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案二】第5课 孔乙己

2025-01-26

2.【教案二】第5课 孔乙己(10篇)

1.2.【教案二】第5课 孔乙己 篇一

《孔乙己》教案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2.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2)认识孔乙自己这一人物形象,勾画孔乙己的形象。

(3)探寻造成孔乙己式悲剧的原因,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3.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教学重点】

1.理解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体会作品精巧含蓄的构思 3.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1.多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的艺术 2.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3.部分句段含蓄艰深 【教学方法】

1.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预习、朗读、分析、质疑、品味的教学方法,落实“精讲、善导、引思、激趣”的八字要求。2.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3.使用教具:多媒体电教平台、九枚硬币。【学法指导】

1.通过质疑、讨论解决疑难,让学生体会精读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让学生的表演,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把学生引入大语文的学习氛围中。【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准备: 1.总体了解课文。

2.了解鲁迅生平、创作及背景情况。3.通过查工具书了解一些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途径:阅读、上网、工具书。)

4.小说是怎样描写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一课时(文学常识,阅读与整体概括认识)

一、导入新课(先板书课题)。

1.可先提问学生,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作品,(主要指小说和散文、杂文)你读过的鲁迅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讲述: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鲁迅一生写了三十多篇小说,他对友人说,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对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印象。2.介绍写作《孔乙己》的时间、背景和写作用意: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未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3.关于“鲁镇”和“咸亨酒店”:

①文中所提的“鲁镇”,在作者的小说中有好几处提到,实在是一个创造的地名;我想这个地名所包含的内容就是作者的父亲故乡(绍兴城内都昌坊口)和母系故乡(绍兴东皋乡安桥

用心

爱心

专心

亨(hēng)笋(sǔn)荐(jiàn)绽(zhàn)阔绰(chuò)附和(hè)哄笑(hōng)羼水(chàn)颓唐(tuí)

打折(shé)屑(xiè)涨(zhàng)红哄(hōng)笑 间(jiàn)或 附和(hè)门槛(kǎn)拭(shì)

五、分析、讨论故事情节(结合板书)。

现在我们先讨论一个问题:课文哪些地方是写“典型环境”的?哪些地方是写“典型性格”的?根据这些描写,课文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部分?各个部分的内容要点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翻阅课文,快速编列一个段落层次提纲,看谁编得快,编得好。

让几名学生出示并朗诵自己的提纲。经比较、评论,教师选定较好的一份,略加修订,抄上黑板,供太家参考。(教师也可以事先自拟一份提纲制成软片,届时当堂投影放映,以节省时间。)参考提纲如下:

第一段(1----3 节):典型环境——孔乙己活动的环境。第二段(4----13节):典型性格,——孔乙己的遭遇和性格。

第一层(4----9段):写孔已己的肖像、言行、性格和社会(情节的开端、发展)。第一个片段,酒客揭短,取笑孔已己偷东西。第二个片段,酒客讥笑孔已己没有“进学”。第三个片段,孔已己教小伙计“识字”。第四个片段,孔已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第二层(第10-----11段):描写孔已己的不幸遭遇(情节的高潮)。第三层(第12-----13段):交代孔已己的悲惨结局(情节的结局)。

六、速读全文,理清小说三要素: 人物:孔乙己

环境:(社会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情节:①开端、发展(第4段至第9段)②高潮(第10段至第11段)③结局(第12段至第13段)

第二课时(小说社会环境的描写)

一、导入新课

用心

爱心

专心

4.第三节中的“掌柜是一副凶脸孔……所以至今记得”,这句话起什么作用?

明确:既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冷酷的酒店氛围,沉闷、压抑、无聊,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炎凉。同时也引出下文,为孔乙己的出场作铺垫。

5.进一步讨论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篇幅来写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学生思考,教师适时用多媒体课件插播江南城镇图片,“咸亨酒店”图片资料,并点拨: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酒店里等级森严,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6.这一部分对全篇有什么作用? 势利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一部分主要是社会环境描写。通过描写,表现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不但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依据,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预示了情节发展的结局、人物的悲剧命运。

总结:勾画出一幅清末江南的世俗画,点出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通过这些描写,朴素地展现了整个封建社会的许多本质特征,如:阶级的对立(掌柜和学徒,短衣帮和长衣帮),腐朽的剥削思想(卖酒羼水),势利的眼光(荐头情面大,辞退不得),冷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家没有好声气,以取笑孔乙己的不幸为快活),等等。作者在不到500字的篇幅里,描绘了一个封建社会的缩影,这是有巨大的艺术概括力的。正是这个“教人快活不得”“单调”“无聊”的阴森森的环境中“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就衬托出孔乙已在小说中的突出地位,暗示着他的悲惨命运,为

下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文章用一句“所以至今还记得”来承上启下,过渡到作品的第二部分—直接描写孔乙己的活动,在活动中展现其典型性格。小说结构紧凑,运笔自然,显示出鲁迅小说的写作艺术,值得我深人领会。

第三课时(孔乙己的身世与遭遇)

一、导入新课

用心

爱心

专心

(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与“孩子们”——分豆(第8段)(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与“丁举人”——被打(第9段)(5)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三、小结: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孔乙己》这篇小说选取了5个生活片断,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的孔乙己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会及其科举制度。

