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特征

2024-09-25

教案特征(共11篇)

1.教案特征 篇一

六、团体操表演

——因数与倍数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2、3、5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分解质因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了解2、3、5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0以内的2、3、5的倍数;理解技术、偶数、质数、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2、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渗透观察、类比、猜测和归纳等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

3、通过探索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100数以内2、3、5的倍数;会求质数与合数。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分解质因数。

教材简析:

信息窗口1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2、3、5的倍数的特征。通过呈现 “百数表”和“列举法”让学生从表中(或列举的数据)找出2和5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出,再观察其特征。在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揭示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对于2、5的倍数的具体特征,则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自己归纳。

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 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放在2、5的倍数的特征后面教学。

信息窗口2的内容是对整数认识的一次拓展,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自然数以及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信息窗选取了体操表演这一现实性的生活素材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对知识的学习,使抽象的数论知识形象化,降低了认知难度。在前面学习了2、3、5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分解质因数与分解质因数的意义、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课时安排:

信息窗1——2、3、5倍数的特征

2课时

信息窗2——质数与合数

2课时

整理复习

1课时

教学措施:

1、加强探究意识的培养和探究方法的指导。

2、鼓励学生探究策略的多样化。

3、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4、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第一课时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5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2、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2、5倍数的数的特征。

2、明白偶数和奇数的概念。

教具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选择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件(如六.一节目汇演、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现

场等)引出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阳光体育运动让我们健

康快乐成长,让我们一同欣赏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吧!

二、合作探究、概括特征

1.提出问题

观察情境图,根据信息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跳圆圈舞的共有多少人?”对这些简单的计算问题要一略而过,把学生的提问引到:跳交谊舞(圆圈舞)可以派多少人?

2.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

(1)跳交谊舞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列举很多不同的数(如6、8、20、14、98等)问: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可以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说是2的倍数,也可能说是双数等。

(2)2的倍数特征

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双”即为“2个”的经验,可能从列举的数中概括出:都是双数等结论。

问:生活中哪里用到双数?

学生可能说出:街道的门牌号一边是双数一边是单数,阶梯教室的座位号一排是双数一排是单数等。

问:这些双数都是2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呢?对待数学问题不能只凭猜测,要进行验证。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老师为你提供一张百数表,你可以从表中把2的倍数圈出来,也可以把2的倍数写出来,然后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研究

(4)汇报交流 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个位上是双数

与十位没有关系,个位是0、2、4、6、8(学生只要说的有道理就应该肯定,引导学生研究个位有什么特征与十位有什么关系来总结特征)

小结:所有2的倍数的个位上都是什么数?(0、2、4、6、8)。因此,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什么部分的数就可以了?(个位上的数字)

(5)验证结论

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数比较小,你能举一个多位数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自己举例验证。

(6)学习偶数、奇数。

①老师介绍偶数、奇数的概念。老师举多个数,学生判断是偶数还是奇数。

②说明:0是偶数,但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

③介绍学习方法:刚才同学们把2的倍数写出来研究的方法叫列举法,这是一种很好的数学研究方法。

3.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

(1)用刚才的方法自己研究5的倍数的特征

(2)交流:个位上是5或0。

(3)学生举例验证。

4.2和5倍数的共同特征

学生独立思考总结: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用“百数表”把2、5共同的倍数找出来 研究特征。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2 奇数、偶数学生容易分清,做此题的时候可以比比谁分的快,让疲劳的大脑兴奋起来。

2.自主练习

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再交流,然后根据2、5共同的倍数让学生把两个集合圈重新画一画

2的倍数

5的倍数

3.按要求组数。0、6、9、7 奇数: 2的倍数: 5的倍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研究问题? 板书设计: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1、2、4、6、8.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5.奇数 偶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数学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具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

一、出示情境图,揭题。

指名说说2、5倍数的特征

直接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和5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二、尝试探究

1.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

受2、5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大多会从数的个位上的数字进行研究,学生可能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针对学生的错误结论,引导学生及时举出反例予以反驳:13、16、26、29等一些数个位上3、6、9就不是3的倍数,而24、15、27等一些数反而是3的倍数。

谈话:看来只观察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是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2.探究特征

①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谈话:把“百数表”中3的倍数圈出来研究研究。(学生人手一份十行十列的百数表)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②学生独立尝试后小组交流。

③全班汇报交流,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3的倍数都在一斜行上 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3的倍数十位上的数字没有规律

④师引导:每一斜行上3的倍数有什么规律? ⑤学生思考交流:

“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问:另外的呢?

每个位上的数加起来有的是12,有的是15,有的是18 ⑥小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引导学生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

学生判断时注意说说判断的依据。学生利用特征判断后,教学生快速判断法,比如49只看4就知道它不是3的倍数,引导学生发现:遇到数字本身是3的倍数时,可以略去不加,如1236,只要算1+2=3即可判断1236是3的倍数。

2、自主练习5

3、自主练习6

4、自主练习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2、5、3的倍数的特征,你还想了解什么?(要学生自觉的去探讨4、6、9„„的特征)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教案特征 篇二

初到东京, 在从机场到目的地的地铁上, 就被窗外那极小的城市建筑尺度所吸引, 第一感觉像国内的城中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和印象中东京应该是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完全不一样。第二天深入考察时才发现东京独特的城市尺度特征是如此的吸引人:街道界面上的是全球化的超大尺度的大都市建筑, 往主要街道里面的支路走几步就会发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全部都是低矮亲切的一层或者两层的建筑, 房子的规划也是比较凌乱, 道路顺着地形高低起伏, 宽处仅容一辆轿车勉强通过, 窄处只能步行, 不能行车。每一栋都是不同的仔细设计并施工的房子和认真布置的庭院和花园, 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乡村之中。如此让人放松的宜人的住宅环境和咫尺之外的令人紧张和焦虑的大都市建筑完全是两个世界, 最关键之处不在于街道界面上大都市的繁华, 也不在于街道内部亲切的乡村式的生活方式, 而在于这两者之间是如此紧密的并置:从大都市的喧闹和压力到乡村式的亲切和放松只是一步之遥。而这与美国城市的乡村式的生活方式又完全不一样, 美国的downtown和乡村式的住区环境是完全分离的, 而且呆板僵硬“乡村”的形态也没有任何特征和趣味可言。东京这一独一无二的都市尺度特征是如此的吸引人, 而这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尺度特征, 也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的特征。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大都市的压力完全瓦解了传统的乡村式的亲密的生活方式。在传统的乡村生活里, 你所住的房子是自己盖的, 吃的粮食和蔬菜是自己种的, 周围的人都是世代居于此地你所熟悉的, 村里的每一条路都是带着记忆的烙印的, 所有这一切都是家的安全的感觉。而在大都市中, 完全脱离身体尺度的巨大的建筑不是个人所能控制和建造的, 建筑已经成为资本和权力的象征, 在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人口的城市中你每天接触到的都是陌生人, 在尺度疏离和压迫的城市街道和广场中行走, 在一个路口猛然遇到的他人的目光, 都让人感到焦虑和惶恐。在现代的大都市中, 人处在一种焦虑的不安全的无家的状态。我们必须承认, 文明是向前发展的, 我们再也不可能回到乡村去了, 但文明的进步不应该以牺牲对个体的人的关怀为代价。如果一味追求文明进步, 做个极限的话就像《黑客帝国》里的矩阵一样, 也许未来某一天人类社会再也不需要物质的身体和实体的城市, 所有的一切运作都是虚拟的脑电波的意识, 个体身体存在的唯一价值只是为这个系统提供能量。这在逻辑上看起来是无懈可击的, 但我觉得谁也不想让这一天到来。

