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2024-09-30

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精选14篇)

1.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篇一

立足实际、开拓创新,提升技术核心能力

——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凌云工作室”评审工作汇报

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凌云工作室”始建于2011年3月,是一个集设备创新、工艺改革、品质效率提升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室。近年来,在公司的领导及制造各部门的指导下,我工作室紧紧围绕公司的各项管理规定,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制造为中心,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保证产品质量、确保制造安全,不断满足公司高速发展的服务需求。并以“技术创新及品质效率双提高”为工作重心,积极投入到“工厂生产管理及产效双赢”的活动中,实施了一系列创建工作且取得一定的效益,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工作室管理,完善管理体系。

“凌云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始终本着“诚信、优质、敬业、创新”的服务理念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服务方针,紧密结合公司实际,热情创业、激情创新,实现企业规模与效益的双提升,促进了企业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严格执行公司的各项管理规定、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并实行制度上墙,全部装订成册。实行公司领导负责制,领导组织实施上级及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指示、文件和精神,制定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凌云工作室” 现有内部职员18 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人,技工:14人,其中高级技师及技师2人,中级职称 人,初级职称

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共计4人,大专以上学历共计:

人,工作室主要分为:工艺、设备、机械、电气等。并诚聘公司内部高级工程师为工作室科研顾问指导人,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继续教育创新制度及专业技术科研档案,使该工作室形成一种:工艺、设备、技术创新等均有高级工程师带头把关,由年轻大学生骨干挑大梁的良性人力资源发展格局,为公司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石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作室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设备处理应急预案、工艺创新调整管理章程等管理规定及其工作制度;工作室将为年轻技术人员提供更好的锻炼自我、发展自的平台。他们将立足现实,以科研创新为目的,不断耕耘,不断创新。

二、坚持技术创新改造,确保品质效率产能共赢。

产品质量是公司的生命,也是公司管理的核心,更是公司生存发展的根本。近年来公司一直把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产品质量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公司发展的指导下,本工作室除不断加强工作室队伍建设、引进前沿高科技设备外,重点很抓制度管理,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认真实施公司质量管理制度。

多管齐下、节能降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丰收。本工作室始终坚持节能与发展并重、降耗与生产并举,加强科技创新,积极引入应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大力实施以大代小、工检线循环用水、照明节能、工艺优化组合等举措,进一步节约了能源资源消耗,增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自工作室成立以来,本着服务创新的原则,基于实际、放眼未来、打破常规、开拓创新,主要参与并设计改造创新20多项,在电气自动化及机械设备中开展了多项改进和发明制造。其中移栽机夹包方式改造,彻底杜绝了洗衣机夹坏现象、线体实行变频可调改造,彻底改变了洗衣机因生产节拍较快造成箱体鼓包现象、打包机十字旋转转台齿轮改造,使生产效率提高了近15%等技术改造获得了公司内部较高奖励及特殊荣誉。同时,工艺创新改革及双提高项目30项起,经采纳实施后,公司制造成本比原来的降低了10%,生产效率提高了近10%。得到了公司各级领导的一致认可并获得了公司2010优秀班组团体荣誉称号。

三、放眼现在,开创未来。

一年复一年,紧张而又忙碌,愉快而又充实,在这个充满挑战、充满朝气、聚满人气的新世纪,我们将不断努力,不断摸索,以便更好服务公司。在今后的岁月里,“凌云工作室”将一如既往地始终本着“诚信、优质、敬业、创新”的服务理念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服务方针,紧密结合公司实际,热情创业、激情创新,实现企业规模与效益的双提升,促进企业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2.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篇二

所谓LTE核心网关键技术, 主要是指在使用较少的资源条件下来对LTE核心网功能进行优化的一项技术。近年来,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地不断提高, LTE技术也不断发展, 并且发展越发成熟。LTE核心网关键技术具有频谱利用率较高, 成本较低、功耗低等优点, 但是其缺陷在于高速传输时的距离不长。因此, 在室内或者比较偏远的地区使用LTE核心网关键技术。

二、LTE核心网概况

在LTE核心网中, 其主要包括移动性管理设备 (MME) 、服务网关 (S-GW) 、PDN网关 (P-GW) 、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 (HSS) 以及策略和计费控制单元 (PCRF) 等。在LTE核心网网络架构中, 服务网关 (S-GW) 和PDN网关 (P-GW) 既可以进行合设, 也可以分设。LTE核心网的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

2.1移动性管理设备 (MME) 概况

移动性管理设备 (MME) 属于LTE核心网的控制面节点, 其主要作用表现为安全、移动性管理和执行会话和承载控制三方面。

2.2服务网关 (S-GW) 概况

所谓S-GW, 其属于用以连接e Node B的用户面节点。服务网关 (S-GW) 主要确保在在e Node B和PGW之间路由和转发LTE用户上下行报文。

2.3分组数据网关 (P-GW) 概况

P-GW主属于一种用以连接PDN网络的用户面节点。P-GW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为LTE核心网到PDN网络的用户面提供参考点SGi。另外, 分组数据网关 (P-GW) 还具有部分的安全功能、Qo S功能和控制功能。

2.4策略和计费控制单元 (PCRF) 概况

策略和计费控制单元 (PCRF) 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基于业务数据流的门控、Qo S控制以及相关的计费控制等。

2.5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 (HSS) 概况

HSS是一个专门对用户和服务数据进行储存的数据库。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 (HSS) 的作用是保存归属网络中IMS/EPC用户的签约信息, 并且对用户鉴权和位置信息进行管理。

三、LTE核心网关键技术介绍

3.1LTE核心网操作系统轻量化技术介绍

LTE核心网采用开源Linux操作系统主要从系统基础服务 (BASE Service) 、操作管理维护 (OAM) 和高可用性服务 (HA Service) 三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经过LTE核心网操作系统轻量化技术进行优化以后的操作系统, 其大小仅仅为原系统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同时其运行速度也提升了近三倍。

3.1.1系统基础服务 (BASE Service)

系统基础服务 (BASE Service) 是基于CGL规范并且为满足上层业务应用的需求而进行开发的基础模块。系统基础服务 (BASE Service) 模块承载起了整个系统的大部分基础服务。系统基础服务 (BASE Service) 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系统启动 (Autoboot) 。其能够对内核进行自动加载, 从而启动配置。二是脚本配置和平台服务启动。根据系统内的业务流程, 对因为系统进程出现异常问题退出以后, 可以进行自动进行重启, 也可以对一些应用程序进行加载和启动。三是文件系统 (FS Management) 。LTE核心网操作系统主要采用XFS或者EXT3文件系统。FS Management通过网络文件系统将日志文件保存到远程主机里面, 有效地减少系统对存储的要求。对系统基础服务 (BASE Service) 进行优化的主要是根据LTE核心网中操作系统的实际使用情况删除一些不必要的组件, 从而保证LTE核心网能够快速地运行, 同时确保LTE核心网操作系统是干净可控的。

3.1.2操作管理维护 (OAM)

在OAM模块中, 其主要包括配置管理 (CM) 、性能管理 (PM) 、告警管理 (FM) 和北向接口四个部分。首先, CM主要是负责管理配置模型和配置数据, 并且执行配置的命令, 另外, CM还会与网管系统进行互操作。其次是性能管理 (PM) 。性能管理 (PM) 的功能主要为:提供性能模型管理、性能任务管理、性能数据收集上报以及阀值告警等等。三是告警管理 (FM) 。FM的主要功能表现在告警、生成安全日志和客户日志等, 并且具有一定的上报功能。最后是北向接口。操作管理维护 (OAM) 模块中的北向接口的功能, 主要表现为通过SNMP协议来传输网络管理数据, 从而达到网管中心NMS/EMS的连接和访问。