第四课时(孔乙己的形象)

一、导入新课

孔乙己生活非常困顿,遭遇非常悲惨,但他身材高大,又能写得一手好字,完全可以自食其果,是什么原因使他遭到如此下场?如何理解课文中写孔乙己“不会营生”“好喝懒做”“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二、孔乙己的形象

1.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投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穿长衫 好喝懒做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偶有偷窃 从不拖欠酒钱屡遭冷遇 想和人交流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2.深入探因

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用心

爱心

专心

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总之, 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是:既可悲又可笑,带着科举失败的内心创伤,还要以读书人自居,贫困到无法生存的地步而仍然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他的性格充满矛盾。这是主要的产面。其次,孔乙己也有另外的一面:“原来也读过书”,却连秀才也没有中过,可见读书不多,不见得就是一个沉浸在“四书”“五经”中的人;好喝懒做,替人抄书连纸笔“一齐失踪”可见办事不踏实,不是一贯勤苦用功的人;教小伙识字,因小伙计不领情而惋惜(感到遗憾、可惜)表现出热心;对酒钱“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钱,暂时欠下,不久就还清,这是读书人一种固有的传统优点;别人间他是否真的识字,他的神气是“不屑置辩(不值得申辩),嘲笑他连半个秀才没有捞到,他颓唐不安这是高傲和痛苦的表现。分茴香豆给孩子门吃,又表现了他既善良又因贫穷而造成的小气。

四、学生通读全文,思考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1.概括介绍(外形整体描):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用心

爱心

专心

0下与思想性格的清高形成了鲜明的矛盾,这也表明他既不属于统治阶级又不愿与劳动人民为伍的思想。正是这一矛盾性格从而导致了他命运的悲惨。

2.“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在课文中并反复出现的效果?

明确:多次重复的笑声一方面是对孔乙己好逸恶劳、自甘堕落、自视清高种种劣根性的批判和否定,另一方面也是对短衣帮缺乏同情、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的批判和否定。

3.众人取笑孔乙己的哪几件事?孔乙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神态有什么变化?从中反映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①人们对孔乙己的取笑是一步紧一步,一层进一层,先笑他偷书;再奚落他没有进学。②动作描写:排出九文大钱的“排”的含义:

表现的不止是动作,还有动作的神态,可见他在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面前显阔的得意炫耀的神情。

③语言神态描写:当别人揭穿事实时,他窘得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窃”与“偷”本是本义词,只是语言色彩不同,可孔乙己宁可承认“窃”,决不承认“偷”。在他看来“窃”比“偷”似乎高一等,何况他“窃”的是和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了一等了。这种强词夺理,自我解嘲式的语言正是孔乙己所独有的。这反映了他“自命清高”(麻木不仁,迂腐不堪)的思想性格。

当人们接着说道:“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层灰色”。

孔乙己脸上表情变化深刻地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以自己身为读书人为荣,以没有过学为耻。孔乙己梦寐以求的是读书做官,却一生未能“进学”,这成了他最大的痛苦和羞辱,别人毫不留情地直戳他这块精神上的伤疤,正是击中了他的要害。4.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小结: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讽刺、揭露和批判。作者对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内心痛苦与悲哀,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笑”。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的笑。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反映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淡无情。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这是阶级本性所决定的。“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

用心

爱心

专心

2进一步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不仅摧残了他的灵魂,而且也彻底摧残了他的肉体。3.说是怎样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采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分析:《孔乙己》中有好几次写到孔乙自己的“脸色”,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

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

小说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剧形象也就大体完成了。

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在教学时,我们不妨抓住孔乙己“脸色”变化这个特殊的细节,来分析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4.和第一次到店相比,孔乙己有什么变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4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的证实,所以“我”终于断定“孔乙己的确死了”。显然,“的确”一词,是承前文而来的,这种对孔乙己结局的交代,是完全符合“我”当时的想法的。从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的命运来看,他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获得别的结局:腿未打折,他的生计已很艰难,何况折腿以后,除了穷死,别无生路,“的确”一词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归结。那为什么用“大约”来表示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猜测呢?因为在咸亨酒店里出入的人谁也没有看见过孔乙己死了的现场,谁也没有听到过孔乙己死了的音讯,人们本来就没有关心过他,所以小伙计悬想孔乙己悲惨结局时用了一个“大约”,表示一种推测。类似这一句的形式,在鲁迅别的作品中还可找到。例如《阿Q正传》中:“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父亲的病》中:“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类句子是有规律的,一般后面的“的确”或“确凿”一类词,常常是针对文中提及的一种说法或想法的肯定,而前面的“大约”“似乎”一类词,则常是在婉转推测的语气中。

文章最后着力描写孔乙己欠酒店十九个钱,似乎没有钱人们再不会想起他,这十九个钱似乎表示着他存在的全部价值。当这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抹去时,孔乙己便永远从冷漠残酷的社会消失了。

三、总结主题。分析后归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四、布置作业

1.给文章写个结尾,你认为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怎样?

