,尤其是会功夫的民族英雄片都是相似的。

第一, 他们都会打架,不管是西方的剑术还是东方的功夫,而且都是一个打十来个没有一点问题,不管谁和他们打都只有死路一条。

第二, 都有一个好出身,佐罗是贵族,黄飞鸿家里有宝芝林。

第三, 都有美女相伴。

第四, 很有正义感,而且还蛮风趣的。

第五, 一定有一个特别坏的头头,他杀人如麻,是人民的公敌。

第六, 大家都是为了人民而服务,都是好劳模。

第七, 当然结局都是杀了大坏蛋,抱得美人归,但结尾一定有一场恶战,那个大坏蛋也一定很会打,而且一开始是佐罗正义这边弱势,后来在有精神力量的支持下,又可以在关键的时候把坏人给打死,救出贫苦大众。

我无意去批评什么,只能说,你们不认为这个套路有点太老套了。

这一点上,我非常佩服张艺谋的《英雄》,能从一个天下,一个人文,一个真正的侠义精神,一个以天下人为先的角度去解释武侠与正义。

但这种片子,我看完之后,就说了一句:“娱乐片,就是娱乐片,你看的时候很热闹,打打杀杀,一笑而过,其实什么也没有留下来。”

是的,没有触动心灵的场面,民族英雄的出招三件式,宝马,眼罩,宝剑,还会跳舞,品酒,泡妞,最后还能得到万民的喜爱。

这是一个多么自恋的片子啊,可悲的是,所有的民族英雄都是这个样子,拍这种片子就一定要这个套路。

15.《面具》的读后感 篇十五

一、赣傩面具的造型与装饰创作

经过多年来的坚持与变化, 使得傩面具的种类逐渐增多, 到目前为止, 傩面具造型的来源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傩本神, 就是傩神的各个分支。第二种是宗教神, 指受宗教影响, 如佛教、道教等宗教影响而改变在面具造型上的各种形态。第三种是民俗神, 是在民间长期的传播过程中, 被地方的传说以及风俗影响进去的面具形态。从面具功能上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继承了傩文化的思想, 作为去灾纳详, 驱除鬼疫来用, 其面具的造型形态主要刻画傩公傩婆、钟馗、传说中的神仙。第二类是作为民间艺术用来表演, 其面具的造型是流传于民间的妖精鬼怪等形态。从造型形态上分三类, 第一类是常人造型面具, 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神话色彩的人物, 如屈原、荆轲、白起等。第二类是凶神造型面具, 继承了傩文化的思想, 可以去灾纳详, 驱除鬼疫的鬼怪神仙, 如钟馗、紫薇大帝等。第三类是人们自己的意象, 构造出来的人物鬼怪。

二、傩面具造型与装饰所蕴含的特性

在傩文化中, 祭祀, 驱除鬼疫选用的是傩戏或傩舞, 但傩面具是傩祭傩舞傩戏的重要道具, 因此傩面具是傩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傩面具上的造型纹饰蕴涵的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与哲学观点, 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 代表了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 对中华民族的素质、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再加上地方风俗、神话色彩的渲染, 使得傩面具具有文化, 宗教和艺术的三重性。与此同时, 它又有着自己的独立性, 有着属于自己的艺术和价值, 并且有着其自身的继承性, 连贯性和完整性。

任何艺术的内涵, 都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体现出来, 被广大群众所了解和认知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作品, 即便表达的方式和层次感不同。作为傩面具的艺术, 每个傩面具上都有自己的形象和造型, 傩面具作品的内容, 必须通过每个傩面具的具体形态和这个形态所包括的内容意像来体现。例如:四方平安的四灵, 驱除鬼疫的十二兽神, 凶残勇猛的杀神白起, 忠贞不渝的孟姜女, 妙手回春的华佗扁鹊, 公正严明的包青天等等, 每一个傩面具的造型装饰上都有着一段很好的故事, 有着美好的吉祥寓意, 所以傩面具的艺术价值是超越真实性的一种创新性想象力。同样在赣傩面具中的傩公傩母、四灵、十二兽神、包拯、白起、关公、钟馗等每一个傩面具都融入了人们美好的祝愿, 通过对这些神祗的信仰与热爱, 使得这些傩面具的造型装饰寄托了人们对吉祥、除恶、镇宅、繁衍等种种美好的愿望。

三、赣傩面具艺术对包装设计创作的意义

1.傩面具形态装饰对包装设计创作更具有民族性

多姿多彩的傩面具艺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博物的标志, 文化的象征。傩面具与面具之所以多一个傩字, 是因为傩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族文化, 是一种远古历史文化遗存, 其变异的纷纭、文化内涵的丰厚, 生命力的顽强是惊人的民族文化, 而且这种传统风格的民族文化很具有代表性, 它在包装设计上及商品中的形象化、特征化, 能够在文化心理上接近消费者, 与消费者紧密沟通, 更显得亲民。例如秋月繁的包装设计具有体现日本民族自然观的“万物有灵论”和“天人合一论”。[2]将此种民族化的审美意识融入包装设计内, 体现出了独特丰富的创造力和准确的产品定位。从装潢到结构设计, 在遵循着原生态的乡土特色的同时把自己的创意恰到好处地融于其中。