3.2网关一体化设计技术介绍

所谓网关一体化设计, 就是指将S-GW和P-GW进行深度地融合。当网关一体化系统进行加载时, 只需要将一个融合GW网元的模块启动, 此时就可以提供独立的S-GW、PDN-GW和融合GW等逻辑网元功能。网关一体化设计的优点主要表现为:可以将不同的逻辑网元对网关一体化系统资源进行管理和会话控制功能以及用户面逻辑处理进行共享, 这样就大大地节约了网关一体化系统内存资源, 同时最大程度地对软件代码进行重用。网关一体化系统设计具体如图2所示。

(1) 网关一体化设计中, 在大部分场景下, 网关主要功能为提供融合GW功能, 其数据流参考图2中的业务流1。

(2) 当在网关中进行切换场景时, 假若S-GW发生改变, 那么其归属地网关便会更改成为P-GW, 此时归属地网关数据流可以参考图二中的第二条业务流。另外, 当访问地网关提供S-GW角色时, 其数据流则参考图二中的第三条业务流。

由此可见, S-GW发生改变而切换场景除外, 在网关一体化设计技术下, 绝大部分场景下的网关信令仅需进行一次处理即可, 这就大大地降低了延时。

3.3快速数据处理与转发技术介绍 (Intel CPU+DPDK技术)

LTE核心网操作系统中所采用的快速数据处理与转发技术 (Intel CPU+DPDK技术) 是针一个轻量级、低功耗以及RTC的运行环境数据套件DPDK, 这样就能够提升数据包的处理和转发性能。另外, DPDK还可以对智能和高效的数据包进行处理与转发。

跟传统Linux系统比较, 采用快速数据处理与转发技术 (Intel CPU+DPDK) 技术后, 数据包的处理与转发能力比起原系统而言, 大概提升了6—10倍。

四、结语

综上所述, LTE核心网关键技术大大地降低了LTE核心网的成本, 提升了运行速度, 可以应用于政府部门的应急和反恐或者救灾、室内覆盖和企业专网等实践之中。

摘要:本文在LTE核心网的结构、功能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之上, 着重对LTE核心网关键技术的进行阐述, 从而为在采用较少资源的条件下实现LTE核心网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LTE核心网,关键技术,结构

参考文献

[1]王少波.LTE核心网关质量提升方案[J].数据通信.2015 (03)

[2]黄桂芹.陕西电信LTE核心网建设探讨[J].电信科技.2012 (05)

3.零部件核心技术是关键 篇三

虽然中国汽车产销量达到两千多万辆,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但不是“强国”,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

长久以来,中国的零部件供应企业都处于以低价取胜的状态,虽然成长速度很快,但是产品缺乏核心技术,这就让低价优势难以维持,随时面临着被淘汰或并购的危险。

而且,大部分零部件企业都忽视产业安全,一味的追求短期经济贡献率,这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

整体来看,我国零部件企业还面临很多生存问题。其中包括:在合资主导下的中国汽车工业,国内零部件企业成长异常艰难;本土零部件尽管价格便宜,但质量不高,不但合资主机厂不用,本土主机厂为追求质量也纷纷抛弃本土零部件企业;开发能力弱、质量低、市场竞争力弱、盈利能力弱、开发投入少、开发能力弱,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陷入生存困境的同时,还要承受主机厂的挤压;国内零部件厂的产品质量、成本与量产规模、投入规模相互纠结,幼小的零部件企业难以成长,需要扶持。

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之间合作精神差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之一,两者难以形成合力。像日本的爱信、加特可这样有名的变速器供应商,都与丰田、日产等整车企业有着不可分离的股权关系与共同发展背景。而国内的整车与零部件企业的关系则不然,纷纷上马自动变速器,不少大整车厂实际上不愿意支持零部件厂自动变速器的生长,但自己做在成本上又不能达标,质量上也难以与国际公司抗衡,精力负担太大,自动变速器技术的缺失无疑成为整车企业的最大软肋之一。刚刚兴起的专业企业多为民企,优点是体制灵活,但技术与资金都较欠缺,量产迟缓,步履艰难。

认识到了存在的问题,就要有的放矢的解决。

首先,品牌不如国外零部件企业,实质是技术不如人和质量不如人,既然国内零部件企业缺乏核心技术,要主动寻求技术来源,中小企业要与高校、院所形成相互补充的结合体;同时也要积极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并且还能自主发展,合作是要找准对象,知己知彼。既要能获得技术,又要实现可持续的自主发展。

国内零部件企业发展缓慢,20% 的问题出在投入不够,包括政府引导、扶植不够。20% 的问题出在没有找准关键,狠练内功,培养人才不够。60%的问题出在认真程度不够,严谨作风不够;与流程、管理不认真和浮躁风气有关。

总结:

整车企业的合资股比放开固然有点可怕,但更为可怕的是零部件合资股比的放开,而这种放开至今已经有十几年了。所以,自主零部件企业已经在第一次阵地战中伤亡遍地,汽车核心技术赖以生存的载体也被冲击得七零八落。

被国外巨头强压、被国内企业冷落、被国家政策忽视,很多中国自主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只能走入低价取胜、夹缝生存的恶性循环,在核心技术方面也是要么买、要么抄袭,这导致很多零部件企业随时面临着被淘汰或并购的危险,更谈不上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了。

让人欣慰的是,无论环境多么险恶,依然有一群汽车人勇于尝试,大胆创先,敢于向核心技术叫板。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及其孵化出来的企业只是在摸索中前行的一个案例,还有很多人和他们一样,正在梦想的道路上探索着、坚持着。

4.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篇四

请报告

项目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项目不同会有所调整)第一章 虚拟现实项目概况 1.1虚拟现实项目概况

1.1.1虚拟现实项目名称 1.1.2建设性质

1.1.3虚拟现实项目承办单位 1.1.4虚拟现实项目负责人

1.1.5虚拟现实项目建设地点

1.1.6虚拟现实项目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1.1.7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2.8虚拟现实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2虚拟现实项目建设背景

1.3虚拟现实项目编制依据以及研究范围

1.3.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地区发展规划

1.3.2项目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1.3.3研究工作范围

1.4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理由和政策依据

第二章 承办企业的基本情况 2.1 概况 2.2 财务状况

2.3单位组织架构

第三章 虚拟现实产品市场需求及建设规模 3.1市场发展方向

3.2虚拟现实项目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3市场前景预测

3.4虚拟现实项目产品应用领域及推广

3.4.1产品生产纲领

3.4.2产品技术性能指标。

3.4.3产品的优良特点及先进性

3.4.4虚拟现实产品应用领域

3.4.5虚拟现实应用推广情况

第四章 虚拟现实项目建设方案

4.1虚拟现实项目建设内容

4.2虚拟现实项目建设条件

4.2.1建设地点

4.2.2原辅材料供应

4.2.3水电动力供应

4.2.4交通运输

4.2.5自然环境

4.3工程技术方案

4.3.1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4.3.2产品技术成果与技术规范

4.3.3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4.3.4生产线工艺技术方案

4.3.5生产工艺

4.3.5安装工艺

4.4设备方案

4.5工程方案

4.5.1土建

4.5.2厂区防护设施及绿化

4.5.3道路停车场

4.6公用辅助工程

4.6.1给排水工程

4.6.2电气工程

4.6.3采暖、通风

4.6.4维修

4.6.5通讯设施

4.6.6蒸汽系统

4.6.7消防系统

第五章 虚拟现实项目建设进度

第六章 虚拟现实项目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6.1环保

6.2节能

6.2.1能耗情况

6.2.2节能效果分析

6.3招投标

6.3.1总则

6.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6.3.3招标内容

第七章 资金筹措及投资估算 7.1投资估算

7.1.1编制依据

7.1.2编制方法

7.1.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7.1.4建设期利息估算

7.1.5流动资金估算

7.2资金筹措

7.3投资使用计划

第八章 财务经济效益测算

8.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8.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8.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8.3.1年销售收入估算