2.写作练习;记叙一个你印象深刻,性格特别的人物的活动片断,要有适当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

第六课时(其他人物特点)

一、其他人物特点: 短衣帮: 小伙计: 掌柜: 丁举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2.2.【教案二】第5课 孔乙己 篇二

(二)【教学目标】

掌握左窄右宽的合体字写法,体验、感受左右结构中两部分笔画的穿插和避让。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左窄右宽的合体字写法。【教学难点】

掌提左右结构的字中两部分笔画的穿插和避让。【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左右等宽的合体字的写法,大家还记得哪些合体字的左右两部分宽窄大体相等?两部分之间是如何穿插和避让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九成宫礼泉铭》中的“辟”字怎么写,我们书写时注意哪些要点。

二、探究新知

本节课我们学习左窄右宽的合体字的写法,左窄右宽是左右结构的一种基本类型。(板书:第5课左右结构)

1.讲解例字

我们以《九成宫礼泉铭》中的“陈”字为例,来学习左窄右宽的左右结构的写法。(打开ppt,展示原碑中的“陈”字。)

先请同学们说说,“陈”字的左右两部分各占比例是多少?请同学们跟老师读帖,陈”字中两部分并是如何穿插避让的?哪些笔画在书写中变短?哪些笔画因为照顾左右的部分而适当错位?(以原碑图片为主进行讲解。)

请同学们观察米字格中的“陈”字(打开ppt,展示米字格中的“陈”字)。借助米字格,我们可以看到“陈”字中两部分哪些笔画相互穿插,哪些笔画相互避让。“陈”字中,左耳刀较容,右边部分较宽,越过了米字格的竖中线,占居了米字格中较大的部分。(以米字格图片为主进行讲解。)

教师点名请几位同学回答下列问题,并引导学生逐步思考和分析(1)总体来看,“陈”字的左右两部分有什么特点?(2)分别来看,“陈”左右两部字的左右两部分有什么分不要离得太特点?(3)两部分高度是不相同,还是相同? 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教师示范。

示范“陈”字的写法,教师在书写中特别老师示范,聆听要强调左耳刀的书写处老师讲解理,以及“东”的撤与捺宜对称。

书写“从”字左右两部分的宽容高低穿插及避让关系,做到心中有数,然 后再拿起毛笔尝试临写,比对调整指导学生在课本学生练习,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在课本第70页继续临摹练习

个别辅导,纠错,示范。展示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点互评,改正缺点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左窄右宽字的书写要领。看谁的书写习惯好。以书写比赛的形式展示作业,以小组推荐为主,学生自荐为辅。评价要说出理由,培养学生书写自信。

3.2.【教案二】第5课 孔乙己 篇三

教学目标: 1.诵读 2.分析 3.欣赏

4.了解用典,双关 课时:3课时

第二课时 《过零丁洋》

同学们,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解了天下离人的思亲之痛,刘禹锡也在好朋友的安慰声里“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然而,当国事风雨飘摇,个人命运生死未卜时,诗人又该何去何从呢?我们一起聆听爱国诗人文天祥振聋发聩的回答。

一、走进文天祥

二、创作背景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三、激情诵读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将课文诵读两遍,第一遍要求仔仔细细,读准字音。第二遍,思考诗句的意思,读出节奏。开始——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写法,我们齐读一遍。请这位同学读一遍课文。同学们听出他的停顿了吗?我们齐读一遍。

2.现在,请同门们结合课下注释,默读课文试着理解每句诗歌的含义,并且思考阅读这首诗歌应该带着怎样的情绪?文天祥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深沉的情绪,爱国的情感)带着这种情绪,体会着作者的情感,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歌——

3.请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现代汉语说说这首诗,看看谁的表达最准确,语言最典雅。(课堂活动)

四、合作探讨,深入分析(首先,说惶恐,叹伶仃,然后一片丹心)

“说惶恐,叹伶仃”

1.诗歌的题目是 过零丁洋 诗歌中有句诗照应了这个题目,也指明了当时的心情。是哪句呢?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心情是:惶恐和伶仃)

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穿越千年的时光来到南宋,来到文天祥身边,一起说说他的惶恐,叹叹他的伶仃。

2.惶恐,伶仃什么意思?(惶恐不安,孤苦伶仃)诗人的心中,有不安,他在为谁担忧?诗人感觉孤苦伶仃,为什么孤单?

3.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先研究下,诗人当前的处境。惶恐滩头,零丁洋里,这是怎样的地方?诗人怎么会来到这里?(前一句是追记过去。诗人于德元年自赣州起兵,经惶恐滩北上,当时元军进逼临安,形势紧急。景炎二年(1277),诗人在江西战败,又经惶恐滩退往福建,这时国家局势已危在旦夕。因此,“说惶恐”,即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后一句是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4.原来,诗人是一个战俘,被敌人押解经过零丁洋,诗人为什么会战败?说说南征北战这几年诗人的处境。

(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勤王”号召,在德元年(1275)正月,以全部家产充军费,起兵抗元,在频繁不断的战斗中度过了四年。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为挽救危亡,竭尽全力,苦苦支撑,但局势却越来越危殆。此时,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敌手)