东京这一迷人的城市特征好像如此简单有效的应对了个体的人在大都市里无家的这个问题, 面对公共的城市街道的巨大尺度的大都市建筑是对当代全球化文明的回应, 而内部私密的宜人尺度的住宅区却是如此充满人性关怀的人的房子。它并没有抗拒当代文明进步的影响, 同时也丝毫没有妥协对个体的人的关怀, 一个普通人可以在当代最为繁华的大都市里找到一个自己的一个独一无二的安全的家, 这无疑是对人的当代的境况的深入关注, 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当代的特征。

与当代的特征相比, 历史的特征是一种乡愁式的特征, 是一种博物馆式, 供人们参观的特征, 你可以住在历史的房子里怀旧, 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比如威尼斯, 在今天本地居民也都搬走了, 变成了游客暂时居住式的博物馆。笔者曾经冬天在威尼斯的老房子里住过一周左右, 取暖设施不到位, 网络连接不方便, 房间受潮严重, 实在谈不上舒适, 即使白天看到的历史风光有多么美丽, 也无法长时间接受居住上的妥协。历史终归是过去的时光, 慢慢的会进入博物馆, 变成乡愁的寄托, 但人类社会毕竟是要向前发展的, 我们都是活在当下的时代。历史式的特征是无疑是重要和必不可少的, 但历史也是必然会出现的, 一切都会沉淀成历史, 变成特征的仓库。但是, 如果一切特征都只是从历史中去寻找的话, 谁来关注当代的境况呢。

那么历史的特征能够给当代的特征带来什么, 难道两者必须就是分离的二元吗。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他著名的文章《现代主义绘画》里说:现代艺术是从内部对历史进行批判, 批判的目的不是要推翻历史, 而是使艺术本身在自己的领域里更加强化。现代艺术其实是最有连续性的, 没有历史, 没有对保持或超越过去杰出艺术设定的高标准的强烈的需求的话, 现代艺术是不可能出现的。

这句话比较抽象, 如果做一个形象的表述的话, 就像在《黑客帝国》里, 虚拟的矩阵世界Matrix代表当下和未来, 残存的现实世界“锡安”代表传统和过去。Matrix是一个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严整系统, 一切都是有规律的。而尼奥这个“救世主”的产生, 则和数学中的哥德尔命题有关:在任何数学系统中, 只要其能包含整数的算术, 这个系统的相容性就不可能通过几个基础学派所采用的逻辑原理建立。简单地说, 就是在任何系统中, 总有些真理是游离于逻辑之外的, 这些真理就叫做歌德尔命题。在Matrix中, 尼奥这个救世主就是在Matrix这个严整系统中不能被数学推得的歌德尔命题。按照整个世界的建筑师最初编写救世主时的任务, 救世主的使命就是在让现实世界“锡安”运行一段时间后, 将锡安的代码带回到Matrix的源程序进行重装, 同时机器世界摧毁“锡安”, 完成Matrix系统的升级。然后救世主将按照初始设置, 带领16女7男返回真实世界, 再开始重建“锡安”, 等待下一代的救世主出现。在这里, 代表传统的“锡安”存在的意义, 就是为了解决代表当下和未来的Matrix必然会出现的问题。

如果由此做个类比的话, 对建筑师来说, 追寻当代的问题, 然后从历史中找到应对的答案, 这也许才是面向未来的历史观。

3.物体的特征教案 篇三

《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粤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

通讯地址:吉林省白山市八道江区三道沟镇明德学校

作者:刘淑菊

电话号码:04393572436

*** 电子邮箱地址:bs3572225@yahoo.com.cn

《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物体的特征》是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物质与材料》单元中的一部分。生活中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物体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组成的。本课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从身边实际、生活经历中认识具体的事物,让他们运用多种感官以及测量手段了解物体的特征,并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使学生从对物体的具体认识逐渐向抽象的概念过渡,为今后建立物质概念和学习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

【设计理念】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尚欠缺。呈现学生的感知,调动学生的兴趣就应该成为本课的重点。为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课件)再现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活动和交流机会。通过操作实践、讨论、游戏等方式,使学生对物体特征有具体的认识,并能学会一定的测量物体长度和质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能用适当的词汇较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2)初步了解并判断物体的材料构成情况。

知识与技能:(1)学习比较的方法,能用各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2)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能对物体的轻重进行估量。(3)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能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2)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看了许多书,了解了很多知识,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有信心吗?(课件出示谜语并演示)谜语一:白嫩小宝宝,洗澡吹泡泡,洗洗身体小,再洗不见了。(香皂)(师:你猜得真准!你能否告诉我你怎样猜到的?归纳:抓住了香皂的颜色、遇水起泡泡的化学反应等来猜的,颜色、化学反应等就是香皂主要特征)

谜语二:独木造高楼,没瓦没砖头,人在水下走,水在人上流(雨伞)(师:你真是一个猜谜语大师!你是如何想到的?归纳:抓住了伞的材料、2 用途等主要特征来猜的。下面,我再出一个看谁能最快猜出?并说说你猜谜的方法。)

谜语三: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西瓜)

2、师总结:平时我们观察物体要善于抓住物体的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用途、沉浮等主要特征,我们向别人介绍物体的时候,也要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这些特征。(课件出示这句话)

3、学生齐读这句话。

二、展示交流,任务驱动:

