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做做玩玩教案

2024-10-12

幼儿园做做玩玩教案(共7篇)(共7篇)

1.幼儿园做做玩玩教案 篇一

活动名称:感知几何形体――做做玩玩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立方体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了解正方体的特征。

2.能开动脑筋设计制作教具。

活动准备:

1.正方体积木若干、同样大小的白色及彩色的正方形纸若干。

2.制作礼盒的平面图形若干、正方体的插片若干。

3.胶水及彩色水笔。

活动过程:

1.分组操作,感知正方体的特征

第一组:做礼品盒。用画有6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的图形纸,动手动脑做成礼品盒。

第二组:做数学角教具。“数一数,这块积木有几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的面,就拿这样的正方形的纸,在每张正方形的纸上写1个数字或符号(+、一、×),写好贴在积木的每一个面上,供数学教学游戏用”。

第三组:让积木变漂亮。“这些积木旧了,你们数一数它们有几个什么形状、大小是怎样的面?”“请你选用大小、形状一样的彩色纸,把积木贴起来。”

第四组:插积木。用插片插出一个正方体。2.教师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1)“礼品盒是什么形状的?数数看,它有几个面,大小是怎么样的?是什么形状的面?”

(2)“你们给数学角做的教具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几个什么形状的、大小是怎样的面?每个面有几个数字?”“用你们做的玩具,合在一起给小朋友出一道算术题好吗?”

(3)“这些五颜六色的积木真漂亮!数数看,一块积木用了几张什么形状的、大小是怎样的纸贴好的?你们把积木摞在一起吧。”

(4)“插了这么多积木,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插好一块积木需要用几块插片?插片的大小一样吗?一共有多少块积木?能用这些积木搭成一个大正方体吗?试试看。

2.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玩玩填空题 篇二

1、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你之间的关系。

2、在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幼儿能书面练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式子中的填空题。【活动准备】教具:装好皮球的篓子(大皮球4个、小皮球2个);装好水果的篓子(苹果7个、梨子3个)学具:每人一个“小动物卡片”袋(两个品种,多少不一,总数不越过10);每人一盒橡皮泥;每人一支铅笔和一个数学练习本。【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装好皮球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引导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大皮球,有4个;一部分是小皮球,有2个。”让幼儿初步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算式:如4+2=62+4=66-4=26-2=

4二、教师出示装好水果的小篓子,让幼儿说说篓子里有什么、有多少、有什么异同。幼儿说出总数,然后让幼儿把水果分类,并说出:“一部分是苹果,有7个;一部分是梨子,有3个。”进一步让幼儿理解总体与部分的概念,并列出加减法式子。如:7+3=103+7=1010-7=310-3=7

三、引导幼儿做“对应口头练习”如:①7+3=10苹果是7个 梨了是3个总体是10个这是部分数也是部分数这是总数同理:3+7=104+2=2+4=6

引导幼儿说出哪是部分数?哪是总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②10-3=7水果有10个苹果有3个梨子有7个这是总数这是部分数也是部分数同理:10-7=364=26-2=4引导幼儿说出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部分数有几个?总数有几个?

四、引导幼儿说出关键句。如:①在加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后,其它是部分数;在减法式子里,总数在最前,其它的是部分数。得出结论:加法总数在最后,减法总数在最前。②部分数与部分数合起来是总数,总数去掉(减去)部分数,剩下的还是部分数。得出结论:要求总数,用部分数相加;要求部分数,用总数减去另一个部分数。

五、幼儿玩卡片。幼儿取出卡片,倒出小动物卡片,说说有些什么,总数有多少,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把自己分类记录的结果说给同伴听。

六、幼儿玩橡皮泥。规则是每人做2种物品,多少不限。10分钟后,让幼儿说出捏了多少物品,一部分是什么,有多少,另一部分又是什么,又是多少。做记录,并说说记录下来的哪是总数,哪是部分数。

七、幼儿认识括号“()”;书面练习;教师巡回指导。3+()=45+()=7()+2=5()+6=107-()=3()-2=85-()=1()-3=6

3.幼儿就是该玩玩娃娃教育心得 篇三

幼儿特别喜欢的玩具是“娃娃”,女孩子和三四岁左右的幼儿更为突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娃娃不仅是玩具,也是幼儿游戏中的伴侣,特别是对那些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同伴可以一起玩的孩子更是如此。