5.耗尽全部家产,接近全部力量誓死抗敌啊,可是,局势却越来越危急,大好江山,也一大部沦入敌手,自己又兵败被俘。被俘之后,诗人眼下的处境怎样?(敌将招降,命悬一线)诗人用一句诗形象概括了自己当时的处境,他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支离破碎的山河啊,好像狂风中的飞絮,飘摇无依,自己一身坎坷,好像水中浮萍,更兼骤雨如鞭。同学们,体会到诗人的惶恐和伶仃了吗?我们一起感受—— “一片丹心”

1.国家,即将覆灭了,自己为之奋斗半生的抗元事业,失败了,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诗人的惶恐和伶仃,眼前,对面对着敌人威逼利诱,如恶狼般杀气腾腾的眼睛,面前,是决定生死的一张招降书,他会怎么做?

2.诗歌开头说“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诗人在干什么?(自叙生平,写了两件事科考入仕,多年征战)敌人让他写招降书,他上来就回顾生平,你联想到什么?(以死明志)在回顾一生时,写道这两件事,你感受到什么?(入仕是为国效力,征战世为国杀敌,诗人始终以国事为重)

3.此刻,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的惶恐和伶仃,他是在为自己担忧吗?说说你的理解

(辛苦——是一生为国

山河——是为国事感慨

惶恐——是为国事担忧)

4.诗歌的颈联中,诗人巧妙的将地名与心情交融在一起,“惶恐滩”和 “零丁洋”两个地名,对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此刻,你是文天祥,你还有机会给你的君主留下几句话,你准备说些什么?你给自己的亲人写封信,你会写什么?

5.(国君啊,臣已经竭尽全力,奈何无力回天;我最思念眷恋的妻儿啊,我准备为国而死,也算死得其所),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生戎马,为国为民殚尽竭虑,心中的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们一起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小结

零丁洋上,我们共同感受了诗人内心的惶恐孤独与痛苦;零丁洋上,我们更加感受到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回顾整首诗,前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前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

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

4.2.【教案二】第5课 孔乙己 篇四

教案

题 第2 绘画游戏

教学时间

二(1)、二(2)、二(3)、二(4)3月3-3月8

教学目标

1、了解本综合游戏的基本方法;会利用随意线条形成的图形想象添加形象,完成一幅有趣的画。

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了解线条游戏的方法与内容,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学习利用随意线条形成的图形,想象添加具象或抽象的形象。难点:巧妙地利用随意形,添加生动有趣的形象。

教学准备

图画纸、水彩笔、黑色水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组织教学提示学生准备上,集中注意力,准备好学习用具。

2、讲授新(1)画线游戏。规则:请你在一张纸上随意画一条线,要连贯画满画面。(可以闭上眼睛画。)(2)请你看看这幅画好看吗?说说理由。(3)教师利用学生作业演示。(实物投影)利用学生画面上的图形添加具象和抽象形象,学生观察了解绘画方法。(4)想象练习利用实物投影仪放映学生作品中的某一个形状,奖形状上下左右翻转让学生联想像什么。()看书第4页、第页,讨论:①

欣赏米罗的作品(色彩、线条、构图)都表现了什么?②

线的排列,哪张疏密关系处理得好?③

你认为画面哪一部分添加得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形状巧妙?

3、完成作业(1)作业要求:①

在一张图画纸上随意画线,最好一笔画完,注意疏密关系。②

利用自己画好的或与别人交换的图形,联想进行添画,注意巧妙利用随意形。(2)教师辅导要点:①

随意形的疏密关系。②

添加内容是否生动。③

调整画面的整体感觉。

4、作业展示学生自评、互评结合。按照作业要求评价作业。分析创新表现内容。、小结:通过本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整理用具,准备上。学生按要求画,完成一张画满线条的作业。学生活动,相互观看、分析。观察了解绘画方法。学生讨论后,中分发言,大胆想象。根据这个形象添画,交流展示。学生分组讨论:分别讨论三个问题,组内进行交流,小组代表进行典型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分析作业要求,准备作业用具,选择作业形式,学生完成作业,在完成作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展示作品活动。调整学生情绪,做好上准备。游戏引入新,也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形象力,引导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通过讨论交流,了解画家作品内容以及与本的联系。了解绘画中的疏密关系。掌握联想的基本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精神。明确作业要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巩固知识,总结学习方法。

板书后记

孩子们习惯了具象的绘画,现在随意画线条反而不知所措了。但随着程的深入,孩子们的想像力被调动起来,几乎每一副作品上都有他们先前不曾发现的绘画乐趣。题 整理3 教学时间

二(1)、二(2)、二(3)、二(4)3月3-3月8 教学目标

完成前两幅作品,注意创意和构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根据现有的基础,完成作品,并加以适当的加工,色彩和画面完整,构图统一。教学准备 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组织教学

二、完成作业教师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三、完成整理作品完成作业。

题第2 绘画游戏学情分析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尝试新的绘画方法。教材分析设计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线的变化,根据线随意变化产生的形状进行想象设计,添画上各种具象或抽象的形象。教学目标

1、了解本综合游戏的基本方法;会利用随意线条形成的图形想象添加形象,完成一幅有趣的画。

5.2.【教案二】第5课 孔乙己 篇五

I. 单词拼写:

1. Britain is an advanced i___________ country.

2. Because of the global warming, the e__________________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come together to discus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3. We believe that the efforts made by the Chinese people to protect the river will be a______________ for years to come by future generations.

