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安徽高考作文教师下水作文

2024-10-01

2023安徽高考作文教师下水作文(12篇)

1.2023安徽高考作文教师下水作文 篇一

6月7日上午11点多,在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和平校区)考点,陆续有考生走出考场。大皖新闻记者综合考生介绍,今年高考语文作文是一篇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根据给定材料,围绕“安静一下不被打扰,让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独立的空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自命题作文。

上午11:02,在合肥二中考点走出第一位考生,考生刘同学告诉大皖新闻记者,作文题目为“当代青年人应该在一个属于自己的环境内成长沉淀”,刘同学认为本次语文卷题目难度不算大,没有非常特别的题目。

在合肥八中考点外,已经有考生提前半小时交卷。据该名学生回忆,语文考试作文主题为当代青年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环境成长沉淀。

2.2023安徽高考作文教师下水作文 篇二

一.人文教育价值

很多教师自从走上岗位后, 不看书, 不读报, 迷信教参, 人云亦云, 以其昏昏只能使人沉沉。2007年8月31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 要成为合格教育者, 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广大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 拓宽知识视野, 更新知识结构,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这是谆谆告诫, 更是鞭策提醒。而下水作文, 它是一条链条, 链接了理论和实践, 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师;它是一根纽带, 密切了师生关系, 让我们成为学生的知己;它是一块基石, 垫起了我们生命的高度, 使我们成为课程改革的弄潮儿。

(一) 提高教师素质, 顺应时代潮流

阅读和生活一样, 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写可促读。阅读, 是提高教师水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思维是写作的本质, 写可促思。思维是教师能力的核心。积累是写作的仓储, 写可促积累, 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写作就是创造, 要学生有创造能力, 老师先要行。创造能力也需要在创造中形成和发展。所以, 我认为下水作文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要求的提升, 教师的责任已经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范围, 扩展到了教学反思与研究、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方面。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立足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不站在教师主体发展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那么早晚有一天真的如蜡烛一样, 但只是燃烧了自己, 并没有照亮别人。而教师经常写下水作文, 把写和读贯穿于自己的生活之中、生命之中, 能够真正促进我们语文教师自己的专业发展。只有当我们语文教师本身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 才能促使学生持续不断的进步。

(二) 提高教师威信, 增强教师威望

教师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就要在学生中树立崇高的威信。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威信的确立, 在于他的学品和人品。一手漂亮的文章, 无疑是学品和人品很好的证明。教师常写“下水作文”, 推动自己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多创新, 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进而树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崇高威信, 形成品牌效应, 学生就爱学你的语文, 魏书生、王栋生、赵谦翔等名师无不说明这一点。

教师想教好, 必须学生买你的账;学生买你的账, 必须你有威信;你有威信, 必须你有实力。提高你的威信, 增强你的实力, 写“下水作文”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 开辟沟通渠道, 融洽师生关系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 师生之间更需要。师生之间沟通的渠道很多, “下水作文”是很好的一条。师生之间的沟通大多是口头的, 而“下水作文”则是书面的, 言为心声, “下水作文”很直接地体现教师的人格、心态、认识、思维等等。这种书面沟通, 保存期长, 易于长久玩味。同时, 写文章这一行为本身也很直接地表现教师的责任心等, 也是一种沟通。

教师写下水作文,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可启迪学生写作的思路, 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把学生带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境界。教师下水作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与学生同甘共苦, 这样就拉近了师生距离, 开辟了沟通渠道, 融洽了师生关系。

(四) 体现平等理念, 营造和谐氛围

过去, 由于教师对自己的价值认识是“师道尊严”, 总是高高在上, 盛气凌人, 所以常常出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现在, 师生关系是平等和民主的, 它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现代教育的生动体现。在这种关系当中, 学生体验的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 形成的是自主自觉的意识, 探索求知的欲望, 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师的活动也不再是依据既有模式灌注现成知识, 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 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弯下腰来与学生对话交流。

平等是一条重要的现代观念, 我们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这一观念, 而最好的培养方法就是身教。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旋律, 师生关系如果达到这一境界, 一切活动都能开展起来, 一切愿望都能实现。

二.阅读教学价值

写作是阅读的自然延伸, 两者互通互补, 不可割裂。“下水作文”搭建阅读教学的发展平台, “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是成功语文教师的共同经验。

(一) 增强阅读能力, 正确解读文本

叶老当年提倡“教师下水”, 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应多写善写, 二是指教师要善于读书, 谙熟之道。这两方面的“下水”虽不是一回事, 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从实际运用看, 阅读是由外到内的意义的吸收, 写作是由内到外的思想的表达。阅读与写作, 如鸟之双翼, 缺一不可。怎样做到善于读书呢?钱梦龙老师说:“一个语文老师成熟的标志, 就是自己能独立处理教材。”我们现在仍然有很多语文教师依旧是教参的“传声筒”, 读不懂文本, 读不透文本, 没有自己的见解, 课堂气氛沉闷, 没有“语文味”, 令人汗颜!语文教师经常“下水”, 可以养成深读、精读、细读的良好习惯, 使写作理论与阅读理论交流沟通, 迁移转换, 使读与写相辅相成, 协作共进。

(二) 提炼教学语言, 讲解精要到位

在教学中,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至关重要。课堂教学语言要求准确、规范、精要、通俗、通顺、到位。“下水”增加了教师的词汇量, 提高了遣词造句的能力, 可以使课堂讲解深入浅出, 充满感染力;“下水”激活了思维, 锻炼了思路, 提高了归纳概括能力, 可以使课堂点拨言简意赅, 有条有理。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口吐莲花、字字珠玑, 那么学生不仅仅得到了鲜活的语言, 丰富了他们的词汇, 更重要的是他们会不知不觉地喜爱上语文教师, 喜爱上语文课, 喜爱上写作文。

(三) 提高设计能力, 讲究课堂布局

日常工作中, 让人觉得上课好的往往是写作高手, 我们要问:教师下水和课堂教学之间是否有某种隐秘的联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说:“写文章要讲究起承转合, 讲究‘凤头豹尾’、‘草蛇灰线’……组织教学过程, 进行教学设计, 跟写文章虽然不是一回事, 但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于漪说:“课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关, 须反复斟酌, 让学生的思想兴奋起来……课中要张弛结合, 学得愉快, 课的结尾力求余音缭绕。”许多优秀教师在介绍他们的课堂教学经验时, 常常引用“起承转合”“凤头、猪肚、豹尾”这类的写作术语, 这不仅是借用写作术语来说明课堂教学的某些特点, 更是他们课堂教学设计成功经验的总结。那么, 一般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的没有章法、忽东忽西, 有的呆板枯燥、一潭死水, 有的前松后紧、草率仓促……也就知道原因了。这样的课堂一定精彩纷呈, 魅力四射, 这时课堂也就成了语文教师施展写作才华的华丽舞台, 也就成了学生健康成长、吸纳琼浆玉液的精神乐园。

三.写作教学价值

下水作文是引发学生写作欲望的水果, 是点燃学生思维燃料的火种, 是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火花。具体分为四大功用:模仿功用, 指导功用, 桥梁功用, 熏陶功用。

(一) 有效点拨技巧, 发挥模仿功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人们的创新意识空前高涨, 仿佛“模仿”一下子成了“过街老鼠, 人人喊打”。诚然, 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高考指挥的束缚下, 为了速成, 往往让学生背诵优秀作文, 到时东拼西凑, 以至出现大量虚情假意的文章, 这难道是“模仿”惹的祸?当然不是, 众所周知模仿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创造也是从模仿起步的。模仿其实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 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盖学这既久, 自然纯熟。”唐代的著名和尚皎然把模仿的方式归纳成“偷语”“偷意”“偷势”三种。一曰偷语, 就是模仿前人的句子;二曰偷意, 就是模仿前人的意境;三曰偷势, 是模仿前人的风格气势。

学生写作是一个从模仿到创新的渐进过程, 需要有适宜的范例作为写作借鉴。选取适当的范例给学生参考, 远比讲授一大堆枯燥乏味的知识要有用得多。我国虽一直主张读写结合, 把课文当做学生写作的范例, 但语文读本和教学都习惯于只把课文看成阅读分析的对象, 难以实现读写迁移;而且在写作时也没有提供构思、行文、修改、评价等方面的示范, 学生靠盲目摸索, 难以顺利成文。

(二) 适时讲授知识, 发挥指导功用

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认为是让学生多读多写, 熟能生巧。可是如果教师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则大大缩短他们由“生”变“熟”、从“拙”到“巧”的路程, 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这其中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下水作文。教师手里有理论的尺子, 写“下水作文”, 就又多了一把实践的尺子, 点拨时, 光用理论的尺子和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尺子来衡量学生的写作, 效果当然会不同。布置学生作文, 语文教师先下水, 才可能摸清“暗礁险滩”, 了解学生可能陷入的误区, 使教学指导更具针对性。批改作文后, 发现共性问题, 教师再下水, 讲评时, 现身说法, 对症下药, 更加准确有效。叶老对此曾有深刻的见解:“凡是有关作文的事, 老师实践越多, 经验越丰富, 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但是老师的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是根本。根本深固, 再加上适当的教学的方式方法, 成绩就斐然可观了。”

“教师要指导写作, 不能空讲作法, 一定要有写作的切实经验, 才能随机应变给学生真正有益的帮助。”学生作文, 也就是由“知”到“行”的过程, 把教师提供的理论和方法内化为写作能力的过程。而现在作文教学的普遍状态是重知识讲解, 学生处于“知”“行”割裂的状态, 自然很难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写下水作文, 我们就具有了“经验”, 就能把具有内隐性特点的策略性知识分解为一套具体可操作的外显的程序, 为学生在“知”“行”之间搭建了桥梁。

(三) 随机链接阅读, 发挥桥梁功用

自古以来, 读写结合, 读是手段, 写是目的。但与阅读教学相比, 写作教学比较尴尬。长期以来, 写作教学缺乏成熟的教材、课型和评价体系。目前的语文课程形态, 基本上还是以阅读为核心的架构。不同版本的新课程教材都是以阅读文选作为主要构成, 写作则零零散散地点缀其中, 写作附庸于阅读。即便如此, 尽管每一写作专题力图配合相对应的阅读文本专题, 但由于受阅读文本编写体例的制约, 使用起来仍存在一些缺憾, 出现了写作训练点与一些阅读文本的分离, 如苏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二) 专题二“历史的回声”《六国论》《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课文后面配的写作专题是“消息”的写作, 写作要求是“准确及时便捷”。教师的下水作文就显得特别重要, 可以把阅读与写作打通, 把作家作品与学生习作连接起来, 教材中的名家名篇犹如在天上, 学生的习作犹如在地下, 真可谓有天壤之别, 而教师的下水作文就像一架云梯架于其间, 让学生克服“高不可攀”的思想, 这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颇有成效的。所以教师在评讲作文时, 一定要把学生中写得好的习作与教师的下水作文进行比较分析, 引导学生不断修改, 不断强化, 不能轻描淡写地处理。

