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2024-07-22

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共13篇)

1.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篇一

《中班社会活动教案反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优秀的中班社会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中班社会活动教案反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活动目标:

1、通过情景表演动作,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学习做自己能做的事,不懒惰,不依赖。

2、学习词:自己;短句:小不点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地点:中班午睡室(小床、椅子、桌子、小屏风)

人物:小不点,(请大班小朋友扮演)

道具:录音机(放起床音乐)

活动过程:

1、出示场景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午睡室)有什么?看谁来了?(小不点来了),小不点在干什么?(解钮扣),谁给小不点解钮扣,脱衣服,脱鞋子?幼儿答小不点自己解钮扣,脱衣服,脱鞋子。<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问:“衣服脱下怎样放?鞋子脱下怎么放?”起床时提问:谁给小不点穿衣穿鞋?(小不点自己穿衣、穿鞋。)

老师小结:自己的事自己做,小不点真能干。

2、老师问小不点:你在幼儿园自己的事自己做,在家是不是也是自己的事自己做呀?小不点回答:我在家也是自己的事自己做。小朋友们你们也要象我一样,自己的事自己做,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3、由小不点带领小朋友边做动作边说:“我自己穿衣”,“我自己穿鞋”等。

4、全班小朋友练习解钮后,扣钮扣一边之后选几个能干的孩子表演,小不点指示帮助。

5、送小不点哥哥回班,(练习运用礼貌用语)。

6、午睡:全班练习穿脱衣服和鞋子。

教学反思:

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幼儿缺乏自理能力,依赖性很强。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找机会锻炼他们,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才能让他们经受住挫折,也有益于今后的成长。

中班社会活动教案反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篇文章共1922字。

2.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篇二

一、幼儿园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和关键场所

1.中班是合作能力培养的关键期

在众多的理论书籍中,都提出中班是幼儿合作意识的高发期, 意识的萌芽就是能力培养的最佳关键点。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中班的幼儿特别爱告状,告状是因为其对他人的行为特别关注,并伴随着自己的判断,但是缺乏解决能力。也会发现中班的幼儿更愿意尝试用学会的交往句子在同伴中进行试探,比如:“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下好吗?”“我们一起看书好吗?”……如果对方是一位愿意合作的幼儿,达成了共识,就体会了合作的成功;如果对方不愿意合作,与自己的想法相左,就体会了合作的失败。这种幼儿自发、自然碰撞的行为,在中班是高发期,也是合作能力培养的关键期。

2.区域是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关键场所

区域隐含着教师营造的教育环境,投放了能与幼儿对话的材料,是幼儿自主选择的活动场所。在这里,幼儿的自我需要通过活动得以实现,与同伴的交往在自然的状态下发生。一个个源自幼儿需要,源自幼儿交往的鲜活事例在这里产生。比如,一位幼儿搭了一座桥,兴奋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桥多么好看,还可以开车, 可以……;另一位幼儿也搭了一座不一样的桥,也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桥有多好。这时,两个幼儿就为了捍卫自己的桥更好而起了争执。这些意愿的不满足与矛盾,都是在幼儿自我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教师观察幼儿真实状态的重要场所。区域活动,正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重要媒介,是幼儿合作能力培养所需要的重要场所。很多时候,中班的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时,要扮演调解员的角色。

在中班这个关键期通过区域活动这一重要场所,可以促进幼儿合作能力更好地养成,正是教师将教育功能辐射到幼儿自然成长需要的有利结合点。

二、打造适宜的区域活动,促进中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养成

1.投放适宜的区域材料,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

有时,教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认为区域中的材料越丰富越好。为了让幼儿尽少地发生争执,投放的份数也要尽可能多。这样的误区往往会让幼儿没有成长的方向,错失与同伴交往的机会。笔者认为,区域中材料的投放,以适宜为好。

(1)丰富的低结构材料,给幼儿良好的自我界定。在区域活动中,要尽可能多地投放低结构材料,已经在很多的幼儿书籍中阐述,并在实践中让我们获得验证。我们都知道,丰富的低结构材料,能够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能够为幼儿进行不同创作、探究提供基础。在实践操作中,低结构材料,更是为各种能力的幼儿提供了平等的操作空间。平等的操作空间,是幼儿良好的自我界定的重要心理支柱。中班的幼儿,能力差异大,在建构区中,有的幼儿能够搭比较复杂的房子,有的幼儿只能够搭比较简单的房子,但在幼儿的心里他们都能够搭出房子,都能够将材料玩起来,这是一种你我之间平等的重要信号。在生活体验区中,能力强的幼儿能够制作出各种形状的饼干,能力弱的幼儿也能够制作出形状单一的饼干,但在幼儿的心里都能做出饼干,并且都是可以在烘焙以后食用,这样的美味并没有差别。这样,更多的“都能够”是能力强与弱的幼儿之间良好自我暗示的基础,是每位幼儿觉得自己“是能干的”良好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因此,低结构材料,在很大程度上使每个幼儿形成了良好的自我界定,是在幼儿能够玩起来,能够按需进行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功能。

(2)适量的中(高)结构材料,提高幼儿必须的合作意识。中 (高)结构材料,往往功能有一定的指向性、局限性和不可替代性, 在很多时候,会比低结构材料更受幼儿欢迎。比如,在快乐厨房的区域中,教师投放了一套仿真的厨具,供幼儿洗菜、切菜、炒菜…… 一应俱全。幼儿在这个区域中,其他材料一下子都失去了吸引力, 兴趣点都在这套新增的厨具中。因此,幼儿开始了必须的角色分工,洗菜的、切菜的、炒菜的。在角色分配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摩擦,需要合作,需要妥协,需要配合。能力较强的幼儿会在这个时候为其他幼儿分配角色,“你来洗菜,洗的时候要把水开小一点,把菜洗干净;你来切菜,菜要切得薄一点,宝宝才能吃得下……”往往会把自己喜欢的角色留给自己。如果其他幼儿都能听从这样的角色分配,那就顺利开展,如果其中有幼儿不满意这样的角色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就开始了摩擦、协商,并能够逐步改变角色分配的方案。这样逐渐摩擦,逐渐调整,逐渐合理化的过程,正是幼儿合作意识转化为合作能力,在实践中慢慢学会交往的过程,是中(高)结构的材料的不可替代性所能够带来的重要的教育功能。因此,这样的材料应该适当为宜,而不能盲目地多投放。

2.把握丰富的应对方式,提升幼儿的合作能力

这里的应对方式所要把握的对象正是教师。教师在同一环境中不同的应对方式,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同的。按照教师的性格特点和常态与幼儿互动时的状态,笔者试着将应对方式相对地分为感性与理性。