看吧!幼儿哼着摇篮曲,轻轻拍着心爱的娃娃和自己睡觉,甜睡中露出了微笑;和娃娃亲切交谈,讲悄悄话,给娃娃起名字;伤心幼儿看见满脸乐哈哈的`娃娃便破涕为笑。娃娃在幼儿眼里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会听说也会说话,是孩子最忠诚的朋友。

娃娃使幼儿的游戏丰富多彩:娃娃当病人,幼儿当医生;娃娃当观众,幼儿当演员;娃娃当学生,幼儿当老师。游戏中幼儿抱着娃娃坐火车、逛公园、走亲戚、看电影;给娃娃打针,用听诊器听心脏;教娃娃讲卫生、懂礼貌。周围的生活幼儿都能通过和娃娃的游戏反映出来。

在玩具娃娃中,孩子最喜欢的是头、手、脚会活动、会坐、会走(领着),可以给他穿脱衣服、可以给他洗脸,眼睛会睁会闭,会叫的娃娃。幼儿如果有好几个娃娃,他(她)往往比较喜欢其中的一个。而这一个不一定是最华丽、最大或者最新的。孩子当然喜欢漂亮的娃娃,但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和它一块作各种各样的游戏,娃娃会作的游戏越多,孩子就越喜爱它。

4.《动手做做看》教案 篇四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要勇于实践的意识。

二、重、难点:

1、重点:正确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三、时间安排:2课时

四、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卡、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

五、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初步谈话:

同学们,你喜欢发明创造吗?敢于怀疑家的话吗?

2、谈话质疑: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我放进一颗石子,水就会怎样?(观察后回答)如果我放进一条金鱼,水却不会满出来,这是为什么呢?想不想知道你回答的对不对?好,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吧。答案就在课文中。

二、初课文,学习生字。

1、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标记,多读几遍。

3、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没有读通的句子再读几遍,然后听听学习伙伴是怎样读的。

(通过学生反复读文感知,既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水平又巩固了识字,读通了故事)

4、合作识字。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会认的字。然后读音并组词,并告诉小伙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识字方法引导:(1)换偏旁识字:慢----漫、篇----骗

(2)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3)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4)联系学生生活识字:考试的考。

(5)编写字谜识字:士兵的心(志))

5、课件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6、去掉音节。用多种形式检查认读生字词的情况如:抢摘丰收果夺红旗猜字谜等。

7、全班交流汇报: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的?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识字效率)

三、感悟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

(2)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

2、结合交流以上问题,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要求:让学生反复读一下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并用这句话随时提醒自己。

3、出示伊琳娜生气和微笑两张头像,带着伊琳娜为什么生气和为什么又笑了两个问题自己读书思考。

(1)、读出写伊琳娜生气和微笑的有关段落,然后说说对上面两个问题的理解。

(2)、结合上下文理解哄骗并说说理由。

(3)、在交流伊琳娜为什么生气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用肯定、想当然的语气读好伊琳娜的话。妈妈说的话要用鼓励的语气来读。

(4)、在交流伊琳娜为什么又笑了的问题时,引导学生练读科学家说的话。了解他这样做的`用意,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4、围绕郎志万的话,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1)、读课文结尾郎志万的话,说说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提示下面几种理解:

a、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应该尽可能的去试一试。

b、我们要怀疑科学家讲的话。

c、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d、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四、拓展延伸:

从课外书或者网上搜集科学家说过的一些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

五、附板书设计:

15、动手做做看

伊琳娜

生气→→哄骗→→动手做了做。

伊琳娜

笑了→→不是哄骗→→明白一个道理。

(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六、布置作业:

实践天地:

你心中曾有过新奇的想法吗?你想过让它变为现实吗?请你的家长协助你,动手试试看,你的想法能不能实现!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卡、用开火车读、齐读、分组读、男女赛读的方法认读要认识的字。

2、分段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学生掌握好要求会写的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然后轻声读一下。

2、指名分别读出要求会写的字音。

3、四人小组合作分析字形以及记忆方法。

4、小组代表汇报记字方法。

5、教师补充记忆方法。

三、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让学生指出自己感觉哪个字比较难写然后教师重点指导。

2、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四、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生字

1、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它们?