(四) 长期感化品质, 发挥熏陶功用

1. 端正学生写作文的态度

作文应该是真诚的表达, 学生学写作, 最后的目的不是应试, 而是在人生和社会中能熟练地运用语言交流信息, 抒发性情, 使生活更诗意。但许多学生写作文的目的不明确, 导致写作态度不端正, 抱着敷衍了事、应付任务的态度, 这样的写作动机是写不出好作文的。教师通过写下水作文, 把自己苦思冥想时“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恼, 更把自己灵感迸发时“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告诉学生, 使学生明白, 写作文就是写出自己想说的心里话, 是流露自己真实情感的一种方式, 是和他人交流思想的一个途径。

2. 培养学生写作文的浓厚兴趣

“在整个作文教学中, 教师的最大作用应是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之所以会发出“作文作文, 见到头痛”的苦叹, 正是因为某些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引发学生写作文兴趣的最好方法是:教师用自己的下水作文点燃学生作文的热情。在指导写作中, 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赏读给学生听, 无形之中就会引起学生的好奇, 对作文产生浓厚兴趣, 他们就会主动拿起笔杆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我也写作, 不过不是为了发表, 而是为了教会我的学生使用语言。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这些年份里, 我写了一千多篇小作文……我把自己写的小作文和短诗读给学生们听……当我的作文或短诗触动了儿童的心弦时, 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 努力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如果把自己平时勤于笔耕、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文章读给学生听、拿给学生看, 那会更加激发学生写作文的欲望。

3. 磨练学生写作文的坚韧意志

3.下水作文:语文教师旨在“引玉” 篇三

我在近20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生涯中,一直喜欢动笔,不仅平时会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学生写课堂作文时,我也和他们一样在教室里写作文,教室里没有站着的老师,有的只是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这种师生共同作文的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所以教师写“下水文”,首先就为学生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愿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从“岸上”下到“水中”,大家共同参与、共同构思、共同摆弄文字、共同体验个中的甜酸苦辣,营造出努力想表达的一种写作氛围,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欲望。当然,也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文并不是那么可怕,有老师和自己“并肩作战”,学生的主动性就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就能逐渐提升。我带的几届学生中考时,很多学生在语文学科上为总分添加了很重的砝码,我觉得这是与学生共同“下水作文”分不开的。

其次,教师常下水写作文,可以让老师在点评时更具有针对性。同题同作文,教师亲自下水,动笔写一写,做到胸中有丘壑,指导学生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而不至于隔靴搔痒。教师对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具有更深刻的体会,知道哪几种立意是基本符合题意的,哪些情况有跑题偏题之嫌。师生互相阅读彼此的作文,更能让学生明白自己习作的不足,文章的差距在哪里,是词汇不够丰富生动,还是结构松散、逻辑混乱,或者语句不通顺、中心不突出,便能尽收眼底。

再次,语文老师的下水作文要把握好几个方面,要写学生的真实生活,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观察思考问题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从成人角度去看问题,否则教师的下水作文就完全失去了指导意义。另外有些教师怕自己写的作文还不如学生写的,有失脸面,这样就给自己加重了心理压力,搜肠刮肚地用优美的词汇,虽然文章表面华丽了,但缺少自然情感的流露。其实老师的下水作文不要写得太好,不要尽善尽美,要让学生觉得老师的作文也不过如此,学生就会更大胆地“品头论足”。教师下水作文的目的是“抛砖引玉”,只要能把学生的“玉”引来,自己的“砖”次点无所谓。

4.2023安徽高考作文教师下水作文 篇四

高考作文题揭秘后,看到湖北卷的“由‘三’联想一个成语,俗语或词语,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的题,便想起了我命的“人生之‘三说’”的模拟题;看到安徽卷和全国卷Ⅱ的“读” 和“读书”的题,便想起了我命的 “名著啊名著”的模拟题--窃以为,我的这两道题,与高考题撞上了。

9月,河南大学《中学语文园地》杂志的责任编辑李华珍老师向我约关于“高考作文模拟训练及提示”的稿件,我应约创作了一组稿件传去。几个月后,这组稿件发表在第一期和第二期合刊的《中学语文园地》的高考专号上,“人生之‘三说’”和“名著啊名著”的模拟题及训练提示均在这组稿件之中。发表后,这组稿件被多家网站(遗憾的是,不少网站都没有署作者名,甚至还有个别的署了他人之名)。

我没有先见之明,与高考题相撞,纯属巧合--自作多情在所难免。不过,我也感悟到,高考之前,根据考纲和历年的试题及考生实际情况,作一番预测,还是有必要的--这将增强复习训练的针对性。不必过分期望奇迹的出现;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这才是制胜的根本。

下面,将相关的高考题和我的题一并录于后,请众网友批评。

一、与2006高考湖北卷的题相似

湖北的“由‘三’联想一个成语,俗语或词语,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在汉语中“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后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以上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它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想起来思考。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我的“人生之‘三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人生“三戒之”:孔子提出,人生,“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②人生“三要素”:著名女作家冰心说,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不可缺一。

③人生“三味药”:胡适先生曾对毕业生赠言,谈到人生需要“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

④人生“三暗礁”: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告诫青年人说:“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这是人生的三大暗礁。”

⑤人生“三信仰”:诗人徐志摩以“爱”、“自由”、“美”为人生必不可少的信仰。

⑥人生“三鼎足”:作家丰子恺打过一个精妙的比喻:圆满人格像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个足。缺了一足,鼎就必然立不成。对一个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经脉,真是骨骼,这三者支撑起一个:“大写的人”。

请以“人生之‘三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本模拟题引用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立意自定。

② 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提示:

本题所提供的材料,皆是中外名人对人生之深刻感悟,六位名人所言,内容不同,角度各异,充分展示了各位名人的鲜明个性,却又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每一则,都是一碗“心灵鸡汤”。以“人生之‘三说’”为话题作文,以下意见可以参考:其一,可褒,可贬。其二,可针对自己,可针对他人。其三,“三说”的三个方面是三个并列的概念,而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三说”须共同“诠释”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其四,无论用不用题目提供的材料,都能写出好文章;不用这些材料,你可以引用其他的名人或“凡人”的“三说”,生发开来写,更希望创造出全新的“三说”。其五,无论怎样写,都应该带上鲜明的个性特点。

(发表于河南大学《中学语文园地》20第1-2期高考专号)

(多家网站转载)

二、与2006高考全国卷Ⅱ和安徽卷的题相类

全国卷Ⅱ的“读书”和安徽卷的“读”

全国卷Ⅱ

目前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为60%,只有52%。

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19是3.7%,20已经有18.3%。

全面了解材料原则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字数800字。

安徽卷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的“名著啊名著”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年8月7日的《成都晚报》刊发了题为《不读〈红楼梦〉不配当空姐》的一则报道,报道说,泰国国际航空大众有限公司在华招空姐,面试时,就考了有关《红楼梦》的问题。记者问:“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泰航一高层人士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我们这次就是想招具有中国特色的空姐,如果连中国四大名著都没读过,怎么能称得上有中国特色?所以,不知道《红楼梦》,没读过《水浒传》的,我们坚决不要。”

请以“名著啊名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

国家教育部3月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中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并列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2003年5月又颁发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体现了语文教改精神,进一步对中学生阅读与鉴赏明确提出了独立性、整体性与个性化的要求。不管各地贯彻实施的情况如何,年毕业的高中生在与名著“接触”的问题上,应该有更多的体念,以“名著啊名著”为话题作文,是有话可说的。你可以就题目提供的材料发表评论,也可以就一部名著,几部名著发表评论,或者对中学生读名著这个问题发表见解,你也可以写你与名著之间的故事。也许,在读名著问题上,你有难言的苦衷,那就不妨把苦水倒出来,“倒”得真切,就是佳作。但请注意,“名著啊名著”的话题本身就对文章的情感因素提出了暗示,所以,不管写何种文体,你的文章须带上浓重的感情色彩。

上海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看课外阅读》;以“名著啊名著”为话题作文,对写作的内容作了限制,且增加了“情感”的成分,不是上海高考作文题的简单翻版。诚然,全国高考考读名著之类的题可能性不大,但高三的学生对读名著的问题作一番梳理,作一番审视,还是很有必要的;以之入文,说不定收获还不小。

(发表于河南大学《中学语文园地》2004年第1-2期高考专号)

(多家网站转载)

[附]童华池联系方式

电    话 : 028-85090823  028-84934551  13668215372

5.2023高考语文上海卷作文标题 篇五

人是一种奇妙的生物,自古以来就对未知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从远古时代的探索新的狩猎区,到现代的科学探(索)和太空探(索),人类一直在寻找突破自我边界、一步步认识世界的路上不停前行。其中,有一部分人乐意去探寻陌生世界,只是因为好奇心的驱动。然而,这种好奇心所带来的意义远远远超过了表面的饱足和探索的乐趣。

首先,好奇心是人类认知能力的表现。我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球上最迈进(先进)和智慧的物种,正是因为我们具备了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推动着我们主动探索未知,发现新的知识和信息。正是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人类才能够不断拓宽自己的认知边际,理解世界的本质。从科学研究到艺术技术创造,好奇心都是激发人类创造力量和智慧的源泉。

其次,探索陌生世界不只是满足好奇的表象,更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人对未知的探索是一种求真与理解人生的过程。人类渴望了解自己的起源、意义和命运,通过探索异界,我们希望找到对这些问题更深刻刻画的答案。这种追寻的过程是一种对我自己的反思和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满足了好奇心,更(加)深了我们对生命和宇宙的认识。

6.2023年高考作文遥远的绝响 篇六

称此独为“魏晋人物晚唐诗”,绝不为过。

魏晋之风流、魏晋的洒脱与不羁,魏晋的处处透着锒铛之气的“潇洒”,之所以独特于现世,或许是因为余秋雨先生在文中所说的,它诞生于“黑暗、混乱、血腥的挤压”。

先是阮籍,他那种难以掩藏的文化感、历史感,在魏晋这个纷乱的时代与无数的鲜血与头颅碰撞、融合之后,超脱出一个更有标志性的洒脱的形象。“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当他驾着木车悠闲游荡,在绝路前眼眶喷涌而出热泪的时候,那必然不是悲哀于无路可走。那是一种错杂而浑厚的情感,是一种找寻,是只哭给自己听的来自心底对现实对生活最为真实的嘶吼。他的狂放、他的不拘礼法,至今都难以被人接受,可何尝不能试着去效仿他在穷途时的大哭呢?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真实地面对并释放自己的心思,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末路之前长叹一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我们不懂他究竟此言何意,但我们懂他的充满寂寞感的豪情——那蕴藏在面向天地之间一声震颤万物的长“啸”中的厚味。他不想做英雄,因而他只叹英雄,叹这纷纷乱世、竖子称王。他已将世事看得透彻而深刻,因而他只要由着心去表达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我们学不来,因而只能仰视于他的洒脱,那种不满足于世俗的追求乃至到了戏弄的程度的洒脱。我们,最多也只能活得潇潇洒洒罢了。