8.3.2产品总成本及费用估算

8.3.3利润及利润分配

8.4财务分析

8.4.1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8.4.2财务清偿能力分析

8.4.3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8.5不确定性分析

8.5.1盈亏平衡分析

8.5.2敏感性分析

8.6财务评价结论

第九章 虚拟现实项目风险分析及控制

9.1风险因素的识别

9.2风险评估

9.3风险对策研究

第十章 附件

10.1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的批准文件; 10.2有贷款需求的项目须出具银行贷款承诺函; 10.3项目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的证明材料; 10.4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复意见;

10.5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投资项目);

10.6有新增土地的建设项目,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10.7节能审查部门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 10.8项目开工建设的证明材料;

5.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篇五

项目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项目不同会有所调整)第一章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项目概况 1.1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项目概况

1.1.1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项目名称 1.1.2建设性质

1.1.3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项目承办单位 1.1.4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项目负责人

1.1.5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项目建设地点

1.1.6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项目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1.1.7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2.8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项目建设背景

1.3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项目编制依据以及研究范围

1.3.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地区发展规划

1.3.2项目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1.3.3研究工作范围

1.4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理由和政策依据

第二章 承办企业的基本情况 2.1 概况 2.2 财务状况

2.3单位组织架构

第三章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产品市场需求及建设规模 3.1市场发展方向

3.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项目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3市场前景预测

3.4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项目产品应用领域及推广

3.4.1产品生产纲领

3.4.2产品技术性能指标。

3.4.3产品的优良特点及先进性

3.4.4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产品应用领域

3.4.5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应用推广情况

第四章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项目建设方案 4.1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项目建设内容

4.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项目建设条件

4.2.1建设地点

4.2.2原辅材料供应

4.2.3水电动力供应

4.2.4交通运输

4.2.5自然环境

4.3工程技术方案

4.3.1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4.3.2产品技术成果与技术规范

4.3.3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4.3.4生产线工艺技术方案

4.3.5生产工艺

4.3.5安装工艺

4.4设备方案

4.5工程方案

4.5.1土建

4.5.2厂区防护设施及绿化

4.5.3道路停车场

4.6公用辅助工程

4.6.1给排水工程

4.6.2电气工程

4.6.3采暖、通风

4.6.4维修

4.6.5通讯设施

4.6.6蒸汽系统

4.6.7消防系统

第五章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项目建设进度

第六章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项目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6.1环保

6.2节能

6.2.1能耗情况

6.2.2节能效果分析

6.3招投标

6.3.1总则

6.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6.3.3招标内容

第七章 资金筹措及投资估算 7.1投资估算

7.1.1编制依据

7.1.2编制方法

7.1.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7.1.4建设期利息估算

7.1.5流动资金估算

7.2资金筹措

7.3投资使用计划

第八章 财务经济效益测算

8.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8.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8.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8.3.1年销售收入估算

8.3.2产品总成本及费用估算

8.3.3利润及利润分配

8.4财务分析

8.4.1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8.4.2财务清偿能力分析

8.4.3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8.5不确定性分析

8.5.1盈亏平衡分析

8.5.2敏感性分析

8.6财务评价结论

第九章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项目风险分析及控制 9.1风险因素的识别

9.2风险评估

9.3风险对策研究

第十章 附件

10.1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的批准文件; 10.2有贷款需求的项目须出具银行贷款承诺函; 10.3项目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的证明材料; 10.4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复意见;

10.5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投资项目);

10.6有新增土地的建设项目,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10.7节能审查部门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 10.8项目开工建设的证明材料;

6.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篇六

项目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项目不同会有所调整)第一章 通讯导航系统项目概况 1.1通讯导航系统项目概况

1.1.1通讯导航系统项目名称 1.1.2建设性质

1.1.3通讯导航系统项目承办单位 1.1.4通讯导航系统项目负责人

1.1.5通讯导航系统项目建设地点

1.1.6通讯导航系统项目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1.1.7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2.8通讯导航系统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2通讯导航系统项目建设背景

1.3通讯导航系统项目编制依据以及研究范围

1.3.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地区发展规划

1.3.2项目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1.3.3研究工作范围

1.4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理由和政策依据

第二章 承办企业的基本情况 2.1 概况 2.2 财务状况

2.3单位组织架构

第三章 通讯导航系统产品市场需求及建设规模 3.1市场发展方向

3.2通讯导航系统项目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3市场前景预测

3.4通讯导航系统项目产品应用领域及推广

3.4.1产品生产纲领

3.4.2产品技术性能指标。

3.4.3产品的优良特点及先进性

3.4.4通讯导航系统产品应用领域

3.4.5通讯导航系统应用推广情况

第四章 通讯导航系统项目建设方案 4.1通讯导航系统项目建设内容

4.2通讯导航系统项目建设条件

4.2.1建设地点

4.2.2原辅材料供应

4.2.3水电动力供应

4.2.4交通运输

4.2.5自然环境

4.3工程技术方案

4.3.1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4.3.2产品技术成果与技术规范

4.3.3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4.3.4生产线工艺技术方案

4.3.5生产工艺

4.3.5安装工艺

4.4设备方案

4.5工程方案

4.5.1土建

4.5.2厂区防护设施及绿化

4.5.3道路停车场

4.6公用辅助工程

4.6.1给排水工程

4.6.2电气工程

4.6.3采暖、通风

4.6.4维修

4.6.5通讯设施

4.6.6蒸汽系统

4.6.7消防系统

第五章 通讯导航系统项目建设进度

第六章 通讯导航系统项目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6.1环保

6.2节能

6.2.1能耗情况

6.2.2节能效果分析

6.3招投标

6.3.1总则

6.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6.3.3招标内容

第七章 资金筹措及投资估算 7.1投资估算

7.1.1编制依据

7.1.2编制方法

7.1.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7.1.4建设期利息估算

7.1.5流动资金估算

7.2资金筹措

7.3投资使用计划

第八章 财务经济效益测算

8.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8.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8.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8.3.1年销售收入估算

8.3.2产品总成本及费用估算

8.3.3利润及利润分配

8.4财务分析

8.4.1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8.4.2财务清偿能力分析

8.4.3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8.5不确定性分析

8.5.1盈亏平衡分析

8.5.2敏感性分析

8.6财务评价结论

第九章 通讯导航系统项目风险分析及控制 9.1风险因素的识别

9.2风险评估

9.3风险对策研究

第十章 附件

10.1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的批准文件; 10.2有贷款需求的项目须出具银行贷款承诺函; 10.3项目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的证明材料; 10.4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复意见;

10.5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投资项目);

10.6有新增土地的建设项目,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10.7节能审查部门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 10.8项目开工建设的证明材料;

7.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篇七

提升运输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意义重大。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提升运输设备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同时对于提升运输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发挥着积极作用。下面着重针对金矿提升数设备的机电控制进行研究, 对其关键技术进行探讨。

1 提升运输设备机电控制系统的发展

关于提升运输设备的机电控制技术经历了多个时期, 第一代的控制系统以继电器为核心进行控制, 第二代控制系统采用分离元件进行控制, 第三代采用模拟电路控制, 现阶段进入第四代控制系统——微电子数字控制系统。这也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特别是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 在矿山提升运输设备机电控制当中的应用, 使提升运输设备的机电控制有了质的飞跃。