(1)感性的应对方式,能及时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作为比较感性应对方式的教师,往往在幼儿需要的第一时间做出其最需要得到的行为。在幼儿的意愿不能得到满足而闷闷不乐时,感性的教师经常会第一时间宽慰幼儿的不满,并且通过其他方式帮助他继续快乐地参与活动,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幼儿良好的活动环境。 如,当一位幼儿为了轮不到炒菜而伤心失落时,往往会上去给予安慰,尽早地梳理幼儿的负面情绪,让其尽快地重新投入活动。这样的应对方式,在很多时候是幼儿良性心理建设的有效途径;但在一定程度上,砍掉了幼儿在遇到需要自己正面面对挫折的勇气,缺失了幼儿同伴之间交集而应运而生的矛盾,缩减了幼儿因不满足而需要的与人合作,并与之成长的合作能力。在中班幼儿区域活动时,教师适当地减少自己感性的应对方式,将幼儿的心理需要留出合理的小口子,让幼儿自己学会填满、学会成长,从而促进合作。

(2)理性的应对方式,能逐渐贴合幼儿成长需要。作为理性的应对方式,往往在允许的情况下,作为客观的旁观者,把解决的机会、成长的空间留给幼儿。在幼儿的意愿没有得到满足时,教师往往把“你觉得该怎么做”的问题,还给幼儿自己思考,或者请同伴们一起思考,把接下来该怎么做的指挥棒还给幼儿,这样会在短时间内让幼儿失去支持的力量,要自己去寻找解决的窗口。如,当一位幼儿为了轮不到炒菜而伤心失落,来求得教师的帮助时,教师会说:那你说该怎么办呢?只有一个人可以炒菜,你轮不到是很正常的。有的幼儿在得不到教师的支持时,会更加伤心;有的幼儿能够马上反应过来,我这样伤心似乎是没有道理的。教师的理性,让幼儿真实地触碰到自己的内心,留给幼儿自我突破的空间,留给同伴间互相作用的可能,从而逐渐贴合中班幼儿的成长需要,促其合作能力的养成。

3.营造健康的亲子模式,净化幼儿的合作认知

区域活动对幼儿来说,就是一个小社会,是他在幼儿园之外所有能力与经验的再现场所。亲子模式所带给他的能力与经验,又是幼儿所能获得这些经验的最重要途径。要提升区域活动的质量,健康的亲子模式具有绝对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因此,营造健康的亲子模式,是净化幼儿合作能力成长的平台,是还给幼儿正确的合作认知的重要载体。

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的委屈感,往往是因为意愿没有得到满足造成的。这种前期经验来自家庭,在家庭中,这样的几率是很低的。 “爸爸,我来当警察,你来当小偷。”“好的。”“妈妈,我跑步比你厉害,每次都是我赢。”“恩,我宝贝真棒。”……这些互动在中班的亲子模式中,还没有退场,中班的家长,经常不愿意把真实的状态告诉幼儿。在不经意中,延续幼儿从小就建立起来的不平等互动模式。因此,要适当地降低满足幼儿意愿的概率。在跑道上的跑步比赛,应该赢过幼儿,并告诉他,你应该跑得更快,争取早日超过我; 在角色游戏中,警察这个角色我也喜欢当,我们要轮流……渐渐的,幼儿会调整以自己意愿为中心的交往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在平等的平台上的合作模式,将之迁移到同伴之间,也不会受阻。

亲子互动中的合作认知,正是幼儿在区域自主活动中合作认知运用的磨刀石;区域活动中的合作认知,正是亲子互动中合作认知巩固的试验场。这两者在幼儿的合作认知建构过程中,是互相影响、紧密联系的。

在中班这个关键期,借助区域活动这个关键场所,通过材料与幼儿的对话,教师丰富合理的应对方式,健康亲子模式的护航,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合作能力,正确的合作认知。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成长一直这么自然地存在着,我们不要去打破它,把这些还给幼儿!

摘要:幼儿的合作能力是其适应集体生活,迈入下一个成长阶段的重要能力之一。在教学中,要抓住中班这个关键期,区域这个关键场所,从材料与幼儿的对话,教师与幼儿的应对方式,家长营造的亲子模式等方面共同努力,把自然的成长还给幼儿。

3.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篇三

一、创设有趣的游戏环境,构建幼儿主动交往的桥梁

游戏中的幼儿往往是最乐于说话交往的。同时幼儿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游戏内容的丰富,不再满足于独自玩耍,他们会渴望和同龄孩子交往。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应该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交往环境,构建幼儿主动交往的桥梁。我们充分利用走廊和活动室区角,为幼儿创设了漂亮的游戏环境,有创造性游戏(如“娃娃家”、“银行”、“医院”等)和区角游戏(如“美工区”、“建构区”、“益智区”等)以及我们幼儿园的民间特色游戏等等。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里积极主动与小伙伴交往,各种游戏的开展成为幼儿积极交往合作的载体。

二、参与游戏引导合作方法,制定规则诱发合作行为

(一)组织参与合作活动,引导学习合作方法。

由于能力经验的受限,幼儿在一些需要合作的情景中可能不会自觉地表现出合作的意愿及行为,他们也许不知道该怎么样合作,需要老师指导幼儿懂得怎样合作。

1、引导学习合作语言。

合作性的语言可以为幼儿的合作行为做好铺垫。但有些幼儿在游戏中往往缺少友好交流和商量的语言,这样就给交往合作带来了困难。因此,教师应该经常直接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渗透一些合作性的语言,如“你好!我想和你一起做,可以吗?” “我来帮你好不好?”幼儿是最善模仿的,慢慢就掌握了一些合作性语言,这样孩子间的合作行为就会增多了。同时让孩子们学会一些交往的态度、表情、动作等,也是让他们掌握交往方法的一些必要内容。

2、教会学习协商合作。

具体的合作情景有助于幼儿获得合作方法,让幼儿在不断的练习中懂得协商永远是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好方法。如游戏中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鼓励相互谦让、轮流或合作使用;再如活动中鼓励幼儿要主动去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同时自己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也应该主动找小朋友协助等等。这些交往让幼儿在不断练习中形成协商合作的习惯。

3、开展有趣合作主题。

有趣的合作主题活动能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与快乐。如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两人三足”、“站报纸”、“运水果”等合作游戏,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们体验到合作的重要和快乐,被动型的合作行为也逐渐转为主动型;再如打击乐游戏中,让幼儿充分体验独自打击与合作打击的不同感受,逐渐让幼儿意识到与同伴合作才能演奏出美妙好听的声音。