再是嵇康——对于余秋雨先生将他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第一可爱人物”的说法,无可争辩,他的个人形象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比阮籍高出许多。他的潇洒,甚至近乎漠视一切。他选择了隐居,像世世代代众多文哲圣贤一样过着自己不受打搅的生活,但他又不与那些深居山林的弃世者等同——他竟略显荒唐地在洛阳城外叮叮当当地打铁。他不在乎尘世的热闹与繁杂,他甚至对此感到鄙弃,他所追求的只是自己真真正正所想要的,那永远的安宁与满足。他坚守着自己最不可侵犯的界限,一条已近乎到略带傲慢的界限——但那不是傲慢。他的风流洒脱已将他隔绝在一个常人无法触及的安宁而和谐的圈子里了,因而他能看到旁人是何等的呕哑嘲哳。他会写一脸的嘲讽与不屑,却绝不会被那些无用的音响搅乱了心思。当他最终淡然地坐到刑台上将一曲就此失传的《广陵散》弹毕从容赴死的时候,历史这一端的我们,也被震撼了。这是何等的风流,何等的淡泊万物?他的风流与超脱已在他身首异处的前一刻,毫无保留地弥散进历史的长河之中。

可叹的是,阮籍穷途的悲鸣长啸,嵇康赴死的一曲广陵,竟会成为历史的绝响。

抑或说,他们那种难以复制的风流,也成了转瞬即逝的一缕青烟,只存在了他们的那个时代,那短短魏晋之中又更显渺小的那一段历史之中。连他们血肉中剥离出来的后代,也完全不曾流淌一点点风流的血液,忠心耿耿地终命在官场之中。

我不知该如何悲于这已逝的风流。

转视现今,当风流被冠以贬低的意思的时候,又一批已在中国的时间轴上销声匿迹的“风流”者乌泱泱地重现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不谙世事,放荡形骸,趾高气昂地从人群中走过——他们是“风流”了,他们甚至已经超出了“风流”所能包纳的范畴而到了狂妄而放纵的地步。他们自以为已经达到那些“冥顽的古人”苦苦追寻一辈子却也只能在日薄西山的岁月里短暂享受的那种独立于浮世万物的境界。他们以为那样高傲地俯视一切、鄙视一切、将尘世污秽的万物看得一文不值的时候,他们可以孤高地活。但他们可曾知道,他们这样的流里流气早已将“风流”二字抹得乌黑乌黑。他们也许可以“孤高”地行走在这个社会,但重点必然会是落在那无情的“孤”字上,他们也将必然成为这个他们眼中“俗不可耐”的世界上最终腐朽在这“俗”的泥沼中最另类的极端。

还有谁记得那个风流的年代,那些风流的人物,那份真正的意义上难以企及的风流呢?

7.语文教师作文下水形式的创新 篇七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还采用了如下“下水”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片段式下水

此法是写一个片段, 或是开头, 或是结尾, 或是文中某一段落等, 这是“下水”作文十分有效的一种形式, 堪称“下水”作文“轻骑兵”。学生在写作中的不足之处往往表现在局部, 也常常以不同的形式呈现,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作文中局部的突出问题, 写一些小段落予以示范。

一段时间以来, 学生的作文不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苍生, 投向积极的社会思考。作文在弘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追求现实意义上着力不够。基于此, 在以“接力”“真, 就一个字”为题的作文时, 我写了如下两个片段:

【片段1】在这个一切以经济为中心的时代, 文化似乎显得并不那么重要, 甚至更以“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的噱头将我们的文化蹂躏得体无完肤。试问, 长此以往, 我们何以抓好这接力棒, 何以将文化传承下去?历史在冥冥中赋予了我们这样的重任, 我们却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将其淡忘, 任凭诸如韩国、日本等国以近乎强奸的方式将其据为己有, 国人的颜面何在?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文明何在?炎黄子孙的羞耻之心又何在?

给出以上“下水”片段, 旨在告诉学生:作文要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中跳出来, 眼光向外, 关注广阔的人生, 体察纷纭的世界, 去留意国家与社会, 人类与自然, 战争与和平, 历史与未来……家事国事尽揽视野, 民风世态形诸笔端, 这样才能写出大气作文。

此“下水”片段示范给学生后, 学生也感到两耳不闻窗外事, 不能与社会脉搏同时跳动的作文, 辞藻再华丽, 也难以掩盖思想的空洞。从此, 主动读书看报的多了, 自己做读书笔记, 做剪报的多了。一段时间后, 学生作文罗列“光荣榜”“英烈榜”的现象有所改观, 作文选材也渐渐有了时代气息。

片段式“下水”重在有的放矢, 以解决学生倾向性问题;贵在持之以恒, 让学生读一段能有一得。

二.提纲式下水

老舍先生说, 写文章前, 总要认真地在头脑中理清思路, 即便是写极短的文章, 也要预先列写作提纲;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 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 后来可省事。由此可见, 写作文列提纲多么重要。列提纲, 就是组织材料, 把有用的内容, 即有助于表达中心思想的材料, 用简要的文字拟定一个概括的、合理的纲要。有了提纲, 下笔时才会胸有成竹, 顺着提纲写下去, 就可以一气呵成。

此类“下水”文就是教师不写片段或整篇文章, 仅仅列出一个比较详细的提纲, 展示教师作文构思过程, 从而给学生以启发和示范的作文形式。这是笔者常用的“下水”方法。

【提纲1】

人生长河中的航行 (并列式)

论点:人生长河, 浩浩荡荡, 置身于这股飓风洪流, 生命渺小得如沧海一粟, 但我们仍旧要驾驶这一生命小舟, 去完成人生壮丽的航程。

分论点一:我们当以智慧为舵, 把握好人生长河的航向。

分论点二:我们当以意志为浆, 搏击人生长河中的狂风暴雨。

分论点三:我们还应以自省为帆, 叩开彼岸成功的大门。

结尾:逝者如斯, 不舍昼夜。让我们与时俱进, 相时而动, 驾一条生命小舟顺流而下……

【提纲2】

真, 就一个字 (层进式)

真, 其反义词为假;求真, 也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打假”。但求真被人们的关注度似乎远不及打假那么高。 (引出一些社会现象)

列举一些社会现象 (方舟子打假, 真假“周老虎”, 曹操墓等)

社会上一部分人热衷于造假, 究其原因, 从个人来讲, 是道德的沦丧;从社会整体角度来讲, 是社会缺乏求真的精神和勇气。 (分析原因)

久而久之, 人们很少再去关注创新, 创新意识在丧失, 创新能力在下降, 这是社会的悲哀。 (分析危害)

如何让社会步入正常的轨道, 让求真成为共同的信仰呢? (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一切问题人们都能通过正常渠道了解真相时, “假”就失去了市场, 剩下的就是说“真话”, 用“真情”, 求“真理”, 善和美也就随之而至了! (结语)

【提纲3】

有这样一种声音 (记叙文)

开头:引出生活中父亲三轮摩托车的声音。

第一次描写三轮摩托车的声音, 突出它对家庭的意义。 (一个细节描写)

第二次描写三轮摩托车的声音。 (一个场面描写突出母亲对父亲的爱)

第三次描写三轮摩托车的声音。 (着重描写下雪天特定环境下的声音)

结尾:这天籁之音, 承载着全家的希望, 传递着亲人的温情。

这种形式可以提高“下水”作文的效率, 培养学生作文写提纲的习惯, 帮学生打开思路。学生多揣摩此类“下水”文, 也会慢慢掌握列提纲几个要领:段落层次要周严、细密, 成文才能有严密的逻辑性, 条理清楚;材料选择要突出重点, 成文时才能做到有主有次, 有详有略。

此类“下水”作文, 可以用在面批时, 可以用在课间闲聊时, 也可以用在学生苦思冥想而不得时, 给学生以启示。但要注意不能因此让全班学生作文模式化, 出现“百人一面”的现象, 更不可“一刀切”, 限制了部分富有才情学生的自由发挥。

三.矫正式下水

这种“下水”作文, 主要用于作文讲评课, 其目的是纠正学生考场作文的突出问题。“下水”前, 教师要充分研究、分析学生的问题作文, 对学生作文中倾向性问题了如指掌后, 再根据学生突出的、共性的问题, 针对性地“下水”以纠正这些问题。

【案例1】

原文:法国的普鲁斯特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在一间门窗紧闭的房间里静静地思索!十五个年头, 终于写成了《追忆似水年华》。这部著作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巴尔扎克躲在一个小楼上慢慢地喝完了一万杯咖啡, 《人间喜剧》横空出世。我国著名作家张承志在昏暗的灯光下, 伴着呼啸的西北风, 几年如一日。静静地在那儿写作, 终于写成了《北方的河》。身前不事张扬, 身后为人所敬仰。

矫正文:是谁在暗室里《追忆似水年华》?是谁用一万杯咖啡谱写一部《人间喜剧》?是谁夜夜长明灯记录《北方的河》?普鲁斯特、巴尔扎克、张承志他们这群孤独寂寞的灵魂, 生前无声, 死后却长存。

普鲁斯特他们视名利如粪土, 视作品如生命, 以炼狱般的生活去描写厚重的历史, 用充满着人格魅力的内敛赢得了尊敬与景仰。而当今有些作家叫嚣着用身体写作, 今天骂名人, 明天造绯闻, 其目的无非是以欺骗的手段为作品赢得卖点, 到后来却因抄袭丑闻为人所不齿。这种不惜丧失自己的人格以求得一点蜗角虚名、蝇头小利的人怎能不被人唾弃?

