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有效打假机制

2024-08-13

建立有效打假机制(精选10篇)

1.建立有效打假机制 篇一

建立有效地教学管理机制

推进我校素质教育

降河流中学

一、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

1、办学思想:

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确立我校办学思想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学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而且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的能力。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德育是核心,一切工作服务于教学工作。

2、办学目标:

(1)近期目标:把我校办成全县先进学校。校园环境整洁、舒适,硬件设施达到市级标准,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全县农村中学前列。

(2)远期目标:把我校办成我县一流的学校。教育教学设施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育教研一流,教育教学质量一流,并在素质教育方面创出特色。

二、建立规范有序、科学的学校管理机制

人是管理的核心,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尤其在新世纪里教学管理更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和时代的发展要求,建立了科学、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机制。

1、逐步建立校务公开制度,使学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学校的大事、要事的决策,严格按照依法治校的原则,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民主参与意识,发挥教代会议事参政的作用,发挥党支部监督保证作用。实行学校重大事项向全体教职工通报制度,形成了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

2、健全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学校从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提高教育水准、提高教学质量出发,健全完善学校规章制度,逐步修订、健全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学校内部改革、教职工职责和考核、班主任工作职责与考核、教研组年级组工作职责与考核等等,形成了职责到岗,责任到人,分层量化,科学考核的机制。深化学校内部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转换了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形成了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建立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学校从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发展出发,制定了《降河流中学学生须知》,确定了校训、校风、学风,设立了 制度、规则、条例和要求,全方位全过程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强化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开展了行为规范示范员与示范班的评比以及“规范学生行为,创建“ 文明校园”的活动。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对行为不良学生,采取学校领导人员结对帮教措施。学校还制订了期中,期末学生成绩优胜奖、进步奖评选制度。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狠抓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以有序管理为基础,常规管理是有序管理的根本。因此教学常规管理必须常抓不懈,必须科学规范,同时加强教学全过程的管理,特别注重课堂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1、制订各年级学科教学责任目标。学校根据起始年级实际情况,以合格率为总目标,优秀率为主目标,遵循“抓两头,促中间”的指导思想,在提高合格率的基础上提高优秀率,使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落实基础和能力双差学生的帮教措施,做好补缺补差工作。

2、狠抓教学全过程管理中的检查和指导。

(1)对教师的“备、上、改”检查和管理,学校规定两次定期,两次不定时的检查。给教师修订适应素质教育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的评价指标要求。在检查和评比中,发现问题,及时分析解决、及时指导,发现好的及时总结表扬,鼓励教师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对平时考查和期中期末考试,管理严格有序规范。特别注重每个阶段,每次考试的质量分析,了解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平时教学动态,分析现状,讨论并制定有效措施。同时我校十分重视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因为学生在知识基础、接受能力上有差异性,为了不放弃一个学生,要求教师关心困难学生,课外个别辅导困难学生,建立帮教制度,做好帮教记录卡,做好帮教过程记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学校建立了规范、有序、科学的管理机制,特别是重视了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因此,近二年来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生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我们认为要推进素质教育,创办农村中学一流教育,除了硬件建设以外,最关键的是师资队伍建设和领导干部素质的提高。因而我校十分重视师干训工作,在“九五”期间,初步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作

风优良,勇于开拓创新的师资队伍,因而保证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建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管理网络。

建立由校长、教导主任和人事干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以教研组长具体负责指导。学校将师德好,业务精、有较强指导能力和知名度的教师聘为指导教师。他们在校级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新教师的指导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2、定期召开师训工作会议,研究师训工作计划、实施、检查等工作环节,提高师训工作质量。

凡是参加师训和专升本以及骨干教师培训的,学校全力支持。教导处尽量安排好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进修,使教学进修两不误,学校全力支持教师高一层次学习。

对新教师培养,安排教育教学指导教师,严格要求新教师。以教研组为培训基地,加强新教师基本功训练,重视对新教师备课、上课检查与指导,使他们尽快成为合格教师。同时学校努力培养校级骨干教师,建立校级导师制。一是指导和组织教师学习理论;二是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指导,使他们能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能手;三是教育科研方面指导,使他们具备教科研能力,提高教科研水平。

3、建立考核评估制度,激励教师参加进修,并使进修卓有成效。学校对教师进修,实行开放式。教师的学历进修作为学校评优、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并在学考核。考核、年终奖励中也充分体现出来。

2010年9月

2.建立有效打假机制 篇二

有效的考核机制应该在追求公司目标实现的同时, 更注重追求公司综合能力的改善和提高。通过机制考核的导向作用, 实现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是公司科学发展的要求。

如何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简单讲就是建立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考核机制。符合科学发展考核机制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三条线”和“促进、激励、协调”三大基础功能上, 其原则是不论对公司还是对员工, 一律以“责任”和“综合业绩”考核为主线。只有这样, 实现公司目标才有质量上的保证。

一、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考核指标体系是考核机制的核心部分, 是发挥考核导向作用、推进公司科学发展的关键, 它对公司整体工作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1. 建立考核指标体系

在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时, 一定要依据公司战略目标, 结合公司市场、人员、资产三大要素, 突出核心效益指标的增长要求, 满足“促进、激励、协调”的功能条件, 实现效益指标与数量指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有机结合。

在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时, 一定要构建好以“指标线”为基础的“三条线”, 即“指标线”、“责任线”、“考核线”, 只有三者的相互作用, 才能确保考核的有效运行和公司各项目标的实现。 (1) “指标线”是指通过对考核指标的层层分解和细化, 最终落实到各个纵向和横向职责部门、岗位, 进而形成“网格”式指标线, 也称考核指标体系线; (2) “责任线”是指通过指标线对考核指标的传递和落实, 来明确划分部门、岗位的责任, 进而形成责任线, 也称责任体系线; (3) “考核线”是指通过责任线实施“责任联挂、考核到岗”式的考核, 进而形成考核线, 也称考核体系线。

2. 编制绩效预算目标值

在编制绩效预算 (考核指标预算) 目标值时, 一定要根据公司综合能力和市场趋势, 客观、合理、科学的确定。目标值既要通过努力才能实现, 又不能为了高不可攀的目标而使公司“伤筋动骨”。

二、符合科学发展观考核机制的三大基础功能

“促进、激励、协调”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 是直接验证考核机制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标准, 其三大基础功能的主要表述是:

1.“促进”功能

考核机制的“促进”功能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 促进“效益经营”行为的落实。 (2) 促进以预算管理为主的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用考核来监督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执行, 进而达到用制度管人、管事 (做事) 的目的。 (3) 促进以岗位责任为主的各项责任制的落实。必须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员工, 要打破责任上的“大锅饭”, 真正使每一位员工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4) 促进沟通辅导机制的形成。建立员工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上级对下级的沟通和辅导机制, 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绩效目标, 进而打造一个和谐、共进的良好氛围。 (5) 促进用人、分配机制的完善。考核结果不单是兑现员工工资的依据, 更是员工评先、晋级、解聘等的重要依据。通过绩效考核, 建立起实现员工职业生涯目标的长效机制。

2.“激励”功能

考核机制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员工工作热忱是公司活力的具体表现, 是公司科学发展的动力。这也是考核机制中最难运作、恰恰又是必须做好的核心部分。 (2) 激励员工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包括员工的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协同能力等。只有员工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公司的价值、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提高。

3.“协调”功能

考核机制的“协调”功能 (以通信企业为例) ,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也称为五个基本要求: (1) 公司发展上, 达到目标定位、目标实现、资源配置的协调, 也是对考核机制在公司发展上的基本要求。 (2) 市场营销上, 达到收入质量、服务质量、营销成本、营销资源的协调, 也是对考核机制在市场营销上的基本要求。 (3) 网络运行上, 达到网络质量、运维成本、资源利用的协调, 也是对考核机制在网络运行上的基本要求。 (4) 管理工作上, 达到管理质量、管理成本、资源管理的协调, 也是对考核机制在各项管理工作上的基本要求。 (5) 公司整体上, 达到市场营销、网络支撑、管理监督的协调, 也是对考核机制在公司整体运作上的基本要求。