1、师:下面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两件“宝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谁能够又快又准确地将它们描述出来?(问题驱动,课件并展示玩具熊猫、储钱罐)(老师引导学生可以用看形状、颜色;摸质地、材料;听声音;闻气味等方法进行观察)

2、小组相互交流从家中带回来的自己喜爱的物品1——2件,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三、活动激趣,弄清材料:

1、师:听了同学们刚才的描述,看来大家已基本掌握了描述物体特征的方法。许多同学在描述中介绍了物体的材料或者质地。的确,物体是由材料构成的,大家知道有哪些材料吗?(让学生自由说)

2、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适时归纳:物体都是由材料组成的。橡胶、塑料、陶瓷、玻璃、钢铁、化学纤维、动物毛皮等都是制造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农业生产用品的常用材料。

3、活动一: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知道下列常用物品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请同学们将对应的关系用线条连接起来。(课件出示连线内容,左边出示小图片,右边出示材料)并请同学们操作电脑连线。

气球图 钢铁 皮鞋图 塑料 汽车轮胎图 动物毛皮 酒杯图 橡胶 铁轨图 玻璃

4、活动二:看来这个问题是简单了点儿,许多同学很快就能将线连好,这也说明了平时我们爱观察。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杯子,看看它 3 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了?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课件出示,并发下观察记录表)

杯子的名称 制造杯子的材料 杯子的作用或特点 酒杯 玻璃 用来装酒 纸杯 纸 用来盛水喝 磁化杯(保温杯)陶瓷 装开水,保温 金属杯 金属 装东西,不易破碎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不同材料做成的物体形状、体积可能不同,质量的大小也可能不一样;也有的物体形状、体积相同,但制造的材料不同,它们质量的大小可能也不一样。

5、活动讨论: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仓库,说说平时我们在学校和教室观察到同种物体由哪些不同材质构成的?(引申学生观察到如垃圾桶有塑料、铁等做成;扫帚由塑料、植物茎叶等做成)

6、游戏竞赛:听了同学们刚才的介绍,可见同学们对事物观察得非常仔细。下面请各组开展竞赛。第一、二组:开展把手伸进袋子里摸一摸,猜一猜袋子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第三、四组:描述一种物品(可让学生到网上收集),让同学猜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评判标准:猜中的次数多的为胜。)

四、故事引入,实验探究,测量物体的质量:

1、观看一则《曹冲称象》动画片。师:看了这个短片后,大家知道了曹冲是利用方法来测得大象的重量的?(水的浮力)(课件出示动画片)

2、师:我相信同学们也会像曹冲一样聪明,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几件物品,请大家估算一下这些物品的重量,将你的结果写在形成性报告里。(见附件)

3、想知道你们估算得准确吗?说说你会采取什么办法来验证你的估算结果。

4、学生自由交流。

5、实验操作,师生互动。

师动:老师现场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天平的左侧的托盘放物品,用镊子把砝码放在右侧的托盘上(师提示一定要用镊子的原因是怕砝码受到腐蚀),调节天平平衡,砝码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生动:让学生用天平称出估算物品的重量来,将结果写在形成性报告里,比较一下你估算的水平。

6、讨论探究:怎样用天平将一个小纸杯的重量测出来。(可先测出100个纸杯重点,再求平均数的方法)

五、动手操作,长度的测量

1、大家知道“量体裁衣”这个成语吗?有谁敢向大家说说这个词的意思?(这个词的原意是指按照身材裁衣裳),要想把衣服裁好,首先就要知道自己的身高。大家知道自己的身高吗?你是通过什么办法知道的?(自由交流)

2、通过交流,老师归纳:看来许多同学都是通过皮尺和一些专用的量身高的工具进行的。下面老师给一些皮尺给每个小组,让同学们互相测验同学们的身高,为了保证测量的精确性,要求测量三次,然后算出几次测量结果的平均数,并将结果填在形成性报告中(见附件)

3、师:同学们测得非常认真。但是现在老师要将皮尺收回来,你们没有测量工具时,如何测量课桌、教室的长度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4、通过讨论,师归纳:在没有测量工具时,可利用自己的身体或身边的物体估量被测物的长度。下面请同学们两人小组互动测量自己身体每个部位,主要是拇指宽、四指宽、脚长、两臂水平伸展后两中指指尖距离长度等。并让学生记住自已的身体部位的长度。

5、运用自己身体部分的长度,现场测量课桌、教室的长度,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比较,看误差为多少。

6、任务布置:请同学们上网了解更多的测量工具,或向出售测量工具的商店进行调查。

教学反思:

4.《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其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

图片欣赏及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山,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有何特色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从中我们一定能得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错批一人(马寅初),多生几亿;错批一人(梁思成),少了名城。”

三、分析课文

(一)默读文章,理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段前标上序号)第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第3-13段: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第14-19段: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第20段: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

(二)探究九大“特征”的内涵、说明方法

1、个体建筑构成

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作诠释)

2、群体建筑构成

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举例子 打比方)

3、结构方法

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打比方)

4、斗拱

出示斗拱图片。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列图表 举例子 摹状貌 下定义)

5、举折、举架

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下定义 摹状貌)

6、屋顶的装饰作用

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作比较 引用)

7、颜色的选择——朱红

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举例子 作比较)

8、部件的装饰作用

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举例子)

9、建筑材料的装饰

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作诠释)

(三)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什么顺序展开的?

1、由整体到局部

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中 个别建筑构成 整

国 结构 群体建筑构成 体 总体特征 建 主 木材结构

筑 特征 斗拱 的 举折和举架 基 屋顶的装饰作用 结构方法 本 装饰 颜色的选择—朱红

特 次 特征 部件的装饰作用 局

征 材料的装饰作用 部 外观装饰

四、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了说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请举例说明。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

2、文章中说的建筑的“词汇”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词汇”指的是建筑的材料。

这是比喻的说法,使得说明生动,让读者易于接受。本文用“文法”来比喻建筑的“规矩”,用“词汇”比喻建筑的材料,让人们能过熟悉的文章组成来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材料的使用。

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拘束性”指建筑物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文法”,即惯例,但是可以在惯例下出现不同的样式。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的风格,又具的独特性。

这是用了比喻/类比的修辞手法。所谓类比,即是用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两种事物进行比较的说明方法。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

——用“语言和文字”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的形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5、理解 “文法” “词汇” “可译性”(1)用简要的话概括它们各自的意思

中国建筑“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定规,有“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的个性。

中国建筑“词汇”是指中国建筑中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

“可译性”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2)分析这些比喻的表达作用 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建筑的特点: A.规则性;B.独创性;C.情感性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题与本课的拓展练习。