4. It would be b_________ to expand the recycling industry and teach people about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ways of living.

5. When talking about the environment, many people will think of greedy businessmen hiding from their r__________ to the environment and only thinking about money.

6. He has been a dedicated laboratory t____________ for many years, and because of his brilliant skills, he is recognized as a person who makes great contributions.

7. Because of the l________ natural resources, it’s high time that we make full use of them.

8. Two people were arrested yesterday for bringing animals into Europe from South America i____________.

9. If the disease is u_____________, he will be at the risk of dying.

10. All cases c___________ children are dealt with in a special children’s court.

II. 词组互译:

1. 自由发言 2. 扫除,消灭

3. 削减生产 4. 解决问题的关键

5. 原来的六倍 6. 环保的生活方式

7. 对……有持久的影响 8. 一个健康的环境和一个稳定的经济

9. 关注目前的环境状况 10. 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11. a diverse range of fish and animals 12. a nature reserve

13. be prohibited from sth./doing sth. 14. have a long way to go

15. be under way 16. combat desertification

17. be stocked with 18. run out of sth./ sth. run out

19. assess the river 20. o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river

I. 单词拼写

industrial environmentalists appreciated beneficial responsibilities

technician limited illegally untreated concerning

II. 词组互译

open the floor

wipe out

cut back on production

the key to solving the problem

six times what it was

th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way of living

have a lasting effect on…

a healthy environment and a stable economy

be concerned ab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raise concern both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各种各样的鱼和动物

一个自然保护区

被禁止做某事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进行中

打击沙漠化

储存有

用完

评估这条河

6.2.【教案二】第5课 孔乙己 篇六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之间一定构成一个电的通路。

2.知道可以用不同的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乐于思考,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测试活动,运用比较、分析、推理解决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勇于挑战、缜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发现电器内部多种的电路连接,感受科学技术应用的复杂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内部的电路。

难点:根据检测的结果判断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情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电路检测器、4个接线柱的接线盒(有3组通路)、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按动教室里日光灯的开关,使灯先熄灭再亮起。

2.提问:我们一按墙上的开关,电灯就亮起或熄灭,你们知道电灯的电路是怎么连接的吗?(预设:不知道。)

3.讲解:(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31集成电路板图片。)在一个真正的电路中,各个部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连接的。家庭电路中常用到接线盒,它不仅可以保护和连接电线,还方便维修。

4.追问:该怎么判断接线盒内部哪里连通,哪里断开呢?(预设: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根据小灯泡能否亮起来判断。)

5.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在不打开接线盒的情况下,通过电路检测器来研究里面看不到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板书: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设计意图】通过教室里的日光灯引发学生对看不见的电路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探究接线盒里面的电路如何连接的兴趣。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检测打不开的接线盒

1.过渡:给每个小组发一个接线盒,引导学生观察接线盒外面的4个接线柱及其对应的数字标号。

2.布置任务:这4个接线柱在接线盒内部有的相连,有的不一定相连。不打开盒子,直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你们能知道哪两个接线柱之间是通路吗?请各个小组讨论一下,如何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以及按照怎样的顺序去检测才能把4个接线柱之间所有可能的连接都检测到?

3.活动:指导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方法和顺序检测接线柱之间是通路还是断路,并将检测结果补充到接线柱通断检测记录表中。(教学提示:提醒学生检测电路前,先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以检测它能否正常工作;并且,每两个接线柱之间至少要检测三次,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计检测方案并进行检测,既检验了学生使用电路检测器的情况,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排列方法。

探索二:推测接线盒内部是怎样连接的1.过渡:说说你们的接线盒的检测结果。(预设:电路检测器的检测头接1号接线柱和其他接线柱时,小灯泡都不亮,说明1号接线柱和其他接线柱之间都是断路;检测头接其他任意两个接线柱时,小灯泡都亮,说明其他接线柱之间都是通路。)

2.布置任务:根据你们的检测结果,请大家在组内讨论各自小组的接线盒内部的电路可能是怎样连接的,并将推测的连接方式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接线盒内部可能的连接方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检测结果讨论、推测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方式,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拓展与小结

1.小结:不管多么复杂的电路,都是由很多简单的电路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组合而成的。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之间一定构成一个电的通路。

2.提问:如果是5个或者6个接线柱的接线盒,怎样才能毫无遗漏地检测任意两个接线柱之间的通断情况?(预设:先给各个接线柱编号,再按照编号顺序,逐一排列组合,如对于5个接线柱的接线盒,1号接线柱可依次和2、3、4、5号接线柱组合,2号接线柱可依次和3、4、5号接线柱组合,以此类推。)