3.如何建立有效的销售激励机制 篇三

在通信的某细分领域,有A、B两家几乎同时起步的公司,IT行业成长性好,在开始的两三年内,两家公司销售业绩都快速地翻了几番而成为业界典范。

为了更好地激励公司销售人员以刺激公司业绩增长,又不约而同的建立起销售报酬机制,所不同的是A公司采用了包括销售额及回款指标的简单提成制,而B公司建立的则是一个同时关注销售结果指标和销售行为指标的激励政策,并配套了相应的考核办法。在过去的五年里,行业年成长率超过80%,两家公司为销售人员付出的总体报酬占销售额的比率几乎相同,但A公司总体业绩停滞不前,已处于行业的挣扎求生者地位,而B公司则保持每年翻番的增长率,已是该行业的领导者。

简单的销售提成制的弊端

事实上,A公司对于销售人员的激励措施是最常见的,也是一些中小型公司经常采用的方法:销售提成制,只是增加了回款率指标。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激励明显——销售人员一看就能知道自己该得多少报酬。但是这类机制的最大弊端是促使销售人员关注短期利益,而公司会失去长期竞争力。

因为在利益牵引下,销售人员的行为就会演变成为:只愿意销售提成率高的产品,对提成率低的产品则视而不见;只愿意在容易销售的市场销售已被客户认同的老产品,而对新产品不闻不问;只愿意去做跟当前销售额增长有关的事,对与公司长期竞争优势相关的事诸如客户资源、售后关系维护等投入不足;不愿意接受销售部门的管理……企业希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建立销售管理人员梯队也无从谈起;客户资源不是集中在公司,而是在个人,一旦被对手挖墙脚,后果不堪设想。

一般而言,销售模式有效性因素有渠道、人员、机制三个方面。其中渠道是外显的,人员是中性的,因其行为是可变的,机制则是内在的。对处于既定行业中的企业,渠道大多是由客户的采购特点决定的,作为企业可能更多的是去适应,因此销售模式从外表上看往往大体相同。但事实并非如此,每个企业的销售激励机制都是不同的。由于销售激励机制与人员积极性有极大关系,因此销售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销售模式的效率和公司的销售业绩。

如何衡量销售激励机制有效性

因此,我们在建立一个公司的销售激励机制,要充分考虑其有效性,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对销售额增长的刺激。衡量销售激励机制有效性,至少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要体现公司长远战略目标的牵引,如在设计基础目标时,就应该要强调销售人员承担的推广新产品的责任。

二是要体现机制对公司所选择的销售模式的支持与配合,如果一个公司的产品是以团队作战的形式销售给客户的,那么在机制中过分的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就是不合适的。

三是在关注规模增长的同时,要关注达成这些增长的内在关键因素,比如销售人员对市场的预测、客户需求意见等信息的收集,与客户关系的维系等作为达成销售目标的关键行为。

最后是要关注销售人员自身能力的成长。一个快速发展的公司,特别是处于创业期到成长期的过渡阶段,非常有必要重视建立面向公司长远发展的内部机制、流程和文化,也就是在考虑某一机制的有效性时,必须是系统的考虑如何来解决问题,而不仅仅关注一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紧急问题。

4.建立有效打假机制 篇四

一、建立工作机构,完善工作制度,确保提案质量

为了加强对提案工作的领导,保证提案办理工作落到实处,我会领导班子经常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提案办理工作,制定切实有效的提案办理工作方案。成立县政协提案督办工作小组,主席亲自过问,一名副主席任组长,办公室主任、提案委主任和办公室一名专干具体负责收集有关情况,协调提案委员与承办单位的关系,定期向主席会议汇报提案办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做到会前有布置、会后有检查、年终见成效。为了加大提案督办力度,县政府也成立了提案督办领导小组,由一名副县长任组长,一名办公室副主任和一名干部具体抓,加强了县政协、县政府、提案承办单位、提案委员的联系。同时,提案承办单位都相应成立委员提案办理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领导任组长,配备1一2名精通业务、了解情况的干部具体负责。县水务局收到委员提案后,立即发文成立提案承办小组,由局长、办公室主任和两名工作人员组成,局长任组长。形成了县政协——县政府——承办单位环环紧扣的提案办理工作领导机制,做到领导抓,抓领导,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提案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委员参政议政效果。因此,要提高提案质量,就必须让委员掌握业务知识,全面了解情况,才能提出新的点子,好的方子,切实可行的法子。每年例会前一个月,提案委就给每位委员寄去委员提案表、提案调查提纲、提案范文,让委员提前做准备,多一点时间给委员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收集资料,撰写提案。为了让委员掌握政协知识,进一步提高委员的整体素质,我会根据委员的实际情况,每年举办政协委员培训班一期,学习政协的基本知识,让委员了解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以及人民政协的历史进程,并给委员上提案写作辅导课,以优秀提案做范例,分析示范,使委员掌握提案写作知识和基本要领。五年来,委员提案数量平均每年递增13.2%,质量不断提高。我会还经常组织委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视察调研活动,尽可能让委员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使委员对我县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情况有新的了解。同时,我会每年都利用中秋、国庆等节日,召开委员代表座谈会、学习工作交流会,邀请县委、县政府领导到会向委员通报工作情况,使委员及时了解全县工作情况,了解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委员提案的选题更加贴近时代脉搏,扣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及时反映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反映强烈的焦点和迫切解决的难点问题,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今年手口足病发生后,我会及时组织委员对公共卫生进行视察,委员提出加强公共卫生安全、增加乡镇卫生防保人员的建议,由于针对性强,很快被县委、县政府采纳,责成卫生局、编委办具体负责。同时,县财政每年拨出50万元专项经费做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经费。

长期以来,我县政协机关领导都是由县委或县委组织部任免,不符合政协章程的规定。针对这种情况,今年,政协委员提出了“政协机关领导应由县政协常委会任免的建议”,县委组织部高度重视,已经部长会议同意,并建议县委以后对县政协机关领导的任免,由县政协常委会按政协章程的规定任免。提高了政协的影响力。

二、领导支持,部门配合,提高办理质量

提案办理工作涉及党政机关各部门和社会各个领域,看似是政协本身的工作,其实更是党政机关和社会各部门的重要工作。提案办理工作不仅需要政协领导的重视,更需要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配合支持。几年来,我会以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强烈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提案办理工作做为政协履行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年都召开主席会议、常委会议、提案督办小组会议不少于5次,专门研究提案办理工作,制定办理工作方案,采取的措施、办法及以具体落实步骤。为了争取县委、县政府及提案承办单位对提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我会主动邀请县委、县政府领导到政协听取提案工作汇报,并争取县委将办理提案先进单位、个人和优秀提案人列入党政机关考核计分,参与全县评优,极大地促进了提案办理工作。今年全会召开期间,县委书记、县长听了委员发言后,当场在12位委员发言材料上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抓紧落实委员的建议。由于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配合支持,极大地推进提案办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

5.建立有效打假机制 篇五

为了适应急剧多变的竞争市场,满足每个教师专业化成长以及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努力在“变”字上下功夫,并引进绩效管理,提高了幼儿园的整体绩效。

首先,引进“经济学管理原理”,帮助构建高绩效校园文化

让老师了解经济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明白水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水桶最短的一块木板。所以团队要提升团队和个人的绩效,就要先找准团队和个人的短板,以此构建校园责任文化,增强教师之间的凝聚力,促进教师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