目的:原文侧重列举了几个人物的事例, 语言显得啰嗦, 且没有分析, 这是学生写议论文常出现的问题, 矫正文通过排比举例, 既增加文采, 语言又显得简明, 议例增加理性的力量。

【案例2】

原文:当然了, 不事张扬也不等于碌碌无为, 这是很清楚的。

矫正文:然而, 不事张扬并非无所事事, 而是需要埋头苦干, 认清自我, 耐得住寂寞, 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尽管, 能成为大家名家的, 少之又少, 但那种没有任何目标“躲进小楼, 不问世事”的做法, 也只能是庸人的借口, 这样的生活只是“死水一潭”。因此, 我们做人要不事张扬, 做事要有理想。即使不能成名成家, 但在自己的岗位上, 安静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这样的人生也同样精彩。

目的:原文没有能够展开, 加之学生平时作文不会作辨证分析, 矫正文就通过辨证分析增强说理的力度。

这几个短文是进行作文讲评时写的, 目的是矫正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共性问题, 不求脱胎换骨, 但求有所进步。通过训练, 让学生作文时避免这些“硬伤”, 以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成绩。

四.定制式下水

此类“下水”文为部分学生“量身定制”, 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去模仿。班上有几个学生作文总不入“格”, 对写作似乎失去信心, 笔者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 为他们定制了“由头引入”式“下水”文, 供他们模仿, 以训练他们写作中规中矩的议论文。几次训练后, “一事一议”型议论文, 他们也写得像模像样。笔者其中一篇定制式“下水”文《信念的重量》发表于《班主任之友》 (卷首语) 。

【定制文1】

信念的重量

王亚声

信念有时候也是有重量的, 而且大得让人无法想像。

美国麻省Amherst学院曾经进行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实验人员用很多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 以观察当南瓜逐渐长大时, 能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最初他们估计南瓜最多能够承受500磅的压力。

在实验的第一个月, 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压力;到第二个月时, 这个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压力;当它承受2000磅的压力时, 研究人员必须对铁圈加固, 以免南瓜将铁圈撑开。最后, 南瓜承受了超过5000磅的压力, 瓜皮才产生破裂。

实验人员打开南瓜, 发现它已经无法再食用, 因为它的中间充满坚韧牢固的层层纤维;为了吸收充分的养分, 以便于突破限制它生长的铁圈, 它所有的根全方位地伸展, 直到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和资源。

人们顿时被这个小小的南瓜深深震撼了, 它本是大自然中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色, 竟然承受了如此巨大的压力, 也许这一切就来源于它的一个信念——撑开箍住它的那道铁圈。有人说过, 大自然是一部伟大的书, “只要你认识了这部书, 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 贫困时不贫困, 苦恼时有安慰, 挫折时有鼓励, 软弱时有督查, 迷失时有指南针”。这颗南瓜, 它在大自然的这部书里, 写下的不正是关于信念的篇章吗?

其实, 成功的人生往往很简单, 当信念确定后, 能为自己的信念去不懈追求, 成功就会随之而来。正如这颗南瓜, 没有喊半句空言, 更没有怨天尤人, 而是将躯体变成坚韧牢固的层层纤维, 将根系向四方伸展, 以吸取土壤中更多的营养。

我们对于自己能够变得多么坚强似乎无法预料, 其实, 只要用短短的一生去坚定一个长长的信念, 总有一天, 能看见自己像南瓜一样创造出奇迹, 到那时——

平凡的已不再平凡。

遥远的已不再遥远。

班上曾有一个非常喜欢宋词的学生, 能背诵宋词几百首, 对贺铸、周邦彦和柳永的词和人还有一定的研究, 喜欢写一些关于他们的文化散文, 但似乎总有点不得要领。基于此, 我写了一篇《向往这样的生活》 (该文发表于《语文导报》) , 引导他去思考写这类文章的写法, 也在他们心田上播撒了一点文学种子。

当然, 限于学养和笔力, 也深深感到自己的“下水”文引路终究只能是引路, 不能让学生有升华式的进步。于是, 我还为他们开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夏坚勇的《湮没的辉煌》、鲍鹏山《寂寞圣哲》和梁衡的“红色经典”系列等书单, 让他们阅读, 领会这些散文的写法, 以求更大的进步。 (后来, 该生写了《那一川烟草》 (写贺铸的) 、《门里门外》 (写周邦彦的) 等四篇散文发表于《扬子晚报》《创新作文》等报刊。)

这些学生因此受到启发, 作文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高考也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下水”文在使用的过程中, 我们还要注意:

1.教师心中有“文”也要有“人”, 不可忽视了学情。由于年龄、学历、生活阅历的不同, 对同样的事会有不同的感受, 用一篇学生“跳一跳, 抓不到”的文章给学生示范, 最终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给出的“下水”文一定要让学生仿得了, 学得上。定制式“下水”文, 只能让有这方面才情的学生模仿, 如果让班上的所有学生都来学习, 只能使大部分学生望文兴叹, 自叹不如, 看不到自己的进步, 慢慢失去作文的兴趣。

8.2023安徽高考作文教师下水作文 篇八

一考生

忘不了,忘不了故乡那一轮明月,如明镜一般,照亮了我阴霾黑暗的心灵天空;忘不了,忘不了故乡那一泓清泉,如乳汁一般,滋润了我干渴荒芜的心田;忘不了,忘不了故乡那一承血脉,如脐带一般,记录着我作为华夏子孙的深情。忘不了,忘不了故乡的一草一木,忘不了故乡的乡音乡情,忘不了……

我要回家,越过浅浅的海峡,带着感动出发……

“听说北方有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才能将它唱响,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1948年,余光中21岁,与母亲一起前往台湾,寻找失散的父亲,这一去竟有半个世纪与祖国分离;43年后,余老重回故里,听着南京紫金山下钟声作响,看着重庆锦江水滚滚向东流去,老人不禁潸然泪下。在南京大学,与千名师生席地而坐,高唱着他的诗篇“纵使全身焚烧,那唐魂汉魄仍萦绕在我的心间……”全场学生激昂奋起,与这位来自台湾的游子激情吟唱,眼泪在天空中挥洒……

余老回来了,带着他那对故乡文化的崇敬和热爱,带着他那汉魄唐魂,还有那不尽的泪水……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头一望已雪染白头。”75岁,52年。2005年,连战回家了。剥掉政治的污衣,让我们感受到了游子重回故里的赤子之情。从台湾出发,连战面对众多记者的提问默不作声;回福建拜祖,跪在祖先的坟前,只见那泪水在他的眼中打转。不知有多少滴滴落,寻根问祖,其实是在寻找真正的家啊!“两岸血浓于水,和平是最终的趋势”,连战的话掷地有声。

连战也回家了,带着他那对故乡先人的爱,带着他那赤子之心,还有那不尽的泪水……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979年5月16日,林毅夫这位年轻的台湾军官,纵身跃入海中,向厦门方向游去……这是多么漫长的泅渡啊!可是他完成了这一奇迹,从北大毕业到学者再到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家,他毅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我爱台湾,更爱大陆,我是中国人。”这句话,时刻挂在他的嘴边。

林毅夫也回家了,带着他那不尽的梦想和对大陆深沉的爱,还有那不尽的泪水……

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人是家乡美……出发吧,让我们带着感动,带着那一脉相承的根,带着那血浓于水的亲情……

我要回家,越过浅浅的海峡,带着感动出发……

[点评]这是一篇从题意到结构、从内容到语言都彰显作者才情与实力的佳作。其突出的特点如下:(一)立意新颖,结构严谨。该考生抛开当前热点话题,选取海峡对岸骨肉相连的华夏儿女作为抒写对象,深切表达了因感念大陆、思恋故土、心怀感动而出发的美好情怀。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布局,层次清晰,首尾呼应。(二)语言简练,富于才气。全文句式整散结合,行文自如潇洒。尤其是场面描写,形象逼真,把余光中、连战和林毅夫等人物生动地凸现了出来。

(点评:唐惠忠)

带着感动出发

一考生

暴雨之中,是谁,为你撑起一把伞?漫漫黑夜,是谁,为你点亮一盏灯?怀着一颗感动的心,你会发现,暴雨后总有美丽的彩虹,黑夜里总有星星的闪烁。带着感动出发吧,让你的人生变得温馨而美好!

感动,珍藏在我们心中,又时时刻刻向外散发着光与热。带着感动出发,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寻人生路上的风景,我相信,无论是广阔的大自然还是热闹的社会,都会使我们收获最宝贵的财富。

带着感动出发,在大自然的奥秘与美丽中行走,我们将收获发人深省的哲思。当川端康成感动于夜半时分盛开的海棠花时,他便在这洁白如雪的花瓣中领悟了孤寂与纯美的结合律;当宗璞驻足在紫藤萝瀑布下,体味这紫色波浪带来的感动时,她便领悟了生活与不幸的辩证法;当史铁生在地坛的花花草草中停留,感动于昆虫们的辛劳时,他便看穿了生与死的轮回……人总是由自然而生,与自然中生灵万物有着共同的感应;而感动,便是这样一把钥匙,让我们打开与自然的感应之门,收获朴实而深刻的哲思。

带着感动出发,在人间社会的喧闹与冷暖中行走,我们将收获感人至深的温暖。当奥运圣火在异国他乡遭遇袭击时,我们看见一位瘦小的残疾姑娘弯腰护住火炬,完成了她人生中最出色的防守。那一刻,奥运圣火为之感动,燃烧出耀眼的光芒!当冰雪肆虐我国南方时,我们看见无数绿色的身影忙碌在铁道、公路两旁。那一刻,冰雪为之感动,为之消散!当地震突袭四川时,我们看见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面带忧虑,在废墟中穿行。那一刻,国人为之感动,世界为之惊叹!在风雨之中,在瓦砾之上,我们用感动见证了最顽强的民族,最伟大的爱!带着这样的感动出发,谁不会变得更加成熟?谁不会更了解温暖的含义?

带着感动出发,我们在自然中聪慧,我们在社会中成长,于是,我们要将这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们。伸出你的手,将爱心的感动传给孩子;坚守你的岗位,将敬业的感动传给同事;攀登你的高峰,将拼搏的感动传给同伴……我相信,这些感动会在心中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色彩斑斓;而这,也就是带着感动出发的意义所在。

请带着感动出发,在暴雨中为他人撑一把伞,在黑夜中为他人点一盏灯。带着感动出发,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世界将永远是晴天,永远充满光明。

[点评]文章立意明确,扣题紧密。作者由自然中的海棠、紫藤萝等“让我们打开与自然的感应之门,收获朴实而深刻的哲思”,过渡到“在人间社会的喧闹与冷暖中行走,我们将收获感人至深的温暖”,表现我们因爱而感动,因感动而爱岗,因感动而敬业,从而把“出发”的内涵诠释得相当到位。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富有张力。

(点评:唐惠忠)

带着感动出发

一考生

沙漠中没有路,驼铃依旧在响;天空中没有路,苍鹰依旧在飞;生活中没有路,我们带着感动出发,踏上征程。

从小就爱看书,因而了解了许多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人们的事迹,在翻动书页的刹那,我被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感动着。

谁能够看得见美人泪?谁能够听见昭君哭?谁能够笑谈着沧海桑田?别叹息,听我说——没有不老的红颜……

湛蓝的天空辽阔得让鸟儿绝望,金黄的大漠遥远得让游子的目光无法企及故乡,昭君的曲子在回荡……

离别长安城那柔美的月光,离别长安城那向上扬起的檐角,昭君的心里有些不舍,但她很快明白,凄冷的皇宫不是她真正的归宿,明争暗斗不是她一生的追求,或许在大漠,她的心才是另一番壮阔。于是,她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教会这里的人们耕与织,在人们的欢笑的眼神中,她明白了自己的归属。

经历了风沙,但却多了一份大漠女人的妩媚,这是另一番神圣的美。昭君的故事千古流传,她的事迹感动着我:江南水乡女子离开生她的地方,到遥远的大漠传播文化,为人们带去幸福,她的精神让人们学会感动,带着感动踏上征程……

万丈高楼坠足,扬子江心翻船。司马迁心惊肠断。铁链套头,镣铐加脚,狰狞磨刀,豺狼捋袖,一声惨呼,鬼神泣,天地愤……

本以为你会奔赴黄泉,可你却活了下来,坚强如山,意志如铁。在岁月的风雨中,你带着你那如椽的大笔,走南闯北,记录下历史的点点滴滴。一滴血,点石成金;两行泪,浇红花蕾。生命诚可贵,精神更动人,在你的选择中,促成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于是,我又被感动了:人的生活不可能永远“潮平两岸阔”,偶然的黯淡,恰是天才进步的阶梯;中秋之月不可能岁岁如水,偶然的朦胧,恰是镜子背后之面。带着感动出发,人生才会是积翠如云的空朦山色……

在风中,我流着泪,我发现自己其实不是在感动的边缘流泪,而是在幸福的风中泪花如雨坠……

带着感动出发,人生无限美!