5.《25的倍数特征》教案 篇五

2、5的倍数特征》第三次教案 执教人:孙姗姗 潍坊市奎文区先锋小学

【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1,101-102页。【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利用百数表让学生观察2的倍数和5的倍数,探索、发现它们 的特征。结合2的倍数的特征,认识偶数和奇数。

能力目标:在引导学生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猜 想、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探索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激发探索规律的 兴趣。

【教学重难点】:自主探索和发现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偶数 的概念。

【教具准备】:PPT课件一份、每人2张百数表、每人一张号码牌、计算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师先引导学生以一道算式2×5=10为例复习因数和倍数,再以一个小游戏引 出课题:同学们可以随便说一个数,我马上就能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如果同学们有疑问可以用计算器来验证。

(学生说数,老师判断。)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2、5的倍数特征。(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游戏出发,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求知欲望,并引入课题。】

二、探索新知(一)研究5的倍数特征

师首先向学生出示自己的困惑:从百数表中找出所有5的倍数太慢了,请同学们

帮忙。

再引导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借助百数表1,按照材料纸上的要求圈出5的倍数,并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从而归纳出结论:5的倍数都是个位上是0或5的数

师:其他小组和他们的发现一样吗,(一样)师:好,那我就把你们的这一伟大发现记录下来。(板书:5的倍数特征—个位 上是0或5的数)师:到底大家的发现对不对呢,需要去验证。

引导学生用计算器去验证老师说出的数是不是5的倍数。通过刚才的验证说明这一伟大发现正确。

师:你们太了不起了,集合众人的智慧有了这一发现,帮老师解决了一大难题。

通过刚才的验证说明这个特征是只适用于100以内的数吗,(不是,适用于 所有的数)那发现这一特征有什么用呢,(能快速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5 的倍数)(学生快速判断老师说出的数是不是5的倍数)师:你们判断这么快的根据是什么,(生:个位上是0或5)(学生说数互相判断,巩固新知)师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探索5的倍数特征的方法: 先列举出5的一部分倍数---观察这些数的特征---初步归纳5的倍数的特征 —计算器验证发现。

(师板书:列举—观察—归纳—验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去发现5的倍数特征,能使学生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在教会学生探索规律的方法,列举—观察--归纳—验证。】

(二)2的倍数特征

师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5的倍数特征的方法小组合作区探索2的倍数特征,并验证得出:个位上是2、4、6、8、0的数都是2的倍数

(板书: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2、4、6、8、0)师:你们太厉害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利用列举—观察—归纳—验证的方法,通

过合作又有了一个伟大发现。

(学生快速判断老师说出的数是不是2的倍数)播放课件,引导学生明确: 这样个位上是0、2、4、6、8的数也就是2的倍数叫做偶数(板书:偶数)其余的个位上是1、3、5、7、9的数即不是2的倍数叫做奇数(板书:奇数)师再以一个小游戏来巩固奇数、偶数。游戏要求:用行动快速判断我说出的数是

偶数还是奇数,是偶数就拍2次掌,是奇数就拍一次掌。动作要干脆利索。听明白了吗,(师生互动)【设计意图,这里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小组合作通过列举 —观察—归纳—验证的方法自主探索2的倍数特征,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探索规律的方法。】

(三)既是2又是5的倍数特征

师再以一个小游戏引导学生明确既是2又是5的倍数特征。游戏:现在每人手里都有一张号码牌对吗,(对)口令:(1)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起立。)请是5的倍数的同学起立。(2 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有的同学站起来2次。原因是他们手中的号码既是2 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引导学生那观察他们手中的号码,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现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师:你们太棒了~又有了一个伟大发现。(板书: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 又是5的倍数)(师生举例子判断)【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采用做游戏的方式一是为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二是通过这种方式很自然地引出既是2又是5的倍数,并顺势引导学生去谈发现。】

三、巩固新知 播放课件,出示习题。

1.填空。本题是对2、5的倍数特征加以巩固。2.按要求填一填。(课件上)给出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本题是引导学生对这些特征能够学以致用。3.在1—20的自然数中找出符合下面要求的数。(1)偶数:(2)5的倍数:(3)奇数:(4)既是2又是5的倍数: 这一题也是为了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特征和概念。4.某校学生外出参观,请帮忙看看费用上哪里出问题了,(课件上)5.火眼金睛辩对错。6.买衣服,猜价格。

师不断给出条件,引导学生一步步猜出最准确的价格。最后一题给学生留有悬念,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下铺垫。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的习题是为了让学生首先体验到成功的喜 悦,从而激起学生进一步接受挑战的积极性,达到灵活运用新知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

师:一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给自己一些掌声吧。

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

师: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数学课上也能不断有收获,然后带着这些收获走向成功之

6.教案特征 篇六

一、车牌自动识别系统工作原理

车辆牌照识别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为:将拍摄到的包含车辆识别的图像通过视频卡输入计算机中进行预处理, 再由检索模块对牌照进行搜索、检测和定位, 并分割出包含牌照信息的信息区域, 然后对牌照字符进行处理并将其分割为单个字符, 规整加工后输入字符识别系统进行识别。

车牌识别系统包括车牌定位、字符分割和字符识别3大部分, 对车牌识别系统的识别精度有重要的影响。然而, 由于车牌背景的复杂性与车牌特征的多样性, 迄今为止, 仍没有一个完全通用的智能化车牌定位方法。

二、车牌定位

在车牌定位算法中, 已经有不少学者在这个方面做过研究。总结起来有如下方法。

1. 基于水平灰度变化特征方法。

通过对图像进行预处理, 将彩色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 利用车牌区域水平方向的纹理特征进行车牌定位。此方法漏检率低、速度快, 但是定位不准确, 很难区分与背景文字、车灯等同样灰度变化明显的区域。

2. 基于边缘检测的定位方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车牌区域丰富的边缘特征进行车牌定位。此方法定位准确, 但是漏检率高、虚景较多。

3. 基于车牌颜色特征的定位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应用车牌的纹理特征、形状特征和颜色特征, 即利用车牌边框的集合特征和车牌底色具有明显的方差特征来排除干扰进行车牌的定位。这种方法定位准确、漏检率较低, 但受车牌磨损和倾斜的影响大, 容易和颜色相似的区域混淆。