3.拓展:请大家课后尝试测试5个接线柱的接线盒,并根据测试结果画出可能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设计意图】增加接线盒的接线柱的数量,提高检测难度,以此培养学生解决更加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已有能力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指导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内部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使学生对电路的概念有了全面的理解,明白了电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连接。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检测方式,指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排列方式进行不遗漏、不重复、高效率、准确的测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测试结束之后,安排学生通过测试结果对接线盒中电路的连接方式进行推测,并画出电路连接示意图,一方面检验学生对电路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26第三题。

三、选择题。

1.检测如图的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时,以下检测顺序最合理的是()。

A.1-2、2-4、1-4、1-3、1-4、3-4

B.1-2、1-3、1-4、2-3、2-4、3-4

C.1-2、2-3、1-4、3-4、1-3、2-4

2.在检测电路之前,要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这是为了()。

A.检查它能否正常工作

B.提高检测器的灵敏度

C.消耗检测器的电流

3.在检测接线盒的连接情况时,以下操作最合理的是()。

A.检测不用按顺序,不漏掉每个位置就好

B.组内分工明确,有操作员和记录员

C.若不能检测出结果,则可以打开接线盒记录里面的电路连接情况

4.用一个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情况,发现如下结果:

由图可知,接线盒中的电路连接情况是()。

参考答案

7.2.【教案二】第5课 孔乙己 篇七

——备课、主讲教师:AAABBBB

【教材分析】

这篇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2《吃水不忘挖井人》。主要写的是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位杰出领袖,他一生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中国人民永远怀念他。本文讲述的是1933年4月,毛主席在江西革命时,看到乡亲们吃水困难,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后,乡亲们为了纪念他,在井边立碑纪念的故事。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语文学习有半年多了,已经形成一定的朗读句子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做深入的分析,重在朗读和重点词语的运用。【教学目标】

1.认识“忘、挖”等12个生字。会写“井、乡”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感悟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3.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教学重点】

1.认识“忘、挖”等12个生字。会写“井、乡”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含义。【教学课时】

第1课时 【课前准备】

1.课文的生字卡片。

2.毛主席的图片以及水井和人们从井中提水的图片。

3.课文mp3及课文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人吗?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2.教师为学生做人物简介。

3.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第一代国家领袖人毛主席的事迹吗?他一生做过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通读课文,并要求:

(1)边读边给自然段写出序号。

(2)思考问题:“挖 井人”指谁?“立碑”的人又是谁?“吃水人”是谁? 2.教师范读全文。

讨论、探究:“挖 井人”指谁?“立碑”的人又是谁?“吃水人”是谁?(“挖 井人”指毛主席、战士们、乡亲们。“立碑”的人沙洲坝的乡亲们。“吃水人”是乡亲们。)3.学生自读课文。

(1)边自读课文,边圈出本课生字,并画出文中的生词。

(2)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3)小组交流,有哪些生字。

4.合作交流。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和词语的读音。

(2)在小组内互相读着听,互帮互学。

(3)再听老师范读,正自己的读音。

三、字词学习,再次识记生字。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学习书空生字,注意生字的笔顺,以及运用生字说话。

重点指导:吃、没、以。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结构特点,观察教师范写,讲解笔顺,学习新笔画“横折弯”。

(2)生字组词。认读“吃、叫、主、江、住、没、以”,并组词。(板书)

吃(吃饭)(吃惊),叫(叫声)(呼叫),主(主席)(主人),江(江河)(江南),没(没有)(没精打采),以(以后)(以身作则)。

(3)指名朗读生字,教师指导朗读。2.学生齐读课文。

3.再现生字、积累词汇。

(1)读准音、认清形,巩固识字。

wàng wā jǐng xí dǎo gé

mìng zhàn shì jiě kè niàn

(2)探究学习,板书词语。

忘记 水井 瑞金 城外 领导 革命 带领 战士 以后 乡亲 解放 旁边 石碑 时刻 想念

(3)点拨。巩固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掌握区别。

忘:上下结构,上边“亡”下边心字底。忘不了,忘记。

挖:提手旁,右上边是穴宝盖,下面是“乙”。用手拿工具挖,所以是提手旁。挖井,挖洞,挖坑。

席:形声字;与“度”区别。战:翘舌音;形声字;与“站”区别。士:翘舌音;与“土”区别;扩词。

四、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收集更多的关于毛主席的图片、资料、故事。让我们一起从更多的方面认识这位伟人,领略他的风采吧!

五、练习写话。

试着用我们今天学过的一些生字或者词语写一句话或一段话,好吗?写写看。

六、作业布置。1.会读这篇课文。

2.给课文的生字组词。

3.抄写课文后面的读一读,记一记。【板书设计】

吃水不忘挖井人

吃 叫 主 江 住 没 以

忘 挖 井 席 导 革 命

战 士 解 刻 念

【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课总体感觉不好,节奏把握不准,时间分配得不到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本是很不错的,课堂常规比较理想,举手发言很积极,让学生借助课文的拼音通读课文,然后在课堂上再一起来交流学习生字,重点分析难字的记忆。在认识汉字的同时要求学生认识生字的偏旁和书写笔顺,了解其组词。可由于我的备课没有充分:教学环节没有精心琢磨,安排不当;课堂教学方法局限;感情没有很好的投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很感谢学校领导及老师们的指导,我相信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会越改越好。