[点评]本文作者从历史人物入手,选取王昭君和司马迁的故事作为材料,来表达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我”、使“我”带着感动踏上征程。文章扣住“感动”与“出发”,把两者关系诠释得较为透彻。文章主题鲜明,语言优美,善用修辞,尽显文采,是一篇新人耳目的优秀作文。

(点评:唐惠忠)

带着感动出发

一考生

也许,“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不曾感动过见多识广的你。

也许,“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心酸,不曾感动过历经沉浮的你。

也许,“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待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唯美,不曾感动过风华正茂的你。

也许,“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顿悟不曾感动过心如止水的你……

那么,当你听到一位9岁的小男孩领着其他同学逃离地震危险后,说了一句“因为我是班长”时,再坚强的你,能忍住泪水的横流么?

那么,当你看到一位在地震中死去的老师身下,活下来的安然无恙的学生时,再沉着的你,能止住心灵的哀泣么?

那么,当你听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汉,在被俄罗斯救援队救出来后,幽默地说“我还以为地震把我震到外国去了”时,再冷静的你,能屏住苦笑的颤音么?

那么,当你看到救援的公路两旁,木鸡般呆立着的人们,在泪痕未干中举起一块块写着“谢谢”的纸板时,再铁石心肠的你,能抑住号啕不禁的感动么?

至少,我不能!

海明威笔下的桑提亚哥老人,在杀死了鲨鱼后,孤身屹立船头,在猎猎风声中缓缓说道:“一个人可以被战胜,却无法被打败!”一个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雪灾、事故、流言蜚语中,我们决然地高昂起自己的头颅。8.0级汶川大地震中,我们更挺起了脊梁!一幕幕救灾时感人的画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天灾无情人有情”的真谛……

黑格尔曾说过,在我们人类的天赋中,有一项既仁慈又残酷的本能,那就是在失去的当时,并不感受到剧烈的痛苦,倒是过后绵绵无期的思念,更令人撕心裂肺。

那么,让我们带着感动出发,携手共同安慰那一颗颗受伤的心灵吧!

[点评]本文情感真挚,思想深邃。作者从优美的诗句入手,拓展到众人感动的汶川救灾现场,进而展示自己被震撼的内心世界,并发出号召:“让我们带着感动出发,携手共同安慰那一颗颗受伤的心灵吧!”全文感染力强,能激起读者心灵的共鸣。文章行文老练,不同凡响。无论是排比句的运用,还是对名言的引用,都显示出深厚的文化积淀。

(点评:唐惠忠)

带着感动出发

一考生

当岁月飘然逝去,沉淀的无言的断壁残垣,春风吹来的时候,谁人忆起,那时花开……

——题记

阳春三月,风和日暖,信步城外看阡陌之上,杨柳依依,野花绚烂,身心不由得自由而浪漫。“三月风情陌上花”,古远的诗句似乎随风从远处飘来,从历史的深处飘来,拂过阡陌,袭上心头。诗是前朝的诗,可眼前的陌上风情却是不折不扣的现代,由眼帘入心扉,滋生着一腔的感动,蔓延在烂漫的花开之中。

陌上花开,如果没有从世俗的生活中走出来,悄然伫立陌上并为这三月风情所陶醉、感动的人,那么花开也是寂寞,风情也是苍白,于是一句“陌上花开,可以缓缓归矣”不知道被多少人吟咏了多少遍。三月陌上花,让人爱,让人痴,仿佛人的骨子里都是沉淀了花的影子,花的意韵……

陌上花开,是花在其中生命得以璀璨,人在其中心情得以畅然的一种意境。人归缓缓,那花便开得执著,便有了灵性;花开陌上,那人便有了感动,便抛开了尘俗。

陌上花,让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在人生的旅途中,带着感动出发。

我不禁低头,嗅着这些花儿。我突然觉得这一束束、一丛丛,开了又落、落了又开的陌上花,一直在伴随着历史而开而落。我不敢说自己可以见证历史,但我可以深情地抚摩这些娇嫩而顽强的花朵。这不仅仅意味着悠闲的诗意,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心中始终充满感动。而对生活中的种种,我们拥有因为感动而散发的芬芳。陌上花开,它们可以不伟大,但它们庄严;它们可以不永恒,但它们真诚;它们可以不完美,但它们努力。

这些渺小却不卑弱的花儿,让我们带着感动,从春天出发,驶向彼岸的怒放……

缓缓归,缓缓归,披一袭三月风情,再采一束陌上花。

缓缓归矣,我心已是陌上花开。

[点评]该考生从“眼前陌上花开”入题,进而联想到“三月风情陌上花”的诗句,并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与感受,用抒情的笔调、充满感情的文字,表达了内心深处对“那时花开”的感动之情。文意层层推进,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全篇的感染力;长短句的交错使用,读来富有韵味。

(点评:唐惠忠)

带着感动出发

一考生

我自认为我是一个不易被感动的人,但是今年的五月,我却有生以来第一次被深深地感动了。

——题记

五月,本是一个祥和的季节,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打破了我们生活的宁静,更是给汶川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灾难面前,我们失去了同胞,失去了财富,但我们却收获了许多许多的感动,这将是我们一笔无比珍贵的财富。

我感动于那神圣的职业操守。在关键的时刻,一个普通的老师用他那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谭老师是个普通教师,但在关键时刻,他却做出了不普通的举动。强震突袭,人民教师用行动让和谐的真谛更加完美真实,用行动让善良品德和职业操守熠熠生辉。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这患难之中见真情的和谐,有什么理由不为灾区人民危难之中显现出的人格魅力而感动呢?

我感动于那伟大的母爱。“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当灾难突然降临时,一位母亲出于本能用自己的身体为怀中仅四个月大的孩子撑出了一片天地。伟大的母亲,你的灵魂可以安息了。

我感动于那纯真的友情。“你别走,如果你要走,就等我死了再走吧。”“我不会走,你是我们班上年纪最小,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你一定要坚持……”废墟上一个男孩用早已血肉模糊的双手刨着那些厚厚的泥土和水泥块,身边的围墙还在颤抖。也许是他的诚心感动了上苍,女孩得救了。生离死别之后,他们相拥相泣。

我感动于那危难见真情的爱情。“宝贝,我很想你,我们结婚吧!”在听到女友的最后一次呼唤后,他发出这样一条短信。而电话的那一头的她早已泪流满面,声嘶力竭:“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是你的女人。”灾难阻隔了他们今生的情意,却阻挡不了他们来世的相约。

我感动于那真情的无私。四只羊只换回了1000块钱,而这几乎是她全部的财产,她却毫无保留地全献给了灾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妇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一个淳朴的灵魂。

我感动于那母性的博爱。“娃…妈妈…来不及…啊…”危难时刻他一手一个抱出了两个孩子,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身陷废墟。

我感动于他们神圣的使命。大地又颤抖了,上级下了死命令,所有人员立即撤离。但随即,几名战士大叫:“还有活着的孩子。”转身又要往里钻,另几名战士死死将他们拖住。这时,一名刚从废墟中抱出一个孩子的战士跪下了,大哭:“求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在鲜活的生命面前,他们义无返顾,这是他们神圣的使命。

五月的中国,给了我太多的感动,也给了我生命的活力。我要带着这些感动出发,去拼搏、去努力、去创造……

[点评]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考场作文,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考生热爱生活,掌握了大量的时新作文素材,并在作文中巧妙地演绎,以“我感动于——”这样开头的排比段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既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感天动地的英雄画面,也使得本文语言如高山流水,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二是这篇文章在描绘了一幅幅感人画面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写道:“五月的中国,给了我太多的感动,也给了我生命的活力。我要带着这些感动出发,去拼搏、去努力、去创造……”这不但写出了这些感动带给“我”的深远影响,也巧妙地点了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点评:张坤)

带着感动出发

一考生

我是一棵树,一棵长在黄山之巅的树。

谁说草木无情,冷若冰霜;谁说草木麻木,迟钝呆板。作为一棵树,我也有喜怒哀乐。我对这个世界是满怀着感动的。每当红彤彤的太阳刚露出云海,彤光四射,把周围的一切都染红的时候,我会感动,因为我觉得那景象神奇而惊心动魄;每当夜幕降临,月亮阿姨唱着甜美的摇篮曲哄星星宝宝入睡的时候,我会感动,因为在这静谧的夜里,此情此景是多么的甜蜜而温馨。

我在群山之巅,山腰山脚的同伴在羡慕我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的同时总是惋叹我的孤独寂寞,其实,我是很快乐的,因为我能够经常看到游客们不畏艰难的攀登。

瞧,那儿有一群人正在吃力地往上爬,背上的行囊压得他们只得弯着背。刚开始还挺顺利,层层阶梯还算稳当,道旁的栏杆和手中的拐杖还可助他们一臂之力。道路两旁的风景固然好看,而我知道他们的目标是山顶,看着他们的那股韧劲就知道,所以,他们也无暇四顾。黄山的路有的地方还算平坦,而有的地方就比较崎岖了。他们四个人在山间一块休息的地方商量着什么。一人拿着地图比划着,似乎遇到什么困难了。哦,对了,不远处朝北的地方有一段陡峭的山路,就像诗中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通过这一段路确实比较困难,但是这是通达山顶的必经之路。他们好像有了办法,个个脱下自己的衬衫连接起来,排头的人将一端捆在腰间,后面的三个人依次抓牢用衣服连起来的长绳,他们开始攀登天险了。狭窄的小道两旁都是坚硬的岩石,没有扶梯,从上往下看就像一把利剑从顶劈下的剑痕。我的心紧紧地揪着。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爬,只要有一个人脚下打滑他们就会全部滚落下来。排头的身子几乎是贴着地面在向前挪动,后面的三个人则依靠衣服的牵引紧跟着。突然一个人似乎坚持不住了,前面的赶紧拉住他,排头的双手双脚向四面张开撑住石壁,经过几番周折,他们终于到达山顶。