5.二年级《动手做做看》教案 篇五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讲的是伊琳娜对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感到奇怪。她动手做实验,发现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朗志万知道了,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启发学生懂得对别人提出的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动脑筋思考、动手做做看。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一只杯子装满了水,如果放进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这是为什么?”两个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第二部分讲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回到家在妈妈的启发下动手做做看。实验结果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第三部分讲第二天伊琳娜去问朗志万。朗志万说: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1.渎课文,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意思。

2.懂得对别人提出的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动脑筋、思考、动手做做看的道理。

一个装满水的杯子、一条金鱼。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同学们,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思考吗?你动手做了吗?(学生说自己的做法。)

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几个小朋友对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就有不同的做法。那么,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了什么问题?后面发生了什么事呢?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3.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鳞 哄() 骗()

2.理解词语。

哄骗:用假话或手段骗人。

漫:水过满,向外流。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回到家里动手做实验,实验结果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朗志万知道了,说: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四、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导阅读第一至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说说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一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可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

2.你觉得朗志万的问题提得怎么样?表现在哪儿?

(问题提得很“奇怪”。表现在“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可不是这样。”意思是说如果放进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

3.分组思考讨论:小朋友的回答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回答?

(一个小朋友说:“这是因为金鱼身上有鳞。”另一个小朋友回答。)

二、指导阅读第四至五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四至五自然段,思考:伊琳娜为什么要动手做实验?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2.伊琳娜为什么觉得他们都没说对?

(“金鱼身上有鳞,水就不会漫出来”和“金鱼把水喝下去了”:都不合乎逻辑。)

3.做实验,体会伊琳娜看到实验结果后会怎么想?

(实验结果水明明是漫出来了,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科学家为什么这么说?是不是哄骗我们小朋友呢?还是妈妈的话正确,不能光想,要动手做做看……)

三、指导阅读第六至七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六至七自然段,画出伊琳娜和朗志万的对话,体会其中的意思。

2.体会伊琳娜话的意思。

(1)出示句子。

“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您作为一名科学家不应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您本来就知道放进—‘条金鱼后,水也会漫出来,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哄骗我们小朋友。)

(2)指导读出生气的语气。

采取学生自己练读、评读的形式完成。

3.体会朗志万话的意思。

(1)出示句子,理解意思。

“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伊琳娜听懂了什么?

(不要不加思考地相信别人的话。对待别人说的话或提出的问题,不光要动脑筋想一想,而且还要动手做一做。)

(2)指导读出语气。

4.分角色配合读第六至七自然段。

四、小结。

1.读后,你从伊琳娜动手做实验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2.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组内陈述观点和理论、集体汇报。)

课内练习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问题( )地微笑

二。按要求积累词语。

例:越想越生气

越 越 越 越 越 越

三、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1.伊琳娜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2.安娜自言自语地说小壁虎跑到哪里去了呢她正在发愁忽然听见莎莎大叫起来妈妈床单上有一只花壁虎快来看呀。

四、按要求摘录书上的句子。

回到家里,伊琳娜动手做实验。她——。哎呀,不一样,水三二。

五、阅读课文片断,并按要求作答。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 )都是对的。”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 )地笑了。

1.在括号中写出带点词的近义词。

2.乙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朗志万的话是什么意思?

3.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6.幼儿园做做玩玩教案 篇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在以前呢,大家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带领下总是能够很快地学会生字,并将生字认会,那么今天老师不参于大家的学习之中,小朋友们通过自学能否将本课的生字给消灭掉呢?

二、识字

1.自主识字。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合作识字。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会认的字,读字音,再组词,并告诉小朋友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3.识字方引导。

(1)换偏旁识字:慢—漫 篇—骗

(2)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3)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4)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朗读课文的“朗”

(5)编字谜识字:士兵的心(志)

三、写字指导。

进行写字教学时,做一做“原来是这样”的发现问题的游戏。教师先做发现示范:示范书写“哄、喝”两个字,然后自言自语:“要想把口字旁的字写好看,口字旁得写得高一点,小一点。哦,原来是这样啊!”示范后,先让学生临写一遍,然后请学生同位或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在全班交流。如,“另”原来是“拐”的一半呀!“朗”字左边原来不是“良”!“提、题”是左右结构,“题”是半包围结构,“题”字中“是”的“小脚丫”伸得好长啊!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给以鼓励、总结、概括,再引导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生字,继续学习本课,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提问。

2、“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自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