提升运输设备在金矿生产过程当中十分重要, 是金矿生产运输的关键设备, 提高其机电控制系统性能, 将直接影响矿山生产安全及效率, 同时也是矿山提升机发展的重要表现。现阶段, 在我国很多矿山上的提升机设备的动力系统以1000k W以下交流异步电机为主, 基于这种动力系统, 传统的机电控制系统暴露出来的最显著特点就是调速能力差, 能耗大且控制精度低, 监测及安全保护不完善, 可靠性、安全性较低, 后期维护投入大, 运行经济性较差。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使得这些问题得以改观。国外在70年代, 便开始在提升机的机电控制中应用微电子技术, 使矿山提升运输有了质的飞跃, 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 微机控制提升工艺过程。微机使用灵活, 功能强, 运算速度快, 在交流变频装置当中, 对提升工艺过程而言, 比较容易实施实时监控现实, 且具备诊断功能。其二, 控制提升过程。对于提升过程的控制, 其本质就是控制提升机的位移, 对控制精度要求高, 需要保证运输容量在准确位置停车。微机控制可通过传感器采集信息, 自动控制位移, 并进行保护, 目前控制精度误差在2cm以下。其三, 监控提升过程。采用微机控制可实现对提升过程当中各种工况下的参数、设备运行、各传感器的监视, 实现故障诊断, 提前发现可能出现的故障并处理, 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其四, 安全回路。这是微机控制当中的关键环节, 使设备在出现故障时, 使提升运输设备进入安全保护状态, 这是确保人员及设备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

2 基于PLC的机电控制系统

2.1 PLC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在自动化生产领域当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发展起来的PLC作为自动控制装置, 专门为工业环境下的应用而设计, 采用可以编制程序的存储器, 用来执行存储逻辑运算和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及运算等指令。并通过数字或模拟信号实现对现场控制装置的自动化控制, 可对各类机械设备及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控制。

2.2 机电控制装置要求

提升运输设备包括多水平提升及单水平提升系统, 但无论是单水平还是多水平系统, 其运作方式都是循环往复, 且较为固定。而就单水平提升与多水平提升来说, 区别在于运动距离, 单水平提升的运动距离是相同的, 而多水平提升则不一定。基于此, 对提升运输设备几点控制装置有如下要求:四象限运行;调速性能好;能够控制加速、减速并使其大小符合相关要求;易于转换工作方式;加速及减速需平稳, 需要可靠的速度给定设备;具备故障检测、设备监控、信号报警、安全连锁、闸控设备, 确保提升运输设备运行安全可靠。

2.3 基于PLC的提升机运输设备机电控制系统关键技术

2.3.1 工艺控制

PLC的编程十分方便, 且灵活完善, 在工艺流程的控制当中, 使用逻辑关系指令进行模糊控制, 通过变频器实现异步电机的调频控制。同时以PLC为核心通过工业以太网连接管理计算机与现场控制装置, 采用多重连锁以及可靠的检验, 组成性能良好且完善的控制及监视系统, 实现提升运输设备工艺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2.3.2 行程控制

利用PLC可实现提升机的位移控制, 确保停车位置准确。值得一提的是在工艺允许时, 对于副井提升, 考虑到人员的感受, 尽量采取无爬行控制。同时, 为控制设备及钢丝绳的动态冲击, 以及减少对电网的冲击。一般可利用PLC的定时功能, 设定定时加速度控制, 并根据现场工况进行调整。

2.3.3 监控系统

对提升运输设备的监控, 关键是要监视减速段是否出现超速及过卷和等速段是否超速。以PLC为核心的电子式装置和井筒开关便可实现对上述工况的监视。同时根据添加的传感器, 可实现多设备的故障诊断, 以及运行情况监视等功能。

2.3.4 制动系统

实现对制动系统的监控, 同时要保证制动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以及对相关液压站的控制。该功能与安全回路的技术要求类似, 一般通过两台PLC构成监视及控制系统, 一旦有一台PLC出现故障, 另外一台PLC依然可以保证制动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且可实现两台PLC间的相互监视。

2.3.5 安全回路

安全回路使设备在故障时进入安全保护状态, 能够实现故障报警、事故停车、紧急停车, 同在完成后闭锁系统。基于此安全回路的故障检测及监视功能必须要完善, 且性能强大, 确保一旦出现故障能够保证安全制动的准确实施, 防止故障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3 结束语

在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下, 金矿提升运输设备机电控制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PLC的运用使得提升运输设备的工艺进入自动化生产领域, 对于提升运输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作用显著。基于此, 本文对金矿提升运输设备机电控制系统的发展进行了阐述, 同时对该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以期能够对金矿开采提供一些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政, 彭友杰, 张洪润.无轨设备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综合研究与探索[J].矿业装备, 2012 (12) :106-110.

[2]王运敏.金属矿采矿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技术对策[J].现代矿业, 2011 (01) :1-14.

8.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篇八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企业知识产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入发展,高新技术人才发展战略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它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战略。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充分认识到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间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生命之源,谁掌握了尖端的高新技术人才,谁就能在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重要性在以人力为本的高新技术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1991年和1992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了5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在高新区大力实施“火炬计划”——高技术项目产业化计划。从此,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今天,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高新技术领域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是如何确保国家高新技术人才发展战略得到科学管理和高效实施。企业是人才发展战略的主体,如何提升企业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是做好高新技术战略实施工作的关键。纵观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发现其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智力资源优势明显。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建立在高校、科研机构等周边。主要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实施校企合作,科技兴企计划。

2.政府政策扶持。众所周知,高新技术产业所创造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效益价值在整个中央或者地方政府的GDP中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的。故各级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扶持力也是相当大,具体表现为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如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出台专门扶持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或政策性文件,实施全方位、多功能的综合管理。

3.重视知识产权是高新技术企业重要的战略方式。高新技术企业往往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科研优势,项目优势,成为技术授权商或者集成产品制造商。

4.广泛合作与战略收购。高新技术企业长期秉承“合作伙伴的成功就是企业自身的成功”理念,积极开展与系统开发商、设备制造商、运营商以及终端产品生产商的合作结盟。

5.高新人才市场的大力支持。在中央组织部和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国家人事部)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地区纷纷组建了属于本行政区域内的高新人才市场。高新人才市场的成立不仅为企业的后备人才干部的选拔、培养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更为本地区辖内所有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人才管理机构(如人事局博管会)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二、我国高新技术人才发展战略遇到的挑战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才发展战略也是比较明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人才发展战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表现为:

1.跨国集团。国外世界500强企业的竞争白热化,国家实行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保持高速稳定的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金砖四国”之首。自然而然的受到国外投资巨头、世界500强企业的青睐,故在中国境内(含港澳台)纷纷成立了大中华区总部或者控股公司,这些企业的发展也非常需要高新技术人才。作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各个企业都会千方百计的去吸引优秀人才加盟,这必然导致人才市场的相互挖角,满足企业发展战略的优秀人才的短缺将长期困扰高新企业发展。这将是对我国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的挑战。

2.员工满意率低,离职率高。员工工作满意度是员工对自己工作实际感受与期望值比较后的总体情感评估态度。当前我国很多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员工的满意度普遍不高,主要原因就是对薪酬待遇不满意;工作负荷压力过大;个人价值,能力得不到发挥,企业规章管理混乱等。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往往掌握着一定的技术,对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尤为重视,一旦他们发现环境不适合自己的发展或者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往往会另谋出路,这对企业的发展将是致命的打击。

3.人力资源管理的简单化。许多中小型高新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有名无实或者职能简单化,仅开展些简单的职能,如劳动合同管理,薪酬发放等。这将严重制约着高新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部是整个企业核心的部门之一,承担着为企业选拔培养后备优秀人才和为员工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及员工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培训等,如果仅仅只是开展一些简单的职能,忽视了企业培养后备优秀人才和为员工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及员工业务能力、综合能力的培训等的职能,这必然导致企业生存空间的狭小,以及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严重缺失,这将严重制约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三、推动高新技术人才战略发展的建议

吸引人才,善待人才,留住人才。既是我国经济建设、科学技术体制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目前,我国正面临着高新技术人才稀缺与外流的双重挑战,如何造就一支高科技人才队伍,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成了最为迫切的问题。除经常被谈及的持续的巨额研发投入、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之外,在这一特殊的阶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高新技术人才战略的创新。

1.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内的环境建设,创造一个集创新、科技、交流和知识共享的区域环境。高新技术企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资,高失败率的“三高”企业,这就要求必须要有相互合作的精神。竞争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十分需要信任与合作,可以促使迅速整合信息和资源、降低成本、降低风险等,要特别重视企业间相互信任与合作文化的建立。