我在心底为他们高呼“万岁”,他们战胜了自然,更战胜了自己,我很感动,我是被这人间的智慧和力量创造出的奇迹而感动。我将带着这份感动,整装出发,在这高山之巅继续迎接风雪的挑战。

[点评]本文是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它以其如下两方面的特征获得阅卷老师的一致认可:一是本文描写细腻、生动、传神。如“排头的身子几乎是贴着地面在向前挪动,后面的三个人则依靠衣服的牵引紧跟着”,作者这里以动作描写为主,真实确切地再现了四位登山者艰难的攀登过程;“突然一个人似乎坚持不住了,前面的赶紧拉住他,排头的双手双脚向四面张开撑住石壁,经过几番周折,他们终于到达山顶”,则活现了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前进的情形。这些描写读来如在目前,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二是本文构思新颖独特,给人以新意。作者把自己设定为黄山之巅的一棵树,因为身处绝顶而见识不凡,于是,为自然界的日月星辰的升起落下而感动,为社会上的芸芸众生的不懈攀登而感动,这既有新意又见深度,让阅卷老师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点评:张坤)

[作者单位:江苏太仓高级中学;

9.2023北京卷高考语文优秀作文 篇九

有一次,在我所在的高中的云南省级大学生科技作品展上,我作为学生代表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进行了一次展示,并在演讲中准确地讲述了我所参与的科技作品的设计和研究,并解释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优点。在我父母的帮助下,以及我的团队成员的支持下,我从中获得了许多重要的经验和感受。

在展会上,我的心情非常高兴和兴奋。我感觉到我完全准备就绪,态度坚定,从而能够以最好的状态展示我的作品。当我站在展位前,面对着那些有着深厚技术背景的专家时,我感到了一股巨大的压力,但我仍然保持着冷静和沉着的态度。我相信,只要我专注于我的演讲,并传达出我对这门科学的热爱,我就能够取得成功。

在我的演讲开始时,我感到了一个巨大的紧张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了对我的科技作品的热情演讲。我简介的描述了它们的来源和设计过程,并着重讲述了他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各种优点。我还展示了我们的作品,并在现场给专家进行了实际的演示。最后,我得以回答他们的各种疑问和提出的问题,在我的演讲之后,许多专家来到了我的展位前,希望进一步了解我的作品。

在整个演讲的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平静的态度,因为我知道这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行动来取得的成就,也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所热爱和追求的目标。

总之,每一次亮相都是一个故事的开始,在每一次亮相的背后,都有着无数个人为之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到不安和紧张,也会有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去克服,但同时我们也会感受到成功的欣喜和成就感。

10.2023安徽高考作文教师下水作文 篇十

话在说人

海德格尔说“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的“存在之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他极力否定语言的纯工具观,认为人类使用语言,而语言诠释生命。

语言是人须臾不可离弃的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里的语言,更准确的说,应是方言。方言是天然的语言,是具有地域基因的语言,是个体的文化归属,每一种方言背后都言说着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乃至生活态度,西汉扬雄谈自己编辑《方言》目的时,说:以使考八方之风雅……使人主居高堂知天下风俗也。”即通过了解各地方言,使皇帝安居庙堂,坐知各地民风民俗。

同样,一个人在故乡所有的经验也会以这种地域语言的形式烙印下来,成为一个永恒的故乡符号。因此,离开故乡的人,他背负的故园情结必定是裹在方言行囊里的。“乡音无改鬓毛衰”,初读只觉“鬓毛衰”的人事凄凉,再读我们却能咂出诗人五十年官场纵横,仍执意不改乡音背后深藏的故园之思。

方言言说着个体的独特经验,而它的这种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又使其成为文学上的宠儿,许多作家用它来勾画一个个自然流露的活人。

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方言土语,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里叫‘炼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他在刻画人物偶用一些绍兴话,如吕纬甫喝酒,他用“呷”,七斤嫂中摔碗,他用“搡”,阿Q倒了霉,他用“遭了瘟”。原本隐而不漏的地方生活,风俗,经由几个方言词的言说,便如同4D画面一般,倏然落于眼前,声色形嗅,纤微毕现,使原本面目模糊的人生动可观起来。

方言是可贵的,然而,在同质化严重的今天,方言的生存空间却一再被挤压,在极速奔行的路上,我们将语言的工具性无限放大,忽视其诠释个体乃至群体生命的独特性。我们将方言视为羞于显人的“身份证”,如一个刚进城的乡下人,迫切地想要洗掉身上的“土味”,融掉身上的“胎记”,以便加入一场华丽的都市狂欢。

11.2023安徽高考作文教师下水作文 篇十一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一千两百多年前的诗句,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血脉偾张。诗人如椽巨笔下喷涌而出的跌宕起伏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这就是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林、秋雨、明月、清泉,还有那洗衣的女子,这一些看似平常的景象,在王维笔下,多了一份远离喧嚣洗去尘埃的意境。而诗人在文字背后寄情山水心志高洁的品性,也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一份启示,当下又该如何诗意的生活。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在十六岁的时候写下的这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可能称得上是中国流传最为广泛的古诗之一了。我们每个人小时候几乎都背过,当然随着我们的成长,也会对诗里的含义有更新的理解。对现场所有的选手来说,意味着又一场新的比赛开始了,我们也可以抓住新的希望,抓住新的机会,去创造新的成绩,祝各位好运。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放眼望去,无论是岳阳楼还是黄鹤楼,无论是滕王阁还是蓬莱阁。哪一处,没有留下古来圣贤的名篇佳句,奇绝文笔。这些名句让建筑成为名扬天下的文化古迹,更重要的是它们也穿越时空,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操,这是我们的财富,也是我们的根。所以在这里也再一次盛情地邀请所有的朋友们加入到我们的诗词狂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青春时期的杜甫,豪情万丈,傲视群雄。登高一览,江山尽在怀抱之中。可以说,这不仅是一个人的青春时代,这也是大唐的青春时代。虽然说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不过这首诗倒有着兼济天下的浪漫主义情怀。这首诗我们要送给所有的选手朋友们。拥有梦想,实现梦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各位选手从五湖四海来到这里,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相会、相识、相交、相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是这样一段惺惺相惜的情谊,却会被铭记在心底,温暖彼此的人生。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大唐的边塞,与其说是征战的沙场,不如说是诗意的原野。诗人们来到这大漠戈壁,看到的是边关冷月,想起的是龙城飞将,吟诵的是万里长城,怀抱的是家国情深。就像王昌龄的这一曲出塞,有一份艰苦卓绝,更有一份无上荣光。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样的边塞风情当中,走进大唐,走进中国诗词大会,走进光荣与梦想。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词原本的面貌,应该是阳春白雪,风花雪月。但是到了辛弃疾的手里,却更添了一份闲情逸致。在这里没有酒店,有茅店;没有菊花,有稻花;没有歌声,有蛙声。仕途失意的诗人却创造了一副最美好的乡村意境。那接下来,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中国诗词大会。再一次去感受古人那畅达的人生情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的大江东去,称得上是伟大的千古绝唱。在诗人的笔下,历史是这般地浪漫雄奇,人生是如此地荡气回肠。每当我们吟诵大江东去也仿佛跨越时空,实现了与诗人遥隔千年的相望。那今天,就让我们迎着这滔滔的长江水,走进中国诗词大会,再一次去感受唐宋王朝的情怀与梦想。

第二季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看到你们,我想到了江山代有才人出。看到你们,我想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看到你们,我想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我们遥远的古人用最纯真最生动的语言所抒发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从诗词的源头——《诗经》出发,开启又一场奇妙的诗词之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在中国古诗词当中啊,描写雨的佳句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既能感受到一份空山新雨后的清新,我们也能感受到一份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深情。我们既能感受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一份哲思,我们也能感受到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一份惆怅。当然我们更希望中国诗词大会是一场春夜喜雨。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我们展示了天地的境界,在这冬去春来的美好时节里,就像春雨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古人说诗言志,歌咏言,所以,东临碣石的曹操必定是心怀家国,志存天下。即便到了今天,我们依然能够通过诗句,感受到1800多年前的那份笃定和从容。这是一首英雄的诗,临茫茫沧海,念天地悠悠。也希望所有的朋友都能够从诗词当中感受到力量,寻找到方向,也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在中国诗词大会的征途熠如日月星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那间回不去的老屋子,乡愁是离家时的那条小路,乡愁是妈妈在风中挥动的双手,乡愁是诗人笔下到了也改不了的乡音。我们因为诗词相聚在一起,也希望中国诗词大会能够成为彼此心中的一片故土,一片净土,吾心安处便是吾乡。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在杜甫流传至今的一千四百多首诗词中,提到诸葛亮的有几十首,但是被公认写的最好的是这首《蜀相》,诸葛亮的一生功名心事,被诗人短短四句道尽乾坤,真是如椽巨笔。那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走进壮阔的诗词的 篇章,让我们一起激扬文字,谈笑古今。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一直流传到今天的绝句只有六首,而其中就有两首流芳千古,除了《凉州词》,还有一首,就是《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看得更远,就得登得更高。也体现一种积极探索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今天是我们诗词大会的第七场比赛,在这里也希望所有的选手,依然能够激情纵横,斗志昂扬去拥抱诗词世界的千里江山、无限风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孕育伟大的英雄。从古至今,有无数个文天祥在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舍身取义,力挽狂澜。也留下了一篇篇壮丽的爱国主义诗篇。在今天开场与大家重温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也是想以此来激励在场的每一位选手,弘浩然正气,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我们会看到不思量,自难忘,我们也会看到老夫聊发少年狂,我们会看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也能看到人生几度秋凉。今天是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第九场比赛了,一切渐入尾声。在这里,我也想借苏东坡的两句词送给大家,表达我们的心声。今后无论各位身在何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三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中国是一个爱诗的国度,中国人是一个爱诗的民族。我们从祖先三千多年前留下来的《诗经》里,依然可以找到今天我们所渴望的生活的样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是一份相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是一份承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是一份修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那是一份告诫。这世世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里,塑造着我们的容貌,淬炼着我们的思想,那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去追寻这些民族的文化基因,去拥抱那最美的诗和远方。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千里蜀道,是李白从长安回家的路。一首《蜀道难》,道尽了这条路的艰辛和崎岖。但是也正是这样一条艰难的道路,让天才诗人李白凭借着无尽的想象力,留下了不朽的华彩 篇章。