(二)充分利用游戏规则,诱发幼儿合作行为。

合适、明确的游戏规则能让幼儿的活动顺利开展,同时也是对幼儿行为的一种暗示,是有效约束幼儿自觉遵守、友好交往的工具。

1、制订游戏规则。

游戏初期阶段除了引导幼儿懂得游戏方法外,让幼儿协商、讨论出每个游戏区的一些交往规则非常有必要,我们让幼儿集体或分组讨论协商并制作出别人能看懂的规则示意图,并贴到相应的游戏区里。如“建构区”里,幼儿用自己设计制作的规则标志来提醒自己和别人遵守爱护材料不争抢、合作建构等规则,使相互间的合作行为变得更自觉、更主动规范。

2、执行游戏规则。

教师在游戏中应以提醒、暗示等不同的方法手段促进幼儿的合作行为。如在阅读区里,发现两个幼儿争抢图书,教师可以邀请两个抢图书的幼儿讲一讲贴在区域中的标志图,暗示他们爱护图书、合作阅读。各游戏的规则遵守也可以邀请幼儿扮演小小检查员等,巡回观察各区合作行为和不良行为。

三、合理运用游戏评价,提高幼儿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后的时间评价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为下一次游戏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结束时开展“说说开心的事”,说说“今天你和谁一起玩建构区了?你们怎么完成大型建筑物的?”“你和谁合作玩了科学区的打电话游戏?”“你和谁一起玩的?开心吗?”等等,通过谈话评价让幼儿分享活动中的合作行为和合作后产生的愉快的心理。教师则及时肯定这些好的做法,这样就让幼儿的合作行为得以进一步巩固。反之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的一些不合作行为,教师应及时地组织幼儿讨论来强化合作意识。

四、问题思考

我们深深体会到宽松、平等、愉快的游戏能营造和谐的气氛,是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合作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孩子的合作能力的发展不是立竿见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正确引导,也需要家长的共同配合才能使幼儿的合作行为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并让合作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我们还将不断努力,继续致力于引导幼儿提高合作交往能力的探索,引导幼儿逐步成为顺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让孩子信心百倍地迎接明天!

4.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篇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游戏是幼儿主要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他们自己提出游戏主题,自定角色,自选材料和伙伴,自己构成活动。但是,孩子们在游戏中,经常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为此争吵不休。

这是因为,如今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孩子们娇生惯养,学习、生活、娱乐等等,都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想到周围的人。幼儿从入园到升入大班、已经有了两年的学习经验,初步懂得要相互谦让的道理。但是真正做到的却不多。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小学教育要求、生活环境和条件,与幼儿园有诸多不同。同学之间要礼貌交往、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这些都要求幼儿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因此,对于大班孩子,不仅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关注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还要进行品德教育,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引导他们在合作过程中解决问题,享受成功与交往的快乐。游戏活动无疑是一条促使幼儿走向合作的最佳途径。

笔者以为,在区角游戏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相互交往,锻造他们的合作能力。

一、明确角色任务,给予合作指示

明确角色任务,不仅是为幼儿的活动提出要求,也是对幼儿行为及其游戏开展的一种暗示。如在角色游戏美美鞋城中,我让孩子们先商量,确定各自扮演什么角色,然后再游戏。设计师、裁剪师、缝纫工等都是鞋子的制作者、参与者,幼儿不能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要时刻想着自己担任的角色,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并在完成中相互协商、相互配合。游戏前,我用“鞋子”将他们紧密联系,同时给予明确分工,暗示参加游戏的每位幼儿在行为上都要有合作。

二、设置一定难度,密切合作关系

在游戏过程中,为幼儿设置一些内容、材料、要求等方面的难度,可以激发幼儿求索的兴趣,迅速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密切他们相互间的关系。有一次在智力区我提供了一种新的玩具材料――组合玩具“高速公路轨道”。新玩具吸引了许多幼儿,他们都跃跃欲试。刚介绍完它的功能和一般玩法,孩子们便你拿一个,我拿一个,一会儿就把一大盆玩具抢空了。结果他们搭出的轨道之间都是隔着的,不能连接在一起。陈琪说:“乔驻,你把你手中的轨道给我,我连上就能玩了。”乔驻说:“不行,还是你给我吧。”陈琪说:“那不行,我这儿多。”两人争论不休。沈牛牛对陈琪说:“这样吧,把我们三个人的轨道先连上看看,然后再玩,行吗?”“行!”其他两名幼儿齐说。于是三个人合作起来,不一会儿就连成了一个双层转道,大家高兴极了。可矛盾又出现了,都想先玩,怎么办!”陈琪说:“让沈牛牛先玩吧,他最聪明,行吗?”大家说:“好吧。”这样3个人轮流,你玩一次我玩一次,玩得可开心了。

孩子们在这个新游戏中,不断地遇到问题,然后共同商量,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终找到了玩具的最佳玩法。由此可见,难度的适当设置,加强了孩子间的交流,提高了孩子的合作水平,让孩子体验到更多的合作快乐。

三、教师适时提示,推动合作进程

教师的适时提示,有时会使幼儿找到游戏位置,被动游戏变为主动游戏,使合作进程更加顺利。如在建筑区游戏时,茚宇看看这看看那不知玩什么才好。我问他:“你想玩什么玩具,快去拿吧。”他答道:“我想玩的方块积塑让莎莎拿走了。”我问他:“你是再取别的玩具,还是和莎莎一起玩?”经我启发,他马上说:“我和她一起玩吧!”过了一会儿,茆宇喊住我:“周老师,你看,这是我俩插的机器人、飞机、坦克,像不像?”“太像了,”我问,“你们两人插出的东西跟一个人插的比,怎么样?”“两人插的又多、又好!”寥寥数语,适时点拨,却让孩子们的合作愉快,走向成功。

四、把握小结环节,牵引合作方向

不是每次游戏都成功,对于不成功的游戏,就需在小结时找出原因,让孩子们正确地面对得失,以便以后更好的`合作。如在一次建筑活动中,由于几名幼儿没有统一意见,没商量好搭什么,游戏开始后很长时间,总也搭不出来,他们自己搭自己的,由于位置协调不好,搭的东西常被别人碰倒,于是就发生了争吵。我请大家一起找原因。他们说:“应该先商量搭什么,才能开始。”“不能吵架。”这样在每个幼儿头脑中形成共识,知道了合作在游戏中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游戏中,幼儿都是先商量搭什么建筑,然后选定位置并分工,吵架现象不见了。游戏之后及时进行小结,给孩子们一个善意的评价与提醒,也给孩子们之间今后的合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在游戏活动中锻造幼儿合作能力,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长期坚持,多方探索。同样,孩子的游戏也是从重复模仿成人的简单动作,到反映成人的社会生活内容,从单独游戏到合作性游戏,这是随幼儿年龄的增长发展起来的。幼儿游戏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指导不是包办代替,要在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观察幼儿行动为基础上,较多采用间接的方法影响游戏,引导幼儿行为,使锻造幼儿合作能力这一教育意图转变为幼儿的愿望和动机,从而在积极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