2.重视校企,科企合作。高新技术企业的长远发展往往需要科研力量的支撑,只有培育出科研成果,才能转化为企业自主品牌,成为企业项目成果成功的关键。加强高校和企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联合培养企业自己的高端人才,如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校企合作),培养自己的博士后科研人才或者依托高校联合举办员工业务能力、综合能力培训班等,培养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综合能力等,将成为新时期下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发展战略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3.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对国家、产业和企业自身具有重要意义。除国家、产业层面的政策制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行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之外,企业自身也可以做大量工作。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管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科学管理;在研究开发立项及开展经营活动前进行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分析技术进展与产品市场情况;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在引进后消化吸收再创新上的投入,提高把创新成果转变为知识产权特别是境外知识产权的能力;加快知识产权的应用、商品化和产业化,缩短产业化周期,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形成研发-知识产权-产业化-利润-投入的良性循环;依法应对涉及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和法律诉讼,提高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

4.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塑造企业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说高新技术人才是企业的躯壳的话,创新型人才则是企业的灵魂,是能独立完成科技创新任务的科研骨干力量。企业应从各方面各领域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管是工作上的还是生活上,这将使这些人才更加努力的为企业工作,创造无可估量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效益价值。

参考文献

[1]齐冀丰.《国内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战略浅析》[J].北京:工商管理论坛.2007(31):228

[2]裴劲松,王刚,陈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才战略转型对策》[J].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08(5)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赴美“美国自主创新”考察团.开放式创新趋势下美国高技术公司创新管理新动向与启示[R].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6(235):1~19

9.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篇九

项目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项目不同会有所调整)第一章 介入支架项目概况 1.1介入支架项目概况

1.1.1介入支架项目名称 1.1.2建设性质

1.1.3介入支架项目承办单位 1.1.4介入支架项目负责人

1.1.5介入支架项目建设地点

1.1.6介入支架项目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1.1.7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2.8介入支架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2介入支架项目建设背景

1.3介入支架项目编制依据以及研究范围

1.3.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地区发展规划

1.3.2项目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1.3.3研究工作范围

1.4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理由和政策依据

第二章 承办企业的基本情况 2.1 概况 2.2 财务状况

2.3单位组织架构

第三章 介入支架产品市场需求及建设规模 3.1市场发展方向

3.2介入支架项目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3市场前景预测

3.4介入支架项目产品应用领域及推广

3.4.1产品生产纲领

3.4.2产品技术性能指标。

3.4.3产品的优良特点及先进性

3.4.4介入支架产品应用领域

3.4.5介入支架应用推广情况

第四章 介入支架项目建设方案

4.1介入支架项目建设内容

4.2介入支架项目建设条件

4.2.1建设地点

4.2.2原辅材料供应

4.2.3水电动力供应

4.2.4交通运输

4.2.5自然环境

4.3工程技术方案

4.3.1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4.3.2产品技术成果与技术规范

4.3.3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4.3.4生产线工艺技术方案

4.3.5生产工艺

4.3.5安装工艺

4.4设备方案

4.5工程方案

4.5.1土建

4.5.2厂区防护设施及绿化

4.5.3道路停车场

4.6公用辅助工程

4.6.1给排水工程

4.6.2电气工程

4.6.3采暖、通风

4.6.4维修

4.6.5通讯设施

4.6.6蒸汽系统

4.6.7消防系统

第五章 介入支架项目建设进度

第六章 介入支架项目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6.1环保

6.2节能

6.2.1能耗情况

6.2.2节能效果分析

6.3招投标

6.3.1总则

6.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6.3.3招标内容

第七章 资金筹措及投资估算 7.1投资估算

7.1.1编制依据

7.1.2编制方法

7.1.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7.1.4建设期利息估算

7.1.5流动资金估算

7.2资金筹措

7.3投资使用计划

第八章 财务经济效益测算

8.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8.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8.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8.3.1年销售收入估算

8.3.2产品总成本及费用估算

8.3.3利润及利润分配

8.4财务分析

8.4.1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8.4.2财务清偿能力分析

8.4.3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8.5不确定性分析

8.5.1盈亏平衡分析

8.5.2敏感性分析

8.6财务评价结论

第九章 介入支架项目风险分析及控制

9.1风险因素的识别

9.2风险评估

9.3风险对策研究

第十章 附件

10.1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的批准文件; 10.2有贷款需求的项目须出具银行贷款承诺函; 10.3项目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的证明材料; 10.4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复意见;

10.5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投资项目);

10.6有新增土地的建设项目,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10.7节能审查部门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 10.8项目开工建设的证明材料;

10.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篇十

项目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项目不同会有所调整)第一章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概况 1.1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概况

1.1.1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名称 1.1.2建设性质

1.1.3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承办单位 1.1.4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负责人

1.1.5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地点

1.1.6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1.1.7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2.8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2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背景

1.3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编制依据以及研究范围

1.3.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地区发展规划

1.3.2项目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1.3.3研究工作范围

1.4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理由和政策依据

第二章 承办企业的基本情况 2.1 概况 2.2 财务状况

2.3单位组织架构

第三章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品市场需求及建设规模 3.1市场发展方向

3.2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3市场前景预测

3.4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产品应用领域及推广

3.4.1产品生产纲领

3.4.2产品技术性能指标。

3.4.3产品的优良特点及先进性

3.4.4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品应用领域

3.4.5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推广情况

第四章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方案

4.1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内容

4.2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条件

4.2.1建设地点

4.2.2原辅材料供应

4.2.3水电动力供应

4.2.4交通运输

4.2.5自然环境

4.3工程技术方案

4.3.1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4.3.2产品技术成果与技术规范

4.3.3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4.3.4生产线工艺技术方案

4.3.5生产工艺

4.3.5安装工艺

4.4设备方案

4.5工程方案

4.5.1土建

4.5.2厂区防护设施及绿化

4.5.3道路停车场

4.6公用辅助工程

4.6.1给排水工程

4.6.2电气工程

4.6.3采暖、通风

4.6.4维修

4.6.5通讯设施

4.6.6蒸汽系统

4.6.7消防系统

第五章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进度

第六章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6.1环保

6.2节能

6.2.1能耗情况

6.2.2节能效果分析

6.3招投标

6.3.1总则

6.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6.3.3招标内容

第七章 资金筹措及投资估算 7.1投资估算

7.1.1编制依据

7.1.2编制方法

7.1.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7.1.4建设期利息估算

7.1.5流动资金估算

7.2资金筹措

7.3投资使用计划

第八章 财务经济效益测算

8.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8.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8.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8.3.1年销售收入估算

8.3.2产品总成本及费用估算

8.3.3利润及利润分配

8.4财务分析

8.4.1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8.4.2财务清偿能力分析

8.4.3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8.5不确定性分析

8.5.1盈亏平衡分析

8.5.2敏感性分析

8.6财务评价结论

第九章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风险分析及控制

9.1风险因素的识别

9.2风险评估

9.3风险对策研究

第十章 附件

10.1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的批准文件; 10.2有贷款需求的项目须出具银行贷款承诺函; 10.3项目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的证明材料; 10.4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复意见;

10.5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投资项目);

10.6有新增土地的建设项目,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10.7节能审查部门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 10.8项目开工建设的证明材料;

11.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篇十一

关键词:动态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技术创新效能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全社会对能源需求的增大, 使我国工业也取得较大的发展, 但是我国企业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生产技术水准整体相对落后、资源浪费比较严重、综合利用程度有待提高。因此加强科技发展的纵深度,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企业只有通过有效而合理的技术创新系统才能保持并提高竞争优势, 获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现在正处于高速变革的环境, 新经济发展要求企业必须改变相对封闭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具有更高“柔”性的技术创新系统能够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只有构建合理的技术创新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才能为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的培育与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技术创新作为融合科技与经济的重要渠道, 已经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企业技术创新有自身的特殊性, 技术创新的效果又受多种因素影响, 包括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 如何进行企业技术创新效果评价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所提出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动态核心能力概念可以促进企业认识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也是动态核心能力理论的一个拓展。