8.必修2第5课《开辟新航路》学案 篇八

【学习目标】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知识梳理】

.东方的诱惑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经济原因):1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_________的出现。②社会原因:欧洲人狂热的追求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特别是_________的流传,诱使人们到东方“寻金”。③直接原因(商业危机):1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_________东部广大地区,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④宗教原因(精神动力):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①主观条:_________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②客观条: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

2.新航路的开辟

(1)向东航行: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达非洲西南端的_________;149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终于到达了_________。

(2)向西航行: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_________横渡大西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119~1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_________航行。

3.走向会合的世界

(1)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影响:①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_________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 的雏形开始出现。

(2)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①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_________沿岸。

②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_________的发展。

【基础练习】

.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了借口,而黄金提供了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动力

.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2.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是()

A.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D.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3.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A.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世界各民族历史开始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人类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

D.欧洲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过亚洲成为历史发展的中心

4.新航路开辟以前,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欧洲东部和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造成上述对世界认识局限的原因是()

A.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的差异

B.世界各地区处于隔绝闭塞状态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D.世界各地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

.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荣誉和黄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③开发土地资源

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

A.①②③

B.②③④

.①②④

D.①③④

【互动探究】

探究一:

.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为什么欧洲人要开辟前往东方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有这个必要吗?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马可•波罗行纪》中说:东方某国“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

材料三漫画《通途变天堑》。

材料四葡萄牙和西班牙濒临海洋,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同时基督教与欧亚其他广泛传播的宗教相比,更多地渗透着普救主义……教会鼓励人们传播基督福音于全世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十四五世纪西欧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引发该现象的根源何在?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漫画中的通途是指中西贸易中传统的商路,而导致由通途变天堑的原因是什么?

(4)从材料四中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还有哪些?

探究二:

新航路开辟的可能性:为什么欧洲人能开辟前往东方的新航路?新航路开辟有这个可能吗?(根据下面材料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可能性)

探究三:

新航路的开辟(根据教材P23页的内容,自主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航海家

国别

开辟航路

支持国

487~1488

492

497~1498

19~122

探究四:

发挥你的想象航海家们在航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探究五:

开辟新航路带来的影响?

6世纪,欧洲的黄金从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多公斤,……物价上涨使靠工资为生的工人实际工资下降,日趋贫困。按传统方式征收的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收入减少了。同时新兴的资产阶级靠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和高价出售产品而得到好处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

据此概括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社会各阶层的影响。

【效果检测】

.新航路开辟后,许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这表明()

A.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B.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

.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危机”D.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贸易革命”

2.“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东西。”欧洲人对黄金的贪婪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

A.黄金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象征

B.亚洲、非洲、美洲的黄金储量丰富

.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

D.欧洲人聚敛财富的强烈要求

3.1493年,哥伦布完成第一次远航以后,带回了他在新大陆采集的“印第安人文明之花”的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并广泛种植,极大地缓解了饥荒对旧大陆人类生存的威胁。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哥伦布是彻底解决亚欧大陆饥荒问题的有功之臣

B.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美洲和欧洲的经济联系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 D.新航路的开辟证实了地圆学说

4.马克思、恩格斯说:“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以下叙述中对上述一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市场的需求②市场需求的扩大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③新航路的开辟形成了世界市场④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工场手工业产生

A.①②

B.①②④

.①②③④

D.②③④

.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其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

A.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

B.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使土著人皈依天主教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D2.B3.B4.B.

【效果检测】

9.高中历史教案第5课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和《海国图志》;姚莹和《康輶纪行》;徐继畲和《瀛环志略》;《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2.能力要求:(1)指导学生比较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与《资政新篇》内容的主要不同。(2)指导学生比较《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的异同。

3.情感目标:(1)通过介绍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培养学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2)通过对《资政新篇》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是重点。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主要是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2)《资政新篇》是重点。《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

2.难点分析:对《资政新篇》的评价是难点。《资政新篇》不仅主张在科学技术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结合《资政新篇》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内容,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

师: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谈谈这些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思考并作答)

师:鸦片战争不仅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引起了思想界的巨大变化,这就是“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问题。(板书第七节的课题)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师: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一段,并概括当时中国思想界这种局面的表现及原因)

生:(阅读课文并概括)

师: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为什么会萌发? 1.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师: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课本的有关内容)

生:(与教师共同回忆)

师:在清朝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处于“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中国思想界,却出现了一丝生气。(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二段)

生:(阅读课文)

师: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感到空谈义理、考据之学,无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他们继承了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学风,开始面对社会现实,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民族危机的出现

师: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生:(回忆、思考并作答)

师:鸦片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和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落后。(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三段)

生:(阅读课文)师:在鸦片战争中,船坚炮利的英国侵略者打败了日益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者,中国开始出现民族危机。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二、新思想的萌发 1.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

师:林则徐是新思想的倡导者,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方面起了开拓作用。有哪些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呢?(让学生阅读课本这一子目的第一段并进行概括)

生:(阅读、思考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概括作简单总结,指出以下两点)第一,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编译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的《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使广东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第二,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让学生阅读课文的两段小字,了解林则徐进行外交斗争和购买西方军械、研制战船的有关内容)

生:(阅读课文,加深印象)2.魏源和《海国图志》

师:魏源是新思想的另一位倡导者。鸦片战争以后,他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海国图志》一书。魏源为何编写《海国图志》?(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的一段资料)

生:(阅读资料并思考)

师: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新思想的含义是什么?