5.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篇五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自己生活、活动中容易发生危险的事情。

2.能迁移已有经验,掌握避免自己受到伤害的方法。

3.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重点难点:

能迁移已有经验,掌握避免自己受到伤害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四幅图片、生活中常见的尖尖的物体等。

2.《幼儿画册》(第一册第46、48)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教师:贝贝的手受伤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二、出示图片讨论,知道生活中容易发生的危险的事情。

图一:贝贝在教室里拿尖尖的棍子与同伴嬉闹。

图二:贝贝从家里的阳台上往下扔瓶子。

图三:贝贝在玩爸爸的打火机;图四:贝贝在公园里从高高的地方往下跳。

教师:贝贝这样做对吗?为什么?生活中你像他这样做过吗?

三、迁移生活经验,掌握避免发生危险的做法。

提问:在家和幼儿园里,还有哪些容易引危险的东西?(如:尖尖的物体、易碎的器皿、煤气灶、电源插头等)讨论:在生活中,我们怎样做才能不受到伤害?使用尖尖的东西时要小心,不要将易碎的东西摔坏,不玩煤气开关,不把手指伸进插头,关门、时要手握把手轻轻地开或关上。

四、为班级制作危险警示卡,提醒大家遵守。

教师带领幼儿在班级教室和周围寻找发生危险的地方,引导孩子画下来作为标记,提醒大家注意。

选择几幅有代表性的警示图,和孩子一起贴在相应的需要提示的地方。

教后反思:

在平日里,孩子们总是跌跌撞撞,磕磕绊绊,小伤难免的,所以整个活动孩子们沉浸在故事画面里,听得很专注。知道了以后哪些东西不能碰,不能做哪些危险的事情,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学会保护自己。通过故事画面,孩子能准确判断是与非,增强自己的安全意思。其实,也提醒老师在平常生活里要比较注意孩子的安全。

6.幼儿园中班体育《做冰块》教案 篇六

活动目的:

能坚持一段时间摆造型。体验游戏的乐趣。

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活动准备:

对于儿歌已有经验。

玩法指导:

1、大家一起念儿歌:做冰块,做冰块,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方,有的园。

2、念到最后一个字时,每个幼儿都必须停住不动,并尽量摆出各种不同的身体造型,就像真的被冰冻住了一样。

3、如有幼儿动了,则要受惩罚。如让他伸出一只手,周围的同伴一起念:你是一个小调皮,伸出手来打三下,一二三。轻轻地、象征性地打过后,游戏继续。

4、如没有人动,教师可说太阳出来了,冰九化掉了,幼儿可以自由地动了。

5、游戏可反复进行。

规则及注意事项:在游戏中能摆好造性坚持一定的时间。

游戏中不去推挤其他孩子,能乐意的接受惩罚。

7.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篇七

关键词:大班幼儿;合作行为;歌唱活动

音乐是陶冶性情的乐园,也是一门合作的艺术。乐团演奏乐曲时,多种乐器配合默契才能奏出心旷神怡的音乐;合唱中歌唱者声音强与弱、高和低以及与乐器、伴奏之间的和谐统一才能使歌声悦耳动听;舞蹈中除了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外,舞蹈者之间的肢体语言、眼神、队形等都离不开合作。而在音乐背景下的学习一方面更易于幼儿开展合作,另一方面也能帮助个性内向的幼儿在借助乐器、小道具等情景下大胆地与伙伴交流。从国内外关于幼儿合作行为和音乐活动的研究来看,大部分是局限于探索幼儿合作行为特点和局限音乐活动的教育研究,对音乐活动中的幼儿合作行为研究比较缺乏。

一、大班幼儿音乐活动中合作行为的现状

1.主体互动是幼儿合作的主要方式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倾向,多采用协商的策略。大班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出现比较多的是语言协商和分工合作行为。

2.音乐活动中幼儿合作意识缺乏

3.音乐活动中幼儿合作能力具有差异性

(1)幼儿合作能力存在性别差异。

通过观察音乐合作行为发现女幼儿的合作能力略高于男幼儿,他们之间合作能力存在差异性。

(2)合作小组人数对合作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

4.音乐活动中幼儿合作方法的缺失

(1)幼儿的合作方法单一。

(2)幼儿无法运用有效的合作方法。

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更不能根据情境需要运用有效的合作方法。

二、大班幼儿音乐活动中合作行为问题形成的原因

1.内在的因素

(1)自我中心

现在的幼儿中独生子女较多,许多家长对他们一味迁就、百依百顺,幼儿只想到自己,很少想到别人,以自我为主。

(2)性别

许多研究者发现,女幼儿更看重合作,男幼儿更看重竞争;女幼儿比男幼儿更善于分享,更注重分享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同伴的评价,更倾向于对同伴进行安慰。

2.外在的因素

(1)合作要求形式化

合作行为是一种很好的认知方式,但是如果只注重形式,合作将成为一个“摆设”。

(2)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努力将幼儿之间的差异控制在最小,培植、利用幼兒的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3)教师自身音乐素质欠缺

教师在听、唱、演奏等必要的音乐技能方面普遍存在较大的差距,幼师教师运用自身的技能去感染和带动幼儿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不够,直接影响幼儿音乐活动中合作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大班幼儿音乐活动中合作行为的策略

1.树立新观念,强化合作意识

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自信,学会与他人公平竞争等。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

2.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1)分工

分工使合作的任务具体化,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和责任心,促进共享等有效行为的发生。

(2)倾听

合作学习的重要特点就是互动,它需要表达者,更需要倾听者。因此,告诉幼儿同伴发言时,要对同伴有礼貌,眼睛尽量看向对方,听清发言的内容,不随便打断和插话是非常必要的。

(3)讨论

鼓励幼儿积极地参加讨论,甚至争辩非常重要。幼儿的不同观点,就是最好的学习资源。

3.音乐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化

(1)歌唱活动

进行合唱活动时,应兼顾个体性和集体性的特征,把个别化学习与人际互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每个幼儿在反复的演唱体验中学会如何与他人、与集体融合,包括声音的融合、速度的融合、情感的融合,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2)打击乐活动

不仅能让孩子通过身体动作来识谱,还能使他们很快掌握节奏型及演奏方法。

(3)韵律活动

从两三个人合作发展到十几个幼儿的大组合作、创作表演。而交流则更多以舞蹈语汇、情感为主要内容。通过交流告诉大家舞蹈所要表达的故事情节、美的意境,传递一种美的信息。

(4)适时鼓励和引导

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跷起大拇指等,都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

总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虽然相对地分出了五大领域,但也同时要求各领域要相互渗透、有机联系,音乐活动中的合作渗透了社会性教育的内容,在日常的学习中就应强化幼儿的社会性学习,那么在需要合作时幼儿则会自然的反应,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分歧意见时也会比较的得当,音乐教育的乐趣幼儿也容易体验到。

参考文献:

[1]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01.