4. 基于Hough变换的车牌定位方法和基于数学形态学的车牌定位方法。

此方法对于区域边界被噪声干扰或被其他目标遮盖而引起边界发生某些间断的情况, 具有很好的容错性和鲁棒性。但是许多图像都受到外界噪声的干扰, 信噪比较低, 此时常规Hough变换的性能将急剧下降, 进行参数空间极大值的搜索时由于合适的阈值难以确定, 往往出现“虚峰”和“漏检”等问题。而且占用大量内存空间, 耗时久且实时性差。

三、车牌定位分析

我国车辆牌照的实际特殊情况和环境因素使得在车牌定位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牌照的颜色和格式多样化、牌照悬挂位置不唯一、牌照污损情况严重、环境因素导致照片的质量不稳定等。由于上述原因, 尽管有些科研单位已经研制出相关产品, 但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并不理想。本文结合车牌纹理及颜色两方面的特征对车牌进行定位, 对于提高车牌定位准确率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该方法包括牌照区域的粗定位和细定位两个步骤。

在粗定位阶段中采用了基于车牌纹理特征的定位方法, 在得到定位图像后进行细定位, 在细定位中采用车牌颜色特征的方法以获得最后定位图像。本方法对在多种光照条件下采集的车辆牌照图像、车牌本身不洁或牌照存在倾斜和扭曲等情形, 均能取得较好的定位效果。

在车牌定位算法中, 根据车牌区域的灰度分布特性, 并结合车牌的先验知识, 应用具体的方法进行定位。

1. 车牌第一次定位。

车牌不可避免地存在噪声, 并且由于摄像机的不间断室外工作, 光照大范围的变化, 也存在光照不均和亮度太低、对比度太小的问题。首先进行去噪、光照不均校正和增强对比度等工作。

采用中值滤波滤除噪声, 通过低值滤波来获得图像的照度估计悬照度, 再从原始图像中减去此照度来校正光照不均, 然后通过对比度拉伸变换增强对比度。再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形成二值纹理图像处理, 最后利用扫描法或投影法一次确定出车牌在原始图像中水平和垂直方向位置, 从而分割出包含车牌区域的图像。

2. 车牌第二次定位。

对基本定位后的车牌图像进行局部分析, 缩减车牌的上、下和左、右的边界, 以便后来的拍照字符处理。首先对倾斜度较小的车牌通过简单的灰度变化分析再决定车牌的上下边界, 对倾斜较大的图片拍照, 在进行左右边界定位之前, 利用Hough变换技术对其进行校正。然后从左向右扫描, 在灰度值大于设定值之后, 停止扫描, 得到字符的真实位置。最后利用牌照的大小、宽高比这些固定的先验知识, 最终确定出牌照的具体位置。

7.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七

1.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2.用心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

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教学模式】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透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激情导课

请同学跟老师一齐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述的对象是什么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镅桑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

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齐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

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

学生自主探究……

预设生成:

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

(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

(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

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

(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

(4)斗拱作用

(5)“举折”“举架”作用

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

(6)介绍屋顶

(7)着色特点

(8)装饰特征

(9)用材特点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9)属于装饰特征。而(1)(2)因为从总体上谈中国建筑,既涉及结构特征,也涉及装饰特征。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介绍中国建筑特征自然是我们学习课文的重点,另外探讨建筑风格也是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从这两个部分衔接句子入手。

第十四段开头“这一切特点都有必须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能够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说明下文是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谈论的主题。

最后是首尾部分。

开头:从空间和时间来说明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

结尾:提倡熟悉中国建筑“文法”和“词汇”,让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让学生以桌为单位,以板书形式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略)

精雕细琢纵深探究

引导学生就两个重点学习部分开展深入研究探讨,肯定会挖掘出许多兴趣的话题来。

预设点:房屋或庭院的平面布置往往左右均齐匀称,为什么?

生成预设:一是整体美观。二是跟中国人审美有关,我们中国人一贯喜欢方方正正、规规矩矩。

预设点:“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为什么?

生成预设:取得更多的阳光。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一向讲究方位,在坐北朝南的宫室南向为最尊,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你见过不南向的房屋吗?(肯定很多)你家门什么向?为什么/

生成预设:不南向的原因,可能是:都市里统一布局,力求整体美观;乡野里随山的走势而定,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无论什么原因都是跟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和审美有关。

一般房屋的窗户往东开,为什么?

生成预设:一为采光。二为尊位。

“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为什么?

生成预设:四角翘起,不但扩大采光面,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态美。整体上翘起飞檐与坡顶、正脊构成柔美曲线,成为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使得中国建筑轻盈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大建筑屋身的主要颜色为什么要用“朱红色”?

生成预设:朱红色属于暖色,与屋顶上的蓝天白云以及屋内素净淡雅的冷色调构成比较,使建筑物显得辉煌富丽又高洁淡雅,到达了高度的艺术效果。此外朱红色还代表热烈忠心,具有富贵的象征,杜甫有诗句讽刺为富不仁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预设点:作者着重说明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哪几项

生成预设:根据中国建筑九大特征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2)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3)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体系的特殊性;(4)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6)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7)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生成预设:这是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构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必须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此刻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生成预设:这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能够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科普文的语言一般以平实为主,但本文运用一些精彩比喻句来说明中国建筑特征,教师要用心引导学生透过赏析,来领会叙述说明生动形象的特点。主要有:

“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兄弟之间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生成预设: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同属于一个系统,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国家的界限。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生成预设: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生成预设: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受经验,来体会建筑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打比方(比喻)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

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生成预设:我家的客厅上悬挂着一盏吊灯,它是由三片叶子组成的,中间有个圆宝石,好像一朵盛开的白莲花。

屋顶上瓦片层层叠叠,密如鱼鳞,哪怕天河缺了口也漏不进一点儿去。

那宫殿飞檐上的两条飞龙,金鳞金甲,活灵活现,似欲腾空飞去。

…………

小结:(略)

【教学反馈】

教后自我反思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论述式阐发式的科普文,除了说明中国建筑特征之外,还有一个核心的议题,同时又有理论上的探讨,因此它更具议论文特点。学生透过自主探究学习,感受到科学文化的魅力之余,又得到科学美感的熏陶。在教学设计上,如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关键,我以理清文章思路为抓手,结合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二来完成。即以中国建筑的特征和风格与手法为学习的重点,其中“风格和手法”就是核心的议题。由于能大胆放手学生,同时又能巧妙穿插他们感兴趣的与现实建筑生活相关的话题,引导他们步步深入,探究科学知识、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的同时,又能以人文的观点来审视科学、对待科学,表现出很强的人文关怀色彩。