引进“热炉效应”原理,让教师明白“热炉”谁都不能触摸,谁碰谁就会被烫伤。大家认可的制度,就好比“热炉”,不要凭侥幸心理去触摸,以此构建奖惩分明、公平考核、良性竞争的校园文化。

引进“马太效应”原理,让教师明白幼儿园如果得不到家长的认可、社会的`承认,就没有生源,没有生源就没有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设施设备就无法添置,教师福利就无法保证,教师就没有工作热情,家长和社会就更不认可,生源就更加缺乏……这就进入了“马太效应”的恶性循环之中。幼儿园要发展、要进步,必须进人良性循环态势,以此构建使工作丰富化和追求效益的校园文化。

其次,把权力下放给教师,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

把制定幼儿园发展目标的权力交给教师。过去幼儿园目标、计划、制度都是由园领导制定的,上传下行,老师只是执行命令,如同装配线上的操作工,失去了自我。现在我们打破由领导说了算的陈规,把制定幼儿园目标、团队目标、个人目标的决策权交给了教师,教师通过参与自下而上的目标确定过程,对目标达成共识,明白了幼儿园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他们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地步,何时应做完,以及他们权力的大小和决策权限,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与问题,需要幼儿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等。目标是教师自己制定的,他们主动建立起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将个人目标、部门或团队目标与幼儿园目标结合起来,主动去思考“我要做什么?我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等着别人的指使去做。教师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力,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幼儿园的运行效率不断增强,管理的绩效不断提升。

将考核的权力下放给教师。过去考核标准是由领导制定的,罚多奖少,教师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避免“犯规”上,而不是努力去提高绩效。现在,幼儿园将考核和发放奖金的权力最终下放给教师自己和其所在团队,将“勉强、普通、能干、可嘉、优秀”五个绩效等级以及各个方面评价等级的定义描述出来,让教师了解工作好坏的标准,了解幼儿园绩效管理是重在奖励成功和进步,只要自己在原有基础上绩效有所提升,就会得到奖酬。现在我园教师时刻将自己的精力放在追求质量目标上,主动地根据工作的标准立足实际,通过沟通和月底团队、个人的自评,找到影响自己水平提升的“短板”和阻碍绩效提升的“瓶颈”,及时调整工作方法,积极主动提高自己胜任工作的能力,以期取得理想的绩效。

再次,领导转变角色,促进管理绩效的提升

6.建立有效打假机制 篇六

近几年,青岛市学前教育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我市学前教育提出的“保证数量、提高质量”的要求和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工作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工作力度,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以发展求质量,使学前教育逐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全市学前教育呈现良好发展局面。目前青岛市市区学前三年入园幼儿31000余名,入园率高达98%以上;省、市示范幼儿园40处,一类幼儿园68处,占市区幼儿园总数的50%;平度市和市南区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区)。

下面谈谈我市学前教育管理改革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确定清晰的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建立专门管理机构

市委、市政府在确立青岛市教育发展目标时,把发展学前教育列入我市教育现代化八大工程之一,提出素质教育要从幼儿抓起,要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学前教育体制,合理调整办园布局,改革办园体制,完善管理机制,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市、区(市)、乡镇建立以分管市、区(市)长、乡镇长为组长的托幼工作领导小组,托幼工作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设在市、区(市)教委,定为处级或科级行政管理部门。市托幼办7位工作人员行政教研合署办公,抓全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幼儿园管理和教育研究;区(市)托幼办配专职干部2至4人,负责辖区内各级各类幼儿园管理与教育教研;街道办事处协助区托幼办管理好社区内街办幼儿园和个体、居委会办的托儿所。

二、立足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多种办园模式

1.确立以承办制为主导模式的改革基本思路。

本着改革要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减轻办园单位社会负担,有利于激发幼儿园内部活力的原则,在坚持多元化办园体制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以承办制为主导的办园模式。首先抓住企业办园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认真总结完善我市部分企业在深化内部改革中,对幼儿园实行承包的经验,提出对企业办幼儿园实行承办制的基本思路,其主要内容是:明确职责,自主办学。明确职责就是,办学单位和幼儿园各自明确在办学过程中应负的责任和义务,解决过去同吃大锅饭、办好办坏都不管的弊端,办学单位要为幼儿园提供基本的办园条件(场地、房屋、设施)以及对大型设施和设备的更新维修,保证政职工“三个不变”,即正式职工的身份不变、政策性调整工资不变、享受医疗保险的待遇不变;帮助幼儿园消化富余人员以及保证幼儿园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自主办园,即要求幼儿园按照幼儿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把提高办园质量和办园效益放在首位,做到强化职能、自收自支、以园养园、自我发展。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市教委会同有关部门注意发现典型、培育典型,先后总结推广了效益较好的青岛港务局幼儿园、效益一般的青岛第六棉纺织厂幼儿园以及严重亏损的一木集团公司幼儿园实行承办制的经验。

与此同时,我们将企业承办制办园模式向机关、事业、教育等单位推广,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承办制的内涵。例如,市南区、四方区教育部门针对教育办园相对集中的特点,采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灶吃饭的办法,大胆地进行了承办制的改革。他们把委屈的幼儿园(市南区6处,123位幼儿教师,收幼儿960余名;四方区4处,90位幼儿教师,收幼儿860余名)收的托幼苗按75%和50%的比例上缴区教体委,作为幼儿园建设、维修教学设备、图书配备及年终奖励等专项资金,每年各幼儿园提出申请由托幼办、计财科、基建科审核,区教体委下发(委属幼儿园建设经费使用计划),逐步改善了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四方区自1994年以来,集中为教一幼投资70万元、教二幼投资20万元、区实验幼儿园投资50万元。区教体委还统一调整师资,解决师资力量不均衡和薄弱园问题。在此基础上分灶吃饭,幼儿园享受自收自支单位津贴待遇,增强了教职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管理水平、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2.推广幼儿园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的经验

在幼儿园内部管理上,我们进一步推行了以优化组合队伍、实行目标管理为主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幼儿园通过实施以“四制”(园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教职工聘任制、工资总额包干制)为基本内容的改革,增强了幼儿园的活力,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我们分别推出了机关、事业、教育、院校、街道等不同类型幼儿园管理机制改革的做法,供大家参考学习。

实行了园长负责制以后,园长有了工作的主动权和积极性,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表现在:一是优化组合队伍,鼓励竞争上岗;二是对各类人员工作标准量化考核,实行目标管理;三是将岗位工作考评与工资津贴紧密挂钩;四是加强民主管理和情感管理,增强管理的透明度。

三、建立经费投入机制,为幼儿园发展提供基本条件

我市发展学前教育所需经费,以政策性投入为主,主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对未办园单位的职工子女入园,我市支持幼儿园按标准向这些单位收取代办费,代办费的收取比例与托幼费相当,使幼儿园能够按成本收费;二是既考虑到事业发展的需要,又考虑到群众的承受能力,做到一部分由办园单位负担,一部分交幼儿家长所在单位负担,一部分由家长个人负担。对此,市政府精心设计,坚持做到“一个标准、两个保证、三个措施”。一个标准是:根据物价上调指数核算成本,按幼儿园五个类别档次收费,以质论价。其中,最低档次每月收费110元,最高档次收费200元。两个保证是:保证幼儿园保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保证办园单位与不办园单位费用合理分担,利益均衡。未办或不愿办幼儿园的单位,通过职工送子女入园必须交纳代办费形式,使其与办园单位同时承担办园的经济和社会责任。采取的三项措施是:(1)适时调整收费标准,我市于1992年、1994年、、连续六次调整托幼收费标准,资金总投入达到3亿元,基本解决了托幼经费不足和办园费用负担不均的问题。以1994年的调技为例,收费标准提高了一倍,市区每年可增加托幼经费3000余万元。(2)建立青岛市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为便于宏观调控并鼓励奋发上进,市政府还规定从代办费中提取15%,上缴市财政,列预算外专项资金管理,作为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几年来,我市已从专项经费中支出740余万元,用于奖励办学突出的先进单位和改造了100余处幼儿园的办园条件。(3)建立园长奖励基金,允许实验幼儿园,示范幼儿园,一、二类幼儿园提取园长奖励基金.基金提取标准以三类幼儿园的管理费为基数,分别提取管理费类别差额的10%,作为园长奖励基金。