想象力是诗人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的一双翅膀。没有想象力,就没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没有想象力,也就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一曲苍茫的《敕勒歌》,那是来自风云激荡的南北朝的声音,那是一千五百年前气势恢宏的历史的画卷。短短的二十七个字,装点了诗词的国度,让中国诗词在《诗经》的纯真,在《楚辞》的泛滥,在唐诗的繁盛和宋词的高雅之外,又多了一种气质和风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笔下的长江,有着这世界上最美的景象:清晨,那是朝辞白帝彩云间;春天,那是烟花三月下扬州;一个人坐船,那是孤帆一片日边来;而登高怀古,那是凤去台空江自流。我想这千百年来,正是因为有了李白,也为在江上奔波的旅客们,找到了一份心灵的寄托。那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扬起风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年近半百的孟郊,终于得了功名,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老母亲,写下了这首感动千年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我相信直到今天,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记忆里,都会有这样的场景。我们穿着母亲准备的衣物,我们带着母亲收拾的行李,挥手与她告别。而当有一天,我们终于越飞越高,是否还会记得,老母亲最期盼的眼睛。如果说,告别母亲,走出家门,意味着我们的成长,那么抱着拳拳之心,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意味着我们的成熟,在这里也要祝天下所有的父母亲健康平安。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大漠孤烟,长空冷月,那是战士厮杀的战场,那也是诗人们灵感的源泉。自古以来,一条条保家卫国、守边戌疆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充满了牺牲,也充满了荣光,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那流传千古的家国情怀,再一次来传唱,那一篇篇激荡人心的边塞诗篇。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少年天才的王勃,在长安告别友人的时候,写下了这千古名句,而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早已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我们也希望,中国诗词的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感受到,传播四海,泽被四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春日》是朱熹的一首代表作,他以哲人的笔触写下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天是一个耕种的季节,而在这个新春,我们又一次撒下了诗意的种子,期待有一天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第四季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们携手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一起看人面桃花相映红,一起听稻花乡里说丰年,一起叹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起盼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季节有四季,诗词也有四季,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就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品诗意人生,看四季风光。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曾经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辛弃疾一生经历坎坷,当老了坐在水声山色之间,突然发现对面的青山是如此妩媚多姿。无论是巍巍青山壁立千仞,还是浩浩江河源远流长,当有一天,它们遇到了一双诗人的慧眼,山水便有了悲喜境界,立意恒久。让我们再一次跟随诗人的眼睛,重返青山绿水,看江山如此多娇。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它不仅是农耕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指南,它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时序的一颗敬畏之心。而无论是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还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还是大寒须遣酒争豪,大自然的变化也催生了一代代诗人的诗情。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寒来暑往之间,诗和季节的相互成就所绽放出的文化的光芒。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光阴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匆匆流逝,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而停下脚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在感叹着韶光易逝;而面对物转星移,如白驹过隙般的光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时光会带走一切,时光也会给予一切,感恩时光的馈赠,采撷最美的诗意。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在夔州任刺史的时候,深受当地民歌的感染,写下《竹枝词》,从此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诗句,便像那连绵不绝的清江水,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心里流淌着。夔门山水气象万千,纵横捭阖。除了刘禹锡,杜甫也曾经在那里登上了白帝城的最高台,于是有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年一叹。而李白三次经过瞿塘峡,有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千古绝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母亲和儿女们的纽带是来自血脉的,所以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走得有多久,我们都会忍不住回望出发的起点。那是孟郊心中的三春光晖,那是杜甫梦里的香雾云鬟。千百年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母亲的样子,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让我们用爱和思念编织成最美的诗篇,献给我们的母亲,献给我们的家。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如果我问你,这世间有哪些美好的事物,爱情一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答案,它可以天真如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也可以挚爱如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它可以平凡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也可以珍惜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今天就让我们斟满黄滕酒,推开小轩窗,借着昨夜星辰昨夜风,再一次来咏叹爱情,直教生死相许的最美的样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任何一个美好的愿望想要变成现实,都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奋斗是刘禹锡笔下千淘万漉的辛苦,奋斗是郑板桥笔下的咬定青山的坚韧,奋斗更是陆游笔下少壮工夫老始成的一番耐心和决心。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一说起千古英雄,可能很多人马上会联想到帝王、将相、豪侠,其实在今天,英雄之名早已不再是王侯将相的专属,它属于每一位实干兴邦的普通人,他可以是十年磨一剑的工匠,也可以是汗滴禾下土的农民,可以是视死忽如归的战士,也可以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老师。英雄之心在史册里,在传说中,更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脉当中。今天,就让我们以壮美的诗篇致敬英雄,更致敬孕育英雄之气的天地山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在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时候,依然还惦念着能为天下苍生挡风阻雨,所以说,诗词从来就不只局限在诗人一方小小的书斋里,它更包含着心忧家国、胸怀天下的一份情怀。它可以是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满腔赤诚,它也可以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定信念。千百年来,正是这样一份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震撼着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让我们重新来感受这些感人肺腑的诗句,让我们用大爱的诗篇,献给我们壮阔的时代!

第五季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难得知己,知己贵在相知。在古代社会通讯不便,但只要心系彼此,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够相伴相依。正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可以感叹,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但如果是知己,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信任,让友谊温厚而充满力量。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青春,如炽热火焰,如灿烂星河。它是弱冠之年的李白,登庐山时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自信潇洒;它是青年时期的杜甫,登泰山时抒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激情迸发。青春,让我们对生活报以向往、光明和希望,所以即使暮年之躯,李白也能叹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才能在悲苦了半生之后,还能感慨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先锋。古往今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历史的转折处,英雄常常横刀立马,力挽狂澜;在命运的转折点,英雄常常视死如归,勇赴国难。英雄伟大,是因为他们的事业伟大;英雄不朽,是因为他们的功业不朽。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是少年英雄的气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老英雄的壮志。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让我们用慷慨壮美的诗词,向英雄们致敬,向盛世荣光的缔造者们道一声——最美英雄。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白帝城就在今天的奉节,想当初,李白从这里出发,轻舟飞扬,沿江东下,一往无前。再回首,杜甫在这里远眺,夔门天高,落木萧萧,举酒赋诗,千古壮哉。奉节,一座伟大的诗城,它记录着诗人的荣光,也映照着中华文化的辉煌。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让我们重上白帝城,一同聆听一座诗城的不朽传奇。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中华诗词风采多样,如层楼巨厦,画栋雕梁。一代代诗人如能工巧匠,匠心独运,精益求精,方才成就了中华诗词的震古烁今。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让我们用诗心,铸匠心,一同礼赞中华诗词的不朽芳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每个人都有童年,都有童心。说起童年,我们会想起无忧无虑的玩耍,那是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说到童心,会想起各种各样的好奇,那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童年还期望着长大,于是学爸爸敲针做钓钩,学妈妈堂前拜新月。后来啊,在期盼与好奇当中,我们一天天长大,但是童年的光辉,却照亮了往后漫长的人生岁月。于是我们有了勇气,醉卧沙场;有了雄心,九天揽月;有了感恩之心,报得春晖。让我们共同品味诗意当中的童心童趣,去追忆那颗,永不老去的赤子之心。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奋斗是一种姿态,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青春年少的时候,奋斗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两鬓如雪的时候,奋斗是烈士墓年,壮心不已。奋斗让人生更加的完整、更加成熟,也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我们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是奋斗就会有痛苦,但有痛苦才能玉汝于成。就像诗人所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奋斗的 篇章,跟随奋斗者的足迹,一同书写奋斗的精彩人生。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秀丽江河,寄托最美诗心;壮阔山川,成就千古诗人。渊明采菊,依依南山;太白辞亲,仗剑扬帆;子美行舟,月涌大江;东坡登临,远近横看。伟大的人格,恢弘的自然,不朽的 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遨游五岳,纵横四海,人生快意,尽在其中。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团圆,祖国统一,这是神州大地上最美的风景,也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讲诉着血浓于水,骨肉情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讲诉着国家利益至高无上。让我们带着崇高的敬意,汇聚华美的词章,一同祝福亿万家和美团圆,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第六季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大地花开,又是新春,新的一年,我们将在清晨的霜露里,遥望蒹葭苍苍,在对酒的短歌中,感受慨当以慷,在王维的长河里,高唱大漠的豪壮,在苏轼的明月里,祝福永久的安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的时代,也是一个想象力的时代,可以说,爱有多远,想象力就能走多远;《诗经》的时代,也是一个勇敢的时代,爱有多深,勇敢就有多大。人们在《国风》当中,歌唱对自由的向往,对英雄的崇敬,对幸福的渴望。也在《雅》《颂》当中,抒发对先祖的追忆,对礼乐的敬仰,对道德的崇尚。可以说,三千年前的每一次辉煌,都铸就了今天的每一次回望,它们其实并不遥远,就在身旁,那是我们民族的故土,是精神的家园。再一次溯游而上,去追寻那美丽的“伊人”,在水一方。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一首《长歌行》仿佛打开了时光的密码,让我们走进了中华诗词的少壮年华,那里《诗经》《楚辞》高峰并立,汉魏乐府风景如画,纵然岁月远去,但是总也忘不了共同的童年记忆,共同的青春生涯。让我们踏着《长歌行》的节拍,拨去朝露与晚霞,以奋斗者的姿态,共同迎接建设我们美好的家。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隐居的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_间,他采菊东篱,饮酒南山,带月荷锄。当心灵向往自由,充满诗意,人间也胜似仙境。魏晋时代沧海桑田,人生的进退沉浮都化作了千古风韵,铸成了不朽诗魂,代代传承,永继不绝。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让我们跟随陶渊明的脚步,一同去追寻那浪漫的桃源,去感受那无限的诗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乘着长风,扶摇直上,李白用他雄奇飘逸的诗章支撑了盛唐的璀璨,纵然冰封黄河,雪满太行,他也依旧气宇轩昂,抒发了“直挂云帆”的豪放。遭遇流放,遇赦东还时,在朝霞满天的白帝城旁,他依然发出了, _里江陵一日还”的快意与畅想。青春一生的李白,从未放弃,从未停止想象,他不停地奔走,不停地吟唱,于是黄河、泰山、长江、长城化作了五彩斑斓的诗章,代代相传。