二、朗读感悟

1、结合交流以上问题,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2、出示生气和微笑两张头像,带着“伊琳娜为什么生气”和“为什么又笑了”两个问题,自主读书思考。读出写伊琳娜生气和微笑的有关段落,说说对上面两个问题的理解。在交流“伊琳娜为什么生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好小朋友、妈妈说的话。小朋友说的话要用肯定、想当然的语气。妈妈说的话要用鼓励的语气来读。

3、、围绕“哄骗”引发争辩:

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吗?结合课文说说理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4、.读课文结尾朗志万的话,说说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教师提示下面几中理解引导学生讨论。

(1)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去试一试。

(2)我们要怀疑科学家讲的话。

(3)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4)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

5、再整体读课文,想想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以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三、日积月累

积累自已对自已有帮助的词和句。

四、实践活动

7.《动手做做看》优秀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带有质问语气的句

2、读懂课文内容,明白不要轻信权威的话,有自己动手尝试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科学家朗志万说话的目的。教学难点: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动手是个好习惯。教学准备:课件、一个玻璃杯、一张纸。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板书:哄 骗

你们还认识吗?(齐读)

指导书写:陈彦如欺骗老师说,他把一匹马压扁了,同学们一听,哄堂大笑。(送入田字格,带读词语:哄骗、哄堂大笑、欺骗)回顾课文:

①课文中还有一位小朋友也被哄骗了,她的名字叫“伊琳娜’.(板书),是谁哄骗了她呢?朗志万(板书),他是法国著名科学家。

②谁能用黑板上的词概括一下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科学家朗志万哄骗了伊琳娜。)

学习课文 1)、围绕“哄骗”展开讨论:

①读课文,思考:朗志万是怎样哄骗伊琳娜等小朋友的? a、讨论:屏幕出示朗志万的话:请生读—理解—齐读 重点理解“漫”

b、讨论:对于朗志万的问题,小朋友是如何回答的? 同学们,人们一般会怀疑科学家的话吗?(不会怀疑)那么,对于科学家朗志万的话,小朋友们有没有怀疑?(没有)所以一位小朋友毫不怀疑地说: “因为金鱼身上有鳞。”(读出毫不怀疑)所以另一个小朋友十分肯定地说: “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读出不假思索)2)、围绕伊琳娜的实验揭示文意——“动手做做看”。

a、伊琳娜觉得他们说对了没?(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有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她回到家里问妈妈。)

b、体会妈妈的话,理解其中的含义 出示: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①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并用这句话随时提醒自己 ②读好妈妈的话。

C、读第五自然段,思考: 伊琳娜动手做了吗? 她是怎么做的? 结果怎样?

交流:①结果是:“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②你们能用朗读把伊琳娜生气的样子表现出来吗?注意读出质问的样子。一起读读。(读第六自然段)

③体会她当时的心情。(伊琳娜看到这样的结果是怎么想的?)3)、释题:不是真的哄骗,升华主题:敢于质疑。①、看到这样的结果,她是怎么做的?(生气、质问)②朗志万听到伊琳娜生气的质问会有什么反应? 出示: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讨论:①朗志万是不是真的在哄骗小朋友呢?(板书:哄骗加上引号)②伊琳娜听懂了科学家的话,你听懂了吗?

读了朗志万说的话,我知道了不要随便相信别人的话,要自己去试一下才知道 ③你能把你的理解用这样的方式总结一下吗?〈课件显示:()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

④讨论:平时你怀疑过大人说的话吗?

总结:

老师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亲自试一下才知道。爸爸妈妈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认真想一想。电视里做的实验结果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⑤.那科学家的话是不是不要信?读课文结尾朗志万的话,说说应该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教师提示下面几中理解引导学生讨论。

(1)科学家讲的话,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去试一试。(2)我们要怀疑科学家讲的话。

(3)当我们对科学家的话有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4)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4)、分角色读课文,想想伊琳娜是个怎样的孩子? 分角色读全文

讨论小结:伊琳娜是位敢于质疑的孩子。

介绍伊琳娜:是居里夫人的女儿,也是一位科学家。

拓展

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做实验:杯子里装满水,在上面放上一张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水会不会洒出来呢?

板书设计:

动手做做看

朗志万

哄骗”

伊琳娜

科学家

上一篇:雨中一把伞六年级作文下一篇:2工会教职工文体协会(社团)管理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