学前教育属非义务教育,“谁办园谁负担”在全社会已形成共识。我市的幼儿园举办单位重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了对幼儿园的投入,1990年以来共投资9000余万元,改善了办国条件,提高了办园效益。在改善办国条件的基础上,一部分领导提出,“放远眼光抓幼教,经济腾飞根基牢”,投资建高标难的幼儿园,如青岛橡胶集团、青岛海洋大学分别投资300余万元建起了新幼儿园。特别是一些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由于办园质量高,直接拉动当地小区居民商品房的价格,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四、建立有效管理机制,保证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教育发展和改革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法制的健全,坚持依法治教,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是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青岛市先后颁发了《青岛市托幼工作管理规定》、《青岛市幼儿园、托儿所登记注册管理办法》、《青岛市城镇幼儿园分类标准》《青岛市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标准》、《青岛市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实施细则》、《青岛市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十几个地方性法规文件,《青岛市托幼管理条例》也将于今年由市人大颁发实施。这些法规和制度,保证了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我市的整体办园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严格登记注册制度,保证依法办园。

为了规范我市托幼园所的办学行为,1992年市教委、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市卫生局联合制定下发了《青岛市幼儿园托儿所登记注册办法》。19,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市又重新修改了《幼儿园、托儿所登记注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经检查验收符合标准的园所,由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在取得教育行政部门的(办学许可证)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合格证)之后,到物价部门领取(收费许可证),使用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专用票据收取各项费用。凡经登记注册的园所,不得随意变更承办单位或个人的名称、搬迁园址、停办、合并等,上述变更须经原审批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2.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建立互助共生合作关系。

我市对幼儿园实行了分类动态管理,并根据事业发展需求,于1994年和19两度重新修订《幼儿园分类标准》,对幼儿园的设备条件、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卫生保健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达标标准和类别标准,根据各幼儿园自报、经区(市)托幼办审验后,市教委每两年验收一次,达不到相应标准的园所,不能升类。同时还对各幼儿园实行动态管理,对相应类别的幼儿园采取隔年复查一次和不打招呼抽查的方法,对于质量下降、达不到已有类别标准的幼儿园,随时给予通报或降低类别。通过分类动态管理,我市各幼儿园树立了“以竞争求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合作求发展”的工作氛围,幼儿园与幼儿园之间,区(市)与区(市)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质量竞争,在竞争中又体现了合作精神,出现了同类园之间“互帮带、共发展”,不同园之间“大带小、强带弱”的局面,许多示范、一类幼儿园与二类、三类幼儿园“手拉手,齐步走”,体现了竞争与合作的统一,达到了互助共生,使我市幼儿园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各市、区重视实验、示范幼儿园和教育部门办幼儿园的带头作用,促使他们出人才、出经验、出成果。

3.运用专项票据调控,规范办园行为。

市财政局按照幼儿园分类情况,分别印制各种票据。市教委根据国家规定把握幼儿园的具体情况,核定票据种类和数量,统一发放、分类管理。具体办法是,每季度末,园所带着“三证”(办学许可证、物价收费征、票据管理证)领取专项票据。幼儿园按月收取托幼费,家长凭专项票据到单位报销规定部分,否则不予报销。无“三证”收费者,视为乱收费,有效地制止了过去存在的乱办园、乱开票、乱收幼儿的三乱现象。

此外,对于新建小区幼儿园,我市采取公开向社会招标的办法办园。市府还专门颁发《关于新建小区和旧城改造配套幼儿园办学招标试行意见》,规范了小区幼儿园的建设和办学行为。

四、建立有效管理机制,保证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教育发展和改革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法制的健全,坚持依法治教,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是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青岛市先后颁发了《青岛市托幼工作管理规定》、《青岛市幼儿园、托儿所登记注册管理办法》、《青岛市城镇幼儿园分类标准》《青岛市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标准》、《青岛市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实施细则》、《青岛市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十几个地方性法规文件,《青岛市托幼管理条例》也将于今年由市人大颁发实施。这些法规和制度,保证了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我市的整体办园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严格登记注册制度,保证依法办园。

为了规范我市托幼园所的办学行为,1992年市教委、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市卫生局联合制定下发了《青岛市幼儿园托儿所登记注册办法》。年,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市又重新修改了《幼儿园、托儿所登记注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经检查验收符合标准的园所,由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在取得教育行政部门的(办学许可证)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合格证)之后,到物价部门领取(收费许可证),使用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专用票据收取各项费用。凡经登记注册的园所,不得随意变更承办单位或个人的名称、搬迁园址、停办、合并等,上述变更须经原审批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2.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建立互助共生合作关系。

我市对幼儿园实行了分类动态管理,并根据事业发展需求,于1994年和年两度重新修订《幼儿园分类标准》,对幼儿园的设备条件、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卫生保健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达标标准和类别标准,根据各幼儿园自报、经区(市)托幼办审验后,市教委每两年验收一次,达不到相应标准的园所,不能升类。同时还对各幼儿园实行动态管理,对相应类别的幼儿园采取隔年复查一次和不打招呼抽查的方法,对于质量下降、达不到已有类别标准的幼儿园,随时给予通报或降低类别。通过分类动态管理,我市各幼儿园树立了“以竞争求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合作求发展”的工作氛围,幼儿园与幼儿园之间,区(市)与区(市)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质量竞争,在竞争中又体现了合作精神,出现了同类园之间“互帮带、共发展”,不同园之间“大带小、强带弱”的局面,许多示范、一类幼儿园与二类、三类幼儿园“手拉手,齐步走”,体现了竞争与合作的统一,达到了互助共生,使我市幼儿园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各市、区重视实验、示范幼儿园和教育部门办幼儿园的带头作用,促使他们出人才、出经验、出成果。

3.运用专项票据调控,规范办园行为。

市财政局按照幼儿园分类情况,分别印制各种票据。市教委根据国家规定把握幼儿园的具体情况,核定票据种类和数量,统一发放、分类管理。具体办法是,每季度末,园所带着“三证”(办学许可证、物价收费征、票据管理证)领取专项票据。幼儿园按月收取托幼费,家长凭专项票据到单位报销规定部分,否则不予报销。无“三证”收费者,视为乱收费,有效地制止了过去存在的.乱办园、乱开票、乱收幼儿的三乱现象。

此外,对于新建小区幼儿园,我市采取公开向社会招标的办法办园。市府还专门颁发《关于新建小区和旧城改造配套幼儿园办学招标试行意见》,规范了小区幼儿园的建设和办学行为。

五、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园长、幼儿教师的整体水平

1.落实幼儿教师待遇,稳定师资队伍。

1991年,市政府以青政发[1991]332号文件对幼儿教师待遇做了明确规定,市教委坚持做到四个一视同仁:

(l)人员管理一视同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建立人事管理档案;

(2)评职称一视同仁。农村幼儿教师从1993年开始,纳入小学教师职称评聘范围;

(3)转干一视同仁。街道幼儿园教师由人事部门转聘用制干部,农村幼儿教师工作满十年可报考幼师转公办;