[2]李幼穗.儿童发展心理学[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8:219-243.

[3]屠美如,楼必生.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

8.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篇八

主题的产生:

提起大班,中班小朋友常常充满了期待之情,每个小朋友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感觉。对小朋友来说,大班是一个新的起点,升入大班后,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哥哥姐姐了,大班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在“准备做大班哥哥姐姐”的课程单元中,我们和孩子一起参观大班哥哥姐姐上课,和孩子一起欢送大班哥哥姐姐,我们还要和孩子一起给哥哥姐姐送礼物,充分享受与哥哥姐姐在一起的特别时光。相信孩子在“准备做大班哥哥姐姐”的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发现,也有更多的惊喜!

主题目标:

社会生活:

1、了解大班幼儿的活动要求,有做大班幼儿的愿望。

2、愿意与同伴交流并倾听别人的讲述。

身体运动:

1、能积极参加小型的体育游戏活动。

语言交流:

1、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见闻和愿望。

科学探究:

1、练习视觉辨别的`能力。

2、能注意和区分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

艺术表现:

1、会手眼协调地使用有关工具进行手工制作,表现升大班的愿望和情感。

2、能较好地注意歌曲的强弱对比,唱准歌曲。

家长参与:

1、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谈心,准备怎样当好大班哥哥姐姐。

2、和孩子一起讨论怎样过好暑假生活。

环境创设:

1、美工区布置一些折纸步骤图,提供手工制作的一些材料,引导幼儿手眼协调地使用有关工具进行手工制作,表现升大班的愿望和情感。

2、语言区展示大班哥哥姐姐各种生活、学习、活动的照片、图片,引导幼儿感受大班哥哥姐姐的生活、学习、活动。

主题反思:

经过这个主题活动的实施,幼儿接触了解大班小朋友,看了大班哥哥姐姐的一些劳动、手工、智力操作活动,听大班小朋友介绍自己班级活动的要求,到大班参加告别会,欢送会,做了礼物赠送,观看了大班小朋友的作品展,具体形象地让幼儿知道做个大班小朋友应是什么样的,激发了幼儿升班的强烈愿望。

原来,有个别幼儿对升大班存在一些害怕的心理,经过这个主题活动的实施,这些幼儿淡化、消除了这一心理,很向往上大班,认为到大班后,可以学到许多本领。

幼儿通过参观大班小朋友,在行为习惯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表现在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专注态度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幼儿园中班准备做大班哥哥姐姐教案》由nozhao分享,本页面最后一次更新时间为20xx-06-19,仅供参考,下载后可根据需要自行编辑修改。

相关文章

《法院执行局内勤庆五四演讲稿》:法院执行局内勤庆五四演讲稿第1篇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同事们:大家好!我是执行局执行三庭内勤xx,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用心唱响为民之歌。从进入法院执行局到现在为止已经5个

《商会20xx年迎新春团拜会会长讲话稿》:商会20xx年迎新春团拜会会长讲话稿第1篇尊敬的各位商会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举行xxx商会第x届x次理事会,今天的会议既是对20xx年的工作加以总结,也是为大家

9.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篇九

一、活动目标:

1、了解伞的多种功能及用途。

2、初步尝试用替换词语的方法仿编儿歌。

3、感受运用语言和想像所带来的乐趣。

4、拓展幼儿对伞的想象和体验与伞做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实物伞一把。

2、图片:伞、问号、小蚂蚁、小鸟、长颈鹿等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伞,导入活动。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把伞,漂亮吗?

2、如果你有一把伞,你会用它来做什么?

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并学习儿歌中的新句子。

(避风雨、遮太阳、当拐杖、看不见了,遮住你)

(二)看图学儿歌《伞可以做什么》。

1、老师问,幼儿按秩序回答伞可以用来做什么。

2、引出儿歌:伞可以做什么

教师完整朗诵儿歌

3、幼儿看图片完整念儿歌

4、分组念儿歌,让幼儿感受儿歌一问一答的结构。

(三)在熟悉儿歌的基础上,学习替换原有的词句,仿编儿歌。

(1)如果小蚂蚁也有这样的一把伞,它会用伞做什么呢?(幼儿猜,然后出示图:小蚂蚁把伞当作小船)

(2)小鸟会用伞做什么啊?(出示:小鸟把伞当作鸟窝)

(3)长颈鹿会用伞做什么呢?(出示:长颈鹿把伞当作帽子)

(四)念新编的儿歌《伞可以做什么》。

1、我们把小动物们怎么用伞的事情,编进儿歌里,念一念。

2、请幼儿试着编儿歌。

3、大家一起念儿歌。

(五)学习用伞的方法。

1、伞的用处可真大。那你会用伞吗?打开伞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收伞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教师小结:打开伞,收伞的时候,都要注意安全,不要打到别的小朋友,打到别的东西。

(六)和伞做游戏

我们来做一个伞的游戏(收拢-很小,撑开-很大)

附儿歌:

伞可以做什么?遮太阳。

伞可以做什么?避风雨。

伞可以做什么?当拐杖。

伞还可以做什么?看不见了,遮住你。课后反思:

活动中,一开始问幼儿:伞可以做什么?的时候,幼儿的回答总是:伞可以遮太阳,伞可以怎么怎么样。然而儿歌中却把前面部分省略了,这导致了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碍,我们在语言活动中都强调幼儿要把话说完整,在幼儿的脑海里,已经有了这个完整的灌述,所以在评课中,顾老师说到,可以适当的把儿歌在活动前进行改编,适合我们幼儿的年龄特点。

10.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篇十

课题实施方案

一、情况分析

我园从去年9月份调整作息时间后,每天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幼儿的区域活动。一年来,老师们在区域活动中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所以我们选取了这个课题作为研究内容,希望通过本研究丰富我园的区域活动内容和形式,探索在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中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研究。在2015年6月课题已完成了开题论证工作,由于本学期部分课题组成员的工作变动,开学后我们根据班级的任教情况,重新调整了部分课题组成员,9月已完成了