一、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 (1) 稀缺性, 为企业所特有的; (2) 延伸性, 核心竞争力可以使企业进入各种相关市场参与竞争; (3) 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能使企业为客户创造感受得到的价值; (4) 难以模仿性, 核心竞争力不会轻易地为竞争对手所模仿。

企业内部环境是一个与动态能力强调的外部环境相对应的概念, 是与企业相关的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生产运作、企业绩效等所构成的系统, 企业可通过研究和控制内部环境来利用内部资源, 提高内部的吸收、整合、创新能力, 打造符合发展方向的核心能力,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动态能力理论的提出和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有关,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知识时代的到来, 企业的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都在快速变化, 原有的资源和能力很快就不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 企业掌握动态能力才能获得较好的业绩, 保持竞争优势。但是领先的企业如果满足于现状, 追求已有竞争优势的利益最大化, 将很快被致力于创新的对手所取代。

形成企业核心能力是一个积累性学习的过程, 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突变。然而, 新环境下环境在变、市场在变、顾客的需求也在变, 企业核心能力也就必须在其现有基础上适应环境的变化, 提升或开发新的核心能力。如果企业核心能力不再发生变化, 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 就会自我否定, 也就不再是核心能力, 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能不断更新并创造出新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就是动态核心能力。动态核心能力有助于企业保持柔性并快速响应不可预测的环境变化, 甚至制造对自身有利的环境变化, 从而使企业更好地实现其成长的战略目标。

二、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动态核心能力

在企业经营日益多元化、产品标准日益多样化、市场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普及化的今天, 企业要想保持住竞争优势, 就应该重新认识和分析企业的竞争能力, 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威胁, 更要注重积累企业内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 培育企业所特有的动态核心竞争能力, 以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动态核心能力是指企业技术创新系统针对动态竞争环境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具有自身优势的自适应能力。在全球化环境下, 快速的技术变革和扩散驱动着企业的发展, 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之一就是技术创新。创新能力是企业动态核心能力中最高层次能力的体现, 它是企业将各种知识再整合、再创造、再输出, 以不断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从动态核心能力的角度把握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管理活动, 企业技术创新可通过吸收、引进、转化、创造等方式, 更好地将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同企业战略资源结合起来, 有利于企业在动荡多变的竞争环境下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要完成这一过程, 既要加强研发队伍的建设, 也要增强同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密切合作。因为我国大多数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较弱, 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专业的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学府之中, 所以企业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技术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 技术创新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的体现, 是企业形成动态核心能力的一种举措。

三、企业技术创新效能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 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技术创新是指在技术的新思路角度, 进行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 并得到实际的应用, 是产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 有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从技术创新的内涵来说技术创新无疑是一个复杂体, 要构建企业技术创新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它的复杂性, 处理好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构建一个科学合理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技术创新学说和动态核心能力理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应当有效地反映出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并从现行政策和实际情况出发, 使所选指标比较容易获取。

2.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企业技术创新是涉及研发、试生产、规模生产、销售等多个相关联环节组成的多结构、多层次复杂系统, 因此要求企业技术创新效能评价指标体系须有足够覆盖面, 尽可能将主要影响因素包含在内, 以期完整、真实、全面地反映技术创新的特点, 防止以偏概全。各个评价指标既要相互联系, 又要相互区别, 从而形成一个结构清晰的评价指标体系。

3.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进行指标体系设计时选择的指标要少而精, 微观层次的指标应控制在10~25个之间, 评价体系所需资料应容易收集, 尽可能从相关统计资料中获取可量化的指标, 避免形成庞大的指标群或者层次复杂的指标树。

4.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企业技术创新效能内涵丰富, 它不仅包括可测量方面的内容, 还包括不可测量的影响因素。如果追求一定要使用定量指标或恐难以进行准确地评估, 因为定量指标的定量标准和数据核准的原则要事先确定, 这种确定本身就是定性的工作, 再有收集、整理数据时人为误差和不确定因素也较多, 因而在设计指标体系时, 根据不同情况可或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 或以定性指标为主、定量指标为辅。经验表明, 这样才能更加接近客观, 反映实际。

5.动态连续性原则。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需充分考虑企业处于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中, 技术创新能力也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提高。因此, 企业技术创新效能评价必须能够反映技术创新的现状, 同时反映发展趋势和潜力, 还能揭示其内在规律;在选取指标时需注重动态和静态相结合, 静态指标反映当前发展Á技术水平, 动态指标预测未来发展的创新能力。

(二) 企业技术创新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从传统的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中, 不难看出解决的都是一些局部的静态问题, 缺乏对外部环境动态的考量且很难判断出其技术创新成果是否适应当前变革。基于动态核心能力理论, 根据上述体系设置原则, 运用层次分析法, 构造出一套企业技术创新效能评价的指标体系, 其中包括经济绩效评价、创新管理评价、外部环境评价三个评价系统7个二级指标, 如表1所示。

1.经济绩效评价。作为企业技术投入产出效率是通过衡量企业创新资源的投入与创新成果之间的关系, 来分析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它包括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两方面的内容。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充分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产品必然给企业带来巨大收益。同时企业只有通过这次的创新获得收益, 才能激励企业进一步增加创新的投入, 有实力进行下一步的创新活动, 创新产品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获取巨大的收益。因此, 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是最直接评价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之一:一是投入指标;二是产出指标。

2.创新管理评价。创新管理评价按照评价资源的位置可以分为企业内部整合指标和企业外部力量的合作指标。

(1) 内部整合能力指标。内部资源的整合, 指的是使企业的市场销售系统、管理人员素质、创新风险管理有效地参与到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来。适应性强的技术创新系统, 一定是具有开发能力强的技术创新系统, 因此对技术创新效能评价, 是创新管理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设置定性评价指标, 分别对以上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技术创新管理关系到技术创新投入向产出的转化, 对技术创新至关重要, 内部角度来考虑:从管理人员素质、创新风险管理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管理人员素质, 衡量管理人员素质的指标主要包括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创新意识三个方面。企业工人平均素质较其它行业偏低, 这显然不利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也不利于企业的竞争和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 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创新风险管理, 创新风险管理水平主要从风险识别、风险控制等方面来衡量。

(2) 企业与外部力量的合作指标。企业同外部技术资源的协同, 主要是企业的关键客户、外部技术伙伴、关键供应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参与和支持。确保企业的内部需求和外购技术互相匹配, 并确保企业选择外部技术资源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才能有利于企业加强发现技术、选择技术和技术转移的适应性。所以, 在指标体系中从产学研合作程度、合作企业参与创新的程度设置参与技术创新的定性评价指标。产学研合作程度, 搞好校企联合、产学结合, 重要的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有效的利用学校的人力和科研成果。

3.外部环境评价。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是复杂的也是难以预测的。我们不可能准确预测技术和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但是可以加强关注外部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并以此作为调整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依据。比如, 一项科学技术的突破可能会使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另外, 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可能会给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带来不小的冲击。对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是企业技术创新效能评价的主要目的。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动态性, 意味着必须将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和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紧密结合, 根据新的信息来调整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 使技术创新资源利用更加充分、高效。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效能评价是从长远发展角度考察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否适合企业的发展, 是否同企业的经济、技术环境相适应, 是否得到了政府政策支持等相关的战略问题。

(三) 根据层次分析法 (AHP) 确定指标权重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或资料, 进行适当的处理 (包括定性资料的量化以及数据的无量纲化等) , 就可以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

四、结论

煤炭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我国煤炭工业整体科技水平不高, 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笔者针对我国煤炭型企业特点提出了一套适合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提出的方法不但可以帮助煤炭企业从整体上评估其技术创新能力, 而且还能帮助煤炭企业改善技术创新能力, 增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魏江.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与本质.管理工程学报, 1999 (1)