(4)评先进一视同仁,并形成制度。特别注重表彰办园成绩显著的先进举办单位和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幼儿园园长。市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市教委、市人事局每两年专项表彰托幼先进。

另外,对企事业单位办幼儿园和集体办幼儿园的合同制幼儿教师和退休人员,我市人事劳动部门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合理负担的原则实行了养老保险统筹,既减轻了企事业单位和街道幼儿园的负担,又为教职工解除了后顾之忧。

2.建立资格审定制度,加强师资队伍管理。

1991年市政府召开会议,研究幼儿教师队伍管理问题,要求由教委把住教师人口关。市教委出台了城镇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资格审定办法,由各区(市)组织实施;农村幼儿教师的整顿考核工作也步入正常化,整顿考核合格者由各区(市)教育人事部门建档造册,市教委备案,统一发聘任证。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已有500余名园长和10000余名幼儿教师取得任职资格证或聘任证,同时有500余名不合格的园长和幼儿教师由举办单位辞退或重新安排工作。凡园长和幼儿教师不参加教育部门资格审定或聘用不合格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幼儿园,不能予以登记注册、分类定级、职称评聘、评选先进等。

3.构建师资培训立交桥,提高园长、教师的整体素质。

一是提高园长、教师的学历层次。

对具备了《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的学历标准的幼儿教师,按照我市教育事业“九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开辟了多条供幼儿教师继续深造的途径,学前教育大专自学考试、青岛教育学院学前艺术专业及大专专业证书班、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前教育管理专业同时启动,使我市幼儿教师大专毕业和在读者达到了幼儿教师总数的20%以上,预计到能够达到“九五”规划目标。青岛幼儿师范和各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在幼儿教师合格学历培训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青岛幼师的函授幼师班常年招生,各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在进行中专学历教育的同时,举办不同类型的学习班,如骨干教师班、园长岗位知识班、技能技巧培训班等等。目前全市城乡11000余名幼儿教师中,87%已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

二是开阔视野,获取信息。

近几年我们在抓学历培训的同时,还举办不同类型的学前教育讲习班或研讨会,请中外幼教专家来青讲学,深入幼儿园指导,并就热点问题进行研讨。自1992年以来,这些讲习和研讨活动我们已先后举办过10余次,开阔了广大幼儿教师的视野,促使他们站在园外看幼教,站在社会大范畴内选定自己工作的立足点,牢牢树立为社会、为家长、为幼儿服务的意识,促进了保教质量的提高。

三是立足岗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我们采取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办法,通过开展岗位练兵、观摩、以老带新、以城市带农村,促使了幼儿园教科研风气的形成。我们要求幼儿园研究本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认真贯彻《青岛市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和《青岛市幼儿素质发展目标评估手册》,抓好幼儿园一日活动全过程的管理与研究,将幼儿园一日活动作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深化“优化幼儿一日活动,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里主动发展”的研究。我市不少幼儿园还参与了北京师大、南京师大、山东师大等高校,关于幼儿数学教育、幼儿社会性教育、幼儿民间艺术、科学启蒙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市实验幼儿园的开放教育已被列入全市“九五”教育重点课题;四方区小白干路幼儿园的创造教育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市已成为国家级幼儿游戏和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基地。据统计,1990年以来,全市幼儿教师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共500余篇;多次为省、全国会议和外宾提供观摩现场;“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开放教育”等四篇论文还被第22届世界学前教育大会选用。青岛的学前教育正作为我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展现在国内外。

六、几点体会

1.教育部门要主动当好政府参谋,主管意识要强。

我市教委在管理学前教育工作中,做到与其他各类教育一视同仁,将学前教育发展列入全市教育发展规划当中,制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教委党政一把手经常参加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各区(市)教委重视本辖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学前教育列入教育工作的论事日程,市内四区中有三个区的教委一把手亲自抓学前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进取,主动工作,不断学习、探索和创造。在解决学前教育的一些热点问题时,主动联合有关部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寻求对策。另外我市有一支勇于改革、敢于实践、奋发向上的干部队伍,市及区〔市)两级托幼办共有40人专门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他们能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面向基层,为基层服务。为总结培养典型,完善改革配套措施,研究解决在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区(市)托幼办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定期召开举办单位领导会谈,与他们交朋友,面对面共同探讨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2.政府统筹决策要有力度。

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几年来,市政府分别于1991年、1994年、1997年三次召开全市托幼工作会议,解决城市办园体制改革和农村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及师资队伍管理等问题;市政府将企业办幼儿园体制改革列为对市教委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之一,要求抓好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有关领导多次听取学前教育工作汇报,出席有关会议,深入幼儿园,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内容及至教育方法提出要求和意见;市教委向市委、市政府递交《关于制止自行撤消园所的报告》、《关于我市托幼事业遇到的困难及对策》、《关于解决我市托幼园所经费严重不足问题的请示》、《关于前海小区配套幼儿园被擅自出售》等调研报告和情况专报后,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并部署办理有关工作,保证了有利幼教管理和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

3.政府各部门要各司其职,责任到位。

7.建立有效打假机制 篇七

关键词:语言输入,语言输出,预习机制

一、实践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认真研读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可以发现, 本轮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强调初中英语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强调体验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实践、互相交流, 以达到学习任务的完成目的的全过程, 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 形成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态度的过程, 形成主动思维、大胆实践的学习品质的过程, 提升“大语言、大世界、大文化”意识的过程。同时, 输出任务是否能促进初中阶段英语学习者对特定语言形式的注意和习得 (蒙梅2008) , 是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高考改革中英语学科对于听与说能力的测试比例加大, 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20世纪上半叶, 国外许多学者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为理论基础对英语课堂学生语言输出有效性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截至20世纪70年代初, 西方已经出版、发表了10000多项从教师角度研究有效教学的文献。而此前或者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 仍偏重于语法和知识点的传授, 相对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口语表达, 作为语言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在我们的常规课堂中, 教师的提问和学生所谓的“发言”, 都只局限于课本, 没有发散, 没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学生除了死记课本上的例句, 基本无法表达个性化内容, 长期以来处于“无效或低效教学状态”, 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了多年英语, 依然听不懂、讲不出。因此, 如何推进口语教学, 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有效性, 值得广大教师进行充分的思考、关注、探讨与完善。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标

分析研究影响初中英语课堂中学生语言输出有效性的相关因素, 探索有效语言输出的方法和途径, 并形成理论。

(二) 研究内容

1. 影响英语课堂中学生语言输出的主要因素, 如选材、输入、提问、评价等;

2. 英语课堂语言输出的各种方式方法;

3. 提高英语课堂语言输出有效性的方法。

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者的语言输出一直被认为是语言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方面。然而, 教师以及研究者往往非常关注语言输入的研究, 很少认真考虑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是否得到促进, 以及如何促进语言输出。依据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 为了全面掌握语言, 学习者不仅需要足够量的可理解的输入, 更需要一定量的可理解的输出。输出在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使用语言的流利程度, 还可以促进对该语言实际运用的准确性 (邓丽2009) 。

如果外语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语言输出上, 此过程就为其提供了表达语言并及时获得反馈的机会, 能帮助自己发现使用语言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促使学习者通过不同的渠道, 如询问、查词典、与同伴练习对话、参加外语角、观看原版影视视频等, 重组语言信息而进一步强化正确地输出, 这个过程就是语言习得的过程。作为一线教师, 应该转变观念, 积极进行英语教学改革, 多做基于常规教学的实践研究, 探索重视输出效果的教学模式, 强化输出练习 (特别是口头输出练习) , 把这一点作为此项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将更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英语教学中“高分低能、哑巴英语、费时低效”的实际问题。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

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相关研究的现状、课题提出的意义等采用文献资料法, 主要研究国内外学生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课堂教学语言输出的方式、方法, 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 问卷调查法