二、本学期工作目标

本学期我们要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征,积极探讨实践,根据课题组实际情况,由各年龄段教师共同参与,并围绕集体课题,共同商讨选择比较系统而又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混龄区域活动的时间和合作方式,合理分工,加强教学研究,将科研工作融入一日生活中,努力在提高一日活动质量的同时,落实科研实际工作,形成本教研组内的教育科研特色。

把课题研究细致化,增强其可操作性。平时注重资料的积累,使其规范化,发现问题及时拿出来商讨,使课题研究稳步、踏实、科学、客观得进行。同时还要认真写好有关教育笔记、案例、个案等,让大家分享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乐,或是困惑,让大家共同分享,共同出谋划策,从而共同提高,努力提高教科研水平。

三、本学期工作任务:

结合我园的课题《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中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研究》,本学期重点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商讨选择比较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混龄区域活动的时间

1.围绕混龄区域活动,做好实验班级的环境建设,本学期重点要求小班创设活动区4—5个,中大班创设活动区6——7个,以美观和可操作性为原则,发挥教育的功能。2.(二)选择比较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混龄区域活动的合作方式

1.以年级组为中心,研讨本学期开展实施的适宜混龄区域活动的合作方式,每个年级组由一个班级重点实施(大班组大一班、中班组中二班、小班组小二班),平行班进行一课三研,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向专家展示活动开展情况,并在专家的引领下开展教研活动,争取在不断摸索、调整中有所进步。

(三)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向家长宣传,以求家园合力,共同做好幼儿园特色。

四、各月活动安排: 九月份:

1.课题组学期初会议,调整课题的人员,细化分工。2.确定本学期的各年龄段区域的内容,为课题深入开展做准备。

3.课题组成员进行研讨活动,给出区角创设的方案。十月份:

1.各年级组进行混龄区域活动开展时间的研讨。2.邀请专家来园指导,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3.课题组教师探讨、交流活动。课题开展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实施的想法等。十一月份:

1.班级重点实施开展实施的适宜混龄区域活动的合作方式研讨

2.各年级组开展第二次绘本教学活动,年级组同课异构。3.各年级组研讨课题活动开展的情况。做好相关的记录。十二月份:

11.中班社会活动教案《合作的快乐》 篇十一

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因此我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特制定了集体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从而让孩子会友好相处、互相合作,在合作中寻找快乐。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借鉴同伴的经验,尝试创造出不同身体部位组合成的圆形。

2、能与同伴合作,运用身体组合成圆形。

3、感受与同伴合作带来的快乐。

活动资源:

电脑、电视机

活动策略:

一、在电视机里展示圆形

师:这是什么形状?谁会用自己的身体部位来做一个圆形?

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来做圆的?

小结:我们可以用手臂、手指、脚来做圆。

二、两两幼儿合作

师:刚刚是小朋友一个人用身体做圆的,接下来去找你的一位好朋友合作做一个圆。

幼儿自由组合探索,教师观察。

师:谁来说说你和你的好朋友是怎么用身体部位做圆的?(幼儿讲述并示范做圆)

师:当你一个人做圆的时候圆只能小小的,但是和自己的好朋友合作做圆时就能想到更多的方法,做出的圆更大,和自己好朋友合作感觉怎么样?

小结:和自己的好朋友做圆感觉很开心。

三、两人以上幼儿合作做圆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试试看2个以上的好朋友合作来做圆,会不会想到更多的方法呢?

幼儿再次尝试合作做圆,教师观察。

师:谁来说说这次你和谁合作做圆了,怎么做的?大家合作的怎么样?(开心吗)

总结:原来当和那么多好朋友合作做圆时,会想出更多的办法,而且大家在一起做游戏可快乐了!

四、音乐游戏:“认识你呀真高兴”

师:当唱到“做个圆呀笑哈哈”这句歌词我们就和好朋友把圆做好,老师给你们拍照咯!

活动反思:

12.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篇十二

[摘 要] 对于小班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孩子的认知基础,为幼儿未来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有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才能让孩子在这基础上总结、组合、提升,从而汲取更多更新的知识、技能。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丰富的知识要传授给幼儿,不可避免的与“灌输”相关联。这是一种自上而下幼儿被动的接受方式。幼儿接收到的概念往往是苍白、模糊、容易混淆的。

而采用“比较法”为抓手则充分调动了幼儿探索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自主的思维、分辨来发现概念的本质,区别模糊的概念和经验,有效地主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过程是上下互通,生动有个性的。充分发挥了幼儿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培养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幼儿的终身学习着想。但我们也要避免无效的、盲目的比较。

[关键词]比较法、做中学、概念、内化、提升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比较法”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提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区别事物的本质特征开始的。而要区别就要有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事物之间在现象上和本质上都存在着同一性和差异性。现象上的同一和差异一般来说是容易识别的,而本质上的同一和差异就不那么容易识别。在教学活动中,它将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对于小班年龄段的幼儿来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孩子的认知基础,为幼儿未来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有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才能让孩子在这基础上总结、组合、提升,从而汲取更多更新的知识、技能。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丰富的知识要传授给幼儿,不可避免的与“灌输”相关联。这是一种自上而下幼儿被动的接受方式。幼儿接收到的概念往往是苍白、模糊、容易混淆的。

而采用“比较法”为抓手则充分调动了幼儿探索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自主的思维、分辨来发现概念的本质,区别模糊的概念和经验,有效地主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过程是上下互通,生动有个性的。充分发挥了幼儿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培养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幼儿的终身学习着想。但我们也要避免无效的、盲目的比较。

一、认知冲突激发幼儿自主的比较

比较只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科学概念的真正内化却需要幼儿自主地比较鉴别,这就需要老师找到幼儿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幼儿自主的比较学习。

金秋,园内一丛丛的一串红正绽放着娇艳的红色,煞是好看!孩子们每次排队经过花坛,总会被这团红色吸引,还忍不住要伸手摘上几朵。孩子们虽然喜爱一串红,可还未认识过一串红,看来一串红是孩子们一个认知的兴趣点,于是我及时组织幼儿开展一串红的认知活动。

一串红的名字很形象,与花的外形十分贴切,于是我先从一串红的外形入手。我把一串红的外形分解成茎叶和零散的花朵(其中花朵的颜色、花形多样)让孩子自己来拼贴成一串红。

首先从花朵中挑选出一串红的花朵,孩子们由于具备了观察经验,所以很容易就能成功完成了。其次是把花朵拼放在花茎上。花朵在花茎上生长的位置是孩子平时观察的盲点,也是认知活动的重点。孩子们只是根据自己的回忆和猜想进行摆放,有的把花朵放在花茎的梢上,有的把花朵拼成一团花球,有的把花朵连接成一条长长的花链。到底一串红的花朵是怎样长的呢?孩子们的不一致激发了孩子更大的探究欲,急切地想要知道正确答案。

带着疑问我再次让孩子们观察。这次的观察孩子们尤其地仔细,专注地看,用心地记。这下孩子们自信地拼出了一串红的样子,和一串红实物比较,终于成功了,孩子们别提多开心啦!这时老师加以总结:红红的花朵在花茎上整齐地排列成能一串,我们叫它一串红。孩子们一下就对一串红有了深刻的认识!