[2].石忆邵.进一步完善我国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几点建议.中国科技论坛, 2005 (5)

[3].邸景霞, 郭剑锋, 索贵友.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与对策.煤炭企业管理, 2005 (5)

[4].张雅丽.国有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发展.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3 (13)

[5].吴友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 2007 (4)

[6].唐炜, 蒋日富, 鹿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5)

12.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篇十二

项目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项目不同会有所调整)第一章 数字摄像机项目概况 1.1数字摄像机项目概况

1.1.1数字摄像机项目名称 1.1.2建设性质

1.1.3数字摄像机项目承办单位 1.1.4数字摄像机项目负责人

1.1.5数字摄像机项目建设地点

1.1.6数字摄像机项目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1.1.7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2.8数字摄像机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1.2数字摄像机项目建设背景

1.3数字摄像机项目编制依据以及研究范围

1.3.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地区发展规划

1.3.2项目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1.3.3研究工作范围

1.4申请专项资金支持的理由和政策依据

第二章 承办企业的基本情况 2.1 概况 2.2 财务状况

2.3单位组织架构

第三章 数字摄像机产品市场需求及建设规模 3.1市场发展方向

3.2数字摄像机项目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3.3市场前景预测

3.4数字摄像机项目产品应用领域及推广

3.4.1产品生产纲领

3.4.2产品技术性能指标。

3.4.3产品的优良特点及先进性

3.4.4数字摄像机产品应用领域

3.4.5数字摄像机应用推广情况

第四章 数字摄像机项目建设方案

4.1数字摄像机项目建设内容

4.2数字摄像机项目建设条件

4.2.1建设地点

4.2.2原辅材料供应

4.2.3水电动力供应

4.2.4交通运输

4.2.5自然环境

4.3工程技术方案

4.3.1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4.3.2产品技术成果与技术规范

4.3.3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4.3.4生产线工艺技术方案

4.3.5生产工艺

4.3.5安装工艺

4.4设备方案

4.5工程方案

4.5.1土建

4.5.2厂区防护设施及绿化

4.5.3道路停车场

4.6公用辅助工程

4.6.1给排水工程

4.6.2电气工程

4.6.3采暖、通风

4.6.4维修

4.6.5通讯设施

4.6.6蒸汽系统

4.6.7消防系统

第五章 数字摄像机项目建设进度

第六章 数字摄像机项目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6.1环保

6.2节能

6.2.1能耗情况

6.2.2节能效果分析

6.3招投标

6.3.1总则

6.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

6.3.3招标内容

第七章 资金筹措及投资估算 7.1投资估算

7.1.1编制依据

7.1.2编制方法

7.1.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7.1.4建设期利息估算

7.1.5流动资金估算

7.2资金筹措

7.3投资使用计划

第八章 财务经济效益测算

8.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8.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8.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8.3.1年销售收入估算

8.3.2产品总成本及费用估算

8.3.3利润及利润分配

8.4财务分析

8.4.1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8.4.2财务清偿能力分析

8.4.3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8.5不确定性分析

8.5.1盈亏平衡分析

8.5.2敏感性分析

8.6财务评价结论

第九章 数字摄像机项目风险分析及控制

9.1风险因素的识别

9.2风险评估

9.3风险对策研究

第十章 附件

10.1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的批准文件; 10.2有贷款需求的项目须出具银行贷款承诺函; 10.3项目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的证明材料; 10.4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复意见;

10.5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内的投资项目);

10.6有新增土地的建设项目,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10.7节能审查部门出具的节能审查意见; 10.8项目开工建设的证明材料;

13.关键是核心竞争力 篇十三

武汉城市圈要想在区域经济带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关键是加速造就圈内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包括软硬两方面,在软件方面,重在打破行政区域的地域封锁,实现法制、政策的统一,以一个整体的开放形象出现在全国区域经济带建设中,当前尤其应在招商引资、土地政策、人力资源、城市规划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实现梯次分工合作。在硬件方面,重在培植核心产业,共同造就在区外有比较优势,在区内有强大辐射力和向心力的产业群。当前重点要实现四个产业一体化。一是信息产业一体化,要打破目前信息产业分割建设状况,实现信息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形成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第二是金融业一体化,形成城市经济圈统一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培植区域内金融强势企业;第三是装备业一体化,以武钢、东风为龙头,形成上下游相互紧密衔接,具有广泛的联动性和辐射力的制造业集团,占据国内相关产业的制高点;第四是物流业一体化,统筹物流园区的规划配置,培育壮大现代化物流业集团。(武汉市委统战部徐军)

武汉在江汉平原城市经济

14.提升关键核心技术 篇十四

前言

武汉市自2003年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试点城市以来,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中介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以国家级项目为主要载体,努力发挥技术标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企业发展,引领产业进步,不断提高技术标准的贡献率,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1 推行技术标准化战略的创新及实践

1.1 注重创新,加大研制一批重要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力度

自2003年武汉市技术标准战略启动实施至今,已制定国际标准11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800余项;获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11项,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4项。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带动了武汉市光通信、钢铁、激光、船舶、环保和食品等产业的发展,有力地奠定了武汉市产业在国内市场甚至有些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武汉大学以其研制的“本体注册元模型”国际标准为技术基础,与开目公司合作,成功开发“制造业信息化软构件库的语义互操作性管理与服务平台”,应用于230多家制造业信息化企业,取得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提升了武汉市IT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武汉邮科院通过成功研制《FTTH体系架构及总体要求》行业标准,进一步巩固了在光通信领域的领军地位,牵头组建了国家光纤接入产业联盟;武钢研制《压力容器用高强度调质钢》等国家标准,加速了该类产品研发生产及工程应用的国产化进程,大量替代进口,成功地应用于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三峡工程等重大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1.2 推动发展,有力提升了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技术标准作为科研成果市场化的中间环节和有效载体,得到了武汉市企业的重视和利用,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标准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发展之路,努力实现从“武汉制造”向“武汉创造”的转变。不仅如此,近几年来,武汉市制造业骨干企业开始主导组建技术标准联盟,加强以技术标准为纽带的联盟建设,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以标准化带动产业化,促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武汉市产业集群的发展。如:华中数控牵头国内企业成立了“数控系统现场总线技术标准联盟”,邮科院组建了“光纤接入产业联盟”,武汉市企业还组建了“光谷地球空间信息产业技术联盟”和“武汉新一代红光高清光盘(NV D)技术及产业联盟”、“武汉射频(RFID)产业创新联盟”和“光谷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等产业联盟和技术联盟。技术标准都是这些联盟的重要研究内容。

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技术标准研制的专业技术组织,是开展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的平台。近年来,武汉市企业极积申请承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华中数控承担全国机床数控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后,主导国家标准的制修订,成为其推进技术标准战略的主要动力。武钢成功筹建全国热浸镀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武汉工业学院作为组长单位主持了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料及油脂技术工作组工作。此外,华工激光也争取到筹建全国光辐射安全和激光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功率激光器及应用分技术委员会的任务。武汉市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数增至6个,分技术委员会(SC)数增至15个,涉及机床数控系统、高电压技术、材料保护、内河船、大功率激光应用等领域,提升了武汉市相关产业在国内的影响和优势地位。

1.3 重视开展“重要技术标准研究”,提升技术标准发展水平

武汉市在技术标准战略推进过程中,在市质监局、市科技局的组织下,成为“十五”期间“重要技术标准研究”重大科技专项试点城市。武钢还成为“重要技术标准研究”重大科技专项试点企业。“十一五”期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光电子信息产业)。武汉市技术标准战略在这些良好载体的推动下,得到了国家总体专项组专家多次亲临现场的指导,使武汉市技术标准战略推进工作有了新的进展。目前两项试点任务已顺利完成,1项示范建设正在进行。