通过访谈一线英语教师, 对目前初中生英语课堂有效语言输出的现状、常见的课堂活动设计等进行调查, 为开展实践研究提供实施依据。

(三) 案例分析法

组织课题组成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听课、评课, 主要观摩学生英语课堂语言输出的问题, 并对教师的提问方式、问题设置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反馈进行案例分析。本课题将以教学实际、真实课堂为基础, 以理论研究为辅, 从教学实践中通过广泛地学习、交流、借鉴成功案例等, 得出客观结论, 分析课堂教学语言输出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 探究其深层次原因, 将大量存在的客观实际升华为精炼的理论, 探索有效的语言输出方法并形成理论, 从而指导更为高效的英语语言教学, 研究语言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语言输出的要素, 探索语言教学中语言输出有效性的最大化。

(四) 经验总结法

对学生课堂语言输出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深入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总结, 随时积累有关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经验, 要求小组成员写出学习心得, 教师积极撰写研究论文, 在探索的过程中进步, 以达到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研究目的。

(五)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将贯穿课题研究的始终。通过学习相关资料和自身实践设计, 提高学生课堂语言输出的质量, 付诸实践, 并不断修改和完善。

五、实践案例分析

本学期, 我校英语教研组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 针对“如何提高学生英语课堂语言输出的有效性”展开了多种多样的实践研究。旨在通过探索和对自己常规口语教学策略的改革, 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乃至可以广泛推广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 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同时, 通过实践研究, 以及对语言输出的各种激发机制的使用, 使学生课堂语言输出的丰富性、流利度和自信心能有所提高。

在本课题的前期研究中, 通过问卷调查, 发现学生对“预习”不够重视, 于是我们将课前的强化预习作为研究内容之一。之后, 笔者进行了以“建立预习机制, 使课堂语言输出更有效”为研究方向的课堂实践。虽是听说课, 笔者还是在上本节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 并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预习和听力训练, 让他们带着问题听课, 从而更有针对性、更高效。

预习的内容包括:

1. 熟记本课所用单词和词组, 并在文本中找到其出处, 反复熟读, 揣摩字词的用法和上下文的关系, 使学生在听和说之前, 对需要用到的字词了然于胸。

2. 根据所给已知语言材料, 自行设计听力内容和题目, 要求学习小组所有成员都参与。

这样做的益处是在听力练习前, 对可能遇到的内容进行预测, 并能迅速找到信息词或关键词, 在题目出现时不会过于被动。

3. 将上述预习材料进行整理后, 编成小对话或者小短文在课上练习, 之后纠错, 以书面形式保存下来, 作为复习资料。

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重要参与者, 笔者还针对课本上的文本内容设计了一些拓展题目, 使听力材料不再是孤零零的几个空, 使其趋于整体化、文段化、意群化。这些题目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对听力材料的预测和语言空间的拓展的机会, 增加了输入量。因此, 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一节40分钟的课, 学生的小组讨论用了约10分钟, 有的学生边讨论边做简单的记录, 有的利用刚才听到的鲜活句型给自己加分, 但更多的是仿造预习时课本上的例句。可喜的是, 有的学生已经可以纠正同伴的错误, 指导本组组员如何将听到的内容与预习内容相联系。尤其是后20分钟的个人发言环节, 学生因为预习到位、深入、有效, 所以言之有物, 言之有据, 非常踊跃。更重要的是, 因为有了前期的输入, 学生课上发言自信满满, 知道自己具有实力, 敢于突破自己, 成为真正的“发言者”, 语言输出非常有效, 令听课教师惊叹连连。

结束语

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入如果具有“可以理解、有充足的量、有趣、内容与学习者相关”等特点, 解决学生没有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作基础的问题, 就可以改变常规听力教学为听而听, 听力文本材料没有深挖有效信息的状态。教师或者学习材料, 所有的语言输入都应该能为学生所“注意、理解、摄入和融合”, 这是语言输出的必要积累。话语的理解性输入与适度的输出是相互交融的, 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基础上, 适度增加可理解的知识技能, 强调可理解性输入的重要性, 追求“语言输出的有效性”就成为了可能。

参考文献

邓丽.2009.语言输出中的关注作用对促进语言形式精确度习得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

8.建立有效打假机制 篇八

[主题词] 预算执行 管理 机制

预算执行管理是财政管理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着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近几年来,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公共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财政资金运行管理新机制基本建立,预算执行管理不断加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但在财政预算管理中重分配、轻管理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在财政支出管理方面,年初预算到位率低、支出执行进度慢、项目支出管理不严等问题仍然存在,已经成为当前财政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而且越来越“显性化”。因此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建立预算执行管理有效机制、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切实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夯实预算执行基础

预算是财政资金运行的始点,也是预算执行的基础,深化预算编制改革是强化预算执行管理的关键结点。

(一)深化预算编制改革,提高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准确性,提高预算到位率。一是必须严格执行《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以及国务院关于预算编制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细化部门预算,完善部门预算编制方法的操作规程,提高年初预算安排到位率,严格控制年度中间预算追加,强化预算的约束性和严肃性,建立严格的考核和督查制度,为预算的顺利执行奠定基础。二是要科学合理编制收入预算,改进超收收入使用办法,要根据收入进度情况,提前做好超收收入安排预案,及早下达预算,避免年末突击追加预算、突击花钱。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应严格执行有关年初预算预留比例的规定,切实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实现按预算编制时间和要求同步编制投资计划或项目实施计划。

(二)完善项目库管理,保证项目支出的协调性。项目支出是影响整个预算执行进度的重要因素,要结合项目进度,加强项目支出资金分析预测,提高项目支出用款计划与项目进度管理的协调性,研究制定项目支出管理的有效办法,提升项目支出精细化管理水平,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关键。

(三)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预算执行效率。信息化技术是对提高预算执行效率至关重要,加快实现财政部门内部电子化管理,逐步实现与预算单位网络化管理,推进预算执行业务电子化操作,方便预算单位办理业务,是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提高预算执行效率的有效手段。

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预算执行管理工作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预算执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预算执行管理是预算实施的关键环节。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关系党和国家各项重大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财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认识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分配与管理并重、投入与绩效并重”的理念,加强制度和规范建设,把预算执行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实抓好。

(二)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建立财政支出管理协调机制。

预算执行管理既涉及财政内部协调,又涉及与预算单位和人大的协调,因此建立以预算编制管理为龙头、以预算执行管理为核心、以法制和监督为保障的财政支出管理协调机制,明晰职责,强化责任,保证预算执行在各部门的顺畅运行,是做好预算执行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建立财政内部协调机制。财政预算执行涉及预算管理部门、国库管理部门、政府采购管理部门等各职能部门,涉及面广,业务流程复杂。一是各部门必须加强沟通和协调,明晰职责,强化责任,密切配合,优化业务流程,认真履行职责,确保财政预算执行在财政部门内部运行顺畅;二是要实现信息共享,科学合理利用部门决算结果,充分发挥部门决算的反馈作用,为下年度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可靠依据,确保部门预算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2.建立与预算单位的协调机制。预算单位是财政预算执行的载体和最终落脚点,是预算执行结果的最终体现。一方面要加强对预算单位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工作,另一方面要及时解决预算单位反映的预算执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与预算单位形成互动,以促进财政部门公共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增强法制意识,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观念,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执行预算管理法律法规制度,规范业务操作,杜绝预算管理中的随意性,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加快推进预算执行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进程。

三、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和决算管理,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中的问题

(一)加强和规范预算执行分析,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强化预算执行分析是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必要手段,也是人大等监督部门实施预算执行监督的重要载体,要作为财政国库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