但毕竟本区域建筑文化底蕴不高,几乎没有现存的有特色的建筑物让学生身临其境,加上教师建筑知识欠缺不全,对解读个别中国建筑特征及风格不深不透,留下不少的遗憾。

学生反馈

我们平时读科普类的文章不多,总觉得它们朴实无华没有新鲜感,但学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后,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感受到中国建筑里乃至我们身边常常熟视无睹的房屋、建筑群确实蕴藏着不少的智慧。在自主探讨过程中,老师引导我们学会抓住关键词,来解答中国建筑九大特征里哪些是着重说明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比喻来增添科普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做了不少的尝试,这将给我们在以后解读科普文章带给了不少的帮忙。读写结合尤其加强写的训练,提升了我们的写作思维和表达潜力,这是本课时我们最大的收获。但我们知识贮备有限,对中国建筑的极个别特征,理解得不透,尽管展示相关实图,然而百闻不如一见,我们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同行反馈

科普文章在高中语文教材里出现不多,如何教出新意来,是需要下功夫的。在本节课里,老师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选有代表性的段落或句子,读一读;有不同见解或需补充的,说一说;尤其理解有分歧意见不统一时,能放手学生畅所欲言,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课堂活跃热烈,加上教师对前后资料的衔接和对课堂有效的把控,使得教学难点在不经意间迎刃而解,更难得可贵的是老师一向坚持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透过写作训练来加深学生对文本深一层次的理解和感悟,这是读写互动的效果,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8.《三角形的特征》教案 篇八

教学内容:教科书P81~81例

1、例2。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的运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个生活中的小片段,请看大屏幕。(播放为晃动的窗户加防风栓的片段)

片段内容:由于刮风,窗户不停得晃动。加了防风栓后就把窗户固定住了。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这是什么原因呢?

正方形和长方形也能起到固定的作用吗? 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请两位同学分别拉三角形木架和长方形木架。)

谈谈你们的感受。

想一想有没有办法使这个长方形木架也变得稳定起来?(生把木架对角固定住)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谁还能举出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吗?

师:看来,三角形的稳定性对我们的生活帮助很大,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三角形。(板书课题)

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现在就试着画一画。

互相看一看,再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 学生谈论回答。

师:同学们说了自己不同的想法,下面,老师请大家帮个忙,判断老师下面出事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出示下面图形)

请学生判断上面的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并说明理由。请学生根据上图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

自学课本,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师:三角形各个部分也象角一样都有自己的名称,请你快速浏览课本P81并且按屏幕上的要求完成题目。要求:了解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尝试操作,学习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生活中有很多三角形,(课件出示斜拉桥)在这座斜拉桥上你看到了什么?

斜拉桥上有许多的三角形,能起到固定的作用、这些三角形有个共同点,每个三角形都用了同一个顶点。

师:要想知道这座桥从桥面到顶端的高度你准备怎么测量?先想一想,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汇报)师:(边演示边讲解)同学们都想到了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三角形的底。

师:请你画出题纸上三角形的高,并标出底。师:旋转一下题纸,你们还能画出其他的高吗? 师:大家一共能画几条呢? 师:(演示课件)我们为了表达方便,通常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就是三角形ABC。

课后总结

9.教案特征 篇九

关键词:页岩气,储层特征,开发特征

0 引言

根据当前我国对页岩气这一新型能源的勘探与统计, 我国目前已经探明的富含页岩气能源的富集层位只要集中在南方, 尤其是重庆綦江、万盛、南川、武隆、彭水、酉阳、秀山和巫溪等地区是已知的形成页岩气最有利的储层带, 而这一储藏带也已经被国家定位第一实行页岩气勘探开采的目标地区。

由于页岩气的形成过程、形成机制以及它在勘探开采上的特殊性都与其他能源有所区别, 因此对于页岩气的研究工作还需要更多的实践资料和理论基础, 其在科研层面的重要性甚至还要高于开采和应用, 而在这方面的投入和研究也将是我国对页岩气能源未来研究和应用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项研究对我国新能源的研究水平和开采技术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分析

1.1 沉积环境的特征

页岩气在资源形成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基础条件就是气源物质的聚集和沉淀, 这对储层的有机质生烃含量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和标准。根据目前国内外一些勘探和开采的实际经验总结来看, 形成页岩气的最佳储层就是含有高度有机质的黑色泥页岩, 这是最有利于页岩气生成的源岩。

页岩气之所以会在这样的源岩中能够大量生成, 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这样的源岩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沉积条件和完好的封闭性环境, 使其在沉积的速度上大大提升。首先, 在这种环境下, 有效保证了大量有机质在被氧化破坏之前就能够产生沉积;其次, 缺氧的环境也很好地抑制了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和破坏。

1.2 有机碳含量也是页岩气储层的特征之一

作为衡量烃源岩丰富程度的有机碳含量来说, 这样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对生烃强度和生烃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储层中有机碳的含量也是根据岩层性质的不断变化而发生改变的。

在一些黏土矿物丰富的泥岩层中, 其特有的吸附力强的优势也造成了有机碳含量的大量聚集, 所以, 黑泥页岩本身作为富含有机质的潜力源岩来说, 能够储藏的页岩气量基本不会太低。

1.3 干酪根类型对页岩气储层的影响

在页岩气储层的进程中, 不同的沉积环境就会蕴含不同的有机质, 而有机质的不同其所形成的干酪根也就各有特点, 这就造成了其在组成成分上的明显区别, 这也对其能够生成的油气潜能有着重要影响。所以, 在研究页岩气的储层特征时, 对干酪根类型的研究也是各种研究对象当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和方向, 通过这样的研究也能够对干酪根在生油、生气方面的潜能做出基础、准确的判断和评价。

通过现有的研究显示, 干酪根的不同类型是衡量储层中有机质产烃水平的重要标准, 对于不同类型的干酪根来说, 其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能够决定这一储层到底是以油为主还是以气为主。而对于页岩气来说, 其生成的源岩有可能是由不同的有机质类型决定的, 也就是说页岩气储层的储量大小基本上就是由这些不同类型的有机质的总含量和成熟程度所决定的。

2 页岩气开发特征及分析

2.1 国内外页岩气勘采现状

美国是最早对页岩气进行勘探开采的国家之一, 并且也是最早将其形成商业化开采模式的国家之一。其在页岩气的勘探开采中采取的主要技术就是水平井和水力压裂技术, 而且他们也具有较为成熟和先进的储层预估能力, 其在裂缝监测和随钻测量技术上的使用也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