一批企业通过采标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档次。武汉市制造业骨干企业始终是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中坚力量。武钢、长飞、电信器件、中科创新等公司通过采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开发新产品,实施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艺,提升装备能力,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目前,武汉市采标企业涵盖了武汉地区的支柱产业,钢铁、光纤、水泥、电力电器、电线电缆等行业的重点产品采标率达到85%以上。截至2008年底,武汉市累计有2 122项产品通过采标验收,154项产品获得国家授予的产品采标标志使用权。

1.4 加快建设技术标准人才队伍

武汉市质监局长期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全市标准化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每年都结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发布实施情况,开展标准化业务知识、重要技术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培训工作,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每年通过组织学术交流、技术咨询等活动,提高标准化人员的业务素质。开展不少于1 000人次的免费培训,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予以考核落实。武汉高校也为技术标准人才队伍建设贡献了力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展标准化方向管理研究生教育,培养技术标准复合型高级人才;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开展质量工业研究生学历教育,培养质量和标准化高级人才。武汉市从事标准研究和应用的专业人才队伍基础层面厚实,涌现出以标准化研究高级专门人才邮科院余少华博士、武汉大学何克清教授为代表的标准化研究和应用推广骨干队伍。

1.5 建立技术标准战略支撑服务体系

武汉市技术标准支撑服务体系得到初步建立。2007年,国家标准馆武汉分馆和中国标准出版社远程打印点在武汉市标准化研究院揭牌和落户,可利用的标准信息资源猛增至60万件,用户可直接在武汉市标准化院数字打印享受版权保护的国家标准正式出版物,高效地满足了武汉市标准信息的需求,武汉市成为了辐射中南地区的标准信息服务咨询“高地”。

1.6 建立技术标准工作激励机制

制定实施资助奖励技术标准研制的政策。2009年,市政府下发《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促进产品质量提升的若干意见》(武政[2009]24号)文件,决定对武汉市主持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的企业及有关组织,分别一次性给予最高50万元、30万元、10万元及5万元的资助奖励。市质监局、市财政局积极行动,认真实施,出台实施办法进行规范和指导,评价标准研制项目从技术水平、经济社会效益和推动武汉市行业发展和科技管理进步作用3个部分10个指标进行,资助奖励依据评审结果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4个层次以及1~5等资助奖励。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还制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引导政策。2008年初,开发区率先在全市颁布《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创标准和品牌奖励办法》。市科技局在市科技进步奖中设置了标准项目评审组。这些激励政策的实施,发挥了良好的引导作用,有力地激发了全市标准化工作者开展技术标准研究,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工作热情。

1.7 形成支持技术标准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武汉市坚持不懈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标准宣传活动,利用“世界标准日”、“3.15消费者权益日”、“质量月”等活动,组织大型论坛、优秀技术标准论文交流表彰、讲座、刊发技术标准战略新闻专刊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先后组织了“标准化与两型社会建设”、“标准化与现代服务业”、“标准化与自主创新”、“采用国际标准”等大型论坛,邀请国标委副主任孙晓康、国务院参事郎志正、标准化资深专家李春田教授等国内知名标准化专家来武汉市讲学和交流,释疑解惑;将征集的技术标准优秀论文汇编成册,开展学术交流,活跃标准化学术气氛。在全市范围内形成“讲标准、学标准、用标准、制标准”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推动了技术标准战略的深入开展。

2 推行技术标准战略的体会

2.1 领导重视是技术标准工作的可靠保障

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全市成立了市技术标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领导亲自过问试点工作推进情况,协调解决重大事项,落实试点工作配套经费,有力地保障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完成。

2.2 部门协作是技术标准工作的坚实基础

制定实施支持技术标准战略的政策措施涉及多个政府部门的职能。在前阶段工作中,市科技局、财政局等部门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将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为前期工作取得良好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行业联动是技术标准工作的客观要求

技术标准的专业性客观上离不开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参与和指导,“统一管理、依托行业、各司其职、共同推进”的组织模式已在战略推进中得到确立和贯彻。市商业局、市农业局、市旅游局、市知识产权局、市供销社、市家电办等单位结合各自职能,将技术标准的制定、推广和应用纳入具体工作中,大幅度地提高了技术标准的有效性和贡献率。

2.4 企业主体是技术标准工作的基本方向

企业是技术标准的主要制定者、使用者和受益者。积极支持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激发企业开展技术标准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企业技术标准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推广能力,是政府引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5 项目依托是技术标准工作的有效方法

技术标准战略依托项目作为有效载体来推进,战略目标将更加具体和实际,更容易实施到位。项目的实施,不仅完成了项目任务,而更重要的是锻炼了队伍,提升了能力,推动了全市整体水平的提高。

3 进一步推行技术标准战略的思路

3.1 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全面夯实工作基础

3.1.1 进一步加大对技术标准战略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

根据技术标准战略推进的实际,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调整市技术标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增加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成员,以加强与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作和配合,与设在武汉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沟通渠道和定期或不定期联系机制,共同推进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

3.1.2 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战略激励和引导机制

在今年实施资助奖励的基础上,完善工作流程,优化评审标准,突出技术标准对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因素,使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获得最佳效果。

争取设立技术标准战略专项资金。积极争取支持,着眼于对技术标准战略的整体推动,统筹考虑技术标准战略相关工作,协调发展。进一步发挥好政府在宏观引导、政策支持和服务支撑的功能,对企业制修订标准,实质性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组建技术标准联盟等活动给予支持,对标准研究、咨询、服务、检测、认证等标准技术服务机构提升服务能力给予扶持。

3.2 统筹整体战略规划,突出具体工作要点

3.2.1 继续做好技术标准战略发展规划工作

结合武汉市实际,落实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争取将技术标准战略列入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与武汉市产业发展规划和科技发展规划相衔接。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切实做好技术标准战略的整体规划和推动工作。

3.2.2 突出标准研制工作重点

建立和完善支撑武汉市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的先进技术标准体系。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发挥企业、行业协会、技术机构的作用,分析现有标准的适用性和协调性,根据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做到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之间的协调互补,加快完善以重点产品为核心的标准体系,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标准的研制,发挥技术标准体系的整体作用,提升本市特色和优势产业的技术标准水平,支撑特色和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

推动组建技术标准联盟。以武汉市激光、软件及外包、环保产业等15条产业链为重点,支持在产业聚集度比较高的产业组建技术标准联盟,构建标准研究和推广应用平台,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形成具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联盟标准。

3.2.3 不断创新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工作模式

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中介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加快推进企业主体的培育工作。企业主体地位是有效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的客观要求。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企业制定和应用标准的水平。充分发挥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支持标准信息收集、处理、发行、研究、制定、咨询、服务向一体化发展。

3.3 强化具体工作措施,有效提高工作质量

3.3.1 促进技术标准工作与相关工作的协调发展

协调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标准之间的结合。进一步探索建立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发展机制,加强与科技、产业、专利等有关政策和发展措施的衔接和配套。技术标准工作要积极跟踪产业政策,为产业政策的实施提供技术手段和依据。

3.3.2 突出项目载体作用

发挥好项目载体的带动作用。继续抓好东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光电子产业)区的建设,提升技术标准水平,提高园区创新能力,促进东湖综合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继续做好各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示范企业、服务标准化国家级和省级示范企业建设,争取开展循环经济技术标准化示范园区或企业的建设。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全面提升武汉市技术标准水平。

3.3.3 加强工作队伍建设

坚持做好技术标准工作队伍的建设工作。继续开展学术交流、论坛、咨询服务等活动,提高标准化工作人员素质。结合重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培训、宣传和贯彻工作。争取建立较为完备的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采取在校教育、在职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组织等多种形式,引进高层次标准化高级人才,力争推行标准化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标准化人才队伍。

3.3.4 加大工作宣传力度

上一篇:小学数学口算竞赛下一篇: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