分析:

在一串红的认识活动中,我一改以往老师为“导游”带领幼儿按照老师的“路线”来被动认识的模式。采用挑出孩子探究点的方式,激发孩子自主地探索比较认识。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模式。

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经常观察一串红,对一串红的颜色和花形应该是记忆深刻,如果把孩子已知的经验作为认识的重点,那无异于“炒冷饭”,孩子一定觉得索然无味,探究欲不但不会被激发,反而就被泯灭了。因此,我没有把这作为重点,而把孩子观察的盲点(花朵的生长位置)以过孩子的自主操作、比较暴露出来。孩子在自主的活动中发现了争议和疑问,这无疑成为孩子想要进一步探索的催化剂。为了寻求答案,孩子的再一次观察更有积极性,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成效了。

更重要的是,由于疑问的最终答案是孩子们通过努力自己寻找到的,孩子们更有成就感,对于自主探究活动更加青睐,积淀了孩子好的学习方法、探索精神。

二、运用多通道多感官比较

传统意义上的“比较法”往往是单一通道的,比较的途径局限于观察、思考、分辨。这样的学习方式显然满足不了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小班幼儿认识周围事物,建构自己的概念体系是通过多通道、多途径、多感官来整合的。

如比较认识水果的活动中,教师没有立即出示水果实物,而是拿出了水果的黑影图片,让幼儿猜猜是什么水果?

幼儿积极性一下就调动了。纷纷猜测讨论。幼儿:“是苹果。”教师:“你怎么知道的?”“我家里有的。苹果就是这样圆圆的。”立刻有幼儿附议,“是的,我也见过的。”“我还吃过呢。”“是苹果。”

但也有幼儿提出了异议:“是橘子!”教师:“怎么又是橘子了?你怎么知道的呢?”幼儿:“橘子是圆的!”此时也有幼儿附议。并且争论的声音更强了。

“不对的,橘子上面没有那个小柄的,苹果才有呢!”这个细小的发现给了许多幼儿定论的依据。

“到底是那种水果呢?我们来看看正确答案。”老师这才拿出实物苹果。孩子们立即欢呼雀跃起来“噢!~我猜对了,就是苹果。”

老师把苹果传给每个幼儿,摸一摸,闻一闻,再尝一尝水果。却没有立即要求让幼儿来表述什么。

接下来,老师出示橘子的黑影卡片,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是橘子!”老师问:“为什么你们都说是橘子呢?”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骄傲自信地说出其中外形的不同之处。这时老师拿出橘子实物,孩子们一片欢呼,活动室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老师再把橘子传给每个幼儿,摸一摸,闻一闻,再尝一尝。这次让幼儿讲一讲,橘子和苹果的不同。“哪种水果摸上去光滑?”“哪种水果是酸溜溜的?”“哪种水果果肉里的水多?”“它们的颜色一样吗?”“你还发现它们哪里不一样?”

由于有了比较,孩子们的发现更多了。“苹果的皮薄,橘子的皮厚。”“苹果的肉是一大 1 块的,橘子的肉是一小瓤一小瓤的。”“苹果硬,橘子是软的。”……

其余几种水果,老师都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认识区分不同水果概念。幼儿的认识兴趣由于水果的变换,小话题的变换而始终处于较兴奋的状态。通过自主比较,幼儿能抓住水果外形的不同特征,在不断地比较、辨别、认知、表述下,幼儿对不同水果的概念有了更清晰更深化的认识。教学效果明显好而有效了。

分析:

对于幼儿来说,接收新信息是多通道多感官的。教师正是迎合了本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和需求,通过视觉的比较、触觉的比较、嗅觉的比较、味觉的比较来丰富各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是有效地区分了概念间的不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采用“比较法”,围绕水果的不同特征,由幼儿自主地通过多纬度、多感官的比较,来抓住不同水果间最本质的区别,从而建立和深化水果的概念。

三、同中求异

在原有经验上进行知识累加或更新,从而获得的新概念。比突然进入幼儿认知领域的新概念更容易让幼儿接受。老师又选择得将新知识和幼儿的相关经验罗列出来,引导幼儿自主比较,帮助幼儿提升原有概念。这样做为幼儿掌握新概念搭建了脚手架。

比较点:

1、不同颜色的花朵

2、不同的花形(主要是花瓣形状和花瓣数量)

通过前期的观察,幼儿对迎春花有较深的印象,在活动中,孩子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认识状态。

我出示了许多不同花色、花形的花朵任幼儿观察比较,从中挑选出迎春花,通过观察比较,幼儿首先选出了所有黄色的花朵,看来,孩子对颜色的认识很敏感、很深刻。

在剩下的黄色花朵中,孩子挑选出近似迎春花的花朵,这过程里,孩子对花瓣形状出现过分歧,花瓣到底是圆的还是尖的,在出现分歧时,我没有充当“裁判”的角色,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我让孩子们观察迎春花的放大照片,比较一下各种花片和照片中的花形,通过比较,孩子们自己找到了正确的答案:花瓣是稍尖的。

孩子们挑出稍尖的花瓣花形,满以为花朵找对了,任务结束了,就不再注意观察更细致的地方,这时,我引导幼儿再次观察,这些花难道真的都是迎春花了吗?再仔细看看哪里不一样?