而我国对于页岩气勘探开采的发展还处于比较初级的起步阶段, 对于一些技术水平和理论基础多是借鉴于页岩气勘采成熟的国家, 虽然开发时间不长, 却也接触了大量的实际经验和较为先进的理论研究, 目前也已经对分支水平井钻井和压裂增产技术有了系统的掌握, 也在页岩气的储层开采中进行了大量的应用, 再加上我国页岩气储量的巨大优势, 页岩气资源的商业化开发必然也会取得巨大的发展, 其前景不可估量。

2.2 页岩气的勘探技术分析

在页岩气的实际勘探中, 主要使用的方法就是地震勘探、测井和取心、岩心分析等三种。目前对开采产生帮助较大的方式就是地震勘探, 通过4D监测技术的使用, 可以通过声波和弹性检测到储层对加压、减压的反应, 从而找到一些被绕过的页岩气产层, 进而采取优化开采。

而测井和取心则是对页岩气储层主要的评价方法。测井是通过页岩气储层的不同特征进行测井后得出的曲线值高低来判断储层的页岩气含量。而取心、岩心分析这主要用来对页岩气储层的孔隙度等方面进行确定, 并加以具体的数据分析。

在这三种主要的勘探方法之外, 对于页岩气测井现场的一些数据和探测也要进行分析, 通过对实地勘探数据的详细分析, 能够很好地帮助评价页岩气储层的质量。

2.3 页岩气储层的钻井技术

一般来说, 页岩气储层的钻井阶段都是以水平井为主。而垂直井的使用多见于页岩气储层的试验和一些测试当中, 并且通过垂直井所得的试验、测试数据对水平井开采的方案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对于水平井的使用, 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对一些没有裂缝或者有较少裂缝的储气通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将页岩气储藏得到最优化的开采, 达到最有效的经济收益。

在经过水平井的钻井阶段后, 就需要对页岩气井进行固井和完井工作。一般的固井方式都是采取泡沫水泥固井, 而完井方式则分为组合式桥塞完井、水力喷射射孔完井和机械式组合完井。

3 结论

随着页岩气这种新能源被不断的发现和开采, 也带动了更多的非常规能源的研究, 对于这些新型能源的出现, 世界各国都是抱着积极的态度在进行推动和发展。目前我国在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上已经基本完成了市场化的转型, 相比于一些技术发达的国家来说, 我们在勘探水平和开采技术上的差距还是应该被重视和认真对待, 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来增加我们对新型能源的认知程度和应用水平, 同时加强与一些技术发达国家的学习与合作, 为我国页岩气能源的开采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助力。

参考文献

[1]王世谦, 陈更生, 董大忠, 等.四川盆地下古生界页岩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前景[J].天然气工业, 2009, 29 (5) :51~58.

[2]程克明, 王世谦, 董大忠, 等.上扬子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成藏条件[J].天然气工业, 2009, 29 (5) :40~44.

[3]刘洪林, 王莉, 王红岩, 等.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适用技术探讨[J].油气井测试, 2009, 18 (4) :68~78.

10.《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篇十

2、培养分析、比较及综合概括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掌握归纳的方法,获取一定的学习经验。

教学重点:

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3分钟)

(一)创设情景,反馈预习

1、师:课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导学案自主预习部分,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特征,下面的数你能判断出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即是2的又是5的倍数呢?

P:16、24、85、102、138、170、的倍数:16、24、102、138、170

5的倍数:85、170

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170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个位上是02468就是2的倍数。个位是上0或者5的数就是5的倍数。一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它的个位上一定是0.2、看来要想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或者5的倍数,只需要看这个数个位上的数。可是,为什么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呢?为什么其他位上的数就不用观察呢?

生:2的倍数的个位数是0、2、4、6、8;5的倍数个位上是0、5。

师: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是不是还看个位数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3、教师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二)明确目标,引领方法

1、出示学习目标(见学案),生自读目标。

2、同伴说说自己的理解,谈谈如何实现目标。

【设计意图】交流预习内容,解决预习中的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带着目标进行合作学习。

二、【自主学习,同伴合作】(15分钟)

(一)自主学习,自我感知

1、小棒游戏,探究规律

师:首先我们来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怎么玩呢?(拿6根小棒)找一个同学在这张数位表上随意用小棒摆出一个数,我能马上猜出它是不是3的倍数。信不信?

师:你来!

师:为了验证我猜得对不对,再请一个同学到前面的展台上用计算器来算一算,跟我比比速度。

学生摆出:

51师:51是3的倍数。我算的比计算器快吧?

师:能摆一个三位数吗?

学生摆出:31

2师:312是3的倍数。

师:再来一个难点的。

学生摆出:112

3师:1123不是3的倍数。

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判断的这么快吗?相信通过下面的操作你能发现其中的秘诀。

2、小组合作探究

(1)用3根小棒摆一个数,这些都是3的倍数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探究要求:用相应根数的小棒在数位表上各摆出3个数。

小组内合理分工,请大家看一下导学案的合作要求

①根据要求每人用3根小棒摆一个数,并思考是不是3的倍数,3人摆数,1人记录。

②用计算器算一算,将3的倍数圈出来。

③仔细观察表格,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用4根再摆出一些数,这些都是3的倍数吗?

(3)用6根再摆出一些数,这些都是3的倍数吗?

(4)摆出3的倍数与所需的小棒的根数有什么联系?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预设

第一组:用3根小棒摆:2、12、102,都分别是3的倍数。

第二组:用4根小棒摆:22、1111、1102,都不是3的倍数。

第三族,用6根小棒摆:都是3的倍数。

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了3根、6根小棒摆出来的数都是3的倍数。

师评价:关键要看小棒的根数,了不起的发现。

生:只要小棒的根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师:你们认为除了3根、6根,还有其它情况是吗?具体解释一下。

生: 9根、12根、15根……都行——

(5)真的是这么回事吗?以9为例摆摆看。

师:来,说说你们小组摆出了哪个数,它是不是3的倍数?

生:我用9根小棒摆出了36,36是3的倍数。

师:哪个小组还想出三位数、四位数或是更大的数?

生:我用9根小棒摆出了216,216是3的倍数。

生:我用9根小棒摆出了3015,3015是3的倍数。

师:说得完吗?

生:说不完。

师:大家用九根小棒摆出来的数都是3的倍数吗?那你认为他们小组的结论合理吗?

生:很合理。

师:大家说着,我把它记录下来(板书):只要小棒的根数是3的倍数,摆出来的数就是3的倍数。

师:由摆数所用小棒的根数我们就能快速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3、总结提升

师:通过摆小棒,我们能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现在不摆了,也不拨了,通过上面的两次操作,能不能说说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师: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活动。

师:谁来说说?