生:(思考并作答)

师:“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主张利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可见,“师夷长技”只是手段,御侮图强才是主要目的。(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海国图志》一书的历史作用。生:(阅读课文,思考并作答)

师: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3.介绍世界知识的重要书籍

师: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重要的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课本中有关这两部书籍介绍的文字,可让学生课后阅读,加深印象)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课文的有关小字内容,明确林则徐、魏源所处的那个时代新思想的特点)

师:最后,请同学们小结一下新思想“新”在何处? 生:(思考,归纳)

师:(概括)第一,林则徐、魏源等敢于冲破传统思想束缚,“开眼看世界”;第二,他们敢于抛弃陈腐观念,承认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先进,主张“师夷长技”,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第三,它首开“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后世思想家产生重大影响。当然,林则徐、魏源等人毕竟都是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他们终究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因此,他们的新思想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

三、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师:《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于1859年冬提出的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1.主要内容

师:《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等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些主要内容。)

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的一段资料,思考、概括《资政新篇》提出哪些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生:(思考并概括)

师:(对学生的概括作简单总结)这段资料提出了对外交往的重要主张有:第一,同外国自由通商,但不准外国人擅入我国内地。第二,同外国交流文化,准许外国人为我国献策。第三,同外国平等往来,不准外国干涉我国内政。(引导学生比较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和《资政新篇》主要内容的异同)

生:(思考并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作简单归纳)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资政新篇》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在政治方面也主张学习西方,效法西方民主政治,改革内政,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2.评价

师:《资政新篇》得到洪秀全的赞同。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太平天国面临的严峻形势,《资政新篇》没有能够实行,但它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指导学生联系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结合《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

生:(思考并互相讨论)

师:《资政新篇》在“向西方学习”方面,超过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的主张,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资政新篇》提出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人也起了一定的启迪作用。当然,从理论上看,它没有涉及农民要求最迫切的土地问题,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

生:(阅读教材,从其革命性、进步性、空想性方面加深理解)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把太平天国前后期两个纲领《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作一个比较)

生:(思考并互相讨论,然后回答)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从产生背景、社会经济主张(前者主张发展私有制,后者主张消灭私有制)、群众基础、作用、反映同一时代不同特点等方面进一步概括〕

小结: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是鸦片战争期间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加深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思想界的巨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这些新思想对以后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课后记: 审定意见:

本教案质量较高,可以采用。

10.2.【教案二】第5课 孔乙己 篇十

学情分析

本课引导学生直接从混色练习入手,通过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对混色了解及掌握,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新的色彩技法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路。

2.培养学生用于创新的勇气,丰富学生的想象与创造力。

3.培养学生感恩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混色的画法和颜色搭配。

教学难点

颜色混合的合理应用。

一、谜语导入

在讲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出一个谜语。(观看幻灯片)

雨后一座桥,挂在半山腰,仔细看一看,颜色还不少。

谜底:彩虹

那么彩虹漂不漂亮啊?因为彩虹的身上汇集了大自然的颜色,是大自然赋予了彩虹这么多美丽的颜色。神奇的大自然赋予了万物色彩,装点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绚丽美好。我们来一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色彩吧!(播放幻灯片)

接下来呢,老师想找一名同学到前面来和老师进行一次小竞赛,老师这里有两片没有颜色的树叶我们每人涂一片,然后在请其他同学评判一下,哪片叶子好看?

为什么这片好看?因为他用了单色平涂,而老师用了三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方法。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进行《混色练习》(板书课题)

二、课堂新授

混色:是把不同的颜色混合起来,可以组成成另外的颜色。一般仅仅使用三种颜色混合。混色的画法和颜色搭配有很多种。刚才这片树叶我们就是选择了黄、浅绿、深绿按深浅变化,一层一层平涂的,而且颜色与颜色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我们就叫它一层一层的。比如这种(出示范画)。那除了这种方式以外还有哪些呢?我们可以由里到外或者由外到里一圈一圈的涂(出示范画)。还可以把很多的颜色以螺旋形来涂(出示范画)。

三、创新求异

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动手画一画啊?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油画棒、水彩笔,利用混色的方法画一画多彩的世界!

要求:

1.要充分应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混色方法。

2.颜色混合要自然,不要出现比较脏的颜色。

3.保持画面整洁,不乱。

下面就让我们跟着欢快的音乐,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开始动手涂吧!

四、欣赏评述

1.全班同学的画贴在黑板上,共同欣赏。(鼓励点评)

五、总结拓展

这么好看、漂亮的混色画法是谁发明的呢?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神奇的大自然,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自然中很多事物都是混色的。人们喜欢这些色彩,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装点我们的生活。(播放幻灯片)希望我们同学也能在大自然中,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在把我们的生活建立的更加绚丽,更加美好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赐予我们这么多的大自然!

上一篇:会计制度总则下一篇:学生学习八荣八耻体会:社会主义荣与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