经过老师的提醒,孩子们发现花瓣数不一样,有的三瓣,有的五瓣,有的六瓣,使哪一种呢?孩子们一下茫然了。“我们怎么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孩子们说:“只要再看看照片就知道了。”于是大家再观察起照片,通过与照片的比较,数一数,终于找到了真正的迎春花。

分析:

孩子们在不停地观察、比较、挑选中认识了迎春花的花形特征,在熟悉的花色花朵中比较鉴别出不同的花瓣形,在相同的花瓣形中比较鉴别不同的花瓣数,幼儿就是在不断地观察、比较、鉴别、挑选中不断调整,渐渐清晰,完善了对迎春花的认知、比较,帮助幼儿对事物进行鉴别,而鉴别的过程恰恰是幼儿对事物本质认识、区别、记忆的过程。

在熟悉的花色花朵中比较鉴别出不同的花瓣形,再相同的花瓣形中比较鉴别不同的花瓣数,幼儿就是在不断地观察、比较、鉴别、挑选中不断调整,渐渐清晰、完善了对迎春花的认知。

四、异中求同

许多事物表面看起来没有相似之处,但在本质上存在着共同点,这对幼小的小班孩子来说不易发现和掌握。运用比较法就能解决幼儿面临的难题。

在认识“雨具”的活动中,雨具的防水性是活动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老师:“在下雨的时候为什么要带这些雨具?” 幼儿:“因为他们不怕雨。” 老师:“怎么会不怕雨?” 幼儿:“因为他们没有洞。” 老师:“这件衣服(牛仔服)有洞吗?” 幼儿:“有,没有。”(意见不一)老师:“哪里有洞?” 幼儿:“看不见洞。” 老师:“你的衣服能挡雨吗?” 幼儿:“不能,会湿的。” 老师:“雨衣会湿吗?” 幼儿:“会,不会。”(意见不一)

面对幼儿迷茫的经验,我决定用比较实验来解决,先让幼儿摸一摸雨衣、雨伞、雨鞋,说说是什么样的?什么感觉?

幼儿:“滑的,光的,没有洞……”

老师组织幼儿做了三个小实验,把干燥的餐巾纸放进雨衣、雨鞋、雨伞里,然后放进水里,请幼儿观察这些雨具能否保护餐巾纸的干燥。许多幼儿都很担心这些雨具的防水性,可实验结果让他们兴奋不已。

分析:

活动中,比较法成为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雨伞防水性是在比较法中发现的,各种雨具的外行特点大不相同,可是他们之间却有着共同的防水特性,这个本质共同点也是在相互的比较中呈现出来的,比较得越多越细致,得到的答案就越丰富越全面。比较有助于幼儿总结经验,找到科学现象的本质原因。

13.浅谈中班“做中学”活动中幼儿的合作 篇十三

中班:刘艺

幼儿园中班的早期阅读活动对于培养幼儿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绘本是早期阅读的首选。在幼儿的阅读活动中,他们可以从师幼互动、幼儿之间互动的活动中习得关于阅读的知识、方法,从而对阅读产生兴趣。而优秀的绘本能给孩子带来愉悦和幸福感,从中班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来看,有针对性的教导使得幼儿喜欢阅读,并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今后良好阅读能力乃至学习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绘本作为早期阅读的一种读物,被幼教界公认为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因为优秀的绘本能给孩子带来愉悦和幸福感,让孩子从中体会阅读的乐趣。从中班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来看,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能为他们今后良好阅读能力乃至学习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与分析,深刻体会到正确使用绘本对于培养中班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和习惯是非常好的。

一、正确认识绘本,客观对待绘本,科学用好绘本

1.首先让学生们知道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 爱,很多小朋友都认识的。

2.老师开始看图讲故事,小兔子该上床睡觉了,他拉着妈妈的耳朵,问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小兔子接着就把手张开,说,我爱你有这么多。

老师提问1:小兔子用什么动作来说明他对妈妈的爱啊?那小兔子到底有多爱他的妈妈。

老师提问2:小兔子说,我跳的有多高,我就有多爱妈妈。那么小朋友,你们爱你自己的妈妈吗?那你们认为你们有多爱你们的妈妈啊?

老师提问:小兔子说,妈妈,竹子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小朋友们,你们也自己想一句话,来告诉妈妈,你们有多么爱她。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引导性问题,开拓了幼儿的思路,使故事具有一种开放式的结构,变得更丰富了,同时也符合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幼儿积极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样也让他们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绘本阅读活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一)针对幼儿不同个性,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内容的绘本故事

1.老师提问,调动学生们的兴趣与积极性

小朋友们,你们有蛀牙吗?你们去看过牙医吗?还有你们牙医的时候,心里怕不怕啊?

据学生的表情与回答可以知道:原来,看牙医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几乎全部的小朋友都哭过。

2.一张图片一张图片的秀,并且讲解内容

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鳄鱼现在在做什么啊,它又是在想什么呢?

很多小朋友都知道回答:鳄鱼也蛀牙了,它捂着大嘴巴来看牙医了

但是这时候提问:鳄鱼在想什么?这个回答就千奇百怪了,同样也就可以看出学生们的积极程度。

据学生的回答可以知道::鳄鱼要去看牙医了,鳄鱼怕怕,牙医看到鳄鱼来了,牙医怕怕,它们害怕的心情竟然一模一样,它们都很害怕,都想逃避。

3.扩展学生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老师说:当鳄鱼与牙医都没有办法逃避的时候,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他们怎么办的。

提问:当电钻伸进鳄鱼的嘴巴,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们讨论。

提问:鳄鱼怕不怕啊,鳄鱼会怎么做呢?小朋友们,你们紧张吗?

最后老师总结:它们很害怕,一边在努力的克服着恐惧,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最后老师说:终于好了,现在你们还害怕吗?小朋友们喜欢这个故事吗?以后当你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做?让孩子们尽情的开动他们的脑部空间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老师通过绘本原著所传达的自我评价上的认识,结合幼儿自身的评价,从而传播正确的知识,我认为效果非常显著,体现了老师独特的教育机智与情感互动,很有启发。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并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和绘本形成互动

(三)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中班幼儿已经有点懂事了,也开始明白大人的所言所为,正常情况下他们都以成人的言行为自己的参照标准,而白天陪伴他们共同生活的是教师,同样老师的一言一行也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做老师的就是幼儿们的榜样,所以我们幼儿教师要时刻要求自己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有时候,当我们发现有些幼儿把书卷了起来,就马上说:“你这样,图书要疼的。”在拟人化的语气下,孩子善良的天性得到发挥,他们就会自觉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了引导孩子将不同的书整齐摆放,我们给每一种书按照封面的大小分成几组,用卡片或者颜色做上标记,贴在图书角相对应的位置。我们对孩子们说,这里就是书的家,就好像你们的家一样,让孩子们知道了看完了书要把书放回去,就好像孩子们放学了回家一样,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在放书的时候就特别留意书的摆放,也不会再将图书乱放了。在图书开心一角的活动过程中,我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阅读时的

状态,当发现有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就及时指出,并提醒他们正确的做法,有时候也列举一些他们更加可以接受的例子来教育他们改正,有时也激发幼儿互相监督,让一起看书的朋友相互督促,共同进步。

上一篇:美国留学经验分享-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成功申请下一篇:关于元旦的晚会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