2.傩面具形态装饰对包装设计创作更具有文化性

设计的出现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反映出该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经过千百年来的不断筛选, 不断沉积而形成的。对于设计而言, 本身也就是一种文化创新的思维过程, 通过一种文化的创新, 为将来的文化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找到了创新发展的源泉。包装设计在具有文化性的同时还需要具有文化特质, 它直接体现了人类创造性行为。好的包装形象不是指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得懂的设计, 它是根据包装视觉设计, 能通过设计本身就能看懂的艺术和文化。[3]其结果无论是这种设计是作为艺术还是商品, 它都是一种文化的生成, 脱离了原有的文化范畴却又和原有的文化范畴紧密相连。

所谓造物艺术, 就是指人与自然相适应而生存的过程中, 利用自然的或人工的物质材料制成生产与生活必须的生活器具时所形成的艺术制造。这种艺术制造目的就是让人的生活更为便利, 更加健康美好。对于包装形象的视觉设计且具备了以上的这些特征, 它也是造物艺术的一部分, 因此它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质。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 要使包装设计取得一席之地是困难的, 要让商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 在不知其商品品牌及产品质量的情况下, 文化的差异性和神秘感是成为包装设计能够能吸引消费者眼球的一把利器。赣东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上面的装饰纹饰代表着傩文化的精髓, 能够成为包装设计视觉元素中吸引消费者眼球的一把利器。

包装是有特殊功能的物品形态, 好的包装设计能够直观地表达出产品的内容, 从而使消费者快速正确地了解并购买商品。设计出来的包装要符合赣东傩面具的纹样中表达的意思, 设计的风格也要和当地的傩文化相结合, 在设计其包装时不能忽略了当地的傩文化特色, 所以傩面具的包装设计上要能够很好地运用图形、色彩、造型形态、材质等视觉语言, 进行多层次, 多角度的理念来传递傩面具装饰的吉祥文化和当地的文化发展。在现代包装设计中, 如果意识到包装设计文化中的承接性和发展性, 突出包装设计文化的民族性, 那么就会得到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在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因此, 包装设计文化中只有纳入吉祥、祈福的观念, 才会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与情感诉求, 从而达到包装设计文化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统一。傩文化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而且神秘感很强的文化, 将傩面具装饰纹样应用于包装设计在满足包装设计最终目的, 同时还能够让傩面具以及傩文化得以传承。

3.傩面具形态装饰对包装设计创作更具有精神性

傩面具形态装饰是以人们内心的向往好的本性、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隽永的艺术性, 成为我国民俗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傩面具上造型形态装饰中多以神话的形态作为表现内心的追求, 从而获得精神的向往。如傩公傩婆的吉祥寓意儿孙满堂, 十二兽神吉祥寓意驱除鬼疫, 麒麟的吉祥寓意麒麟献瑞, 钟馗的吉祥寓意驱除鬼疫。在包装设计上较好运用傩面具造型图案和民族装饰性较强色彩的提炼及运用, 就会在视觉上赋予消费者心理功能层面的一种精神寄托和向往, 让消费者获得喜庆和吉祥概念。

4.傩面具形态装饰对包装设计创作更具有求知性

包装设计的本质就是想让商品能够较好的销售出去, 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那么好的包装设计和商品是相辅相成的, 傩面具作为中国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品, 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考证价值, 由于傩代表人避其难之谓, 意为“惊驱疫厉之鬼”的意思, 放在当今社会来说, 是一种封建的思想, 所以它有着很强烈的神秘感。如果把它运用于包装设计中, 就可以让所包装的商品也具有神秘感, 利用消费者好奇及求知心理, 在不了解且感兴趣的情况下就很容易被这类设计元素所吸引, 因此能把傩面具应用于包装设计可以很大程度的激发消费者心理功能层面的购买欲望。

四、结语

设计师的独具匠心的思维和独到的传统理解, 极好地汲取傩艺术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提取各个层面所展现出来的设计元素中的精华, 与时俱进地融传统文化于现代包装设计, 使具有民族特色的包装设计让世界了解、认识、接受, 在心理上也很大程度地贴近了消费者的心。对于现在的中国正在接受着世界各方文化的冲击, 并且这些外来的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 逐步形成了我国当前这一新时期的文化状况, 对包装设计创作的要求同样也赋予了新的意境。傩面具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权威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世界外来文化中, 并能为设计者提供极好的包装设计素材, 这一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也就能较好的利于地方产品包装品牌的建立, 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 让世人认知, 广泛传播。

摘要:赣傩作为地域傩文化, 是中国傩的一部分, 具有中国傩文化共有的艺术特征。历经数千年积淀传承, 形成了独具物色的鲜明特点。文章在于探讨如何将傩面具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造型浑厚、粗犷的艺术风格融入于当代商品包装设计艺术创作中, 通过其外在及内在美的装饰表现出包装的独特魅力, 使包装设计更具有民族性、文化性、精神性和求知性的同时, 也能让傩面具以及傩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播发展。

关键词:傩面具,造型,包装设计,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张勇华, 张庆勇.关于赣傩文化研究视野的综述[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0, (25) .

[2]赵雯.日本包装设计中的美学思想[J].包装工程, 2010, (04) :114—116.

上一篇:函授英语试题下一篇:社区卫生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