1.全面提升预算执行分析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敏感性。一是要确保预算执行分析报表和报告及时准确上报,向领导提供最新的财政收支信息,在对财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基础上,加大对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的分析力度。二是要加强对政策调整影响的分析,增加对财政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或苗头性问题的敏感性,结合地方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要加强执行分析的前瞻性和预测性。一是要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准确把握财政运行 内在规律,综合运用好定性分析和定量预测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财政经济预测水平。二是要注重拓宽信息渠道,加强与国地税、发改委、统计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经济变化情况和各项新政策出台情况,修正预测结果。三是要深入调研,重点研究财经领域和预算执行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并结合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本地区实际,从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二)强化决算管理,为预算编制提供可靠依据。决算是下一年度预算的依据和参考,做好决算工作是下一年度预算执行的保证。因此进一步加强决算编制管理,加大决算审核力度,不断提高决算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着力提高决算分析水平,注重预、决算的对比分析,通过决算全面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强化决算结果的应用,将决算结果作为编制下年度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和参考。通过加强决算管理全面反映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反映预算收支年度执行结果,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和反馈,不断促进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管理

四、深化和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健全预算执行管理运行机制

(一)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取消各单位往来账户,彻底实行财政集中收付管理。银行账户是资金运行和活动的载体。加强财政资金银行账户管理有利于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因此,取消各单位自行核算的专用存款账户,由财政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在市商业银行统一开设一个单位专户,专门核算纳入中心核算的所有预算单位的自有资金及有关往来款项,实行分户分账核算,各单位、部门不得另设账户自行核算,是完善国库单一账户管理体系的前提,也从根本清除了预算单位不合理资金的运行平台和载体。

(二)强化零余额账户支付监管,建立预算单位备用金制度和推行公务卡消费制度。按照《现金管理规定》,明确现金提取范围;建立预算单位备用金制度;推行单位公务卡结算管理,对于单位人员外出或超限额支出,实行公务卡结算;强化单位非现金支出的审批管理。让预算单位的每一笔资金都有“迹”可寻。

(三)强化单位财务管理监督职责,完善预算单位会计报表体系。按照预算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管理权不变的原则,单位负责人是会计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对会计工作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不合规、超范围、超标准支出票据及不合理收入要严把审核关口;完善各预算单位按月财务报表制度,预算单位要确保数字真实准确、内容完整、账表相符,报送及时。

(四)强化单位政府采购管理,严格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单位自行采购、自筹资金行为和采购审批手续,扩大直接支付范围。对纳入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以内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必须实行政府采购;对有条件进行直接支付的,如集中结算的水电费、印刷费、办公费、维修费、招待费等,经审批后由集中收付中心直接支付到供应商。

(五)强化单位遵纪守法意识,提高财会人员理财水平。建立健全各项资金管理制度,明确相关人员职责权限;建立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内部监督机制和违纪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实行自查和对直属单位监督检查,促进相关责任主体认真履行职责,依法依规理财。加强预算单位报账对账管理,确保及时、准确反映预算单位每月收支情况;严格执行定期对账制度,各单位要按国库集中支付要求,设立收支辅助账,定期与市财政相关科室、集中收付中心对账。提高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理财水平。各单位要设置专职财会人员专门负责财务管理工作,并强化对财务管理人员培训及任职资格审查管理。

五、全面推进依法理财,着力推进“阳光财政”

9.建立有效打假机制 篇九

调研报告

州委副书记、州长孟海

为深层次研析我州农牧民增收的现状、有利因素、不利因素,科学定位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促进建立农牧民收入有效增长机制,结合中央一号文件与党的十八大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具体举措,经深入农村牧区实地调研,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农牧民收入现状

中央已连续多年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了“一号文件”,省委州委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稳定和谐农牧区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保持健康协调发展,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2016年我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39元,比“十一五”未5434元增长了6105元,年均增长13.37%。一产占GDP的比重从“十一五”末的2.8%增长到2016年的5.8%,提高了3个以上百分点;一产总产值从“十一五”末的15.5亿元增长到2016的44.47亿元,增加值从10.28亿元增长到28.52亿元,年均增速均18.54%,且呈稳定增长态势,收入来源、收入结构呈多元化,农牧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枸杞、牛羊肉、蔬菜产业收入和务工收入是农牧民收入增长亮点。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促增收工作机制。州委、州政府坚持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建立健全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工作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强化服务意识,密切联系群众,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安排等方面处处体现了“重中之重”、“四化同步”的战略思想,力争把促进农牧民增收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高效农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打造柴达木枸杞、生态畜牧业、设施农业等为核心的现代循环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高效农牧业促进农牧民快速增收。柴达木枸杞已成为主导我州地方农牧经济、支撑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柴达木福牛、设施农牧业等产业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牧民增收提供基本保障。突出抓好各项民生工程项目建设,确保农牧民增产增收。全州累计建设草场围栏919.5万亩、农村沼气12137户、农牧区畜用暖棚16639栋;全州农机总动力达到38.2万千瓦;建成游牧民定居小区34个、房屋6678套,建筑面积55.4万平方米,户均达到80平方米以上,工程惠及2.6万人。

——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延长农牧民增收链条。培育龙头企业46家,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815家,合作社成员总数达34318名,带动农牧户37218户。实施省、州级扶持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扶持项目86个,扶持资金1200万元,增强了合作组织发展后劲,提高了可持续发展能力,9个合作社获得国家级示范社荣誉称号,对279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州级合作社名录公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确权和草原规范流转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州内耕地流转11.15万亩,占耕地承包总面积的23.9%,草3场流转3503.7万亩,占草原承包总面积的17%。

——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为农牧民增收提供重要支撑。积极开展农牧业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能力和条件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农牧业科技研发、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能力。成功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柴杞1、2、3号三个新品种,填补了省内空白,开展牦牛远缘杂交利用,推广实施了人工授精、同期发情、胚胎移植等多项繁殖、育肥等综合集成技术,为打造两个百亿元产业体系奠定了基础,科技成果转换率明显提升,形成支撑作用显著的现代农牧业科技工作新格局,促进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同时,开展农牧民科技培训,培养造就新型农牧民,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从根本上保障农牧民长效增收。以培养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牧区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等实用人才为重点,积极争取“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新型职业农民”等项目,大力开展对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劳务输出人员以及从事种养殖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逐步培养了一支有一技之长、懂科学、会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2011年至2016年,全州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2.4万人。全州现有农牧区实用人才2383人,为推动我州农牧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保障农牧民转移性收入。我州按照中央、省上要求,积极落实中央、省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把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资金以“一卡通”的方式直接发放到农牧民手中。2016年已下达强农惠农政策补贴36312.88万元,其中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三项补贴合并为地力保护补贴,共计3029.2万元,购机补贴1232万元,草原奖补32051.68万元,全部足额发放到户,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真正惠及广大农牧民。

二、制约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农牧民增收问题,本质上是体制和结构问题,是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工农之间、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发展的不协调,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内生机制没有形成。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制约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

1、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有限。一是通过提高粮食产量和提高粮食价格来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不大。尽管近年来粮食价格稳中有涨,再加上国家对粮食的直补,粮食生产产值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也跟着上涨,生产成本的增加抵消了粮价上涨和政策给农民带来的部分好处。并且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继续提高的潜力不大,进一步从粮食中提高纯收入的余地很小。二是农牧民发展新型高效农牧业困难较大,抗风险的能力不强。近年来,我州大力在发展特色养殖、无公害蔬菜、农业加工等高效种养业。虽然农牧业结构逐年调优,农牧民得到了实惠,但面对市场,农牧民对种养什么能赚钱仍然把握不准,同时受资金、技术、知识和信息等因素制约,单靠农牧民5的力量很难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优化,农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机制和手段不强,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牧业收入风险加剧农民收入难以保障。三是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仍然落后。农牧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农牧区体制机制与加快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合作组织生产经营规模小,基础条件薄弱,品牌建设滞后,合作社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民主决策机制不合理。特色产品没有进超市、入商场。