让我们跟随大唐那气象恢弘的诗章,去领略大好河山,去训看无限风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和李白相比,杜甫代表着另一个大唐:温厚、深沉、友爱,像是夜晚里的路灯照亮前行的路程,也温暖着世代于寒冬之中的人们。中华诗词就这样走出了自己的风云时代,走出了自己的磅礴气象,也走出了一代又一代诗史的传承者,史诗的创造者。让我们一同去感悟一代诗圣的爱国之情,共同去礼赞历代先贤的仁爱之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大宋的词人,斯文在兹,从容面对,智慧旷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是大宋的勇士,铁血担当,威武勇敢。可以说宋代的文人贡献太多,有“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理学思想;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文人情怀,除了这些,还有米芾的书画,毕昇的活字,以及司马光的《通鉴》。我们民族的文化,在这个王朝是如此地璀璨!让我们重温苏辛的词章,一同感受大宋芳华,人生乐章。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南宋大诗人陆游才情雄富,一生诗歌近万篇,他写爱情: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他写梅花:驿外断桥,芬芳如故。他写田园:柳暗花明,山重水复。他写求学:书卷之外,事必躬行。但是他写得最多的是拳拳的爱国之心,殷殷的报国之志。陆游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他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以说陆游的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的精神,就是执着追求理想信念的精神。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让我们高唱爱国主义的诗篇,一同将一片丹心,载入千秋史册。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虽然是一介书生,但骨气端翔,傲然不群,他的身上正是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传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算是风刀霜剑,也无所畏惧,因为“一蓑烟雨任平生”,哪怕是千山万壑也勇往直前,因为“柳暗花明又一村”,纵然是大江大河,也要劈波斩浪,因为“直挂云帆济沧海”。独立的人格,自主的创造,这就是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精神。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1949年的中国,天翻地覆,慨当以慷。 _用这首七律,写出了新中国的气派,唱出了新中国的气象。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惊世名篇,也是新时代的叙事华章。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即使前途险阻也风雨无惧,因为坚信:“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因为笃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一路走来,大家相互鼓励,彼此扶持。我们以诗会友,肝胆相照,此乐何极。就让我们再一次,把酒临风,登高远眺,向着光荣的时刻迈进,期待着“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第七季

第一场 主题词:江山

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从“黄河落天走东海”到“青海长云暗雪山”,从“吹面不寒杨柳风”到“铁马秋风大散关”。有多少壮丽的山河,就有多少豪迈的传奇,有多少伟大的人民,就有多少光明的未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今天,就让我们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再次跟随中华文明的步伐,走遍祖国的山川湖海,再次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向伟大的中国人民致敬。

第二场 主题词:少年

自古沙场征战,英雄多出少年,从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的霍去病,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辛弃疾。少年英雄,策马扬鞭,锋芒所向,锐不可当。自古文章盛事,俊杰亦多出少年,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王勃,到“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苏东坡,少年俊杰,锦绣满怀,妙笔生花,经纶天下。可以说,少年是一种精神、一种风采,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它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它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它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迈,它是“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使命情怀。奋斗吧,我中国少年,前进吧,我少年中国!

第三场 主题词:燃

一首《沁园春·雪》燃起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对大好江山的无限向往,对深厚历史的无限感怀,可以说“燃”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状态,它更是一种价值追求、理想情怀。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多少英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多少豪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真正的英雄,真正的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正在今朝。“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只有当千百万人民大众,共同燃烧起理想信念的火种,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中华民族才必将迎来,它伟大复兴的光辉时刻。而这,也必将是燃的最高境界,最美华章。

第五场 主题词:稻香

从古至今,民本才是稻香真正永恒的真谛。“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是种子的力量,也是成长的力量。“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丰收,是稻谷真正的香味。“小邑犹藏万家室”,富足,才是农家真正的开怀。“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今天,就让我们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呼吸着稻香,徜徉于麦浪,致敬深爱的土地,歌颂永恒的阳光。让诗意与奋斗,继续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

第六场 主题词:韵

大千世界,气韵勃发,处处都有韵的回响,时时都有韵的节拍。“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是闲居山野的典雅的风韵。“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纵横笔墨的浩荡神韵。“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是扬帆天地的雄阔气韵。“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是心忧家国的深沉雅韵。回望历史,沧海桑田,高情远韵,令人荡气回肠。展望未来,神舟大地,古韵新妍,中华再度辉煌。

第七场 主题词:天地

一首文天祥的《正气歌》,完美地诠释了中国人的天地观 、天地情与天地境界。天地的核心在于时代风云、人间正道,“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代诗豪,深居陋室,天地灵秀,尽在人心。“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盛唐气象,雄浑刚健,如江河山川。“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大宋神韵,浑成豪迈,如日月星辰。历代英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从此丹青垂史,与日月同辉、与天地齐寿,天地之心就是人心,天地在,人心在,人心永在,天地永在。

第八场 主题词:味道

世间万物有灵,第一种食物都自有其味道,每一种人生,也自有其况味。但这一切,都化作诗人笔下诗意的描绘。“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豪爽, 开怀畅饮三百杯里,有苦酒更有美酒。“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被贬惠州激情依旧,三百颗里有酸味更有甜味。“盘飱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热情好客,虽是浊酒几杯,依旧情意醇厚,耐人回味。“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一生壮志难酬,个中酸楚难以言表。正所谓:人间烟火五味俱全,诗意人生百般滋味。

第九场 主题词:飒

飒是声音的回响,是精神的激荡,它是金风与万物的共振,也是人生与天地的交响。“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平交王侯的豪气之飒。“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这是巾帼红妆的英武之飒。“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这是革命青年的担当之飒。飒在世间每一个角落回荡。也激扬起每一位追梦者的理想风帆。

第十场 主题词:出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年梦想始于出发。“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月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是新年的开始,也是新年的出发。新的出发就有新的理想,新的开始就孕育新的希望。回首来时路,“雄关漫道真如铁”。试看脚下路,“而今迈步从头越”。

第八季

欢喜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伴随新年的钟声,我们迎来了喜气洋洋的2023年,也迎来了欢欢喜喜的《2023中国诗词大会》。新的一年,有的是新欢喜、新梦想、新希望。“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新的春日,有的是新成长、新风光、新气象。《中国诗词大会》迎来了欣欣向荣的百花齐放,也必将绽放出熠熠生辉的青春光芒。“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中国诗词大会》我们来啦!

寻味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中国人对滋味的追寻,从美味开始,但又不止于美味。“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面对生活的磨难,诗人笑对人生,用美食去抚慰内心的苦涩。“闻说故园香稻熟,片帆归去就鲈鱼。”跨越山海,家乡的滋味,足以洗去诗人漂泊的风尘。一方灶火,点燃的是信念,照亮的是人生。正所谓,“人间有味是清欢。”那今天,就让我们,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一同去细品,那诗词与人生的千滋百味。燃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燃!是人生的高峰,是理想的高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青春的奔马;“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思想的奔腾;“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夕阳的奔涌。人生如风,生命如火。只要我们心怀梦想,眼里有光,就能点燃当下,照亮未来。正所谓,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寒暑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寒暑,交织成岁月。冷暖,汇聚成人生。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寒来暑往之间,造就着华夏大地,最奇绝的风景,也迎来了神州大地,一次又一次丰收与希望。那今天就让我们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一同去细品,这人世间最平易的日常——冷暖。去感受那天地间,最神秘的力量—寒暑。

先生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先生,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具体的人。它更是一种仰之弥高,令人神往的崇高境界。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我们知道了,何为良师;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让我们知道了,良师何为;鲁迅说:“横眉冷对千夫指,昂首甘为孺子牛。”让我们知道了,何为风骨,何为奉献。那今天,就让我们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同瞻先生之风,共话山高水长。

本来

任何光明的未来,都离不开坚实的本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无畏的气概,都源自于坚定的本来。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而任何卓越的成就,都离不开对本来的坚守,对知识思想的叩问,对大地的扎根,对梦想的坚持。都让我们从本来,走向更辽远的未来。那就让我们衷心地祝愿每一个热爱诗词的朋友,坚守本来初心,赢得灿烂未来。

心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如果你问我,这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是什么?我想刘禹锡在夔州写下的《竹枝词》就道出了怦然心动、人家美好。“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那是惊鸿一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那是一见倾心,“有美一人,见之不忘。”那是刻骨铭心。心动一时,电光石火。心动一世,海枯石烂。从一时走到一世,那是一生的相依相伴,是永生的相濡以沫。那今天就让我们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去回望那一个个“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的心动瞬间,去细品那心动的故事和心动的人生。

天下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什么是天下呢?对于蹒跚学步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怀抱就是天下;对于求索未来的学子来说,知识的海洋就是天下;而对于志在造福百姓的仁人志士来讲,江山和人民就是天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者,百姓之天下,人民之天下。那今天就让我们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唱响经典诗词,采撷最美诗意,去共创繁荣天下。

十年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十年,不短也不长。刚好够一段回忆,也刚好够眺望远方。有人十年辛苦不寻常,写就不朽名篇;有人十年征战度天山,铸就青史留名;还有人十年独守大漠,种树千顷造福一方;更有人十年里攻坚克难,送嫦娥奔月,潜蛟龙入海,让复兴号奔驰在祖国的大地上。中华民族就是在一段又一段,这样默默无闻又掷地有声的十年里,成就了梦想,也书写了华章。今天就让我们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一同去回望岁岁年年,一同去品鉴十年荣光!

远方

12.2023安徽高考作文教师下水作文 篇十二

无锡市北高中徐 松

一支小小的蜡烛,却意外改变了蝴蝶的生活环境。看似不可思议,其实却蕴含着重大事理:即一个微小的行为,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让我们把历史的时针拨回到清朝光绪25年,也就是1899年夏夜的一天。北京东华门外锡拉胡同的一处深宅大院里,笼罩着一丝焦虑的气息。原来,这家的主人病了,家人赶紧去药房抓药。药抓回来后,颇通医的主人打开药包,翻检审视。借着微弱昏黄的灯光,突然他发现,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有一些他从未见过的奇异划痕。没想到,这一不经意的“举烛”翻检,竟然触动了一个中国上古史和中国古文字学的惊世大发现。这位主人的名字叫王懿荣,当时的身份,是朝廷国子监的祭酒,也就是当朝最高教育机构的负责人,他从那味名叫“龙骨”的药中,拣出几片仔细端详,发现这些划痕不像是随手刮削的痕迹,倒极像是一种有序的编排。他通过研究,最终断定这便是中国失传已久的古老文字。震响寰宇的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

甲即龟甲,骨指曾骨。商代晚期,商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卜毕将所问之事或所得结果刻(或写)在其上,故称甲骨文。它的发现使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推到商代,历史影响自然无比巨大。

小小的举动,却产生了历史的大影响。亲爱的读者,读到这里,也许您会认为,这只是“误打瞎撞”的偶然现象,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那我们再让时光倒推到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古城。当夜幕降临时,天气格外阴晦。工程营营房楼上寝室内金兆龙等发出的一声意外的小小枪响,结果却引发全国万炮齐鸣,革命义士直捣黄龙,最终推翻了几千年顽固落后的封建专制。

让我们再用历史的广角镜头看看吧!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四海云集响应,推翻了强大的暴秦;屈原汨罗江纵身一跃,用生命为万代后人诠释了“忠节”二字;陈寅恪文革前后坚辞北上,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光辉品格,让当时众多拜倒在权势下的文人汗颜„„其实,他们只是芸芸众生中一员,看起来并不显眼,然而他们便是鲁迅所说的民族“脊梁”。因为他们用自己微小的举动,照亮了历史前行的方向,熔铸了民族的不屈性格。

历史的新篇章,自然需要我们去续写。亲爱的朋友们,您点亮了心中的小小的蜡烛

上一篇:2024年中学校本培训工作总结下一篇:培养一支优秀的客户经理队伍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