生1: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生2: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生3:只要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师:无论是小棒的根数还是各个数位上珠子的颗数,实际上也就是各个数位上数的和。只要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4、探究原因,区别理解

(1)要想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或者5的倍数,只需要看这个数个位上的数。可是,为什么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呢?为什么其他位上的数就不用观察呢?

研究16

师:上节课我们讲过,16是2的倍数,它是由一个十和六个一组成的,那么想想把一个十,两个两个的分,会出现什么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把16两个两个地分,正好可以分完,没有余数)

但既然十位上没有剩余,那十位上的数还需要观察吗?(我们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6根小棒就可以,把它两个两个地分能正好分完)

用刚才的方法判断5的倍数为什么也只观察个位?(因为一个百被5分完没有余数)

看来判断2、5不受百位和十位的影响,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就可以。

通过刚才地研究,我们更加熟练了判断2、5倍数的方法,还知道了为什么只需要观察个位上的数就可以了。

(2)问:为什么3的倍数特征要看各个数位相加的和呢?

举例24是不是3的倍数,但是个位4是吗?这是为什么?自己分一分,画一画,看看24为什么是3的倍数?

一个十3个3个分余1根,第二个余1根,两个各余1根,在和个位继续分,138分一分,试一试,看看是不是3的倍数

一个百3个3个分最后剩1根,三个十3个3个分,每个余1根,所以剩三个一,个位傻上还剩一个8,合起来继续分,12个继续分。

(2)总结:梳理一下:

24、138,分一遍,你发现什么?(剩余就是3的倍数。数位是几,余数就是几)无论百位上是几,3个3个分完,就剩几。

P:剩余的小棒正好是每个数位加起来的数。(因为这些数位和剩下的数相同,所以可以直接把数位上的数相加,如果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如果不是,就不是3的倍数。)

三、【巩固拓展,形成能力】(10分钟)

(一)巩固训练,夯实基础

1、口头练习:是不是3的倍数都有这个规律呢?随便写一个数:先用除法算算是不是3的倍数,再算一算各个数位上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

把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是3的倍数……

2、圈出下面是3的倍数的数:42、78、111、165、655、59883、□2,这是一个两位数,十位被遮盖住了,如果它是3的倍数,猜一猜,这个数可能是几?为什么?

(预设:生1:1。

师:可以吗?还有其他答案吗?

生2:1,4,7都可以。

师:理由呢?

生2:1+2=3,4+2=6,7+2=9,3,6,9都是3的倍数,所以填1、4、7都可以。

师:恭喜你,三种可能都被你们猜中了!

师:如果它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呢?

生:24。

师:为什么只有24可以呢?

生:因为只有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二)拓展训练,灵活创新

以前我们用除法来检验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今天我们又学了3的倍数特征,我们只需要求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就可以,但是如果遇到这样的题怎么办?(PPT)

***、123456789

老师:如果用各个数位之和是3的倍数,比较麻烦。

但是我们用划掉3的倍数的方法求,这样即便是很复杂的数也能特别轻易的解决。比如:***,从左开始,1不够,看13,是3的4倍,余1,和6组成16余1,18算完……

后面的练习我们下课完成,好,这节课不仅发现3的特征,还根据特点发现简便地判断方法,更可贵的发现了背后的道理。学习数学就是这样,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希望同学们能在快乐的数学海洋里继续愉快地畅游。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二)同伴讨论,互助共进

完成学案中“同伴合作,互助共进”内容。

重点交流学生所举的例子。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学和同伴合作,完成因数倍数的知识的学习。

四、【师生共学,交流分享】(5分钟)

(一)小组展示,彰显风采

指名小组进行汇报。

(二)师生完善,共同提高

1、学生纠正、补充、质疑

2、教师精讲、点拨、评价

在学生讨论比较充分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来完善学生对比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点拨完善学生对比的认识。

五、【巩固拓展,形成能力】(10分钟)

(一)巩固训练,夯实基础

先由学生自主完成学案中相应的内容,再同桌交流,完善答案。

1、是不是3的倍数都有这个规律呢?随便写一个数:先用除法算算是不是是不是3的倍数,再算一算各个数位上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

把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是3的倍数……

2、看一看哪些是3的倍数:42、78、111、165、655、5988

原来判断是用除法,现在用加法。改革了

3、不用计算,能快速算出来那个式子有余数吗?

802、3;342、34、下面的数是3的倍数吗?888、555,那这样的三位数都是三的倍数吗?P:777、888,可以想成3个8相乘,像这样的三位数一定是3的倍数

5、下面都是吗?789、345、6

54都是,有什么特点?相邻、连续三个自然数。

是不是所有都是呢?举例:123.为什么呢?

654,把大的给小的,把6给4,三个都是5了,把较大数给叫小叔一个,数字和不变,所以一定是3的倍数。

11.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关键: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反复诵读,了解大概,串通文义,学习文法。

四、教学过程:(结合投影)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籍贯广东省新会县。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1915~1923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人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至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子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1.释题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这两个字字统摄全文。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2.引子

第一段讲了建筑体系的分布情况,从文中“西至、冬至、南至、北至”等词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体系的分布极广;

第二段讲了建筑体系的历史情况,从文中“至迟、3500年来”等词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体系的历史长久。

作者通过这两段,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的独特性,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3.基本特征:(观察投影上的图片)

立体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总体特征平面布置: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结构方法: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

原理。

斗拱的作用: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可 能,而且 结构方法

有装饰作用。

举折、举架的作用

屋顶: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

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颜色的使用 :“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外观装饰

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

木架部件。

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

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用材上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

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作者在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的时候,是按照先总后分,先主后次的顺序来写的,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

4.“特征”的形象表述:

1.词意理解:

“文法”——中国建筑几千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有“拘束性”, 也有灵活性。

“词汇”——中国建筑中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

2.句意理解: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解析: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5.“特征”的外延:

词意理解:

“可译性”——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理解性。之所以需要理解,是因为各民族建筑的表现风格不一样;可理解的基础在于它们的“同一性质”。在文中,作者主要强调了各民族建筑在相同的内容中的不同形式。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

(总结文章结构,见投影)

6.“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

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遭到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7.讨论、交流与学习(看投影欣赏图片)

① 你能不能举出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

② 探讨中国古建筑的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的交融?

③ 结合所欣赏的图片,你认为中国的建筑和国外的建筑有什么异同?

五、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及相关的练习

上一篇:10“我身边的好老师”征文下一篇:祝愿父母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