2、农业投入依然不足。近年来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退化,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此外,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镇村道路建设、教育、公益事业,还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投入。

3、收入增长机制不够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缓慢,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机制仍不够健全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农民资金短缺、贷款难问题,依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金融机构为农村服务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建立农牧民收入有效增长机制的对策和措施 建立和完善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从现实的角度,寻求解决农牧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的高度,全方位的审视农牧民增收问题。要在努力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农牧业外部增收空间,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上下功夫。首先,要把农业和农村内部文章做足做好,充分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其次,要在努力拓展农业和农村外部增收空间、统筹城乡就业上下功夫;另外,构筑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离不开国家的扶持,要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一)努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1、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以“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循环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为目标,注重专业化产区的产业生态网络、经济网络和社会网络的构建,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柴达木枸杞、柴达木福牛、饲草、冷水养殖等产业,通过具有产业生态联系的农产品产区、农业企业的集群,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实现集群效益。同时充分发挥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真正将土地向农牧龙头企业集中、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加速推进产供销一体化,切实建立起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生产经营模式。

2、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农牧业科技传统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工作,组织开展枸杞系列品种选育、鲜果保鲜、植物源杀菌、有机肥、三元杂交牛疫病控制和繁殖控制基因研究等多项科技创新课题,争取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深入推进农牧区经营机制创新。全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7社能力提升建设,扶持合作社二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探索协会、合作组织机制体制创新,积极探索推广农区“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加快推进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为促进特色产业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二)拓展农牧业外部增收空间。

1、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平台。通过农村牧区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根据当前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要全方位的促进农村非农就业。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牧民择业观念的宣传,鼓励和支持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新型农牧民。继续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政策”,以提高农牧民转移就业能力。大力健全和完善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的绿色通道,按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的择业理念,分行业、分工种对农村牧区劳动力实施免费转岗就业培训,让农牧民学到一技之长。

2、加大农业投入。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支持,增加农牧区发展投资的资金总量,并要加强管理、规范运作;另一方面,地方财政按比例逐年加大农业的投入,以进一步拓宽农业投入渠道,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推进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村综合经济实力。

3、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要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增收问题,必须改变城乡目前的二元结构,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实现统筹城乡示范区总体规划各项目标,进一步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基本服务均等化,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建设带动作用强、统筹水平高、体制机制活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10.建立有效打假机制 篇十

一、在执法队伍建设中探

索建立以资格考试、竞争上岗为基础的执法人才选拔机制

一是科学分析各类执法特点,突出重点岗位选拔。该局认真分析各执法岗位的特点要求,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和群众认可的原则,针对各类工商执法活动的特点,把执法岗位分为消费维权、合同监管、市场安全、商标广告、公平交易五大类,涵盖工商部门在市场监管中的各个环节,以上岗位执法人员必须通过考试考核合格后实行持证上岗。在执法分类的基础上,对重点关键的岗位进行科学分析,设立了案件主办人、执法监督员、案件评审员三个执法重点岗位,优先配置优秀执法人才,并以此带动全面执法人才的岗位选拔。目前,该局___名干部职工除__名内勤人员外,__%的人员取得了各类执法岗位资格证书,部分重大、重要案件由科、所长亲自担任案件主办人,在该局确立的__名案件主办人中,近三年的执法办案工作未发生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或纪律作风投诉事件,执法人员配备更能够适应新时期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办案工作需要。

二是对重点执法岗位优先配置优秀执法人才。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该局对重点执法岗位建立了周期性资格考试制度,重点考察执法人才的综合知识素质、工商业务知识和其他必要的执法相关知识,并记入分局设立的执法人才库,作为执法岗位竞争上岗和干部提拔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技能比武、组织面试、公开答辩等方式考察综合素质,尤其对具备会计审计、计算机网络、法律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优先考虑,定期调整执法岗位执法人才配备,有效弥补了重点执法岗位实践性性强、培养周期长、专业要求高的特点。

三是完善重点岗位执法监督。在对重点执法岗位进行资格考试、竞争上岗的选拔机制的基础上,狠抓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完善执法监督良性机制,强化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监督,全力推进执法规范。近年来,该局在严格落实初审、案审规定的同时,实行了争议案件会诊制度和结案复查制度,通过在全局进行选拔和考核,安排了五名专职人员对即将结案的案卷进行把关、复查,为提高办案质量、督促案件程序提供了保障。

二、在执法工作实践中建立健全三大机制,推动执法队伍建设深入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人才培训机制。该局先后配备执法专用车辆、摄(录)像机、暗访包等先进执法设备,努力为一线执法人员创造有利的执法环境和工作条件,同时,建立集中培训、个人自学、定期交流和跟班学习锻炼四项学习培训制度,更加侧重执法办案实际能力的锻炼,在学习工商业务知识之外,加大案件查处中应用较多的金融、计算机网络等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____年先后组织开展了_次案卷评审、模拟办案等活动,在执法实践中不断提高办案水平,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为执法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坚持按照省、市局执法办案奖励文件精神,从上缴的罚没款总收入中合理调整设立办案奖励基金,对完成指导计划和超出计划的部分按全额直接奖励给所有一线办案人员,对没有完成指导计划或不按该局案委会要求办案以及占案压案、罚没款不及时入库、擅自大案化小、违反自由裁量定性处罚标准的制定相应的扣减比例。

三是建立健全与干部培养相结合的人才使用机制。探索建立了分局__名重点行政执法人员人才库,设立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能力档案,作为人事档案的辅助内容,将执法人员办案水平、办案层次、办案方向纳入系统化管理,并将执法能力和协作能力作为竞争上岗和干部提拔的重要依据,公正、客观、全面地评价每个人的能力素质,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人员,在股级干部配备、双向选择时优先使用,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促进队伍建设健康深入开展。自____年以来,该局在股级干部提拔中,执法办案优秀人员所占比重成逐步增多趋势,分别为__%、__%和__%。

三、在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中完善四项制度,提升行政执法效能

一是完善“事、岗、人”相适宜的人员调配制度。本着“以事定岗、按岗定人”和“一人多岗、一岗多人”的定岗配员原则,对公平交易、消费维权、市场安全等重要岗位认真选择受理、调查、核批等执法岗位人员,努力使人员配置达到最佳组合。目

前,该局公平交易执法人员__余人、消费维权执法人员__余人、市场安全执法人员__余人,通过近年的执法实践看,执法人员配备和岗位分配达到了最佳组合,____年以来,该局共办理各类执法案件___余件,罚没款总数___._万元,案件数量和罚没款总数列全市工商系统第一名。

二是完善“职、权、责”相对应的权力制约制度。以“案件主办

人制度”为核心,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量化执法权限、强化执法责任,按照职权责利对等原则和案件主办人、协办人案件数量,建立统一的执法业务岗责体系。__年以来,该局各执法岗位办案人员办理案件数量同比增长__._%,由案委会、法制科驳回补充证据案件或程序违法案件同比下降__%,真正实现了岗位职责、权限和责任相对应。

三是完善“点、线、面”相兼顾的日常工作制度。以岗位职责规范为点、以业务流程规范为线、以区域监管责任为面,通过规范岗位职责,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并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全面实行网上立案、审批、处罚,目前,该局专用执法办案网案件数量共计____件,案委会可随时查阅全部案件办理情况,不仅避免了“人情案”、“关系案”的发生,而且有效整合、理顺了各岗位间、环节间、科室间业务的协调运转,确保了执法过程的完整、有序、顺畅和高效。

上一篇:职业目标范文下一篇: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国际商务-《电子商务概论》期末大作业要求